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特点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7: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旅游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旅游特点

篇1

    关键词:湿地公园;湿地文化;生态旅游;长远利益;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Ecotourism is significant for wetland park.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s of wetland park and ecotourism, and expatiates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wetland park and summarizes five features of ecotourism in wetland park, which are protection, participation, profession, education and responsibility. Besid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even general principles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wetland park.

    Key words:wetland park; wetland culture; ecotourism; longterm benefi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非传统旅游模式,生态旅游把生态保护置于旅游开发的首要位置,强调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因此,在湿地公园中开展生态旅游是湿地保护和利用实现双赢的最佳途径之一。

    一、湿地公园与生态旅游的概念界定

    (一)湿地与湿地公园

    “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水域。”[1]这是一个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接收的湿地定义。目前对于湿地公园的定义还没有定论。在我国,有众多学者及相关行业部门对湿地公园的概念加以了界定。笔者综观各类湿地公园定义,认为湿地公园概念的界定应满足如下三个标准:

    (1)湿地景观在公园中发挥主体性生态作用。湿地公园最根本的属性在于它的湿地特征,不论这种湿地是天然形成或是人工形成的。湿地公园首先是自然的公园,其中的湿地应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其湿地特征典型、自然风景优美、美学价值较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效益良好。

    (2)以湿地保护为前提。湿地资源的保存与保护是湿地公园设立的首要宗旨,其内容主要为通过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以达到维护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功能完整的目的。

    (3)具有观赏游憩、科普教育、科学研究等功能。旅游观光是湿地公园作为公园所具有的最基本的功能,湿地公园的旅游更强调其生态旅游的特色。湿地公园也是作为以环境保护为主要科普教育内容的重要基地,游人通过对湿地的了解,加深了保护自然的意识。另外,湿地公园也是科研人员研究湿地自然过程、探索湿地奥秘的重要场所。

    (二) 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的定义提出至今已有二十余年,但其内涵界定依然模糊,众说纷纭。有的学者统计,国际上与生态旅游相关的概念有140多种,国内学者提出的概念也有近100种,但至今还没有令大多数人信服的统一的定义。[2]卢小丽通过对中外当代近10~15年内40个有影响力的生态旅游概念的分析,提炼出生态旅游概念架构所遵循的8个标准规则。笔者认为这8个标准规则对生态旅游概念的描述较为全面,它们是:以自然为基础、对保护的贡献、当地社区受益、环境教育、道德规范与责任、可持续性、旅游享受体验和文化。[3]二、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是以湿地为资源基础,对湿地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等进行了解、观察、欣赏和学习的旅游活动,是具有强烈湿地生态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类型,这种旅游活动不改变原有的湿地生态系统,而且还可以促进湿地公园当地社区的经济发展,使当地社区民众受益。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宗旨是:在保护湿地的自然、文化资源的前提下,提供给生态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经历,并带动湿地公园所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湿地公园生态旅游体现的是人类与湿地自然环境的伙伴关系,两者应协调发展。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既要寻求适宜的经济效益,更要在保护湿地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其生态、社会和美学价值。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础上的,其目标是既要使当代生态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得到满足,又要对湿地资源环境进行保护,使后代游客享有同等的旅游机会和权利。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特别关注的是旅游活动的生态合理性。旅游经济收入并不是衡量其发展的唯一指标,而是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项指标综合评价,从而能够较好地把生态旅游业的当前效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沿着可持续性的轨道上发展。

    三、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特点

    (1)保护性。以保护为前提是湿地公园建立的基本标准之一,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保护性包括自然与文化两个方面。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对象是以湿地为主体的自然环境,这里指的自然环境有时并非一定指纯自然环境。实际上,完全未被侵扰的湿地纯自然环境可能很少存在,多数的湿地自然环境多多少少总会留有人工的痕迹,从而形成独特的湿地文化。生态旅游强调对湿地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保护,要求生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应保护自然、保护资源、保护文化。

    (2)参与性。参与性可以表现两个方面:一方面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从工业化的城市环境中解脱出来,亲自参与到湿地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中,在实际中享受和体验湿地自然美与文化美;另一方面,湿地公园生态旅游也是一种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政府、社团组织及研究人员广泛参与的旅游活动。[4]

    (3)专业性。和一般旅游相比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具有较高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首先表现在技术层面上,比如要求湿地公园旅游设施、旅游项目、旅游路线、旅游服务的设计和管理均要体现出生态保护技术策略,以保护湿地旅游资源和环境;同时,专业性还体现在游客的旅游心理上,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者是具有欣赏、探索和认识大自然和当地文化的明确要求的较高层次的游客,具有比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

    (4)教育性。环境教育既是湿地公园的重要功能,又是生态旅游概念的标准规则之一。生态旅游者通过对大自然的了解,能获得对自然界生态和谐、万物相依相生的深刻体验,并进而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让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接受环境教育,提高湿地环境保护意识,将丰富的湿地自然科学知识、环境保护知识与生动的观赏娱乐活动相结合,增强旅游者的环保道德责任感。

    (5)负责任性。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旅游者认识并考虑自身行为对当地文化和环境的影响。如国际生态旅游学会在对生态旅游定义时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负责的旅游和观光行为。国内有学者认为:生态旅游是在自然环境中,对生态和文化有着特别的感受并负有责任感的一种旅游活动。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是一种对湿地自然环境负责的旅游形式,它有助于旅游区域湿地资源的保护。[5]

    四、开展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一般性原则

    (1)规模控制。湿地公园的游客数量不宜太大,旅行团队也应是小规模、较分散的。当游客数量过大而超过公园生态系统的忍耐程度,其所带来的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靠自然力本身不能恢复时,就会造成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平衡失调。因此,要解决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必须正确评估湿地公园的环境容量,并以此来严格控制游客数量。确定旅游容量是阐述旅游者数量与环境之间适度的量的关系,控制旅游容量是确保湿地公园的资源和环境不受破坏或降低破坏程度的重要措施之一。

    (2)限制性开放。湿地公园应做到局部开放与管制。根据湿地公园不同地段生态保护状况的要求,结合人为活动的需求一般可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外围地带三个区,主要的布局模式以同心圆形态居多。人类的活动强度和频率依外围地带、缓冲区、核心区而递减。大部分的旅游及其他开发活动都在生态较不敏感的外围地带开展;缓冲区作为外围地带和核心区的过渡,其人为活动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核心区一般处于绝对保护状态,禁止游人进入。

    (3)注重湿地生态环境的科学监测。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相当重要,应在湿地公园各个水域结点处建立水质监测点并派专业人员定时监测公园水文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定期报告水质情况,以随时根据新发生的情况调整湿地的保护措施,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

    (4)保护当地的文化与环境。早期的定义将生态旅游的对象界定为相对未被侵扰的自然区域,随着在实践中认识的深入,生态旅游的定义当中也包含了文化的因素。湿地公园一般蕴涵了较高的文化和自然资源,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活动既是一种湿地自然旅游,同时又是一种湿地文化旅游。当地的民俗风情及文化对旅游者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要注重对这些人文资源进行维护,并在其基础上开发出相应的文化活动。

