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1: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药剂学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药剂学的发展

篇1

【关键词】药剂学;现代药剂学;新技术;基础研究

1药剂学概念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其基本任务是研究将药物制成适宜的剂型,保证以质量优良的制剂满足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由于方剂调配和制剂制备的原理和技术操作大致相同,将两部分合在一起论述的学科,称药剂学。现代药剂学有很大发展,还包括生物药剂学、物理药剂学等。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剂型及制剂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剂型的基础理论、制剂的生产技术、产品的质量控制以及临床的合理应用,研究、设计和开发药物新剂型及新制剂是其核心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分子材料学、分子药理学、生物药物分析、细胞药物化学、药物分子传递学及系统工程学等学科的发展、渗入以及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药物剂型和制剂研究已进入药物传递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DDS)时代,缓控释、透皮、靶向、大分子药物给药系统及基因转导系统已逐渐成为其发展主流。

2现代药剂学的发展

在现代药剂学的发展中,首先对药剂学的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有较大提高,回溯到50年代中,药剂学原来分为调剂学与制剂学,自从60年代以来,由于对药物制剂在体内的生物效应有了新的认识,改变了过去的“化学结构唯一决定药效论”的片面看法。而进一步认识到药物的剂型在一定条件下能较大程度地改变经效,这就是生物药剂学的观点。随着生物利用度理论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明确如何通过剂型选择、处方设计及工艺改革来影响药物从剂型中释放出来的速率,即改善药物的溶出和吸收,以提高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使药物在体内发挥充分疗效。

其次在新剂型的研究方面,近年来着重研控制释放的种种剂型以达到缓释、恒释的目的,或探索靶向输送的各种剂型以及使药物引向病变部位达到较高的浓度,避免或减少药物对正常器官和组织的毒副作用。前者如缓释性眼用膜剂、经皮给药系统(TTS)、子宫内给药器及渗透泵控释片等;后者主要用于抗癌的各种新剂型如静脉乳、脂质体、磁性微球等。90年代中期,从发展趋向可以预计化药物剂型号和制剂研究将进一步深入药物传递系统(DDS)时代。

在药物制剂生产的技术方面,近年来应用了不少新工艺和新技术。例如,在片剂生产中应用了静电溶液包衣工艺以及快速包衣锅的革新,改革了传统的糖衣操作,又有采用静电干粉包衣法以革除了过去用溶剂包衣的旧方法。又如国内某些药厂还成功地探索应用程序控制喷雾包衣装置。对片剂新辅料的寻找近几年来也获得了不少进展,如国内已开发的有羟丙甲纤维素(HPMC)、低取代羟丙纤维素(LS-HPC)用粘合剂和崩解剂,丙烯树脂系列用作薄膜包衣材料,羧甲基淀粉钠用崩解剂等。设备方面有混合、制控、干燥一次打哈哈和完成的定型因以及每小时可压300万片的高速压片机用等等。

在注射剂量的生产技术与研究方面的进展,主要体现在品种大量增加,例如近20年来,在输液制剂方面,除了原有品种外,尚出现了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和静脉用脂肪乳剂等新品种,这为临床开展全静脉营养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溶剂(注射用水与非水性溶剂)及附加剂(助溶剂、增溶剂、抗氧剂、抑菌剂等)的选择以及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方面也有不少新的进展,从面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在注射剂工艺设备方面,有层流式高效空气净化操作台、全自动洗瓶菌机、全自动蒸气高压灭菌设备以及辐射灭菌、静电滤过除菌设备等采用。此外,如微孔虑膜在注射液滤过操作中的使用,终端滤器在输液中的应用以及远红外钱灭菌干燥机对注射剂玻璃容器的处理等等。

对制剂质量控制方面,目前各国药典都设计了新的检验装置用于制剂质量检查。例如对片剂、胶囊剂等本剂型的生物利用度采用深出速率测定仪以测出药物的溶出度作为控制生物利用度的体外指标。又如注射剂的热源检查,除了家兔法以外尚可采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这一新的检验技术。对注射液的澄明度检查仪方面有光电自动灯检机、库尔特计数器、激光灯检机、微粒分析仪及国产QX―3―1型细胞计数器等,均已开始使用。

我国近几年来,由于坚持中西医药结合的方面,运用了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配合临床实践,积极开展中药剂型的研究和改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从而进一步丰富了药剂学的内容。

综上所述,药剂学从50年代以前的调剂学进入到药剂科学的新时代,使制剂产品从传统经验工艺阶段上升到科学制药水平,又在有关学科的相互渗透下逐步形成为医学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现在的药剂量学的含义应该是:研究药物传递系统的设计、组制、评价和应用的综合应用科学。它的基础是特理化学、化学、数学,计算机学与生命科学,涉及的领域从药物本身分子理论性质到分子与机体细胞的关系,以及影响药物传递和治疗的生理过程与机制,目的是为了创造用最少量的药物提供最大的疗效和最小副作用的适用性强的药物传递系统。

3我国药剂学创新和发展应结合实际情况

目前,我国药剂学已从单纯的技术型学科向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特别是在靶向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中药新剂型、片剂成型理论、药物制剂稳定性理论和方法等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靶向给药系统研究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篇2

关键词:中药临床药学;任务;现状;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2-0080-02

中药临床药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临床用药为核心,研究中医辨证用药基本理论及应用规律的一门学科[1]。随着中医药临床的不断发展,中药不良反应及中西药不合理配伍日见增多,特别是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尤为突出。据统计,目前中药注射剂约有120余种,占中药制剂的比例不足3%,而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却占中药不良反应的70%[2],尤其是中药注射剂致变态反应的现象屡有报道[3~5],而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可见,医院中药学只围着药品转的被动服务模式早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如何为临床医师提供合理的给药方案,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防止和最大限度减少中药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已成为中药工作者面临的迫切问题。为此,笔者就目前中医医院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基层中医医院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1中药临床药学的概念及任务

1.1中药临床药学的概念中药临床药学是以患者为对象,运用传统的用药经验,结合现代科学方法、手段和研究成果,研究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从而阐明中药生产、储存、供应、制剂因素、生物因素与药效的关系及如何使中药在体内发挥最大效用,以确保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用药的学科[6]。

1.2中药临床药师的任务临床中药师的主要工作职责应该包括:参与临床合理用药,对医生、护士进行中药学指导,开展合理用药教育,宣传用药知识,指导患者安全使用中药;进行中药的治疗药物监测,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搜集药物信息,向医、护、患提供药物咨询服务;建立患者用药档案(药历),为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药物评价和药物利用研究;研究院内制剂,指导其使用,监测其不良反应,改进、推广其使用。李庆生[7]提出临床中药学任务就是要实现“老药新用,常药特用,优化量效,提高用药安全”。实践证明,临床药师的工作除了能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药品使用的不良反应外,还能降低医疗费用[8]。

2基层中医院中药临床药学的现状

2.1中药临床药师业务水平难以适应合理用药的要求近年来,医疗工作迫切需要药学部门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和建立中药临床药师制。目前医院老一辈中药药师长期在医院工作,有一定的临床医学基础和丰富的药物知识,但由于知识老化,加上长期在药房里,掌握临床药学的新理论、现代知识和方法又有一定的难度,深入临床解决临床合理用药中的系列问题难以胜任。中青年中药师虽然知识较新,但我国高等药学教育是以化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一些药学教育机构是开展了临床药学的课程,但由于学时的限制,临床医学的课程几乎没有,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知识匮乏。这种教育计划培养出来的中药师,谈不上参与和指导医生合理用药。

另外,中药临床药师数量上难以形成队伍自成体系,工作面还不能覆盖所有临床科室,只能选择到重点科室,这一状况很难适应临床合理用药的需要。但随着中药临床药师的数量增加、素质的提高,学有专长、精通某专科医药知识的中药临床药师将逐步形成[9]。

2.2药师与临床沟通不够深入临床参与和指导合理用药是临床药师的主要工作任务,临床药师只有在深入临床的实践中确实解决了问题,才能树立自己的形象。目前,基层中医院药师尚未解决“下临床”的问题。下临床难,能够在临床第一线坚持则更难,有些已经下到病房的临床药师,由于准备不充分,自身条件不具备,药学部门工作繁忙等原因未能长期坚持。

