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指导意见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6: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就业指导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要从学校的组织领导、就业工作人员的素质、就业指导、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国家政策落实、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
引言
就业指导中心作为指导大学生就业的职能部门,肩负着指导学生就业、搭建学生与用人单位沟通平台的责任,我们要本着对社会对学生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千方百计服务好学生就业,力争使每位学生在就业中能适的其所,进而达到人尽其才,为社会做更多更大的成绩。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大学生招生数量的逐年增加,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步人大众化教育阶段,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将毕业生送人社会很好的就业,使我们的就业工作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和社会,是需要我们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我从事就业作的几年中,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建立健全就业工作组织机构,为学校就业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着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特别对初涉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就业观念、就业能力如何,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我们必须要站在影响学校发展全局的高度看待就业工作,把它作为学校“生命线”工程来对待。为了保证学校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更好的服务于学生,高校首先要成立专门机构,安排专业人员负责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并将这种设置涵盖全校各个教学院系,形成全校齐抓共管的格局。例如我校除了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作为专门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职能部门外,各个教学院系都成立了实习就业科负责本院系就业工作,我们还制定了《河套大学院系就业:作实施细则》,并对就业科长进行了系统的业务培训,这样从组织上保证了学校就业工作畅通高效的进行,更好的体现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性。
二、加强就业部门队伍建设,进一步凸显“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
我们就业部门承担着对学生就业政策的宣传和实施,学生毕业报到证的办理及档案的邮寄,就业指导课的落实和讲授,就业市场的开拓,大小型招聘会的组织等工作,是联系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桥梁和纽带,全校所有的学生和社会上所有用人单位都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同时,我们还经常与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兄弟院校的对口部门打交道,是学校的“窗口”单位,我们.工作人员的素质如何,服务质量怎样,直接代表着学校的社会形象,也影响着学生的就业。所以,必须要不断加强就业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就业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要树立服务意识,要每一位人员都明白我们的工作就是服务,而且是具有重大责任的服务人员,不仅要细心,而且要有恒心、耐心:其次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及时了解有关就业的政策方针,充实闩己就业指导方面的知识,以便在工作中能更好服务于学生;另外要提高自己的公关能力,以便在开拓就业市场,对外进行业务交流中发挥史积极的作用。
三、以市场为导向,认真做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要紧紧围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将学校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及课程设置与就业情况密切联系,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工作思路。首先要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全面认真分析,根据每年的毕业生数及经济发展情况形成对就业总体形势的了解,另外再结合我们学校的办学特点,对本校学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有哪些有利因素,有哪些不利因素,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针对情况,扬长避短,使我们在工作中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例如,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市场对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过去的一些专业招生困难,而一些新的专业需求量在增加,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及时调整了专业设置,使学校办学更贴近市场;再如,近年来,与我们毗邻的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迅速,对人才需求量大,待遇较高,而当地又没有大学,所以我们将就业市场重点放在该地区;有些学生在就业方面思想观念不正确,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我们对这类学生主要是加强就业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有的学生是因为家庭困难或心理因素导致就业困难,我们就对他们进行个性化就业辅导和帮扶等。这样,我们在就业工作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就。
四、加强就业指导课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做好就业指导,不断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就业指导课作为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转变就业观念的主要途径在大学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家教育部明确规定从2009年新生起,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列入高等教育教人才培养方案。为了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的作用,我们选派专门教师参加了上级组织的一系列课程培训,学校又对各院系的就业指导专职教师进行培训,对就业指导课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课时及分配都作了统一要求。教学形式上我们将课堂教学与讲座相结合,将参观学习与模拟实训相结合;教学安排上从学生人学到毕业,根据不同年级特点有侧重的进行全程式就业指导;内容上包括就业形势、就业观念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巧及能力教育,创业培训等方面教育。真正发挥了就业指导课的作用,帮助学生理性、科学、可持续的择业、就业。例如,在思想教育方面,我们主要是引导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摆正自己位置,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目前大学生出现就业难和就业紧张的情况,很大程度是因为大学生就业观念比较滞后。因此,我们就业工作部门通过入学教育的就业形势分析,聘请专家校友及企业界人士作专题讲座等形式,教育大学生要领会“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大力倡导“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经受磨炼,健康成长;转变唯外企、党政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的观念,选择到能够真正发挥自己才能的各类基层用人单位中就业的思想;树立创业思想,培养创业精神,增强创业意识,走自主创业的道路。
五、发挥就业工作部门的优势,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构建就业服务平台
高校就业工作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在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一是与企业进一步加强联系,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在学生与用们单位之间沟通对接的渠道;二是利用报刊、广播、网站等宣传手段和阵地,开辟大学生就业专栏,通报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宣传学生求职意向,在毕业生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搭建信息平台;三是做好优秀大学毕业生的推介工作;四是进一步做好对毕业生就业后工作情况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评价的反馈,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形成长效机制。
六、积极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期,捷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毕业生角度来讲,根本的办法是加强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能力。高校就业作部门要坚持把服务青年成长成工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学校教学、管理等部门通力合作,全而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通过职业导航设计、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估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着力培养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知识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等符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要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切入点,组织实施相血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通过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团会、团课、报告会等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和促进各种专长的发展;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和心理咨询服务,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通过抓好与专业相关的社团组织建设和“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第一课堂的学习,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
七、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创业是就业的最高形式,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仪能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而且也有利于促进神会经济的发展。引导毕业牛走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之路,既是就业形势的现实需要,也是大学毕业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要求。高校应把对创业人才的培养逐步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要通过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帮助获奖的大学生向社会推荐优秀作品和申请专利,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机会和奠定基础;通过组织实施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为具有较高的科技创新水平和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平台和机会;组织优秀的青年企业家对有意向、有备件的毕业生进行创业指导和辅导;同时积极探索通过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多层次、多渠道设立专门的风险投资基金的办法,为大学毕业生创办企业提供支持。
八、号召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篇2
