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0: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行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课程优化建设 原则 总体思路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优化建设的意义
西方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审定的财经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这门学科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而建立起来的经济学科。是对资本主义运行的基础――市场机制的经验性总结,虽然从本质上说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但其中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对于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我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西方经济学课程优化建设,对提高经济学教学质量,推动经济学课程体系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优化建设的内容
1、西方经济学优化建设的原则
(1)科学化、系统化原则。任何一门课程的设置都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既要充分体现社会需求,又要遵循课程设计的规律,从理论到实践,同时还要考虑到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要求,课程优化建设,不仅要遵循课程内容的系统化,还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综合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发挥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作用,体现知识的连续性和层次性。
(2)适应社会需求,彰显商业伦理。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新旧体制交替阶段最容易出现道德缺失。目前,在商业领域出现的部分企业“见利忘义”、“急功近利”等现象就反映了这一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行为更加频繁,也就更加迫切的需要对未来的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商业伦理教育。商业伦理教育可以贯穿于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分析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利润最大化相统一问题,探讨企业如何“义利并举”、“取才有道”;引导学生思考公平竞争的问题;在商业活动中企业经营者应奉行交易自由与诚实守信原则的教育,可以贯穿于各个章节的学习中,因为作为西方经济学根基的市场经济本身就建立在自由交易的基础上,诚实守信更是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保障。
(3)坚持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为主,前沿性理论为辅的原则。前沿性理论是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突破和发展,如果不向学生重点介绍经济学基本理论,那么前沿性理论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不向学生介绍前沿性理论,那么学生无法了解经济学的研究动态,教师也无法实施研究性教学。因此,应坚持经济学基本理论为主,前沿性理论为辅的原则。
2、西方经济学课程优化建设
(1)基本思路。首先,在思想上明确,“西方经济学”在不同程度上构成许多经济学科和课程的理论基础,是经济类专业的公共必修基础课,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为了给其他学科和课程的研究学习铺设道路,必须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使学生对当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有全面、系统的了解,为进一步学习经济类的专业课程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要使学生能分析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知识,将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并为将来更好地从事经济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其次,西方经济学的特点在于其内容抽象、广泛,又有较强的逻辑性、条理性和系统性,因此,必须根据课程的特点和难点,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上,从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实际出发,准确定位,有所侧重,突出针对性。正确处理理论知识讲授与现实问题分析的关系。使理论讲授的系统性与现实问题有针对性的很好的结合起来,运用理论来分析现实问题,通过现实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把握。对课程理论讲授的内容要精选精讲,务求精而不求多,抓住重点,讲清讲透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把握西方经济学框架体系,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分析方法、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除注重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外,尤其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氛围,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个目标,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丰富理论、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和训练能力的重要过程,使他们成为教育、教学活动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篇2
关键词: 《技术经济学》考试成绩 综合分析 影响因素 教学建议
引言
技术经济学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总结中国经济建设实践经验、广泛吸收相关学科和国外理论方法的基础上自己创立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经过近三十年的摸索,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技术经济学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已逐步趋于完善,从它的研究对象、性质、任务、特点、步骤到它的指标体系、方法、判别标准、应用等等,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经济理论和方法体系,并广泛地应用到了生产实践活动中。
技术经济学是我校管理学院工程管理系针对理工科学生开设的一门必选课。它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研究技术与经济最佳结合、协调发展的条件、规律、效果及实现途径的一门交叉科学。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经济学概述、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理论、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经济要素、资金等值计算、投资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方法、投资项目决策方法、不确定性分析、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设备更新的技术经济分析和价值工程等。该课程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实用性、选择性、预测性、定量性等特点,其主要任务是从经济角度对具体工程项目、技术方案进行分析评价,为我们提供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决策方法。
考试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反映教学结果的一个必要手段。为了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更好地反映教学的效果,该课程授课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命题,自2005年以来实行标准化考试,题型为80道选择题,考核知识点涵盖了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实际应用问题,能够全面考核学生对技术经济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的熟练程度、理解的准确程度、应用的灵活程度、思维的敏捷程度,以及综合应用知识、逻辑推断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理工科学生学习技术经济学课程的必要性
1.1 技术经济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是科学决策的重要手段。
技术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建设等各方面需要解决的技术经济问题,是科学决策的重要手段。技术经济问题无处不在,技术经济分析计算的应用方法无处不可用。技术与经济相互依存,是有机结合的整体。任何生产过程,既不能只有经济行为而没有从事经济行为的技术手段,又不会只有技术行为而没有经济目的。它们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竞争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尤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还不够发达,资金有限,如何做到少投入多产出,达到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组合,减少决策的失误,是提高企事业单位乃至全社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此我们的决策必须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搞好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工作,保证决策的科学化。
1.2 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
