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人员工资调整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6: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退休人员工资调整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山东退休养老金上调通知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东省财政厅关于20xx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鲁人社发〔20xx〕33号),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20xx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人社部发〔20xx〕37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经省政府同意,并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批准,从20xx年1月1日起,调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一、调整范围
20xx年12月31日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退职手续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退休、退职人员(以下简称退休人员)。
二、调整办法和标准
这次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采取定额调整、挂钩调整和适当倾斜相结合的办法。
(一)定额调整。每人每月增加70元养老金。
(二)挂钩调整。按以下两部分计算增加养老金:
1.按20xx年12月本人基本养老金的1.8%确定月增加额。
2.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分别执行下述挂钩调整办法
山东省企业退休养老金调整是怎样的29日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召开山东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关情况新闻会。省人力资源保障厅副厅长房波表示,本次改革改革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基本制度模式,改革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待遇确定机制,改革了基本养老金待遇的调整机制,改革了养老保障的体系结构。
改革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基本制度模式
房波指出,这次改革实现了单位养老向社会养老方式的改变,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障不再单纯依赖单位,而是纳入社会保障的大盘子。同时,改变了筹集养老费用渠道,即由各级财政或单位筹集资金,转变为由单位和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形成养老保险基金后,用于发放养老金,有效保障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
改革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待遇确定机制
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将根据在职时的缴费情况计算,多缴多得,长缴多得。这种计算办法能够准确体现工作人员整个职业生涯的劳动贡献,与企业的养老金计发办法相统一,体现了基本规则的公平。
改革了基本养老金待遇的调整机制
今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待遇调整,不再与在职职工工资增长挂钩,而是与企业退休人员统筹安排。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结合我省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工资增长等因素,由省政府统筹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逐步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正常调整机制。
改革了养老保障的体系结构
房波表示,在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础上,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实行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从而将原来单纯依靠退休费保障的制度,改变为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结构,从而均衡各方负担,更好地改善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
戴力霭:截至6月下旬,机关事业单位调整基本工资标准准备工作全部完成,地方已陆续开始兑现增加的工资。由于各地具体情况不一,工作进展不平衡,全国范围内将于7月底前基本完成。29日,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济南市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已调整到位。
公务员工资涨幅因人而异
今年1月,国务院公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确定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要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同时,配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也着手同步调整。
今年6月上旬,山东省人社厅召开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各市工作部署会议及省直单位工作部署会议,要求各地区抓紧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和本部门调资方案,按要求报批并组织实施。29日,记者从济南市相关部门获悉,济南目前已完成调整工作。
