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运输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0 20:54: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铁道运输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英文名称:Journal of the China Railway Society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铁道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8360
国内刊号:11-2104/U
邮发代号:2-30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篇2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是长安大学主办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西南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共同协办的权威性学术刊物(ISSN 16711637,CN 611369/U),主要刊载道路与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等领域的学术论文。《交通运输工程学报》为双月刊,大16开,160页,每期定价100元,全年共600元,国内邮发代号:52195,国外发行代号:BM1775。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英文版)是长安大学主办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韩国道路工程师学会、西南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共同协办的权威性学术刊物(ISSN 20957564,CN611494/U),主要刊载道路与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等领域的英文学术论文。《交通运输工程学报》(英文版)为双月刊,大16开,80页,每期定价100元,全年共600元,国内邮发代号:52305。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是长安大学主办的权威性技术刊物(ISSN 1000033X,CN 611119/U),主要刊载国内外筑养路机械设计制造、工艺材料、试验研究、应用技术、使用与维修经验,机械化施工技术与工艺,以及公路、桥梁、隧道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论文。《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为月刊,大16开,80页,每期定价20元,全年共240元,国内邮发代号:5257,国外发行代号:M4170。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长安大学主办的权威性学术刊物(ISSN 16718879,CN 611393/N),主要刊载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交通工程、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汽车工程、汽车运用工程、工程机械等领域的学术论文。《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双月刊,大16开,128页,每期定价100元,全年共600元,国内邮发代号:52137,国外发行代号:BM5720。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长安大学主办的权威性学术刊物(ISSN 16716248,CN 611391/C),主要刊载长安学研究、交通运输、经济学、管理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学等领域的学术论文。《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季刊,大16开,160页,每期定价50元,全年共200元,国内邮发代号:52272,国外发行代号:Q2291。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是长安大学主办的权威性学术刊物(ISSN 16726561,CN 611423/P),主要刊载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含生态地质和灾害地质)、资源勘查、测绘工程、地球信息科学等地学领域的学术论文。《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为双月刊,大16开,144页,每期定价50元,全年共300元,国内邮发代号:52280,国外发行代号:BM4115。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是长安大学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联合主办的权威性学术刊物(ISSN 16732049,CN 611442/TU),主要刊载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地下建筑与基础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学术论文。《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为双月刊,大16开,128页,每期定价50元,全年共300元,国内邮发代号:52140,国外发行代号:BM4981。
以上所有期刊均可在当地邮局订阅,如错过邮局征订,可随时通过邮局或银行直接汇款至长安大学杂志社订阅。
收款单位:长安大学杂志社地址:西安市南二环路中段长安大学内
篇3
英文名称:Journal of Railwa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中国铁道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长沙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7029
国内刊号:43-1423/U
邮发代号:42-5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篇4
【关键词】高速铁路 平面控制 控制测量 布设等级 测量精度
中图分类号:U23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速铁路已经进入了大规模的建设阶段。我们所说的高速铁路,就是指那些能够使旅客列车的最高运行速度高于200千米每小时的铁路。在我国当前主要是依据铁道部在2003年制定颁布的《京沪高速铁路测量暂行规定》来进行高速铁路平面测量工作的。在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相对较晚,可以说还是一个新的事物。因为高速铁路使得旅客列车的行车速度大大提高,所以就会给铁路的建设带来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理所当然对高速铁路平面的工程测量工作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我国,高速铁路工程测量的标准和规范还没有正式的制定,其中还有许多的问题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所以本文就针对一些具体的问题作了简单的探讨。
二.高速铁路平面控制测量布设的原则
我国《京沪高速铁路测量暂行规定》中的相关条文指出,高速铁路的测量全过程为:通过我国国家三等大地点测量加密GPS点,在GPS点的基础上做铁路五等导线测量,利用导线点测设线路中线控制点和铺设轨道。
当前如果是新建铁路,那么在其勘测中,一些铁路的勘察设计部门也正在努力的寻求一些方法来改进铁路勘测的流程,这个过程中提出了一次布网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把各个阶段的控制点一次性的布设成为同一个等级,与此同时统一其平差测量的控制网,使的初测、航测、定测以及施工各个阶段的测量都可以在同一控制网的控制下,这样可以大大的减少工序,大幅度的提高测量效率。