新的历史环境下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纪需要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对于理工科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技术,还要具备经济管理相关知识。技术作为人类发展生产力的有力手段,具有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经济目的,工程师的每项成果都涉及经济问题,都涉及投入、产出和经济效果问题。所以工程师的工作离不开经济,工程师必须具有强烈的经济意识,掌握常用的、基本的经济学理论与技术方案评价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出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的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不可缺少的。所以理工科学生学习《技术经济学》课程势在必行。
2 《技术经济学》考试成绩综合分析
2007年秋季学期共有1841名(共67个班)大四理工科学生参加《技术经济学》考试,他们分别来自机械学院、化工学院、能环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其中本科一批的学生(简称“本一”)875名,本科三批的学生(简称“本三”)966名。承担这门课程授课任务的教师共10名,本一和本三学生各有5名教师。为了方便分析问题,笔者从这四个学院各随机抽取本一和本三学生100人共800人作为样本,分析不同学院的学生成绩有无差异;此外,又从这10名教师所教授的学生中各随机抽取学生100人共1000人作为样本,分析比较不同教师的学生成绩有无差异。
2.1 课程知识点及其联系。
本次技术经济学考试满分为100分,共80道选择题,考核知识点可以分为8部分内容:(1)技术经济学概述;(2)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理论;(3)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经济要素;(4)资金等值计算;(5)投资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方法;(6)投资项目决策方法;(7)不确定性分析;(8)技术经济应用问题(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设备更新的技术经济分析和价值工程)。这8部分内容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7%,7.5%,14.5%,27.5%,17%,10%,12%,4.5%。其中,第1和2部分是关于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要求学生理解技术经济内涵和基本理论,同时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第3―7部分内容为技术经济学课程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占考试内容的81%。其中,第3部分内容是介绍现金流量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影响现金流量的基本经济要素及其计算,它为技术经济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第4部分内容是关于资金等值计算,资金等值计算是对技术方案进行动态分析及计算动态分析指标的基础;第5部分在3、4部分内容的基础上,讲述技术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计算与分析;第6部分又在第5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效益评价指标进行投资决策分析;第7部分是考虑现金流量和投资收益情况不确定下的项目风险分析和评价。第8部分内容是探讨技术经济的应用问题,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自学,所占比重只有4.5%。由上分析可见,技术经济学的各部分内容都是紧密相连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2 考试成绩总体情况分析
下面表格统计了各学院本一和本三学生的平均分、及格率以及这8部分内容的得分率。
注:表中(1)、(2)、……(8)分别代表前面提及的8个知识点(即8部分内容)。
就这次考试的总体情况来看,考试命题偏难,题量适中,覆盖面宽,平均分为61.53分,及格率60%,平均分和及格率都偏低。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总体不太好,第1、2部分得分率最低,其次是第3、5、8部分内容,第4、6、7部分内容掌握相对较好。学生对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理解和掌握不牢固,对基本分析方法和应用掌握稍好,但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3 基于不同生源的学生考试成绩分析。
本一和本三的学生在高考录取时分数差距较大,他们的学习基础也有较大差距。但是在同一个学校,就技术经济学这门课程而言,本一和本三的授课教师基本没有差别。因此在命题时,本次考试本一和本三的学生试卷的难易程度基本相当,考试知识点及各部分内容所占比重都相近,便于我们对比分析他们在平均分、得分率及知识点的掌握等方面的差距。
总体来看,本一学生的成绩要好于本三学生,平均分高出4分,有一些差距,但及格率高出11%,差距比较明显。从各部分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来看,只有第1和8部分内容本一学生的得分率低于本三学生,其它部分得分率都要高于本三学生,说明本一学生对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更为扎实,但是这种差距并不是非常明显。可见,虽然学生入学时学习基础有一定差距,但是随着近四年大学的学习,在相同的学习环境下,他们的学习成绩的差距会逐渐缩小。
2.4 基于不同学院的学生考试成绩分析。
2.4.1 各学院本一学生成绩分析
本一学生中,总体来看,这四个学院学生成绩差距很小。(1)平均分:能环学院学生最高,机械学院学生最低,但是二者差距不大;(2)及格率也是如此;(3)各部分内容的得分率基本上差不多,都是第1、2部分得分率偏低,其次是第3、5、8部分内容,第4、6、7部分内容掌握相对较好。
2.4.2 各学院本三学生成绩分析
本三学生中,总体来看,信息和电气学院学生较好,机械和能环学院学生较差,而且差距比较明显。(1)平均分:信息学院最高,其次是电气学院,能环学院和机械学院平均分接近,机械学院最低,最高和最低的学院平均分差距较大为6分;(2)及格率:信息学院最高,能环学院最低,而且二者差距大,为23%;(3)各部分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是信息和电气学院学生较好,机械和能环学院学生较差。四个学院学生各部分知识点的掌握都是第6、7、8部分内容掌握相对较好,其次是第3、4、5部分内容,第1、2部分得分率偏低。
3.考试成绩影响因素分析及教学建议
本次《技术经济学》考试成绩的统计数据为我们把握考试质量及学生的真实水平提供了依据。总体来看,学生成绩平均分数61.53分,偏低,有40%的学生处于不及格的水平,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方法掌握不够牢固。笔者认为影响考试成绩的因素及建议如下。
3.1 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风。
学习态度和学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成绩。好的学风能很好地带动各位学生共同努力。不同的学院及不同的班级的学风是有差别的,因此他们的总体考试成绩也会存在差异。作为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端正学习态度,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为《技术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2 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工科很多学生认为《技术经济学》课程不属于他们的专业课程,因此重视程度和学习主动性不高。所以教师要强调理工科学生学习经济类课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举例的形式把技术经济学相关知识与实际生活及学生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这样就会促使学生专心听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进而提高授课效果。再者,可以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使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主动学习,扩展知识面,使《技术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渗透于日常学习和生活,充满乐趣。
3.3 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把握。
从考试成绩来看,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课程学习的知识点及其联系。很多知识点学生只是机械地去记忆和运用,不了解知识点的内涵及其联系,因此学生的基本理论部分得分普遍偏低,第3到7部分内容是关于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作为课程的重难点部分,学生得分虽然相对比较高但也不理想,说明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对基本方法的掌握也比较肤浅。鉴于此,授课教师应该多列举实例帮助学生强化对理论部分的理解。再者,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课上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问,课下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使学生很好地把握重点和难点,以便系统地学习本课程。
3.4 试题难度。
本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另外一个原因是题目难度偏大一些,尤其是第1、2部分关于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部分试题难度比往年提高较大,因此这两部分内容学生得分普遍很低,这也对考试成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5 其他原因。
本次开课的学生都是大四学生,大四学生面临着就业和考研的压力,因此学生出勤率不太高,课余时间的利用率不足,课堂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考试成绩。除此之外可能还会存在学生基础程度的差异、社会原因等。
分析本次考试成绩的结果,不同教师的学生成绩还是略有差距,建议各位教师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探讨教学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及解决办法、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考试改革措施等问题,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另外,针对基础程度不同的学生,任课教师要因材施教;再者,根据不同学院的学生,可以深入分析其学生和专业特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树立良好的学风,为技术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立文,陈敬武.技术经济学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
[2]李素红,陈立文,孙维丰.《技术经济学》考试成绩统计分析及教学体会[J].考试周刊,2007,(38):7-9.
