计算机教学案例设计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7: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教学案例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教学案例设计

篇1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教学案例;设计方法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技化信息时代,计算机越来越被广泛运用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当中,而针对大学计算机教学水平的提升工作是眼下十分需要重视的。故此,只有深刻了解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所起到的重要意义,并将案例教学法合理高效应用到大学计算机教学中,才可以实质性提升大学计算机教学水平。值得一提的是,不能忽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案例的设计工作,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从而找出最佳设计方案。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的意义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结合理论与实践,进行启发式的先进科学教学方法。其核心意义是一改传统单向传输知识的模式,转为教师通过结合实际案例,提出教学任务,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操作,深入了解掌握知识,使得学生通过效仿案例,掌握操作手法,进而实现举一反三的学习目标。案例教学法极大优于一般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较为领先的引导式教学方法,既符合了认知规律的需求,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种新时代大学计算机教学事业中非常宝贵的教学手段。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的应用

(一)结合实际情况准备教学案例

想要案例教学法实质性作用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当中,就必须结合实际教学知识需求,准备相应的教学案例。不能出现马虎敷衍的情况,案例的准备必须是真正符合课程实际需求的,要围绕着课程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课程的知识点,教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收集好相关案例资料,让学生在正确的案例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

(二)展示案例的方法

教师可采用幻灯片实施案例展示,演示的文稿包含幻灯片设计模板、自定义动画、插入的视频声音等众多知识点,结合这些知识点,以幻灯片方式将教学任务和知识点展示出来,使学生更易接受。

(三)针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

信息的回馈是极为重要的,所以说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如何教的问题,还要注意学生在面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时能够给予及时的反馈,以便快速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制作《我的家乡》演示稿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先引导学生结合案例进行模仿操作,同时随时关注学生操作进度,一旦发现学生出现什么问题,立即展开交流互动,使问题能够最快得到解决。

(四)展示成果

在教学操作过程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成果,这些成果展示的同时,也是学生的自我展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同时也与其他同学互动交流,取长补短,进而完善自己的操作能力。这个部分是非常和谐的部分,学生借此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能够在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中学到计算机基础知识,也提高了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案例的设计

(一)遵循实用性原则

培养兴趣,才是完成一切教学提升的基础,因此,设计的教学案例必须要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只有这样,学习效果才能有明显提升。也就是说,设计的教学案例应该贴近于大学生的生活,应该是一些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案例。

例如,运用Excel设计学生测评考核以及奖学金机制等内容,或者是运用Word进行软件处理,制作求职简历、杂志封面等内容。也就是尽量使所学的知识结合社会实际需求,针对的正是以后可能在工作中将要面对的内容。只有这样,教学才有了更高的实际价值,学习学习起来也比较有兴趣,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

(二)强化启发性原则

设计的教学案例应该是具有启发性的,是能让学生在通过一个教学案例的学习后掌握这种操作体系,进而培养出举一反三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日后遇到类似问题可以轻松解决的保证。所以说,教学案例应该具备一定的思考性,要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整合分析后才能落实完成。

(三)教学案例尽量使典型案例

教师在教学案例设计过程中,应该对要教的知识进行详尽分析,通过总结后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简而言之,教学案例应该是最具说服性,同时也最有实用价值的,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案例才是最佳案例。

四、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在许多教学过程中都有显著的成效,尤其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当别明显。在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对教学案例的设计工作必须重视起来,要优化设计,强化实质性。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的合理应用以及优化教学案例设计工作提供有效见解。

参考文献:

[1]丁海燕,袁国武等.大学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法与教学案例的设计[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S2:282-285.

篇2

一、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案例教学实质上是指基于教学内容以及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典型的案例增强教学的丰富程度,进而更好地提升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方法。这对传统教学方法而言是一种创新和补充,能够有效降低理论知识理解难度,更好地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在中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中,由于生源扩招以及自身教育定位的影响,中职教育在学生能力水平、师资力量以及软硬件教学设施等方面都存在一定欠缺,这对实际的教学效果而言都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中职教育旨在为社会输送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的综合型人才,计算机程序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的便在于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素养、信息化逻辑思维以及必要的编程能力。但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一般教师在课堂上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教学内容的创新性比较缺乏,在教学方法方面也较为单一,较难真正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计算机的操作能力,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优化教学思路,运用更为贴合实际的创新教学方法,真正调动学生参与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主动性,从而提升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率。

