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6: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

篇1

一、创新教育教学观念,是推动农村学校教育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新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和学生观;在教学中重视从学生的角度、从学习心理的角度来研究教法,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真正看成是学习的主体,爱护他们,尊重他们。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就要积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最新教学技术,迅速树立“以学为本,为学服务”的思想。例如:我们学校教师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化的观念,师生进行真实、多向的交流与合作,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创新体制机制,是推动农村学校教育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教育法律、法规,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学校各种制度,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利保障,才能建设“富裕西乡塘、文化西乡塘、和谐西乡塘、生态西乡塘和平安西乡塘”。

三、创新办学模式,构建“开放式办学”模式,是推动农村学校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在现代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大力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大量使用电视、网络办学、远程办学的模式,构建“开放式办学”模式,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为推动农村学校教育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例如: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会集中对全体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培训,要求每位教师都会制作课件,都会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开拓视野,加大课堂内信息的容量,优化课堂教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这创新办学模式,构建“开放式办学”模式,推动农村学校教育全面发展。

四、创新服务,努力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是推动农村学校教育全面发展的实现形式。开放创新教育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一切活动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要为学生提供有效、全面、真诚的服务。所以,在开放教育中,教师必须具有现代服务意识。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开放教育环境下的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咨询者、组织者,可以说是一个教育的服务者。开放教育离不开服务,没有服务也就没有开放教育。现代开放教育为学生建立了强大、便捷、完善的支持服务系统,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这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但不能因此否认教师的作用,放弃教师的职责。例如:我们学校精简和改革学校体制的管理,全面实行服务承诺制度和公开办事制度,为家长、学生提供热情、周到、便捷的服务;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在学生入学、升学和社会保障方面给予足够的关心和帮助。这才真正体现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现代教育思想。

五、创新课堂教学,是推动农村学校教育全面发展的关键

开放与创新是素质教育教学中研究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进行创新地学习必须明确开放和创新与课堂教学的内在联系。把开放与创新充分地展示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习氛围中学习,也能充分发挥他们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能力,学习的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1.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创新课堂教学的根本。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创造成功的重要条件。建立起了这样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才会促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实施开放与创新的效果才能达到最佳。例如:我们学校为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对教师提出要求: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这是达到民主和谐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的教学真谛;其次,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老师即是自己的师表,又是最亲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第三,学生之间要形成和谐、友好、互助、竞争的关系。这样才能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创新课堂教学,推动农村学校教育全面发展。

2.学会赏识自己学生是创新课堂教学的崔化剂。对于教师而言,课堂上学生好的回答当然要表扬,但肯定会有很多模糊的不完整的、缺乏逻辑性的语言,我们不要马上横加批评,其实这些回答也可用来欣赏,从他的发言中,找出错误的地方,大家一起来帮助他,从中发现他的智慧的光芒。例如:我们学校教师学会赏识自己学生,特别抓住学生的疑问展开教学,鼓励学生敢于发言,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善于提问,及时说出自己的疑惑,善于思考,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及时表扬,让学生觉得自己受尊重,而会主动参与教学,活跃课堂氛围,达到教学预期目标,推动农村学校教育全面发展。

3.创新教学环节是创新课堂教学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要开放、要创新,需要教师尽可能地创设教学环节,使学生能真正的在开放和创新的教学环境中学习,达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目的。例如:我们学校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①创设情境。②设计活动环节。③采用分组合作方式教学。

六、创新培养途径,是推动农村学校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开放教育中,我们要创新培养途径,培养有新型的学习意识、开放意识和服务意识等现代教师意识,以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胜任开放教育之责。此外,在抓好学生成长教育创新工作方面,我们要抓住学生开放创新主题,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创新工作,培养创新型学生,让学生做课堂学习主人、学校主人、社会主人。

篇2

从和谐教育思想在国内外的历史发展,特别是的和谐教育思想来看,和谐教育思想在我国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现实意义是十分明显的。

首先,和谐教育思想是以尊重、关心、理解、信任人或每一个学生为前提的。如前所述,历史上任何一位倡导和谐教育的思想家、教育家,都是爱人、爱学生的典范。因此,在我国的素质教育中渗透和谐教育思想,就必须认真把握教育人本论和学生主体论,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其次,和谐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真正的全面发展必然是和谐的,没有和谐的发展,就只能是平均发展或片面发展;同样,和谐发展也必然是全面的,对人没有全面的多方面发展的要求,又还有什么和谐可言呢?因此,和谐教育必须与全面发展教育始终随伴、同步进行。