关键词:综合素质;培养方案;创新创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13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提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造就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加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这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总的要求之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如何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从上至下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涵盖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大学生综合素质涵盖哪些主要内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由基础性素质、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等组成。基础性素质主要指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也就是我们国家教育方针一直倡导的“德、智、体、美、劳”。道德素质主要是指人的文明程度、法律法规的遵守。智力素质主要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身体素质包括心理和身体健康两方面,他是保证其他素质完成的能力,是人类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条件。审美素质对社会文明的发展又进了一步,包括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能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劳动素质是指个人的实践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是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得已体现的必要条件。专业性素质是指能较好地胜任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素质。创新性素质对人才的要求较高,是指必须具备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和能力,且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以及脚踏实地、勇于向前的精神和严谨的学风,只有不同程度地具备以上各点才能叫做具有创新性素质的人才。每个大学生只有当这三部分素质协调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能说具备了一定的综合素质。
二、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作者在高校工作近30年,亲眼目睹了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大学生的原则更加科学合理。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思想道德素质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专业知识与技能较好;学习意愿高,有创新意识;敬业精神强;团结沟通协作能力较强。实际上这几点与上面所说的大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的要求是一致的。共同点就是大家首先要考虑的还是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一层面如果没过关,也就是说没有思想道德这个“1”,其他也就全是“0”了,如果没有这个“1”,有时对社会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不只是“0”的问题了。这也是我们一直所说的,要想学会做事首先要学会做人,“德才兼备”是用人之道。思想道德的培养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是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具备了基本的思想道德水准,对于大学生来说,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都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大学教育本身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社会教学等各个方面来完成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目前,全国各高校实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较好平台。
三、创新创业项目实施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包括:创新意识与创造力;机会识别与利用;风险认识与决策;组织领导与管理,这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每一个项目都在不同侧重面体现了对学生以上内容的训练。本文对我校此项活动的开展情况调研发现,学校参与和举办的各种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很多,参与的学生以二、三年级为主。因为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学了一些专业知识,又没有马上面临就业找工作或准备考研究生的压力,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占总参与人数的80%以上。而参与大创活动的学生,我院统计的结果,占学生总数的20%,相对受众面较小,这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在此先不陈述。从参与的学生的表现及这些学生后期做毕业设计情况看,他们的能力都比不参与的有很大提高。举一个项目实例,前年我指导多功能健身娱乐摇篮项目,这个项目由两名学生提出,找我作为指导教师。他们的主要创意是想利用人脚蹬自行车的运动带动一个小摇篮摆动。主要设计意图是为了减轻老年人照顾第三代的辛苦,同时又可以锻炼身体。想法很好,但我没有让他们马上动手设计,而是给他们二个星期时间进行市场调研,分析市场需求,写出调研报告,此项任务目的是让其了解一个项目的实施的程序上首先应做适当的社会调研,同时也训练其与人交流的能力及把自己的理念或想法灌输给别人且让别人能够接受的能力,以及收集到改进意见,从中训练其能否合理接受客户建议的能力。通过调研他们在我的指导下结合调研时客户的建议进行改进,摇篮换成了摇椅,但这样增加了机械设计的复杂度。接下来的任务是他们要确定项目组成分块,每一块需要什么样的人及人数。选拔参与学生时,他们先到所需专业的班级发广告,面试时由他们主持,我旁听,最后讨论定人选,这一项任务主要训练他们选人要把握基本原则。确定好人选及各自分工后,他们又进行市场调研,确定开发成本,然后根据学院的经费支持情况调整设计方案。经过几轮的反复最后确定设计研发方案。在几次调整的过程中学生们训练了良好沟通能力及财务预算能力。通过这一项目的完成,我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这么多年指导下来,学生们在每一个项目中都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经验和教训是成长的最好老师,再加上教师的适时指导,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四、如何通过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对毕业生及在校生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高校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提供了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学生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如何培养其创业能力,这方面各高校没有系统的训练,如何克服师资不足及教师在这方面训练不足,且各高校条件不一样,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学校要有意识地将创新创业活动结合到一起,在较多的科技创新项目中主动加强学生创业理念的培养。
首先,要提高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意识,从调查中也可以看出,各校、学生及教师对这方面的训练还不够重视且也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如果在高校的培养过程中没有主动对其加以训练,将来他们毕业后走向社会既缺乏工作经验,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就更别谈创业的可能了,因此学生步入社会无论是工作还是创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这就需要在高校学习期间由经验丰富、引导有方的教师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训练。但是很多高校这方面都是由专业教师兼任,学校对教师的考评机制也使得教师没有过多精力投放到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上。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必须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其次,各高校应从培养计划上、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增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内容及训练。同时,引进或培训在编教师,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调整我们的培养模式,结合各高校的办学条件多种培养模式,多渠道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院的经验是增加一门相关理论课程及综合实训环节。把毕业设计内容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各种专业比赛项目相结合,把毕业设计分块制,团队制,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训练受众面广,有目标、早准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学院鼓励并支持教师分阶段带学生到企业实习,为此,学院支持并帮助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这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的经验丰富了,课堂中的实例教学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身教大于言教,学生参与教师的产学研活动对他们了解专业知识应用及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只有教师的知识面和实践经验不断更新,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跟上时代的步伐,因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更多的是检验他们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这些更多的需要教师言传和身教。所以,高校要重视对教师进行与时俱进的培养和训练,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摆脱教材的束缚,根据社会现实的变化不断充实课堂内容,让学生真正掌握能够在踏入社会后用的到、效果好的创新创业技能。
社会实践也是锻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良好途径。学校每个寒暑假都会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例如,走访社区帮助孤寡老人、义务为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献爱心、筹集善款善物寄送偏远山区和受灾群众等活动。这些活动增加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培养了义务奉献精神。
总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我们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就是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并重的目标,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进步之魂。要实现我国的科技强国、科技大国、自主创新、中国制造等伟大梦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创新创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大学生群体的重要使命,已成为时代进步的希望和灵魂。
参考文献:
篇3
(一)就业指导工作缺乏针对性
虽然各高职院校都设立了就业管理部门,并由此部门负责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但教学单位分设就业指导机构的较少。由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所需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办公及招聘场地、资金等仍未到位,就业指导工作主要还是面向应届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时间也仅限于大学生的“双向选择”期间,就业指导的内容大多还是对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的学习与解读以及对当年就业形势的认识与分析,在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以及对择业能力的培养方面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毕业生的择业需求。此外,单一的就业指导部门使得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趋于一致,缺乏学科专业的针对性。
(二)就业指导手段较为单一
在实际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育通常以就业形势报告会、毕业生就业动员会以及讲座为主要形式。就业管理部门只是给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法规及就业形式等方面的信息,没有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未根据毕业生个体特点提供具体有效的指导,忽略了对毕业生的潜能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有些就业讲座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质性意义,讲座的场数较少,内容较为平淡,缺乏精彩的指导意见,影响力较弱。
(三)就业指导教师人员不足,就业指导模式尚不健全
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高职院校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不低于1:500。而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很多高职院校都未能达标,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比例不足。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一般利用兼职就业指导教师和兼职工作人员来弥补就业指导教师人员不足的问题,主要由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或辅导员来填充就业指导队伍,然而,大部分兼职就业指导教师没有与就业指导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这样使得就业指导工作大打折扣。此外,就业管理部门关心学生就业数量的多,考虑学生就业质量的少;强调就业对学校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性的多,考虑如何根据就业信息反馈改进学校和专业建设的少。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全程化的建议
(一)在大一时,注重学业规划教育和就业能力认知教育
