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技术与可持续发展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7: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动化技术与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环保性。由于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业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和依赖性都是高于现在的机械设计制造业对专业人员的要求。在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中,比较容易发生因为人为因素造成的制造产品需要进行重新加工或者生产。由此可得,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生产方式容易产生资源浪费和施工时间和成本低额浪费,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而言,现代的技术对于人员的依赖性有了一定的弱化,因为现代的机械制造业主要依赖电脑程序进行系统的设计,从而建立了设计出错的发生,大大的提升了设计操作的准确性,保证了生产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实现了成本的节约。除此之外,现代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还引进了空气净化技术,增加生产产品的环保性,降低了对环境的破环与污染,促进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1.2、安全性。传统机械制造生产主要是由机械手工进行的,因为容易发生人工操作失误,出现安全事故,安全隐患大大存在。现代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结合了现代科学技术,其工作人员只需要通过电脑程序进行机械的远程控制,大大的改善了工作人员效率和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性。尽管机械自动化也存在一定的意外,但是一般在进行既定的程序中能够检测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存在的安全隐患,能够及时的进行补救措施的应用。另一方面,现当代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工作人员与生产设备的接触大大减小,因此很大程度上对员工的工作安全提供了一定的保证。1.3、效率性。现代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与传统机械制造业进行比较,发现现当代的工作人员数量小于传统的,但是生产流程的科学性高于传统制造业,同时提升了机械生产的产品的治疗和生产效率。传统机械制造业的工作人员一般需要进行生产操作的熟悉,严格遵守规则规范,因此影响生产进度和浪费生产时间。但是现代的机械生产中只需要依靠机械自动化生产,在预设的程序操作进行产品的生产,提高生产操作的规范性,降低了人工成本,节省了生产时间。提升了整个机械自动化生产效率。
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
2.1、智能化趋势。现阶段,我国的科技技术发展迅速,我国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提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的智能化能够在其应用中,对人的行为及思维特征实现虚拟,对人的具体思维进行程序的书写,从而提高整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生产的智能化。因此,大大的提高了机械生产制造的自动化过程的安全性,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错误发生,促进了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2.2、可持续发展趋势。现阶段,我国的发展策略主要是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同时进行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例如,政治的可持续发展、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机械制造业等。机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中,需要提升其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材料的消耗和降低对环境的破环,实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创新,进行绿色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树立,高效的进行存在问题的解决。2.3、机电一体化趋势。对于我国制造业而言,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其重要技术之一,其代表我国的制造业水平有了一定的创新。机电一体化技术即是价昂机械技术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融合,随后将融合的技术进行生产制造的应用的技术。在产品的设计和生产环节,其机电一体化的精准性特点比较突出,同时能够迅速的进行各种工作环境的高效反应。所以,在制造业发展中,机电一体化能够提升整个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因此,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机电一体化能够促进我国的有效发展,对于机械制造业的长期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2.4、虚拟化趋势。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流程主要是进行机械图纸的设计,随后进行设计图纸的评估,对其合理性与可行性进行考察,随后进行验证与调试试产,而这一过程需要的时间和成本都造成机械制造生产的滞后。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进行优化和创新。当前,我国的科技技术发展迅速,其机械制造业能够通过利用软件对生产产品进行虚拟设计和调试,也就是仿真技术,完成模拟后,,工作人员能够对大致的生产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因此,降低了因为实际生产调试造成的费用。站在前期的评估阶段进行分析,该环节能提高设计的合理性,增加其直观性和针对性。所以,未来机械的发展必然也会更加趋于虚拟化。
总之,当前我国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由于起步发展较晚,造成我国在这领域与西方国家相的差距比较大。因此,我国在进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适度的进行西方国家先进的技术的借鉴,再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机械制造本行业的市场需求,总结拟定适应我国的机械制造技术,更大程度地降低生产中的各类危害,提升生态经济效益。未来机械设计制造以及自动化技术会更加重视产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更加凸显出产品的人性化和智能化的特点。
作者:徐凡 单位:天津中天高科防务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等院校;图书馆建设
Abstract: The author combines practical work experience,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 the University Library building strategy based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brary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加强高校图书馆建设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社会信息化、数字化和知识全球化正改变着图书馆的性质,高校对图书馆的建设和完善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校图书馆机遇和挑战并存,只有坚持馆藏思路、服务观念、人才机制和经营理念方面的创新,抓好自身建设,发挥自身优势与特色,才能实现与学校发展的协调、和谐与共进,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1 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高校有三大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图书馆也承担着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相应任务。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基本要素包括办学思想、学生来源、师资力量和图书资料等,构成了高校办学体系的基本内涵,是共同组成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整体。图书馆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图书馆的发展与学校的定位密不可分。加强高校图书馆建设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强调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相协调的一种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一个重要部门,其可持续发展同样应当与学校的发展环境相协调。强调协调和持续发展是指图书馆的发展与学校发展环境、发展目标应形成一体化的互相适应、互为动力和协调共进的配合机制。随着社会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图书馆的传统意义正在发生全新的改变,其地位和价值越来越重要。社会信息化、数字化和知识全球化环境下,高校对图书馆的建设和完善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图书馆作为高校教学和科研的知识资源库和信息资源库,既面临着挑战,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高校图书馆应抓好自身建设,创新管理理念、转变馆员角色、开拓馆藏渠道、运用现代技术和完善服务功能,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与高校同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落实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职能。