当铁路在运行阶段的时候,为了使轨道的结构保持着良好的状态,就必须加强对轨道的平顺度以及整体几何形状进行定期的检测。所以,控制测量还必须能够满足运行阶段的高速铁路检测的标准和要求。
我国的高速铁路一般采用GPS测量法进行首级平面控制测量,也就是在沿线路大概每隔5m左右的距离设置一对互通视点,在定位时必须要保证其长期有效且稳定。如果在线路的定测和初测阶段时,要尽可能的利用GPS RTK来进行控制点的加密以及线路的中线测量。如果有一些不方便采用GPS RTK测量的路段,则可以采用GPS测量加密之后,再来布设线路初测以及定测的导线,集中来进行高速铁路中线的测量。对于一些大中型的构筑物,如果要布设其施工控制网,那么构筑物的轴线位置必须满足线路的整体形状的一些要求。也就是说要在其铺轨之前,布设精度较高的导线,以此来满足测量轨道的整体形状的要求。
三.高速铁路平面控制测量的精度要求
根据德国实践的经验,影响以及控制行车速度的原因有:线路平纵断面以及线路的平顺性。为此,德国铁路对于轨道不平顺限速的管理标准比较严。而且,国内外一些专家的看法基本一致。这样能够有效保证其安全性和舒适度。
线路的平顺度和控制测量精度有联系,相对于线路形状而言,平顺度是局部的误差。虽然采用测量的方法不容易达到高速铁路对于线路平顺度的要求。但是,也不能够依据线路平顺度的要求来作为控制测量精度的标准。下面分析一下线路平顺度误差对线路位置误差的影响。
用直线路来讨论,图1中AB为设计直线线路位置,当在10米处产生2mm不平顺度时,线路将出现β角的转折,使直线B移至B点。其中不平顺度有偶然性,所以,由各段不平顺度产生的B点位移可利用直伸等边支导线终点的横向中误差公式计算:
假定AB=200m,则S=190m,n=19,按式(1)计算得199mm。
可见高速铁路控制测量不是控制线路局部的平顺度,而是控制整体线路的形状。这里提出:高速铁路在5公里范围内,无论是直线段或曲线段线路平面位置偏离设计位置最大不超出50毫米,偏离幅度不超出100毫米,线路平面位置偏离设计位置的中误差为25毫米。因此,高速铁路线路平面位置不仅要满足局部平顺度的要求,同时需要满足在5公里范围内的一个直线段或曲线段中,线路偏离幅度最大不超出100毫米的要求。
由以上分析,高速铁路平面控制测量的点位中误差在线路的垂直方向不大于25毫米。如果在铺轨前,布设铁路五等导线,并适当提高测角精度,假定测角中误差为3.5,按等边直伸导线计算,导线最弱点的横向中误差为:
式中,S=5000m,n=10,则m=24.5mm。
高速铁路的首级平面控制测量采用GPS测量方法,其精度等级应相当于国家四等大地点。GPS点每隔5公里左右布设互相通视的一对点,作为附合导线的方位边。因此,GPS控制网应布设成带状网连式网,相邻同步图形之间以通视的一对点作为公共基线连接,需要有4台或更多的GPS接收机观测。国家三角测量规范中规定:四等三角测量最弱边的方位角不大于4.5。假定,按GPS网相邻两点的横向误差等于基线长度的精度,则可由式(3)计算一对通视点之间的最短长度:
式中,d为GPS网一对通视点之间的长度,a为固定误差,b为比例误差系数。设a=10mm,b=10,则d=520m。可见,GPS点每隔5公里左右布设互相通视的一对点,其距离不应短于600米。
四.五等导线测设轨道中心精度的分析
在高速铁路铺轨前布设五等导线测量,利用全站仪在导线点上直接测设轨道中心点。假如忽略由导线点测设轨道中心点的误差,可以把导线点之间的相对误差认为是轨道中心点之间的误差。五等导线可看作为在GPS点之间的直伸附合导线,导线点的相对横向中误差可按下式计算:
其中:
假定k=5,f=7,两点相隔1000米;k=4,f=8,两点相隔2000米;k=3,f=9,两点相隔3000米,如图3所示,分别计算导线点的相对横向中误差,其结果列于表1:
由以上分析可知:布设五等导线点测设轨道中心点,其线路偏离幅度可满足不超出100毫米的要求。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当较长的曲线位于两个GPS跨段时,应在曲线的两端加密GPS点,使曲线段处于同一条五等导线内。
五.结论
铁道部2003年颁布的《京沪高速铁路测量暂行规定》,对高速铁路平面控制测量布设等级和精度的规定可满足工程测量要求,但建议适当提高五等导线的测角精度,测角中误差为±3.5。考虑到一次布网的优点和不同阶段对测量精度的要求,采用GPS测量法进行首级平面控制测量,也就是在沿线路大概每隔5m左右的距离设置一对互通视点,在定位时必须要保证其长期有效且稳定。如果在线路的定测和初测阶段时,要尽可能的利用GPS RTK来进行控制点的加密以及线路的中线测量。如果有一些不方便采用GPS RTK测量的路段,则可以采用GPS测量加密之后,再来布设线路初测以及定测的导线,集中来进行高速铁路中线的测量。对于一些大中型的构筑物,如果要布设其施工控制网,那么构筑物的轴线位置必须满足线路的整体形状的一些要求。也就是说要在其铺轨之前,布设精度较高的导线,以此来满足测量轨道的整体形状的要求。如在运行阶段仍需保持高速铁路轨道的整体形状,应根据检测的需要,进行控制测量的定期复测工作。
参考文献:
[1]潘正风 徐立 肖进丽Pan ZhengfengXu LiXiao Jinli高速铁路平面控制测量的探讨 [期刊论文] 《铁道勘察》 -2005年5期
[2]汪晓英 高速铁路平面控制测量的探讨 [期刊论文] 《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 -2011年4期
[3]李林 潘正风 徐立 肖进丽 高速铁路平面控制测量的探讨 [会议论文],2005 - 2005现代工程测量技术发展与应用研讨交流会
[4]安国栋AN Guo-dong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应用 [期刊论文] 《铁道学报》 ISTIC EI PKU -2010年2期
[5]党军宏 雷旭华 陈龙 平面控制测量方案设计在高铁专线中的应用 [期刊论文] 《山西建筑》 -2012年29期
[6]陈新焕 高速铁路控制测量的精度研究 [期刊论文] 《铁道勘察》 -2004年1期
篇5
英文名称:Urban Mass Transit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同济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869X
国内刊号:31-1749/U
邮发代号:4-621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98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6
关键词:铁路运输;竞争力;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5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1月21日
一、我国铁路运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企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迅猛。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也是最大众化的交通运输工具,具有运能高、运距远、成本低、占地少、全天候、安全好、能源省、污染小等特点与优势,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一)我国主要铁路干线运输状况。目前,我国的干线铁路运输密度严重饱和的情况下货运也只能满足需求的60%,煤炭等重点运输物资只能“以运定产”,货车被迫迂回运输,仅绕行京九线每年造成的损失就高达1.58亿元。春运40多天,为调整运力,主要干线短途客车基本停开,货物列车大量减少。
1、货运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全国每天货运装车需求有14万~16万车,铁路只能满足60%左右,大量货物不能及时承运。以享受“重点运输”优惠待遇的煤炭运输为例,尽管煤运数量2005年比2004年增运6.8%,比1985年增运57.8%,达到8.2亿吨,但全国日均请求车满足率仍不到60%,许多煤炭企业只能“以运定产”,甚至影响到电力企业“因煤限电”。
2、运输密度大,运输能力紧张饱和。部分繁忙干线货运能力十分紧张。据《人民日报》登载:京沪、京广、京哈、京九、陇海、浙赣等六大干线,平均运输密度8,100万换算吨公里/每公里,是全路平均值的3倍,是俄罗斯平均值的5倍、日本的6倍、美国的7倍、德国的20倍、英国的22倍……大部分区段运输能力已接近100%。