大一上学期,高职院校要帮助新生认识和理解大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大学精神与文化理念、大学的功能与制度、大学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生活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大学与中学教育的差异。在实践上,指导新生学会自我规划,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指导大学生结合自己的志向、兴趣、学习成绩、家庭情况等,按照专转本、参加工作等不同发展目标,初步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了解不同发展方向对学业成绩与综合能力的要求,了解学业发展与职业生涯的关系。在大一下学期,要进行就业能力认知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什么是就业能力、为什么要培养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如何培养等问题;借助先进的测评系统,参照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让学生通过完成一定的测评,正确认识和发掘自己的优势和潜能,正视和改进自身的不足和缺陷,明确努力的方向,为规划今后的学业发展、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二)在大二时,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根据职业发展目标培育职业能力
在大二上学期,高职院校要指导学生做好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帮助学生规划大学的专业学习,完善知识结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和专业,谋划未来的职业方向。在实践上逐一指导学生制定、修改和完善学业规划书和职业生涯规划书,并督促实施。大二下学期,要指导学生进一步修正与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进一步拓展知识技能,制定职业技能培训计划,获得与目标职业相关的职业证书,或通过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
(三)在大三时,开展创业培训与创业实践活动
近几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高职院校应帮助学生形成创业意识,储备创业知识,并通过不同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逐渐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与指导分三个层次开展:
(1)创业基本知识的普及。在大三上学期,高职院校可以按专业分类,以专题讲座或报告的形式,聘请校外创业导师和杰出校友担任授课教师,对全体学生集中进行创业知识普及教育,开展创业咨询和培训;
(2)模拟创业竞赛活动的开展。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参加模拟创业竞赛活动,配合做好“挑战杯”为主的创业大赛;
(3)选拔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组建创业团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建立和运用校内外创业园和孵化基地,选择有特色的创业项目,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与体验。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聘请企业管理者、创业成功的校友等担任导师,实行导师带创业团队的项目管理方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与能力,也能帮助学生与创业导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阶段进行就业教育
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期间,高职院校除了要以专题讲座和报告的形式进行就业指导教育,还要对有需求的学生开展一对一专人就业辅导。学生的就业方向已基本确定,就业指导的重点要放在申请工作及成功就业上。
(1)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国家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讲解就业形势,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引导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到企业就业、到西部与基层就业;
(2)指导学生使用就业信息网完成生源信息注册、就业信息查询、投递简历、网上签约等;
(3)通过组织模拟面试等活动,提高学生面试能力,增加面试成功率;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与不同用人单位的接触中了解社会需求,进一步认识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就业目标,实现顺利就业;
篇4
[关键词]辅导员 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168-01
最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预计到2016年,将有超过1000万大学毕业生涌向求职市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人和家庭的发展,也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而就业工作涉及面广、工作头绪多,已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的一线管理人员,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目前大学毕业生在面临找工作时存在的几个问题
等。现在的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积极主动心态,有很强烈的“等”的心态,等待老师、学校、父母或亲戚帮助其找到合适的工作。
懒。有的学生虽然在心里认识到找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是懒惰心理却非常强烈,不愿意去找信息、做简历、跑招聘会,而是每天在宿舍里空想。
盲。很多学生心里着急,也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但是不知道如何下手,感觉很麻木。他们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去搜集就业信息,也不知道如何做简历、如何准备面试,甚至对于自己想从事什么行业、什么岗位、将来想在哪个城市发展都没有打算,很茫然。
二、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
辅导员作为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与服务者,经常与学生接触,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情感、心理状况都比较了解,而且在学生的心目中也比较有威信,在就业指导方面,具有其他人无可比拟的优势。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像朋友一样的角色定位,有助于加深学生的信服感和信赖感,更易于与学生交流。现在的很多辅导员都是由青年教师担任,他们与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差距都比较小,容易消除师生之间的畏惧感和隔阂,更容易与学生接触,取得学生的信任,一般都能像知心朋友一样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可以使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工作顺利程度大大提高。
对学生的了解,有助于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一般来说,辅导员的工作都是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一直到学生毕业,负责学生的各方面事情,对班里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比较了解,包括学习、生活、家庭状况、性格脾气等。这有利于辅导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更能符合学生的自身条件,而且也更容易让学生信服,相信辅导员的指导意见是适合自己的,是真心为自己着想。
透过日常管理进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辅导员的管理工作从学生入学开始,涉及的事项包括入学教育、班会、查宿、座谈、生活管理、上课纪律、安全管理、专业指导、信息咨询、毕业管理等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事无巨细。辅导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介绍就业形势、就业信息、招聘事项等,深入全面地开展就业指导活动,使就业指导贯穿于日常管理工作中。
三、辅导员就业指导的方法
(一)接受专业培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
大部分辅导员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学校作老师的,缺乏社会工作经验,而且由于所学专业各不相同,缺乏统一的就业指导知识和水准,而且现在的就业流程和要求比较复杂,必须经过专门的学习才能具备给学生讲解的能力,所以辅导员必须接受专业的培训,同时还需学习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就业指导工作打好基础。
(二)进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辅导员应该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对学生进行择业就业方面的教育,然后在大学的各个阶段分重点、分层次地进行就业教育,把就业指导渗入到大学生活的全过程,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到毕业的时候,学生的就业观念已经基本成熟,可以顺利就业。
(三)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就业指导
在就业指导的具体实施方面,辅导员可以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指导,应该根据现代学生的特点,用他们爱用的信息沟通渠道,通过他们喜欢的沟通形式进行指导。现在的90后学生大多活跃、追求时尚,对于网络有种特殊的偏爱。辅导员可以通过QQ、微信、网络社区等各种渠道与学生进行信息沟通,既方便及时又能迎合学生的沟通需要。另外,班会、座谈、现场模拟、深入宿舍沟通、单独谈话、短信、邮件等方式都可以作为就业指导的手段。
(四)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一个辅导员所带的学生可以分为许多类型,有的家庭贫困,个人有想法、有能力,学习好,想继续深造;有的想创业,有的想当兵;有的家庭富裕,个人对工作没有想法;有的成绩不好,对就业不抱信心;还有的家庭困难、学习困难、个人也没有想法等。各种类型的学生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就业指导的方法和重点也应该有所区别。辅导员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提出切合实际的指导意见,进行分类指导。
综合来说,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份重要且艰巨的工作,既关系到学生的前途,也关系到学校的发展。辅导员作为特殊群体,应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前提下,应用多种渠道和方式,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篇5
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社会变革的逐步深入,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体系也变得日益复杂化。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摆在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作为与学生联系密切的辅导员应该发挥其自身的作用,这是辅导员在工作中面临的新的挑战。本文就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进行阐述,并对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和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体制的改革,社会上各个岗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同样如此,这也对辅导员所参与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辅导员作为一支与学生联系最多,相处的时间最长,接触最频繁的管理队伍,在开展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辅导员自身的素质也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以及就业观念。所以,辅导员应该在日常的接触中以身作则,引导学生们就业观念和学习理念的转变,促进他们与实践接轨,以良好的心态实现就业。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社会原因。
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各高校连年扩招,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机关、事业单位的精简分流,致使过去就业主渠道的进人机会大大减少,大学毕业生总量与就业岗位需求总数失衡。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导致以市场为主导的双向选择就业模式难以真正到位等等,都是造成就业困难的社会原因。
2.学生个体原因。择业观念陈旧,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很多毕业生希望在环境好、条件好、效益好的单位就业,未看清就业形式的严峻性。缺乏符合自身发展的择业观念,导致择业目标不明,定位不准。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很多学生偏重专业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不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综合能力差,独立工作能力及主动性不强。心理素质不佳,遇到挫折,轻者怨天怪地,或一撅不振;重者导致精神异常。信息闭塞,对就业信息了解较少,影响就业。相对而言,学生个体造成的就业困难要大于社会造成的就业困难,但学生个体造成的困难通过工作指导可以得到相当程度的解决。而这些工作由辅导员来进行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辅导员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工作方法,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辅导员就业指导