2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图书馆建设的策略
2.1 创新管理理念
2.1.1 创新馆藏思路。馆藏传统意义上是指图书馆藏书,通常馆藏是指包含人们记载、存贮、传播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类成果,并用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符号系统的在一定载体上记录下来以供人们广泛阅读的精神产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建设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创新馆藏思路,一是要开拓馆藏渠道,不断丰富馆藏资源,扩大和延伸收集、加工的内容和类型;二是要研究如何更大限度地开放和利用馆藏资源,为读者提供确切的、有价值的信息,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2.1.2 创新服务观念。读者是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图书馆存在的目的。没有了读者,即使有最丰富的馆藏,充其量不过是一座藏书楼或博物馆。高校图书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好馆藏与利用的关系,从馆藏导向过渡到以读者为导向;从传统的文献借阅服务转向多元化的信息服务转变。
2.1.3 创新人才机制。高校图书馆需要大批敬业、勤业、精业的图书管理人才来保证高标准、高质量的开展工作。必须坚持人才管理创新,重视人才培养终身化、人才使用形式多样化、人才发展特色化、人才激励与考核制度化,造就一批既掌握传统的图书馆工作方法,又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外语进行工作;既懂得信息技术和现代图书管理知识,又熟悉学科与专业发展需求;既能处理图书馆常规业务,又能应对图书馆复杂事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1.4 创新经营理念。信息是一种无形商品,图书馆作为收集、整理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机构,应随着信息产业的升级与发展,逐步实现向社会全方位开放,实践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高校图书馆要创新经营理念,拓展信息资源有偿服务领域,培育与探索图书馆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市场,使高校图书馆的功能不断扩展和外延,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为社会上和地方上的读者服务,增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 转变馆员角色
馆员是指图书馆工作人员,是图书馆各项工作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如果说馆员被历史赋予的第一个社会角色是“藏书保管者”、“知识守护者”,那么在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馆员不仅是文献收集者、知识守护者,也是信息开发者、加工者,更是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者、借书育人者。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面对新形势,馆员要转变角色,从图书“馆员”,逐步向信息领域的“专家”、“行家”、“信息领航员”、“网络管理员”和“信息工程师”等角色转变。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熟练掌握各种检索工具和技术,提高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努力去做一个优秀的“信息导航员”,以热情的服务态度和娴熟的服务技能服务广大师生。
2.3 开拓馆藏渠道
馆藏是图书馆的物质基础,也是图书馆的精神力量。图书馆的馆藏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图书馆的价值水平和实现程度。现代图书馆的收藏范围越来越广,馆藏也从传统意义上的文献收藏向多方位收藏拓展。大凡与人类文明有关的一切记录及其载体都可以纳入现代图书馆藏品的范围,除拥有各种形式的文字记录外,收藏应向各种实物或博物资料延伸。诸如工程图、照片、广告、明信片、月份牌、书画、年画、挂历、香烟牌子、商标牌、火花、邮票、钱币、奖章、手工艺品、模型、玩具、地球仪、乐谱、服装及玻璃器皿等实物资料也将成为十分珍贵的馆藏资源。高校图书馆还应根据学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等实际情况,努力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如浙江师范大学作为一所集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经济、政法、艺术、体育等学科门类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学,其图书馆开拓馆藏渠道,丰富各专业门类所需的馆藏资源,将收藏现有的文献资源向各种实物或博物资料延伸,可以为师生的教学与科研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服务。
2.4 运用现代技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图书馆工作的各个管理环节,高校图书馆建设已经向管理自动化、载体数字化、服务网络化发展。
2.4.1 管理自动化。图书馆管理自动化主要包括图书采访、编目、借阅、流通、期刊管理、读者管理、典藏管理、阅览室管理、公共检索等自动化;利用计算机实现藏书分类统计、流通统计等数据统计的自动化;读者通过计算机实现检索图书资料的自动化;通过网络实现图书馆信息的自动化,实现加工新书通报、超期催书单、卡片目录、书标、书证等自动化。图书馆管理可以运用现代的集成管理系统和大型资源整合工具,为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提供便捷的平台,充分发挥图书馆功能和效率,使读者更加方便、高效地利用图书馆资源。
2.4.2 载体数字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图书的载体向高科技的数字化新型载体发展。图书馆数字化载体主要包括各种电子出版物、利用网络实现共享的“网络图书”。目前,很多普通纸质图书也有“图书+光盘”的形式出版,体现了图书的数字化趋势。数字图书馆的馆藏数字化,通过因特网将各Web服务器上的资源库连接起来,为更多的人提供服务。网络图书以网络形式传输,传播速度快,成本低廉,时效性好,已经成为最有发展潜力的图书载体形式。
2.4.3 服务网络化。互联网的普及和管网的建设,使人们的阅读方式正发生变化,传统的阅读方式正向数字化的阅读方式转变。高校师生可以在办公室、学生寝室和家里通过上网就能获取种种阅读信息。直接来图书馆借阅的读者,从表面看来似乎少了,其实不然,通过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电子阅览、网络阅览的人越来越多,图书馆服务功能正向网络服务方向拓展。图书馆的网络服务体系包括数字化信息的存储管理体系和信息的传输服务体系。数字化信息的存储管理体系是指数字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的自动化;信息的传输服务体系是指通过图书馆的服务器与局域网、国际互联网的高速连接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网络的普及性和便捷性,使图书馆有大量的信息提供给读者,满足了读者的各种信息需求。
3 结束语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管理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加强高校图书馆建设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从管理理念、馆员角色、馆藏渠道、技术运用和服务功能等方面提出了加强高校图书馆建设的建议。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发展方向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1.244
0 引言
作为世界上的制造业大国,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了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对于机械制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而实现机械生产自动化技术的高效率进行,在为企业节约成本同时,也为产品的质量升级创造有力的条件,企业必须探寻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科技的领先发展是企业进步和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制造业也是一样,必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来提高自身的创新力,而技术的优化与升级自然就是制造业迅猛发展的关键[1]。
1 机械制造技术的特征分析
机械制造技术本身具有独特的特点,通过对机械制造的技术层面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下几点特点:
1.1 生产要达到具有系统性
机械制造的技术的不是一个单一存在的技术,而是融合了多种技术,例如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多种管理技术等的综合体,制造业从生产到进行盈利,其中具有很多复杂的流程,首先,前期工作的开展涉及到产品的设计与创造;其次,在后续阶段,对于产品的销售与售后服务方面要提供保障。但对于机械制造技术,强调的是一个系统的整合,必须把多个环节协调整理好,将其融合成一个集物质、能力、信息为一体的产业工程[2]。
1.2 提升企业的综合性
