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规划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7: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景区规划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景区规划概念

篇1

低碳型旅游景区是指将低碳发展的理念融入景区的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活动中,在景区的整个建设经营中采用新能源和新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加强低碳宣传和教育,培养旅游景区工作人员和旅游者的低碳理念和低碳环保意识的新型旅游景区。

根据低碳型旅游景区的阐述和我们对旅游景区的界定,本文将低碳型旅游景区定义为:

低碳型旅游景区即以一定的旅游吸引物为依托,融入低碳化理念,进行低碳化建设,采用低碳化经营,来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参观游览、康乐健身、学习科考等不同旅游需求的空间区域。通过定义我们可以对比看出,低碳型旅游景区即是在旅游景区的基础上,在规划、建设、经营管理中融入低碳理念,采用低碳化的方式来经营景区,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把景区传统的发展模式转变成低碳的发展模式,用以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

1.低碳型旅游景区概念

1.1 旅游景区之概念

根据国家旅游总局《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旅游景区的定义为:旅游景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与地域,它具有参观游览、康乐健身、休闲度假等功能,具备相应旅游服务设施并能提供相应旅游服务的独立管理区。这样的管理区应有统一的经营管理机构与明确的地域范围,它包括风景区、寺庙观堂、文博物馆、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主题公园、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游乐园、植物园、动物园以及工业、农业、科教、经贸、军事、文体艺术等各类旅游区(点)①。

邹统钎(2008年)在《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中对旅游景区的定义阐述为:旅游景区是依靠旅游吸引物,从事旅游休闲、管理、经营活动的,有明确的地域范围的区域。周玲强(2006年)为旅游景区的界定应以旅游景点概念的界定为基础,他认为旅游景区的定义应为:旅游景区不同于旅游景点,旅游景区是由多个旅游景点组合而成的旅游活动区域,旅游景区除了包括特定的各种旅游设施、提供各项旅游产品和服务,还能提供其他必要的日常生活服务的场所。旅游景区也可以理解为多个旅游景点的联合体[43]。

综合国内外学者和专家对旅游景区定义的阐述,本文将旅游景区定义为:

旅游景区是以旅游吸引物为依托,能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参观游览、康乐健身、学习科考等不同旅游需求的空间区域。

1.2 低碳型旅游景区的概念

低碳型旅游景区是指将低碳发展的理念融入景区的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活动中,在景区的整个建设经营中采用新能源和新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加强低碳宣传和教育,培养旅游景区工作人员和旅游者的低碳理念和低碳环保意识的新型旅游景区。

根据低碳型旅游景区的阐述和我们对旅游景区的界定,本文将低碳型旅游景区定义为:

低碳型旅游景区即以一定的旅游吸引物为依托,融入低碳化理念,进行低碳化建设,采用低碳化经营,来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参观游览、康乐健身、学习科考等不同旅游需求的空间区域。通过定义我们可以对比看出,低碳型旅游景区即是在旅游景区的基础上,在规划、建设、经营管理中融入低碳理念,采用低碳化的方式来经营景区,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把景区传统的发展模式转变成低碳的发展模式,用以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

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分类标准与传统景区的分类标准是一样的。参照阐如良和邓念梅(2008年)对旅游景区的分类标准与方法,本文将低碳型旅游景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根据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功能的不同,我们将低碳型旅游景区划分为低碳观光游览型、低碳休闲度假型、低碳历史遗迹型、低碳风情体验型、低碳康体娱乐型以及低碳科考探险型;

(2)根据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属性不同,可将低碳型旅游景区划分为低碳人工型、低碳自然型、低碳人文型、低碳复合型;

(3)按照低碳型旅游景区的成因区别,可将低碳型旅游景区划分为:自然形成的低碳旅游景区,如低碳地质公园、低碳森林公园、低碳自然保护区等;人工建造的低碳型景观和场所:如低低碳名人故居、碳文化遗址、低碳古代工程、低碳宗教场所、低碳园林、低碳主题公园、低碳乡村公园、低碳野生动物园、低碳园艺公园、低碳展览馆、低碳美术馆、低碳博物馆、低碳温泉疗养地、低碳度假村、低碳滑雪场等;特殊的低碳节事的活动,如低碳狂欢节、低碳艺术节、低碳传统民俗节等。

根据旅游景区划分为自然类景区和人文类景区,我们可以把低碳型旅游景区也划分为自然类低碳型旅游景区和人文类低碳型旅游景区。自然类低碳型旅游景区和人文类低碳型旅游景区各项的具体分类如下图2.3所示:

2.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内涵

随着大家对低碳经济的热衷,旅游业界对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建设热情高涨,同时旅游业界也进行了关于低碳型旅游景区建设的一些实践和研究。比如在景区内宣传低碳理念、普及低碳知识、倡导低碳食住行游购娱等措施。这些措施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景区内的碳排放量,有利于降低景区的能源消耗,有利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从整体上来说,这些措施过于局限,不能彰显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内涵。

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内涵分为自然内涵和认为内涵两部分。

2.1自然内涵

自然内涵指的是,在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过程中严格贯彻低碳理念,全过程坚持低碳化操作,这既是低碳型旅游景区的本质要求,也是低碳型旅游景区的自然内涵。低碳型旅游景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整个景区的碳排放量或者是景区内人均碳排放量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

2.2人文内涵

低碳型旅游景区的人文内涵指的是,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有一个良好的低碳旅游的社会大环境,要有能够贯彻低碳消费理念、坚持低碳消费行为的光大参与支持者。

只有在对低碳型旅游景区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把握低碳型旅游景区得自认、人文内涵,才能明确景区低碳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才能走出景区可持续发展之路。

3.低碳型旅游景区的特征

3.1低碳型旅游景区必须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效果

景区如果不能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体验,那么景区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低碳型旅游景区也是如此,不能因为单纯强调景区的低碳化而忽视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建设是以保证游客的体验价值、体验质量和体验效果为前提的,低碳型旅游景区必须要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效果。

3.2低碳型旅游景区必须采用新能源和新技术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的能源大多以煤炭和燃油为主,这样不仅增加了景区的碳排放量,而且造成了空气污染。旅游景区要低碳化建设和发展必须放弃以煤炭和燃料为主的传统能源使用模式,而采用现在低碳的能源代替,从而降低景区的碳排放量和空气污染,降低景区的运营成本等等。

3.3低碳型旅游景区必须降低景区能耗和碳排放量

传统旅游景区内建筑物和旅游设施的耗能在整个景区的耗能中所占的比例很大。大量的旅游设施和建筑物一方面缺乏对风能、海洋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新能源的使用,另一方面景区的建筑物和旅游设施达不到国际的节能标准。甚至有一些景区内的餐饮和住宿业将奢侈豪华的建筑和装修作为目标,这样给大大提高了景区的能耗和污染。因此,我们要发展低碳型旅游景区,一是要降低景区内的能源消耗,二是采用新技术来降低碳排放量。

3.4低碳型旅游景区需要得到大家的积极参与

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建设不仅要满足游客的旅游体验效果,不仅取决于景区低碳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向景区工作人员和游客灌输低碳旅游的理念,倡导游客低碳旅游行为,提高景区工作人员和游客低碳旅游的参与度。要实现这些,景区首先要培养景区工作人员的低碳理念和低碳意识,再通过这样员工的低碳服务和引导,进而培养游客的低碳意识,引导游客的低碳行为。只有景区工作人员和游客都竖立了低碳环保的意识,把低碳理念转化为自身的低碳行动,景区的低碳化建设才会实现,景区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4.低碳型旅游景区的目标

4.1经济目标

完成经济目标,实现经济效益是景区低碳化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建设低碳型旅游景区不仅要采用新能源、新技术来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来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低碳型旅游景区也要促进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联动,实现景区自身和相关行业的经济效益,最终为实现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的增长贡献出一份力量。因此,这里所说的低碳型旅游景区的经济目标就是保持经济的增长,推动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贡献一份力量。

4.2社会目标

我们知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来的一项艰巨任务就是构建和谐社会,同时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也是我们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而低碳经济和低碳旅游带来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是不可小觑的,低碳经济和低碳旅游代表一种新的生活理念和方式。基于此,低碳型旅游景区建设的社会意义重大。通过建设低碳型旅游景区,可以营造整个社会低碳化发展的氛围,扭转人们奢侈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让人们计算自己的碳足迹,为自己的碳排放量买单,开展碳补偿行为。因此,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建设可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目标。

4.3环境目标

景区低碳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保护环境、改善气候问题。所以,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既是景区低碳化建设的出发点,也是景区低碳化建设的终极走向。低碳型旅游景区的建设本质来说就是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降低污染和保护环境,它是一种可持续的、绿色的旅游发展模式,既要保证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要保护环境,保护家园。另一方面而言,景区的低碳化建设其实是为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尽了一份力量。

篇2

关键词:旅游文化 旅游景观文化系统 都江堰

旅游文化的挖掘在旅游景区的开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都江堰风景区,如何在开发中把握分布、蕴含于其各处景观的文化,对于旅游者把握这一处举世瞩目的世界级景观,对于开发者合理规划景区以留住旅游者驻足欣赏,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都江堰风景区占地面积虽然并不大,但是其各处景观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却复杂而深刻。因此构建一个逻辑清晰、布局合理的景观文化系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1 旅游景观文化设想