二、案例教学在中职计算机程序课程中的应用

(一)案例教学的设计原则

在中职教育系统中,运用案例教学方法的前提是针对实际案例进行设计和选取。首先这需要基于教学目标的把握,同时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层次和知识水平,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案例,通过教学案例的有效融入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其次,案例教学的设计需要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不能脱离实践纸上谈兵,同时需要在内容层面具备综合性、典型性、可读性以及真实性的特征。另外,案例教学在难度设计方面也需要秉持适宜原则,在适当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应用技能的同时达到能力水平最近发展区域的目标,切实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在案例教学的运用过程中,需要实现有效案例与理论讲授的有效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学科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意识及能力。

(二)案例教学的实际应用

在此以中职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中的“C++程序设计”内容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有效融入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大量实践操作进一步了解C++语言的语法规则以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逻辑思想。通过教学案例的融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程序设计过程中“自顶向下,逐步细化”的设计方法。例如,在案例设计中可选择简单的“单位档案管理系统”这一内容,以此案例为导入点,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在程序设计过程中“类和对象”的概念及定义方法。基于这一案例内容出发,实质上在该案例中可分为三大类型:管理员类、用户类和档案资料类。档案管理员类描述了管理员的基本信息;用户类则描述了用户的基本信息,在此基础上实现用户使用档案记录的相关信息显示;档案资料类是描述档案基本信息,针对档案的时间、类型、名称、内容以及可核查范围等一些信息进行显示。类似案例的应用有助于让学生明确在程序设计过程中的模块化设计思想,同时结合“自顶向下,逐步细化”的设计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进行案例任务的描述和分析,对程序设计过程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讲解,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实现案例设计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解析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并归纳和总结,以促进案例教学效果的不断深化,让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逻辑知识。

三、结语

在中职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有助于更好地提升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综合运用能力。这可以通过实际案例的融入让学生熟练掌握程序设计所需的基本知识及技巧,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串联,同时运用到实际案例设计过程中,更好地加深模块化设计思想,进而取得更为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吴晓龙 单位:开封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1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在三种版本(鲁教、苏教、人教)的必修1教材中都介绍了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但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的演示实验各不相同。人教版教材没有演示实验,苏教版教材用分液漏斗与试管作为反应的容器,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水中收集完成性质实验,鲁教版用铜与硝酸反应的试管口上加蘸氢氧化钠的棉花设计完成实验,这二种教材演示实验设计都不利于学生近距离的观察,且教师重点强调NO、NO2毒性,使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的畏惧感,造成教师上课一演示实验,学生赶紧捏鼻子逃避的现象,教材的实验教学功能被减弱。

为了克服此实验教学的缺点,本案例以铜与硝酸反应的实验设计为背景进行探究性教学,教学安排在硝酸的性质学习之后,根据铜与硝酸反应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与学生一起对教材实验设计进行研究分析,然后提供实验器具,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和实验原理自行改进课本的铜与硝酸反应的演示实验,独立设计NO、NO2制取实验,思考与硝酸的性质有关的综合实验,进行实际操作验证,使学生获得研究成功后的快乐感,获得化学学习的乐趣,使学生认识有毒化学实验的可控性,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中指导学生讨论,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供实验方案让学生评价,训练学生分析评价的能力。提供实验器具,有限制地引导学生实验设计,目的是在课堂的有效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本教学案例是在高一上学期学期结束前进行教学的,没有让学生开放的自行设计实验,是因为高一的学生还没有达到应有的能力要求,避免课堂教学会出现无序和学生启而不发的状态。

2 教学设计

2.1 教学目标

(1)通过铜与硝酸反应实验装置的讨论,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和评价能力。

(3)通过学生设计实验、讨论试验、动手实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4)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

2.2 教学方法

边讲边实验法、探究法

2.3 教学过程

3教学后记

新课程的理念倡导学生能够从问题和任务出发,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形式的研究或探究活动,以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学习方式,本课例以此为指导思想展开的。