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是最终目的是帮助企业提升综合实力,以及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对于制造业来说,考虑的不仅仅是产品的生产和制造,还涉及到了产品对于市场的适应程度,相对来说就是产品的生产迎不迎合市场的需求,以及产品的专业化设计、生产前期的准备以及产品的售后服务与服务模式,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这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在这期间的各种复杂的工作必须妥善完成好。因此,机械制作自动化的技术对于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
1.3 面向大众,面向全球
近些年来,经济全球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导致一些传统的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就较企业必须了解全球市场的趋势,只有密切的关注市场的需求,了解大众口味的变化,才能在市场竞争的情况下立于不败的地位。因此,可以说机械自动化技术是一项面向大众,面向全球、面向全世界的技术,具有世界性[4]。
1.4 依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制作业的产品主要是依托市场为前提的,因此机械制造技术与市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紧紧地围绕着市场的需求而对自身进行技术的改造与升级,机械制造业处理好了成本、质量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提高了生产效率,为企业赢得了更多利润。
2 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过程中的使用
自动化技术的运用提高了机械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是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手段,因此需要提升机械自动化技术的使用,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可以不断提高产业的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2.1 优化生产加工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生产加工是制造业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而将自动化技术运用的生产加工中,可以实现加工的循环处理,组装工件的过程中采用自动的拆装与组合,可以在一定程度内有效的控制劳动成本,解决了传统加工而产生的弊端,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正确率,对产品的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保证作用。
2.2 检测工程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产品的质量检测也是一个关键环节。采用传统的人工化的检测会极大地提高人力成本,而运用自动化技术则可以提升检测产品的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创新,多种多样的设备与材料投入到产品检测过程中来,为产品的尖刺带来了许多不便,这就需要结合产品的检测需求,加入一些人工智能化的诊断程序在里面,提升产品检测的效果,最大限度的满足并不断提高生产和制造节奏。
2.3 包装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在制作业的过程中,涉及到多个零件的组装,根据不同技术的要求,要进行不同配件的组合、调试与检测等多道工序。如果按照传统的组装,极大地提高了时间的运用,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浪费了不少成本,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果采用自动化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减少故障的发生。但在包装过程中,需要自动化技术中的高端技术来实现这一目标。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对于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证了产品的质量,是制造业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对于每一个制造业企业来说,要依据国家国情的发展,市场的需求,研究自动化技术,了解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为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总之,在我国要想提高机械自动化技术,不仅要努力学习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其中还必须是能够节约成本,创造巨大收益的技术,还必须结合市场的发展,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完善自动化技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应该切合实际,使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健康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樊钰.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应用及前景展望[J].新西部(理论版),2014(01):42-43.
[2]傅方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探究[J].硅谷,2014(04):5+4.
[3]宫晓琴.有关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分析与研究[J].河北农机,2014(05):58-60.
篇4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节能设计;重要性;能源消耗
一、前言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电气自动化的技术发展非常关注,电气自动化设备对于电能等能源的消耗问题严重。发展至今,电气能源供给严重不足,再加上一些电气自动化设备没能得到更新和维护,断电和费电等现象严重。绿色节能理念的提出与不断深入,电气自动化节能设计逐渐受到重视。下文就电气自动化节能设计的重要性展开分析,就其绿色节能设计的具体措施进行研究。
二、实施电气自动化节能设计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活动给全世界的资源都造成了影响。随着人们日益提升的能源危机意识,绿色节能设计被应用到各种各样的行业和事物中。而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更是加重了环境污染与能源消耗问题,提倡节能减排,促进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于电气自动化设备来说,虽然他们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捷,解放了我们的劳动力,但对于能源的消耗量非常大,因此在电能领域中常常出现超出供应的情况。而随着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提出,人们对于电气自动化设备的节能设计不断重视,国家也正在出台相关政策和机制,规范相关电气自动化设计生产的绿色节能情况。
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通过节能减排的对策以及一系列的措施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并通过对有限资源的合理高效运用,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就相关数据调查显示,我国工业用电量占到全国总用电量的65%-70%,但其运行效率地,根本达不到世界平均运用率。因此,我们应将如何推广、引入电气自动化的节能设计、实现工业生产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纳入到我们的未来经济发展战略中。
三、电气自动化节能设计具体措施
1、选择电能损耗小的电气元件
电气自动化的设计目的就是要减少电气设备的能源损耗,减轻电网的负担。但在实际的电能传输过程中,至于通过降低电阻等方式减少电能的浪费和损耗,因此,选择电导率相对较小的导线,根据用电端的实际情况分析尽可能选择电导率相对较小的导线。其次,我们都知道,导线布线越复杂,导线越长其电能的损耗也就越大,所以,适当增大导线的横截面积,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降低电能损耗的方式。而变压器作为电气自动化新系统中的核心,其节能设计就是整个系统的关键。通常,电气自动化设计师会通过选用公路损耗小、单向自动补偿设备以及三相四线制的变压器来实现电流负荷的平衡以减少变压器的电能损耗,最终实现节能设计。
2、提倡无功补偿设备
选择无功补偿设备是电气系统节能设计的一大核心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通过降低变压器上的输电消耗以提高功率,以实现节能。但这种方式一定要慎重,如果使用了不合理的无功补偿设备,可能会影响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转,甚至导致电网瘫痪。所以,应根据实际参数来选择和使用,确定好无功补偿设备的电压负荷和容量。还要考虑到淡忘的实际运行情况,明确补偿线路、大负荷选择动态补偿装置,小负荷的则可以选择静态补偿装置。另外,还要确认合适的投切方式,在选择无功补偿装置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抛弃以往滞后的投切方式。为保证有效的补偿,应选择适用广泛、准确性高的投切方式。最后,要注重设备的就地安装,以辅助提升无功补偿设备的最终补偿效果,实现电能消耗的降低。
3、采取滤波器,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在电气自动化设备运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能源消耗就是设备的谐波,谐波不仅会降低电气设备的可靠性和可用性,损坏电气设备,导致其无法正常运转,造成严重的电能消耗,而且如果这种谐波发生在电网上,还可能导致电网电压的不稳定,最终出现频繁的操作失误,影响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正常运转。与此同时,谐波的产生还会损伤电动机,减少其使用寿命,并干扰到其他设备的正常运转。对于有源滤波器来讲,其运行速度相当快,滤波的效果也非常好,即使其价格相对于无源滤波器较高,但其作用下熬过好,且不会产生谐振等其他因素影响。我们通过使用有源滤波器,有效的过滤谐波,并抑制谐波的再次出现,避免失误操作,大大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保障了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正常运转。
