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行业研究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6: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影行业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影行业研究

篇1

关键词:电影制作行业;业绩;评价体系

一、电影制作行业特点

1.垄断性

根据中国内地上半年票房排名榜,前10名电影由中国公司出品的有3部,发行公司或参与制作的公司主要集中为博纳影业、光线传媒、中国电影集团、上海电影集团,贡献票房约57.1亿元,而国产电影(含合拍片)总票房为114.6亿元,仅三部电影就占到了上半年总票房的49.8%。这就使得票房收入集中在少数大公司上,导致市场集中度较高。

2.不确定性高

很多电影是专门为某个节日打造的,比如情人节、儿童节等,具有一定的上映时效,如果被某些不确定的外界因素影响而推迟上映将导致很大的损失。比如近年来涉毒艺人较多,而涉毒艺人参演的电影会要求重新剪辑,会给上映档期造成极大压力,严重影响电影质量,增大电影投资金额,比如柯震东主演的电影《捉妖记》,因为柯震东涉毒而更换演员,重新拍摄部分镜头,增加了7000万元成本。这些外部的电影公司不可控的因素为企业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及损失。

3.投资风险高

电影业务收入来自电影版权的销售,以影片票房分账收入为主,同时还包括电视播映权收入、音橡版权收入和电影衍生产品收入等。由于艺术作品是见仁见智的事物,一部原本被看好的电影不一定就有高的票房,并且如果排片量被影院故意减少、排片时间被放在不好的时段,对电影票房有巨大的影响,比如电影《百鸟朝凤》。而且如果一部中等投资国产电影正面遭遇好莱坞大片,可以肯定其票房会惨败,大多数电影属于快速消费,如果没有抓住上映的时机,将来盈利的可能性也极低。虽然在各大门户网站电影都有版权保护,但盗版找到了新途径――网盘,所以这也影响到了后续收入。由于电影市场关键在“人”,观众的心理很难分析,在今年的3月-5月,电影市场突然毫无征兆的遇冷,本应作为黄金档的暑期,电影市场也表现平平,分析师也无法理清导致电影市场遇冷的原因,然而大公司投资的电影多,可以分散风险,而小而精的电影公司可能会深受打击,可能因为几部电影收入的连续受挫导致财务状况一蹶不振。

4.好资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现在的电影市场是属于IP和续集的市场,而受观众欢迎的小说版权和人物版权基本都被攥到少数大公司手中,这种电影有大的投资,有优秀团队的制作,有名牌演员出演,所以观众也更青睐这类电影,这会导致小规模的公司经营状况更加雪上加霜。而相反地,那些致力于原创剧本的中小成本的优秀电影或者具有很深的文学底蕴的书籍改编的电影则可能被观众忽略,就算是获得国际大奖的电影也不例外,可能一段时间后才被观众发现,但早与高票房失之交臂。好演员好导演是电影的关键,他们往往前在一些较大的影视制作公司,是电影公司的重要资源,他们的票房号召力是一部电影取得好票房的有力保证。

5.跨财务年度

一部好口碑的经典电影会电视台不断重播,观众在网站上也会反复观看,这会为企业带来持续多年的收入;部分类型的电影的制作周期也较长,比如今年大火的动画电影《大鱼海棠》,据说是历经12年才完成,虽然大多数电影没有如此长的周期,但一般的动画电影从剧本构思到上映基本也要耗费2-3年,一个项目在2-3年内持续支出,这为财务经营带来了较大的负担和不确定性,可能这个故事在两年后已经不能吸引观众,这也是其他类型公司、其他类型产品所不具备的特点。

6.营销费用高

这里指的营销费用主要指电影宣传费,一部烂电影可以通过好宣传把观众骗进电影院,而演员和导演的一座又一座城市的卖力宣传自然要为电影增加不少的成本,单单一部3分钟的电影宣传短片可能要花费上百万元,犹如公司为产品请了一位明星代言人。

二、电影制作行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

1.确定评价维度

通过电影行业的特点和其行业业绩数据,我将其分为三个个维度,一个是市场表现,一个是内部管理,一个发展能力。市场表现分为企业规模、客户市场、公共责任;内部管理分为财务状况、投资决策;发展能力包括人力资源、文化资源、海外拓展能力。对其进行业绩评价不仅局限在公司一个财务年度的表现上,还应单独计算一部作品的业绩。

从垄断性可以得出,企业规模在电影制作行业非常重要,不仅会占有各种好的资源,还可以通过大量制作规避风险。衡量企业规模的指标我选为总资产、销售收入、产片量;衡量财务状况选择利润总额、EVA、宣传费比重;衡量投资决策选择亏损与盈利的比重;衡量客户市场选择客户满意度、票房占比;衡量公共责任选择公益片支出、公益放电影的机会成本;人力资源选择明星号召力指标;文化资源选择IP支出占总剧本的比重;海外发展能力选择海外票房指标。

2.确定各指标权重

由于不同的企业面临不同的经营形势,对各个方面和指标的重视程度也会不同,同时一个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经营战略,所以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模。

3.定量指标的计算

定量指标的评价计分可利用线性插值连续打分模型无量纲化,转为百分制。

X=u+(pi-pmin)/(pmax-pmin)*(v-u)。

X为某项评价指标;pi为企业对应于统计指标的原始数据;pmax为企业在该项指标评价标准的最大值;pmin为企业在该项指标评价标准的最小值;u为该项指标得分的下限。

4.综合评价得分

根据确定各个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权重,加权计算被评价企业的业绩评价指数。经营业绩评价指数=∑(某项评价指标得分x该项评价指标权重)

5.评价标准

以本行业的平均或先进水平作为评价为标准,业绩得分=本单位业绩/业绩标准值,可以得到本企业的业绩与同行业业绩的差距,有助于找出业绩不佳的原因。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电信 数据挖掘 客户流失 数据模型

一、引言

数据挖掘(Data Mining,简称DM)是指从大量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目前国际上数据库和信息决策领域的最前沿方向之一,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并且在一些领域内已有成功的应用,但数据挖掘技术在电信领域中成熟的应用尚不多见。下面对数据挖掘技术在电信行业的应用做一些探讨。

二、数据挖掘在电信行业的应用领域

近年来,随着电信行业竞争的加剧,国内电信运营商们都认识到了数据挖掘的重要性,中国移动集团正在规划数据挖掘的行业应用课题研究。

简单地讲,电信领域数据挖掘项目的业务问题就是,通过对电信公司大量的通话明细记录的挖掘,发现顾客的行为,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这样不仅提高客户服务水平以增加顾客忠诚,更重要地是,去寻找那些企业利润贡献度高的业务的使用者,并挖掘其规律以增加这一类业务的销售,从而提升企业获利能力。回答这一业务问题,可以有多方面的数据挖掘问题。

1.通话时段的规律。什么时间是电话通话的高峰期?不同类型的电信业务高峰出现在什么时候等。

2.按市场细分的客户(如个人客户、政府部门、企业客户)通话规律。市场细分后同类型的顾客其通话模式是否相似?如果相似则如何等。

3.电话使用者何时在家。了解这一点可以使一些行业进行电话直销(比如银行业交叉销售保险产品)时效率更高。

4.国际长途的通话模式。因为国际长途利润率相当高,了解其通话模式从而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其使用量会对公司业绩有显著作用。

5.因特网服务规律。比如顾客最常使用的ISP(服务提供商)、不同市场细分类型的顾客是否用不同的ISP等。

6.发现潜在的租用虚拟专用网络服务的顾客。这些顾客会有站点间大量的通话或数据传输,有时也会与其他企业间作大量的数据交换,此时如果作有针对的营销,他们就可能租用虚拟专用网络服务。

7.发现增加电话线路租用需求的客户。

目前,国内数据挖掘在电信行业的应用领域主要有:客户关系管理;客户欺诈分析;客户流失分析;客户消费模式分析;市场推广分析;确定信用风险等等。

其中应用最多的是客户流失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行动挽留客户,降低客户流失率.当然还可以用数据挖掘技术,帮助电信做交叉销售,例如让买来电免费的客户买彩铃等,这里我们以客户流失分析为例说明。

三、数据挖掘的应用实例――客户流失分析

总体思路是这样的:根据以前拥有的客户流失数据建立客户属性、服务属性和客户消费数据与客户流失可能性关联的数学模型,给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给出明确的数学公式,就可以计算出客户流失的可能性。市场/销售部门可以根据得到的数学模型随时监控客户流失的可能性。如果客户流失的可能性过高,就可以通过多种促销手段提高客户的忠诚度,防止客户流失的发生,从而可以大大降低客户的流失率。基于严格数学计算的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彻底改变以往电信企业在成功获得客户以后无法监控客户的流失,无法实现客户关怀的状况,把基于科学决策的客户关系管理全面引入到电信企业的市场/销售工作中来。

整个数据挖掘过程由业务问题定义,数据选择,数据分析和预处理,模型选择与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等多个步骤组成。