    (5)旅游行为及管理准则的制定。要特别加强对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并应制定相应的旅游管理规则,明确对游客的活动行为进行规范,明白告知哪些活动是禁止的,哪些活动是准许的,让公园中的每一个人,包括游客、旅游从业人员都能了解公园生态环境所能接受的程度。

    (6)“双赢”策略。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应同当地社区发展结合起来,坚持与社区共建(管)的原则。如果得不到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支持并脱离当地社区的发展而孤立地发展生态旅游,其持续发展的前景就十分有限。因此,生态旅游的发展,必须同社区利益需求联系起来,其旅游产品的开发项目必须和社区居民的根本需求相一致。要吸引社区群众参与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和管理、旅游活动的组织、旅游服务等方面等一系列的生态旅游活动事务。生态旅游要顾及社区居民的利益,使其真正从旅游中受益。通过生态旅游来增加社区就业机会,改善社区基础设施,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从而使其成为开展生态旅游最有力的支持者,以最终实现生态旅游与社区发展的双赢。[6]

    (7)利益的长期性。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应为旅游资源、公园所在社区提供长期利益,短视且只追求眼前利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过于强调商业性,其结果也和传统旅游没有什么两样了。[7]生态旅游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式、手段,生态旅游不仅仅局限于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还能促进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将自然旅游导向可持续发展,这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基本理念。

    五、结语

    相对于传统旅游,生态旅游的产生是巨大的进步,是当前人类重视环境、保护自然的观念在旅游行业上的反映。生态旅游的对象是以自然为基础的,湿地公园作为自然的湿地景观,符合生态旅游“以自然为基础”的对象标准。湿地生态保护是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首要目标,这个目标与生态旅游强调“对保护的贡献”这一标准是一致的。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符合和“科学合理地利用湿地资源,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人们提供游憩的场所,享受优美的自然景观”的湿地公园建设宗旨。[7]因此,开展生态旅游是湿地公园必然的、也是唯一正确的旅游开发方式。在湿地公园中,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只有从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把握两者的平衡的关系,才能真正建设好湿地公园,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区与旅游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禄康. 湿地与湿地公约[J]. 世界林业研究,2001(1):1-7.

    [2] 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等. 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 旅游学刊,2007(1):67-71.

    [3] 卢小丽,武春友,HOLLY DONOHO. 生态旅游概念识别及其比较研究:对中外40个生态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J]. 旅游学刊,2006(2):56-61.

    [4]汪辉.需求:设计的原动力:以泰安天平湖公园为例[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95-99.

    [5] 卢云亭,王建军. 生态旅游学[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6] 方躬勇. 自然保护区旅游规划初步研究[D].长沙:中南林学院,2003.

    [7] 张建萍. 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篇2

[关键词] 生态旅游发展思路河北

一、引言

生态旅游是在全球倡导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由西方学者于80年代提出“回归大自然的旅游活动”。笔者认为,在中国发展生态旅游要符合我国的国情,将生态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的同时,还要迎合消费者日趋多样化的需求趋势,设计融合不同地域文化、彰显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实现生态旅游产品个性化。笔者以此为思路对河北生态旅游的发展做一探讨。

二、 河北生态旅游发展可行性分析

资源是河北发展生态旅游的先决条件。在发展生态旅游资源时首先分析的应该是本省的旅游资源基础。生态旅游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以人文资源为特色。河北有许多全国之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之多全国第一;地形地貌之全全国第一;长城途经省区距离之长全国第一。河北省幅员辽阔,生态环境复杂多样,既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生态旅游环境,也为旅游者提供了广阔的生态旅游空间,具有多种生态旅游价值。

地理区位是河北生态旅游发展的促进因素。河北旅游业的发展一直被“一流旅游资源、二流旅游产品,没有旅游精品”的问题所困扰。回顾河北旅游的发展,京津的“替代效应”应该是河北旅游发展中最大的障碍,北京的地缘优势使得它的资源能最大限度的得到发展,河北与北京风格类似的风景便不再吸引人了。针对这种替代效应,河北旅游的发展只能是扬长避短,发挥特色,展现自己。发展带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化的生态旅游项目恰恰能反过来针对性地对京、津旅游产品形成一定的替代。

与地域文化相结合是河北发展生态旅游的根基,社会文化景观是彰显生态旅游特色的主要资源。在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上河北有着其他省份所不可比拟的优势,河北省古为九州之首,以冀州命名,故简称“冀”,是华夏文明发源地的核心区组分。焱、黄、蚩尤三组在此融合,构成了中华民族形成的基础。700余年的元、明、清三朝使河北成为京畿要地,清朝直隶省的设立,使其更加完整统一。同时,河北作为与华北、东北、西北三北交往的咽喉要地,不仅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地带,更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些历史使得河北人文资源在神韵统一基础上,体现出多样而富于变化的特征,成为中国人文地理最富有特色的代表性区域。可以说河北的自然生态景观中弥漫着浓重的文化味道,文化是河北发展生态旅游业的灵魂。

三、河北生态旅游分区发展构想

河北生态旅游资源随地形地貌条件的不同形成了迥异的风格,如能按地域文化特点形成不同发展主题,便能将自然旅游景观与不同地域文化相结合,形成不同的生态旅游产品,则可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偏好。并使各主题区在空间结构决定的生态功能最优的前提下寻求旅游利用功能的最大发挥,将整个旅游区构成协调有序的有机统一体,促使功能区生态要素朝良性方向发展。本着这一思路,河北生态旅游发展可以分区进行,根据地貌及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将全省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区,并按分区主题,对生态旅游产品进行整合、提升。同时按分区主题,优先发展各区中知名度高的旅游地,以点带面,并逐渐连接成片。

依据地势,河北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呈“带状”分布非常明显,旅游资源区域聚类也比较突出。地势为全省平均海拔最高地区通称之为“坝上”,坝上高原在河北西北部,形成的“坝带”独具高原风光;燕山、太行山纵贯河北西部和北部,形成一条“山带”,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基本都在这条带上;渤海岸海岸线在河北东部,形成一条“水带”,环渤海的滨海生态风光令人留连忘返。这“三带”将河北生态旅游资源分割成非常有特色的四个区,每个区可以旗帜鲜明地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根据全省的生态旅游资源特点,可将省域范围规划建设为各具特色的四大主题生态旅游区。各区命名以省内方位――地貌地形为序,四区分别是:冀西北坝上高原生态旅游区――以坝上高原为主体,突出始祖文化的自然生态旅游区,冀西山岳生态旅游区――以太行山、燕山为中心、燕赵文化为特色的自然生态旅游区;冀中平原生态旅游区――以海河流域平原和冀东平原为中心、燕赵文化为特色的自然生态旅游区;冀东滨海生态旅游区――以环渤海城市为中心,以长城文化为特色的自然生态旅游区。以此发展思路各区可打造不同的生态旅游产品,以满足生态旅游产品特色化、个性化的需要,同时也能突出各区不同的发展主题,避免了产品在区域范围内的雷同现象发生。

