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管理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6: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值管理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市值管理的方法

篇1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企业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08.104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8-0132-02

知识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属于一个全新课题,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被商业组织所认可。在所有组织内已经普遍运用计算机时,知识管理的相关技术才被广泛讨论。它具有迅速扩展的特点,作为组织进行管理的工具,其目的是更好地服务组织,提高组织工作效率。现在它已成为国际上较大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管理涉及到20多个领域和技术。管理者也逐渐了解到知识管理对于个人和组织的学习与应用是一项全新的课题。如今人们对于它的重要性有了越来越深的了解,但是对于它的使用和实施还存在一定困难。为了更好地帮助更多人及组织了解知识管理和其相关的技术方法,本文将对于知识管理进行简单介绍;同时,对现有最新最流行的相关知识管理方法以及实施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阐述。

1 简 介

随着计算机科学与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的访问更加频繁,大量数据可以被广泛使用,并且人们迫切需要将这些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和知识。事实上,所有工作的完成都是以知识为前提,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是知识与知识使用效率的竞争。因此,知识管理对于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都是至关重要的。组织对于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应该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若很好地实施知识管理方法,组织一定会在战略商业行为中取得成功。

2 知识管理定义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是一个跨学科的方法,充分利用知识来实现组织的目标。知识管理关注如获取知识、创建知识、知识共享和文化与技术基础的过程。

3 知识管理的目的

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每个员工在组织内的能力和他在整个团队中知识的影响力,提升整个组织的性能和效率。这会形成一个知识能动文化和知识共享的组织结构。同时,其相关的技术方法在许多领域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例如,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认知科学、技术写作、文档管理、面向对象的信息建模和电子出版技术等。

4 知识管理的价值

放眼当下的市场,通过观察不难看出最有价值的公司往往是那些知识创新驱动的,即知识驱动。知识管理可以给组织带来至少5方面的价值:鼓励创新;完善决策;减少回复时间,改善客户服务;产品和服务的快速推广,增加收入;认可并奖励员工利用知识来提高他们在组织内的自我认同感。因此,知识管理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5 知识管理的方法

知识管理方法即组织中理论认知和实践知识管理相结合。它使大量信息转化为知识成为可能,无需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就可以将人与知识连接起来。个人或组织使用知识管理技术来收集和处理信息、数据,将其转化为知识,使知识更实用并且有效,最后在工作中运用所得的这些知识。一般知识管理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知识发现技术、知识存储库技术、智能助理和群件技术。对于公司来说,选择适当的知识管理方法非常重要。

5.1 知识发现技术(Knowledge Discovery Technology)

对组织内部各种数据与信息的获取、并将这些信息组织成有用的知识可称为知识发现技术。知识发现技术的目的在于在组织现有数据基础上,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它可以使这些数据更加具有实用性,而不仅仅只是一个个的死数据。

图1为知识发现技术的过程。由Fayyad, Piatetsky-Shapiro和Smyth于1996年提出。图片从底部到顶部显示出原始数据如何一步步变成有用的知识。

5.2 知识存储库技术(Knowledge Repository Technology)

知识存储库技术好比置身于一个巨大图书馆中的图书管理员,他可以将大量的书籍、文章、期刊进行分类;同时,可以选择信息和数据,自动更新数据库,根据组织特点来优化数据库的结构。知识存储技术通常包含知识库存和知识地图等。这是一个包含员工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系统。同时该系统可以定制不同信息或数据的订单,通过组织和用户偏好的需求进行设计(见图2)。

5.3 智能助理技术(Intelligent Assistant Technology)

智能助理技术对于处理大量数据信息和知识非常有效。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下可以应用于一系列关于用户操作的订单或者指定的程序。智能助理技术通常可以从用户中得到任务和命令,并熟练应对任务和秩序,以完成任务。智能助理工作一般分为3个步骤。首先,确认给定的任务;其次,评估最有效的方法来实现这个任务;最后,采取方法来完成这项任务。图3描述了最常见的智能助理技术的工作过程

5.4 群件技术(Groupware)

群件技术是一个整体协作、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联合工作的工具系统。它是在员工和任务中提供即时的、全面信息的一个阶段。该技术可以将文件数据功能、信息传输系统和交互系统相结合来帮助员工和整个组织改进并应用知识管理。此技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远距离的讨论,它可以应用在网络会议系统、论坛、电子邮件和即时群消息。图4是一些可被归类为群件技术的方法。

以上是知识管理技术的4个分类。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加快信息和数据搜索速度、组织现有和未来的信息、提高对超载信息的处理和增进知识传播,以更好地进行组织内部的知识管理。

6 使用知识管理方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所有与知识管理相关的技术方法对组织中知识管理的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大多数的技术在使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出现问题:人类如何与机器和谐工作。组织在使用知识管理技术时,必须注意两个关键的问题。首先,管理层需要选择一个适合于组织整体结构和工作流程的技术。第一步,要了解信息搜索、信息连接和信息共享中出现的问题。第二步,对所有员工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喜好并询问他们提出的建议。第三步,在收集所需的信息后,管理层将决定最适合组织的技术。决策者必须确保新实施的技术将有助于实现当前的组织目标,并且不会在实验期造成任何麻烦。否则它满足不了快速知识共享、知识传递和知识处理的设计目的。其次,因为人与技术的合作一定会出现问题,所以对于任何一个技术的使用,组织必须预留下实验期的时间。但是当技术实施的过程中,如果在技术和人之间有了冲突,组织决策者必须把人作为首位。否则只会浪费所有的时间和努力,知识管理在组织中也将不会成功。

知识管理技术的实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它是一个复杂的、全面的系统,需要时间来测试是否可行。面对所带来的影响和问题,决策者必须有耐心,而且懂得如何理解和使用它。

7 结 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知识管理方法作为一个新的热门话题,知识管理技术吸引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从提高业务性能和效率的角度来看,知识管理技术在企业管理中是必要的。在工作中如果没有它,整个系统就会崩溃。此外,知识管理技术能够改善人的生活方式,可以丰富一个人的知识面,扩大视野,提高效率,增强人的整体性能和个人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程大勇.和谐政府建设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及实证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2]李延胜.泰科立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3]王澜.人力资源管理营销在A公司售后工程师绩效考核改革中的应用[D].厦门:厦门大学,2008.

篇2

 

1.人员-Man

 

首先,所有作业人员必须满足相应岗位的基本资质要求,具备相应的文化水平;其次,针对相应岗位的特殊要求,所有作业人员必须经过相应的技能培训,并经过考核合格才能上岗;最后,作业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岗位的作业指导执行,不得擅自更改。

 

以上只是人员管理的通用要求,针对一些特殊的岗位或者特殊的要求,还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比如,有些岗位需要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并取得主管部门颁发的证书才能上岗,证书有效期满后,需要再次参加培训,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补充与更新,才能继续胜任该岗位;还有一些岗位,需要具有非常丰富的专业知识或从业经验的人员才能胜任,在用人之前就应针对这些特殊要求进行专门的考核。

 

此外,人员管理还要针对各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性格、喜好、思维方式、处事方式的多样性。进行因才施教,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使每个人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他的光和热,这是对管理者水平的考验。

 

2.机器-Machine

 

首先,必须有完整的设备管理办法,设备的购置、使用、流转、维护、保养必须有章可循,并有相应的记录;其次,计量器具必须按照规定定期进行计量检定、校准及期间核查;最后,仪器设备的使用状态必须明确标识。

 

计量器具的准确是测试结果准确的前提,因此,计量器具的定期检定、校准及核查至关重要。计量器具的管理要比普通仪器设备的管理更加规范和严格。状态异常的仪器设备,必须明确标识,防止误用。如果误用,必须对异常期间产生的测试数据的可靠性进行评估。

 

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检测用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也比较快,实验室可以通过对参照方法、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测试效率及成本的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

 

3.物料-Material

 

首先,必须对物料供应商进行评估,确认其具备提供满足要求的物料的能力,建立合格供方信息档案,并根据综合服务质量对其进行动态管理;其次,物料必须进行严格的管理,根据物料的不同性质采取相应的验收方式,验收合格方可入库备用,储存环境必须符合相应要求,出入库、流转、使用有记录,关注物料有效期;最后,特殊物料必须特殊管理,比如标准物质必须进行期间核查。