(二)我国铁路季节性运能紧张。我国铁路运输效率世界第一,是靠牺牲货运保客运、牺牲短途保中长途、牺牲服务质量换取运输能力等非正常措施取得的。铁路客运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季节性运能紧张。在春运、暑运、“五一”、“十一”等客流集中的120多天里,全路日发送旅客最高达470万人,直通旅客量更高达170万人以上,是平时客流的2~3倍。2010年春运,全国铁路共发送旅客1.3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5%,再创历史新高。
(三)我国铁路现有技术装备情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铁路虽然有较大发展,但技术装备水平及质量仍远远落后于全社会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2005年全世界铁路营业总里程约120万公里,完成工作量8.5万亿换算吨公里,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虽然只占全世界的6%,却完成了全世界铁路工作总量的近1/4。
1、铁路运输密度大。2005年我国铁路运输密度为3,550万吨/公里,是美国的2.44倍,日本的2.58倍,印度的2.75倍,法国的7.92倍,英国的9.65倍。
2、列车速度慢。发达国家铁路运行速度已经达200~300公里,2000年世界高速铁路总长达6,858公里。经过四次大提速,我国主要干线特快列车的最高时速达到了140~160公里,但是目前旅客列车技术速度只有71.4公里,旅行速度只有62公里;货物列车技术速度和旅行速度更低,分别只有41.7公里和32.4公里。
3、客货混跑、互相干扰。除即将投入运营的秦沈客运专线外,全国铁路均为客货混跑模式。
4、装备水平低,维修成本高。铁路机车车辆安全可靠性不高,存在危及运输安全的大量隐患,设备功能难以满足服务质量的要求,设备运用和维修成本高,需要运营单位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四)我国路网分布现状。从《人民铁道报》等权威报刊的统计中显示,我国的铁路路网分布不均衡,路网密度小,而与之配套的铁路机构庞大、人员冗余多、管理效率低、运输主业负担沉重。我国铁路网主要分布在东北、华中和华北地区,而我国的西北、西南等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铁路总量偏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
按每平方公里拥有的铁路里程比较:中国0.56km/万人,加拿大16.180km/万人,俄罗斯5.900km/万人,美国5.55km/万人,法国5.00Km/万人,德国4.40Km/万人,英国2.85km/万人,日本1.59km/万人,印度0.63km/万人。从数据中我们看到:中国仅为加拿大的3.5%,美国的10%,人均才5.6cm,不及半根铅笔长,在世界排名100位之后;而另一方面铁路运输企业却是“国中之国”,机构庞大、人员众多。除仅拥有直接从事运输生产的车、机、工、电、辆等部门外,文、教、卫、生单位虽然已于2003年交地方,但公、检、法及一些附属工厂仍然存在,职工近300万人。据统计资料显示:在美国,1.5人管理1公里铁路;而在我国,43个人管理1公里铁路,可见效率的差距之大。
(五)我国铁路运输现行价格机制。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铁路现行价格机制缺乏灵活性,使得铁路运输企业不能运用这双“无形的手”调节客货运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铁路自身发展,也造成了运量在不同时期、不同区段“忙”、“闲”差异巨大。旧的体制使铁路无法运用“价格”这支“无形的手”调节客货运量,造成运能紧张,有时又使得运能虚糜;而另一方面由于铁路运价由铁道部统一制定,路局、站段只能执行,没有调整的权利,致使运输站段无法根据市场信号调整运价使物资分流,造成部分铁路区段货源流失,运能虚糜。
二、铁路运输行业发展思路
(一)制定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经过近十几年市场经济导向改革,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所依存的经济环境和基础,已发生了深刻变革,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必须注意以下两个基本前提:
1、将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放在优先考虑的战略位置。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铁路是夕阳产业,已处于行业发展的衰退期,其实无论从我国铁路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考察,还是从西方铁路复苏的国际比较考察,抑或是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察,铁路都是需要大发展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它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从我国铁路运能短缺这一基本事实判断,铁路运输行业处在行业的成长期,应加大发展力度,以尽快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占地较少、对环境影响甚微的铁路运输,特别是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运输,应成为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战略重点。
2、依行业市场化趋势制定行业发展战略规划。铁路运输行业市场化的表现在于:①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铁路货物运输需求主体单一的格局已不复存在。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主体决定了多元化的运输需求主体,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产生了灵活多样的运输需求,使铁路运输的经营环境向市场化转变;②同一时期,铁路运输生产正常运行所必备的各种生产要素,如钢材、水泥、木材和柴油等,在国民经济市场化的总格局中,也日益市场化,使铁路运输生产的供给主要求助于市场,推动其经营成本随市场价格波动而升降;③铁路运输市场化的另一个推动因素是交通运输市场的激烈竞争。铁路运输行业开始留意研究公路、水路、管道和航空运输的动态和规律,从以前的市场垄断走向市场竞争。
(二)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步骤选择
1、实现运输主业和辅业分离。根据铁道部的统计数据,中国铁路现在职工人数为228.41万,其中运输主业职工152.68万人,非运输主业职工队伍较庞大,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铁路行业所没有的现象。铁路办社会,大而全,势必制约铁路运输主业的发展。铁路系统中的社会公共部门,如公检法、医院和学校等社会性、事业性单位应剥离出铁路系统,这些单位可以说都与铁路运输没有直接关系,长期“捆绑”在一起将导致运输主业专业优势不突出,竞争能力低下。
2、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股份制是一百多年来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资产组织形式,既可以迅速聚集社会资本,又可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铁路行业在完成主辅业分离的前提下,选择业内的优质资产,即盈利能力强、管理效率高的资产,结合主干线、客运专线和城际客运铁路等项目建设,寻求境内外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3、通过上市融资。实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是拓宽融资渠道,解决铁路建设资金主要依赖于铁路建设基金的收取与国家开发银行的长期借贷而成的长期性的极度短缺问题。其他渠道资金的进入为铁路加快建设速度和更大程度上扩展规模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铁路部门引进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建立新机制。而其他渠道资金的筹集主要是通过公司上市来解决。