1.1 旅游文化

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最早关注旅游文化这个命题,他们认为“旅游文化实际上概括了旅游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借助它来了解彼此之间的生活和思想”,它是“在吸引和接待来访者的过程中,游客、旅游设施、东道国政府和接待团体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1]可见,概念提出者非常关注其完整性。旅游文化是文化的一个亚类,但绝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是一个组合品,具有自身独立的完整性。但它又不是无所不包的,它只是文化与旅游活动的深度结合,在旅游活动产生的过程中,旅游文化应运而生了。其它文化因为旅游者的欣赏可以转化为旅游文化,但是不是所有其它文化就直接成为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的泛文化现象目前十分严重,以至于一提到旅游文化,大家就自然的将其等同于关于旅游景观的文化。导致其核心部分的关于旅游者的文化,如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等反倒被漠视了。本文不拟对旅游文化的概念进行批判,之所以提出此问题,主要是为了明确界定旅游文化中的子类别才能在关于旅游文化的研究中正本清源。

1.2 旅游文化分类

要对旅游文化概念进行深入认知,就必须对其进行分类。由于旅游文化的关键修饰词是“旅游”,因此从“旅游”一词来认识旅游文化就非常关键了。目前国内旅游文化的分类大多从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开展,也容易操作。就是将旅游文化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等。但具体操作有所不同,如李琼英、方志远在其《旅游文化概论》中将旅游文化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消费文化和旅游企业文化。[2]如刘敦荣在其《旅游文化学》中将旅游文化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旅游审美文化、自然旅游资源文化、社会人文旅游资源文化。[3]笔者认为,为了学术研究的方便,应将分类简单化,以便于操作,因此本文认为旅游文化应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者行为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景观文化、旅游介体文化-旅游业经营文化。其它一切类别的旅游文化均可归入其中一类,这样方便学术交流、构建深入研究平台。而本文关于旅游景观文化系统的构建也是建立在这一分类上的。

1.3 旅游景观文化与旅游景观文化系统

旅游景观文化是旅游文化的一部分,陈宗海认为它“探讨旅游景观生成、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旅游景观的结构、特点与文化内涵,以及旅游景观观赏者和旅游景观之间的审美与被审美的关系。作为旅游文化的组成部分,景观文化有其完整的结构和内容,有其自己的特点。”[4]旅游景观文化构成了解读和理解旅游景观的核心,是发展旅游业的关键所在,这对于文化景观尤其如此。旅游景观文化是旅游景观的内心世界、精神领域,旅游者要是无法把握旅游景观文化就无法真正理解旅游景观的壮美、悠远、深邃等美学特征。而深刻的把握旅游景观文化则是我们旅游景区开发的重要前提,只有这样我们的开发才能完美的展示旅游景观的魅力。

旅游景观文化系统是对于旅游景观文化的整合,它将旅游景区的文化看成是有生命的独立整体,分别由各个功能不同的部分组成。旅游景观文化系统运用系统论的观点解读旅游景观,它通过对旅游景区的深度文化解读,从文化上解构整个旅游景区,然后通过功能配合,以空间布局为表象、以文字表述为内容,建构景区文化系统,为旅游景区开发提供文化支持,为旅游者欣赏旅游景观建构更方便的平台。

2 旅游景观文化系统构建的必要性

当今旅游景区的开发和规划多从旅游功能入手,多从为旅游者提供流动空间的建筑布局入手,较少考虑景区文脉的关联性,即使有所考虑,也多零散,不注重景区文化的整体性特征。导致很多游客对于景区的把握缺乏整体性和深刻认识,往往停留在娱乐休闲放松的层面,难以上升到增智益神和精神升华的层面,以至游客对于很多风景名胜无法理解其文化内涵,造成客源的流失,也无法形成回头客源。因此,现在总体看来,自然景观被接受程度较高,而人文景观则较低。这一方面与从业人员素质和游客素质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旅游开发本身有关。旅游景观文化系统高屋建瓴,整体、深度的把握景区文化,将整个景区文化统合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它关注旅游景区文化的哲学命题,关注旅游景观的意境和内涵。以这种系统统领的旅游规划和开发必然更加切合景区的文脉,容易展现景区景观的意境和神韵,此类旅游开发是“写意”的。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切合,具有可持续的科学意义。在当今工具化规划文本和开发方案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它的构建无疑让我们的规划重新关注文本的价值命题,把握旅游景观的神韵,更加科学和高效的开发我们宝贵的旅游资源,避免出现“焚琴煮鹤”的悲剧。

3 都江堰景区旅游景观文化系统的构想

3.1 都江堰景区文化解读

都江堰风景区分为离堆公园、渠首三大主题工程、二王庙和玉垒山公园四大部分,其景观各有侧重,包含不同的文化意涵。综合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篇3

全域旅游时代下的旅游景区酒店是全域旅游未来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支持力量。旅游景区酒店中的管理服务以及旅游景区中酒店环境、酒店卫生状况、酒店软硬件设施等多方面都是影响旅游景区酒店的酒店销售额的重要因素,并且也是决定旅游景区酒店是否能在当地旅游景区酒店市场中具备强硬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传统模式下的旅游景区酒店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在酒店运营管理工作以及酒店服务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众多问题,所以,旅游景区酒店只有将运营管理工作以及酒店服务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并且进行相对应的创新,才能顺应社会形势的发展需求,推进全域旅游时代的进步。

一、“全域旅游”相关含义

自从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过后,在地震灾后重建过程中第一次提出了“全域景区”一词。2008年,我国浙江省绍兴市在《绍兴全场旅游区总体规划》中率先提出了“全域旅游”的相关概念,在提出了“全域旅游”的相关概念之后,也一直在研究、研发的工作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发展,2015年8月,国家旅游局以官方的形式提出和确立了发展全域旅游的发展战略。2016年2月,相关部门公布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全域旅游实践名单。与此同时,还伴随着媒体的宣传和报道,使“全域旅游”得到了相应的传播,全域旅游被大众知晓。全域旅游的开展,是将相关制定的行政区域中全面的旅游信息资源与社会信息资源相结合,并且进行合理规划和统筹管理,从而实现相关行政区域的建设、共融与共享的一种新兴化的旅游发展概念、理念以及旅游发展模式。

二、“全域旅游”相关特质

(一)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在开展实施过程中,务必要将旅游景区中的景区、酒店、交通等多方面的旅游资源以及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和结合,然后利用“旅游+”进行酒店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合理规划以及合理分配,使相关资源可进一步优化发展,使其在相关的行政区域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增长点。全域旅游要求整合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打造全新的旅游服务,这种服务包含旅游过程中“吃、住、行、游、购、娱”的方方面面,旅游企业要植入新的服务理念,在景区和整个旅游过程中都要有开发、有产出。

(二)全域主题文化

全域旅游在开展的过程中务必要发掘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主题文化,使全域旅游的主题文化有丰富多彩的内容以及独有的特色,当全域旅游的主题文化确立时,相关部门要进行积极宣传,使相关行政区域中的人们对于全域旅游都有良好的认识,并且使全域旅游可在相关的行政区域中顺利开展,让旅游游客在全域旅游的氛围下,从相关行政区域中体验到相应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元素所带来的趣味。

(三)全域共建共享

全域旅游工作的开展,需要所在行政区域内的各个组成部分共同协作,将旅游主业、当地政府机构、当地居民以及相关游客等紧密联系起来,努力构建出全域旅游的示范地区,使全域旅游的发展更具成效。面对当前旅游消费者旅游行为日渐个性化和零散化的特征,各自为营已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需求,共享共建应是全域旅游时代应有的经营理念,只有这样旅游企业才能最大程度的降低成本,投放更多的资金和精力开发和提供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提高旅游消费者满意度。

(四)全域品质提升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对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全域旅游在开展的过程中务必要增强产品的服务质量,提升产品的服务水平,顺应旅游需求形势,满足众多旅游游客的要求和需求,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全域旅游时代,一方面参团游客成熟化,很熟悉旅游过程中的流程,只有高质量和有个性特征的旅游体验才能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获得感。另一方面,自驾游和散客有钱有时间,对于旅游消费要求更高,全域品质提升势在必行。

(五)全域营销方针

在开展全域旅游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还有相关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研发出使游客觉得具有性价比的旅游产品,制定出相关的旅游服务,以降低旅游淡旺季的差异化。在开展全域旅游的过程中,务必使营销方针具有灵活性,减少全域淡旺季差异化,使全域旅游的开展更具成效性。有针对性地对旅游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心开发设计是全域旅游时代对旅游业发展提出新要求,在有新理念和新产品的基础上进行全面营销,让旅游产品在各个时间段和各个方面都有价值产出,打造“四季皆可游”的旅游环境。

(六)全域发展理念

全域旅游在开展过程中,务必要在传统的旅游理念上做出一定的提升优化和改善,使用新视野、新视点、新方法等去开展全域旅游,使旅游格局不断增长扩大。旅游格局的变化影响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升级换代,促进旅游行业发展。

