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发展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0: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畜牧业发展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畜牧业发展计划

篇1

20*年的工作中,我们的主要思路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强力推进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以肉牛产业为主体的畜牧业提档升级,加速畜牧强县建设步伐。在总体的发展思路上,我们将把握以下几点。一是继续突出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地位,发挥主导作用。二是以产业化为核心,坚持把龙头企业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作做为突破口,突出产业化在畜牧业生产中的调控作用。三是在发展上,要继续坚持以牛为主,大力发展“牛经济”,注重品牌效应,精心培育绿色、特色品牌。注重做好宾西牛业的“生长在黑土高寒地区的宾西牛”的宣传工作。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将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处理好畜产品基地化生产与市场的对接问题,落实合同订单式生产模式,做好养殖场户和宾西牛业公司的对接工作。二是引导好龙头企业与基地养殖户间利益分配问题,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稳定养殖场户和企业的购销关系,扶持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三是处理好养殖小区的标准化建设工作,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合企业生产要求。四是做好合作社的组建和完善工作,落实生产、销售等各项制度,实现养殖小区的企业化管理。五是做好对养殖户的技术培训。

20*年畜牧业生产的预期目标是:畜牧业产值达到25.8亿元,占农业产值的60%;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1400元;肉牛饲养量达到42万头,其中存栏达到30万头,出栏12万头;生猪饲养量达到65万头,其中存栏32万头,出栏33万头;羊饲养量6.5万只;禽饲养量1000万只,其中存栏550万只,出栏450万只;肉类、禽蛋产量分别为6.4万吨、3.7万吨。全县17个存栏1000头以上的肉牛小区全部入户生产,年新增优质肉牛生产能力达到5万头。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转变观念,服务龙头企业。把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龙头企业的项目引进和服务上来,为企业开展生产原料协调,切实为龙头企业服务。围绕宾西牛业150万头生猪加工生产线,做好相应的协调和服务工作。积极做好宾西牛业公司和农户的对接工作,协调宾西牛业公司和养殖户的利益关系,实现合同订单式生产。加大对现有优惠政策,例如高于市场价、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户参与合作的热情。

(二)大力抓好标准化肉牛产业基地建设。20*年重点做好17个肉牛小区的标准化生产规程实施工作。把小区标准化建设作为肉牛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重点督办事项,保障年新增高品质肉牛生产能力5万头的目标。大力推进饲养方式转变,发挥小区在标准化生产中的示范作用。同时,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20*年重点建设17个肉牛养殖合作社,发挥合作社在龙头企业和养殖户之间的连结纽带作用。

(三)做好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的普及工作,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制定和完善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产品质量的合理监管,建立和实施监测制度。加强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工作,推进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做好畜牧业环保整治工作,抓好排泄物及污染物的治理,促进畜牧业生产逐渐向国际标准靠近。

(四)进一步抓好疫病防控。巩固和深化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继续全力抓好牲畜口蹄疫和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切实抓好畜禽秋防和基础防疫工作,切实提高免疫质量,各项防疫指标全部达到上级标准,确保全县清洁无疫。

篇2

为加快我县畜牧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增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把省、州、县党委、政府提出的“种植业损失养殖业补”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根据《人民政府关于年畜牧业发展工作的意见》(〔〕9号)的要求,现就年畜牧业发展工作提出如下计划。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定不移地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全力推动养殖富群众、加工富财政的“双富”工程,积极实施“科技兴牧、依法治牧、以工强牧”3大战略,突出抓好惠农政策落实、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4项重点工作,促进我县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全县畜牧业总产值达到5.2亿元,增长9.7%;肉类总产量达到30154吨,增长11%;猪出栏253010头,增长12.3%;牛出栏29018头,增长4%;羊出栏138073只,增长3.8%;驴出栏2239匹,增长30.1%;禽出栏1200052只,增长64.7%。

三、工作重点

(一)抓好动物疫病防控。一是强化基础建设。加强基层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好村级防疫员劳务报酬,健全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基层防疫队伍素质。二是强化畜禽免疫。坚持集中免疫与平时补针并重的原则,全面实行动物免疫公开承诺服务制度、散养畜禽春秋集中免疫加补防的免疫制度,提高免疫质量。三是强化预警预报。进一步完善疫情报告网络和疫情监测网络建设,制定完善节假日期间值班制度和突发疫情应急机制。四是强化检疫监督。全面实行产地检疫申报制度,严格落实屠宰同步检疫制度,重点加强对定点屠宰厂(点)的监管,落实好活禽市场定期消毒、定点屠宰、白条禽上市等制度。五是强化防控督导。进一步完善春秋两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检查办法,制定日常动物疫病防控的考核评价标准,对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疫情隐患大的地方要进行专项督查,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六是面对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要进一步增强做好抗旱减灾、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把抗旱保畜作为当前畜牧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七是认真落实动物防疫经费保障制度,确保全年动物防疫经费落到实处。