4、积极推进铁路行业技术引进开发,提高行业服务质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产业进步的最终驱动力是科学技术,包括与之相适宜的管理技术,员工和资金都因科学技术的光明前景而重新优化组合,以实现更高水平的产业生产力。这种技术效应是不可阻挡也无法回避的时代潮流,可谓顺之者盛,逆之者衰。我国铁路系统经过近年来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铁路技术的开发应用呈现出加速追赶的趋势。当前的工作重点是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开发及建设;铁路行车安全技术保障系统开发;重型优质钢轨及新型轨枕制造;编组站自动化、装卸作业机械化及货场设备制造;铁路客货运信息系统开发等。
5、注重和其他运输行业协调配合,创建交通运输领域“共赢”格局。在我国五大运输行业之间不仅存在着资源和市场的竞争,而且还存在着因各自优劣势相异而需要协调配合的实际可能,因此就可能会出现两种结局:恶性竞争与良性竞争。恶性竞争是不突出和强化自己的运输专业优势,不讲究服务的质量和方式,而是拼命压低运输价格,大打价格战,最后落得个共败共伤的结局,既浪费了经济资源,又造成了社会效益的损失;良性竞争与此刚好相反,五大运输行业坚守各自的目标市场,运输价格不下降或略微上扬,在运输服务的质量和方式上下足功夫,靠服务和技术创新来赢得市场,这样的竞争方式不仅合理配置了经济资源,而且创造了越来越大的社会效益。
三、我国铁路运输行业发展问题解决方法
(一)硬件改革思路
1、提高速度。提高运行速度是交通运输发展过程中的永恒话题。任何一种运载工具都在特定的介质中运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克服介质阻力而不断提高前进速度。但是,如果与提速带来的效益相比没有明显的优势,那么这种提速也就没有生命力。所以,无论哪一种运输方式都有一个经济提速的空间。
各种运输方式提速的方法有共同的特点:首先,必须加大牵引力来获得足够大的驱动和制动功率,才能克服周围介质的阻力,跑得快、停得住;其次,必须有动力特性优良的运载工具,自重轻、阻力小、运行平稳、确保安全;另外,在运输基础设施方面也应尽量平直,减少对运载工具的干扰。
2、提高载重。如果说客运最关注速度的话,那么货运先要考虑的就是载重。客运高速化和货运重载化共同构成了现代交通运输的主体。
重载货运是综合运用一系列高新技术的结果。超强材料和结构的采用、超常功率的牵引和制动、大宗货物的集散和管理等,都是各种运输方式实现重载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软件改革思路
1、智能化。智能运输系统(ITS)是通过对关键基础理论模型的研究,将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等有效地应用于交通运输系统,从而建立起大范围内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交通运输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信息化,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就是智能化。智能交通系统是当前发展的重点方向。
2、环保化。交通运输在环境持续性危机中起着很大的影响。例如,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油船的泄漏和垃圾排放对水的污染,公路铁路施工中的不合理取土和填方,飞机、汽车、火车等噪声污染,电气化铁路和通信线路的电磁干扰等,都说明建设生态洁净型的现代交通运输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四、结论
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问题既是一个严肃的实践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因为通过中国铁路建设与发展的历史回顾和中外铁路行业的对比分析,很容易得出铁路运输行业物质基础薄弱的结论,发现存在着运能短缺的问题,而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问题的关键是:铁路运输行业如何在技术飞速进步、行业竞争激烈的时代条件下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以及如何实现自己的发展战略。21世纪服务业的竞争主要是品牌的竞争,积极主动与国际管理模式接轨,进行质量认证,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是市场竞争全球化、国际化的客观要求。中国运输物流企业必须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积极开展质量认证制度,建立品牌战略,实施品牌经营。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同时,仿效外资运输物流企业的成功经验,积极开展境外业务,开拓国外市场。
主要参考文献:
[1]匡敏.建立铁路物流服务网络的思考.现代物流,2010.2.
[2]辛希孟.2011-2015年中国交通运输产业市场调查与投资发展前景预测分析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7.19.
[3]张春.范多俊.我国铁路运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探讨.甘肃科技,2010.
[4]郎茂祥,胡思继.用因素影响分析法进行铁路运营分析的研究[A].2001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1.
[5]王永珍.运用现代物流经营理念推进铁路运输业跨越式发展[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2003.
篇7
[关键词]铁路 融资 优先股 投资
铁路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的基础领域,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铁路运能和运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主要干线的货运能力已趋于饱和,不堪重负,这让我们深切的体会到了铁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作用。
每一年我国在铁路建设方面都有很大的资金缺口,铁路运力的不足给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束缚,2004年3月,铁道部决定实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按照规划说明,中国铁路建设的目标是:将铁路总长从2003年的7.3万公里增加到2020年的10万公里。2008年对《规划》进行调整,把目标由原来的10万公里调整到12万公里以上,相对应铁路建设的资金需求达5万亿元。
在过去的2011年,我国总体经济的发展一直是稳中有升的,物价上涨过快的势头得到了有效的遏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国铁路融资的发展,但是,我国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不平衡的。虽然我国的总体经济一直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外部经济环境趋于恶化等问题,给铁路融资带来一定的压力。
一、当前铁路项目融资的存在的问题
1.投资主体单一,资金缺口大