 

在测试实验室,普通物料主要是各种试剂,试剂的质量是影响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对其进行规范的管理。标准物质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物料,它是定量测试结果定量的标准,因此对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影响重大,除了通用的管理之外,为此还要进行期间核查,主要是确认性状的正常和量值的稳定。

 

4.方法-Methods

 

方法包括作业过程中所需遵循的各种标准和规章制度,如:产品标准、检测方法标准、各类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作业流程图、等等。方法的科学合理及对方法的严格执行,是保证测试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首先,方法文件应该科学合理,既要保证能满足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又要便于实际操作,流程顺畅而高效;其次,指导具体操作的方法文件一定要明确和详细,保证不同人员按照此文件操作可以得到可比的结果;最后,方法文件中应该明示关键步骤或者是对结果有重大影响的步骤,并进一步明确其要求。

 

在方法中应该关注的问题是方法的维护与更新。维护与更新可能来自于外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更新、客户的要求等,也可能来自于实验室内部管理方式和方法的调整,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的改变。但无论哪种情况,只要方法文件有变更,都应及时对与其相关的其他文件进行相应的变更,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以避免新旧方法文件的混淆。

 

5.环境-Environment

 

这里的环境主要是指对测试结果有影响的区域的环境条件,除了通常的卫生要求之外,更多指区域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噪音值、清洁度及影响感官判定的各类因素等等。

 

首先,实验区域必须满足基本的卫生要求,整洁、有序、无杂物,这些可以借鉴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是对生产现场各要素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种方法)的管理方法;其次,针对不同测试对环境条件的不同要求制定环境标准值范围,并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保证标准值能够实现;最后,必须对环境条件进行监控,当环境条件失控时,要对失控期间产生的数据的可靠性进行评估。

 

实验室最常见的需要进行环境条件控制的区域有天平室、仪器室(尤其是精密仪器室)、微生物检测室、感官评价室等。此外,进行微生物培养的各类培养箱,以及进行标准物质及标准菌种储存用的冷藏设备,也必须进行严格的条件监控。

 

6.检查-Measurement

 

检查是5M1E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但却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检查主要指对工序产品质量的核查,在实验室就是对测试结果真实性和准确性的核查,而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又与以上提到的五个方面都息息相关,所以,核查其实是对以上五方面实施效果的核查。如果没有检查,以上5个方面的实施效果就没有办法评价,也就不能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更不必谈进一步的改进。

 

首先,核查必须明确规定核查的对象、技术要求、核查人、核查时间、核查频次、核查结果的处理、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制定,实施和效果评价,否则,核查很可能会流于形式;其次,核查过程必须有记录,各环节记录都要有相应人员签字确认,以防止彼此推诿扯皮;核查结果的处理,以及后续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效果评价,最好有相关管理者的参与,以体现对核查工作的重视,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实施和改进的效果。

 

以上是本人根据自己实际工作经历的总结,希望可以和广大的同行进行沟通与交流,使更多人关注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从而进一步促进检测行业的更好发展。

篇3

【关键词】 市政道路;施工质量;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7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3)02-018-02

1市政道路工程的特点

1.1工程准备期短,工程进度紧。市政道路工程基本上是在城市人口密集的地方,通常是在城市内的大街小巷内,往往涉及到大量的拆迁改建工程,施工过程严重影响现行的交通以及周边的生活环境,给城市居民的出行和生活带来巨大的不便。因此,为了尽量减少市政道路施工带来的负面影响,通常会对市政道路施工周期进行严密的规划,对工程进度要求十分高,工程一旦施工只能提前,不可推后,为此,许多施工单位不得不倒排施工计划以符合工期要求,这样难免造成工程出现疏漏,缺少足够的周密性。

1.2施工环境复杂,工程难度大。市政道路地处城市人口、商业集中区,施工地面下往往是城市电力、电信、燃气、给水管道密集的地区。施工过程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给这些基础设施造成重大损害。因此,市政道路建设应当充分重视城市复杂的地下管线分布情况,做好施工准备工作。同时,鉴于市政道路建设需要面临复杂的施工环境,市政道路建设总体难度偏大,因此管理也比较困难。

1.3地质条件影响市政道路施工。良好的排水系统对于防止城市内涝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排水工程建设受城市地质条件影响十分巨大,不同的地质条件需要作出不同的建设方案。当施工地地下水位较高,土质较差时,井点或深井降水措施就能派上用场,只有当水位降低至符合安全施工条件,才能进行沟槽的开挖,如果管道埋设较深,还需要沟槽边坡支护,只有这样才能正常施工。总体来说,市政道路施工受地质条件影响十分巨大,需要在充分勘察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施工。

2市政道路施工中的质量通病

2.1路基、土方工程及沟槽回填土沉陷。路基及土方工程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通病有:路基局部沉陷、边坡滑塌、路堤失稳、基底压实度不达标、路床积水。挖方工程中出现土方坍塌、侧移、下陷、超挖、扰动、放坡不到位。回填工程中回填土标高厚度不控制、不密实、表层不平整、不均匀下沉、土的含水率不控制。

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是保证路面强度和稳定性的基本条件,由于城市道路的地下部分铺设了各种不同的管线,因此,其沟槽回填的密实度对道路路基的影响很大,道路路基施工中,路堤填筑和管线沟槽回填是路基施工的关键部位。

回填土压实的质量通病为超厚回填、倾斜碾压、填土不符合要求,这些均会造成回填土达不到标准要求的密实度,从而导致路基和路面结构沉陷,管体上部破裂,无筋管还可能被压扁。其中倾斜碾压会使得碾轮不能发挥最大的压实功能,坡度越大损失的压实功就越大;填土中如夹带块状物,妨碍土颗粒间相互挤紧,达不到整体密实效果,另一方面块状物支垫碾轮,产生叠砌现象,使块状物周围留下空隙,日后发生沉陷;如果回填的土层其含水量是处于饱和状态的,不可能夯实,当地下水位下降,饱和水下渗后,将造成填土下陷,从而危及路基的安全。

2.2混凝土板块裂缝。由于养生不够,表层风干收缩,产生网状、浅而细的发丝裂纹;由于角隅处基层接触面积较小,单位面积所承受的压力大,基层相对沉降就大,造成板下落空,失去支撑,角隅处便产生局部裂纹;切缝时间过迟,造成收缩裂缝和开放交通后路面基层有下沉致使板块折裂;由于施工操作失误或原材料问题产生裂缝。有荷载型裂缝;温度裂缝;反射裂缝;沉降裂缝等。

产生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①水泥的安定性不稳定,混凝土在搅拌过程中水灰比过大,降低了表面强度,施工完毕一经使用磨损易起砂;②在施工过程中,收抹压光时间过早或过迟,人为在混凝土表面洒干水泥或水,养护不及时或路面未达到足够的强度就施加各种荷载等引起表皮开裂或脱皮;③砂、石、水泥计量错误或加水量不准、混凝土搅拌时间短,灰料拌合不均匀,石子集中振不出水泥浆;④未按操作规程浇筑混凝土,下料高度不当,漏振或振捣不密实,混凝土中的气泡未及时排除;⑤模板拼装不严密,表面清理不干净,不牢固,脱膜剂涂刷不均匀或局部漏刷;⑥混凝土面层产生的裂缝主要有:干缩裂缝和施工缝留置不当引起的裂缝。

3市政道路施工质量和安全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3.1技术方面的原因分析。市政道路施工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领域相当广范,所需要掌握的技术越来越广,所需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尤其是一些跨专业的复杂项目,需要施工人员同时掌握多项技术,因此,现代市政道路建设需要复合型专业人才。然而,每一个专业均有其特定的方向,如果在技术复杂的领域,尤其是在交叉部位,技术考虑不全面,十分容易出现工程质量问题,发生安全隐患。