再次,和谐教育与个性发展在本质上也一致的。前面说过,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是一回事。据此,和谐教育也必须与个性教育始终相伴随、共同来实施。在个性教育中,应当处理好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共同要求与个别对待的关系。没有和谐教育思想的指导,就会把个性等同于差别性甚至于个别专长、强调因材施教而忽视集体教育,从而导致学生个性的畸形发展。

第四,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个性教育实质上也是一致的。目前的共识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我看来,这一根本目的就把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相互补充的关系讲透彻了,即:以“全面”补充素质教育,用“素质”补充全面发展,从而形成素质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素质的易于把握、操作的教育格局。至于素质教育与个性教育的关系可理解为,素质包含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三个方面,个性也是由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与社会特点三方面统一的构成物。据此,适用于全面发展与个性教育的和谐教育思想,也必然适用素质教育。可以说,在素质教育中,没有和谐教育思想的渗透,就不可能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我看来,在处理和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时,可以把和谐教育定位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模式。

最后,根据前面和谐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经验,可以肯定,和谐发展的核心思想是指人的发展、学生个体的发展,而不包含促进这种发展的外部条件。据此,我国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要总是笼统地讲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的发展,而是应当抓如下六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1.德才兼备。这是古今中外的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共同要求。如我国古代所要培养的“圣人”,便是德才兼备的理想人物。建国以后,我国一直是贯彻德才兼备这一要求的,有一个时期提出的红专统一问题也是这一要求的另一说法。但从历史发展来看,在德才关系上存在着四种基本看法,即重德轻才、重才轻德、德才对立与德才兼备。众所周知,德与才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使一个人得到真正的良好发展。

2.情知交融。古今中外在处理情感与认识的关系上,存在着这么几种观点:一是重知轻情;二是重情轻知;三是情知对立;四是情知交融。前两种观点有很大的片面性,但还有某些合理的东西可以吸取;第三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只有第四种观点才是唯一正确的。事实告诉我们,只有知,没有情,会使人成为不懂任何人情世故的冷血动物;只有情,没有知,又会使人成为纵情任性的狂热之徒。因此,在教育中必须处理好情知关系,使认识指导情感,情感激励认识,二者彼此渗透,相互交融,方能使人获得和谐发展。

3.手脑结合。未来真正全面发展的人,一定是消灭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界限。但在现阶段是作不到的。现阶段只能作到手脑结合。具体地说,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当创造条件,既要让学生动脑,又要让他们动手。早在40年代,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曾大力倡导手脑结合,并在其教育实践中加以贯彻,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我以为,手脑结合是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要求,而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则是达到这一要求的基本途径。

4.心身和谐。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系统,它又是由两个子系统构成的,即生理(身体)系统和心理系统。很明显,只有当这两个系统处在和谐协调之中,一个人才可能得到真正良好的发展。前述王国维把培养“完全之人物”分为体育和心育两大部分,以发展人们“身体之能力”与“精神之能力”是十分合理的。他并且指出:“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疲)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王氏的这种主张和看法,对理解心身和谐乃至于全面发展是有裨益的。

5.天人合一。我们借用这一古语,来表明个人发展必须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一致,不能为了个人发展而破坏自然环境。要让每一个人、每一个学生都懂得:谁破坏大自然,最终自己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一个不积极保护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的人,他自身的发展也必然会产生失调而陷入畸形。保持人的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一致,应当构成人的和谐发展的一项基本内容。这既是古代传统的积淀,而更是我们时代的要求。

篇3

高一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知识点

1、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为指导,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关键: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2)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原因和要求:

原因:1)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但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不会对文化发展方向采取放任的态度。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2)面对文化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特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要求:必须坚持以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1)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5)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巩固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2、说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二是思想道德建设。)

(1)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1)原因: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如何发展教育事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必须大力发展科学事业:1)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2)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3)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3)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1)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2)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3)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3、了解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多种形式,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和谐文化的地位: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建设和谐文化,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2)多种形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人民群众在这一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例如,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各级党政机关开展的创先争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以及社会各界组织的“希望工程”、“送温暖”、“手拉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扶残助残”公益活动等。

(3)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贡献,充当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重点把握: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为指导,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高一政治必修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知识点相关文章:

1.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高中政治必修3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知识点

篇4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能本性;人本性;契合点;核心能力

培养目标的不同,是教育类型不同的第一标志。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如何正确把握和有效落实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关系到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特质