机关事业单位工资调整是否印证了此前网传的公务员涨薪?对此,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于已经落实了工资调整的省份,公务员工资并不都是上涨,省内某城市部分公务员工资还出现了下降。目前来看,济南和省直机关单位公务员的工资是上涨的,但涨幅受多种因素影响,各有不同。该人士透露。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称,由于各地工资收入水平存在差异,养老保险个人缴费也相应存在差异,而基本工资实行全国统一标准,不同人员扣除个人缴费后实际增加的工资有多有少是正常的,理论上会存在少数人员调资按统一标准增加工资较少、而按规定的基数个人缴费较多的情况。
试用期工资、离退休费提高
从相关方面获悉,机关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构成包括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调整后,按照国家部署,职务工资标准由现行的340元至4000元分别提高到510元至5250元;级别工资各级别起点标准由现行的290元至3020元分别提高到810元至6135元,其他各级别工资档次标准相应提高。
篇2
关键词:转制院所 离退休人员 社会保障 政策
一、转制科研院所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重要政策分析
(一)重要政策概述
在科研院所转制过程中,为解决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
1999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6部门《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意见》([1999]18号)。提出了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242个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改革方式,并规定相应优惠政策和组织实施意见。这是我国第一个解决转制科研院所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也是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专项政策的主要依据。
1999年4月,科技部等12部门根据[1999]18号文件精神,提出转制科研院所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可操作性实施意见(国科发政字[1999]143号)。与[1999]18号文件比较,其特点是保留了18号文件的基本精神和原则,明确提出5年过渡期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问题的解决办法等政策。
2000年1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4部门下发《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转制后有关养老保险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0]2号)。明确了基本养老保险费缴纳基数确定的时间标准(1999年7月),重申了转制前离退休人员原离退休待遇不变,对过渡期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提出了5年过渡期待遇差的补贴标准及办法。
2002年2月,劳动保障部等5部门针对242个科研机构、中央所属178家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以及134个科研机构,转制前离退休人员待遇调整问题做了规定(劳社部发[2002]5号)。明确有正常事业费的转制单位不再执行企业的调整办法,没有事业费的转制单位仍执行企业的调整办法。
2003年7月,财政部等4部门,就有关部门、单位反映转制科研机构有关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下发通知(财教[2003]68号),针对“过渡期”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问题,转制科研机构的医疗保险、住房补贴问题,以及属地化管理等问题,重申、强调了过去一些政策,没有提出进一步的解决办法。
(二)重要政策分析
1.《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意见》(国发办[1999]18号)。这是我国第一个解决转制科研院所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政府社会保障部门制定专项政策的主要依据。文件规定:“原有的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主要用于解决转制前的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其他人员的社会保障参照国家对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文件对解决原有正常事业费拨付单位的、转制前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有重要意义,但解决不了没有事业费拨付单位的同类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特别是某些转制成股份公司和非国有性质的单位,没有法定义务去安排经费解决这类问题。按照上述文件精神,转制后离退休人员执行“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政策”。 由于我国事业和企业退休人员执行的是两种不同的社保体系,对因执行企业社保政策可能出现的“待遇差”,文件没有明确的解决办法。
2.《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国科发政字[1999]143号)。 文件明确了转制科研院所离退休人员退休金发放和日常管理工作由“原单位负责”;打通了转制单位进入企业社保的政策通道,“转制前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不再补缴养老保险费”;提出了转制后退休人员待遇差“采用发补贴的办法解决”和“有条件的企业可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办法。
