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修复恢复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6: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神经修复恢复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神经修复恢复方法

篇1

【关键词】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显微外科技术

Microsurgical reparation of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PENG De-fei,LI Zi-li,CHENG Dai-wei,et al.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y,Guizhou Province People’s Hospital,Guiyang 55000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urative effect that microsurgical technique used in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seventy-six cases(197 nearal) of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were treated with microsurgical technique from 1997 to 2009. The operations used in this group include epineurial repair,fascicular repair,epineurial-fascicular repair,neurolysis and nerve grafting. Results All cases were followed up after 3 months to 60 months. According to the assessment criterion of nerve function issue by the BMRC. The overall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81.73%.The treatment outcome was much better in those managed with in 25 h than those managed 3 mouths (93.52%).The treatment outcome was much better in those managed within 3 months than those managed 6 months later (79.31%).Conclusion The preceded microsurgical repair of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raising the excellent rate of peripheral nerve injuries.

【Key words】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Repair; Microsurgical technique

周围神经损伤临床十分常见,应用传统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临床疗效通常都比较差。而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使其疗效有了显著提高。我院自1997~2009年来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176例,共197条。术后经3~60个月随访,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76例,其中男144例,女32例。年龄5~66岁,平均36岁。损伤原因:切割伤92例,机械伤和车祸伤79例, 医源性损伤5例。受伤距治疗时间最短1 h,最长48个月。损伤神经:坐骨神经15条,腓总神经32条,胫神经18条,股神经3条,正中神经40条,尺神经46条,桡神经43条。合并骨折、肌肉肌腱其他神经损伤128例。修复方法:束膜缝合48例,外膜缝合100例,自体腓肠神经移植15条,神经松解34条。

1.2 手术方法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按神经外膜滋养血管的走向位置或神经束的形态、方位在无张力情况下用9-0无损伤缝线作外膜、束膜缝合。对陈旧性神经损伤,由于断端回缩和切除神经瘤所造成2~4 cm以内缺损者,采用游离神经断端,屈曲关节等处理可克服缺损;若神经缺损达4 cm以上者(本组病例神经缺损未超过9 cm),则行自体腓肠神经改良式电缆移植;对于神经修复后效果不佳或神经损伤恢复不全者行神经松解。

2 结果

根据1954年英国医学研究院(BMRC)颁布的感觉、运动分级评价标准[1]并结合临床评定疗效:优:M4S3+以上,无畸形,功能正常。良:M3S3,无畸形或轻微畸形,功能好,工作、生活稍有不便。可:M2S2,有中等畸形,部分关节僵硬,肢体恢复保护性感觉。差:M1S1,畸形重,关节僵硬,功能基本丧失。本组根据制定的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48个月60个月的随访计划,要求患者定时来院随访。按上述标准评定结果为优84条,良77条,可25条,差11条,优良率81.73%。修复时间及修复方法与疗效结果见表1~2。

表1 受伤距治疗时间与治疗效果关系(例,%)

表2 4种神经修复方法的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3.1 早期显微修复可明显提高疗效 对外周神经损伤修复的时机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近期研究发现,损伤6 h后神经纤维即开始再生,并认识到外周神经损伤会引起相应神经元胞体死亡[2]。因而对周围神经损伤治疗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尽早给予手术治疗。早期修复可避免相应神经元胞体过多死亡,为再生的轴索建立通道,有利于神经纤维及早再生。此外,神经断裂后,由于弹性回缩及组织损伤部分的瘢痕形成,给二期修复手术带来困难,疗效大为下降,故应尽量争取一期修复。早期手术时神经断端回缩少,术野清晰、解剖层次分明、神经断面清楚,神经周围组织床良好,寻找分离吻合较容易,吻合口无张力,除非缺损,大多不需要神经移植。延迟修复则由于神经的退变、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不仅使神经生长受到障碍,而且运动器官的功能恢复也会受到影响。本组随访结果显示:急诊及伤后3个月内治疗者,功能恢复优良率达93.52%和79.31%,明显优于6个月后治疗者(22.22%)。因此,应争取早期修复周围神经损伤,为神经纤维再生创造良好条件,二期修复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6个月。

3.2 神经修复方法的选择 如何提高周围神经的修复质量一直是周围神经外科研究的目的和重点。自1964年Smith等[2]将显微外科技术成功应用于外周神经外科,显微修复可使神经得到准确对合,手术效果明显提高。神经离断后的显微修复方法主要有神经外膜缝合法和神经束膜缝合法,两者的疗效优势各异,尚没有统一的肯定结论,因为至今没有一种简便而准确的方法能在手术中区分运动和感觉神经束。神经束膜缝合法对位精良,可克服吻合口部位束间偏位、扭曲、重叠等,但操作复杂、费时,且难鉴别感觉束和运动束[3],只能根据其位置及粗细;较多的缝线异物及广泛的束间剥离易形成纤维化及神经内瘢痕。神经外膜缝合法操作相对简单,对神经干内干扰小,创伤反应小;但神经束之间的重叠、扭曲、偏位现象时有发生。我们体会:在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时,最重要的是以采用显微外科无损伤技术为前提,其次是应用外膜缝合与束膜缝合各自的优点,扬长避短。神经干近端混合束、结蒂组织少处宜用外膜缝合。神经干远端功能束已分开、结蒂组织多处则用束膜缝合。本组选用外膜缝合和束膜缝合功能恢复优良率分别为81%和85.42%,无明显差异。

3.3 神经缺损的处理 周围神经损伤后,断端受破坏而碎裂,即使是切割伤,虽无组织缺损,两神经断端也会退缩相距1~2 cm,若在早期修复,仍可将神经牵长一些或将两断端适当游离,给予缝合。一旦延误手术时间,在二期修复时切除神经瘤,就会造成更大的缺损。1975年Terzis等[4]的实验结果表明,无张力的端端缝合所获的神经再生效果最好。吻合口处有张力时,神经断端间受到牵拉,出现一定的间隙,以致纤维组织长入,影响神经的再生;另外,神经有张力时,其内的微血管受到牵张,血供受到影响,导致神经干瘢痕化影响神经再生。克服神经缺损达到无张力缝合,临床上常采用游离神经、屈曲关节、神经改道及缩短骨骼等方法。然而多数情况下只采用前两种方法,可克服缺损长度为2~4 cm的缺损。对于长段神经缺损进行直接缝合,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目前,自体神经电缆式移植仍然是克服神经缺损的最佳方法。其特点是:①手术必须应用显微外科技术。②移植神经应有足够的长度,避免张力缝合。③修复较粗神经干时,应编成电缆式。④移植神经应顺行放置。⑤移植神经受床血运丰富。本组15例神经缺损最短5 cm,最长9 cm。采用改良的电缆式移植,使神经外膜形成管状,通过3~4股移植神经每股各自对应相对的束组,避免了神经的错乱再生,取得了相对满意的效果[5]。

