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育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0.引言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是以计算机网络及通信技术为基础,并与煤矿井下作业的实际情况有效结合而建立的一套集信息采集、传输、管理、控制等为一体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信息传输技术的快速发展,煤矿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已逐渐由对单一参数的监测发展为多参数单方面的监控系统。
1.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计的原则及依据
1.1设计的原则
设计时需要根据煤矿井的实际情况,比如煤矿井的井田范围、井型、服务年限、煤层的厚度、倾角、顶板及底板情况、矿井通风方式及井田开拓方式、采煤区的布置及采煤方法、采煤及掘进工作面的布置及生产情况,以及矿井的瓦斯、粉尘、自然发火、地压、水等的情况,而选择不同的设计思路及设计方法。
1.2设计依据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设计要严格依据国家的相关法规进行,比如《煤矿安全规程》及相关煤矿安全生产法规、《矿井通风安全装备标准》、《矿井通风安全监测装置使用管理规定》以及有关煤矿的安全装备产品手册等。
2.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分类及组成
2.1系统的分类
由于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可以根据监控目的、使用环境及网络结构等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类,比如按照监测监控的目的可以将其分为轨道运输监测监控系统、环境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提升运输监测监控系统、排水监测监控系统、人员位置监测监控系统、火灾监测监控系统、煤与瓦斯突出监测系统等。
2.2系统的组成
煤矿监测监控系统主要组成部分有:传感器、执行机构、电源控制箱、监控分站、主站、主机、打印机、多屏幕、模拟盘、LYS电源、网络接口电及接线盒等。
2.3系统的功能
概括地说,矿井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功能主要有:监测矿井状态(包括整个矿井系统的各种状态参数)、矿井参数超限报警及自动控制、手动遥控断电及通电、自检、数据存储、列表显示、模拟量实时曲线及历史曲线显示、统计分析、短信报警及检测等。
3.监测监控系统的选型及布置
3.1系统选型的原则
一般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由传感器、地面中心站、井下分站及通信电缆等组成,在对这几部分进行选择应遵循以下的原则:(1)瓦斯传感器的类型一般有传统的黑白元件与红外线两种,黑白元件的瓦斯传感器虽然价格便宜,但是寿命短而且量程有限;红外传感器使用寿命长、安全可靠、量程长、耐冲击,适宜在高瓦斯的矿井使用,且在使用过程中为避免灰尘影响应定期更换探头过滤器;(2)断电方式的选择:一般选用智能型传感器中心分站控制断电及就地断电双重方式,配置用于断电的控制单元来就地断电;(3)地面中心站应选用最新配置的工控机;(4)井下分站的选择:对于高瓦斯矿井,应选用本安型的井下分站;而对于低瓦斯矿井则可选用隔爆型分站;(5)通信选择:通信方式的选择可选用现场总线的方式,其采用了数字通信的方式,可根据使用地点的不同而选用多种拓补结构;通信协议可采用国际标准的护寻址,并与管理信息网进行无缝连接。
3.2系统设备的布置
3.2.1传感器的布置要点及工作面传感器的布置
传感器的布置要点:
在布置传感器时,应该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比如,根据甲烷由于密度小而上方甲烷浓度较大的特点,将甲烷传感器安置在粉尘较小的环境,且距离煤壁、顶板及巷道侧壁的距离大于3米;温度传感器布置在巷道中随意的位置或煤壁温度偏高处;风速传感器布置在巷径、风速均匀且温度相对较低的环境,且进风口距离巷道顶部2米左右。
工作面传感器的布置:
采煤工作面甲烷传感器的布置:在进行布置采煤工作面甲烷传感器时,必须在低瓦斯、高瓦斯及煤与瓦斯突出的矿井的回风巷及工作面均设置甲烷传感器;当采煤工作面采用串联通风时,必须在被串联的工作面设置甲烷传感器;采煤机则需设置便携式的甲烷检测报警仪或者机载式的甲烷断电仪。
长壁采煤工作面甲烷传感器的布置:对于U型采煤工作面甲烷传感器的设置,在低瓦斯、高瓦斯及煤与瓦斯突出的矿井均需设置甲烷传感器,甲烷传感器的类型根据工作面的实际情况而定。
用两条巷道回风的采煤工作面甲烷传感器的布置:甲烷传感器的设置方式与U型采煤工作面的方式一致,在工作面混合回风流处及采用三条巷道回风的工作面,设置另一个甲烷传感器;而采用三条巷道回风的采煤工作面与采用第二条回风巷甲烷传感器的设置与第二条相同。
在专用排瓦斯巷的采煤工作面设置甲烷传感器,瓦斯与煤和瓦斯探井采煤的工作面回风巷的长度大于1000米,则在回风巷中不可增设甲烷传感器。
非长壁甲烷传感器的设置可按照相关规定执行,但是在低瓦斯矿井的采煤工作面至少设置一个传感器,高瓦斯采煤工作面至少设置2个甲烷传感器。
掘进工作面在进行地面甲烷传感器的设置时,应该在瓦斯矿井的煤巷、半煤岩巷及瓦斯涌出的岩巷进行甲烷传感器的设置;高瓦斯及煤与瓦斯突出的矿井设置甲烷传感器。
在进行掘进机的布置时,均要设置机载式的甲烷断电仪或者便携式的甲烷检测报警仪。
3.2.2电缆的选用及使用方法
一般根据井筒之间的距离选用电缆,距离较长的可选用MHY32主输电缆,距离较短者可选用MHYBV钢丝恺装井筒电缆,并将电缆延到较干燥通风的环境,且用绝缘胶布带封固线头;当井下的巷道呈现出斜坡或平巷时,选用MHY32主传输电缆;监控分站的出线部门则选用MHYVR的通信电缆。另外,电缆使用时注意提升井筒的电缆放到位之后将其固定到井壁,以免由于长时间垂挂而拉断电缆线。
3.2.3调度监控室的布置
地板铺设时应选用“抗静电材料”;各种电线电缆尤其是信号传输电缆严谨拧绞在一起;现场220伏的线路布线须先出草图;整个系统应单点接地,即地线从机房引出连接到室外地线坑,而不与其他设备共用地线。
3.2.4系统接地装置施工
于距离建筑物底部3米多的地方挖2米见方的土坑,底部均匀撒上6-8千克的工业用盐,并在其上铺设铜丝网,然后埋土30多厘米厚浇水,最上方则可保留60-80厘米的土,最后将系统的地线与地线坑引线相连接。
4.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应用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选择设计需要根据煤矿井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监控设备,比如某矿井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了KJ95N型的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该系统采用了时分制分布式的结构,主要由地面中心站、网络终端、通信接口、图形工作站、系统监控分站以及各种传感器及控制执行器等组成,是一种集矿井的安全监控、生产工况监控、多种检测子系统以及网络信息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煤矿监测监控系统,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功能性及实用性,已经在煤炭行业进行了大量的推广及应用。 [科]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图像检索;图像语义标注;多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TP3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2011)22-0000-01
One Kind of Image Retrieval System Design Program Based on Multimedia Fusion
Lu Weiya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hongzuo 532200,China)
Abstract:The present study is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media image retrieval system,in the image annotation process manually mark the way, the work tedious,retrieval speed is low,which is difficult to apply to the actual retrieval.This article will apply semantic annotation of multimedia and image fusion for image retrieval systems,both to reduce the workload can improve the retrieval speed.
