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指导教师意见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6: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指导教师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指导教师意见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师资

[作者简介]张元慧(1977-),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专业英语教学;赵燕(1980-),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河北石家庄050051)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084-02

经过二十多年的迅猛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但是,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及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成为高职院校的重心。做好高职生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各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学生就业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学生是否有社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学生能否学到知识和技能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相应的职业技能,所以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职业素质高、能力强的高职师资队伍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

一、我国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我国关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师资要求是以优秀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以专业带头人与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建立一支层次高、能力强的“金字塔”形的教师梯队。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历高的专业教师比较少,而且很多是从学校毕业就直接从事教育工作,无法满足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此外,我国高职院校近年 来虽然引进了不少高学历的年轻教师,但高职称教师在专业教师中所占比例较低,而且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

2.教学和科研水平不足。由于近些年高职院校的大发展,在校生急剧增加,而教师数量的增加远远低于学生数量的增加,这就造成了教师与学生的师生比与我国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师生比要求差距很大,使得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过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更没有时间去进修、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性和操作性。有些教师积极参加院级、市级、省级课题研究,但现行的课题立项制度还是以理论为主,缺少对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视,加之教师时间有限,没有时间去做相关课题的调研工作,更缺少参加社会学术活动,科研成果质量不高。

3.教师的实践能力需进一步提高。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直接去相关企业工作,因此,学校的教学方向应该以实际应用为基础。根据教育部2000年的调研,高职教师从企业调入的比例很低,同时,“双师型”教师比例远低于国家对于示范性高职的65%的标准。另外,高职教师的职称评聘与普通高校类似,很多高职教师参与实践的意识薄弱,把精力主要用于写论文和专著上。

4.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缺乏。目前,一些地方的高职院校某些专业仍缺乏高职称或高学历的教师,个别新设置专业甚至达不到2名及2名以上副高职称教师;专业带头人及中青年骨干教师欠缺现象依然存在。多数地方高职院校缺乏高水平的学术骨干、行业专家和专业带头人,这就严重地制约了专业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5.师资队伍建设的校企合作之路不畅通。所谓师资队伍建设的校企合作之路是指两方面:一方面,学校要从现场聘请优秀技术、技能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定期选派专职教师到现场进行实践、锻炼。但是,实际上许多高职院校都难以请到一线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专职教师下现场实习,初次下去时,教师的实践能力会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不能挂职,没有或很少有机会解决实际问题,并不能进一步推进教师的“双师”素质化进程。

二、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启示

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多种,很多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其国家社会及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产生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德国所倡导的行为导向教学模式、美国实行的能力本位职业教育评估模式、新加坡的校企结合教学模式等,每种模式都有其优势。尤其是行为导向模式,很适用于现今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行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全面素质。它强调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组织者与协调人。根据教学的需求,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全程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领导技能、教学技能、专业实践技能以及职业意识等良好的全面素质。

三、加强我国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1.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培养培训体

系和职称评聘体系。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制定相应的人事编制、劳动合同管理及职务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政策。尤其是应该建立切合高职教师特点的职称评聘体系,改革目前以论文为重的职称评聘体系,将实践教学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对教师应用性、实践性能力的考评。同时,应建立科学的培养培训体系,保证高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可开展多种方式的培训,主要有学历教育的培训和非学历教育的培训。一方面,通过政策鼓励教师通过在职培养或进修等方式攻读更高层次的学历及学位,提升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内部培训资源进行学校内部培训,同时可聘请校外同行业的专家入校进行讲座,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此外,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践,促进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高。

2.建立和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制定积极的激励制度,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应制定科学而完备的考评标准,作为教师职称、晋级、分配、培养等的客观依据。标准的制定要充分考虑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特点,同时对于不同岗位,要有不同的考评程序。考评程序和标准还应广泛征求教职工的意见,同时考评的过程应做到公开、公正、透明。除了制定标准化考评体系,还应该制定积极的激励制度,让教师将教学质量水平转化为基本的内在需求,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首先,应根据学校的需求设定相应的岗位,以教学和实训为重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围绕教学、科研、实训等工作设置岗位。其次,岗位考评应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的特点,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面、知识更新、实践技能、工作量等多方面因素,通过综合评估,保证按岗定酬的客观公平。

3.加强青年教师职前、职后培训,强化顶岗实践。要想培养职业型、技能型的学生,首先应该有专业性、职业性的教师。从目前我国高职教师的来源来看,很多是高校应届毕业生,因此除了要吸引社会高层次人才外,还应该重视本校教师的职前、职后的专业化培养,尤其是应该重视青年教师的职前、职后培养工作。

为青年教师配备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让青年教师迅速熟悉教学基本环节,汲取有经验教师的长处,积累教学经验。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学校应该经常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通过参与企业的实践活动,使青年教师掌握最新的实践知识和技能,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为“双师型”,为学校的实践教学作贡献。这种培养方式即顶岗实践,顶岗实践即在专任教师正式担任教学工作之前,到企业相应的岗位上至少锻炼半年以上,如果是已经担任教学工作的教师应定期到企业一线从事实践性的工作。只有具备实践经验的教师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顶岗实习,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教师职前、职后培训体系。

4.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既有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该具备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高职办学特色的关键。高职院校领导首先应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明确“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在各方面激励教师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从制度上、政策上鼓励教师开展“产、学、研”活动。

5.重视学科或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学科或专业带头人的培养首先要制定科学而合理的标准。制定标准应从师德水平、学 历水平、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考虑。结合学校的专业建设,让选出的学科或专业带头人承担教学科研、专业提升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工作,起到模范表率作用,激励其他教师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提高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学术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同时,应该为学科或专业带头人提供各种机会,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调动其积极性。

6.加大扶持力度,走校企联合之路。政府应充分把握职业教育的特点,应出台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政策,在指导方向上、资金上给予扶持,使教师有机会、有精力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锻炼。校企结合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高职院校应主动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场所,共同进行产品开发、市场开发。高职教育部门应该根据市场的需要设定专业、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高职院校可以将专业课程教学安排到企业中进行,将企业作为教师和学生实践、学习和锻炼的基地,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共赢。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意识形态 高校教学

一、坚持意识形态培养的意义

高校是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思想阵地,因此在新的形势之下,巩固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主导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的科学理论从现实的人以及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揭示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指明了任务。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种社会变革面前,正确的与错误的、先进的与落后的、主流的与非主流的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纠结。

只有坚持意识形念,并将其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才能真诈树立和践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高校教学中意识形态所面临的问题