1.培养就业观念。培养就业观念是贯穿整个大学期间一个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辅导员最贴近学生,最了解学生,也最受学生信赖,一般从学生进校一直到学生毕业,与学生相处时间相对较长,从低年级起,辅导员就要向学生灌输激烈竞争的择业意识,帮助大学生认清毕业时将要面临的就业压力,及时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性格、特长、气质、兴趣、爱好、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行业的发展结合起来,正确认识自己,塑造和完善自己,激发专业兴趣,建立合理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在高年级阶段,辅导员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通过就业过程的技巧指导与训练,让他们掌握正确求职的技巧与方法,调整就业心理,引导大学生适应社会。大学生只有充分接触和了解社会,才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和培养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在工作中要注重把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这样做可以很好地把就业指导作为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切人点,还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为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提供方向和理论支柱。辅导员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强化大学生的择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就业素质,养成独立、自信、自强、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对择业和就业至关重要。因此,辅导员应帮助大学生端正思想心态,使他们准确定位。有信心,但不要自傲。要有勇气,但不要太偏激。要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鹜远、自命清高。不要只看薪水的多少,要看未来,要看发展。目光不要太狭窄,视野要宽阔。以积极的态度投人,勤于去找,努力与争取,竞争是残酷的,不要怕失败。此外,还可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受过高等教育并具备创业能力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而且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3.形势与政策指导。如何让大学生正确掌握当前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在就业问题上,既不盲目乐观、也不悲观失望,把实现就业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尤为重要。辅导员可以在平时的接触中引导大学生,积极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鼓励大学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让毕业生充分了解就业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具体操作办法,同时还可以对大学生进行国家、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形势的指导,让他们了解供需情况和专业发展前景,从而及时调整个人愿望和社会需求的关系。辅导员是国家、社会、学校就业政策、就业需求信息、就业工作程序等信息的宣传者,因此要认真研究就业形势与政策。辅导员要及时准确地传达就业指导中心的各项招聘信息,根据就业指导中心的部署做好就业指导工作。辅导员还要通过平时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发现的学生就业方面问题及时向就业指导中心反馈,以便尽快解决问题。
4.注重开展个性化辅导。可以通过深人细致的观察分析,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熟悉学生的心理状态,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通过心理测验技术和心理咨询方法的运用,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因人而异地提出个性化的指导意见,制定科学的就业规划,培养学生的潜力和创造精神,提升综合素质,增进自我认识,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强自信心,确定适合于自己的心理特点和能力范围的职业范围,掌握求职择业技巧,从而顺利就业。
5.了解用人单位需求。辅导员要认真学习就业知识,全方位收集就业信息,在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心理动态的同时也要积极了解用人单位需求,有的放矢地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寒暑期和实习期间去对口单位实践。实践结束后,上交实习报告,并对此进行评比。动员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招聘会和人才交流会。定期汇总情况,交流经验。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使毕业生提早进人社会,提早在企业立足,得到企业的认可,促进就业。
6.大学生就业后的跟踪考察。辅导员走访用人单位,进行毕业生跟踪服务往往能增进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关系,掌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状况,辅导员可以从中获取大量新的就业信息和就业经验,从而辅导后面的学生顺利就业。毕业生工作以后,社会交往比较广泛,他们或者已成为某单位的负责人,直接负责招聘工作,或者知道本单位是否需要人,或者他们知道哪个单位需要招人,要招什么样的人,需要哪个专业、具有什么特长的人等。从他们那儿搜集招聘与就业的信息,再将应届毕业生推荐出,这样有的放矢,一般都可以成功。
7.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到基层去,符合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人才需要的总趋势,也为自我价值实现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基层为大学生成才提供了大量的机遇。学校要努力为大学生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就业创造良好氛围。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人才济济,而西部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匾乏,急需人才。作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热血青年,积极投身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既服务了国家建设,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落后地区往往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只要抓住机遇,努力开拓,同样可以实现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学校在抓好日常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利用多种形式,积极做好组织宣传工作,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去工作。基层是年轻人经受锻炼、接受考验、磨练成才的重要场所。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重要力量,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必须明确自己在毕业生工作中的定位,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有效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服务,确保绝大部分毕业生充分、顺利、及时就业。
篇6
论文摘要:随着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辅导员在稳定大学毕业生思想情绪,解决求职困惑,做好心理疏导、进行人文关怀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高校辅导员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指导,阐述他们对进一步完善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实现毕业生顺利就业,并有效促进高校目标就业率实现的重大意义。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除了社会、家庭给予一定的关心之外,最主要的就业指导工作还是由辅导员和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来完成。由于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与学生相处的时间较长,对学生了解的程度较深,因而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校辅导员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现阶段,大学生在毕业阶段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就业的困境,这对于年轻的大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考验。因此,高校辅导员在毕业生择业阶段所发挥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及时准确传达学校及用人单位信息。高校辅导员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重要媒介,为了使毕业生及时了解相关就业政策信息,辅导员及时传达、整理、提供学校及用人单位最新的就业动态、就业方针与策略,协助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进行各项就业指导活动。协调学生各项就业活动,注意搜集、掌握最新的招聘信息,更新就业资料,加强与就业指导中心的联系,保持信息的畅通,做到充分的互动与沟通。
其次,指导毕业生求职技巧,开展个性化求职方法。一般来说,大多高校辅导员都经历了就业指导培训,掌握了一定的就业指导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加之对毕业生的家庭状况、社会背景、求职能力、个人特长、心理素质、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身体情况等较为熟悉,因此,辅导员从日常教育服务管理的工作过程中,根据每位同学的实际情况,启发学生职业梦想,参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并因人而异地提出个性化的指导意见。
再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解决就业困惑。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就业问题提供多种形式的帮助,最为集中的则是了解学生的就业期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解决就业中存在的困惑。对于在择业过程中屡试不爽的毕业生,辅导员定期组织他们进行就业问题的答疑解惑,对于工作单位、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等问题的做出认真的分析与回答,从而帮助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中准确定位。同时,大学生就业难与大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和怎样实现这些价值有一定的关联性,辅导员指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就业观念,与其挤身无处落脚的大都市满足自己的虚荣不如脚踏实地到真正需要自己的岗位上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高校辅导员促进毕业生的就业
在大众教育普及的今天,大学生也是普通的社会成员之一,应摒弃计划经济年代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的落后观念。剔除那种“非‘天南海北’不去,非东部沿海不往,非国有名企不进”的错误理念。因此,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除了强调毕业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之外,还应进一步的分类分析,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最终实现目标就业率。
1.对优秀毕业生面临多种就业选择的指导
虽说就业难,但是对于活跃在大学校园当中的一部分优秀学生来说却并不如此,他们往往面临着多个就业岗位的选择。由于他们经历四年的大学生活不仅在学习上名列前茅,而且个人能力也得到了充分锻炼,而这也正是多家用人单位争相选拔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过去辅导员对于优秀学生的就业不会担心,而且这些学生也都能够顺利地就业。但是,由于毕业生社会阅历缺乏,在择业时通常会把经济利益作为选择职业的首要因素,短时间内无法衡量这种决定的正确与否,可是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是否能够充分展示自己优势、发挥自身潜能,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等问题越来越关键。因此,辅导员应对优秀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与交流,帮助他们做出准确的判断,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转贴于
2.对专业技术水平差、工作能力不强的学生的就业指导
专业技术水平差与工作能力不强是两个不同的内容,但是对于毕业生就业来说却是两个关键的制约因素,它意味着大学毕业生在同等条件下是否具备了核心的竞争力。目前用人单位十分看重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毕业生的专业技能、道德修养、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敬业态度、责任意识、持续的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刻苦踏实精神、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承受能力。其中最为关键的两点既是专业技能与工作能力。因此,辅导员要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在毕业生当中针对存在专业技术水平差和工作能力不强的毕业生进行个别谈话,组织他们进行社会实践或是专业实习、甚至是延长实习时间来提高他们专业技术能力;布置相应的学生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使工作能力差的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团队的合作所带来的快乐。在实践中有意识地提高实际能力,提升就业的竞争力。
3.对考研失败学生择业与升学矛盾的指导
考研升学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途径之一,许多冷门专业或者竞争力相对差些的学生会在大四毕业前选择考研,继续深造学习。但是考试就会有两种结果:胜与败。对于落榜的同学可谓是错过了黄金就业选择期。许多的用人单位一般都会在大四上学期公布自己的招聘信息并进行初试、复试,在学期结束时很多的学生的就业也已尘埃落定。但是对于到了下学期3、4月份才了解自己考研失利的同学来说可供选择的单位却不是很多。如果继续选择考研,就意味着要有一年的待业期,这对于毕业生来说又是一种无形压力。