四、结语

生态旅游本土化发展思路就是力图将西方先进的旅游发展理念引入我国,同时创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带有浓郁地方特色和体现独特文化性的生态旅游项目将是生态旅游的主要发展方向。依据河北生态旅游资源和文化特点,本文将河北省生态旅游进行了区划,将全省划分为四大主题不同风格的生态旅游区,目的是整合河北旅游资源,凸现河北自身特色。河北生态旅游发展思路是对我国生态旅游产品本土化、特色化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J].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6):78~87,157~158

篇3

(济南市林场,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本文针对生态旅游景区经营管理,首先概述了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及其特点,进而全面分析了目前我国生态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结合对我国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详细论述了创新生态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模式的可行措施,可以为生态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提供合理的参考。

关键词 ]生态旅游;景区;经营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3.189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旅游需求不断提升,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生态旅游作为国内重要的新兴旅游形式,主要是以地文景观、生物景观、水域景观等旅游资源为主题,以奇特自然、人文景观以及丰富多样的生物特性吸引旅游者参与。生态旅游产业是旅游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确保生态旅游业健康稳定发展,必须强化对生态旅游景区经营的规范化管理,通过创新景区经营模式,强化生态旅游开发与景区保护等管理,推动生态旅游景区的健康持续发展。

1生态旅游内涵及特点概述

生态旅游主要是基于生态环境景观的一种旅游方式,生态旅游更加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遵循,以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具有特色的人文生态系统为对象,包含了生态体验、认知、教育等内容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的特点在于生态旅游以自然环境或者是有特色的风土人情为主,旅游活动对于环境不具有破坏性,而且生态旅游发展主要目标并不是单纯的经济效益,而是以保护景区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提供高质量旅游经历、带动经济发展之间的有机融合为目的,是一种注重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旅游方式。

2目前我国生态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制约问题分析

2.1生态旅游景区建设管理水平不高

生态旅游景区虽然旅游资源以生态、人文特色环境为主,但是同样也需要对其进行管理维护。一些生态旅游景区对于景区管理维护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对于一些由于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生态旅游景区破坏问题,未能及时地进行修补维护。同时,在生态旅游景区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缺乏全方位的监测管理,造成了生态旅游景区内一些旅游资源破坏严重。

2.2生态旅游景区旅游资源开发不合理缺少品牌特色

目前我国一些生态旅游景区在经营管理阶段中存在着盲目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问题,破坏景区内的地形、植被,随意改造景区内的自然生环境,这些看似是对生态景区内旅游资源的开发,然而却取得了适得其反的效果,造成了景区内生态整体性以及生物多样性严重破坏,甚至是造成了生态旅游景区内出现了景观污染,景区的审美价值大幅降低,不利于塑造生态旅游景区的品牌特色。

2.3对于生态旅游景区的营销力度不足

做大做强生态旅游景区产业,必须在旅游市场做好产品营销,但是我国生态旅游景区管理部门往往对于生态旅游景区的营销工作重视不足,未能及时总结生态旅游景区的经典特色、文化氛围,缺乏品牌效应,造成了生态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了消费市场过于狭窄、消费层次不高的问题,不利于生态旅游景区的运营发展。

3生态旅游景区经营管理创新研究

3.1创新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模式

实现生态旅游景区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应该充分考虑到生态旅游景区对于自然生态环境依赖程度相对较高的特性,分类开展旅游景区的建设管理。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管理模式,将生态旅游景区进行功能分区,以协调旅游资源的人为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可以按照生态旅游景区的实际情况,将整个景区划分为自然保护区、特殊自然保护区、公园发展区以及特别适用区等几个功能分区,根据分区不同分别确定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级以及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主要集中发展公园发展区与特别适用区,通过这样分层次的规划设计来保护生态旅游区的生态景观,同时也可以提高生态旅游景区对游客的新鲜感与吸引力,这对于景区的发展非常有利。

3.2完善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体系建设

对于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体系,重点在于确保管理机构运转顺畅,各项服务内容规范化开展。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上,首先,应该结合生态旅游景区的实际特点,建立机构健全、职责分明、统一管理的管理组织,并完善游客接待、旅游项目的经营管理、旅游投诉处理、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管理规章制度。其次,应该针对生态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餐饮设施、住宿设施、购物设施等方面的管理制定系统全面的管理规章制度,尤其是安全管理,必须加强安全、消防、卫生等方面的安全意识、知识、技能的培训,确保医疗救护、危险警示等旅游安全配套设施齐全。

3.3不断提升生态旅游景区的知名度

当前生态旅游逐步发展,在现代旅游需求下游客对于旅游景区的需求内涵也更加的丰富,包含了审美需求、愉悦需求、健康需求、文化需求、求职需求、精神需求、道德需求等一系列的内容,在这种形势下,生态旅游景区更应该注重对旅游景区产品的开发,要在特色美食消费、旅游纪念产品、游客居住环境、出入交通、精神享受与冲击等各方面对生态旅游景区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逐步为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旅游客户提供更多的多样性旅游产品。此外,应该结合现代游客对于旅游参与与体验的新要求,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开发各种创新性的旅游产品,例如探险、自助旅游等突出当地特色、多样化的旅游服务,不断提高生态旅游景区的知名度。

3.4加强对生态旅游景区经营开发的营销管理

对于生态旅游景区的营销管理,首先,应该结合生态旅游的特点,进一步挖掘生态旅游景区的文化资源,打造具有特色明显、文化底蕴丰富的生态旅游景区核心品牌,形成具有较高品牌价值的生态旅游景区。其次,应该加强对生态旅游景区进行全面的目标市场、客源群体进行分析,进而为生态旅游景区营销手段的制定提供合理的策略。最后,在生态旅游景区营销策略的具体制定上,应该进一步的拓展丰富。通过深入结合生态景区旅游客源目标市场,采取节庆引爆、广播影视、网络媒体推广、制作网站推介、与旅行社协作开发以及区域联合发展等几种方式开展生态旅游景区的营销管理。

4结语

对于生态旅游景区发展而言,必须依靠创新经营模式来实现景区经营管理的规范高效。生态旅游景区应该深入分析自身在生态旅游上的特色以及整个产业的发展趋势,加强资金投入,完善景区规划,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断提升生态景区旅游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生态旅游景区的规范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牛然,李学东.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1999年至今国内生态旅游文献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

[2]李延云,聂宇燕,刘春和,等.观光休闲与农业产业规划园区建设探讨——以北京“梨树沟休闲农业园”为例[J].农业工程技术,2011(3).

