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物联网工程建设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1: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物联网工程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物联网工程建设

篇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报告提出的“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决策,抢抓我市被整建制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村信息化试点城市和市农业局被列入首批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省唯一一家)的机遇,以全面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信息化为主攻方向,以农业物联网重点工程建设为抓手,推进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建设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智慧农业”发展模式,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目标任务

在现有农业农村信息化资源基础上,有效整合利用全市涉农信息网络资源,启动农业物联网试点工程,以物联网技术带动农业现代化。利用三年的时间,逐步建立起覆盖广泛、功能齐全、体系完备、高效共享、反馈灵敏、运行畅通、全国领先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整体平台,全面提升我市农业信息化整体水平。

今年首期启动农业生产领域物联网试点工程。建设包括生产环境监测子系统、土壤监测子系统、无线设备控制子系统、短信子系统、远程农业专家音视频会诊及远程培训系统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物联网。

三、建设内容

(一)环境监测子系统建设。开发生产环境监测软件,利用无线网络传输,将生产现场传感器采集到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生产环境信息进行分析汇总,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

(二)土壤监测子系统建设。开发生产环境土壤信息监测软件,利用无线网络传输,将生产现场传感器采集到的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成分等信息进行实时分析,实现肥水精准化管理。

(三)无线设备控制子系统建设。开发生产环境无线设备控制系统软件,利用3G手机和电脑,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对生产现场的各种设备进行远程控制,实现浇水、施肥、卷帘等智能操作,提高效率,节省人工。

(四)短信子系统建设。开发生产信息短信软件平台,利用手机短信实时发送监测到的生产环境数据信息,实时提供生产环境的各参数值,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控制与决策,实现节能降耗、绿色环保、增产增收的目标。

(五)远程农业专家音视频会诊及远程培训系统建设。利用信息网络,实现信息惠民、技术惠民。通过音视频远程系统,让农民足不出户接收到农业专家面对面的技术与信息服务。同时实现对全市农业专家、基层农技人员、信息员、技术员等群体的远程音视频同步培训。建设内容:会诊硬件平台;会诊会议室终端、接入终端;USB摄像头、USB麦克。市局统一建设无限级用户注册管理平台,设备平台最大可扩展到200用户同时在线,满足专家按专业划分,按所在地划分,支持多专家同时为一个用户服务功能,实现音视频、文字同时在线。首期建设配置64个用户同时在线。

(六)农业物联网硬件支持平台建设。建设网络设备,市局铺设100M互联网专线,实现双链路网络,突破城域网限制,为全市农业物联网建设提供稳定的互联网平台。建设网络安全设备,主要是网络出口负载均衡设备、防火墙设备、入侵防御系统等。硬件支持平台建设,建设应用服务器4台、数据库服务器2台,数据存储设备1套及应急体系。

(七)农业物联网试点工程终端硬件设备。在农业生产现场,建设中继器、采集器、控制器、三合一大气传感器、照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土壤温度传感器、土壤水分传感器、土壤酸碱度传感器等终端设备。

(八)网络托管维护服务。

(九)全市农业农村信息化整体规划。

四、实施进度

(一)制定实施方案(6月底前)。在认真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可行的项目实施方案。

(二)组织实施(7月-11月底)。建设完成2013年农业信息化提升工程全部内容。

(三)总结验收(12月份)。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检查验收,拨付项目资金。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农业信息化提升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明确责任人,制定工作方案,扎实推进。加强与市经信委、联通公司的沟通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业物联网工程建设。

篇2

一是多层次打造信息服务平台。根据信息服务“平台上移、服务下延”的要求,省级重点打造江苏农业网、为农服务网、优质农产品营销网、“12316”惠农短信平台和《农家致富》手机报等平台,90%以上县(市)建成“四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12316"惠农热线及短信服务实现全覆盖。近80%的乡镇建立符合“五个一”标准的农业信息服务站,全省近2000个村安装“农业一点通”触摸屏信息服务终端。

二是多领域应用农业信息技术。加强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畜禽养殖、设施园艺、水产养殖、大田种植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建成了一批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应用示范基地,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30%以上,土地产出率提高10%左右,初步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可追溯。无锡市被列为全国三个农业物联网示范区之一。宜兴市的水产养殖溶解氧智能监控设备通过省级鉴定,被列入2013年省农机补贴名录。

三是多方面提升电子政务水平。着力强化农业网站政务公开、网上办事等功能,江苏农业网在农业部历年网站绩效考评中位居前列,在省政府网站绩效综合测评中连续7年被评为优秀政府网站。积极推进办公网络化,在全国率先建成省市县专线视频会议系统,主持开发的县域耕地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在全国推广,农业财政项目管理系统得到充分肯定,50多个市县应用农村集体“三资”、土地流转管理信息系统。

四是多途径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积极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培训,组织各类农业市场经营主体上网农产品供求信息、开设网店,扶持建设了70多个农业特色电子商务网站。全省涌现出以丰县苹果、沭阳苗木、阳澄湖大闸蟹、无锡水蜜桃等为代表的一批网络营销典型。2012年,全省网络营销农产品销售额达120亿元。在具体工作中,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

(一)抓政策引导,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近年来,江苏省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江苏科教优势、经济优势和信息技术优势,将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乡镇或区域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健全率列为全省农业现代化进程监测指标,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不断提升全省农业信息化水平。

(二)抓科学规划,确保建设有序推进。2000年以来,江苏省农委紧紧围绕农业现代化建设,组织专家和信息工作人员深入农村和农业生产一线,全面了解广大农民、基层农技干部和各类农业市场主体的信息化需求,研究分析江苏省农业信息化现状和发展趋势,确定了江苏省“十一五”期间以信息服务为主、“十二五”期间信息服务与信息技术应用并重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路径。坚持与农业部信息化规划相一致、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的原则,先后制定了2005-2007年、2008-2010年江苏省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建设规划、2011-2015年江苏省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建设规划,明确了不同阶段江苏省农业信息化的目标任务、建设重点和保障措施。

(三)抓项目实施,带动面上产业发展。2005年以来,江苏省财政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组织实施了“三电合一”、“12316”三农热线及短信服务、“四电一站”、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农产品网络营销、农业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一批项目,有力推进了农业信息化工作。针对信息技术应用要求高、发展快的特点,及时总结各地农业信息化建设模式和典型经验,不断扩大示范带动效应,加快推动全省农业信息化。

(四)抓资源集聚,形成信息工作合力。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江苏省农委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支持配合,在农业信息化规划论证制定、资金安排等方面,得到了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平台建设、通信、软件开发等方面,得到了江苏移动、电信、联通等通信运营商和IT企业的全力支持;在项目建设、资源建设、用户发展、业务培训等方面,得到了致公党江苏省委、省妇联、相关涉农部门及中国农业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的广泛支持。南京邮电大学还专门成立了农业信息化研究基地。目前,江苏省已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格局。