三、目前我国旅游景区酒店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景区酒店中的格局观念相对较小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中的众多酒店都是独立的个体经济,并且经营方式以及经营方法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实际的旅游景区酒店运营过程中,部分酒店只注重自身的经济效益以及当前的经济效益,未从长远的角度和宏观的角度看待问题,没有同行酒店进行合作双赢,并且在全域旅游的形势下未注重酒店的信誉、声誉和评价。由于旅游景区中的酒店淡旺季差异明显,当旅游旺季来临时,会出现天价房价或天价物价的情况,或者当旅游游客在网站中预定的房价与实际的安排房间不符合等多种情况,或者在实际的酒店运营过程中,酒店服务态度不好,服务质量不对等,这些都是阻碍酒店发展的原因。

(二)旅游景区中酒店受季节和节假日等因素影响

在我国旅游景区酒店的市场中,由于气候、季节、节假日因素影响以及有关景区的资源特质性等多方面的影响,导致景区酒店的入住率波动明显并且差异化明显。当节假日来临时,全国各地的旅游景区酒店入住率100%,还会出现客人无房住或者重房等状况。淡季时,全国大多数酒店的入住率普遍不高,出现空房状态较多,还会有酒店出现淡季运营不下去的情况。所以,如何解决旅游景区酒店淡旺季入住率差异明显的问题,当旺季来临时,旅游景区酒店的服务质量一直保持优良状态,酒店房价合理性等诸多问题,是我国旅游景区酒店面临且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旅游景区中的酒店没有特色

在酒店的运营管理工作中,使用传统的酒店运营方式与管理方法,酒店没有独特性,未结合所在行政区域的特色条件来经营和运营酒店。在酒店的设计装修方面,很多酒店的设计不合理,并且装修风格没有主题特色,与普通的酒店装修一致,导致在旅游酒店市场中不具备竞争力,旅游游客没有良好的入住体验,感受不到当地独特的文化。

四、全域旅游时代下旅游景区酒店经营管理的优化改善

(一)旅游景区酒店要有“酒店+”的意识观念

在我国的旅游景区酒店市场中,传统模式下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旅游市场需求,不能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要求。处于旅游景区中的酒店务必要转变传统意识,消除狭隘意识,在全域旅游的时代下,改变经营模式,改善管理模式。旅游景区中的酒店要学会相互合作,实现酒店共赢共生存与共同发展。在旺季来临时,酒店房价的设置要合理,给游客留下好印象,当游客再次来到该地旅游时会优先选择该酒店,并推荐给亲朋好友。旅游旺季是旅游景区酒店最繁忙的时候,在客人到店后务必根据客人在网站预定的实际房间给客人安排,不能出现到店无房或者重房等现象,不利于提升酒店的服务质量。当客人入住酒店时,酒店工作人员务必有好的态度与细致的服务,有效提升服务水平质量。

(二)旅游景区酒店做好淡季营销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酒店市场,受季节性以及节假日的影响较大,节假日和季节性原因会造成旅游景区酒店的淡旺季差异明显,旺季入住率100%,淡季呈现大幅度下降,或者会出现长期的淡季空房现象。所以,旅游景区中的酒店在淡季时务必根据酒店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地酒店的市场情况,切实制定相应的淡季经营策略和淡季酒店房间营销。淡季是旅游景区酒店的萧条时期,旅游景区中的酒店可进行装修升级,使酒店的环境以及软硬件设施得到相应的优化改善,淡季酒店房价需做出相应调整,在维持旅游景区酒店正常运行的基础上,适当降低房间价格,如果下午6点以后还没有游客预定,可再次降价,确保酒店房间售出。另外,淡季也需做好服务工作,不能淡旺季差别对待。

(三)旅游景区酒店装修融入相应的文化特色

我国旅游景区酒店中,无论是经营模式、管理方法,还是旅游景区酒店装修,都采用传统模式下,不能适应社会旅游市场中的需求,不能满足众多游客的要求和需求,不能促进全域旅游的进步发展。为了提高旅游景区酒店的利益和效益,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旅游景区中的酒店装修设备要融合当地特色以及自身的酒店建立理念。在旅游景区酒店中,除了要做好酒店管理工作和服务管理工作,旅游景区酒店在建立前期,务必要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结合酒店创建人的管理理念进行酒店的装修设计,使酒店具备自身特色,使酒店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

篇4

Abstract:This article obtains from the tourist scenic zone management innovation's definition to analyze the tourist scenic zone management innovation the principle, further elaborated the tourist scenic zone management innovation content as well as the management tool innovation.

关键词:旅游 景区管理 创新

key word: The traveling the scenic area management innovate

作者简介:刘义龙(1983-),男,河北邯郸人,助教,在读硕士研究生

一、旅游景区管理创新的定义

在旅游景区经营管理创新当中,管理创新是指通过汁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职能的创新,对旅游景区内部进行重新组织与安排,以求在新的经营环境下,提高景区的工作生产效率。

旅游景区内项目的运行好坏与管理是密不可分的。景区管理者所执行的决策、组织、协调、控制等职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景点项目的成功机会。因此,管理创新是旅游景区创新的保障,其关键是根据需求层次理论和现代管理科学成果,建立景区的战略管理和运行管理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二、旅游景区管理创新的原则

(一)层次性与整体性原则

从空间上考察,一个景区新产品要经历从概念信息到具体投入运行,从产品到产品链或群等多个层次;从时间上考察,产品创新要经历市场研究、功能规划、成本设计、市场开发等多个阶段。因此,景区经营管理创新也必须采用新的方式与手段,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逐层分析,层层建立评价、优化、决策的创新机制。

(二)目的性与开放性原则

旅游景区进行管理创新必须始终围绕景区发展的目标,并为其服务。景区在各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如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景区利润、消除竞争对手等,针对不同的目标,景区推出的服务产品是不同的,所以景区管理创新的方法与手段也是不同。

三、旅游景区管理创新的内容

在体验旅游的时代,景区管理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兼顾游客、社区、政府、开发商、环境、生态等多方利益,从各个方面共同构筑起体验旅游时代的景区管理模式。

1.总体管理

旅游景区要长期规划、总体控制,实行从家门到景区大门的全程空间管理。政府要鼓励公众参与规划,严格监管企业开发行为,制定行业规范,评估与监控旅游影响,对游客进行教育与沟通,培养负责任的旅游者,推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以粮代赈”等政策。

2.资源与环境管理

资源与环境的多样性是游客体验的必要条件,也是新鲜感的基础。没有了生态多样性,自然就不能给游客带来新鲜感,必须在满足经济、社会和审美需要的同时,保证文化统一、基本的生态进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支持系统,对文物保护采取“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指导方针,以及因地制宜,采用分区、容量控制、轮休等方法保证资源与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防止“吃祖宗饭、造子孙孽”的恶性开发。

3.社区参与和旅游扶贫

社区是塑造游客体验的重要道具,社区参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社区居民对景区开发的影响感受最深;二是社区居民本身是构成游客体验中“友好气氛”的必要成分。促进社区发展实质上是保护了文化的多样性,社区为游客的新鲜感以及亲切感提供必要的基础。景区开发要带动社区发展,增加地方就业、社会收入与人民生活水平。在老少边贫地区,旅游扶贫是中国特色的景区开发的必要使命。

四、管理手段的创新

管理思想创新直接体现的管理手段的创新上。今后旅游景区之间的竞争是一种核心能力的竞争,是一种非价格的竞争,是一种差异化的竞争。在旅游景区和管理手段上,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景区管理者必须敏锐地抓住景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找到自己的独特优势,建立起自己景区的市场号召力。

1.景区游客忠诚度管理

游客忠诚的概念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首先,游客忠-戚是一个心理学的范畴,它代表了游客对某一产品或服务的高强度的心理依恋,包含着对这一产品或服务性能、品质等的信任,以及在需要该类产品或服务时,首选购买该产品或服务的责任;其次,是在这一心理指导下的购买该产品或服务的行动和对该产品或服务的宣传推介。

(1)对于游客忠诚度的认识误区

首先,认为游客普遍出游的初衷是追求新异,对旅游景区重复消费可能性小,因而不存在游客普遍忠诚。其次,认为忠诚度比较重要,但培养游客忠诚度是为了景区利益最大化,而忠诚的游客就是反复来的游客,就是掏钱多的游客,所以盲目选择增设景点设置和消费点,以期带动重复消费。

(2)提高景区游客忠诚度的意义

当今市场竞争的性质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对于许多企业来说,重要的问题并不是统计意义上的市场占有率,而是拥有多少忠诚的顾客,即企业竞争的目标由追求市场份额的数量。顾客忠诚的数量决定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2.旅游景区品牌管理

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迫使旅游景区重新审视自己的旅游产品。美国的迪斯尼乐园长盛不衰,并且能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连锁式迪斯尼帝国,这就是品牌的魅力所在。品牌管理就是从品牌定位到品牌增值的全部活动过程。

(1)景区品牌管理的意义

品牌管理是通过识别功能,以品牌作为沟通代码,承诺和保证产品的质量、价值、用途、信誉,自始至终确保其价值功能,能为消费者提供认为值得购买的功能利益及其附加价值产品。