(一)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信息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在让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快捷和广泛的同时,也使得西方国家利用其优势地位进行文化扩张和文化殖民,竭力争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以实现其通过“和平演变”来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在这种背景下,在高校的不同场合,出现了一些反对社会主义和的错误论调,否定的指导地位。在新形势下,如何抵御西方的意识形态对高校大学生的渗透,加强和巩固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已经迫在眉睫。

(二)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高校师生思想活动也呈现出明显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市场经济刺激了人们对物质利益和个体价值的追求,也对高校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风气有所抬头。

(三)高校对于学习的重视程度不足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高校中向大学生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在高校中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高校对于课程大多采用“灌输论”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只是死板教条地向学生传播理论方针,其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说服力、感染力不够,不但不能使处于思想激荡、自主意识强烈的大学生接受并学习,甚至引起他们的反感。这样一来,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的,也就无法使意识形态建设达到预期的成果。

三、坚持意识形态在高校教学中的指导地位

(一)坚持的指导地位

高校教育应当进一步坚持和巩固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指导地位。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坚持的指导地位,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加强高校领域理论研究和建设,实现理论与时俱进。

(二)加强网络阵地的意识形态建设和管理

面对西方国家在网络信息方面的攻势,要大力加强网络阵地的意识形态建设。要关注网络平台发展的趋势和动向,主动研究网上信息传播的特点和方式,拓展信息传播的平台和载体,用的文化理论和价值观念占领网络阵地。

(三)以人为本,坚持和创新意识形态教育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其宗旨、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以人为本,改变过去单纯知识灌输的旧观念,将学生关心的时事、热点、学生自身的未来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和教育,用通俗的语言和大学生熟悉的事例说明深刻的道理。要根据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积极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思维方式,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让大学生参与其中,处理好意识形态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关系,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思考和领悟的真谛。

四、结语

指明了中国意识形态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我们只有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了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必须正视高校意识形态教学的重要性,坚持和巩固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参考文献:

[1] 张志辉.略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

[2] 冯达成.论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J].学术论坛,2007,30(8)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力;培训机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历史很短,许多职业院校都是由原来的中专发展过来,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面临着巨大困难与挑战,而我国许多职业院校的辅导员存在着工作年限短经验不足、待遇水平低工作激情低、学历层次高但稳定性不强、专业多样化但对口程度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进程和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力的科学涵义

1.胜任力概念。“胜任力”这个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2.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力的概念。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力既是高职院校辅导员这个具体工作岗位的胜任特征的总和,又是高职院校的教育对象对辅导员的工作期望。因此,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胜任力的定义必须建立在对高职院校的准确理解的基础之上。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力基本内涵

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力包括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人格结构三个方面。知识结构属于外层,易于观察、衡量和培养,属于外显胜任特征,其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力最小;人格结构属于核心层,不易衡量和培养,属于内隐胜任特征,其对绩效的影响最大;素质结构属于中间层。

1.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力知识结构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知识、教育与心理科学知识、广泛的社会文化知识和与工作对象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四个基本方面。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一项重要的工作职责就是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是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工作知识。只有辅导员自身的思想政治工作知识扎实了,才能有底气、有自信与学生交流;才能把握思想问题的本质,从深层次、从根源上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工作需要。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是实施教育的一种形式,是高职院校教书育人使命中的“育人”部分。要做好育人工作,就要对教育规律和教育对象有深刻的认识,懂得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能熟练运用恰当的教育技巧培养学生,引导学生;掌握必备的心理科学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把握学生心理,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缩小认识上的差距和代沟,促进教育效果的实现。

掌握广泛的社会文化知识是拓宽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口径的重要法宝。当代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思想还不很成熟,认识问题还不够深刻,考虑事情也不很周全,提出的问题也多种多样,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事件,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应具备广泛的社会知识,形成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体系。

掌握与工作对象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是增强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力针对性的需要。回只有了解并掌握一些自己工作对象所学的专业知识,才能够有效地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并指导学生如何进行专业学习,才能为高职院校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服务。

2.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力素质结构包括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身心健康素质六个方面。

政治素质是高职院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之首。因为只有辅导员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清醒的政治头脑,才能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才能成为学生政治上的旗帜,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在保持饱满的政治热情中,坚定信仰,坚持科学追求。同时政治素质决定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力的基础。科学文化素质主要由科学知识、科学意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和科学品质五个要素构成。高职院校辅导员要具有科学的态度与精神、较高的知识水平、广博的知识面、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较好的人文素质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成才的需要。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许多工作都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完成的,辅导员必须善于用合适的语言和方式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才能更好地与学生交流。因此语言表达能力属于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力中最基本的胜任力特征,它可以完成许多方面的工作,是一个优秀的辅导员必备的基本素质。

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是发展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力的前提。学习能力是辅导员获取信息、掌握知识、增长才干的途径。作为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既要具备自学能力,也要具备带动学生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要具备研究型学习的能力。辅导员需要不断学习政治理论知识,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和社会学等知识;需要学习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及自然科学的知识,以便于提高自身修养。

创新能力是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力中的关键特征。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力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辅导员面对的工作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具备创新能力就成为立足现在、适应未来的重要能力。作为高职院校辅导员要具有不断超越自我和现状的意识;要有在现有基础上取得新的成绩的能力;要有与时代同步的思想观念;要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新思路,运用新方法,敢于突破,并不断创造新经验、开创新局面。身心健康素质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工作的保障。

作为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既要有充沛的精力、健康的体魄、敏捷的反应以及健康的心理状态,还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高的心理成熟度、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3.高职院校辅导员的人格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是高职院校辅导员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良好的人格魅力来源于一个人的人品、才能、情感、意志等,它具有强烈的吸引人的力量。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学生工作最基层的组织管理者、领导者和协调者。他们既是教与学双向交流的信息员,又是高职生学习生活的服务员,肩负着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职责,他们的行为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带动着学生。高职院校辅导员应以道德教化人、以爱心感染人、以学识激励人、以高尚的人格魅力促使学生健康成长。高职院校辅导员应成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导师、职业生涯的设计师、文明修身的引路人、心理健康的咨询师、校园文化的建设者与塑造者。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现状

教育部在近几年大力推进高校辅导员培训组织和制度建设,2007年,选拔20所地方高校,挂牌建成第一批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开办国家级辅导员骨干培训班共19次,培训各地各高校辅导员2000多人,覆盖所有教育部直属高校和省属各级各类重点院校;近几年,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蓬勃发展,(下转第57页)