篇3

基础设施再提高工程加速推进

创新园所在地原马坊农场,由于长期无人管理,设施破旧、道路坑洼,景象萧条。2012年6月园区管委会正式入驻创新园,本着“修旧利废、改造利用”的原则,克服种种困难,多方筹集资金进行治理建设,完成了废旧房屋拆除,新建自来水管线,修建了12公里园区环路,对原供电设备进行维护改造,接入网络、通讯设施,建设装修办公及住宿场所,加固办公区围墙。妥善解决了原马坊农场与周边村民的历史遗留问题,确定了园区四至,积极推进清退原林地和水库租赁工作,为先期落户的科研项目创造外部环境,提供后勤保障。

为加快打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示范推广平台,去年底市交通局、水利局、林业局等职能部门分别承担了创新园基础设施再提高工程建设。其中市交通局承担园内道路建设任务,建设了园内东西主干道路5.2公里。另外二横六纵及环路正在进行施工设计,总长21.75公里,宽5米,预算投资2300万元。市水利局承担了园内沟渠清淤疏浚和供水管线铺设任务,工程预算总投资2000万元,目前沟渠清淤工作基本完成,总长9700米的供水主管线、支管线正在规划设计,加压泵站正在建设,预计7月底前完工。市林业局承担了园内绿化任务,目前一期工程已完工,环路绿化带全长11.8公里,共栽种树苗1.8万余株、8个品种。二期绿化工作正在随着道路建设进行。

科研孵化中心完成规划

位于创新园的科研孵化中心目前已完成建设规划,规划面积50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其中包括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农业物联网信息中心、农产品检测中心、综合管理服务中心,是创新园科技核心载体。

据介绍,创新园科研孵化中心建成后,将充分发挥功能作用,对农民开展先进实用技术、现代经营理念等培训活动;积聚、辐射、推广各种农业科技,促进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商品化;承担国家、省、市级科技计划,开展农业技术研发和服务工作;引进国内外一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打造园区吸引优秀人才、培养优秀人才的窗口;对所有上市的优质农产品进行严格质量检测。

黄河三角洲(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惠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园区管委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也将在科研孵化中心办公,科研孵化中心将集行政办公、公共设施服务、金融服务于一体。

以色列示范园等农科项目加快建设

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建设模式,园区管委会与京博控股集团组成共建载体,在快速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加快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引进了国内外高端科研机构与农业科技示范项目落户园区,为打造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智慧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打下了坚实基础。

篇4

以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积极发展农业电子政务,打造新型农业服务平台,扩大网上市场营销,加快智能农业建设,创新农技服务模式,逐步实现对农业决策指挥、农业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政策法规宣传的信息服务全覆盖,全面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到“十二五”末,形成以省、市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支柱,县(区)“两电一信”(电脑网站、“”三农服务热线、短信)新型信息服务为主导,镇村“信息服务站点”为主体的覆盖全市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全市对农业市场竞争主体的新型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90%,利用网络营销农产品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视频监控农业生产基地400个以上,服务高性能农业机械10万台,网上培训人次占全部培训人次的50%以上。

二、建设内容

(一)加强新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新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不断拓展服务功能,提高信息服务覆盖面。

1.建设惠农短信系统。依托省农委农业信息中心惠农短信发送平台,市、县共同建设信息资源数据库,全面采集农业市场主体和农业系统人员相关信息。建立分工明确的专家和综合信息员队伍,健全短信采集、编辑、发送制度,规范运行机制,为广大干部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和咨询服务。“十二五”末,用户数据库规模达到5万人,综合信息员队伍达到1000人。话交流。积极做好“”热线宣传,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农户与热线的良性互动。“十二五”期间,每年接待群众咨询5万人次以上。

3.建立农业电视点播系统。农业、广电、电信等部门要加强合作,建设农业电视点播系统,实现热线电话、电视栏目、电台节目、电脑网站“四电合一”。推进以农村政策、农业技术、产品供求、市场价格、分析预测、农家生活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视频节目库建设。通过广泛宣传、经费补助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农民点播农业视频节目,实行免费收看。“十二五”末,建成十二大类涵盖农业各个方面的农业电视点播系统。

4.建设农机信息服务平台。由农机部门牵头,有关通信部门配合,建设市、县(区)两级农机信息服务平台。市县(区)总平台和分平台实行分级建设,统一管理。加强农机数据库建设,强化基础资料管理,实现实时指挥调度、实时展示农机运行状态以及实时监控等农机管理目标,同时为广大农机手提供农机法规政策、跨区作业、维修保养、行业动态、安全监理和天气变化等优质信息服务,充分发挥信息平台功能,提升全市农机化服务水平,提高农机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强化农产品网上营销服务平台建设。以涉农主体网上宣传和农产品网上营销为主要任务,推进“市农产品信息网”升级和“天下粮缘网”建设。

1.以“市农产品信息网”为主建设信息平台。加快市农产品信息网升级改造,进一步提升网站名特优农产品介绍、农业展会宣传、农产品价格监测以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业行业协会展示等农业信息功能。

2.以“天下粮缘网”为主建设网上营销平台。“天下粮缘网”要积极开展与知名电子商务网站的合作,以市场化为导向,引导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学生创业园、种养大户等农产品规模生产经营主体,在网上开设营销店。通过网上产品展示、在线订购、在线支付、客服在线服务、语音呼叫联络、投诉语音直通等方式,不断扩大营销规模。支持供销系统兴办“网上供销社”,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试点。“十二五”末,将“天下粮缘网”建成国内有较强影响力的涉农电子商务网站,发展会员10000户以上,在线销售和客服人员达到120名以上,争取在“创业板”上市。

(三)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加快传感、通讯、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推广应用,推进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有机结合。

1.建立远程智能农业视频系统。建设市—县(区)—乡(镇)三级覆盖全市重点生产基地的视频监控系统,实时掌握农产品生长情况、农业自然灾害、植物病虫害、重大动物疫情、农业资源环境、农村经营管理等动态信息,实现网上监测预警、专家网上指导和远程技术培训等功能,为各级决策及时提供科学依据。市农委建设系统总监控中心,五个县(区)各自建设分控中心和生产基地前端视频采集站。今年每县(区)选择有代表性的农业生产基地50个左右,全市共安装260个左右监控及语音系统,以后每年根据高效农业发展情况,适时增加新的农业生产基地,不断提高高效农业生产基地视频管理服务的覆盖率。

2.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应用农业智能传感设备,采集蔬菜、畜禽、水产、土壤、环境、物流等农业相关信息,通过传感网络,实现农业信息的多尺度传输,最后将获取的海量农业信息进行融合、处理,并通过智能化操作终端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过程监控、科学管理和即时服务,实现农业的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和安全。“十二五”期间,全市建成设施温室物联网示范基地、大型畜禽养殖场物联网示范基地以及水产养殖物联网示范基地各5个以上。

(四)加强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基层信息服务站点,提高队伍素质,推进农业信息服务。