4、推广光伏设备,创新电气节能设计
照明设计是电气自动化节能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公共场合的电气自动化系统来说,照明的能源浪费非常严重。因此,公共场所的照明节能设计是近几年来行业内研究的重点。在照明灯中运用节能设计,尽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能源的使用,但却不能解决人们的根本意识问题。所以,在实际的照明节能设计过程中,用充分考虑到节能、经济、使用等多方面的因素,通过推广光伏产业发展高效光源。近几年来,光伏产业逐渐成为全球人们关注的焦点,就我国的光伏事业来讲,已经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光伏制造完整体系。随着人们绿色意识的不断提高,光伏设备的应用逐渐扩大,我们应大力发展光伏设备,将其与电气自动化节能设计技术结合起来,不仅能起到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更能创新节能设计理念,提高我国在电气自动化行业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尽管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性,但其严重的能源消耗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因素。随着人们绿色节能意识的提升,电气自动化的节能设计问题成为了广泛关注的焦点,为减少电能的消耗和损失,我们选择电能损耗小的电气设备元件,通过使用无功补偿设备,利用有源滤波器等方式,再加以推广光伏发电等创新高效能源的技术运用,实现电气自动化的节能设计,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严腾,齐良福. 电气自动化的节能设计技术研究[J]. 科技传播,2014,08:50+49.
[2]黄胜柱,苏万巧. 电气自动化的节能设计技术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2014,10:416+420.
[3]黄轩. 电气自动化的节能设计技术[J]. 科技传播,2012,01:107+101.
篇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崛起与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电力自动化技术也发展的如火如荼,其应用也越来越广,逐渐的在电力工程中得以应用。基于此,本文对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运用展开论述,期望能够产生一定的积极效用。
关键词:
电力自动化技术;电力工程;运用
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离不开电力资源,而且电力供应水平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经多年的建设经验证实:电力技术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在现如今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电力工程的争产成本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对电力的需求,因此,需要强化电力技术,国家需要加大电力技术研发支持力度(包括资金、政策支持等),促进电力工程的技术优化和升级,从而全面的提升电力工程建设质量,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电力自动化技术引起人们的关注,且逐渐的应用于电力工程建设之中,在此条件下,本文分析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运用,旨在为我国电力工程技术优化升级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导。
一、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内涵
电子力学、控制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等融合为一体的多功能性质的电力技术便为电力自动化技术。而且电力自动化技术水平与一个国家的电力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除此之外,该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能够起到节约电力资源的作用,当前以及未来较长时间段,该技术将是电力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另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我国电力自动化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在攻克了许多技术上的局限性的基础上),在世界范围内,我国的电力自动化水平名列前茅,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能够有效的我国电力工程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电力工程中应用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必要性
电力自动化技术是利用先进的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对电力工程进行远程监控和管理,从而全面的提升电力系统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体现在:能够更加便捷且高效,实现对电力系统运行的进行安排和指挥,全面的提升电力工程运行和管理效率和质量,推动了我国电力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另外,电力自动化技术具有极高的运行稳定性,能够确保电力系统的健康、平稳运行,是目前以及未来较长时间段内电力工程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且能推动我国电力工程实现高科技化发展,提升我国电力工程的国际地位。
三、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运用——具体分析
光互联技术、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现场总线技术为电力自动化技术的三大表现形式,下面针对这三种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展开阐述:
1、分析光互联技术
光互联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传输的光束进行数据传输(在自由空间中进行)。而且该技术具有互联密度高、互联数大、无接触互联、容易实现三维网络等应用优势,因此,在电力工程中,往往采用光互联技术,来设计、控制继电控制系统以及自动控制系统,并且可以限制电力扇的出数(通过设置探测器功率),提升电力系统的集成度(节约电力资源),实现对电力系统的科学合理监管。另外,光互联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优势还体现在:在不受平面限制的的基础上,由于该技术具有极强的抗干扰性,不受应电容性负载量的限制,因此,能够大大的提升电力数据传输的效率及质量(时效性以及便捷性)。除此之外,光互联技术能够灵活的应用于电力工程的各个环节。
2、分析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
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是利用监视功能(先进的计算机系统所具备的),加强对电力自动化的利用(在对象函数的计算基础上)。在电力工程工程中主要应用在电力监视系统,其应用优势在于:极强的主动性,便于电力工程中的电力监视系统的开发、封装以及继承,从而提高对数据资源的计算和整理速度(提升数据处理效率及质量),从而全面的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也大大的节省了电力数据的处理成本,有利于电力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分析现场总线技术
在电力工程建设现场,智能的自动化装置以及相应的仪表控制设备实现有效的连接,将其中整合成一个串行、多向、多站且数字化信息网络平台,且高效的实现数字通信、智能传感器、控制、计算机等的融合,全面的提升电力工程的运行效率和质量便是所谓的现场总线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的广阔,,可以将所有总用电量信号的集中(变送器控制下的),汇集到主控计算机中,并且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学建模数据分析、计算、归纳、总结,随后能够将整理好的数据以指令的形式发送给控制设备。电力工程中应用现场总线技术,电力数据的多样化发展需求能够得以满足,且能够极大程度的提升电力信息的控制效率,带动我国电力工程事业的健康发展,且为电力技术的优化升级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电力自动化技术水平较高,且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互联技术、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现场总线技术为电力自动化技术的三大表现,各自具有无法替代的应用优势。另外,未来我国的电力自动化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实现分层发展,且坚持功能下放、统筹管理等管理原则,提升我国电力工程建设水平(稳固估计领先地位),且保障人民群众的用电质量,推动我国电力工程建设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期望本文的分析阐述能够对我国的电力工程建设事业以及电力技术的优化升级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作者:齐朋飞 单位:华能招标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卢嘉,刘嵘.浅谈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运用[J].中国科技纵横,2015,(17):172-172.