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技能的教育。职业导向、能力本位是职业教育的特质。

举办职业教育,首先是由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决定的。职业教育不是以培养学术型人才或工程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而是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教育。此类人才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直接操作,使设计、规划、决策变成产品或服务;他们应当具备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操作技能,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的应变能力等。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总量需求越来越大、层次要求越来越高,从而推动着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层次的提高。有人认为,大学严格地讲只有两大类:一类是学术型、研究型的,它的服务指向是推动科学进步;一类是技术型、技能型的,它的服务指向是推动科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可见,教育的分类,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wWW.133229.COm

举办职业教育,其次是由人类不同类型的智力特点决定的。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以智愚来品鉴人类智力高下的传统观念,以智商(iq)作为度量人们智能高下唯一标准的“iq式思维”,以及在个体特质是同一的、标准的因而是可以定量描述的假设基础上开展的智力测验等观念和做法,不但忽视了人类智力类型的多元性、多样性,而且合理化、固化了以单一课程、教法以及以“标准化测验”来衡量所有学生的“制式”教育模式,造成许多具有其他方面天赋与才能的学生被贬抑和忽视。我国职业教育研究专家姜大源教授综合有关研究成果,进一步将个体的智能类型分为两大类:一类偏重于或擅长于抽象思维,即逻辑思维,一类偏重于或擅长于形象思维,即具体思维;认为世界上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人大概占60%~70%,以逻辑思维为主的人只占30%~40%;而思维的类型不同,智力的类型也因之不同——智能无高下,类型有区别。对以抽象思维为主的人,应当施以学科体系的教育即普通教育,使之在掌握某一领域(学科)陈述性知识(关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去探究、发展某一领域的陈述性知识;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人,应当施以行动体系的教育即职业教育,使之在掌握某一工作领域过程性知识(包括经验的知识——怎样做的知识和策略的知识——怎样做更好的知识)的基础之上,去完成某一工作领域的操作性任务。总之,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分立由人类智能结构和智能类型的分野而不是智力的高下决定的,职业教育是促进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另类智力特点的青少年成才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分类是由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决定的。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世界职业教育的共识。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交融化、竞争国际化的21世纪,知识经济高速发展,新科技革命层出不穷,人们的职业生存和生活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成为最重要的财富来源和发展动力。“能力本位社会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强调人的能力建设已为政府和社会所共识。”[2]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cbt、北美的cbe等,都是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基本准则决定了职业教育应当是操作性、应用性、实践性最强的教育体系,它在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教材编写、课堂组织、教学方法和评价考核方式等方面,应当与普通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同时,由于职业教育更加贴近生产实际,更加贴近劳动力市场需求,因此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感受更为强烈,改革的动力更为强劲。因此,有人认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很可能是冲击我国整个僵化教育体制的突破口;职业教育培训改革的成功,有可能破解我国教育的整个迷局。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现象并存的事实证明,“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以人为本:职业教育必须高扬的另一面大旗

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职业教育,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它同样必须高扬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大旗。之所以必须如此,首先是由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素质需求决定的。各类人才招聘会透露的信息表明,对企事业单位来说,从重学历到重能力、重职业道德和健康价值观,已成为其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对职业人才来说,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体、以健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内核的综合素质,是其求职竞争的重要条件、入职发展的基本动因、晋职成功的内核所在。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归根到底又是由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工作性质的变革决定的:职业种类的结构性调整和岗位工作内容的提升性变革,使当前多数工作的完成主要不是依靠从业人员娴熟的技能,而是依靠他们宽厚的理论和知识基础,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创造等能力,以及职业忠诚、责任感、阳光心态、专业进取、团队协作、职业规范等职业道德和价值观。这就意味着传统的仅仅培养掌握单一专业技能的教育目标,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立足于职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强化综合素质的养成,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现实要求,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趋势;工具主义的教育观必须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发展教育观。

其次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最终目的的需要。根据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两个不同概念,两者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具有终极性,是确定教育目标的指导思想,而教育目标则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努力方向,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论是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统一论,它克服了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片面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将全面发展思想纳入党的教育方针,是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国《职业教育法》第四条也明确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可见,职业教育的目标在国家意志的层面也应当是立体的、综合性的,而不是面型的、线型的,是用全面发展的视野去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作为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职业教育既要着眼于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更要追求实现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例如如何有教养地度过闲暇时间,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不能忽略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对人的一生全面发展的深层意义。近20年来,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正逐步从为经济增长服务转移到为人的发展服务上来,主要特点就是从偏重知识、智能的教育到注重年轻一代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按照我国主流的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是个属概念、大概念或上位概念,知识和能力则是种概念、小概念或下位概念,是素质中的具体内容。“能力和素质相比,素质更根本。素质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表现,能力的大小是由素质的高低决定的。有了较高的素质,就会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适应力和创造力。”素质既包括知识和能力,还包括一个人的态度即价值观。素质作为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相对持久地影响和左右着人对待外界(自然、社会、他人)和自身的态度,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往往只解决如何做事,而提高素质则更多地解决如何做人。况且,能力具有个体性特征——人的能力与人同在,而人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主体。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其思想、情感、职业意识、态度和价值观,必将对他掌握和发挥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如何做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如何做事。可见,职业教育高扬以人为本的大旗,也是由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的。

