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演变教案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1: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的演变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的演变教案

篇1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案;实证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很多学校的教师对“学案”进行了教学实践的探索,以期能以学案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开创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局面。《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了高中生物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那么,现行的高中生物学案是否真正体现了这四个基本理念?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本文拟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对高中生物学案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

二、学案的实证分析

1.从结构上分析

实施学案教学后,传统的授课型课堂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使一些教育实践者感到欣慰和兴奋,认为这就是新课程课堂。但是仔细分析现行的高中生物学案,我们不难发现,单从结构上看,学案到教案其实是换汤不换药,仍按教案的预定思维组织学案结构。学案取代教案,本是想通过导学案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寻求新的教学理念的体现。然而,现有的导学案在设计上往往侧重于照搬课本,甚至是将课本内容重新进行了一次“伪包装”,然后美其名曰“导学案”,或者是原先教案的“灵活”改编,这样的学案设计其实是起不到任何效果的。

2.从内容上分析

从内容上分析,现行的高中生物学案是否真正落实新课标所倡导的三维目标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首先,学案的学习目标变成了教案教学目标的简单复制。显然,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不是同一概念,因为二者面对的和适用的对象不同,可是有的学案竟然简单地将教学目标里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直接复制在学案上,这样的三维目标恐怕难以实现其教育价值。其次,导学环节设置过于模式化。在设计学案的过程中,有的教师直接将教案里的诸如“引入主题、自读感知、合作探究、能力提升”等内容嫁接在学案上,让学案成为教案的翻版。这种模式化的导学环节学案范例不在少数。再次,学案中的习题性问题、概念性知识以及原理性知识主要都是以练习题的形式呈现,且内容很多,学案几乎就成了“练习册”。学生忙于查找资料、填空解答,疲于应付,根本就没有潜心阅读、静心思考、深入探究的时间,教师的指导演变成了彻头彻尾的“讲解、对答案”,没有留下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痕迹”。学案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自称,但在内容上却都是以高考所要考查的知识为主要学习目标而设计的练习题,那么,以之为载体的教学既无法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又缺乏对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关照,何谈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呢?而忽略了学生的能动性与差异性,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其教育期望价值呢?

3.从呈现形式上分析

当前高中生物学案的呈现形式也不容乐观。首先,当前学案并未真正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如何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是课堂教学面临的永恒课题,学案教学以专注于“学生的学”自称,更不能例外。但是就现在学案教学的实行情况来看,全班、全校甚至全区统一使用一套学案的情况较为普遍。这种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和使用学案的做法,不仅脱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控制,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其次,导学案的呈现方式出现固定化和模式化倾向。现行的高中生物学案教学通常在课前或当堂发放学案供学生预习,但无论是哪种形式,通常都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固定了一般模式,即机械化地安排了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导学导练和拓展提高四个环节。忽略某些环节(例如合作探究环节),这种严格控制教学环节以及时间安排的形式本身就忽略了课堂的复杂性与生成性,不仅违背了教育的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还违反了新课改的理念。再者,使用学案的课堂模式基本上是以学生汇报个人学习结果为主,很少呈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思考的过程)。课堂上,许多学生将“教学用书”之类教辅书上的答案搬到学案上,在课堂上一一回答,课堂是热闹的,但学生的“思维能力”严重受损,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弱化了。许多学校还尝试运用“合作学习”的模式来实施学案教学,结果小组的作用并没有真正地发挥出来,小组虽然是在合作,但小组成员中一些学生对学习的体验不足,“随波逐流”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无论从学案的结构、内容还是呈现形式上来看,学案都有“穿新鞋,走老路”的嫌疑,以之为载体的教学既无法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又缺乏对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关照,更不用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了。综上所述,作为教学变革的一种载体,学案身上有着很强的预定思维的痕迹,它不可能实现人们所期望的教育价值,也无需再承担起今日所要承担的过重使命了。

参考文献:

[1]韩立福.论学案教学的利弊与改进建议[J].教学与管理,2012(10):7-8.

[2]崔益林.导学案,究竟能够走多远[J].教育科学论坛,2012(8):20-21.

篇2

一、学校生物园地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

1.生物园地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延伸和补充。学校生物园地建设是新时期学校硬件设施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是推进全课程教育的一个途径,全课程教育理论框架需要很多实际内容来填充,学校生物园地作为非学科活动区为全课程教育理论框架填充了一项确切的内容。生物园地建设为学校进行劳动技术教育提供了一个场地,为推进素质教育搭建了一个平台,学生通过在生物园地劳动锻炼肢体,学习植物、动物的种植、养殖知识,培养劳动技能。学生通过在园地里切身接触、观察植物、动物,提高自身感应现象、认知事物、探索植物动物进化过程的能力。学生通过享受生物园地创收项目的成果(果实),培养自身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2.生物园地是改善环境的需要。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和校园环境,对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层次以及影响力、渗透力也意义非凡,学校如果不加重绿化美化,势必成为这美丽图画中的一个斑点;而学校生物园地建设,正是对学校绿化美化工作的强化,是对学校面貌的着装打扮,从而使我们的学校以鲜艳的色彩点缀于美丽城市之中,可以说生物园地是作为学校校容校貌的一个亮点。

二、学校生物园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生物园建设缺乏规范,随意性大。教育部颁发的现行《教学大纲》和《河南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新标准)的要求,生物园地面积应在300平方米以上,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层次进行建设,而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有的学校为了应付检查,只是开辟出一块空地作为生物园地的范围,而没有相应的设施,同时缺乏层次。

2.学校生物园地缺乏内涵。学校生物园地中的动物、植物等品种单一,有的只是摆设,有些学校只管种植,不管死活;形式主义表现突出。

3.学校生物园地建设没有明确的目标。学校生物园地建设非一朝一夕之事,是一项比较长期的工作,应先容易再提高,先框架再系统,先基本再达标;而有的学校为了赶进度,搞突击建设,只是为建生物园地而建,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4.学校生物园地建设缺乏资金。生物园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学校目前的经济状况,难以满足生物园地建设的需要。

