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6: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务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务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现代职高生;服装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001-01

1前言

20世纪80年代,整个世界的服装产业开始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当时的整个服装行业分为三个层次:1、术支撑型 2.资本运作型 3,劳动密集型。所以,当时就读服装专业的职高生接触更多的是基础及实践课程,只要掌握基本的服装工艺,就能就职于服装工厂或公司担较好的工作岗位。

但经过充分的市场孕育,以及供大于求的服装产品的出现,在90年代,中国企业开始了资本运作品牌的时代,从零售价位上拉开档次,以获取不同消费层次的目标人群。经过品牌的运作,一部分企业开始集团化。所以到90年代,只会工艺的职高生已经跟不上服装集团化的变迁,很多学生毕业后只能就职于最底层的工作岗位,发展前景渺茫。

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重重压力之下,我国服装产业出现纷纷寻求电子商务化的模式,以突破重围的重要变化。在这重大变化发生的同时,一批家庭条件优越,有机会接触现代化科技的现代职高生已经懂得为今后的就业道路寻求一条新道路,那就是电子商务。

2服装行业渠道变化对职高生就业的影响历程

2.190年代前服装行业渠道

90年代前服装行业以供销体制、百货业及批发市场为主,发展空间相当巨大,当时职高生能够在服装行业里选择做基础售货员,对新兴的百货行业还能选择做代销商或批发市场的批发商等等。90年代,需要大批就业者去支撑这个产业的兴起,职高生在服装行业的就业选择随心所欲。

(1)供销体制:

供销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受当时物资匮乏的影响,凭票供应或限量供应成为一大特点,从城市到农村的供销商店,是服装产品的主流销售通道。

(2)百货业

百货商场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当时经营的方式是向服装厂家采购商品或者代销商品经营,当时的服装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基本达到了供需平衡的状态。由于交通和物流的影响,这些百货业态集中在县城或城市,这是服装行业发展的一个初级阶段。

(3)批发市场的兴起

随着江浙、民营企业的发展和珠三角特区的建立,大量低价格的服装产品开始涌现,此时销售渠道明显不能消化这些产品,批发市场就应运而生,批发市场终于打通了城镇和农村的通道,通过一批到二批,最终到零售店里,农村市场被激活。服装消费的空间陡然猛升,催生了一大批服装厂的诞生。

2.290年代后服装行业渠道

90年代后,服装品牌观念逐渐强化,服装也向集团或公司化发展,服装行业的基础工作人员已经逐渐饱和,需要的是大批管理上的人才或者是在这个拥挤的服装行业冲出创新的道路来,于是,学习基础技能的职高生能就职的只能在管理以下的工作岗位,他们只能利用自身的现代条件,去接触新新产物,学习电子商务。

(1)专卖店:

90年代,受服装行业供大于求的影响,品牌运营的理念开始产生。国际品牌逐渐进入中国,更加加快了中国本土品牌建设的步伐。本土品牌开始自谋经营店面,称之为品牌专卖店,品牌专卖店又促进了城市黄金地段的效应,通过品牌化的运作,让消费目标进行了再一次细分。

(2)电子商务化:

发展到21世纪,电子商务已经进入了各领域,尤其是在服装行业得到了明显的体现,阿里巴巴、淘宝的诞生,让服装业从传统渠道走向了虚拟的网络经营中,随后电子商务化也开始进一步细分,PPG、凡客、梦芭莎、麦网等专业服装销售平台也开始运营,到了2010年,服装行业的电子商务的品牌化建设也开始小试牛刀,如宝鸟、ERQ等品牌商城的建立,预示着服装行业渠道的风云巨变!

(3)电子商务时代的多元化分销:

虽然电子商务时代在服装业上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渠道多元化仍然是个不争的事实,因为年龄结构的原因,上网群体特别是网购群体绝大多数集中在70后80后90后,所以传统渠道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3国际背景下的中国服装业电子商务化之路

3.1消费群体目标定位:

中国地域广阔、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极大;国内最发达的三个城市,比如北京、上海、深圳的人均GDP是的10多倍。所以不仅仅是传统渠道服装业消费者群体定位开始差异化,服装行业的电子商务也是这样。

在随后五年的服装业的电子商务中,消费者的定位将会更加细分化和个性化。

3.2电子商务的渠道联盟:

在服装业,电子商务开始进行渠道联盟和整合,目前淘宝和全国城市门户网站开始展开了互利合作,而一些品牌商城也通过CPS和返利的模式和购物类网站开展合作,这些渠道联盟是双赢甚至是多赢的。

3.3传播和推广手段:

服装的电子商务化,仍然离不开传播,鉴于消费者主要是网购群体,所以还是着手于网上传播,您的品牌,决定了你的推广媒介。可以根据你定位的消费者群体的年龄层次和喜好,而上相应的网站去推广你的服装商品。

4现代职高生在服装业电子商务化下的发展趋势

4.1现代职高生是电子商务的重要推动群体:

在信息强大的21世纪,现代职高生无疑成为最大受益者,他们从小就开始接触电子产品,并一定程度上成为能熟练运用现代化产品的群体,他们推动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让网游、网购等成为主流的消费方式。运行电子商务的公司更希望运用一批了解电子商务,熟练电子商务流程的工作人员,这务必为现代职高生提供了庞大的机会。而同时,非职高生可能正在为高考而奋斗着。

4.2现代职高生是电子商务的运用推广主体:随着时代的推进,80后90后将成为主力消费群体,更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达,让交易变得傻瓜式操作,所以服装行业的电子商务化将是未来的潮流,互联网的销售渠道将成为众多企业必争之地。由于职高生的特殊性,他们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去接触网络销售,更多的职高生拥有的是一颗聪明的脑袋,只是不喜欢运用到校园学习而已。于是,他们会选择将聪明运用到自己更喜欢及擅长的领域中去。开淘宝店,网络充值店,网游充值点等等已经成为职高生面临就业时的一大选择。既能逃避年轻的他们对社会的恐惧感,又能通过自己熟悉的网络方式和身边庞大近似的消费队伍进行推广以达到赚钱的目的。

4.3现代职高生是电子商务的建设开发主体:

电子商务方面,需要运用时间去研究钻研,现代职高生和普高的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他们拥有更自由的生活时间,可以除开课本去接触新新事物,并投身于其中,有大把的精力活力和时间去学习电子商务,而且更早地踏入社会让他们多了一份工作历练,多几年的经验累积,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疑成为电子商务最大的建设开发主体。

5电子商务技术让就职于服装业的现代职高生重获新生

篇2

【摘要】

电子商务是指交易双方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所进行的各类商务活动。作为一种全新企业运作手段的电子商务,在中小企业发展和战略规划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电子商务在繁荣经济、推动创新、扩大出口、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表示,电子商务在“拉动内需、促进就业与消费”方面的优势显著。所以,中小企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关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各省电子商务发展进度和重视程度尚有明显差异,作为国务院已大力支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河南省,省内中小企业要想又好又快的发展更离不开电子商务的协助支持。本文从多个方面对河南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发现河南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理论上,本文指明了河南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些问题是企业尚未注意到或者即将发生的问题。实践上,本研究将有助于为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提供更为合理、有效的支持和指导,使企业少走弯路,对推动河南全省乃至全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开展都具备积极意义。

【关键词】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发展

电子商务是指在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和增值网上以数字化方式进行的交易活动和相关服务活动,是传统商业活动各环节的电子化、网络化。

电子商务的应用有利于满足企业、供应商和消费者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加快服务速度、降低服务费用等方而的需求,帮助企业和个人更便捷的通过网络完成信息查询、筛选检索、在线支付、线下配送等环节。在未来几年内,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其主要的客户、竞争者和公关对象都将上网,企业与合作伙伴、消费者、政府的联系将主要依靠网络进行,离开电子商务,企业必将寸步难行。开展电子商务,拓展商务空间,已经成为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经之路。

以河南省为例,从省商务厅网站调查数据得知,截至2013年底,河南省的4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开展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比例已超过40%,特别是近3年来,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每年都在以5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

虽然河南省电子商务相较前几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和其他省份比起来,东南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电子商务规模较大,而中、西部地区则刚刚起步,目前广东地区电子商务渗透率远远高于其它地区。文章针对此问题,从原因和对策分别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河南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为了较为准确的研究河南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开展状况,笔者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了问卷调查。该调查一共选择了100家河南省中小企业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包含制造业、贸易行业和服务业),调查过程采用电子邮件、电话和网上沟通的方式进行,在这100家样本企业中,共有89家企业应用了电子商务,其中制造业有54家、贸易类有27家、服务行业8家。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笔者得出了河南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比起沿海发达地区明显滞后几个因素,这种状况主要由技术、组织、环境三方面因素导致。

(一)技术方面存在不足

技术方面现状:第一,企业自我建站能力差,网站维护不善,内容更新慢。第二,中小企业受资金限制无法充分使用已有B2B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某些行业搜索引擎排名竞价成本太高,中小企业负担不起。第四,某些技术虽有利于降低电子商务成本,但因门槛较高,不易被企业采用。

技术方面重点问题:由于电子商务技术本身的复杂性,河南省中小企业对于电子商务技术的掌握度较差,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服务与支持;而且市场缺乏低成本、开放式的适用于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

(二)企业意识相对落后

河南省中小企业意识落后,忽略电子商务重要性或者对电子商务了解有限,无从下手;其次,组织结构不完善,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销售模式在实际操作中易冲突;最重要的是河南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人才极度缺乏。

(三)环境方面存在问题

环境方面现状:第一,宣传力度不够,客户认知度欠缺,市场成熟度差;第二,河南省各级政府对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持、促进不足;第三,河南省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技术成本较高;第四,电子商务服务业有待发展;第五,电子商务方面法律法规不完善。