因此,辅导员除了适当的安慰考研失利所带来的负面情绪之外,还应鼓励学生尽快走出阴影,面对现实生活。对于考研意愿强烈的学生,辅导员应为其提供各种帮助,使其尽快进入到复习状态;对于处在升学与就业之间犹豫不决的学生,辅导员应根据学生家庭情况、本人能力,分析学生可采取灵活就业、先就业后升学等办法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一方面,保证学生为理想继续奋斗;另一方面,保证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4.对贫困毕业生就业定位的指导
大学生无论贫穷与富有,都活泼可爱且充满热情,但有时也会很脆弱。尤其是对贫困的大学生来说,在面临着毕业与就业的关键时期,会有来自家庭、社会、自身等多方的压力,思想情绪极易出现波动。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家庭收入较低且缺乏有力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支撑,因此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产生明显的对比心理,引发莫名的无助感。此外,贫困生尤其希望在大城市中获得待遇更加丰厚的工作以解决家庭贫困的状况,因此在择业过程中显得选择单一、缺乏竞争力。所以,辅导员应时刻关注贫困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关心他们的生活,“尽量地做一些‘育其精神’、‘帮其贫困’的善事。”引导他们走出就业选择的盲区,提升就业能力,树立就业信心。
参考文献
篇7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高校社会实践与就业指导工作也存在许多问题。应采取切实措施推进社会实践与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机结合,注重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让学生对自身发展具备深刻认识;重视学校与企业间的交流合作,为学生创造就业绿色通道;利用网络资源创新就业渠道,丰富就业活动。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有机结合
一、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分析
本文通过对我国大学生就业近三年的调查发现,普遍就业率并不理想。2016年我国高校新增毕业待就业人数756万人。而调查发现,我国的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依然很多,但对于高校新增毕业学生并没有过多需求,很多企业宁愿付出更多资金聘请具备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也不愿意低薪聘请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那么从根本上分析,一方面,刚毕业的大学生并不具备实际工作的经验,往往需要企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来进行培养。另一方面,对很多大学生培养了很长时间,能够胜任具体工作需要时,又很难留住此人在企业中长期发展。这两方面因素,导致了很多企业并不希望聘请刚毕业的学生。而从大学生角度调查分析,《2016年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显示,62.5%的以就业本科大学生对自身的薪酬待遇并不满意。而这些因素也导致了学生并不会考虑在企业中长期发展。这是就业机会与期望不能得到统一发展的结果,从而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率不高的现状。
二、高校社会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职业生涯规划没有予以高度重视
对众多高校指导社会实践工作的调查中发现,我国高校目前并不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普遍高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都是在大三下学期,在大学生即将进入企业实践的时候,通过临时充电,为学生做部分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这样的方式过于片面,不能让学生在短暂的课程学习中,马上树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方向上的内在联系。这是我国高校在课程内容安排上的失误,也是在社会实践工作中的偏差。纵观就业率较高的学校,都是在入学之初便开始了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而且职业生涯的课程内容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都是能够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问题。
2、没有与用人单位建立有效沟通的机制
许多高校在就业问题上,没有提前向企业咨询具体需要人才的方向,从而导致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并不能与企业发展相结合。从而导致了很大学生在企业实践工作中,不能马上进入工作状态,往往是企业在岗位中不断培养学生,再学习的能力,不仅耽误了学生发展,也影响了企业快速发展的目标。这是高校未与企业做好沟通的原因。
3、就业指导发展方向过于片面,没有利用更多的发展空间
我国高校目前还是处于向企业推荐学生的阶段,或者将学生推向社会后让其自己寻找工作机会。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学生发展,更加不利于高校就业率的提高。在这样的过程中,高校没有认识到学生的就业环境可以有很多方式,即便是让学生灵活就业也要做好正确引导。而且多数高校也没能利用好高速发展的网络平台,为学生引导更多的就业渠道与发展空间。这不仅是高校的失误,也是社会实践工作的狭隘。
三、社会实践如何指导大学生就业
1、注重加强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
在高校中广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旨在为辅助大学生认识就业形势,分析自身优势,找准就业方向,实现终身职业发展的能力培养。那么高校要想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要从重视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开始。以下我们对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进行分析。首先,对学生进行MBTI职业性格测试。分析学生的性格确定适合就业的方向,是否时候该职业的发展。通过霍兰德SDS的职业兴趣测试判断学生从事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在本专业中适合技术研究或者更适合行政管理。当能够确定学生在职业上的选择,以及发展方向后,便可以这对学生的特点指导其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向。然后,通过测试的结果,让学生认识到就业方向,以及学生所在专业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该方向的学习和实践。对于适合从事技术方面的学生,可以指导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如何进行专业进修,以及资质评定。而对于适合该专业上行政管理方向的学生,应当培养其在本专业之外进行更多的辅助专业学习,如人力资源、企业管理、行政自动化等一系列专业的课程。从而区分学生的发展方向,令其发展适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最后,根据不同学生的职业规划,对其进行不同社会实践工作的安排。如适合市场营销方面的学生,可以引入到企业的销售部门进行实习。而适合行政工作的学生,可以引入到企业的人力部门考察学习具体工作内容。那么适合技术发展方向的学生,也可以推荐到企业的生产部门进行实践学习。通过学生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方向上进行研究探索,从而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实际工作人才。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职业商议发展,也有利于企业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指导和规划。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教师应当注意的是,不仅要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教学安排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也要在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之后定期进行跟踪指导。解答学生在社会实践工作中的困惑,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工作,以及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而其中普遍需要教师指导的方向,包括学生人际交往上的沟通能力。让学生平衡好心态,服从企业的管理制度,学习企业的文化发展,学会和领导沟通,虚心向前辈请教。从而适应企业,适应工作岗位,应用社会实践工作。
2、重视学校与企业间的交流合作
高校培养专业人才,为其能够在毕业之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成为可以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优秀人才。那么为了让学生毕业之后顺利参加工作,就要从企业的方向考虑问题。企业需要员工,是需要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员工。这就需要高校毕业的学生具备过硬的职业技能,也需要高校与企业直接建立良好的沟通。通过增加交流,了解企业需要人才的发展方向,从而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教育。为了与企业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一方面,专业教师要走入企业中,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另一方面,邀请企业到高校中来,考察高校专业教师对学生指导教育中的不足。而为了更好的促进双方合作,以及建立长期合作的方式和方法。应当在企业中建立实训基地,定期为企业输送专业人才。也可以聘请企业内的优秀员工,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不定期的访谈或者指导。通过不断的沟通交流与双方合作,建立长期共赢的互动模式,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绿色通道。而企业方面也应当注重与高校的长期合作关系,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领抢夺人才的优势。通过开展深度合作,不断促进双方合作的成果。通过高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培养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利用高校的科研成果,为企业创新提供向前发展的驱动力。接收高校实践的优秀学生,为企业注入充满活力的新鲜血液,从而不断提供企业员工工作状态的积极性,保障企业良性运转。而促进双方合作,不仅要高校和企业共同努力,政府部门也应当大力扶持,通过优化相关法律,为双方合作建立高效机制。那么双方成果的合作,将成为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重要方式。
3、利用网络资源创新就业渠道
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模式。而高校指导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内容也可以依靠不断扩大的网络资源。根据我国倡导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概念和意义,针对时展的需求和探索。为高校学生创立网络资源上的创新就业渠道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一方面,指导高校学生利用网络平台的发展空间,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实践机遇,而且要特别重视创新创业类的实践活动。网络资源的不断充实和完善已经为高校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根据调查有一部分专业知识过硬的学生,通过在校期间专业技能的完善,可以通过自身创新意识的发挥,创造颇为专业的项目,利用网络平台的覆盖面得到很好的发展空间。例如,一些利于生活需要的小发明,通过申请国家专利的认可,在网络中发起众筹,从而获得了社会资源的支持和广泛的认可。为灵活就业打开了新的形势。而且调查中发现,很多电商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已经通过专业教师的指导,在一些网络平台中销售部分商品,而且多数学生取得不俗的成绩。这些方式都是高校应当利用和推广的重要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的强大作用,完善社会实践工作。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进行自我包装和自我推荐,与社会资源开展高效的互动。现代企业在开展企业招聘的时候,更多会选择通过网络平台的推广进行招聘工作。在一些大型的就业网站,如51job和前程无忧等,都有很多大型企业的招聘信息。高校的指导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这些途径寻找适合自身的工作机会。不仅要从专业方向上不断充实自身的就业能力,而且要从高校学习之初就在课余时间寻找相关专业的兼职活动。从而树立大学生自主实习的意识,以及不断丰富实践内容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在这样的过程中,高校的指导教师应当明确自身作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角色,帮助学生认识网络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也要规避网络中一些负面的信息。从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方向上,纠正学生容易受到不良网络因素的影响。从而建立大学生利用网络平台的正确思维,以及合法模式。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分析,总结高校社会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针对社会实践如何指导大学生就业的研究探讨。首先,注重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让学生对自身发展具备深刻认识。然后,重视学校与企业间的交流合作,为学生创造就业绿色通道。最后,利用网络资源创新就业渠道,从而让学生经历更为广泛的就业活动。
【参考文献】
[1]沈思雅.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的高校社会实践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1)57-59.
[2]李磊,尹兆华,孙长林.基于社会实践视角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模型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7)96-97.
[3]梁庆周.就业引领型社会实践模式探析——基于增强高校团组织社会实践实效性的思考[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02)67-69.
