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气象服务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6: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设施农业气象服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设施农业的3个主要特点包括产品标准化、生产集中化、管理精细化。具备这3个特点需要保证外界条件也就是气象特点不能随意变换,而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往不良的方向发展,所以可控或者可预防的气象服务对设施农业尤为重要。
1.1设施农业增产高效的气象服务需求
现代化设施蔬菜增产高效对气象需求很多,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蔬菜品种以及不同生长期的蔬菜瓜果,想要实现高产量,气温、湿度、光照以及地温等气候条件需要与不同的蔬菜瓜果及不同发育期的各项指标相匹配,不仅是蔬菜瓜果,其他农作物也是如此[3]。
1.2设施农业灾害防御的气象服务需求
众所周知,我国的气象灾害具有种类多、分布范围大、发生频率高、发生强度大和产生损失重等特点。而且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许多省份出现大范围高温、干旱,以及局地低温冷害、暴雨、大风、雾和霾等气象灾害。研究表明,与传统农业相比,设施农业对气象灾害更加敏感,也就是说,设施农业在面对突发自然灾害时,遭受的损失会更严重。因此,提供良好的农业气象服务,不仅可以提前预防因天气原因带来的农业损失,还可以更好地利用天气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提供保障。
2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模式分析
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满足设施农业的发展要求,是目前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具体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2.1加强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快捷高效的气象服务平台,这需要当地气象局开发,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了解前期、近期的气候情况,结合当地的农业情况归纳出县级农业气象服务周年服务方案,并制定一套实用的服务标准。其次,建立实用的指标体系,比如说充分了解水稻在当地的种植环境,并建立气象灾害指标库和实用专家知识库,这些可以基本满足服务需求。再次,开展农用天气预报服务,指导农户合理安排农事活动。气象部门可以根据往年的气象数据,对未来的气象变化进行预测,及时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信息,提前给出预警信息,为农户提供相关的防护建议。
2.2优化气象服务工作
从农业的设施来看,不管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需要农户以及承包户充分利用三农专项服务项目,建设好可以人为调节小气候的农田、养殖场。除此之外,农户要联合当地气象局在大棚内外可以安装一些监测气温、气湿、光照等指标的农业小气候观测设备,以便随时监测,做出调整。不仅如此,农户还要多掌握一些科学知识,比如某种农作物在12℃的环境中才能生存,这就需要掌握农作物的最佳生存环境,然后通过相关设备监测并调整农作物的生存环境。
3设施气象服务面临的主要困难
3.1资金短缺
只有投入足够的资金,气象部门才能提供更好的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同时,气象服务站推广以及气象服务台运行,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我国的很多农业地区都属于偏远、落后地区,资金难以到位,从而很难落实气象服务。
3.2技术水平的落后以及人才缺失
由于气象服务以及灾害防治需要准确的气象预报,只有高素质人才才能做好这项工作,因而气象监测需要高素质的人才,然而擅长气象服务的本科人才少之又少,从而很难提供精准的服务。
3.3基础设施以及科学知识匮乏
有些偏远地区,因基础设施落后无法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纯“靠天吃饭”,阻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另外,尽管当地建立了气象服务平台,有相关的小气候监测装备,但由于农户缺乏统一培训指导,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有限,不能根据得到的气象服务信息做出及时防御。
篇2
关键词: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上蔡县
1上蔡县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现状
设施农业能在局部范围改善或创造环境因素,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环境条件进行有效生产。与传统农业相比,设施农业对天气依赖度降低,但气象因素仍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上蔡县传统气象服务集中在玉米、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生产领域。
2基层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存在问题
2.1气象服务水平不能满足设施农业生产需求
基层气象台站观测任务以地面测报、天气预报、预警为主,注重气象数据收集上报工作,农业气象指数预报水平有限,专业气象服务的意识淡薄。加之传统气象服务主要集中在粮食作物,气象服务水平很难满足设施农业种植的蔬菜、水果、花卉等多样化需求[1]。
2.2服务产品针对性弱,操作性不强
常规气象服务对设施农业的针对性不强。例如,一次寒潮降温过程中,会预报降温幅度和最低气温,但设施农业更关心棚内最低温度会不会达到作物的临近值。这种需求与服务不对称现象是基层台站经常出现的问题,是急需解决的难题[2]。
2.3气象服务产品缺乏多样性
基层较为成熟的预报多集中在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上。设施农业遍布蔬菜、水果、花卉等作物,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现有气象服务无法满足不同作物管理的需求,对设施农业的需求了解较少,气象服务产品利用率低。
2.4农业气象工作者水平不高
基层农业气象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农业气象工作者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偏低,不能满足农业气象服务工作需求。基层台站开展设施农业作物需求调查的能力不足,服务材料缺乏本地化订正,气象服务缺乏针对性。
3应对措施
3.1提高预报预测能力,提升气象服务水平
提高气象预报预测能力,是做好气象服务的基础与前提。基层台站要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手段和服务形式,开发适用于当地农业生产的气象服务产品。与农业部门建立合作机制,了解设施农业作物不同生长期所需要的气象指标,建立针对性的设施农业气象指标。