环境方面重点问题:河南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外部环境还不够成熟,政府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河南省中小企业对于电子商务的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当今时代开展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企业之间的竞争还集中在传统的实体市场。大多数企业和服务提供商都只是把电子商务看成一种市场推广手段,并没有真正地将电子商务与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结合起来。并且由于企业整体电子商务意识不够,对电子商务部门重视程度低,采用的电子商务手段和技术也较为简单。外部方面政府在对电子商务的宣传和引导中也并没有做到应尽的义务,法规和相关政策不完善,整个河南省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改进,需要各个组织机构的共同进步。

二、河南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策

要解决河南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企业自身、第三方服务业、河南省各级政府需要紧密配合,企业自身要协调好组织问题,第三方服务业要承担起技术推广、支持的任务,各级政府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构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

电子商务服务业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扮演传教士与摆渡者的角色。电子商务技术的简化,主要靠电子商务服务业对于技术的革新;当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遇到技术困难时,也可以直接寻求专业的电子商务服务公司进行协助,一定条件下,可以在节约成本的前提下,将部分业务外包出去。实质上企业一般都是将网站建设和域名主机托管在第三方购买制作,这已经是一种外包。但是当前河南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发展仍然十分薄弱,服务层次低、利润较低、数量较少是这个该服务行业的突出特征。所以,要想加大电子商务服务公司的数量,必须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1.河南省政府应制定本省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规划

作为重点项目立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摸清电子商务服务业行业特点及国内外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现状、趋势,制定河南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规划。

2.培育具有示范作用的龙头企业

遴选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进行龙头企业培育,加大扶持力度,给予优惠政策扩大规模及服务领域,扩大知名度,并带动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发展。

3.鼓励电子商务技术创新

结合河南省信息技术的优势领域,着力解决制约电子商务应用的重大科技问题,重点突破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加密与电子认证、无线射频识别、智能终端、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加快产业化进程。

4.鼓励信息技术企业业务转型

鼓励基础电信运营商、软件企业、系统集成商的业务转型,发展面向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信息处理、数据托管、应用系统等信息技术外包服务。鼓励大型骨干企业信息化服务机构从母体中剥离,逐步形成行业性电子商务专业化服务机构。

5.鼓励民营资本投资电子商务服务业

鼓励国内外企业来河南建设电子商务服务业项目,鼓励民营资本投资电子商务服务业,对一些重大项目政府给予政策扶持。

(二)变革企业的运营模式

篇3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因子分析;区域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014.03

1引言

现代服务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它既包括随着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态,也包括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国外关于服务业竞争力的研究文献中较少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的服务业竞争力比较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Hitchens D,O’Farrell P 和Conway C.在1996年将位于英国北爱尔兰、威尔士以及爱尔兰的服务企业竞争力与位于英国英格兰的服务企业竞争力进行了对比分析,该文虽涉及一个国家不同区域之间的服务业竞争力比较,但仍然是以企业为比较主体,研究国内不同区域之间的服务企业竞争力问题,而非服务业产业之间的竞争力问题。国内学者对我国区域服务业竞争力的研究虽有了很大进步,但针对现代服务业领域的研究则较少,只有林凤彩、张祥翠(2009)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全国10个副省级城市、上海和天津现代服务业竞争力水平进行了分析,得出沈阳市竞争力所处的位置及存在的差距,并从多角度对沈阳市现代省服务业比较优势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胡勇、黄新建(2011)基于中部四省数据,对江西省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得出了江西省现代服务业水平只处于中部四省的最末端的结论,并提出了振兴江西省现代服务业的对策。敖慧、刘莉(2006)通过因子分子法对我国十个代表性城市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进行横向比较,得出武汉市的相应位次并提出相应建议。

综观对现代服务业区域竞争力进行研究的文献,其创新之处主要是对现代服务业概念的界定以及对现代服务业区域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建立。但评价范围多集中在省会或中心城市,以整个省份作为单位进行评价的文献较少,对于湖北省现代服务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更极少有文献涉及。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现代服务业区域竞争力评价多层次指标体系,评估湖北省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指标选择与因子分析

2.1指标选择

指标体系的确立必须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动态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基于上述原则,结合数据的时效性和可获得性,本文选取了2010年湖北省等九个省份作为评价对象。九个省份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两个梯队,第一梯队是北京、上海、广东三个发达省份,第二梯队是经济发展次于北上广的中部六省。这样的选取方法既可以通过横向比较清晰的观察到湖北省现代服务业区域竞争力在中部六省的位次,同时又可以形成两大梯队之间的纵向比较,使得湖北省现代服务业可以通过借鉴发达省份的经验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本文在我国现代服务业行业分类目录基础上,结合国家统计年鉴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把本文所研究的现代服务业界定在十一个行业内。他们分别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基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地区城镇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居民的人均GDP占有量等都是决定经济基础的主要因素;其次,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是反映其竞争力强弱最直接的指标,现代服务业当年的新增产值和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代表了其发展的绝对量和相对量,行业就业人口数则可以反映其对地区就业的贡献;再次,现代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和科研人员数量将决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持久增长潜力;最后,基于外部宏观环境对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效应,把专利授权数和科教费用等因素也一并作为指标选取对象考虑进来。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的4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其中,现代服务业新增产值是利用第三产业产值扣除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三个传统服务行业的新增产值得到。现代服务业就业人数由前文所界定的11个行业的就业人数加总得到,现代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现代服务业新增产值/现代服务业就业人数,工业化率即为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具体指标见表1。

2.2实证结果及经济含义分析

(1)因子分析结果。

指标体系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经济基础、发展水平、成长能力和公共环境4个一级指标出发,结合15个二级指标,搜集了我国九个省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指标数据作为指标评价的原始数据。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归纳得到3个公共因子的得分及排名情况,G1、G2、G3、G分别代表经济基础支撑力、行业发展力、行业推动力、综合。具体结果见表2。

(2)经济含义分析。

通过得分表可以看到,北京、上海、广东三省的综合得分为正值,说明他们现代服务业发展在九省平均水平之上。其余的六省则处在九省平均水平之下。而湖北省则正好处于第四名,与中部六省相比稍有优势,但和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相比差距较大。

第一公共因子方面,湖北省居于第3位,仅次于北京、上海,说明湖北省现代服务业的经济基础支撑力方面有一定优势。经济的快速增长为现代服务业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宏观经济支撑。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持续的购买力。此外,湖北省高校集中,人员素质较高,政府财政支出向科技教育方面的倾斜力度较大,迎合了现代服务业对人才素质要求较高的特点。以上几项优势指标的存在为湖北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这种优势和北京,上海相比是不明显的,由于经济基础的规模有限,城镇化步伐逐渐放缓,高素质人口的流失,湖北省要想在中部六省继续保持这的这一优势,就必须向发达地区看齐,借鉴其发展经验并为我所用。

第二公共因子主要反映的是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行业发展力。湖北省处于第6位,不但远落后于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在中部六省中也没有优势可言,说明湖北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还处在较低的水平。这种发展的低水平首先表现在新增产值方面:由于湖北省对于新兴现代服务行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于生活性现代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开发力度不够,导致现代服务业内部发展不平衡。从业人员方面:由于现代服务业结构性失业和人才流失问题的存在,湖北省对人才优势的利用非常欠缺。固定投资方面:对“短、平、快”行业投资过多,对生活服务和公共服务行业投资过少,这种投资的失衡,直接制约了湖北省现代服务业产业规模的扩大。专利授权量方面:虽然湖北省拥有科教优势,但由于对于现代服务行业的研发投入过少和专利保护制度的不完善,导致转化成果有限,不利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第三公共因子为现代服务业的行业推动力,主要由城镇人均消费支出和科研活动人员占总就业比重两个指标来说明,这两个方面都是推动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在这一方面湖北省排第4名,虽然在中部六省中排名靠前,但远远落后于北上广等发达省份。湖北省地处内陆,且目前仍处于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关键时期,城镇化速度放缓,社会保障制度仍不健全,导致人均消费不高。另一方面,湖北省人才外流严重,科研从业人员数量比较少,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行业创新能力。

3提高湖北省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建议

3.1加固经济基础优势

湖北省GDP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撑,但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注意转变经济增长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湖北省新的增长点。应重点致力于理顺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加强产业联动,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技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和商务服务业等四大行业。增加对现代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投入,扩大现代服务业发展规模。

3.2发展生产业,提升生活业,开拓农村服务业

因子分析结果所反映湖北省现代服务业行业竞争力较弱,应从多领域给予加强。首先,在生产业方面:立足武汉市良好的现代制造业基础,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充分利用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光谷软件园作为国家现代服务业试点的政策优势,引导现代服务业的合理聚集。其次,在生活业方面:扩大生活业尤其是公共服务的规模,整合分散经营的行业格局,提高行业品质,加大社区服务的投入力度。再次,在农村服务业方面:要在思想上重视对农村服务业发发展,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培育农村亟需的金融、法律、科技、医疗、信息服务等行业。

3.3完善人才政策,吸纳现代服务业专门人才

湖北省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数量不多,这和其拥有众多高素质人才的现状是不相匹配的。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强高素质人才相关政策的配套与协调,密切关注科技人才的实际需求,通过一系列配套政策解决他们最关心的住房、配偶、子女教育及社会保障问题。其次,企业方面要充分考虑高素质人才的职位需求,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争取用良好的条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同时加强行业培训,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长久的发展力量。最后,鼓励校企联合,鼓励企业与高校的科研合作,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高学历人才为湖北服务业发展献计献策,使湖北省人才优势真正转化为科技生产力。

参考文献

[1]吴立军.河北省服务业竞争力及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首都师基大学,2011.

[2]林凤彩,张祥翠.沈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J].中国经贸,2009,(12).

[3]胡勇,黄建新.江西省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基于中部四省数据[J].特区经济,2011,(1).