3.2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完善的管理对于市政道路施工建设是至关重要的,管理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工程的质量,我国当前市政道路施工的管理体制存在很大的不足,首先体现在当前我国市政施工单位普遍存在分包现象,监管部门很难明确界定分包单位的工作范围以及责任区间,一旦出现工程质量问题,追责较为困难。各个分包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尽量避免承担责任,大多将责任推卸给他人,这样很容易造成施工过程中的遗漏,人为地创造出一些不必要的问题,给施工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考验。还有,各个分包单位之间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之间的业务能力存在很大的差距,给相互间的沟通、合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协调管理的难度较大。

3.3市政道路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分析。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健全,使市政道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安全监管力度不够,甚至可能还存在施工单位不具备施工资质、工程层层扒皮等或大或小的建筑领域的通病。安全管理意识不强,麻痹大意思想,心理惰性及贪多求快,侥幸心理等也是促使事故发生的隐患。另外管理的手段落后,工程监理发现存在安全事故隐患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施工方因工程经济利益或人为轻视等诸多原因未能及时整改。

4完善市政道路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的措施

4.1提高施工工作人员的素质。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因此,应当加强员工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同时,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员工的职业认同感;最后,加强员工的工程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将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贯穿于员工的整个工作过程,使得员工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4.2加强市政道路施工的协调管理机制。市政道路施工是一个十分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范围十分宽泛,因此,协调管理显得十分重要。可以根据工程项目的规模、特点、结构、环境、技术含量、施工风险和资源配置等情况来进行施工安全管理策划,采用恰当的方式和手段对施工过程中的重大危险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首先,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协调管理的重要性,只有各方面协调起来,才能促进道路施工顺利完成。其次,要切实形成一整套有效的协调管理制度,从技术、人事制度上建立有效、科学的管理体系,明确施工过程中每个单位、个人的职责、目标,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篇4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完善 策略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生存与发展方面并不担忧。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深入发展,事业单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各种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例如:社会化程度低、给国家带来的财政负担重、政事不分、机构建设臃肿、缺乏竞争意识、缺乏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机制、人员结构不合理、人浮于事等现象严重。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这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更影响着事业单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自身职能的发挥。为了彻底改变这种影响事业单位发展的状况,我国事业单位必须进行深入的改革,其中就包括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一直靠财政补贴过日子,使得事业单位缺乏长远的发展目标,因此,财务管理目标也就十分模糊,“等、靠、要”的思想及“报账式”的会计核算模式使得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出现了各种弊病。

二、事业单位旧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核算不合理凸显弊端。我国财政部颁布的关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应采取收付实现制。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国家的一个分支机构,事业单位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利润,更多的是向国家、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卫生医疗、教育、科学研究等服务,其主要目的是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财务管理以及新时期新形势对会计核算提出的要求,不能准确的、科学的、客观的、完整的反映出事业单位的资产与负债情况,这在客观上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对市场经营风险的管理与认识、影响了事业单位管理绩效的评估。例如:在收付实现制中,对于在核算期内应收而未收到的收入不能计入当期的收入中,而对于在核算期内支付的材料、资产、长期费用等统统计入到了当期的支出中,没有对长期费用进行分摊。很显然,这种核算的方法使得事业单位的收入与支出之间不能实现完全配比,使得事业单位内部的相关会计信息不能真实的反映出当期的事业单位的结余、预算的执行情况,会计核算也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2)会计科目的设置问题凸显。随着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政府采购制度的推行,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发生了转变,现行的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的设置已经不能满足新业务提出的要求。例如:国家财政资金流向的转变。原来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购买固定资产所需资金、购买材料办公用品等所需资金、维持正常服务所需资金都是有国家财政直接将资金拨付到事业单位的账户上;改革后,这些资金直接由国家财政部门从国库拨付到职工工资账户或拨付给商品供应商、服务供应商。此时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不再表现为货币资金、而是在表现为资金收入增加的同时费用的增加与非货币性资产的增加。经济业务的变化要求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的设置发生变化,需要根据实际业务增加会计科目,相应的还必须调整账务处理的方式。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不断科学化、规范化实施,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对于事业单位中的低值易耗品、长期负债的管理需要进行会计科目的统一与规范。

(3)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问题凸显。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规定,对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要按照其原值进行反应,不能计提折旧,在资产负债表中也仅以原值来反映其机制。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损耗,这种损耗在企业的账务处理中将定期计提折旧、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事业单位不计提折旧就无法准确的反映出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例如:某事业单位两年前购进的一想笔记本电脑,购入时价格为8000元,经过两年的使用和磨损,该笔记本电脑的市场价格已经下跌到4000元。此时,如果仍按照8000元的价值入账,那么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将会导致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价值的虚增,资产的价值将不真实。另外,事业单位在购入固定资产时,都是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的,导致当期年度的支出剧增,而以后年度的支出虚减,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并未得以体现。

三、完善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的有效措施

(1)完善会计核算方法。为了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可以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融入企业会计制度,有计划、分步骤的引入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方法。在权责发生制下,事业单位的收入只有在提供服务时才能确认,在接受服务后可以确认为当期的费用,并将其作为债务列入到资产负债表中。由于原来事业单位采取的是收付实现制,在向权责发生制转换期间,事业单位可以采取由局部到整体的基本原则有计划、分步骤的实现。这种渐进式的转变方式不仅能够有效的弥补事业单位收付实现制中对当前财政相关改革的不适应,还能够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后续改革奠定基础。

(2)重新设置相关会计科目。随着事业单位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发生了变化,这即要求事业单位必须增加或减少一些会计科目。增加的会计科目主要有:非财政拨款结转、在建工程、累计折旧、短期借款、长期应付款、文物文化资产、累计摊销、长期借款、应付职工薪酬、其他支出等会计科目。增加的这些会计科目能够对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体系进行完善,在丰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的同时保证了会计信息的高度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减少的会计科目主要包括:拨出经费与转账、成本费用、结余分配等会计科目。减少的这些会计科目已经不需要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予以体现。另外,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还对会计科目的规范化进行了规定。对于部分会计科目的名称进行了规范化的调整。例如:现金改为库存现金、产成品与材料改成了存货、应交税金改成了应交税费。这种规范化名称的改变进一步推动了会计科目的发展,有效的促进了事业单位各项事务的发展。

(3)对固定资产进行规范化管理。一般而言,事业单位都拥有数量庞大的固定资产,这些都属于国有资产的范畴,事业单位应加强对这些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工作。如前所述,事业单位在购进固定资产时是按照其原价值来入账的,而在固定资产后续的使用、磨损过程中不计提折旧,这将虚增固定资产的价值,因此,事业单位应根据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同时增设了“累计折旧”账户,作为固定资产账户的备抵账户。值得提醒的是,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应选择适当的计提方法,其账务处理为:计提时,借记:事业支出――折旧费,贷记:累计折旧,同时还必须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下增设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净值项目,更加真实、客观、科学的反映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与真实价值。

总之,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与推广,各事业单位的领导与财务人员必须紧紧把握这一契机,掌握财务管理的新思路、树立新理念,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对事业单位财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全面促进事业单位工作质量的提升,促进事业单位能够更好的为国家、社会、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梁丽香.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差异分析及启示[J].国际商务财务,2012,(07).