3.2加强区域站网布局,构建设施农业监测体系
区域站网布局是提高精细化预报的重要途径。基层气象台站要加大区域站网布局,针对设施农业布局特点进行合理调整。建立集小气候农田观测仪、土壤水分站、四要素站等为一体的高科技、高精度示范园区,实时提供气象要素。
3.3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并留住人才
引进人才是做好气象服务的关键。基层台站要从人员待遇、生活环境等方面下功夫,让那些既懂技术又懂农业,既懂服务又懂营销的人才加入进来,为基层气象服务注入新活力。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打造学习型单位,促进现有人员更新知识储备,建立专业知识雄厚、眼界开阔的气象服务团队。
篇3
关键词:基层气象;为农服务;调研
中图分类号:S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3161
为了减少气象带来的灾害,就需要加大气象服务的能力,目前城镇化的发展对气象服务为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1 气象为农服务的目前状况分析
1.1 优点
气象服务的水平在不断的提高。根据气象资料显示,气象的传输质量和数量都在不断的提高,对气象卫星和雷达的使用,以及自动气象站建立,让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得到提高,也加大了对灾害天气的监测预报。
气象的服务内容多样化,经常可以看到的,例如:天气预报、关于农业电视频道、农业的气象预报等等。
1.2 缺点
服务系统不健全,没有设立专门的农业气象部门,没有相应的农业服务人员,也没农业观测的服务平台,和专业的技术人员,因此导致了气象为农服务的不足之处。
服务渠道不完善,虽然气象服务的渠道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但是,气象的和运用之间存在着冲突,同时,设施方面也不够完善。因此,导致了气象服务不能发送到每家每户。这就使气象服务失去了时效性。
2 提高基层气象为农的水平
众所周知,农业的生产与气象变化息息相关,农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需要以气象作为保障基础,通过现代化的科技技术水平不断的提高为农服务,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提高。首先,在上世纪80年代末,根据当时的农业政策和农业气象所需要,气象部门设计了一些气象观测网和项目设施。但是归根到底,这些设施技术都不够完善,不够先进,很多系统都不到位。因此,基层气象部门应加大对农业气象方面的技术监测。同时,还需要建立合理的监测地点。其次,不断完善现代农业的气象服务平台。而气象的服务平台主要有以下平台构成: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大型作物生长环境控制模拟平台和精细化作物生长过程农业气象观测平台。接着,需要增进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之前的服务平台比较落后,基层气象部门应该协助与当地的农作物的生产和规划。不断使基层气象服务更加完善和系统化。对空中云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例如:人工降雨,人工降雨一方面是是减少旱灾,另一方面也是森林防火所需要的。
3 气象为农服务的建和实施对策
气象部门的服务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现代农业设施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增加,让农业的发展大大的进行了提高。而农业是靠天吃饭的,随着气象的变化和农业格局的调整,抵制灾害的程度越来越小,然而对气象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需要提高气象为农服务,就需要在服务基础上取得重大的突破。
3.1 更新气象服务体系
提高为农服务的水平,气象为农的服务主要表现在,气象播报的准确性,天气和气候都有不稳定性,随时发生变化,气象的准确对农作物优势就越多,影响也会也来越大,也会给农业带来更大的利益。因此,就要求气象服务需要达到定点、定时和定量。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气象服务提出更高、更大的要求。让农民知道什么样的时间该做什么,减少盲目性和从众性心理。
3.2 完善气象服务技术
为了满足农民的需要,气象服务技术在不断的完善,基础设施也应该需要不断的升级,建成新型的天气预报、天气的监测和天气预警体系,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
3.3 提高气象服务能力
想要提高气象服务的能力,重点是人才培养,为了不断的加强现代技术的应用能力,还需要健全气象服务的信息员,设立专门的为农服务的部门,建立一支强大的信息联络员队伍,这就要求相应人员及时对准确信息的传达,并到现场进行农业技术方面的指导。提高为农服务的能力,促进为农服务工作更好的发展,加大为农服务的质量。
3.4 提高气象服务为农服务的效率
为了实现信息资源化能够得到互相使用,保证气象服务能够与其他的各行领域相互结合,作为气象部门,应该抓紧时间建立气象服务平台,建立完善的预报模型,有效的提高气象预报和气象专业为农的水平,需要不断的改变气象服务的发展方向,全面满足新农村、现代农业和新型农民需求。根据不同的经纬度、不同的作物、不同的地形,对农业技术设施进行升级,进行专业的为农预报。气象为农服务需要坚持科技创新、与时俱进。努力提高为农服务的能力,促进气象为农服务事业的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农业;气象服务;现状;需求;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S1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252-01
Present Situation and Tendency of Agriculture Meteorological Service
LIU Zhi-peng 1 SUN Qi 2 BI Ming-lin 1 SU Hua 1
(1 Chaoya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in Liaoning Province,Chaoyang Liaoning 122000; 2 Lingyuan Meteorological Bureau)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meteorological is close,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servi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rough analysi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mands of agriculture meteorological service,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agriculture meteorological service was discussed.