[4]敖慧,刘莉.武汉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09,(2).

篇4

关键词:武汉上海服务业比较

武汉是我国中部的经济中心,是大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核心城市。建国以来,武汉拥有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制造业较为发达。在当前实体经济放缓的形势下,发展服务业可成为武汉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上海是我国的国际化大都市,服务业基础好、潜力大,长期以来坚持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两轮”驱动为其发展提供了持续不断的源动力。本文旨在比较武汉、上海两地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发现优势、寻找差距,提出加快武汉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多角度比较武汉与上海两地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一)武汉与上海服务业在总量上的比较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可以近似看成通常意义上的第三产业,其涵盖面很广。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达水平的标志。从总量上看,武汉2007年GDP为3141.9亿元,其中第三产业产值为1572.75亿元,占GDP比重的50.1%。上海2007年GDP为12188.85亿元,其中第三产业贡献了6408.5亿元,占52.6%。2007年武汉的GDP仅为上海的四分之一,但两城市第三产业的比重大致相当,说明了武汉服务业基础良好,发展潜力巨大。但从第三产业总量上看,上海的第三产业GDP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4%,而武汉仅为1.6%,总量上的落后要求武汉加大力度促进服务业发展。

武汉2002至2007年第三产业产值同比上年的增速分别为10.1%、13.5%、13.9%、13.3%、18.6%,上海同一时期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速为10.9%、9.0%、14.1%、11.1%、12.0%、17.1%。对比可知,近五年来武汉的第三产业发展一直迅猛增长、速度惊人,而上海在这一时段前期由于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重心定位不清影响了服务业增速。总的来说,武汉和上海服务业的发展均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二)武汉与上海在服务业产业结构上的比较

从服务业的产业结构上看,两地的主导行业有所差别。2007年武汉在服务业产值中贡献最大的六个行业分别是批发和零售业,占总额的19.1%;其次是金融保险业占12.4%;第三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贡献了11.6%;第四是房地产业,占8.5%;第五和第六分别是教育产业和住宿和餐饮业,同占8.4%。上海同年服务业产值最多的六大行业为金融保险业占其总额的18.9%;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占16.8%;再次是房地产业,拥有12.6个百分点;第四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占11.3%;第五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7.8%;第六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7.4%。武汉服务业前六大行业总计贡献了第三产业GDP的68.4%,而上海在相同情况下前六大行业的贡献为74.8%。

比较两地服务业产业结构,上海在总量和比重上优势明显,金融保险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尤为突出,但其他服务行业发展优势并不显著。武汉除了在教育领域比重上有一定优势外,其建设中部金融中心、大力振兴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划在产业机构比重上体现的不够明显,与上海仍有一定距离。武汉服务业与上海相比的主要差距还体现在传统服务业发展比重过高,现代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以现代服务业的主体之一金融业而言,武汉不仅证券化率(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DP比重)和人均保费收入等远低于上海,而且在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保险等机构数量和质量方面,也远远落后于上海。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程度还体现在其吸纳的就业人数上。2007武汉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数212.64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48.1%。同时,在上海就职于服务业的人数为512.62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56.4%。武汉与上海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绝对数相差299.98万人,比重上,上海高出武汉8.3个百分点。上海服务业各行业就业人数都远高于武汉,其中在金融保险、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表现尤为突出。武汉有必要研判形势,拓展服务业经营的范围,增加就业机会,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服务行业,分担全社会的就业压力。

(三)武汉与上海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比较

从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看,武汉与上海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方向各有侧重。武汉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732.79亿元,其中投资于第三产业高达1250.63亿元,占总额的72.17%;上海同一时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4458.61亿元,其中第三产业为3052.67亿元,占总额的68.47%。武汉在第三产业领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虽然在绝对数上仅为上海的41%,但比重上武汉服务业获得的投资额高出上海3.7个百分点。2007年武汉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33.1%,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高达83.5%;而同时上海的第三产业增长率仅为11.6%。由此可见,武汉第三产业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基数较小,但成长的空间巨大,近年来增长迅猛,特别在公共服务领域进行了巨额投入,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落在了民生上。

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从而促进经济增长。2007年武汉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18.30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4.8%;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占了84.2%,总额为1278.22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占13.3%,达到201.19亿元。上海同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847.79亿元,同比增长12.7%;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占了79.5%,总额为3058.25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占14.5%,达到556.48亿元。从总量上看,上海消费品市场优势明显,武汉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相当于上海的39.5%;但从增速来看,武汉消费品市场明显更加畅旺,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高出上海2.1个百分点。

加快武汉服务业发展的策略

(一)调整服务业产业结构

加强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地区的服务业合作,提高自身产业的国际化程度与影响力。武汉可与国内服务业较发达的城市进行合作,采用并购、联盟和网络化等手段从外部承接来高增加值的知识服务。大力发展以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息服务产业、咨询服务产业等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智能产业和高利润、高附加价值的生产者专业服务,从整体上增强武汉区域服务业的知识含量和专业化程度,使其运作接近国内一流水准,进而推动服务业整体快速发展。

(二)通过生产服务业提升城市服务业素质

通过生产服务业提升城市服务业素质,推动武汉及其8+1城市圈生产服务网络的全面建设。构筑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积极改造提高传统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态。利用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加快区域型生产资料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综合货物集散枢纽等各类专业市场建设。完善

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以建立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加强高速公路、港口(内陆)等公共运输网络建设。加强现代物流基地建设,积极发挥港口等物流通道作用,以第三方物流为主体,全面推动物流业的纵深发展。健全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整合地方金融机构,集聚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推进金融制度和产品创新,拓宽金融服务领域。

(三)构筑武汉城市圈共享式的网络化服务体

建立投融资服务平台,通过发展信用担保、筹资融资、产权交易、土地交易、闲置设备调剂等相关服务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为中小企业与国内外投资者的合作创造机会。打造技术支持服务平台,开展技术开发、产品设计、设备测试等方面的专业服务,促进中小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搭建市场开拓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企业形象、产品推广、展览展销等服务,指导中小企业制订营销策略、创新营销方式、扩大营销渠道。

(四)加快公共服务行业的优化升级

进一步增加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对公共交通、城建、医疗等行业增加财政补贴,加大监管力度。同时深化商务贸易往来、劳务市场、产业投资、科教文化、信息化建设、交通运输等服务领域的改革,创建金融、科技、咨询、商业、市政公用事业发达、具有快捷高速公共交通系统的“总部经济”中心。

参考文献:

1.彭建祥.武汉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武汉商务,2008(2)

篇5

关键词:主导产业 现代服务业 发展趋势

当今社会,服务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服务业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上升是一个普遍认可的规律。服务业的发展程度与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阶段。但是,长久以来,我国现代服务业虽有发展,却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现代服务业不仅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结构不合理,而且发展缓慢,服务水平低,竞争力不强,对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未能起到应有的战略性支撑和保障作用,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与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

现代服务业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是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国经济全面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服务业概念的界定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在农业社会,服务业主要以个人和家庭为主;在工业社会,服务业主要围绕商品生产活动展开;在后工业时代,服务业则以技术性、知识和公共服务为主。

关于现代服务业目前我国理论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在生产中间环节作为要素投入而不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的现代生产业。广义的现代服务业定义是在十五规划报告的基础上提出的,即“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部门”。

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那些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者提供服务的部门。它不仅包括现代经济中催生出来的新兴服务业,如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而且也包括现阶段保持高增长势头以及居于较大比重从而具有“现代”意义的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专业化商务服务等,同时还应该包括被信息技术改造从而具有新的核心竞争力的传统服务,如各种咨询业务、现代物流服务业等。这些现代服务部门具有的共同特征,就是高人力资本含量、高度专业性、高附加值等。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从2000年到2008年,服务业平均增速为10.5%。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阵地,其从业人员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的比重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总量增长缓慢与结构性缺陷制约服务业增长

服务业增长缓慢,从结构上看,主要是结构层次落后,缺乏明确的主导产业带动。总体而言,虽然近几年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有所改善,新兴服务业有一定的升级取向,但还没有成为产业增长的主体

表1中数据说明传统部门和一般产业仍是带动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传统的仓储与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住宿餐饮业和邮电通信业等仍占服务业的很大比重,而且增加值较大。其中,批发零售业2005年增加值是13966.2亿元,2008年为26182.3亿元。同时,与现代产业相联系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商务服务业等专业服务发展明显不足,增速较慢,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关联程度较低。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结构性滞后与总量扩张缓慢相互交织,共同制约了服务业发展。

(二)地区发展不平衡

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区域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沿海和内陆一些大城市借助优越地理环境和政策优惠使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而西北、东北等地区服务业的发展十分滞后,严重影响了整体区域经济的发展。

从图1可以看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现代服务业生产总值远远高于东北和西北地区。2009年现代服务业生产总值最高的是北京9179.19亿元,上海次之8930.85亿元,而最低的宁夏仅有563.74亿元。不同地区间现代服务业发展失衡严重,一方面是因为基础设施差距大,另一方面是西部地区教育水平低,意识落后。这种状况亟待改善,政府应加强地区间的协调发展。

(三)体制和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些服务行业存在限制进入和垄断现象,导致服务供给质量差、价格高,抑制了需求。限制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也导致了城镇化水平低下,抑制了对服务业的需求。我国服务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持续下降,与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偏差不断扩大,使整体产业结构失衡问题更加突出,不仅影响了服务业产业素质的提升,而且也制约了工业效率乃至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这种状况固然与经济发展阶段和服务业自身特点有较大关系,但特殊的体制和特殊的产业结构是造成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

(四)市场化程度低且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现代服务业中除了批发、餐饮和交通运输业及居民服务业等传统行业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就业人员比例较大外,众多的现代化、新兴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还相当低,就业人员较少,如金融、房地产、信息、科技咨询等。