1.实施乡(镇)千户农资门店视频信息工程。通过宣传引导、补贴扶持等措施,鼓励乡(镇)有规模、影响力大的农资门店,参与基层农业信息服务,扩大基层信息服务覆盖面。支持供销系统建设农资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强乡(镇)千户农资门店技术培训,通过签订农业信息服务协议,明确服务职责和服务内容,为农资门店设置大屏幕和栏,拓宽基层信息服务渠道。“十二五”期间,每年建设农资门店视频信息大屏幕200户。

2.实施信息队伍培训工程。市农业部门要定期分级有针对性地组织信息技术培训。对县(区)级农业信息服务人员,开展数据库建设应用、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预警分析、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相关技术和系统应用等方面培训;对乡(镇)级农业信息服务人员,开展信息采编、上传、、报送、网页制作、数据库系统应用等方面培训;对村信息服务人员和农业市场主体,开展信息采编、报送、上网和上屏、查询和网上开店、网上交易等方面培训。“十二五”期间,每年培训农业信息服务人员200人次。

三、保障措施

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建设涉及面广、技术含量高。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措施落实,确保取得预期效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组织财政、计划、农业、林业、农机、供销、粮食、通信等相关部门,成立机构,加强协调,密切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做好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

(二)科学制定规划。各地要根据省、市的统一规划,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制订本地农业信息服务发展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建设内容和保障措施,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依据。

篇5

关键词 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SWOT分析;战略组合;辽宁朝阳

中图分类号 F30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293-02

2015年朝阳市的设施农业总面积12.3万hm2,分别占全国设施农业总面积379万hm2的3.25%,全省设施农业总面积74.6万hm2的16.49%,位列全省第2位(仅次于沈阳),全市设施农产品产量达到542万t,产值15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朝阳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设施农产品稳定生产供应基地。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是在设施农业生产和管理等过程中涉及到的以信息形态存在的设施农业科学技术和设施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果。SWOT分析是一种较客观的态势分析方法,对象发展相关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通过调查的形式来挖掘与研究,再根据找出的有利因素以及不利且需要回避的因素,发现问题,调整发展思路,制定发展策略[1-4]。为把握朝阳市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开发特点、存在问题,提出加快朝阳市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总体思路和对策建议,本文试图运用SWOT分析法,对全市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开发进行综合分析,以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明确发展方向,制定朝阳市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开发战略。

1 朝阳市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开发SWOT分析

1.1 优势(S)

1.1.1 省、市两级政府高度重视,资金支持力度大。2010年省政府专门安排10亿元资金,在朝阳市启动了百万亩设施农业建设工程。2011年省财政下拨4 420万元,扶持建设36个设施农业蔬菜育苗中心,并制定了从2012年起连续3年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建设的扶持政策,每年安排资金不少于4 000万元。2013年,“朝阳市农业科技网络图书馆建设”项目被列入省科技计划,给予50万元项目资金;2014年,“设施蔬菜生产关键技术及信息化技术应用集成创新与示范”项目被列入省科技计划,给予30万元项目资金。朝阳市高度重视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开发,几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80.8亿元,其中银行部门投放贷款41.28 亿元,下拨省补贴资金8.53亿元,市县乡投入资金19.29亿元,农民自筹88.05亿元,企业投入23.7亿元。2013年,市政府拨付182万元专项资金,实施“朝阳市设施农业信息化科技提升工程示范园区建设”项目;2014年,市政府拨付50万元“农业信息化科技服务网络建设”专项资金。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使朝阳市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开发工作得到强有力资金保障。

1.1.2 设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颇见成效。2010年年底初步建设完成朝阳农业信息网,共设8个栏目。2013年,改版后的朝阳市农业信息网全部纳入市政府管理,真正做到机房统一、数据库统一、出入口统一,从而实现资源共享;2015年,以科技情报所为依托,整合科技局全局人、才、物资源和情报所技术力量,建立了朝阳市农业科技网络图书馆,图书馆共设有9个栏目、23个子栏目。自2015年7月上线至今,总计信息条数7 947条,月均信息数660条,总点击量42 500多次;实施了朝阳设施农业信息化科技提升工程。该工程主要以辽宁省农科院、辽宁省水土保持研究所农业科技专家为技术依托,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在辽宁省水土保持研究所建立“朝阳市设施农业信息化总控制中心”。以朝阳县为试点示范,建立了4个朝阳市设施农业信息化示范园区;2008年5月,建设了北票市“农业科技110”系统;2011年,建设了朝阳县“农业科技110”系统。

1.2 劣势(W)

1.2.1 信息适用性不强、指导性差,建设与服务滞后。全市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不仅供给不足,整合程度低,缺乏专业数据库和特色数据库,且实用性、指导性差,相关用户的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科技部门围绕全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搜集、整理、加工国内外设施农业先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生产防控技术、模式、机械、物理设备、优良的品质资源等科技信息资源工作开展力度不够,科技信息服务手段不强,没有很好地发挥科技引领和支撑朝阳市设施农业向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严重滞后。

1.2.2 资源分散,资源共享程度低、范围窄。朝阳市各地方信息资源具有地方特色,但目前特色设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严重滞后,由一个渠道很难获得具有地域特色的专题信息,或针对某一群体的专门信息。在资源采集中也发现,资源分散,管理分割,一些涉农人员因条件限制而难以获取。能够获取的又面临信息匮乏的问题,从而难以开展信息增值服务。目前,缺乏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共享程度低,泛泛的科技类数据库多,缺少专业数据库、特色数据库、大型实用数据库,数据库的综合性能尚需完善。

1.2.3 设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比较薄弱。未能依托丰富的信息资源、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人力资源建立面向设施农业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相关领导部门不够重视。

1.3 机遇(O)

1.3.1 设施农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是主流趋势。随着科学技术和农业工程技术的发展,设施农业的内容愈加丰富化,尤其是物联网技术的大力发展与推广,使设施农业进行精准、便捷、高效的环境控制成为了可能。中国设施农业发展迅速,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设施农业生产环节通过引入信息化技术极大地降低了生产者的劳动强度,这将是现在乃至未来设施农业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

1.3.2 国家、省、市高度重视设施农业科技信息体系建设。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万宝瑞对朝阳市百万亩设施农业工程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后指出:“朝阳地区在政府扶持下,推行设施农业,发展菜篮子,既不与粮争地,又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一举多得。这一发展思路效果明显、经验可贵,对全国农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对全国类似地区的发展,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作为设施农业建设重点的科技信息资源中心及其服务体系,政府从财政政策、投入政策、扶持政策和联动机制等方面均给予重点支持。

1.3.3 农村电商、物联网等飞速发展促进设施农业科技信息的发展。“互联网思维”的觉醒无疑是21世纪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作为互联网技术的延伸,“物联网+农业”的模式也大步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物联网开始了对整个农业体系的重新整合。物联网技术为农业科技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新的技术元素和系统支持,利用感知、信息传输、反馈控制为一体的智能化综合处理系统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智能信息技术、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和智能化的控制系统,加快农业科技信息化,建立多维度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以加强农业科研水平和信息沟通水平,加快农业新成果的交流和良性传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以人为本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机制。同时,应用物联网技术推进农业信息化也是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更是设施农业能够飞快发展的根本。