143号文件是对18号文件精神的延续,尽管它是一个解决转制科研院所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操作性文件,但仍然没有提出解决没有事业费拨付单位退休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虽然,文件提出了“转制后退休人员待遇差”的解决办法,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对转制后近期退休人员的“待遇差”问题没有明确的补偿标准;对“单位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规定也不是强制性的,导致这一补偿政策落不到实处。
3.《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转制后有关养老保险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0]2号)。(1)文件明确了基本养老保险费缴纳基数确定的时间标准(1999年7月),但对部分2000年以后转制的科研院所,因在1999年7月后调整了工资,进入地方社保管理在验封工资时只能按1999年7月进行确认,致使转制后退休的人员享受不到新增工资部分。(2)文件虽然重申了转制前离退休人员原离退休待遇不变,由于养老金是按所在城市企业人均养老金标准支付的,尽管也明确了差额部分由原单位用事业费或自筹资金支付的办法加以解决,但是许多科研院所转制后继续改制成股份公司和非国有性质企业,让改制后的企业承担事业费不足的差额部分补贴,法律依据不足。对没有事业费的单位,虽然明确了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从基本养老统筹基金中支付。解决了“没有事业费拨付单位退休人员社会保障”支付问题,但同时又规定了“基本养老金调整按企业的办法执行”。因事业单位近几年退休金增幅高于企业养老金,导致了企业与事业单位同类离退休人员待遇差距的逐渐扩大。由此看来,“待遇不变”实际上是指事业单位待遇的基数不变。(3)为保证离退休人员待遇水平平稳衔接,文件对转制后退休人员退休待遇问题,提出了5年过渡期养老金待遇差的补贴标准及办法,重申“有条件的单位可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尽管这些制度对过渡期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有一定的补偿作用,但待遇差的补贴是采用逐年递减的方式,绝大多数转制单位因“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制度不是硬性规定,并没有建立补充养老保险,而过渡期养老金待遇差的补贴政策难以调整与事业退休人员之间的差距,导致工作时间越长,退休后养老金待遇越低。
4.《关于转制科研机构和工程勘察设计单位转制前离退休人员待遇调整等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2]5号)。(1)文件对有正常事业费的转制单位,调整2号文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调整按企业的办法执行”的政策,明确有正常事业费单位转制前离退休人员“不再执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同时也明确“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只负责发放接收时按规定标准核定的基本养老金”,“退休待遇调整纳入国家统一的事业单位离退休费调整范围,由财政部门按统一的补助标准和现有经费渠道安排所需资金,并由离退休人员原单位负责发放”。应该说,对有正常事业费的转制单位的离退休人员来说,是一个较好的政策安排。但由于转制科研院所转成企业后,事业单位调整退休金时,相关的文件发不到单位,导致不能及时调整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造成误会和矛盾。 同时也增加转制后企业管理压力和管理成本,不利于离退休人员实现社会化管理。如果将来企业改制成其他性质的企业,原单位负责发放养老金就成了问题。(2)对没有正常事业费的转制单位,转制前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问题政策与2号文件基本一致,文件仍没有解决企业继续改制后调整离退休人员待遇资金来源的法律依据问题。同时,将待遇差的调整由2号文件规定的“由原单位自筹资金解决”的“刚性”政策,调整为“由原单位视经济情况自筹资金解决”的“柔性”政策。导致离退休人员“待遇差”的补贴政策反而得不到保障,激化了离退休人员因“待遇差”得不到合理解决的矛盾。
调查发现,中央转制科研院所自执行5号文件后,原来享受地方社保的某些优惠性政策补贴则被完全取消了,导致和当地同类离退休人员相比,待遇差距越来越大。
5.《关于转制科研机构有关问题的通知》(财教[2003]68号)。 (1)68号文件强调了“过渡期内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计发和调整仍继续执行国家对转制科研机构的现行政策”,对执行现行政策形成的“工作时间越长,退休后养老金待遇越低”的问题没有提出解决办法。(2)对转制科研院所离休人员医疗保障问题,文件明确“转制科研院所离休人员的医疗待遇不变”;对转制前的退休人员,明确“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可以参照执行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政策,实行医疗补助”。对转制前有正常事业费拨付的单位,按原有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统筹安排。文件解决了离休人员和有正常事业费拨付转制院所转制前退休人员医疗保障问题。(3)对没有事业费拨付的单位的转制前退休人员、两类单位 (有事业费和无事业费拨付)5年过渡期及以后退休人员,“参照国家对企业职工的医疗保障政策执行”。 因企业医疗保障与公费医疗标准差异很大。导致这部分退休人员医疗经费捉襟见肘,大病不敢看,小病看不起,意见很大。尽管部分转制单位视经济状况、出于感情的原因,对他们的医疗费用有一定的补助,但不是政策性安排。特别是部分单位继续转制成其他性质的企业,退休人员只能享受地方企业基本医疗保障的待遇。导致他们与有事业费拨付单位、地方科研院所、地方企业同类人员之间的医疗保障差距。
二、地方解决同类问题的政策及办法
地方科研院所转制中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依据,也是在中央18号、143号文件的基础上,根据各省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相关调整。
(一)转制前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解决