(二)抓好畜禽规模养殖。一是坚持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农村养殖大户、规模养殖场、示范养殖小区,加快以千家万户的散养为主向大户、规模场、小区为重点的规模经营、股份经营、合伙经营等模式转变,确保增量,扩大总量,促进畜牧生产快速发展。全县扶持畜禽规模场(户)50户以上,畜禽规模养殖户力争达到1000户。二是重点发展健康养殖。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坚持“总体规划、政策引导、政府补助”的原则,按照“人畜分离、圈舍规范、沼气配套”和无公害生产要求,扶持农户和业主新建、改建规范化圈舍,改善饲养条件,实行标准化生产,发展健康养殖,力争全县畜禽健康养殖达到一个新水平。三是示范推广生态养殖。坚持“农牧结合、种养配套”的原则,大力推广“畜-沼-果”、“畜-沼-粮”、“畜-沼-鱼”、“畜-沼-蔬”等生态养殖模式,达到既促进生产发展又治理污染、既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又提高养殖效益的目的,力争在条件成熟的乡镇建设1-2个畜禽生态养殖示范点。

(三)抓好龙头企业扶持。一是各乡镇要认真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引导、帮助龙头企业开发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打造名优品牌,不断扩大我县畜产品外销量,提高我县畜牧业生产效益,促进区域化、规模化生产。二是要着力建设加工型、中介型龙头企业,通过合作引进、内引外联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培育起点高、规模大、体制新、效益好、示范带动强的畜牧龙头企业。三是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其建立基地,树立品牌,进一步增强开拓市场的能力,有效带动全县畜牧业生产再上新台阶,有力促进全县畜牧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四是积极发展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各乡镇要切实加强对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和协会的指导、扶持和服务,帮助其规范运行机制,健全组织形式,认真抓好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工作,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四)抓好质量安全监管。一是深入推进兽药饲料质量安全整治行动,重点抓好饲料原料和养殖环节非法添加物监管,认真抓好畜牧业投入品监控和畜产品污染物监控,加强饲料、兽药和生鲜乳奶行业监管,依法查处“三无”饲料生产企业和在养殖环节添加违禁物品的非法行为。二是积极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整顿和规范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经营企业。二是规范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确保奶业生产质量安全。四是认真研究确定监测重点项目领域,重点完成对畜产品中“瘦肉精”、磺胺类等药物进行例行监测的抽样和监督处理工作,畜产品的监测合格率要达100%,严防畜产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五是要提升无公害畜产品生产水平。一方面统筹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认真做好申报,积极推进畜产品认证工作;另一方面要对己认证的无公害畜产品生产企业加强管理、做好复查换证工作,督促其严格按照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六是全面启动养殖场、养殖小区建档备案工作,大力倡导畜产品经营台帐制度,并以此为契机,以落实养殖档案、防疫档案为重点,通过标识佩戴、生产和防疫信息录入,全力推进标识、档案信息化管理进程,实现畜禽从出生到屠宰的全程监管,建立健全畜产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

(五)抓好产业资金投入。积极鼓励社会各方多渠道投资发展畜牧产业,引导和带动农户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县财政将对支出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增加畜牧业发展资金投入,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搞好各项畜牧业项目资金配套。二是加大畜牧业招商引资力度。各乡镇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因势利导,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引进一批畜牧业生产和加工龙头企业。三是加大信贷资金扶持力度。金融部门要进一步调整信贷结构,提高对畜牧业的支持力度,增加畜牧业中、长期贷款,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增加小额贷款额度,解决群众缺乏启动资金难题,逐步解决担保难、贷款难的问题。四是鼓励民间资本投资规模畜牧产业。充分发挥我县畜禽存栏基数大,规模养殖发展快,撒坝猪、云岭黑山羊等地方优良特色畜禽品种资源优势,加大项目策划、包装和多渠道推介工作,以优惠的条件吸引客商,广泛吸纳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畜牧产业发展。

篇3

一是农民的小规模分散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导致市场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新技术接收难,生产成本高,使养殖业户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是畜牧业专业化生产与社会化服务滞后的矛盾。一方面畜牧业区域布局相似,专业化程度低,农户生产分散,经营规模小,使社会化服务缺少坚实依托,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资金、物资、销售等社会服务滞后,又直接制约了畜牧业专业化进程。

三是畜牧业产销矛盾异常突出。畜牧业的经营体制还没有根本解决,产销脱节、部门分割的情况依然存在,难以使产、加、销统筹规划,合理结合,具有牵动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和养殖户结合的不紧密,致使畜产品的价格忽高忽低,畜牧业生产极不稳定;

四是各级政府对畜牧业重视不够,抓的方法不对,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畜牧业的规范发展。

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实质在于畜牧业的产业化水平过低。市场风险较大,产业链条短形不成规模效益。

畜牧产业是畜牧业一体化的简称。所谓畜牧产业一体化是指畜牧业经济再生过程的环节,即产前、产中、产后,结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其基本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千家万户为基础,以合作制等中介组织为纽带,对一个区域的畜牧主导产业实行饲料、养殖、加工、产供销、牧工商、牧科教紧密结合的一条龙生产经营体制。