Keywords:Image retrieval;Image semantic annotation;Multimedia integration
一、引言
现有的基于内容图像检索的系统有:QBIC系统,WebSEEK系统,Photobook系统,MARS系统等。这些系统多是采用图像的颜色、纹理、形状等低层物理特征进行检索。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检索系统的设计方案。该系统在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了语音识别技术,提出一种基于语音识别的图像检索方法。在文献【3】提出了这样的检索系统,但该系统在图像检索模块中采用手动的图像语义标注,手工标注图像语义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了自动图像语义标注的方式,这样大大的提高了检索的速度,更加适于实际应用,也是数字图像检索的发展趋势。以下简单介绍图像语义的标注与系统设计的方案、检测、实践。
二、图像语义的标注
目前,图像自动语义标注的方法大体上分为两类即监督语义标注、无监督语义标注。本文研究的图像检索系统采用的是无监督语义标注,下面我们介绍无监督语义标注。
无监督语义标注方法的通用形式是: (1)
其中,L是随机变量,S是L的可能的状态的数目,X是从图像I中提取的特征向量集,W是该图像对应的关键词集合。当数据库中的每个图像具有与其图像对应的所有的概念时,可以提高计算 的准确率。标注的时,式(1)利用查询图像I中提取的特征向量获得 的函数,该函数提高了待查询图像低层特征与可能用于标注该图像的关键词之间的联合概率。这函数可以是式(1)的联合概率,也可以是如下的后验概率:
(2)
根据式(1)的联合概率或者是式(2)的后验概率的大小顺序可以选择排在前几位的关键词作为图像的语义标注。
三、系统设计方案
本系统主要由语音识别模块和图像检索模块组成。在图像检索模块中图像检索功能是由检索算法实现的,包括查询、分析、匹配和提取等多个模块。系统流程:首先用户发出查询要求(查询图或查询条件),本系统的用户查询与基于文本、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系统不同的是用户说出查询关键词,算法通过分析将查询要求转化为计算机内部描述,从而获得查询图的特征,然后借助特征库中的特征匹配从图像数据库提取出用户需要图像。本系统中的图像特征主要是事先对图像进行的自动图像语义标注。
在语音识别模块中包括语音库的建立、端点检测、特征提取、特征匹配。首先要建立一个语音库作为参考模板,以便与用户读入查询词形成的测试模板进行匹配,识别出用户要检索的关键词。其次语音录制并存储,对语音信号分帧,然后对分帧后的语音信号进行语音增强,然后对增强后的语音信号进行端点检测。
最后是特征匹配,在语音识别模块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用连续隐马尔可夫模型(CHMM)算法进行语音识别,采用MFCC(MEL频率倒谱系数)为主要语音特征参数,将保存在参考模板结构数组ref(i).mfcc中和测试模板的结构数组test(i).mfcc中的语音信号特征。
四、系统检测及实践
在系统检测的时候,是使用软件Matlab来实现的。
(一) 建立数字图像数据库,并采用图像语义自动标注存放在Matlab结构体中。
(二)运用CHMM算法进行语音识别,利用Matlab的语音工具Voice box。
(三)通过模板匹配之后,将用户读入的语音转换成文本信息,并检索出对应的图像信息。
五、实验结果与结论
在实验中,建立一个200副数字图像,分为20组,采用24 MFCC(MEL频率倒谱系数)为主要语音特征参数。当用户读入一条语音命令,则会显示与命令相符合的一组图像。建立一个将图像存放于MATLAB的结构体中的系统,用户可以对同一幅图像的多种不同描述,不仅可以对图像的主题进行表述,还可以对图像的视觉特征如颜色、纹理、形状等进行描述,并可对多幅图像进行分类,方便灵活。系统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可以通过语音识别来搜索到用户读入的检索词对应的图像,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结合图像语义标注运用于多媒体融合的图像检索系统中,这样既减少了系统的工作量也能提高检索的速度,更适于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1]]Natsev,ARastogiR,ShimK. WALRUS:a Similarity Retrieval Algorithm for Imgae Datbaases[J]IEEE Trnas.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2004,16(3):301-316.
[2]章毓晋.基于内容的视觉信息检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58
[3]刘菁华,夏定元.基于多媒体融合的图像检索系统的实现[J],电视技术,2006 No.2 P.88-89
[4]刘幺和,李巧云.基于语义搜索的语音交互系统模型研究[J].计算机应用 2009 No.7 p1978-1980
篇3
一、对高校校园文化和美育关系的基本认识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在特定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时代、社会密切相关的文化类型,是社会文化的一个侧面或缩影。它不仅具有社会文化的共性,而且又因其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因而有着自身的个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丰富的内容,美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育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关系,决定了它在培育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美育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关系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美育的重要形式和载体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提升,高校校园文化越发呈现出立体化、全程化的趋势。高校校园文化不仅能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成正确的导向,调剂精神生活,还能发挥以美育人的作用。首先,学生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感受美。大学是青年学生社会交往的高频时期,用美育的方式传承高校的校园文化传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陶冶他们的情操、启迪他们的智慧,感受身边的“美”,自觉抵制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干扰。其次,通过校园文化展现美。大学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表现出的对祖国、学校的热爱,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以及对未来的想象与憧憬等,正是一种精神美与行为美的统一,这在校园文化中能够得到充分体现。最后,通过校园文化创造美。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时,应着力培育学生的审美创造力,要在内容上推陈出新,在形式上别具一格,从而引导学生的创造追求由自发走向自觉,逐渐养成创造性人格。2.美育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内核高校特殊的文化地位决定了校园文化的内在特性。这种内在特性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体系所形成的环境和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它不仅对广大师生产生深刻影响,也对社会有着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的进步是人类追求美的结晶”①。没有对美的正确认识,没有对美的强烈追求,没有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就不能在更高层次、更广泛领域里形成美的结晶。因此,提高审美境界,明确美育的地位和作用尤为重要。这是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提升全民族精神境界、文化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论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中介作用》一文中说,“缺乏审美力的人算不上是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跨世纪人才,而缺乏美育的教育也不是真正完全的现代高等教育。”
(二)美育在培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美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现途径,即通过师生感受、体验学习与生活环境中的美,在美的感受与创造中陶冶情感,提高精神境界,促进身心发展,塑造健全的人格。具体表现在几下几个方面:⒈以美促善,健全人格教育,启迪学生的精神世界希腊哲学家普罗提诺曾说:“善在美的后面,是美的本质”③。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巨大而深远。那么,运用以审美形式为“主旋律”的教育方式来建设校园文化,通过美感引发愉悦感、自由感和强烈的求知欲、探索欲,能启迪学生在精神层面上的认知,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增加正能量,健全对人格的塑造,并在感受美、展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中,以美促善,引发学生憎恶丑恶的事物而热爱美好的事物,陶冶出美好、和谐的心灵。2.以美启美,用多元的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美育就是通过对自然美的欣赏,对科学美、艺术美的体验使学生的心灵美得以形成和展现。在审美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不少青年人的审美观带有消极、偏激甚至颓废的因素,如能以美启美,通过个体参与蕴涵美育要素的审美学习和实践活动,便能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审美修养。近代教育家说过:“人人有情感,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弱而为厚有待于陶养。”④审美素养是不会自发产生的,它必须在多种艺术形式和审美活动中培养形成。3.以美育德,提升学生道德素养,营造高雅校园文化氛围审美有利于良好德行的树立。在对美的感知和体验过程中,通过与自然、社会中审美对象的情感交融,可以塑造和规范人的德行,激发学生对伦理的敏感,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这成为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运用美育的方式创建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努力营造高雅校园文化氛围,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内涵,这有利于高校学生学习、运用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增强广大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激发他们为“中国梦”奋斗的热情。