三、培养职业核心能力:连接能本性与人本性的契合点

篇5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全面发展;意义,措施

一、高校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分析

每所高校都重视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基础设施和条件,让每一个学生在高校有更好的锻炼机会和展示平台。新时期的高校大学生已经具有了较好的身体基础和知识文化素养,也有较强的认知和自我规划能力,以全面发展目标为引导,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锻炼和发展。体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学生整体进步方面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和无可替代的作用。(一)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新世纪高校人才培养不仅注重学生文化素养,强化学生应用实践能力,更应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以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为主要目标,让学生更好地就业和发展,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各种工作环境,才能全面发展和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注重学生身体锻炼,指导学生科学锻炼,养成积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夯实学生的身体素质。智育、德育、美育的前提是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高校体育教学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具有充沛的精力,强健的体质,旺盛的生命活力,才能更好的生活和适应社会,才能让学生学好其他专业,参与各种社会实践锻炼,适应各种复杂的工作环境。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身体基础,也就不能更好的学好其他专业知识,更不能适应各种复杂的工作环境,不利于学生应对各种挑战,承担各种责任。因此,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注重体育教学,注重体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影响,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契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奠定较好的基础。(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学生的良好身体素质和健全的性格开始,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承受住各种困难,顶住各种压力,勇于面对各种挑战,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思想和进取精神,以此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发展的重要心理基础,也是体育教学培养的重要内容。全面发展目标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必须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锻炼,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三)培养学生较强的规则意识和必备的竞争精神。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事业越来越好,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人才培养必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国家的法治和民主进程不断加快,每一个人都需要具有较强的法制意识、规则意识。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遵守各种规则,有较强的纪律性,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良好沟通;服从集体才能成为一个团队中较为重要的人物,才能与团队保持合作。社会发展越来越快,每一个人都需要具有较强的进取意识和拼搏精神,需要树立竞争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体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进取思想和拼搏精神,强化他们的竞争意识,让每一个学生在体育学习和综合训练比赛中,要注重规则,强调合作与竞争,在体育比赛中不断强化他们的进取精神、拼搏意识和竞争思想,这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保障,也是未来高素质人才的核心素养。(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高校人才培养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强化,让学生能够真正顺应时展,适应社会变化,实现自身综合能力和社会发展需求相统一,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全面发展目标下的人才培养,必须尊重学生的社会能力,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将其列为核心素养培养,确保学生能够与社会发展,与时代变化同步。体育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各种各样的体育锻炼、不同形式的体育比赛,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的比赛对手和参赛对象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让学生能够从心理能力、综合素养等做好历练,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高校体育教学全面贯彻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和政策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并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二、全面发展目标指导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措施分析

篇6

一、转变思想,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1.充分发挥冬季体育教育的育人功能

在高校冬季体育教育中,要想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就应该充分发挥出它的育人功能。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其关键就在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因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与人的发展水平是息息相关的。当前,发展教育事业是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在这个过程中,高等院校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校冬季体育教育中去,重视它在促进人全面发展这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加强冬季体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在高校冬季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师资队伍是重要的保障,其素质与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实际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好坏。为了切实提高高校冬季体育教育的质量,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高校冬季体育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要注重骨干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其创新能力,做好相关的科研工作,从而提高整个师资队伍的教育水平。

二、创新改革体制,推进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高校冬季体育教育事业中,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创新改革体制,开拓高校冬季教育事业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实现片面追求分数的增长向综合文化素质全面发展的过渡,推进冬季体育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在此过程中,应该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积极创新改革体制,推进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高校冬季体育教育事业改革过程中,要重视人才的培养,积极探索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评价机制。同时,要加大投入,做好相关科学研究工作。对于创新改革机制而言,必须要坚持与时俱进,逐步建立起有利于高校冬季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制度,比如人才的考核制度、职业技能的鉴定制度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推进其教育事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篇7