篇5

关键词:标杆管理质量管理建筑工程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正经历着重大转型,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变,市场竞争也由以价格竞争为主转向以质量竞争为主。建筑业在近几年中也在高速发展。然而,在工程质量管理方面现在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质量管理意识比较淡薄、施工过程不规范、监理人员责任意识差等等,这些方面都有待改进。

1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从业人员质量管理意识淡薄

虽然大部分项目管理人员受过高等教育,但是对质量管理未达到足够的认识。特别是从事质量管理工作的人员,质量管理意识淡薄,往往在质量管理工作时,对质量未严格要求,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从而埋下质量隐患。从事具体施工的施工人员,大都数未受过这方面的教育,更是缺乏质量管理意识,只管建设,不问质量。

1.2施工过程不规范

施工单位片面追求进度,在施工时,常常有对材料的准入度把关不严,随意违反操作规程,不按图施工,技术措施不合要求,更有甚者偷工减料等现象[1],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工程质量,使得质量事故时有发生。

1.3监理人员责任意识差

在国际上,建筑行业对监理人员要求是最严格的,监理人员地位和综合素质也就相对较高。然而,在国内,由于对监理工作重视度不高,且监理市场竞争激烈而无序,客观地造成了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不高等问题。有些监理人员责任意识差,未严格履行监理职责,现场监理工作不认真,且监理记录不完整或都根本未做记录,使监理工作徒有其表,造成工程质量隐患[2]。

2 标杆管理概述

标杆管理法由美国施乐公司于1979年首创,是现代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管理活动中支持企业不断改进和获得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管理方式之一[3]。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标杆管理的独特魅力与强大生命力得到了充分展现,在更多产业部门的项目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长足发展。

标杆管理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管理方法,西方管理学界将其与企业再造、战略联盟一起并称为20世纪90年代三大管理方法[4]。

H·詹姆斯·哈里顿博士说过:“在拥有牢固的知识的基础上,采用标杆管理能得到更好地解决方案。它不是简单地照搬最好的模式。”[5]

标杆管理最著名的倡导者和先驱人物之一的罗伯特·C·坎普认为整个标杆管理活动可以划分为计划、分析、整合、行动和完成五个阶段[6]。

3 标杆管理模式下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方法

通过与标杆对象的研究和分析,任何企业都可以找到整体最佳实践,将自己的实践体系与之比较,找出之间的差距,制定和实施缩小差距的计划,以提高自身的绩效。

3.1明确标杆管理的对象

在标杆管理的计划阶段,首先务必明确地界定质量管理中的重大问题,从面引导标杆管理活动朝着需要改进的地方发展。聘请标杆管理专家,和有关领导、项目管理人员及质量管理人员对质量管理现状进行科学地分析研究,找出质量管理中主要的影响因素和薄弱环节,以明确标杆管理对象。获得高层领导的支持,并制定标杆管理计划的整体规划。

3.2组建标杆管理小组

选择质量管理人员及质量管理过程主要相关业务人员作为小组成员,选择时要综合考虑成员业务综合能力[7]。由标杆管理专家对标杆管理小组进行标培训,让小组成员了解活动的目标及他们职责。

3.3选择标杆对象和制定数据收集计划

标杆对象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来选择,既可以是本国本行业的质量管理水平较高的建筑企业,也可以选择竞争能力强的国际领先企业。选择好标杆对象后,标杆管理专家和标杆管理小组一起讨论并制定数据收集计划及数据收集的方法,对拟订质量管理的标杆管理工作计划进行细化和具体化。

3.4数据收集

数据收集一般分为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的收集。内部数据:首先收集内部公开信息,包括已经内部程序、发表的论文和专利等,然后按收集计划收集内部第一手研究信息及内部标杆伙伴的数据,进行必要的内部访谈和问卷调查,并及时添加到数据库中;外部数据:首先收集外部公开发表的信息,外部第一手研究信息可通过本领域的外部专家那里收集或都与外部标杆管理合作伙伴交换信息等方式进行收集,并更新数据库。

3.5分析差距和找出原因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校正,以提高数据的可信度。根据质量管理各流程、各项指标及影响因素,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差距。然后认真研究分析,弄清楚与标杆对象形成差距的原因,并找出缩小差距途径。

3.6制定和实施行动划

与项目领导和标杆专家一起研究,针对形成差距的原因和缩小差距的途径,制定出符合自身项目质量管理的改进计划,计划应尽量考虑地详细周全。标杆管理计划应包括由目标、活动、资源、能力、职责、时间、成果、测评方式等要素组成;并准备组织变革管理计划[8]。

3.7小结与持续改进

计划应该分几个执行阶段,当标杆管理活动每一阶段完成后进行小结,结合项目质量管理的实际情况,更新和改进执行计划,使下一阶段得到持续改进。

3.8总结评估和新一轮标杆

当一个项目完成后,应对标杆管理活动进行总结与评估,看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并对此次标杆管理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和发现进行分析,及时更新到数据库中,为下轮作准备。针对新项目的特点,进行下一轮标杆管理活动,同上一轮标杆管理一样,找到最佳途径。新一轮标杆不是简单地照搬上一轮的模式,而是一个持续改进和创新的过程。

4在工程质量管理中应用需注意的问题

4.1获得决策层支持

进行标杆管理,获得决策层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实施标杆管理,是一件既费钱以费精力的事情。标杆管理流程会影响组织内所有阶层的管理都和员工,通常也对基本的组织结构本身也有影响。而且不能使决策层接受这一积极变革的思想,则让他们接受真正意义的变革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

4.2不简单地照搬

简单的照搬最好的模式,只能永远落后于标杆对象企业,处于“落后——标杆——又落后——新一轮标杆”的恶性循环中。因此,一定要在标杆企业当前优秀的经营管理实践的基础上,予以适当的改进和提高,要对指标体系和管理措施进一步挖掘潜力[8]。

建筑企业要将标杆管理作标杆管理要充分考虑企业所在的竞争环境持续改变、“标杆企业”不断升级与更新和企业规模,需要不断创新,才能有所突破,才能获得持久竞争优势。超越标杆是标杆管理的最终目的。

5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标杆管理的独特魅力与强大生命力得到了充分展现,在更多产业部门的项目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长足发展。将标杆管理应用到质量管理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建筑企业应该在实际中探索和创新,使标杆管理成为质量管理的有效工具,成为公司发展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佘丽华,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析,管理世界,20-21;

[2] 李学斌,新形势下探讨建筑工程质量,工程管理,2012年10月,123;

[3] 高婕,标杆管理理论,现代商业,132-133;

[4] 郦亦非,基于标杆管理的项目质量管理研究,中国市场,2012年第19期;

[5] 冯墨,标杆管理,中国纺织出版社;

[6] 丁方云,标杆管理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第22期;

篇6

关键词:变电站 质量控制 零缺陷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b)-0122-02

质量就是生命,在变电站施工项目管理中,要站在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施工质量的重大意义,坚持“以质取胜”的经营战略,科学管理、规范施工,提高变电站土建工程的质量。良好的工程质量是在施工过程中一步一步做出来的,而不是靠最后检验出来的。为了把好工程质量应该从带有误导性的事后检查把关转向事前控制,真正做到“预防为主”的目的,分析找出每道工序常见的问题,研究对策,提出处理办法。为了确保区域电网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必须对变电站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关注点进行严格监控,对施工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认真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及时采取有效的纠正、补救措施,确保整个变电站的施工建设质量。

1 变电站施工建设中的质量管理问题

在变电站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直接影响施工质量管理水平的主要因素首先是施工质量目标的明确与否以及质量目标的分解细化措施是否有效合理。实际管理中,以下问题的存在将会对施工质量带来较大影响。

质量意识。由于历史原因,尤其是生产任务紧张的时候,施工企业往往将施工质量的重要性置于效益之后,为了保证施工进度而降低质量要求,导致质量隐患的发生。

质量体系。大多数企业都会进行质量体系改进,但多数情况下改进的目的是通过认证。企业的多数员工认为只要通过了认证,施工质量自然就符合生产的要求,忽视了持续改进推进质量体系持续进步的作用。

全员参与意识。实际工作中,施工中的每个环节以及每个员工的工作质量,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最终施工质量。较多的施工企业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没有建立,只进行一些环节的质量控制。大多数人包括企业领导认为,保证质量的主要手段是检验。实际上,质量是预防出来的,质量管理涉及到企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需要全体员工参与进行。

零缺陷管理思想主张在经营管理时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每个参与者要通过认真努力工作,使自己的施工要求符合工作标准,并努力去满足更高的质量标准。它要求施工人员及企业员工,从工作开始就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把工作做到准确无误,不能依靠事后的检验来进行工作错误纠正。将“零缺陷”管理的基本思想引入变电站的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对施工质量的有效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2 零缺陷管理的基本原则

“零缺陷管理”之父克劳士比曾提出了质量管理的4个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可概括为:质量的定义、完善的质量系统、严格的工作标准、质量的衡量。

质量的定义。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很难给质量一个明确的定义。克劳士比认为,符合工作标准要求就是质量。很多人用好、卓越、美丽、独特来描述质量,但这些词语都带有主观意识,描述的质量也是含糊的。施工的每一个环节如果符合工作要求标准就是有质量的施工过程。如果不能符合工作要求,就会产生返工等不重视质量的结果。