篇4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案例教学方法;应用

一、设计教学案例

要想在中职计算机教学当中引入案例教学法,首先要有完整的教学案例作为教学活动的依托。在具体教学案例的设计中,中职计算机教师要注意分析现阶段的教学进度和任务,在充分了解了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进行相关的理论案例讲解。针对案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此外,还要注意的是选择的教学案例必须具备一定的时间性,这一要求主要是为了适应现阶段计算机课程专业实践性变强的特点。例如,在讲授Photoshop制图软件的内容时,中职计算机教师可以将车类的名牌标识纳入教学课堂之中,让学生进行图案的绘制和修饰,如奥迪的四个圈、捷豹的豹子以及宝马的分割性图标都是良好的教学案例。学生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大多会表现出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自然而然地融入教学活动当中。不但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可以让他们在这种案例教学活动中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和辅助知识。最后,还要注意选择具有针对性和特殊性的案例,根据中职学生所能承受的知识范围尽可能地选择富有发散性思维的案例来进行教学活动,拓展学生的认知面,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制作教学案例库

在完成了系统的教学案例设计工作后,需要制作教学案例库。在案例教学当中,案例是计算机案例教学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因素,只有有趣和富有代表性的案例才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其产生共鸣。因此,中职计算机教师应该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和自身的教学素质对教学案例进行分类,建立科学合理化的教学案例库,并且在课堂教学当中根据学生素质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案例进行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成效。教学案例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种类:生活案例库、理论案例库、时尚案例库等。生活案例库主要由生活当中的一些现象积累而来,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传授给学生知识;理论案例库主要讲述了课程理论特征的案例,从知识理论层面上阐述教学内容进行案例教学;而时尚案例库则是从当下最前沿的时尚要闻中汲取案例,进行案例教学。这种案例教学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学好计算机知识,更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发学生的共鸣。

三、做好案例教学的总结

在完成案例教学之后,就需要对案例教学的开展、最终取得成果进行总结和巩固。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其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加以弥补。在中职计算机的案例教学当中,需要不断优化案例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总结经验和教训。中职计算机教师要注意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只有中职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满足了基本的案例教学要求之后才能更好地完成案例教学活动。同时,计算机教师还要严格将案例教学实施过程当中的每个环节进行总结和反思,思考在案例教学中自己所使用的方法是否具有可行性和进步性,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的案例教学手段,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对于提升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着显著的成效。在中职计算机的教学当中引入案例教学的方法也能充分锻炼中职学生对计算机能力的掌握,从而更好地提升中职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水平。使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游刃有余,更快地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

参考文献:

篇5

案例教学法计算机教学课程改革计算机课程教学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其实践性较强,单单依靠系统理论讲解学生不容易接受,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必须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案例教学法在这一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本文就将针对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加以探讨。

一、传统计算机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首先,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上机教学为辅,这是学校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中一直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学校对计算机教学的基本定位。而教师在授课时一般也是多理论少实践,授课内容多是对计算机各个知识点的简单应用,长此以往,相同没有变通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次,以往的计算机课堂上,教师常常采用灌输式教学法,老师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学生被动的听,抽象而遥远的概念与具体操作无法结合,让学生不知所措,而老师讲解的操作内容与书本上的知识相比,总是有一定距离,学生实际操作时往往是按教师要求按部就班,这样就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

所以,在计算机教学中,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提高计算机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案例教学法的概念

所谓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起源于1920年代,其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设置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与讨论。在这一教学方法中教师在课堂上是教学的设计者与激励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讨论并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同时重视双向交流。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案例教学法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已经得到有效广泛的应用。

三、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1.设计教学案例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并运用于实践,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机教学中,根据实际需要完成文档排版、演示文稿的制作以及电子表格的使用等是计算机教学操作的基本内容。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就可根据案例教学法。设计如下两个案例,一是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制作精美的课程表,二是根据自己的专业及毕业后的职业方向设计一封合理的求职信,通过制作这两个案例,教师可把一些计算机操作的基本知识渗透给学生,如文本、段落与页面的格式化问题,学生通过自己或同学间的商讨完成案例,对图片与表格的处理等知识把握较好,而且学生在案例的完成过程中,发现问题会不断与教师交流,实现了教学相长教学目的,也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2.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在教学案例具体实施时,可把一个复杂的案例看成一个重要的大的任务,之后将其分解为许多小的案例,也就是小任务,分解到这些小的任务具有可操作性为止。学生就可根据实际情况以及所学知识逐个解决这些小任务,这样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能够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简到难,不会让学生一接到任务就产生畏难情绪,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计算机教师创设任务情景,通过指导与示范,并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各个页面的设计、数据库中表的建立以及数据库的操作等。学生通过先找问题,思考讨论并分析问题,最后是解决问题,积极的去完成任务案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完成了课堂学习任务,还通过动手实践对基本知识与实际应用技能准确掌握,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积极性。