关键词:小学美术;核心素养时期;情境教学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社会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给予了较高的关注,当前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了全社会的议题。近些年来,各小学为能够加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得学生能够平衡发展,由此提出在小学美术核心素养时期,教师可以通过尽情教学以此激发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吸引学生对美术的关注,让学生能够全面的成长与发展。从小学美术的实际课堂来看,现阶段的美术课堂已经不再沿用此前的方式,教师“教”、学生“学”的教育模式已经成为了过往,现阶段对“教”与“学”进行融合,以此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此,本文针对小学美术核心素养时期的情境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以期为我国小学美术教学的探索尽微薄之力。

一、开展情境教学的意义

在传统的美术教育理念下,教师更为注重的是学生自身的天赋,传统的美术教学,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之前,已经设立了较高的门槛,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核心素养教育则可以让学生融入美术学习过程当中,以此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加强学生对图像的识别能力,提升学生美术作品的表现力,提高学生对于美术文化的理解能力,由此对美术进行开拓和创新,学生能够通过美术展现自我观念与思想。通过美术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在小学美术核心素养时期开展情境教学,则具有以下意义。第一,创设情境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开设小学美术学科,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具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而在探究的过程当中,对美术作品进行深刻的思考,以此领悟作品当中的真正含义,并能够表达自己对于美术作品的感悟和体会。欣赏本身就是抽象性的词汇,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学生的欣赏能力进行积极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对于引导学生提升其欣赏能力不得要领。而情境教学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方法,教师可以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能够置身良好的学习氛围当中,由此激发学生对于美术作品欣赏的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自我创作美术作品的积极性。借由情境创设,加强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观察能力。第二,创设情境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学习能力在学习时是极为重要的,而学习力本身是可以被培养的。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本身就是当前新课改背景下提倡的新型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这一方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但现阶段,在美术课堂中开展小学合作学习本身面临诸多挑战,因学习时间有限,教学任务较重,教师在开展美术学习活动时,经常面临完不成教学任务的情况,除此之外,学生人数不同也阻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推进。教师无法通过平时的教学活动发现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当中所遇到的难题,而因为教学时间有限,导致即便教师了解学生所遇到的难题,也无法进行及时的解决。而创设情境教学就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多媒体技术可以成为教师展现美术作品的工具,并通过多媒体来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美术作品当中的意境,领略美术所带来的感官享受。情境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当中存在的困惑,并且也预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之间进行探讨和学习,以此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第三,创设情境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进行情境教学的创设极为重要,合理有效的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而开放的情境教学还可以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学习当中。由此可见,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由此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集体意识,再依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结合美术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在小学美术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每一学期可以设计三节完全自由的课程,将时间留给学生,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思考,以此加强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提升其创新思维能力。第四,创设情境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综合素养。美术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学生要想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形成良好的美术素养,就需要具备相应的人格和情操。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学会欣赏美术作品,以此能让其感受到美术具备的魅力。教师可以通过传授绘画技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美术习惯。而在教学情境创设过程中,学生可以和他人进行合作学习,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在对美术教学任务进行落实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感受,培养学生从美术作品当中获得情感的能力,借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开展情境教学的措施

首先,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首先,教师就需要强化自身的核心素养。只有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时,才能够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应用到各类教学场景当中。尤其是创设情境教学,更加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如此才能让学生能够深入其中。因此,小学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开展情境教学的首要前提。小学美术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学习相关的教学内容,更新教育理念,通过反思并不断完善教学方法,用新课改的教学理论指导实践教学,确保小学生所获得的美术知识是最为先进的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形式。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获取更多的美术教学资源,在线上学习教学方法与技巧。同时,教师还可以借由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更为直观地展现美术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深入其中,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小学阶段的学生相对活泼好动,这也对小学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备专业的美术教学能力,还需要具备相应的组织能力,让小学生能够被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所吸引。其次,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情境教学的技巧。掌握了情境教学技巧,教师就可以更好地开展情境教学,进行因材施教,加深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要想顺利开展情境教学,首先就需要教师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教师还需要对于班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年龄情况、心理特征等多项因素给予了解。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不断沟通交流的方式,了解学生现阶段对于美术学习的感受,以此制订科学合理的教案。除此之外,小学美术教师还需要对于情境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理解,了解其实质,教师要清楚情境教学的技巧是辅助工具,而教学本身才是目的。教师需要考虑到小学生对于多彩事物的喜爱程度,在开展美术教学时,可以选择色彩较多的美术作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获得感官上的享受。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将美术作品和其他的艺术形式进行结合。比如,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时,可以播放适合教学场景的音乐,或者可以在美术作品完成后,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对自己所创作的作品进行诗歌创作,让其能够对于这一段经历加深印象。小学美术教师还可以通过和其他学科教师进行交流讨论,将其他学科教学的优势应用到美术教学当中,以此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最后,教师需要提高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度。现阶段,多媒体技术已经全面融入进课堂当中,教师需要具备掌握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这对于教师能够顺利开展教学活动至关重要,也是开展情境教学的重要方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美术作品提升其表现力,将色彩图案扩大化,通过互联网资源,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背后的故事,以此提升学生对于作品的兴趣。小学生本身就极易被色彩丰富的内容所吸引,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当中多加入多媒体技术的元素,以此满足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能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得以全面发展。除此之外,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比如,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在展现美术作品的同时,还可以借由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音乐,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来感知美术作品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姚燕丹.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探讨[J].教师,2020(6):101—102.