表2数据说明在一些高科技服务业领域从业人员较少,例如咨询及通讯传播业,从2005年到2009年从业人员仅占3.5%左右,比例很低,大部分人员集中在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等传统部门,约占40%左右。新兴服务业高科技人才缺乏现象值得重视,国家在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应强调发展新兴现代服务业。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国现代服务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进展,也存在不少问题。伴随信息革命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我国现代服务业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一)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将迅猛发展

人力资本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将迅猛发展。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体现为服务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知识、技术含量高的现代服务业逐渐占据服务业的主导地位。

在产业的投入要素中,农业主要受自然资源要素约束,制造业主要受物质资本要素约束,传统服务业主要受劳动力要素约束,而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所具有整体上的高学历、高职称、高薪水特征,说明现代服务业主要受人力资本要素约束。现代经济发展表明,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本存量的有效积累,人力资本对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科技含量高的现代服务业将取代传统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聚集和培养高层次服务人才的任务将更为艰巨。由于我国的低工资制度和轻服务业管理人才培养的传统观念,再加上在我国目前服务市场有限度的开放,新兴服务业相当数量的业务骨干严重流失到外资企业,我国整个服务行业缺少人才的状况将更为严重。

图2显示,交通运输业和批发零售业等传统部门就业人数从2003年开始逐年下降,而新兴现代服务业如计算机软件业和商务服务业就业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03年为183.5万人,到2009年激增到290.5万人,接近300万人,增速达到了50%以上。说明这些部门发展较快,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将会是现代服务业长期发展的一种趋势。

(二)竞争压力将推动服务业分工细化和加快发展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特别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企业将继续重组,分工将进一步细化,大量的中间产品和加工过程独立出来,此时连结这些节点形成分工网络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这些中间需求是生产业的重要部分。竞争压力还会引导企业将原本内置于企业的服务活动进行外置,由更加专业化的企业来提供服务,如各种商务服务、营销服务、技术服务等。服务业将更加细化,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日益明显,全球经济分工的深化带动了对全球服务业的中间需求。图3表明金融业、计算机软件业和租赁商务业等现代服务业明显呈上升趋势,金融业增速最快,2008年达到14863.3亿元,仅次于传统的交通运输业16362.5亿元。同时分工深化使企业的组织结构发生变革,从而导致管理和市场运作等与生产的信息处理有关的部门逐渐强化,并在专业分工基础上日趋独立化,推动了诸如管理、咨询、广告、研发、会计等现代新兴服务业的发展。这些服务业一方面越来越需要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进步或信息来实现。另一方面,服务业通过运用不断进步的信息技术使自身的生产率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即服务业的生产技术也在“知识化”和“信息化”,如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服务在全球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康大臣,吕莹莹,王建冬.对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回顾、反思与前瞻[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4)

篇6

关键词:芮城县 服务业 现状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237-02

服务业即第三产业,是指除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以外的所有行业。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划分的第三产业,具体包括15个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是提高经济整体效益和运行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服务业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强,并使得发展经济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日益减少。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成为制约山西省芮城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所以,面对当前形势,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一、芮城县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10年,芮城县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7.78亿元,占GDP总量的36.2%,服务业已成为芮城县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和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服务业的现状是:(1)传统服务业仍占居主导地位。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实现增加值4.2亿元,占23.5%;批发零售以及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2.8亿元,占15.7%;包括居民服务业在内的其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1亿元,占6%。(2)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壮大。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不断上升,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多层次的市场需求,一些新兴行业特别是文化、旅游、信息、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迅速发展,在服务业中的比重相对提高。2010年,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1.1亿元,在整个服务业中所占比重达到6.1%;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8亿元,占10.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现增加值0.8亿元,占4.4%。

服务业存在的问题是:(1)尽管服务业有较快发展,但同沿海发达地区和省内其他县市相比,存在着总体比较滞后、发展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2)服务业规模偏小,比重偏低。2010年,芮城县经济总量在运城市排名第六,但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仅为36.2%,不仅比全市平均水平低2.6个百分点,同全国43%的比重更有较大的差距。(3)服务业内部结构仍然不够合理。服务业中低附加值的传统行业比重较大,以交通运输、邮电、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为主体的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为39.6%,而物流配送、金融保险、旅游、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租赁、房地产、文化教育等新现代服务业近年来尽管得到较快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尚未形成规模,总体水平依然偏低。高新技术产业,如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所占比重也比较低。市政公共服务、居民生活服务等社会服务行业发展滞后。

二、芮城县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的加快,芮城县服务业正面临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机遇。

一是各级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空前重视,政策环境有利于服务业加快发展;二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服务含量高的消费需求将成为新的需求热点;三是城镇化进程加快将推动服务业发展。2010年全县总人口39.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952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773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1.1%。城市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城市建设加快,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必然为服务业的发展拓展更广阔的空间。

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在看到机遇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些挑战。一是发展环境亟待改善。服务业发展中仍存在审批环节多、鼓励发展的措施不具体、部分行业存在垄断等。二是人才缺乏。随着新兴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人才匮乏问题进一步凸显,如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外语人才等。三是服务业技术、管理水平低,规模小,服务水平不高,普遍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手段。特别是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少,缺乏在县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服务业品牌,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定单农业等新型组织方式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四是服务业统计工作相对滞后。一方面,国家服务业统计方法制度滞后;另一方面,部门统计基础工作薄弱,配合程度差,同时,统计局缺乏专门的服务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无法全面、系统、完整地反映服务业运行和发展状况,不能为制定重大决策和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准确依据,严重影响服务业的发展。

三、加快芮城县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1年,芮城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抓手,以五化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转型跨越发展。争先发展各类服务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任务十分艰巨。

从当前看,加快芮城县服务业的发展,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抓起:

1.重点发展生产业。生产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中、下游,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是为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的服务行业。生产业包括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和商务服务业等。一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规范物流市场和物流标准,积极培育和建设大型物流企业,强化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配套,形成快速畅通、便捷高效的物流通道体系。打造黄河金三角区域物流基地,把现代物流业培育成芮城县新兴的服务业支柱产业。二是加快发展中介服务业。结合政府职能转变,按照社会化、市场化要求,加快中介服务职能从政府部门向社会转移,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审计、公证、等各类社会服务组织,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中介服务市场,促进中介服务业健康发展,为企业和社会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信息、咨询和管理服务。三是加快发展涉农服务业。芮城县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优势,农副产品有一定的市场和地位。要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服务,进一步健全农村技术服务网络,推广农村科技合作社、科技大户等新型服务方式。同时,大力发展农村市场服务,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培育壮大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2.大力培育产业带动力强的新兴服务业。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发挥芮城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优势,顺应国家扩大消费的宏观政策,全力打造“洞宾故里、黄河风情、生态芮城”和“万里黄河第一游”的品牌,加快圣天湖、大禹渡、百梯山、九峰山等景区建设速度,把芮城尽快融入西安、临潼、华山、洛阳、郑州、运城、北京旅游循环线路,把芮城真正建成运城、洛阳、西安的后花园,建成全国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苦练内功、夯实基础,把旅游文化产业打造成芮城转型跨越发展、强县富民、扩大就业的新亮点和新的增长极。二是高起点发展信息服务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快推进宽带多媒体和宽带信息化建设,大幅度提高网络的普及程度和应用程度;逐步建立部门和行业咨询中心,开发和利用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信息资源,重点开发产业信息、产品信息和市场信息,向社会提供信息咨询、分析和研究等增值服务;鼓励建立一批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服务功能强的专业网站,为社会提供电子商务、远程教育、旅游、房地产咨询、家庭娱乐等方面的信息服务。三是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是经济增长的支撑点,拉动力强。目前,芮城县房地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为了确保房地产业能健康快速发展,当前应重点加强宏观调控,优化住宅供给结构,增加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供给量,搞好住宅小区综合开发,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满足居民多样化的住宅需求。同时要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和交易、价格等行为,积极拓展个人住房融资渠道,促进住房消费。

3.全面提升直接满足生产生活需求的传统服务业。一是提升现代商贸业。2010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3.72亿元,在服务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重点要加快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大力推行连锁配送经营,重点培育管理水平高、辐射范围广、竞争力强的大型连锁经营企业,鼓励支持其跨行业、跨区域发展。加快发展以社区、镇为中心,具有多项服务功能的连锁便利店,利用现有仓储、运输等设施,建设专业化、社会化的商品配送中心。二是提升社区服务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人口老龄化,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多元化,群众对社会服务需求急剧增加,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势在必行。支持和推动社区服务业发展,应建立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的现代社区服务发展机制,以满足居民家庭需求为目标,完善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服务体制。

篇7

关键词:生产业;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6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023-04

在我国经济向前发展和调整中,辽宁生产业的内容和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逐渐成为支撑和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与经济增长较快的省份或地区比较还存在很大差距。通过对当前辽宁生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调研,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为辽宁生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建议。

一、生产业概述

(一)生产业的概念及范畴

国内外理论界对生产业没有统一的标准,仅对内涵形成一定的共识,即生产业是为其他产业生产商品和服务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服务的产业,是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而从生产企业内部职能中分离出来的新兴产业。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生产业的概念,把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行业归类为生产业的范畴,生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也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变化。2014年明确现阶段我国生产业重点发展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商务咨询、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建设。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呈现出现代生产业的新兴业态,高端和创新发展,知识技术含量高,制造业高端技术和核心技术等特点。

(二)生产业的特征

1.融合性。生产业是社会精细化分工的结果,产生于制造业并贯穿企业生产的各环节,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互渗透、融合不断加强,起着增加价值、实现价值的重要作用,这种渗透与融合也体现在行业内部,并产生出许多新业态。