[2]赵光伟.论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4,(7):145-145.
篇6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应用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智能化技术概述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和自动化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智能化的技术可以更好地规范电气工程技术标准,对数据进行全面有效的分析。智能化技术在运算方面表现不俗,这也进一步的提升了电气工程整体的工作成效,进而更好地保障电气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智能化的技术应用能更好地对电气设备进行科学的监控,结合实际的发展状况更好地优化电气工程的工作形态。与此同时,智能化的技术应用也可以更好地突出电气设备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并不需要更加专业的人员进行监控,这也方便了电气工程的发展。电气工程和自动化的智能技术可以更加高效精简电气系统控制模板,有效提升控制模板、开拓管控区域,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计算分析系统,这样也可以避免资源的巨大浪费,确保电气设备的整体可靠性和安全性,更好地处理电气设备元件的关联。借助智能化的技术也可以避免人力、资金的浪费,进一步节约了生产的成本[1-2]。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和自动化领域应用的范围也更加广泛,主要体现于智能化的管控、故障分析、设计优化等多个方面。智能化控制也进一步的实现了电气工程的自动化处理,而且也和电气系统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综合,确保系统整体工作的效率。故障分析也能及时对电气系统中的相关故障进行摸排,不断提升电气工程工作的可靠性和稳固性。其中设计优化的内容复杂多样,对相关工作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设计优化一定要结合具体的电气系统状况进行专项设计,不断发挥自身优势,确保资源应用的科学合理,为智能化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奠定基础。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智能化技术应用
2.1智能化控制技术的相关应用
在电气工程和自动化中合理使用智能化技术,既能更好地进行无人管控,也能突破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远程操控,确保整体管理的成效。智能化控制也可以更好地处理危险系数高的工作,减轻工作的危险难度,比如可以进行高压控制等。相比于以往的电气系统,使用智能控制器具备更强的灵活特色,便于工作人员调控,以及更好地处理生产过程汇总的不确定因素。借助智能化技术中的神经网络管控体系、模糊控制体系、专业系统等,可以更好地构建一个优质的工作环境,而且对人的整体依赖程度并不高,可以更好地节约资源,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从而更好地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3]。
2.2故障排查
设备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会存在负载压力过大的问题,很容易出现故障缺陷,这些故障具有很强的不确定特点,而且也比较复杂多样,在不断进行排查的过程中会耗费很多的时间和人力,而且不具备很强的可靠性。比如在进行变压器故障的排除中,首先要对设备内部残留的油脂进行分析,然后对气体进行科学的分析,结合相关的数据信息作出有效的判定,准确找到出现故障的原因,更好地解决故障。这个过程比较漫长和繁琐,对相关的工作人员提出的要求也比较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处理这些故障问题很容易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也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但是将智能化技术合理地应用到故障的排查过程中就能避免这些意外的发生。在监控中应用智能化技术能实现实时管控的目的,便于在故障发生前察觉异样,做到防患于未然。也能在故障出现时,更好地对异常数据进行监控和分析,为后续的处理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减少了故障排查耗费的精力。
2.3设计优化
电气设备要在电气工程中有效发挥应有的价值,就要进行有效的设计优化工作,科学有效的设计能更好地提升电气工程整体的稳固和可持续运行。设计工作涵盖的内容比较多样,对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要求也较高,需要具备更强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水平。传统的设计工作都是依靠工人的经验和操作,通过手工的方式实现设计优化等工作内容,这样的设计方案并不具备很高的工作效率,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进步。但是将智能化技术更好地应用到设计优化环节中,可以确保设计的整体水平,也能避免出现较长的周期,进而更好地提升设计的水平,确保更好地满足发展需求[4]。
篇7
【关键词】电力系统 自动化控制技术 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电力系统结构中出现更多的新型科技,其中比较先进的就是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电力系统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随着时代的快速更新,电力系统中提出了应用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新需求,以便于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实际要求。以此下文着重阐述了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
1 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基本概述
1.1 电力系统自动化基本内容
电力系统自动化实际上是依据数据信息传输系统和信号系统来控制以及远程监控电力系统各部分。监控的时候自动检测、决策以及控制设备是关键,以此保证能够稳定安全的提高电能质量。
1.2 电力系统自动化基本构成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是电力企业新理念和新技术共同作用产物,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基本内容,
1.2.1 自动化系统调度
一般来说就是监控和采集电力系统信息数据,为自动化提供基础,保障能够顺利进行电力系统调度运行、发电厂决策。电力市场可靠运营等。电力系统中自动化调度是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的关键,是稳定运行电力系统的基础,是确保有效提高电力系统运行质量的前提。
1.2.2 自动化变电站
大部分都是高效、稳定。安全运行变电站的保障,也是提升运营效益的基础。一般情况下依据信息处理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技术技术等来保障能够科学统一的管理变电站。
1.2.3 自动化配电网
利用人工操作的方式来控制传统配电网,随着电力系统中深入发展自动化技术,促使其更加完善配网自动化系统。配电网自动化主要就是说依据通信技术、智能终端、后台软件等来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配电网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很多种情况,所以需要分批改造配网系统,以便于能够提高综合利用配电资源的效率。
1.3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不断提升电力需求量,同时也在不断扩大电网覆盖范围以及规模,电网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电力系统中开始大量应用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以便于能够切实满足电网的功能性、复杂性以及广泛性的特点,完全体现自动化技术的系统性以及功能性,保障能够可靠、安全、稳定的运行电力系统。此外,电力系统中应用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够提高系统的职能,也能够促进电力系统的全面发展。随着电力系统不断发展自动化技术,逐渐开发和完善系统各项功能,以便于可持续发展以及管理电力系统,保障电力企业能够获得市场优势。
2 电力系统中应用自动化控制技术
2.1 电网调度自动化
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一般来说主要包括数据信息采集、处理、传输系统、监控对象相关系统、人机联系系统、安全环保系统以及不间断电源系统等,以便于能够处理、采集以及存储相关数据信息,达到监控电网实际情况的目的,具备遥调和遥控的功能,合理分析采集的相关数据信息,从而保障能够稳定、安全的运行电网系统,提高调度人员处理系统紧急事故的能力。