(上接第55页)各高校相继建立培训工作长效机制,基本搭建了辅导员上岗培训、日常培训、职业培训、专题培训与境外培训几大模块。

目前,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硬件”需求基本满足。与组织和制度建设相比,对于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课程内容的研究相对滞后,培训手段单一,以政策宣讲、主题报告为主,培训内容多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往往今天一个专题,明天一个专题,互不关联;培训缺少效果检验,学与不学只有自己知道。

四、完善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力的培训机制

根据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辅导员培训的现状,依据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力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人格结构三个方面要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培训,以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第一,分析不同需要的培训对象。

对拟录用为辅导员的应聘者,进行上岗培训,主要包括:辅导员的基本素质、岗位职责、工作技巧等。该培训主要解决辅导员在工作开展过程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在专题学习、工作交流和转化实践中,使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能力和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考核的结果对于工作业绩突出、有上进需求和发展前景的骨干辅导员,鼓励他们进行学历深造,并通过采取一系列的鼓励措施,实现在岗辅导员学历层次的提升。通过参加高一级学历的在职学习了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和知识储备,掌握更多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技能,从而为专业化和专家化的方向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二,拟定分层次的培训内容体系。

根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辅导员除系统学习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相关基础理论外,还须注重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坚定政治立场,遵循教育规律,保证工作开展得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培训的目的在于使参加学习的人员获得知识、得到锻炼、快速成长。案例教学的效果较为明显,教学所选取的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一定的规律性,体现一定的技巧性。因此,在开展辅导员培训时,应适当加于案例教学的内容,并建立学生工作案例库,通过案例分析增强培训实效性。

第三,采取灵活有效的培训方式。

一是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按参加培训的人员规模,分为学院内的集中培训和学院外的分散培训。学院内集中培训主要侧重于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学校的教育方向和目标,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内容等;学院的分散培训主要是选拔部分辅导员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培训,侧重于工作开展的方法和技巧,有效经验的总结和传承,具体工作职责和阶段计划:对具有发展潜力辅导员骨干的提升培训,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和实战能力,向专业化和专家化方向发展。

二是纵向培训和横向培训。按“年级——系——学院”开展纵向培训。按照工作开展实际和个人成长需要,划分为三个层次的培训,分别侧重于基础能力培养、巩固能力培养和发展能力培养。按同一年级工作的需要组织横向培训。不同年级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从而对辅导员的工作要求有所不同。按年级开展横向培训,有利于把握不同年级学生工作规律,促进辅导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整体工作质量。

三是在岗培训和脱岗培训。在岗培训是在不脱离工作岗位的前提下,利用工作之余,进行定期或不定的专题学习或学历进修。其优点在于可实现“在学习中锻炼,在锻炼中学习”。脱岗培训就要暂时脱离工作岗位,参加全日制的学历进修、出国考察等。其优点在于能够在较为长的时间内,集中精力进行学习,理论修养和研究能力可得到快速提高。

【参考文献】

[l]张颖.胜任力模型开发研究评述[J].消费导刊,2009(5).

[2]陈伟.浅议高校辅导员的待遇问题[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3]梁茜茜.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定位与职业培训初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2).

[4]鄢智青.从胜任力角度谈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J].考试周刊,2009(33).

[5]靳江波.大学辅导员道德规范与胜任力关系的研究[D].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5.

篇4

姓名:职务:

时间: 讨论地点:

研讨发言内容:通过学习,使我对“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十分重要的,规范的教育行为是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是在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都有衡量作用,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只有为人师表,规范行为,才能象蜜蜂一样酿出最甜的蜜献给学生,才能像蜡烛一样洒尽一偻偻阳光照亮学生的心灵世界。下面,我谈几点学习体会。

一、认识体会

(一)依法执教是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

依法执教是现代社会教师职业道德的新发展,是现代社会走向法制化的必然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在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作为现代教师,就必须树立依法执教的自觉意识,学习教育法律法规,养成依法执教的自觉行为。坚信依法治教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坚信依法执教是教育者沿着正确轨道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

(二)依法执教要注意掌握正确的方法

首先,教师要知法守法。教师要努力学习各种法律、法规,特别是有关教师依教的法律和法规,深刻认识它的强制性;在教书实践中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其它相关的方针和政策;《教师法》明确规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基本任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守各项教育法律、法规及学校的要求。同时,教师应执行学校制定的具体计划,履行教师聘任合同中约定的教育教学职责,完成职责范围内的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质量。

(三)依法执教,教师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依法执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除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在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以外,教师还要要善于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存在问题

通过认真学习和深刻反思,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法律意识不强,不主动学习法律。

(二)有时偶尔看一看法律知识,学的不深不细。

三、下一步努力方向

(一)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主动更新观念,努力适应新形势,认真履行《教师法》等相关法规的规定。从点滴做起,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充分贯彻“依法执教”的精神。

(二)按照“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充分尊重学生,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教育问题、实施教学。

(三)依据法律,在适当的时候采取恰当的教育手段。同时,也要充分学习和掌握有关的教育法规,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让“依法执教”真正落到实处。

篇5

改革六方面的内容

一是将教育实践贯穿教师培养全过程。在师范生培养方案中设置足量的教育实践课程,以教育见习、实习、研习为主要模块,构建包括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教研实践等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切实落实师范生教育实践累计不少于1个学期制度。

二是组织开展规范化的教育实习。要求教师教育院校制订教育实习课程标准、实施计划、实习手册、评价标准等工作规范,做到实习前有明确要求、实习中有严格监督、实习后有考核评价。建立师范生实习资格考核制度和实习档案制度。

三是全面推行教育实践“双导师制”。由教师教育院校教师和中小学优秀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充分发挥高校指导教师的理论与研究优势和中小学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优势。培养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院校还应联合行业企业,遴选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指导教师。

四是建立健全指导教师激励机制。教师教育院校对教师指导师范生教育实践要在折算工作量、职称晋升、薪酬分配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要将中小学教师指导师范生教育实践的业绩,作为评奖评优、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作为评选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重要条件。

五是协同建设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本地区师范生规模结构和服务方向,与教师教育院校共同遴选建设长期稳定、多样化的教育实践基地。鼓励各省(区、市)遴选建设一批示范性教育实践基地。

六是切实保障教育实践经费投入。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举办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建立师范生教育实习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完成师范生教育实践任务的需要。

什么是“双导师制”

根据《意见》,“双导师制”即师范生教育实践由举办教师教育的院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

那么,师范生的导师如何遴选和配备呢?