1.业务问题定义。业务问题的定义要求非常明确。在客户流失分析系统中,需要明确客户流失的定义。在客户流失分析中,主要有两个核心的变量:(1)财务原因/非财务原因;(2)主动流失/被动流失。客户的流失类别根据这两个核心变量可以分为四种。而真正在分析客户流失的状况时,我们还必须区分公司客户与个人客户,不同服务的贡献率,或者是不同客户消费水平流失标准的不同。举例来说,对于用一种新服务替代原有服务的客户,是否作为流失客户?又或者,平均月消费额为2000元左右的客户,当连续几个月消费额降低到500元以下,我们就可以认为客户发生流失了。所以,客户流失分析系统必须针对各种不同的种类分别定义业务问题,进而分别进行处理。

2.数据选择。为解决问题,需准备数据并组织数据挖掘库,数据为客户费用变化情况。涉及到的数据有固定电话业务量、传统移动业务量和数据通信业务量的历史数据。电信行业有许多成熟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如网管系统、财务系统、计费账务系统、112障碍管理系统、缴费销账系统等,并产生了大量的业务处理数据。这些都为数据挖掘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数据支持。

3.分析数据。分析的目的是找到对预测输出影响最大的数据字段,和决定是否需要定义导出字段。例如客户流失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客户的自然消亡,例如身故、破产、迁徙、移民而导致的目标客户消失;第二种是客户的转移流失,通常指客户转移到竞争对手,并使用其服务,后一种流失的客户才是运营商真正关心的、具有挽留价值的客户。因此在分析数据时必须选择第二种流失客户数据参与建模,才能建立有效的模型。

4.数据整理。数据整理的主要工作包括对数据的转换和整合、抽样、随机化、缺失值处理等等。例如,按比例抽取未流失客户和已流失客户,将这两类数据合并填人表格中,构成建模的数据源。

5.模型选择与建立。建立模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利用各种数据挖掘技术和方法选择合适的模型描述、表示数据,并得出规律。模型建立与调整是数据挖掘过程中的核心部分,通常由数据分析专家完成。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商业问题和不同的数据分布属性会影响模型建立与调整的策略,而且在建模过程中还会使用多种近似算法来简化模型的优化过程。因此还需要业务专家参与调整策略的制定,以避免不适当的优化造成业务信息丢失。

6.模型的解释与应用。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对研究问题的简单结果:(1)根据相对指标来判别客户流失,客户的个人通信费用约占总收人的1%~3%,当客户的个人通信费用远低于此比例时,就可能发生了客户流失;(2)对于因账户休眠发生的流失,可以认为持续休眠超过一定时间长度的客户发生了流失,这时需要对相关的具体问题加以考虑:持续休眠的时间长度定义为多少?每月通话金额低于多少即认为处于休眠状态,或者是综合考虑通话金额、通话时长和通话次数来划定休眠标准。

如发现一个忠诚的客户突然流失,根据数据挖掘分析寻找出流失的原因为:客户在使用一定年限后没有得到特别的关注或优惠政策,进而选择新的具有一定优惠政策的运营服务商,从而造成客户流失。通过对模型做出合理的业务解释,可以找出一些潜在的规律,用于指导业务行为。

四、国内电信行业数据挖掘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数据质量和完备性。国内电信运营商现有的、面向事务的数据在质量、完整性和一致性上存在许多问题,必须投入大量的精力去进行数据的抽取、净化和处理。此外,业务问题的相关数据有时难以全面收集。例如客户信用是客户价值评估中的关键因素,但由于国内未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无法根据现有客户数据建立优质的信用评价模型,从而导致客户价值模型有效性的降低。

2.相应的人员素质。 在数据挖掘应用过程的多个环节中,人的主观辨识和控制是应用成败的关键,这就对系统使用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没有具备相应素质的使用和维护人员,必将导致分析系统与现实脱钩,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3.应用周期。数据挖掘存在一个较长的应用周期。技术本身不能给使用者解决任何问题,只能从数据中把一些潜在的情况呈现到使用者面前,由使用者采取相应措施。数据挖掘应用的有效方法是:从一个较小的、关键的问题出发,建立起相对有效的模型,并通过应用实践不断检验和完善模型,逐步替使用者解决问题。

五、总结

数据挖掘是目前国际上数据库和信息系统最前沿的研究方向之一,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国际上一个研究热点。现在的电信市场上几家电信运营商竞争激烈,数据挖掘技术有利于企业运筹帷幄、掌握先机,保持在竞争中的领先地位,这也给数据挖掘在电信行业的应用带来了无限的商机。

参考文献:

[1]汤小文蔡庆生:数据挖掘在电信业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2004,3

[2]徐光宪刘建辉:数据挖掘在电信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数据通信,2005.4

[3]杨树莲:数据挖掘在电信行业客户流失分析中的应用[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5

篇3

关键词:山西老陈醋;电子商务;应用策略

近年来山西醋业发展迅速,山西老陈醋已成为广大消费者一致认可的绿色保健食品,然而在山西老陈醋市场还存在着营销手法单一,低价竞争导致恶性循环,品牌意识薄弱,产品推广受地域限制等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外许多商家如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国家有关调味品企业都已开始向我国食醋市场推进,今后的食醋市场将不仅是国内同行业的竞争,也将是世界性的竞争。因此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对山西老陈醋行业来说势在必行。

一、电子商务的竞争优势

电子商务为企业提供了全球性贸易环境,建立了新型的商务通道,大大提高了商务活动的水平和服务质量。在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各环节上,它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

(一)电子商务能提高商务活动的效率

电子商务使企业通过网络展示自己的产品、服务等,客户根据自身的需要发出订单,企业生产部门根据网络订购信息及时安排或调整生产规模和品种,从而实现小批量、多品种、零库存、即时制造和交货的理想模式,同时还可以减少人为的疏忽,避免可能发生的损失和浪费。

(二)电子商务能提高工作质量,扩大市场

电子商务增加了客户和供货方的联系。双方空间的障碍已经消失,系统网络使得客户和供货方均能了解对方的最新数据,而且可以提供365/7/24模式服务,加强市场竞争地位。

(三)电子商务可降低成本,有利于提高企业利润

电子商务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节省潜在开支,如电子邮件节省了通信邮费,电子数据交换节省了管理和人员环节的开销。此外,电子商务可以优化企业供应链,降低供应成本。

二、电子商务在山西老陈醋行业中的应用现状

近年来我国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对于地理环境封闭的山西省来说,受思想意识的禁锢,电子商务在山西省老陈醋行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利用信息平台信息,C2C在线销售及知名品牌老陈醋企业建立公司网站展示产品信息为主。

(一)利用信息平台信息

目前,在阿里巴巴中国站的“山西老陈醋”供应信息有312个,求购信息为0个,注册公司信息277个。慧聪网的“山西老陈醋”供应信息有203个,求购信息有1个,注册公司信息167个,说明该产品的买方市场特性。

利用网络黄页、网络社区等信息平台信息。如企业黄页网络114(省略)“山西老陈醋”信息25项;另外中国食品黄页网、山西省企业黄页、灵通企业黄页等都有山西老陈醋企业及产品的信息。在“百度知道”与“百度贴吧”等网络社区都有丰富的山西老陈醋信息。

(二)C2C在线销售

目前在淘宝网有158条“山西老陈醋”产品销售信息,在腾讯拍拍店有132条,在百度有啊店有121条,其中“东湖”、“宁化府”、“紫林”及“水塔”等知名品牌是卖家主要的销售产品品牌,卖家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山西太原及各地市,说明山西人对把山西老陈醋通过电子商务方式进行销售具有很高的信心和热情。但从卖家的信用级别来看都不高,说明产品销售规模不够大,并且在用户信赖程度很高的“淘宝商城”里没有任何山西老陈醋产品。

(三)公司网站

目前山西老陈醋各主流品牌都建立了公司网站,如“益源庆”品牌的太原宁化府益源庆醋业有限公司(省略/);“东湖”、“美和居”的山西老陈醋集团有限公司(省略/);“紫林陈醋”的山西省紫林食品有限公司(省略);“水塔”牌的山西水塔老陈醋股份有限公司(省略/);“来福”牌的山西来福老陈醋股份有限公司(省略/)等。这些网站的定位都是信息型站点,只是在公司网站上简单地上传一些公司简介,公司图片,产品图片,公司荣誉,联系方式等内容,其中网站提供的“在线反馈”、“论坛”、“社

区”等栏目与用户沟通,但没有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三、电子商务在山西老陈醋行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电子商务认识不足,没有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营销

许多老陈醋酿造企业基础落后,领导信息化意识不强,对如何开展电子商务理解比较片面,认为电子商务就是上网,或简单地建一个网站,而相关的管理基础却没有跟上,企业的电子商务仅停留在表面的网站建设上,没有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营销,销售人员忽视醋行业大型门户网站中的一些商业信息,如中国食品网上求购山西老陈醋的信息都没有回复信息,不能很好地运用互联网进行收集市场需求信息,满足客户服务等。

(二)企业网站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首先是网站功能不健全。表现为众多的山西老陈醋网站都不成熟,如网站建设目的不明确,不知道目标用户是谁,不能反映出企业的形象,网站功能简陋,用户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信息,用户的咨询也常常得不到回复等。除了山西来福老陈醋股份有限公司网站外,其余所有的网站都只有中文版,这难以实现山西老陈醋利用互联网获取国外客户及拓展国际市场的目的。