Key words agriculture;meteorological service;present situation;demands;development tendency
农业生产是在自然气候条件下,人类劳动干预,控制生物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过程。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天气、气候条件影响密切,因此了解当地气候资源环境,及时准确获取天气、气候预报信息对发展农业生产十分重要[1]。气象为农服务作为气象部门面向社会和公众服务工作的重要方面,承载着服务农业,促进农业发展的重任。近年来,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新技术的不断推进,农业生产对气象服务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1 气象为农服务现状
根据中国气象局发展战略研究部署,在国家、省、市、县4级气象机构内,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已形成并得到发展,气象为农服务已成为气象事业的基本业务[2]。为农业服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服务。服务的主要内容如下:一是除日常气象预报外,还为农业部门及广大农民群众提供高温、干旱、洪涝、寒潮、霜冻等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信息,便于人们提前做好各项防灾准备。二是提供春播、秋收气象服务专报,月、季、年气候预测,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评价分析,病虫害发生气象等级预报预警等决策气象信息服务产品。三是利用卫星遥感和地面农业气象观测网数据,提供降水、气温、风力、地温、土壤墒情、干旱程度、作物长势等农业气象监测和预测信息,并分析气象条件利弊,为农业生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四是准确分析天气条件,及时进行人工增雨雪作业及人工防雹作业,充分利用云水资源,增加降水量,缓解旱情,防御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五是提供对生态变化的监测结果及与生态有关的气候环境变化资料及气候论证,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基础依据[3]。
2 农业生产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作物的生长发育与气候环境密切相关,农业生产过程需要及时了解当地气候变化情况。因此,农事活动季节以及作物生长期的各种气象预报信息成为农业生产对气象服务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土壤墒情监测,干旱程度分析,春播、秋收气象服务等农业气象预报;寒潮、大风、冰雹、霜冻等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病虫害发生的气象条件预报及相应防御措施;一年之初,当地当年的气候年景预报等。
对于设施农业来说,受温室小气候影响显著。温室作物生长发育与气温、地温、空气相对湿度、光照强度、CO2浓度等诸多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气象部门要依托先进技术及观测设备,及时提供各项气象要素的监测信息,加强倒春寒、连续阴雨、局地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服务工作。
对于农业发展项目开发的气候适应性论证,同样需要气象部门提供详细的农业气候资源分布和农作物区划的信息,分析并诊断当地气候条件利弊,为农业生产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把产业结构改变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
农业生产不仅需要气象部门提供更加丰富的气象服务产品,更重要的是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气象信息,尤其是灾害性天气预报信息。因此,气象部门需要进一步提高预报准确率,切实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做好气象服务工作。
3 气象为农服务的发展趋势
3.1 提高预报准确率,加强气象为农服务能力
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是气象服务工作立身之本,是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依靠科技进步,全力以赴提高预报准确率和服务能力,做好气象预报服务工作,是加强气象服务能力的必要措施。农业生产依据及时准确的灾害性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有效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3.2 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产品
研发和完善干旱、霜冻、低温冷害等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开展对特色种植和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技术方法的研究[4]。进一步丰富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其中包括大田作物服务产品(播种期预报、土壤墒情监测信息、干旱监测与预报、气象条件与作物长势分析、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及预报、初霜冻预报)、设施农业服务产品(实况监测信息、设施内气象条件预报,冰雹、大风、寒潮、暴雪等灾害性天气预报,病虫害预报)、特色农业服务产品(气象灾害预报、病虫害预报、果实膨大期天气预报、林果采收期天气预报)。
3.3 开展面向生产一线的气象服务
组织完善和推广县级农业气象服务业务系统。组织建立包括乡镇政府、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在内的服务用户库,建立涉农专家联盟队伍。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将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以及其他涉农信息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手机、大喇叭、电子显示屏等设施及时传播出去,为春播、秋收和设施农业生产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
3.4 建设气象为农服务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联动,努力推进气象与涉农各部门、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需求的融入式发展。加强全面、深入合作,强化信息共享、人才资源共用、信息产品共发。加快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的科技支撑能力,提高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做好农村防灾减灾、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服务工作。
4 参考文献
[1] 郑大玮,张波.农业灾害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 秦大河,孙鸿烈.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篇5
为进一步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发挥气象防灾减灾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作用,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通知》(渝办发〔〕355号)精神,经区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减轻农村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影响,加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农村气候资源开发能力、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农业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建设,切实为我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气象保障。
(二)基本原则。
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强化薄弱环节,完善网络系统,延伸服务链条,积极推进农村气象基础设施建设。
(三)工作目标。
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立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政府统一。
二、主要任务
(一)提高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充分发挥气象在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的作用,区农委、区水务局、区林业局、区国土房管局等部门要切实加强与区气象局的协作,实现部门间信息资料共享,共同开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预报预警工作,做好农村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应急保障。区气象局要用1—2年时间,组织编制我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开展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风险评估,尤其要做好气象灾害易发区,地质滑坡、泥石流、小流域山洪频发区,对气象灾害敏感的大中型水库及低洼地区的气象灾害精细化区划和评估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切实提高我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科技水平,进一步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防雹抗旱、水库蓄水、森林防火中的作用。建立集自动气象站、通信、指挥、实景观测、视频会商、预警信息于一体的移动应急气象台,升级改造高清预报会商系统,切实提高预报准确率和气象为农服务能力。
(二)建立农村气象工作体系。
各镇街要按照“六有”标准(有固定场所、有信息接收设备、有信息员、有定期活动、有管理制度、有长效机制)建立气象信息服务站并在今年年底前接入区自然灾害应急联动预警平台。镇街设立气象协理员,村社设立气象信息员,建立健全区级、镇街、村社三级农村气象服务组织体系,开展农村防灾减灾和农业气象服务。区气象局要加强对镇街气象防灾减灾和农村气象服务工作的指导。
(三)扩大农村防灾联动网络。