对于师范院校中的导师,《意见》要求,举办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安排数量足够的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教师担任师范生的导师。

对于教学一线的导师,《意见》提出,举办教师教育的院校要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协同遴选优秀教研员和中小学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此外,培养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院校还应联合行业企业,遴选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指导教师。

篇6

关键词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信息技术;PHP;高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2-0025-03

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对4年来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各种技能的检验和总结,亦是培养和检验本科生综合运用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高校自身的发展,高校对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带来诸多新问题。故如何对毕业论文进行高效率管理,以此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是一个值得高校相关管理者不断探索的课题。

1 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

各类高校有关部门尽管制定了详细的毕业论文工作手册、毕业论文管理规定以及实施细则等诸多条例来规范毕业论文实施过程与监控毕业论文质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传统手工方式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1 指导教师出题方面

传统的教师出题方式弊端凸显。由于各个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不同,研究重点不一样,而且学历结构均不相同,因此,不可能要求所有的指导教师出同样多的论文题目,也不可能要求全体教师指导同样数量的学生。另外,学生的水平不同,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也不一样,因此有可能造成这种情况:对于指导教师拟出的论文题目,学生不感兴趣甚至难以完成,相反学生喜欢研究的论文题目又没有教师指导,最终造成毕业论文题目质量下降[1]。

另外,由于局限于传统的手工出题方式,各指导教师相互间鲜有沟通,难以协调,极易出现多个教师出题相似甚至雷同的现象,亦有可能出现前后几年论文题目重复的现象。

1.2 学生选题方面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传统的论文选题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形式的发展[2],以前一个专业由于人数少,论文选题可能没有什么问题。但现在有的专业的招生人数已经达到上百人,因此有可能出现学生和教师的搭配问题。传统的选题常带有指令性,较少尊重学生和教师的意见,于是就造成学生不能够选到自己喜欢的指导教师或是自己喜欢的论文题目,而有的教师也不能指导自己钟爱的学生。有的教师由于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学生感兴趣的方向不一致,但又不愿意更改自己出的题目,因此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情绪,使得论文质量下降。另外,大多数高校均对不同的职称指导的学生人数有规定,但传统的选题方式比较难以实现。

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选题现场的组织问题,由于学生和教师人数众多,现场的混乱和嘈杂也很难使得选题的过程顺利进行。

1.3 论文指导过程中时间控制方面

各个高校均对论文的出题、选题、开题、答辩、保存论文等有统一的时间规定,但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很难实现这一点。首先,由于大部分教师均有自己的日常科研和教学任务以及其他因素,难以在规定的短期时间内拟出高质量的论文题目,从而造成出题时间不统一;其次,由于临近毕业,大部分毕业生在外面实习或找工作,若全部召集起来进行选题几乎是不可能的,从而造成毕业生选题时间难以统一;再次,完成论文、上交保存论文时间也不尽相同。总而言之,由于各个专业、各个院系在论文完成过程中实际情形不一样,最终造成整个学校的论文工作进度不一致,致使教务处和学校领导难以对论文工作进行宏观协调。

1.4 毕业论文以及所有与之相关表格的格式统一方面

这应该是传统管理方式中最令人头疼的问题了。在传统的论文管理过程中,诸多的表格填写、最终的论文定稿等均有可能出现功亏一篑的情形:格式不一致。具体体现在:1)教师出题时填写的论文题目审批表、给学生下达的任务书等有可能不符合格式要求;2)学生选题后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表、完成论文后的毕业论文格式等有可能不统一;3)各专业、院系的教务秘书必须完成的各种统计表如开题论文记录、答辩记录、供选题情况表、选题分类统计表、指导教师配备表、毕业论文情况统计表、毕业论文成绩统计表等大量表格格式不一致。传统处理方式就是对这些表格一一进行手工调整,可以想象其麻烦程度和巨大的工作量,足以令有关教师和管理人员产生畏难情绪。

1.5 论文保存方面

传统的论文多半采用纸质方式进行保存。显然,这种保存方式存在诸多缺陷:一是纸质论文容易腐烂,保存时间太短,在进行管理和运输时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二是要占大量办公空间,多年的本科毕业论文累积起来似座小山,占用了有限的办公空间;三是不容易检索,如上级领导或兄弟院校进行论文经验交流时,或者查找需要满足某些条件的论文时,很难及时查找出符合要求的论文;四是不易进行分类管理和装订成册。

2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实现

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促进了社会大变革,由于其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业已进入社会各行各业。高校的部分工作如教务管理、人事管理、毕业管理等已由传统手工管理方式逐步过度到办公自动化方式[3-4]。基于前述传统毕业论文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开发一套完整的基于网络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系统运行后,连接校园网(甚至Internet网)上的任何电脑均能通过浏览器访问,不受时间和位置的限制,不需安装庞大的客户端软件,非常方便。

新系统完全摒弃传统手工操作方式,克服了相关缺陷,具有极大优势,体现在:1)能控制同一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无法重复且能设置几年内的选题难以雷同;2)满足学生和教师实现双向选择,及时避免多人选同一题的现象;3)各种毕业论文相关的统计表格自动生成,极大减轻教辅人员的工作量;4)管理者能对整个过程进行宏观调控,实时监控论文(设计)进度;5)容易调阅相关专业的毕业论文;6)易对论文长期保存;7)实现了毕业论文各项数据的统计分析;8)易与毕业生评价系统、毕业生离校系统、校友系统、教务系统等其他相关系统进行对接,保证了学生毕业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系统中主要的用户对象包括学生、教师、管理员等。不同身份对应不同功能。

2.1 登录系统

任何用户必须先登录后使用。在实际使用中,登录系统与学校的教务系统以及人事系统对接,学生和教师只要输入自己在学校数据库中的账号和密码即可。登录成功后系统自动显示登录者的相关信息,如教师的院系、职称、专业,或者学生的学号、院系、年级、专业等。显然与学校数据库的对接有助于论文管理系统中数据与学校保持一致,不会形成数据孤岛。

2.2 教师子系统

教师据人事系统和教务系统提供的登录名和密码,可登录至本学院、所在专业区域,尔后拟出所在专业相关的毕业论文题目,即学生待选题目,所出题目根据当年毕业生情况确定,但学生最终选择题目数(即教师能指导的最大学生数)由系统根据教师职称限定,如高级职称至多指导10名学生,而中级职称至多指导6名学生,初级职称不能指导学生等。其他功能均在拟定题目后确定,如在线填写选题审批表等表格、下达毕业论文任务指导书、查看是否有学生选择自己所出的题目且拒绝还是同意该学生的选取、打印全校统一格式的选题审批表与任务指导书、查看学生是否上传了论文的最终稿件、对最终定稿的论文进行电子签名等。签名意味着此次论文指导过程即宣告结束,学生和教师再也不能对论文、审批表、指导书等各种表格进行任何修改,当然下载和打印功能依然保留。