2.3医院领导对临床药学工作重视不够有些基层医院的领导受传统观念限制,对临床药学工作认识有片面性,把临床药学错误地等同一般药剂工作。另外临床药学是非赢利性质的服务性工作,还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因而不愿花成本投入,忽视了临床药学存在的价值与意义[10]。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更是举步维艰,中药师在医院难有作为,除了药师自身的问题外,医院领导对中药师参与临床药学工作的重视与支持不够,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2.4临床药学相关试验研究的资金投入不足开展中药临床药学研究还需要有一定的样品制备检测分析等设备和必需的办公设施,对此,大多数基层中医院缺乏资金投入。目前,中药临床药学的工作仅仅局限在处方、病历分析,找出不合理的用药,收集与分析不良反应来指导护士在药品的请领、使用、保管以及中药的安全使用等方面。

3中药临床药学发展的策略思考

3.1发挥中医药特点,促进中药临床药学发展由于中医药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特点,因此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必须依据中医药理论,发挥其特点,促进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中药无论单味还是复方均组分复杂,能够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指标极少,故笔者认为,中医院的临床药学工作应围绕处方合理、对证下药、依方炮制、中药剂量与煎服法、中西药复方制剂与中西药配伍、临床用药咨询、不良反应监测及中药安全性宣传等方面进行,并应以临床用药咨询、处方用药调查分析为切入点,在可能情况下可配合临床,就中医内科某一系统某几个病证同时分别设计提出A、B、C等药物治疗方案,进行药物经济学分析,以推动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11]。

3.2提高临床中药师的业务水平目前医疗机构中有大量中医药学专门人才,可以从中挑选有工作经验和资质的中药师或中医师,进行临床中药师培训。培训内容可包括:入院教育,综合素质培养,涉及药政法规、职业道德等;中医临床知识与技能培训,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中医诊断基础,常规诊疗方法和技术;西医基本技能培训,主要包括西医临床诊断、常规生化检查结果以及心电图、B超、X光片等影像学报告的初步阅读、分析和应用;药物知识和临床用药实践技能培训,了解所培训专业各类疾病的药物治疗原则与最佳用药选择,制定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具有与药物治疗相关文献的阅读和分析评价能力,具有病历撰写能力等;沟通与交流技能培训,了解患者和医护人员在药物信息方面的问题与需求,就临床用药中的实际或潜在的用药问题及时向有关医护人员提出警示,解决方案;医学心理学;药学文献检索;实验室技能培训;医疗文书有关内容等[12]。

3.3加强临床中药师的临床实践临床医师的临床思维能力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逐渐培养锻炼而形成的。加强临床实践,有利于养成临床中药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临床中药师工作最重要的舞台也是“临床”,工作对象是患者,临床中药师在实践的过程中,应该训练自己围绕患者抓住主要矛盾灵活运用知识做出分析判断的能力。参与查房、会诊、访问患者、用药指导、进行药学监护和患者用药教育,在实践中强化知识,培养与患者沟通协调能力,成为专职化的临床中药师。

3.4更新观念,转变工作重点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应当要以“以患者为中心”,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药学服务,实现安全、高效、经济、合理的用药为临床药学工作的目的。工作重点应从“以保障药品供应为主体”转变为“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从“操作型”转变为“技术服务型”,发挥其在医疗、卫生服务中对医师、护士、患者用药安全的指导、咨询和监督作用。为此,除了药师自身努力外,还需要整个医疗服务大环境的改变,更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医院领导给予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监督,在政策和制度上落实临床药学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待遇,把中药临床药学作为优化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院药学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13]。

3.5收集中药信息,提供信息服务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加强与临床的联系。临床中药师应参与建立情报资料室,不仅要收集本院或本地区中药用药资料,还要收集国内外各种药学专业图书、杂志及临床用药与药物评价、国内外有关药品信息的网站特别是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网站等方面的资料,重点收集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引起的不良反应以及涉及到中药安全性方面的信息,要及时反馈给医护人员,为正确使用中药提供咨询服务。

4结语

目前,基层中医院中药临床药学处于刚起步阶段,基础薄弱,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积极探索,创造条件,克服各种困难,建立适合中医医院特点的中药临床药学模式,推动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高学敏,钟赣生,张建军,等.临床中药学的发展趋势[J].中医教育,2008,27(2):1~4.

[2]谢金洲.药品不良反应与监测[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194.

[3]蔡庆群,席萍,丁群斌.临床常用9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J].广东药学,2003,13(2):47~49.

[4]蒋三员,罗治华,张健民,等.369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J].蛇志,2002,14(3):15~17.

[5]梁进权,王宁生.国内医药学期刊报道的中药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中药新药,2000,25(1):56~58.

[6]董占军,王瑞昌,曹辉.临床中药师产生的必然性和主要任务[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4(5):396~398.

[7]李庆生.临床中药学应当坚持医药结合全方位发展――关于临床中药学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天津中医药,2006,23(2):93~97.

[8]Ling JM,Mike LA,RubiriJ,et al.Documentation of Pharmacist intervention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J].Am.J Health Pharm,2005,62(17):1793~1797.

[9]石小鹏.医院药学与临床药师的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硕士论文,2007.

[10]刘洪庆,纪宝平.制约医院临床药学发展的因素探析[J].中国药业,2004,13(11):62.

[11]梅全喜,曾聪彦.中药临床药学的现状与发展思考[J].中国药房,2008,19(36):2801~2804.

[12]袁飞.临床中药师的定位及培养[D].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2009.

篇3

关键词:美的教育;文化的教育;道德品质的教育;凝聚力地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218-02

作为一名有近20年教龄的教师,也担任好多年班主任工作。在这平凡的工作中,随着时代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中,学生的个性也存在着明显的变化。我们知道,教育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是一个复杂的充实、完善和塑造灵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必须循序渐进地采用一定的方法、使用恰当的形式完成对被教育者的“雕琢”。当然,这其中就是对被教育者进行知识、道德、身体素质、审美能力等的综合培养,使之全面发展。我认为,相当程度上,大家对最常见的教学单位——教学班的文化建设,显得还不够重视。就此,与大家共同探讨班级的文化建设。

一、建设班级良好的文化氛围——美的教育

作为教师,要时刻注意到对学生进行教育,把学校的各种各样的活动,看作是教育学生的契机。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我首先抓住了教室的布置作为突破口。

在当前,一些小学生对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不感兴趣,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至少,在审美的成熟程度上,还需要去充实。 例如,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很少愿意阅读文学作品和科技作品,而是喜欢读一些卡通图画,更有甚者,读一些无聊的漫画作品。针对这种情况,我没有批评同学,而是采取引导的方式,告诉大家如何鉴赏文学作品,如何使自己的阅读能力提高。此外,提倡学生多征订课外读物,《小博士报》、《小哥白尼》等学生喜爱的报刊杂志。每到报刊一发下来,孩子们那喜爱劲别提多高兴了。在班级学习园地布置上入手,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育人环境。结合学校的要求,我和学生们一道对教室进行了精心地布置 。我首先注重了审美的要求,比如说墙报的设计,在形式上注意了与教育环境的和谐,注重了对衬美和结构美,并且力争做到与黑板上方的标语搭配,相互映衬。懂得美术的同学还在设计上做到了形式上的“开合”。 在设计的过程中,我并不一切都自己做主,而是让学生做真正的设计者,我仅给同学们提一些建议。这样,设计和布置的劳动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育过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美,去体验审美的情趣,比单纯的说教要好多了。同时,在积极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人公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一举多得,可谓一种极好的教育方法。使我感触最深的是上学期,虽然学生在学校的时间不多了,已临近毕业了,为了给孩子们在小学部留下深刻的印象,我结合语文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作业 ,制作某样产品并给你的产品作推销 。两周过后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在班级的黑板报上,还给优秀作品给予颁奖。作品可畏丰富多彩,有用竹子制作的活动相框,环保手提袋,活动的衣架等等。

二、以学习为主线,以班级的凝聚力为轴心,组织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内外生活,促进班集体文化活动的深化——文化的教育