1.4 威胁(T)

1.4.1 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将使省内外其他落后地区与本区域农业竞争加剧。互联网的特点为开放和共享,在获得重要资源的同时,也在分享着自身的优势资源。这意味着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其他地区的竞争力。朝阳市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丰富,有大量的实践经验以及农业专家,如何利用好这一资源将是增强本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1.4.2 科技人才素质不匹配。随着辽宁省工业化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农村青年劳动力快速转移,村庄空心化、农户兼业化、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朝阳市为农业大市,近年来青年劳动力流失严重,农业人口逐年递减,多数农村子弟更趋向于一、二线城市务工,农业劳动力素质已不能适应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的需要,科技信息资源建设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则更加短缺。因此,发展设施农业科技信息化亟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保证设施农业发展“后继有人”。

1.4.3 网络安全问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及农业信息化的普及,许多农业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平台展现出巨大作用,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但由于网络的开放和共享机制[1-3],以及农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农业信息系统中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朝阳市为辽西北欠发达地区,以信息化的基础性建设为主,网络安全问题并没有受到重视,努力减少信息安全隐患或成为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的重点。

1.4.4 投入成本高,资金无保障。科技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为周期较长,需要扶持资金有一定的持续性和科学规划使用资金。但政府扶持资金或者重点项目的投入一般都存在一次性、短暂性等问题,尽管各级财政都增加了对高效设施农业的投人,但扔然很难解决资金问题。

2 朝阳市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开发战略分析

SWOT分析将研究对象外部机会和威胁与研究对象内部优势和劣势进行匹配,形成了4种可行SWOT的备选战略:①优势-机会(S-O)战略,是一种主动进攻型战略,也是一种理想的战略模式,通过发挥内部优势与利用外部机会来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②劣势-机会(W-O)战略,它是通过抓住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薄弱环节,从而逐步获取发展优势,达到发展目标的战略,是一种渐进式发展战略。③优势-威胁 (S-T)战略,它是通过利用自身优势[5],规避或减轻外部威胁所造成的影响,最终实现发展目标的战略,是一种对应防御型战略。④劣势-威胁(W-T)战略,是一种防守或撤退型战略。

2.1 S-O战略(最大限度发展)

一是发挥各级政府的相关职能,充分利用资金和技术支持构建设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二是依托本地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借助快速发展的农村电商、物联网技术平台,促进设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快速发展。

2.2 W-O战略(利用机会,回避弱点)

一是利用农村电商、物联网技术平台带动信息化水平提升;二是抓好典型示范,推进信息化标准建设,开展信息化水平测试;三是通过政府协调,整合科技信息资源,扩大共享程度和范围;四是利用政府资源加快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

2.3 S-T战略(利用优势,降低威胁)

一是做好政府工作,把资金投入力度、持续性不强和后期合理化使用等问题解决好;二是利用区域性规模化优势构建竞争力强的信息化平台;三是通过政府层面吸引有关科技人才;四是保障具有高度信息安全监管的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正常运转。

2.4 W-T战略(收缩,合并)

一是加强本地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和科技人才的重点利用;二是加强本地资源的整合,并建立区域性设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三是将可用资源放在建设基础性平台设施方面,包括服务水平、资源整合、共享机制等方面;四是引进其他区域科技信息技术及人才开发本地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

通过对朝阳市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现状和发展目标的系统分析,朝阳市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较现实可行的战略选择是“劣势-机会(W-O)战略”,应据此制定相应的开发对策。

3 参考文献

[1] 杜华章.江苏设施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9):952-957.

[2] 崔淑贤.辽宁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3):36-39.

篇6

关键词:抗旱工作;探索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S423.1 文献标识码:A

干旱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受气候变化和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致使地区饮水困难,农业欠收。特别是近年来,旱灾事件频发、多发,形势越来越严峻,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抗旱工作是水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民稳定的大事。针对旱情,要全面分析,充分认识,及早部署,坚持先生活后生产,先农业后工业,先地表后地下的原则,牢固树立抗大旱的思想,从掌握旱情动态到组织群众抗旱、调配抗旱物资都要做到详实、准确、及时。本文就近几年本市旱情发展趋势、形成原因及解决办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论述。

1 旱情基本特点

迁安市地处河北省唐山市东北部,总面积1208km2,其中山地丘陵633.6km2,平原沙地574.4km2,是个典型的半山半沙地区。近几年气象资料显示,迁安市冬春季节降水稀少,水利工程蓄水量不足,每年都有不同的旱情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特点:

1.1 旱情持续时间长

2013年、2014年1~4月,迁安市的降水量分别为22.8

mm、5.5mm。2014年1月,降水仅0.4mm,最长26d没有有效降水,最大降水出现在3月28日,只有3.3mm,严重的旱情导致土壤缺墒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春播工作的开展。

1.2 受旱范围广

迁安市共有耕地4.34万hm2,受旱情影响,每年都有很多耕地的春播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其中,2013年,受旱面积达1.73万hm2,轻旱1.6万hm2,重旱0.13万hm2,700眼农业灌溉机井出水量不足,水库、塘坝、水池、水窖的蓄水量不能满足农业灌溉需要。受旱最严重地区主要是沙耕地地区。旱情导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没有灌溉条件的少数耕地甚至没有耕种,造成农民直接损失。

2 旱情形成原因

受自然因素影响,迁安市降雨时空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6~9月,年际变化大,特别是冬春季节,降水稀少。

部分群众存在麻痹思想和靠天等雨的思想。农产品价格低迷,效益低下,农民不愿种地的思想越来越严得,造成喷灌、管灌等水利设施使用率低。

蓄水工程老化失修,蓄水量不足。水利工程的配套工程损毁严重,不能正常发挥效益,存在严重的水资源浪费现象。

抗旱资金投入不足。受农业产业链影响,群众自筹发展水利工程还有一定难度。

3 抗旱工作采取措施

针对旱情,各部门加强组织领导,未雨绸缪,认真研究抗旱对策,早动员、早部署,制定切实有效的方针,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3.1 适时启动抗旱预案,落实各项措施

按照抗旱预案要求,各地认真分析当地水源情况和旱情发展趋势,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的原则,正确处理工业、农业和生产、生活用水关系,做到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正确处理人饮、灌溉及工业用水的关系,把保证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放在首位,确保人畜饮水安全。抗旱服务部门及早做好抗旱物资的储备工作,做到专物专用。

3.2 确保重点,科学水源调度

各地根据轻重缓急进行水量科学调度,确保重点对象的用水需求,切实把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用水、农业生产用水放在突出位置。水源有困难的地方,广泛动员发动群众,采用引、堵、拦、截、抽等措施解决水源问题。

3.3 各尽其责,切实加强对基层抗旱工作的指导工作

气象、水利部门及时分析判断气象、水文态势及旱情发展趋势,为群众抗旱提供可靠的依据。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农作物抗旱的技术指导,保墒抗旱。水利部门要科学调度水资源,指导各地加快水利工程建设、修复及灌溉设施配套改造,加大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力度,开展节水灌溉和乡村供水工程建设。