3.案例的总结与评价

学习效果评价指的是学生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而在结束阶段,主要是案例的总结与评价。小组评价或者自我评价是经常采用的形式,可教师评价,也可学生自评,或者与小组互评相结合,这是总结和提高重要的阶段,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发现在此案例完成过程中的成绩以及还有哪些不足之处,通过教师评价点评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度,而学习效果评价不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激发其继续学习的兴趣,并确定今后在学习过程中所应该努力的方向。例如,简易留言板案例,数据库链接控件与链接字符串编写代码在实现数据库链接操作时,都能实现该功能,二者的区别如何,今后的实际运用怎样选择是学生在学习中所要考虑的问题。通过学生自评,展开交流展示与讨论,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的水平,还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提高其审美水平,提升其学习热情,通过总结规律和运用技巧,将计算机实践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在这种不断的评价与总结过程中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也突出了教学与学习的重点。

总之,在学校教学中,特别是计算机教学中,经常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学生理论学得较好,但实践操作水平较低。而在计算机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不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探索与合作创新的能力,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与时展要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连波.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

篇6

1多元化智能理论的简要概述

相对于传统的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更高层面上的人类智能理论,主要包括: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等多方面的智能内容。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智力的单一性,颠覆了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狭隘观点。因为多元化智能理论旨在充分尊重个体的独立性,并且实现个体发展和整体发展的有机统一,最终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2多元智能理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1设置计算机教学情境

众所周知,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最好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可以刺激其不断学习、探索。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的计算机教育逐渐向着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向不断发展,拥有基础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衡量每位学生计算机水平的重要标志。考虑到计算机教育是一门更多的包含实践性内容的科目,因此学好的关键点就是能否对计算机的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起爱好。因为很多学生接触计算机的初衷大都是因为用计算机玩游戏或者上网,加之很多学生只是在初期接触过计算机而并没有激发出其继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这就使得计算机的多元化智能理论实践应用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综合来看,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不仅包括学生的智力水平。其中,学生的心理结构是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还需要切实重视好认知因素的重要作用,逐步引导学生对于认知的需求认识,让学生迸发出对于计算机教育的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应该要重视好学生认知因素的重要性,用外部的手段和方法来减轻学生自身的内因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并且要切实根据学生对于计算机学科的学习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2.2设计、开发计算机教学案例

计算机案例教学主要是针对学生掌握计算机有关基础知识和分析技术上进行的课堂内容设计。这需要教师在计算机教学整体目标的规划下,将多元智能化理论引入到实际的计算机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当中,尝试利用典型案例争取将学生引入到需要的事件和场景当中。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集体讨论形成进一步探究、分析和解决计算机的能力,形成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计算机多元智能化理论案例教学法是综合了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方法,会随着实际教学实例的开展而不断的发生变化。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依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计算机教学设计分析,进而研究出适合不同学生特色的案例。在具体的计算机课程进行过程中,要分阶段的制定每个任务,同时要融入学生的行为品行以及审美使之完成教学目标。但同时要保证教学案例的实施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性、能力以及特长,还要让学生在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要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教学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制定任务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活动兴趣,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调动起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一步步实现计算机学习的任务。

3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带到现代的计算机教学当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开发创新的能力,在其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的推广,引导学生不仅仅要停留在完成计算机的学习上,还要提升自身自主学习能力。

3.2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元智能理论在计算机教学当中的应用要求教师一定要转变角色,变教学的主导者向着引导者角色过渡。使得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探究知识,然后让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培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语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教学;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6-0000-02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各大高职院校在形式喜人的大好环境下争相开办各种专业。作为人们生活中普遍应用的一门学科,计算机专业在高职教育中倍受青睐。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已成为高职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如何创新,如何教育出走出校门就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已成为高职教育的基本目标。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介绍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是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相结合、面向系统、侧重应用的宽口径专业。通过基础教学与专业训练,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在计算机相关领域从事、教育、开发和应用的实用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

高职院校中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可分以下几个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等。对应的课程也基本包括:程序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数字图像处理、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数字信号处理、信息安全、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动画制作、后期合成等。

三、高职院校学生特点

(一)自身定位不明确,大多数同学有很高的个人目标,但眼高手低。他们没有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荣誉感,不敢正视自己的身份,经常沉迷于游戏甚至逃避现实。