[3]张静,周敏.论“技术经济学”列为理工科必修课的必要性[J].煤炭高等教育,2001,(5):40-41.
篇3
微观经济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中普遍开设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这一课程本身内容覆盖面较广,涉及知识点较多,一些概念和理论分析过于抽象且难于理解和消化,因而,对于本科生而言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又由于这一课程普遍是在大一、大二年级开设,对于刚刚入学的大学生难度就更大。因此,有必要改革、改进目前的教学方法、手段,着重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激发其积极学习、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潜能;同时,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重点难点讲授和训练;注重理论分析和现实问题分析紧密结合,学以致用,提高经济学理论的现实分析力和解释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一、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为此,要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从多角度强化知识的传授和讲解,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笔者根据日常教学实践,建议综合使用以下教学方法。
1.大量运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哈佛大学商学院,案例教学的优点在于将理论联系实际,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要尽量多举现实生活的实例来说明和阐述微观经济学中的抽象概念和抽象理论。通过案例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思辨能力,提高实际问题分析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如微观经济学研究微观个体即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规律和特征,在实际生活中这方面的案例很多,因此,教师平时就要经常收集整理相关教学案例,在教学活动中尽量用案例形式展开分析和讲解。每次在讲授新课过程中也可要求学生准备案例并阐述其经济意义,教师可通过总结和点评让学生真正理解问题的本质,从而加强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应当注意到,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要更多地激发学生的思考主动性,调动学习积极性,便于理解经济学知识,因而,教师不能仅仅利用理论解释所列举的案例,而是要引导启发学生发散思考、深入思考,然后给予解答。在案例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2.善于启发教学
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而学生是主体,因此,要充分引导和发挥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所学的理论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需要灵活设置多种问题或疑问,以吸引学生思考和回答。在上新课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提前观察若干与即将学习理论相关的现象;其次是要求学生在观察现象后提出问题,即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让学生总结其中所表现出的经济理论、规律;再次,要求学生运用逻辑推理能力来说明或证明其从观察中所得到的结论,即锻炼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推导归纳其结论,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用规范的经济学语言表述,少用生活化语言,训练其表达能力;最后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探究出来的结论进一步解释已有的现象或对其未来发展做出预测,使学生们体会到经济理论的重要性,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3.重视讨论式教学
这一教学方法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提倡学生多多思考和多多发问,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甚至于否定经济学中的部分观点和思想,发表和阐述自己的不同见解,以发散思维、创新思维来思考现有理论的优点与不足,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有宽容的态度,要努力保护和鼓励发表不同意见的同学积极性,借此来启发和调动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积极思考,长此以往,学生们的主动思考习惯就会养成。
4.积极开展慕课教学
慕课是起源于美国的一种新型在线课程教学模式,它是将过去那种零散的各种学习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新式课程教学模式。在微观经济学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把一部分或全部的教学资源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讲义、教案等等全部共享到网络上,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评测,教师则通过在线辅导或答疑检查督促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同时,利用年轻人求知愿望强烈的特点,教师也可定期组织开展与经济学理论紧密相关的研讨话题和同学们平时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在研讨课、讨论课活动中,教师给出一些具体题目,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就一些社会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则要求学生提出解决对策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通过经常性的教学研讨和师生对话,就可以帮助解决学生的各种学习困惑,加深对微观经济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从而实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
5.加强社会实践教学
经济学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于理论联系现实,更在于实际中的学以应用。因此,需要将课堂所学理论用以指导社会实践活动,以丰富课堂教学效果,增加课程吸引力。如通过到企事业单位学习参观、邀请企事业单位管理者举办专题讲座、利用假期参加社会生产实践等形式来体验经济学理论的现实解释力,领悟经济理论的独特魅力。结合目前高校普遍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可指导同学通过申请创业课题、社会实践课题、参与课题研究等等形式加强社会实践教学。
二、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加强重点难点知识讲授
微观经济学内容涵盖面较广,涉及知识点较多,加之教学时数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有所取舍,因此,要重新优化教学内容、教学结构,突出和强化重点难点知识讲授,突出和强化经济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传授、训练。
1.微观经济学教学应该主次分明、突出重点
根据微观经济学主要内容体系和结构安排,在教学内容与时间的安排上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重点讲解如均衡价格理论及应用、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等基础知识,要做到精讲并讲透。其他内容可以做简单扼要介绍,或者以课外作业形式要求同学自己阅读,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经济学相关的财经类文献,并进行简单分析,从而加深对经济学的了解。通过讲授内容调整和优化,力求培养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侧重基本理论内容讲授,淡化数学内容讲授
尽管现有教材中有很多数学知识运用于日常教学,如图表、公式等,用以推导、证明经济学中基本理论、原理,但数学只是辅助用于说明经济学理论,因此不能过多讲授数学。对于初次学习这门课程的新生而言,重要的是学习理解基本理论和原理,基于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讲授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淡化数学方面讲授,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只是经济学的分析工具,经济学不是数学,学习重点在于掌握基础理论,而不是单纯的数学计算或公式化推理。
三、创新微观经济学课程作业设计与学业成绩考核方式
课程作业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完成作业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巩固加深的过程,也是检验其学习效果、学习水平的过程;而学业考试考核更加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它既是测评学生的成绩,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和参考,因而也相当重要。为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也需要加强课程作业设计与考评,创新作业方式和考试方式,改变以往单纯笔试的考试方法,采用多种考核方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1.创新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形式