二、美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美育对于培养学生美的感知、鉴赏和创造能力,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促进大学生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时下我国高校的美育尚处在成长过程中,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转轨期。高校美育建设面临诸多难题和困境,导致在实际运行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美育,深入分析高校美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至关重要。
(一)体制规划缺位高校美育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实践层面的研究,在相关理论和政策体制的规划层面还存在缺陷。目前不少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尚没有将美育普及展开,对美育的认识和理解还仅限于课程的开设,没有上升到素质教育以及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高度来认识教育体制规划问题,使许多学生对美的认识肤浅,艺术知识贫乏、审美素质偏低,这与当前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相符的。
(二)教育内容浮泛自1999年我国高考扩招以来,很多普通高校为扩招后新增的学校,在办学理念、制度、师资、设施等方面的准备尚不充足,特别是在高校美育研究方面少有新成果的引入,泛泛而谈的居多,导致美育的内容理论性太强,抽象性高,缺少感染力;内容脱离学生成长的需要;引用西方案例较多,忽视与本民族文化的融合;研究内容与时展和社会生活结合不够等。
(三)问题意识不足美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现有研究对目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实际状况关注不够,不能做到真正从实际出发寻求解决办法,问题意识不足。现有研究只是单纯强调学校如何向学生施与美育,即他育的问题,而较少关注大学生自我美育,即自育的问题,故而对美育具体实施措施的研究难免存在局限。同时,当下大众文化良莠不齐,大众文化借助先进技术在大学校园里进行大批量的复制生产和大范围的传播覆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四)缺乏有效方法当下高校美育在实际运行中一直停留于艺术教育层面,忽视美学理论的学习,从而使大学美育失去了应有的人文底蕴和人文内涵。归其原因,在于缺乏准确有效的切入点和可持续的方法。美育有独特的内容、方法和效能,应当有其独立的位置。如苏联哲学家卡冈所说:“无论哪种教育活动形式,如果它不包括美育成分,就不能达到巨大的效果。”⑤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以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入审美教育势在必行。
三、高校校园文化中美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以高等教育法为基石,保障美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地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充分发挥并有效运用已有的法律、法规的作用,将依法治校纳入高校美育的工作中,全方位地构建高校依法治校的管理机制势在必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律条文中都提到了“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等内容。因此,应将美育与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相结合。一方面,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高校美育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美育工作目标的量化管理,使管理更规范、更客观、更科学、更切合新时期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从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与实际出发,依据相关法律法规,遵循育人规律,从健康、健全、发展的内涵和外延上构建美育校园的方案,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针对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这不仅能增加校园文化管理的透明度和监督力度,而且还能为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供法制保障,开辟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二)以美育的创新性,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新风尚高校作为人才的聚集地,有着先进的思想文化,有责任发挥育人的重要作用。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美育的创新性优势,通过美育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领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为构建迎合时展需求的校园文化打下基础。如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有高尚情操,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活力,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美育的优势在于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宣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开发学生形象思维的潜能,促进学生整体思维的活跃,避免把学生培养成为只有文化而缺乏美育修养的“书呆子”。美国学者阿诺德托曾有过这样的表述:“为潜在的创造力提供良好机会,这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事情,这一点极为重要……如果社会没有让杰出的创造能力发挥出效能,那就是对它的成员的失职,并将会给它本身带来只能责怪自己的那种惩罚。”一个社会是否有利于其成员创造力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校园文化表现出来的。因此,运用美育的创新性建设校园文化,引领新文化前进方向,是当下高校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具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以美育的生动性,营造高校校园文化新气象现代教育观念呈现出立体化、全程化的趋势。在构建一个充满审美情趣的、体现传统文化的大学环境的同时,可运用美育的生动性作为教育体系的延展。换言之,美育是一个更强调感性、体验性的教育过程,这决定了美育的教育体系必然要有更加细致和灵动的特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开展多形式的美育渗透,以生动丰富、多姿多彩的美育形式,如艺术作品赏析、趣味社团,及校园艺术节和各类大赛等,打破原有的、单一的、平面的、封闭的教学体制,用涉及学生感兴趣的教育方式,拓展学生思想上的创新模式和综合素质。同时应加深学生对人文知识的理解,拓展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学生通过实践磨练意志、砥砺品格、陶冶情操、发展个性、锻炼能力,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设计的能力,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成为“学历+素质+技能”的“适应型”人才。这不仅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和学习交流的平台,还潜移默化地将充满生机的、现代化的高校校园文化逐渐地建立起来,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将美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新趋势美育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等都非常重视美育。如主张“以美育代宗教”,从而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可见美育的重要性。而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和我国家教育界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已在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并为教育界普遍熟悉和认同。然而,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美育。美育的范围很广,比如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都是其组成部分。一方面,健康的艺术在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激励其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仅应是道德高尚的人、科学知识丰富的人,也必须是具有审美能力的人,是会欣赏美、享受美、创造美的人。只有审美标准、道德标准、科学标准兼备的人,才是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人才。在美育作用下的校园文化恰是把三者统一起来的最好教材。因此,将美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倡导健康的高雅艺术,给予高雅艺术更多支持,用高雅的趣味、高尚的情操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篇4