其次是网站访问量低。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网站,但过于关注于传统业务,网站内容更新速度慢,网站利用率极低,访问量低,没有网站推广措施,网站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传统广告成本过高,忽视网络广告宣传

长期以来山西老陈醋企业还是沿用传统广告做产品促销,如电视台广告,公交车体广告,超市里滚动的数字广告,公共场所的大型看板,候车亭广告,高速路两旁的巨型广告等来进行企业产品宣传。但传统广告费用支出太大,给企业也带来了不小的经济负担。山西老陈醋企业忽视互联网这个传播信息、广告的工具,在大型醋行业门户网站上也基本上没有任何关于山西老陈醋产品的广告。

(四)电子商务人才缺乏

由于山西老陈醋企业大多数管理者还未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给企业发展、营销手段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因此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电子商务人才的匮乏,电子商务模式缺乏创新,导致企业缺乏网络经营的经验,电子商务的优越性表现不出来。

四、电子商务在山西老陈醋行业的应用对策

(一)从观念上重视电子商务

在信息时代,谁掌握了最新的市场信息,谁就将处于竞争的有利位置,因此山西老陈醋企业管理者应改变传统观念,树立电子商务的新观念。在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方面,要积极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及时调整出口市场区域,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发展中国家及东欧地区市场,积极构造全方位、多品种、高效益的外贸格局。而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能降低交易成品,减少贸易损失,提高企业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二)充分发挥企业网站的作用

企业可以通过网站的形式向公众传递企业品牌形象、企业文化,企业新闻、供求信息、人才招聘等信息,还可以向供应商、分销商、合作伙伴、直接用户等提供某种信息和服务,可以收集市场信息、注册用户信息并实现企业与用户的沟通和联系,实现在线服务,建立良好的顾客关系。

山西老陈醋企业网站作为信息型的网站,是企业在互联网上最丰富的信息源。因此应优化网站结构与内容,完善网站功能,特别是提供与完善与用户的实时沟通工具,加强与用户的互动性。网站功能的实现依赖网站较高的访问量,因此要做好必要的网站推广。网站推广的方法有搜索引擎推广方法、电子邮件推广方法、资源合作推广方法、信息推广方法及网络广告推广方法等。

(三)发挥博客营销的作用

博客营销就是利用博客这种网络应用形式实现营销信息的传递。博客营销对于山西老陈醋行业,作为一个以第三方形式全面客观展示企业形象的场所来说,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实现山西老陈醋文化建设、品牌宣传、产品调研等,实现了老陈醋企业与员工以及外界更好的交流;另外它也不再局限在企业官方网站的信息,而是更多集中了来自社会各界的真实声音,有助于企业更好地正视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各方面的改进和提高。山西老陈醋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老陈醋博客宣传平台,更大范围地推广企业产品和服务,逐渐提升山西老陈醋的知名度和客户满意度。

(四)开展病毒性营销

病毒性营销方法并非传播病毒,而是利用用户之间的主动传播,让信息像病毒那样扩散,从而达到推广的目的,病毒性营销方法实质上是在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免费服务的同时,附加上一定的推广信息。目前免费网络视频是病毒性营销的主要工具,如果应用得当,这种病毒性营销手段往往可以以极低的代价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

在百度视频搜索“山西老陈醋”有19个相关视频,但视频质量不高,大多是有关山西老陈醋的新闻报道,没有真正发挥视频作为免费营销工具的作用。如果能制作山西老陈醋悠久传统文化及其营养价值等的视频资料,通过病毒性营销方法,会起到宣传推广山西老陈醋品牌的作用。

(五)重视网络广告

网络广告是常用的网络营销策略之一,在网络品牌、产品促销、网站推广等方面均有明显作用。网络广告的常见形式包括:BANNER广告、关键词广告、分类广告、赞助式广告、Email广告等。网络广告相比与传统广告具有传播范围广、方式灵活、广告效果便于统计分析、价格较低等优点。因此山西老陈醋企业应注重网络广告的作用,在老陈醋相关的行业网站与信息平台上网络广告。

(六)引进培养电子商务人才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电子商务从业人员需掌握电子商务平台开发、应用与管理的技术,具备电子商务实际操作能力,熟悉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商务运作模式及服务方式,因此电子商务人才是高级复合型人才。山西老陈醋各企业应当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多渠道选拔电子商务人才,要关注优秀人才,为他们的成长创造环境。优秀的电子商务人才必然能为山西老陈醋企业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发展发挥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结束语

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21世纪健康食品是发展潮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醋的需求量日趋增加。据调查,市场需求量每年以10%的速度在递增,因此山西老陈醋市场空间巨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山西老陈醋企业应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作用,降低经营成本,拓展营销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在世界食醋市场取得一定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杨坚争.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第四版[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2、李志起.山西老陈醋品牌未来何在?[N].山西市场导报,2007.

3、冯英健.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第三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武润威.山西老陈醋及中国醋发展趋势分析[DB/OL].人民网,2008.

篇4

这5大难题在2016年10月26日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国际电影产业发展研讨会上都有所涉及。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与会者纷纷认为,正因为有这些难题,中国才有可能在VR领域领跑世界,而目前的当务之急则是在这5个难题中率先解决行业标准缺失的问题,建立VR的中国标准。

或迎来机遇期

在此次研讨会上,北京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王野霏、北京市贸促会副会长林彬、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孙立军以及来自北京电影学院、北京理工大学、AMD中国、乐视、派华、THE FOUNDRY等学术研究机构和影视企业的十余位专家对电影与VR的融合发展、VR对中国电影产业未来发展的影响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孙立军明确表示,无论VR技术是不是电影产业的革命,还是将来有可能成为革命,重要的是电影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峰的时候,中国电影人如何面对有可能出现革命的契机。比如,现在的娱乐片经常有特写镜头。于是,在VR时代,特写作为电影语言,是否发生变化?这值得业内认真研究。

无论机遇也好,契机也罢,孙立军说,影像经历两次革命,一次是电影的发明;第二次是有声彩色。而未来的电影,暂且叫第三代电影应该产生于中国。

让VR挣到钱

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旗下赛迪智库2016年9月报告称,2015年中国VR行业市场规模为15.4亿元,预计2016年将达到56.6亿元,将增长4倍。谁也不会无视这种惊人的“野蛮生长”。

但是前景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VR怎么挣到钱却是一件难事。第一视频榴莲VR负责人赵彦说,第一视频做视频行业差不多有十多年的历史了,而据观察,整个VR行业要想挣钱仍然比较困难。而谈到VR盈利差的原因,赵彦称:“盈利的链条导致内容稀缺,大家买了眼镜以后没得可看。”

而且即便有了好内容,如何收费,也是个问题。对此赵彦说:“收费是为了更好地生产内容,下一步榴莲VR要举办的谭维维的VR演唱会,卖门票的收入也许就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办法。”

让VR电影先行先试

面对VR的机遇期,此次研讨会上专家认为,中国的VR电影与世界差距甚小,而应当以制定VR电影的中国标准为途径,应当让电影业先行先试。对此王野霏发问:怎样处理VR沉浸式体验特点,以及电影与社交媒体性质间的矛盾?如何制定出行业标准,拿出引领世界电影发展的中国标准?业内应该思考。

七维视觉CEO殷元江也在发问:VR内容问题不仅面临人才问题,而是整个行业没有标准。仅仅是VR视频的格式就有很多种,如360度一体的,180度一体的,可这导致内容创作者需要学习很多内容格式,以及各种后期制作工具,复杂而混乱。

专家们表示,所谓的行业标准应是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标准。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当同一内容的国家标准公布后,则该内容的行业标准即行废止。

行业标准应由行业标准归口部门统一管理。行业标准的归口部门及其所管理的行业标准范围,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告,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确定,并公布该行业的行业标准代号。

在谈到VR电影的中国标准时,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博士生导师翁冬冬对《中国名牌》表示,有了设备和产品之后才可以有标准。VR头显之所以出现国标,是因为有足够多的产品出现。反观VR电影的国标,因为目前还没有大家公认的形式出来。

篇5

关键词:电影;放映技术;发展趋势

在现代电影行业中,放映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影片的播放质量及电影院的经济效益,同样的电影内容,放映技术先进,放映方法合理,就能给观众以比较舒服的观赏感受,因而也就会受到欢迎,从而赢得声誉,吸引更多的观众,提高放映的效益,反之,则会起到相反的效果。近年来,我国电影放映技术不断进步发展的,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在我国电影行业的今后发展中,必须加强对放映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从而实现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电影行业的进一步接轨,为繁荣我国的电影事业提供技术上的有力支持。

一、加快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发展

所谓数字电影,是指以数字技术和设备摄制、制作存储,并通过卫星、光纤、磁盘、光盘等物理媒体传送,将数字信号还原成符合电影技术标准的影像与声音,放映在银幕上的影视作品,可视为完整意义上的数字电影。目前数字电影的主要形式有两种,高端的数字影院可更好的展现视听效果,而低端数字电影放映则针对农村和社区,它强调的是存储的方便性,因为放映所需要的数字文件较小,所以也具有更强的流动性。