2.2 变电站自动化
变电站系统发展过程中不管是内部系统还是监控系统都需要人工方式来进行操作和运行,不但会降低工作效率,也会极大程度上影响变电站安全运行的稳定性。变电站系统中应用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时候,不但能够自动化监控系统,同时也可以智能化、自动化操作运行变电站系统,以便于可以有效提升系统效率,保障可靠安全的运行变电站系统。电力系统中应用自动化技术以后,能够对内部电气设备实际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实现微机化监控和管理的目的,实际发展中已经不适合应用传统的电磁式设备,光纤已经逐渐取代电力信号电缆。利用计算机屏幕能够模拟演示操作系统,避免系统出现误操作的现象。电网调度中变电站自动化是关键部分,是实现现代化电力生产的基础和前提。
2.3 配电网自动化
依据先进电力设备以及先进技术来构成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有机融合配网系统的保护、检测、计量、控制以及供电的相关功能,能更加广泛的增加覆盖面积,实现管理、优化以及监控用户、馈电网、变电站的目的。配电网自动化可以降低系统发展故障的几率,提高系统利用率,为操作人员以后维护和检测奠定基础,强化配网系统自动化的技术水平,电力系统中应用人性化界面,可以提升电力系统运行的质量,为电力系统发展提供依据。
2.4 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
在传统系统应用中,安装一次和二次设备的时候,需要具备相应的距离,并且利用大电流和电力电缆来对连接一二次设备进行有效控制。电力系统发展中应用智能化一次设备,实际操作一次设备的过程中就需要充分考虑二次设备的功能,以便于一次设备具备保护和检查的基本作用,从而达到降低施工成本的目的。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系统发展可以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进步和发展,自动化技术是保障稳定安全运行电力系统的关键和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在电力系统中能够提升系统智能化水平,确保健康可持续发展电力事业。因此电力系统发展过程中需要全面分析和发展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保障能够稳定、安全、可靠的运行电力系统,切实提升电力系统的效率,为电力企业以及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贲艳波.油田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3(07):78-79.
[2]李小燕,嵇拓,李建兴等.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中的智能技术应用研究[J].华章,2011(16):289.
[3]周凌云.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优势及其实现关键技术研究[J].南方农机,2015(05):34-34,36.
[4]张丁军.浅析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9):1210-1210.
[5]张剑飞.基于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的电力系统稳定运行[J].信息系统工程,2014(10):44.
作者简介
姜新宇(1972-),男,湖南省宁乡县人。硕士研究生、工学硕士学历。现为广州智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高电压技术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电压大功率电力电子装备的研发及应用、电网单相接地保护技术研究及新能源接入控制技术研究等。
篇8
【关键词】输配电;用电工程;自动化
近年来,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电力水平的要求也随之增高,使电力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电力企业要重视输电工作的发展,在用电工程中应用自动化系统,如:电子信息技术等,使电力系统得到良好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优质服务。
一、输配电及其用电工程自动化的应用优势
社会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就要对电力企业加以重视,电力企业在为人们供电过程中,必须利用电网传输电能,而输配电机器用电工程的自动化应用,能够增强输电安全性,具体优势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有利于企业对电网实施监控
在输配电及其用电工程自动化系统运行过程中,可以清晰的显示出电力运行及电气数据,用户能够更好的对输电系统以及相关数据加以监控,随时利用信息化技术对电力运输情况进行指挥,灵活、及时的管理电力运输。同时,输配电及其用电工程自动化技术,可以及时发现电网存在的问题,自动分析问题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二)有利于降低电能损耗
在电力企业对电能进行输配的过程中,输配电及其供电工程自动化技术可以将电能的损耗将至最低。在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降低损耗是较为重要的工作之一,而输配电及其自动化技术就可以利用网络化管理方式,优化电力输配系统,促进相关电网设备的实践应用,促使电网设备可以对电能进行高效匹配,降低电能损耗,使电力企业的输配电成本也随之降低。
(三)有利于电力企业及时排除故障
在电力企业输配电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故障,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加以排除,后果不堪设想。而输配电及其供电工程自动化技术,本身就带有自动报警装置,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存储故障数据,分析故障发生的原因,进而将预防故障的措施或是故障恢复措施显示出来,使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排除故障。
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电力企业应用输配电及其用电工程自动化技术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能够对其正常运行产生相应影响的因素,严重制约电力企业管理工作的执行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所以,电力企业应该对这些影响因素仔细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解决,为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与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技术开发问题及解决措施
目前,一些电力企业因为资金等问题,在技术开发过程中,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无法满足输配电以及用电工程的要求,不能科学、高效的进行电力运输,使电力企业陷入危险的境地。所以,电力企业必须对电力技术进行开发,通过与其他企业单位或是学校的合作,收集资金,使开发出来的技术能够适用于电网的运行[1]。
(二)电能损耗问题及解决措施
在电力企业输配电过程中,电能损耗是较为常见的问题,此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电网设备的落后,或是工作人员不负责任等,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电力资源的浪费量的增加产生相应的影响,所以,电力企业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此问题,降低浪费情况。
电力企业在应用输配电及其用电工程自动化技术的过程中,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力度,建立起奖惩与责任制度,将电能损耗问题与工资联系在一起,为工作人员树立节能意识,使输配电电能消耗问题逐渐减少,。同时,企业可以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使工作流程得到优化。企业要对机械设备的质量进行严格的要求,在采购过程中,仔细查看机械质量,要求供货商必须具有相关合格证书,在保证机械设备质量的基础上,减少电能的消耗[2]。
(三)缺乏科学管理意识及解决措施
在电力企业中应用配电及其用电工程自动化技术的过程中,一些工作人员缺乏科学管理意识。目前,一些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不能稳定的开展电力输配工作,也能科学的对其实施相应的管理,致使输配电系统存在问题[3]。