2.3 学生子系统

依据学籍管理系统提供的学号和密码登录后,学生自动进入所在的专业领域,并根据学生的专业、年级等属性自动显示待选论文题目,学生通过查看论文题目和要求后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然后等待教师确定或拒绝,当选择某教师的学生人数等于系统限制后,其余学生则不能再选此教师作为指导教师。选择好论文题目后系统还提供其他功能,如根据教师留下的联系方式和教师联系,在选题系统结束前可以更改自己的选题,选题确定后在线下载打印全校统一格式的论文封面、论文中期检查表、开题报告等表格。选题的确定意味着学生进入到论文设计阶段,可以把论文初稿上传至服务器,以便指导教师进行在线查阅,给出修改意见,然后根据修改意见,不断修改自己的论文,直到最终定稿为止。定稿后,教师进行电子签名,学生再也不能修改,至此论文完成。

2.4 管理子系统

管理权限属院系专业负责人或相关领导,不同权限的管理员登录后根据自己的权限进行操作,如专业负责人只能关闭、打开所属专业的各个子系统,教务处和学校领导可以管理全校系统。其他功能包括输入(打印)论文成绩,下载全校统一格式的各种表格如开题论文记录、答辩记录、供选题情况表、选题分类统计表、指导教师配备表、毕业论文(设计)情况统计表、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统计表等,以及根据自己权限查阅有关专业、院系甚至全校的学生上传毕业论文的情况,指导整个毕业论文过程。

3 结语

系统的实现采用Linux平台和PHP语言编程运行,免费的MySQL数据库不但稳定而且免费,与PHP结合堪称完美。系统具有高效、免费、易维护的特点,只要极其廉价的硬件投入,就能为校园网上的全体教师和学生服务。

尽管开发成功后的系统已经在湖南农业大学校园网上运行多年,且切实减轻了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仍然存在不足:

1)不同专业要求明显不同,有的专业如机械制造等所传论文由于包含若干图形,所占空间极大,这导致上传论文分配空间不均衡;

2)有的专业涉及字符异常生僻(如各种外国文字、少数民族文字、古代文字等),故程序设计时一开始就要考虑到字符编码问题;

3)系统正常登录依赖于学籍系统和人事系统的正常运行,若相关系统崩溃,则本系统使用亦成问题;

4)教师出题后上传至系统等待学生咨询,学生选题后等待教师指导,二者过度依赖机器,造成交流过少。

故需要加强管理,人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有系统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传统论文指导方式人性化的一面。

参考文献

[1]康星华.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浅论[J].教育与职业,2007(29):46-47.

[2]李卫祥,李长萍,冀满祥,等.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

305-307.

[3]毛洪贲,殷德顺,郭娟,等.基于.NET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智能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10):

篇7

关键词:毕业设计;质量监控;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1-0055-03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过程最后阶段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训练,做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通过毕业设计,还能考核指导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以及教学管理水平,所以,它是审核评估方案中规定的三项文卷审阅(支撑材料、毕业设计和试卷、人才培养方案)内容之一[1]。这些年来,专家学者们构建了科学的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做了大量的有益的研究与实践[2-6]。在CNKI中国知网中输入关键词“毕业设计”,可以查到近4000篇研究毕业设计的论文,并且再输入“质量监控”,也可以查到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的论文近250篇。黑龙江科技大学自从2005年开始,已经连续开展了11年的毕业设计评估,为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乃至教风建设、学风建设以及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这些年的毕业设计评估及研究,发现了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评估的视角探索并实践了监控与保障毕业设计质量的办法,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策略。

一、毕业设计质量现状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就业压力大。一些学生忙于找工作,静不下心来做毕业设计,根本不去深入调查开展设计研究,对毕业设计的态度是应付了事。

2.学生急于到单位报到实习或上岗工作。特别是有些私企,由于人力资源不足,招聘到学生后就要求学生到单位报到参加工作,国家又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限制,学生又怕失去这份工作,不得已只能牺牲毕业设计的质量;有的学生主观上就不愿意做毕业设计,找到工作后寻找各种理由到工作单位实习或工作,还有一些学生出于攀比心理,自己主动要求到就业单位实习,导致留给毕业设计的实际时间明显不足,只能从网上找些资料,东拼西凑,抄袭应付。

3.前松后紧。由于一些学生的学习态度不认真和学习态度不端正,主要精力没有用在毕业设计上,毕业设计前期进展缓慢,后期突击应付,不能给指导和审阅教师提供足够多的时间进行指导和审阅,致使很多设计质量问题难以避免。

4.通过网络购买毕业设计。在“百度”中输入“购买毕业设计”可以查到318万条相关的结果,所以一些学生图省事,直接到网上购买毕业设计。

5.一些毕业设计选题与就业岗位关系不大,导致学生对毕业设计缺乏兴趣和主动性。有些毕业设计选题过大过深,还有的选题偏离了专业的培养方向,由于学生的能力不足而无法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

(二)教师方面

1.指导学生人数偏多。有的专业由于编制紧张,导致专业教师的数量明显不足,生师比远大于8∶1的比例,致使指导教师用在每个学生身上的单独指导时间不足,特别是一些同学前松后紧,到了答辩前便急匆匆地集中找教师审查毕业设计,致使教师无法仔细检查设计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由于现在的学生难以指导,一些资历深的教师甚至不愿意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设计,使得参与指导的教师的实际指导人数更多,难以保证指导设计的质量。

2.毕业设计认识不够。有的指导教师在思想上不重视毕业设计,认为毕业设计就是走走形式而已,设计的质量无关紧要,教师对自己要求不严,自然而然地对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就把关不严。

3.精力不足。现在各高校的教师都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主要精力不能全部用在教学上。

4.指导经验不足。个别指导教师业务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也就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疏于对学生的指导和督促检查,从而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5.答辩把关不严。一些教师对答辩的认识不高,认为答辩就是走过场,所以就疏于审阅、疏于提问,答辩时把关不严,对发现的问题又不要求学生修改,致使毕业设计质量低下。

(三)教学管理方面

1.为了评估时获得较高的分值,一些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不切实际地罗列一些劳民伤财的实证,有的甚至在实证方面弄虚作假,忽视了对毕业设计内容本身质量管理的重视。