三、生物园地建设的努力方向

1.对照标准严格要求,规范建设。新建学校或旧校址改造学校,在整体设计规划时,一定要按照《河南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新标准)的要求,将学校生物园地以及新标准中要求的其他项目规划在内,争取每一个新建或改建成的学校都符合新标准的要求,成为一个真正的硬件设施合格的学校。

2.合理种植各种生物,使生物园地的种类平衡。生物园地的种植种类应有:植物种植,动物养殖,植物种植试验,动物养殖试验,学生劳动技术、生物知识教育,校园经济项目,辅助设施等内容。植物种植先以奇、特、新为主,动物养殖先以容易养殖的动物为主,在植物种植、动物养殖中应有小实验的内容。在结合劳动课、生物课对学生进行劳技、生物知识教育时,要有教案,有记录,有总结,有评比。辅助设施包括水(系)电设施、棚架设施、饲养笼(池)设施、曲幽径设施,育种箱、饲养笼,标识说明牌,安全保护设施等等。

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多媒体;学习兴趣;教学手段

一、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相对于高中其他学科而言,生物教学内容显得有些枯燥,一方面缺乏了语文那样的激情,又远离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些学生每上生物课就想打瞌睡。针对这样的状况,生物教师要从上课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集中到教学活动中去。利用多媒体技术与我国传统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有效利用动画、图形、音频或者是视频等多种形式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够刺激到学生产生的不同的感官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提高其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生物的新陈代谢”内容时,有位教师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的情况,在新课导入时,没有直接导入,而是向学生演示了一段植物光合作用的模拟过程片段,对学生说:“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世界上最小的生物加工厂,今天我们将要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个工厂的生产过程和原理。”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将原本微观的光合作用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并且将其形象地比作生物加工厂,大大增强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可以使学生为之一振,学习兴趣有了提高。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突破课堂教学难点

由于生物教学内容抽象、涉及面广,在进行生物学习时学生们难免面露难色,学生们依靠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生活阅历要想学好生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自从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于生物课堂教学之后,在教学难点的突破上提供了有效的帮助。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生物教学,教师能够把抽象的生物知识形象化,通过直观的展示让学生清楚的观察到生物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投入到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当中。

如在基因的表达一节,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在课本上只看到静止的图片,学生是很难将静止的图片想像成好理解的动态图像的,如果让学生通过书上的文字、插图、老师的讲解等方式来真正理解这些内容,显然难度较大。往往是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可学生仍然感觉云里雾里,糊里糊涂。我采用Flash课件,向学生展示了转录和翻译的动态过程,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转录时,DNA作为模板的解旋,四种核糖核苷酸进入细胞核连接为单链RNA的过程,合成结束后RNA穿出核孔进入细胞质。这虽然是短短的一段动画,却胜过教师十几分钟的讲述,学生也将原来不清楚的问题在动画播放中解决了。接着,在多媒体上显示密码子表,通过提问让学生掌握密码子表的查询方法,在短时间内讲解起始密码,终止密码。然后,再次播放动态的翻译过程,使学生清楚地看到随着核糖体的移动以及tRNA的搬运,肽链在逐渐延长,直到遇上终止密码,肽链终止合成,然后从核糖体释放。通过多媒体使学生把复杂的课本叙述,通过动感过程从感性认识上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丰富课堂扩宽视野

在生物教学中,包含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却难以充分发挥,这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制约因素,一是教材篇幅有限,无法将相关的教学信息全部搜集进来,另一方面由于教材编辑周期的影响,一些生物教学最前沿的生动实例没有能够融入教学内容之中。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有效弥补这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是可以大量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提高W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巩固程度。例如在教学“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将人类在积极开展生物保护方面所开展的工作以及取得的成就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增强直观的感知,促进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丰富了课堂教学内涵,拓展了教学空间。二是可以及时将人类在生物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最新重大成果介绍给学生,例如权威杂志《Science》罕见地同时发表了两篇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的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室相关研究人员对乙酰化作用的新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代谢酶的乙酰化协调碳源的利用和代谢》和《蛋白赖氨酸的乙酰化调控》,揭示了乙酰化对蛋白质进行修饰以及对代谢通路进行调控的问题,像这些重大研究成果的介绍,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在计算机等工具的辅助下进行教学活动”,不是教学手段的全部,也不是课堂的全部内容。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部分老师盲目地追求课件的信息量、一味地拓宽所要讲授的知识面而进行所谓的“关联教学”,这样下来的结果就是课堂不再是“老师满堂灌”,而演变成了“新时代的电脑满堂灌”。

篇4

一、多媒体技术运用于生物课堂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形象、直观的效果,解决难点。例如我们在学习蝙蝠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性时,描述的话很难使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蝙蝠的回声定位能力。为此我制作了动画,将“蝙蝠在飞行过程中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立即反射回来”这一原理直观地再现出来,使学生一看就懂,有效地解决了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

2.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将抽象、难懂的东西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自然学科中的很多规律是抽象的,但往往是学习重点和难点所在。学生在观察时,无法看到这些规律的变化和事物的演变,不利于教学。如在讲述《根对水分的吸收》这一节的内容时,学生对根如何吸收水分很难理解,单靠过去那种一张挂图、一支粉笔很难讲清这一过程,于是我制作了课件,把这一过程动态地演示出来,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到了根对水分吸收的全过程,既方便了理解,又增强了记忆,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如《光合作用》,主要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即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植物体内的叶绿体把根吸收的水分和从气孔吸进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需要的养料,同时放出氧气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是很难想象和理解的。而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我们营造一个形象的光合作用过程,设计成一个动画,将这一个过程可视化、拟人化。把叶绿体描述成一个“工厂”,水和二氧化碳是这个“工厂的原料”,当这些“原料”欢快地进入“工厂”加工后,出来的是“工厂的产品”:氧气和养料。学生通过这个贴近他们生活的动画,很快就能理解光合作用,认识光合作用对于植物的重要性。这种学习方式,易被学生接受。