自从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以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胶片成为电影图像和声音的唯一载体。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传统电影制作做不到的镜头需要借助电脑完成,或者运用了电脑技术会使影片更完美,于是传统电影引入了数字技术。与传统电影相比,数字电影最大的区别是不再以胶片为载体,以拷贝为发行方式,而换之以数字文件形式发行或通过网络、卫星直接传送到影院、家庭等终端用户。数字化播映是由高亮度、高清晰度、高反差的电子放映机依托宽带数字存储、传统技术实现的。数字电影不仅避免出现胶片老化、褪色,确保影片永远光亮如新,确保画面没有任何抖动和闪烁使观众再也看不到任何画面的划痕磨损现象。此外,数字电影节目的发行不再需要洗印大量的胶片,既节约发行成本又有利于环境保护。以数字方式传输节目,整部电影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质量损失。也就是说,一旦数字电影信号发出,无论多少家数字影院,也不管它位于地球的什么位置,都可以使不同地区的观众同时欣赏到同一个高质量的数字节目。

同时数字放映设备还可以为影院提供增值服务,如实时播放重大体育比赛、文艺演出、远程教育等等。改变了影院胶片放映的单一模式,使之向实时、多功能、多渠道、多方位的经营模式转变。数字电影技术的巨大潜能,使之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电影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二、努力创新数字电影放映技术

针对我国在数字立体电影放映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我国广电总局提出了规范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和示范影院建设的规划。在2009年,我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对国内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进行了跟踪调查,并且在广电总局、电影管理局及中影集团的指导与协助下,积极开展与外国公司进行技术研发合作的模式,在国内成立专门的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研究实验室,逐步进行了技术理论、系统实践、演示试验与制片试验等研究项目,为我国放映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支持。在2009年,我国自主研发了《35mm电影放映画面检验片》,并且在参照国际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对检验片进行调整与完善,从而促进了我国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标准化发展。同时,在《35mm电影放映画面检验片》的实际应用中,充分结合《变形宽银幕画面检验片技术标准》、《光学声带检验片技术标准》等国内最为专业的放映技术标准,主要应用于35mm电影放映机的调整、检验与鉴定,从而对成像质量进行综合的评价,是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创新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定量检测工具。

由于受到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影响,我国的数字影院建设也正处于研究与探索阶段,其他配套设备与技术也缺乏完善性。为了促进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科学发展,我国电影行业必须认清数字影院的基本概念。从专业技术角度进行分析,数字影院主要是指采用电子显示技术代替传统的胶片载体进行数字立体电影的放映,并且形成规范化、专业化的电影放映技术体系。国内在数字影院的建设中,必须具备35mm胶片级的图像与声音技术质量,从而满足现代化数字影院共享式欣赏的基本要求。另外,针对国内在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机制造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网络化研发与制造模式,新型电影放映机的研发与面市是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创新发展的先决条件,所以一定要迅速缩短我国在电影放映机制造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进而促进我国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国际竞争能力。

篇6

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变迁,动画形成了一种综合产业,它不但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更是时间的流逝的成果。在动画产业里,漫画也是年轻一代所喜爱的刊物,是青春活力的象征,也是梦开始的地方。在创新交融的动画艺术中,传统艺术渐渐被淡化之际,动画艺术逐步的带领文化启航。国内的动画产业链走过了八十年的磨砺,但是在世界范畴内却算是起步阶段,随着时代的转变,国家近几年来对动画产业的大力扶持和重视,新时代的文化引领将在动画产业中诞生,也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延续下去。

二、主题

1、中国动画行业现状

国内现阶段的动画并没有覆盖于全龄化,这也是受到中国本土文化影响,但相对来说确是一片非常巨大的市场,拥有很大的扩充空间。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动画的影响不言而喻,在上至政府下到百姓,一直停留着“动画是小孩子看的东西”,导致动画不能像日本动画工业那样拥有高度的社会认同。动画所能合作的产业也相对匮乏。在日本动画行业里,文学、电影、音乐、玩具产业都是动画行业相辅相成的合作关系,拥有大量优秀人员参与其中,使得日本动画行业繁荣不衰,这也是在中国动画产业中不可想象的。近年来国内涌现出有大量的动画作品在国外也很受欢迎,如《喜羊羊与灰太狼》《魁拔》《熊出没》等等,虽然小孩子非常喜爱,可惜没有推广到中段年龄的人群中,因为对于成人来说,有点无聊。不像在日本的动画有许多地方不断的吸引人看下去,当然,我也喜欢看日本的动画片,因为许多励志的元素在其中,也是现今社会所匮乏的精神。

在国外针对于青年的动画电影已经大力发展起来,填补了动画对于青年观众的这一阶段人群。如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作品中就有许多来填补这一块观众的市场。对于动画,在日本不仅仅是娱乐,随着动画一代又一代人文的影响,动画已经上升为日本本国的影视欣赏的地位,形成了大众化,全龄化的一种阶段。美国更是有迪斯尼这样的国际动画企业来支撑,形成了一种美式英雄主义的风格动画,可以说,欧美的动画发展过程是非常的成功,并且为三维动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我相信,随着我国不断的前进,政府的大力扶持,中国的动画将逐步的发展起来,推出更好的,引人入胜的动画片。

2、电影行业发展

在中国动画产业复苏之际,中国的影视行业却在蓬勃的发展。在最近的几年内,大家可以明显感受到,国内制作的电影越加众多,电影商业市场也越加火热。远观早年,观众还会觉得电影院甚是萧条,电影行业更是艰难。但是近些年来中国电影纷纷登上国际电影节,国外也开始纷纷关注起中国电影,国内更是掀起电影制作的热潮。这也是电影成本相对降低,价格符合大众的结果。各大城市的电影院,媒体公司更是接涌迸发,行业一片繁荣。显著的变化也相对的说明,国内电影市场的繁荣兴盛,更是说明了电影在媒体影像行业中的发展趋势即将成熟,明确。

大家先看一组电影市场的数据:2004年,我国制作了200多部电影,票房15亿元。当然这里包含了外国电影在中国的票房收入,以下数据同理:2007年制作近400部,票房收入33亿元:2012年,制作700多部,票房达170多亿元。可想而知,中国的电影行业产量和收入增长的非常迅猛,现已成为世界年产量第二大国。对于电影发展的猛烈,首先是年龄覆盖全面性,小孩,青年,中年,老年全部涵括在内,全面推广。这也是动画产业现阶段所无力的,其次,主推青年男女电影,如最近热映的《小时代》《分手大师》《心花路放》等等。这也是中国电影与国际电影融合过程中,必然会有大批导演关注青年人所喜爱的焦点。再有,非主流电影也是少一部分人所喜爱的,这少一部分人是由电影研究者和电影迷构成,虽然不能代表大众的指向,但确是电影发展潮流中的一个群体,电影市场也推出了这少一部分人的欣赏高度。非主流电影在某一阶段意义上是一个国家电影真实内涵所在,也是艺术感的一种标志,知名导演在大量的商业片中也会制作出几部非主流的电影,标志自己的艺术内涵以及自己的文化底蕴。而反观中国的动画却很少能推出自己的“东西”,导致动画行业随波逐流,大众商业。

3、动画在电影行业中的应用

在中国科技进步当中,电影里加入的动画元素越来越多,特技,特效,二维、三维运用在电影里频频出现。中国电影、动画行业互相进步,互相融合是一种必然过程,也是当下中国媒体行业发展的趋势所在。艺术文化的进步和科技发展密不可分。随着电脑动画技术功能日趋强大,给现代的电影带来了极大的创造空间,动画天马星空的想象和不拘一格的创作方式更是给现代电影开阔了更加广泛的创意空间。影视中三维动画应用于虚拟现场,角色动画制作,虚拟运动过程模拟及后期特效等方面,三维动画中丰富的创意,夸张的变形,加强了影视作品的艺术表现方式,打破了影视艺术的表现形式。外界的任何阻碍在动画特效面前已摇摇欲坠。电影与动画互相结合创造出一种传统影视手法,不可想象的画面、场景现已在动画中得以实现,更加满足了观众对于这种感官冲击的渴望,使得电影更拥有吸引力和创作力。

回望过去,每一次的科技进步,艺术表现的手法也相对的革新与改进。1978年Superman第一个使用CGI也就是计算机成像技术的作为电影片头时,Black hold(黑洞)第一次使用3D电脑特效,从此3D动画运用到电影中,也是3D动画在媒体行业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之后的《侏罗纪公园》《星球大战》《深渊》等多部知名电影更是采用了3D电脑动画创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科幻效果。对此,詹姆斯・卡梅隆是这样说的;“视觉娱乐影像制作艺术和技术正在发生异常革命,这场革命给我们制作电影和其他视觉媒体带来如此深刻的变化,以至于我们只能用出现了异常数字化文艺复兴运动来描述它。”在我国2010年时也是中国电影3D元年,尽管早在几年就有大力的发展,但一直进步缓慢,直到2010年才开始慢慢起步。国产3D电影《乐火男孩》《齐天大圣前传》几部3D电影为试水之作,虽然并没有在中国电影市场中获得令人想象的效果,但给中国电影、动画行业带来启迪。中国3D动画技术在中国电影运用中更多的是电影特效方面,如《唐山大地震》《龙门飞甲》都将3D动画效果作为电影的点睛之处。动画科技的进步让很多专业人员从庞大的录像实景、琐碎剪辑步骤以及高昂的摄像设备中解脱出来,在创意和创作道路中开启了一片新的路途,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以及制作过程,给人们带来更好,更有冲击力的作品,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篇7