(2)景区品牌的管理

旅游景区的品牌管理是根据景区的竞争状况和产品优势确定旅游产品在目标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根据旅游者的需要和动机进行分析,通过传播塑造品牌形象,与旅游者沟通并得到认知,使旅游者的需求得到满足,以此形成景区的竞争优势,从而力图在旅游者对同类产品的购买动机中,排他性地选择自己的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徐伟,沈永田,浅谈改革与创新旅游景区管理体制,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 第20期

篇5

【关键词】旅游景区 标识系统 规划设计 优化对策

旅游景区标识涉及到旅游的方方面面,是一个景区的浓缩展示,是通过符号或是标记的方式对旅游景区的一个抽象说明。通过标识可以让旅游者对于景区有直观的感受,并且能够有助于旅行者完成旅游,它是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一、旅游景区标识系统概述

在中国的古代,标识和标志没有明显的区别,几乎可以认为是含义相同的。在现代汉语中,标识与标志存在这一些细微的分野,主要体现在使用的领域与使用的习惯上,在私人的活动或是受众面比较小的领域,一般采用“标志”,而在一些受众面比较大,且与商业活动有关的领域,一般叫做“标识”。所以,代表一个旅游景区的符号或是标号,我们就称之为旅游景区标识。简言之,旅游景区内能够客观的反应旅游景区特点的图片、文字、标记等等,我们称之为旅游景区的标识系统。

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功能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引导功能。也就是使游客通过对于标识的认知,继而对于景区有一个直观了解,旅游时更有针对性。

其次是管理功能。从宏观的角度看,旅游管理部门能够通过旅游标识的统计,对于旅游景区的服务项目以及主营项目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便于以后开展管理工作。

再次是宣传功能。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普遍较快。旅游的过程中,如果让一个人去耐心看一本旅游的宣传册,可能一般的人会拒绝。而每个人都能通过最简单的方式,用最少的时间去认识一个旅游标识,无疑后者的优势是明显的。好的旅游标识系统,可以起到广告的作用,为旅游景区增加客源。

最后是解说功能。旅游标识系统除了具备上述三种主要的功能之外,还可以起到解说的功能,游客通过对于旅游标识的阅读与欣赏,会大概的了解该景点的重点在何处,该景点的特色是什么,有的时候旅游标识系统可以代替导游员的一部分作用。

按照旅游表示系统所起到的作用不同,我们可以将旅游标识系统分环境保护标识、引导标识、管理标识、宣传标识等等。

二、国内外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规划综述

旅游景区标识系统发展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国内与国际的两方面分别进行探究。

首先是国内方面。对于旅游标识系统的知识,国人在改革开放之前是比较匮乏的,由于当时没有大规模的商业项目与旅游项目的结合,所以就导致了旅游标识没有很好的被开发,许多景区都是一些简单的标牌设计,比如“欢迎光临”、“XX景区欢迎您”等等这些,没有特色,不能够通过这些标语去展示一个景区的特色。到了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家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对于旅游开发的重视,旅游标识系统也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一些地区将自身的文化特色或是历史名人融入到旅游景区标识中,还有一些地区将当地的一些土特产品纳入到了旅游标识系统。这些都是我们国家旅游标识系统规划的进步。

其次是国外方面。对于国外方面的旅游标识系统,从以下几个比较典型的国家的例子中,我们就能感受到国外的旅游标识系统的合理之处与先进之处。

丹麦属于北欧地区,由于是童话的故乡,丹麦政府以及丹麦旅游部门对于童话的元素运用的十分到位。在丹麦的发行的纪念币上,就有一款是“撒尿男孩”的图像。丹麦还根据“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将一位擦亮了火柴的小女孩的形象作为哥本哈根市的旅游象征。

美国毫无疑问是世界上的第一强国,属于移民国家,每年去美国旅游或是探亲的人数很多,美国的旅游部门对于美国景区旅游标识的设计从美国文化入手,比如在纽约的哈德逊地区,其旅游部门就以哈德逊河口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为标志,而对于纽约市区,就以帝国大厦作为标志,再比如在美国景区随处可见的“山姆大叔”,等等。这些都是人们所熟知的有美国特色的符号,看到这些符号就很自然的想到了自己身处美利坚。使旅游标识的设计达到了目的。

法国是一个浪漫的国家,法国的旅游标识系统可以说是全球最为丰富的,比如在法国很容易的见到一些用“法棍”(法国主食面包)的造型设计的一些旅游标识牌。还有比如方尖碑的造型、凯旋门、埃菲尔铁塔等等造型,都会很恰当的出现在相应的旅游标识中。除了这些之外,法国还有一些比较特别的音乐作为旅游的标识,到了一些严肃的场合或是关系到了法国国家荣誉的场所,都会奏响马塞曲(法国国歌),激昂的旋律,让游客同样感受到来自法兰西的荣誉。

三、国内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

国内的景区关于旅游标识的开发与设计越来越重视,但是由于国内外交流比较少,自身的研发能力不强,创新能力有限等因素,旅游标识这方面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我们下面以甘肃天水的著名景区以及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为例,从一个具体的层面看一下中国旅游景区标识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标识系统缺乏整体性。

在国内的大多数景区中,标识的设计随意性很大,缺乏了整体的考虑。伏羲庙在标牌的设计上也同样存在着这些问题,标识牌在景区中散布,有的游客形象的称之为“补丁”。还有的一些旅游标识牌,只是纯粹的之路或是纯粹的景区说明,没有艺术效果,使游客看了十分乏味。

(二)英文标识问题。

由于改革开放的原因,来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越来越多,为了使其能够在旅游期间“零障碍”,伏羲庙也同样设置了一些英文的标识。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问题却出现了很多,没有尊重英文的习惯方式,使一些外国游客在看了标识后摸不着头脑,比如“游客止步”,简单了译成了“visitor stop”,这种中国英语也许只有中国人能够看得懂,而英语国家的人会认为这是一个参观的景点,因为在英语中,“stop”与“station”都是站点、景点的意思,英文直译为“游客的景点”。正确的翻译方式是按照其功能将游客止步的原因写在上面,比如“stuff only”(员工使用)或是“no admittance”(未开发)等等。还有的标牌导游词将史书记载翻译为“SHIJI”,而英语中的“SHIJI”单指的就是中国的《史记》。造成了文化上的误会。

(三)标识的特色性不强。

对于天水的伏羲庙,在设计标识的时候应该将其当地的元素考虑进去,比如这是中国境内唯一的一座有伏羲像的庙宇,就应该以此为特色进行旅游标识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但是在其旅游标识系统中,却很少能够看到这类的元素运用其中,取而代之的是很多的塑料、不锈钢等等元素的运用,将其古朴的、传统的文化氛围打破,没有起到好的效果。

四、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优化对策

(一)做好前期调查工作。

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设计与规划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是技术含量很高的。在旅游景区设计出合理的、能够融入景区的旅游标识,必须对于景区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现代人文等方面做以充分的,全面的了解,结合现代的旅游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以及材料学,对景区的标识进行规划设计。

(二)标识系统的管理与完善。

景区的标识系统还是以应用为目的的,在设计与规划的过程中,要注意其应用性。要满足引导、管理、宣传以及解说四个方面的功能。并且在此基础上,使游客能够通过旅游标识来认识和认可景区,这样就达到了目的。

(三)外文标识要规范。

这个问题是需要重视起来的,对于外文标识,一定要准确、详实。可以根据当地的特点,除了英文之外,可以适当的再考虑一些国家的语言,比如在东北地区,可以考虑在旅游标识牌上加入朝鲜语和俄语;在内蒙古地区,经常会接待一些蒙古国的游客,可以在旅游标识中加入一些蒙古语;而一些西部地区,比如等地,法国、德国的登山队很多,在旅游标识的设计上,可以适当的增添一些法语和德语。景区的管理人员中,如果没有熟悉外语的、或是外语水平不高的,可以同当地的高校合作,组织旅游标识的翻译工作。防止出现错误,影响国际形象。

五、结论

旅游标识系统是一个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一个景区的门面。一定要具备引导、宣传、管理与解说的功能,协助游客更好的进行游览。但是我们国家的旅游标识系统规划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多的问题与不合理之处,这些都是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整改的,从培养人才、规范设计的角度出发,提升旅游景区的管理与服务,获得精神与物质的双重财富。

项目基金: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2012年科研项目(KY201210)。

参考文献:

[1]王维胜.旅游景区的资源培育管理[J].长治学院学报.2010,(03).