由于铁路是典型准公共物品,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其他企业主体很难进入,因此我国的铁路项目建设融资一直都是由政府主导的。从2005年到2010年,国有资本投资占铁路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例在稳定中有下降趋势,但控股比例都在96%以上,非国有资本投资占整个铁路投资总额的比例一直在上升,虽然相对上升幅度很大,但总体不超过4%,其中外商投资不足1%。这说明我国铁路建设还没有充分的利用社会资本。中央投资在铁路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中占到了90%左右,而地方投资大概占到投资比例的10%,这说明铁路固定资产投资的主体仍然还是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铁道部一股独大,合资铁路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导致其他社会资本对于铁路投资积极性不高,资金缺口很大。
2.融资渠道狭窄,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铁路建设资金的来源主要包括铁路建设基金、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地方政府投入、铁路债券等方式,其中,以铁路建设基金、国内银行贷款资金和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为主,约占总融资额的86%,其中贷款比例逐年上升,几乎占到铁路投资资金的一半,利用外资及其他资金只占到14%左右,这说明政府渠道融资依然是当前铁路融资最主要的形式。铁路的融资方式主要以债务融资为主,向银行贷款以及每年发行经国家批准的铁路建设债券。股权融资在铁路建设融资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国家政府对于基础设施投资的这部分资金是相对不足的。
3.融资结构失衡,财务成本高
随着铁路投资的不断增加,国内贷款占铁路投资资金来源的比重也逐渐增大,而国家投入的比重则逐渐降低,再加上其他负债性融资,铁路投资项目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达到70%以上,由于铁路项目投资额巨大,这种不合理的资本结构,直接导致铁路投资项目财务成本高,项目盈利能力差,企业用来偿还负债的资产保障性极低,财务风险过大,企业进一步举债的能力受到了极大限制。
4.铁路融资的市场化程度低
市场化投融资是指企业以获取赢利为目的,依据企业信用或项目收益为基础,以商业贷款、发行企业债券股票等商业化融资为手段筹集资金并加以运用的金融活动。由于目前我国铁路行业的政府主管部门仍然具有政府和企业的双重身份,铁路企业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所以社会资金无法对其进行投资,外商外资也无法对其参股、控股,而铁路运输企业自身也难以进行资本运作,只能通过金融市场来筹措所需资金。
二、铁路项目利用优先股融资的优势
1.半垄断特性有利于用优先股吸引融资
大力发展铁路是我国未来十年建设的重点之一。由于我国铁路供不应求和建设滞后的现象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所以更加要求集中调度,保证国家主导地位。对于这些,投资者都很清楚,只要保证自己的股权和资本,没有必要去参与铁路的经营决策,使这些铁路建设项目具备了半垄断的特性。与此同时,相当数量的铁路建设项目在运营时会受到政府以及大股东在运量、车辆、价格等方面的制约和控制,盈利状况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关联交易”的影响,这种情况估计在10—20年内仍无法改变。而且,这种情况会否决了大多数铁路项目以普通股形式上市融资的可能性。因此,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铁路建设的最好方案显然是主要靠发行优先股融资。
2.可以防止不合理运价
由于铁路项目的运营具有“公益性”的特点,使铁路的运价不能百分之百按照项目预想的投资回报率进行设定。使用债券等方法进行融资时,在融资充足与运价合理的方面很难做到一个较为合理的平衡。与债券等方式相对比,优先股具有不用还本、改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优势,自然也就减轻了企业运价的压力,从而建成后的铁路项目不需要为了保证项目建设公司的业绩与普通股股东的利益而人为地不合理的提高运价,从体制上更好地保证了铁路运营的公益性特点。
3.在缓解资金不足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保证国家控制权
虽然目前资金来源不足是限制我国铁路建设速度与规模的最大障碍,但是企业需要一个稳健安全的财务系统来保证运营,因此国家限制建设项目的负债率不得高于60%。考虑到国家安全与民生问题,铁道部需要铁路项目的控制权,提出了在注册资本中铁道部所占不能低于51%的要求。这样,国家和铁道部要拿出的资本金至少应占到铁路项目建设总投资的30%以上,这样会大大占用国家和铁道部原有的核心资本,造成铁道部资金的不足,贷款过多又不符合企业财务的稳健性。如果发行优先股进行融资,在项目企业注册资本中让优先股占到50%,这样国家和铁道部需投入的资金也就可以减少到原来的50%。相同的资本可以使建设的规模扩大一倍,而且不会提高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完全符合企业财务稳健的要求,而且也可以保证铁道部的控制权。
4.可以缓解中国式通胀,管理流动性
建立铁路投资公司 “优先股”发行市场可以变社会游资为铁路固定投资,变短期炒作性资金为中长型生产型投资,因此,最适合抗通胀,管理流动性。同时,发行优先股可以扩大资本,减少负债率,提高融资能力。优先股使得公司的股权结构具有更大的弹性和运作空间,即可以通过减少负债比率同时减少融资成本,也可以使铁路投资公司实现阶段式跨越。
三、优先股融资对铁路项目的利用模式
对铁路进行优先股融资,首先要将铁路按照修建的目的、意义和作用分为三类:公益性铁路、开发型铁路和盈利性铁路。下面逐个讨论三类铁路对于优先股融资的应用:
1.盈利性铁路对优先股融资的应用
盈利性合资铁路其运营收入能够弥补全部成本支出,其投资收益率一般大于社会平均投资收益率,其建设的投资主体以企业为主,属于此类铁路的多为企业自身需要或具有市场化竞争性的线路,如能源省区的煤炭运输通道、经济发达的城市间城际铁路和铁路客运专线(含高铁)等铁路项目。
此类合资铁路采用优先股融资,不必政府来进行信用保证或者收入承诺,按照市场化经营即可。合资铁路投资者,一部分是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那么这些投资者会进行权益投资;另一部分只想有稳定的回报,那么优先股就是其最好的选择,优先股的风险很低,投资回报很固定,符合这些投资者的投资要求。使用优先股融资,国家也不必担心会大权旁落,一举两得。图1为盈利性铁路的融资方式:
图1 盈利性铁路对优先股融资的应用
2.开发性铁路对优先股融资的应用
开发性合资铁路其运营收入能弥补全部变动成本支出,但盈利很少,甚至有些不能弥补全部的固定成本支出。该类铁路项目建成后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投资回报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投资政策及价格政策,项目应该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出资为主体,积极吸收其他投资者参股进行修建,或者由政府安排特许经营,项目终极所有权在政府手中。
新建的开发性铁路项目运营收入在前20年内一般是低于投资成本的,之后开始有投资收益。对于此类的铁路项目,应该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出资为主体,外加其他的融资方式。这类的铁路项目使用优先股,政府需要在前期给予一定的信用支持,保证铁路项目的现金流不断裂。
图2 开发性铁路对优先股融资的应用
3.公益性铁路对优先股融资的应用
公益性铁路项目一般是为边疆省区开发、边防服务、国际交流服务、城市公共交通等目的而建设的,具有很强的非营利性和政治性,它的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因此建成后一般不做商业性质的经营,在营运期间很难实现盈利,需要政府的扶持才能够生存和发展,它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铁道部代表的中央投资、地方财政投入、铁道部债券投入以及开发银行优惠贷款等。这一类的铁路项目的投资主体是以中央政府为主,地方政府为辅,由于成本收益问题,民间资本无法进入。
公益性铁路的非盈利性质使得其对于民间资本的吸引力非常小,这类的铁路项目,只有国家及地方政府作为此类铁路建设的投资主体,优先股融资只能作为补充,要有国家的信用保证和收入承诺,才能够运用。