畜牧产业化的核心是形成畜产品生产与经营一体化的体系。从实践角度看,畜牧产业化表现为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等综合特征。目前畜牧产业化有三种类型。一是“松散型”,“龙头”凭其传统信誉为农技户提供各种服务,联结基地和农户,主要是市场买卖关系,没有其它约束关系,该种类型可谓产业化雏型,有希望向一体化的过渡,实质没有形成一体化经营;二是“半紧密型”,龙头企业与农牧户或基地有契约关系,但不够稳定,属过渡类型;三是“紧密型”龙头企业与农牧户或基地有较稳定的合同契约关系或股份合作关系、股份制关系等约束方式,进行一体化经营。

解决当前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办法:

一、加快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

加快转变“松型型”产业化为“紧密型”产业化,着力建设好加工龙头企业,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因为龙头企业是产业化发展的重点,龙头企业上联国内外市场,下联千家万户,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的特殊功能。

二、建设和保护好商品生产基地

畜禽生产基地是龙头企业的依托,也是整个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要围绕主导产业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相对集中,建立长期、稳定、优质、高效的畜产品生产基地,有效地促进当地畜牧业产化健康稳定发展,保护好基地,要成立各种协作组织,做到信息共享。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畜牧业;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5.028

1目前畜牧业信息技术工程的发展现状

作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从事畜牧业生产占很大的比例,这种情况下,在畜牧业发展中合理应用科学信息技术手段来提升生产效益是当前行之有效的方法。另外,由于畜牧业在我国农业产业发展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其信息化发展也是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力量。畜牧业信息工程的建设涉及各个方面,不仅包括了因为科研技术的进步使我国畜牧业养殖经营更加科学简便,而且信息化发展也使得畜牧业的推广工作更加高效。

随着国际全球化脚步的不断迈进,科学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各种新型科技的发展崛起已成必然趋势,随之而来的是行业知识层面的不断扩展和提升,而畜牧业作为比较特殊的农业生产行业,正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抓住了机遇,畜牧业涉及到生产养殖、科学管理,还有禽舍建筑设计、生物环境保护以及经营推广、加工销售等各个方面,而在信息化时代中这些方面都在不断的更新换代中,很多新兴的科学技术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畜牧业的长久发展。另一方面,畜牧业所涉及的领域很宽,跨领域信息产业化的时代中,将各个方面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够从整体提升我国畜牧业的生产效率,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我国畜牧业信息化生产的不断成熟。

2畜牧业信息化发展的具体方向

当前社会,传统的劳动生产力已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兴科技手段,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真正母本上推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现代社会迈向新的科技化时代。而作为我国农业生产中传统基础产业的畜牧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其新的发展方向又会有哪些变化,其中主要包括了生产养殖技术的转变更新、经营销售的合理便捷及信息知识获取方面的全面合理等。

2.1信息科技化的养殖生产

首先受到信息科技化影响的就是畜牧业最主要的养殖生产环节,现代养殖技术不同以往,科学自动化和信息数字化的管理控制使得如今的畜禽养殖更加先进,其中数字化标准养殖的生产观念在社会科技的推动下已经不断的成熟,其主要是通过多方面的信息采集和整理,之后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控制,使得畜牧业可以向其他生产产业一样迈向高度自动化,通过这样的发展形势,借助越来越完善的网络信息以及科学管理系统,加快养殖生产的科学自动化管理,并且配合数字化监控管理和科技信息理论知识的支撑,解决传统形象中脏乱差且投入过多收益太低的问题。不仅使得现代畜牧业养殖环节能够更加科学便捷,而且通过规范管理和养殖模式来整体提升现代畜牧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2.2经营销售的现代信息化发展

虽然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快,但是畜牧业在农业生产中依旧重要,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员也占据着农业生产的很大比例,但在实际生产经营中,畜牧业的商业化产业链要远比其他农业生产业要长,科技信息化的加入可以使得畜牧业的经营销售更加便利,先进的技术支持使农畜产品从产前养殖到经营管理中的各个环节,都能得到优化控制,而信息化所提供的市场需求也会更加准确,帮助农畜产品可以更好的迎合现代居民的实际需求,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使畜牧业的生产经营规模不断壮大,市场供需调控更加科学合理,实际的销售经营效益也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市场信息化监管配合科学养殖生产,畜牧业的信息化工程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强。

2.3现代农畜服务平台的管理

畜牧业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对于各个方面的知识需求不同,在生产养殖和销售经营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支持,而多媒体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以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服务平台来为更多的畜牧养殖户提供专业的技术理论知识,并且在服务平台中设置多种自助智能信息监测系统,帮助更多的畜牧养殖人员依据自身需求来进行信息筛选,同时,也可以在网络信息栏中加入政府官方的服务窗口,使得政府或市场管理人员能够实时了解市场的发展动向,从而进行规划方案的合理预调评估等工作。通过建立科学的农畜服务平台,并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管理,从而促进畜牧行业的健康发展。

3结语

综合以上所分析的畜牧业信息工程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各种问题和应对策略,可以切实认识到信息技术理论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带来的重要转变,因为其在我国传统农业基础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所以畜牧业的整体发展更新换代也逐渐引起关注,通过信息管理使得养殖生产、销售经营和信息推广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更加科学先进的发展变化,当然,对于畜牧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也是畜牧业信息工程化健康发展的一大重点,只有做好各个方面的优化管理工作,才能切实保证我国畜牧业现代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成功,保证其基本经济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宝祝.我国农业信息技术与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7(09):4-8.