完善的质量系统。质量是通过预防(Prevention)产生的,而后期检验(Inspection)不能产生施工质量。对于后期检验来说,只能检验出已发生的施工质量问题,而不能创造质量。这个时候,施工问题已经产生,同时由于检验客观条件的存在,也会遗漏一些不合格项。

严格的工作标准。以前的施工质量管理中,我们经常听到“差不多就这样吧“要求。事实上,施工工作的标准必须是零缺陷(Zero Defects)的。“差不多”的另一个含义,是说施工时我们可以满足某些要求就行。而在零缺陷的要求下,我们施工过程的任何环节任何时候都要满足施工工作标准。

质量的衡量。零缺陷标准下,用不符合要求的代价(Price of Nonconformance,PONC)来衡量质量,而不是用什么质量指数。而通过展示因施工不符合项而带来的货币价值损失,就能够增加对施工问题的深刻认识。通过因施工质量问题而浪费的金钱、时间、人力、材料来衡量施工质量,可以使所有员工都知道进行质量改进所带来的效益成果。

综上所述,我们在实际施工管理中,应做到以下环节:质量用“符合要求“来描述,避免用“差不多“等模糊不清的管理思维;工作标准是“零缺陷“的;衡量施工质量损失用PONC(不符合要求的代价),使所有人建立客观的、直观的质量衡量标准;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施工质量改进步骤,使质量管理及改进反复进行,螺旋上升,使施工质量成为每个员工工作与生活的自然组成部分。

3 变电站施工质量控制的零缺陷管理

运用零缺陷管理的基本内涵和思想,进行以预防为主的施工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其质量文化及质量意识的形成需要从以下方面展开。

(1)注重质量文化的形成。

企业质量文化是企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每个企业通过总结在长期的质量管理过程中的具体方法、施工经验及管理,而后积累形成。但对于大多施工企业来说,尚未完全形成或完全没有完整体系的质量文化。这些企业的质量管理,一般通过上级的行政干预来进行,没人重视质量文化建设。因此,需在领导者直接负责下,确立“质量第一”的文化价值观,结合企业的实际质量情况,在每一个实际工作中体现物质、行为、道德等方方面面的同时,将企业质量文化植入到每位员工心中。

(2)注重全员参与意识的形成。

大多数施工企业中尚不具备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全面质量管理是保证产品质量的有效手段,它是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同时,也是全过程的质量管理,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施工建设的质量形成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实际施工过程。另外,也需要注意管理方法的全面性,要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质量设计、工艺过程的反馈控制技术、最优化技术、网络计划技术、预测和决策技术、计算机质量管理技术等。总之,企业应注重全员质量意识的提升,为施工质量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3)以“零缺陷”为工作考核标准。

根据工作实际安排,确定施工小组(或个人)在具体工作中所应达到的具体要求。采用各种形式,对工作情况进行衡量。衡量的目的,在于使我能发现施工质量管理的不符合要求之处,以便进行彻底改正。根据衡量结果,将完成目标的进展情况公布并对问题进行讨论。同时,建立相应的合理化提案机制,对于不属于自己主观因素造成的施工质量错误原因,每一个员工都应向部门负责人指出发生这些错误的原因,并根据专业技术要求提出合理化建议,负责人应同提案人一起进行研究并给出最终处理方案。建立完善表彰激励制度,零缺陷管理不是惩罚错误者,而是表彰激励无错误者,从而增强每位员工追求零缺陷的信心和责任感。

(4)“预防”为主。

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大多依然停留在“事后把关”或检验的层次,施工质量体系运行及施工质量的把控主要依靠专职检验员,对质量问题的处理及公司质量部门对产品的监督检查,主要为了应付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外审。施工质量管理以及日常施工生产的监督检查,则大多流于形式。这种管理方式下,施工质量体系的运行及施工生产必然会出现无法避免的严重问题。因此,应注重施工过程中的预防措施,建立完善的预防措施,及时有效地发现质量问题,为施工质量的提升、质量成本的降低、产品竞争力的提高起到保证作用。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班克.全面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篇7

关键词 食管癌根治术 并发症 预防护理

食管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食管癌根治术是治疗食管癌的主要方法。据统计食管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6.3%~20.5%[1],以引起广大医护人员的关注。2002~2009年我院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加强了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44例,男24例,女20例。年龄44~72岁。经组织病理学确诊发病部位:其中食管上段癌6例,中段22例,下段16例。除术后2例发生切口感染,经伤口换药2周切口愈合,其余42例均无并发症发生。

预防及护理

呼吸道窒息的预防及护理:食管癌根治术后病人往往不能完全清醒,在此期间,自主咳嗽、吞咽、排痰功能均差,患者必须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的胃内容物误吸入气管而造成窒息。必须严密观察病人呼吸状态、频率、节律,实行24小时心电监护,备好各种抢救物品:如气管切开包、吸痰器等,如听到患者呼吸道内有痰鸣音,要及时用吸引器吸痰。操作时动作要轻柔、迅速,以免长时间吸引导管刺激而致喉头痉挛或喉部黏膜损伤、水肿,甚至出血等,增加感染机会。如痰液较多而黏稠,吸引困难者,应用气管镜吸痰,必要时可行气管切开吸痰。对舌后坠者,应托起其下颌,将其头后仰。应始终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

肺炎、肺不张的预防及护理:由于开胸手术破坏了胸廓的完全性。创伤大,切口长,病人易发生呼吸困难、缺氧、肺炎、肺不张,尤其是老年人,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肺部疾病,肺通气功能低下,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术后肺部并发症均处于边缘状态。因此术前应禁烟,指导病人进行有效的呼吸功能训练。如吹气球、爬楼梯、深呼吸等。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术后加强呼吸道护理,给予氧气吸入,保持血氧浓度,防止患者重要脏器供氧不足,影响术后恢复。鼓励病人咳嗽、排痰、翻身、叩背。痰稠者给超声雾化吸入。术后第2天病人取半卧位,减轻局部切口处张力,减轻不适感,减少坠积性肺炎的发生。严密观察体温,白细胞计数,痰液及呼吸的变化。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肺膨胀,增加肺活量,防止肺不张。对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心脏病病人应注意调整好输液速度,每分钟控制在20~30滴,防止肺水肿发生。

吻合口瘘的预防及护理:吻合口瘘是食管癌根治术后并发症之一,其原因有其自身的解剖特点,如无浆膜覆盖,肌纤维呈纵行走向,易发生撕裂,食管的血液供应呈节段性,易造成吻合口缺血,吻合口张力过大,感染,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吻合口瘘多发生在术后5~10天内,病人可出现呼吸困难,胸腔积液和全身中毒症状,如高热、寒战,甚至休克[2]。预防吻合口瘘应从术前、术中、术后三方面加强护理。术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对病人的全身状况进行评估,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鼓励病人多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等营养丰富膳食,给肠内外营养支持,以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等。术前3天口服甲硝唑0.4g,3次/日,以减轻炎症和水肿。术前2天给予流质,术前12小时禁食,4小时禁饮。术中加强无菌技术操作,提高吻合技术。术后加强护理,术后3~4天患者吻合口处于充血水肿期。胃肠功能也需3~4天才能恢复。在此期间,胃产生的气体和分泌的液体就会积聚在胃内,不但使胃体膨胀,胃壁血液循环受阻,影响吻合口血液供应,而且食管胃吻合口也直接泡在胃液中,严重影响吻合口正常愈合。有效地胃肠减压是预防胃扩张的根本措施,因此,应保持胃肠减压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妥善固定好胃肠减压管,保持胃肠减压管通畅。无扭曲、阻塞,防止脱出。一旦脱出,重新插管易戳穿吻合口,造成吻合口瘘。持续胃肠减压期间每日观察记录引流量和性质,若胃管不通畅,可用少量生理盐水冲洗并及时回抽避免胃扩张增加吻合口张力,并发吻合口瘘。全麻术后需常规禁食,待3~4天胃肠功能恢复后,拔除胃肠减压管。可给少量饮水,如无异常,5~6天给全量流质,每2小时100ml,6次/日。观察24小时无不适,可进无渣半流质。术后3周无不适改普食,但要求少食多餐,细嚼慢咽,防止进食过快过量,病人进餐后取半卧位,以防进食后反流、呕吐。对早期食管癌术后严禁暴食或进硬质食物,也不应服质硬药丸或药片、带刺肉类、花生、豆类,以免导致晚期吻合口瘘。进食期间应严密观察有无呼吸困难、胸内剧痛、呼吸音减弱、高热等吻合口瘘症状。