2.关联性。生产业与制造业相互依赖,在整个产业链中,上下游各种服务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生产业的发展既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也为生产业带来巨大发展空间,生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企业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3.知识性。生产业以先进科技、专业人才为主要生产要素,技术和知识含量较高。有些行业的服务过程和活动是以脑力劳动和智力型服务为基础,以高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为重要支撑,以知识的生产、应用和传播为服务业过程,借助知识提高服务的科技含量。

4.集聚性。生产业与制造业类似,都具有集聚经济特征。

5.创新性。生产业是高技术和新产品研发的重要推动力,能够对制造业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起到引导作用。创新才能生存,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动了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的转型。

(三)发展生产业的意义与作用

生产业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生产业全方面地支撑制造业,在生产中的研发、采购、存储、销售和售后服务等阶段占据了产品从生产到最终消费的大部分过程,真正处于生产制造的环节只占很少部分,因而专业的研发设计机构、仓储物流公司、销售策划等生产业能够提供减少成本、提高效率并起到增加价值的重要作用。第二,生产业融合与关联可以促进产业互相适应,调整结构,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第三,生产业的发展聚集着科技、人才和管理,对城市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总之,生产业将逐渐占据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取代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

二、辽宁省生产业的发展现状

辽宁在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中,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总量逐年增加。

(一)第三产业经济总量及对经济贡献不断提升

从表1的数据显示,近五年第三产业总值不断增长,自2012年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超过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

第三产业增加值逐年增加,交通运输、仓储、邮政和批发零售增幅缓慢。

(二)生产业各行业吸引就业比重

近五仓储和邮政吸引就业,2010―2013年每年的就业人数几乎占了全部生产业的1/3,其次批发零售、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的就业水平虽然逐年上升,就业率最低的为住宿和餐饮。

(三)生产业企业现状

三、辽宁生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业显著发展,但规模偏小,数量少

生产业近年来虽然长足发展,但是占辽宁省GDP比重不高,主要是近年来,辽宁采取的是从企业分离出生产业,原来生产业都是企业内部的企业,只为本企业服务,发展空间受限制,分离以后发展也快,规模与数量相对少。

(二)服务业整体结构不合理

辽宁是我国重工业和制造业基地,服务业也是紧紧围绕传统工业发展,属于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占60%以上,2013年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吸引就业人数占63.4%,技术含量高和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如金融、电子商务等发展滞后,无论是产业活动单位还是个体经营户比重偏低。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能够进入千家万户、直接面向消费品的生产业更少。

(三)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不够充分

生产业大多数是制造业的辅活动,依附性强,属于被动,缺乏研发设计,不能为制造业的更新升级提供技术支持,限制了服务业与制造业互相融合和创新。

(四)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不高

现代服务业是以先进科学科技和专业技术人才为生产要素,要求有较高的技术和知识水平,最终服务的结果,可以完全体现在知识产权和产品的价值上,由于受传统服务业影响,从事生产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偏低,总体水平不高。

(五)产业聚集化程度不够

国内外中心城市发展规律表明,现代服务业在中心区域具有高度集聚的特征,尤其是以金融、商务、设计为主导的核心集群。辽宁省大部分服务行业和项目分布不集中,集约化程度不高,目前所谓的聚集,仅仅是形态上相对聚集,或是“聚”而不“群”,尚未形成产业集群,不能发挥集聚效应。聚集区内企业之间业务和技术缺乏关联性,没有明确的产业分工和产业特色,产业结构趋同严重,且群内企业和大学及科研院所的互动机制不健全,企业科研能力弱,发展后劲不足。

四、加快生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现代服务业具有涉及领域广、带动就业多、消耗资源少、拉动增长作用强等特点,服务业在发达国家经济中的比重已远远超过制造业,有数据显示,服务业目前占美国经济总产出的82%,并为美国提供了84%的就业机会,英国的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高达86%。北京服务业占GDP的76%,广东省占GDP的45%。

当前,辽宁发展服务业正处于我国产业调整之际,坚持促进生产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战略,不断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生产业,带动辽宁向更高层次发展。

第一,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进生产业集聚式发展。按照辽宁省“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大力发展生产业”的总体要求,在“十二五”时期以至今后更长一段时间,把生产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生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生产业从业人数占全部从业人数和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的比重。

第二,生产业集聚区产业关联度强,有利于整个社会服务网络的形成,具有资源共享、规模经济的特点,可以为服务经济拓展新的空间,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外部经济。应按照集聚发展、强化辐射的要求,考虑城市资源、交通、居住、环境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划分生产业不同的功能区域。同时,要结合辽宁省实际,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传统服务业,重在抓形象、抓特色。引进高档次的标志性的领军企业,建设新的精品百货、城市综合体等城市新坐标,提升行业水平,增强辽宁服务业吸引力。同时要在特色上下功夫,研究“人无我有”的特色经营。

第三,建立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机制。制造业企业是生产业的需求主体,通过生产的研发设计和高新技术,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力以及产品的竞争力和价值,也为服务业开辟了更广阔空间,制造业的良性发展,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是国内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制造业企业应改变生产模式、转变经营理念,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环节剥离出来,将企业自身不擅长的业务交给专业公司,以此来降低企业成本并扩大生产业的需求。生产企业则应通过整合,不断提高服务供给能力,满足生产企业的服务需求。

第四,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为生产业的发展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辽宁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由于传统服务业以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对人才、技术的依赖程度不高,这也是服务业水平较低的原因之一。高等教育和社会教育很少涉及对生产业方面人才培养,对人才使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高层次服务人才的短缺、外流,这无疑是生产业跨越发展的薄弱环节。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引进机制,可以从服务业发达地区引进高级管理人才,学习采用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武装”辽宁服务业;其次,提高专业技能的水平,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研发设计、管理人才;最后,要逐步建立生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实施重点科技工程,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邴志刚.在全省服务业发展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EB/OL].辽宁省人民政府网,2012-07-27.

[2] 加快辽宁省生产业的发展[J].辽宁经济,2013,(12):1.

[3] 田华,安玉兴.辽宁省生产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辽宁经济,2010,(8):40-41.

[4] 魏玉芝.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2):94-96.

篇8

[关键词]上海市;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1-0082-04

一、关于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和内涵

(一)现代服务业概念的提出

服务业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所有其他行业。现代服务业是主要用于理论和政策研究中的一个概念,它的分类与统计上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不同。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第一次出现“现代服务业”的提法,2002年 “十六大”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之一。

(二)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世界贸易组织的服务业分类标准界定了现代服务业的九大分类,即:商业服务,电讯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

国内学者对现代服务业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并无实质差别。总的看来,现代服务业是一个相对的(与传统服务业相对)、动态的(与时俱进的)、宽泛的(不太严格的)概念。第三产业基本囊括了现代服务业的所有领域。

二、上海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意义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发展而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多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国民经济新领域。现代服务业具有现代与传统的交融性、要素的智力密集性、产出的高增值性、供给的多层次性和服务的强辐射性等特点,它广泛渗透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阐述了加快发展上海市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意义。上海市《市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意见的实施意见》则对此作了进一步阐述,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现代国际大都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制约,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是适应全球化新格局和对外开放新形势,加快构筑新的竞争优势,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提升上海的比较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使上海更好地发挥综合优势,更好地发挥带动示范作用,更好地服务长三角地区、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简言之,当前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上海市加快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实现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是上海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上海市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更好服务全国的迫切要求。

三、上海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概况

(一)上海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上海市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连续10年超过第二产业,保持在50%以上,2008年达到53.7%。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上海市的主导产业。

表1是主要年份上海市第三产业生产总值,表2是上海市主要年份六大支柱产业的增加值情况,表3是上海市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情况及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北京市的比较。这些数据大致可以反映上海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在上海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注:信息产业增加值含有与其他行业的交叉重复因素,本表中“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扣除重复计算因素;商贸流通业中不包括餐饮业增加值;加“*”号的产业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

在上海市六大支柱产业中,除汽车制造业和成套设备制造业属于第二产业外,信息产业、金融业、商贸流通业和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均属于第三产业的现代服务业范畴,占据六大支柱行业数的2/3(见表2)。从增加值看,经进一步计算,2008年,上述四个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全市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2.25%、10.53%、9.25%和5.46%,合计占全市增加值的37.44%,占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的82.28%。

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上海市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贡献率呈不断提高趋势,2007年,第三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0.4%,超过第二产业,2008年贡献率略有下降,但仍保持在60%左右(59.8%)。表3中数据显示,上海市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贡献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北京的水平。

(二)上海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1.服务行业结构呈现集聚态势,金融、批发零售等六大行业已成为重要支柱

金融、批发零售、物流、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软件业已逐渐成为上海市服务业的主要支撑力量,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74%。2008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约1442亿元,占全市服务业生产总值的19.6%,成为贡献最大的产业;批发零售业占全市服务业生产总值的比重自2000年以来一直保持在15%以上;物流和房地产业2008年各实现增加值约750亿元左右,均占全市服务产业生产总值的10%左右;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软件业这两类新兴服务业产值也逐年提升,在2008年的比重都已超过8%。

2.以知识密集为特征的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成为上海市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文化、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体育、会展和中介服务等行业发展迅猛,成为上海市服务业中极具增长潜力的新兴行业。2008年,公共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51亿元,同比增长25.2%,增幅仅次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培训业中,在沪外国留学生人数比2006年增加近1000人;医疗卫生领域,新增医院13所,医生2400人;图书出版种数达到17780种,比2007年增加822种,总印数达到2.64亿册,比2007年增加0.24亿册。

3.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相对集中,中心城区已成为上海市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中心地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占中心城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75%,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约为75%,对全市服务业增长贡献突出。同时,依托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如外滩和浦东陆家嘴地区形成了金融服务业的集聚,虹口北外滩地区集聚了大量航运服务企业,南京路、淮海中路和四川北路等区域形成了“四街四城”的商贸业集聚格局,静安区、卢湾区和黄浦区集聚了国内外知名的专业服务企业。