3.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收集多媒体资料信息,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在准备教案时,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在传统的教学中,这种资料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和录像等这些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这样的消息来源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随着电脑科技的普及,教师将可以通过电脑从网络中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如在学习鸟类家鸽的内容时,我预先从网上搜集了大量的关于家鸽的图片、视频等素材,在上课时,借助电脑向学生展示有图、文、声、像相结合的电子课件,直观形象的将家鸽适行的外部形态特征、运动、呼吸、消化等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

4.利用多媒体计算机,高效轻松地复习。生物的许多内容都是需要反复理解和记忆的,学生在复习时可以将课堂上讲解的多媒体课件再次从计算机的资料中心读取,对不理解的环节可以反复观看,并且可以观看其他教师的教学内容,这不仅大幅度降低了教师的工作强度,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利用多媒体技术上好实验课。实验课要引导学生动脑、动手、独立操作,才能达到巩固知识、培养技能、提高分析观察能力的目的。为达到此教学目的,我这样去组合媒体:(1)指导学生重点阅读教材,使其掌握实验目的和操作要领。(2)用语言或板书进行质疑,了解学生对实验的准备情况。(3)用录像片示范基本操作、展示装置结构,提示实验步骤。(4)用投影片分析实验原理,指导填写实验报告。

二、多媒体技术运用于生物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1.图文并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计算机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独具优势。计算机可将文字、声音、图像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把图中的事物作从小到大、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从表面到本质的处理,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反复观察,从而使学生的观察逐步做到有序而细致。如在讲花的结构时,我首先从微机上调出一朵花让学生观察整朵花的结构,让他们自己叙述,然后设置动画把这朵花分解,逐一飞出,让学生对比自己观察的结果。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整合 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非常注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而这些能力的核心就是搜集、分析、处理信息和综合应用地理信息解决问题。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与学的方式并不是自古已然、天经地义的东西,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而确立的。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主流,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更是当前实施新课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关联

信息技术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核心内容,按国际上流行说法,信息技术是指: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覆盖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传感技术而成为的一门综合技术和方法体系。在中小学教育实践活动中,一般指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已经成为目前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个显著标志。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信息化高科技时代”,传统的教育已经不适应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现代技术手段成为迫在眉睫的引用工具。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于教与学之中,对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整合”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标准》要求课堂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励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要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技术,是实现教学优化、达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有效手段。

二、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为了整合而整合

把信息技术神化、把整合看作时尚,堂堂课都要与信息技术搭边,没能从思想观念上意识到整合的客观必要,只是将整合形式化和表面化,纯粹是为了整合而整合。反映在教学上的不良后果就是,让课堂学习停留在了感官和直观学习水平上,弱化了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内在质量,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照搬照抄,毫无创意

许多教师在进行公开课教学时,喜欢利用网上下载的课件进行教学,但对下载的课件不是稍加修改就是照搬照抄,完全跟着别人的想法走,甚至于教案都是根据别人的课件来撰写。没有丝毫的主见和创意。这就需要广大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更多的“整合”模式,然后通过广泛的交流,沟通,吸取别人的精华,并添加上自己的创意,来提高“整合”的效率。“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句话是最能说明问题的。

3.以辅代主,本末倒置

信息技术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对于一些课堂规律的演变,学生未见的或难以再现的地理事物,通过多媒体展示,是信息技术最大的优点。但有的老师却把整堂课的所有内容、所有教学环节都纳入了其制作的课件之中,甚至是一个简单的地理问题,本应由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做出反应的,也由计算机代劳了,从而造成了整堂课都由多媒体“霸占”的局面。长期以往,学生会失去他们应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也造成了教师和学生都成了计算机的奴隶的局面。事实上,整堂课都是学生对着屏幕,还会造成学生脖子酸痛、眼球疲劳等一些的生理问题。

三、解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整合方法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整合的前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开展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就必须要求教师应掌握最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并具备在现代信息技术下设计教学的技能。为此,只有加强自身的信息技术业务进修,提高电脑操作技能,才以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2.正确定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信息技术在展示地理事物、演变地理规律上具有独特的优越性,使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和教学模式受到了冲击,以至于许多人误认为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要排斥教师的主导地位。一切教学手段,包括现代教育技术,都是为了教学服务的,如一味地否认信息技术手段,自然是不可取的观念,但过分夸大了信息技术手段,以辅代主,会造成教师、学生被机器所束缚,成了课堂的“仆人”。

3.充分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篇6

  物理老师个人工作总结1

  通过初中物理新课改的学习,我真正体会到,新课改对教学的要求,就是教师与学生要交流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先学后教,当堂达标”。我对学习和实践新课改的体会主要有三点,内容如下:

  一、改变教学观念。

  观念的转变,是课改的先导。作为课改实施者的教师,能否真正领会国家新课程理念,能否转变旧有的教学观念,是课改成功的关键。传统的“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方式是把学生建立在学生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物理知识由教师做实验得出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式的学生,由于有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了。

  二、抓好课堂教学。

  课堂是实施课改的主阵地。既然是课改,我们没有现成的教案及其他教辅材料,只有教材和课标,因此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坚持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先进经验,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

  1、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学案。

  2、创设情境,精彩导入。

  3、课堂教学中,注意把握好导与学的关系。

  4、课堂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与难点。

  三、重视评价体系的构建。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活动,善于运用科学的赞美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不吝惜自己表扬的话语,以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学生也可以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学生也可以评价老师,学生,家长也参与评价,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让学生参与评价,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还可以使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学会接纳和吸取。

  实施新课程改革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教师要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从思想上转变观念,从行为上转变方式,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努力构建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千万不能让新课程改革“穿新鞋,走老路”。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只要我们能不断探索“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的思维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的基础教育事业一定会翻开新的篇章。

  物理老师个人工作总结2

  本学期担任高二(10)、(11)班理科物理教学工作,圆满的完成了任务。现做小结如下:

  一、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本学期进行物理选修3—1和物理选修3—2的教学。主要工作如下:

  (一)教学内容:完成了①选修3—1中的:电场、恒定电流和磁场。②选修3—2中的:电磁感应、交变电流(第一、二、三节)的教学。

  (二)作业批改:本着精留精练、不搞题海战术的指导思想(符合新课改精神)。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完成质量进行分析,对错误解法进行剖析,对不同问题进行归类,对不同的解法进行归类,使学生通过作业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

  (三)测试情况:①单元测试四次。包括电场、恒定电流、磁场和电磁感应。全部为全批全改,并进行试卷中各题得分情况统计、卷面分析和讲评。并找同学谈话,分析每个同学的得失。②期中考试一次(与选修3—1的模块考试采用同一张卷)。并进行试卷中各题得分情况统计、卷面分析和讲评,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出学分。

  在抓好本职教学任务的同时,我还与本组其他老师一起 ,积极进行教学科研,总结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教科研水平。此外。我还积极参加深圳市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共96学时。

  二、认真备好课,突出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三、注重课堂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本学期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物理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

  四、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物理老师个人工作总结3

  我担任初二年级物理教学工作刚好两个学期,由于初次接触初中物理教学,本学期我抱着边学边教的态度认认真真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现结合本学期期末考试,就本学期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

  一、学生基本情况

  我校八年级共一个班,29名学生。本班学生的优点:比较活跃,同学之间关系良好,能够互相帮助,班集体意识比较强,学习氛围相对较浓。

  本班学生的缺点:理科基础差,计算能力比较弱,理科学习的信心比较缺乏。班内有几个问题孩子,容易对班级学习造成不良影响。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差,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还有待培养。

  二、试卷分析

  本次期末学业质量测试题考查内容紧紧联系课标,联系生活,注重学生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难易适中,面向全体,是一份高质量的可以真实反映学生学业水平及教师教学水平的优质试卷,具体体现在:

  1、试卷结合课标,注重了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估测的能力考查,体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结合课标,对噪声的危害及控制方法进行了考查,也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有所体现;

  3、以课标要求,对现代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考查体现在超声应用、光学知识应用等方面,体现在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中。

  4、本试卷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比如如何进行科学实验,合理提出问题及猜想,并举出生活实例,题目形式多样,角度独特,可体现学生能力。

  5、本试卷注重学生实验的考查,关于实验的考查在试卷中占相当大的比例,可以真实反映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

  6、本试卷重视考查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自然现象的解释,体现了课标思想。

  7、本试卷注重对学生分析计算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合理分析能力及计算能力。

  三、教学质量分析

  本学期我坚持学习课标,钻研课本,研究实验,研究教学方法,力争让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培养好学生的学习技能,打好物理学科的基础。虽然尽了力,但通过这次测试也能暴露出一些教学中的问题,现分析如下:

  1、教学中有细节未引起重视。比如课本中的插图中的知识点,只是点过,未在教学中真正起到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的作用,导致个别学生在做题时不知所以。

  2、教学方法不灵活。通过试卷上实验的考查,我发现我的实验教学只是遵循课本实验,只是课本实验在实验课上的照搬或者简单的演变,没有在多种实验设计上、不同操作效果上下功夫,以致在实验方法改变的情况下学生出现盲区。

  3、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及补充提升做得不到位。从学生答题情况可以看出,一些很简单的基础知识、基本术语学生也出现了不少错误,这说明平时教学中对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心中没数,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以致教与学出现脱节的现象。

  4、从计算题看,学生的计算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仍有不少同学将简单的计算算错,导致失分,不少同学还是分析不出做题的方法。这说明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培养不够,平时所教的画图分析法效果不佳,说明平时的练习没有抓住重点题型、重点突破,没有做到高效练习,以致学生没有形成科学、正确的分析解题方法。

  四、改进措施

  1、继续深入钻研课标,体会课标的要求及其所渗透出来的教学思想及教学方法。

  2、深入钻研课本,优化教学设计,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争取更实用、更高效的教学。

  3、注重实验教学,不仅要高质量完成课本实验,还要针对实验进行多样性再设计,让学生多方位的感受实验,体现实验思想,提高动手能力及分析能力。

  4、面向全体教学,及时反馈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并进行反思及再设计,巩固教学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基本技能。

篇7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6.011

江苏省从2005年秋开始在普通高中全面推行新课程教育改革,如今已经实施了7个年头,而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于教育理念的转变,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本人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育理念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全面发展。应积极主动地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并指导每一位学生,加强师生的沟通与合作。

(2)化学新课程倡导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获得知识最直接、最准确的方法。只有经历过探究的过程,努力掌握探究的技巧,才能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贴近生活、关注社会。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规律可以从生活中发掘。在教学过程中将化学与生活、生产,化学与社会紧密的联系起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学生的自我发现,渗透科学新发现、新发明,引领学生认识自然规律,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就是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入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所以,只有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为此,笔者在前人学案教学的基础上也作了一些探索,总结了一种“学讲练探”导学式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感觉颇有收获。在此,谈谈本人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学讲练探”导学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在于:传统教学模式注重讲授式的“要我学”,学生在大多数时间内只能被动接收老师的知识传授,学生的思维受到极大的束缚,学生遇到不太理解的问题时,只能运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这样的课堂气氛往往比较沉闷;而导学模式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前必须做好大量的预习工作,带着问题来听课,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只要充分利用好导学案的功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课堂气氛就比较活跃,学生的思维也很容易受到激发。长此下去,学生接受和理解新事物的能力也得到加强。

要充分发挥好导学案的作用,真正把每一节课导好、导活,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我认为关键要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学案的编写

学案的编写要以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练的机会为原则,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和施展,使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易学、乐学、会学。在编写过程中,应注重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梯度化原则。考虑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习惯及能力,学案中的问题设置尽可能由浅入深,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在完成学案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启发性原则。学案中的问题设置应富有启发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既能在基础问题上体验成功,又能在其他问题中体验到思考的乐趣,领悟到知识的奥妙,培养顿悟性。