电力企业应该树立科学管理意识,制定激励制度,引进专业素质较强的人才,并且对工作人员进行阶段性的培训,使其技术水平能够及时的提升,专业知识得到更新,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语
电力企业要想得到了持续发展,就要保证电能运输的安全性增强。电力企业要利用输配电及其用电工程自动化技术,在管理员工的过程中,树立科学管理意识,重视专业素质高的人才。要意识到自动化技术的重要性,并且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其中存在的问题,减少电力能源的消耗,大力开发输配电技术,保证电力企业能够得到安全、高效的运行。
参考文献
[1]吴桂花.输配电及其用电工程自动化的优势与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21):45-45.
篇9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高素质人才;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的培养
2015年5月18日《中国制造2025》。要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其本质都是要实现“互联网+制造业”的智能生产,形成开放的全球化的工业网络。未来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机器设备是否我完善功能;是否能在网络化的未来产业链中实时监测、追踪各类数据,并归纳分析和利用。谁掌握了世界制造的脉搏,谁就将决定未来世界制造业的格局。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集中反映在如何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上。本文基于《中国制造2025》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广厦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内涵与特色,提出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问题,对广厦学院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的培养进行探讨。
一、基于“中制造2025”电气自动化企业人才需求进行分析
庄西真在职教论坛2015年10月中的《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准备好了吗?》中指出,“中国制造2025”不仅需要科技领军型人才,也需要大批技能高超的技工队伍,二者缺一不可。因为,在今后的智能化制造过程中,整个生产模式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大量应用电子、软件等新产品新技术,对在一线的生产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在客观上需要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出大量合格人才。
为进一步地了解企业对自动化人才的需求状况,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电气教研室对浙江和上海10多家企业单位(以校企合作单位为主)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访谈。调查显示企业的工业生产线、数控设备的使用、维护、故障诊断,机电产品的设计与制造,需要大量的电气技术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一)工业自动化装备设计人才的需求
随着企业新一轮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嫁接改造的完成,电气自动化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现代生产过程中,成为现代设备控制和工艺过程控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无论是整个生产线的连续生产工艺控制,还是单机生产控制,无论是单个工艺指标的检测调整还是最终产品的质量控制,PLC、DCS、FCS、工控机等技术与设备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一些重要的生产环节和生产线,没有自动化系统的正常工作,整个生产就无法进行。
智能制造是关键。近几年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效地推进了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对合理组织销各个环节、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企业地竞争力产生了极大地推动。PCSMESERP的紧密集成,产销一体、管控衔接的实施,对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及相关的各层数据的网络传输控制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当今的自动化已经不仅是单一的控制功能,同时还将控制参数的采集、变换、传输、存储和管理溶为一体。
(二)企业对自动化专业人才从事的岗位能力要求
随着产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在迅速发展。企业产品质量、效益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一是在现代企业中,设备更新、管理方式现代化、工艺流程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导致岗位群的构成发生变化,新的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型的技术技能劳动者逐步取代岗位操作者;二是由于企业经营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对原有技术岗位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劳永逸的就业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从业者必须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较快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以适应新生行业或职业的需求。三是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新产品的不断问世,企业在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转化过程中,需要大量既懂产品设计又熟悉生产工艺、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高素质、高技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是现代企业迅速发展不可缺少的。
我们还对其它地区和其它行业进行了调查得到的信息是:大量事实证明,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集约化、生产技术的精密化和高度化、生产设备的复杂化和信息化,更依赖于大批高级生产过程自动化人才。一些国家和地区,正是由于培养了大批自动化高级技术人才,为运用科技成果,引进、吸收世界先进技术,最终为形成自主技术提供了人力条件,才带来了经济的腾飞。企业劳资部门普遍反映,由于行业背景和国有用人体制的束缚,能适应高技术含量工作的各类、各层次毕业生极为短缺,特别是具有较高职业技能和生产适应能力,拿得起、留得住的人才更为难求。
二、应对“中国制造2025”,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的趋势
对比《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4.0,我国的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高职教育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对接地方产业的升级发展,行业用人标准、企业岗位技术领域任职要求的实际需要,以服务为宗旨,市场为导向,与行业紧密融合。有效实现专业与地方产业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任职要求对接,课程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接。
(二)对接中国制造2025,优化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