乳糜胸的预防及护理:乳糜胸是食管癌根治术后严重并发症,系术中损伤胸导管所致。乳糜胸多发生在术后2~10天,少数病人在2~3周出现,护理中应密切观察,若胸腔引流液持续增多或减少后又增多,24小时引流量>500ml或恢复进食后呈现白色乳状液体时可诊断发生了乳糜胸。应严密观察,及时报告医生对症处理,本组病人无1例乳糜胸发生。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及护理:观察手术部位的局部情况,消除不利切口愈合的因素,妥善固定好胸腔闭式引流管,防止滑脱。及时清洁消毒引流口周围及皮肤,保证引流通畅,防止引流管位置过高、倒流,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和量。拔除胸管时应观察病人的呼吸情况,如发现呼吸困难、紫绀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遵医嘱及时正确应用抗生素。根据切口情况及时换药。换药时应注意无菌技术操作,保持切口清洁、干燥无渗液、敷料无松脱,若发现切口感染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妥善对切口进行处理。本组有2例患者术后第4、5天体温>39℃,白细胞计数增加,观察手术部位红、肿、压痛、有波动,发生切口感染征象,经及时换药,于2周后切口愈合,痊愈出院。

讨 论

本组44例食管癌病人均接受根治手术,除2例术后第4、5天发生切口感染,经伤口换药,2周后切口愈合,其余42例均顺利康复,无并发症发生。

食管癌病人,大多年龄较大,伴随其他疾病多,重要脏器功能有不同程度衰退,再加上胸腔手术创伤大,失血多,如术后不加强护理,就有可能发生各种并发症,增加病人痛苦,延长术后康复时间,威胁患者生命。在护理此患者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只有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过硬的技术操作,高度的责任心,术后细致的观察、精心全面的护理,才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患者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项目管理;成本控制;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0-0093-02

1项目成本管理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项目成本的概念是指施工企业或施工项目部为完成某施工项目所必须支付的各种生产费用的总和。但是施工项目成本也应包括诸如工期索赔、质量索赔等有关费用。具体分析如下表:

增加成本的风险类型及风险因素

风险类型[]风险因素

自然力的作用[]地震、火灾、洪水、雷电、暴风暴雨、冰雹、泥石流、山崩、滑坡、塌方、岩爆、瓦斯、未知不良地质构造、其他自然力事件

源于社会控制[]战争、社会动乱、紧急状况、治安环境、宏观经济调整、政策法律法规变化、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外汇管制、利率波动、汇率波动、金融动荡等

源于人的行为[]管理机构或机制失灵、决策或判断失误、市场调差失真、施工方案不当、操作失误、设计缺陷、材料及设备制造、采购、供应错误、技术资料供应部及时等

这些风险的增加势必也将使项目的成本提高。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会对企业带来一定方面的因素:第一,我国大多数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缺乏对于国际惯例的理解,无法以国际管理来进行风险评估和解决争端。第二,世界大企业可能会进一步提高其对市场的垄断,因为其具有极大的资金、技术等优势,对我国国内的建筑企业构成了极大的竞争。第三,我国无论在技术上、人才上均难以和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抗衡。在项目成本管理方面,可以说我国尤其欠缺。因此,对工程项目成本进行风险控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项目成本风险管理关键问题

(1)所谓的成本核算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指导意义不大,成为摆设,为了核算而核算,核算和企业的其他生产经营管理严重脱节,即使在成本核算时发现企业经营中的问题,也置之不理。

(2)我国进行项目成本风险管理的专门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其经济意识、成本意识等需要切实加强。此外,成本的预算、核算尚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

(3)我国企业的成本风险管理专门人员对于“不可预算的成本”重视不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高度重视企业的生产成本、不重视工期和质量成本的弊端,对于企业在施工、生产环节中“不可预算的成本”可能造成的重大损失无法进行预防和控制,持一种听之任之的不负责任的态度。

(4)因为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对于企业材料的管理上存在重大问题,管理不是很严格,普遍存在浪费材料的不良现象,材料被盗窃以及材料在施工中被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

(5)对项目风险管理的认识不足,应对不当。项目风险管理应是一个完备的体系。

3项目成本管理风险的方法

(1)选择并使用好劳务分包方,激励、用活企业自作层。选用的劳务队伍,要选择一些信誉好的、实力强的劳务队伍进行综合议评,建立相对稳定而又定期考核的动态管理的合格的劳务分包方。

(2)以网络为纽带,实现资源的项目的合理配置。并且可以将一些比较好的做法和经验以及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在网络上及时进行交流,这样就可以做到资源的共享。

(3)以科学技术作为支撑,要树立信心,走技术和管理密集之路,着力提升科学技术水平,把提高科技含量作为提高工程质量、增加经济效益、拓展市场空间的重要举措。

总的来讲,项目的成本管理是比较复杂的,是符合性的、需要多部门配合的系统性的供暖工作,如果在某个环节出现瑕疵都有可能造成巨大的不必要的损失。我们要积极面对出现的问题,借鉴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发展并壮大自己,促进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4完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方法

4.1 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及业绩考核机制

一是归纳总结经营管理工作规律,完善项目经营管理工作制度,高度关注成本测算和结算工作等重要环节制度的制定、修改和完善,以此约束和减少项目工作的随意性,从而更好的指导、帮助项目做好二次经营、过程经营,达到提升项目过程赢利能力的目的。二是继续建立健全项目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实施履约业绩及经营业绩目标的倒逼机制,将业绩目标落实到各相应岗位并严格考核。三是加大制度的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奖罚机制。四是把项目成本控制和履约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加强基础管理,做好调查、理赔、结算工作。五是经常开展检查工作对于有较大问题的单位,应加大检查力度,查清责任,严肃处理。

4.2加强项目风险管控

工程施工过程中常见的风险有,资金风险、通胀风险、法律风险及社会所带来的风险等。在项目中标后、实施前,就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研究。在项目实施之处就制定风险防范预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只要通过如上措施不断加强项目风险管理控制,那么,我们就可以在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对于风险问题进行妥善地处理,尽量减少风险事故造成的不利后果。

4.3 强化合同履职、抓好索赔变更为项目获得利润

施工索赔是一项涉及面广、学问颇深的技巧,是承包方保护自己并获取利益的手段。在目前中标价格比预算价格低25%左右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在经营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善于索赔变更。在施工过程中能否及时、全面地发现潜在的索赔机会是索赔工作的前提条件,作为索赔工作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施工经验,熟悉施工的各个环节,通晓各种建筑合约和建筑法规,并具有一定的财会知识,才能全方位的捕捉潜在的索赔机会。

4.4加强质量成本管理

我们经常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存之本”。我们的项目班子成员大部分仍然还是粗犷型的管理,一旦业主单位要求按时或提前完工时,往往就对质量放松了,造成大量的返工等现象的发生,这不仅造成工期延误,而且也大大增加了项目的施工成本。因此,我们要以合同为前提,强化施工过程控制,以高度的责任意识、严格标准、严格过程控制、严格材料准入,抓好项目质量管控。要深入开展质量工作形式教育,提高质量管理者、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专业技术能力。全面落实质量责任终身制。积极开展QC活动和质量奖项申报。

4.5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向科技要效益

树立“技术经济”理念;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化科技考核工作,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激励制度,调动员工技术创新积极性;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发挥科技效益;完善组织体系和统计渠道,强化责任、突出重点,通过优化施工方案、优化资源配置、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改造落后设备等措施,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4.6加强材料成本的管控工作