(3)创新性原则。学案导学应根据不同的章节内容进行编排。不能自始至终就是几个填空,把课本或者某些资料上的原话改几个空就变成了学案。学案应是教师教案的学生化资料,是教师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而准备的自学工具。只有创新,才能最大限度的让“学讲练探”导学式教学模式产生良好效果。

笔者认为:“学案”的重点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学习目标的确定;(2)学习方法与学习活动、实践活动的指导;(3)学习内容的拓展,等等。“学案”不能代替课本,“学案”不能等同于课本内容的搬家,更不能通过“学案”把课内的训练转向课外。

1.教学目标的编写

教学目标既应是体现教师对教育本质和目的的正确理解,又必须体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力水平,还要充分考虑教学要求和考试大纲的实际。好的教学目标是一种全新的知识观、方法观和价值观的体现,不可以是简单的教学要求的罗列,而应该是让学生去发现真理、获得方法、总结结论的过程,是使学生在发现真理和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培养创造力的。

教学目标应分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对知识上的空白点、易忘易错的成分、模棱两可的问题形成感性上的认识。不同的学生在知识基础上的不同,就要求我们设置的教学目标要有梯度,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按学生能力发展的不同层次可将教学目标分为基础目标、一般能力目标和创新目标。

2.学习内容的编写

学习内容必须包括学生须知须会的基础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内容的编写要紧扣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识层次,不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和重复;设问的指向性要明确,采用思考问答题的形式,并尽量使问题细化,注意设问的梯度与联系,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填空、习题的堆积;应当采用启发式,使学生“跳跳摘桃子”,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注重运用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发,触发联想,举一反三,产生迁移和连结,甚至形成新的观点和理论,达到认识上的飞跃。

学习内容的编写具体地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注重对课本知识的重组

课本知识在某些问题上的阐述过于简单,而在某些问题上的阐述又过于抽象。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结合教学要求对课本知识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使之既符合中学化学实际,又不违背科学原理,有助于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开展教学。

(2)要注重创设问题的情境与梯度

知识的获取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我们对问题的解决过程设置路径指导,通过层层递推,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

(3)要注重学科间的渗透,并广泛联系生活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物理、生物等自然学科之间的联系还是比较紧密的。若能将化学知识与其他自然科学或者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结合起来,将更容易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飞跃,而且让学生感觉学习不再枯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学案的编写是一项值得探究的工作,任何一份好的学案决不是一蹴而就,只有潜心研究,注重挖掘学案之潜力,才能编写出适合学生发展的好学案。把学案演变成练习册,这不仅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学案”导学要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空间,否则,就会导致学生课前学习完全同质化,这对于学生知识经验背景的多样化,对于学生课堂思维的多样性是不利的。

二、教学的基本程序设计

1.展示学案,自主研读

首先使学生明确本课时学习目标,进入学习情境,通过自学,先解决部分问题,生成疑难点,形成期待心理。

2.讨论质疑,形成问题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和老师的引导下以小组等形式讨论交流,展示观点及思维过程,产生共享与碰撞,教师要擅于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和存在问题,思考突破难点的途径。

3.精讲释疑,拓展思维

教师要讲清重点、难点、疑点、要点、思维点、发散点、能力点。此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产生方法、形成能力、发展思维、升华情感的关键过程,教师必须精心准备,它影响着学生思维发展的深度、广度以及情感升华的高度。

4.总结提高,形成方法

此过程须由学生自行归纳梳理,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应该给出可供学生系统总结的线索,指导学生归纳梳理知识的方法,并关注学生的梳理情况,促进学生将知识抽象化、系统化。

5.练习巩固,学以继用

练习题应该包括形成性练习和探究性练习,不只是课堂知识的翻版,而应注重应用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三、应用“学讲练探”导学式教学模式的几点体会

篇8

1、重新组建学科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结合各年级各学科教师调整后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改革的新进展组建教研组。具体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含生物)、文综(含历史、地理、政治)、综合(含体育、美术、音乐)六个教研组,每组下设学科备课组。成立教学研究室,教研室主任由教导主任兼任,聘兼职教研员。实行领导包组制度。要继续加强对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的管理。教研员由学校教研室考核,考核结果入档保存,年度考核上报县教研室,对不称职的教研员要撤换。

2、积极开展“两课一评”工作,让校本教研真正为“有效教学”服务。所谓“二课一评”就是安排一名“十佳教师”和“两位青年教师”在周三上午讲课,要求教研组的所有教师全过程积极参与,听后对三位教师上课情况进行评议,就课堂教学的学生学习方法及高效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与主张,对教案进行有效的改、删、增。学校领导全程参与,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教研制度,加强对校本教研的管理力度,坚持校本教研的“五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定内容、定主题),坚持每周一次的学科教研(周三下午4:20—5:50),教研内容与下周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围绕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教研,并在学科教研组开展“我的教育(学)观”活动。提前一周确定人,确定内容,把谈的质量量化考核,记入教师考核成绩。

二、搞好远程教育服务教学的工作。

根据我校班班有多媒体设备的现状,制定远程教育工作计划,培训专职管理员,配备必要的硬件软件配套设施,及时把远程资源传输给全体教师。倡导教师充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教学,并把它纳入教师考核内容。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教研,及时解决。

三、抓好毕业班教学和测查工作

初三毕业班是体现一个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窗口,也是衡量学校在家长、社会各界心中定位的重要指标。根据我校教学质量的实际情况,一手抓考试学科的研究,一手抓全面的综合素质评定。瞄准镇党委政府和我校共同制定的目标,力争2010年中考突破40人。

四、确立全新理念,实施课改实验。

1、要抓好课程计划的贯彻落实,要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全开足各类课程,特别是在校本安全课、体育与健康课中加强食品卫生安全、防火防震、防踩踏、防爱滋病等传染病的防治教育。要把课表作为学校的法规,不挪不挤不占。