在制定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先进行与电气相关的行业、企业调研,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由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提升基础课程水平,整合和优化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根据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方案,准确把握课程定位,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创新课程结构,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重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职业基本技能实训与“岗、课、证”融合,探索并实施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现代教学模式,大力推进项目化、任务驱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制定课程标准,确保基础核心课程质量,提升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对接智能化制造产业,加强校内外实训条件的建设
对接智能制造企业,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主动谋求与企业合作,积极推进教学实践条件建设,使学生接受良好的工程教育和工程训练,熟悉和掌握电气自动化技术行业先进的工艺和技术。比如与浙江图维技术有限公司实现校企合作为期一周的实训,有企业派出校外导师和提供相关的实训设备,使学生接受良好的工程教育和工程训练,熟悉和掌握行业的先进技术。
(四)对接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要改变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施工学结合的事“教、学、做”一体化的现代教学模式,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推进项目化、任务驱动、基于工作过程的先进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探索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线上+线下”为路径的融“教学做考”为一体的数字课堂建设模式。
1.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主动参与项目设计的意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学生真正称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能够自主设计项目,对项目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可以相互交流研讨,增加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和接触时间。
3.拓展课堂教学宽度,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教学过程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注意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精品课堂工程。积极推进幕课、微课、在线课堂,手机课堂等课程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效果。
三、结语
对照“中国制造2025”对电气自动化技术提出的新的要求,改革自动化人才的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入手,到课程标准的制订,到课堂教学改革,校企深度合作,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把树人育人和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目标,促进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庄西真.“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准备好了吗?[J].职教论坛,2015(10)
[2]严伟民.刘贵云.《中国制造2025》的支撑技术和人才需求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22)
[3]吴晓蓓.《中国制造2025》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5(8)
[4]蔡泽寰.对中国制造2025,高教育的趋向――坚守高职教育本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J].时代汽车,2015(11)
[5]周海银.高等教育如何适应“中国制造2025”[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
篇10
(一)智能配电网在建设智能电网中的地位
智能配电网(Smart Distribution Automation)是智能电网(Smart Grid) 中配电网部分的内容。世界各国往往将智能电网的建设重点放在配电网, 其主要原因是: 输电网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不会有大的改变, 而配电网与用户直接联系, 发展潜力巨大。大力发展配电网对提高供电能力和服务水平、保证供电质量、促进技术发展和拉动经济大有好处。
(二)智能配电网的定义
智能配电网就是以配电网高级自动化技术为基础,通过应用和融合先进的测量和传感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信息与通信等技术,利用智能化的开关设备、配电终端设备,在坚强电网架构和双向通信网络的物理支持以及各种集成高级应用功能的可视化软件支持下,允许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发电单元的大量接入和微网运行,鼓励各类不同电力用户积极参与电网互动,以实现配电网在正常运行状态下完善的监测、保护、控制、优化和非正常运行状态下的自愈控制,最终为电力用户提供安全、可靠、优质、经济、环保的电力供应和其它附加服务。
二、智能配电网中涉及的关键技术
(一)灵活的网络拓扑
灵活的可重构的配电网络拓扑, 可以使系统在经历故障时, 把故障影响范围限制在最小范围, 并可迅速通过其他连接恢复对其他部分的供电。
(二)高级配电自动化(ADA)
高级配电自动化是电能进行智能化分配的技术核心,其新内容主要是支持DER 的“即插即用”,它采用IP 技术,强调系统接口、数据模型与通信服务的标准化与开放性。
(三)分布式电源并网技术
包括DER 在配电网中的“即插即用”以及微网(MicroGrid) 两部分技术内容。DER 的“即插即用”包括DER 高度渗透的配电网的规划建设、DER 并网保护控制与调度管理、系统与设备接口的标准化等。微网指接有分布式电源的配电子系统,能够不依赖大电网而正常运行。
(四)智能配用电的量测和通信技术
量测和通信技术是配电系统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基础,也是提高配电网总体运行和管理自动化水平的前提。基于先进量测和通信技术的配电系统高级量测体系(AMI)是发展智能配电网的基础。AMI 主要由智能电表、双向通信网络、计量数据管理系统和用户室内网等部分组成。
(五)柔性配电技术(DFACTS)
DFACTS技术又称定制电力,是柔流输电(FACTS)技术在配电网的延伸和应用。它可以用来改善电能质量,减小谐波和电压波动,平衡负荷有功变化和提高功率因数,保证供电可靠性和连续性。同时,DFACFS在提高配电网自愈能力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建设智能配电网的意义
配电网技术直接面向用户,是保证供电质量,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创新用户服务的关键环节。SDG使配电网从传统的供方主导、单向供电、基本依赖人工管理的运营模式向用户参与、潮流双向流动、高度自动化的方向转变。其意义在于:
(一)实现配电网的最优运行 ,达到经济高效
SDG应用先进的监控技术 ,对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并优化管理 ,降低系统容载比并提高其负荷率 ,使系统容量能够获得充分利用 ,从而可以延缓或减少电网一次设备的投资 ,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提供优质可靠电能 ,保障社会经济的发展
智能配电网在保证供电可靠性的同时 ,还能够为用户提供更高的电能质量。SDG通过DFACTS等技术,克服了以往因倒闸操作等原因引起的短暂供电中断,以及相关原因引起电压暂降、谐波、不平衡等问题的影响 ,为各种高科技设备的正常运行、为现代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优质的电力保障。
(三)节约能源,解决能源危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SDG具有很好地适应性 ,能够大量地接入DER并减少并网成本,极大地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大大降低化石燃料使用和碳排放量,在促进环保的同时,实现电力生产方式与能源结构的转变,从而节约大量一次能源,解决全球能源危机,实现绿色电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 上一篇:企业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
- 下一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