班级文化建设的形式是文化建设的一个开端,要建设一个有机的班集体,必须有丰富的文化建设内容,去深刻文化建设的内涵。作为小学生,谈到文化内涵,似乎太深刻了一点。但是,丰富的课内外活动,能使班级文化建设走向有机。在这方面,我经常在班级组织一些课内外的文体活动。针对班级的实际,抓住学生的爱好,找出突破口。在每个学期里,班级组织了各种球类比赛,棋类比赛,歌咏比赛。在比赛中,我注意引导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尤其是在体育活动中,相互的配合,更有利于协作精神的培养。在一系列活动中,从协作精神入手,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有了集体荣誉感的学生,自然就会在各个方面有进取心。而有进取心的学生,就有了进步的可能,也就迈出了第一步。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年级艺术老师的倡导下,要求每个班的每个同学要在毕业班的汇演里展示自己,也是给同学们一个锻炼,学会编排节目,学会和同学相互合作学习 。在艺术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一个多月的排练,6.1节前文艺节目终于出炉了,得到部分老师、家长的肯定。还有,每年学校举行全校运动会上,我们班全体同学都积极参与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并都荣获了优异成绩,大大地给班级里的每一分子充实了能量。班集体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提高。

其实,在大家看来,这也许不算是什么文化。但我认为,一种精神,从广义上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我们知道,大凡文化,必须先有一个集体,因为文化是在一个集体的范围内形成的、传播的,更进一步说,文化往往带有社会性,单个人的个体,是无所谓文化可言的。可以说,我在班级范围内创建文化建设的开始,这个开始还是很成功的。

当然,我也时时没有忘记,培养高尚品德,掌握文化知识,乃是学生受教育之本。在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初步形成之后,我尝试着引导他们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成绩上,每一个班级学习成绩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有区别,但我做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虽然在短时间内,或许学生们不会取得大的成绩,但我深信,一个好的班风已经形成以后,其他一切问题也就会很容易解决。在教师的组织下,全班同学组织了多个活动小组的同时,也组织了学习互助小组,用适合于他们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一个进步的班集体正在形成,班级成绩从原来年级倒数逐年得到提高。

三、建立班级内友爱、平等的意识,促成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育体式,促进班级文化的深层发展——道德品质的教育

心理学研究显示,人在紧张和压抑的状态下,很少能有创造潜能的出现,其智商的发挥也会受到影响。我所接带的班级,原来学生的学习成绩差,缺少学习能力,更谈不上学习方法。由于心理上的因素,他们更加自悲,很怕别人看不起他们。而且,他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掩饰自己,种种综合因素的影响,使得这些学生在平常的表现上很不尽人意。

尊重学生,建立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就显得相当重要。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从来不摆出教师支配学生的架势,大家一律平等相待,像朋友一样相处。教师有了缺点,学生也可以在适当的场合提出来,学生有不足,教师自然更是责无旁贷,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指正。

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友好的建设性的基础上的。经过师生共同努力,一种“闻过则改,友好互助”的班级文化悄然形成。在这个班级里,每个学生油然而生一种主人意识,这种主人意识,促使学生的责任感被强化,由被动地被管教,到主动地为班级为学校考虑,学生的课上和课下表现自然就有所不同,是一个质的飞跃。

四、在诸多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升华,并将其作为进一步巩固文化建设的新起点—— 凝聚力地培养

篇4

Abstra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in university relies on universities and it makes the advantages of universities' integrated intelligence resources combine with its social resources advantages, so as to provide supporting platform and service institutions for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high-tech business incubation, training of telents with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bination of industry, academe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By analyzing the status of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in university at home and abroa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in university has a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its healthy development.

关键词: 大学科技园;发展;影响要素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in university;development;impact factors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9-0254-02

1 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状况

1.1 我国大学科技园的早期发展 1988年我国第一家大学科技园——东北大学科技园在沈阳南湖校区正式兴办,20世纪90年代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陆续建立了30余个大学科技园,形成了具有很高社会价值的校企产学研结合,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

1.2 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成效 “十一五”以来,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11年,已累计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86家,其中包括了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34所高校。2010年底,国家大学科技园现有可自主支配面积814.5万平方米,入驻在孵企业6617家,累计毕业企业4364家,累计转化科技成果4606项,在孵企业申请专利5603项,其中发明专利2333项,大学科技园现已逐渐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的动力源[1]。

2 国外大学科技园发展分析

世界上首个大学科技园——斯坦福研究园,也就是现在的硅谷,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弗雷德里克·特曼 (Frederik Terman) 教授于1951年倡导并建立起来的。2000年,硅谷地区的GDP总值已超过5000亿美元,相当于当年中国GDP总值的50%。1970年英国政府成立了欧洲第一个大学科技园—剑桥科学园[2]。2000年,剑桥地区约有1200家高技术公司,就业数为35000人,年贸易额达40亿英镑。1974年,韩国政府创办大德科学城,在这里, CDMA技术商业化成功诞生,韩国第一颗科学卫星“阿里耶1号”研制成功[3]。此外,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新加坡、印度等国也都先后建立了为数不少的大学科技园。时至今日,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一定规模、世人公认的大学科技园有一千多个。

3 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影响要素分析

3.1 大学科技园与政府的关系 政府在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建设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为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1.1 政策支持 “要看某个地方政府是不是重要,有多重要,其中的一个关键部分就是,看这个政府是不是能够缩短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验收等过程的时间,为企业提供更有利的竞争优势”[4]。政府除了为大学科技园提供快捷方便的行政事务手续支持外,还要在环境建设上加大帮扶力度,特别是在土地的征用、置换和科技园周边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

篇5

【关键词】药学管理;基层医院;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33-02

1 前言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改革,医院药学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市场经济新形势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基层医院发展中药学管理工作。所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人才配备、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完善,对基层医院药学管理模式全面发展与改善,是医疗机构获得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1]。本文就药学管理在基层医院中快速发展的相关对策进行全面探讨,确保基层医院能够有着规范化、科学化的药学管理工作,对基层医院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实现起到推动的作用。

2 构建有着较高职业道德水平的药师工作者

2.1 重视培养药师职业道德的工作。相关部门应该通过激励、培训等方面的措施,确保药师药学服务理念、奉献精神得到有效提升。药剂科应该确保药师的工作有着积极、良好的环境,让药师明白自己工作成效与工作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健康,确保药师对于自身的义务责任、道德使命能够主动承担。另外,药师在实际工作中还应该确保自身的业务素养得到明显提高。根据对临床药师岗位职责、职位等进行分析,构建健全的规章制度确保药师在实际工作中的素质得到有效提升。不仅能够通过规章制度对患者进行激励与培训,还能够通过规章制度做相关管理约束的工作。构建针对性的计划使药师在实际工作中的服务管理意识得到提高,临床药师在患者药物治疗过程中的药物疗效以及患者身体的各项指标应该给予重视,对临床药师工作的方式、目标等进行确定。

3 分析患者的临床用药处方

临床调配药剂以及临床医疗的工作中处方属于重要的书面凭证,处方在技术层面、经济层面、法律层面等均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健康有着较大的影响。基层医院应该对自身具体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严格对待药物处方的治疗,深入分析使用药物的情况,对药物在患者治疗过程中会出现的相关问题全面分析,并且探讨相关解决措施。基层医院药学管理工作中,用药处方是否有着清晰的书写,对用药安全有着较大的影响,所以,药剂科应该对给准确发放药品提供保障。药学工作人员应该严格审核处方的格式以及书写内容,严格规定处方的清晰度、正确与否、齐全过程等方面,工作人员应该按照相关规定确定流程,并且给予签字,倘若更改处方,则应该要医生亲自签字方能改变,确保医疗工作人员对处方质量的意识有所提升,从根本上促进处方书写的品质与规范程度有所提高[2]。另外,因为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使用药物,药学临床工作人员应该合理的指导患者的临床用药。

4 重视临床使用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

药学工作人员应该对临床药物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给予重视,加强分析以及收集药物方面的信息,并以报告的形式汇报药物信息。倘若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医疗事故、意外、差错等情况,则应该对相关教训、经验进行总结,合理的汇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使用的药物。应该有效的收集患者使用药物时出现的不良反应,深入分析相关因素,并且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是否因为药物所致进行核实,将所分析的报告通过相关流程、反应级别做上报处理。如果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等事故是因为个人原因造成的,则应该将导致问题的原因找到,确保医疗事故发生的概率得到有效避免或者降低。