3.4 广泛宣传,动员基层干部群众,做好早抗旱、抗大旱的思想准备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形式,加大抗旱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干部群众克服麻痹大意、靠天等雨的思想,从思想上高度认识搞好抗旱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早动手、早准备,最大限度地做好抗旱保春播工作。

4 几点建议

4.1 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

以水制旱,巩固现有灌溉工程,扩大灌溉面积。2012~2014年,迁安市现代农业粮食产业项目投资6000万元,扩大节水灌溉面积0.4万hm2,大幅提高了项目区的抗旱条件。合理开发地下水源解决部分农田灌溉及人畜饮水困难。加强抗旱水源建设发展集雨节灌工程。修建集雨水窖,解决分散农户人畜饮水困难和部分旱地抗旱用水。新建一些河库渠联通、水系联网、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动工程,形成以蓄、引、提、调为主的抗旱工程体系。

4.2 加强非常规水源措施

通过屋顶、集雨场、公路路面等场地集蓄天然降水。治理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因地制宜选择耐旱作物品种。在干旱期间,充分利用有利的降水条件实施人工增雨来缓解旱情。

4.3 加强管理措施

建立健全抗旱服务组织,以县级抗旱服务队为主,发展镇乡级服务队伍,不断开展抗旱技术培训,组织推广抗旱节水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增强抗旱服务功能。

4.4 抗旱非工程措施

逐年完备抗旱预案,做好抗旱物资储备。加强旱情监测预报统计工作。同时,利用经济杠杆加大水费的收缴力度,实行阶梯水价,达到节约用水的目标。

4.5 建立全方位经济投入机制

篇7

关键词:哈密地区 基础设施 现代化 对策建议

哈密地区位于新疆东部,是新疆通往内地的门户。地区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辖两县一市,总人口60万,城镇化率65%。哈密地区处于全国十大资源集中区,资源优势突出。近年来,哈密依托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区位条件,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在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无疑是哈密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现状与问题

(一)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但对内外支撑能力仍显不足

“十二五”时期,围绕建设东西双向开放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化商品物流集散地的目标,区域内铁路、公路、民航机场等项目加快建设,提升了哈密对内外交通运输联系能力和出入疆交通枢纽的地位。但是,在当前国家向西开放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大背景下,哈密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对内外支撑保障能力不足的问题依然十分明显。一方面,对外通道网络结构单一。目前虽有兰新铁路、连霍高速等国家级通道过境,但是跨区域、跨地州、跨县市快速通道仍然缺乏,特别是跨越天山、连通口岸和南疆的南北向通道建设严重滞后,与哈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枢纽的地位不相称,已成为哈密地区开放发展的重大“瓶颈”。另一方面,地区内部便捷快速的路网结构尚未形成,交通方式单一、可选出行线路有限、出行可靠性和抗灾害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

(二)水利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但水资源供需形势依然严峻

由于地处降水量极度稀少的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历来是哈密地区发展顽疾。哈密区域内水资源总量为16.86亿立方米,单位面积产水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3,全疆平均水平的1/6。区域内人均水资源量是全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1/2。近年来,哈密地区以提高水资源支撑保障能力为目标,推动一系列控制型水利工程、城乡饮水安全和防洪体系建设,有效保障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广大农牧民的用水需求,但是,就未来地区的水资源需求而言,资源型缺水和由于水利工程建设不到位所导致的工程性缺水,仍将是重大限制因素。

(三)能源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但外运通道建设仍有较大空间

哈密煤炭、风力、太阳能等能源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西电东送”的重要通道。近年来,哈密地区电力建设成效显著,开工建设了一批110千伏、220千伏、750千伏、±800千伏电网项目和输变电工程,区域内电网得到有效加强和延伸。从长远发展来看,哈密地区能源资源特别是太阳能、风能的清洁可再生能源仍有着巨大的潜力可挖,通过内生资源优势的挖掘和对外能源开发合作相结合大力推动煤、光、电产业集群的做大做强,仍将是未来哈密发展的重要方向,而与能源生产能力提升相适应的能源外送能力建设,也将是哈密地区发展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

(四)信息网络体系基本建成,但信息化水平仍需提高

哈密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势头良好,目前已基本建成技术先进、运行高效、覆盖面广的现代化信息网络体系。尽管如此,随着信息技术加快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全方位对外开放对信息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哈密地区当前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信息基础设施技术的现代化和网络体系的不断完善应该成为未来哈密地区努力的重要方向。

二、对策建议

(一)依托快速交通网,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加快推动对外陆路大通道建设

在北向通道建设方面,要紧密依托老爷庙国家一类口岸,将对蒙合作为优先发展方向,推动口岸境内段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同时争取国家支持,加强和蒙古国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合作,争取尽早建成满足大宗货物运输需求和人员往来需要的国际综合运输通道。在西向通道建设方面,以国家推进与中亚地区合作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研究论证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推动哈密-若羌-和田-喀什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促进形成穿越南疆地区、连接正在规划建设中的中吉乌铁路的新国际大通道,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合作通道增加新的选择。

2、高起点谋划哈密空港建设

加快巴里坤大河机场、伊吾通勤机场建设的前期论证和规划工作,及早谋划哈密基地机场(哈密国际机场),为未来哈密与中亚及蒙、俄等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提供强大的航空服务能力。围绕机场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推动空港物流业、空港服务业等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努力打造以哈密国际机场为核心、大河机场和伊吾机场为辅助的空间经济圈,使之成为哈密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和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

3、优化区际和区内路网结构

顺应区域合作和一体化发展趋势,同时围绕哈密地区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和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的要求,强化骨架路网的支撑作用,提高农村路网密度和通达水平,全面提升区际、区内交通运输联系的能力和水平。

(二)突出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建设资源能源保障体系

1、拓展能源输送通道

围绕哈密地区能源基地建设,重点加强以电力、油气资源为主的陆路能源大通道建设,加快实施哈密山北“疆点外送”第三通道、“西气东输”四线和五线建设,加快推进地区智能电网、高速网络等建设。

2、完善区域电网建设

结合电力生产供应格局,统筹规划,完善输供电配套网络建设,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加快城网、农网的升级改造,依托220千伏变电所,逐步打开110千伏环网,形成覆盖哈密两县一市、结构简明、清晰合理的110千伏配电网。加快完善各工业园区和农村电网,提高电网装备技术水平,建设与环境相协调的节约型变电站。

3、积极推进低能耗、洁净能源设施的推广

积极推进节能减排与生活用能洁净化。重点推进建材、化工、煤电等高耗能产业领域的节能降耗,加强节能设备的推广利用。积极利用国家天然气发展规划与布局的实施,以及在农村地区推广太阳能热水器、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和生物质燃气工程建设,推进城乡生活用能的洁净化。