图3 公益性铁路对优先股融资的应用
四、总结及不足
融资是铁路建设的前提,铁路融资创新已是大势所趋。目前我国铁路融资由于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狭窄等原因,资金的缺口相对较大,因此,引入社会资本以促进铁路融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优先股融资在保证国家控制权、防止不合理运价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使发行优先股成为铁路融资的一个重要选择。在应用优先股进行铁路项目融资时,首先要明确项目属性,界定盈利性合资铁路、准公益性合资铁路和公益性合资铁路三种类型,然后将优先股融资分别引入这三种不同铁路项目,在保证国家控制权和项目资金充足的同时,可以创新融资模式,为铁路建设提供坚实基础。我国的上市铁路投资公司并不是很多,因此,目前能够应用优先股融资的铁路投资公司很少,只是一个设想和计划,有待于深入的分析和实践。但是铁路投资公司上市是一个大的趋势,因此优先股融资将作为一个重要的融资工具为未来的铁路融资项目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戴国庆.铁路和城市轨道项目融资:优先选择优先股[J].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
[2]金三林.2012年我国经济运行环境及发展趋势[J].综合运输,2012(1),40-43
[3]王书会.中国铁路投融资体质改革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
[4]殷.我国铁路项目融资模式研究——以CRBOT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D].长安大学,2010
[5]刘良波.我国铁路融资问题及创新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10(6),,56-58
[6]耿慧.当前我国铁路融资难点分析及建议[J].新财经(理论版),2011(4),81-82
[7]肖翔.新形势下铁路运输业发展的融资创新[J].综合运输,2007(6),21-23
[8]齐庆祝.铁路投资公司经营模式及发展路径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24-28
篇8
【关键词】铁路;维修;计划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7-0052-1.5
一、铁路施工维修计划管理模式设计
(一)铁路施工维修计划管理模式
线路主管单位(部门或公司)对线路设备(资产)、运营成本、线路使用状态、线路运营安全和线路运营效益全面负责。它向铁路运输单位(部门或公司)提供确保乘车舒适、行车安全的线路条件,并通过协议(或者合同)从运营单位得到线路使用费用。这笔费用一部分将用于新线建设费的偿还,一部分将用于运营开支(成本),剩下的将是运营效益。为了扩大运营效益,线路主管部门必须在线路维修体系中采用科学的管理制度,以降低运营成本。
(二)管、检、修分离模式的优越性分析
新的管理体制一管、检、修分离模式相较于既有管、检、修合一的管理模式有如下优势:
1.在管、检、修分离的管理模式下,根据专业分工,各部门配置先进的大型作业机械,统一分配,完成每个铁路局管辖范围内的施工维修作业,各铁路局不需配置大型作业机械,最优利用全路资源,将大型作业机械的功效发挥到最大。
2.在管、检、修分离的管理模式下,全路大中修施工力量统一布局,根据设备的维修周期合理制定施工维修计划,科学的对设备进行维护。既减少了施工数量又高质量的完成了施工维修任务。
3.在管、检、修分离的管理模式下,各部门根据职责配备专业人员,专业人员集中在一起可发挥最大效用,会使技能提高和有助于专门方法和专门设备的产生,继而提高施工维修作业专业化水平,减少人工成本、极大地增加生产效率。
二、铁路施工维修计划管理组织结构设计
在“管、检、修分离”管理模式下,管、检、修三大职能部门可在铁道部施工维修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从事专业管理,铁道部施工维修主管部门是最高领导者,实行主管统一指挥与职能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参考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设计施工维修组织管理形式。铁路施工维修作业具体由综合维修中心负责,各铁路局维修管理部门及基础设备检测中心只对施工维修作业起到业务协助和业务指导的作用。综合维修中心下设信息所、电子检测所(电子设备,转辙机以外的其他电子设备的修理工作)、电务检修所、大型机械检修基地、高压检修所、综合检测所、材料总库及若干机械化维修段等职能部门,每300500营业公里设的综合维修段是施工维修作业的具体负责部门由综合维修中心直接管理,其他职能部门为综合维修段提供作业指导和技术支持,不需要直接下达命令或进行指挥。综合维修段下设机修所(工、电、供)、电务作业队、接触网作业队、工务作业队、桥隧作业队、区域材料库等职能部门,施工维修作业的执行部门一综合维修工区由综合维修段统一管理,综合维修工区下设工务班、供电班、电务班等。
三、铁路施工维修计划管理组织职能设计
(一)管理部门职责
1.铁道部维修主管部门
对铁路综合维修进行行业管理,制定管理维修技术标准、技术政策,修程、修制,维护、验收标准;履行政府监管职能;对固定设施管、检、修各环节进行指导监督;进行行政许可审批。
2.铁路局维修主管部门
铁路局是铁路线资产的主体。铁路局将与综合维修有关的设备、设施委托综合维修中心管理,并以合同形式委托综合维修中心对固定设施进行日常养护、综合维修、大修工作。综合维修中心负责保证合同范围内固定设施的良好状态,确保运营安全。铁路局负责监督合同的执行。
3.综合维修中心
综合维修中心受铁路局委托,对合同范围内固定设施的技术状态全面负责;负责铁路线的检测、管理、维修;承担铁路线设备质量和安全的主体责任,保障列车安全、高速、高密、平稳地运行。综合维修中心同时承担干线有等级的设施修理工作。
(二)执行部门职责
1.综合维修中心
综合维修中心在铁道部领导之下,受铁路局委托,对辖区范围内固定设施的技术状态全面负责;负责线路的状态检测、技术管理,设施维修;承担铁路线设备质量和安全主体责任,保证列车安全、高速、平稳不间断地运行。综合维修中心同时承担既有干线固定设施有等级的修理工作。负责路局内:固定设备设施大修和预防性计划维修计划的审批、下达;编制综合检测列车、钢轨探伤车、隧道检查车等大型检测车的检测计划,并与检测公司签订委外合同和付诸实施;负责固定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和监督,主持年度固定设备设施的质量评定,为高速列车提供安全、平稳、舒适运行的基础条件:配合综合调度中心和车站调度的指挥,组织综合维修段、外委的维修公司、救援公司等对突发事故进行紧急救援和修复固定设备设施。
2.综合维修段
综合维修段接受综合维修中心的业务管理,是固定设备设施日常管理单位和基层核算单位。每个综合维修段管辖范围可在300500双线公里左右,无碴轨道区段可适当取宽。综合维修段内设工务、电务、牵引供电、水电、建筑、防灾等业务科(或室)。负责管辖范围内:工务、电务、牵引供电、水电、建筑等固定设备设施状态及信息资料的分析管理,编制固定设备设施大修和预防性计划维修计划、维修预算并申报;按工电部批准下达的年度大修和预防性计划维修计划与相关修理公司签订合同,并编制分季度实施计划付诸实施;负责临时补修计划的审批及合同签订与实施;为综合维修工区的相应专业工班的作业提供技术支持;组织综合维修工区对大修、预防性计划维修和临时补修质量进行验收;在综合调度中心和车站调度的指挥下,组织综合维修工区、外委的维修公司、救援公司等对突发事故进行紧急救援和修复固定设备设施。
3.综合维修工区
综合维修工区是固定设备设施的基层管理单位,接受上级综合维修段的业务管理。每个综合维修工区管辖范围可在50100双线公里左右,无碴轨道区段可适当取宽日本新干线保养工区的管辖范围,无碴轨道地段约为50双线公里,有碴轨道地段约为25双线公里。
综合维修工区负责对管内固定设备设施的定期巡回检查和静态检测:收集并及时向综合维修段反馈固定设备设施及防灾监控系统的有关信息;对综合检测列车提供的需要进行临时补修的地段或处所进行地面复验,申报临时补修计划;配合大修、预防性计划维修和临时补修的辅助工作;参与大修、预防性计划维修和临时补修的质量验收;参与突发事故现场的紧急救援和固定设备设施的修复工作。
【参考文献】
[1]束永正.关于列车运行图综合维修天窗的研究[D].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8.