3.4 有关神经松解的问题 由于创伤所致的挤压,以及伤后发生的血肿,瘢痕粘连等压迫,可发生周围神经的内环境及血液动力学的改变,神经内压升高,氧分压下降,引起神经束内压力增加、缺血、束膜通透性升高,发生脱髓鞘改变。再加上瘢痕压迫,更进一步增加了束内压力,使神经束内微循环发生障碍。神经失去部分或全部传导功能,从而发生一系列的四肢功能障碍,可行神经松解术。神经松解术的目的是将神经从周围的瘢痕组织及神经外膜内的瘢痕组织中解放出来,解除神经纤维的直接受压或使受压局部的微循环改善,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我们体会行神经松解术时必须在第一次即将神经彻底松解,因反复松解容易损伤神经纤维,增加瘢痕形成。探查神经时如发现神经与周围组织粘连或被骨端及瘢痕压迫时,则行神经外膜松解减压术,如神经病变处较粗大,触之较硬或有硬结,说明神经内亦有瘢痕粘连或压迫,应同时行神经束内松解术。行神经束内松解时,不一定要逐束剥离,能够达到减压目的即可,否则束间组织损伤过多,尤其是束间血管损伤,会影响神经束的血运,妨碍神经再生。

总之,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能清楚显示神经表面结构,准确分辨神经束形态与分布,使神经束准确对接;区别正常神经束与神经瘤和瘢痕组织,利于神经外膜表面的血管走行,对位准确,减少旋转对接的错误;显微外科技术操作精确、轻柔,对组织损伤小,减少了术后瘢痕组织的形成,为神经纤维再生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本组病例,我们体会,无论早期探查并予以合理的修复,最重要的是以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为前提,选择不同的修复方法,扬长避短,并能精确地对每一环节进行合理控制时,才能提高疗效,从而恢复功能。

参 考 文 献

[1] 朱盛修.现代显微外科学.第1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751-805.

[2] Smith JW. Microsurgery of peripheral nerve. Plast Reconstr Surg,1964,33:318-324.

[3] 朱家恺.周围神经损伤的显微外科治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1,3(3):1-5.

篇2

方法 对20例拇指软组织缺损患者利用拇指背桡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其中修复感觉神经4例。缺损面积: 1.8 cm×3.0 cm~2.5 cm×3.0 cm;皮瓣面积:1.8 cm×3.0 cm~2.5 cm×3.0 cm。结果 20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外观良好,不臃肿。患者均获随访3~6个月,拇指屈伸功能恢复良好。4例修复神经者感觉恢复至S2,两点辨别觉达6~12 mm。结论 拇指背侧皮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不损伤供区主干血管,手术简便,创伤表浅,皮瓣质地柔软,厚薄适中,供区相对隐蔽,能够重建指腹感觉,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修复方法,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关键词】 皮神经营养皮瓣;拇指;修复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5-0578-02 中图分类号:R 687.2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5.014

拇指损伤在手外伤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类损伤,由于拇指功能占全手功能的40%,修复拇指损伤就显得极其重要。我院在拇指损伤修复过程中经历了不同阶段。2010年10月以前采用残端修整,腹部随意皮瓣转移,以及任其自然生长等方法,各有利弊。从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我院对收治的20例拇指指腹软组织缺损,采用拇指背桡侧皮神经营养皮瓣修复,疗效满意。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在25~60岁,平均35.5岁。电锯锯伤10例,刨木机绞伤6例,铡刀铡伤4例;拇指末节桡侧缺损16例,指腹缺损4例。缺损面积在1.8 cm×3 cm~2.5 cm×3.0 cm。

2.手术方法 ①皮瓣设计:皮瓣的旋转点选择在近节指骨中段,最远不能超过指间关节。皮瓣的轴心线为拇指腕掌关节桡侧与拇指指间关节桡侧的连线,在伸肌腱和固有动脉之间。根据创面缺损大小,在拇指掌指关节背面桡侧及其近心端的皮肤设计所需皮瓣的大小及形态。在皮瓣的远侧缘与创面近侧缘之间的皮肤表面,设计锯齿形切口线。②皮瓣的切取:沿锯齿线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并向两侧分离,达伸肌腱膜的浅面,显露拇指桡侧指背神经及其营养血管走行线,将它们包含在皮瓣的血管蒂内,蒂宽约1 cm,不解剖出血管、神经。皮瓣切取面积1.8 cm×3 cm~2.5 cm×3.0 cm。将皮瓣掀起,向远端游离至拇指指间关节处,切开皮下隧道,将皮瓣修复创面。术中避免蒂部受压影响皮瓣血运,供区直接缝合。③神经吻合:4例指神经损伤者用8-0无损伤缝合线行拇背桡侧皮神经远端与指神经近端缝合,重建受区感觉。

结果

术后5例皮瓣肿胀明显,经消肿、拆除部分缝线、对症治疗,肿胀消退,皮瓣成活。20例皮瓣全部成活,外观良好,不臃肿。患者均获随访3~6个月,拇指屈伸功能恢复良好。4例修复神经者感觉恢复至S2,两点辨别觉达6~12 mm。典型病例见封四图1~图10,其中图1~图5为病例1,图6~图10为病例2。

讨论

1.皮瓣的应用解剖 桡神经浅支支配手背桡侧半及桡侧两个半指的指背近节皮肤感觉(拇指可达甲根)。桡神经浅支共发出5个分支。每个神经分支周围5 mm左右的范围内,均有丰富的皮神经营养血管丛,并在不同平面接受多个神经营养交通吻合血管(口径0.4~0.8 mm)的加入[1],这就构成了该皮瓣的血供来源及感觉基础。拇指背面的桡侧静脉和尺侧静脉沿拇指背面两侧缘而行,中途形成静脉弓,再向近侧形成掌背静脉[2],这些静脉构成皮瓣的静脉回流通道。

2.手术要点及皮瓣优点 手术要点:该皮瓣旋转点不超过拇指近节指间关节。切取皮瓣时先找到皮神经近端,在伸肌腱浅层掀起皮瓣,沿皮神经走向切取筋膜蒂,不需要将拇指背侧皮神经和伴行血管与筋膜组织分离,以免影响血供。皮瓣切取时应将拇指背静脉纳入皮瓣,将蒂部周围1 cm的软组织一并游离,这样既可避免损伤,又可增加皮瓣的静脉回流。皮瓣切取后松止血带,见皮瓣边缘浸血后再通过隧道转移。蒂长度要足够,隧道要宽敞,防止牵拉或受压引起血供障碍。皮瓣切取时要比受区创面大0.5~1.0 cm,以避免皮瓣肿胀期引起供血不足,影响成活。拇指皮神经营养皮瓣的优点:该皮瓣不损伤供区主干血管,手术操作简便,就近取材,手术创伤较表浅,皮瓣质地柔软,厚薄适中,实用性好,患指伤口愈合后即可进行功能训练,避免二次断蒂,该术式亦不影响其他手指的活动,同时缩短了治疗时间,治疗过程中患者不会因为感到痛苦,最大限度保留了伤指的长度及功能。供区相对隐蔽,一般都能直接缝合。将皮瓣内的桡神经浅支分支与指神经断端吻合重建指腹感觉,避免了皮瓣的失神经效应;另外,拇指背桡侧皮神经营养皮瓣很好的解决了静脉回流这一问题。筋膜蒂最长可达5 cm,可满足指端缺损修复需要。因此,笔者认为拇指背桡侧皮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修复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使用价值,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侯春林 顾玉东.皮瓣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40.