5 重视基层医院药房管理规范以及工作质量

首先,基层医院应该全方位贯彻管理药品质量方面的工作,具体包括使用药物、存放药物、物流药物、采购药物等工作,核实药物是否与账目相符、差错情况、供给情况、损耗情况、库存量、占用资金链、处方量、利润率等方面的内容。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考核,给药品发出的安全性、质量提供保障。其次,加强基层医院药学管理工作人员的配置以及综合素质。通常情况下,基层医院十分关注患者的治疗情况,对于药学管理工作则没有足够的重视程度,药学工作人员有着偏低的素质,没有齐全的人员配备。所以,基层医院要想促进自身药学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则应该将传统观念有效改变,在医院管理工作中有效提高药学管理效率。另外,还应该确保人员配备的齐全,采取外派进修、定期培训等措施,确保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专业素质明显提升,使药品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层医院全面完善、改进药学管理工作是必然发展趋势,通过药学管理传统观念改变、全面开展药品科研活动、健全监督机制、健全药学管理机制、加强配置药学工作者等相关措施,能够有效促进基层医院由于药学管理的工作,确保药学管理在基层医院中获得较为快速的发展,使基层医院的发展中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6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内涵

1、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80年代末90年代初,循环经济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在西方主要工业国家成熟和完善起来。90年代中后期,循环经济的概念和理论开始被环保界人士引入我国。

关于循环经济的概念,国内学者在定义时,大都把国外的基本定义――“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作为关键词,但在进一步解释时,由于各自的认知和阐述的角度不同,给出的概念也不相同。据不完全统计,关于循环经济的定义有40种之多。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同志2004年9月27日在“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了《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讲话,其中对循环经济的概念给出了一个明确定义:“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本报告认为这一定义是迄今为止最接近循环经济本质、最能为各方所接受的概念,因此,本报告把马凯同志关于循环经济的定义作为我们的基本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展开论述。

上述概念包含了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特征,同时也指出了循环经济的本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在这里,“循环”是相对于传统的线性增长模式而言的。线性模式中物质的流动方向表现为“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这意味着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越多,产生的废弃物也就越多,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循环经济模式中物质的流动方向表现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2、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1)“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3R原则)。“减量化”(reduce)是指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核心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重量轻型化。此外,要求产品包装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从而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再利用”(reuse)是指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或再制造后继续使用,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防止过早地成为垃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资源化”(resources)是指将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既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资源化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循环经济不是简单地通过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化,而是强调在优先减少资源消耗和减少废物产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3R原则,3R原则的优先顺序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2)循环经济的框架和基本模式。循环经济在微观层面上,要求企业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减量化;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并延伸到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根据资源条件和产业布局,延长和拓宽生产链条,促进产业间的共生耦合。循环经济在宏观层面上,要求对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建立和完善企业间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具体地说,在产业体系上,包括了工业、农业、服务业三大产业体系;在流程上包含了生产、消费和回收三大环节;在纵深层面上,包括了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

西方国家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四种基本模式:

①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推行清洁生产、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通过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

②区域生态工业园区模式。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③在社会层面上废物的回收再利用体系。建立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提倡节约型消费模式和“可持续消费”理念,建设节约型社会。

④社会循环经济体系。如日本政府为推动循环经济的形成,提出了到2010年要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资源投入产出率比2000年提高40%,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40%,废弃物最终处置量减少50%。

3、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次深刻的范式革命,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基础和主要途径

循环经济的创立和完善过程就是一次深刻的范式革命,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①循环经济范式扬弃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认为人类应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负有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的使命。②循环经济主张重新认识自然资本的作用,“末端治理范式”利用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加工资本开发自然资本,而循环经济从强调重视提高资源生产率,将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作为“资本”和“生产要素”纳入经济制度和运行机制中。③倡导人类福利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正。④循环经济模式主张将制度、体制、管理、技术、文化等因素通盘考虑,在道德规范、政府管理、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观念的创新,以实现积极、和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要途径。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通过挥霍资源的高消费(浪费)拉动经济增长。西方古典经济学早有“节约导致衰退(如蜜蜂寓言),奢侈浪费带来繁荣(如碎窗理论)”的理论倾向。当代宏观经济学的“消费拉动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提供就业机会”逻辑线索,一方面是以所有权和分配不公制度为前提,同时也是以假定资源节约原则和繁荣目标的替代关系为前提。而可持续发展要“兼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要求改变大众传统的消费意识,本身包含着对西方主流经济思想的冲击。这可能是比范式革命更深刻的理论挑战。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

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从总体上仍没有脱离“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模式,这对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构成严峻的挑战。

1、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

(1)资源、能源严重短缺

我国资源、能源严重短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水资源。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220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值的1/4,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联合国确定的1700立方米用水紧张线,其中有10个省(区、市)低于500立方米严重缺水线。目前我国662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 110个城市严重缺水。

②土地资源。2000年,我国人均耕地仅0.1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分别不到俄罗斯、美国、印度的1/8、1/6、2/3。

③矿产资源。按已发现的(171种)和探明储量的(158种)矿产资源看,我国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排名第53位。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④森林资源。我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蓄积量仅为0.128公顷和9.048立方米,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1.3%和1/8。

⑤能源。我国常规商品能源资源占世界总量的10.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便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要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困难。

(2)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浪费严重

①资源产出率低。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GDP总量为1.4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的4%,但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石油为7.4%,原煤31%、钢铁27%、氧化铝25%、水泥40%。我国用水总量与美国相当,但GDP仅为美国的1/8;消耗每吨标准煤实现的GDP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

②资源利用效率低。能源转换效率:我国单位GDP产品的能源加工、转换、贮运和终端利用的效率约为34.3%,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的效率水平为41%。单位能源效率(GDP/kg标准煤):1999年,我国这一指标是0.81美元,日本5.58美元,法国3.24美元,韩国1.56美元,印度0.72美元,世界平均值为1.86美元。主要耗能设备能源效率:如风机、水泵平均设计效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5个百分点,系统运行效率低近20个百分点。机动车百公里油耗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比美国高10%;载货汽车百吨公里油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1倍以上。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

③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我国木材综合利用率约60%,也比发达国家低20个左右百分点。

④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2003年我国钢铁工业废钢利用量为5800多万吨,占粗钢产量的比例为26%,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3%;再生铜产量93万吨,占铜产量的22%,而世界平均水平为27%;再生铝产量145万吨,占铝产量的21%,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0%。轮胎翻新量仅占新胎产量的4%,而发达国家一般为10%,其中轿车轮胎基本不翻新,而欧盟翻新率达18.8%。此外,我国每年还有大量的废旧家电和电子产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玻璃等,没有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3)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日益严重

①水污染。根据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3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达到460亿吨。大量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的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湖库,我国七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下水和近岸海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机污染普遍,生活用水源污染日益突出。

②大气污染。2003年全国烟尘排放总量近100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2159万吨,居世界第1位。全国酸雨面积占国地面积的1/3,已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等多个酸雨区,尤以华中酸雨区为重。1999年对我国338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统计结果表明,66.9%的城市超过满足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级标准,其中超过三级标准的有137个城市,占统计城市的40.5%。

③固体废物及城市垃圾污染。2002年,全国660个建制市生活垃圾产生量1.36亿吨,集中处理率仅为54%。1999年固体废物总产生量为8亿吨,其中包括许多危险废物。

④土地污染和退化。化肥农药运用不合理。我国化肥平均施用量是发达国家安全施肥上限的2倍,中东部地区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占灌溉面积的20%,全国受工业“三废”和农药污染的耕地已占耕地总面积的1/5,土地退化日益加剧。我国“三化”(退化、沙化和碱化)草地面积达1.35亿公顷(20.25亿亩),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3000万亩)的速度增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同时全国每年新增1万平方公里(1500万亩),引起河湖淤积,加剧洪涝灾害;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39.30亿亩),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369万亩)的速度扩展。

2、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1)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在节约资源方面大有可为。如到2005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若达到60%,可节水58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0年工业取水量的50%左右;如果采取强化节能的措施,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使万元GDP能耗由2002年的2.68吨标准降低到1.54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就能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以内。又如预计到2015年我国木材供需缺口达1.4―1.5亿立方米,如果木材综合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就可弥补供需缺口的30%。到2020年我国再生铝比重如果能从目前的21%左右提高到60%,就可替代3640万吨的铝矿石需求,节电1365亿千瓦时,节水9100万立方米。

(2)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缓解对国外资源的过分依赖。预测未来15―20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大量利用国外资源以弥补国内资源缺口是必然的。但是全球资源也是有限的,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的可采储量,其静态保障年限分别仅为40年和60年,我国正面临现实的能源危机。又如世界探明的铜的经济可利用储量为3.4亿吨,我国未来20年铜的缺口为6000万吨。如果世界其他地区也照此速度消费,20年后全世界将无铜可采。