[2]杨广庆,焦敬青.铁路施工多方案抉择方法的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01(4).
篇9
关键字:停留车、车辆溜逸、车辆防溜
中图分类号:F407.47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中国的铁路始于建清朝末年,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目前已经拥有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铁路网、以及全球最大规模的高速铁路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铁路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经过改革,铁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铁路的发展对每一个铁路人的知识、技术水平的要求也很高。更面临着很多安全风险的问题接踵而至。
安全无小事,轻则设备损坏,重则人身伤害。安全对于铁路行车是重中之重,没有安全就没有效益,没有安全就没有了一切。特别是行车事故,车辆溜逸是行车惯性事故,在行车事故中的比重约占30% ,危害性大。近期全路防溜安全不容乐观,连续发生了多起因防溜措施不当造成的事故,防溜无小事,一旦发生问题,后果极其可怕。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了防溜工作的重要地位。下面我们就略举案例来分析一下车辆溜逸所带来的危害。并就案例对防止停留车溜逸提出一些建议。
一、对停留车辆未采取防溜措施而溜逸
1.1事故案例
1996年12月7日,郑州铁路局洛阳站木材厂专用线停留的12辆装载汽油、柴油的罐车溜逸,在站内20号道岔处与调车车列冲突,4辆车脱轨,其中2辆汽油车脱轨后起火,烧着了南京西至兰州的187次客车,构成旅客列车重大事故。
1.2原因分析
对停留车未进行有效防溜,又未及时检查发现,致使停留车发生了溜逸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对停留车采取了有效防溜,但因对货位等原因移动车辆时,撤除了防溜措施,事后又未对车辆实施防溜,在专用线较常见,发生的问题也较多。究其原因,专用线使用单位重使用轻管理,重效益轻安全,不重视防溜工作,导致了这次事故的发生。
二、防溜措施不彻底造成车辆溜逸
2.1案例分析
2014年3月24日2时05分,山海关站2调执行上行直通场调车作业计划第S2008号,编组17104次列车,计划共7钩,作业至第3钩推56辆经由上到3道去上直3道-56辆,制动员使用防溜铁鞋对56辆西部前端左侧车辆采取止轮,调车长摘开车辆后随机车由上直3道东部转出。3时41分,当作业至第2钩上直3道东部补轴-4辆,制动员发现上钩刚转入的停留车溜逸脱线,经现场检查确认,上直3道停留车溜逸挤过487号道岔后,前端第一位罐车全轮脱线,第二位罐车第一台车脱线,构成铁路交通一般D3类挤道岔事故。
2.2原因分析
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制动员在作业中不执行作业流程和标准,在第3钩上直3道摘56辆防溜止轮作业过程中,没有将防溜铁鞋尖端紧贴车轮踏面、牢靠固定。
这样的案例枚不胜举,每一次事故都是血的教训,时刻警醒着我们,安全无小事,防溜无大小。每一次事故的发生绝非是偶然的,每一次事故的发生也有它必然的原因。
三、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运输是铁路的重要表现形式,而运输安全对铁路行车来说是重中之重,没有了运输安全对于铁路行车来说就是没有了根本的保障。而在行车事故中车辆溜逸的比重占了近1/3,每三起事故里就有一起是因为车辆溜逸而造成的。所以,显而易见的车辆溜逸对于行车安全的危害是如此之大。
铁路的先辈们通过一次次血的教训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制定出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防止惨剧的再次发生。中国铁路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很多的规章制度虽然已经很完善了,但规章制度流于形式、疏于防范,造成一起起事故的发生。
3.1、理论联系实践,实践验证理论。
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行车来说每一条规章制度都有它不为人知的故事,每一次的事故都逃不过违章违纪所造成的后果。
规章制度是先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它不仅仅是书本上简简单单的文字而已。理论是基础中的基础,每一个岗位都有它细化的作业方法和作业流程,理论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理论学习是根本之根本。只有加强理论学习才能从根本上安全行车的第一关。
3.2、意识淡薄出疏漏,麻痹大意闯大祸。
其实,很多的事故都是因为麻痹大意才发生的,抱着一种“没事”的态度,最后酿成了惨剧的发生。虽然经常进行事故案例的教育,但事故教育多是一些教育的视频录像,并没有深入的讲解事故的发生和产生的后果、付出的惨痛代价。使教育流于形式、照本宣科,没有通过事故让自身的安全意识上升一个高度。
所以,在今后的教育中应该更生动、细致的反映出事故的全过程。虽然事故是惨痛的,但从根本上可以让人们意识到事故发生的后果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有句老话:“不打到自己身上就永远不知道痛”,只有让人们意识到事故的严重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麻痹大意、习惯性的工作做法。
3.3、防溜工作重又重,防溜器具是根本。
停留车防溜,防溜器具是必不可少的。一般采取的防溜措施有:人力制动机、铁鞋、止轮器、防溜枕木、地锚等对车辆进行防溜。随着铁路快速的发展,作业量的加大,近年来更出现了停车防溜顶。它是从减速顶演变而来的专门用于制动、停车、防溜的设备。
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所使用的器具在不断的更新。但是,避免不了我们所使用器具在使用过程中会有破旧和损坏失去防溜的作用,所以保证防溜器具的完好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在现行的规章中规定了防溜器具的使用数量和固定的存放地点,但是检查工作也不可忽视。这样才能确保所使用的防溜器具处于最佳状态起到防溜、止轮的作用。
3.4、领导做好监管巡查,把好防溜最后一关。
领导有管理的职能,更有监督的职责。发挥好管理的职能,更应该发挥好监督的职责,定期巡查,把防溜工作做到万无一失。
行车工作慎之又慎,但百密而一疏。很多事故的发生都是因为一时疏忽才酿成惨剧的发生。本文中提到的两起事故就是典型的因为麻痹大意而造成的事故。
事故出于麻痹,安全来于警惕。领导在作业过程中做好监督、巡查也是极其重要的,只有在作业过程中才能发现作业所存在的疏漏,及时提醒,对作业中所产生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做出安全风险提示。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故的风险降到最小的范围。
结束语
在中国,铁路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在中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处于骨干地位。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分布不均,所以经济、快捷的铁路占有更大的优势,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运输方式。
车辆是整个运输体系中最小的个体,铁路通过车辆有目的性的位移来实现铁路运输,但车辆的溜逸是极其可怕的。轻则造成挤岔子、脱线,重则造成车辆损坏、人员伤亡不可挽回的后果。