要学好微观经济学,一定量的习题必不可少,通过大量思维能力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融会贯通。因此,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课程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将作业完成情况及时通报学生,既督促学生的学习活动,也能增加师生双方的教学互动。通常,教师可以小论文、案例分析或者专题报告、调研报告形式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查阅相关资料与文献资料撰写专题报告,这样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对所学经济理论的认识和应用,使课程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总之,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组织展开、实施及其效果,更要加强课后作业和练习环节的规划设计,通过多种形式、体裁多样的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篇4
关键词 微观经济学 教学方法 趣味性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微观经济学是高校教育中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实践性、科学性、艺术性的应用学科,该课程从最基本的微观经济学知识入手,了解和分析生活中出现的经济现象,使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现代经济管理理念,为日后的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微观经济学课教学程存在的问题
1.1课程难度大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个体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来解决社会资源分配的合理问题。存在着大量的基础概念、经济理论、经济模型及分析方法,只靠传统的灌输式授课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庞大的课程体系和分析方法容易使学生望而生畏,造成厌学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在市场供需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生产者行为分析、成本分析等章节中出现大量的图形及经济数学知识,对于数学程度参差不齐的同学们来说难度较大,特别是多个章节中出现了导数的运用,数学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数学基础不扎实的同学在学习微观经济学中一知半解,会产生厌学情绪。
1.2案例脱轨
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理论多、模型多,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因此单纯的理论讲解起不到理想的效果。教学方法方面要注重案例分析来引导学生。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学生接受到大量丰富的信息,如果案例不能贴近时代特征,教师不重视案例的适用性、适用性,没有根据教学内容精选出与时俱进的典型案例,学生接收到生硬的老旧案例达不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微观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最重要的理论体系之一,是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课本的案例教学中大多是西方国家的经济现象,学生在认知层面上缺乏兴趣,也不容易接受。
1.3学生缺乏对经济的认识、意见分歧多
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是以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学生以对中国经济初步认识的眼光看待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难免会存在意识偏差,往往得出错误的结论。而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百花齐放的社会科学,分歧争议贯穿历史的各个阶段,学生们的观察角度、侧重点、假设不同,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2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建议
2.1合理安排课程,把握微观经济学基本内容体系
2.1.1分专业选择授课难度
微观经济学的内容繁多是不争的事实,授课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对课程的授课有不同的偏重,如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授课内容可以更深入、让学生了解详细的推导过程,而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可以把复杂的经济学理论表述得简单易懂,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对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达成广泛共识。
2.1.2理清微观经济学内容体系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居民、厂商和资源拥有者的经济行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供求均衡、厂商均衡与收入的分配等,要重视内容的联系和统一,把知识点串联起来,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授课中强调学习微观经济学的作用,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机会提出问题,自由讨论,把握经济问题,抓住热点话题,不能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而是侧重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逻辑。
2.2实施案例教学
2.2.1实时更新案例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案例的选取。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微观经济学教师在案例教学的实施中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在教学中,教师要与时俱进,寻找身边的经济热点话题与学生进行探讨,让学生对微观经济学产生兴趣,例如,在教授消费者行为章节的时候可以选择当前热点话题“双十一”进行讲解,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把枯燥的课本知识变为身边实实在在发生的社会现象的解疑。
2.2.2运用翻转课堂
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学生不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翻转课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查阅网络、书籍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在课堂上,教师有更多时间与学生进行探讨、交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树立自信,肯定自我价值。
2.3探索科学的课程考核方式
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而言,课程考核是衡量教学效果最直接的途径。教师在设计考核方式时,建议把日常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纳入考核范围,使考核方式更加科学有效,而不是采用单一的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加大考勤、课堂发言、小组讨论等平时成绩的占比,促使学生注重日常的积累,巩固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雁.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学研究,2008(1).
[2] 任云霞.微观经济学的几点教学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5(23).
[3] 魏布谊.工商管理类转而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17).