篇8
一、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法律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的就业法律教育是以学生为立足点,基于学生如何提升就业法律素质和法律运用能力,而开展相应的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工作的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法律思维,提高其就业法律意识和法律维权的自觉性,使其具备自行学法、守法和用法的能力,进而在就业择业中不走弯路,真正实现合法就业、高质量就业。
(一)就业法律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能否培养出素质好、能力强的人才是高校教育质量优劣和教育效果好坏的重要标志。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专业人才,更在于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公民,进而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在当今的法治社会,综合素质高的人必定是知法、守法和懂得如何用法的人。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相对知识水平较高,理应法律素质较好。然而一些大学生在择业就业中所表现出来的违法违规行为,如个人信息造假等,却否定了这样的判断。大学生求职时普遍存在的法律无知、弱知等现象令人堪忧。大学毕业生是高校的“产品”。求职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转折,是其综合素质和能力接受社会历练的起点,亦是高校的教育水平接受社会考验的开始。大学生择业就业中所体现的法律素质和能力直接标示着高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开展就业法律教育,培养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是高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在现代法治社会,就业法律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就业法律教育是确保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有力手段
随着近些年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就业工作已成为各个高校的重要工作。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成为衡量高校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知道,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不能仅仅体现在一次性就业率上,它不仅取决于大学生毕业走出校门时能否找到一份工作,更取决于其求职手段和过程是否合法、工作岗位和内容是否是法律所允许的,即其所从事的工作能否受到法律的保护、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通过非法途径获得的非法工作,即使工薪再高,也必然会为社会所唾弃,最终将受到法律的惩罚。自然,这样的谋职就业,定会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伤害,其质量如何就无需费墨评说了。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法律素质旨在使大学生懂法、守法,其求职就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均合乎法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就业法律素质高的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不仅法律意识强,能够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合法维护自己的权利,而且能够依法择业、就业,这为其将来的职业生涯顺利、稳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基础,进而可以终身受益。因此,开展就业法律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法律素质是确保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有力手段,是保障高校就业成效的有力措施。
(三)就业法律教育是促进高校教学科学化的重要措施
教学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手段。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必然要有科学化、高水平的教学。科学化、高水平的教学不仅包括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也包括切实有效的教学实践。在现代法治社会,科学化的高校教学必然符合了法制化社会的要求,也应该培养出法律素质高的大学生。大学生求职就业时所表现出的法律素质如何,自然也就能够反映出高校的相关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的科学化程度。然而,就现实而言,高校对非法律专业大学生的法律教育重视仍然不够,对其法律素质培养的实践与探索仍显不足。高校教学中还没有设计一套旨在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管理制度和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法律教育课程在高校教学中占的比例很少,非法律专业只有大学一年级《法律基础》一门必修课程,且与《思想道德修养》并行开设,课时有限。大学生对《就业促进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缺乏了解,难免导致就业应聘时出现法律盲点,如缺乏合同意识;对权利侵害现象缺乏明辨力;不知如何维权;违约、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等等,如此,我们不能不说,高校教学科学化不足难辞其咎。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没有实现。所以,促进高校教学科学化,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法律教育。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法律教育的现状
开展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任何阶段的教育都应该追求的目标。毋庸置疑,开展法律素质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当今就业形势下,培养学生的就业素质和能力成为了各高校的一项主要工作,其中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的培养不可忽视。然而,总体上,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的培养还十分薄弱,亟待加强,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大学生就业法律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高校开展就业法律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尚显不够,没有对高校提出相关的指导意见和要求。从高校管理层面讲,多数高校的管理层尚没有认识到对大学生开展就业法律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把该项工作纳入到学校教育工作发展规划之中,更没有把培养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作为一项专门工作来抓,自然也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考评机制和实现体制予以保障。所以在整个高校教育发展中,大学生就业法律教育基本上处于“缺位”状态。从一般教师层面看,专业课程教师多关注各自领域的专业知识传授,而很少关注或不关注学生就业方面的法律知识。从学生层面看,似乎已经习惯了被学校和老师引导,很多时候处于被动状态,对其就业时应该具备的法律素质几乎没有认知,处于无意识或弱意识状态,不知道应该怎样获取相关信息、怎样培养自己相应的能力。
(二)尚未建立起一套大学生就业法律教育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完善的课程体系是高校提升学生素质的有效手段。要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法律素质,自然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就目前状况看,一方面,高校尚未把提升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的相关课程列入学校的课程建设规划,在高校教学中还没有设计出一套旨在培养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如上所述,现有的法律教育课程在高校教学中所占的比例极少,课时有限。而与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有关的课程则几乎是空白,因此,大学生对与就业有关的法律缺乏系统的了解,亦难怪很多大学生对《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知之甚少,就业应聘时的违约、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甚至违法行为发生时很多学生竟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在企业出现违法招聘行为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企业的违法行为,不知道如何维权。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的教育应尽早提上高校课程设置的议事日程。
(三)大学生就业法律教育的方法欠缺,难以收到实效。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多种方法并用,唯此,才能真正获得实效。目前,不仅高校的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培养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的需求,而且,已有的很少的大学生就业法律教育活动,也是形式单一、方法缺乏有效性,难以收到实效。笔者曾询问过多家高校的就业指导负责人,他们要么说不曾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要么就是只偶尔开展过相关的讲座,其他活动很少开展。如此状况不能不令人担忧。对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方法的探讨需引起高度重视,因为这直接关系着教育的效果如何。
(四)缺乏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教育教学队伍。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工作,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教育教学队伍是必不可少的。目前,由于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尚没有引起各高校的关注,显然,专业化的教育教学队伍尚未建立,现有的就业工作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很少具有法律专业背景,非法律专业的各科专业课程的教师(法律专业除外)在教学实践中则多传授其专业知识,而对法律知识知之不多,难以或无法承担对学生的就业法律教育和指导工作。法律专业的教师则多对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开设相关课程,而很少对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开展法律教育。即使有的法律专业教师开设公共校选课,由于课时、人数和其他因素的限制,学生的受益面也很小。可见,一支专门的、专业化的教育教学队伍亟需建立起来。
三、加大改革力度,推进高校大学生就业法律教育工作
(一)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法律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万事成功皆始于认识和理解。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法律素质亦如此。一方面,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高校就业法律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其纳入日常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并对高校相关工作的开展进行指导。另一方面,高校则要提高认识,要把法律的学习视为大学生择业、就业的切身需要之一,应向学生广泛宣传国家制定、颁布的与就业有关的法律制度,把毕业生就业纳入法制轨道,使大学毕业生依法就业。要充分发挥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指导、答疑解惑。要明确就业法律教育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列入学校发展规划,纳入日常的教学管理,并设计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规范予以保障。专业课教师要强化自身的法律观念和意识,身体力行,在教学实践中不仅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塑造学生,而且以自己高尚的法律精神感染学生。此亦法治社会对公民的要求。同时,大学生自己也要加强对就业法律教育的认知和理解,强化自主学习,主动提升自己的法律素质和法律运用能力。