过去十年,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稳健,也积累了文化产业竞争力培育的相关经验。电影产业化改革八年以来,截至2010年,国内城市票房增长11倍,年均增幅超过35%,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2010年故事片产量达526部,约为全球电影产量的1/10;全年新增影院313家,新增银幕数1533块;电影票房也首次突破百亿元(101.72亿元),较2009年增长63.9%,其中国产影片票房达57.3352亿元,占总票房的56.37%;全年累计有17部票房过亿元的国产影片。

那么,过去十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核心经验是什么呢7我们可以通过美国电影产业的经验来进行比较。2008年美国全球票房收入280亿美元,海外票房收入183亿美元。以美国电影产业发展为样本的研究发现,大国经济规模和文化折扣的相互作用决定着一个国家影视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小:其中文化折扣是指因文化背景差异,国际市场中的文化产品不被其他地区受众认同或理解而导致其价值的减低。

对中国而言,最大的国际贸易竞争优势来自于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这一无法被模仿和替代的基础。因此,我国电影产业的理性繁荣,其起点在于如何利用我国作为大国的国内市场规模这一优势,建立起统一、自由、竞争、平等的市场秩序,为国产电影走出去奠定优势基础。据一位电影产业管理者的观察,中国电影产业今年之所以有相对均衡的发展,主要归因于国有公司并没有在该行业占据绝对垄断地位。开放与自由竞争是过去十年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经验的核心价值。

我们看到,征求意见稿第六条正写到:国家将电影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引导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影市场,促进电影市场繁荣。

此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便利各类市场主体、社会资本进入电影产业。

尽管相关表述有些含混,但还是释放出了积极的信号,即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影生产将成为未来电影产业发展的目标格局。这一格局是过去十年中国电影产业获得较好发展的核心经验体现。

但从2010年的情况来看,目前电影产业竞争中的不合理情况也比较突出。例如,尽管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中国产影片票房占56.37%,但近50亿元的进口业务却基本被国有的中影集团等垄断,仅此一项收入。就超过大多数民营电影公司的收入总和。这对民营电影公司来说是明显的不公平。这一问题如何解决7在征求意见稿中语焉不详。

此外,还有一点应注意,即可考虑电影产业促进工作的主体多元化,以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电影产业,促进工作。

征求意见稿第十条称: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电影产业促进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电影产业促进工作。而第十一条称:电影行业社会组织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制定行业自律规范,开展业务交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维护其成员的合法权益。

篇8

【关键词】中国电影;现状;未来展望;市场份额

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我国,国内电影市场自90年代中期以来,电影业的市场生产力就有了很大的提升,稳定中求发展,电影公司推出的国产电影也有了一定的竞争力,电影市场正迎来一个再度振兴、走出困境的良好机会。但是,另一方面,国产电影的质量与数量还远远满足不了电影市场的要求,电影市场的潜力依旧没有被充分发掘出来。国内市场被大量的进口影片占去了份额,国产电影在市场以及票房的份额上很难与其它影片进行有力的抗衡。另外,在广大的农村、中小城市以及部分大城市的消费水平差距较大,制片业、放映业以及发行业出现了一系列的利益冲突激化,这些矛盾的出现也预示着中国的电影业正处于关键的调整、发展时期,把握好机遇才能给电影市场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

中国的国情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电影业发展落后于世界电影业近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并且一度处于低迷的状态。在我国进入计划经济的时期,电影的主要作用使宣传国家的意识形态,对民众进行思想教育,放映和发行方面都是有事前的计划,不会存在任何的问题。中国的电影市场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也绽开了繁荣、缤纷的花朵,电影在当时称为了人们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同时,电影市场的扩大也充实了电影制造的队伍,电影经营的规模也随之得到了很大的扩张。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市场运营出现机制不畅,大众文化方式增多的影响,中国的电影市场出现萎靡。表现在从事电影放映的单位大幅度减少,电影队伍涣散,观影的人数也减少了很多,甚至出现了放映电影的时候,观众寥寥无几的现象。有数据显示,在1999年,国产电影的数量为100部左右,但是真正得到赢利的影片只有不到20部,有将近60部影片出现亏损的局面。虽然当时的电影公司大胆引进国外的影片,以刺激电影市场的消费,可是,由于中西方在信仰、传统、历史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国外的影片并没有救活当时的国内电影市场,反而将其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恶性循环。

其次,我国目前在电影人才的培养方面仍然做得不够。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拥有十几亿的潜在观众,相对于这一庞大的数字,国内现有优秀的摄影师、演员、导演以及编剧等的数量就显得非常无力了。能够让人记住的导演也是屈指可数,近年来的张艺谋、李安、陈凯歌等优秀导演并不能够满足所有观影群众的需要,并且同时还受到了演员、编剧、剧本等方面的限制,这些都是造成电影市场现状很关键的原因。

同时,要想创作出良好的电影并非易事,近几年来在电影市场上依然会出现道德观、价值观有误的电影,艺术质量较差,审美情趣、格调低俗等问题依旧会在当前电影市场上出现。还有一部分影片为了博取观众的眼球,不惜以畸形的人生状态,荒诞不经的故事发展灌输到影片中。这样的举措,对赢得电影市场的份额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同时也显示出了当前国产影片的力不从心,缺乏预测性、策略性,投产盲目,措施不力,功力不力,许多影片依旧在中国电影的市场中滥竽充数。

二、中国电影市场的未来展望

解放生产力是发展中国电影的根本目标和动力,将电影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程度地调动起来,创建出公平、竞争、开放的新时代电影体制,促进中国从本质上成为能与其它国家进行抗衡的电影大国,为民众创造多样化的精神财富,同时促进电影行业在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中展示民族优良的民族文化。要想达到这个目标还需要长久的探索与努力,可以说,当今电影人的责任重大。

(一)提升国产电影的质量。吸引观众观看影片的很大一个因素就是有优秀的电影质量,故事情节满足客户,这是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影片想塑造成精品所必须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的审美经验和叙事经验也会出现变化,传统模式下的叙事方法和故事情节已经很难打动客户,吸引观众前往观看。现代国际电影的发展趋势也是朝向日益复杂化的结构方式、日益加快的情节节奏、日益巧妙的讲述故事方式,日益新鲜离奇的故事情节。但是这也不能排除在我国电影市场中还存在相当一部分的国产电影使用的叙事方式过于传统,因此就会造成电影面临的群体类型较窄,卖座率低等问题。

(二)积极开拓后电影市场和国际市场。中国电影的发展不应该局限在某一领域,可以对二级电影进行积极的争取,如音像制品、电视播映、复映市场以及海外市场等等。借鉴国外在开拓二级电影市场的成功经验,在有些国家电影附属产品、音像制品、电视播映、复映市场在电影总收入中可以占到超过半数的收入。虽然我国在这个方面的探索还是处于初步进行尝试的阶段,但是可以进行长远的考虑,国际市场和后电影市场将会是促进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一剂强心剂。

(三)协调电影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步伐。电影的改革应该是在全方位进行的,只有这样,才能将其带入深入的层次。因此,我国的电影业就要首先对电影的体制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行业垄断和行业干预的局面,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来调整电影行业深化的步伐。其次,还要改善放映、发行与生产等环节队里、脱节的现状,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然后,还可以打造电影行业联合式的组织机构,朝着大中型的方向发展,规范电影行业市场,带领中国电影人朝着前进的方向发展。

三、结语

当然,在当前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中要面临的问题还远远不止这些,只有将当前电影行业的各个方面进行平衡,才能真正使得中国电影展现出自己以及民族的魅力,朝向更加辉煌的方向。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现象电影;社会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148-01

一、“现象电影”的概念以及背景

“现象电影”应是一个带有多重含义的名词,它是“话语消费”酝酿出的电影,是自带“话题争议”的电影。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中国电影导演的更新换代,以往从事不同行业的人都加入到导演行业中,如作家、演员等。不可否认,这些新生代导演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新气象”和“高票房”。他们以自己独有的思维方式打造别具一格的电影类型。或许是因为新生代导演更加了解现代主流文化和时尚的趋势,其内容题材更接地气,从而捕获了一大批青少年“粉丝”。

从客观上来说,网络时代的进步推动了“现象电影”的发展,网络营销、制造消费话语已成为推销电影的必要手段,也为中国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做出了贡献,但电影市场秩序出现了混乱,电影环境过于娱乐化、商业化,同类型电影层出不穷,大量广告的植入,明星效应,只求票房不求创新等问题凸显,都为中国电影行业带来了巨大争议。