2.尽管学校从宏观上制定了一套毕业设计上的管理规章制度,但由于学校专业类别多,专业分布面广,规章制度无法细化,学校也无法制定各专业(或专业类别)具体的毕业设计操作规程和实施细则。在过程管理方面,从选题、实习调研、资料搜集、报告(开题报告、中期考核报告)撰写,到毕业设计文件修改定稿、毕业答辩、成绩评定,缺乏明确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

3.管理制度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一些专业在毕业设计各环节的安排上貌似要求严格,但缺乏对各个环节认真检查的相关机制,致使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流于形式,相关各项规章制度就形同虚设。

4.指导效果“大锅饭”,奖罚不分明。对个别责任心不强、投入精力不足的指导教师缺乏有效的约束惩罚机制,对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投入精力大的指导教师缺乏激励机制。

(四)评估方面

1.毕业设计评估指标体系繁杂,过于注重过程管理。黑龙江科技大学原来的毕业设计评估指标体系中包含3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21个观测点,每个观测点都对应不同的分值和评价等级,很多观测点很难数量化,致使一些学院或专业为了获取较高的评估分值,罗列很多不切实际的实证材料,教师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准备实证材料上了,而这些实证对毕业设计本身质量作用不大,导致教师怨声载道。

2.聘请的一些专业评审专家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审

核出来的问题不具体,提出的整改意见针对性不强。有的评审专家对毕业设计评估的初衷不了解、有的评审专家碍于情面、有的评审专家由于精力所限等种种因素,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多数都是轻描淡写,审核出来的问题很笼统,不具体,缺乏针对性,提出的建议不具有可操作性。

3.每年评估专业太多,重点不突出。评估中心必须对这些专家评审意见重新进行再加工,才能整理形成反馈意见,有的还要重新评审才能形成有意义的反馈意见,又由于评估人员少、时间紧、任务重,致使形成的反馈意见提不出来有针对性的问题,当然给出的整改建议就更缺乏目的性和可操作性了。

4.由于受毕业设计评估指标体系条条框框的约束,限制了各学院、各专业在毕业设计管理特点上的发挥,调动不了各学院、各专业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毕业设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审阅时过分重视对过程管理的审核,忽略了毕业设计本身的质量审核。

二、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的探索与实践

(一)改革评估模式

1.学校专业多,分布学科门类广,改革前每年全部进行评估,致使重点不突出,抓不住主要矛盾,查问题轻描淡写,浅尝辄止,问题笼统而不具体,缺乏针对性。针对这一问题,从2013年起,改革了面面俱到的做法,每年对每个学院有目的地选择一些专业,集中精力、集中人力进行重点评估,待学校评估结束后,要求各学院仿照学校的评估模式对没有进行评估的其他各专业,自己选聘评审专家进行自评估,学校再对各学院自评情况进行审核,实行“以点带面”。

2.取消了各学院的自评报告,改为按照专业进行自我总结,要求总结突出问题导向,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下一年度的整改措施。

3.评估指标体系中所有容易造假的指导教师指导过程实证均不作为评估的内容,避免了“先上车,后补票”问题,评估主要审核毕业设计本身的质量,查找具体问题,用事实来证明,让查出来的问题摸得见看得着,利于整改,实行“以果看管”。

4.学校深入各学院评估时,作为一项重点内容,召开指导教师代表参加的座谈会或进行深入访谈,直接听取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使学校对毕业设计的改革与管理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5.改革前的毕业设计在评估反馈意见时,都是学院领导和教研室主任参加反馈会,再由学院将反馈意见传达到指导教师。改革后的毕业设计反馈意见会,要求全体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师参加,让指导教师听到原汁原味的反馈意见,避免了由于“二传手”对反馈意见的理解问题而造成反馈意见的偏差。

6.答辩能反映出学生真实的设计状态和答辩教师的工作状态,所以,严把答辩关,对全校所有的专业的答辩情况进行现场检查,掌握第一手答辩情况,并把答辩过程作为毕业设计评估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树立问题意识,强化问题导向

改革前进行毕业设计评估时,在肯定成绩的条件下,轻描淡写地查找一些问题,以肯定成绩为主,查找问题为辅。这几年,黑龙江科技大学在毕业设计评估时树立问题意识、强化问题导向。当然要求评估专家有敢于触及矛盾、解决问题的责任担当。对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不掩盖、不回避,评估专家要在发现问题上下功夫。

(三)将毕业设计评估与整改相结合

通过毕业设计质量评估,找到毕业设计这一环节所存在的问题。而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一是靠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二是靠改进毕业设计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所以,把在毕业设计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和改进意见不但在反馈会上进行初步反馈,还以评估文件形式将反馈意见下发到各学院,并且要求各学院、各专业在下一年的毕业设计总结中要充分地说明针对上年度的反馈意见采取了哪些整改措施和办法,整改的效果如何,还存在哪些整改困难等,需要学校层面解决哪些问题,并把对上一年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作为下一年评估的一项指标进行考核,实现了毕业设计评估与持续改进闭环运行,解决了毕业设计最后一千米的问题。

(四)加强督导工作

对于毕业生不超过三届的专业以及指导不超过三个轮次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作为重点评估对象的同时,从毕业设计任务书的下达、开题报告及开题答辩、中期检查、毕业答辩等实行全过程的跟踪检查和指导,并且重点放在指导上,充分体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指导方针。

(五)约束与激励机制并用

将毕业设计评估结果纳入到各学院的年度考核结果中,同时每年评出前30%左右的毕业设计工作效果好的专业进行奖励,做到约束和激励机制并用,调动了各学院各专业做好毕业设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对评估方法的改革是正确的,改进措施是得力的,毕业设计质量提高的效果是明显的。

三、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策略

(一)规范毕业设计质量标准

加强学风建设,解决好毕业设计与就业找工作这一对矛盾,这也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之一。只要师生共同努力,结合学生特点,合理选题,在管理上按着毕业设计质量标准要求学生,适当保证毕业设计的时间,就能使毕业设计的质量不断提高。严格执行评审与答辩标准,对于没有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的学生,或者设计质量达不到标准的学生,当年不允许补答辩,与下一年级一起再次进行答辩,杜绝学生的侥幸心理。对于文科类、经济类等以文字论述为主的毕业论文实行制,并制定过关标准,对于不通过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于工科类专业,相近类的题目放在一个组进行比对答辩,坚决遏制毕业设计抄袭之风的蔓延,对于发现抄袭行为的,一律按照考试舞弊处理。探索试行分期答辩制,对于毕业设计进度快、质量好的学生,实行“快马加鞭,快车先到”,以激励有能力的学生先行答辩,先行毕业。