(二)构建较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教育,着眼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法律素质和依法行事的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既是高校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科学化的探索过程,也是大学生法律素质和能力逐渐形成、提升的过程,是一个延续不断的过程,应该贯穿整个大学教育阶段。结合我国目前高校教育的现状,构建大学生就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可考虑根据大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的特点按照年级设置专门的法律课程。如对刚刚跨入大学校门的一年级新生,不是引导他们如何找工作、签合同,如何维权,而是进行成才教育、基础法律知识的教育。可在已经开设的《法律基础》、《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的基础上,增加《职业生涯成功与法律》、《劳动法》、《合同法》等基础类课程,让学生知晓遵纪守法对于人生成功的重要性,增强法律意识,懂得自己作为一个合格公民、一个优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应该具备的基本法律知识和需要培养的能力,帮助他们认识自我现实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异,了解当前学习活动与实现个人未来职业目标的关系,既使其懂得要为后面各个年级的学习做好准备,又激发了其更浓的学习兴趣。对大二和大三学生的就业法律教育,可设置专门的《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课程。亦可分专业进行相关法律教育,如信息工程专业可普及《保密法》、会计专业可开设《会计法》、《审计法》,师范专业可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1]公共管理类专业可普及《公务员法》、《行政诉讼法》等等,使学生掌握更为具体和专业的法律知识和内容,增强法律应用能力。对大四学生的就业法律教育,更多的则是较为具体的法律应用教育和实战训练,为学生求职签约、入职工作做准备,如涉及《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职业介绍规定》等等。基础性、专业性课程和专门性法律课程的结合构成了多层次的大学生就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
(三)多种方法并用,确保大学生就业法律教育取得实效。大学生就业法律教育既是专业性理论教育,更是实用性的实践教育,需要发挥合力,综合利用各种教育手段和方法,以取得教育的高质量、好效果。除了开设课程进行授课之外,还可以通过板报、校刊专栏、校园广播、校园电视、主题班会、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其知法、懂法,增强就业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2]需注意的是,大学生就业法律教育要特别突出实践训练,可通过职业人角色扮演、招聘模拟、与往届毕业生座谈交流等方式,让大学生去切身感受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并从中接受教育,获得启示。必要时可聘请律师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另外,还可探索建立高校法律教育与法治机关的合作机制,发挥法治机关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及时聘请司法机关的专职办案人员来学校讲课,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庭审,到监狱参观、听服刑人员现身说法等,让学生切实感受生动且深刻的法律教育。相信多种方法的合力作用定能够对提升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产生实效。
篇9
关键词: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7-0242-02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医疗卫生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医学院校就业体制的不断深化,医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
一、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1.面对就业压力,就业思想准备比较充分
大多数医学院校学生认为,目前就业形势状况不好,考虑先就业再择业,在就业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就业观念更加务实、稳定与理性化;毕业生迫于就业市场的压力,考虑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情况,许多学生在大学时期开始考虑个人职业发展问题,选择继续深造,参加技能培训班、参加资格考试等,积极从医疗事业单位、科研单位、报考公务员、自谋职业等多种行业领域进行就业选择,毕业生自主择业的意识加强,普遍对薪酬期望较高,更愿意选择大中城市或者经济发达地区的单位就业。
2.就业普遍存在等待现象
大多数医学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等待的心理,希望能够找到对口的、适合自己的、个人职业发展空间较大、薪资水平高的职业及岗位,个人对就业的期望较高,没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宁愿等到有合适的单位和满足自己需要的岗位出现,再去选择就业,不能先就业再择业,时有出现“有业不就”的现象。
3.毕业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期望较高
医学院校毕业生对于就业指导工作期望较高,因此,建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十分必要,就业指导工作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业服务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水平,高校就业服务工作仍然需要不断创新与完善。
4.就业心理健康存在问题
二、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
而医学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还存在着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完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理论不强、缺乏专业性;就业指导内容单一、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本文进行了创新性对策性分析及探讨,以便卓有成效的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现在大多数高校毕业生都是90后,有着自我独立的个性,自尊心较强、判断是非能力较弱,对学校、家人、朋友、同学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听惯了鼓励的话语而不能接受批评与教育,利己主义倾向较重,甚至有些学生为了实现个人的利益,不惜损害国家、集体或他人的利益。
三、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对策
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时代”,创新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教育思想,高等院校作为学生和社会就业联系的重要桥梁与纽带,必须全力以赴地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建立健全的、长效的就业服务体系,是实现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必由之路。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就业指导工作的管理
(1)建立健全、长效的运行机制,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度和配套改革政策的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是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制定《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办法》、《毕业生就业指南》、《毕业生就业工作流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的规章管理制度。
(2)细化和规范就业指导工作的流程,健全、鼓励和约束机制,保障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进行,有效地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助于毕业生全方位的了解有关政策和法规,更方便的办理就业相关手续。
2.加强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建设,建立系统化的就业指导工作机制
(1)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客观评价自我,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了解就业形势、就业创业政策与求职流程,为学生提供求职、就业准备、创业准备和就业指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为必修课或必选课,将这两门课程列入医学院校教学计划,分年级设置相应的学分,设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研室”和“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室”,全面统筹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2)建立系统化、一体化的就业指导工作机制。时间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新生入学教育到毕业生择业、就业的整个过程中;内容上,建设理论教育、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学习、技能提高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机制;形式上,在教学手册中具体设置要求,不仅包含单一的课堂教学内容,还增加有各类技能竞赛、职业规划大赛、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实践、社会志愿者帮扶等社会实践类活动,发挥学校对于毕业生就业的桥梁和指引作用,为毕业生实现成功就业提供保证。
3.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促进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卫生机构的持续改革,医学院校应该鼓励毕业生从基层做起,立足于现实、立足于医学本身,逐步转变就业观念,将就业的重心向下偏移,选择到中小城市、社区乡镇、中西部这些基层医疗机构,急需医学专业人才的地区就业。面向基层就业指导主要措施有:
(1)医学院校应积极开展基层就业市场调研工作,开拓基层就业市场,寻找更多的就业资源与信息服务,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根据医学专业的实习、实训要求,建立形式多样的校内外合作实习实践基地,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的形式,签订《校院合作实习就业协议》,建设“校院合作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定期安排成绩优异、表现良好的大学生下基层锻炼。
(2)大力推进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实施“面向基层一村一社区一名医学生”计划,为每名研究所和每个本科班级对口一个基层的医疗合作帮扶单位、合作医疗点,按周、月、季度定期输送毕业生到合作单位下岗锻炼。
(3)实施顶岗实习、就业见习、就业培训制度,与基层医疗合作单位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见习培训期一般为3个月,最长不能超过1年,对顶岗实习、见习工作、培训的内容进行及时的确认和跟踪,实时反馈合作医疗单位的需求信息。
(4)实施医学院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志愿服务农村计划,安排毕业生到艰苦地区的乡镇以下机构从事医疗、卫生、扶贫、心理健康教育等志愿工作,医学生“进村卫生所、进社区医院、进乡镇卫生院”作为合作单位的专业咨询医生,进行专科疾病的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专业疾病预防、治疗等宣传活动,增强基层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意识,减少疾病的恐惧感,提高基层医疗水平,增加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度和自信心。
4.积极开展就业全程指导和服务,构建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
(1)进一步完善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机构设置,分级设置就业指导机构,包含有:就业指导中心、就业办公室、就业负责老师,做到每个环节都能找到就业负责机构和责任人,积极开展就业前、就业中、就业后的全程指导和服务,为毕业生提供集中指导服务、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培训服务、调查服务、跟踪服务等多服务为一体的全方位服务内容。
(2)利用多种渠道为毕业生构建就业服务平台,通过毕业生就业网站、就业公告栏、qq群、微信、短信、Email等形式就业信息,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家有关就业政策,认清就业形势,同时,与基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省、市及地区人才交流服务机构、人才招聘、企业咨询机构合作,与社会用人单位沟通,形成医学生毕业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并跟踪毕业生的供需情况。
(3)与人才市场、社会用人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校友资源、任课教师资源,推荐优秀毕业生就业;定期举办以就业为主题的专题讲座、报告会,加强就业宣传和教育,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5.引入心理教育指导就业,多渠道促进就业
