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认识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1: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学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学认识

篇1

数学属于实证性学科,为人们社会活动服务,同时也服务于科学研究。在人类经济活动中,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因此数学则成为经济活动开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经济学中开展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基于此,经济学向数学化发展具备以下意义。

(一)对经济学发展有促进作用

经济学向数学化发展增强了专业化、增加了经济学家人数、扩展了研究领域的专业化水平。经济事物要求量与质相互统一,其前提是定量分析和定性认识,定性认识发展至定量分析的过程表明认识过程的深化与发展。任何科学都需要应用数学,只有将其成功运用才能得到完善。经济学向数学化的发展在很多层面上促进了经济学进步。数学方法不仅可以让经济学涉及的对象更加具体和明确,还可以使各个经济变量向数量化转变,使逻辑推理更加严密和合理,基于理论得出具体且明确的结论,在坚实、明确的科学前提下建立经济理论,使经济关系中存在的不稳定、不确定等不良因素得到减少甚至消除,为经济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二)对经济学的严谨性有促进作用

数学形式下的经济理论,使得经济学向精密化、定量化的方向发展,经济学可以将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合在一起,形成一门严密的学科。伴随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等科学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经济学已经步入科学发展时期。数学化的经济学使经济分析得到简化,经济理论向模型化方向发展。数学表述带有一定的精确性和确定性,这对文字性表述来说则难以实现,同时数学推导带有一定的逻辑性,可以通过数学模型对经济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而学术争议则可以以其为前提,或反对对方的基础上做出假设,或从对方论证中找出错误,或对原模型假设进行修改以得出新结论,使经济学层面上的分歧得到避免,防止出现因理解不同而产生不必要的争论,使经济学家的研讨效率从整体上得到提升。

(三)现实生产效率得到了提升

从现实角度来看,在经济的宏观研究过程中,经济学向数学化方向的转变,大量的经济增长、投入产出、最优化等数学模型得到广泛应用,如此一来使得经济学在社会层面上的作用更加直接和明显。

二、经济学中应用数学的局限性

经济学并非数学,其主要强调经济思想,而数学只是分析工具之一,唯有在合理的经济理论框架之下应用数学方法和工具才能将其应有作用发挥出来,但不能完全将经济学替代,在经济理论和思想研究中,若过分地依赖数学工具,本末倒置,未限制数学化的程度,则会破坏经济学研究的本质,使经济思想受到损害,甚至会使人们误入歧途。在经济学中,应用数学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学并非数学模型、数学概念的单纯汇集,而是在经济学发展和研究过程中借助数学的力量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数学仅为分析工具。在社会科学中,经济学仅为一门分支学科,是社会活动中与经济行为和现象相关的理论。社会活动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文化因素、道德因素、历史因素、制度因素等,并不能完全用数学公式进行推导,如果将经济学视为一门仅涉及复杂公式、抽象假定的学科,则忽视了其社会科学的特点,则会使经济学的人文性特点丧失。第二,数学计量分析法仅为经济理论执行的一种方法,并非唯一工具,如果经济学对数学过分依赖,则会影响经济学研究,进而出现研究单一化、资源误置等问题,对经济学发展十分不利。第三,经济学发展应从自身出发,对现实经济活动的规律和本质进行分析和研究。在经济学中,所有数学方法的应用都与假设条件息息相关,并非适用所有场所,而是需要用于对应领域。实际上,经济学研究很容易遗漏非制度因素,如历史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这都会影响理论的指导作用。

三、结语

在经济学研究中,数学方法的应用应基于客观经济活动,并与最初基本假定相结合,如果最初基本假定被突破,则应探索研究新数学方法。同时应用数学方法研究经济学应通过简单方法使复杂问题得到解决,或针对复杂问题的解决使用尽量简单的方法,这才是经济问题研究应用数学方法应坚持的原则。

作者:李琛 单位:衡水一中

参考文献:

[1]杨博瑶.浅论相辅相成的数学与经济学[J].中国商论,2016(15).

[2]禹晓红.探究基础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实际应用[J].时代教育,2015(23).

篇2

关键词:城市经济学;公共政策;应用经济学;城市化;经济发展

一、城市经济学的诞生

就历史而言,城市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与经济理论从微观经济学到宏观经济学再到中观经济学这一发展历程一脉相承的。1965年美国汤姆逊的《城市经济学导言》问世,标志着城市经济学在美国首先诞生。虽然城市经济学作为中观经济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只是经济学体系中的后来者,但它一经产生就体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和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此后,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西方得到较快发展。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学在我国兴起和传播,经过20多个年头的风雨历程,城市经济学在我国已经得到长足发展,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二、城市经济学的性质

城市经济学是发展中的经济学。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了一系列实际问题,但传统经济理论面对这些城市问题却束手无策。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在各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城市不仅是国民经济的支点、区域发展的中心,更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纽带。与此同时,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问题也日趋复杂和深化,使得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展到城市化、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区域、城市管理、城市经营、城市文化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

城市经济学是综合性边缘学科。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城市系统,重点是城市经济系统,而城市经济系统是多层次的,它包括微观城市经济系统、宏观城市经济系统和城市经济管理系统,研究对象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城市经济学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学科,是一门边界宽广的学科。它是把许多的部门经济学应用到城市经济系统之内,并对其内涵和外延加以丰富和发展所形成的综合性学科。

城市经济学是公共经济学。世界范围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使城市公共经济关系显得更为复杂和重要,公共经济对企业经济的促进和制约作用已经日益明显。城市经济学以其独特的视角,“不仅从企业角度出发,而且,更多的是从城市和区域经济整体运行盛壅塑 皇出发研究经济问题。因此,公共部门的投入产出及其政策的研究构成了城市经济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城市经济学重点研究城市公共经济的地位、作用、内容体系,提出调控的方法和公共经济政策,如通过对城市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城市文化设施、公共福利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和住宅建设等问题的研究,为政府配置公共经济资源,提高公共经济效益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因此,城市经济学是完全不同于企业经济学的治市经济学,是市长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是新型管理经济学。城市经济管理是城市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城市经济管理既不等同于以企业为核心的微观经济管理,也不等同于以国民经济管理为内容的宏观经济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将微观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城市管理职能也大大地丰富了传统管理学职能的内涵,所以,城市经济学是新型管理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也是应用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而不是理论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是为了把握城市系统经济运行、经济关系及其规律,并以此来指导城市经济和城市管理的实践。

三、对城市经济学的认识

笔者认为,城市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日趋活跃。我国城市经济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中观层次和空间范畴上对城市经济问题进行了跨学科、跨部门的综合性研究。研究方式的多样化和研究手段的现代化。近年来,我国的城市经济学研究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出现了“个性化研究”的方式。与“个性化研究”方式相对应的是“群体化的跨空间协作研究”也正在兴起,出现了跨地域乃至跨国界的全球同步合作研究,这与网络化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密不可分。城市经济学研究方式的个性化、多样化,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发的创新与突破。城市经济研究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日趋活跃。

我国城市经济学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城市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存在不足,城市经济理论基本观点的表述存在不规范,城市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部分分离。城市经济学研究存在薄弱环节。对城市化问题、城市经营与管理问题的研究存在不足,对城市竞争力问题研究不足。

城市经济学基础研究。一是在重视对特定城市进行实证研究的同时,关注统领全局的城市经济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背景下,对城市化和城市经济运行的规律性研究及城市经济学理论、方法、工具、经济模型的研究。其趋势是完善城市经济学基础理论体系,明确城市经济学的性质、研究对象、范畴、结构等问题,创建相关经济模型,提高研究的规范性和增强其实践的可操作性,规范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规范相关概念的使用。

在完善城市经济学学科体系与内容上,我们应融会多个学科的理论方法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如可探讨建立科学的城市政治经济学,包括城市及城市区域的生产系上层建筑、社会福利和行政区划等在内的问题,将制度性和社会性因素视为经济分析的内生变量,将所有权的分配、经济组织结构乃至社会政治制度结构都理解为城市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包括城市发展政策、城市产业政策、城市人口政策、城市户籍政策、城市土地政策以及城市社会治理的方针政策等。要加强以生产力为转移的城市化规律的研究、以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的发展阶段性的研究和国情与地区差异的研究。二是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具体措施,特别是政府定位及其作用的发挥。