2、全面实施课程改革实验。首先要组织教师学习各科课程标准,在省、市、县培训的基础上,继续做好校本培训工作,确立新观念,落实课改精神。为彻底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厌学辍学、学习不主动学习的状况,我们确定我校的教学理念是:以生为本,关注发展。课堂主题是:人人参与,个个展示,体验成功,享受快乐。教学意图是:激活思维,释放潜能,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培养目标是:自主自信、自强不息的性格,勇敢有为,探索创新的精神,团结合作、服务奉献的品质。教学要求是: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由一个人的积极性变为几十个人的积极性,把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教育的目的是:教育不是把已有的知识储蓄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是把学生的创造力诱发出来,学知识是为了长智慧。教师角色转变为:由主演变为导演,由师长变为朋友。在课堂上教师由传授者变成策划者,一言堂为百家鸣,单纯知识型变为知识能力情感型,整齐划一变为灵活多变,死记硬背变为体验感悟,接受式变为探究式,安分守己变为超市自选。第二确立实验方案,组织教师按照方案实施。在实验中,要着力抓好“搭建学生自主发展平台行动研究”,“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研究”等省市立项课题的研究,适时开展交流、研讨、探索、总结。第三要围绕课改做好课题研究工作,今年我校确定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校级课题开始研究,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切实开展课题研究,转变教师行为,构建合作互动、民主和谐的环境与氛围,教师转变角色,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第四推进有效教学。组织教师学习第四中学、北留中学等校的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交流观摩等形式,总结经验,改进不足,探索各学科有效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

五、提高教师素质,加强队伍建设。

1、要继续抓好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课程改革体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学习,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既是新课程改革有效实施的保证,又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环节。

2、要抓实演课练课和评教创优活动,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进行拉网式听课,即开展每学期一次的公开课教学。之后根据学科组(领导参与)的评议,和领导平时推门听课相结合,将课堂教学能力分为三等:优秀、合格、待合格,待合格的暑期到进修校参加培训。把重点放在“是否用全新教育理念处理了教材,学生是否自主学习”上。

3、继续开展“十佳”教师评选活动,大张旗鼓地评选一批具有较高研究水平,具有良好师德和群众基础,有较高教学质量的中青年“十佳教师”,对他们进行表彰奖励和宣传。

4、制定青年教师培训方案。针对我校年轻教师多,且参加工作时间短的实际情况,分批分阶段培训青年教师,实施“一帮一”结对子工程,迅速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六、加强教学管理,落实教学常规。

篇9

关键词:课程教学组;教学团队功能;多元化教学

一、“电磁学”教学概况

自从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立以来,“电磁学”就被指定为全校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副校长亲自主讲,并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教师。近四十年的教学积累,使“电磁学”课程的教学走向成熟。“电磁学”课程1994年成为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类最早建成的一类课程,1999年被教育部审定为“国家理科基础创建名牌课程项目”,2000年被评为“国家理科基地名牌课程创建优秀项目”,200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3年被评为“安徽省精品课程”,2005年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7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每年招收的1 800多名本科生都要学习电磁学,约分18个教学班,都是周4学时。包括理学院4个班、少年班与零零班、其他7个学院约13个班。

“电磁学”课程教学组一教学团队组成:主讲教师队伍约25人,其中年龄在55岁以上的占30%,年龄在45~55岁的占40%,年龄在45岁以下的占30%。他们来自3个物理系,教师队伍相对稳定,教学研讨活动规范,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团队。

已出版两种教材,一种是物理型《电磁学》(1994、1997,高等教育出版社),另一种是理工型《电磁学》(199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科学出版社)。计划出版《电磁学》与《电动力学》连贯的物理型教材――《电磁学与电动力学》上、下册(2008,科学出版社)。

二、发挥教学团队功能的制度保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于1977年恢复物理基础课教研室,便成立了电磁学教学组。但是,主要的教学活动都以教研室安排为主,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多,主讲物理基础课的教师开始从3个物理系安排,以教学组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的要求增强。电磁学课一贯受到全校师生的重视,电磁学教学组的教学活动也就在大家的关注下开展得最早、最好,受到学校的重视和鼓励。课程组也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学集体。特别是2000年开始,学校施行学院为实体后,教研室已不复存在,理学院便进一步强化了课程教学组的功能,制定了相关的教学条例,并给教研活动以经费支持,并把电磁学教学组作为样板来抓,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路子。学校教务处也高度重视教学组的功能,形成了相关的文件。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课程组负责人职责是:统筹规划确立本门课程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知识点;实施课程和教材建设;培养青年教师,组织必要的专题讲座、听课与试讲;管理和支配经费;接受中期检查和撰写结题报告等。”课程组每年有专项教学活动经费。极大地调动了课程组的积极性,是发挥课程组教学团队功能的制度保障。

三、教学活动规范化,培养青年教师制度化

教学研讨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教学团队生命力的体现。要做到经久不衰,必须规范化。每个学期,教学组至少要开三次教学研讨会。一次是在“电磁学”教学开课的前一学期期末或开课学期的第二周,研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安排相互观摩教学。第二次是在期中考试之前,交流本学期的教学情况、商讨期中考查试题的内容和形式,布置有关“电磁学教学课外系列讲座”的具体事宜。第三次是在期末考试之前,商讨期末试题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学期教学总结。同时,常常会按具体情况另行安排一些专题讨论。例如,已经讨论过的专题有:使用多媒体的利和弊?如何使用好多媒体?如何组织好学生课堂讨论?如何将素质教育融入“电磁学”课堂教学?采用双语教学的利和弊?等等。特别是经过几次的研讨后,对如何将素质教育融入“电磁学”课堂的教学有了明确的理解,大家达成了共识,正如爱因斯坦所论述的,“物理学不应该教成一堆技术,而应教成思想概念的诗剧。应该强调思想概念的演变,强调我们企图了解物理世界的历史,以使学生具备洞察未来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在强调三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同时,适当介绍学科发展的历史,从中明白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讲述精选的科学家典型的、生动的事例,传播科学精神及其高尚的人格,学习他们成功的科学研究方法,有时还需说明其局限性;认真组织好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适时介绍与电磁学有关的最新科技成果,学用结合,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