[2]王笑雪.小学美术核心素养时期的情境教学对策[J].读天下(综合),2020(4):1.

[3]李芸.小学美术核心素养时期的课堂情境教学策略探究[C]//2020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2020.

篇8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种以优化、改良知识结构体系为基础,以培养、加强综合能力为重点,同时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大学生素质拓展意在促进大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全面提升,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素质拓展针对大学生已有和尚未开发的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进行提升,对已经有的素质与能力经过系统的培训进行进一步的提升,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尚未开发的素质和能力经过系统的培训后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强化,可以在后续的生活、生产中得到应用。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理论内涵

和谐的个体要求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建立健全的人格,能够与自然、社会和人和谐美好的相处。个体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与基础,所以要做好个体的和谐发展。

1.保证各方面完整、和谐发展

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是包括人类个体所拥有的所有自然力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类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的练习、培训与学习所形成的经验和知识等因素的共同发展。另外,马克思又指出,现代社会的内部分工主要特点是产生了专业与特长,并且产生了职业的痴呆。这表明,旧式的分工与现代分工相比,人们更加趋向于在某一种领域与职业上的发展,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使得人类无法得到全面的发展。

2.建立在人与社会关系基础上的自由发展

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很大程度上可以由这个人的社会关系决定。马克思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可以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要使全面发展成为人们发展的理想和价值目标,同时将每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作为未来发展的基本原则与基础,在强调个人独创的同时,遵循自由发展的原则,全面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3.扬弃异化的自我个性发展

当今社会,全球经济自由化、一体化的发展使人类创造出的劳动产品不在作为个人的产品进行分配和收支,能够最大限度地在丰富的社会中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机会,成为了具有正真意义上的自由且具有自我个性的个体。

二、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必要性

大学生素质拓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是高校积极应对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学生成长、成才有重大意义,是深入推进现代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大学生素质拓展有很大的实际作用。

1.素质拓展教育注重不同教育形式的结合,能够更好地拓展实施高校素质教育

课堂内的学习与课堂外的活动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联系,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互促进,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有效途径。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以大力培养人力资源为主,通过不同的方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实施过程中,通过在课堂中进行教学和课后进行讲座与活动等方式开展学习,形成大学生自觉参加素质教育、有效整合学校优势、积极动员社会资源投入,利用各种资源与环境为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2.大学生是当代社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继承者和接班人,素质拓展教育的开展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的成熟,培养大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及实践创新能力。大学生是当代青年中的优秀群体,可以反映整个时代的特征,是未来生活、生产中的中坚力量,是高新科技的载体,是祖国的希望。今天是一个科学大爆炸的时代,经济文化各方面迅猛发展,作为大学生必须要拥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物质文化基础、实实在在的科学创新能力,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推动社会的进步。

3.素质拓展教育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为己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往往是由劳动人民的素质来决定的,各类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决定了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劣。因此,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给想要进行创业的同学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综合素质。

三、高校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构建

1.树立新型教育观,创新教育体系

在高校的教育活动中,应当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整合各种有效的思想教育资源,更新思想教育内容,将各个管理单位的日常教育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整合,做到思想教育工作与党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等的完美融合。完善“大思政”的运作体制,有计划地对学生工作处、党团委的工作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专人的辅导和教学。创新思想教育体系,促进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的政治继承者和文化接班人。

2.开展文艺活动,培养人文素养

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活动,同时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激发爱国热情。学校组织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如座谈会、影视展、报告会等,可以促进大学生树立伟大的理想,保持健康的体魄,养成优秀的人文精神。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使当代大学生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祖国和人民拥有深厚的情感。定期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和见解其他人和作品的优点,陶冶情操,培养审美。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在提升学生文化艺术修养、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审美能力等方面均作了积极的贡献,促进校园文艺事业的发展。