篇4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问题对策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并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资源,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内涵。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开发田园旅游资源为重点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是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把农业生产、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渗透、农游两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活于一体,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亮点。它既具有生态性、生产性、商品性、观赏娱乐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又有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生态旅游农业具有与传统农业不同的特点:①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达到农业可待续发展与缓解旅游业压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悦的休闲娱乐场所,必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②以旅游经营为重点,重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切实保证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体验品尝等服务;③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特点,经营生态旅游农业可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当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条件的不稳定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时,常可通过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而相对减小农业风险,而旅游淡季时农业生产又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④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生态旅游农业活动包括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等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活动,让游客通过参与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和精神享受;同时农业可为游客提供参观、品尝农产品和体验农事等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二、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复建设严重且开发深度不够。近几年来生态旅游农业景区(点)的数量不断增多,很多景点的投资者就是当地的居民,他们缺乏市场观念和科学的开发理念,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模仿他人的经营开发模式仓促上马、开山修道,为了降低成本,都会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审查评估,没有深入的市场调研、科学的规划和市场定位,造成后期经营、管理以及资金方面的困难。这样就导致高质量的项目相对较少,不少生态旅游农业区功能设计简单、重复,层次较低,缺乏特色和新意,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是旅游商品不但品种单调、花样少、更新慢,而且多为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缺乏地方特色和生态农业特色。

第二,开发时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严重。目前一些景区的经营人员以及游客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不少景区也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质设施和技术装备。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游客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饭店、“农家乐”等服务系统产生的污物没有得以妥善处置,废物到处堆放,污水随地排流,不但影响了景观,而且污染了环境;工具排放的废气、娱乐设施产生的噪声等使景区形成多重污染,降低了旅游地的质量;物种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影响了旅游区物种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打破了生态平衡。

第三,基础与配套设施落后。在目前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中,仅有少数景区公共汽车可以抵达其附近的城镇、景区或景区内部,多数景区离公共汽车站较远,也没有旅游专车,游客到达景区极不方便。此外,景区内部交通条件通常较差,路面过窄或路况不好,旅游旺季拥挤堵塞,雨天泥泞不堪。这些都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此外,景点(区)内邮电通讯配套设施落后,还缺少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机构。景点缺乏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开发资金不足,融资问题严重;二是许多景点才刚刚起步,规模较小,游客接待能力有限,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得较少。此外,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力度不够以及淡薄的市场意识,都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规划,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有的农业特色。要根据当地农业旅游资源实际和发展水平,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综合规划,包括客流容量和游览方式规划,旅游区区位选择和范围的划定,区内农林牧渔各旅游小区的布局设置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线路的布局规划等。生态旅游农业的特色和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农业内涵,这是其发展的关键所在。

篇5

1.农村生态旅游发展内涵及特点。农村生态旅游在我国发展较晚,是农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二者的有效结合,是以农村田园风光、自然资源、风俗风貌、地方饮食等为特色,以生态文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为宗旨,以都市旅游者为主体,以观光、游览、娱乐、休闲、购物等方式,覆盖城市周边农村地区的一种短期短程旅游活动。农村生态旅游发展之所以短时间内突飞猛进,主要原因是其即拥有旅程短、消费低的特点,又能真正让来自都市的旅游者达到放松、休闲的目的。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生产、生活、风气、环境、管理五个方面对农村建设提出了全面建设、全面发展的要求,这五个方面既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也是农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农村生态旅游发展要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全面顺利稳步推进。

3.农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二者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生态旅游发展二者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农村生态旅游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发展路径,积极带动了农村生态旅游地区农民就业创业,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同时,新农村建设为农村生态旅游发展保驾护航,新农村建设为农村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资源基础和发展空间,为农村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二、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生态旅游的重要性

1.农村生态旅游推动农村产业发展。近年来,各农村生态旅游地区地方政府积极鼓励支持当地农村生态旅游,各相关旅游公司和企业积极热情参与农村生态旅游的建设,农村生态旅游所在地的农民作为经营者也在积极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虽然农村生态旅游起步晚了一些,但在各方共同努力配合下,很多地区已经通过农村生态旅游脱贫致富。可以说,农村生态旅游带动了农村各类型产业的发展,不仅直接推动了交通、电力、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涉及到种植业、养殖业等第一产业,更涉及到餐饮业、食品加工业、运输业、住宿业等第三产业。可以说,农村生态旅游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整体提升了农村经济的实力,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了新农村经济建设。

2.农村生态旅游利用当地农民就近就业。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产业可以吸纳大量以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主的人群就近就业,使他们不需离开家乡就可以实现本地就业和创业,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这既能有效缓解城镇人口的负担,又能让当地农民从生态旅游发展中获得实惠。农村生态旅游发展给当地农民带来的最大收益就是收入增加,改善了农民的家庭收支情况,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3.农村生态旅游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不仅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实惠,还间接减轻了当地政府的财政负担,使政府可以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村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中,反过来再促进农村生态旅游发展,进而形成良性循环。目前新农村建设中道路、桥梁、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使农村生态旅游有了基础保障。同时,农村生态旅游发展也将会在旅游者的需求下,逐渐改善和建设生态文明引导下的绿色环保循环低碳的服务设施、活动和居住场所。

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1.农村生态旅游认识度和重视度不够。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主要是通过绿色、自然的田园风光、自然景观来吸引旅游者的,所以必须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效应,不能借着“打造与众不同的农村生态旅游模式”而不顾当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进行过度开发。若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村生态系统失去平衡,恢复其原本状态将是极其漫长的。由于我国农村生态旅游起步比较晚,相关政策法规制定不够及时和完善,再加上地方政府、当地旅游管理相关部门、农村生态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明显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度和重视度不够,导致出现了以短期盈利为目的的行为导致其在开发和经营过程中出现了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无秩序的竞争,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自然资源,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这些情形都对当地农村生态旅游发展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遏制了农村生态旅游长期稳定的发展,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

2.农村生态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滞后。农村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既需要地方政府相关政策法规的保障、相关旅游部门的科学规划,更需要具有一定生态知识、旅游知识、管理知识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只有经营管理人才的能力和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当前各地农村生态旅游实际经营者和管理者多为当地农民,并没有接受过完整的旅游从业者、生态文明知识、相关管理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因此,在他们开发和经营农村生态旅游发展时,并不能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考虑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等因素,更多的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这从根源上影响了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

3.农村生态旅游投入资金不足。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应具备长远发展目光,应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既要在道路、桥梁、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大力气,又要在服务、管理方面提高水平。当然,这些都要充足的资金予以保障。而实际上,农村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者主要是当地农民,当地农民资金投入有限,仅能根据部分需求来建造必要设施,并不能进行长期有效规划,更不可能投入大量资金去进行硬件设施建设。由于农村生态旅游投入资金不足,导致出现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卫生脏乱差,影响和破坏旅游者感受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心情,往往出现难以有回头客的现象,阻碍了农村生态旅游的长期发展。