篇6

一、绪论

2008年4月25日,海南省政府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这确定了海南旅游发展的基本目标,发展生态旅游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组成。生态环境是海南省发展的最大资本,也是海南旅游发展基础。海南的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海南经济发展的亮点。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背景下分析生态旅游对海南生态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分界洲岛生态旅游景区借力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好时机,依托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近些年来不断发展,以期待实现海岛型生态旅游景区的适度开发,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增砖添瓦,为中国海岛型生态旅游景区树立标杆形象。

二、海岛型生态旅游景区发展现状分析――以分界洲岛为例

分界洲岛位于海南省陵水县香水湾牛岭旅游开发区的东侧近岸海域,平均水深6米,总面积为45328平方米。从2002年5月起,投资3000多万元,利用岛上400余亩土地,年接待游客量过百万,实现旅游收入近亿元,是地方政府的重要纳税企业;创造近千就业岗位,直接或间接带动相关产业近千万产值发展。从海南岛发展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岛发展最近也成为旅游业热点,分界洲岛是由陵水环球旅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开发和管理,陵水环球旅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自登记注册起开发建设,到目前为止已投入资金2亿多元,建有2个游艇码头、办公大楼、售票大厅、接待大厅、餐厅、VIP接待室及各种配套设施,并引进大型客运船12艘及快艇18艘,形成一个完整的交通运输体系,为游客提供安全、舒适的岛屿观光渡假服务。2013年1月,海南分界洲岛旅游区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目前唯一一个国家5A级海岛型旅游景区。因此,更加吸引了岛内外游客来此观光旅游,体验山、海、岛相融合的美妙。

三、分界洲岛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分析

(一)岛上的环保机制不够完善

虽然分界洲岛在开发时已经明确发展生态旅游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但是其环保机制不够完善。没有明确的自然环保区域,也没有硬性的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对于游客对景区的破坏没有明确的惩罚措施规划。应该明令禁止一些不环保行为,例如禁止采集珊瑚贝壳,禁止随地扔垃圾,并且有专门人员的监督和明确的罚款金额。

(二)分界洲岛生态硬件设施不完善

应该完善生态管理机构污染处理系统,岛上酒店等施工对环境污染也很大,需要更加完善的净化工程。虽然现阶段景区环境质量优良,如空气质量、噪声质量、地面水环境质量、污水排放分别符合GB3095-1996的一级标准、GB3096-1993的一类标准、GB3838的规定、GB8978的规定。每日产生的垃圾,进行日产日清,不隔夜处理。但是应该随着岛上客流量的和设施建筑的增加而调整完善岛上的净化工程。

(三)生态保护宣传力度不够

虽然景区自开发建设以来一直注重景区品牌建设及市场的开拓,以强势电视媒体为依托,联动电台、报纸、杂志、网络等,展开超强度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攻势来加强景区品牌的推广。但是对生态旅游的强调力度不够。必须以生态旅游为宣传根本同时也给大众普及生态旅游概念。同时还要常与相关政府部门、旅行社到其他地区进行生态旅游市场宣传促销等活动的推广。在岛上景区内,还没有足够的生态旅游宣传标语,在潜水区和海滨浴场区完全没有环保宣传提醒标识。

(四)游客和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还相对薄弱

虽然景区工作人员上岗之前会经过严格的培训,但是对于专业的生态旅游环保知识的掌握还是很不足。由于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比较晚,所以生态环保知识的普及还不够,游客对生态环保旅游的认识还不足。由于很多地区在发展旅游过程中体现出较强的功利,只重眼前利益,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缺乏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有效保护,所以大多数的工作人员只有传统的旅游景区工作经验。在强调以生态旅游为基础的分界洲岛区工作,员工的生态知识、环保意识都无法与国外成型的海岛型生态旅游景区的工作人员相提并论。

四、完善海岛型生态旅游景区订制策略――以分界洲岛为例

(一)建立旅游生态管理机构

政府的执行作用在地方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海南当地政府有着海洋管理和旅游局环境监测等部门,他们可以制定一些有关于海岛开发的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对开发商的破坏行为进行约束,并且可以起到监测的作用,定期派人到岛上进行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保留监测数据结果。同时旅游集团在岛上也建立相关的环境监测部门,由政府人员和管理集团同时选拔人员组成,有海水质量、海洋生物、树木植被、空气质量、实体垃圾处理等监测员。互相监督,协调合作。企业的企划领导层制定方案,要以长远发展方向考虑,制定可延续性的发展战略,完善明确的发展计划,从市场到环保充分研究深思熟虑的发展理念。

(二)建立岛上环保章程

岛上的管理公司制定相关章程,对投资者的行为规范,对施工队的规章,对工作人员的规章制度、对游客的规定等。在平时定期给工作员工进行环境保护的知识培训,同时游客在上岛前和路行没有景点的时候进行生态环境知识讲解。推广生态旅游产品,在景区或路边增加标识,促进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岛上的基础设施如浴场的躺椅,路边的休息石、垃圾桶、路牌都尽量使用可再生资源、可循环利用资源。提倡员工和施工者都能够又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不仅仅体现在环境保护上,还包括了在未来几十年几百年乃至更远的市场效益发展,所以我们需要有品牌意识,建立自己独特的品牌,具有创新精神,在市场发展和规划中也能够考虑的更远,做好前期推广和促销,建立好自己的品牌形象,以生态环境定位,吸引高标准的高端游客和国外游客。

(三)强化旅游保护宣传

宣传必不可少,促销力度必须要加强。打造国际性海岛旅游品牌,可以借鉴东南亚各国从建筑式样、装饰壁画,到电视和灯箱广告、随处可得的精美旅游小册子,还有热情洋溢的旅游咨询人员等多渠道的促销宣传模式。景区给大家提供的仅仅是一个服务,而生态环境自身是大自然给予的,并非人为创造的,所以旅游者也应该给予自然多一点关爱。所以在宣传中充分体现出分界洲岛是海岛型生态旅游景区,所有的旅游景点和娱乐设施都是建立在生态旅游的基础上来实现的。

(四)培养生态旅游人才

近中期分界洲岛旅游人才的补充以吸引外部人才为主,积极引进旅游行业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项目策划、旅游教育培训等专业技术人才。制订高级旅游专门人才培训计划,实施持证上岗制度,建立淡季旅游从业人员再培训制度。注重对一线旅游服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在导游员的培养上,要树立导游人员的道德意识、形象意识和服务意识,建立一支技能精湛,服务规范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首先,对从业者在学术和文书等方面传授生态旅游的概念和关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能先从认知上得到了解。其次,带领员工在自己景区内实行生态旅游的讲解,由实物来像大家介绍生态旅游,或者有关生态旅游的视频电影。最后在平时工作中,不断地渗透生态概念,从身边小事互相感染和督促。

(五)完善旅游综合设施建设

加强海岛从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系统,优质服务,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在分界洲岛的路海交通、码头建设、岛内交通、宾馆设施建设、旅游区建设、休闲娱乐场所和旅游商品生产等方面都要推行绿色设计,这是建立旅游生态岛的关键。岛内旅游交通应推行徒步、自行车,道路设计要将人为影响降至最小,人行小径要融入自然。岛上的宾馆设施建设不应追求城市化的商务宾馆设施,应该是低密度、低容积率、中小型化、风格特异和本土化的,融入当地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之中,要避免砍伐树木、破坏植被,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点。同时从建筑材料、电力供给、能源消耗的节约、废弃物处理等全方位实施全新的管理。旅游区和休闲娱乐场所的建设更要注意生态环境的营造。旅游商品的生产也要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并形成分界洲岛的特色。将分界洲岛真正建成海岛型生态旅游景区的示范区。

(六)增加旅游者环保意识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分界洲岛生态旅游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旅游者不断地增加,对旅游地生态环境造成了威胁。因此,加强环境保护和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环境教育,提高海岛型生态旅游景区旅游者的环保意识是尤为重要的。我们要有目的性、层次性给出几点建议:可以根据旅游者的受教育程度不同,让他们接受不同方式的生态旅游概念的讲解,例如对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旅游者,我们可以给出一些土生土色表演歌唱快板等表演方式传输生态环保知识,高等教育游客可以进行文字、授课等方式进行等;积极配合当地旅游景区的相关生态规定,认真倾听景区安排生态旅游教育课程,从中领悟生态环保旅游的益处;以谦虚的心态进行旅行,真诚地希望从当地居民那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对当地民风民俗进行学习,了解禁忌,尤其注意口语、肢体语言以及拍照;花一些时间对你每天的经历进行反思,以加深自己的理解力。

五、总结

篇7

关键词:湿地型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千姿湖湿地景区

Discussion about the Plannning of Wetland Tourist Areas

――Studying the Design of Qinhai Guide Qianzi Lake District

Chonqi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HuangKui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sign of Qinhai Guide Qianzi lake district and discusses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method of wetland tourist area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its function distribution, product design,traffic connec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in order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wetland tourism planning.