培养青年教师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课程组的重要职责之一,必须形成制度。“电磁学”课程教学组中有几位资深的、有丰富经验的教授,学校将他们定为讲座教授和主讲教授,他们肩负着培养青年教师的责任。学院又明确规定,自愿报名、竞争上岗,没有作过主讲的青年教师必须先跟随讲座教授或主讲教授辅导。在讲座教授或主讲教授的指导下讲授一章以上的内容,并得到由督导组和教学组选定的教授考察组实地听课评定通过,才能承担大课主讲。近十年来,“电磁学”课程组培养出十多名青年主讲教师,在保证教学质量的情况下,形成了一‘个结构合理的团队。

相互观摩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又一重要措施。我们每个教学学期都推荐大家听1~2名教师的课,也鼓励相互听课,然后在组内研讨会上分析、讨论,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的目的。同时,讲座教授和教学组组长有随堂听课的责任,每个教学学期听课班数占开课班数的一半以上。学校还请校督导组听课、考查,反馈意见和建议,加上学生期末给教师的评分,形成交叉评价机制,不断激励以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四、充分发挥教学团队功能,实行多元化教学

近十年来,我们不断探索、实行多元化教学。多元化教学的实质是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只有充分发挥教学团队功能才能实现。我们的具体作法是,集体编写、不断更新电子教案,挂在学校教务处的本科生教学网站上,便于学生预习和复习。建立了e网教学网站,便于学生提问和答疑、查看教学演示动画。

组织学生在课外的时间参观相关的实验室,如“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正电子实验室”、“物质结构分析实验室”等,让学生了解电磁学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增强学习的兴趣。

为开阔学生的眼界和学用结合,每个教学学期,我们安排4个“电磁学课外教学讲座”,聘请作相关科学研究的老师作报告,大部分报告是学科的前沿进展,并且结合了电磁学的教学内容。例如,2007年我们有3个报

告内容很新,“巨磁效应介绍――2007年物理诺贝尔奖”,“超导托卡马克――EAST的电磁原理”,“现代气体探测器中的电磁学”。以往的系列报告有“天体的磁场与起源”、“纳米材料的电磁特性”、“同步辐射加速器原理及使用”、“新的磁性材料”、“等离子体中的电磁场与托卡马克装置”、“地球、空间的磁场”、“晶体光学”、“反物质探索”、“超导材料的电磁特性”、“物质的磁性及其应用”等。

开展学生的小论文活动,让学生围绕电磁学内容自由选题,作小论文,促使他们加深对电磁学原理的理解,进行学用结合的初步尝试。并把小论文评分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总评分中,使它成为课外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此基础上,每个教学学期的期末前十天左右,还开展本学期全校学生的小论竞赛,由各教学班挑选最好的论文参加竞赛。名额的分配为:理学院4个班及少年、零零班每班各两名,其他班各一名,参赛学生约24名。每次聘请评委7名。赛前公布评分标准。我们的评分标准有五条:1,选题新颖,具有创新性:2,思路清晰,观点正确,推理符合逻辑;3,具有明确的结论:4,作者在论文中的贡献;5,PPT报告制作和完成情况。每个报告8分钟,答问两分钟。报告完当场给出评分,当场颁奖。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9名,其他为优秀论文奖。奖状、奖品每年都由教务处资助。这个活动得到学生的高度重视,他们把它作为学习经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请老师写出国的推荐信时,常常是必写的内容。部分好的论文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加深后已经在专业杂志上发表。例如,“生物传感器的应用”,“新型低介电常数材料研究进展”,“DNA微阵列制备的新进展”等。我们已进行了五年的实践,报名参赛的同学越来越踊跃。目前,我校电磁学课程组的小论文竞赛活动在校内外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学物理》杂志编辑还要求我校的小论文一等奖全部在其刊物上发表。

五、体会和展望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认为本科生的基础教学应该发挥以课程组为单元的团队功能,这是一条提高基础课教学质量的新路子。我们的体会是:

1,要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功能,必须要有制度保障。

2,每个团队要有由讲座教授和主讲教授组成的核心力量。他们的责、权要分明。

3,教学团队的教学活动要规范化,培养青年教师要制度化。

4,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实行多元化教学,确实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然而,要实行多元化教学必须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功能。

5,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功能,才可望百花齐放,也才会带来大面积甚至全面的教学质量的提升,这才真正达到国家精品课程的标准。

我们希望进一步做好以下几件事:

1,把课堂教学与演示实验、基础物理实验结合好;

2,把学生小论文与大学生研究计划结合起来;

篇10

关键词:保险市场;转型;营销;创新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正逐步转型:一方面,我国保险业进入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时期。按照加入世贸组织承诺,我国保险业对外资保险公司开放全部地域和除有关法定保险以外的全部保险业务。目前,除了外资在合资寿险公司中的股比不得超过50%、外资产险公司不得经营有关法定保险业务以及对外资保险经纪股比和业务等若干限制外,保险业已按照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基本实现全面对外开放。另一方面,保险业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其主要标志是保险供给主体的竞争性和保险服务的差异性突显,保险消费行为的主导性增强,保险消费方式的选择性增多。保险市场的变化带来了消费者行为和动机的较大变化,消费动机与行为更趋理性和实效。这些变化无疑对当前的保险营销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创新营销,对激发潜在保险需求,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营销思路的创新

转型期的中国保险业,路子应当怎样走,需要很好地思考,因为这关系到中国保险业未来的发展命运和前途。在我看来,新的发展思路应当明确以下四个定位:第一,保险营销观念的定位:应从单纯的市场营销观念转向社会市场营销观念;第二,保险功能的定位:应从单纯的风险转移工具转向风险管理及个人理财手段相结合;第三,保险业务的定位:应从单纯的保险转向以保险业务为核心,高度重视投资业务相结合;第四,保险公司的角色定位:应从单纯的保险企业转向提供多种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公司。这样四个定位基于国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我们不得不正视人口老龄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金融一体化因素对保险业发展的巨大影响和冲击。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迅速变化,国际上金融领域内严格分业经营的界限逐渐被打破,金融一体化经营的趋势在不断加强。金融一体化意味着银行、证券、保险各类金融产品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产品的交叉将越来越普遍,纯粹的保险产品将不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虽然在中国现有的环境和法律制度框架下,四个定位还不能一步到位,但保险业必须明确这个发展趋势,并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如果保险公司营销观念仍局限于市场营销观念而不转向社会市场营销观念或将自己紧紧地束缚在保险领域,仅仅做单纯的保险业务,那么随着实践的发展,我国保险业在未来发展格局中将处于不利的地位。