我们要研究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如何抓住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契机,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较少关注落后地区的城市化问题,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用城市发展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从宏观的角度看,应加强对不同地区城市规模结构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城市规模效益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区域差别扩大与缩小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大城市化与城镇化的研究和不同地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规律等问题的研究。五是城市化的比较研究。如发达国家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资借鉴;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也极具参考价值。

城市化不单单是一个经济过程,也是一个国民生活方式转变、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加强城市化对国民生活观念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的研究。七是城市建设的规划研究。应加强城市建设创新性与国际性关系的研究;加强民间建筑与公共建筑协调性的研究;加强城市建设方法论的研究以及城市规划法制性与指导性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

笔者认为,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管理问题研究可罗列以下三点:

一是,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中政府的职能与定位。这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首要和基本问题,相关的研究已有很多,但还不够清晰明确,指导实践的能力也不足,研究工作仍需加强。

二是,城市经营与管理过程中“三个效益”的统一问题。下一步的相关研究将集中在确立实现“三个效益”统一的原则和相应机制的形成与完善上。

三是,城市发展中的文化传承与保护。在追求所谓“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从经济学角度确立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机制,平衡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矛盾。

四是,城市文化与城市文明的建设。研究精神文明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探索政治文明的推进措施;建树“伦理经济”和“道德经济”的产业文化观念;剖析城市环境的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科学制定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发展城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新途径。

篇3

 

在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众多企事业单位带来焕然新的面貌,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事业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要想提高企事业单位综合发展,首先就要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重视。以经济师经济学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研究的就是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间题。在企事业单位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人才的培训工作。因为各企事单位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在这样的情况下,以经济师经济学为重要前提的人力资源研究就成了十分关键的个环节。

 

一、人力资源问题认识

 

当前,我们所倡导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站在系统和全局的角度来处理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换句话来说也就是在人资工作中将范围进行了定的扩展,从而使其成为企事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股力量。这项工作必须要以企事业的发展方向和愿景为基础,充分的结合企事业自身的文化,采取有效的措施在短时间内就提升企事业的经营和发展水平,从而更好的去推动企事业单位的建设和发展,此外在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和其他的管理工作充分的结合在起。在企事业单位发展的过程中,每个部分都能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所以在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予以建设的时候就必须要保证和其他的系统充分的协调性和和致性。企事业单位的人资部门通常就是通过个平台来对其他系统予以调整和控制。所以人力资源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建立起个科学合理的制度,这样才能让其他系统正常的运转。企事业单位的人资部门在工作中主要就是对其他系统和部门进行定的监督,从而更好的实现人资管理的效果,确保当中的每个部门都能得到最公正的待遇。

 

二、以经济师经济学为基础的人力资源问题

 

(一)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相比尤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开发和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有个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充分的发挥出其自身的作用和价值。但是很多企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建设当中对这点都不是非常的重视。很多时候在物质条件上并不是很好,所以无法留住优秀的人才。还有部分在薪酬结构上不是非常的合理,这样也就使得员工的薪酬和绩效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员工的积极性受损,所以很多员工纷纷跳槽。

 

(二)缺乏良好的竞争与考核拮施

 

当前,很多企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都没有建立起个科学的竞争和考核机制,在考核的过程中过分重视员工自身的政治素质,但是在技术水平上并不是非常的关注,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使得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和市场的建设不吻合,此外,在人资监督的过程中,没有非常好的监督机制,这都严重的影响到了人资的建设和发展。

 

(三)理念落后

 

我国企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在管理理念上已经不能充分的满足当今的市场需要,人力资源建设的过程中粗放式较多,随意性非常强。很多企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人力资源都不能有个科学的认识,人力资源管理中并不能用合理的方式去对人力资源实行管理,一般情况下都是按照原有的约束和管理方式来对其予以引导,这样来也就使得人力资源的积极作用无法发挥,此外还影响到了企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三、以经济师经济学指导人力资源实践

 

(一)树立发展新理念,增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人力资源正在进入个全新的阶段,所以人们也将注意力放在了高新技术人才的任用上,所以,以经济是经济学的原理来建设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对企事业单位而言是非常关键的。在这过程中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员工的个人素质,此外还要建设支高素质的队伍,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的应用新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管理者的素质和水平,创造更多的竞争优势。

 

(二)重视市场全新概念,培育核心竞争力

 

企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此外还要对技术予以创新,如果个企事业单位要想更好的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就必须要对核心技术予以创新和完善,然后再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自身经营水平,让其形成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此外企事业单位文化的建设也是经营和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个环节,企事业单位对文化、对自身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的核心竞争力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还要在这过程中更加科学合理的建立制度,为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制度保障。

 

(三)更新人事观念,把人力变成资源

 

首先,要做好管理者角色的转型工作。对个企事业单位来说,如何让员工在知识冲击和经验逐渐贬值的情况下,不断跟上时代、增强竞争力,是现代企事业管理层以及人力资源部的一大考验。通常来说,文凭也许在应征工作的时候用得上,但此后,人的思想、处事方式以及工作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最后,要以人为本,全面实行岗薪工资制,以岗定薪,岗变薪变。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知识型时代的到来,经济师在企事业单位的地位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济师需要对企事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定的分析,从而提出定的解决措施进行解决,能够为企事业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帮助。所以说在企事业单位发展中要格外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提高员工自身的竞争意识,而且还能提高良好的帮助。

篇4

一、人事管理经济学在人力资源招聘中的运用分析

人力资源招聘的过程是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当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同样也是开发和管理六个模块当中重要的方面之一,因此,招聘对于单位和企业来说都具有不能够替代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但是在进行招聘的过程中是需要有效运用人事管理经济学才能够有效完成的。在实际的管理经济学中能够将劳动力的产出和花费通过边际收益和费用充分的表示出来。相关的单位和企业为了能够实现更好的发展,都会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加以有效的分析和研究,然后获得劳动力的实际需求指数,通过对于劳动力的边际收益和消费平衡发展,进行相应的招聘。通过对于单位和企业的这样边际收益和消费之间存在的变量加以分析能够获得是否应该进行招聘。因此,在实际的人力资源招聘当中,应该加强对于人事管理经济学方面的认识。通过以上的分析能够看出,在人力资源的招聘当中人事管理经济学的应用本身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因此,企业应该正确的认识和掌握相关的内容,同时,应该在企业当中树立一种重视人事管理经济学的意识,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做到重视,才能够更好的认识和学习以及应用人事管理经济学,更加有效的开展人力资源招聘等方面的工作,企业应该定期的组织相关的员工对管理经济学当中的内容加以有效的学习,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经济学意识,促使人事管理经济学能够在实际的人力资源招聘当中充分的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二、人事管理经济学在人力资源培训中的运用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管是单位还是企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都在不断的提升和变化当中,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和需求等方面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变化。因此,不管是在单位还是企业当中,对于人员的培训等相关的工作都已经成为了当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工作当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之一,而这些对于单位和企业的发展等方面具有较为重要的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通过相关的培训能够更好的提升员工本身的素质和能力。很多的单位和企业在对人员进行培训之后经常会出现一种人员流失的现象出现。这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单位和企业并没有很好的利用和掌握人事管理经济学所造成的。但是,如果单位或者是企业通过针对人事管理经济学的培训理念和边际收益以及消费等方面的掌握,就能够很好的降低这种情况的发生。单位和企业应该通过对于人事管理经济学的充分运用增强对于员工培训制度和形式的改善,有效的转变这种现状,进而能够做好单位和企业等相关的人员培训工作。因此,在实际的人力资源培训当中,应该在人力资源的培训当中增强对于人事管理经济学的有效应用。不管是学习还是重视人事管理经济学当中的内容,其主要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等相关工作。在实际的人力资源培训当中每一个环节都能够运用到人事管理经济学。也可以这样说,在人力资源的培训工作当中应用人事管理经济学,因此,单位和企业应该在实际的培训当中重视对于人事管理经济学的应用和落实。在每个环节都应该充分的渗透相关知识加以有效的指导,进而能够有效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相关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不仅应该这样,还应该制定相关的监督制度以及相关的绩效考核制度等,按时的针对单位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增强人力资源培训当中对于人事管理经济学的有效运用。