(二)进一步巩固和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完善激励机制

进一步巩固和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建立系统完善的激励机制。学校每年评选毕业设计指导先进学院、优秀毕业设计指导先进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优秀教师,并给予单位和教师个人表彰奖励。同时将毕业设计先进单位作为年末评优的依据之一,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作为教师评优评奖、晋职晋升的依据之一,对于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设计的学生给予表彰奖励,颁发优秀毕业设计证书,并将其荣誉纳入个人档案。各学院可以仿照学校的做法,评选院级毕业设计指导先进专业、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优秀毕业设计学生,形成系统完备的毕业设计激励机制。

(三)强化选题的作用

毕业设计选题直接关系到毕业设计的质量,要严格实行双向选择,既可以学生选导师,也可以导师选学生,既可以导师出题学生来选,在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等毕业设计相关要求的前提下,更是倡导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就业岗位或者学习兴趣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大力提倡“真刀真枪”、真题真做、实物制作,增加学生的责任感、成就感、获得感,既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四)实行节点管理

针对毕业设计“前松后紧”问题,优化毕业设计工作流程,针对每个毕业设计题目,学生与导师一起,共同制定毕业设计工作流程,将毕业设计划分为若干阶段,诸如调研阶段、开题阶段、毕业设计初稿阶段、毕业设计修改阶段、毕业设计答辩阶段,再将每个阶段划分为若干个节点,严格实行节点管理,保证实现段段清。

(五)倡导团队指导法

毕业设计质量难以提高的主要问题就是优秀指导教师少,优质教学资源相对匮乏,这可以采取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指导效率的办法,即团队指导法不失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好方法[7]。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生的自身努力外,也需要指导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齐抓共管。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管理工作者,都必须遵守具有很强约束力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只要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就一定能使毕业设计质量再上新台阶,从而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 工作审核评估工作指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2.

[2]杨雪华,杨姝,蒋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 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

[3]赵丽新,杜溟,陈明等.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 系的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1).

[4]赵红梅.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构 建研究[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2).

[5]关连成,陈素玲,周亚慧.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 题及应对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篇8

然而,在取得预期效果的同时,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层出不穷,学生实习指导与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目前资料搜集,针对旅游高职院校学生实习指导与管理工作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顶岗实习管理模式与体系:从顶岗实习管理模式与体系研究出发,总结目前较为普遍的实习管理模式,以某一专业为例,提出较为系统的实习管理体系,如候国林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反思与创新》、牛习现、谷勇的《高校学生企业顶岗实习管理创新研究》等。

(2)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的问题:主要从学生角度出发,探析旅游高职院校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安全、心理、思想教育、职业素养等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如李培荣的《旅游专业学生实习心理变化分析与对策》;聂建波、钱学礼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酒店实习期间不稳定因素的分析及解决措施》等。

在众多的研究中,研究者大多把目光聚焦在改革实习制度和实习模式上,忽视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的重要性。这里的指导教师片面的指旅游高职院校指派的校内教师,与企业合作,共同对学生的实习进行指导与管理的人员。校内实习指导教师承担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管理责任,是顶岗实习学生在业务上的指导者,是保障学生顶岗实习工作顺利开展的实践者,更是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利益的平衡点。

1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专职化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1)从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的稳定性角度考虑,安排具有经验的专职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十分必要。顶岗实习环节是学生从校园跨入社会的重要一环,是“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转变关键阶段,该阶段学生在体力与心理上都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对学生的就业观、人生观有着重要影响。从笔者目前从事的实习管理工作经验中可知,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真正融入企业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校内指导教师设身处地帮助学生与企业沟通,维护实习学生的正当权益。

(2)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需要稳定、专职的实习指导教师。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关系中最重要的内容,而实习指导教师则是维持这种关系的纽带与桥梁。稳定的专职实习指导教师,定期与企业沟通联系,实现校企共同管理实习学生,协商解决实习过程中的问题。顶岗实习学生的企业人与学生的双重身份,企业在过程管理过程中也存在棘手的问题,急需要专职实习指导教师行之有效的共同处理学生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专职的顶岗实习指导教师是旅游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推动实习单位愿意接纳学生进行实习活动,树立学院专业的品牌效应。但是,仅仅选拔顶岗实习教师、培训顶岗实习教师工作,就急需了解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的岗位能力要求,因岗培人,因岗选人。

2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岗位能力分析

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是人员的组建,更多的是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岗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具?w可从知识、技能、态度三个方面来分析:

2.1形成专业的知识结构

现阶段,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很多是其他专业老师“半路出家”,缺乏对专业、对行业的认识和了解,只能凭借主观意愿去指导学生实习,缺乏系统的岗位知识,主要指以下几方面:

(1)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需全面了解教育部、省市教育部门对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指导意见与基本要求,认真学习方针政策,有据可依开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工作。

(2)学习和掌握《劳动法》、《合同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学院、学生作为顶岗实习的其中两方,相较于实习单位而言,缺少专业的法律顾问,因此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需承担起运用法律知识维护学院、学生在实习过程的权益的重任。

2.2综合提升自身素质、培养岗位职业技能

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不同于其他专业教师,教学的过程是知识的传授或技能的培养,而更多地是引导学生成长,从学生角色到职场人的转变。因此对于实习指导教师而言,学院、学生、企业三方纽带作用的发挥依赖于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与语言沟通技巧,形成良好互相的实习管理氛围,成三方共赢的实习管理模式。另一方面,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具有较强的执行力,从顶岗实习岗位面试招聘活动、实习生入职准备到实习过程中的突发问题处理,都需要高效率的执行能力,处理问题及时有效,保障定岗实习工作顺利开展。

2.3具有高素质的敬业精神

篇9

【关键词】教学型高校 毕业设计(论文) 多元化

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地位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教学计划中的关键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风和实践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是训练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初步形成规范工作习惯的重要演练,是对学生本科阶段学习、研究和实践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全面检测和认定,是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毕业设计(论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毕业设计(论文)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作为本科阶段最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然而,从目前各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状况来看,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明显下滑,普遍存在着选题不当、内容重复、理论与实际脱节、形式不规范以及学术剽窃等问题。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是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根本,对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