Keywords: Wetland Tourist Areas planning programming Qianzi Lake District

一、背景介绍

(一)项目背景

贵德县地处黄河谷地,上有龙羊峡锁关,下有松巴峡守户,四面环山,平川开阔,土地肥沃,素有高原“小江南”之称。黄河自西向东横贯县境中北部,流程76.8 km。贵德境内黄河碧水清澈,2000年7月原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视察贵德,感慨题下了“天下黄河贵德清”七个大字,一语道出了贵德风物的精魂之所在。目前“天下黄河贵德清”已经成为贵德旅游形象的一个重要品牌,为亲眼目睹清清黄河而来的游客逐年渐增,市场潜力巨大。

但由于贵德县旅游起步较晚,旅游宣传力度不够,因此旅游开发存在诸多问题和弊端。最突出的表现是“天下黄河贵德清”名声在外,却没有强有力的产品代言和支撑,由此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少,旅游业对贵德经济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因此,充分整合贵德县千姿湖湿地旅游资源,规划建设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湿地生态旅游目的地,迅速提升贵德旅游形象和旅游品牌,是目前发展贵德县旅游最紧迫的大事。本文将试以青海省贵德县千姿湖湿地景区规划为例,探讨湿地型旅游景区的规划要点。

(二)基地分析

千姿湖湿地景区位于黄河上游,距西宁仅80km,是西宁至贵德的必经之地,连接西(宁)久(治)公路,可进入性良好。景区水域面积广阔,景观层次丰富,大大小小的水域,镶嵌在苇带林间,极富江南水乡般的诗情画意,独有的黄河湿地风光展现了青藏高原的秀美与妩媚,是“天下黄河贵德清”最具有代表性的景观之一,具有良好的市场开发潜力。

二、规划中的难点问题

湿地型旅游景区在规划上要考虑诸多问题,如湿地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生态环境的保护、多样化景观的塑造和周边居民的安置等。千姿湖湿地景区的规划设计也同样面临着这些问题和挑战。

(一)如何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

在湿地型旅游景区规划中,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湿地资源,合理安排功能和景观是规划的重点之一。单一的功能配置可能会导致市场群体的单一化,使得整个旅游景区被小众占据,不同特色的功能分区才能使市场群体多元化,使旅游景区更具活力。同时在分区中对景区内现有居民进行合理的生活安置问题,保障其利益,也值得思考。

(二)如何优化资源组合打造特色湿地旅游产品

湿地旅游景区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很广的概念,但目前千姿湖湿地景区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没有很好利用资源的优势,开发层次较低,开发规模较小,开发力度较弱,没有独特性,市场认知度低。如何在保护湿地旅游资源的前提下,有序开发特色的旅游产品是规划中的关键问题。

(三)如何有效衔接景区内外部交通

内外交通的合理衔接是各种旅游景区规划的重要因素。对于湿地型旅游景区而言,在内外交通系统的衔接基础上,更要注重对水上交通系统、滨水步道景观系统和陆上交通系统的衔接。

(四)如何严格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发祥之地,被科学家誉为“自然之肾”、“生命摇篮”、“鸟类的乐园”。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生态价值、景观价值和经济价值。 因此在规划中如何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丧失,是关系景区是否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规划中难点问题的探讨

(一)功能分区突出特色

千姿湖湿地景区在以保护为主的前提下,强调旅游感受的差异性和旅游活动的连续性,注重整体旅游路线的节奏感和景点间的连续性。在改善旅游环境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同时,将民俗风情和旅游服务充分结合,打造千姿湖优美的湿地和田园风光,强化千姿湖特色。在具体规划中,将景区主要分为入口接待区、湿地风光游览区、特色接待居住区和还迁安置区。1.入口接待区:位于湟贵公路入口处西面地块,是景区集散、公共服务和游客接待的中心,为游客提供售票、景区咨询、导游、投诉处理等服务。游人中心内设置湿地资源馆,集科普、收藏、教育、观赏功能于一体,集中展示各种湿地类型,配合声光和文字介绍,让游客有身临其境之感,周边可设置小型购物和快餐点,方便游人。2.湿地风光游览区:位于千姿湖的东面地块,区域内的主要建筑主要结合江南水乡风格小品,辅以相关的接待设施,建筑结合湖岸线布置,突出多层次的湿地风貌。在此区域内,主要开展湿地观光、水上游乐体验和湖畔休闲游憩等项目。同时利用芦苇带、乔灌木林、栈桥,形成各种形态的水景和植物景观,游人可自由划船穿梭其间。在湖边设置驳船点,可供游人临时上岸休息、游乐、赏景。3.特色接待居住区:主要位于阿什贡村,作为千姿湖湿地景区的功能补充,将其定性为“景区依托型观光休闲旅游村”。阿什贡村本身单独的吸引力不大,不必有太多的旅游服务设施及景观改造,而是同景区协调发展。以农舍村落为单位,保持自然村落式布局,对现有道路和民居建筑进行风貌改造。主要为游客提供餐饮和居住服务。可立足本地资源,在餐饮和居住服务上体现原汁原味的民族风味和湿地特色,如湿地景观酒店等。4.还迁安置区:在千姿湖旅游景区内,涉及居民调控规划区域位于阿什贡村西久公路南面。规划居民点主要包括两种基本类型:搬迁型、控制型。出于景观建设和为游客提供一个公共集散休闲点的需要,搬迁三户居民到村内新建观光车道的南面。其它民居保持分布现状,但要做统一的风貌改造。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旅游开发中来,尽可能为村民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引导产业的劳动力合理转向。建议旅游接待机构在组织培训后多聘用当地村民为服务人员,同时村民可为游客提供导游、特色交通工具搭乘、土特产品出售等方面的服务。如当地居民可向游客出售尕让乡特色的中材、藏药等产品。

(二)打造多元化产品体系

根据千姿湖湿地景区的旅游资源特征、主要功能和旅游景区级别,将湿地旅游景区定性为:“黄河湿地观光休闲体验”,打造以大众观光和休闲度假为主,依托现有湿地资源、林地、村落等,开发集观光、休闲、度假、购物、科普、餐饮于一体的产品系列。根据黄河湿地旅游的客源市场需求、开发定位和用地布局,宜开发湿地生态游和农业观光游两大产品系列。湿地生态游包括湿地观光、湿地休闲、湿地专项旅游。农业观光游包括田园观光、农家乐休闲两大产品系列。具体如下。1一级(导向性)旅游活动项目:湿地生态游:湿地观光:通过利用现有的湿地资源优势,合理规划景区内的水域、芦苇荡、乔灌木林及耕地,配合丹霞山和高远的天空做背景,利用建筑小品和项目设计提升整个湿地景区的主题和审美度,让游客享受生态自然的观光游赏体验;湿地休闲:依托现有资源,设置各种休闲度假项目,修建各种休闲设施,满足大众休闲度假的旅游需求,让游客流连忘返。;湿地专项旅游:结合目前湿地广受关注的大环境,配合湿地景区的形象展示,通过参观湿地资源馆,实地考察湿地旅游景区,以及定期开展科普活动,提升旅游产品层次,突出旅游景区形象。在远水域的生态敏感度低的地区开展露营、拓展训练等特种旅游,丰富产品体系,扩大旅游市场对象人群。

2.二级(重要性)旅游活动项目:农业观光游:农家乐休闲:农家乐休闲属于配套性旅游项目,通过打造以阿什贡村为主体的“景观依托型旅游村落”,将民俗与景观相结合,发展新型的主题特色观光农家乐,完善旅游功;田园观光: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充分挖掘河湟谷地的农耕文化,打造田园观光体系。

(三)实现内外部交通的分级衔接

结合湿地旅游资源特征、地区交通特色,根据人的行为心理,游览观光路线、人流及视线空间组织、景观意境表征等因素,规划景区的道路交通游线系统,实现陆上交通、水上交通和滨水步道三级交通衔接的综合交交通游线规划。

1.外部交通方式:千姿湖旅游景区的交通区位良好,游客可乘车从湟贵公路直接进入。出于环境保护和组织管理的需要,在入口处修建停车场集中停车,区内修建旅游交通公路,用多种交通方式联系内部交通。

2.内部交通方式:旅游观光车路线:由于千姿湖旅游景区面积广、线路长,因此设置旅游观光车作为联系各景区的主要陆上交通方式。旅游观光车从主入口处的观光车乘车中心始发,行驶路线分为一个大环线和一个绿色通道。水上观光船路线:在千姿湖水域安排水上观光船路线,在东西湖岸重要节点修建对接码头,游客可自由选择码头上下船,形成以码头为节点的水上游览环线,水上线路可逆。人行观光路线:在各景区修建形式多样的人行路线:沿湖畔以架空木栈道为主,陆上以碎石路、石板路为主,辅以草地汀步。游客可在各景区步行观光,切身感受沿途美丽风光,体味风土人情。

(四)社区共管的环境保护管理模式

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使湿地利用和湿地生态可持续发展保持平衡,在经济和生态方面实现双赢。规划采用社区共管的环境保护管理模式。所谓社区共管,是指让社区居民和投资利益主体参与保护方案的决策、实施和评估,并与保护区共同管理自然资源的模式。社区管理具有开放性、参与性、互利性等特征。一方面,它摒弃了过去的封闭式强制性管理方式,主动吸引社区居民和投资利益主体参与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全面考虑保护区和社区的经济利益,明确规定保护区和社区的责、权、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双方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使社区在经济发展中能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保护区资源的破坏,同时也减小因自然保护而给社区发展所带来的约束,最终实现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结语

作为湿地型旅游景区的规划,是规划设计中比较综合性的项目,其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本项目在整个规划设计中,较好的处理了三组关系:一是与水的关系,将湿地水体与岸线结合到功能分区、产品设计和交通组织中;二是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旅游景区的开发必定会给当地村民的生活和产业结构带来一定的变化,为使村民能适应旅游的发展并积极配合,本项目进行居民社会的调控规划,通过建立合理的居民点系统,引导淘汰型产业的劳力合理转向;三是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湿地生态敏感性很强,因此规划十分注重通过调整湿地生态系统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保障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和功能的可持续性,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良杰,彭燕等.江西湿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11).