二、“现象电影”的多样影像

电影可称为艺术片,它是以动画或其他造型艺术形式作为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造型的主要表现手段,追求故事片的逼真性,运用夸张、神似、变形的手法,借助于幻想、想象和象征,反映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愿望,是一种高度假定性的艺术。

近年来,我国电影票房持续增长,根据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40.69亿元,同比增长48.7%。国产影片票房为271.36亿元,占总票房的61.58%。全年观影人次达12.6亿,同比增长51.08%。2015年成为了国产电影的“崛起年”,国产片以60%以上的份额力压进口片。同时中小成本电影如《煎饼侠》《夏洛特烦恼》都成为票房“主力军”。相比2013年校园青春、都市青年爱情片的涌现,2015年的电影质量和话题争议有了质的飞跃。在市场经济下,中国电影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电影产业呈现了新态势。《捉妖记》是一部与动画相结合的奇幻片,其中动画人物是影片的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动画片风格的主要视觉因素。导演打破常规,让影设计更加有创意,细致入微的小人物丰富了细节,导演运用想象设计出创意空间。当动画场景撞上现实,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发挥创造力,吸取其中精华,让设计更丰富,使剧情具有像动画片一样的生命力,让设计同人、环境、风格、形式融为一体,和谐自然,表现完整的、自由的个性空间。这也是《捉妖记》获得高票房的原因之一,但《捉妖记》广受争议也是因其动画特效,国人一直将其3D效果与好莱坞大片特效相比较,使《捉妖记》的“高票房”受到巨大争议。或许正是舆论的争议才造就了“现象电影”的高票房。

从最开始的《人在逋肌罚到2013年的《泰濉罚几乎所有观众对徐峥的系列电影充满期待,《港濉纷魑“逋尽毕盗械暮蠹讨作,已然没有了《泰濉贰昂诼怼卑愕镊攘Γ在人物和剧情冲突上都未能让人耳目一新。虽然《港濉吩谏桃瞪先〉昧艘欢ǖ某杉ǎ但却在内容上得到一致“差评”。经典桥段的拼接、元素的“乱炖”,使电影情节显得非常刻意。最大的原因在于人物的缺位,使《港濉凡饺肓苏嬲的“逋尽薄

三、对“现象电影”的思考

本文对《捉妖记》《港濉妨讲康缬敖行分析,引发一些深思。“现象电影”虽然改变了大众的审美方式,但是大众对大片的诉求越来越高,想要获得高票房仅仅通过明星效应与话题制造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电影市场逐渐成熟,市场化、经济化背景下的电影行业面临着转型和挑战。高票房对于中国电影市场来说,的确是繁盛景象,但如何突破自身的缺陷,新生代导演的电影观能否一直主宰电影市场的风向,娱乐化、时代化的电影是否能唤起不同年龄观众的深思,等等,这些问题都亟待电影工作者做出思考和改变。精神文明建设比商业助推更为重要,希望中国电影的蓬勃态势不是短暂的“昙花一现”,在娱乐和消遣过后,我们相信,中国电影会真正步入一个持续发展的黄金时代。

参考文献:

[1]王一川.当电影回归时尚本义时――从“现象电影”概念引发的思考[J].当代电影,2014(2).

篇10

关键词: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策略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竞争逐步渗透进每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各国的国内市场必然地成为国际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使市场竞争成为一种国际现象。白树强在《全球竞争论》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开放度的不断扩大,入世协议的签署,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含义已从以往主要争取产品出口,更多地进入国外市场,发展到必须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同时与外国产品进行竞争。世界电影经济、电影市场、电影产业的发展趋势也与全球化进程的总体脉络、竞争的总体格局紧密契合。这样对于我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就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1]在市场经济中,产业竞争力是指一国的某一产业能够比其他国家的同类产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品或服务,并能获得自身发展的能力或综合素质。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盈利率是评估产业竞争力的两个显示性指标。前者反映产业在多大程度上为市场所接受,后者则反映产业自身发展的基本条件。产业竞争力,是以各国处于国际竞争中的产业为研究对象。因此,对于电影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我们选择了对具体现实中的经验事实进行多方位的考察和分析,并将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结合起来,金碚在《竞争力经济学》中提到“不拘泥于经济学分析的‘纯粹’性”[2]而尽可能贴近具体现象和具体问题,发现决定和影响电影产业竞争力的各种复杂因素,并就如何提高本国电影产业的竞争力提出具体的对策性建议。

一、中外电影产业竞争力分析

80年代以来,走向市场的中国电影业在新的文化经济环境下,表现出逐渐放开的市场与旧有电影管理体制的日益不协调;表现出转型期资金、技术、人才、市场资源等的相当薄弱和不足;形成了巨大规模的中国电影市场与电影业惨淡经营、电影票房一再低落的巨大反差。[3]随着中国电影行业机制改革逐步向纵深发展,到2007年的十余年间,先后实施了“影视合流策略”、“电影精品战略”“、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电影股份制、集团化改革”、“引进分账大片”“、院线制”等重大举措[4]。并在电影产业政策不断完善的前提下,电影市场从一个原有相对封闭的经营格局逐渐走向全面开放。为此,一系列电影经济政策的出台,诸如《电影管理条例》,规范、启动和引导着电影市场;2003年,三个新规定及2004年CEPA的签署,以及2004年11月10日,第43号总局令的开始实施,都为电影业的放开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政策支持。[5]而这种加快开放的主动策略,均有助于吸纳各类资源、资金,做强做大中国电影业,为电影业摆脱困境、挖掘潜力、探寻出路提供了更为宽广的探索空间和发展路径。具体从以下三方面来说:

(一)国内电影产业竞争力状况

1.市场票房

2003年以前,大陆电影市场的盈利比例是:60%来自好莱坞大片;30%来自香港影片;10%来自国产影片。从表1、近年来中国电影的票房收入和观众人次情况可看出:2003年,22亿元的大陆电影主业收入中,电影票房收入只占全国电影总收入的50%,而这其中,进口大片又占去了一半以上的票房收入;其余50%则完全来自CCTV—6电影频道的广告收入。再看,2004年,36.7亿元的电影主业收入中,国内影院收入只占了15.7亿元,电视播映收入达到10亿元,海外收入11亿元左右。[6]看2007年,中国电影年产量约400部,67亿元电影主业收入中有30亿元的本土市场票房收入,22.5亿元海外票房收入,电视播映收入15.5亿元。而在这400部国产片中,真正进入院线运作的仅有百部左右,另外的根本无法进入市场,相当数量的国产影片质量低下,使得国产片总体质量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二八定律”显著,即,20%的影片占有着80%的票房,而80%的中低档影片只能分享20%的票房。[7]

表1、近年来中国电影的票房收入和观众人次情况

年份1992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7

票房

(亿元)19.9158.59.68.710915.72030

观众

(亿人)17154.62.22.50.571.83.56.49.5

因此,国产影片质量不足,数量有限,很难满足电影观众的市场需求。放映业,多厅、现代、数字影院的升级和建设步伐加快;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和联合的步伐加快;民营影视企业异军突起,投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但不容忽视的是:2006—2007年,国产电影产品能排上国内影院档期的也只有1/3强,也就是,至少有2/3弱的影片将成为积压品,而进入市场的那些影片能收回成本的也为数寥寥。

2.进口分账

2001年WTO的签订,促使分账片的指标自原来的10部增至20部;2003年由于CEPA0的签署,香港电影不再占20部分账片的数额;2006年起国家广电总局开始对分账片的国别配置进行调整,要求每年进口分账片中美国影片的数量不得超过70%。[7]进口分账片进人中国电影市场已十几年,它对于内地观众的审美趣味与文化取向的影响不断加剧,对于国内电影创作思维的影响日益显现。

(1)国别比例:美国约占90%

自1994年11月12日首部分账影片进入中国内地电影市场至2007年,一共引进分账片350部,美国影片在进口分账片份额中占有绝对的压倒性优势。除2000年和2007年外,美国影片占中国进口分账片的比例都接近90%。[8]

(2)分级比例:R级约占14.6%

影片分级是进口分账影片中必须考量的重要因素。在10年间R级影片比例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在350部进口分账片中,R级影片共52部。其中4部来自法国,占所有进口法国片的44%,远高于美国的14.2%。[9]

总之,到2007年,中国大陆的电影无论是从产量、发行营销趋势、影院票房成绩还是电影产业链的盈利开发模式,都有值得称道的成绩。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年来中国大陆电影也有一些借助合作制片或参加各种国际性电影节而走向海外市场;中国的电影业在一系列的改革与调整后,已开始逐步向产业化迈进。放映业,多厅、现代、数字影院的升级和建设步伐加快;[10]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和联合的步伐加快;民营影视企业异军突起,投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