各镇街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清理登记各类灾害敏感单位,引导和督促灾害敏感单位建立健全灾害应急准备、应急响应机制,建立灾害预警接收系统并接入区自然灾害应急联动预警平台,全面提升行政区域防灾预警保障水平。区农委、区教委、区旅游局等部门要加强对农业产业化企业、农村学校、旅游景点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系统规划建设管理并接入区级平台,实现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第一时间传送到基层单位。
(四)完善农村灾害监测和农业气象服务设施。
2011年在山洪灾害易发区增设25个村级自动雨量气象站,依托区自然灾害应急联动预警平台,切实增强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自动监测、分析研判、预警预报、快速、灾情速报共享等能力,进一步增强防御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能力。
(五)引导农村加强防雷避雷设施建设。
区城乡建委、区规划局、区气象局及各镇街要密切配合,加强对新农村工程、巴渝民居、农村危旧房改造和中小学建设项目防雷装置建设、管理和指导,区气象局要组织编制农村防雷装置安装图集,引导农民按照防雷规范标准建房,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农村公共设施、农村学校、企业以及统一规划、成片建设的新农村防雷设施建设,从源头上把好防雷设施安全质量关,保护农民生命财产安全。
(六)努力扩大农业气象保障和服务范围。
重点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植大户建立农业气象预警服务系统,开通农用天气预报直通服务,3年覆盖全区优质粮油和蔬菜水果基地主要生产单位和种养殖业大户。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手机短信、村村响广播等媒介和途径,及时传递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实用农业气象信息,方便群众合理安排生产和防灾避灾。
三、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事关我区粮食安全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提高农村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保障广大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坚持不懈地抓好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强化气象为农服务基础。区气象局、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区城乡建委、区农委、区教委、区水务局、区国土房管局等职能部门及各镇街要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形成推动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合力。
(二)创新机制,完善体系。
各镇街要健全有效联动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合理配备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并按照属地化原则,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明确管理主体。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以区级管理为主,镇、村级自动气象观测设备维护、信息系统维护、气象信息员队伍以镇级管理为主。
(三)科技支撑,提升水平。
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对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评估及综合防御技术的研究,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推动农业气象及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信息、资源和成果共享。加强农业气象关键技术研发、试验示范和成果转化应用,为建设气象为农服务体系,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提高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篇6
关键词:湖南怀化农业;气象灾害;对策
1灾害类型
1.1洪涝灾害
可分为洪灾、涝灾、湿害,洪涝的形成与降雨量、地理位置、图绕结构植被、季节、作物生物期、防洪设施等密切相关。多数情况是由于持续性降雨、暴雨、特大暴雨造成的江河洪水泛滥,淹没或冲毁作物,造成减产或绝收,怀化地区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夏季,洪涝灾害较为频繁,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气象灾害。
1.2冷冻灾害
农业冷冻害主要包括低温冷害和冻害,其中冻害包括霜冻害和寒潮冻害。低温冷害是指作物在生产期间,因温度偏低,影响正常生长,或者对作物的生殖和生产过程造成障碍,从而导致减产的农业生产灾害;冻害是指植物在越冬期间,在低于0℃的严寒条件下,作物体原生质受到损害,导致植株受到损害或死亡的现象[1]。
1.3风雹灾害
是一种局地性很强的农业灾害,对作物枝叶,茎秆,果实产生机械损伤,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风雹天气产生于强对流天气系统,是大气的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共同作用而成,是由于特殊的气象条件形成的一种气象灾害。
2气象灾害防御
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不断发展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内容,根据怀化实际情况,制定《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气象灾害普查办法》、《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管理条例》、《气象灾害风险性评估管理办法》、《农业气象培训管理办法》、《气象灾害调查评估管理办法》、《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条例》,不断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制定气象灾害普查、评估、灾情收集等相关技术标准,制定一套适合怀化地区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针对具体作物品种,开展气象灾害指标研究,提高指标确定性和针对性,加强病虫害发生发展对气象条件关系研究;以怀化高山刺葡萄为例,全面进行综合分析,减少病虫害造成的灾害和污染。细化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平台建设,提高农业气象灾害产品的预警服务效率;深化农业气象灾害科普知识宣传,打通“最后一公里”,切实做好服务农户的工作,为怀化农业生产保驾护航。积极研究部署农业自然灾害隐患排查和农业“三防”工作,切实提高认识,增强“三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讲政治的高度,牢固树立“四种意识”,将“三防”工作列入常态化、制度化,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农业“三防”工作。强化预案,提高农业“三防”防御能力。厅“三防”办设在应急办,“三防”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机构,要切实负起综合协调、统筹的责任和做好预警、预报,做到农业救灾复产资金、物资、人员、技术储备四到位。尽快建立完善农业应急指挥系统,加强应急联合值守,切实提高农牧系统应急能力。迅速行动,做好安全隐患风险排查工作。加强安全检查,做好农业系统行业的安全隐患排查和指导督导,切实加强汛期安全防护工作,切实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扩大农业灾害保险的范围,着力研究推动有关天气衍生品、天气指数保险等金融工具和保险产品,为农业防灾减灾和农业安全生产提供新路径。不断适应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积极有效抗击日益严峻的自然灾害,全面提升现代农业抵御自然灾害水平,建议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提高农业风险保障能力。我国危害最大的农业气象灾害是干旱和洪涝。据统计,在1949—1991年期间,有14a发生严重干旱,其中又以1959、1960、1972和1978年最为严重,受灾面积都在4~50亿m2,成灾面积在200亿m2以上;其中3a粮食减产都在1500万t以上。洪涝灾害平均每年受灾面积1100亿m2,成灾面积4329亿m2;1954、1956、1963、1964和1985年灾情较突出,1991年江淮水灾更是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气象灾害又有范围逐年扩大、发生频率不断提高的趋势,干旱的影响增加,西北地区有干旱化的趋势,温室效应有改变农业气象灾害格局的趋向。事实表明,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的困扰日益上升,影响着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针对春季复杂多变的天气特点和近期气候趋势,气象部门将利用温室大棚小气候观测站、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点、电子显示屏等设施,切实加强农业气象精准监测、预报和预警服务,及时为特色设施农业提供专题服务信息,更好地为农户趋利增收、减灾避害提供支持。加强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培训,讲解光、温、水、气等农业气候资源及变化规律对农业生态适应性和农时的影响。同时针对水稻、蔬菜、水产养殖、油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在生产中遇到的农业气象问题,给出实用的趋利避害建议。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有道德、守纪律、有情怀、有担当”的新型职业农民。将农业气象减灾实用技术作为必修课,致力于提升新型农民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能力,让智慧气象真正融入到田间地头,让农民朋友们真正成为智慧气象的获益者和推广者。紧紧抓住当前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有利时机,用好、用足中央和省、市有关扶农、惠农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形成农业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实行“防、治、避”相结合的原则,有效提高现代农业防范自然灾害的水平。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做好防灾技术保障。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出台科教兴农奖励政策,鼓励农企、科技人员积极开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携手开展农作物新品种和农业设施的转型升级研究,大力培育和引进高产、优质的新品种,提高作物耐寒、耐旱、抗病、抗灾的能力。加强市、镇、村三级防灾队伍建设,做到每镇至少有1名高级防灾技术指导员,每村有1名防灾安全人员。加强农技推广虚拟区域站建设,充分发挥首席专家、乡土人才等优势,加强防灾救灾科普知识培训,为现代农业抵御自然灾害提供技术保障[3]。完善预警服务机制,提高灾害预报水平。建立“共同合作、整合指导”的工作机制,加快推进气象灾害预警设施建设,提升自动气象观测站等监测能力,为现代农业提供系统的、多方位的气象、农情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警服务。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进一步畅通灾害预警信息渠道,利用移动、联通、电信3大移动运营商和有线电视4个平台,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网平台,确保灾情、农情及时、准确传播到千家万户。