篇3

目的:探讨逆行指动脉岛状皮瓣在修复手指末端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逆行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21例(食指6例,中指12例,环指3例)手指末端皮肤及软组织缺损,观察修复效果。结果:术后随访3~6个月,21例皮瓣完全成活,外观、质地满意,感觉恢复至S3~S3+。供皮区外观较好,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带指掌侧固有神经背侧支的逆行指动脉岛状皮瓣是修复手指末端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好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指动脉; 逆行岛状皮瓣 ; 软组织缺损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role of reversed digital artery island flap in repairing skin and soft tissue of finger end. Methods: A total of 21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repairment by reversed digital artery island flap, including 6 with index finger defect, 12 with middle finger defect, and 3 with ring finger defect. Results: The 36 monthfollowup showed that all cases had flaps survived completely, with satisfactory appearance and texturewere. The sensation recovered into S3~3+. And donor site had nice appearance and function. Conclusions: The repairment of skin and tissue defects in finger end with reversed digital artery island flap with dorsal branch of proper palmar digital nerves is effective, and is worthy widely application.

[KEY WORDS] Digital artery; Reversed island flap; Soft tissue defect

手指末端皮肤及软组织缺损常造成肌腱、指骨的外露,必须用皮瓣进行修复。目前常选用邻指皮瓣、皮下筋膜瓣、或远位带蒂皮瓣予以修复。 2003年5月~2009年9月,我们采用带指掌侧固有神经背侧支的逆行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末端皮肤及软组织缺损21例,均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1例,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18~38岁,平均28岁。右手14例,左手5例,左、右手均有缺损2例;食指6例,中指12例,环指3例。末端指腹缺损12例,末端完全缺损9例。缺损面积约1cm×1cm~2cm×2.5cm。

1.2 手术方法

手术均在臂丛麻醉下进行。彻底清创后对有指骨骨折和肌腱断裂者,先予吻合以固定骨折肌腱。根据远端缺损面积在手指近节设计以指动脉为轴线的皮瓣,范围在指掌、指背侧中线以内,远端一般不超过近节指间关节线,比缺损面积大20%左右。不驱血在充气止血带下施术,采用逆行切取,先从远端切取皮瓣,沿深筋膜下向指根部游离,在指根部掌侧暴露血管神经束时,要仔细寻找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确认其进入皮瓣后再切取,并注意保护进入皮瓣的神经分支,然后逆行掀起皮瓣向远端游离。皮下隧道要宽松,通过困难时亦可将隧道作锯齿状切开,皮瓣转移后再缝合。将皮瓣转移至创面,缝合皮肤。指根部供皮区用全厚皮片移植,缝合后打包加压包扎。术后常规给予抗炎、抗凝、抗痉挛治疗,12d拆线后可进行手指功能锻炼。

2 结果

随访3~6个月,本组所有皮瓣全部成活。术后2例出现动脉危象,皮瓣呈灰白色。3例出现静脉危象,皮瓣呈暗红色,肿胀,给予拆除部分缝线以减少皮瓣张力和血管蒂压力,结果皮瓣全部成活。供皮区皮片均成活,局部凹陷,随访3个月后凹陷处长平,无明显色素沉着,无坏死或溃疡。伤指修复处饱满圆润,皮瓣质地软,弹性好,耐磨,色泽与受区无明显差别。术后6个月时8例感觉恢复至S3,13例感觉恢复至S3+。

3 讨论

在手掌远侧,指掌侧总神经和动脉位于两相邻的指屈肌腱之间,神经在靠近掌指关节处先于动脉分成相邻手指的指固有神经。动脉分开后也同样至相邻手指,形成指固有动脉。两者在指屈肌腱两侧稍偏掌侧向前走行,神经位于动脉的腹内侧。指掌侧固有神经在指根部恒定地发出一较大的背侧分支,斜行走向近侧指间关节的背面,供应同侧中及远侧指节背侧皮肤,支配该区域的皮肤感觉。两侧指固有动脉有交通支互相吻合,因此,可设计成手指近端侧方皮瓣,以远侧指固有动脉为血管蒂,形成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远端软组织缺损[3]。

手指末端软组织缺损可采用以下修复方法:(1)邻指指背皮瓣或筋膜皮瓣,虽然皮瓣质地较好,但由于双指长期固定在一起,术后不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需要二次手术,治疗时间较长。(2)采用远位胸壁皮瓣、腹壁皮瓣前臂或上臂皮瓣,具有上述不足外,还具有受区形状臃肿不美观,皮瓣质地差无感觉,固定过程中易撕脱等缺点。(3)吻合血管的趾璞皮瓣,具有手术难度高,易发生血管危象,同时造成足部损伤等缺点,因此,不能普遍推广。特别是针对指腹部位的缺损均应最大限度做到生理性修复[1]。选用带指掌侧固有神经背侧支的逆行指动脉岛状皮瓣是修复手指末端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已常被临床采用。良好的显微外科操作是手术成功的保证:(1)手术应行无创操作,锐性分离血管神经束,并防止血管神经束与皮瓣分离。(2)分离指掌侧固有神经干时,要尽量保留动脉周围软组织,以免损伤伴行静脉。(3)在指根部暴露血管神经束时,要仔细寻找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确认其进入皮瓣后再切取皮瓣,并注意保护进入皮瓣的神经分支。(4)血管蒂要够长,防止牵拉、卷曲或受压。(5)皮下隧道应有足够大小,能宽松容纳整个移位神经血管束,避免神经或血管束的扭结、扭转或牵拉[2]。皮瓣通过有困难时亦可将隧道锯齿状切开,皮瓣转移后再缝合。本组有14例行隧道切开后转移。

本皮瓣皮下组织薄,与缺损组织结构相同,皮色相同,供区隐蔽。修复指腹缺损具有受区饱满耐磨,外形好,符合手指握持的功能需要。由于术中保留了指掌侧固有神经背侧支,使得修复组织区域具有感觉功能,可有效避免意外损伤。指固有动脉其血管蒂较长,皮瓣转移后不易发生血管危象。因此,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友良,李伟锋,任跃胜,等. 外伤性拇指指腹缺损修复方法的疗效比较[J]. 实用手外科杂志,2010,24(1):25.