[2]魏学义,王韵扬. 统筹规划 创新服务 扎实推进新时期畜牧领域信息化建设[J].现代畜牧兽医,2011(12):8-10.

篇5

乡兽医站党支部共有党员6人,在乡党委的正确体领导下、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以争创“先进党支部”为目标,带领全体党员扎实开展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乡兽医站党支部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足实际,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抓好“三个服务”工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机关不同民族的领导、干部、职工之间,建立起了鱼水相依、休戚与共的深厚情谊,形成了共同进步、互相帮助、全心全意维护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大家庭和睦的优良传统,并在不断继承、保持和发扬着。

一、加强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带头作用

近年来,乡兽医站党支部一班人始终把班子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建立和完善党建工作制度,规范和强化党员管理措施。面对畜牧业的发展新形势,针对动物防疫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水平不同,思想政治素质不同等特点,党支部注意从制度建设抓起,明确了全乡畜牧业的发展思路,形成了工作合力,提出未来五年内的动物防疫工作发展计划,坚决做到在本乡内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发生疫情而不流行的指示。

二、切实搞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工作,保障全乡畜牧业生产快速健康发展

乡党支部把开展动物防疫工作、牲畜品种改良、草原生态建设作为工作的中心,带领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投身于动物防疫第一线,通过全体畜牧兽医人员的共同努力,近几年乡的动物防疫工作、牲畜品种改良工作均走在了全市先进行列。他们的主要做法:

一是抓提高认识。在全乡上下提高对动物防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畜牧兽医站以及村防疫队伍把动物防疫工作作为促进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工作折,努力抓好落实。

二是抓组织领导。把春防和秋防摆在全年工作的一个重点来抓,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原则,分头抓好组织领导,确保工作开展。

三是责任落实。动物防疫工作责任分别落实到每一位技术人员和村级防疫员,分别签定春防、秋防工作目标责任书,各负其责,按照“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的原则保质保量地完成每年的动物防疫工作。

四是抓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培训项目,加强技术培训,一方面对现有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让他们及时掌握现代畜牧业技术,另一方面对全乡名村级防疫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了防疫队伍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五是抓物资储备。提前储备春防、秋防的器械和疫情应急物资,为春防、秋防和疫情应急工作提供物资保障。

六是抓人员到位。将保质量的任务捆绑给乡站技术人员和村防疫员,严格考勤并写好春防、秋防工作日志,接受督促和检查。

七是抓质量保障。在提高防疫操作技能的基础上,狠抓疫苗管理,采取由乡畜牧兽医站保管、按免疫进度的需要分批分次发给防疫员的方式,既保证了疫苗效价和质量,又提高了利用率。

篇6

(一)严格“防、检、监、管”一体化管理。坚定不移的实施好“防疫天字号”工程,着力开展好春秋两季畜禽集中强制免疫和平时补防工作,确保全市畜禽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密度常年保持在100%。进一步加强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工作力度,力争全市畜禽屠宰检疫率达到100%,产地检疫率有一个更大的提升。严格生产资料市场监督管理,确保用药用料安全。

(二)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饲养。积极探讨规模化标准化饲养场区的管理模式和有效机制,大力发展规模饲养,全市各类畜禽规模化饲养比重提高到65%以上。认真实施好“奶业富民工程”,加强在场区建设规划、疫病防治、奶牛引进、良种改良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和服务,推进品种质量和饲养效益的共同提高。到2008年底奶牛存栏达到3万头,生猪出栏50万头,禽类出栏1460万只。

(三)加快畜牧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深入实施好“全国生猪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力争连续第四次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工程实施县。以此为契机,不断强化对乡镇技术指导员和养殖户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畜牧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养殖科技含量,畜牧实用技术入户率提高到90%以上。

(四)加快畜牧产业化发展步伐。依托银宝、八戒、永大龙头加工企业,继续抓好我市生猪、禽类传统优势养殖项目的扶优培强。依据养殖基础和优势,积极发展肉鸡、肉鸭生产基地和特种养殖,重点抓好五个乡镇北部城矿区沿泰临路一线的奶牛生产基地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和文明生态村建设,搞好粪便污物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加快畜牧合作社的建设步伐,推动畜牧产业化进程。

畜牧产业发展规划:

到年,预计全市牛存栏6.4万头,出栏2.4万头,其中奶牛存栏达到3.7万头;生猪存栏51万头,出栏100万头;羊存栏28万只,出栏44万只;家禽存栏610万只,家禽出栏1720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1万吨、4.4万吨和10万吨。全市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

1、建立协调统一的畜牧业布局结构。依据各乡镇的畜牧生产传统和优势基础,形成不同畜禽种类的区域性主导产业。重点培强壮大等乡镇的生猪产业以及的禽类生产,加快庄的牛羊基地建设,突出北部矿区奶牛产业带发展。