[2]李丽.论湿地旅游的开展及其可持续发展[J]黑河学刊,2012,(03).

篇8

关键词:乡村旅游;问题;有效措施;积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F590.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3-0257-02

收稿日期:2013-08-19

作者简介:王玉(1991-),女,辽宁开原人,本科,从事旅游管理研究。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乡村旅游是指以城市居民为主体的旅游者在乡村自然环境或人文风情的吸引下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游憩活动,其中包含(以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乡村旅游,以及以民俗风俗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旅游,及以康体治疗为主题的康体旅游等多种类型)的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发展依赖于乡村旅游景观(山、水、田、林、牧、渔以及旅游地民风民俗旅游项目)的开发。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是乡村自然农业生态景观为主的观光农业的发展。随着观光农业的发展,中国乡村旅游的类型愈加丰富,如农家乐、民俗风情游、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康体旅游等乡村旅游形式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开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随着乡村旅游的日益发展,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能越发感受到它对中国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1.乡村旅游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乡村旅游能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促进当地的资源有效合理的配置,成为促进旅游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使一大批的贫困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据《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指出到2015年中国乡村旅游业能实现创造直接就业989万人,间接就业3 680万人,旅游从业农民年村收入增长5%。乡村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因此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能创造出大量的工作岗位,能大批量吸收剩余劳动力。农民可以有效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增加家庭收入。乡村旅游围绕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求,随着乡村旅游景区的开发,带动相关餐饮业、住宿业、交通业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当地收入,改善当地经济发展结构,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维持社会稳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的发展能有效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为乡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将城市的新的科技、文化理念带到乡村。新科技的运用以及观念的转变大大促进促进乡村的城市化步伐的加快。

2.乡村旅游对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乡村旅游主要是城市居民被城市与乡村在自然景观、生活方式、文化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性所吸引而离开城市到乡村旅游。乡村自然古朴的生活环境、简单朴素的生活、人们的淳朴善良的优良品质、乡村中的传统习俗文化,使人们在融入乡村旅游活动中自觉接受传统事物及价值观念的影响,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乡村旅游有利于保护乡村文化和历史遗产,提高乡村知名度,增强乡村人民的自豪感。据许多的国外的研究证明,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利于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有利于引起当地相关那个关部门重视从而对景区的文化遗产的保护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其传承下去。随着乡村旅游景区的开发,其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从而增强当地居民自豪感。

3.乡村旅游对环境的积极意义。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景区建设对景区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从而促进景区建设的发展。旅游景区的建设与完善,促进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居住环境的改善,为景区的长期发展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促进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愈发认识到良好的环境对其景区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促使他们自觉爱护环境。

4.乡村旅游对当地人及游客的积极影响。乡村旅游,对出生并成长在城市的居民来说,是一种新的体验,是对一种固有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的突破,有助他们对乡村的了解与心灵的放松;对于从农村迁徙到城市里来的城市居民来说,是对自己曾经十分熟悉的农村生活的一种温馨的回忆;而对于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农民来说,通过接触和观察到乡村旅游的游客,可以感知城市文明以及它与农村文明的异同,从而促进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乡村的文明。

三、乡村旅游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乡村旅游也不例外。在乡村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又不得不面对其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1.对乡村旅游概念理解不深导致旅游产品雷同缺乏特色。中国各地的乡村旅游主体上以传统的观光和休闲为主体,还未走上集观光、考察、学习、参与、休闲、娱乐、康体为一体的综合方向发展的轨道。在中国大多数地方的乡村旅游还单纯地停留在观光农业表层上,并没有挖掘乡村旅游的内涵、民俗及传统文化精华,将其转化为地方旅游发展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及品牌,旅游产品过于雷同而缺乏市场竞争力。

2.将乡村旅游简单地理解为农业观光旅游,严重掩盖其内容的丰富性,导致乡村旅游类型过于单一。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仍处于以农业观光旅游为主题的发展阶阶段上,尚未走上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性发展的轨道上,导致乡村旅游的各个旅游要素未能组合成多种类型、多样丰富乡村旅游形式,造成乡村旅游的类型单一,缺乏吸引力。

3.盲目开发缺乏规划,导致开发和运营中出现多种问题。很多乡村旅游景区在开发前由于资金的缺乏,而不寻求相关专家的理论技术的支持,在开发中缺乏规划,盲目效仿开发只顾当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导致日后景区经济效益差,并且出现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使原本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4.乡村人才匮乏,经营管理混乱。在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较低,仍处于发展不成熟阶段。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缺少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以及相应的绩效培训系统,因此在实际的运营操作过程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服务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差和素质较低,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出现问题导致客人的满意度和回头率差。促使中国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物循环中,严重制约了中国乡村旅游业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

四、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效措施

1.促进人们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理解,深化开发乡村旅游。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将其发展成集观光、学习、参与、休闲、康体等多功能于一体全面发展的乡村旅游。挖掘乡村旅游传统及民俗的内涵,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宣传力度,促进大家对于乡村旅游的理解,将乡村旅游转变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印刻在每个认的脑海中,激发人们的旅游欲望,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

2.做好乡村旅游开发的整体规划。在乡村旅游景区开发前,应寻求相关专家人才,在理论技术上的支持,制定具体可行的景区开发规划,然后尊重旅游规划的共性,充分寻找、挖掘当地乡村旅游特色、放大其个性,依托当地资源优势,结合乡村旅游规划市场需求,整合资源优势、合理配置各个要素,将其梳理形成带有主题特色的乡村旅游胜地。通过主题特色来引领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形成特色卖点差异化的乡村旅游地,有效避开与其他乡村旅游地同质化竞争,有效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支撑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注重将景区的生态、社会、环境、经济效益相协调,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促进乡村旅游景区又好又快的发展,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乡村品牌。

3.加大国家乡村旅游政策经济的支持。国家要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实施长期的经济政策支持,研究证明在没有国家经济政策支持下的乡村旅游一般效益不太好,因此旅游的长期可持续性的发展需要国家经济政策的支持,乡村旅游开发除了需要长期的经济和技术上的支持外,还要制定对乡村旅游开发倾向性的政策,并将乡村旅游的开发纳入到各级旅游总体开发规划中。

4.加强乡村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寻求有关部 门的支持与帮助。加强乡村旅游景区的公共设施及其相应的食宿、娱乐设施的建设。为游客营造良好的游乐环境,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兴趣,从而使游客量增加,促进乡村旅游景区发展。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如与交通部门的合作,开辟属于本景区的旅游专线,为游客打开通往景区大门的路。加强与规划建设部门的合作,为其合理的开发规划,促进景区合理健康发展。

5.加强对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及素质提升的培训。乡村旅游发展要将农业、农民和乡村发展高度结合起来,使旅游业成为乡村重要的产业。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农民重要作用,扮演关键角色,要把乡村旅游做大、做好、做活就得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安排农民定期接受培训,听相关技能的讲座,并在实际操作中加强对他们的监督,以促进其服务技能的提升。还应激发农民办旅游的积极性和提高农民从事旅游业的能力,努力开拓乡村旅游的本土特色,增加旅游收益,使广大农民更大的效益。对于管理层来说,应高新聘请相关领域的人才获得精英,制定相关的规章条例,促进乡村景区的规范化经营。

参考文献:

[1] 高曾伟,高晖.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分类及开发利用[J].金陵职业大学学报,2002,(3).

[2] 张玉改,兰贵秋.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刍议[J].商业时代,2003,(24).

[3] 高曾伟,王志民.论乡村旅游资源[J].镇江高专学报,2001,(1).

[4] 金学良,陈常优.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摘录)[J].人文地理,1992,(3).

[5] 王新伟,吴秉泽.美了农村,富了农民[J].贵州旅游报(社会科学版),2006,(5).

[6] 饶悌亮.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三元区旅游局,2007,(3).

[7] 舒象连.中国乡村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散论[J].旅游研究与实践,1997,(2).

[8] 王静,方旭红.基于村民自治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研究[J].今日科苑,2008,(1).