(三)强化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1、进一步加强水源工程建设

谋划多水源联合供水模式,进一步加强水源点工程建设,逐步减少地下水在常规供水中的比重,将地下水作为备用应急水源,提高供水安全性。加快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善水库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中小型重点水源工程和小微型蓄、引、提水源工程建设,积极研究和适度推进区域性调水工程建设,为城市、重要的工业区和成片的农业灌溉供水提供可靠的供水保障体系。

2、优化城乡供水网络

优化现有供水系统,建成一批主要城镇供水工程,形成灵活调度的多层次供水网络,按照“以集中供水为主、分散供水为辅”的模式,加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力度,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供水管网联通,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加强城镇非常规水源工程建设,促进节水器具和设备的利用;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减少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大力开展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努力建设一批节水型社会示范社区。

3、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相关设施建设

继续强化小流域治理力度,建立、健全生态监管体系。严格污染物总量控制,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相结合,保障供水安全优质。强化水源保护区保护和建设,合理布局建设污水处理厂,提高城镇废污水处理率,加强中水回用。加强农村改水改厕管理,控制农村水源污染。

(四)加快信息网络建设,提升信息化服务能力

1、推进特色信息服务产业化发展

拓展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服务,强化信息系统集成服务,积极发展数据服务产业,特色高端信息系统服务外包产业以及全面开展信息服务业提升工程。积极引进移动互联网、三维产业、云存储、云计算、物联网应用等战略性新兴网络应用软件产业。

2、打造区域大数据服务中心

依托能源基地建设,做强能源类应用软件。重点开发面向煤炭、风电的智能勘探开发、工业控制、储运管理、销售管理等系统,发展壮大能源行业应用软件研发业。以率先建设大数据平台为先导,强化“大数据强政”、“大数据惠民”与“大数据兴业”理念,推进大数据系统的建设。

3、推动智慧哈密建设

篇8

一、网络以压倒一切的趋势进入社会生活

呼应趋势

一九九一年互联网开始出现,一九九五年进人中国民用,仅仅十年呼应很大。1997年中国有网民1000万,*年发展为*万,*年发展为6000万,*年发展为1亿。*市*年前网民不到1000人,网吧只要一家、电脑20台,*年网吧发展到300家、电脑6000多台,网民发展到30万。全国网民十年来每年平均递增1000万。*5年来每年平均递增6万。

超越趋势

纵观社会发展的历史,社会的变革都是先进的新生事物超越、取代落后旧事物的结果。

工业时代超越、取代农业时代,就是因为工业社时代比农业时代先进。当工业在中国兴起的时候,千百万农民弃农投工,那是因为干农业不如干工业实惠。曾经一段时间里,在农村凡是有人外出务工的家庭,这个家庭就相对富裕。

信息时代超越、工业时代,也就是因为信息时代比工业时代先进。当互联网在中国兴起的时候,人们纷纷感觉到现在工作越来越难找、生意越来越难做,但却不知道是为什么?不知道都是因为互联网惹的祸。工业时代中国的富翁太平洋公司老总严介和拥有一百多个亿的财产,是他佣用一百几十个博士和几万名高素质的员工为他打拼了二十五年得来的。信息时代网易的丁磊、雅虎的杨致远、盛大的陈天桥、QQ的马化腾、阿里吧吧的马云等网络巨头只用了几十、几百人和几年的时间,就创造了几十个亿、上百个亿的财产。这就是互联网的快速超越力给予了人民直觉和影响,使很多看得懂和看不懂的人都进入互联网。

实惠趋势

进入互互联网坐在家里就可以做免税生意、就可以赚钱;上网购物,用1元钱就可以买两元钱的货;上网就可以知道天下事,就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市建市的前八年每年投入图书馆的购书费3万元,第九年投入5万元,九年一共投入了29万元,所购图书和建馆几十年的购书累计才10万册图书资源,第十年市政府投入了40万元建设中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市分中心,分中心一建立就接受了国家300GB的文化资源,使市图书馆现在的文化资源相当于2004年时的15个图书馆的文化资源。有一些要花几百元才能看得到的国家级的优秀文艺节目,现在在图书馆就可以免费看得到。这就是互联网给人民带来的实惠。的互联网的实惠趋势,一定是压倒一切的趋势。

二、网络文化以其优越性、先进性改变人们的观念和生活

因为互联网的优越性(资源共享、超越时空、实时交互性、个性化、人性化、公平性)使互联网在发展中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那就是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就是以网络物质的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它是全新的文化,它具有前无论比的先进性。网络文化在观念上与传统文化观念相比,它有许多新观念,正由于这些新观念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QQ之父马化腾(仅仅32岁)说:“玩也是一种生产力”这是网络文化的新观念之一。这个新观念对于持传统文化观念的人们是无法接受的。如果我们用传统文化观念,也就是用农业、工业时代的眼光去看待已经进人了信息时代的人,我们是看不懂的。例如我们看一些人上网QQ、游戏;我们会认为上网QQ、游戏就是玩,玩,就会影响学习、影响工作,因此要求他们不要上网QQ和游戏。可是这种要求却敌不过马化腾“玩也是一种生产力”观念对他们的影响。马化腾玩QQ六年赚了几十个亿,我们搞农业、搞工业的人几年能赚几个钱?为什么搞农业的出去打工,为什么当工人的那么多人下岗?为什么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网者治人,非网者治于人。”你看不懂互联网,你不了解网络文化,你不了解网络文化的新观念,你就没有发言权。你不明白“治于人者服从于治人者”的道理,你就不可能说服已经进入了互联网的人,你就不能改变他们的观念更不能改变他们的生活。这就是网络文化对人们生活改变之所在。

“网中自有黄金屋,网中还有颜如玉”。取代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还有颜如玉”。这是网络文化的新观念之二。最近网民的偶像“天仙妹妹”,去年8月份以前,“天仙妹妹”(余红艳—尔玛依娜)还是四川阿坝州理县山区的一个无名的放羊女孩,8月7日以后的一个星期仅仅7天,她就闻名全国网站,三个月以后她就红遍了大江南北,连中央电视台、台湾电视台都采访了她。网络文化的先进性改变了她—她的一生、她的家庭、她的家乡。她原来想都不敢想上大学,现在她要上大学了,原来她的父亲病了没有钱看,现在她的父亲可以到北京看病了。她被聘为理县旅游形象,报酬就是6位数,现在全国各地许多人都想跑到理县去看看,理县得益了。这就是网络文化的先进性所在,这就是网络文化改变人们生活的秘密能量。

事物的变化是质量的变化,时代的变化也一定是质量的变化。互联网时代使农业、工业时生了质变,人们的观念和生活就一定会发生变化。我们用传统文化的观念去看待进入互联网的人,去反对他们上网,要他们象远离那样远离互联网是十分错误的。

网络文化是新生文化,它也同样存在正面和负面,负面需要我们去抵制,正面则需要我们去培植。我们应当承认网络文化是不以人们的意志所转移的客观存在、应当承认网络文化正在改变着人们生活的事实。因而我们应当去认识网络文化、去研究网络文化、去培植先进的网络文化。