2、积极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通过扩、改、建、联、引等方式方法,加强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积极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促进畜牧龙头企业和农民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完善畜产品市场交易体系。积极推行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网上交易等流通形式,大力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同时,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努力开发名优畜产品,提高我市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3、建立现代化的畜禽饲养方式。根据国际卫生质量标准,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加大畜产品的质量检测监督力度。大力推广“自然养猪法”等无公害、标准化养殖技术。建立起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品种突出、动物防疫和环保设施规范的现代化生态型饲养方式。全市无病害、无药残、无激素、无污染“四无”畜禽产品达到70%以上。

篇7

按照各国的有机农业面积来看,澳大利亚因其有机牧草的面积比较大位列第一,南美洲的阿根廷排名第二,也是因为有机畜牧业的面积比较大。中国有机农业面积排名第三,因为中国农用土地的总面积相对较大。接下来分别是美国、巴西、西班牙、印度、意大利、德国等国家。中国有机农业面积约占全世界的9%,大概占亚洲有机农业的80%。但若是从有机农业的面积占农业土地面积比例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有机农业面积还是偏小。排名靠前的国家里面,有很多欧洲国家的有机农业面积约为耕地面积的10%,在某些作物方面,有些国家的占比会更高,比如像德国、瑞典、丹麦等国,有机畜牧业占整个畜牧业的比例要高于10%,而我们国家的现状是小于1%。

有机农产品贸易方面,根据2002年国际贸易委员会(ITC)的测算,2000年全球有机农产品贸易额为160亿美元,2012年全球有机农产品贸易额是640亿美元,主要的市场在欧洲和美国,它们两个占了420多亿;亚洲有机农产品的市场主要在日本。

韩国有机农业

作为我们的东亚近邻,韩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历程能够给我们带来一定启示。韩国大致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尝试发展有机农业,1978年成立有机农业协会,1991年韩国成立有机农业发展计划办公室,隶属于韩国农林水产食品部,开始从国家层面规划有机农业的发展。1994年韩国专门成立一个环保友好型农业处,其后在1997年、2001年、2006年,每隔四五年出台一部环保型农业的推进计划。现在韩国还有一个偏重农业研究的机构IDA,与“韩国农业部”,也就是韩国农林水产食品部并列,其下设有机农业研究所。韩国有机农业起步是比较早的,发展也很快。

韩国耕地面积较少,人均耕地面积和我国差不多,平均大概是一个农户耕种一公顷的土地。韩国的农产品被分为3个等级,即有机、无农药和低化学品。其中低化学品类的认定在2012年被取消了,现在只认证有机和无农药农产品,二者比例加起来能够达到17.5%,有机农产品的占比也不高,占0.8%。

在韩国的各种农田,尤其是果园里,你会发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我们在一个农户的园子里面看到了他的生物多样性计划,他会有意识种一些草进去,而且他种了几十种草,不同的草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就这样通过生物多样性来控制病虫害。我国现在也开始在推进类似计划,但是一般也就是种一两种草。在水稻田里,他们会用田螺除草,每亩稻田放4千克的田螺,作为一种生物防治做法,效果也比较好。

位于韩国首尔的檀国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每年都有大量与有机农业研究相关的活动。该校还启动了一个以农场主为对象的有机专家培训计划,是一个研究生培养计划,要求农场主每周末去上一天课,学满一年会授予学位。这个培训计划目前已培养了800多人。

韩国IDA下属的有机农业研究机构,有直接的财政资金支持,目前这个研究所里面人也不多,大概有18人,是专门做有机农业研究的机构。据了解,我们农科院系统还没有专门的有机农业研究机构,农科院水稻所有一点工作,研究力量相对不足。

欧洲有机农业

1995年到2004年,欧洲有机农业种植面积增长比较明显,现在面积已达600万公顷。在欧洲范围内观察有机农业的发展,德国可以算是一个旗帜性国家。德国现在正经历“有机农业研究热”,整个增长趋势十分明显,从三四十万公顷增加到一百万公顷,有机农业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从1996年的2%发展到现在的6%左右。有机农场的数量从大概七八千个发展到现在2万多个。有机农场数量占总农场比例从大约1%发展到7%。在市场上面有机食品和饮料市场份额大概从十几亿欧元发展到现在的60多亿欧元。他的生产和市场在同步发展。这是德国的一个总体情况,可以看出他们发展的势头还是比较好的。

从欧洲的几个国家2002年有机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价格对比可以发现,有机农产品价格高出普通农产品价格的比例基本是在30%-120%。在丹麦、德国等发达国家,高出的价格比例还要低一些。比如有机牛奶高出普通牛奶的价格,在意大利要高出一倍,德国是42%,英国高出38%,而在丹麦只高出19%。有机农产品的溢价在30%-120%还是比较合理的空间。再看欧洲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据统计,当有机农产品价格高出普通农产品5%-10%的时候,愿意支付的消费者比例是45%-80%;当高出50%-60%时,只有3%-15%的人愿意购买。

美国有机农业

篇8

一、公共政策

优势产业与特色经济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在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特色经济凭借其比较优势,能够在市场中发挥较强的竞争优势,在经济发展中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中草原是极其重要的资源,全区草原面积占全国草原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五。独特的草原文化为内蒙古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大平台。近年来,内蒙古民族自治区推出,“草原品牌”,着力打造草原文化特色区,取得了有效成果。政府的公共政策,本身并不能直接为内蒙古民族自治区域增加农业资源、牧业资源、经济资源等。但是在政府政策引导与支持下,经济发展的生存要素配置环境发生改变,生产要素价格的调整与变化也会影响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效率,在此基础上,公共政策才能够发挥效用,促进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内蒙古民族地区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的公共政策