【关键词】 高等院校 审美教育 现状 出路
高等院校的美育,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大学生的健全心灵和完美人格,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能力,引导大学生陶冶情操、提高素养,从而促进高校德育、智育、体育教学活动在美化了的育人环境中健康发展。新世纪以来,精神文明、精神文化高度发展,进步的社会要求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素质,这使得美育的地位和作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会更突出、更重要。因此,高校应该将美育融入到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来改变高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现状。
转变就业先导的教学理念,推行内涵丰富的美育建设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意味着高校应该将美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但是,一些高校却秉持就业先导的教学理念,认为直面就业是学生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首先要确立的理念,只要学生掌握了与就业相关的知识就可以轻松应对毕业时的工作问题。因此,在就业先导的教学理念中,高等教育的全部任务就是使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变清晰,使他们爱好并熟练掌握一些特殊的技术技能。这使得大学的课程教学多是要探究操控事物的方式,并规范学生去推演操控程序的有效性;教学就成为不遗余力地仅仅为使学生获得业务能力和就业机遇而施教,并不开展专门性的审美教育活动。从就业的角度看,招聘单位不仅限于获得“劳力”,还要求大学生作为具有创造精神的真善美合一的化身,建构企业的品牌文化。然而教学的宗旨是培养某种技能而不是塑造健全的灵魂,毕业的大学生携带诸多证件,而缺乏审美修养,梦想体面的工作,却无创新精神而不掌握“直觉的知识”[1]。高校推行就业先行的理念,使学生不能够组建成当下的集体生活,陷落在随时就会因就业而分崩离析的离别语境,惶惶不可终日。这就要求教育者积极探索有效的对策,通过美育工作,开发大学生的审美化的生存和交往能力。
高校要转变对美育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需要在美育的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规划专门的经费来引进或培养专门从事美育工作的带头人。当然,美育工作需要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也需要这支队伍的“战场”,即艺术活动场馆,使美育活动有专门的场地和器材,来举办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活动,开展美育讲座,绘画、书法、影视、雕塑展览,确保美育工作在高等教育中真正得到落实。诚如孔子所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艺术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高校要加大对审美教育的经费投入,在美育设施和场馆建设方面,给予专项经费保障基建和修缮工作的正常进行。只有在保证经费投入的情况下,美育才能深入,才能够克服审美教育中的就业先行的错误理念,营造内涵丰富的审美化的大学集体生活,陶冶学生的心灵世界。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只要拥有健全的心灵,就业不会是无法逾越的障碍。
调整学理推演的课程设置,开展德智体美的平行教育
一些高校虽然认识到美育的确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却又在美育实施上坚持学理推演为主体的课程模式。这些高校认为美育工作的开展要因学科体系完善和建构与否的需要而设,而学科体系的建构需要具有科学性,要以合逻辑的概念、范畴的话语表达,在理性范式的推演中展开,最终形成一种永久性的专业化、制度化知识结构。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大学学科课程体系的非均衡性的状况,助长了生硬刻板的教学活动。当高校以这样的学科建设的理念,试图建设一个个天衣无缝的学科化、专业化的知识系统时,也就意味着非艺术类的学科体系中没有美育的地位,美育就成了艺术类学科体系中的一门课程。
我国古代推行以血缘亲情关系为纽带的教育方式,要求男性应文质彬彬,女性当温文尔雅,遵礼仪守孝悌,明辨长幼尊卑,从而实现美善合一的教育目的。然而,在当下的高等教育中,一些高校却只注重科技理性而不能够实现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就教育对象而言,高等教育出现了人文教育的失语症。如果说“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3],那么,大学刻板生硬的讲授模式就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这种传统人文价值观念丧失且现代人文教育得不到发展的境况,表现在大学教育中,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既失去了传统价值观、审美观的依存和参照,又得不到现代人文教育的积极引导;漫无目的地追求各种新奇怪诞的善恶不辨、美丑不分的糟粕和陋习。显然,这对高校基于渗透美育的课程设置调整提出了紧迫的要求,教育者理当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出路。
为此,高校要依据国家有关美育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从人才培养规律出发,对忽视美育的课程方案进行调整,将大学生必修的美育课程体系纳入各专业教学计划之中,落实美育、体育、德育、智育的平行教育。在平行教育中,通过审美教育,以生动、具体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大学生,净化其情感,美化其心灵;通过美育理论,使学生从哲学思辨的美学话语体系中获得对审美现象的认知;通过体育、智育,培养学生以逻辑思维去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增强其体魄;既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提升其人生境界,使其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表现出具有谈吐优雅和行为得体的气质和风度。
超越商业娱乐的庸俗形式,展示品质高雅的审美风貌
一些高校在国家的教育政策效应中被动地开展美育工作,把美育当作学生课外活动链条上的一个搞搞形式、走走过场的可有可无的填充。为吸纳商家赞助,将商业娱乐引入校园,片面地专注于美育工作的外在形式而不去评估教育效果,或只看重审美活动的表象而不注重美育功能,营造出一种不能坚持、深入不够的形式主义作风。
审美教育是一种蕴含着理性知觉的教育活动,其以感性娱乐为基础,“把感觉材料联合为完整的形象”[4],在愉悦的满足中主动思索理性的意味,从而领悟人生的过程。在高等院校进行庸俗的商业娱乐活动,使得大学生单纯追求感性娱乐,娱乐者没有理性思索的时间,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通过感官刺激获得身体的欢动和放松。单纯的商业娱乐活动不论及具有深刻主题的社会事件,只是依靠挖苦、嘲弄的手法,制造搞笑效果,甚至出现对传统道德标准的反叛行为,其在制造搞恶的笑料同时,也否决了大学生的理解过程,就会使学生产生道德模糊的意识。大学生如果长期追求和接受感官刺激的娱乐活动,满足于快餐式的不蕴含崇高与理想、理性与智慧的商业感性娱乐,就会使他们的审美能力弱化,不利于他们树立本应当崇尚的善良、仁义等传统道德。
公允地讲,审美教育可以通过商业冠名,开展各种文艺活动,在对知识传递式中起到寓教于乐的美育功能,培植大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审美感受中,提升文化修养和审美直觉力,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单纯的商业娱乐的活动中,大学生丧失了审美的主体性,这样审美活动对现实的批判功能就大大降低,而更多地表现为对现实的认同。因此,高校需要通过艺术节、歌舞晚会、广场文艺等各种形式的品质高雅的美育示范,展示舞蹈以体态的变化、小品等表演艺术以人的行为和面部表情的创作为审美形式的意义表现。以此来展示衣着得体、举止大方、美容得体、礼仪规范、文明交往的气质。“只有审美观点和趣味成为心理气质的一部分并且影响到人的行为准则,才能真正谈到审美修养”[5];只有通过这种与时俱进的美育示范活动,大学生才能能够以高等教育的视角明辨消费时代的审美误区,遵循美的规律来自我呵护,描绘开放时代的诗性人生。
革新机械训练的过级应试,构建科学的美育评价体系
一些高校出现了一种新式“应试”教育现象。极力主张对学生进行机械训练,以学生通过各种门类、各种级别的考试为教育成果。甚至主张,对于学生应试没有帮助的美育应该裁减课程,从而增设有助于学生应试的培训内容,或给学生腾出尽可能多的复习考试的课外时间。如此的应试教育,使高等教育客观上演化为一种通过考试,以分数来证明学生水平的教育模式,一些热衷名利的学生对于这样的考试也产生一种“自然的倾向”[6]。然而,当高等学校将自身转化为考级、考证、考研、考公务员的应试培训机构,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片面地注重知识考点的死记硬背之时,就造成了高等教育与审美教育背道而驰。
高校的这种新式“应试”教育致使大学生的德智体美素质得不到平衡发展,甚至搁置或扩大了学生间的疏离和隔膜关系。伴随高校急速扩招,越来越多的各族各地的青年进入大学读书。城乡、地区、大中小城市之间和民族习惯上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城市化的人性疏远、自我价值膨胀、孤芳自赏心理,面对城市物质诱惑而产生自闭自卑、盲目追新的心理,以不对等的过级考试的证件显示的人生价值的不对称性,造成大学生们缺乏从容、体面的情感交流,甚至不能做到相互欣赏并尊重彼此间审美习惯上的差异。