1.主要办法。(1)在养老金发放标准上,各省市都重申了“转制前已离退休人员,原离退休费待遇标准不变”的政策。(2)在养老金发放上,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放;二是由原单位负责发放。科研院所转制时,转制前离退休人员随单位其他人员一同进入企业社保的,统一由社保机构发放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如江苏、上海、重庆、北京、黑龙江、湖北、内蒙古、辽宁等省市);科研院所转制时,转制前离退休人员没有随单位其他人员进入企业社保的,养老金由原单位负责发放(如广东、贵州、宁夏、青海等市)。(3)在养老金的资金来源上,根据科研院所转前有无正常事业费情况而定。全额事业费拨付单位,转制前离退休人员,不管是采取社保机构发放还是原单位发放,资金都由原事业经费渠道解决;差额事业费拨付单位,转制前离退休人员,退休金来源除原事业经费渠道解决外,差额部分由原单位自筹资金解决;无正常事业费拨付单位,转制前离退休人员,不管是采取社保机构发放还是原单位发放,差额部分由企业自筹资金解决。(4)在养老金调整上,也是根据有无事业费拨付渠道形成不同的方式。对有正常事业费拨付单位,转制前离退休人员按事业单位办法调整;对无事业费的单位,转制前离退休人员按企业的办法调整。(5)在时间上,多数省市按事业单位退休方式,将时间确定为2001年12月31日;部分省市以转制时间为节点 (如河南省等)。
2.政策分析。尽管各省市重申了“待遇标准不变”的政策,但养老金调整执行企业办法,与事业单位差额部分由原有资金渠道解决。 由于部分企业直接或继续改制成其他性质的企业,由改制企业来承担离退休人员待遇差,法律依据不足,即使应承担法定义务的企业,因经营状况的原因,无力承担待遇差的补贴费用,导致不同资金渠道来源的科研院所同类人员在养老金待遇方面的差异逐渐扩大。中央转制院所存在的这些问题,同样在地方转制院所存在。
(二)过渡期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解决
1.主要办法。(1)提前退休。各地在提前退休的政策上,有一点差别。如江苏、浙江、湖北、河北、河南、广东、青海、重庆、福建等省市,都规定了“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内(含5年),工作年限满 20年的人员;或工作年限满30年的人员,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并工龄满20年的职工,本人自愿,经批准,可提前退休,享受正常事业单位退休待遇。”浙江、河南、四川还制定了“提前一年以上退休的,增加一级职务工资”的政策。宁夏、湖南、黑龙江提前退休政策只规定“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的职工,经本人申请,单位批准,可以按现行科研事业单位的待遇办理单位内部退养手续,到达退休年龄时,按规定办理正式退休手续。”重庆还明确规定“在渝的中央转制科研机构,在征得主管部门同意后,可以执行地方提前退休的政策,并由地方统一管理”。江西规定“在转制过程中职工内部退养问题,由单位自行决定,经费由单位自行解决”。(2)延缓过渡期时间。有两种方式:一是过渡期统一延后2001年12月31日,即转制企业2001年12月31日之前的企业退休人员,一律享受事业单位的退休待遇(如上海、北京、辽宁、吉林等);另一种是科研院所批准改制为企业后,2~5年内到达退休年龄的人员,按机关办法退休,享受事业单位的退休待遇,养老金的计发办法按本市对机关退休人员的规定执行(如上海、贵州)。(3)进行身份置换。辽宁、江苏等多数省市、地方及行业在所属科研院所转制前,对员工身份进行置换补偿,补偿后进入企业社保。退休后一律执行企业社保待遇。(4)辽宁等部分省2003~2004年间先后又出台了新的文件,将提前退休工龄和年龄计算时间推迟到2005年底之前 (各省时间不太一致),同时过渡期又后延2~3年。
2.政策分析。(1)尽管各地在提前退休的政策上有一点差别,但基本上解决了科研院所转制前有20~30年工龄员工的社保待遇问题(按事业单位待遇)。 由于没有彻底解决养老金调整执行的问题,按企业养老金办法调整他们的待遇,也存在与事业单位差额部分补偿的资金渠道问题。转制前离退休人员待遇问题在这类人员中同样存在。(2)延缓过渡期的第一种方式,把待遇差补偿的逐年递减政策的起始时间又推迟了两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执行不同的社保政策导致的待遇差矛盾。但同样存在工作年限越长,退休时待遇越低的现象。延缓过渡期的第二种方式,实际上是把提前退休政策又放宽了2年,有效解决了转制后2年内退休人员的社保待遇问题。(3)应该说,科研院所转制前,对员工身份进行置换补偿,补偿后进入企业社保,退休后一律执行企业社保政策,是一个最合理和“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调查情况来看,采用此办法解决退休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目前没有后遗症。
(三)过渡期后退休的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解决
1.主要办法。各省市都规定了过渡期后“按照规定执行当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
2.政策分析。由于各地普遍采取了延缓过渡期的政策,到目前为止,过渡期后待遇差问题还没有表现出来。“身份补偿”的配套政策和目前这类人员数量不是很多,预计将来过渡期后员工在退休待遇问题上的矛盾不会突出。但对部分地区没有采用“身份补偿”办法,会存在退休金待遇的差异。但矛盾是局部性的。
(四)中央和地方院所待遇差问题解决办法
1.主要办法。重庆市的主要做法是中央转制科研院所执行属地政策。“原则同意中央在渝改制科研单位执行地方科研机构改革政策”。中央转制科研院所“在2001年12月31日以前,中央在渝改制科研单位在征得主管部门同意后,可以参照《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府发[2000]74号)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重庆市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补充意见》(渝府发[2001]48号)中有关提前退休的规定执行。从 2002年1月1日起,各单位参加我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提前退休人员和正常退休人员一并作为统筹对象,其退休费由地方养老保险基金支付。”上海市的做法是改变管理体制后统一转制。 即中央转制院所转制前先划归地方管理,然后与地方转制院所一样,按上海市相关政策转制。规定“国家部委驻自治区科研机构实行属地化管理的,享受自治区直属科研院所的相关政策”。
2.政策分析。重庆市执行属地政策,很好的解决了中央和地方政策不一致的矛盾,保证了中央转制科研院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享受同城待遇。调查发现,重庆市转制科研院所部分退休人员除对“按企业办法调整养老金”有意见外,其他方面的矛盾并不突出。由于上海市的中央转制科研机构转制前一律划归地方管理,转制时执行上海的相关政策,不存在两类人员的待遇差问题,又由于上海市采取了分段计算工龄的办法,基本上合理的解决了整个转制科研院所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中存在的问题。
(五)基本养老金计发的时间及标准确立