(二)国外电影产业竞争力状况

美国电影业人士早在20世纪初就具有了国际化的视野,开始占领并拓展世界电影市场。骆思典在《全球化与亚洲电影市场给中国的启示》中提到“据美国商业部1939年的报告称,美国电影已经占到了世界电影总量的65%”,[11]海外票房收入占到了好莱坞成本回收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到60年代,美国一半的电影年收入来自于出口。1994年,美国年出口总额达到180亿美元,电视、电影和录像制品的出口额占到了80亿,这其中55%来自于西欧。英国在20世纪20年代后,就开始处在好莱坞的笼罩之下,1914年,美国影片已占英国市场份额的60%。[12]1918年,英国放映的影片中至少有80%来自好莱坞。到90年代,好莱坞影片始终占英国市场份额的90%以上。1994年,英国影片仅获得国内票房13%的收入。虽然80年代以来,英国演员及电影创作人员赢得了30%的奥斯卡奖项,但英国的电影工业迄今仍属于好莱坞一个特定的互补。[13]再看,从1988—1998年间,西方主要电影国家国产影片在本土市场所占的份额统计比较(详见表2)

表2、从1988—1998年间,西方主要电影国家国产影片在本土市场所占的份额统计比较

国家1988年1994年1998年

法国38.97%35%28%

意大利20%(1989年)15%缺

德国16.7%10.35%9.5%

日本21%16.7%36%

英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新兴多厅影院的出现,又由于向新自由主义的转变和跨国投资的发展,加之通过传媒私有化进程、西欧统一市场的建立,及苏联的开放和录像机等视听媒介的普及,都更加提升了美国大片在海外市场的收入,更加促进了美国影片在世界市场的拓展。[14]由此,我们来看2004—2007年美国影片在海外市场占有份额的大致情况如下表:

表3、2004—2007年美国影片在海外市场占有份额的大致情况

国家/电影市场年份本土影片所占市场份额美国影片所占市场份额

在欧盟25个成员2004欧洲影片占有26.5%71.4%

在法国的电影市场上200438.4%(2005年有所下降)47.2%

在英国的电影市场上200412.4%(2005年有所下降)83.8%

在德国的电影市场上200523.8%(2006年下降较多)76.2%

在俄罗斯电影市场上200512.0%(2006年有所上升)81.0%

在韩国电影市场上200654.2%(2005年更为上升)41.2%

在日本电影市场上200741.3%(2006年为37.5%)58.7%

在产业化运作方面:2005年,美国电影全国票房收入达89.9亿美元,美国视听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排位已从1985年的第11位跃居到第6位。而在录像市场上,美国1997年仅录像租赁一项收入就达96亿美元。特别是,在全球百大音影企业集团中有85%都位于第一世界,而美国的营业总额高达1100亿美元”。[15]迪斯尼、华纳等大公司和独立制片公司共同左右着美国电影的制作发行经营。放映方面,美国较有实力的院线有20多条,其中卡尔迈克等十大院线控制着全国50%以上的银幕。2007年,美国年发行故事影片763部左右,大制片公司平均每部影片投入数千万美元。

至于世界其他国家电影产业的竞争力情况,我们看到尽管好莱坞极其成功地渗透了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市场,但这些受到影响的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工业在以不同方式应对好莱坞挑战的同时,也在吸收、借鉴、比较与调整中或多或少地取得了一些成功。倪震在《改革与中国电影》中写道“中国香港出品的电影不仅在亚洲市场的观众号召力可与好莱坞匹敌,同时也向好莱坞提供武打片、动作片等,在美国及其他世界市场占领了一席之地;韩国电影不仅在其本土市场2007年已占到54.2%,且也越来越多地走向亚洲及国际影视市场;英国电影在其本土市场的份额也从战后跌入最低谷的1984年的5400万人次提升2006年的1.71亿人次”[17];日本电影,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曾受到好莱坞的全面冲击,民族电影只剩下10%的票房份额,但自90年代以来,随着独立制片逐步取代大公司垄断,一大批新人重新整合了制作队伍的结构,以及随之带来的从题材取向到艺术风格的不同,这样又为日本电影赢得了市场,从好莱坞手中夺回了50%的本土市场票房份额。印度电影的“宝莱坞狂热”现象为印度赢得了不菲的海外市场收入,尽管好莱坞电影依赖其强势力量,正在继续将全世界变成美国电影的超级市场,但近年来,欧洲艺术电影的坚守,日本新电影的崛起,东欧国家优秀电影的不断出现,伊朗电影的独树一帜,韩国电影的本土追求,也都对好莱坞电影帝国提出了挑战。由此可见,美国在文化工业领域曾经拥有的主导地位已经被全球化所取代了,世界电影市场出现了多元推动、多元共存的多元化竞争格局。

二、中国电影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电影市场竞争激烈及其它娱乐方式的出现,电影观众人数有明显的下降。1979年,我国观众人次达到279亿,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电影观众人次大幅下降,2001年已经降至2.2亿。目前,中国人均看电影仅为0.5人次,不足美国的1/10。[16]不过,就观众对电影产业的总体需求情况依然明显,而这种需求还将根据整个电影产业的扩张和电影产品质量的提升而上升。

(一)娱乐多元化

目前电影的很大一部分观众已经把关注点从电影转向了其它娱乐行业,但是这并不是说他们不需要电影,而是说他们把注意力转移了,转移的方向与电影很有直接关系,如电影频道、影碟、录像,等等。而在所有的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媒体中,电影是媒体津津乐道的一块。据统计,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2005年覆盖人群为8.15亿,广告收入同比增长15%。黄金时间一部影片平均收视率为4%,最高收视率为8.7%。[17]有的影片甚至在电影频道回放好几遍,收视率依然很高。而目前的影碟市场已经非常繁荣。截止2008年底,中国音像市场批发、零售、出租和放映单位约有20万家,通过音像市场每年消费的电影产品不低于45亿元。

(二)经营状况

1.电影产量

近几年来,我国电影的年产量平均保持在150部左右,这个数目相对于目前的电影院及银幕数而言,虽然刚好合适,但是相对于拥有世界上最多观众数的中国来说,这个数字还非常薄弱。不过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许多影片生产出来后,由于影片市场竞争力弱的原因,往往抢不到档期放映,每年实际能进入院线放映的仅有30部左右,而这30部当中,真正产生良好票房的影片也不多。大部分影片直接进入电影频道,或者干脆就没有放映过。由此看来,在制定年产量规划的时候,更应该考虑影片的市场竞争力,不仅要数量,更要质量。

2.电影院及银幕

我国拥有电影院数目6343座,其中大部分都建设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年久失修,影院与其它文化设施相比,显得相当落后,大部分影院都是传统的单银幕影院。实行院线制后,截至2005年底,加入35条院线的电影院1036座,银幕数1906块。由于没有加入院线的电影院基本上为单银幕影院,那么我们可以推算出我国现拥有的银幕数大致在7213块左右。在城市,我国近5亿城市人口仅仅拥有3000多家专业电影院,而美国2亿多人口就拥有35280块银幕,平均将近8000人就拥有一块银幕,差距极其巨大。3000多家专业电影院中,近年来投入较大规模改造和正在改造的只有60家左右,而正式这新改建的60家电影院,其票房几乎占到全国总票房的50%。这些发挥效用的电影院高度集中在大中城市,尤其是集中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四川等省市及部分大城市。[17]

3.票房及其它收入

美国2007年度票房约为120亿美元,已经是从1987年开始保持20年连续增长。2006年法国票房约为11亿美元,其中法国影片占40.4%,其它大部分是美国影片的市场。美国影片对于法国市场的渗透还表现在录像带和DVD影碟市场上。2007年,有4300部影片的录像带和DVD影碟在法国上市销售,其中美国片就占51.7%,其销售额占总额的72.1%,而相比之下,法国国产片只占新发行录像带和DVD影碟的32%,其销售额只占总额的20.5%。[18]

中国电影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外国进口影片数量的增加与外资影院的出现将带来更大的竞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将更加复杂;中国电影产业体系的不完备将使电影企业和电影产品面临更激烈的挑战;观众观赏需求的多样化将对电影创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当前中国电影产业化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问题的症结在于“没有细分市场”;2、中国电影的体制、观念、经营管理手段落后;3、中国电影的生产力发展不足。

三、提高中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一)必须细分市场

首先是电影市场的细分化,大致分为三大类型:一种是重点推荐影片加美国卖座大片构成的主流市场;二是以冯小刚电影为代表的国产娱乐片加外国的小片,用买断方式引进的非分账影片构成的中型市场;第三是更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类影片,加上一些著名导演作品和经典影片形成的小众艺术片市场。其次要对影片实行分级制,“分级是非常重要的,把纯意识形态管理变成适应市场观众需求的经济管理的一种方法。真正把电影当商品的一个概念。”这些意见已经触及了中国电影界目前面临的一些根本问题,有了市场化细分,才能够使电影创作真正繁荣发展起来。

(二)必须对中国电影的体制、观念、经营管理手段进行全面改革

首先,要在中国电影行业明确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寻求一种“半计划半市场”的经济模式。[19]事实上,这种模式不存在也不可能调节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市场、市场规律与自身因素的矛盾。这种模式让政府很累,让企业应对无力,使中国电影市场难以找到自身的经济运作规律,政府的政策缺乏真正的调控力、远见和洞察力,企业缺乏竞争力和活力。更要命的是,半计划半市场的电影经济模式使电影市场常常发生非规律性的萎缩或增长,中国电影改革找不到强劲的动力,中国电影经济找不到可靠的增长点,电影行业普遍缺乏凝聚力与积极性,日趋自我封闭与保守。