大量进口存在市场和价格风险、运输能力的制约和进口安全保障等问题。近年来我国石油和大宗原料进口迅速膨胀,对世界市场构成不可忽视的冲击。面对强国对我国的遏制,面对全球日益紧张的资源形势和由此导致的国际政治的复杂化,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不失时机地转型,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减缓对国外资源需求的过快增长。

(3)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就业率。通过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资源的潜在价值,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扩散,能够明显改善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同时,与循环经济相伴生的环保产业和资源回收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下岗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据2002年统计,我国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有5000多家,回收网点16万个(未登记注册或临时的回收网点有近40万个),回收加工处理工厂3000多家,从业人员140万人。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这些数字将成倍增长。

(4)发展循环经济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我国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排放量的急剧增长已引起世界各国的瞩目。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促进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是保护环境的治本措施。据测算,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入450万吨左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排放近4000万吨。

传统的高消耗的增长方式,向自然过度索取,导致生态退化和自然灾害增多,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损害。据有关部门测算,受大气污染影响,我国大约有1亿多人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因空气污染导致每年约有1500万人患上支气管炎。水污染成为一些地方疑难怪病和职业病产生的重要原因,给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发展循环经济、加强从源头控制污染,能够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5)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走内涵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增强。目前,我国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若降低1个百分点就能取得100多亿元的效益。循环经济的发展,将引导新能源装备、工业节能和“三废”回收等技术装备工业、新型民居、交通运输产业以及资源再生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这为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企业成本提供了技术和装备保障。

近几年,资源环境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出来。“绿色壁垒”成为我国扩大出口面临最多也是最难突破的问题,如欧盟在2003年2月,颁布了《废弃电子电器设备指令》和《电子电器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规定:从2005年8月13日起,生产者负责回收处理废旧电子电器设备;2006年7月1日开始,在欧盟销售的10大类100多种电子电器设备中,限制使用铅、汞、镉等6种有害物质。欧盟的两项指令所涉及的范围,不仅包括我国电子电器设备产品,还涉及到零部件、原材料行业,基本覆盖了我国对欧盟出口的所有机电产品。目前,我国已成为“绿色壁垒”等非关税壁垒的最大受害者之一。面对日益严峻的非关税壁垒,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尤其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使我国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与对策建议

1、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参与的机制,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实现十六大所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基本原则。①政府规制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依法管理和政策激励相结合,充分发挥企业、中介组织和消费者的积极作用。②发展循环经济和发展知识经济相结合。③要以系统工程的思想指导循环经济发展。④实行渐进发展和跨越发展相结合的循环经济推进策略。⑤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2、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

根据上述我们对循环经济的本质要求、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我国资源和生态环境状况以及经济增长模式的分析,我们认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应在下述四个领域:①资源瓶颈领域、战略矿产领域、优质资源领域;②高耗能、高污染、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领域;③参与国际竞争的生产领域;④对公共生活和社会稳定有重大影响的领域。

具体说来,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重点分布在如下行业和领域中:①工业生产的重点行业:冶金(钢铁)、电力、化工、煤炭、有色金属、建材、造纸、食品;②再生资源领域:废旧汽车、废旧机电、废旧家电、废旧橡胶、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中水回用;③农业领域: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

3、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和措施

(1)促进观念转变,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辨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必须辨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必须辨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通过有系统、有组织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快观念的转变。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典型案例,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起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要将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内容,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2)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根据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循环经济的法规体系应在三个层面进行立法:第一层面是基础法,例如日本的《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德国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一般包含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责任、权利、义务的规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第二层面是综合性领域的法律,例如日本的《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第三层面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具体法律法规,如日本的《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及《绿色采购法》等。主要是对每种产品生产、回收制定具体的技术、目标要求。建议首先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法律――《循环经济促进法》,根据这一基础性法规抓紧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法规,包括《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

(3)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从制定“十一五”规划开始,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在编制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重要位置,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探索建立绿色GDP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加快研究建立以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降低率、资源回收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废弃物最终处置降低率等为基本框架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并把主要指标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

(4)深化改革,建立配套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①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②补贴改革。取消扭曲能源、资源价格的补贴,利用“绿箱政策”和《反补贴协定》,对农业的科研服务和结构调整、对企业技术改造进行补贴。利用“黄箱政策”规定给予发展中国家特殊差别待遇,对生态农业投资给予补贴,对从事资源收集和回用的中介机构和环保产业给予一定扶持。③税费改革。其一,建议国家提高企业排污费的征收标准,实行多因子收费,促进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进行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减少污染排放。其二,建议国家对企业征收新鲜材料税和产品包装税,促使企业少用原生材料。其三,建议国家征收特别消费税。对散煤、含铅汽油等不利于环境的能源,一次性木筷、塑料包装袋等征收特别消费税。其四,推动居民垃圾处理费和污水处理费的征收。其五,建议全面实行电池、有毒有害物质的包装物或容器、非日光灯管、饮料容器等的押金返还制度。④建立循环经济产品的标示制度,鼓励公众购买循环经济产品,推动政府绿色采购。推动企业进行IS014001体系和环境标志认证。通过政府信息网站和媒体,定期公布通过认证的企业和产品名单。⑤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⑥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并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⑦建立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打破企业间单向式线性生产方式和“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结构,鼓励企业根据社会化分工和产品生产的内在联系,研究制定有利于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工业网络的经济政策,增强关联度,提高资源效率,减少废弃物,延长产品使用周期的产业链条,促进企业间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微观基础。

篇7

关键词 翻转课堂 药物化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0.053

Some Experience of Developing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 of Drug Chemistry

GUAN Shaoyu, JIANG Ru, LI Muqiong

(Department of Medicinal Chemistry, Department of Pharmacy,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32)

Abstract "Flipped classroom” as a new teaching mode,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not only enable students to broaden knowledge, improve language expression ability, courseware making ability, team cooperation ability, and a new definition of "student" and "teacher" role. Students learn before teach the preview, make more thorough knowledge, knowledge level, knowledge system more clear and more three-dimensional; teachers from traditional knowledge, into a "mentor" mode, research and thinking on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guide and inspire students. "Flipped classroom" greatly promoted th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improve the flexibility of the teaching of medicinal chemistry, and achieve a good teaching effect.

Keywords flipped classroom; drug chemistry; teaching methods

而今,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教师去教授知识,而课堂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师的责任更多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因此,这种颠倒教与学的反转模式被人们称为:“翻转课堂教学法”。①

笔者作为一名大三学生,首次参加了药物化学的翻转课堂教学,较之以往的专业课传统教学,“翻转课堂”更大程度地激发了我们的学习热情,锻炼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课件制作等能力,以下是笔者在此次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1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我们组承担的是《药物化学》第七章“抗肿瘤药”第五节“肿瘤治疗的新靶点及其药物” 的一段教学,为了更好地完成此次教学任务,我们查阅了生物化学、基因组学等大量文献资料。这样不仅复习了前几章学习的内容,又了解到很多课程以外的知识。

我们搜集了一系列相关视频,从中筛选出与本节教学相关的、生动的视频,在课堂上播放,例如:信息转导的基本过程、细胞信息转导的基本途径等等。观看视频后,将视频里涉及到的知识进行剖析、讲解,这样就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再次“聚焦”在所讲内容上。适当的分组讨论视频内容,再总结知识点,这样对比较抽象、难懂的内容理解起来更加容易,教学效果也很显著。

在搜集教学素材,扩充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我们的知识面也随之扩宽,并对相关知识理解更加深刻。例如:伊马替尼(imatinib)是人类第一个分子靶向肿瘤生成机制的抗癌药,能抑制Bcr-Abl、PDGFR、C-kit等酪氨酸激酶活性。吉非替尼(gefitinib)是首个获准上市的EGFR-TK抑制剂,用于前列腺癌、食管癌、肝细胞癌(HCC)、胰腺癌、膀胱癌、肾细胞癌(RCC)、恶性黑色素瘤等。而这些抗肿瘤药物的发现和应用的“背后的小故事”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能更加深入地掌握药物的作用机制。