因此,高校必须探究出具体可行且能够有效果评估的美育对策,使大学生在对真善美的理解中,提升审美创造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从而使所谓过级考试不成为大学生智慧人生的一种负担。高校应当将美育融入各个学科以及各个层面的教学工作中,而不能成为一种时尚的标语口号。为此,高校需要建构一套科学合理的美育评价体系,突出以审美为核心的评价理念,从过程性评价和结论性评价两方面建构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和全面而可行的评价指标,来检验其效果,引导和促进美育过程的完善。美育的过程性评价是评价体系的始基,就是要求和监督教师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影像、音乐和课件审美形式的欣赏来提高审美意识,树立电子动漫维度的审美理想,开掘学生的直觉力和想象力,着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其创新精神,促进其健全心灵的形成;要求和监督教师以饱含激情的语言,赞赏和鼓励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接受状态中,把学生的审美感吸引到学习过程的美感体验中。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结论性评价,鉴定美育落实的效果能否体现互动、融洽、愉快的教学气氛,评价专业教学是否具有美育功能,从而引导高校美育工作既不流于形式,也不与专业授课脱节。
总之,在电子时代,高等院校的美育任重道远。但是,只要高校的美育成为一个以美的泛泛不息的涟漪去洗涤和培育大学生纯洁心灵的过程,成为建构一种健康的大学精神的场域,高校美育的历程就会树立起一个又一个功勋卓著的丰碑。
参考文献:
[1][意]克罗齐.美学原理[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18.
[2]孔子.论语.转引自于民主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6.
[3]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5.
[4]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00.
[5] [苏]德米特里耶娃.审美教育问题[M].上海:知识出版社,1983:4.
篇5
少年宫,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基地,通过对少年儿童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少年儿童的德育、美育教育,进而培养集科技、文艺、体育和社会道德服务理念为一身的新时代代表的机构。其办宫宗旨是:面向学校、面向少先队、面向全体少年儿童。这一宗旨主要是通过组织各类教育活动来具体实施。教育活动的三大工作方向就是:开展阵地活动、少先队活动和少年儿童的群众文化活动。所以,在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中,教师的职责是各不相同的。比如,常年对外开放活动阵地,承担文艺演出、电影、艺术实践、益智讲座、大型集会、少先队活动、艺术团集训及展演等少儿公益活动。教师们在策划、组织活动时,要制定相应的活动方案,注重加强品德和行为教育,做到以德育人,以美育人,丰富道德教育内容,以“大德育”观念(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高尚爱国的功德意识、以礼待人的仁爱传统等),来继承和弘扬道德教育,做好少年儿童品德教育的良好典范。少年宫的发展活力不能够仅仅局限在物质基础和社会发展需求之上,必须要和少年儿童文化建设密切相连,各个少年宫工作者则就应该以此作为工作职责,把做好青少年文化建设和少年宫建设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够对少年宫发展生机和活力进行保持,不然,其结果必然相反,少年宫也必定不能够对其少年文化建设功能进行发挥。
二、少年宫如何实现少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少年宫,作为少年儿童校外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发展历史悠久。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在现代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建立了教育网络。另外,少年宫在严密的活动组织过程中,积极地做好资源共享工作,为少儿文化的建设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教师成为各类活动的策划者和引导者,在活动进行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少年宫教育是与学校教育紧密相连的,他不仅是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也是教育广大未成年人的活动平台。在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思想信念,锤炼道德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科学素质,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加强少年宫文化建设
少年宫作为少儿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在少儿文化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充分利用其独一无二的阵地优势,为少儿文化的广泛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结合未成年人成长规律和特点,从少年儿童身心成长的实际出发,区分不同年龄层次,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教育、科技、文化、艺术、少先队等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活动。借助少年宫的资源优势,强化少儿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意识,精心设计组织各类主题、专题、专场、专项的表演、比赛、讲座、展示、欣赏等活动,做到周周有活动,季季有创新。每年举办规模不同、形式各异的活动,为少儿文化建设营造大好环境。同时,注重少儿文化品牌的打造,形成少年宫特有的文化格局和理念。
2. 加大对各种德育活动的开展
少年宫,作为少儿文化建设的载体,必须践行素质教育德育先行的教育基础。教师们可以积极组织各类展览活动,对少年儿童进行德育、美育、人文等方面的教育,进而培育他们热爱祖国社会的情感,引领他们走向社会、自然和科学,陶冶情操,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另外,还可组织少年儿童听取思想教育讲座、艺术讲座、中国传统文化讲座等,将教育与时代相结合,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中,激发其创造性,提高少儿的道德情操和艺术情趣,同时正确地引导他们把握社会道德规范涵义,以社会道德规范作为要求自身道德认知的准则和奋斗目标。为道德观念与道德意志的发展奠定下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少年宫教师是多种形式活动的组织者和主持者,对增强少儿文化生命力起着主导作用。
3. 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上文已经说过,少年宫的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具有多种技能的新时代有素质的人才,为文化建设培育新的生命力。因此,教师们还应注重提高少儿的艺术情操及专业水平,开设艺术类和科技类课程及有关活动,进一步培养少年的表现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其创新思维。另外,团队是少年儿童经常参与的重要活动组织。为此,教师们应做好各种团队建设,如舞蹈团、合唱团、乐团、美术沙龙、科技小组,等等,让少儿在自己感兴趣的团队中发挥特长,帮助他们树立相互尊重的思想,学会怎样与他人相处和合作,形成团队凝聚力,进而锻炼少年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4. 组织各种益智活动的开展
教师们可以通过组织策划科技、艺术、体育等各类活动,撰写活动方案,制定活动计划,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参与体验与学校不一样的活动,感受与学校不一样的环境和氛围,使校外教育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和拓展。加强少年儿童各类知识的学习,提高审美能力、专业技能与文化素养,让他们感受到科学、艺术的魅力;以德育人、以美育人,培养少年儿童的综合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审美观,健全他们的思想人格,塑造健康体魄,促进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充分体现校外教育机构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校外教育工作者的育人作用。
三、结束语
篇6
摘 要: 美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在职高数学教学中强化美育体系构建,对促进职高学生的人格健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职高数学美育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以期为促进职高数学教学效能而贡献力量。
关键词: 职高数学教学 美育体系 构建策略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体制的逐步完善,新时期的社会建设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知识的要求;二是对意识的要求;三是对道德品质的要求。我们要从教育入手,调整教育目标,改革教学方案,让学生能够适应新时期的社会建设需求。美育是当代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在职高数学教学中强化美育体系构建,对达到上述目标,塑造职高学生的人格健全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探讨了职高数学美育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以期为促进职高数学教学效能而贡献力量。
一、职高数学美育的理论基础及构建意义
1.理论基础。