三、培植先进网络文化文化*

联网进入人们的生活虽然已经有十年了,但是真正能看懂互联网的人还不太多。

如果我们承认网络文化是不以人们的意志所转移的客观存在,那么,我们就应该承认先进的网络文化可以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面对来之匆匆的网络文化,我们在研究如何建设文化*的时候,应当面对它和正视它,而不是回避它。应当是研究它、认识它、理顺它、培植和利用它,而不是抑制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做到与时惧进,建设先进文化*。

1、加大对文化的投入,快速构建*网络

*网络建设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已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一部分机关单位、学校已经建立起了网站或已经进入了互联网,市一级已经建立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分中心,全市480万人口中已经有约30多万人上网。但是网络的构建和网民的数量比例在全国、在广西都是处在落后的位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想而知,一个没有电脑也不懂电脑的人,怎么进得了网络、又怎么懂得网络文化?同样,*不建立遍及全市的网络,*绝大多数人民不会上网,又怎么谈建设先进文化*?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文化的投入,快速构建*网络体系。

2、加大网络文化的宣传力度,倡导全市人民上网,消灭新时代文盲

要求全市人民上网是不现实的,但是作为政府倡导与不倡导却是不一样的,倡导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目前*市虽然有近30万的网民,但是真正看懂互联网的不多,很有必要加大网络文化的宣传力度、要倡导全市人民上网。第一就是党委、政府要支持、媒体要宣传。第二就是要为全市人民上网创造有利条件——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工作的文件精神,尽快建设县市区分中心和乡村屯用户终端。第三就是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建设网络——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放宽农村网吧准入的文件精神,让全市人民有上网的条件和机会。第四就是要组织实施扫盲工作,组织工作队伍开展扫盲活动,引导人民看懂互联网、进入互联网、使用互联网、受益互联网。

3、理顺现有网站和网吧的管理,利用现有网站和网吧发展互联网、发展网络文化。

对现有网站和网吧的管好,不让其乱;理好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利用好发挥其应有的多元化功能作用,使其为全民上网服务,达到扫除新时代文盲的目的。

篇9

支撑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

2013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了《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要求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云计算”与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明确鼓励、指引各地方开展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以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根本,密切结合中心工作,积极推动云计算模式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提高基础设施资源利用率,为减少重复浪费、避免各自为政和信息孤岛创建新的技术支撑体系。充分发挥云计算虚拟化、高可靠性、通用性、高可扩展性等优势,利用现有电子政务基础,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支撑各部门应用发展,促进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共享。推动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转变电子政务建设和服务模式。

陕西、福建、上海、海南等先期试点地区,通过实践并以真实的数据,验证了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的集约化效果。陕西省以三级平台五级服务的模式,整合了区域内专网、机房数量,统一提供技术、存储能力,年节约信息化财政资金2.6亿元。福建省新审批的数十个部门业务系统全部基于电子政务公共平台进行部署,不再审批网络、机房和服务器等建设内容。深圳市通过电子政务公共资源的集中建设和管理,每年节省资金2亿元。2013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又确定北京市等18个省级地方和北京市海淀区等59个市(县、区)作为首批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和应用试点示范地区。

多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支撑国家级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

随着“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的落实,国家级工程纷纷启动前期准备工作。2013年2月和4月,国家发改委又分别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管理的意见》和《关于在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中进一步促进政务信息共享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的思路和原则,重点在加强工程建设的领导与协调、重视工程项目需求分析、加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要求各项目单位加强政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注重工程建设的改革创新、保障工程项目安全可控;确立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中,确保目标协同、任务协同和信息协同,以此推进信息共享,明确信息共享需求、确定共享范围方式、落实共享部门责任、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监督管理等提出了相关要求。

在信息共享方面,由涉及共享信息或业务协同的有关部门相互确认,具体落实部门间共享信息目录及其具体内容,形成“工程部门间共享信息目录”和“部门间信息交换实施方案”。“工程部门间共享信息目录” 和“部门间信息交换实施方案”将作为国家工程前期项目申报和后期验收评估的基本条件,既作为工程项目受理申报的重要条件,也作为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后期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全民健康保障、食品安全监管、信用体系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信息化工程,都确立了卫计委、食药监总局、人社部、农业部、质检总局、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工商总局等多部门的信息共享需求。

政府数据开放支撑大数据价值发现和信息惠民应用

2013年被称之为大数据元年,政府作为信息化应用的先行者和数据资源最大的拥有者,紧紧抓住大数据产业与技术发展契机,各级政府纷纷规划大数据发展策略,探索大数据的创新应用。2013年初,广东率先推动实施了大数据战略的工作方案;2013年7月,上海市科委推进大数据研究与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在医疗卫生、食品安全、智慧交通等领域探索交互共享、一体化的服务模式;2013年8月,重庆市大数据行动计划,从促进产业发展、加大示范应用、攻关关键技术、完善基础设施、确保信息安全等方面进行布局;浙江省交通运输厅也宣布,将大数据引入交通管理,助力道路治堵等。

2013年我国在政府数据开放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发达国家已有较多开放政务数据实例以促进大数据价值深度挖掘。2013年10月,北京市宣布以“大数据”惠民作为一项重要探索,目前正积极推动北京市政府数据资源网的上线开通,为政府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撑。现有29个部门公布了400余个数据包,涵盖旅游、教育、交通、医疗等各个门类。由国土资源局提供的“土地用途分区”,以及旅行社、机场班车线路、星级饭店、高校信息是非常热门的下载资源。“游北京”和“爱健康”可以查阅北京旅游景点、餐饮、促销信息、洗手间信息等,以及北京市所有卫生保健设施的指南应用,包括诊所、医院、养老院等信息。2013年11月,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委联合向深圳市颁发“政务信息共享国家示范市”荣誉,充分肯定深圳信息化建设取得的突出成绩,并希望继续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共用,加大信息惠民力度。

2014年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展望

展望2014年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我们认为新兴的信息技术与政务应用需求的融合实践将会愈加明显和深入。云计算、物联网已不再停留于设计阶段,相关技术为解决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方面,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成功实践;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也将从概念宣传,发展到开始在政务应用中尝试多个实验型项目的阶段。

在省、市等横向区域电子政务建设方面,2014年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将成为主导力量。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的18个省级和59个市(县、区)试点示范地区,将大规模展开应用实践。按照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层(IAAS)、平台服务层(PAAS)、软件服务层(SAAS)的服务能力,IAAS服务将成为各地方首先推动的工作,PAAS、SAAS层将随着应用的成熟逐渐提供更多的服务能力。

在纵向电子政务应用建设方面,将以国家级工程为主导。延续的“金”字工程和15大综合性应用系统将展开实质性建设。在建设目标上将推进从信息化重建设、轻应用向注重深化应用转变,从信息网络分散建设向资源整合利用转变,从信息系统独立运行向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转变,从信息管理偏重自我服务向注重公共服务转变,从信息网站自建自管向发挥社会力量转变。