①项目的材料成本控制是关键问题,只有事先做好项目材料成本控制,才能做好今后一个阶段的相关工程材料计划;②工程材料进场必须坚持三方(材料人员、技术人员、劳务队)在场进行点数、登记的原则;③项目主管领导要不定时地组织合同、技术及材料人员进行成本分析;④在能够满足工程技术、施工规范的前提下,材料的规格、品种可以进行变通,(前提是要做好监理、业主的工作),这样做可以成倍地降低成本;⑤要严格控制劳务施工主材用料,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监管,必要时全程进行旁站。

4.7加强安全管理,促进安全与企业协调发展

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项目部非常重视安全工作,并一再强调“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安全生产原则,要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具体的做法如下:

认真贯彻国家、公司的各项安全管理方针、制度,为实施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与企业同步协调发展。一是坚决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问责制,加强“四个体系”建设,完善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二是加大安全教育培训力度,确保安全投入,重视安全不仅要“形式精彩”,更要避免“细节弱化”切实落到每位员工的行动上。三是抓好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常态化建设。四是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和预案,不断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五是抓好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加强对危险源防范和监测。六是切实加强对分包单位的安全监管。

在施工作业中,我们实行安全防护设施“三检制”。要求作业队在施工作业前必须做好安全防护设施,先通过施工单位自检,满足要求后再要求现场施工员进行验收,最后再由安全部验收,安全防护设施验收合格后,工程技术部门方能对其进行仓位混凝土浇筑前的质量验收,做到安全一票否决制。

5结论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总体要求,加快水电开发的进程,水电施工企业发展面临较好市场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水电施工企业和以往相比,其生存的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项目成本管理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已经得到了不断发展进步。

(1)施工企业提升项目的赢利能力,就必须根据合同文件抓好项目的履约和变更索赔工作。

(2)施工企业要想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使企业健康稳步发展,就必须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及业绩考核机制,强化项目经营管控能力,这是企业提升内部管控、节省项目成本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总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所有的项目都要进行成本控制,应将成本管控贯穿于项目全过程,只有这样,企业才有获取最大的利润的保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当然,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项目管控应因地制宜,应根据合同文件、项目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制定适合本企业的项目管控办法和制度,不断提升内部管控能力,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让企业健康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一、前言

通信工程质量管理对于实现通信工程价值、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3G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通信用户对于通信工程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保障通信工程顺利进行,实现企业的不断发展,需要采用合理的方式实现施工质量管理,保证通信工程质量。但是我国通信工程施工建设规范化不足,导致相应的质量管理存在较大的缺陷,本文对通信施工质量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且就现阶段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1]。

二、通信工程项目的特点

通信工程的专业性强,而且施工时间长,过程复杂,关于通信工程项目的建设,需要考虑到多种相关因素,根据通信工程特点进行针对性管理。当前的通信工程特点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当前的通信市场为买方市场,市场竞争激烈,为了保证企业的发展,设备供应商应该提供质量良好的工程服务;(2)通信工程的涉及面广,目标大,因为通信工程关系国民生计,所以通信工程的影响较大,而且相关的工程标较高,设计的部门以及项目多,为了保障项目的顺利发展,需要做好资源配置与管理;(3)通信工程的项目风险大,因为通信工程专业项强,技术更新快,所以会因为工程技术发展带来不确定性,导致相关的系统稳定性与安全性受到影响,同时通信工程的项目风险导致风险发生时设备上面临的索赔巨大,对设备商的打击大。

三、通信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工程前期准备不足

通信工程建设中,项目立项之后,过程设计工作成为首要工作。工程前期准备是通信工程的施工参考点,对于工程设计合计具有指导意义。但是由于我国的工程建设要求不严格,导致缺乏对施工地点环境以及土质的综合分析,没有形成详细的文件,前期准备的意义并不明显。缺乏有效的前期勘察,会对整个工程进度造成影响,施工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3.2 目标不明确,管理水平低下

通信工程质量管理需要建设在科学的管理以及严格的质量监督的基础上,但是通信行政主管部门对相关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很多工程都具有“精益求精,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口号,但是对于建设目标并没有形成具体的规范,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重规模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导致工程建设的目标难以完成。工程建设管理方式粗放、资源配置不合理、创新能力弱,难以准确把握工程质量要求,对建设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3.3 施工方法不当

施工方法包括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是通信工程建设施工的指导性文件,但是在相关的调查中,工程进度推迟,质量不达标或是投资不足的情况存在等情况,造成这些的原因是因为施工方案施工工艺以及落后考虑不周.因此,在制定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管理、经济、技术、组织等方面综合分析,形成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施工方案。

3.4 通信工作的根本是通信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发展的核心动力。

近年来通信行业的队伍建设力度以及人员培训力度大大增强,相关的水里工程建设单位素质以及施工图审查机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建设也已经大大加强,但是现在存在职责不明、技术管理意识薄弱,专业素质不高以及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在施工现场管理中,质量控制人员的质量意识淡薄,管理不到位,监理人员责任心欠缺。这些情况导致管理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同时由于施工人员的素质不高,原料以施工方法不能够严格按照质量标准等情况依然存在;这些因素导致通信工程建设水平较低,施工质量不完善。

四、提高通信工程施工质量的措施

4.1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成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工程施工建设管理,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强化项目法人责任意识.(1)确定项目负责人责权统一,在通信施工质量管理的过程中,确定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相一致以及项目负责人责权统一的机制,做到人员素质、机构、职责,权力四到位.(2)构建规范管理的严格制度,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项目建设各个环节工作进行严格要求,为实现高效管理、工程建设规范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3)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有效管理.落实地方政府的责任,具体责任人负责制.通过有效的施工管理,达到加强通信施工质量的目的。

4.2 制定监理细则,明确监理部职责

按照国际惯例,监理工作权利大、责任重、利益高,同时监理费用较高。因此监理人员需要具备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专业知识以及吃苦耐劳的专业素养。工程建设前,需要根据工程要求对进度计划、监理目标、人员和料物计划等相关制定监理细则,对于工程质量标准、检查、评定和验收程序做详细规定[3]。

4.3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在通信工程队额施工控制中,应该做好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从施工开始在施工结束,都做好相对完整的质量控制,并且需要研究遵守现场施工管理制度,实行出入登记以及现场日清制度等:(1)硬件质量控制,硬件主要是工程中利用的设备、装置等,其中需要严格遵循设计图纸进行机架安装,机架组间安装顺序符合要求,而且机架水平对其误差不超过5mm,设备的电源、保护地线等需要符合设备需求,严格执行绝缘和回路检测,保障相应设备符合质量需求,设备加电严格按照审批流程申请、操作过程严格按照操作流程执行。(2)软件质量控制,通信工程施工中软件质量管理也是管理重点之一,其中需要根据相应的设备文件分配资源,并且做好测试方案,在软件选择与安装的过程中,应当保障软件符合工程需求,调试过程确认设备硬件开工正常,联网调试阶段需要关注与对端互联对接参数严格按照规划协商结论,积极主动联系、协助对端对故障排查确认,及时汇报联调进展情况,争取资源推动联调进展。测试验证阶段部分有条件的项目可以和之前的本局调试和联调调试同步进行,同随工和技术责任人严格按照产品验收测试手册及业务规划配置要求进行测试并记录测试情况,涉及话单时更应该请计费中心验证确认话单信息准确、格式符合标准要求。

4.4 严格工程质量评定与验收

除了采用科学管理手段外,为了保证工程质量,现场应具有检验工具,包括常用的经纬仪、水准仪、钢卷尺、测距仪等,验收过程应该采用《通信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为标准,进行严格的工程质量检验和评定,工程施工质量只有在全体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精心施工,才能打造出优良工程,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五、结语

篇10

【关键词】管理过程;控制方法;业绩评定

一、管理过程常用的控制方法

就一般而言,管理中采取的控制可以在行动开始之前、进行之中或结束之后进行,称为三种控制模型。第一种称为前馈控制或预先控制;第二种称为同期控制或过程控制;第三种称为反馈控制或事后控制。

(1)前馈控制: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是一种开环控制。管理过程理论认为,只有当管理者能够对即将出现的偏差有所觉察并及时预先提出某些措施时,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前馈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时控制:以直接监督工作方式、在工作进行中便执行控制,同时修正行动,纠正偏差。