美育的理论基础源于全面发展观,从“人”的视角来看,抛却外在美,人的全面性主要包括:①知识;②技能;③思想意识;④道德品质;⑤态度。在实践中,人的全面发展远远不止这些,如潜力、创新能力等都是构成全面发展的核心部分,但这都在全面发展观的涵盖范围之内。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全面发展观是实施美育的唯一指导思想,它是全面发展的重点构成部分,是与科学发展观并立的。
2.构建意义。
在职高数学教学中,美育的构建意义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能让学生发现数学美,感受数学的乐趣;第二,能让学生发现学习之美,感受学习的快乐;第三,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四,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第五,能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使教与学融为一体,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而前行。
二、职高数学教学中美育体系的构建策略
1.导入问题引导策略,让学生发现数学之美。
问题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更是让学生发现数学之美的重要途径。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善于利用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发现数学美,感知学习的快乐。
例如教学等差数列相关知识时,笔者通过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并让学生的探究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①如何用最快的方法计算出1+2+3+4+5+…+10的结果?②假设在工作中,我们遇到了5个数字,分别是a,b,c,d,e,假设a+b=c+d,则ea,eb,ec,ed不成立,为什么?③学习了等差数列之后,想必我们脑海中会忆起一些类似的计算场景,说一说,在学习和生活中都有哪些涉及了等差数列?在三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认识等差数列;第二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应用等差数列;第三个问题是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表象,让学生能够学有所用。
2.用实例让学生感知数学之美。
数学是一门实用学科,数学知识每天都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只不过因其太过简单,所以人们通常不会将其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对于职高数学教师而言,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资源,要让学生感知数学之美,发现数学的魅力,就必须从实例入手,加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这也是让学生感知数学之美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教授立体几何知识时,笔者在课堂开篇阶段播放了一段北京水立方游泳馆的视频,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水立方”,并向学生简明扼要地解释本课与“水立方”游泳馆建设之间的关系。如此,通过运用实例引导,首先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立体几何的意义;其次,通过这样的实例引导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此外,将“水立方”之美完美呈现在学生面前,也能够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加强对学生的美育。
3.注重趣味性引导,呼唤学生的学习之美。
学生对一门学科从产生兴趣到主动参与再到思维创新,都是沿着质疑—思考—解答这一主线完成的。有所质疑是学生进入思维状态、进行学习创造的开始和基础。增强问题的趣味性使数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新颖别致,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独立思考的意识,对他们更好、更快地掌握数学知识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例如在教授立体几何知识时,笔者让学生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火柴棒,并提出问题:最多能组合成几个正三角形?在教指数函数时,笔者引导学生想象:假如有一张十米高的纸让大家对折,折50次后,它还会有多高?再如,在教数列时,笔者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围棋的棋盘,在第一格点一点,代表一粒米;在第二格再点一点,代表二粒米,以此类推,每个格子的米粒都是前一格子的两倍。当画到第5个格子时让学生画,而当学生发现画到第10个格子即已满格,那么,通过想象,可以想到当画到第64格时会有多少粒米。这样趣味性的引导,使学生完全忘记了数学的枯燥,觉得越学越有趣,不断激起智慧的火花,提高学习乐趣,让学习回归趣味性,加强了对学习的认识。
对于教师而言,美育在职高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是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能的重要举措。对于学生来说,通过美育能加强对课程、对学习的认识,影响学习和生活,甚至会影响未来工作,乃至一生。因此,构建美育体系是职高数学教师的重要责任[2]。只有不断探索,并积极开拓新的美育方法,才能彰显美育效用,为我国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为我国的职教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篇7
校园文化的建设目标是创设一种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素质的氛围,使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室内装饰等物化形态上都浓缩着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等内容。环境有育人功能,特别是校园环境,其艺术化的美育功能是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通过校容校貌、人文美育等的充分利用,使学生在校内活动中体验到审美化和规模化的高品质教育。
二、应用美术在校园环境艺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校园的应用美术在培养有关创新意识、设计思维、动手能力等以及提高美术教育实践和美化校园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因此学校在进行教育教学时,不仅要做到教学育人、服务育人,更要做到文化育人、以美育人。从教育环境观念的角度出发,搞好校园环境艺术化建设是决定学校形象设计成败的关键,要想拥有一个美好校园名片和优美的校园环境,就需要通过校园的应用美术设计手段来完成,从而增加学校的吸引力,提高校园内的汇聚力,完善学校的教育功能。
三、校园环境艺术化建设的应用美术设计
校园环境艺术化建设的应用美术是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开拓学生的创意思想、突出学校的教育性和审美性,力求按照美的艺术形式和规律法则来进行系统设计的美术方案。
(一)设计的原则
第一,要充分考虑设计对象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在学校环境艺术化建设中要突出它的教育教学功能,不能跑偏主题;第二,要符合经济性,考虑成本、产品价格、原材料费用等因素,不得铺张浪费,力求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实用、最美观的设计效果;第三,要采用现代科技的新设计方法,因材施技,发挥想象力;第四,要重视现代设计的信息因素,在校园环境艺术化建设中正确传达有效信息,让其产生内涵和价值;第五,要具有艺术意识、审美意识和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在校园环境艺术化建设中要体现恰到好处的审美特征和较高的艺术品味,给教师和学生以美的享受。
(二)校园环境艺术化建设中的视觉设计
在视觉思维下,视觉元素会形成各种不同的形态,就像是一种国际化的语言,主题明确、画面简洁,即使不通过文字也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信息社会里,一个学校的视觉系统几乎可以代表这所学校全部的信息,如果不能突出视觉设计,势必会给人们产生信息混乱、文化含量不足的印象,从而在校园艺术化建设中失去美感。所以要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全面表达出学校的特色和精神文化,将校园中的标志、学校独特的字体和色彩这三大基本视觉要素在校园环境艺术化建设中予以充分运用。
(三)校园建筑与外部空间环境的应用美术
校园建筑与外部空间环境的应用美术既有流动空间又有停滞空间,外部环境应创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流动空间,在布局方向时应在末端处设置具有吸引力的景物,使教师和学生走在途中能产生处处有趣的感觉;在停滞空间中要有目的地为行人设置绿荫、长椅、景观等实用性的事物,方便人们散步、休息,在道路、广场、回廊等地方通过技术化的建设来提提高校园环境的文化内涵和个性品质。
四、结语
篇8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
特色性原则:充分体现我校“以美育美”的特色办学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特长和优势,充分体现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特色发展。
兴趣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设置课程,使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更有效。
协调性原则:课程的设置体现民主化和多样化,学生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有参与课程决策的权利。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步骤
首先,成立校本课程开发评审小组。小组成员由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共同组成。拟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对校本课程开发全程监管。