(二)文化基础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这对于学生本身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对他们的课堂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问题。

(三)自身素质与学校要求不适应。反映在行为上就表现为没有组织观念、没有时间观念、上课经常迟到,甚至无故旷课,对学习、集体活动缺少热情,过分地强调自我性,过高的估计自己的判断力,没有时代紧迫感。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自己虽然有幸跨进了大学,但实际上更需要严格管理,反而极力反感学校对他们加强管理,经常对学校的管理进行指责,甚至说:“我都是大学生了,应该给我更多的自由空间,你们的管理就如同中学一样”。他们想问题、提建议不是从自身特点出发,而是把一切归咎于学校管理方式的死板僵化。

四、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法

多数计算机专业教师采用的都是单一的讲授,即教师按章节去讲,学生被动去听,所谓的“灌鸭”式的教学方法,把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让你去死记硬背,完全靠记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被动的,完全忽视了“学”的作用,那么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在讲授过程中也会结合一些多媒体技术手段。比如应用课件。学生通过接受在根据教师的指导按部就班的进行操作。通常情况下跟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没有本质的区别。而大多数学生也都是边学边忘,导致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依旧得重新开始学起。根本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五、计算机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强化实践教学。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写有一名格言:“我听到的会忘记,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要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这门课实践性很强,如果不是让学生亲眼看到、亲自动手操作,他们是不会明白、不会记住的。大部分学生对电脑很熟悉,有的学生甚至天天接触电脑。但是电脑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它都是由哪些配件组成的,它们各自都有哪些功能?对于这些学生知道的可能就甚少了。所以教师应该将课堂移到实验室去,将学生分成2~3人一组,每小组一台电脑,每节课都让学生有动手的机会。学生能组装电脑、且能迅速找出故障,再回头讲理论,学生容易融会贯通。

(二)设计典型案例,实现教学内容再创造。首先,教学案例要能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知识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又是枯燥乏味的。一个成功的教学案例往往能把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贯穿其中,而且又生动活泼,能吸引人。而结合计算机课程的特点,一个成功的教学案例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能够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例如,在《图像处理》这一课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制作自己的“电子画册”,即能通过实例的制作掌握大量理论知识,也能学习到大量的实践经验,而且还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产生大量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图像处理》课中用PhotoShop制作手机广告,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教师提出任务,让学生思考讨论,自己拿出解决方案,最后再来比较综合。这样一来,一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知识。二是明确方法的多样化,防止学生思想僵化,做到会思考、会创新、会实践,就会“条条道路通罗马”。

最后,在教学案例设计时要结合教学任务,拓宽思考空间。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教学案例的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计算机学科是开放性的、知识更新极快的学科,在课堂上不可能将一个软件的所有功能都学到,也没必要这样做。

(三)任务驱动教学。所谓“任务驱动法”,就是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把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需要完成的任务,然后以完成每一个具体的任务为目标来组织教学,是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到知识,掌握操作技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引导他们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能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掌握计算机实用知识和操作技能,适应社会人才的需求。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本质就是通过设置一系列典型的的“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驱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时,可以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便于学生的思路清晰、也便于知识的系统化。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中,任务设计是关键环节,设计任务时,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认真研究教材,列出出计算机培训操作教学中要完成的任务,然后布置具体的任务给学生。让他们大显身手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这时学生总是跃跃欲试,积极性特别高。

在教学过程中,高职学校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学生的两极分化明显,特别是后进生在传统模式下学习主动性差,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能使他们明晰学习任务,消除惰性思想和依赖心理,从而使人人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高职教学中,计算机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学生能记住多少知识点。

在设计任务时,教师是起了关键性作用的,任务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要求教师设计“任务”时,要注重每一个细节,每个知识点都要认真琢磨,统筹兼顾,力争使每一个教学任务都要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同时还要有可操作性,使学生在完成一系列“任务”的同时,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在处理这些任务时,还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

篇8

受教师素质、硬件配置以及教学模式等因素的影响,计算机教学当中的多媒体技术使用还存在很多问题。简要分析这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相应的措施,从而提高计算机教学当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水平。

关键词:

计算机教学;多媒体技术;应用;问题;措施

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过程当中展现出其强大优势。不过如何正确使用多媒体技术为计算机教学服务,全面分析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当中的优势以及缺陷,从而有效实现计算机教学过程当中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1计算机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1)多媒体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之间存在偏差。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的作用是扮演辅助角色,也就是为计算机教师教学提供技术支持,并非是决定计算机教学成果的决定性因素[1]。因此计算机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大纲规定,配合使用多媒体技术才可以更好完成教学任务。这就要求在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与教学改革之间存在的偏差。

2)教学观念落后。近年来,教育部门以及相关机构高度重视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以及素质化,不过部分院校的计算机教室固守传统观念,在使用多媒体技术展开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往往只是为应付上级检查而偶尔使用。虽然在计算机教学当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有着硬件以及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不过因为教育部门对国内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统计与调研结果显示,全国只有40%左右的院校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计算机教学[2]。

3)多媒体课件质量较差。计算机教学过程当中,应用多媒体技术需要计算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课堂形式而制作课件。不过因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比较繁琐,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从而导致一些计算机教师比较反感,并且受自身技术以及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往往只是把课堂教学内容罗列在电子文档之中,很少添加音乐以及动画等元素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很多计算机教师则选择网络下载,或者是购买光盘等途径来获得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往往同实际的计算机教学需要存在偏差,从而无法真正满足计算机教学的需要。

2计算机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1)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计算机教学,能够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通过生动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活跃计算机教学的气氛。传统上的计算机教学通常是基本理论教学、常用软件教学以及代码编程方面的教学等[3],除枯燥的理论知识、程序算法以及数据结构之外,往往只剩下重复的软件操作,因此难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教学的课堂效果也不够理想。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形象的计算机学习氛围。例如在教授网页设计的过程中,计算机教师能够通过网络来获取那些结构新颖并且内容有趣的网页,使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从而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此外,老师通过分析网页的内容以及结构,逐渐引入教学主题,并且分解网页的结构,从而同课堂教学的内容实现衔接,提高网页设计的教学效率。

2)丰富计算机教学内容。计算机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通过直观形象的动画构建教学模型,展示计算机课程中枯燥的理论知识,进一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帮助他们理解这些理论知识。例如在通信网络的教学过程当中,各种协议是计算机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应用的难点。因此老师应当使用多媒体预先设计网络协议的教学模型,将通信计算机当作城市,通信报文当作火车,计算机间通信的网络则设计成为铁路,同时路由器以及交换机等设计为中转站。在源计算机向发送通信包的时候,火车就会从源城市出发,在中转站以及目标城市之间通过标语解释具体行为,例如路由器可以询问火车头的目标IP地址,同时为火车指定通信道路,在目标城市收到数据表之后,发送响应数据,根据同样方式反馈到源城市。这样通过具体的多媒体模型,可以将网络协议直观生动向学生展示出来,从而降低计算机学习的难度。

3)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容纳更多教学资源,并且借助于网络以及CD等方面的资源让学生认识更多计算机的应用,从而拓宽他们的学习视野。计算机教学涉及的内容同互联网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多媒体技术以计算机作为核心,同时将互联网作为依托,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很多教学案例,同计算机教材上的内容比较而言,这些案例更加具有代表性,并且一些技术以及方案都是计算机课本所没有的。因此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的开始阶段,就能够直接接触生活中计算机的具体应用,这样一来,就可以从实用角度拓宽计算机学习的视野,并且教师也能通过教学信息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

3结语

多媒体技术为计算机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势,在传统教学框架内辅助教学,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并突出教学的重点,最终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英良,冯博琴,崔舒宁.如何解决多媒体计算机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发挥其最大优势[J].湖北教育,2014,12(8):203-206.

[2]赵子江,刘华.浅谈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J].人民教育论坛,2014,15(11):169-171.

篇9

【关键词】高职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案例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医学领域的方方面面,这对现代医务工作者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医学类院校要紧跟社会需求,把医疗卫生领域对卫生人才的需求与学生所学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就业实现无缝对接。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卫生信息技术基础》教学更多强调的是每条命令的独立功能和单个知识点的介绍,师讲生听,师写生记,学生少有独立思考的机会。这样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知识点融会贯通,更不利于解决专业学习和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实际能力,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呢?这就要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医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的水平。本研究选取了铁岭卫生职业学院护理专业的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就高职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的应用效果作以初探。