(3)反馈控制: 管理人员分析工作的执行结果,将它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发现偏差所在并找出原因,拟定纠正措施以防止偏差发展或继续存在,就是反馈控制。

按高层管理者对管理过程的检测程度可划分为:

(1)紧控制:高级管理者频繁的检测业务部门的工作。其哲学基础是,当要求下级管理者满足具体的短期目标时,通常是一年的目标,他们能工作得更有效率;高级管理者能帮助下级管理者解决一些日常问题。换句话说,如果高级管理者参与决策过程,下级管理者能更好地作出日常决策。与松控制相比,紧控制系统重要的好处是能防止管理人员浪费和低效率,它可以促使管理者增强利润意识。

(2)松控制:高级管理者不频繁的检测业务部门的工作。管理哲学是:“我雇的是优秀的员工,可以让他们独立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二者的区别不是授权的程度,而是检测的程度。

二、基于战略的交互式控制

管理控制系统是实施战略的工具,不同企业之间的战略有所区别,管理控制系统必须根据特定战略的要求而量身定做。有不同的战略要求,就有不同的优先任务、不同的关键成功因素以及不同的技术、期望和行为。因此,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应持续关注并集中于该系统产生的行为是不是企业战略所要求的。在受迅速的环境变化所支配的产业,管理控制系统能提供考虑新战略的基础,产生了新的管理控制系统称之为交互式控制,如图1。

在迅速变化和动态的环境里,创造“学习型组织”是公司生存的基础。学习型组织指组织的员工学习处理环境变化的能力。在有效的学习型组织中,组织各层的员工都不断地审视环境,确认潜在的问题和机遇,坦率公开地交换环境的信息,指导不同的经营模式的试验来成功适应新环境。交互式控制的主要目的是发挥学习型组织的创造性,有以下特征:

(1)和企业所面临的战略部确定性有关的管理控制信息成为关注的焦点。

(2)高级管理人员认真对待这些信息。

(3)组织各级管理人员关心该系统所产生的信息。

(4)上级、下级和同事面对面地会谈、解释和讨论信息对未来战略创新的意义。

(5)面对面的会谈采取对数据、假设和适当的行动进行争辩的形式。

交互式控制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它们是管理控制系统的一部分。有的管理控制信息帮助管理者思考新战略;交互式管理控制信息通常倾向于非财务信息,但并不是绝对的。由于战略不确定性因企业的不同而不同,不同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可能选择他们管理控制系统的不同部分来进行交互使用。

三、业绩评定系统

(一)管理控制过程中的信息类型

不论采用哪种控制方法,都需要大量的、准确的、有代表性的信息以便准确预测和对比分析以及时发现偏差并采取控制措施,管理控制过程中获取的信息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非正式信息:管理者使用的信息中有许多是非正式的,也就是说,管理者是通过观察、面对面的谈话、电话交谈、备忘录和会议获得这些信心的,而不是通过正式的报告。

(2)任务控制信息:大多数在日常经营中流动在组织的正式信息室任务控制信息。生产控制系统提供安排材料、人工和其他资源流动的信息,以达到在整个过程的最后,生产出合格的产品。系统也控制采购、薪水、库存和其他工作。管理控制信息基本上是任务控制信息的总和。

(3)预算报告:审批预算是控制责任中心工作的主要财务手段,将实际的和预算数据进行比较的报告时基本的财务报告。无论如何,除非有很好的理由去采取其他方式,否则管理者应遵照预算经营。

(4)非财务信息:某些财务信息室显示所选择的战略执行情况的关键指标。这些信息是指几个方面:关键变量、战略因素、关键成功因素、主要成功因素、波动点或者关键业绩指标。

(二)总体业绩评定系统

在确定业绩评定系统时,高级管理人员选择一些能最好地代表公司战略的指标。这些指标可以看做现在和将来的主要成功因素。如果这些因素得到提高,公司就已经实现了他们的战略。战略的成功依赖于战略本身,业绩评定系统只是提高组织成功实施战略可能性的一套机制。

在业绩评定系统中,组织的所有层次都综合使用财务的和非财务的指标评定。对高级管理人员来讲,不仅跟踪反映过去决定结果的财务指标是重要的,跟踪预示未来业绩的非财务指标也是重要的。一个设计优良的业绩评定系统必须提供组织中所有层次的正确的综合业绩指标体系。

在紧控制下,业务部门经理的利润目标被当做衡量其业绩的主要指标,在很大程度上是其评价工作的一个强有力的约束。每个月将到时为止的业绩与预测的业绩作比较,确认和讨论详细误差,如果预算目标没有达到,则考虑纠正的措施。因此,紧控制系统中,管理者的业绩主要是根据在报告的时期中他达到目标的能力来评估。在松控制下,预算主要是用做联络和计划工具。每年都有高级管理人员编制、复查预算,并根据管理人员的意见进行调整,最后被批准。每月或每季度,把实际业绩和预算相比较,并对差异做出分析和解释。但是,这些预算并不被看做是管理人员的约束。此后,随着情况的变化,它们以修改的预测的形式递交给高层管理者,其中包括与初始预算的比较和差异分析。原先的目标没有达到并不一定意味着业绩不佳。而且,偏差的原因、采取的纠正措施及其时间安排不会被高级管理人员详细的复查,除非有明显的错误。

(三)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体系

1、平衡计分卡简介

1965年Stanley E. Seashore在《组织效能评价标准》中将各种指标之间关系组成一个金字塔结构。1990年McNair等人提出“业绩金字塔”,从战略管理角度描述了业绩评价体系,但缺乏操作性,并未被广泛使用。1992年,David Norton和RobertKaplan提出了平衡计分卡理论,也是到目前最为完善的体系。

平衡计分卡是业绩评定系统的一个例子,它协助在各种根本不同的战略指标之间达成平衡,努力达到目标一致,并鼓舞员工按照企业的最大利益去工作。由于具有增加目标一致性的功能,平衡计分卡是凝聚组织、增加沟通、确立组织的目标和提供战略反馈的工具。平衡计分卡中的每一项指标都表示公司战略的一个方面。

在设计平衡计分卡时,管理者必须选择一套指标,即:

(1)精确反映影响公司战略成功的主要因素;

(2)揭示单个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指明非财务指标是怎样影响长期财务成果;

(3)广泛考察公司的现状。

平衡计分卡力图创造一套战略指标的综合体:成果和驱动指标、财务和非财务指标以及内部和外部指标。

2、平衡计分卡需注意的若干问题

(1)战略思考是BSC的根本:BSC是从战略管理出发,突破了传统财务指标和过程指标的一些局限,为战略管理以及业绩管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实践性框架,继而走向业绩管理以及其它方面的应用的。因此, BSC不适合具有下列特点的组织―――没有明确的组织战略;高层管理者缺乏分解和沟通战略的能力和意愿;中高层管理者缺乏指标创新的能力和意愿。

(2)让战略成为连续性的过程:战略是一个关于构建未来的假设。这种假设应该不断地被测试,从而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路线。可以根据平衡计分卡的财务和非财务措施的短期目标及其行动结果采取纠正性行动或调整组织战略,从而使战略成为连续性的过程。

(3)平衡计分卡实施的一大难点,是关键指标的确定以及对应于这些指标的目标值的设定。在设置关键指标时,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与公司战略关系不紧密,或无法考核,或为了求全而把所有的指标都一网打尽,这样做不仅平添了搜集数据的成本,而且还会让管理者因为信息泛滥而不知所措。指标少而精,关键在于组织中有一批经验丰富的高层管理人员及关键管理人员。

四、结语

管理过程的控制方法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结果,而且每种控制方法的适用条件及侧重点不同,所反映的结果也不同。企业在选择具体的控制方法的时候要根据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企业文化、生产的产品等情况来选择最适合企业的控制方法。而企业的业绩评定方面,平衡计分卡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是在具体操作起来,由于各行业具体的情况不同,相同行业内各企业之间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没有一个统一的平衡计分卡框架可以统一的遵循,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建立适合自己的平衡计分卡。而且由于平衡计分卡涉及到非财务指标,如何将这些非财务指标合理的量化也就成为一个难题。

参考文献:

[1]程明新.试论管理控制的绩效考核[J],管理学家,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