其次,全面动员,组织教师培训。倡导教师个人或群体根据自身爱好、兴趣特长,确定拟开设的课程,撰写所开设课程的可行性计划,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评价建议。
再次,展示与评审。校本课程开发者首先对自己的校本课程开发计划进行说明,之后由评审小组进行打分,90分以上通过,70~90分整改再评审,70分以下的为不合格。
最后,评价与改进。每学期结束,组织学生座谈,征求学生选课意见,进一步完善课程开发方案。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流程
选课与志愿填报。教务处在学期开学前一周,公布每个年级开设的“校本课程选课说明”及授课教师,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填报选课志愿表。每位学生可选报两个专题,分为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
排课与时间安排。教务处制订各年级校本课程开设计划,并将校本课程的开设排入总课表。在公布课表的同时,公布授课教师和学习地点。
授课与班级建设。教师和教师小组根据学校安排,在指定地点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校本课程教学组织的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建立临时班级、组,加强考勤和考核。教师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完善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式;学生应按照教师的要求,严格遵守学习纪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考核与成果展示。每一专题学习结束后,教师可通过测试、实验、设计、竞赛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向教务处提交课程实施总结。考核成绩纳入学生学期综合测评和学生个人成长档案。
四、探索具有实效性的过程性评价方法
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包括教案的可操作性、课前准备、教学效果、资料留存等,评价形式包括教师自评、学生评价、校领导检查评价等。评价方法有调查问卷、课堂观察、量化考核、教学研究等。
篇9
[关键词]诗性专业教育;校本资源;资源建设
[作者简介]张妮佳,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助理研究员,硕士,浙江杭州310018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LO)06-0168-03
基于现代专业教育中人文精神的背离和工具价值膨胀的现实背景,笔者所在的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把诗教引入高职,再引入高职专业教育研究领域,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学院凭借“十年磨一剑”的探索和积累,2007年在“校园诗教和谐育人”活动中一举夺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特等奖,接着在2008年的专业文化品牌“汽车文化:车以载道,志在千里”活动中再度获得浙江省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奖。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与科学的研究探索并行,从诗教到诗性美育再到诗化人生的全新教育模式,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助推器。
一、何为诗性专业教育及相应的校本资源
“诤性专业教育”概念是基于对高职领域中“技术性”与“人文性”协调平衡的原理而提出的,它本质上融合了传统人文的诗性精神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理性精神,试图将民族中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使理性与感性相融通,是一种和谐的审美型专业教育,是当代诗教美育的新模式。
基于对“诗性专业教育”的概念界定,进而可以探索其实施载体和可操作方案,通过校本资源的建设形式丰富和优化诗性专业教育过程。这里的“校本资源”是指广义的校本资源,是指能够满足本校的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的一切可被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它由学校组织和规划,由学校师生共同建设和维护,以满足学校师生工作学习中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当然,它有一定的建设重点,通常包括教师资源、环境资源、课程资源和活动资源。它对诗性专业教育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1)促进培养和谐的职业人;(2)加快提升师生文化素养;(3)传承诗性专业教育历程。
二、如何建设诗性专业教育中的校本资源
诗性专业教育不是纯粹的诗歌化专业教育,而是以诗教为龙头,兼容诗书画,并蓄文史哲,把传统文化的诗性资源引入专业教育,使之得到充分借鉴和拓展。因此,围绕诗性专业教育建设校本资源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工作,也是一个需要全面协调的系统工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系统论为理论依据,力求拓展诗性载体,开发诗性思维,启迪诗性智慧。
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诗性专业教育中的校本资源建设的核心理念为“两个把握”,即把握以校为本和以生为本;并且建设好四个重点内容,即校本教师资源、环境资源、课程资源和活动资源。
(一)核心理念:两个把握
“把握以校为本”,是指诗性专业教育中的校本资源建设关键要把握“校本”的要领和内涵。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而“把握以生为本”,指的是诗性专业教育目的是培养和谐职业人,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无论采用何种形式设计、开发和建设校本资源,都要“从学生问题中来,到学生群体中去”,克服现行高职教育中“工具性”盛行、“人文性”缺失的专业教育矛盾,将资源用于学校第一(必修)、第二(选修)、第三(课余实践)课堂,促进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二)建设内容:四个重点
1 校本教师资源:教师既是学校教育资源开发的客体,又是学校教育资源开发的主体。因此,培育高素质的诗性专业教师团队处在校本资源建设的首要位置。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以中华诗词学会诗教促进中心为诗性专业教师园地,既邀请校外相关专家参与讲学和研讨,如聘请中科院院士、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先生出任本学院荣誉教授等,又在学院内吸纳了人文社科部、体育工作部、宣传部、学科专家等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组成了强有力的教研团队,为开发其他资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 校本环境资源:校园环境资源包括办学的硬件设施与辅教学设施。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学校对整体规划中如何融入诗性文化的内容作了细致筹划:在图书馆专门设置了诗词阅览角并配以一定的书画布置,作为永久性的展览场地;在教学楼、行政楼、图书信息楼等主建筑的走廊上均布置了名家书画和师生的书画作品;在实训大楼建设了校内艺术品展示室,收集、整理了上千件中国书画、古陶瓷、玉石金银器物等传统工艺品。学校寓故事于景色之中,让师生游历校园的过程成为了解校史、接受熏陶的过程,化无形的精神为有形的范例,树立典型,从而发挥校园环境“无字书”的教育功能。
3 校本课程资源:这里的校本课程资源专指学院设计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即学院针对本校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出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同时配套设计相应的校本教材,用于第一(必修课)和第二课堂(选修课)。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重新修订《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有限的课时中增加四节课的诗词创作内容,并列入考核范围,为诗词选修班和提高班的生源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配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学院编写了“古典诗词与道德”、“八荣八耻的中华文化之根:名言名句选读”等校本教材,把道德教育和诗词教育有机结合。在正课之外,学院开设了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中国民间艺术赏析及剪纸制作、书法等近20门人文选修课程,这些课程采用学分制,全院各级学生必须修满一定学分的人文类选修课方能毕业,有效保证了诗性专业教育的实施。
4 校本活动资源:校本活动资源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总领,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资源形式,通常称其为第三课堂资源,是实施诗性专业教育的软环境。它有利于延展第一和第二课堂,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于1998年秋,以传统诗词创作培训班起步,坚持诗教美育实践模式。2000年春,继而成立了“兴华诗社”,发行社刊《兴华诗教》,后更名为《中华诗教》报,并了《中华诗教网》。学院不断提炼、完善主题实践活动类型,形成了“西湖梦寻”人文之旅、“爱我中华”诗词吟诵晚会、“诗国青春”诗词楹联灯谜会、“江南毓秀”名家书画笔会四大活动品牌,并以此带动了书画、工艺品欣赏、传统武术和中国戏曲的活动资源体系的构建。
三、诗性专业教育视野下的校本资源建设拓展思路
基于对诗性专业教育中校本资源建设理念的
剖析和实践过程的观察,笔者认为目前在做的校本资源建设尚处在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拓展。
(一)优化应用现有资源。促进诗性专业教育