1.农牧业

1.1草原产权保护

蒙古民族地区的优势产业与特色经济是以草原经济为基础的,草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随着环境的恶化与草原被过度来发与使用,草原环境生态失衡,荒漠化严重,严重制约着内蒙古农牧业等优势产业的发展。1996年后,人民政府出台了新的草原管理制度规定,《进一步落实完善草原“双权一制”的规定》,双权指的是草原的所有权与使用权。这项规定出台之后,内蒙古政府首先重新核定了区域内各县市的界限,明确各县市的草原与牧场面积。对于各区域内拥有的畜牧数量也进行了落实,在明确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对牧场与草原资源进行划分到户,承包到户。其中,坚持以草定畜的原则,为草原产权的划分提供了指导方向。而在草原的所有权确定后,现实政府为牧民颁发《草原使用证》。这种政府公共政策的颁布,有效调动了牧民对草原牧场的建设与保护以及投资。同时,农牧产业的开发,也有效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比如,沙生药材种植业、畜牧产品加工业等,都是农牧业增产盈收的有效渠道。

1.2财政投入与补贴

政策是政策机构与周围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以及策略的大型计划,公共政策是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农业、牧业的财政投入愈加增加。《农业法》中就有明确对农业投入应该盖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要求。内蒙古民族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特征,政府尤其重视对农牧业的财政投入,财农支出居于全国的前列,从1986年到2000年间,内蒙古民族区域农牧业的财政支出高达八十亿元,用以志愿农村生产支出、农牧基本建设支出以及农牧卫生、科技等支出。2004年开始,内蒙古民族区域的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开始进展实施,惠及了无数农牧民。

新时期以来,内蒙古区域全面加快发展农牧业,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对于中央财政支农政策改革动向进行精准把握,并且积极到财政部进行汇报,为内蒙古区域争取更多的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内蒙古政府与积极加大自治区内的投入力度,逐渐增加支农财政投入。并加强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通过政策导向与资金补助,使农民积极主动的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走现代农业、畜牧业发展道路。

2.旅游业发展规划

区域特色经济依托的是区域的发展特色,内蒙古旅游经济依托的是内蒙古区域的特色资源,丰富的草原资源不仅仅是农牧业发展的基础平台,也为草原旅游的打造提供了天然优势。2017年,政府出台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引领,建设构建“一廊一脉”经济发展区,其中,内蒙古区域的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以及阿拉善盟等都是著名的现代裁员文明旅游区,“十三五“规划中,要求以主要城市为中心,以优势旅游资源特色为引领,着力打造独特的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区。内蒙古民族自治区区域内独特的民族特色为特色旅游?I发展提供了条件,少数民族蒙古族的饮食、住宿、节庆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广大游客。比如那达慕大会、草原文化艺术节,烤全羊等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蒙古族文化,再加上奇特的草原风情、沙漠景色等,都是发展特色旅游经济的关键。这些也带动了诸如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内蒙古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是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依托所在,内蒙古政府也在逐步开展乡村扶贫行动,以县乡为扶贫村,逐步开发旅游示范村,创新开发休闲浓状、特色民宿等旅游产品。一方面,为内蒙古旅游业提供了周边服务,另一方面,也以旅游项目为中心,有效带动了城镇建设以及经济发展。公共政策是协调和平衡公众利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效渠道,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加强公共政策管理,有助于发挥特色经济与优势产业作用。

篇9

关键词:畜牧 事业单位 会计基础工作 

一、畜牧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相关概念 

(一)畜牧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含义 

畜牧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是指畜牧事业单位在会计制度及要求内容的基础上对本单位的会计部门进行构建、对会计相关岗位进行设置以及开展会计核算、监督、预测、决策、考评等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不断加大对农牧业方面的投入,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如何实现财政资金规范化管理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能够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政府对畜牧事业单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畜牧事业单位做好会计基础工作不仅能够及时发现一些违规违法行为,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而且还能够为单位预测经济前景,为单位决策提供有效依据,最终达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目的。 

(二)畜牧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内容 

畜牧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妥善设置会计相关岗位,选拔会计人员以及构建会计相关岗位责任制;第二,在会计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设置账目、选择会计科目、审查原始凭证、填制会计凭证、正确登记各类账簿、汇总各项经济业务发生情况、科学编制会计报表、对各个会计期间的会计信息数据进行管理等;第三,对单位各个部门日常经济业务发生情况以及管理情况进行监督等;第四,构建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二、目前我国畜牧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所存在的不足 