3.培育校园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有历史记录以来的各种物质和精神的结合体,包括了学校的传统文化、精神面貌、办学理念、学校风貌等。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思想、习惯、处世哲学等。通过对校园文化的传承,树立学生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校园文化的学习与理解,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校园文化的陶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引导,良好的实践锻炼,使得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在各个高校中按部就班的进行着。

4.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时代在进步,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当今的大学生不仅要有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觉悟,同时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阅历和各种生产生活技能,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对一些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心里或者生理上的负担,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则会给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带来很大的阻碍。因此,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在大学校园内建立心理健康知道中心,定期向全体师生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进行专题讲座,为个别学生提供免费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建立专项档案。大学生通过参加一些心理健康活动,正确地认识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的面对难题,改善了解决问题的心态,增强了自身道德修养,得到身心健康发展。

四、高校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实施有效性的路径选择

1.专人组织、专项评价、学分制管理

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涉及到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发潜在力量,增强应对社会的能力,而对于内在系统开发则较为复杂。第一,要建立可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与公正。这个评价体系的建立要以学生为主体,相互监督管理,保证双方的统一性。第二,高校要将素质拓展教育与日常教育活动进行有效的整合,将学生的素质拓展教育纳入学校的工作考核与人才培养计划中。形成既体现专业特色又保证教育有效进行的素质教育拓展体系。第三,建立学生取得学分的各类型社团。学生在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学习不同的文化知识和处理事件的能力从而取得一定的学分。第四,高校建立健全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制。结合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学分管理机制和预警机制等各种重要制度。

2.开展就业指导,提高自主就业能力

素质拓展教育要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或者是自主创业能力为主要目标,大力促进学生的各项能力的提升。开展就业指导,包括为大学生进行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综合素质提升测定等工作,并最终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素质拓展证书,以素质拓展为载体,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同,直接服务于当代大学生。开展这门课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心里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加学生的交流技巧,还能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相实践应用的转化能力,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大学生有盲目就业到有目的的选择性就业的转变,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此外,学习这门课程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大学生提供了职业选择的资本。事实证明,“职业设计指导”课程的开展对大学生自主就业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3.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提高社会适应性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综合素质教育,在素质拓展教育过程中要与素质教育中心保持一致,始终把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落实到服务社会当中。大学生素质教育主要是为了引导大学生融入到社会当中,这也是拓展教育的宗旨。学校实施一定的素质教育究其目的性是为了在大学这样一个小区域中,更多地展现社会中的环境与问题,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就能感受到社会化的氛围,利于学生在完成学业之际能够快速适应社会。

首先,在校园生活中,要促进学生积极注定的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将大多数的学生包括在青年志愿者体系中,让学生及早的认识社会形态,了解社会形势,针对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有方向的进行训练与提高。

其次,为学生提供展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平台,自主创立或建立一些兴趣社团。通过大学校园建立形色各异的校社团,能够在大学群体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也为进入社会做了较好的奠定,学生可以在感兴趣的社团里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与特长,并赢得相应的荣誉与机会,提高未来进入社会的适应性。

最后,加强实践锻炼,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体会社会化问题与自我体验的感受,也进一步强调了实践成才的重要性。

篇9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人的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736×(2013)09-0005-03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这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及社会背景下逐步实现的。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均提出中国城镇化建设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这说明,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当今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只有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才会有利于城镇的良性发展,加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进而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一、人的全面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系

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互为前提和基础,并且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应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实际上,只有在社会实践劳动时,人自身的天赋和能力才能得到显现和发展,成为创造性活动,这也是一种不断改进的活动。而随着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劳动对象的多样化和劳动过程中复杂性的增加,社会生产活动对劳动者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从而造就出全面、自南而充分发展的个人。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普遍性,促进了相互之间文化和文明的交流,推动了生产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财富,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人通过自身的发展和提高自身的价值,可以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可以从多个方面带动城镇经济的发展。城镇基础设施的改善、各种配套政策的优化、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提高,这些因素都会吸引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并能够吸引原来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回到本地就业。回到本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一部分在城镇生活、工作,成为城镇的常住人口;一部分人将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将有利于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升级;原来外出的劳动力回到本地就业,带回了先进的经验、知识和技能等并运用到实际生活、生产当中,有利于带动本地的城镇化发展并且弥补原先城镇功能的不足,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随着城镇建设水平的提高和功能的完善,人也可以获得更多发展的机会和空间,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技能和素质,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可见,人的全面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系十分密切。