1研究方案

1.1研究对象

选取铁岭卫生职业学院2014级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同届的所有学生均通过高考统一考试入学,随机分班,其年龄、性别分布和入学成绩并无显著差异。2014级高职护理2班和4班作为对照班采用讲授法教学,2014级高职护理6班和8班作为实验班采用案例法教学。进行持续一学期的《卫生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学习效果的跟踪调研对比,学生使用统一的《卫生信息技术基础》教材,4个班级均由一名教师任教,考试采用无纸化考试形式。

1.2案例选取

《卫生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包括两个模块:①信息技术应用基础;②卫生信息学应用基础。其中第一个模块包括的内容有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系统、WindowsXP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与应用、Word2003文字处理软件、Excel2003电子表格软件、PowerPoint2003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第二个模块包括卫生信息学概述、医院信息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在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系统单元设计如何自己组装计算机的案例,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功能。在WindowsXP操作系统单元设计病志文件管理的案例,引导学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提高学生处理信息能力。在计算机网络与应用单元设计在宿舍内组建局域网和医学信息检索案例,帮助学生了解网络的基础知识,提升学生专业信息素养和科研能力。在Word2003文字处理软件单元设计个人简历、医学论文排版、卫生信息宣传栏案例,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在Excel2003电子表格软件单元设计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案例,培养学生医学统计与数据分析能力。在PowerPoint2003演示文稿制作软件单元设计个人简历、卫生知识宣传片案例,培养学生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利用展示软件进行交流的能力。在医院信息系统单元设计HIS(医院信息系统)系统中门诊护理执行医嘱操作,住院病人排床、转科、转床及修改档案操作,住院病人自动记账、护理费用记账及结算审核操作,住院护理医嘱审核执行操作共四个与护理专业学生相关的案例,帮助学生熟练使用医院信息系统,在工作中能迅速进入角色。

1.3研究方法

1.3.1问卷调查法

计算机教学学期结束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问卷调查。重点考察学生学习本门课的兴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是否能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去。

1.3.2数据分析法

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数据:①从布置的作业中分析;②从期末考试成绩中分析;③从平时实验成绩中分析。其中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期考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

2研究结果

2.1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问卷共发放198份,回收198份,有效率100%。表1是对实验班进行的问卷调查统计,表2是对对照班进行的问卷调查统计,根据表1和表2的对比分析可知:(1)经过一学期的计算机教学,实验班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要高于对照班。(2)使用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的热情,这也增强了授课教师对计算机案例研究的热情。(3)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都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作业,说明学生本身素质比较好。(4)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调查结果可知实验班在这三方面要远远高于对照班,说明案例教学不但具有趣味性,还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在计算机教学中使用案例这个方向是非常正确的。

2.2期末总评成绩对比分析

本研究的期末总评成绩包括作业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这种综合考核方法可以有效的测试学生能否分析、解决问题以及综合思考的能力。(1)从实验班和对照班完成作业情况分析,所有学生都能按时上交作业,并按照教师要求完成作业。实验班作业的错误率是2%,对照班作业的错误率10%。说明对于作业中的某些知识点实验班要比对照班掌握的好一些。(2)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实验成绩分析,实验班的综合思考能力比对照班强,实验班的多数学生会将所学的知识点应用到综合实验中去,更好的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3)从期末考试成绩分析,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均参加全国医学信息技术考试(中级),该考试既考察了学生计算机操作的能力,又考察了学生医学信息技术的能力,有机的将计算机和医学信息技术相结合。从反馈的成绩可知实验班的平均成绩要高于对照班。

3结语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以案例来驱动学生学习,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方法是从问题入手,注重师生互动,有利于激起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实践证明,高职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不仅使学生可以学到知识,更使学生具备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尚宪刚,郑鹏,张兆臣.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初探[J].软件工程师,2013(11):50~51.

[2]侯秀红,郑文奎.基于不同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1(01):98~101.