四、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1.农村生态旅游中加强地方政府主导功能。农村生态旅游发展中要坚持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积极发挥地方政府在农村生态旅游规划、建设、改造、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使农村生态旅游能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健康持续发展。加强农村生态旅游所在地方政府政主导功能主要包括:一是加强规范管理。针对当前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盲目开发、无序竞争、破坏生态平衡、污染自然环境等问题和现象,加大管理和处罚力度,规范开发者和经营者行为,为农村生态旅游发展保驾护航。二是加强服务监督。通过持续不间断密集的监督检查,确保农村生态旅游开发者有序开发、经营者守法经营、旅游者环保旅游,进而增强农村生态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2.农村生态旅游相关部门加强合理规划。农村生态旅游不是单纯的农村旅游,而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前提的新农村旅游,强调的是以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为目的的新农村旅游。因此,在农村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过程中只有进行统一、合理、有序的规划,才能有效推动和保证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农村生态旅游发展必须要坚持规划先行,以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为依据,根据各农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特点来制定具体的农村生态旅游规划。同时,还要很好地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以特色风光、独特景点为依托,融民俗体验、特色农业园等方式,以维护当地生态平衡为前提,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制定各地农村生态旅游规划,真真正正促进农村生态旅游长期繁荣发展。

3.新农村建设中给予农村生态旅游更多优惠政策。农村生态旅游是农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完美结合,来源于二者又高于二者。农村生态旅游不仅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更为保护当地自然环境、生态平衡提供了平台支撑。因此,新农村建设中应给予农村生态旅游更多的优惠政策,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是政策支持,对保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安全的生态旅游项目应给予政策性的鼓励。同时,大力解决当前农村生态旅游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其次是资金支持,尤其是帮助农村生态旅游地区的当地农民在开发和建设生态旅游设施的过程中获得优惠贷款。同时,各地方政府也应给予那些拥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农村更多的资金扶持,解决交通运输、通讯、水电、卫生等问题,促进其发展农村生态旅游,改善农村经济状况。

篇6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 Lascurain)1983年首次提出。当时就生态旅游界定了两个要点:第一,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第二,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在全球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提出之后,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内涵不断充实,针对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强调生态旅游特点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

一、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生态旅游的基本情况。中国的生态旅游是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1982年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虽然这时候开发的森林旅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但是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截止2007年,各类自然保护区2531个,总面积150万平方米,约占国土面积15%,目前,国家森林公园660处,各类森林公园大道1928个,成为世界上森林公园最多的国家。

(二)中国生态旅游的基本构成。中国生态旅游初步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和水利风景区等经营管理单位为载体的多类型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体系。主要分为9大类:山岳生态旅游、湖泊生态旅游、森林生态旅游、草原生态旅游、海洋生态旅游、观鸟生态旅游、冰雪生态旅游、漂流生态旅游、徒步探险生态旅游。

二、中国生态旅游的特征分析

(一)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社会自然和谐发展。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与中国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建设发展关系紧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从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型,社会公众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中国生态旅游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清晰的两个特点:第一,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基本走保护区模式,无论森林公园,生态景观还是文化景区,资源保护是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出发点;第二,中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强调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强调生态保护、社会群众文化娱乐休闲和生态经济发展之间协调统一的关系,相互促进的巨大作用,能够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依托现有旅游资源,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中国旅游资源丰富,给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在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的丰富性和政府力量的局限性,中国生态旅游的开发、发展具有明显的两个标志:第一,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基本是依托现实资源,包含生态资源、人文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三大类;第二,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力量类型多样;第三,中国生态旅游规划建设的层次多样,政府、社会公益组织、社会力量,个人等多种社会力量参与,将政府的公益性目的和社会力量在区域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目标紧密结合。

(三)强调科学技术应用,建立严格绿色监管体系。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自始非常重视在生态旅游的开发和发展中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强调技术保护、技术管理和技术监督体系的建立,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将先进技术,尤其是环保技术贯穿整个旅游过程的细节中去,在旅游交通、旅游景区建设管理、旅游项目和产品的开发中都运用先进技术增强旅游的“绿色”和环保特性;第二,较为标志性的是,将技术监督与管理有效的运用在自然景观和历史景区资源的“非破坏性”和“嵌入保护体系”中去,例如黄山景区,从五大景区到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通过广泛的技术监控系统、环境测量监控系统和景区管理监控系统将生态资源最大限度的实施固态管理和动态监控;再如,陕西汉阳陵博物馆的建设运用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和地质测量监控体系,将博物馆建在汉阳陵地下,通过声控、光控、湿度、化学测量等技术的有效运用,并限定每天的旅游人数,从而保护景区原貌。

三、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建议

(一)完善管理体制,统一规划标准。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开发、建设、管理和运行主体众多,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和不同条件下生态旅游的发展程度都不相同,所以应积极制定标准统一的生态旅游考量机制和标准,进而实行生态旅游的挂牌设置生态旅游的量化星级制,完善相应的生态旅游行业管理运行秩序,能够最大限度的范生态旅游行业发展,促进生态旅游行业的科学发展。

(二)健全相关立法,防止旅游污染。由于生态旅游是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加效应,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执法管理,建立生态旅游的法规体系,使生态旅游发展有法可依。在目前我国《环境保护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森林法》等基础上完善生态旅游保护的具体措施和相应责任,最大目的的防治旅游污染,出现问题的旅游景区和保护区,不但在经济、社会责任上予以追究,应在从业资格上予以相应的法律处理。

(三)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的生态旅游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结合我国国情,科学规划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根据我国生态旅游的范畴和界定,应结合我国农业大国和农业人口众多的国情,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尤其是生态农业旅游,在生态旅游中强调生态经济的发展,在生态经济的发展中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强调生态旅游,形成良性发展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篇7

1.1森林生态旅游促进森林保护从目前来看,森林生态旅游在全球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了特有的活力和发展潜能,不仅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还促进了当地地区的发展,在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也促进了森林的保护。森林生态旅游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通过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森林生态旅游的实现。只有对森林进行保护,才能够实现森林生态旅游的正常顺利进行,因此旅游企业在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要重视对森林的保护,避免对森林的破坏。在森林生态旅游的管理中,将森林保护作为重点工作任务,采取合理措施,使森林环境得到优化和美化。

1.2森林保护利于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森林保护在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对于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有强大的推动力。采取科学合理措施对森林进行保护,能够保证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保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能够避免因保护不当导致森林衰退现象的产生。森林保护,能够为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森林资源。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既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又要有充足的物种资源供人们游览观光。对森林进行保护,有利于实现森林生态旅游的生态效益,满足人们的生态需求,推动森林生态旅游的向上发展。

1.3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森林生态旅游与森林保护是相辅相成的,森林生态旅游促进森林保护,森林保护保障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二者相互作用,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任何一方的管理都会对整体产生影响。只有将森林生态旅游与森林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够实现生态旅游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

2如何促进森林生态旅游与森林保护的发展

2.1推进森林生态旅游的原则政府要加强对森林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政府支持,抓好森林生态旅游区的道路、通水、通电等设施的建设工作。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单位要做好森林生态旅游的文化建设和宣传工作,将森林生态旅游与森林保护放在同等的地位。同时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森林生态旅游的规章制度,对森林的生态环境以及基础设施进行保护。