篇7
为尽快完成今年上级下达的非常规型工作重点任务和上级领导部署的临时性工作任务,特制定此分工。近期非常规性业务较多,但重点是“2011年中小河流防汛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试点工作”、“海南省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写”、“乡村气象服务专项建设”三项内容,该分工主要也是围绕以上内容展开。
二、主要任务
1、海南省2011年中小河流防汛精细化预报服务试点工作灾害区划评估。
(1)开展中小河流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2)建立流域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3)流域洪涝灾害风险评估试验
2、海南省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写
完善台风、暴雨气象灾害风险性评价与区划,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分区工作,进行综合防御区划,并编著相关章节,编写防御非工程性和工程性防御措施,绘制海南气象灾害台风、暴雨区划、分区图,汇总气候、防雷相关风险性与区划材料。
3、乡村气象服务专项建设
(1)一种设施农业或特色农业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2)一种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区划
(3)县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
三、任务分工
(一)总体设计组
负责人:***、***
负责任务的实施,方案的总体设计,负责部门间协调沟通,负责总体的技术指导。
人员:***,负责技术指导、项目管理,对外协调沟通。***,负责实施方案的设计,技术流程制定指导。
(二)中小河流组
负责人:***
负责海南省中小河流试点工作中灾害部分相关工作任务实施。
人员:***、***、***(重点实验室联合培养研究生)。
(三)乡村气象服务组
负责人:***
负责乡村气息气象服务建设相关工作的具体实施。
人员:***、***、在研生(重点实验室联合培养研究生)。
(四)防御规划编写组
负责人:***
负责海南省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写。
人员:***、***、在研生(重点实验室联合培养研究生)。
四、进度安排
1、中小河流
2011年2月15日前,完成实施方案,上报预减处。
2011年3月31日前,选取试点流域,收集相关资料;初步开展流域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2011年5月31日前,基本完成流域灾害评估区划和流域灾害评估模型建立工作。
2011年6月1日~8月31日,流域灾害评估业务试验。
2011年9月1日~12月31日,总结试验成果,改进、完善相关方法模型以及业务流程。
2、乡村气象服务
2011年4月30日前,完成实施方案。
2011年9月30日前,设施农业或特色农业风险区划。
2011年11月30日前,主要农业气象风险区划。
3、防御规划编写
2011年4月30日前,完成实施方案。
2011年7月31日前,完成综合灾害防御区划。
2011年9月30日前,完成灾害防御分区。
2011年11月30日前,完成全稿。
附件:所领导对近期生态遥感工作指示批示
1、 加紧三亚卫星站接收前期准备工作;
制定值班制度和业务流程。派技术人员去广州、北京进行第二次培训。邀请卫星中心、地面站专家来琼授课。
2、按照省局《2011年中小河流防汛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按进度开展中小河流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3、《海南省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写:综合评价。。。
4、《台风灾害风险区划》:结果验证。。。
5、中国局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海南橡胶风害实时评估系统建设与应用 》;
6、台风灾害评估:应急值班、业务系统运行、评估报告;
7、两行业专项:卫星中心《热带气旋的遥感监测分析技术研究》、热带所《南海热带云团活动及其强风的监测和预报技术》;
篇8
关键词 高原;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监测网;建议;云南迪庆
中图分类号 S1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244-02
1 开展气象为特色农业服务的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瓜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加大,对农副产品的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云南省迪庆州的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后,当地的农业,尤其是特色农业对气象服务能力的需求也逐步提升。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特色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必须要充分了解迪庆州的天气情况,并结合当地的气候资源,借助于气象服务网络,为特色农业生产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现象不断加剧,极端灾害性事件如干旱、大风、暴雨洪涝、冰雹、低温冷害、寒潮等频繁出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阻碍,使农业生产中的局部区域气候也发生了变化,对气候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同时也对特色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产生了影响。为了确保特色农产品朝着优质高产的方向迈进,使特色农业可以持续发展,气象部门应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做好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现代气象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就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加精细化以及纵深化的服务,未来气象服务发展的重要趋势就是加强农村专项服务,特别是对于正在迅速发展的国家重点农业县来说,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很有必要,这也是基层气象部门气象服务的重要领域。
2 迪庆州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取得的成效
2.1 预报科技含量和气象服务能力提升
迪庆州气象部门通过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使预报科技含量以及气象服务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随着气象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州气象台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气象资料传输系统和预报制作系统,利用现代化的联网技术来获取内容丰富的气象资料,借助于卫星通讯,将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及时传递到每位农民手中。内容丰富的气象资料,为预报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迪庆州州委和政府在进行抗旱、森林防火、防洪以及为农业生产提供农业气象服务的过程中都需要借助于各种气象要素数据进行。气象部门每天定时向全州各种形式的天气预报,方便了广大市民的出行、工作以及各种活动的安排。迪庆州气象局在充分掌握本地气候资源的基础上,还提供了一系列与农业生产过程息息相关的专题气象服务。
2.2 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机成为人们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媒介,而使用手机的人数也不断增加。州气象局与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积极合作,开展手机气象服务工作,通过积极努力,使手机短信用户定制天气预报的数量快速增加。利用手机短信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气象信息是目前高效、快速的传播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的重要手段,可以将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也是实现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载体。由于移动通信信号的覆盖面包括了边远、偏僻的农村,因此通过手机气象短信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为了加强党的方针政策和涉农科普宣传教育知识、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能力,州局的领导多次向州委、州政府进行专题汇报,并提交了《迪庆州气象局关于建设新农村气象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请示》,在2009年争取到了政府资金和上级气象部门支持资金40万元,结合“政府主导、气象主板、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在迪庆州人民政府的帮助和各个政府部门的共同合作下,使得迪庆州新农村气象综合服务系统建设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乡镇完成了一级电子显示屏的安装,同时还开通了多个移动GPRS移动通信,利用远程控制的方式来搭建电子显示屏信息的平台。为了确保各个乡镇的人们可以及时接收到气象预警预报信息,气象部门还在各个乡镇上组建起了气象信息员队伍,气象信息员的主要任务是对当地的气象和政务信息进行收集,在对气象信息员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训练之后,就达到了上岗标准要求,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迪庆州农村气象综合服务系统的运行正常,并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2.3 全天候自动气象监测站网建立