1.主要办法。北京市基本养老金水平封定在单位转制的当月。重庆、湖北、黑龙江、内蒙古等省市的封存时间是2000年1月。贵州省以2000年7月本人缴纳养老保险金的工资基数为标准核定。河南省以科研院所转制批复时的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总额和个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进行核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金。辽宁省以2000年底前的连续工龄视同养老保险缴费年限。青海省以2001年12月职工本人工资(指按国家规定的工资标准)为基数计算,一次性核定后不再变动。
篇3
在区考核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完成2009年度年终(绩效)考核和评奖工作。根据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关于印发〈蚌埠市公务员年度(绩效)考核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蚌人200959号)要求和2009年度考核工作安排,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区公务员年度(绩效)考核实施方案》(××*人劳保字200964号),组织全区实施年度考核工作。全区年度考核分类分级进行,实行立体考核,机关公务员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分类考核,乡街、部门正职与副科以下工作人员分级考核。考核期间派人参加乡、街负责人述职测评,掌握基层单位考核情况。
1全区2009年度机关事业单位参加考核有1733人,有8人未参加考核,考核优秀175人,优秀率达10,考核称职(合格)1539人,不定等次19人。其中公务员(参公)参加考核299人,优秀32人,称职261人,不定等次6人。事业单位参加考核1434人,评优143人,合格1278人,不定等次13人。
在年度考核的基础上,按照年度考核、奖励等有关规定,全区机关事业单位报市记三等功有13名同志,46名同志受到区嘉奖。
二、规范公务员管理,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规范公务员日常管理,充分利用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对新进入的公务员信息进行补充录入,部分人员的信息进行维护更新,开展公务员登记,认真做好公务员信息管理。根据人事局安排,组织开展全区公务员通用能力培训,制定培训计划,按排培训教材选购,报送考试人员名单。全区参加公务员通用能力培训有267名,其中148名同志参加考试,对部分同志学习情况进行考核,确保培训效果,提高公务员综合能力。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为进一步优化机关工作人员结构,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引进急需专业人才及管理人才,缓解用人需求。在去年组织全市选调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所缺岗位的要求,严格考察,选调7名优秀同志到我区工作,加强了建筑规划、经济管理、法律等岗位的公务员队伍建设。开展2009年省委选调生期满考核工作,4名选调生按期转正定级。根据省市安排,开展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机关公务员工作,完成相关的组织报名和资格审查和到农村基层单位考核等招考工作。全区有四名同志符合条件报考,择优录取一名同志为乡镇公务员,改善乡镇公务员队伍结构,加强乡镇公务员队伍建设。
三、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工作。根据省市工作要求,开展实施我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实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聘用制度,建立岗位管理新体制,已制定《××*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经区同意报市批复后实施。我区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工作全面开展,在完成年初我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摸底调研基础上,教师基础性绩效工资已审批完毕,工资已发放到位。奖励性绩效工资正在进一步实施。
四、以服务为宗旨,做好工资管理日常服务工作。布置全区事业单位2009年薪级工资调整,完成调资材料的审核上报工作。完成区机关公务员2009年滚动升级的调资。加强工资日常管理,为调动人员及时办理好工资关系,并将在区直机关公务员登记的12名同志工资关系从乡转入到区直机关,理顺了工资关系。在规范津补贴工作的基础上,按照上级文件,办理了离休补贴审批手续,提高了我区离休人员生活待遇;按照国家制定的特殊岗位津补贴要求,继续实行特岗津贴,对全区公务员七类特岗津补贴重新审核发放。在年度考核的基础上,完成2009年终奖金的审批和发放工作。
五、以人为本,做好人事人才及年报统计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做好人事人才工作。为区直机关签约聘用的16名同志按照现有工资政策重新核定工资,提高了工资待遇,办理了社会保险,解除后顾之忧,岗位重新安排,充分调动了工作的积极性,工作效率得以提高。为安置到我区工作的3名干部办理入编手续,重新套改了工资。按照全民创业有关政策,为1名同志办理了全民创业相关手续,促进全民创业工作开展。通过市统计局招考和工商局人员分流,按排2名同志到区统计部门工作,加强区统计队伍力量。完成区姜桥物流工业园区治安员招聘工作。认真做好退休工作,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及时核发退休工资。开展2009年我区“三支一扶”岗位的报名、考核工作,2名“三支一扶”人员已落实到了具体岗位。开展“三支一扶”人员年度(期满)考核工作,上报考核结果,办理服务期满的有关手续。
开展事业单位年检工作。根据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布置要求,在全区范围内开展2009年事业单位年检工作,全区有33个事业单位在网上进行了2009年年检,为3家单位办理了法人变更手续。通过年检,增强了事业单位领导的法人意识,为依法管理提供依据,保障单位事业健康发展。
维护社会稳定,落实国家政策,继续做好企业干部生活困难补助工作。按照国家政策,对在职10名企业干部根据在岗实际情况按月如实上报,保证生活困难补助及时、准确发放,完成全区在职企业干部情况上报任务。开展企业干部慰问工作,八一期间对190名企业干部进行了慰问,发放慰问金38000元。做好对企业干部国家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热情接待每位来访的同志,认真做思想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开展区《人事志书》编撰工作,安排专人搜集资料,查找相关文件数据,已完成定稿。