三、人事管理经济学在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运用分析

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与有效的、科学的薪酬制度体系紧密联系,员工的利益与薪酬紧密相关,不管是单位还是企业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员工的福利待遇和薪酬等相关问题,同样这不仅是对于员工的生活保障,还是能够有效的实现员工自我价值的关键性体现。良好的薪酬体系能够充分的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有助于提高企业员工工作忠诚度和积极性,进而能够促进其发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当中对于人事管理经济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其对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两个方面。不管是单位还是企业,都希望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积极性。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对于薪酬相关的制定能够通过对于人事管理经济学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应用获得满意的效果,并且还能够更好的提升员工对于工作的热情和兴趣,进而能够有效的促进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将人事管理经济学当中较为重要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在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当中的应用能够更好的制定出最佳的薪酬体系,进而能够促进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有效发展和充分的发挥。因此,在实际的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当中,应该构建人事管理经济学能力要求的人力资源薪酬管理队伍。在人力资源的发展当中与人才的支持紧密相连,所以人事管理经济学在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当中的应用也与人才的支持紧密联系。当前,我国的单位和企业当中相关的人力管理人员缺少工作能力和知识储备。因此,单位和企业应该都建一个较为完整的管理队伍,促进人事管理经济学方面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能力等方面的建设,并且能够定向的针对相关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同时,还应该增强对于人事管理经济学的认识和学习。通过这些方法,构建优秀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人才的优秀队伍,促进单位和企业的良好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事管理经济学本身不仅仅是一门经济学方面的学科,针对单位和企业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因此,应该将人事管理经济学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当中更好的应用,并且做好相应的开发和管理等相关工作,促进单位和企业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经济学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1]国光虎.经济发展视角下城镇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分析——以重庆市为例[J].中国市场,2019(05):33-35.

[2]李林雪.人工智能背景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03):98-99.

[3]赵曙明.时代巨变中的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编辑部专访赵曙明教授[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8,35(11):6-11.

篇5

1 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

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高等数学的目的是:掌握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方法,并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以后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数学方法和技能。但是,大部分的经济类高等数学教材理论性过强,导致教学内容并不能满足经济类专业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大部分教材内容上只是理工类专业高等数学教材的简化,过多的强调数学逻辑的严谨性,没有同经济类学科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与经济领域相关的案例较少,导致学生应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足。这样一来,所学知识缺乏实用性,因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中,学习效果就会较差,教学要求难以完成。

1.2 学生的中学数学基础较弱

早在十几年前,我国的大学教育就已经由精英教育逐步转为大众教育,大学的录取比例不断升高,一大部分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是文科生,于是一些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进入经济类专业,与纯理科班的专业相比,数学基础差距较大,在高等数学课程的讲授中,并不能完全兼顾。另外,高等数学属于公共课,大部分是大班上课,学生人数较多,且是多班级选课,如果要实施分层教学法,难度较大。高等数学课程具有抽象、逻辑严谨的特点,一半以上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不足,不善于总结,学习效果较差。

2 经济类专业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2.1 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根据经济类专业高等数学的教学要求和任务,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式上,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比如每章拿出一节课,选取典型的习题,让学生去讲解,教师总结和评判,这样一来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讲课过程中尽量弱化数学的抽象性,多结合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性。而对于一些在黑板上难以表现的问题,比如旋转物的旋转等,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有助于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只有通过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2 扩充教师的经济类专业知识,充分理解经济与数学的关系

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经济类问题的能力,教师应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对于高等数学的理论知识,数学教师要努力做到精;对于经济类专业知识,数学教师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首先,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与经济类专业课教师的交流和沟通,了解经济学科对数学知识的要求,明确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其次,数学教师还应学习一些数学与经济交叉的理论和案例,以便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经济的密切联系。另外,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与经济学的教师进行探讨,交流经验,相互学习,以便扩充新知识,掌握新的概念,进而不断丰富自己的经济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3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兴趣是学习最有效的动力,只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才有可能使学生学好高等数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介绍相关的数学史和高等数学在经济领域里的应用,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了解高等数学在经济领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高等数学的实用性,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2.4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网上辅导和答疑

高等数学的知识点较多且较为烦琐,相关题目的灵活性较强,应充分利用高等数学精品课程网站,在网上对学生进行高等数学辅导与答疑,这样就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效果。另外,学生可以通过网上平台对学习情况进行自测,进一步找出自己知识的弱点,明确自己应加强的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可以在讲课之前对内容进行预习,并为学有余力的同学开设数学建模训练,为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做充分准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2.5 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大多数高等院校的高等数学只局限于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文章认为评价体系应当以考查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为主,采用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对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评价体系应灵活多样,第一,对基础数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可以用闭卷考试的方式来考查学生;第二,可以用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出席情况及课堂表现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第三,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可以用写论文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由以上三方面按照一定的比例,构成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

篇6

记 者:请您首先谈谈这次学术讨论会的背景和意义。

高培勇:其一,去年的5月17日,同志发表的《讲话》,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做出了全面部署。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显然是涵盖多个哲学社会科学类学科的统称,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中国特色经济学。作为主要从事经济理论研究、以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经济理论问题为主攻方向的经济所和经济所人,理应率先完成好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这一十分重要的历史任务。

其二,明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我们不仅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而且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于中国改革开放基本轨迹、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的系统总结,显然是中国特色经济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始终致力于为党和国家的重大经济决策服务、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几乎所有环节都留下了自己深刻印记的经济所和经济所人,理应担当起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这一十分重要的历史责任。

其三,后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70周年。毋庸赘言,在近70年的时间里,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综合实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极大提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认识到经济建设不仅对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而且对于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都是一条可以观察到的发展主线索,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实践无疑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构建提供了丰硕的思想源泉。作为始终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为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的经济所和经济所人,理应在全面梳理共和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并提升至规律层面加以认识的基础上,履行好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这一十分重要的历史使命。

所有这些,都表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植根于中国特殊国情,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做出创新性理论概括,并由此形成一个逻辑上自洽的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体系,是经济所和经济所人的历史任务、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

记 者:您对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有哪些思考?中国特色又是如何体现的?基础性工作有哪些?

高培勇:立足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是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灵魂。举凡理论体系的构建,一要有合理的框架,二要有足够的构件。

首先应当认识到的一点是,所谓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特色”二字,其最根本的要义,就是以为指导,立足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

中国特色不仅体现在经济学所应体现的重大原则上,还须体现在纳入经济学研究视野的议题清单上。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就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发现和挖掘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议题,让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研究与实践层面关注的实际问题相合拍。以此为基础,提出并形成有用、能用、管用的中国特色经济学研究成果,实现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的良性互动。同志讲过,“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因而,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围绕我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和方案。

其次,经济学作为一门致用之学,对于实践的总结是其最基本的来源。就此而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已经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特色经济学只能扎根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伟大实践。从常识来看,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实践之所以是成功的,一定是因为我们做对了什么。这些做对了的东西,当然是从西方经济学的教科书中难以找到的,也不可能是从经典作家那里照抄照搬来的,而只能从中国的实践中来,只能在扎根于中国国情土壤的基础上产生。把实践中做对了的东西总结出来,本身就是理论创新,就是对经济学的理论贡献。同志也讲过,“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有特殊性到普遍性的规律”。

因而,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另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全面而系统地总结好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实践,讲好中国经济的故事。

第三,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其成果最终要凝练于客观规律的提炼和理论体系的形成。这意味着,只有将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实践提升至规律层面加以认识,才是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特色之所在,也才能对世界经济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毫无疑问,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实践的背后,隐含着中国经济学界的理论创新和理论贡献,只不过我们在过去总结、提炼得不够好。当然,这些具有理论创新意义的观点、主张、理念、思路等,主要是从中国经济实践中、立足于中国经济的土壤得出的,是循着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不大一样的研究范式而生成的,但它们是“接地气”的,是有用、能用、管用的,实践也可证明是做对了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对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的研究阐释,从而做出创新性的理论概括,既是摆在中国经济学界面前的一个躲不开、绕不过的重要课题,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一条必由之路。指出,“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一切刻舟求剑、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的做法都是无济于事的”。

因而,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第三项基础性工作,就是在深入研究和认真分析中国各种经济现象背后总逻辑的基础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

做到并做好上述这一切工作,不仅可以极大推动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建设进程,而且有助于极大增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国际话语权,甚至可以对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产生借鉴和指导作用。

记 者:据了解,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已经建所近90年,请您谈谈贵所在经济学研究上有哪些独特的优势?