篇4

关键词:复方丹参注射液、脑蛋白水解物、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中图分类号】R72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261-0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由于围产期窒息缺氧而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性损伤。临床出现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其发生率在7.5%-57.5%,病死率6%-13.5%。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4.7%-37.1%,因此早期有效治疗可以避免减轻后遗症的发生,提高全民族人口素质有重要意义。我们在传统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及脑蛋白水解物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在2008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依据及临床分度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106例,所有病例排除先天畸形,溶血、严重感染,随机分为治疗组69例及对照组37例。两组在出生体重,性别、生后Apgar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两组均于生后24小时内严格按照三次支持三次对症处理进行早期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效公司250ml/支)加用1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日,并联用脑蛋白水解物(哈药集团制药有限公司60mg/支),疗程7-15天.采用鲍秀兰制剂的新生儿行为神经系统(NBNA)于生后12-14天进行评估.并且对两组间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进行比较.

2 结论

复方丹参是由丹参和降香制成,实验证明此药能增强小鼠耐氧能力,提高其存活率能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脏功能,可促进组织修复,降低血脂。脑活素为

脑蛋白水解物,可直接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神经细胞,促进神经细胞蛋白质合成,使已损伤但未变性的神经细胞恢复功能,同时可加速葡萄糖通过血脑屏障的运转速度,改善脑能量供应。增加苷酸环化酶的活性,有利于脑细胞记忆功能的恢复。通过笔者的临床分析:复方丹参注射液和脑蛋白水解物联合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有明显疗效,也对患儿的生存质量大大提高。临床表明此方式疗效显著、安全。

篇5

【关键词】膝关节;脱位骨折;合并;动脉损伤

【中图分类号】 R68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462-01

动脉损伤是膝关节脱位最严重的并发症,如能早期诊断,及时妥善处理,则可使受伤肢体获得挽救。2005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19例膝关节脱位合并动脉动损伤的患者,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24-62岁,平均38.3岁。车祸12例,坠落伤7例。其中右膝10例,左膝9例,本组病例都是矢状面上的脱位,后脱位11例,前脱位8例。伴有股骨髁、胫骨平台骨折2例。肢体严重缺血11例,部分缺血8例。所有肢体都在伤后1h复位。受伤至通血时间:3h4例,4-6h10例,6-8h3例,9-12h2例。

1.2 治疗方法 没有复位的关节,立即给予手法复位,关节复位后,持续硬膜外麻醉,气囊止血带下手术,分别于股骨中下1/3平行于膝关节平面拧入2枚Schanze针,胫骨中上段拧入2枚Schanze针,连接外支架,使膝关节保持稳定。以窝为中心作“S”形切口,逐层分离筋膜及肌肉组织、充分暴露动脉,观察肌肉组织、神经、血管的损伤情况。修复关节囊,将损伤切除取出血栓,在肉眼或者显微镜下修复挫伤及断裂的血管,对血管缺损在2cm以下直接吻合,缺损2cm以上以自体对侧大隐静脉移植修补。12例行深筋膜切开减压。4例血管缺损较长,行静脉移植方法修复。血管修复后,以肌肉及软组织覆盖保护。皮肤拉拢不要做勉强缝合,遗留减张切口。1周左右行减张缝合。对4例胫后神经挫伤者,Ⅰ期行神经外膜松解,术后常规应用神经营养药。2例伴有股骨髁、胫骨平台骨折,因骨折块无移位,未给予处理。16例术后2-4个月,膝关节自主弯曲90°后行后交叉韧带重建术。

2 结果

本组19例患者中,16例血管修复后能够触摸到肢体远端的动脉搏动,肢体远端的血氧饱和度正常;3例动脉吻合后,吻合口通畅,吻合口以远有搏动、无痉挛,但不能够触摸到肢体远端的动脉搏动,经过补充血容量、扩血管、活血、改善微循环等治疗,48h足背动脉搏动恢复。本组患者无感染出现,二期减张伤口均能缝合,无需植皮。17例患者在血管修复术后2-4个月,在关节镜下行韧带修复。膝关节功能基本正常。2例女性患者,胫后神经挫伤患者在6个月后神经功能恢复正常。

3讨论

3.1 膝关节脱位血管损伤特点 动脉是股动脉的直接延续,穿行于窝之中。当膝关节脱位时很容易使部血管受到挤压损伤,以致完全或部分断裂、挫伤,痉挛,造成肢体缺血。

3.2 膝关节脱位骨折合并动脉损伤的早期诊断 早期诊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公认,动脉造影是血管损伤诊断的金标准,但不能作为常规检查。如肢体远端有缺血现象或合并神经损伤,目前多数学者不主张动脉造影,而应立即手术探查。Hollis[1]等曾报道四肢主要动脉伤患者中约22%远端动脉仍存在较正常弱的搏动。本组2例患者伤后2h仍触及微弱的足背动脉搏动,通过动态观察,双侧对比,并给予血管多普勒检查,手术探查证实血管壁破裂。

3.3 血管修复的方法 动脉具有良好的弹性,并允许较大范围的牵伸,血管缺损小可游离血管断端,屈曲膝关节在无张力情况下做断端吻合。颉强等[2]对缺损长度在直接行断端吻合和大隐静脉移植做对比后指出,动脉断端缺损长度小于等于2.4cm行断端直接吻合效果较好,大于2.4cm者建议行自体静脉移植。本组4例患膝关节屈曲60°位,仍有3cm血管缺损,移植对侧大隐静脉。在膝关节屈曲30°-60°下行血管吻合,术后逐渐练习伸膝至正常,未见血管吻合口断裂、吻合口出血以及血管痉挛现象。

3.4 深筋膜切开术 动脉断裂后易形成小腿筋膜室间隔综合症,切开减压可以预防小腿筋膜室综合症的发生。术中血管修复后立即行预防性筋膜切开可以降低截肢率[3]。本组除2例伤后3h通血患者外,其余在术中均于血管修复后常规预防性深筋膜切开减压。

3.5 外支架的运用 膝关节复位后,用组合式关节可调性外支架固定膝关节于屈曲位,再根据损伤血管的张力,调整外支架,使膝关节屈曲于30°-60°左右。于术后2-4周分3次逐渐调整外支架,使膝关节于伸直位后,拆除外支架。

参考文献

[1] Hollis JD,Daley BJ.10-year review of knee dislocations:is arteriography always necessary.[J].J Trauma ,2005,59(3):672-675.