开展全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年中统计,审核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员情况,按时完成事业单位编外使用人员的统计。
完成2009年度人事编制工资报表工作。组织布置全区人事编制工资报表的填报工作,按照市人事局的要求,及时上报区公务员报表、人才报表、工资报表和编制报表,受到市人事局表彰。
下一步工作安排:
开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聘用工作以及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实施。实施乡镇机构改革,起草区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方案。
劳动保障工作
一、1—9月份目标任务进展情况
1、重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截止到9月底,
——全区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完成4449人,占年目标3500人的127.11;
——转移农村劳动力4953人,当年转移农村劳动力267人,占年目标任务100人的267;
——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681人,占年目标任务2000人的184.05,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451人,占年目标任务580人的250.17;
——免费职业介绍1810人,占年目标任务800人的226.25;
——农民工技能培训173人,占年目标350人的49.43;
——小额担保贷款完成28户,贷款金额为77万元,分别占年目标任务的56和42.78;
——办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参保2971人,续保12471,在校学生12055人,合计27497人,占年目标任务的51.88;
——建立就业创业基地1个,正在建设并得到省政府认定的农民返乡创业园1个(燕山乡农民创业园)。
2、就业工作。积极开展新一轮就业优惠政策的宣传工作。市新一轮促进就业政策出台后,我区及时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学习,下发宣传资料。采取信息栏张贴、悬挂过街横幅、小区张贴宣传标语、制作宣传板报展板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在全市优惠政策宣传月活动中,我们开展了送政策“进企入户”活动,同时举办全区政策宣传咨询专场会两场,各乡街都分设了分会场,发放宣传单5000多份。使用新一轮促进就业优惠政策深入社区,深入居民、深入各吸纳就业人员的用工单位,调动全社会促进就业的积极性。
发挥社区信息平台功能,全面服务就业和农民工返乡就业工作。积极做好就业再就业用工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把全区的劳动用工信息、职业介绍、用工单位基本情况、技能培训等有效的结合起来,区劳动力市场建立劳动供求资源数据库,各乡、街道、社区每星期把收集到的用工信息融入区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再把信息及时分发到各个街道和社区,为求职人员提供更多、更快、更便捷的就业信息。
开展系列援助活动,着力搭建农民工就业平台。在全区以乡街社区工作站为依托,开展了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为内容的“再就业援助月活动”、“春风行动”、“百日帮扶”、“阳光再就业工程系列活动”等。共走访就业困难家庭273户,发放就业政策宣传材料1835份。同时,还根据帮扶对象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计划,实施免费技能培训、落实相应政策补贴、开展创业指导、实施小额贷款等一系列订制式服务。积极指导燕山乡申报农民工返乡创业园。
为做好“零就业家庭”的消除和帮扶工作,我们把解决社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和完善社区“银发老人”帮扶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挖掘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搭建养老服务就业平台,建立促进“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稳定就业的长效机制。这项工作我们共摸底调查全区75岁以上老人2264人有帮扶需求,开发公益性岗位“助老员”,解决了31人的再就业问题。
3、退管工作。目前,我区接纳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已达14963人。今年新接收1609人,为此,我们对新移交我区社会化管理的退休人员,逐一入户走访核实、发放联系卡,了解退休人员基本情况,建立相应台帐,进行跟踪服务。安排退休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工作中,各社区及时为企业退休人员提供社会保险政策咨询和各项查询服务,还分别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工作特点,纷纷组建不同的兴趣活动小组,开展退休人员的互帮互助及自娱自乐活动,社区还专门建立了“阅览室”、“活动室”,积极组织企业退休人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娱乐等活动。为丰富他们文化生活,我们还开展了退休人员参观城市新景观、社区文艺演出、体育比赛、书画展览、藏品展览、庆祝国庆60周年和走访老劳模、老干部、老党员和困难人员等系列活动,受到了退休人员的一致好评。