篇5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数学;逻辑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3—0169—02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的科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与一些应用学科相比,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该学科运用抽象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假设前提条件,排除需要排除的因素和现象,创造了一个纯粹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环境。也就是说,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一系列前提假设基础之上的,它剔除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影响因素。其次,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大量地存在于西方经济学教材中。数学工具运用逻辑上的抽象推理,将经济社会中各种不同的人抽象为单纯的数学符号,然后使用大量的数学公式和数学模型去演绎人们的经济活动。
诚然,使用数学比较简练,表达概念比较准确,运用数学模型可以处理几个变量的一般情况。但是,一些教科书上,往往容易以数学代替知识,以计算代替理解,把研究的范围局限于数学上能够解决的问题,而且为了数学上的方便任意采用不适当的假设,以致追求数学技巧而抛弃经济原则。也就是说,让数学从“仆人”变成了“主人”,不是数学分析为经济分析服务,而是经济分析为数学分析服务。这是大忌。加之,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大多对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不习惯接受,尤其不容易把这些图形和公式的经济学涵义同文字描述统一起来,从而很难真正理解经济理论的含义,很容易对西方经济学产生乏味、枯燥、难学的印象,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于是,在教学中往往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忽视数学的作用,认为经济学是社会科学,数学的过度运用无助于经济思想的表达,反而使很多对经济学感兴趣但又没有较强数学基础的人望而却步,使经济学由令人肃然起敬变成令人望而生畏、望而生厌。因此,他们更主张使用纯语言的方式进行教学。另一种倾向是主张与国际接轨,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强调数学推导,按数学模式讲授经济学[1]。笔者认为,这两种教学方式都是不可取的。的确,经过20世纪后半叶的发展,数学在经济学中由有节制的引入转为“炫耀性”的滥用,经济学由使人“沉闷”变得令人“窒息”。但不可否认的是,数学的使用能使人们更严格地阐述、更精练地表达他们的经济思想,通过各种前提假设条件精确化,运用数学模型来分析各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使经济理论体系更为严谨,经济学思维方式更趋严密。但是,滥用数学会使经济学理论脱离现实,与其社会科学的身份相背离。因此,在经济学教学中,对数学的运用问题,关键应该掌握必要的度。
一、明确教学目的
方福前教授曾经说:“在我国开设《西方经济学》,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2]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经济学教学目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兴趣培养与能力的提升。通过一个又一个完整的过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提炼问题、分析问题,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和对经济现象的洞察力。第二,学会对经济思想用数学表述。第三,数学模型建立、求解以及解释。一个经济问题或经济现象表述为数学模型,用解(即均衡)来帮助解释经济现象,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改善经济。因此,最高层次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挖掘解(均衡)所隐含的经济现象,从而提高对经济现象的洞察能力。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不能一次实现,必须循序渐进地完成。
二、正确认识数学的作用
经济学是一门大量使用数学工具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学科,它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比如边际分析、均衡分析都需要借助高等数学。数学对于推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现代经济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学好数学已经成为真正学好现代经济学的重要条件。田国强教授指出:“数学在理论分析中具有如下作用:第一,使得所用语言更加精确和精练,假设前提条件的陈述更加清楚,这样可以减少许多由于定义不清所造成的争议;第二,分析的逻辑更加严谨,并且清楚地阐明了一个经济结论成立的边界和适用范围;第三,利用数学有利于得到不是那么直观就得到的结果;第四,数学可改进或推广已有的经济理论。”[3]
目前,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大量地存在于西方经济学教材中,随着数学化倾向的不断加强,有弱化对基本理论进行定性分析的倾向。为此,西方经济学任课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弄清楚数学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适度使用数学。具体来讲,能够通过文字表述的经济原理就尽量用文字表述,尽量少用或不用数学模型进行推导;必须通过数学形式或几何图形进行描述的,则要详细解释每一个图形和数学公式的经济学含义,将文字表述、几何图形和数学公式结合起来予以解释;对于那些较为复杂的图形和数学公式,则要本着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讲授。
篇6
关键词:文化;经济;文化经济学;论纲
中图分类号:F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6―0084―03
近年来,文化经济问题已经成为中西方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但纵观之国内外学术界对文化经济问题的研究状况,这些研究成果大都主要局限于探讨文化与经济的各种联系,而从经济学角度对文化产业的研究还不多见。一方面,传统上的大多是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生态学等角度,把文化作为一种观念、一种意识、,一种精神活动,乃至作为一种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来研究;另一方而,即使国内外现有的从经济学角度对文化产业的研究,无论是研究文化产业内部运行,还是研究其具体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往往就事论事.缺乏一个必要的从经济学角度全方位、整体的研究框架支撑,更没有建立系统的文化经济学理论体系。因此,在吸收周内外学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经济的角度系统地研究文化生产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一、文化经济学的概念界定
关于文化经济学的定义、内涵和外延,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还没有形成一种有影响的权威性的科学概念。如国内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学者用把整个社会的一切经济现象都看作文化现象来进行分析与认识的大文化视角去界定文化经济的概念:认为文化经济学是用一种大文化视角去审视社会经济现象(包括物质的与精神的各种现象)的学问,是探讨经济现象与经济发展的文化意义,揭示文化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及相互影响的客观规律,以及社会经济运行的深层动因,推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的学问。同时,也有更多的学者(方家良,1991;程恩富,1999;胡惠林,2003)则比较倾向于以经济学的角度定义文化经济之概念,认为文化经济学就是关于文化艺术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侧重从一般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方法来考察文化产业中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
本文认为,所谓文化经济学,就是关于文化艺术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环节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从经济范畴的角度和一般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方法来考察文化的经济性和蕴涵的经济逻辑,以揭示文化经济活动的特征、变化趋势和客观规律。虽然传统上,经济学分析方法主要被运用于物质生产领域,所以,给许多人造成了似乎经济学只适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假象。但是,近20多年以来,经济学当作一种方法论,运用于分析了政治、家庭、制度、历史等多种社会现象,已经把经济学的分析领域拓展到了多个领域。可以说,文化经济学也正是这些拓展逻辑的合理延展,它是经济科学向文化领域的延伸和渗透,是经济理论与文化理论相融合的结晶。因此,文化经济学应包含以下三方面的涵义:
一是文化经济学是从经济理论和经济现实出发,运用有针对性、适应性的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的概念和范畴来说明文化之本体,并把如何最大程度的提供文化及相关产品以及有效配置文化资源作为文化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二是作为整体的文化经济学,它并不研究文化经济各分部门的特殊经济规律,而是关注点集中于文化生产诸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文化经济运动规律的考察上,是透过这些规律的分析,揭示其共同普遍的经济规律..