校本资源从哪里来,就应该回归到哪里去,优化和应用现有资源,尤为重要,这是因为:(1)在诗性专业教育中,教师资源处于首要位置,进一步吸纳更多学科专家、诗教行家参与其中,规模化地运行,形成一个可以随时选择的师资库是势在必行的。(2)校本环境资源在诗性专业教育中是一个必要的手段,校方应作更深入的文化挖掘,连动某些校本课程资源的实施,作为其实训场所,这很值得一试。(3)校本课程资源是诗性专业教育的主渠道,是重中之重,我们应以精品课程的要求去建设和优化它,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之上,开发出更多与各专业培养目标相对应的诗性专业课程,形成诗性专业校本课程体系。(4)校本活动资源是诗性专业教育的有利保障,它是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平时应及时收集、整理这些珍贵的资料,便于传承和推广。
(二)树立专业文化品牌,开发潜在资源参数
专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子系统,对社会行业文化有吸收又有引领作用,在校园中专业文化是专业建设的灵魂,因此建设诗性专业文化品牌是实施诗性专业教育的前提。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从1998年起步的诗教文化,已拓展为现在的诗性文化,并将其作为一项“绿韵工程”(“绿韵”之“绿”即绿色教育观,“韵”即情韵、意韵、韵味,蕴涵着以诗教为特色的新型诗性文化的情理兼融之美,确切意义是科学与人文交融、诗性的情理和谐的综合性校园文化素质教育工程)进行建设,这是一个创举,也是高职实施素质教育的成功探索。在这个理念的倡导下,推行“一院一品”校园文化建设方式是科学的,也是可行的。我们将这些有意义的文化品牌转化为与校本对应的资源建设,丰富了资源内容。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校本资源库
篇10
[关键词]审美教育;高职学生;艺术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6201
1前言审美教育狭义地讲是对人们进行艺术教育。广义地讲是通过自然界、生活中、工作中一切美的事物对人们的思想、认知、外形等行为进行美化的活动,从而影响人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的态度,也就是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各职业院校普遍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术水平,而忽视了职业核心能力的发展。职业核心能力的低下使我国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很难大幅度提高。职业核心能力的提高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只有综合素质提高了,学生的竞争力才能得到提高,审美教育是提高学生个人综合素养的直接有效的手段。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1)舞台表演类艺术可以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提高自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舞台表演类节目一般至少需要几个到更多的人配合,在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中,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表演技法,也能提高学生的集体观念,增强团队协作的能力。
(2)美术类艺术由于其天然的教育特点,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坚忍的毅力。美术类艺术一般都需要一个理解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独立的思考、感悟,才能表现出具有感染力的作品。通过美术类艺术的训练,学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3)学生在学习艺术课程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创造性思维,锻炼创造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任何艺术创作,都是一个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通过艺术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感受能力,从而提高鉴赏能力,激发创作热情,增强动手能力。
通过艺术教育,使高职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教育呢?可以从审美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育保障入手。
2课内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应同中小学、中职的美育内容有承接关系,保证学生的学习是连贯性、整体性的。但是有别于中小学和中职的基础美育教育,开设内容更有深度,加强学生对艺术的宏观认识。以提高学生对优秀艺术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优秀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加艺术鉴赏和艺术实践,在实际的实践课程中给学生以直接、深刻的影响。
(2)大学时期是学生的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审美教育尤其要重视教育内容的健康,这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巨大。在教学内容上,选择优秀的艺术经典进入课堂,加强滋润心灵的美育内容,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能对艺术有一定的鉴赏能力。甄别挑选非单纯的感官刺激而是能滋润心灵的经典艺术进入课堂。经典的艺术之所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由于其具有强烈的影响人心灵的感染力。通过对经典艺术的鉴赏学习,提高学生艺术的鉴别能力,欣赏能力。
(3)加入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内容。加强地方艺术的教学内容。地方艺术是本地文化的缩影,它真实地反映着当地的文化和民俗习惯等,是当地人民生活的写照。它来源于生活,并强烈的影响着生活。加强地方艺术的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艺术,增加对故乡的认同感,从而更加热爱祖国。
在我国的文化长河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艺术,戏剧、美术、曲艺、音乐都有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特点。这些艺术形式有些经过有序的传承,一直保持着旺盛的活力,有些由于各种原因,传承困难,加强地方艺术内容的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多的了解这些艺术,发扬这些艺术。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本地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是一项两利的事情。甄选地方代表性的艺术进入课堂,加强学生对地方艺术的认同感,从而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
(4)加入我国传统美学教育。我国的艺术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的艺术自成体系,这除了有艺术创作的客观原因之外,最重要的因素是我国美学思想的影响。我国的艺术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含而不露、意境幽远的艺术
欣赏习惯,例如诗中的“空灵说”、画中的“逸格”等。加入我国传统美学教育内容,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祖国艺术。
3课外实践教学
筛选社会上的美育资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基地进行走访,建立课外实践教学基地
31参观地方艺术基地,加强对地方艺术的理解和认识
进行校外艺术实践课,组织学生参观地方艺术基地,通过身临其境的考察,感受地方艺术的表现方法、表现形式,体味艺术的魅力,这种生动立体的参观考察,进一步理解地方艺术,在寓教于乐的方式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真实的艺术环境对心灵的冲击中强化学生对艺术的理解。
32参观博物馆
博物馆是我国优秀艺术的集结地,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可以近距离接触我国的经典艺术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艺术的熏陶,提升艺术的品位。艺术经典的强大冲击可以使学生产生对祖国由衷的自豪感。
33观赏高水平的音乐会
观赏音乐会和简单的听CD是两种不同的效果。一场高水平的音乐会对观赏者是一场精神的饕餮盛宴。学生通过观赏音乐会可以获得巨大的精神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鉴别音乐的能力。
34成立校园艺术团队
乐队、舞蹈队等校园艺术团队的组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增强团队的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锻炼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同学的业余时间脱离了游戏、网吧,培养了健康的娱乐方式。
4艺术教育的保障
(1)利用现有艺术教师,或者具有艺术特长的教师经过培训上岗,保证教学质量。学校的艺术教师必须具备教师资格,兼职教师应当相对稳定,非艺术类专业毕业的兼职教师要接受艺术专业的培训才能上岗。
(2)学校提供教室和艺术活动室,配备必要的教学器材。加强艺术教育网络资源建设,支持和辅导艺术教师利用好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努力提升艺术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将优质艺术教育资源输送到课堂。
(3)保证艺术教学的课时量,结合实际情况制订艺术类必修课或选修课的教学计划(课程方案)进行教学,开设满足不同学生需要的艺术课程。
参考文献:
[1]孙荣春大学美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
[2]陈丹新时期高等院校美育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