(一)会计相关岗位设置有待完善 

一些畜牧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没有考虑到合理设置会计相关岗位的重要性,认为会计工作只要有人接手就可以,同时还由于编制有限,进而出现一人兼多职的情况,更甚者根本不设置会计岗位,直接由畜牧技术人员担任。这样一来出现财务风险不仅难以落实到个人,助长了单位一些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机率,而且还会使单位会计工作出现混乱的情况,难以为单位未来发展提供有效依据。同时,一些畜牧事业单位虽然设置了会计相关岗位,但是在人员任用上存在一定随意性,一些人员不具备从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职称就担任相应职务,这样也不利于单位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一些单位由于自身原因没有条件建立定期轮岗制度,容易使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岗位设置漏洞寻私舞弊,最终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情况的发生。 

(二)会计核算环节规范性差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机关及事业单位已经基本实现了国库集中支付制,以往的会计核算流程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单位会计工作需要,必须进一步规范会计核算使核算工作紧跟改革步伐才能促进单位稳健发展。但是一些地区的畜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规范现象亟待改进。首先,原始凭证不规范。单位各个部门人员在向会计部门提交原始凭证时,一些凭证上存在着名头、金额、数量、单价以及明细填制不全或填写错误的情况。举个例子,一些单位对于”办公用品”等在粘贴原始凭证时只有发票的总金额,并没有具体明细清单或领取人签章,这些都是原始凭证不规范的典型表现;其次,会计科目设置不规范。2015年实施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进一步完善了并细化了单位收支科目名称及内容,但一些畜牧事业单位并没有按照制度要求设置二级明细科目。这样一来所得出的年终决算报表数据就会与财政决算报表存在一定差异,难以准确反映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同时,一些单位没有谨遵项目资金专款专用的原则,在进行会计业务处理时人为地把不属于某个经济科目核算内容的经济业务放在该科目进行核算,致使单位所得出的会计报表准确性较差。 

(三)财务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第一,单位领导对财务管理制度制定的重视程度不够,只对其财务管理制度相关内容编写上给予一定重视,协助制定制度内容,但忽略了制度的实用性和可行性,一些制度虽然被制定出来,但是由于内容与单位会计工作内容不符,实施起来非常麻烦,形式大于实质;第二,单位所制定的内部管理制度、牵制制度以及财务分析制度等内容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操作流程,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无从下手,致使一些会计人员业务操作具有一定随意性;第三,在对会计人员工作情况进行监督评价时,由于缺乏一套较为完善的考评机制,使得一部分会计人员工作散漫、不认真,更甚者利用职务之便越权行事,这些都对单位会计工作顺利开展非常不利。 

(四)没有全面实现会计电算化 

现阶段一些畜牧事业单位还没有全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其会计电算化仅限于凭证录入与核算,并没有引入资产管理、财务指标分析等功能,这样难以切实提高其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一些单位由于资金存在一定局限性,没有定期安排专业人士对自身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维护与备份,一旦出现系统崩溃、设备损坏以及病毒感染等安全隐患,单位就面临着会计信息数据丢失的危险。 

三、对于我国畜牧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一些建议 

(一)完善会计相关岗位设置 

畜牧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应当重视会计相关岗位的设置工作,必要时向相关部门申请安排足够人员担任相应职务,明确岗位职责,出现一人兼多职情况的发生。同时,畜牧事业单位在会计相关岗位人员任用上要根据相应职务选择一些具备从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上岗,并对其业务能力进行考察,为单位会计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单位还应当实现定期轮岗制度,使会计人员能够掌握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相互监督,控制和防范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岗位设置漏洞寻私舞弊,最终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情况的发生。 

(二)对会计核算环节进行进一步规范 

首先,会计人员要加大对各个部门人员所提交原始凭证的审核力度,对于一些名头、金额、数量、单价以及明细填制不全或填写错误的原始凭证不予报销。诸如“办公用品”等原始凭证时不仅要有发票,而且还要在发票后附上具体明细清单或领取人签章,使原始凭证符合规范;其次,规范会计科目设置,单位会计人员与积极与财政部门沟通交流,及时了解最新会计政策及业务处理办法,按照会计相关规章制度要求设置二级明细科目,使业务内容更加详细,确保年终决算报表数据与财政决算报表口径一致。同时,单位必须谨遵项目资金专款专用的原则,不得擅自处理一些不属于某个经济科目核算内容的经济业务,进而提高会计工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三)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第一,单位领导应当安排人员下到各个部门调查其实际业务情况,根据财务部门以及业务部门等实际情况协助制定制度内容,确保制度能够与单位会计工作内容相匹配;第二,单位应当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牵制制度以及财务分析制度等内容,编写具体的操作流程,使会计人员进行实务操作时有章可循;第三,单位应当针对会计人员建立一套完善的考评机制,将会计人员薪酬与工作表现挂钩,对于一些工作认真,任务完成出色的人员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主观能动性。 

(四)全面实现会计电算化 

首先,单位应当投入一定资金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完善,引入资产管理、财务指标分析等功能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进行和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使会计人员能够通过操作系统准确、快速得出一定会计期间内单位经营管理数据;其次,单位还应当安排软件公司人员定期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维护与备份,及时排除潜在安全隐患,为畜牧事业单位会计工作顺利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篇10

关键词:内蒙古牛羊肉;企业品牌

在现代经济社会,企业品牌发展是现代企业实现持续发展、扩大生产、提高竞争力的基础和重要手段。而内蒙古地区的牛羊肉企业受产业发展的局限性,一直以来实现直接销售和间接销售都很困难,企业品牌发展基本靠传统的媒体与广告。因此,在内蒙古牛羊肉行业中很少有企业能够做大、做强。