三是虽然文化经济学着重考察和研究文化活动中的经济要素,揭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活动的经济学品格但由于文化经济学研究的是文化领域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原则,因此,对文化经济的研究不能脱离文化的本质特性。
二、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文化,这一广泛地被使用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的概念,是一个不断向广延度和深刻度拓展的概念,因此,关于文化的定义较有影响的就有200多种,其中较为著铝的是1871年英国“人类学之父”E・B・泰勒(E-B-TYh)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的复合体”。我国《辞海》曾为文化下过较为权威的定义:“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或者说,是在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方式的总和”根据以上定义,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可以被视作文化现象,文化表现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内涵。
然而,作为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文化本身。“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了某一门科学的对象”。文化经济学也不例外,它之所以能形成一门独立的利学,就因为它也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以文化生产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和视角对文化资源、文化商品、文化商品价格、文化市场、文化投资、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经济管理等一系列主要范畴的具体分析,深入研究和探索文化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因此,作为文化经济学的对象性研究范围,主要是指和文化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有关的文化活动现象,包括文学艺术、广播电视、图书出版、文化娱乐、文物博物、音像制品、文化旅游,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设施与组织机构、如艺术表演团体、出版社、影剧院场、影视制作公司、书店、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
文化经济学建立的主要依据是的经济哲学观,的经济哲学是关于社会经济运动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以及人类自身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的三种基本形式,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既需要消费物质生活资料,也需要消费精神生活资料。文化生产属于精神生产,是精神生产的一部分,文化生产以文化产品来满足社会的文化精神需要。而且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他就曾指出,由于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从而生产的某种新的方式和生产的某种对象就会产生。并指出:“宗教、家庭、国家、道德、法、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他所说的“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实质上指的就是广义的文化生产或精神生产。因此,文化艺术生产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虽然不同于哲学、科学、教育和宗教等其他精神生产,更不同于物质生产,但文化艺术生产同样也要“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总之,文化经济学是以文化生产活动中的微观和宏观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学的角度和视角深入分析和研究文化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环节的运行机制和运动规律的利学。其关注点集中于文化生产诸要素的合理配置、文化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和文化经济运动规律的考察上。
同时,文化经济学是一个独立的、涉及面相当广的兼有文化和经济双重特性的领域,它有着自身的矛盾运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在自己的活动领域中表现出种种特殊的矛盾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经济学是文化生产活动与经济生产活动相互融合而衍生出来的一门边缘学科,是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并在根本上把自己同其他经济学分支和文化学分支区别开来的经济分支学科。
此外,要注意文化经济学与经济文化学和知识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区别与联系。文化经济学分析的应是各个文化领域的经济问题,而经济文化学分析的应是各种经济活动中的文化现象,如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消费文化、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东亚经济崛起中的文化因素等,而文化经济学与知识经济学的分析对象和范围也不尽一致,知识经济学是单纯研究知识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
三、文化经济学的概念范畴和理论框架
由于文化经济学是侧重从一般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方法深入分析和研究文化生产活动的运行机制和运动规律,因此,文化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研究内容应是一般经济学的拓展。如经济学中的资源、商品(产品)、价值、价格、供给、需求、消费、市场、成本、效益、资本、投资以及分工、贸易,竞争力等。文化经济学则有文化资源、文化商品(产品)、文化价值、文化供给、文化需求、文化消费、文化市场、文化生产率、文化资本、文化投资以及文化分工、文化贸易,文化竞争力等;另如经济学中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而文化经济学中的市场是以文化商品为经营对象的市场。这两个市场的活动,都要受到价值规律的支配。从以上罗列对比可以看出,文化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概念、范畴和内容应是经济学的拓展和延伸,并以这些基本范畴为核心,再加上其他派生的范畴,一起构成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理论体系。并且,通过对这一系列范畴的分析,阐明整个文化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
正如概念、范畴和内容是经济学的拓展和延伸一样,文化经济学的也应需要吸取经济学科学体系的精华,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同时,要注意经济学研究的是物质生产:的一般规律和特点,而文化经济学研究的则是文化生产中的特殊规律和特点:如经济学和文化经济学中研究的“商品”(产品)都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物质产品本身没有特殊的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但文化产品一般都有鲜明的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它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因此,文化经济学没有必要也不应机械地模仿经济学,应根据自身特点以一定的逻辑顺序构建本学科的理论研究体系。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的配合,因此,如何最大程度的提供文化及相关产品以及有效配置文化资源是文化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具体来讲,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应着重从文化资源配置角度,以文化资源的分析为开端从微观、中观、宏观乃至全球层面层层展开其他内容。微观上阐明文化资源配置与开发、文化供给与需求、文化产品的价值与价格、文化投资与消费、文化市场等现象的特点和运行规律中观上研究文化产业的组织、结构、管理与发展等问题;宏观上研究文化经济与国民经济、收入分配、劳动就业及宏观调控等问题;全球层面上阐述文化经济的国际贸易、国际分工、国际竞争力以及国家文化安全等问题。总之,文化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内容如下:
微观基础篇中观产业篇宏观发展篇国际竞争篇
1.文化与文化资源2、文化产品及价值决定3、文化产品的供求机理4、文化投资与消费5、文化市场6、文化产业的结构7、文化产业的组织8、文化产业的管理9、文化产业的发展10、文化经济与国民经济11、文化经济与收入分配12、文化经济与劳动就业13、文化经济与宏观调控14、国际文化分工15、国际文化贸易16、国际文化竞争力17、全球化与国家文化安全
四、文化经济学研究应注意的几个矛盾
不断推进文化经济的发展,就是要根据不同种类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结合市场的无形之手与政府的有形之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然而,文化经济它不仅引出了诸如民族文化资本化等“经济”问题;文化产品、文化产业、文化背景等对一定国民经济体系的作用、影响和意义等“社会”问题;而且基于文化产品的特殊性质,甚至扩及于文化安全等“政治”问题。因此,在推进当代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密切注意文化市场机制发展中的众多的尖锐矛盾。比如文化产品的物质商品属性与非物质精神属性的矛盾、文化产品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矛盾、文化市场规律与文化艺术自身规律的矛盾、市场运作方式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矛盾;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矛盾以及文化经济效益与文化社会效益的矛盾等等。这众多矛盾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多重矛盾之间。在众多矛盾中,最根本的矛盾就是当代市场条件下文化发展的物质商品经济性与非物质精神文化性之间的矛盾。