2.2适度开发生态旅游的区域范围对于森林生态旅游区域的开发,不能盲目进行,要根据功能区的结构划分规则,根据景观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生态旅游的区域开发。在对区域进行开发时,要对不同的生态旅游区域采取不同的保护限制措施,促进森林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和减少人们对森林生态的破坏程度。

2.3提高生态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森林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只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制约,真正发挥实效作用还需要人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克制自己不合理的行为方式。目前许多旅游景区的环境破坏现象严重,乱刻乱画现象严重,随地乱扔拉圾的现象更是普遍。要想从根本上实现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提高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自身出发,对森林进行保护。

3结束语

篇8

[关键词]生态旅游;产品规划;市场分析;南靖紫云山

生态旅游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用来平衡经济活动、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优先选择。就目前中国而言,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市场和消费行为的生态化日益显现,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旅游将引领中国下一波旅游开发的热潮。然而,很多生态旅游区在规划时,对生态旅游市场分析不科学、不深入、不到位而难以设计出适销产品;在发展时,因缺乏市场细分而无法精准营销,最后因无法吸引真正的生态旅游者而破坏了生态环境。基于此,文章从现有研究中总结生态旅游者的特征和类型,并将其运用于南靖紫云山生态旅游区的产品开发中。

1“生态旅游”的定义

现有研究文献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有很多的探讨,目前虽还未形成一个广泛接受的定义,但从中可总结出生态旅游的一些标准和特征。齐费尔(1989)指出:描述生态旅游的词汇包括强调活动内容的“自然旅游”“探险旅游”和“文化旅游”,以及侧重其价值的形容词,如“负责任的”“替代的”“讲道德的”旅游。吴楚材等人(2007)将现有“生态旅游”概念系统地归纳为5种学说,即“保护中心说”“居民利益中心说”“回归自然说”“负责任说”“原始荒野说”。卢小丽等人(2006)对中外近15年内40个有影响力的生态旅游概念进行内容分析,提炼出“生态旅游”概念架构所遵循的8个标准规则:以自然为基础、对保护的贡献、当地社区受益、环境教育、道德规范与责任、可持续性、旅游享受体验和文化。综上,从“生态旅游”的定义来看,生态旅游往往都是以自然为基础,也强调游客的深度体验,并经常与社区相结合,同时可能也包括在一些特殊环境下的探险活动。由此可见,生态旅游者有自己特殊的价值取向,它不同于大众旅游、自然旅游、探险旅游或文化旅游,是一个特殊而独立的市场。在生态旅游区规划时如果简单地将后三类旅游的项目复制、包装成生态旅游项目,很显然难以吸引真正的生态旅游者。

2生态旅游者的特征

国内对生态旅游者特征的研究比较少,国外则比较多。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际生态旅游者的人口统计特征、需求和动机等方面的研究。首先,关于生态旅游者的人口统计特征,虽有不少的研究,但缺乏统一的结论。较多的研究指出,生态旅游者中有1/3是重复消费者,其收入颇丰,受教育程度较高。不同年龄和性别的生态旅游者有不同的偏好,例如女性生态旅游者对野营、骑车旅行等探险性较强的旅游活动兴趣不大,但对徒步旅行却甚为推崇。其次,对于生态旅游者的需求特征,研究文献中普遍的认识是:生态旅游者偏好在环境质量较高的自然环境中旅游,喜爱野外宿营和从事有一定强度的身体活动,例如野外徒步、丛林生态探险、陆地观鸟和观海洋动物等;生态旅游者一般对物质条件要求不高,不需要特殊的设施设备;生态旅游者对目的地安全和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服务条件要求较高,如对景物、景点标识与环境教育信息较为重视。最后,对生态旅游者来说,学习和保护环境是最为关键的旅游动机;体验旅途艰辛、冒险与挑战自我、追求高质量的环境和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旅行等都是生态旅游者的重要的动机。

3生态旅游者的类型

3.1严格的和一般的生态旅游者

对生态旅游者进行分类的标准有很多,包括人口统计特征、旅游者的出游目的和形式以及所使用的服务设施等。但西尔弗伯格等人(1996)、李天元(2005)的研究指出,生态旅游者具有共同的志趣或环保理念,因此心理特征研究是市场营销人员更好地了解生态旅游者的有效途径。Laarman和Durst(1987)根据旅游者的活动强度和对自然历史的兴趣程度,将生态旅游者分为一般的生态旅游者和严格的生态旅游者。严格的生态旅游者(hardecotourist)是一种理想类型,只占了整个生态旅游市场中的一小部分。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取向上,他们信仰生物中心论,对大自然充满了尊重、敬畏与关爱,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这种潜在的价值观导致了他们具有不同于传统大众旅游者的特点:他们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和深刻的环境责任感;主动接近大自然、关注和思考环境问题、希望有体力上的挑战;对旅游服务要求低、逗留时间长;喜欢那些距离遥远、相对原始的自然区域;喜欢自己安排的、小规模的、专业化的旅行。一般的生态旅游者(Softecotourist)代表了与严格的生态旅游者相对的另一端,占了整个生态旅游市场的大部分。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取向上,他们具有明显的人类中心论倾向,认为人类优于自然界,或是独立于自然界。因此,他们只把大自然当作一种旅游消费对象。与严格的生态旅游者相比,他们的特点是:具有中等的或表层的生态意识和浅显的环境责任感;只对大自然进行“蜻蜓点水”式的接触,缺乏与自然环境的深入交流;对旅游舒适度的要求较高,希望能提供享受性的、足够的设施和服务条件;更愿意选择交通便利、距离较短的目的地;喜欢由旅行社或旅游经营机构替他们安排旅行,以大规模团队的方式旅游,以一日游为基础的短途旅游体验。

3.2组织性的生态旅游者

韦弗(Weaver)和劳顿(Lawton)(2001)认为在上述这两种旅游者类型之间,还存在一种中间类型的生态旅游者,即组织性生态旅游者。组织性生态旅游者拥有学习和了解自然环境的旅游动机,也具有较强的环境责任感,这一点他们类似严格的生态旅游者。但是,他们要求一定的旅游服务条件,从这一角度看他们更接近于甚至超过了一般的生态旅游者。比如说,他们依靠旅行社替他们安排旅游行程,喜欢有导游人员陪同旅行,还认为生态旅游景区应该提供足够的旅游服务和设施。可见,通过有效的市场营销,是可以从大众观光市场中吸引一些生态旅游者的。Kusler(库斯莱尔,1991)识别出旅行团中的生态旅游者,这是指团队旅游者到比较独特的目的地区旅游。