4.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对地方经济的贡献日益明显

随着上海市服务业规模的扩大、领域的拓宽和业态的创新,从业人员日益增加。2008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已达579.70万人,比2007年增加67.08万人。服务业发展对地方经济也作出了主要贡献,2008年上海市服务业地方税收约占地方税收总额的53.67%。

(三)上海市现代化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第三产业对内、对外开放不够

对内开放即允许不同所有制经济都能进入,除涉及国家安全的所有服务行业。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整体的开放缓慢,导致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事实上,上海市的一些高端服务产业如金融保险、电信邮政、供电、铁路、民航、港口等领域长期以来大多被国有资本所垄断,社会资本、民间资本一度禁止进入或者受到极其严格的限制,第三产业行业主管部门集管理者、所有者、经营者职能于一身,而政府的管制又不够有效,导致这些行业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低劣,投入不足,产出率较低。

多年来,上海市招商引资的重点多在工业领域,对第三产业领域的开放关注不够,上海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利用外部资源方面差距很大。近年来,虽然上海市第三产业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但主要集中于餐馆、宾馆、零售商店等传统服务业,对于涉及意识形态和国民经济安全的第三产业领域缺乏开放经验。目前,外资进入上海市第三产业还要面对外资准入资格、进入形式、股权比例和业务范围等较多的限制。对外开放不足也是上海市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效率较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2.第三产业的竞争力不强

从服务贸易来看上海市的第三产业竞争力,到2007年底,上海市服务贸易出口额为269.1亿美元,进口341.8亿美元,虽然是我国第一服务贸易进出口省市,但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比重只有1.05%。除旅游服务外,我国在服务贸易的各个部门都不具有明显的国际优势。

企业规模是决定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由于受体制和政策性因素的制约,我国第三产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第三产业企业组织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决定了第三产业的增长潜能较差。传统观点认为,第三产业企业的规模应小于工业企业,但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服务企业的发展模式,大型和特大型的企业兼并和重组活动日益频繁地发生在第三产业领域,其规模得到了超常规的扩张。制造企业的经营领域中第三产业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主导位置也越来越突出,比如GE公司、联想公司,其收入50%以上来自于服务业务。

3.第三产业的高素质人才缺乏

随着上海市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迅速转换,对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的需求急剧增加,但第三产业专业人才匮乏现象也随之凸显,第三产业高级专门人才储备不足,第三产业的蓝领人才也存在结构性短缺。长期以来,国家重视高等教育而忽视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过分强调学历教育而忽视实用性较强的职业教育,这种人才培养机制造成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脱节。

四、加快上海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指导意见》对长三角地区发展目标的定位是到2020年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按照《指导意见》,上海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发展方略应该包含三个层面:一是优先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二是积极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三是大力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具体来说,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的作用

上海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在坚持市场化导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服务协调的职能。特别是在积极营造适合现代服务产业集聚的软、硬环境上下功夫,以营造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保障,在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促进和规范企业对现代服务业开发的基础上,破除各种行政壁垒,打破部门分割,促进各种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系统和通讯系统建设、其他市政设施建设以及人才的储备和引进体系的建设方面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以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来吸引要素资源和目标企业进驻。此外,需切实营造鼓励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在土地、融资、财税等政策方面适度向现代服务业倾斜,以有效吸引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集聚,并加快与国际体制接轨,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品牌效应等,诸如此类都是政府部门可行的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效举措。

(二)强化区位优势,引导现代服务业集聚

引领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无疑会加大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步伐。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机制,发挥政府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的作用,通过强化区域优势,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培育和促进现代服务业领域相关企业在一定区域空间内的集聚发展,促进服务业群落的形成与发展,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并形成产业共同进化机制。为了适应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需求,应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管理能力与服务水平,并积极做好相关配套建设,使管理服务与配套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人才集聚高地、管理服务高地与要素配置高地的多种功能。

篇9

关键词:服务贸易 进出口 贸易自由化

中图分类号:F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034-02

一、引言

服务贸易是指一国居民向其他国家居民提供服务而取得劳动报酬的交易活动,既包括有形的活劳动,也包括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在没有直接接触下交易的无形活动。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服务贸易业飞速发展,服务贸易在我国GDP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提高,而且在世界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攀升,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在当今迅速发展且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服务贸易已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分析我国服务贸易的影响因素对提高其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服务贸易作为服务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已经成为国际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服务贸易业更是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

1.我国服务贸易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20世纪以来,我国的服务贸易的进出口额逐年增加,1982年我国的服务贸易为44亿美元,到2008年,仅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就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2000―2007年,中国的服务贸易年均增长21.29%{1}。

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服务贸易进入了“繁荣期”。出口额由1997年的245.0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1464.5亿美元。2008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到了世界服务贸易出口的3.9%,位于世界第五位,进口额由277.3亿美元上升到158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的4.6%,位于世界第五位,进出口总额由1997年的522.3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3044.5亿美元,特别是2003年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以来,发展更加迅猛{2}。

2.我国服务贸易部分行业逆差进一步加大。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中国的服务贸易逆差额进一步扩大。当年逆差为115.6亿美元,同比增长51.9%,是自1997年以来逆差最大的一年。从行业看,运输、保险、和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三个行业一直是服务贸易差额的主要来源。与2007年相比,2008年,运输服务逆差为119.5亿美元,与2007年基本持平;保险逆差为113.6亿美元,同比增长16.4%;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逆差为97.5亿美元,同比增长24.2%。

3.传统服务贸易占比居高不下,新型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在中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比重中,以运输、旅游、其他商务服务为三大进出口部门,2006年它们分别占到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34.3%、24.2%、11.2%和出口总额的23.0%、37.1%、23.5%。从进口份额上看,这三个部门的总和在大多数年份都占到80%以上,其中运输服务贸易业发展速度最为迅速,从2003年开始占据第一的位置。从出口份额上看,运输服务贸易占服务贸易总出口的份额由2000年的12.18%上升到2007年的23.97%,增长了11个百分点。到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运输和旅游出口增幅有所下降,其中运输同比下降26.5个百分点,旅游同比下降7.6个百分点(见表1)。

近年来,我国的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保险等新兴服务业发展速度也不断增加。2008年上半年,金融出口额为1.3亿美元,同比增长66.3%;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金额为27.7亿美元,同比增长42.1%;咨询出口金额为78.4亿美元,同比增长58.6%{3}。由这一系列数字可以说明我国新兴服务贸易正以高速增长的态势向前发展。

三、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服务贸易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推动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增长。但是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它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服务业的基础相对薄弱,结构不合理,服务业主要集中于传统服务业。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于世界和亚洲平均水平,服务产业相对落后。目前,世界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平均已达到62.6%,以北美洲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更是达到了70%以上。与发达国家相比,2006年中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40.7%;与东盟国家相比,中国的服务贸易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明显偏低{4}。

再者,我国的服务贸易的出口仍以旅游、运输等服务行业为主,每年在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的比重都比较大。2008年,我国旅游和运输服务两个行业就占到了服务贸易总额的54.4%(表1)。

在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中,许多新型服务行业仍然处于逆差状态,我国的服务贸易仍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上。

2.我国服务贸易相对于货物贸易比较落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的比重不断上升,占我国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有所下降。我国服务贸易进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2.5%提高到2008年的4.65%;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2.2%提高到2008年的3.9%。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5616.3亿美元,出口14285.4亿美元,进口11330.9亿美元。其中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为3044.5亿美元,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为22571.8(表2)。可见我国的服务贸易相对于货物贸易而言有很大的差距。

3.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和总体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不对称性。我国总的出口贸易无论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值,都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在世界排名也逐次上升,但服务贸易的绝对值与相对值都很小。1994年,服务出口收入221.04亿美元,占世界份额仅为1%,位居第22位。虽然到2008年服务贸易出口上升到第5位,但仍在商品贸易之后。

可见,我国的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没有同步发展,而且服务贸易经常处于逆差状态,与总的贸易顺差形成鲜明对比。仅2009年上半年,服务贸易总逆差就达到166亿美元。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分布的显著特点依然是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业占主导地位,上半年仅运输和旅游两部门就占服务贸易总数的55%左右。而金融、保险、IT、专利权使用费、广告、音像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所占比重不足15%。而且从相关数据中也可以发现,保险和专利也是逆差的大项,约占逆差总额的40%。

四、在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下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世界服务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世界服务贸易总量持续快速增长。1980年至2008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从3650亿美元扩大到72000亿美元,增长了19.73倍。其次,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世界服务贸易结构从劳动、资源密集型的传统服务行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新型服务行业转变。最后,发达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上升。发达国家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48.5%,占进口总额的45.6%,并且在服务贸易中长期处于顺差{5}。

针对上述世界服务贸易趋势,我国发展服务贸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服务业的投入,提升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由于我国的服务业起步比较晚,总体水平比较低,而且产业结构也不合理,服务种类和设施尚不健全。因此,我国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组建服务企业集团,加大服务的力度。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仍有较大的差距,服务贸易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因此,目前我国可以重点扶持以下行业:一是投资少见效快、就业容量大、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如商贸,运输,金融,保险,旅游等;二是发展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新兴行业,如咨询、信息、中介等各类专业服务;三是发展农村服务业,为农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四是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基础作用的行业,如教育事业、公共服务等。在发展国内服务业的同时,不断拓展国外市场,增加我国服务业的出口,创建跨国公司,从而提高我国服务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逐步推进服务贸易的自由化。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竞争力总体上处于弱势,还不具备全面开放的条件。因此,我国应结合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趋势,根据我国服务业的具体情况,有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地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对不同地区区别对待,对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特别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银行、保险、咨询、邮电、通信等,可在沿海地区设置试点。此外,还应根据不同情况制定恰当的服务贸易保护政策。在坚持国民待遇的原则下,采用严格规范的国内政策以限制或推迟外资进入,以保护幼小的民族服务产业。