1.学生的因素

高校扩招后入学门槛逐年降低,尤其是为数众多的地方院校,生源质量明显下滑,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相对较差,如果在大学期间学习不努力,则在毕业设计(论文)中难有好的发挥和表现。其次,由于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毕业设计(论文)一般又安排在毕业前夕,在面临应聘、考研、公务员考试等各种因素干扰和影响下,学生很难将思想和精力投入到论文上。另外,近年来论文现象泛滥;来自网络的资料和文献获取便捷,使拼凑论文变得容易。

2.指导老师的因素

对于地方教学型高校,专业教师相对较少,安排指导的学生较多,加之教师自身又有科研任务,很难在论文指导上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很难对指导的论文进行深入研究和仔细审阅,因此不能针对性提出指导意见。另外,近年来在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普遍使用手机和邮件进行沟通,方便的同时却也使教师指导学生的效果受到很大限制。

3.毕业设计(论文)组织和管理的因素

选题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第一步,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论文)的最终完成质量,这一阶段的工作通常是先由教师进行课题申报,课题在学院审核后,最后由学生选择。教学型高校本科生数量一般较多,按照通行的一人一题的要求进行课题申报和选题,就容易出现题目重复(大同小异)或题目不适当,从而限制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质量。

目前各学校毕业论文选题时普遍采用双向盲选的方式,但是考虑到毕业论文环节工作量因素,很多学校还是按照教师的教研室(系)归属和职称等情况,设置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某些情况下还会指定学生进行选题,因此导致一部分教师所指导的论文和其专业并不匹配,导致教师在实际指导过程中,只能帮助学生把握论文的一般形式和逻辑结构,很难提出对论文研究真正有价值的指导意见。

通行的毕业论文组织管理和质量监控重形式轻内容,主要表现为毕业论文一般规定必须按照统一的时间安排来进行,并且各个阶段都要求指导教师和学生填写规范的制式表格,固定化、程式化的管理流程和规范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监控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进度,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统一的进度安排使组织管理工作高度集中,各级教学部门通常只注重毕业设计(论文)流程和规范的形式审核,疏于内容审核,另外单一和固定的过程管理也限制了指导教师和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安排上的灵活性,而且填写各种表格本身会耗费相当的时间,指导教师和学生皆有疲于应付之感,对论文写作产生了消极影响。综上所述,目前通行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流程及规范,从课题申报、课题审核、资料收集、实验或调研、论文撰写、修改、定稿到论文的成绩评定,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与考核机制。

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措施

1.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时间适当前移

考虑到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功能和性质,各高校通常将其安排在所有课程修完之后的第八学期,必然会和毕业生的生产实习、考研、应聘互相影响,如果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始的时间适当提前,即将选题、资料收集等前期准备工作在第七学期中期完成,在第七学期中后期完成论文开题,这样以来学生还可以在寒假期间继续撰写论文,到第八学期前半段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工作。这样安排既不会影响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时的知识储备要求,还可以将寒假的时间有效利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将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毕业设计(论文)。

篇10

【关键词】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影响因素;提高措施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学生在校期间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1]。如果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毕业生的质量。本文对近年来在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措施,以期为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影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

1、高校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问题

近年来,受整个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国家对本科专业进行了整合,注重基础、淡化专业、拓宽口径、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通过压缩专业培养所需总学时的方法,以加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在专业总学时减少的情况下,注重基础与拓宽口径之间有了很大的矛盾。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是学生的基础理论不扎实、专业基础知识不牢固,实验和实践技能差,严重制约着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2]

2、指导教师方面的问题

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各高校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大力引进教师,但学生数量的增长远远超过教师数量的增长,师生比过低,由此导致教师们承担的教学、科研等任务很重。学校不得不采取增加每个教师指导学生数量的方法来应对,教师超强度的工作使得其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上的精力和时间都有限,无法做到尽心尽力的指导。处于这种工作状态的教师,尤其是部分青年教师,整天疲于应付,没有时间去进修学习,业务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3]。因此教师在题目设计时常常选择难度较低的题目而回避难度较高的综合性题目。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这个环节中不能真正得到提高,长期如此使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逐步下滑。

3、学生方面的问题

高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时间往往安排在四年级第二学期,在这期间毕业班学生的其他事宜都对毕业设计(论文)造成干扰。在毕业设计(论文)前期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及设计方案的阶段,部分通过考研初试的学生要准备研究生复试而对毕业设计(论文)前期工作投入不足。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还要参加前七个学期各类不及格课程的清考考试,必然要占用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用于复习功课。还有一些学生为了找到理想的工作,忙于参加各类招聘会。签定工作合约的学生还要在用人单位上岗试用,无法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中,导致选题避难就易,研究态度不严谨,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得不到保证。

4、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

目前,高校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质量管理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虽然多数高校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也都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文件来规范其组织与管理,但是管理监控力度不够,监督不到位。致使一些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态度不够认真、往往敷衍了事,通过就行。指导教师有时疏于管理学生,对待缺勤学生也不过多追究,指导交流的方式过多依赖于电话、网络等,给学生面对面进行指导的时间逐渐减少,对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管。对于部分在校外签约单位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来讲,教师与其之间的指导交流机会就更加困难。所有这些问题和现象,都影响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效果与质量。

二、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措施的探索

1、科学制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既要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考核方式等方面大胆探索和改革,形成层次清晰、模式多元、制度配套、保障有力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又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坚持面向区域经济或行业发展的主战场培养人才,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要以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及服务面向,研究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并将培养标准细化为知识、能力和素质大纲,使其能够落实到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中。

2、提高指导教师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即要具备本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指导教师应坚持专业理论知识再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领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还要把握专业发展前沿动态,提高专业素养和水平。指导教师应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用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在科研活动的过程中,提升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只有指导教师自身科研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4]。因此教师要在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启发引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奠定基础。

3、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关键所在是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为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活动主体对象的学生,大学阶段的主要目的是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要重点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成才观和就业观,使学生重视各类实践教学过程,尤其将毕业设计(论文)看成是学生从校园走向实际工作岗位的桥梁纽带。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才能真正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4、加强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监控管理

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监控主要包括:开题、中期考核、答辩的监控。开题重点注意学生开题报告中的进度安排与指导教师下发的任务书规定的时间安排是否相符。中期考核主要考察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毕业生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指导意见,对完成任务较差的学生,学院和指导教师要及时给予警示,分析原因并督促其按期完成。答辩前指导教师应认真、细致地检查学生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及全部文档资料,指出存在问题,让学生立即改进完善,并综合学生的学习态度、专业技术能力和设计(论文)的质量与水平,写出审查意见;答辩过程应严肃认真,着重考核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对本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使指导教师在今后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实践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5]。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