4南靖土楼紫云山生态旅游区的产品开发

4.1南靖紫云山生态旅游区概况

南靖县紫云山生态旅游区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土楼旅游区内,紧邻世界遗产地田螺坑土楼群和裕昌楼。在自然旅游资源上,紫云山生态旅游区有连绵的山体、优良的植被、茂密的森林、广袤的草地以及点缀其间的山涧溪流、山泉跌水、怪石奇岩、珍惜动植物等。除了山林资源外,紫云山还有500亩茶园,以及小规模的制茶工厂和一些农耕地。多元而保存良好的自然资源,再加上优越的气候条件,构成了本规划区的主体核心资源,这为生态旅游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本生态旅游区赋存有限,但由于紧邻下坂村、永定县以及中国景观村塔下村,这些地方是世界遗产福建土楼的主要载体,它们拥有东斜西歪楼等代表性的土楼以及客家居民与民俗风情等高等级人文旅游资源。这为紫云山旅游开发提供了强大的文化背景。

4.2生态旅游产品开发

根据“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生态旅游者的特征,并迎合旅游市场朝“休闲、度假、娱乐、文化”发展的趋势,紫云山旅游区将突出“原生态、真实性、教育性”的体验,打造两类生态旅游产品和项目,详见下图。第一类生态旅游产品,针对的是严格的生态旅游者,以“精致化”为建设原则,以“生态健康、探索探险”为产品特色,在紫云山森林内开展行走、跑步、骑行、滑翔运动以及森林游憩活动。第二类生态旅游产品,针对的是亲子度假家庭,以“养生”为建设原则,以“文化体验、亲子教育”为产品特色,在紫云山茶园内建设耕读茶文化馆、紫云山禅院以及休闲农业项目。

4.3目标市场定位

根据生态旅游市场研究,我们将紫云山旅游区的目标市场定位在两类群体:一是严格的生态旅游者;二是一般的生态旅游者或称大众生态旅游者。从目前中国旅游市场的实际情况看,严格的生态旅游者属于特殊兴趣市场,虽含金量高、增长迅速,但规模不大,这一市场的培育与发展有待于旅游者对环境认知水平的提高。生态旅游市场往往与自然旅游市场融为一体,所以当前还是应该多吸引大众旅游市场中喜欢自然旅游、户外休闲的群体。在这一类群体中,亲子度假市场具有极大的潜力。家庭度假是当前度假市场的主体,他们大部分是35岁以上人群,有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和经济收入,家庭与工作压力较大,对健康和知识有较高的要求。紫云山优良的生态环境和高山茶园是度假市场的不二选择,游客在这里还可以体验土楼文化、禅茶文化以及参与森林游憩。

参考文献:

[1]DavidA.Fennell.生态旅游[M]﹒张凌云,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20.

[2]李天元.生态旅游及其局限性:基于营销视角的认识与思考[J].旅游学刊,2005,4(20):25-30.

[3]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等﹒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1(22):67-71.

篇9

一、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一)国际生态旅游发展

国外的生态旅游发展较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至今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程。这其中,位于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欧洲的英国、法国、瑞士,非洲的肯尼亚、南非,东南亚的印尼、马来西亚及东北亚的日本,都已成为目前生态旅游发展比较成熟、极具代表性的国家。与此同时,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正在不断完善其生态旅游发展或者加入到生态旅游的行列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态度以及对当地文化的认同与尊重等生态意识是生态旅游发展的思想基础。世界生态旅游协会的数据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美国、澳大利亚旅游者,以及90%的英国旅行者认为积极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并支持当地社区发展是旅游地不可推卸的责任。生态旅游业也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潜能。生态旅游在世界旅游活动中占据了一个非常大的比例。从世界旅游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旅游是近年来旅游业中增长较快的那一部分,生态旅游的迅速发展让其备受旅游业的关注,成为现在旅游发展的潮流。据不完全统计,日益丰富的生态旅游形式与产品给全球带来了至少4000亿美元的收入。相比大众旅游80%消费贡献给机场航班、酒店、旅行社及其他国际公司的情况,生态旅游由于其大量雇佣当地民众且其消费基本都发生在当地,因而收入中的约95%能直接归属于生态旅游社区。

(二)国内生态旅游发展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中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生态旅游发展的观念,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尽量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并依托自然的良好生态环境,在开展旅游的同时,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以及生态体验和认知的旅游方式。目前,我国的生态旅游形式已经由原生态的自然风景发展到了旅游开发者参与开发的半人工形势的生态景观,如一些草原、河流、森林及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也发展成为多种活动方式,如游览、观赏、科考、探险、狩猎、垂钓、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主体活动等,多样化和差异化并存。同时,生态旅游发展的特点也决定其成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重点产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新支撑点。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年1月,再《〈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任务分解表》,旅游产业发展迎来新的契机。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推动生态旅游。为推进生态旅游发展,国家旅游局和环境保护部联合制定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联合印发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规程》,这些政策的实施对加快生态旅游的发展,提升我国生态旅游水平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与美国、加拿大、日本等一些生态旅游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相比,我国在生态旅游建设发展上,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无目标式开发旅游资源

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旅游投资商经常因为利益问题,在投资开发中忽略了对当地旅游资源的调查研究以及合理的评估及规划。无目标的发展方式往往会导致很多稀有的旅游资源被破坏,虽然在最初的一个阶段,旅游发展会呈现良好的态势,但长期下去会造成资源的枯竭。

2.粗放型管理旅游景区

生态旅游区由于在开发的伊始,没有做好规划和管理工作,在旅游资源开发后,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会接踵而至,如当地为了招揽游客,对旅游区内一些珍贵的植物和动物进行不限制的采摘和捕杀,甚至有些是稀有的国家保护动物,这样会加快很多珍贵品种灭绝的速度。另外,有些景区的设计仿照城市来建设,旅馆、餐馆的大肆建设,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

3.旅游者生态意识缺乏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过于迅速,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只重视了硬件的建设,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管理,很多生态旅游开发区的当地村民缺乏生态意识,只为盈利而忽略了旅游资源的保护,而一些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也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到哪里随性游玩,不重视环境保护,因此,生态旅游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分析以上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二)原因

1.缺乏清醒认识

对于生态旅游的内涵,不少人认为自然的就是生态的,而忽视了对生态旅游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以及保护环境文化的意义。在开发的过程中,无目的性,追求利益的开发方式,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导致生态旅游景区的不可持续的发展。

2.缺乏专业人才

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对旅游产品的要求很高,要有专业的设计与包装,这就需要专业的人才来进行开发。而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时间较短,大多都处在层面上的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大多是原生态的自然景观,这对生态旅游的长期发展非常不利。因此,需要懂得生态学和旅游资源开发学的专业人才来进行设计规划。

3.缺乏科学规划

在开发的过程中,旅游开发商的专业知识不够,大多停留在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层面上,而对生态资源的开发需要更深层次和更合理的开发规划方法。另外,旅游者和旅游参与者,如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的认识还不够,在旅游中,保护生态资源意识薄弱,缺乏正确的观念和引导。4.缺乏明晰管理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需要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不同部门应该根据自己的职责对开发中涉及到的部分进行合理的管理。但现在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并没有给各部门一个准确清晰的权责划分依据,因此,在开发中,各个部门一哄而上,对于利益的追求大于生态旅游区的长期发展,不利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