2 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翻转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在传统教学中,“填鸭式”或者“栓羊式”教学方法,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准备授课内容。学生则只需要用心听、认真记,完全充当“听者”的角色;而“翻转课堂”中,学生需要组织教学,讲解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授课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内容都是专业术语和名词,例如反义核苷酸、蛋白激酶C(PKC)等等,要将这些内容流畅的、生动的,富有感染的表达,授课者需要反复试讲,互相听课,还不止一次请教师指导。通过一次次的练习,一次次的试讲,最终在授课环节上能够熟练表达,注重语言的逻辑性、严密性;组织语言既要承上启下,通汇贯通,又要融合知识性、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通过“翻转课堂”的授课,授课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面对授课对象,内心沉稳,语言清晰,语速适中,能够抓住听课者的注意力。同时,我们也深切体会到“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和伟大,教师为了课堂上短短几十分钟讲授,在课前要做很多准备,学生以往对教师授课的辛苦付出熟视无睹,甚至不以为然,而当我们担任这个“角色”的时候,才深切体会到教书育人的意义。而这些,都是 “翻转课堂”教学活动带给我们的巨大收获。

3 提高课件制作能力

PPT在如今的教学中充当重要的角色,它以其形式多样,变化灵活,界面丰富,资源共享等优点备受大家的喜爱。然而,对于学生来讲,平时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课,课下拷贝PPT进行辅助学习。而“翻转课堂”中,学生要自己制作课件,熟悉其制作过程,细化美化PPT,并熟练操作,使之与教学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授课内容服务。

最初接触PPT制作时,授课小组的同学对此并不擅长。但是,我们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积极着手PPT的制作,从模板的选择到图片、文字的大小、位置、色彩、动态,再到表格、数据分析等等,我们认真学习,虚心请教,利用互联网查找制作方法,不断改进。例如:生物烷化剂的定义是这样描述的:在生物体内能形成缺电子活泼中间体或化合物 ,与生物大分子中的富电子基团发生共价结合,使其丧失活性或使DNA分子发生断裂。定义语言严谨但缺乏生动性,不容易记忆和掌握,授课小组在备课过程中发现这一现象,试图找出相关图片以便更好地进行阐述。但是互联网现有图片甚少,并且表述不够准确。我们经过学习制作图片,将这一定义用图片的形式展现在课堂上,听课者一目了然,如图1所示:

4 先学后教的预习化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同样倡导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注重学生的课前预习,譬如一些学校实行的校讯通,把学生的作业以短信的形式发给家长。从这点上看,我国的传统教学倡导模式与美国的翻转课堂有相似之处,异曲同工,形式相似,目的一样,②最终也是让学生先预习;不同点是“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预习的材料更加丰富,伴有教师的指导和建议,把预习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更有利于学生的预习。

学期初,在“师生见面会”上,教师将教学计划中 “翻转课堂”的相关章节加以详细讲述,并举例说明“翻转”,明确授课组的教学任务。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对负责的相关章节进行准备。要讲好“肿瘤治疗的新靶点及其药物”一节,我们要联系上下章节,遵照课程设计和课程标准进行备课。这比传统教学中“预习”的要求要高很多,这不仅要求我们要熟悉掌握该部分知识,更要把知识转化为语言、文字、图表、视频、习题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先学后教的预习化”使我们更好掌握知识,融会贯通。

5 学生团队合作的协作化

“翻转课堂”教学中引入团队合作与竞争模式,每个人的成长都与团队成长密切相关。从课堂教学的流程来看,“主讲团队”先学后教,积极准备教学素材,包括视频、图片等搜集,团队协作进行PPT的制作,试讲等课前准备活动。在此期间, “主讲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围绕教学,群策群力,力图将本节课的内容展现得更加完美,讲解更加透彻。

在课堂上,本班一共16人,4人一组,由同学们自由组合形成。每一个团队以面对面讨论模式安排座位, 彻底自己学的状态。这种模式推崇互帮互助、 共同进步,锻炼团队合作能力。③具有领导力的同学就会成为团队中的灵魂人物。课前同学们在“主讲团”的安排下就相关知识点进行线上学习并在团队中讨论。课堂上对仍有疑问的部分,团队成员轮流发表意见,每个团队的同学给出自己的答案,最后进入 PK 模式 。同学们认真听别人在讲什么,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对有争议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这样的辩论大大激发学生的斗志 ,挖掘他们的潜能。试图在辩论中取得主导地位,就要搜集更多的证据以支持自己观点。学生的知识面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扩大,知识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而如此新颖的授课的模式也得到了学生的喜爱。

6 教师角色的导师化

教师角色的导师化是“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又一特点。在本节课的准备、讲授、讨论和总结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加凸显。从传统模式的备课,讲课,批改作业到“翻转课堂”的引导“主讲团队”先学后教、诱导“辩论团队”在PK中寻求问题的真正答案,再到教学内容的总结,学生学习程度的测评等等,教师的导师化得到了完美的转化,既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保证课堂知识、拓展能力的质量。

药物化学翻转课堂教学让整个课堂和全体学生充满勇于创新、迎难而上的气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通讯作者:李穆琼

注释

① 何朝阳,欧玉芳,曹祁.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l48-161.

篇8

[关键词] 基本药物制度; 临床药学

[中图分类号] R9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324-01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便已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旨在为全体人民用药权益起到保障作用,促进合理、规范用药,控制过快上涨的医药费用,引导生产、经营药品的企业向群众提供经济、优质的药品[1]。新医改背景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零差率”销售模式,除取消医院药品加成收入外,门诊药房也渐向社会化发展,对临床医师用药起到了监督和引导的作用,使临床药学工作从传统的药品供应型向技术、知识服务型转变,本文就基本药物制度与临床药学发展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1 临床药学概念 临床药学为具有一定综合性又相对独立的学科,指以人为本,理论密切与实践结合,以临床合理用药为重点研究内容,最大限度的达到用药驱病的目的为本质特征。通过药师在临床治疗中直接参与,参加病案会诊,对用药咨询进行解答,向患者提供多方位的全面药学服务。除对患者合理用药提供保障外,最大限度的降低药疗费用,为社会的稳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良好运行打下了基础。

1.1 新医改背景下临床药学服务的发展方向 新医改以“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即包含了临床药学服务,具体要求为:1)推进合理用药方面,除医生在开展健康教育环节中起到宣传作用外,临床药师也有一定的责任。2)为确保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临床药师需依据处方点评制定对处方进行评定。3)加设药师服务费,推进医药分开,对以药补医机制进行改革。4)建立包括电子病历、条形码管理、电子处方及不良反应监测多方面的与临床药师工作相关的共享医药卫生信息系统。5)临床药师应对药品的临床应用进行规范,在执业药师药品质量管理与合理用药方面起到指导作用,以为患者提供相应的药学服务为目标。

1.2 临床药师工作性质 临床药师工作性质和职业定位发生转换,即从提供药品服务向直接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为药剂科的工作重点和药学工作的发展趋势。临床药师在调配、审方、指导患者用药等系列环节中,寻求更有效的方法对权力进行行使,并担负相应职责,协同医生完成治疗。同时,医师收取相应药师服务费,医师需在患者安全事故和不合理用药出现时承担一定责任,对临床药师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

1.3 临床药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临床医学服务在我国尚为发展阶段,药品采购、供应、配置仍为临床药师工作的重心,临床药师除对药物的简单信息进行提供外,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决策和药物的选择尚有效意见和建议提出。使与临床医生的专业协调能力较弱,专职教育需要进一步强化,并引起重视。

2 基本药物制度 WHO在2002年精确了对基本药物的定义,即是对人民群众重点卫生保健需要给予满足的药物。选择基本药物时要考虑公共卫生的安全性、有效性、实用性及相对的成本效益。在卫生系统运动良好的情况下,应随时获取适当剂型、足够数量、信息充分、质量有保证的基本药物,价格易被公众接受。其定义即从国家层面上对购买药物的基础进行合理化安排,又从不同层次的卫生保健系统为药物的需求建立了一个相对合理的基础。

2.1 基本药物制度运行分析 基本药物制在新医改中归入医疗保险药物目录,受到人们重视,基本药物在医院临床药物中地位及发展趋势为研究重点和热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不仅为单一目录,还包括系列基本药物目录在内的制度[2]。制度实施的要点,在于国家在管理政策上,对各项配套措施进行建立。基本药物为廉价、有效、安全的药物,对医改政策中的全覆盖和低水平给予满足。在制药工业呈迅速发展的现有条件下,同一类药物有不同品牌存在,故医生需要相应配套的政策进行指导。