高培勇: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无疑是提交给中国经济学界的共同任务。不过,注意到经济所和经济所人的特殊定位和特殊的历史传承,还可以指出,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也与经济所和经济所人之间具有一些特殊的关联点。

在中国经济学界,经济所历来有“老所”“大所”之称。之所以是“老所”,是因为,经济所的历史可追溯至1926年7月创办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社会调查部。1929年7月,社会调查部改组为社会调查所。即便从社会调查所组建之日算起,也已有将近90年的光阴,且经历了中央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三个不同发展时期。在中国,还没有哪一个经济领域的研究机构有着如此久远的历史。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所辖的除经济所之外的其他研究所,也都是历史上从经济所分化出去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所辖的除经济所外的其他研究所,则多以二级学科甚或三级学科立所,没有哪一个研究所的研究领域如经济所这般宽广。而且,经济所又以理论经济学和经济史学研究见长,没有哪一个研究所如经济所这般汇集了如此众多的理论经济学和经济史学科及其研究人才。

篇7

【关键词】 民办高校 经济学专业 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成为经济学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课题。当前高校经济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普遍注重理论研究能力的提升,培养的学生更适合去研究型大学经济学专业进行理论深造。作为民办高校的经济学专业与研究型大学不同,应注重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中,实践教学占重要地位。但从目前大多数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看,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所占比重较低,从当前社会对经济学专业人才需求来看,更需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需要我们对传统的经济学专业教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因此,加强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经济学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联系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民办高校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对经济学专业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求经济学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深化改革,尽快与国际接轨。教学改革能够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适应社会需求的针对性,而人才培养模式又内在地反映了经济学人才需求的质量并能够推动教学质量和效果,二者存在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关系。

人才的质量取决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取决于专业教学目标与课程体系。从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来看,经济学专业不仅理论性和综合性强,在学科发展上呈现出复合型课程和专业,而且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出现多元化定位,新的变化对经济学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客观上要求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课程与教育形式的创新。

二、民办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近年来,高校扩招为社会输送了经济建设需要的专业人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细分,对人才需求开始越来越细化,对应用型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而目前多数民办高校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都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第一,专业定位不清,培养人才规格趋同。民办高校培养的学生不论哪个层次,最终都要进入社会就业或创业,所以经济学专业本科定位非常重要。应根据市场对经济学人才需求,选准层次,合理准确定位,特别是地方高校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长项,培养有特色人才,避免培养的人才大众化,流于平庸,造成人力资本的浪费。

第二,专业培养目标和方案没有与时俱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与社会需求脱节。在经济发展初期,人才的匮乏,原有模式下培养的学生还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新兴产业的不断出现,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不再单单是理论研究型的人才,更多的是需要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只有他们才能满足新兴产业不断发展的要求。

第三,从培养模式设计看,重理论,轻实践。由于注重基础教育,理论课较多,封闭式课堂教学,方法单一,传统课堂教学和考核方式,缺少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启发和培养,实践教学比例过低,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偏弱,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第四,教师是民办高校发展的主体力量,决定着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且不稳定是民办高校面临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民办学校不但缺乏稳定的师资队伍,而且现有的师资在年龄结构、团队资历、梯队建设等方面也极不合理,民办高校在师资引进尤其是在优秀教师的聘用上特别困难。一些民办高校被动采用学生评教的方式来评价教学工作,如果学生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就难以达到评价教学工作的目的。从某种层面上说,民办高校并没有完全实现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这严重制约了民办高校学术氛围的提高,不利于今后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从根本上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

第五,从社会实践培养方面看,缺少社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高校与社会缺少互动,高校与政府经济研究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缺少常规互动,信息闭塞,很难建立长期合作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在高校经济学专业教学计划中所占比重在10%左右,比例偏低,社会实践经费投入不足;学生参与社会考察、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教学计划中的社会实践活动多是在假期学生自主安排,缺少有效监督机制,往往流于形式;学生的专业实习一般也是在大四学年,有的学校有条件带学生组队实习,但更多的学校只能让学生自主实习。但这个时间与学生考研、考公务员、求职就业相冲突,不少学生为得学分,不得不参与,但效果不理想,这些主客因素观上造成了实践教学环节更加薄弱。

三、民办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探索

1、按需培养、合理定位、突出特色

民办高校经济学专业应根据学校实力、层次、特点等差异进行细分,并进行相应定位。民办高校经济学专业定位不求大而全,要求精而细,应侧重应用型人才培养。条件成熟的学校可以尝试建立校企互动联合机制,合作办学,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订单”要求实行“2+2”、“3+1”等各种方式联合培养。修改现行的培养方案,大一和大二年级注重基础学习,加强通识教育,扩展知识面;大三和大四年级注重宽口径设计专业方向,特别要注意特色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和方案的设计,突出专业特色定位,强化实践教学,突出能力训练,并不断根据产业结构演进、新兴产业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变化调整培养方向,突出人才培养特色,提升学生的从业能力,满足社会对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改革传统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要改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和方案必须与时俱进,改革现行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结合专业的特点,根据经济发展对经济学人才的需要,建立符合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构建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结构上,注意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增加社会实践的比重;教学内容上,注意强化学生参与的实践设计;教学方式方法上,改变“一言堂”的做法,改变一个教师全程授课的方式,可以尝试理论内容一人主讲,专题研究、探讨前沿热点问题实行双讲或多讲,进行思维碰撞,并设计各种项目,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对学生学业的评价方法上,改变一张考卷、一个任课教师评价定结果的方式,采取基础理论卷面笔试考核,创新能力、实际操作应用能力通过项目设计体现,沟通、组织、协调能力通过团队项目合作考察,个人表现通过学生团队集体评价评估等多种方式进行。在课堂教学、综合模拟实训、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知识的热情,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成就感中找到兴趣,从而培养经济学理论功底扎实、有一定专业技能、综合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提升经济学专业学习的价值,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方面,要建立高校教师培养选拔机制,对教师选拔不仅以学历来衡量,更应该注重专业工作实绩,从制度上要求没有专业岗位工作实践的教师要利用假期或没课的学期到基层或相关部门调研或参与社会实践锻炼,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以有利于教师把社会实践的感受融会在课堂教学内容中,增加教学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加大经费投入,多派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交流、进修、访学等,更新知识,增长才干,开拓视野。这些都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加教学魅力。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满足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4、建立立体实践教学模式,多层次、多种方式参与社会实践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因此需要建立立体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有机会多层次、多形式参与实践活动,开拓视野,增进能力。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企业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实习岗位,作为大学生再教育的实践课堂,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和空泛。增加社会实践锻炼机会,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见习活动,使得学生对企业生产流程和企业管理有更直观的认识,对企业的基本情况有初步的了解。学校建立各专业联合实习基地,可根据实习单位岗位需求,各专业联合打包实习。通过各专业联合组队实习,既可以使企业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各类人才,又给各个专业学生提供了不同岗位实践锻炼的机会,避免了一个专业十几人到一个部门、一种岗位实习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和管理问题。加强创业综合实验室建设,进行学生创业教育和模拟实践。鼓励校内各专业学生组建模拟公司联合创业,如模拟组建各种研发中心、创意策划公司、生产中心、市场推广中心等,培育成熟的模拟公司,予以奖励资助,鼓励学生在新兴产业方面进行创业。

总之,民办高校经济学专业应努力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立体实践教学模式,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保成、张锡候: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7).

[2] 樊继轩、张锡候:民办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4).

[3] 罗良清:新专业目录下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5).