针对我国生态旅游开发中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应该从根本上找出原因,并做出相应的对策研究,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注重统一规划,坚持有序开发

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时,必须提前进行总体的调查研究,如该地区的地质情况,生物资源多少,以及环境的质量情况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利用专业的人才对该区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破坏进行评估,并做好足够的准备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旅游开发而对该区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现象。对那些高污染,利用大量的经济投资来改变环境获利的项目应该严令禁止。对于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应建立在适应环境的基础上,坚持就地取材,展现大自然的美,要将这些美好的资源可持续地利用下去,为后代子孙谋福利。

(二)完善服务体系,理顺管理体制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众多利益相关者均要参与到开发的过程中去,因此,在管理上政府应该做好宏观调控。第一,在政府管理方面,行政执法部门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并做好各部门的协调工作,在开发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决策。第二,在引进旅游投资商的方面,要严把关,高要求,让进入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能够在开发资源的同时,做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并能在获利的同时带动旅游地经济的发展。第三,政府要引进一批专家,对旅游景区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专业问题出谋划策,并在生态保护的层面上,对存在的问题,发展的方向提出专业性的建议。第四,在旅游目的地,也要大力培养当地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在参与旅游服务的同时,能够提高自身素质,

(三)强化专业培训,加大宣传力度

首先,是对管理人员的培训。管理人员不仅包括生态景区的主要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同时也包括政府引进的旅游投资商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对此类人员的培训,要采用理论知识培训的方式,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等来定期做讲座,并开设培训班,针对性地讲解生态旅游区的相关管理知识。针对于一般的工作人员,要注重实际操作的培训,并大力支持利用当地的居民来进行当地生态旅游景区的管理,邀请相关专家定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最后,要大力宣传生态旅游区的保护,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方式,对旅游者和旅游管理者进行生态知识的教育,强化生态保护意识。

(四)加快立法步伐,细化保护措施

健全的政策法规是生态旅游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与旅游相关的法律政策和法规,如《环境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森林法》等。并要根据当地的社会特点,要求当地政府认真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在生态景区的开发过程中,根据法律的规定,哪一部分的旅游资源严禁开发,哪些珍贵的国家保护物种禁止采摘或捕杀,都要有严格的规定,对于那些违法的侵略者,要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四、结语

篇10

【关键词】生态旅游 可持续发展 组成要素 绿色旅游

一、生态旅游管理的概念

生态旅游管理就是指管理者将生态学作为旅游发展的思想基础,对当前旅游系统进行生态化的管理,进而向游客提供一种绿色生态的旅游产品与服务,同时还生态旅游管理还能够长期有效的保护旅游地区的自然环境,维护旅游区生物的多样性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态旅游管理主要是改善游客在旅游过程被迫坏的生态系统。在一个特定的空间中生物要素与环境要素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因此生态旅游管理的本质就是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要素和环境要素进行科学的有机化管理。

二、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要素

(一)生态旅游管理的信息化要素。

一个旅游企业想要正常的运行,就需要个各个组织部门协调配合同时还需要实现资源的共享。旅游管理想要提高效率以及利益的增长都离不开团体的有机合作,在旅游业中对行业资源的利用共享性现象很明显。因此,一个旅游企业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以及与其他行业之间都需要保持相互协调一致。信息化时代需要将旅游业的信息适当操作管理作为旅游业的中心环节。仅仅凭借传统的信息传播手段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旅游管理的需求,很容易使信息在传递交流中发生断裂与阻塞,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障碍。旅游业的产品是一种无形的、不能够转移、生产同消费的即时性以及产品的无法存储性等 特点。在旅游市场中所流动的是旅游者,当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目的地的选择确定只能够依靠信息,他们需要的是便利的信息进而获取渠道与优良的信息化服务。信心的充足能够有效减少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的风险性,还能够增强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信心。通过现代市场的营销理念影响下,旅游业的管理者通过对市场信息的分析,从而设计出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管理者之间也可以通过便捷、快速的信息化沟通交流以便能够完成交易,双方可以交流产品的优良性、质量以及便利性。因此,信息化是生态旅游管理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二)生态旅游管理的数据管理要素。

生态环境管理与旅游管理是生态旅游管理的两个主要方面,而我国大多数生态旅游地区在生态环境管理方面上较为欠缺,对生态旅欧地区造成了诸多破坏,这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强对环境管理方面的职能。生态环境管理要素能够有效的维护旅游区中的生物个体以及种群的数量稳定,有效的维护动植物的生存环境;维护不同生物种群之间的制约性和依赖性,可以及时发现治理被污染的景区;维护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生物的多样性保持环境质量的标准。

(三)生态旅游但对对其边界的管理。

所谓的生态旅游区,是受到国家政府保护的天然自然环境以及保存相对完好的自然区域,主要包括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它们一般读是由一个景观或多个景观相结合组成的,因此,自然景观的管理是生态旅游管理中的核心组成要素。一个完整的自然景观由气候、人文、动植物以及地质地貌所共同组成的区域性的综合体,在一定范围内能够相对稳定的边界。生态旅游管理对景区边界的划分可以根据景观在组成部分上的差异性进行区分。生态旅游的管理者可以依靠生态学原理对景观或其组成的单位以及区域进行科学化的管理。

(四)生态旅游管理手段要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呈现多样化。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以及信息化网络都是近年来所新兴的技术,这些先进的管理手段在生态旅游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生态旅游管理者借助遥感技术手段,能够及时有效的获得旅游资源环境的相关动态信息,进而预测计算旅游区在未来发展的动向,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全球定位系统与信息化网络技术能够为旅游管理在决策、管理以及规划方面上提供科学、客观的数据。全球定位系统能够快速、简单的在旅游探险与科学考察过程中提供准确的定位数据,确保了旅游者的人身安全,所以生态旅游管理通过利用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和信息化网络技术能够科学的改善生态旅游的管理方式,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旅游的合作模式

生态旅游的主要特点是强调组织内部与外部之间有效合作。社会经济学家与政府职员、生态学家需要进行有效合作。社会经济学家主要强调的是旅游区在经济上的发展目标,制定一个促进旅游业经济稳步增长的战略目标。政府职员主要强调的是把环境保护同旅游业的有序发展纳入到法律体系中,如何运用政府颁布的法律政策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生态学家主要运用有关生态环境的知识社科的解读生态环境问题,收集动植物资源与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的科学数据,提出能够科学有效的改善所造成的的自然环境破坏的问题。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国际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覆盖,生态旅游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外出旅游的主要方式。旅游业想要应对时代的需求,就需要加快旅游管就需要在其基本要素方面做到尽善尽美,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使得旅游企业实现快速发展增强自身实力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甘萌雨,张捷.全球化时代的旅游业[J].2000,(4).

[2]汤书昆.环境下中国旅游产业走向信息模块化管理方式初探[J].旅游学刊,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