迪庆州属于温带和寒温带季风气候,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特征比较显著,由于海拔高度差较大,因此立体气候现象比较明显,迪庆州所处的特殊位置以及自然环境造成了冰雹、大雨、暴雪、寒潮、洪涝、干旱、泥石流、森林大火等自然灾害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以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建设气象自动监测站网,可以全面、及时地掌握当地的气象资料信息,将各种气象灾害信息及时传递到全州人民手中,便于提前做好防御准备,有效地保护国家和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目前,迪庆州共有3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个国家级一般气象观测站,2个无人气象观测站,30个区域气象观测站,这些自动气象站的布局结构合理,覆盖了全州29个乡镇和地区,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全州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和灾害性天气系统的监测能力,为各级政府部门的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升了气象为农业服务的能力。
2.4 气象为“三农”服务力度增强
迪庆州气象部门始终将为农民服务放在首位,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的原则,根据迪庆州农业的实际情况结合农事活动,州气象局制作并编发了针对性较强的农业气象预报、农业专题气象服务产品,如农用天气预报、墒情信息、春耕春播(本地为农服务开展的具体工作),每天定时通过广播、电台、报纸等形式,为广大农户提供了指导。为提高农业气象业务产品的针对性、时效性、准确性和精细化程度,迪庆州气象部门深入到农业内部,积极寻求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气象为指导农业生产、规划农业生产、保障农业生产以及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气象部门深刻认识到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认识到了气象防灾减灾的重要性,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气象防灾减灾保障工作,不断推动迪庆州的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十分严重,造成干旱性事件频繁出现,严重影响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州气象局应该派遣优秀的专业气象科技人员深入到旱情严重的农村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或者避免干旱对农民造成的损失,气象部门应在农村加大宣传抗旱防灾减灾知识,提升广大农村中的农民抗旱救灾的能力,保证农业的增产、丰收。
3 迪庆州发展高原特色农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迪庆州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严重制约着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
3.1 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原料基地设施不健全
首先,由于土地资源比较分散,增加了流转难度,很难实现集中和规模化种植;其次,很难充分发挥基地设施的基本功能,对种植养殖大户的培育力度不够以及专业化组织不健全,再加上原料不足,严重阻碍了加工企业的正常发展;最后,迪庆州产业基地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设施不完善,很难充分发挥出特色农产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2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农村的经济条件有限,人们建设农业水利化程度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造成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严重制约着特色农业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来,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迪庆州市的干旱少雨现象逐渐增加,气候条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使农业用水缺乏,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水资源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迪庆州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4 建议
4.1 加强部门联动机制,构建四级服务网络
加强与涉农单位(农业、植保、水利)、民政、政策性农业保险企业和涉农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瓜菜能手的合作,构建由市―县―乡(镇)―农业大户组成的气象为农服务基层工作组织。强化各级之间的交流,建立相应的协作机制,实现观测资料的实时共享。建立防御重大农业气象灾害与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加强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对策措施的合作研究,以减少灾害损失。在与乡镇技术人员以及农业种植大户进行交流的同时,通过实地调研,努力构建成特色农业四级气象服务网络[1-2]。四级气象服务网络节点主要是由农业技术管理人员、农业技术专家以及信息员、农业大户共同组成的。充分发挥气象信息员、政策性农保协理员、合作社技术员、种养大户等技术人才优势,将气象为农服务直通基层,并由乡镇综合气象信息站、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将气象为农服务辐射周围农民群众,从而在全州范围内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一体化的气象为农服务的社会化体系。四级服务网络要加强互动,及时反馈信息,农业技术管理人员根据需求,不断优化服务产品,使之更具针对性、指导性、系统性,实现服务产品覆盖主要农作物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并要及时总结经验,制定出具有高原特色的农业气象服务计划,要对服务时段进行科学分析,确保高原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具有及时、准确、科学、高效的特点。
4.2 提升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科技含量
为了掌握最新的天气实况,一是加强区域站建设,实现气象信息精细化。适当增加区域站密度,实现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和局地小气候的观测,其中在暴雨和地质灾害频发的村建设1套以上自动气象站,实现对可能诱发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暴雨自动监测和报警。在雷电多发频发地区,开展农村雷电灾害监测,建成农村雷电灾害监测网。二是预报水平提高。州气象部门预报人员充分利用区域自动气象站对实时气象要素信息进行观测。对于天气的演变过程要密切监测,同时还要不断提升气象部门长期天气预报、中长期天气预报以及短时天气预报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和完善精细化预报业务,空间分辨率到乡镇的预报产品。三是加强对农业气象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气象部门要积极引进农业气象服务优秀人才,对农业气象服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在农业气象服务过程中,一旦遇到难题而自己又无法解决时,需要及时向上级业务和当地的农业专家进行请教。四是深入调查,掌握第一手农情资料。以定点观测、移动观测、遥感监测等多种手段,利用田间调查、农村气象信息员和农业专业大户提供等多种途径,实现点线面结合的农业气象观测。具备了一手的农情资料、及时精细化的气象信息,经专业的技术人员的制作,指导性必将大大提升。五是建立农业气象科普基地,开展农业气象科技知识的普及与技术咨询服务,提高农民利用气象信息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和防御灾害能力[3]。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实现技术服务的规模化。
4.3 拓宽农业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
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主体对象属于农村,迪庆州境内地处青藏高原南麓,复杂的地形地貌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也增加了传播气象信息的难度,为了提升高原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效果,必须借助于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拓宽农业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从而提升农业气象服务信息的覆盖面,扩大农户的收益率。迪庆州气象局应借助于电台、报纸、电视、手机、微网等多媒体平台将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及时向广大农民进行传递[4]。对于突发性、破破坏力极强的短时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应通过电话传真、手机、大喇叭等方式进行传递。为了方便农户在第一时间内及时了解最新气象信息,气象部门应对气象新农网加大宣传力度,另外还要不断扩充、扩大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使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惠及到偏远、偏僻的农村和山区。
5 结语
加快迪庆州高原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监测网建设,不仅可以为迪庆州的农业丰产丰收提供有利支撑,还可以提升特色农业的整体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从而推动全州的高原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6 参考文献
[1] 杨晓剑.气象为高原特色农业服务的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4(6):245.