篇8

一、导言

21世纪的经济是以知识经济为主题的经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就是核心人才的竞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最短缺、最重要的资源不再是资金,而是核心人才,能否留住核心人才、利用核心人才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根据帕累托的80/20效率法则,人才中20%的高素质核心人才集中了企业80%的技术管理知识,创造着企业80%以上的利润。因此,这部分核心人才更是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企业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不断地试图以各种独特的优势招聘各种优秀人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组织中的大量员工在不断地大量流失,特别是企业核心人才的流失。这些人员的意外离职,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很大的经营风险和人才流失损失,因为他们熟悉本企业的运作模式,拥有较为固定的客户群,离职后势必会给原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较大的冲击,且容易使原企业滋生不稳定因素,造成人才流失的连锁反应。日趋激烈的竞争使人才流失成为制约企业持久发展的重要问题,充分认识和有效地解决人才流失问题成为每个企业所必须解决的课题。

二、概念界定

(一)企业核心人才的界定。企业核心人才是指那些拥有专门技术,掌握核心业务,控制关键资源,对企业能产生深远影响的人才。他们往往具有创造发展企业的核心技术,建立推动企业技术管理升级,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企业中的CEO、CFO;开发、生产、销售、人力资源等重要部门的经理或项目负责人;具有创造发明高级技术型人力资本的技术人员、高级程序开发者等。

(二)人才流失的界定。提到人才流失,我们通常的理解是基于一定的动因,员工从一个企业组织中游离出来或从一个企业到另一个企业的过程或现象,但实际上我们应该对人才流失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根据人才流失表现方式的不同,可将其分为隐性流失和显性流失两种。隐性流失表现为员工对待工作态度懒散、工作努力程度下降、表现变差、经常缺勤或请病假事假、迟到、抱怨等;显性流失多表现为离职。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第一,前者更倾向于是一种相对容易、自发的决策,心理上带有博弈的性质,员工面临更多的博弈选择。后者因为成本较前者高,做出决定的风险大,因此思考更为详细和周全,决策也更为慎重;第二,前者受影响因素比后者少。前者更多的是受到工作上的因素影响,后者则牵涉到多方面的因素,他需考虑家庭、社会等许多方面。虽然有前面的区别,但二者在消极后果方面确实是同样不可忽视的。隐性人才流失由于其自发性、潜伏性受影响因素少和相对容易的特点,其发生的概率也就高,从而也在很大程度上比显性流失更为频繁、普遍、不便控制和更长时期存在,且这种隐性流失直接影响到微观主体的生产效率问题。只要这种内部流失不被注意到,或者虽然被注意到但是无法有效地加以消除和解决,其危害就永远存在,时间越长危害越大。所以,在考虑人才流失问题时,隐性流失绝对不可忽视,并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正是从这个角度上,我们的人才流失问题远比我们曾经认为的要严重得多。当动态地考察人才流失行为的发生时,人才流失是一种过程;当静态地考察人才流失结果时,人才流失是一种状态现象。下面我们讨论的人才流失损失问题就是把隐性流失和显性流失两种情形均考虑在内。

现实中,人才流失的动因是多种多样的。按照经济学分析的传统,本文假设企业核心人才流失是企业与个人之间以成本收益比较为基础进行的博弈过程的结果,人才比较自己流出的成本-收益决定是否流出企业,企业也同样根据设置防范的成本-收益分析决定是否设置防范。这里的防范主要指企业为防止人才流失而建立的有关制度规则,不包括企业对人才施行的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激励措施。

三、企业核心人才流失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基于上文的经济理性假设,我们知道企业和核心人才的决策都是权衡成本-收益比较的结果做出的。只有设置防范的收益大于所承担的成本,企业才会采取设置防范策略,而核心人才也不会在流出收益不足以弥补流出代价时选择流出。现实中无论企业还是核心人才,其成本与收益都是相当复杂的,这里具体分析一下各局中人的成本与收益,以便从中得出更多的有益启示。

(一)企业的成本与收益

1、核心人才流失引致的企业成本。虽然人才流失对企业有时也有一些积极意义,如促使人才合理优化配置,提高警惕等,但是通常核心人才流失对企业都是弊远大于利的。因此,本文只讨论核心人才流失对企业的损失:其一,核心人才流失引起人才空缺引致的企业效率损失以及企业的人才重置成本;其二,核心人才流失引致的企业在商业秘密、核心技术、稳定客户等方面的损失;其三,流失的核心人才为竞争对手所用,必将改变企业间的竞争实力对比,有时甚至会改变企业间的相对地位,从而给本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其四,核心人才流失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如增加其他人才的心理成本,影响其积极性等;其五,核心人才流失还可能给企业带来噪音,降低市场对企业的评价,从而影响企业声誉、股票价格等。

2、企业设置防范的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设置防范的直接成本,指企业因设置防范而发生的直接支出。主要包括:设置防范的初始成本,具体指企业在制定有关制度规则过程中所支付的人力、物力成本。防范的作用成本,具体指为保证防范的有效性而衍生的相关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的变动成本,以及核心人才触及防范时企业贯彻有关规则时付出的成本;其二,设置防范的机会成本,指企业在设置防范时所耗费的人、财、物用于其他领域可以获得的收益,如防范的制定、维护人员在此期间从事其他工作的产出以及耗费在设置防范的财物用于其他生产或投资领域时的收益等;其三,防范的信号成本,指企业因设置防范向外界传递的不良信号,带来的企业招揽核心人才难度增加以及外界对企业的评价下降等问题引致的成本。如果所设置的防范比较高,则拟流入者将要求更高的初始收益,从而增加企业的核心人才获取成本;而且,如果防范过高,企业容易被外界认为是缺乏留住核心人才的实力,从而降低企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企业在其他领域的声誉也会受到损害;其四,设置防范的制度成本,指因设置防范而增加的整个管理系统的负担,防范本身制度化的成本以及企业为提高防范的有效性而支付的防范完善创新成本。任何一项制度规则的有效性都需要其他管理环节的支持,企业设置防范必然会增加整个管理系统的负担。企业设置的防范要真正起作用必须制度化、规范化,这个过程中企业也需要耗费一定的物质、信息和时间资源;防范的完善是一个渐进过程,而且防范本身为适应不同条件下的需要也要不断地创新,这都需要企业支付一定的成本。

3、企业设置防范的收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企业设置防范的直接收益源于核心人才因流出而交纳的违约金或源于其他方面的补偿金;其二,由于面临防范,核心人才为从流动中获得更高收益会积极提升自身人才资本质量,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人力资源素质,促进企业收益的持久增加;其三,企业因设置防范使核心人才队伍相对稳定,在提高产出水平、提升企业形象等方面带来收益的增加;其四,防范引起的核心人才流失率下降,将节省人才重置、培训和管理过程中的成本,这部分成本也能给企业带来新的收益。

(二)核心人才流失的成本与收益

1、核心人才流失的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核心人才流出决策成本,主要包括:目标的寻访成本,具体指为发现合意的目标在时间、精力和货币等方面的投入。由于寻访过程中时间、精力上的投入引起的实际工作的损失以及以上投入在闲暇、消费等方面的机会成本;目标的决定成本,指在多个待选目标中选择最优目标时所发生的直接费用以及心理负担等;决策过程的其他成本,如为达到流向目标的要求而进行的个人人力资本投资成本以及由于表露出的流出意向引起的人际压力和心理成本等;其二,核心人才流出过程成本,主要包括:直接成本,指人才在流出过程中发生的直接损失,如差旅费、迁移费、违约金等;间接成本,指以上直接支出的机会成本以及流出过程引起的现时收益损失等;人际成本,指流出过程中为协调人际关系而发生的支出;其三,核心人才流出结果成本,指因对待工作态度懒散、工作努力下降、表现变差、经常缺勤或请病假事假、迟到、抱怨等而不得不承担的由企业的防范措施施与的风险,如事业前途的丧失,支付的罚金甚至被炒鱿鱼的可能性;人才从原来企业流出之后面临的成本,如处于摩擦性失业状态时的收入损失和人力资本折价损失以及预期收益的各种贴现风险等。

2、核心人才流失的收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流出后在新企业获得的比初始收益更高的新收益,包括更好的报酬、福利状况,更高的职务头衔,更强烈的成就感等方面的综合效用;其二,流出过程引起的个人人力资本含量的提高可以给人才在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和职业选择过程中带来更高的收益;其三,核心人才的流出意向显露出来之后,可能引起企业的关注和重用,提高人才在企业中的相对地位,由此可以增加人才的收益。

(三)企业核心人才流失博弈分析结论。我们经过对博弈模型进行均衡分析看出,人才流失的概率与企业设置防范的成本以及人才为克服防范而支付的代价(降职、违约金等)有关,与企业设置防范的成本呈正向关系:企业设置防范的成本越高,人才流失的概率越高,因为高成本会降低企业设置防范的概率;与人才克服防范的代价呈反向关系:人才克服防范的代价越低,人才流失的概率越高。企业设置防范的概率与人才在本企业的初始收益以及企业因设置防范而获得的收益(人才交纳的违约金)有关:与人才在本企业的初始收益呈反向关系,人才的初始收益越低,企业设置防范的概率越高;与企业因设置防范而获得的收益呈反向关系,企业设置防范的收益越低,其设置防范的概率越高,因为企业设置防范的收益关乎着人才流失的成本(降职、罚金等),克服防范的低成本往往导致人才流出的概率提高。在显性人才流失情形中,企业设置防范的概率还和人才在流入企业的收益有关,与人才在流入企业的收益呈正向关系:人才在流失企业的收益越高,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大,因而企业设置防范的概率越高。