3.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我国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针对我国比较缺乏服务贸易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的状况,首先,应该在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和科研所筹建国际服务贸易专业,培训更多、更高层次的熟悉国际服务贸易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不断输入新生力量。其次,加大对相关教育产业的投资,完善各类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从而更好更快地培养出服务贸易专业类的人才。我国可以从专业技术等方面培训高层次的服务人员,成立一个全国性的服务贸易人员培训机构。同时在各地各行业也设立一些分设机构,形成一个全国性的服务人员培训网络。再次,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加大对海外服务业人才的吸引力,积极引进人才;同时又要谨防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服务企业人才的流失。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加强国内服务业人力资源的保护,减少人才流失对国内服务业的损害。

五、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在我国货物和服务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同时,我国服务贸易进口总额在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也正在慢慢地提高。这标志着我国的综合实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我国服务贸易内部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从而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有一定的限制影响,因此,我国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嘉龄,陈石灵.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经济贡献度的比较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0(2)

{2}刘海云,余道先.中国服务贸易:总量增长与结构失衡[J].国际贸易,2010(3)

{3}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tradeinservices.mofcom.省略

{4}张琳,宫占奎.关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思考[J].经济问题,2009(10)

{5}田中林.当代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应对策略[D].长江大学经济学院

篇10

周宁 黄庆华 刘晗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已成为未来各个地区经济工作的重点内容。基于2005-2013年重庆市生产业细分行业和制造业增加值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对生产业与制造业的灰色关联度测算,并分析两者的关联效应,结果表明:(1)重庆市生产业与制造业具有显著的关联效应,两者呈现出融合发展的态势。(2)重庆市生产业规模尚未满足制造业增长的要求,但其增长速度与制造业基本保持一致,两者间增长规模的差距在逐步缩小。(3)重庆市生产业内部各个细分行业与制造业的关联效应存在一定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提高生产业规模,促进制造业发展的几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生产业;制造业;融合发展;灰色关联度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制造业都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1-2]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2013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170228.7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08%。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国制造业发展态势良好,体量不断增大,但仍面临着“双重挤压”的严峻形势。一方面,欧美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使其高端制造业逐渐向本土转移;另一方面,东南亚新兴经济体国家凭借资源要素成本优势不断吸引传统制造业向外转移。如何加快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制造产业稳定发展,已成为新常态下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对此,中央政府的基本方略是通过大力发展生产业,助推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把“拓展生产业”作为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十二五”规划明确“要加快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生产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制造业转型升级与融合发展还将成为“十三五”规划中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议题。这些政策方针表明,充分发挥生产业在制造产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实现两者发展的有机融合,是确保制造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有效措施和根本途径。可见,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将成为未来各个地区经济工作的重点内容。

重庆市是我国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也是全国制造业强市之一。就生产业与制造业发展来说,重庆市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作为主导产业之一,制造业一直是支撑工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其发展态势与地区经济走势密切相关。[3]不过,重庆制造业仍然面临诸如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差、能源消耗高等瓶颈的制约,阻碍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4-5]而对于重庆市的生产业,近年来行业规模持续扩大,在地区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已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和吸引外资的重要行业,但也存在着行业内部发展不均衡,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水平低下,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度过低等问题。[6-8]由此观之,重庆市生产业和制造业发展均取得一定成绩,但也都存在些许不足。那么,两者发展的关联效应大小如何?是否存在衔接上的问题?如何促进两者融合发展?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了解重庆市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状况,洞悉现状背后的内在规律,研究结论转化而成的政策建议可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促进重庆市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一、生产业的界定与划分

关于生产业的概念,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Greenfield[9]最早对生产业做出界定,认为它是在产品或服务生产过程中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部门。这个观点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同。如Bhagwati[10]认为,生产业是由从制造企业中分离出来的与生产相关程度较低的环节外包所形成的服务行业。Sassen[11]也指出生产业的特征,是为私人公司或者政府机构提供服务的产业部门。孙晓华等[12]则更加简洁地把生产业概括为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业。然而,尽管学者们就生产业的内涵基本上达成共识,但对其划分标准却仍存在一定分歧。主流的观点是通过定量方法来做为划分生产业的依据,如Goodman和Steadman[13]用“中间需求率”作为生产业划分的标准,规定中间需求率高于60%的服务业为生产业,小于60%并大于40%的定义为混合业,小于40%为消费业。程大中[14]结合当前我国的发展阶段和服务业的特殊性,提出用服务资本品比率来划分生产业。潘文卿[15]基于服务业产出的国内总使用层面,当服务业的中间使用占比国内总使用超过50%时,将其规划生产业,反之为非生产业。本文遵循定量标准划分的思路,基于对数据的搜集和计算,根据中间需求率指标大小来确定是否属于生产业,同时,为弥补定量标准划分的不足,辅之以定性标准进行判断,定性分析某部门是否是为制造业生产过程中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业,判断依据是该部门的服务对象是生产企业而不是最终消费者。

选择中间需求率作为生产业的划分标准,该指标反映了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品中,有多少是作为中间产品,计算公式为:

(1)

式(1)中, 表示国民经济中的产业部门, 是 产业对某产品的中间需求量, 是该产品的总需求量, 为 产业的中间需求与总需求的比例,即中间需求率。

根据重庆市最新一期的投入产出表数据,按照式(1)计算重庆市第三产业中各个细分行业的中间需求率,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中间需求率在60%以上的服务行业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金融业;中间需求率在40%-60%之间的服务行业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和住宿和餐饮业;中间需求率在40%以下的有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表1 重庆市服务细分行业中间需求率

服务业部门 中间需求率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 80.25%

金融业 68.80%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55.52%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53.95%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52.03%

批发和零售业 47.76%

住宿和餐饮业 44.37%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36.85%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20.57%

房地产业 19.93%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9.76%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15.22%

教育 7.19%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1.19%

进一步地,通过定性分析加以判断。虽然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中间需求率只有20.57%,但是考虑其行业的服务对象基本上为生产过程的中间需求者,符合生产业的基本含义。而“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这3个行业的中间需求率虽然分别为47.76%、44.37%、53.95%,但是考虑其行业的主要服务对象为最终消费者,不符合生产业的基本特征。因此,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结果,本文最终选取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5个细分行业作为生产业进行研究。

二、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方法选用

对重庆市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关联效应进行分析,本质上是分析生产业增长与制造业发展之间的关联性。数理统计中的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都可以用于关联性的分析,但都要求有充足的数据样本。由于本文研究涉及的重庆市生产业数据资料只能满足小样本的要求,故上述分析方法均不适用。针对这种少数据、贫信息、不确定性问题,应该通过灰色系统理论进行研究。[16]其中,灰色关联分析法正好可以用以分析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它的基本思想是按照两组数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衡量二者关系是否紧密。几何形状越相似,两者之间的关联效应越强,反之则越弱。这种方法的优势是对数据样本量的要求不高,同时能够准确测算两组数据之间的关联度。因此,本文选择灰色关联分析法测度重庆市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关联效应。

(二)测算方法及步骤

灰色关联度的测算方法很多,但均难以同时满足规范性和保序性的要求,针对所研究的问题,可以考虑牺牲灰关联算法的规范性而保证其保序性。[17]广义的灰色综合关联度虽然在某些特定情形下不能满足规范性要求,但基本能满足保序性的要求,因而本文采用这种方法测算灰色关联度,共分为4个步骤:

首先,设 为第 个生产业增加值的数据序列,其在时间 上的观察数据记为 , 是第 个生产业第 年的增加值。同理,设 为制造业增加值的数据序列, 就是制造业第 年的增加值。

其次,计算生产业与制造业的灰色绝对关联度,计算公式为:

(2)

(3)

(4)

(5)

式(2)中, 为 序列与 的灰色绝对关联度,反映两者在时间序列上的折线在几何上的相似程度,数值越大说明二者绝对量变化的关联度越高,反之则关联度越低。 和 是计算绝对关联度的中间量。式(3)―(5)中,设 为序列算子, ,其中 ,且 不为零。此时, 为始点零化算子, 为 在始点零化算子 下的像,得到始点零化后的序列 ,其在时间 上的观察数据即为始点零化像 。同理,可以得到 序列在时间 上的每个始点零化像 ,进而计算得到灰色绝对关联度 的数值。

再次,计算生产业与制造业的灰色相对关联度,计算公式为:

(6)

式(6)中, 为 序列与 的灰色相对关联度,反映两者相对于始点变化速率的相似程度,数值越高表明二者变化速率相近,反之则说明变化速率差异较大。 、 与 、 同为中间量,计算方法与式(3)―(5)相同,区别在于 和 是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数据,操作方法是求出序列的初值像。设 为序列算子, ,其中 ,且 不为零。此时, 为初值化算子, 为 在初值化算子 下的像,得到初值化化后的序列 ,其在时间 上的观察数据即为初值化像 。同理,可以得到 序列在时间 上的每个初值化像 ,进而计算得到灰色相对关联度 的数值。

最后,计算生产业与制造业的灰色综合关联度,计算公式为:

(7)

式(7)中, 为 序列与 的灰色综合关联度,既反映两者相对于始点变化的绝对量间的关联程度,又反映两者相对于始点的变化速率之间的关联性,综合考察两者的关联效应。 为权重,若对序列之间的绝对量变化更为关注, 可取较大值;反之,若对序列变化速率间关系更加看重,则 可取较小值。鉴于生产业与制造业发展的绝对量变化和变化速率均十分重要,因而在本文的研究中 取值为0.5。

(三)数据来源

由于重庆市生产业数据的统计口径产生过变更,为确保数据前后的统一性和一致性,本文按照可比性与可行性原则,选取2005-2013年重庆市生产业和制造业数据进行研究。数据来源于2006年-2014年《重庆统计年鉴》,以产业增加值数据来表示制造业和生产业各个细分行业的发展情况。