二、营销内容的创新

保险业营销内容的创新主要包括保险公司的产品创新、服务创新、风险管理方式创新和营销团队管理的创新。

(一)保险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有三种主要的方式:一是原创式创新,即从无到有,设计出一种全新的产品;二是派生式创新,即从一种产品衍生出另一种产品,或者从产品的基本功能衍生出其他功能;三是组合式创新,即将现有的产品进行重新组合,制作成一种既具有原先产品的某些特点,但又不完全等同于老产品的新型产品。原创性创新在产业发展的初期很容易做到,但随着产业的逐渐成熟,大量的创新是发生在派生式创新和组合式创新方式上。例如,由早先只具有纯保障功能的寿险产品派生出既具有保障性、又具有储蓄性、甚至投资型功能的产品,这是一种派生式创新;投资连接产品则是一个典型的组合式创新的例子,它将保险产品与共同基金产品“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兼具两种产品特征的新产品。

(二)保险服务创新

保险产品大多承保的往往是人们忌讳的、与损失、灾害、死、伤、残等相联系的风险。这种产品忌讳性的特点使得人们在产品的购买阶段通常是较被动的,而在保险事故发生以后对“产品”又有极大的需要。保险产品的特点决定了保险服务必须真诚、及时、便捷。方便被保险人投保、及时为被保险人进行理赔给付,做好保单销售出去以后所有的基本服务等(例如提醒投保人缴费、耐心、细致地答复被保险人的咨询),这些都是保险公司基本服务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据国务院发展经济研究中心不久前所做的“中国50城市保险市场需求”报告,在对全国25000个家庭所做的保险调查表明,公众对保险行业的满意度只有30%,比电信行业的的满意度还低。如果保险公司连基本的服务都没有做到,却谈什么服务创新,那是本末倒置。如果消费者对保险的服务不满意,由此根本不购买其所谓的“创新产品”,那么,产品创新是毫无意义的。

(三)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方式的创新

风险的内涵和外延都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例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手段的完善,原先不存在的风险成为新的承保对象,原先不可保的风险成为可保风险,原先小额标的、小额索赔的保单成为巨额赔款保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保险公司不去认真研究可保风险的特性,不进行风险管理手段的不断创新,那么,再好的产品,再好的服务,也不可能使管理风险的保险公司脱离“险境”。目前,国际保险业风险管理手段在不断创新,产生了诸如自保公司、有限风险产品、多触发原因产品、应急资本、保险风险证券化等各种非传统风险转移方式(AlternativeRiskTransfer)以及整合风险管理方式(IntegratedRiskManagement)等。我国的保险公司应当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认真分析资本市场、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和金融意识、监管者的水平等具体因素,进行风险管理手段的不断创新。

三、营销策略的创新

(一)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

我国保险市场是一个非均衡性市场,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差异、险种差异和服务差异,因此,保险营销应适应市场转型的需要,因地、因人、因险种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

1.实施“地区差异化”策略。根据地域和区位不同,我国的保险市场可划分为城镇和乡村市场;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市场。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客户群层次相对较高,需求多样化,观念更新相对较容易,基础建设较完善,网络硬件环境建设较好,加上数字签名等安全保障技术的应用,在外部环境上,城市完全具备推动网络销售的条件。尤其对于高学历、高收入的年轻白领,网络销售将是有效渠道,可采用人员推销、电话直销、委托中介、网络销售等策略。而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没有普及电话,更不要说网络,而且老百姓的保险意识和保险知识水平较低,保险理念和保险观念缺乏,保险市场处于拓展和开发阶段,应采取人员直接推销、委托推介策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的保险知识和保险意识低,应专门设计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保单和条款。

2.实施“对象差异化”策略。由于个人的经历、意识、偏好等原因,使消费者也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因此,保险营销应特别注意不同消费者口味的差异。对象差异化营销策略就是要做到有的放矢,又要区别对待,像医生治病一样对症下药,像老师教育学生一样因材施教,像农民种庄稼一样因地制宜;对象差异化策略就是要为消费群体的特殊需求而实行“定单”服务。老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到头来只能是相识满天下,知己无一人。“顾客是上帝”只是相对的结论,你自己的顾客才是真正的上帝!即使你的产品质量再好,如果顾客错位,仍然无人问津。

(二)实施文化营销

要突出营销中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对于保险消费者,服务的本质在于具有文化特色。作为一种具备文明意识和文明要求的生物(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人类除了依靠实践活动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改造周围环境以外,总是企图把简单的生存上升到一种至真、至善、至美的环境,总是希望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获得心理上的愉悦。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行为越来越具有文化性。也就是,现代营销不再是简单的一买一卖,而同时是一种文化交流,需要在营销中巧妙地融入保险知识、生活习俗、文化艺术等,使买卖关系淡化为文化展示与交流,从而拉近客户与公司的关系。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保险商品也大体具有商品的一般特征,无论是“名牌”、“特色”还是“创新”服务,都是公司员工经过多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有鲜明个性的服务“精品”,它以一种文化形态渗透在企业经济活动中,体现在公司与客户接触的各种层面上,并赋予公司名称以特有的内涵,使其信誉倍增,极富魅力。这种服务虽然仅以一种活动、一种行为,独立的或伴随着有形产品的提供满足客户的需要,但它却以与众不同的风格文化使人们认同、青睐、接受。了解保险营销面对的文化环境,了解目标客户的文化背景,消除文化障碍,争取客户的文化认同,是保险营销的重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美]罗佰杰·杰克·特劳特营销定位[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3.

[2]晓珊.“改进保险商品的销售方式”[N].中国保险报,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