总之,在这个博弈过程中,无论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还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才,其行为都是以综合收益大于综合成本为出发点的,即在各项收益与成本均为正值的约束条件下,追求Umax=F(R)=F(C)。从最后的博弈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防范收益的取得和人才流动收益的取得是以高的额外成本为代价的。从社会范围内考虑收益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企业设防人才流动,企业设防人才不流动,企业不设防人才流动的情况都会导致成本大于收益,即是无效益的。

企业设防人才流动的综合收益:

R1+R2-C1- C2-C

企业不设防人才流动的综合收益:

R2-C2-C

企业设防人才不流动的综合收益:-C1

企业不设防人才不流动的综合收益:成本为0,无此项变动。

R:收益;C:成本;R、C均为正值。

篇9

一、发展简史

《经济学人》于1843年出版。创始人是来自苏格兰的詹姆士・威尔逊,他希望通过创办《经济学人》来影响社会舆论,目的便是推动当时的自由贸易,对抗政府干预。直到今天,它始终坚持着当时的方针,即经济自由、政府不干涉和平等竞争主义,并始终用批判的眼光审视时事,关注自由和个体的权利。①

在成立初期的近100年,杂志的发展都比较缓慢。二战之后,由于全球经济的逐渐融合,全球性的政治和经济信息越来越重要,它的发行也开始迎来持续的增长。《经济学人》最伟大的编辑是杂志的第三任主编、威尔逊的女婿沃尔特・白居特,他使该杂志开始关注政治和文化等问题。1970年,开始真正的爆炸式增长,杂志发行量首次达到 10 万份。这种突然增长离不开全球营销网络的布局。此后,该杂志的发行量一直保持强势增长。

《经济学人》创刊的使命便是大力提倡自由贸易。170多年来,它从未背离过创刊初衷,历任主编都坚持经济自由主义,几乎无一例外地反对政府干预。它通过理性分析、事实支撑和清晰的文字把传播自由的观念发展成一门艺术。尼古拉斯・艾略特(Nicholas Elliott)评价道,“经历了几乎150 年,这样的持之以恒是惊人的。她忠实于传统,现代的读者看到的,仍然是对于市场经济、自由贸易、有限政府的论证,且总是有事实和数据的坚实支撑”。②虽然该杂志信奉自由主义,但是也会有意识地吸收不同的观点,以显示其客观公正。

2.语言风格及特点

《经济学人》文风平实,强调文章要易于理解。这是100多年前奠定的传统,现在已经成为该杂志鲜明的风格。《经济学人》总会想办法把复杂问题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出来,让人接受其观点。

不过,虽然该杂志认为自己的风格非常平实,但还是有不少人觉得深奥难懂。对于英语专业、考研等学生而言,该杂志的文章一定不会陌生,因为它的文章常常被拿来做国内英语考试以及雅思等考试的阅读理解文章。这或许与该杂志的定位有关。它的读者定位是精通英语,受过高等教育、对全球政治经济比较感兴趣的精英群体,主要是商人。因此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并不提供解释,因为它默认读者可以理解,并不迁就普通大众。

除此之外,一些读者认为其语言深奥或许和该杂志的写作体例有关。“没有一份新闻刊物的写作,可以像它一样,连续三行半写下来,没有断句,没有一个标点符号。”③

3.专业化的报道内容和思想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各式各样的媒体层出不穷,传统媒体竞争激烈,新媒体的出现更进一步压缩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内容为王”仍是不变的真理。然而,能真正坚持这一理念的媒体少之又少,《经济学人》就是这样的一本杂志。其独特的地方就在于除了报道新闻事实,它更注重提供观点和思考方向。提供的很多观点并不随波逐流,而是经过记者编辑的思考,通过各种观点的碰撞,互相合作的结晶。

4.报道视野全球化

《经济学人》始终强调国际视野和深度分析。虽然该杂志是英国的一本新闻周刊,但是在其刚创办时就强调国际视野,而且报道的范围涉及各个洲。在其官网中,它提到全球化过去、以及将来对于其成长都非常重要。《经济学人》在美国的销量占到全部销量的一半,英国本土的销量所占比例并不高。主编约翰・麦克列威特曾提到他们的记者编辑写任何文章从不会站在英国的立场上。全球化的报道视野非常明显地体现在其栏目设置上,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按国别和地区分,主要有美国、英国、中国、美洲、亚洲、中东和非洲以及欧洲;另一类主要按报道领域分,包括社论、世界一周、读者来信、简报、国际、商业、金融和经济、科技、图书和艺术、讣告、经济和财务指标。而且最近几年,它对于发展中国家越来越重视,2012年为中国开辟专栏便是一例。

5.匿名报道

《经济学人》刊登的所有文章都是匿名的。目前,它有70名记者和编辑,也会有计划地增派驻外记者,但是与其他媒体不同,《经济学人》的记者要参与编稿,编辑也要写稿,而且没有署名。这样,没有任何人对文章拥有知识版权,因为版权均归属《经济学人》。匿名意味着编辑有权利修改稿件,而且不署名代表了共识,编辑也可以放手修改。不过,麦克列威特主编表示虽然基于原文,但有些文章编辑后与原文会有比较大的差异。更重要的是,《经济学人》认为观点比作者更重要。前总编杰弗里・克劳瑟曾经表述如下,“匿名报道使编辑无法成为主人,只能使他从属于比他本人更重要的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可以称作祖先崇拜,这样报纸就能够在思想和原则方面获得惊人的动力”。④

三、经营策略及新媒体

《经济学人》的发行量和盈利之所以能连续10多年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而且能够在全球经济萧条的大环境下逆势而上,其独特的经营策略是重要原因。该杂志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状况,形成较为合理有效的运营模式,为刊物的快速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杂志发行

与一般报刊杂志通过低价销售扩大发行量来赢得广告、获取利润不同,经济学人集团的主要盈利模式是通过订阅、零售等方式取得发行收入。“2010 年度报告显示,该集团的 3.2 亿英镑的总收入中,发行收入达到 1.53 亿英镑,接近总数的一半。这些收入中大部分是《经济学人》杂志的贡献”。⑤同样是新闻周刊,在美国,《时代》和《新闻周刊》的零售价格分别为4.99美元和4.95美元,而《经济学人》的零售价要6.99 美元。《经济学人》零售价格比前两种杂志贵了2美元,要高出40%。因此,这既使它能够在经济危机时不依赖广告生存,也可以使它独立编辑,不会受商业的过分干扰。此外,保持独立性也为它遵循自己的编辑方针,维持良好的口碑做了贡献。

2.广告

除了依靠杂志发行量,它获取利润的另一渠道就是广告销售。高端的读者定位以及读者较高的忠诚度都为其广告销售打下了基础。由于有明确的受众定位,该杂志的广告也有明确的方向,因此被不少广告主青睐。《经济学人》充分迎合广告主的心理,没有试图吸引所有的广告主,而是注重细分市场,针对性很强。在其广告页面上,充分利用各种数据和图表展示其读者特征。因此,“《经济学人》的广告销售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战绩。在2008年和2009年,它连续两年获得Adweek评选出的杂志年度十大热门广告主冠军”。⑥