4、劳动仲裁和劳动监察工作。为提高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规范用人单位的劳动用工行为,构建辖区和谐劳动关系,我们加大了劳动监察执法和劳动仲裁工作力度。一是认真开展“三法一例”学习、宣传和贯彻活动;二是不断强化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和年审工作。今年我们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执法大检查3次,共抽查68多家用人单位,职工人数1946人,责令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及作坊业主补签劳动合同386人。对辖区125家企事业进行了劳动年审,涉及劳动者人数4091人,促使企业补签劳动合同453人,督促12家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登记,已有6家单位70人参加了社会保险,对10个个体经济组织下达了整改指令书。三是做好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的处理,维护社会稳定。由于2009年5月《劳动争议仲裁法》实施后,劳动仲裁实行不收费,使得我区劳动争议案件与日俱增,目前达到平均每周开庭审理案件就有2~3起,我们克服人员不足、经费紧张的困难,积极做好劳动争议处理工作,及时妥善处理各种劳动争议案件,化解社会矛盾。今年已受理劳动争议案件207件,其中,庭外调解结案36起,调解结案19起,仲裁裁决152起,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挽回经济损失90多万元,此外还接待来访380余人次。
5、按时完成局志编纂工作。为配合区志编纂,我局落实专人,精心组织,多方查阅档案和搜集相关材料、数据,全面撰写了我局自建国以来的重要工作内容,及时完成定稿,提交区志办编审。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1、继续加大就业和劳动保障工作力度,实现就业和劳动保障工作再上新台阶。针对今年工作任务完成中出现的问题和薄弱项目,及时调整工作重心,抓差补缺,确保市下达我区的各项工作目标全面顺利完成。
2、积极开展新一轮促进就业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加大就业岗位发掘,多渠道扩大就业,重点开发适合大龄就业困难人员的岗位,鼓励就业困难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通过实施创业带就业工程、发放小额担保贷款等措施,改善就业服务机制,拓宽就业渠道。
篇4
论文摘要:违规或逃避缴费是设计和实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一个关键问题。逃费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威胁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重大问题。从历史和现实两个部分对中国逃费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要从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两方面对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进行调整,以缓解逃费的困境。
1引言
违规或逃避缴费是设计和实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一个关键问题。它影响受益人待遇足额支付和养老保障制度的财务状况以及有关政策的公平性和可行性。中国目前正致力于解决隐性养老金债务问题。办法的根本在于“开源节流”,关于“开源”,讨论得最多的是养老保障基金以外的收人流,对于养老保障收人本身却讨论得非常少。实际上在“开源”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控制好源头,不让源头的任何一滴水流走。逃费在中欧、东欧、拉丁美洲、非洲、亚洲的大部分地区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在一些国家,逃费已经严重地损害了养老保障制度,使可以筹集到的资金不足以支付养老保障待遇,不得不降低待遇水平,或从国家财政收人中给予补助。逃费问题是强制性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必然产物,逃费的程度从根本上取决于社会养老保障的制度设计和实施。
2逃费问题的普遍性
首先,有必要对这里的“费”进行一个性质上的界定。大多数国家在法律条文中称社会保险缴费为“捐”,如英国叫“国民保险捐”( national insurance contributions),也有的国家称其为“付款”或“保险费”,如爱尔兰叫“社会保障付款”( pay related social security ),加拿大联邦政府征收的失业保险缴费叫“失业保险费”( ui premium )。只有美国等极少数国家在立法中将社会保险缴费称为“税”(美国称为payroll tax)。在本文中,“费”涵盖了以上各种名称,指为得到待遇而缴纳的特定费用。因此,缴费意味着将来获益的权利。在中国,不管是通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的,还是通过税务部门代征的都是“费”。对’“费”有了明确的界定,我们可以对“逃费问题”进行探讨,这里探讨逃费问题的普遍性主要包括两层意思:
第一,各个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逃费现象存在。这是由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强制性所决定。“强制性”意即在规定覆盖的人群内,不管雇主和雇员是否愿意都必须向社会养老保险足额缴费,显然这里包括本身不愿意执行的雇主和雇员。逃费是违法行为,不易察觉,也就难以获得相关的统计资料。不过,可以根据劳动力规模和平均工资的多少与实际缴费额进行比较来进行大致估计。在一些拉美国家,估计数字表明,大约有50% -60%社会保障费欠缴(见表1)。如在巴西,在20世纪80年代的待遇确定制度中,逃费估计占了60%。在巴巴多斯和牙买加,雇主拖延缴费大约达到44%。据ilo技术援助小组估计,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东欧未缴费数额已达到总缴费收人的20%-30% 。
即使在decd国家里,逃费也是一个重大问题。据美国国家税收部门估计,1987年未付个人和公司所得税的占到总税收的20%。这一数字是对社会保障缴费的欠付问题的一个粗略估计。第二,db型和dc型养老保障制度都可能出现逃费问题。世界银行1994年在一份名为《转移老龄危机:保护老年人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选择》的报告中提到逃费是db型养老保障制度中的主要问题,而dc型制度由于缴费和待遇水平相关,可以用来替代db型制度,以解决逃费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dc型养老保障制度并没能解决逃费问题。因为这涉及到养老保障基金的投资收益,如果投资收益偏低,雇员们会选择将逃避的费用转向其它的投资领域;同时,一些健康状况欠佳的雇员可能预期不能活到退休之后也是选择逃费的动因之一。1999年,在智利的dc型制度中,低收人雇员的逃费率达到45%-55%。哥伦比亚和乌拉圭的经验同样表明,从db型转向dc型制度并没有自动解决逃费问题,在这些国家中,只有大约一半的劳动者参加到强制dc型制度中。