篇6

1 材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共10例,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20~40岁,平均29.3岁。致伤原因:6例为机器绞伤,2例为电锯伤,2例为压面机伤,均急诊修复。损伤部位:末节桡侧半或者尺侧半皮肤软组织缺损并骨缺损6例,末节指背皮肤软组织及骨质缺损4例。足部供区:均为第二足趾,根据缺损范围及缺损情况设计皮瓣。

1.2 手术方法

1.2.1 受区清创:彻底清创,切除坏死组织及无血运的指骨,保护伤指残留指腹的供血动脉及神经,于手指近节掌侧及掌骨头间做切口,显露指固有动脉及掌骨头间静脉以备吻合血管用。依手指缺损的大小设计布样。对于有甲床缺损且有末节指骨骨折、需要移植甲床的,可保留指间关节去除骨折远端指骨,设计皮瓣时可携带末节趾骨以减少剥离甲床造成的损伤。

1.2.2 手术设计:伤指残留指腹的供血动脉若为单条,则拟缝合另一侧指固有动脉,若残留指腹的供血动脉为双条,则拟吻合优势侧动脉。根据布样及拟吻合的动脉选择足趾及设计皮瓣。若合并有肌腱缺损的,需带足趾肌腱。

1.2.3 切取足趾复合组织瓣:常规切取皮瓣,在切取的过程中注意保护趾动脉(第一跖背动脉)、趾背静脉,对于末节缺损,所需的皮瓣面积多较小,所带的静脉往往较细小,切取皮瓣时首先要找到趾背静脉且务必做好保护。

1.2.4 缺损修复:将足趾复合组织瓣移植到手指,首先处理骨及关节,手指的关节若完好,要尽量保留以期最大限度的恢复手指的功能及外形,根据指骨与趾骨的粗细用咬骨钳及骨锉适当修整使二者匹配,用克氏针固定。修复肌腱,有肌腱损伤的应予以修复。然后,将复合组织瓣与创缘固定。血管神经吻合:趾动脉-指动脉,趾背静脉-掌骨头间静脉,趾神经-指神经,重建血循环后无菌纱布包扎,术后予以抗凝、抗血栓及预防感染治疗。

2 结果

10例患者均Ⅰ期存活,供、受区伤口均Ⅰ期愈合,随访时间为6个月~1年。手指外形基本恢复,指甲生长较好,指腹无明显瘢痕、外观饱满,感觉好。患者对外形较满意,供区创面愈合好,无痛性瘢痕形成,行走功能完全正常。

3 典型病例

某男,32岁,机器绞伤致右示指末节皮肤、软组织及骨部分缺损,残留尺侧半指腹(见图1),尺侧指固有动脉及神经延续性存在,末节指骨基底骨折。采用同侧第二足趾复合组织瓣修复(皮瓣设计见图2、3),术中去除末节骨折远端的指骨,保留远指间关节,吻合桡侧指固有动脉及神经,重建血循环(见图4),供足外形影响不大(见图5),术后6个月时随访,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见图6、7)。

4 讨论

手指末节的损伤在手外伤中较为常见,几乎占手外科的1/3,包括切割、挤压、挫裂、离断等[1]。手指末节的主要功能是与拇指相对,完成捏持这一精细动作,同时具有丰富的神经分布,是一个高度分化的感觉器官,末节的功能能否充分发挥取决于末节的两个重要组织-指腹和甲床,修复末节损伤的主要目的也正在于此。手指末节指腹层内存在十分丰富的神经末梢与多种神经感受器,因此,触觉十分灵敏并有良好的实体感,对于完成精细动作是不可缺少的。指神经一旦损伤,即使修复非常理想,术后恢复也很满意,感觉功能也很难恢复到原来的正常水平[2-3]。因此,对于指腹完好或部分完好的病例,应尽可能的保留残留的指腹,以保留手指末节的感觉功能。

手指末节的修复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皮瓣移植、游离植皮、缩短缝合、足趾复合组织移植等[4],这些修复方式各有各的优缺点,修复的基本要求是耐摩擦,尽可能的恢复感觉。修复末节的皮瓣以手局部的皮瓣质量为好,尽量不用腹部皮瓣,后者在耐寒、耐磨等方面还不如直接缩短缝合的效果好,对于体力劳动者且经济比较困难,缩短缝合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游离植皮仅适用于没有骨外露的创面。采用足趾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能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的外形及功能[5]。显微外科的发展,使手指再造技术日臻成熟,吻合血管、神经在技术上已不是难题,由于足趾与手指皮肤质地、组织结构相似,应用游离足趾复合组织移植修复手指的部分缺损,能使手指外形功能几乎相同,几乎可做到“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程度[6-7]。本文中报道的病例,术后半年复查时,外形及屈曲辐度与正常手指相近,痛温觉恢复好,但皮瓣部分的两点分辨觉与正常手指有差异,残留指腹感觉正常。

对于末节缺损,我们主张急诊修复,既减轻患者手术的痛苦,也节省经济费用,同时能充分利用受区残存的组织,设计皮瓣时要根据缺损大小和组织精确测量,使其缝合后能相互嵌插,粗细逐渐移行,使再造指外形均匀、美观。足趾的选择是根据受区拟缝合血管来定,若残存指腹两侧指动脉均完好,则缝合优势侧动脉,若只有一侧动脉供血,则缝合另一侧动脉。本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血管吻合,在缝合血管前,要使受区血管有喷射性出血。静脉的皮下隧道要够宽松,防止卡压。对于每一例末节缺损,必须充分考虑损伤的具体手指、手指不同缺损程度、患者对手术的要求、功能恢复与外形改善的可能性、患者的职业背景,以尽量恢复患指的外形、功能、感觉且不影响足部功能为原则,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进行缜密的手术设计、精心的手术操作,可以获得一个外形美观、功能满意的手指。

[参考文献]

[1]徐达传.手功能修复重建外科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19.

[2]卢忠存,余金良,彭伟华.重建感觉的指动脉终末背侧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近期疗效[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J].2011,25(9):1033-1035.

[3]Chen C,Tang P,Zhang X.Sensory reconstruction of a finger pulp defect using a dorsal homodigital island flap[J].Plast Reconstr Surg,2012,130(5):1077-1086.

[4]林宏伟,顾立强.指端缺损的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5):701-703.

[5]Zhao J, Tien HY, Abdullah S. Aesthetic refinements in second toe-to-thumb transfer surgery[J].Plast Reconstr Surg. 2010 Dec;126(6):2052-2059.

[6]程国良.足趾组织移植拇手指再造与修复的进展[J].实用手外科杂志,2004,18(3):131-132.