3.互联网及新媒体语境下的发展

如今,任何一家媒体都无法忽视互联网及新媒体带来的影响,《经济学人》也是如此。相对于其他媒体纷纷加快网络化、数字化的不走,它并未表现出太多热情。虽然从1996年开始就启用网站,但直到2007年《经济学人》才推出付费与免费的分层网络系统。这样,网络版就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而且,网站很大的作用就是弥补周刊的时效性问题,及时和更新议题并作出评论。同时,《经济学人》的网站也设置一些讨论和互动项目,设置一些印刷版本上没有的内容。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移动设备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多的便利,因此,《经济学人》也提供了多种数字应用。除了在Facebook推出公共主页,Twitter上成为注册用户外,该杂志也与各类阅读器和手机合作。目前,在Kindle和iPhone上都能阅读该杂志的电子版,这也是对纸质版的一种有力补充,而且它还提供音频,可以为母语为非英语的学习者提供听力材料。例如,在iPhone的客户端上,《经济学人》每周都会新的杂志,编辑会选三四篇优秀文章给用户免费试读,并提供音频,其他的文章则需要付费购买。虽然有很多报纸杂志都了移动客户端,进行了数字化改革,但该杂志在整合资源、数字化改革方面的表现无疑是非常抢眼的。此外,该杂志在中国也有微信平台和微博账号,不时发送学习资料、杂志的电子版,并且对自己的杂志进行推广。在这个数字化时代,对新媒体的合理运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四、《经济学人》与中国

由于《经济学人》具有全球视野,较早就开始关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金砖国家”的发展。最近几年,尤其是经济危机以来,西方欧美国家的经济一直回升较慢,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相对而言表现则较为出色,更有媒体以“西边不亮东边亮”来形容这一现象。作为有全球化视野的《经济学人》,自然也不会轻易放弃这一发展机会,其对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国的报道数量近几年不断上升。2012年1月28日该杂志开设了中国专栏,这是它继1942年开辟美国专栏后首次为一个国家开辟专栏。

在此之前,有关中国的文章被安排在亚洲专栏内,每期杂志涉及中国的报道约有一两篇。

开辟专栏后,对中国的报道明显增加。总编约翰・米克尔维特表示,该杂志一直在对中国进行深入报道。鉴于中国已经崛起并成为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应当为其开辟专栏。这样,可以让该杂志有更多的空间报道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话题,尤其是北上广之外的广大地区。⑦当然,崛起的中国已逐渐成为新的话题中心,用更多的篇幅来报道中国,对这些西方媒体而言也是一种吸引读者的方式,满足他们对中国了解的需求。

严肃而不失幽默的语言风格,注重高质量的内容,独特的营销策略,新媒体的运用等特点使《经济学人》的发展一直稳步前进,甚至在全球经济危机期间仍能逆势增长,影响越来越大。在数字化的时代里,纸媒“消亡论”一直甚嚣尘上,但是透过对《经济学人》历史的梳理,内容特点以及营销模式的分析,我们发现纸媒未必只有消退一条路。如果能结合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注重质量,纸媒一样可以稳步发展,这对于我国尤其有借鉴意义。

不管是《中国新闻周刊》,《新周刊》,《南都周刊》还是《南风窗》,中国目前并没有一本在全世界都有影响力的杂志,而且很多杂志在新媒体时代连生存问题都无法解决,常常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这对于想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的中国而言,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因此,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新闻媒体可以参照《经济学人》杂志,逐渐打造自己的品牌。(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注解:

① http:///help/about-us#About_Economistcom,2014-12-12

② 星岛:《经济学人》160年不败的秘诀[J].青年记者,2007:09

③ 星岛.《经济学人》160年不败的秘诀[J].青年记者,2007:09

④ Edwards,Ruth Dudley.The pursuit of reason[J].The Economist,1993,(7827):23-25

⑤ 周翔.《经济学人》杂志运作模式探析[D].北京印刷学院,2010:11

篇10

说明:资料整理于2020年11月24日。

形考任务3

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题目1:旅游是由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

)三个要素构成的,旅游活动以及旅游经济活动也都是围绕着这三个要素构成的。

[答案]旅游联结体

题目2:(

)被誉为旅游业的先驱。

[答案]托马斯·库克

题目3: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怎么样的经济分析方法是(

)。

[答案]规范分析

题目4:旅游需求量对旅游产品价格的反应及其变化关系中,根据旅游需求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论旅游产品的价格是上涨还是下跌,旅游需求量都会出现相应地减少或增加,这是指(

)。

[答案]旅游需求价格弹性

题目5:从事旅游产品销售业务,并从中赚取佣金的企业是旅游的

[答案]零售商

题目6:(

)主要研究经济现象是什么,即单纯考虑经济活动的实际运作而不考虑运作效果的好坏。

[答案]实证分析

题目7:将游客分为团体旅游、散客旅游是哪种分类方式。(

)

[答案]按组织形式划分

题目8:在一定时期内人们愿意并能够以一定货币支付能力购买旅游产品的数量,这是指(

)。

[答案]旅游需求量

题目9:被称为现代旅游业之父的是(

)。

[答案]英国人托马斯·库克

题目10:A景区的门票价格定为100元,每天有200人前来参观旅游;但是如果将门票价格下调为80元时,则旅游者人数可达到每日260人,则当旅游者人数为260人时的门票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为(

)。

[答案]1.5

题目11:运量最大的交通方式是

[答案]水运交通

题目12:旅游供给曲线是向(

)方向弯曲的。

[答案]右上方

题目13:根据客源地内旅游经营商的(

),可以将旅游经营商划分为旅游批发商、旅游零售商和旅行商三类。

[答案]职能以及作用

题目14:交通运输设施属于旅游供给中的(

)。

[答案]旅游设施

题目15:投资、贷款、税收等因素属于影响旅游供给的(

)。

[答案]政策因素

题目16:可以实现点对点运输的交通方式是(

)。

[答案]公路交通

题目17:以下哪种旅游交通方式符合铁路交通的特点(

)。

[答案]安全可靠

题目18:旅游价格若发生变化,只会引起旅游供给量较小幅度的变化。此时,旅游供给曲线表现得比较陡峭,下面哪个选项是正解的。

[答案]Es<1

题目19:与一般消费需求的满足不同,旅游需求的实现是一种异地消费活动,除了受价格、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影响以外,还受到(

)这个条件的约束。

[答案]闲暇时间

题目20:旅游消费涉及吃、住、行、游、娱、购多方面,体现了旅游消费的(

)。

[答案]综合性

二、多项选择题

题目21:旅游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

[答案]

旅游经济学是一门应用学科

旅游经济学属于产业经济学

旅游经济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旅游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题目22:旅游目的地发展创新的原则包括(

)。

[答案]

人无我有

人有我变

人变我优

人优我新

题目23:一般我们分析世界旅游发展的基本格局主要从以下哪几个方面考察(

)。

[答案]

旅游发展的地域格局

旅游发展的经济格局

旅游发展的竞争格局

题目24:交通对于旅游活动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

[答案]

交通是旅游目的地经营的一个重要条件

交通是旅游者出游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

交通可以拓展旅游目的地的市场空间范围

题目25:很多学者对旅游流动的模式作了研究,并形成了相应的空间模式,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

[答案]

国际旅游的核心—外围模式

国际旅游的空间模式

莱珀模型

题目26:制约旅游客源地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因素有(

)。

[答案]

二者之间的经济距离

二者之间的文化距离

货币汇率

政治因素

题目27:影响旅游供给的因素除了旅游产品价格以外,还包括(

)等其他因素。

[答案]

旅游吸引物因素

经济因素

政策因素

管理和服务因素

科技因素

题目28:一个地区要成为旅游目的地,必须具备哪些(

)条件。

[答案]

拥有一定数量的旅游资源

拥有足够的基础设施

拥有一定的专门设施

要接待一定的旅游者流量

题目29:下面哪些企业属于旅游供应商(

)。

[答案]

饭店

航空公司

铁路公司

景点景区

演出剧团

题目30:旅游经济的性质(

)。

[答案]

商品化的旅游活动

以旅游服务为主的综合经济

相对独立的经济产业

是以市场为基础的法制经济

三、判断题

题目31:旅游经济学则是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指导,研究旅游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答案]对

题目32:近现代世界产业革命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答案]错

题目33:旅游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特定阶段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具体地说,是工业化阶段的现象。[答案]对

题目34:旅游需求是人们的基本需求。[答案]错

题目35:旅游零售商的主要职能是向旅游市场提供组合旅游产品。[答案]错

题目36:旅游经济现象是以人的空间移动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现象,但是并不是所有人的空间移动都是旅游经济所要研究的问题。[答案]对

题目37:航空运输方式的出现对近现代旅游活动的发展影响最大。[答案]错

题目38:世界旅游的经济格局是指从经济角度说明世界旅游总收益或总支出在各国之间的分配状态。[答案]对

题目39: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是旅游业形成和发展的催化剂。[答案]错

题目40:所谓旅游需求规律就是指在影响旅游需求量变动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旅游需求量与旅游产品价格成正方向变化,与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成反方向变化。[答案]错