相关链接

以大数据驱动城市管理

篇10

【关键词】小河流域,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要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由于水利工程不合理的设计及水资源开发的无序,地下水的过量开采,树木的乱砍乱伐,水库蓄水过量,污水的大量排放.再加上害水生物的影响等,水利开发和一系列生产活动对自然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系统平衡造成重大影响,出现了大量的生态问题. 比如:泥石流,土地荒漠化,河床抬高、河道淤积造成防洪能力降低。溪河断流、湖库干涸等等,对水利事业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生态理念的运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人类社会发展对自然水域的影响,维护水系的生态平衡,对未来的生态水系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小河流域水利工程实现生态化的意义

水利工程的生态化最突出的意义.就是迎合了未来人类也将坚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通过生态设计的应用使水利工程成为环保型、生态型、美观型、亲水型的水利工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加强了环境建设。

2、进行积极的预防、限制并减少工程及其它活动可能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灾难,例如水土流失、河道淤积、湖库干涸、地面沉降及堤坝溃决等。

3、防治污染, 保护水资源, 特别是原生态环境。

4、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自净能力。

5、推广节水工程。从目前水资源紧缺的现状出发,在满足流域生态水以及日常用水的前提下,参照市场机制调整价格杠杆,治水的同时解决部分地区缺水的状况,同时改善缺水地区的生态环境, 水利工程生态化设计的应用将会得到推广。

三.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可使陆地变为水域,浅水变为深水,流水变为静水,这些变化都影响着生物生存环境。水域内污染物的流动扩散能力空气与水面的交换速度都会伴随着流域内水流速率减少而降低,直接导致了该水域的复氧能力的减弱,影响了水域水体的自净能力,严重时会导致水体生物缺氧而死。

此外,该水域还可能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由于水流的速度减慢,水底藻类便能得到更多的阳光照射,增强了光合作用而导致藻类的大量繁殖生长。水流的静止不动会导致沉积在水底的悬浮质不能迁移和淤积在水底,如果其中含有难降解或有毒的重金属,便可能形成重金属污染。施工活动和水库蓄水干扰、破坏和缩小了动物原有的栖息地,动物被迫外迁,寻找新的栖息地。大坝切断了原有天然河道或江河和湖泊之间的通道,鱼类觅食和生殖洄游受阻,鱼类分布和产量改变。

2.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于当地土壤环境的影响包括水库拦蓄作用使得下游洪水泛平原的淤泥肥源减少,土壤肥力下降;长期使土壤处于地下水位过高的过饱和水分状态,从而引起土壤次生沼泽化、盐渍化或潜育化;土壤环境的改变将直接影响陆生植物的生长。库区蓄水淹没土地资源,清除植被造成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损失。施工人员居住区建设造成植被破坏及污染问题,以及引入异源性疾病等

四、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几个要点

依据小河流域的特点开展施工建设活动。笔者认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需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勘测

施工前期对建设区域进行勘察检测,收集与生态水利工程相关的资料信息。需要详细勘测以下2个方面:① 水流量,弄清小河流域的水流量大小,一般从四个季节变化作为主要的勘测阶段;②地质构造,被规划区域内的地质运动情况,尤其是水文运动的自然规律等。此外,还需考虑主要河流流域是否会对小河流域工程造成不利的影响。

2.设计

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案决定了日后施工的作业流程。因此,严格控制设计阶段的规划内容,能够促进生态水利建设质量的提高,使新型水利工程发挥应有的环保价值、水利价值。

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我们应避免占用农业用地、森林用地、野生动植物保护用地。在初步设计阶段,应以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为主要比选条件。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应进一步优化平、纵面线形,降低边坡高度,强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协调统一。

设计单位需控制的要点:① 思想。设计人员要坚持先进设计思想,以生态型、环保型为主导开展设计工作,从而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中。②统一。生态设计必须与现场施工保持高度统一,两者之间是一个连贯性的方案,应确保设计方案能够为现场施工提供科学的指导。

3.施工

生态水利工程是新型的改造项目,其所选择的施工方案也要坚持改革创新,摆脱传统施工方案存在的缺陷。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生态水利建设质量也影响了水资源调配的综合效率及经济收益。施工环节需控制的要点:① 结构。通常水利工程均由水工建筑组合而成,包括堤坝、溢洪道、水闸、进水口、渠道、渡槽等,提高建筑物的施工质量能从整体上改善生态水利的可调控性。② 病害。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难免遇到各种病害,不及时处理会损坏工程建筑的持久性。施工单位借鉴设计方案以及小河流域的地质条件,深入分析建设期间可能出现的病害,提前制定有效的应急处理方案。如:裂缝、渗漏、沉降等是比较常见的结构病害,小河流域生态水利施工单位应提前编制处理方案,防止结构病害不断扩大。

4.养护

农业依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结构,小河流域对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开发利用小河流水源的新措施,顾及到生态工程施工存在的难点,如:技术、工艺、设备等,建立“边施工、边养护”的操作方案也是十分关键的。

生态水利工程养护的内容:① 日常检查。已完成施工的水工建筑需定期检查,掌握建筑物体结构的性能状况,发现可能出现的病害问题应及时处理。②工程改造。随着小河流域水源调配量的增长,生态水利工程的作业荷载也不断扩大,水利结构改造是为了增强工程的调配功能,避免其它病害问题产生的破坏作用。

5.完善立法

法律是环保工作的重要保障。依法执政,有法可依,是实施水利水利环境保护的根本前提。然而,1989年制定的《环境保护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我们需要制定一部结合中国可持续发展等最根本的理念,能解决环保方面的国家基本理念、基本体制、基本战略、基本制度等问题的《环境保护法》。同时,水利部门也应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水利水利环境基本法规。

6.加强环境监管

对于新建水利水利工程,应将水利水利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估和补偿措施作为水利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并对施工企业制定详细的监管职责,完善环境监管工作流程,追究对出现环境安全隐患查处不及时甚至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责任人及监管人员的职责。在水利水利工程审批、建设及运营的各个环节中,实现环境评价及监管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和标准化。

7.水利水利工程建设后期的措施

水利工程施工即将结束时,应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对环境情况进行评估,如果发现有不良影响的地方,要及时提出解决意见,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平。工程完工后,一般须覆土并采取草、灌、乔相结合的植物措施,尽快恢复地表植被,恢复土壤的理化性质。加强对弃渣场、砂石料、开采场、取土场、临时工程用地等非景观区域的水土保持措施,避免出现新的水土流失问题。

五、结束语

生态水利工程是水利项目建设的创新点,推广新型水利不仅提升了水资源的使用效率,也减少了不合理开发行为造成的污染现象,创造了更多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小河流域建立生态工程应从勘测、设计、施工、养护等4个方面加强管理控制,确保工程的各个项目符合质量标准。考虑到时间的推移,水利工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现象,除了日常养护管理外还需增加结构改造措施,以适应高负荷水利作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钍凌 论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的保护 水利建设与管理-2013年1期

[2]刘君芳 浅议水利工程中的生态因素以及生态水利工程 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9期

[3]高婕 浅析旱区水利生态观 赤子-2013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