(1)学校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辅导就业办公室”、“心理咨询室”或“心理指导机构”等机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毕业生就业心理测试及职业倾向测评,为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职业困惑和顾虑提供就业心理指导服务,针对就业情况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有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心理的承受能力。
(2)定期开展毕业生就业、择业情况跟踪调查和分析,为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有助于学校及时了解毕业生就业动态和就业倾向;并为积极创业的学生,提供学校就业政策倾斜和实践指导,以成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契机,积极推广就业经验和成功做法,培养学生提高创业意识。
四、结论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131-02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系统地对未来职业进行有效规划的过程。它包括了大学生自我认知、专业认识、确定求职目标、选择职业发展道路等过程。及时有效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学生将自身兴趣、特长、专业技能恰当地融入个人发展计划中,从而确定出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之作出具体安排,进一步为学生顺利就业以及全面成长成才夯实基础。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就业市场对求职者的要求越来越偏向于“个性化”。“能力”的体现不再聚焦于应试教育下由分数体现的“成绩”,更多的融会了个人素质、思维、学识等方面因素。而一份针对于个人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就能从“个性”出发,帮助大学生更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同时帮助学生选择自己擅长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相对固定的培养方向,有的放矢,可以有效地减少大学生跨出校门后对社会的“茫然无知”感。我国高校教育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重能力、重分数的教育,而轻兴趣、轻素质等方面的引导,大学生个体的“个性”差异得不到有效体现,会对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思维创造力产生较大阻碍,许多毕业生拿着高分的成绩单却得不到企业的认可。
2.帮助大学生发掘自身潜力
钱云瀚等人[1]曾对武汉地区高校大学生进行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研》,他指出,当代大学生在自我评估上普遍存在偏差,同时对职业信息的了解过多集中在“职业是否适合自身”方面,却忽视了“自身是否满足职业要求”。在面临求职问题时,不能提前、主动地开展培养计划,个人潜力得不到最大的挖掘。而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利用学生在校时间,帮助那些在个人能力认识上存在误区或盲区的大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评估,将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以及特长等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发掘出个体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一些潜力,从而培养起相对稳定的职业志向。
3.提升大学生应聘竞争力
我国大部分大学生都是从“填鸭式”的基础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学习过程中都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主动汲取知识的意识,因而缺乏“特点”是当代大学生最大的缺点。特点的缺乏就会导致一种“趋从”心理,即使到了求学环境相对自由的大学,这种心理也普遍存在。“趋从”心理下的大学生不仅无法培养自己的兴趣、特长,甚至在找工作中也只能以“大家都想要的岗位”来作为自我挑战的目标。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科学地对每位大学生进行测评,结合个体的兴趣爱好、特长优势进行专业的综合分析,帮助大学生确定职业倾向,确定其最具发展潜力的职业奋斗目标,并帮助大学生拟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计划。同时,帮助大学生逐渐走向自主化,有意识地寻求个性的发展,进而对个人的求职方向进行不断的优化和调整,结合专业知识确定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从而有目的性地进行个人能力的培养,提高求职竞争力和职业匹配度。
4.优化配置我国人才市场
大学生R时抱佛脚的求职状态往往导致其盲目就业,为了就业而就业,造成人才与岗位匹配度低,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下降,人才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这样的情况不但不利于大学生个体和用人单位的发展,还会造成人才市场的混乱。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够较早地介入大学生个人发展中,引领学生找到正确的求职方向,提高入职匹配度,合理优化人才流向,进而帮助理顺人才市场。
三、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1.重视力度偏低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90%的高校都很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2],却严重缺少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部分学校仅仅将其作为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一部分,因此职业规划也往往与平时开设的课程脱节,使得职业规划独立于其他学习内容,往往得不到学生重视。大多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存在自我认知的片面性,在求职时目的不明确,极易随遇而安。调查数据显示[3],大学生对自身兴趣、能力很清楚的只有667%,且这些特质并不完全能够与个人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如果没有兴趣作支撑,在求职时也就缺乏了主动竞争的积极性,往往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应聘。这样的心态也容易导致职业选择功利化,因为对个人能力和特长缺乏深刻清晰的认识,最终只能以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功利性的条件来作为择业依据。
2.缺乏专业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需要严密计划的教学内容,要在充分了解社会需求的情况下,结合学生自身特点来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而目前我国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不足,许多职业规划指导都是由辅导员来执行,作为辅导员一项附属工作来开展。而大部分高校辅导员本身并不具备提供专业指导的能力,甚至不是专业的授课教师,自身的水平存在较大欠缺,无法站在宏观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应该如何挑战社会就业现状,无法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达到的效果也微乎其微。大部分高校对于建立专业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机构还存在严重的滞后性,无法提供专业的指导。
3.时间安排不合理
时间安排的滞后性是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之一。“规划”不同于“计划”,前者应该具有更宽的时间跨度。职业生涯规划应从学生大一进校时着手开展,让大学生一入高校校门便能建立起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从而进行自主的培养,对自我的职业生涯进行清晰的规划。学生对职业规划不清晰,容易在大学期间存在一段漫长的“迷茫期”,不能很好地利用大学时间开展兴趣爱好、特长的个性化培养。很多高校大学最后一年才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课程推向学生,其意图就是作为就业前的一次短期培训,这样“临阵磨枪”对就业可能有一定效果,但是却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更重要的是应该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分阶段的引导过程,最终目的是通过规划让大学生发挥出潜能,找到与自身匹配的职业方向。
四、对策及建议
1.设立专业的规划指导队伍
各高校可成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办公室,配备专业指导教师,驻点接受学生的电话、当面咨询,为大学生提供科学性、人性化的指导和服务。确保学生在自主选择接受教育的时间下,指导教师能够及时提供合理的引导和指导。对专业指导教师的管理施行激励与考核相结合的模式。高校不仅要把职业规划指导教师放在与其他专业理论教师一样重要的位置来对待,还应该给予职业规划指导教师精神上的鼓励,使其能够对个人职业产生荣誉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提升他们对学生指导的责任感。同时,对专业指导教师进行技能考核,建立“学生考核教师”的制度,根据学生反馈和学校领导班子意见,对专业指导教师进行综合测评,施行考核上岗,根据考核结果决定教师的职务晋升,对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取消其上岗资格。
2.帮助学生建立生涯规划理念
提前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植入学生的课程表,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课、专业课等将职业生涯规划潜移默化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建立起学生规划的理念,让大学生能够从大一开始就对未来职业有规划意识,引导大学生自主培养、个性规划。定期面向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讲座。学校还要开设相应的选修课,选修课要着力提升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性,从大一到大四分别设立不同的课程,在内容上突出针对性和连贯性,让大学生从大一开始接受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3.因材施教地开展个性化培养
相关调查显示[4],大三、大四学生比大一、大二学生明白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在对未来职业认知和探索方面比大一、大二学生相对成熟,但是低年级大学生对未来就业的期待却远远高于高年级。因此,必须对不同年级学生施以不同的培养。对大一、大二低年级学生要以意识培养为主,鼓励其多参加相关讲座、讨论会等,培养起自主规划的意识。同时,要引导低年级学生培养个人兴趣,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正确认识自己,发掘自身潜能。对大三、大四学生要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提供专业的职场需求信息和专业的就业指导等,提高大学生在求职和工作过程中的竞争力。
4.配套开设相关课程或者社团
大力发展校园文化,开展第二课堂。比如为有从政志向或兴趣的学生开设公文写作、时政解读等选修课程,为有翻译兴趣的学生开设专业翻译的选修课,为有志从事律师职业的学生成立模拟法庭社团等。将职业规划与课程、业余活动结合起来,让不同的学生接受不同的培养。
5.多手段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
实践是理论的支撑,只有实践才能让理论发挥出效果。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要结合时事、当前就业形势、国家发展形势等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将实践课作为必修学分纳入学生成绩考核中。积极鼓励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开展实习,可以考虑按照学生实习时间长短折合成不同的学分,将实习经历作为选修课程来考核,强化学生自主实践的积极性。同时,学校要积极主动与企业建立人才输送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的绿色通道,通过实践建立起企业―学生之间的互惠关系。
6.重视大学生创业积极性的培养
将创新创业课程逐步纳入学生必修课和选修课范围,通过讨论式教育、启发式教学等形式,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头脑风暴”,相互碰撞、相互激发,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同时,政府、高校要主导建立起创新创业信息共享平台,在高校、学生、企业间形成三方交流平台。
五、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它贯穿大学生的整个求学生涯乃至职业生涯。在高校中营造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氛围,帮助每位大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帮助每位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专业,认识求职环境,从而帮助其全面成长成才,顺利完成学生到职业人的蜕变,提高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钱云瀚,魏诗雄,罗文玮,杨伊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研及应对策略――以武汉地区高校为例[J].绿色科技,2016(17):163-166 .
[2]张艳花.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6,32(8):252-254.
- 上一篇:数学建模的优势
- 下一篇: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