篇7

[关键词]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前足损伤;软组织缺损;修复

前足为跖跗关节以远部分。由于其解剖位置较为突出,受伤的发生率远较中足及后足要高。该部位解剖结构复杂和运动功能特殊要求,损伤后常通常需要采用皮瓣技术加以修复,以尽可能的减少前足功能的丧失。对于前足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式,国内外学者均有较多的报道。但涉及前足大面积撕脱性损伤并累及负重区域的修复,相关文献报道甚少。自2012年09月至2013年12月,我们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前足脱套性损伤12例,获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9月~2013年12月,我院共收治前足脱套伤患者共12例,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25~43岁,平均33岁。左足5例,右足7例。致伤因素包括:车祸伤5例,机器伤3例,重物砸伤4例。致伤部位包括:跖跗关节以远7例,跖骨中段以远5例,其中9例合并有跖骨和/或趾骨骨折。所有患者均为急诊入院,患足在清除坏死皮肤软组织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肌腱、骨外露,软组织缺损区域包括前足负重区,软组织缺损面积范围10cm×5cm~25cm×10cm。所有创面均使用股前外侧穿支游离皮瓣修复,切取皮瓣大小为12cm×7cm~27cm×12cm。

1.2手术方法

本组患者均延期行游离皮瓣移植手术。手术分期进行,急诊对创面行彻底清创、骨折复位克氏针固定及撕脱皮肤修薄回植:反复双氧水、稀碘伏、生理盐水冲洗创面,清除污染及一切失活、坏死组织,骨折复位后克氏针固定;将足背部撕脱皮肤的皮下组织去除,制成筛网状全厚皮片,回植至创面;足底部皮肤不去除皮下组织,仅“打孔”后回植;采用负压封闭吸引技术(vaccum sealing drainage,VSD)封闭创面5~7d左右。待组织水肿消退、创面内坏死组织界限清晰后,再行二次手术清除坏死组织,并根据组织缺损情况切取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创面。

1.2.1股前外侧游离穿支皮瓣的设计术前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股前外侧动脉穿支血管的位置。皮瓣的血管蒂体表投影为髌骨外上角和髂前上嵴连线的中点与腹股沟韧带中点的连线,皮瓣的2/3设计在髌骨外上角和髂前上嵴连线的轴线外侧,1/3在轴线内侧和轴心平面以上;自髂前上棘至髌骨外缘中点连线将股前外侧区域分为上、中、下三等分,皮瓣近端1/2部分设计在股前外侧中1/3区域,远端1/2部分设计在下1/3区域。结合血管蒂部、穿支血管的位置及皮瓣的内、外侧切口寻找皮瓣的肌皮动脉穿支并在阔筋膜深面游离皮瓣,一并切取支配股前外侧部的股外侧皮神经。皮瓣供区采用直接缝合闭合创面或是全厚皮片移植修复创面。

1.2.2手术方式手术分二组同时进行:一组清创,清除创面内坏死的组织,并游离出足背动静脉、大隐静脉及足背内侧皮神经;另一组切取游离皮瓣。皮瓣的直径较创面大1~2cm.根据所设计的皮瓣,尽可能多的保留穿支动脉。切取足够长度的皮瓣皮神经和血管蒂供吻合用。本组患者采用足背动静脉-大隐静脉系统作为受区吻合血管,并以足背内侧皮神经重建皮瓣感觉。皮瓣切取后,在创面内临时固定。后在显微镜下分别端端吻合股前外侧动脉一足背动脉,两根伴行静脉分别与足背动脉伴行静脉及大隐静脉吻合,股前外侧皮神经与足背内侧皮神经行端端吻合。再调整好皮瓣的位置,确保前足负重区被皮瓣所覆盖,先缝合足外侧皮瓣,再缝合足内侧皮瓣。在部分病例中,足内侧非负重区创面可能无法被皮瓣所覆盖,则可行全厚皮片移植以修复残余创面。

1.3术后处理

术后放置皮片引流2~3d,患肢制动,常规抗炎、抗凝、抗痉挛治疗5d,密切观察皮瓣色泽、皮温、毛细血管充盈反应等。卧床7d后加强双下肢各肌主动功能锻炼,预防废用性肌萎缩。

2结果

本组12例皮瓣绝大部分成活,2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清除坏死组织、再次缝合后愈合。供区直接缝合创面均I期愈合,游离植皮均成活,愈合良好,无溃疡形成。术后1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6~12个月,皮瓣生长良好,前足功能恢复理想,可负重行走,足底无溃疡形成。5例皮瓣稍显臃肿,经一次整形后可穿原号码鞋。末次随访时,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BMRC)提出的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评定:本组10例皮瓣中,8例皮瓣感觉恢复至S2,4例皮瓣恢复到S3。见图1。

3讨论

3.1前足皮肤特点及重建要求

前足背皮肤较薄,弹性好,皮下脂肪较少,滑动度大,损伤后常易出现跖骨、伸趾肌腱的外露。足底皮肤厚而致密,感觉较为丰富,皮肤角质层厚,皮下组织结实并含有较厚的脂肪垫,可缓冲足底压力。足底脂肪垫内充满了散在的细小而强韧的结缔组织纤维束,可限制脂肪的移位。垂直走形的纤维结构与足底肌肉的腱膜相连,形成“皮肤连接”,亦可有效地减少皮肤的滑动,利于行走。因此,足底皮肤具有感觉丰富、耐磨、耐压的特点,并且滑动度有限,有利于行走和负重时的稳定。

对于前足撕脱性损伤,在清创时既要彻底清除污染、坏死组织,又要尽可能的保留住有活力的组织,可能存活的组织也应积极的保留、回植。若经过清创后残余组织能够回植成活,其效果一般优于其他替代组织。若清创后残余较大的创面,尤其是位于负重区域的创面,常常需要使用组织瓣来修复。此时应选用质地相近、血供丰富、厚度相似,并能逐步恢复感觉(至少是保护性感觉)的组织瓣。

3.2前足环形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式探讨

经文献报道的前足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式多种多样。杨庆达等根据创面特点应用多种足部带蒂皮瓣修复67例前足皮肤缺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考虑到前足创面距离较远,若采用常规踝上皮瓣,则无法修复前足创面。陈玉兵等选择低旋转点的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沈强等低旋转点外踝上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创面,术后患足功能恢复良好,可正常负重行走,皮瓣无皮肤破溃。鉴于足部负重区特殊的解剖结构及修复要求,Lykoudis等尝试使用游离健侧跖内侧皮瓣移植修复对侧前足底负重区创面,通过端侧吻合皮瓣神经与受区皮神经来重建皮瓣感觉,临床治疗效果显著。虽然已有众多文献的报道,但是目前所报道的前足损伤,损伤创面或是面积较小,或是仅位于前足的一侧,创面修复的难度不大。本组中的12例前足损伤均为包含足背、足底负重区的环形组织缺损,单一的局部皮瓣或带蒂皮瓣均无法完成此类创面的修复。踝上或足部的组合皮瓣对患肢的创伤较大,且前足底位置较远,踝上皮瓣转移覆盖较为困难。健侧踝上皮瓣转移修复足底创面不失为一种选择,然而交腿皮瓣所带来的除皮瓣以外的全身并发症又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因此游离皮瓣应作为此类创面修复的首选。