其次,政企职能要分开。政府主管部门需要建立科学管理制度,制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制片、审查和发行政策。一个制片厂一年拍几部什么题材的影片,一个档期上几部影片,是用不着政府操心的。政府的文件应当具有权威性,这个权威应更多地体现在产业政策的制定与调整上,而不是用文件来推荐哪些影片必须观看或指定哪些影片是优秀影片。

其三,行业管理上下错位要理顺。中国电影行业国家级的属广电部门主管、省级和省以下的属文化部门主管,这就难免造成管理上的局限性和部门性,好像谁都在管,但真正要管的就缺乏统一和协调了。制片、发行、放映同属一个市场链,“制片、发行、放映一条龙”早在1993年就提出来了,但因为上下错位、首尾相异而很难实现。[20]管理上下错位,还使全国电影市场缺乏完整的规划和公平的改革方案,比如省级和省以下发行部门为发行改革付出的巨大成本就无人问津,也无从补偿。

其四,要根除传统的保守的落后的思想观念,对中国电影行业来讲,这是根本性的。电影行业落后于时展,主要就是思想观念的落后,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盛行。这么多年以来,政府主管部门、电影企业都想把电影搞好,但在很多时候,我们的思想不够解放,观念不够明确,在坚持“二为”方向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间没有找到合适的平衡点。[21]没有真正认识到,电影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相协调的,在新形势下,电影没有经济效益,就不可能有社会效益。电影制片企业,整天考虑的是从政府那儿申请多少补贴,拍影片获奖,对影片制作、资本回收、市场营销考虑甚少,而政府对企业的考核,经济指标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走过场的多。这就造成恶性循环,政府给制片业大量补贴,许多影片获奖,但根本就进不了市场;发行企业对国产影片发行没信心,观众更不买账。电影发行企业的落后主要在于不懂市场、人员老化、素质差,特别缺乏既懂电影创作知识又懂市场运作规律的人才。这就造成发行环节那么难减少,院线制有其名而无其实,偷瞒漏报票房难以制止。

(三)实现产业化,就是解放中国电影的生产力

第一,市场竞争、品牌、资本与专业化是实行中国电影产业化所需借重的手段。电影行业搞竞争,就必须减少政府的干预,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电影市场,使所有干电影和愿意干电影的人在一样的条件下竞争。搞竞争,政府必须减少对国有制片企业的补贴,多鼓励制片厂拍既赚钱又好看的影片,在用法律保障国产影片放映空间的前提下逐步不再依靠红头文件组织观看影片。使国产影片参与市场竞争,有必要逐步淘汰现有的陈旧发行框架,敞开发行,打造出新的市场空间,使院线制名符其实,而不是现有电影发行公司的翻版。相反,政府要在政策和资金上扶持年轻一代优秀电影制作人、经营者的成长,扶持电影院的发展。在公开、透明、平等、申请的原则下,用来自电影行业的财政收入对电影艺术创作以补贴;对电影艺术创新和新人新作给予政策扶持和财政支持;各种电影节和基金会要重视电影艺术创新、处女作;制定激励措施,鼓励发行商多发行国产影片和新人新作;建立多渠道、多样化、透明的电影投资体制。?22?

第二,电影市场竞争在对外开放之前,对内完全可以彻底取消对主体资格的所有制限制,给予经营主体平等待遇。符合规定条件的社会单位和个人,都可以依法取得制片、发行、放映活动的资格。在电影市场资格准入及经营项目审批上,一视同仁。彻底取消发行许可制度,以签约或方式自由发行取得通过公映许可证的影片。全面推行签约制度和专业制度,规范并发展电影市场。

第三,市场竞争能力来自于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中国电影行业特别需要用专业化的手段来经营管理。在现有的庞大发行框架之外,很少的人用专业化手段可以做成多数人做不成的事;国产影片的巨额投资不仅可回收,还可赢得巨额利润,但须运用资本运作,严格控制成本;盗版是可以想办法杜绝的;电影要当作商业完全市场化运作;具备了市场竞争条件和专业化运作手段,中国电影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品牌并打通融资渠道。[23]

总之,中国的电影产业要培育和打造其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要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集约化经营、产品系列化开发、现代化生产、社会化参与。实现中国电影的产业化是一个从根本上深入改革的过程,是对电影行业重新洗牌、全面开放的过程,是对市场进行重组、细分的过程。实现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将解放电影的生产力,促进电影的新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影响竞争力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各种因素相互影响、渗透交织,使竞争力成为综合性极强的问题。中国的电影产业要具有竞争实力也应本着“发扬传统优势、扩大独特优势、培植后发优势、聚合整体优势”的指导思想,[24]面向市场,融入市场,抢占制高点,开拓生存和发展空间,走集约化经营之路。中国电影业的改革自1993年始,到2003年才真正步入“产业化”发展轨道,到2005年进入产业发展的关键年,已取得了瞩目的成绩。?24?中国的电影业正在经历着体制和机制的变革与创新。其产业特征及发展趋势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电影发展模式从注重数量增长,逐步转向注重质量、效益的增长和持续、协调、全面的发展;二是,电影管理体制从事业主导型向产业主导型转变,市场机制的作用日益明显,政府逐步转向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综合手段来实施宏观调控和管理;三是,电影经营主体从单一所有制向多种所有制结构转变,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部分外资共同形成多元化的资本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四是,电影市场逐步向开放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市场格局转变,电影盈利模式已经从单一的影院票房逐步转向多元化的产业链营销模式;五是,电影科技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体系转变,科技创新在优化电影产业中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这一系列的变革必将给中国电影业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也必将对中国电影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面对当今世界电影发展的特点:1、高科技特别是数码技术在制片及影院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2、电影后产品开发越来越多样化,电影经济效益的实现形式越来越多元化;3、电影制作的故事背景和表现手段越来越国际化;4、跨国影视集团的兼并与重组加快,许多影视业务越来越全球化;5、跨国电影制作越来越普遍,电影产业化的实现路径越来越广阔开放。因此,中国的电影产业要具有国际竞争实力,就必须将自己放置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以开放的视野去推动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当我们站在现实的至高点,放眼全球科技的迅猛发展,思索中国电影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未来走向时,业内人士做出了这样审慎的分析:中国电影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外国进口影片数量的增加与外资影院的出现将带来更大的竞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将更加复杂;中国电影产业体系的不完备将使电影企业和电影产品面临更激烈的挑战;观众观赏需求的多样化将对电影创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电影要加快法制建设、加强电影资源管理、进出口管理、经营管理以及技术管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打造中国电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参考文献:

[1]白树强.全球竞争论[J].中国社会科学研究,2000(1):37-40.

[2]金碚.竞争力经济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3,5(1):29-30.

[3]郑洞天.2004年的电影[J].当代电影,2005(2):4-6.

[4]赵子忠.2003,透视中国电影产业投资[J].现代传播,2003(1):9-11.

[5]蓝杉.选择开放、建立规则、打造市场新平台[J].中国电影市场,2002(1):17-19.

[6]迈克?坎南.一种工业的出现[J].英国电影史,1983(5):31-33.

[7]张颐武.陈凯歌的命运:想象和跨出中国,王一川.从〈无极〉看中国电影与文化的悖逆[J].当代电影,2006(1):31-35.

[8]倪震.〈无极〉:中国新世纪的想象?陈凯歌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6(1):4-7.

[9]张会军,俞剑红.中国电影产业年报告[J].中国电影市场,2006(8):40-42.

[10]张英,李宏宇.出得了电影局进不了电影院[J].南方周末,2005(1):12-15.

[11][美]骆思典.全球时代的华语电影:参照美国看中国电影的国际市场前景[J].当代电影,2006(1):6-8.

[12]文硕.好莱坞:是生产电影,还是生产品牌[J].中国电影市场,2000(6):14-16.

[13]尹鸿,萧志伟.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电影的发展[J].尹鸿影视时评,2001(1):75-77.

[14]杨远婴.好莱坞英国[J].中国电影报道,200(1):6-7.

[15]克莱尔.好莱坞与世界[J].电影艺术,2005(12):4-6.

[16]周铁东.略论推动好莱坞电影发展的主要动力[J].电影艺术,2001(2):4-5.

[17]倪震.改革与中国电影[J].电影艺术,2005(2):50-51.

[18]尹鸿,萧志伟.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电影的发展[J].尹鸿影视时评,2001(1):2-6.

[19]黄式宪.中国电影产业结构重组的新格局[J].当代电影,2005(2):12-15.

[20]蒲震元,杜寒风.电影迈向21世纪[J].中国电影市场,2001(6):15-17.

[21]ArthurDeVary,W.DavidWalls;"MovieStars,BigBudgets,andWideReleases:EmpiricalAnalysisoftheBlockbusterStrategy"[M].London:PersonEducation,2002:12-16.

[22]赵荣圣.电影行业的前瞻与县级公司的对策[J].中国电影市场,1999(9):8-10.

[23]张会军,俞剑红.中国电影产业年报告[J].中国电影市场,2006(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