所以,停留车防溜是各项工作的前提,不论是站内、货物线,还是专用线,只有做好停留车的防溜工作才能保证车站整体的行车组织工作有序稳定的开展下去。囿于篇幅和资料的限制和作者的学识水平,论文只对停留车防溜工作作了粗浅的描述,并没有非常深入、细致的剖析,因此论文还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望论文可以被采纳,并敲响警钟,引起对停留车溜逸的重视。
参考文献:
哈尔滨铁路局.《行车组织规则》,2012年
篇10
关键词:铁路;铁路智能运输系统;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铁路运输不断增长的需求,给现有的铁路运输能力和基础设施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日益老化的系统与传统的业务实践往往无法解决这些问题。通过积极采用信息技术、传感技术、智能决策及控制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与铁路运输系统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新一代铁路运输系统 ——铁路智能系统。制定铁路智能系统框架就是为了明确铁路智能系统的结构,避免各个子系统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出现重复、不匹配等问题,是研究智能铁路系统的基础。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此已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中国可在结合国情的基础上加以借鉴,构建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管理科学、经济适用、安全可靠、具有中国特色的铁路智能系统。
1.国外铁路智能系统简介
日本铁路技术研究的新一代铁路智能运输系统CyberRail(数字铁路系统)主要服务于旅客,通过提供强大的信息提供及分析决策实现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无缝衔接。主要包括用户导航及多式联运信息提供、运输规划和调整、智能列车控制、铁路信息及交换四个部分。
欧洲铁路研发使用的ERTMS系统(欧洲列车运行管理系统)由ETCS(欧洲列车控制系统)、GSM-R(铁路专用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和ETMS(欧洲运输管理系统)三子系统。ERTMS系统有确保列车的运营安全和线路车辆的优化配置两个主要功能。
美国联邦铁路局研究智能铁路系统(IRS)主要包括数字数据通信网、差分GPS系统、主动列车控制系统、能源管理系统、智能气象系统、智能化平交道口系统、战术规划系统、战略规划系统、调车场管理系统、机车运用计划系统、乘务员运用计划系统、效益管理系统、紧急情况报警系统、旅客咨询系统【3】。
2中国铁路智能现状
目前我国已投入使用的铁路信息系统包括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 (TMIS) 、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铁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TCS)、计划调度管理系统(OPMS)、行车组织策划系统(TOPS)、车号自动识别系统(ATIS)、机车信号系统(LBS)、列车超速防护系统(ATP)、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CIPS)、铁路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TRS)、铁路办公信息系统(OMIS)、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R)等系统。
我国现使用的铁路信息系统大多为运输组织领域的应用系统,在人性化客货服务系统、智能化紧急救援与安全系统、各个子系统间互联互通方面与国外差距较大。
3中国铁路智能系统框架构成建议
根据国内外铁路智能系统的发展模式分析,建议中国铁路智能系统建设采取先整体后局部的模式开发,即先构建铁路智能框架,再具体开发对应的应用程序。这种开发模式可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避免了开发过程中的混乱模式。
通过研究日本CyberRail和美国IRS这两个系统体系框架以及欧洲的ERTMS系统,并结合我国铁路现状,分析我国智能铁路系统框架主要由公共基础平台、电子商务系统、运输组织系统、实时监测系统、设备及基础设施管理系统、智能办公系统、安全信息系统以及决策支持系统8个部分组成。
(1)公共基础平台:旨在构建完善的铁路信息传输通信网络,实现铁路智能各子系统之间信息的交换及共享,发挥信息化整体效益。主要包括通信网络、信息共享、公共基础信息、信息安全保障、铁路门户五个部分【5】。
(2)电子商务系统:旨在充分发挥铁路运输的优势,与客户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式服务,提升铁路的市场竞争力。由客运方面的旅客服务系统、客票发售及预订管理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车站导向指示系统五个部分;及货运方面的货运服务系统、多式联运信息系统两个部分。
(3)运输组织系统:主要为铁路运输的调度指挥、生产作业部门服务,旨在实现运输组织智能化,保障运输安全,提升运输生产效率。主要包括前面提到的现已投入使用的TMIS、TDCS、OPMS、CTCS、CIPS、LBS、ATIS、ATP、TOPS系统,还应该包括铁路工作人员用于管理的旅客运输管理系统、货物运输管理系统等系统。
(4)实时监测系统:通过收集声音、动静态图像信息为其他信息提供服务。包括线路监测系统、桥隧监测系统、信号监测系统、电网监测系统、机车车辆监测及定位追踪系统、车站监测系统、气象地质监测系统等系统组成。
(5)设备及基础设施管理系统:通过实时监控系统提供移动及固定设备的信息,协助发现潜在危机。除此之外,该系统还负责移动及固定设备的检修维护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车辆管理信息系统、机务管理信息系统、工务管理信息系统、电务管理信息系统等系统,这些系统主要为车辆段、机务段、工务段、电务段等部门服务。
(6)智能办公系统:旨在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办公自动化,主要包括办公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分析系统等系统。
(7)安全信息系统:主要包括铁路运营安全系统及信息网络安全两部分。铁路运营安全系统还应包括应急救援指挥系统、事故统计分析系统等系统。
(8)决策支持系统:旨在辅助工作人员进行决策分析。主要包括客运营销辅助决策支持系统、货运营销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安全信息分析及应急救援决策支持系统、线路规划决策支持系统、运输组织优化决策支持系统、机务及乘务工作人员运用计划决策支持系统等系统组成。
4.结束语
作为未来铁路运输发展的必然趋势,铁路智能系统随着科技的进步也在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将被注入铁路智能系统中。例如现在有学者在研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铁路智能运输系统中的应用,RFID技术在铁路集装箱堆场进出口的应用,远程传感技术自动检测轴温并报警等前沿技术与铁路智能系统的结合。因此,铁路智能系统的框架制定就是为了给工程实践以有效的理论指导,协调各方面的先进技术,以免造成缺乏规划、建设混乱的局面,更好的引进各方先进技术与铁路智能系统相融合。
参考文献:
【1】贾利民,日本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的建设与发展,世界轨道交通,2004-2
【2】贾利民,李平.铁路智能运输系统——体系框架与标准体系,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08:16~17
- 上一篇:教师年度考核思想总结
- 下一篇:教师晋级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