自治区提出“8337”发展计划以来,牛羊肉产业逐渐成为内蒙古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许多肉类企业打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不断吸收其他行业的先进经营理念,提升管理水平,不仅使得一些亏损企业得到发展,同时还涌现出一批具有文化创新、理念创新、产品创新的创新型牛羊肉企业。这些企业不仅引进新的生产技术,同时在经营理念、商业模式上逐步创新,通过新渠道,新方法,进行自身品牌建设。

一、内蒙古牛羊肉产业发展现状

牛羊肉产业是内蒙古地区特色产业之一,内蒙古的牛羊肉不仅有地域上的资源优势,同时也具备消费市场上的信誉优势和纯天然绿色草原食品的品牌优势。从近年消费市场的发展来看,牛羊肉的消费量在整个肉类消费量中的比重在逐年增加,所以肉牛肉羊的存栏量也会随着市场需求而不断增加。目前我国牛羊肉产量均居世界前列。内蒙古借助资源优势、生产优势和市场优势,大力发展肉类产品加工业。近年来,内蒙古地区牛羊肉发展迅速,以草原畜牧业的天然资源优势和内蒙古草原的区域文化优势为基础,很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牛羊肉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发展迅速。目前,内蒙古地区拥有大牧场、小肥羊、小尾羊、苏尼特鑫海肉食品有限公司等集牛羊养殖、屠宰,肉类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这些优秀企业基本覆盖了内蒙古牛羊肉生产区,带动了内蒙古地方农牧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农牧民的经济收入。

二、内蒙古牛羊肉企业品牌发展存在的问题

用“蛮荒”来形容近年来的内蒙古牛羊肉企业品牌的情况可以说是恰如其分。当时,消费者正在从“吃饱”向“吃好”演变,品牌只是刚刚进入消费者的生活,并没有真正的引爆。而政府相关部门刚刚开始思考如何从“增量”向“提质”转型,对品牌的打造还比较陌生。

但牛羊肉行业的品牌发展具有边缘性的特点,需要农牧业和传播两方面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长期以来,学农牧的不懂传播,同样学传播的不懂农牧,因此“上热下冷”的状况让许多政策、相关文件无法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总的来说,内蒙古牛羊肉企业的品牌发展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一)牛羊肉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档次低

对于内蒙古地区来说,牛羊肉产业的结构分布还不合理,所以在市场上多数的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大型牛羊肉企业相对较少,生产与加工技术的设备也相对落后,这样的局面进而影响到肉类加工工艺的改进和新产品研发过程中所需新技术的开发。牛羊肉产品的生产过程没有形成一条安全、稳定、高质量的完整产业链。目前为止,内蒙古的牛羊肉产品结构是以中、低档产品为主,高档产品稀少的产业模式。所以对牛羊肉企业品牌的构建在产业结构上造成障碍。

(二)原料供应基地建设落后,市场价格不规范

内蒙古各地的牧民所饲养的肉牛、肉羊以及经过简单处理加工的牛羊肉还不能完全达到企业对牛羊肉质量的要求。在牛羊肉加工过程中的安全卫生标准也不能达到企业生产的规模化需要。价格方面,首先,由于内蒙古的牛羊肉产业目前还无法形成“生产―供应―销费”一体的产业链,牧户的销售渠道就不只局限于与牛羊肉企业的合作,还包括一些农村集贸市场,非正规的连锁超市等其他渠道。其次,还包括牛羊肉加工企业的对外销售价格不规范的因素,以一味的降价来保障自身的销售量。同时,一些肉类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也为了拓展更多的新客户和维护与老顾客之间的关系,会针对于一些特殊客户给予一定的价格优惠,企业价格不能统一,进而导致牛羊肉市场价格的紊乱。

三、内蒙古牛羊肉企业品牌发展之路探究

(一)“区域公用品牌”先行战略

从内蒙古地区整体来看,地区农牧业的特点是经营主体的高分散,无论是龙头企业还是合作社,家庭牧场,大多缺乏创建品牌的实力。面对这一现状,只有推行区域公用品牌,采取“母子品牌模式”,以产业协会等机构创建区域公用品牌,才能在市场营销上占据主动。

区域公用品牌是一种公共背书,解决的是品牌的共性认知问题,如产地环境、加工工艺、品种特色、文化脉络等;企业主体品牌货产品品牌解决的是品牌的个性化,差异化认知问题。这正如国家品牌,行业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等之间的关系一样。

牛羊肉企业的品牌创建不同于工业和服务业的品牌,牛羊肉企业产品品牌特别是区域公用品牌的打造一般要有一定的品牌积累,关键问题是如何进行价值再造,进行品牌规划。但品牌的创建,实际上贯彻着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营销的整个过程,如果只有出色的品牌规划,而缺乏其他相关环节的密切配合,创建品牌等于空话一句。这些环节包括诸如品质追溯、传播、推广、渠道、金融支持等,当然,在网络时代,电商营销更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二)巧搭互联网“顺风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