本组12例前足环形皮肤脱套伤均使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来修复,均取自股前外侧中、下段。其原因就在于股前外侧中、下段皮瓣厚度与足底软组织厚度相近,阔筋膜坚韧而致密,类似足底组织结构,可很好的恢复足底耐磨、耐压、缓冲震荡的功能。另外皮瓣血管恒定,穿支血管丰富,切取面积大,可设计成适合形状以匹配受区创面。同时,股前外侧皮神经的带入,有利于皮瓣感觉功能的重建。皮瓣移植至足底后可恢复部分足底感觉功能,可有效的避免愈合后足底出现破溃,或被烫伤、冻伤的可能。本组患者皮瓣生长良好,恢复部分感觉,可耐受行走。最长随访12个月,除稍显臃肿外,无皮肤破溃出现。但是除健侧足外,身体其余部位组织都没有类似于足底皮肤这种拥有较厚的角质层以及皮下特有的“皮肤连接”结构,因此皮瓣移植能够重建足底的厚度、感觉,但仍不能解决在行走时的“打滑现象”。虽然目前已有学者在尝试通过利用组织工程技术来培育及构建足底皮肤及皮下组织,但目前仍处于实验研究阶段,距离临床应用阶段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还需要更多的学者地不懈努力。

篇8

【摘 要】 目的 观察血塞通联合脑复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把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血塞通针800mg、脑复康针8.0g,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胞二磷胆碱针0.75g、复方丹参针20ml,15d一疗程。结果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示,治疗一个疗程后,治疗组神经功能改善明显。治疗组总有效率、显效率、神经功能缺损减少差值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相比有统计学差异,且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 血塞通联合脑复康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安全药物。

【关键词】 血塞通;脑复康;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我国脑梗死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我院自2004年6月至2006年7月采用血塞通联合脑复康治疗脑梗死患者38例,并与同期采用胞二磷胆碱联合复方丹参治疗脑梗死患者30例进行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4年6月至2006年7月收治68例脑梗死住院患者。全部病例均有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并持续24小时以上,且经颅脑CT确诊为脑梗死,全部病例均系首次发病,均参照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入院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脑梗死患者,男20例,女18例,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65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10天;其中合并高血压病6例,高脂血症8例,冠心病4例,糖尿病2例,初次发病25例,再次发病13例。对照组30例脑梗死患者,男16例,女14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66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7天;其中合并高血压病7例,高脂血症6例,冠心病2例,糖尿病2例,初次发病19例,再次发病11例。两组症状、体征、既往史、并发史、病程、临床表现及CT结果与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适当降血压和控制血糖,并酌情用甘露醇脱水降颅压,预防应激性溃疡、控制感染、扩容等综合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血塞通8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脑复康8g,加入5%葡萄糖250ml静脉点滴,每日1次。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复方丹参针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胞二磷胆碱针0.75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每日1次(糖尿病人用生理盐水250ml)。连用15d一疗程。治疗前后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观察用药不良反应。

2疗效比较(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显效率、总有效率有显著提高,按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临床疗效评分标准: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91%以上为基本痊愈,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46%~90%为显著进步,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8%~45%为进步;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7%以上为无效或恶化。治疗15d后,治疗组显效率(基本痊愈及显著进步27例)71.1%,有效率为89.5%。对照组显效率46.7%,有效率7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χ2=15.07,P

2.1 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表2)。

表2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2.2不良反应 本研究中试验前后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未显示有意义的改变,无药物过敏。

3 讨论

现代观点认为,脑梗死发生后,梗死灶周围存在一缺血半暗带区,缺血半暗带和再灌注损伤概念的提出,更新了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观念,抢救缺血半暗带的关键是超早期溶栓治疗,减轻再灌注损伤的关键是积极采取脑保护措施。而大部分病人就诊时已错过了溶栓时间窗,实际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仅占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的8%左右[2]。人脑组织一旦缺血缺氧,则能量代谢障碍,破坏机制立刻启动,即所谓“缺血瀑布”,包括细胞内Ca2+超载、兴奋性氨基酸、自由基堆积、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血栓素、血小板活化因子白细胞介素异常表达,而最终导致坏死和软化。对大部分非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血塞通和脑复康通过恢复脑灌流,阻断钙离子进入细胞内,减轻自由基对神经细胞的损害,增强脑细胞对神经营养因子的反应,使“缺血半暗带区”的血流灌注得以改善,限制了脑梗死面积,则能使神经细胞恢复正常功能,血塞通系中药三七的根提取活性总皂苷,能增加脑血管流量,扩张脑血管[3]。改善血液流量等,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减轻脑水肿、降低缺血脑组织Ca2+含量,是一种非特异性钙通道阻断剂[4],抑制各种来源激动钙离子所致的平滑肌收缩;保护脑细胞、能抑制血栓形成、提高t-PA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5]、延长凝血时间,而保护缺氧脑细胞,进而恢复梗死区的血流,抢救半暗带区脑组织,使受损脑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脑复康属于γ-氨咯酸的环化衍生物。为脑细胞复活剂,可直接作用于大脑皮质,降低脑血管阻力,而增加脑血流量。可促进乙酰胆碱合成并增强神经兴奋的传导,具有激活、保护和修复神经细胞的作用。可提高大脑中ATP/ADP比值,促进氨基酸和磷脂的吸收、蛋白质合成以及葡萄糖的利用,提高脑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率和能量储存,保持脑缺氧所致的脑损伤,有利于缺血缺氧脑组织的修复,并能防止迟发性脑细胞坏死[6]。

篇9

【关键词】姆趾;手指;皮瓣

作者单位:471000河南省洛阳正骨研究所

手部皮肤缺损为手外科最常见的损伤,手外伤病例的1/3需行皮肤移植术。对骨关节、肌腱外露者,单纯植皮不能成活,需要皮瓣覆盖。而包括推进皮瓣在内的局部皮瓣、鱼际皮瓣、邻指皮瓣及邻指反转皮瓣在内的邻位皮瓣和交臂皮瓣、胸部皮瓣、腹部皮瓣在内的远位带蒂皮瓣,都分别因为修复范围有限、不适、需再次手术断蒂、感觉差等缺点,应用很少。本组患者使用姆趾C形皮瓣修复手指环形缺损,取得了较好效果。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4例,男性患者3人,女性1人,年龄15~38岁,平均32岁,致伤因素:均为压砸伤,均在拇指近节,皮肤环形缺损、肌腱外露,1人并近节指骨骨折

1.1 皮瓣设计 根据手指皮肤缺损形状设计皮瓣。以缺损宽度较大的一侧为血管蒂侧。血管蒂在尺侧,在同侧姆趾设计皮瓣,血管蒂在桡侧,在对侧设计皮瓣。皮瓣以姆趾腓侧趾底固有动脉为轴心动脉设计,姆趾C形皮瓣横断面呈C形,矢状面呈C形或S形。皮瓣长度与宽度应分别比实际缺损大10~15 mm和4~8 mm。根据手指组织缺损程度,皮瓣内可含有姆趾腓侧趾底动脉神经、趾背静脉。