所谓文化发展的经济性,当然是指它所具有的经济性质、市场运作方式和产业管理规范等一系列特征。作为经济性要求,文化产业自然要进入市场,在管理体制、经营方式和经济效益上同市场经济接轨。它所面临的文化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文化产品的经营与销售、文化市场的开拓与培育、文化经济价值的估算与评定都必须遵循当代市场经济的规律。因此,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诸环节都要受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值规律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文化产业的运作方式受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强制影响,等价交换原则、利润最大化原则渗透到文化生产、再生产过程并影响文化生产的方向、效率及经营者的行为选择。
篇7
[关键字] 行为经济学 局限 发展
一、传统经济学的局限
传统经济学理论有四个重要的假设,即:信息对称、偏好一致、完全自利和完全理性。但市场中发生的经济现象却几乎完全违背了这四个假设。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发现,要完全达到这四个假设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
1.信息对称性假设局限
传统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就是“信息对称”,即在商业活动中买卖双方都可以无偿的获得市场中的全部信息,在交易的过程中对信息的了解是全面透明的。但事实上,信息是一种无形的但能给经济人带来效用或价值的资源,它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是有价的,信息的获取也是需要成本的,人们不可能在信息世界中完全收集到对自己决策有用的信息。由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忽略了信息不对称性对经济活动带来的巨大影响,使得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经济现象根本无法用原有的经济理论来解释,传统经济学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局限。
2.偏好一致性假设局限
传统经济学假设经济人具有稳定的、前后一致的偏好,这种偏好不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发生动态的改变,同时,经济人能理性地使其偏好效用最大化。但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发现,一件事物可以有很多的面向,人们在认知判断上可能会随时因收入状况、社会潮流、以众现象、外部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还有许多的发现都使人们更加怀疑选择是否能够反映稳定、明确的偏好。而偏好一致性假设也违背了自然界动态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得这一假设本身就有自己的局限性。
3.完全自利假设局限
传统经济学假设人类行为都是自利的,这一自利的行为还会导致个人和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最大化。但人们发现,纯粹的自利无法解释慈善事业、自愿捐献、干旱时的自愿节水、储蓄能源以解决能源危机,以及牺牲金钱从而对不公平的待遇进行报复等社会现象,无法解释人类生活中许许多多的“非物质动机”和“非经济动机”。因为人类经济行为的动机不仅仅只是“自利”,也有情感、观念导引和“社会目标”引致的成分。社会中的各种千丝万缕的制约关系也使得我们完全自利的假设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及优势
近年来诺贝尔经济学奖3次授予行为经济学家贝克尔、阿克洛夫、斯宾塞、卡尼曼,这说明非理性经济学由于其对新经济现象的良好解释已获得了学界的广泛认可。
1.行为经济学的诞生背景
行为经济学的诞生有其学术背景。第一,20世纪中期,大量的行为经济学方面的文献面世。其中,“期望效用理论”和“贴现效用模型”作为“不确定条件”和“跨期选择”条件下计算效用值的精确分析工具已经被众多的主流经济学家接受。第二,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传统心理学家所谓的“大脑是一个刺激-反馈器”的理论已经被“大脑是信息处理器”的理论取代。认知心理学家对与“大脑信息处理器”相关的很多问题(比如,“问题解决”、“决策过程”等)的了解与新古典经济学中“效用最大化”问题的相关性很大。此后,有关方面的比较研究也日益增多。这样,真正的行为经济学产生的条件日益成熟。行为经济学理论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具有传统经济学理论不同的假设和特色,另一方面,它又表现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新认识和新的挑战。
2.行为经济学的特点及优势
(1)行为经济学的特点
与传统经济学相比,行为经济学认为:人的行为准则并非是完全理性的、不动感情的自我利益,并不是没有道德的科学。行为经济学使我们必须承认,人也是有性灵的、活泼的一面,人性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观念导致的成分。
(2)行为经济学的优势
行为经济学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有机结合,它从实际出发,打破了传统经济理论通过建立精密的数学模型、严格的推理论证来解释、研究经济行为的框架,引入了描述经济学的成分,对传统经济学是一种修正,也是一种补充。因此,行为经济学已确立的原理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兴趣。行为经济学的崛起,对传统主流经济学基本理论前提提出了挑战,也进行了拓展。
三、行为经济学发展展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涉足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并形成了多个分支,其发展较为活跃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幸福学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心理学家卡尼曼教授在发表获奖感言的时候,特地谈到了一位华人学者、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奚恺元和他的研究成果――幸福学。
就当今社会而言,虽然近年来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相对于物质生活的提高而言,人们感觉到的压力却越来越大,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幸福指数越来越低。据统计,目前80%左右的上班族都处于亚健康状态,人们常常是在用牺牲健康来换取金钱。这不得不使我们来重新审视我们的发展模式,究竟以什么为最大化目标。对此而言,奚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幸福学。
其实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生活过得幸福,归根到底人们最终在追求的是生活的幸福,而不是拥有更多的金钱或财富。即使是从效用最大化出发,对人本身最大的效用不是财富,而是幸福本身,这也应该是效用本身定义的初衷。奚教授指出,人们到底觉得幸不幸福取决于许多和绝对财富无关的因素,包括比较因素、时间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各种客观的评价等等。我们的最终目标不是最大化财富而是最大化幸福。如何增加社会的幸福感,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的关系,是每个经济学家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2.神经经济学
近几年的研究发现,人们之所以会在经济行为中产生非理性决策,与人脑的神经生理结构相关。神经经济学对经济学的贡献在于,它放弃了主流经济学用以解释人类行为的各种过分简单的模型,在切实了解人脑精神活动的真实方式的基础上,重建经济学对经济行为的解释。20世纪以来的主流经济学始终坚持“理性人”假设,认为人类具有稳定而持续的偏好,人们据此作出各种理性的行为决策。在这一框架下,所有明显不合逻辑的非理,也被解释为某种理性决策过程的结果。但神经经济学研究发现,当人们对长期行为进行决策时,他们的决策行为的确符合经济学教科书假定的“理性决策”过程。而面对短期决策,比如是否立刻进行消费活动时,非理性冲动因素在人脑决策中的作用与猩猩毫无二致。磁共振扫描发现,参与长期决策的主要是大脑额叶前区部分,理性思维主要是在人脑的这一部分进行。而在短期决策时,大脑边缘皮层的作用则会超过额叶前区,这时产生的决策更倾向于立即满足需要的原始状态。在谈判的情境下,谈判者大脑中并非只有额叶前区皮层处于活跃状态,大脑皮层深处产生情绪反应的区域同时也被激活。当人们感到受到不公正待遇时,大脑中名为“前脑岛”的部分即被激活,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其强度会超过额叶前区皮层产生的理性思维。既然这种初级大脑活动如此强大,由此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经济行为总是会走样。
3.实验经济学
长期以来,西方经济学模仿自然科学的信念十分坚定,实证方法始终是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其范式是提出理论假设并力图避免和消除人类行为或经济关系中的不确定因素,然后在理论假设上建立数学模型并推导出主要结论,最后对理论结果进行经验实证并由此展开深入的理论分析。
首先,实验经济学以可犯错误、有学习能力的行为人取代以往的“理性经济人”假说,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取代单纯的数学推导,解决以往实证研究的高度抽象和简化与现实世界不一致的问题。
其次,实验经济学家可以再造实验和反复验证,用现实数据代替历史数据,克服以往经验检验的不可重复性。
实验经济学的兴起促进了现代经济理论的发展。实验经济学拓展了经济理论的研究范围,将人类决策行为当作研究对象,把经济运行过程纳入到研究领域,从而发现更符合现实的经济规律。实验经济学的发展把心理学和经济学有机联系起来形成行为经济学。而且,实验经济学构建了连接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桥梁。
但同时,目前实验经济学取得的主要成果还局限在微观经济理论,如何拓展其运用领域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结束语:行为经济学作为传统经济学的延续和发展,是经济学的一个年轻分支,它所研究的核心领域和经济学是一样的,即生产力、生产关系、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利益分配问题。但它在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更新的观点,使得经济学更加贴近于生活与现实,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研究上。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近年来行为经济学的逐步完善,它势必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到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董保民:《信息经济学讲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篇8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 教学改革与实践 探究式教学 案例教学