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一)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农业人口比重大,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城镇化建设是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的重要途径,这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家大力实施鼓励非农业的政策,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而且,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服务领域不断扩展,并向市场化、社会化服务方向发展,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涌入城镇就业,以便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在此过程中,人们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更多满足这两种需要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人的需要是随着历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的,人的发展和人的创造活动也随之变化,并适应社会的进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指出:“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要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提供市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在各项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转变的必由之路,更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和基础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各项事业的最终目标。“新型城镇化是集理念更新、发展思路、体制转变于一体的,综合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同步发展”。加强城镇经济建设,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越发展,物质财富越丰富,人的全面发展才有保障和丰厚的物质基础。通过建立健全城镇发展的相关政策,可以调动人的劳动积极性,促进社会公平,化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的问题与矛盾。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加快政治文明建设的步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维护人的根本利益,让农民与城市人口享有同样的权利。加强城镇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人的全面发展与生态环境密不可分,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爱护环境,自觉地开展实践活动,应承认和尊重自然的客观存在性,根据客观规律合理地利用资源,把生态文明建设引入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可以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把人的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发展教育,特别是推进素质教育,可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而人类社会发展与实践活动的历史证明,人的素质和文化发展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社会的发展状况。“人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由此可见,中国各行各业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与人才资源的开发,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生活水平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应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及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以及相关的科学文化水平,为中国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城镇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因为中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农民总体文化素质不高,这势必会影响农村的经济发展。甚至一部分人员由于文化水平低,只能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活动,他们缺少除了农业生产活动之外的谋生技能,导致他们对非农业生产缺乏自信;而培养农业生产所需的技术人员有利于巩固经济发展,促进农业技术改革。因此,要想缩小城乡之间的经济水平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农村文化教育普及,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减少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是至关重要的,这是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的重要基础。中国农业人口多、而且比较复杂的实际,要求在农村文化教育普及的过程中应采取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一方法,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坚持走群众路线,依靠城镇和群众力量办学,丰富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加强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培养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队伍。而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可以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旅游业,以此带动第一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样既可以发展农业、旅游业,让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就业,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

(二)推进教育公平化、均衡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水平差距

随着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农村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使得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村中走出来进入城镇,寻求工作机会,以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及生活方式,这就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不断增多的问题。而从现实来看,不管是农村留守儿童,还是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都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他们并不能享受应该获得的教育机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对这个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并努力解决好,这也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教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根本的事业,是千千万万人关心的重要问题,而且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社会公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降低城镇中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政策规定中对户口的特殊要求、甚至逐步实现平等化,制定更合理的户籍管理制度,实现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主体平等;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农村薄弱的办学条件;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以公办学校为主,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鼓励社会有能力、有财富的人通过慈善机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通过以上措施,尽可能地让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流动人口的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最大限度地保障更大范围的受教育对象的教育权利。

(三)注重人才培养,促进城镇经济发展

篇10

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学校教育的最高追求。生命教育应指向人的终极关怀,它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有一位教育学者说过:如果只是客观地传授知识,训练培养专、精技术人员,而失去了生命的关怀、生命的意义和人生视野的开拓,教育结果也只能训练出一批技术纯良的机器人。教育本应是关注人的,而人如果在教育的边缘被放逐,人的灵魂在教育的中心地带遭遇艰辛的挣扎,这种教育只能是失败的。鉴于这种严酷的现实,对生命教育的目标的关注追问和探寻显得尤为重要。那么,生命教育的目标是什么?那就是: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保护生命和敬畏生命。同时,生命教育具体到学校日常生活中,就非常细化了。像我们学校,现在有4000多人,只有两栋教学楼,厕所还在室外。为了实施好生命教育,保证学生的安全,从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有一位值班领导,带领两位行管后勤老师,在校园巡视排查安全隐患。课问时刻,每一层楼,每个楼梯口、厕所门口,都有当天值班教师在帮助疏散人群。我今年带小学一年级学生,每到下课就嘱咐孩子们:上下楼梯要小心哪!同时,还用《弟子规》上的内容来提醒:“宽转弯,勿触棱。”也就是转弯的时候,绕一大圈儿,别碰着、磕着了,时刻教育孩子,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二、知识教育

知识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在基础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知识教育可以扩展人的自由度,提高人的修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人的解放和发展均离不开知识教育。同时,知识教育还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基础,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能和主导特征,知识的传授可以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少走弯路。但是,知识教育只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知识要转化为道德、智慧等素质还依赖于其他条件。全面发展的教育,不应完全是知识教育,知识教育并非是学校教育的全部和唯一追求,知识教育是为了人的生存、改善人的生存状况、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进而发展、完善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教育并不是目的,而是促进人发展的途径和手段。如果将知识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而轻视其他教育,那将会给国家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