1.2 皮瓣切取 先切开背侧皮肤,保护姆趾趾背皮下静脉,向近、远侧游离,根据受指静脉缺损程度选取姆趾趾背静脉2条。再在第一趾蹼处切开皮瓣并向近端延长切口,显露跖背、跖底及姆趾腓侧趾底动脉、神经。然后从趾背、趾底两侧向姆趾腓侧趾底血管神经处游离皮瓣。

1.3 修复方法 C形皮瓣环绕包裹受指环形创面,在受指的侧方用5-0丝线将皮瓣边缘与手指创缘缝合,以固定皮瓣。为使修复后的手指外形更好,缝合时还应注意皮瓣上的趾背、趾掌侧皮肤交界处与手指的相应位置对齐。皮瓣两侧的趾背静脉断端与受指指背静脉的两个断端分别吻合以桥接缺损的静脉。皮瓣中的姆趾腓侧趾底动脉、神经的近端与受指动脉近侧断端吻(缝)合,以恢复皮瓣的感觉与血供,皮瓣的动脉、神经的远断端与受指动脉、神经的远断端吻(缝)合以恢复受指远侧部分的血供与感觉。最后缝合皮肤闭合伤口。

2 结果

本组手术顺利,受区皮瓣仅1例出现动脉危象,经探查后皮瓣成活,外观满意,供区给予植皮,受区及供区的瘢痕不明显。

3 讨论

手指组织结构精细,皮下组织薄,即使小面积的皮肤软组织损伤,也常伴有肌腱、骨骼等深部组织外露,直接植皮修复创面困难,通常采用皮瓣移位修复术。随着人们对生活要求的提高,对手的功能亦越来越重视,一个畸形或满布瘢痕的手会给患者造成直接的心理影响。故很多手外伤患者拒绝手的局部皮瓣修复,这种情况下,游离皮瓣移植就成为必要。范启申亦主张在许可情况下,对手部创面修复,首选吻合血管皮瓣[1]。与其他供区相比较,足背皮肤具有色泽质地相同、皮下脂肪少、活动度大,足底部皮肤具有皮纹,有皮系韧带,不易滑动,易于持物等特点,分别与手背、手掌皮肤最为相似,因而足部皮瓣成为手部皮肤修复的最理想供区[2]。姆趾C形皮瓣的特点。①血供的广泛性:对于足趾而言,趾底动脉不但营养一定面积的皮肤,而且其分支营养一定范围的肌腱、骨与关节。②与手指组织的相近性:足部与手部无论从形态、质感,还是组织结构组成上均与手部极其相似。③皮瓣移植的安全性:趾底动脉恒定,在同一平面比趾背动脉口径粗大,利于吻合。④微创性:手除了是重要的劳动器官外,美观也是非常重要的。游离姆趾C形皮瓣在恢复手的结构和外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手部的创伤。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手部皮肤逆行撕脱伤;显微;修复;

手外伤依据不同的标准可有很多分型[1],其中手部皮肤逆行撕脱伤最为常见,也是最严重的一种。临床对其的治疗主要以修复手术为主,但因解剖结构的原因,修复术较为棘手。我们对32例患者采用显微技术进行修复,有关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09年1月-2012年12月的60例手部皮肤逆行撕脱伤患者的病例资料,将其中应用显微技术修复的32例作为研究组,另使用传统方法进行修补的28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19-53岁,平均(41.25±5.96)岁;受伤部位:腕横纹至近侧指关节平面皮肤撕脱14例,掌腱膜深层平面撕脱4例,腕横纹至掌指关节平面皮肤撕脱10例,掌腱膜浅层平面撕脱4例。对照组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20-54岁,平均(41.32±6.07)岁;受伤部位:腕横纹至近侧指关节平面皮肤撕脱12例,掌腱膜深层平面撕脱3例,腕横纹至掌指关节平面皮肤撕脱8例,掌腱膜浅层平面撕脱5例。

1.2 方法 研究组为显微技术修复:先对患者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后彻底清洗创面,去除污物,在10倍手术显微镜下仔细辨认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将坏死的部分去掉,常规修复皮瓣,11-0显微缝合线对端吻合血管、神经,吻合的静脉通常在4条以上,术后皮下放置引流条。对照组使用传统方法进行修补:麻醉方式仍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后清洗创面 ,去除污物,从近端开始逐步探查,了解血管、神经的损伤情况,对有损伤的患者行逐段式进行修复,并重建远端指体血运,根根据情况继续拧缝合,打包加压包扎,并置引流条。两组术后都行常规的抗感染治疗。对比两组存活率、存活面积,并对患者进行半年的随访,比较两组皮肤的色泽、质地、外形、血供、排汗五指标的恢复情况。

1.3 疗效判定 由主治医师对患者进行观察,结果以良好和较差进行区分。存活面积的计算:以手掌撕脱面积为100%,用无菌手套标记存活皮肤的范围,后计算面积。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里所有数据均由 SPSS13.0 数据分析软件处理而得,计量资料用±s表示,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存活面积 研究组的存活面积大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存活面积比较 (%)

2.2存活率及随访情况 研究组的存活率比对照组高,且半年后无指标恢复的良好率均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存活及随访情况比较 (例%)

1

3 讨论

在解剖结构方面,手是一个特殊的部位,发生撕脱伤后皮肤组织还较完整,基床、深弓、浅弓等部位被连累的程度不严重[2],动脉由于供血量大、血管较粗,故被损伤的程度往往较小。逆行撕脱伤是其中较常见的一种,主要是由于手掌侧边有筋膜相连,皮肤的移动性较小,伸缩性较强,当受到侵袭时,人会出于本能的将手回抽。手部静脉循环由深静脉向前静脉开放,再由深静脉向浅静脉回流。撕脱伤后早期,皮动脉受暴力撕断,而浅筋膜层内的浅静脉及真皮下血管网仍是处于完整状态,皮蒂仍有少量供血。若此时进行修复在原位上进行修复,可阻断皮动脉的血供,使静脉回流受阻,组织压增高,皮蒂部供血减少,皮肤缺氧坏死。故手部皮肤逆行撕脱后应吻合近端静脉,使血液循环建立,以提高皮肤的存活率。传统的修复方法在肉眼下操作,不利于对血流、神经的保护。利用显微技术进行修复,能观察到直径0.2mm以上的微小静脉[3],能更好的建立静脉回流。本组资料内32例经显微技术修复,另28例经传统方式修补,经比较,利用显微技术行修复的一组皮肤完全存活率大96.88%,存活面积达(94.07±9.65)%,都明显高于行传统方式的一组的78.57%和(83.97±9.92)%。经半年随访后,显微修复的一组色泽、质地、外形、血供、排汗恢复的良好率都明显高于行传统方式修复的一组。因此,我们认为显微技术更有利于对手部皮肤逆行撕脱伤的修复,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值得在临床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夏晓明,张春龙.手外伤显微外科修复的临床研究[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6):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