2.2 基本药物内容分析

2.2.1 基本药物存在的问题分析 因基本药物中部分存在过低定价的情况,生产企业因经济因素而不愿生产。部分突发急事件的药品、罕见病和特殊疾病的药品因生产成本高、用量少等风险也少有企业生产。部分基本药物因生产供应和临床应用相关环节信息流通不畅,而出现断货情况发生。有高价的替代品参于同类品种的竞争中,使低价药品冷落。我国在2009年颁布了基本药物目标,包括医疗机构配备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两部分,旨在对基本药物制度运行中的问题进行避免和解决。

2.2.2 基本药物价格合理制定 因各地区经济存在差异,加之各地为自定采购价,在配送价格上存在一定差别,药品标价不一,故地方招标采购价对实际交易中的基本药物最终价格起着决定作用。同时需推动基本药物的配备建设。

3 讨论 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实施和新医改方案颁布的背景下,对医务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临床工作中需从我国社会因素的基础出发,对各种疾病的治疗路径给予足够重视,推动临床医学的发展进程,医疗机构需加强药师临床药学工作的转型和培养,在发挥原有调剂配药功能的同时,为患者提供更好质量和更多时间的药学服务,使患者用药满意度和临床用药安全均得到提高。增加药师服务费,取消药品加成,将医院药师卖药的情况改变,创新药学服务工作模式,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采取更人性化、方便网络和远程药学服务方法,使患者获得有效、安全的全方位药物治疗。

总之,基本药物制度为社会药学关注的核心和研究的焦点,是国家药物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基本药物政策的实施和基本药物目录的建立是医改方案明确提出的内容,而此制度运行的关键环节在于临床药品的使用,故需充分发挥临床药师在合理用药和安全用药方面的核心和骨干作用,对用药安全文化进行积极倡导,普及群众医药卫生知识,解决药品不对称消费问题,提高群众的药品安全意识,更好的为临床治疗服务。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临床药学;发展现状;对策

临床药学是医药结合,探讨药物临床应用规律,实施合理用药的一门药学分支学科。

虽然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医院药学工作者就提出应重视临床药学的问题,但中国的临床药学的发展却不尽人意,下面笔者谈谈个人的看法:

1中国临床药学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临床药学工作开展比较晚,尽管国内大多数医院已经开展了临床药学服务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整体发展水平仍显缓慢且不平衡[1]。首先,人才的缺乏,重医轻药的观念,与临床医师的配合不尽如人意;其次,开展药物浓度监测所需设备试剂价格昂贵,检测费用高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药师的工作偏重于药学研究药品不良反应收集出版药讯等,而以进入临床直接面对患者参与个体化用药决策为核心的工作很少另外,我国高等院校药学专业设置的课程主要以化学为主,注重实验室药学研究,缺乏临床用药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医学、病理、生理、药代动力学等相关知识缺乏,和医师、患者之间交流较少,培养目标不明确。这种模式不仅偏离了药学服务的本质,增加了患者的药害之忧,而且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要求。

2中国临床药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教育体制尚不完善,缺乏临床药学系统教育我国临床药师人才培养较为落后。美国的临床药师培养是6年的大学教育加2年的临床实践培训,或在药学学士学成后,再继续临床和实践课而授予PharmD。其所学课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生物、药学、临床及专业实践,而国内目前药学教育多为4年制BS,因此专业水平低于国外。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上,我国现有的药学教育以化学为主,四年制或五年制的本科生学习中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药物化学、合成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生物化学、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微生物学等课程仅是药学系专用的简化教材,诊断和治疗学方面几乎是空白。这种课程设置的不合理,造成药学毕业生难以与临床接轨,知识结构与临床需求脱节,难以与医生沟通并且对患者也缺乏权威性。因此,我国临床药师培养应向着系统化、临床化的方面进行,确保药学基础知识的教育的同时,巩固解剖、生理等医学基础课的学习,并增加诊断、治疗学的教育。可通过设置PharmD学位,减轻对临床药学研究生实验课题的要求,增强临床实践培训。

2.2国家政策、法规支持力度不够,临床药师地位和责任不明目前我国卫生行政部门对临床药师工作的责任、编制、权利义务目前尚无明确规定,这使得临床药师临床地位不明确,工作缺乏政策支持,在深入临床过程中难以获得临床医生的认可和患者的信任,工作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对临床药师的义务和责任也缺少相关法规的约束,造成临床药师工作时难以摆正自身位置,工作形势和内容也无标准化规范,同时因缺乏竞争压力而导致进步缓慢。

2.3卫生体制限制临床药学服务目前我国医疗卫生单位的补偿机制仍不健全,绝大多数医院长期以来只能靠药品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和补偿渠道,“以药养医”成为了医院生存的普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医院不得不考虑效益和生存的关系。目前,我国临床药学服务尚无收费制度,表面看来临床药学工作不能为医院带来经济效益,出于效益因素考虑造成很多医院不开展临床药物服务或仅开展少量用药咨询业务。但实际上,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证明,药师参与的治疗小组可以减少2/3的不良反应(ADR)和近1/3的费用。

2.4临床药师工作重科研轻临床目前我国现有临床药师培养和工作内容仍以实验室科研为主,临床实践较少,呈现重科研轻临床的形势。我国临床药师工作集中于疗药物监测(TDM)、临床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药物过量的鉴别与抢救等方面,多为实验室科研工作,而缺乏与临床的沟通和与患者的接触。这种工作模式不符合临床药学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缺乏与患者的沟通,无法做到个体化合理用药。在今后培养中应尽早使临床药师接触和了解患者的实际需要,掌握与患者和医师建立信任和交流的技巧,具备充足的药学知识和临床知识。从而使临床药学工作重点由科研转向临床,使服务模式实现“以药物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转变。

3中国临床药学发展面临的挑战

最近几年,国内不少药学工作者通过对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等国家进行学术访问和交流,发现在临床药学的具体实践方面国内与国外总体上还存在较大差距,但理论差距并不明显,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对“药学服务”理念的深入探讨和研究,缩小了与国外临床药学服务理论的差距。事实上,即使在美国,临床药学的发展也并不平衡,仅仅是一些大型综合性医院有较深入的药学服务实践,而我国部分医院临床药师的工作也相当出色。相对而言,国外临床药师的实践和工作内容更具体、更规范,体制也更健全,而国内临床药学工作主要以探索性实践为主,系统化、理论化的实践指南亟待加强。目前我国的临床药学工作与国外的主要差距在于,国内多数大型医院临床药学工作的重点多偏重于药学研究、实验室监测、一般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以及合理用药咨询等,药师深入临床参与个体化合理用药决策则很少[2]。治疗药物的监测工作也大多局限于实验室,与临床治疗联系不紧密,致使其效能不能充分发挥,这与国外情况有很大的差别。

目前国内临床药师的医学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缺乏临床实践经验,虽然部分药师历经多年努力,在临床药师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就全国范围而言这样的药师人数还很少。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全社会和医院对临床药学工作的支持和重视不足,临床药师的工作往往不被理解和尊重,得不到相关部门的正式认可与支持、扶助[3]。临床药学教育上,我国现有的药学教育以化学为主,缺乏解剖学、医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和临床药物治疗学等知识。另外,根据我国国情,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正规临床药学专业毕业的药师远远不能满足医院需求,大部分临床药学从业人员是药学本科或硕士毕业。药学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现状限制了临床药学事业的发展,国内的药学教育长期偏重于药物生产、检验和研究的知识积累,强调学生实验室技能的培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一些与临床相关的病理生理知识、药物使用知识、疾病基本判断与护理知识缺乏,对药物治疗结果预测、分析和评估能力及药物不良反应处理能力尚待提高。药学教育与实际临床药师所需知识脱节。药师与临床各专业人员沟通和协作能力一直不被重视,已成为了困扰医院药师发挥药学服务专长的重要因素。

此外,医院领导、临床医生及患者临床药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医院药剂在20世纪招聘的药师大部分都是专科人员,主要负责药品调配工作。医院药学从药品供应管理向药学技术服务转型还没有得到医院管理者的认同。传统的医疗模式一直是临床医生集诊断与用药于一体,这一模式已经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变革的,临床药师要真正参与临床需要医生、护士、患者的全面思维转变,这一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