篇9

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国内环境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高速交通体系的快速完善,尤其是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稳步增长而持续增长的大众化和多元化消费需求,将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旅游接待大国,其总收入将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0%。消费和投资是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双重动力,而旅游投资在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中一直发挥主要作用,但我们也应认识到,资金供需矛盾和投资结构性矛盾的持续存在成为制约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发挥政府财政导向投资和市场机制导向投资方式的优势,弥补其缺陷;如何构建依托原赋景观的非经营性景区和依托人工开发景观的经营性景区的投资模式,建立系统的景区投资体系,运用创新的投资方式为景区建设注入资本,从而促进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

2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

2.1理论基础

旅游学术界在一些旅游经济学的着作中对经济学的乘数理论加以修正和发展,从乘数的基本概念中引申出来形成旅游乘数理论,用以测量旅游业的投入对国民经济总产值所产生的倍增效应的。包括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引致效应。举例分析乘数效应的过程:假设某景区接待了外地旅游者,带来了旅游收入或旅游消费支出合计为1000万元人民币,同时,我们假设当地的边际消费倾向为2/3,具体过程如表2-1所示:从表2-1反映的旅游乘数倍增效应的传递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旅游初始收入的1000万人民币,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总支出最终增加到3000万人民币,当地的旅游乘数数值为K=1/(1-MPC), (MPC指边际消费倾向)。

2.2相关概念

美国学者网恩(GurniCA)于1985年提出旅游吸引物的同心圆模型,认为一个旅游景区应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内核即吸引物的核心,即景区向旅游者提供的基本旅游服务和核心利益;二是保护带即保护内核的空间,即旅游景区的外形部分,包括旅游景区的质量、风格、进入景区的环境等;三是包围区,即延伸部分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见图2-1旅游资源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吸引功能,旅游者的审美、休闲、娱乐及探险等方面的需求都可以从旅游资源的不同层面得到满足,促使旅游行为的发生和旅游业的发展。发挥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就要求投资主体因地制宜,-根据旅游资源自身的状况,如资源的属性、类型、丰度等,按照一定的模式和原则,将旅游资源开发组合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景区。同时,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对旅游资源的投资开发必须合理和适度,注重投资过程中的环境生态保护,确保旅游资源永续利用,促进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3我国旅游投资现状和问题分析......17

3.1我国旅游业和旅游投资发展现状........17

3.1.1我国旅游业现状........17

3.1.2我国旅游投资发展现状.......17

3.1.3我国旅游景区的成长历程.......19

3.2我国旅游投资来源........20

4我国旅游景区投资模式分析........29

4.1旅游投资模式概述...........29

4.2政府财政导向投资模式..........29

5基于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景区投资模式构建.........41

6我国旅游景区投资的政策建议

6.1加强旅游景区项目宏观调控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特点的投资引导机制,实现政府由直接的投资管理向间接的宏观指导转变,为促进旅游业发展扫清障碍。一是应协调相关部门在旅游项目审批、税收、土地等相关方面制定优惠的政策,实施制定鼓励旅游投资的产业政策,从宏观上保证资金的合理利用;二是主动协调旅游业在投资开发过程中与林业、交通业和环保等部门的关系;三是采用协调、引导、规划等间接性政府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来源流向发展较为滞后的区域,避免资金过于集中于投资效益快的项目;四是应制定具体可行的相应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国内外企业特别是国内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整合优化旅游资源,共同发展旅游产业;五是旅游业投资管理法律法规的完善,政府可以运用立法手段避免旅游业投资中的非理。

6.2实施旅游景区项目分级分类指导

我国旅游业目前存在的核心问题是资金短缺,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投资结构仍不合理。政府主管部门应从旅游目的地的实际出发,调整投资结构,改变投资次序,主要包括:加快例如旅游交通系统的基本设施的建设;规范对旅游景区产品的投资倾向,引导资金从占用数量较多的酒店行业向其他服务设施的倾斜;提升对旅游资源文化属性的开发力度,加大风景名胜区、文化古迹类的投资比重;鼓励引导旅游企业,特别是大型民营旅游投资企业,加大其在我国旅游业投资中的投资主体作用。旅游项目投资进度快慢、水平高低,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取决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程度。各级政府针对旅游景区、旅游项目的基础设

施要进一步完善,建立系统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随着大众化旅游时代的到来,自助、半自助式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多,游客服务系统、景区安全设施等“短腿”在以后的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弥补。 .....

篇10

关键词 旅游景区 标识系统 个性化设计 三峡 车溪景区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Personalized Design of Tourism Attraction Sign

System in Three Gorges Chexi Folk Tourist Area

HUANG Rong, CHEN Lou

(S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 443002)

Abstract Tourism attraction sign system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and managing visitors, improving tourist experience, and showing the tourism area image. The current tourism attraction sign system mostly follows the pattern of the wind, single function and lack of features. Based on the above situ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pecific way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personalized design of tourism sign system,taking the Three Gorges Chexi Tujia Folk Tourist Area (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Chexi tourism area ) as an example.

Key words tourism areas; sign system; personalized design; Three Gorges; Chexi tourism area

1 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概念及功能

旅游景区标识系统(tourism sign system)是指通过具有“标记”、“识别”作用的一些载体,如文本、图片或石刻、楹联甚至假山或亭台楼榭等园林小品,协助旅游者在旅游景区更好地完成旅游体验过程,增加对景区自然、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了解,主要包括景区综合介绍牌、景点介绍牌、景区指示牌和温馨提示语。①

简而言之,旅游景区标识系统就是旅游景区内为游客设立的一些具有引导、管理、宣传、教育、解说、提升游客体验等功能的载体。②

2 旅游景区标识系统个性化设计的必要性

富有个性的景区标识系统除了基本的引导、管理等实用功能以上,其本身就是一种旅游吸引物,能大大提升景区整体的美学价值,让游客在景区游览的过程中,达到一种文化共鸣,形成一种美的享受。总之,个性化的景区标识系统在提升景区形象的同时能增强游客体验,由此可见,对景区标识系统进行个性化设计就显得极为必要了,遗憾的是目前相当一部分旅游景区对此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3 旅游景区标识系统个性化实现的途径

“旅游”在根本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作为旅游活动的发生地——旅游景区内的标识系统必然应该具有与一般公共场所标识系统不同的、特有的风格与功能。基于以上理念,特提出景区标识系统个性化设计的实现途径。

3.1 材料本地化

景区标识所用材料质地应给人以不凡的触感、联想和审美情趣,工艺上应力求精致规范、坚固耐用,文字、图示不易腐蚀,不易褪色,且便于清洗。③建议景区标识的制作就地取材(以当地所产的木材、竹材、石材等)为主,必要时再辅以其他材料。

3.2 形态特色化

每个景区都具有自身独特的自然或人文资源,因此,要求标识系统有与其相匹配的个性。景区标识的形态设计应结合地方自然和人文资源的特点及该景区的主题综合考虑,要避免与同地区景区的差异化。

3.3 内容情趣化

“情”是指人情味,考虑游客的心理需求,避免教训的语气及其它有伤游客自尊的词句。“趣”是指趣味性,优秀的标识内容不但能使游客自觉遵守景区相关规定,同时还能平添很多趣味,使人开怀一笑,提升出游的乐趣。

3.4 功能复合化

功能的复合化也是个性化的一种体现: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的功能,把多种功能复合到景区标识系统设施上,不仅增添新意,可还避免重复建设,为景区运营节省成本。

4 三峡车溪民俗旅游区个性化标识设计举例

4.1 三峡车溪民俗旅游区简介

车溪景区为土家族聚居地,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土城乡境内,景区整体呈狭长形,全程10km,总面积20km2,由石仙谷、巴楚故土园、三峡民俗村、农家博物馆、水车博物馆、旧址馆、天龙云窟、奇石馆、风洞、忘忧谷等10大子景区组成,因水车众多而得名,现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④

4.2 车溪景区标识系统现状

经实地考察统计,车溪景区目前,标识牌数量为 92个,以杉木为主材,大多数存在损毁迹象;安全提示类标识牌用语过于生硬等,从形式到内容都极其缺乏个性化设计,不能体现该景区的特色。

4.3 车溪景区个性化标识设计举例

4.3.1 景区指示牌设计

车溪景区现有的这类标识牌构造比较简单,虽方位指示很清楚,但缺乏新意,与一般景区无异(见图1),而且有些已破损,数量也不够,亟待重新设计和布置。对此,可以结合车溪景区的特色——水车,来设计一款独特的空间位置标识牌(见图2),安装在某些重要分叉路口,以彰显景区个性,充分体现车溪水车文化的魅力。

4.3.2 温馨提示语设计

好的提示语设计的效果应达到独特、丰富、变化、幽默,给人耳目一新、惊喜不断之感,使之本身也能成为一道景观。以下为车溪景区设计了一些标识牌提示语:

文明旅游宣传语:吃不了请兜着走。

垃圾箱提示语:我的胃口特别大,果皮纸屑全吞下。

卫生间提示语:按一下这里,你会有一个惊喜!

4.3.3 标识牌功能复合化设计

在车溪景区,现有的垃圾桶不仅数量偏少,造型过于简陋,使用的材料也易腐易毁(见图3),严重影响景区形象,亟待重新设计。为了体现设计的个性并获取最大效应,可以将垃圾收集功能与解说引导功能进行复合,采用车溪当地出产的结实耐用的石料设计一些独特的标识牌(见图4):上端是信息载体,内容可以多样化并适时更新;下端具有垃圾收集功能,确保整洁。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景区标识系统是景区举足轻重的一部分,忽视了它,可能导致游客怨声载道,甚至酿成严重后果,唯有从规划设计之初精心谋划,凸显个性,才能使游客、景区双双受益。而景区标识系统的个性化设计有定法,无定式,关键是要抓住旅游的灵魂——文化。

注释

① 李宏,陈享尔,郭飞.旅游景区标识规划设计初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49-58.

② 李琛.景区标识牌设计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27):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