[2] 王俊,蒯志敏,张霞琴,等.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实践与思[J].现代农业科技,2008(24):356-367.
篇9
1通辽市农业天气预报服务的现状
目前,通辽市气象局主要是针对大田作物(玉米、小麦)进行气象指标本地化研究,并建立指标库,用于定量化分析。针对通辽地区农业生产特色,找准地方需求,将主要对象定位为大田作物和设施农业,与重要天气过程相结合,围绕通辽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事、农作物生育期及作物收获期等内容,制作和农用天气预报;同时适时提供服务和帮助,以指导农业安全生产。
2服务任务、思路及内容
2.1主要任务
一是开展农作物生长气象条件预报。依据不同生育阶段农作物对气象条件的要求,针对未来天气条件对其生长发育的适宜程度开展预报工作。通过综合考虑农业气象观测发育期和通辽地区的主要气候特点来确定农作物的主要生育阶段。二是开展农事活动气象条件预报。基于不同农事活动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在关键农时和重要农事季节,针对未来天气条件对农事的适宜程度开展预报工作。通辽市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为指导生产者与管理者根据天气合理安排农事活动,避免不利天气影响农业生产,应针对主要作物的农事活动如播种、施肥、中耕、灌溉等对天气条件的要求,不定期地开展具有不同时效气象条件的适宜性预报服务[1]。
2.2技术思路
根据影响农作物发育进程及各种农事活动的气象条件或指标,基于农业气象条件诊断评价、农业气象预报等技术的支持,构建以中短期天气预报要素组成的不同类型的农田天气预报模型。模型预报结果是依据一定阈值确定的不同等级,可以表示未来天气条件利弊的程度,根据模型预报结果提出科学建议,从而指导农民在生产中充分利用适宜天气条件,克服不利天气条件的影响,为农业生产全过程提供预报服务[2]。充分利用与整合地面观测数据与中短期天气预报数据,以农气观测数据为基础,以农业气象指标体系为依据,结合农业气象决策知识和有关农学知识,有针对性、科学地进行预报服务。
2.3产品类型与内容
一是农事活动气象预报。主要目的是指导农事活动安排,主要以农事活动安排在未来天气条件下的适宜程度及对策建议为内容。包括:春耕春播气象预报,在春季备耕播种期间,根据天气变化预报有利或不利影响,提出合理建议;秋季收晒气象预报,在秋收晒粮期间,通过分析风速、降水等预报产生的影响,提出针对性的合理建议[3];农田灌溉气象预报,运用“优化灌溉系统”,根据逐日气象资料(温度、降水、风速、日照等),滚动预报灌溉日期并计算灌溉量;农田排涝气象预报,根据现有的土壤水分监测数据,结合降水量预报结果,及时分析未来降水易在哪些地区造成内涝。二是农作物生长气象预报。以未来天气条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适宜程度及对策建议为内容,根据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的不同发育阶段制作的气象条件适宜性预报产品。三是重要农事季节预报。根据通辽地区农时与农作物生育进程,同时参照未来天气预报与物候期预报,提出作物播种、收获等农事的适宜时段,其是针对农作物播种、收获等农事季节的适宜时段制作的预报产品[4]。
3存在的问题
3.1农业天气预报的涵盖面太窄,指标体系不完善
通辽市为农牧结合带,随着农业产业化结构的调整,该市在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畜牧养殖业等方面发展较快。由于农业生产是指播种、管理、收获、贮运、加工的全过程,其涉及的环节较多,加之现有的预报服务涵盖面太窄,农用天气预报已满足不了当前农业的发展。目前只针对播种面积广、产量多的玉米、小麦进行了气象指标本地化的研究,而特色农作物、经济作物(如荞麦、红干椒等)以及设施农业的气象指标亟待确定。此外,还应建立相应的气象灾害数据库,以提高分析深度。由于指标体系的不完善,当前针对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多以定性分析为主,缺少定量分析,致使农业天气预报产品的内容分析较浅,质量不高。
3.2农气观测相对落后,缺少相关的农业知识
通辽市现有国家级农气观测站4个,主要观测玉米、小麦和牧草,已经不能满足地方发展对气象服务的要求。2010年新增观测作物红干椒、马铃薯、荞麦等,但由于观测时间短,资料不足,无法满足气象服务的需求。农用天气预报主要是为农服务,以确保粮食安全,但是制作产品的业务人员多为气象或相关专业,对农作物生长及牲畜养殖知识了解不足,故对广大农户的需求敏感性不强,在产品制作中无法提供准确、科学的建议。
4发展对策
4.1拓展农用天气预报的发展领域,建立完善的数据库
要做好农用天气预报,就要不断适应地方的农业发展,找准制约其发展的重要气象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此外,农用天气预报还要涵盖作物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拓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畜牧养殖业等服务领域,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的潜力。加强定量化分析,不断充实农用天气预报的指标库以及气象灾害数据库,还要建立相应的作物生长发育期、生长状况监测数据库等。只有依靠强大的数据库支持,预报才能有科学的依据,才能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种农用天气预报模型,以便方便、快捷地服务用户。
4.2加强农气观测和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建设,建立农用天气预报制作与系统平台
要满足地方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就要有良好的预见性。增加农气观测项目,合理安排农气观测站点。只有找出不足,及时整改才能适应地方的发展。气象灾害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要确保粮食安全,就要求气象观测人员对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做出准确、及时的预测,并能实现快速预警,让每个生产者、管理者能够及时反应,从而减少灾害损失。依据强大的数据库支撑,结合气象历史数据与预报数据,并加入专家系统与灾害预警机制,研发出农用天气预报制作与系统平台。做到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适时制作农气预报,及时预警,切实做到趋利避害,确保粮食安全。
5参考文献
[1] 贺宇.农业气象服务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农业科学,2009,16(2):129-130.