4破解中国临床药学发展难题的对策选择

4.1建立和完善临床协作管理体制机制药师要想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需深入临床,药师与其他医师的合作则显得非常重要,无论是临床的领导还是药剂科的领导,都应具备前瞻性眼光,鼓励医师与药师药师与医师,护士与药师药师与护士等工作人员的合作,这不仅可以促进医院发展,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患者医院领导要转变重医轻药的观念,重视临床药学工作,建立临床协作体制,搭建临床药学与科室交流协作的平台,成立由分管院领导药剂科医务部及相关临床科室负责人组成的临床药师工作领导小组,规定临床药师可以参加科室查房会诊讨论参与危重患者的抢救等临床药学服务措施,并建立相关工作制度,保证临床药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4.2要有国家政策的强有力的全方位支持临床药学的发展,临床药师的地位需要有相关政策及制度的支持我国的临床药学工作虽然已有年的历史,但以前由于缺少与临床药师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支持,临床药学的发展受到了限制,进展缓慢许多医院对临床药学不重视,临床科室没有药师编制,临床药师进入临床科室无法实施角色定位,很多工作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开展有资料曾对临床药学不重视的医院与开展临床药学较好的医院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无论是在临床药师人数学历职称奖金待遇和培训方式上,还是在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及硬件设施的配备上都有着明显的差距随着年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的,临床药师的职责被明确,工作被制度化,临床药学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因此说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也是临床药学事业发展的关键

4.3药师在精神方面的自信自强面临挑战与机遇,药师对自己的未来应当进行抉择,在不离开医疗机构,不放弃药师职业,决心提升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对于绝大多数药师只有选择临床药师职业,因为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市场的需要,也是广大药师自身的需要,是与国际接轨的体现,药师应该形成以下共识:(1)医疗机构以医疗为中心,重视临床科室,促使尽可能多的科室和技术人员面向临床,建立最大限度的高医疗质量高医德医风的管理体制,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有利于医疗机构的可持续发展;(2)随着全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对药物和药物治疗知识的了解愈来愈深入,要求提供药物知识服务,合理应用药物,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经济的需求大市场将会形成;(3)现代药学和药物临床应用涉及生物基因靶向控释缓释电子物理、化学、高等数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具有高科技含量,加之新药层出不穷等因素,使得药师重返临床已不可避免;(4)勇敢地走进临床,接触患者,因为合理用药,确保患者的合法权益,形成多学科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生物链关系是每位仁人志士的社会责任药师一直是高智能高责任的团队,在过去的岁月中,为我国药品制剂的保障供应,确保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现在,更加强调社会分工,我国也有条件实现这种社会分工,广大在医疗机构工作的药师应认清形势,克服浮躁,冷静思索,有所为,有所不为,勇敢地进行第二次创业,重塑药师形象。

4.4强化临床药学继续教育工作继续教育是适应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的需要,是确保高素质人才的终身教育,具有知识和技术新、针对性强、实用性好等特征,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这种制度由于我国高等临床药学教育的缺陷,对于决心在医疗机构继续执业、追求改善现状的在职药师来说,一种能适应《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要求,以合理用药为中心,以临床药学为基础的药学继续教育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结合我国医院药师的现状,继续教育应该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目前应以药物、药物治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主,如同对临床医师一样,强调提高药师个人能力,使其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个人知识和技能。以住院医师或主治医师的知识和技能为起步,按药理系统将药师定向专科化,用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较大强度进行系统性药物和药物临床应用的知识和技能的互动式学习,强调新知识的捕捉,强调针对临床医师薄弱环节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这样可以在相对较短时间内产生积极效应。在此基础上,就会产生新的临床科研课题,扩充临床药师更深层次的知识技能,如药物评估、药物经济学、药代动力学研究等。这种循序渐进的做法就目前我国在职药师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向明,张程亮,,杨蓓.我国临床药学的现状及发展[J].药学教育,2004,20(1):10-11.

[2] 朱珠,李大魁,叶敏.我国临床药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药学杂志,2000,35(4):217-220.

篇10

建立和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指挥棒、方向标,有利于更好更快的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为此,我们围绕当前干部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如何建立符合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对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的意见、建议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听取汇报、个别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通过深入调研找准了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了近年来的经验做法,提出了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一、经验做法

(一)强化责任传递,提高执行力

为确保全县主要工作落到实处,强化责任,每年年初将考核目标自上而下地层层分解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干部,量化到岗,细化到人,责任到位,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同时,为充分发挥部门职能,调动部门借助目标管理推动工作的积极性,主要经济指标和各专项工作分别由负责单位分口下达目标任务或提出工作要求,并负责日常监控,强化责任落实。年终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对被考核单位做出评价,从而实现了对各项工作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

(二)加强日常监控,促进工作落实

一是综合监控。在目标运行监控上,实行了“月报告、季调度”制度,要求承担全县重点工作和市核目标的单位每月汇报任务目标完成情况,汇报内容包括考核目标完成数量、完成比例、存在问题、采取措施及下一步的工作打算等;每个季度末考核部门会同有关单位共同对任务目标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形成专题报告,上报县委、县政府。

二是职能监控。充分发挥县直综合部门的职能作用,形成抓任务落实的合力。考核部门协调承担评价任务的综合部门,作好目标运行日常监控、评价工作。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到的工作,制定详细的工作落实方案,由政府督查部门年初建帐、年中查帐、年底要帐;对于事关社会发展大局的重点工作完成情况,由县直有关部门分别考核建账、年终做出评价。

(三)公开考核全程,提高透明度

一是考核过程公开。考核前,在被考核单位显著位置张贴考核预告,将考核组人员构成、办公地点、联系电话以及考核内容、考核对象、考核程序等,向考核对象和群众公开;考核中,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民主测评结果在被考核单位党委(党组)会上公开,使每个成员了解群众的评价情况,利于每个领导干部查找自身思想、工作和领导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是考核结果公开。探索实行双向反馈机制,即将考核结果以红头文件形式向被考核单位进行反馈,领导班子和干部存在的问题向被考核单位主要领导反馈;被考核单位针对存在问题,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进行深入剖析,认真制定整改方案并向组织部进行反馈;组织部组织专人不定期对该单位进行走访巡视,检查反馈问题整改落实情况。

二、存在问题

(一)考核内容不够科学和全面。以往考核内容偏重经济建设,忽视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存在着“三重三轻”现象。重视经济增长速度和数量,轻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重视部门职能业务完成情况的考核,轻视了创新能力、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的考核;重视经济建设,轻视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统筹发展。

(二)考核方法不够科学合理。当前的考核,以年终考核为主要形式,这种“年终算总帐”的方法虽简单易行,但由于年度考核时间紧、任务重,不可能拿出大量时间来去核实验证干部政绩的大小与真假;考核只是注重政绩的大小,而对于干部在完成工作目标、履行岗位职责时采取的措施、体现的精神状态及工作效果没有进行深入分析,这样会导致考核评价结果难以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考核对象的真实情况。

(三)考核结果运用不尽合理。一是考核结果与干部使用还存在一定的“脱钩”现象。考核结果出来后,往往只是发个通报,没有真正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使用的依据。二是考核结果没有起到“问诊看病”作用。考核结果是对一个单位、一个干部的全面整体评价,其中有很多好的工作经验和做法值得推广学习借鉴,共性的失误或不足需引起广为重视和反思。但在多数情况下,考核结果没有起到“问诊看病”作用。

(四)考核人员业务素质需进一步提高。不同的部门,具有不同的职能,其业务范围、职能职权、服务性质、服务对象也不同,专业性较强,对考核人员专业知识的要求也较高。但考核组成员多是由组织人事、执纪执法部门的干部和有关方面领导临时组成,大都对被考核单位的业务工作性质不了解,只能是看表面文章,凭印象打分,影响了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工作建议

(一)合理确定考核内容。坚持以 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结合乡镇和县直部门工作实际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考核内容。既要明确突出经济建设这个重点,又要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对于乡镇,既要考核招商引资、财政税收、民营经济等内容,又要考核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社会稳定、计划生育等内容;对于县直部门,既要考核职能业务完成情况、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招商引资、服务重点工程等内容,又要考核工作作风、服务水平和为优化环境、促进发展做出的贡献等内容。

(二)科学制定考核办法。考核结果的真实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方法的科学性。一要坚持定期考核与日常考核相结合,加大目标运行过程的监控。要在干部履职尽责、处理问题的 “一线战场”上,了解工作能力、作风状态、精神面貌,收集和掌握信息。二要扩大民主测评范围。干部政绩的大小、优劣乃至是非功过,群众看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在民主测评上要吸收熟悉被考核单位工作情况的各届人士参加,不仅要有领导班子成员、下属单位负责人和本部门全体职工,还要邀请部分服务对象参加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