3中国的逃费问题
在中国,逃费是一个较之其它国家更为复杂的问题,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中国的所有制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保障制度本身也有了较大的调整,因此讨论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障逃费问题不能一概而论,笔者在这里将中国的逃费问题分为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问题两个部分。
3. 1历史遗留问题
中国逃费的历史遗留问题主要指社会保障基金未按实征缴,存在着协议缴费的不正常现象。首先,部分是由于社会养老保险费用的行业统筹转向地方统筹所造成,这种制度上的变迁意味着地方上必须承担起以前由企业负担的养老责任,同时包括“老人”、“中人”和“新人”,对于“老人”和“中人”而言,由于完全没有或者只是部分向地方社保经办机构缴费,这就需要原行业企业向地方补偿,这种补偿通常是企业和地方达成一致协议,由于缺乏专业的精算技术人员,补偿费用和实际所需费用往往有较大的出人;同时,由于协议缴费缺乏必要的透明度,社保机构官员和企业同谋“国退民进”并非不可能。第二,社会保障基金名义缴费率高,实际缴费率较低。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征缴是以雇员工资总额为基数的,而事实上缴费工资与雇员的实际工资相差较大,只占实际工资的60% 70%左右,特别是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比例更低。据世界银行调查,中国城镇职工1994年实际养老保险费率大约只有工资总额的13%,而当年的名义费率为23.5%以上,缴费基数过低使社会保障基金收人流失。第三,参保单位欠缴现象严重,欠费率较高。到1999年,企业累计欠缴养老保险费376亿,其中1999年当年欠缴133亿。全国基金收缴率呈下降趋势,有的地方企业养老金收缴率仅为70%。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两个条例(《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出台以前的企业年金管理问题,然企业年金既不是强制性的,也不属于社会养老保障的范畴,但是由于企业年金在部分地区享受税收优惠,一些企业通过企业年金计划进行“洗钱”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税收流失。因为政府对基本养老保险负有一定的责任,我们可以将因企业导致的税收流失视同企业的逃费。在杭州某些保险公司,企业如果在今年年底拿出200万元企业年金产品,一年后,企业不仅可以原封不动的取回这200万元,而且还能拿到一笔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息的额外收人。而且企业买年金产品时,就享受了税前列支成本的优惠政策,也就成功的逃掉了这部分资金33%的企业所得税。
3. 2现实问题
由于我们现在所参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决定》(国发「1997 ] 26号)是在国家进行大规模国有企业改革之前订立的。制度对可能出现的大规模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和所有制结构的重大改变预见不足。《决定》考虑到社会保险费用由企业缴纳和代扣代缴,容易控制,并且参考了一些国家养老保险领取资格的缴费年限,决定个人缴费满巧年,退休后即可享受相当于当地平均工资20%的基础养老金待遇。换句话说,基础退休金对缴费15年以上的雇员毫无差别。
但在近几年,我国城镇的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保持相当的数量。这就涉及到几个问题:第一,下岗职工出现“断保”现象,企业不再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虽然他们可以自己缴纳由企业和职工共同负担的保险费,但是由于经济状况和其它原因,特别是缴费已满15年的职工不再进行缴费。第二,大量的下岗职工流向非正规部门就业。一方面,非正规部门报告的收人不真实;另一方面,同样会出现“15年”现象。尽管国务院1999年1月的《社会保险征缴暂行条例》第4条和第12条规定,单位和个人都应该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但是这里的个人仍然指有单位的个人,对于非正规经济中的个人只有名义上的约束作用。
从表2中可以看到从1997年到2002年,我国城镇的就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就业人员总量逐年递增,但历年的增幅不大,而且2002年相对于1997年的绝对增加量只有3999万人。相比于私营个体就业人员和其他就业人员的增加量8050万人,少了4051万人。第二,单位就业人员逐年递减,2002年相对于1997年的绝对减少量为4051万人。从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从1997年到2002年,一共有4051万人从正规的单位就业转向了非正规部门就业。如果以一个国际较低的逃费率30%计算的话,2002年就有121. 53万人逃费。
4对策探讨
从上文的历史和现实两个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逃费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威胁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重大问题,加之国家正在进行扩大基本养老保障的覆盖面的实践,2003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550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70万人。这个问题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实际上造成这种局面的具体原因涉及到企业、个人和政府三方,但是从根本上讲却是一个制度本身的问题。
目前,非正规部门的逃费与基本养老保障覆盖面向非正规部门的延伸应该是一对矛盾。笔者认为,将现行的制度简单地向非正规部门延伸是不够明智的,它必将使“逃费”问题进一步恶化。前文已经分析,早几年大量的单位下岗人员转向非正规部门就业,是97年的《决定》所没有预料到的,所以在确定领取资格的缴费年限时,更多的是考虑让每一位退休人员能够领取到基础退休金,而没有考虑到可能的逃费。如今,非正规部门的就业人数逐年增加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扩面都是不可逆转的,我们有必要对现有制度进行重新的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