[2] 杜筱玲.江西省农用天气预报服务思考[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0,33(4):57-60.
篇10
为搞好春耕春播服务,我局成立了领导小组,张国友局长任组长,朱育红副局长任副组长,成员有业务股长徐进亚,侧重负责农气测报和三农服务工作;预报员牛静、苏琦负责提供及时、准确的预报和预警信息、手机短信等信息的。办公室主任朱金才、防雷中心主任姜琦松侧重灾情收集及后勤保障工作。领导小组的成立切实加强了我局对春耕春播服务工作的领导。
我局春耕春播气象服务时间是从3月21日-4月22日,此段时间是全区小麦拔节、孕穗、抽穗,油菜开花、结荚,棉花营养钵育苗、春玉米的播种出苗期。此段时间全区的气温逐渐回升,期间伴随着零星过程性降水,土壤墒情较好,天气条件总体来说对今年的春耕春播较有利。天气的变化直接影响三麦、油菜生长和春播作物的播种、出苗、生长。针对以上情况,我局对春耕春播的气象服务的重点是天气预报、气温走势、降水过程等。服务产品有短期气候预测、未来天气展望及春耕春播气象专题服务、春耕春播一周天气预报及农事建议、短期预报等等。服务对象是政府部门、农业部门、有关乡镇及农业大户等。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加强与农业部门的沟通和联系,积极开展了春季农业生产联合服务活动,深入推进开展“三解三促”、“三进三帮”活动,为农业大户开展春耕春播气象服务。局领导还带领工作人员深入刘老庄吉美生态园、码头台创园和南陈集镇头堡村开展气象服务及调查研究,帮助农业生产大户和广大农户排忧解难。
我局在春耕春播气象服务中,切实加强对天气、土壤水分等监测预警,通过短信、气象显示屏、电话、传真、灾害性天气平台、新浪微博、中国__网、__电视台等媒介。共短期气候预测3期,重要天气报告1期,春耕春播气象服务专报5期。
通过积极申报三农服务国家示范县的创建工作,在我区刘老庄吉美生态园打造为农服务示范点、码头镇打造三农服务示范镇,努力提高我局业务人员综合素质和三农服务工作能力和水平,使得我局气象服务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服务效果越来越明显。
春耕春播期间,我区出现2次明显降水天气过程,预报都较为准确、及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整个期间气温条件较好,对种植大户及农户的春耕春播较有利。我局天气预报准确,三农服务及时。同时多次向农业大户服务对象和政府、农业决策部门发送预报服务信息,从而为我区的农业生产及时提供服务产品,受到上级组织及广大农户的好评。
我局针对进入春耕春播以来的天气预报及天气形势分析,提出了系列农事建议:
1、3月21日农事建议
1、地膜玉米育苗宜在气温回升后于月末或4月初播种。
2、露地玉米宜在4月上、中旬前后播种。
3、注意收听当地的天气预报,抓冷尾暖头,趁墒抢晴播种。
2、3月28日农事建议
1、玉米种植区应做好营养钵育苗的准备工作。
2、整理好苗床、秧地,挖好排水沟,覆膜,增温、防阴雨。做好以保暖、降湿为中心的苗床管理。
3、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
4、及时注意关注天气预报,抢在晴好天气及时播种,力争播种后有2~3天的连续晴好天气,力争全苗、齐苗。
3、4月4日农事建议
1、请广大农户做好玉米、豆类、蔬菜等春播植物的播种、育苗、移栽工作。
2、抓住有利天气,及时做好小麦、油菜病虫害的预防工作,同时做好设施蔬菜地块管理工作。
3、重施小麦穗肥,促进壮杆大穗(注意田间施肥时要撒施均匀,防止烧伤小麦茎叶);巧施油菜花肥。
4、4月11日农事建议
1、做好玉米苗期的田间管理。适时进行玉米定苗,蹲苗,防止旺长。
2、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做好小麦、油菜病虫害的预防工作,同时做好设施蔬菜地块管理工作。
3、广大农户避开雨日及时进行后期春耕春播工作,确保我区春耕春播工作进度。
5、4月18日农事建议
1、做好春播作物苗期的田间管理工作。
2、目前小麦即将进入扬花期,请广大农户时刻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做好小麦赤霉病防治工作,同时加强设施蔬菜地块管理工作。
- 上一篇:安全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 下一篇:基础教育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