题目41:Es<1,旅游供给处于单一弹性。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价格若发生变化,则会引起旅游供给相同幅度的变化。[答案]错

题目42:旅游消费效果分为直接旅游消费效果和间接旅游消费效果。[答案]对

题目43:旅游批发商是代表旅游零售商从事旅游产品销售业务,并从中赚取佣金的企业。

[答案]错

题目44:在影响旅游需求的诸因素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都将引起旅游需求量的相应变化,这种反应特点叫旅游需求弹性。[答案]对

题目45:旅游基础设施属于辅旅游供给。[答案]对

题目46:通常而言,旅行距离越短,旅行费用越可能成为人们选择旅游交通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着旅行距离的增加,旅行速度将成为人们选择旅游交通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答案]对

题目47:旅游目的地能否及时扩大旅游供给的规模,提升旅游供给的质量,其中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是它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这一点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尤为重要。[答案]错

题目48:在点线性旅游目的地中,旅游吸引物分散于一个较广泛的地理空间区域内,在不同的空间点上各个吸引物之间的引力是相对均衡的,没有明显的中心吸引点。[答案]对

题目49:旅游需求规律是指旅游需求量与旅游产品的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答案]错

题目50:旅游活动的商品化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需要的各项旅游项目必须通过旅游服务商品交换来实现,旅游者所需的各种服务都是以服务商品的形式出现。[答案]对

形考任务4

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题目1:旅游产业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主要表现为旅游生产与旅游消费在(

)上是不可分离的。

[答案]时间和空间

题目2: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性极强的产业。旅游产业的六大要素行、游、住、食、购、娱使旅游行业管理的面非常广,这体现了旅游行业管理(

)

[答案]要素的综合性

题目3:在制定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时,要正确认识旅游发展规律,遵循旅游产业发展(

)原则,这是制定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前提。

[答案]成长阶段性

题目4: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旅游市场的竞争主要表现为(

)之间的竞争。

[答案]旅游供应者

题目5:旅游漏算是指(

)为了满足旅游者旅游活动及相关消费活动而发生的外汇支出,以及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旅游外汇流失。

[答案]旅游目的地

题目6:(

)是指旅游产业发展超越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来带动相关产业和地区经济进步的一种发展方式。

[答案]超前型旅游发展战略

题目7:旅游市场规模大小主要取决于该市场上(

)的多少。

[答案]旅游者数量

题目8:在旅游经济中,某些旅游区域经典具有垄断性,从而形成完全垄断。如我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凯旋门等都是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色。这体现了旅游市场竞争的哪一种类型(

)

[答案]完全垄断

题目9:由于旅游是人们的一种高层次需求,而影响旅游者需求的因素又是多种多样的,从而使旅游市场具有较强的波动性,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旅游市场的变动,这说明了旅游市场的(

)。

[答案]波动性

题目10:旅游企业业务的核心部分是向旅游者提供(

)。

[答案]可供观赏和愉悦性的产品和经历

题目11: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政府对竞争性行业旅游企业的垄断行为(

)。

[答案]是限制的

题目12:旅游企业定价模式中最常见的一种定价模式是(

)。

[答案]利润最大化定价模式

题目13:向旅游市场提供公共产品的做法属于(

)。

[答案]政府干预行为

题目14:旅游中介企业也称为(

)。

[答案]旅游中间商

题目15:市场无法有效率地配置资源的现象是指(

)。

[答案]市场失灵

题目16:某个旅游企业的一项经济活动对其他企业或个人产生了有利影响,我们把这种行为称作(

)。

[答案]外部经济

题目17:为旅游企业提供服务的气、电、水、邮电服务的企业属于(

)的企业类型。

[答案]自然垄断

题目18:两家或两家以上具有相同服务功能并且相互独立的旅游企业合并成一家企业,通常是由一家占优势的旅游企业吸收一家或多家企业。这样的行为称(

)。

[答案]纵向一体化行为

题目19:旅行社属于下列哪种旅游企业类型(

)。

[答案]旅游中介企业

题目20:下列哪个选项是合理的旅游产业生产组织结构的标志(

)。

[答案]实行旅游的专业化经营

二、多项选择题

题目21:以下哪些选项是旅游产业的基本特点?(

)

[答案]

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

旅游产业的敏感性

旅游产业生产的非物质化

题目22:旅游企业的类型包括(

)。

[答案]

旅游中介企业

旅游交通企业

旅游餐饮住宿企业

旅游观赏娱乐企业

旅游商品经营企业

题目23: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制定的原则有(

)。

[答案]

成长阶段性原则

城市中心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

中国特色的原则

题目24:政府失灵的现象有哪些(

)。

[答案]

政府决策会出现失误现象

政府干预会形成部门利益的现象

政府干预会产生大量的成本

政府对旅游经济干预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政府对旅游经济的干预会产生寻租现象

题目25:从旅游产业成长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关系划分,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类型有(

)。

[答案]

超前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滞后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题目26:下列哪些选项(

)是旅游市场的一般特征。

[答案]

旅游市场的异地性

旅游市场的季节性

旅游市场的全球性

旅游市场的波动性

旅游市场的多样性

题目27:政府干预行为包括哪四个方面(

)。

[答案]

培育市场体系

弥补市场的不足

向市场提供公共产品

建立旅游经济市场规则

题目28:旅游交通企业主要包括(

)。

[答案]

公路交通企业

铁路交通企业

航空交通企业

水上交通企业

题目29:旅游行业管理的手段主要包括(

)等四种手段。

[答案]

法规

审批

监督

检查

题目30:下列哪些选项(

)是旅游市场形成必须具备的要素。

[答案]

旅游者

旅游购买力

旅游购买欲望

三、判断题

题目31:旅游产业是充分满足旅行社的消费需求。[答案]错

题目32:影响旅游市场的因素多种多样,但主要有旅游市场经营要素和旅游市场环境要素两个方面。[答案]对

题目33:选择超前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第二,有外部旅游需求。[答案]错

题目34:旅游市场竞争的目标主要是通过争取更多的旅游者,争取更多的旅游中间商,扩大产品的销售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答案]对

题目35:乘数理论最初是美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来的,后来经卡恩而得到普遍推广。[答案]错

题目36:旅游产业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主要表现为旅游生产与消费在形式上是不可分离的。[答案]错

题目37:旅游资源的地区分布是形成旅游产业地区结构的主要因素。地区间所拥有的旅游资源条件不仅决定旅游区的形成和旅游区的类型,也会对旅游生产力的空间配置和旅游地区规模产生重要影响。[答案]对

题目38:旅游市场属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寡头垄断市场。[答案]错

题目39:广义的旅游市场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区中存在的对旅游产品具有支付能力的现实和潜在购买者。[答案]错

题目40:市场上企业间竞相降低价格的竞争会导致两败俱伤,因而价格协调、共谋利润最大化成为企业的主要定价行为之一。[答案]对

题目41:在旅游经济活动中,依靠市场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一个前提假设是旅游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人都具有经济人特征。[答案]对

题目42:在旅游经济活动中,旅游企业的市场促销行为主要表现为以广告为核心的促销行为。[答案]对

题目43:垄断会给经济发展带来损失并降低经济发展的效率。[答案]对

题目44:旅游服务差异化程度决定了旅游企业价格与总成本之间的差距程度。[答案]错

题目45:企业进入目前业务的供应阶段或使用阶段,实现在同一产品链上的延长。通过进入供应阶段实现同一产品链的延长称为后向一体化,通过进入使用阶段实现同一产品链的延长称为前向一体化。[答案]对

题目46:旅游卫星账户又称为旅游附属账户,是一种宏观统计计量方法。[答案]对

题目47:作为一个国际旅游目的地,外国旅游企业通过合资、独资等直接投资的形式进入本国旅游市场,在本国旅游产业中建立旅游企业,这些旅游企业主要向投资国的旅游者提供到东道国旅游的各项服务,当然也向东道国的国内旅游者提供各项服务。这是一种开放吸引式的国际化,可称之为外推型旅游企业国际化(旅游企业国际化形式Ⅱ)。[答案]错

题目48:所谓纵向一体化是指企业进入目前业务的供应阶段或使用阶段,实现在相关产品链上的延长。[答案]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