三、重庆市生产业与制造业灰色关联度测算与分析

(一) 整体关联效应分析

基于2005-2013年重庆市生产业各个细分行业和制造业的增加值数据,根据式(2)―(7)分别测算生产业各个细分行业与制造业的灰色绝对关联度、灰色相对关联度和灰色综合关联度,并按照灰色综合关联度数值大小进行排序,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反映的情况看,重庆市生产业与制造业具有显著的关联效应。5个生产业细分行业和制造业的灰色综合关联度数值在介于0.6415和0.7216之间,表明两者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说明重庆市生产业与制造业在2005-2013年间形成了较为紧密的协同发展态势,两部门经济增长相辅相成,生产业正在为制造业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进一步地,分析生产业与制造业的灰色绝对关联度和灰色相对关联度。表2显示,生产业与制造业发展绝对量之间的关联效应不显著,5个生产业细分行业和制造业的灰色绝对关联度数值在在0.5044到0.5429间徘徊,说明从产业增加值的绝对量上看,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不强,表明重庆市生产业尽管在2005-2013年间得到一定发展,但在增长的绝对量上与制造业增加值的提高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即生产业整体规模尚未与制造业发展相适应。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生产业在增长的绝对量上与制造业关联性不强,但是其增长的变化速率却与制造业增速高度相关。5个生产业细分行业和制造业的灰色相对关联度数值最高达到0.9343,最低也有0.7763,说明重庆市生产业与制造业在2005-2013年间增长的速率高度相关,即生产业正在努力适应制造业规模扩张的要求,保持了与制造业较为一致的增长速度,两者间增长规模的差距在逐步缩小。

表2 重庆市生产业细分行业与制造业的灰色关联度

生产业部门 灰色绝对关联度 灰色相对关联度 灰色综合关联度 排序

租赁与商务服务业 0.5089 0.9343 0.7216 1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 0.5044 0.9216 0.7130 2

金融业 0.5429 0.7882 0.6655 3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0.5158 0.7680 0.6419 4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0.5067 0.7763 0.6415 5

(二)细分行业关联效应分析

(1)租赁与商务服务业。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近年来,重庆市制造业对各类专业化的租赁和商务服务需求快速增长,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作用日益突出。从租赁与商业服务业和重庆市制造业的关联度来看,灰色综合关联度达到0.7216,关联效应排在第一位,关联性很强。重庆市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32.72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86.87亿元,增加了254.15亿元,增长幅度达776.74%,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9.21%,增长速度较快。重庆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源于重庆市产业结构升级的迫切需要,其发展可进一步提升制造业整体竞争力。

(2)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科研技术服务从生产业产业体系角度来看,具有高嵌入、高技术、高价值链控制能力,其在制造业中的嵌入程度、提供的知识和技术含量、对价值链环节控制力这三个方面对制造业影响深远,是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首要领域。从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来看,重庆市科研技术服务与制造业也具有较强的关联性,灰色综合关联度达到0.7139,关联效应排在第二位。重庆市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25.42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16.43亿元,增加了69.31亿元,增幅达358.04%,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7.28%,其发展对制造业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3)金融业。金融行业作为生产业中的主导行业,其发展对制造业的发展具有支撑作用,能够促进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分析结果表明,金融业对重庆市制造业的关联作用明显,灰色综合关联度为0.6655,关联效应排在第三位,与前述两个行业有一定差距。好的一定是,目前重庆已建成了以银行、保险、证券为主体,其他类型金融机构并存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金融结构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完备,金融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2013年重庆市金融业增加值达1314.30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1221.32亿元,增长幅度达1313.52%,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7.98%,呈现了飞速发展的态势。

(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是连接客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枢纽,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先导,其发展对其他产业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重庆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218.97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582.71亿元,增加了363.74亿元,增幅达166.12%。虽然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产值增加值逐年增加,但从分析结果来看,该行业与制造业的关联效应略小,灰色综合关联度为0.6419。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是重庆市交通运输、仓储等行业的改善还不够,一些对区域产业影响重大的交通运输工程尚未建成,区域内部交通网络化水平不够,拖了产业发展后腿;另一方面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有相当比例的产值不是为制造业服务的,而是为消费需求服务,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两者的关联效应。

(5)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撑手段的现代生产业,具有高成长、高增值、高技术含量等特点,是现代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85.73亿元增加至2013年的237.38亿元,增幅较大。惠普、华为、富士通、微软等一大批国内知名软件开发机构纷纷落户重庆,重庆市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产业逐步呈现出以信息服务外包为主体,以行业应用软件为支撑的发展趋势。这些原本基于制造业企业的部分,但由于技术进步等自身的发展,抽离出了与生产过程直接关联的服务环节。随着这部分行业的发展,外部化形成了新市场,减弱了其对制造业的关联度,导致灰色综合关联度只有0.6415,在5个细分的生产行业中关联效应最弱。

四、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2005-2013年重庆市生产业细分行业和制造业增加值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灰色关联法测算了生产业与制造业的灰色关联度,进而分析两者的关联效应,结果表明:

(1)重庆市生产业与制造业具有显著的关联效应,两者呈现出融合发展的态势。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5个细分行业与制造业增加值的灰色综合关联度介于0.6415和0.7216之间,两者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形成了较为紧密的协同发展态势。

(2)重庆市生产业规模尚未满足制造业增长的要求,但其增长速度与制造业基本保持一致,两者间增长规模的差距在逐步缩小。生产业与制造业发展绝对量之间的关联效应不显著,5个生产业细分行业和制造业的灰色绝对关联度数值在在0.5044到0.5429间徘徊,但是其增长的变化速率却与制造业增速高度相关,5个生产业细分行业和制造业的灰色相对关联度数值最高达到0.9343,最低也有0.7763。

(3)重庆市生产业内部各个细分行业与制造业的关联效应存在一定差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与制造业的关联效应较强,灰色综合关联度分别达到0.7216和0.7139,而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与制造业的关联效应相对较弱,灰色综合关联度分别为0.6655、0.6419和0.6415。

(二)启示

针对现阶段重庆市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现状,未来的政策重点是要进一步扩大生产业规模,特别是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行业,更好地推动制造业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

(1)树立生产业优先发展理念。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背景下,牢固树立生产业优先发展理念,依托重庆现有电子信息、汽摩制造、机械装备等制造产业,结合生产业发展,形成新型制造业竞争优势,加快由生产型制造业为主向服务型制造业为主转变,同时,借助“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凭借“渝新欧”铁路、长江黄金水道等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逐步形成生产贸易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新局面,构建制造业与生产业在对外贸易中“双核驱动”的新格局。

(2)努力促进生产业市场开放。一方面,要改变生产业市场化程度低、对外开放程度低、服务水平低、服务价格高“三低一高”的不利局面,破除生产业的行政垄断和市场垄断,推进服务市场便利化改革,主动放开服务市场价格,激发生产业领域的市场活力。另一方面,推进简政放权改革,减少生产业重点领域前置审批和资质认定项目,除金融服务领域外全面落实“先照后证”登记制度,全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形成有利于市场平等竞争、透明度高的市场经济发展大环境。

(3)着力优化生产业发展布局。坚持“突出重点、集聚发展”的原则,围绕生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制造产业,着力推进生产重点领域、重点平台、重点品牌和重点项目建设,打造生产业全产业链。按照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发展定位,推动生产业科学布局、集约发展,加快形成产业集聚区,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实现生产业在区县的全面覆盖,逐步形成资源集约、空间集聚、服务集成的现代生产服务体系,显著提升生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4)加快推进生产业重点项目。围绕对重庆制造业发展具有全局性、支撑性的研发创新、科研孵化、大数据服务、公共信息服务等领域,推进“四大平台工程”建设。基于有一定发展基础且有较大提升空间的特色金融要素市场、现代物流服务、融资服务、人才保障等领域,推进“四大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对符合发展导向、需加快发展的商务咨询、工业设计、节能环保、检验检测等领域,推进“四大专业服务扶持工程”建设;对未来发展潜力较大、需着力培育的电子商务、外向型服务业服务、售后服务及品牌建设等关键领域,推进“三大示范引领工程”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大元,王昶,姚海琳.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及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启示[J].现代经济探讨,2011(8).

[2]李晓华,刘峰.产业生态系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13(3).

[3]刘晗,魏勇,刘建徽.重庆各工业部门与工业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兼论其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

[4]曾国平,槐连峰.制造业向创造业转变的重庆样本――基于重庆创造业发展思路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9).

[5]黄庆华,刘晗,曹祖文,张明.城市新型工业化水平及发展趋势研究――对重庆发展的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6]彭湘君,孙志军.产业转移背景下重庆市生产业发展策略选择[J].技术经济,2012(11).

[7]余贵玲.低碳经济视角下欠发达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策略――重庆例证[J].探索,2013(5).

[8]刘军跃,李军锋,王敏.重庆市生产业集聚水平的测度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9]GREENFIELD H I. Manpower and the growth of producer services [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6.

[10]BHAGWATI J N. Splintering and disembodiment of servic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J].The World Economy,1984((7).

[11]SASSEN S.The global city:New York London Tokyo [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1.

[12]孙晓华,翟钰,秦川.生产业带动了制造业发展吗?――基于动态两部门模型的再检验[J].产业经济研究,2014(1).

[13]GOODMAN B,STEADMAN R.Services:business demand rivals consumer demand in driving job growth [J].Monthly Labor Review,2002,125(4).

[14]程大中.中国生产业的水平、结构及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国际比较研究

[15]潘文卿,刘庆.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16]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7]田民,刘思峰,卜志坤.灰色关联度算法模型的研究综述[J].统计与决策,2008(1).

作者简介:周宁,女,陕西西安人,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