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仿真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5-10010-02

Practicing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s

LI Hong-li

(Hunan Urban Construction College, Xiangtan 41110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ing the situation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s, and put forward the reform idea of guided by market demand faced the practical fields. Applying the typical of simulation cases in real application and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ourse; teaching reform; simulation cases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已经深入到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基础教学与数学、外语一样,具有了基础性、普及性,同时具有工具性、实用性和不可替代性。基于这种认识,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在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然而,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深入,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究竟应该如何开设?让高职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以及掌握到什么程度?一直是高职教师探讨的热门话题。

1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过于简单

目前中小学都已开设信息技术课,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ord、PowerPoint和Excel等相关软件的基本操作,也就是说现在的大学生对计算机不再是零起点。现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材大部分内容还在重复这些内容,没有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宽,造成学习上的重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甚至不屑于学。

1.2 学生知识水平相差悬殊,课程教学实施难度大

尽管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和教学大纲,但是信息技术课不是高考科目,信息技术课程不规范,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一些落后的地区,很多学生都没有上过计算机课,甚至没有见过计算机。而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在初高中就已经受过较好的计算机教育,具有较高的水平。因此要在同一课堂中讲授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很大的困难。

1.3 与专业应用联系不够紧密

目前的计算机应用教材多以软件菜单操作为主线,知识点零散、教学内容理论偏多,实用性差,不适合“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高职高专教育,缺少高职教育特色,难以开展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

1.4 考评方法不理想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主要通过统考方式进行考评,题型固定单一,缺乏灵活性,学生容易死记硬背,考试结果无法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

因此,如何改革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该文以建设类高职专业为例,谈谈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改革。

2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

2.1 课程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本着“以学生为本,面向应用,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思路,在对建设类专业工作岗位实际需求调研分析基础上,我们把建设类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修养、培养学生处理复杂办公事务和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本专业工作领域服务。

2.2 高职与中学计算机教学要相互衔接

目前,零起点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向非零起点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转变仍处于过渡时期,内容上既不能搞一刀切,又要体现出高职与中学的侧重点不同,既不能重复学生已掌握的内容,又要保证计算机知识相对薄弱的普高生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

2.3 提升教学内容

由于中小学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在内容的选择上以“理论够用”为度,以办公软件(offic)高级应用为主,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意识。

2.4 面向实际应用,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实践性,它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主线,目的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能力培养的目标需要通过仿真综合案例制作来实现.仿真综合案例来源于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应用,从而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真实的办公环境.为学生能迅速适应和胜任工作岗位的需要奠定基础,实现与企业零距离接近。

3 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织

根据改革思路,结合国家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南》,我们对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织。

3.1 教学内容层次化,体现因材施教理念

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仍安排独立章节,以兼顾计算机基础差的学生。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与自信,将每个模块有层次地按简单、综合、高级的形式进行组织,尽量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

3.2 以需求为导向,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通过对大量企事业单位走访和调研发现,在实际工作中最普遍的是利用计算机处理各种复杂办公信息,如长文档编辑管理(文字处理)、各种数据的统计分析(数据处理)、各种展示场合下的演讲报告和信息搜索处理及常用软件工具等。为此,从实际应用出发,教学中以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的深度应用为主构建新的课程内容体系。

3.3 以仿真案例为载体,确定具体教学内容

建设类工作岗位中,应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工作实际问题接触最多的是:工程招投标书的编制、工程预决算、工程招投标PPT展示、工程招商和效果图宣传以及计算机辅助绘图设计等(其中一些专业软件如CAD、PhotoShop和预算编程软件单独开设课程学习)。针对行业应用特点,我们改过去“以知识点的层次递进”为体系的传统教学设计为“以项目任务驱动”的仿真案例式教学设计,将建筑企事业单位实际案例作为教学任务,既考虑到实用性和趣味性,又兼顾到知识的逻辑性。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现实工作的实际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4 课程的实施措施

4.1 针对专业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内容

为使计算机教学更加贴近专业,应根据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教学计划,设置不同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内容。如在Excel高级应用模块中,对于建筑工程造价专业,涉及到的科学计算比较多,因此教学内容增加“用Excel编制工程量计算表格”;而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经常要对构件的受力进行计算,因此教学内容增加“用Excel计算构件的应力”;对于建筑设计等艺术类专业重点学习宣传单制作和演讲稿制作,而Excel则以基础应用为主。

4.2 合理组织教学形式

教学组织采用层次递进、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知识、主体内容、综合作业、创新设计4个部分。其中主体内容和综合作业为课堂教学内容,而基础知识和创新设计部分由学生自学完成,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下。同时“创新设计”由学生自选择专题,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4.3 改变考评方法

为了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改革计算机教学的考核手段是关键,我们以认证成绩与大型作业成绩相结合的方法来评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成绩。其中认证成绩是要求学生参加国家信息化计算机教育认证(CEAC)考试,而大型作业则是学习每个教学案例后学生的作品成果评定。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追求高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课程,激励学生创新追求全面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