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一)完善的体系和派别林立并存
从研究的基本内容分类,宏观经济学从整体经济状况的角度阐述了经济增长、充分就业、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问题。概括地说,宏观经济学是研究一国的整体经济运行状况和政府如何采取经济政策对经济进行调控的社会科学,它具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宏观经济学同时也是由众多经济学派的经济理论和学术观点构成的,仅近现代西方经济学就包括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新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新制度学派等。
(二)抽象的理论和数学模型并存
与一些应用学科相比,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首先,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一系列前提假设基础之上的。它剔除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影响因素,而这无疑会给一些社会阅历简单、社会实践有限的学生带来相当多的误解和困惑。其次,宏观经济学有大量的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数学工具运用逻辑上的抽象推理,将经济社会中各种不同的经济活动抽象为单纯的数学符号,然后使用大量的数学公式和数学模型去演绎人们的经济活动。然而,这种使用抽象的数学语言表达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现实经济生活和实际经济价值的确令人费解和怀疑。
(三)实用的理念和意识形态并存
宏观经济学是资本主义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经验总结。从实践意义上说,宏观经济学理论不仅直接产生于现实经济生活,而且指导并反作用于现实经济生活。但是,在意识形态上,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上层建筑,宏观经济学又是一套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理论体系,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就在于企图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宣扬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完美的理想的社会。在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应该摒弃其固有的意识形态,要让学生了解哪些理论和改革主张在西方国家是行之有效的,但由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资源条件、市场体系发育程度的差异,在我国目前是行不通的。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在与微观经济学的比较中理解宏观经济学
从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和学科间的渊源来看,在与微观经济学的比较中认识和理解宏观经济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西方经济学课程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课程设置的顺序是先微观后宏观,学生在学习微观经济学之后,对于需求、供给、均衡、消费者行为、生产行为和各种类型的市场等概念已基本掌握。也就是说,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已经构建好,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学习,能够较快地理解这门新的课程。
(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宏观把握是从简单的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循环流动图即最基本的微观经济学框架入手,然后逐步展开分析。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对整个经济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等指标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一个总量(GDP),三大模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和AD—AS模型)和四大问题(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为此,需要找到一些能够很好衡量宏观经济的指标来测量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这种指标主要有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等。上述指标中,国民收入是中心,因此宏观经济学又被称为收入理论。
(三)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表达、质疑、探究和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效果。
(四)推广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案例教学是美国哈佛大学在20年代首创的一种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和创新能力强的管理人才的重要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最大特点是它培养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实务性和创新性,而这一点正是我们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最需要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性较强,许多理论与我国的国情和历史背景差异很大,加之要通过大量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以及经济学的特有概念去理解整个宏观经济学原理,因此学生容易感到抽象枯燥、难以掌握、很难将所学宏观经济学原理与我国的经济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经济学案例教学往往是以现实经济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经济生活中一些热点问题,将国外成熟、先进的市场经济理论以一种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增强经济学理论的现实感,帮助学生加深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分析解决各种经济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将来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三、结语
总之,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经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需要我们认真摸索、善于总结、敢于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提升宏观经济学的整体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宝贵.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3)
篇9
—、经济学实验在经济学教学改革中的意义
经济学是一门与现实紧密相联的对现实经济现象作出合理性解释并探究经济发展规律的学科。在一定假定条件下,其理论大多可以用现实经济活动去验证。经济学实验指用仿真方法,创造与实际经济相似的一种实验环境,以检验已有的经济理论及其前提假设,它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经济学专业是理论和实践兼重的学科,需要在实践中去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经济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能力并重的复合型人才,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学专业为例,其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坚持“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着力培养富有创新潜质,有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适应社会需要,有着宽厚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毕业生就业方向基本上是国家各级经济管理部门、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经济咨询机构、国际贸易部门等。用人单位对经济类人才的需求不仅须有良好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也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提出了更高更专业化的要求。而根据对近五年学生实习和就业所做跟踪调査得到的信息,和有效专业教学软件的实践教学缺少有关,学生不懂实务操作,因此在银行、证券、商务贸易公司等单位实习遇到较多困难。因此,经济系迫切需要建立独立的经济学综合实验室,不仅在宏微观经济学的实验教学方面,同时在主要核心课的专业方面,如会计实务、财务管理、信贷管理、国际结算、证券投资、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计量经济学等,通过实操和模拟,巩固和消化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使其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需要。
经济学本科教学过去是传统教学法,基本上是以课堂和教材为中心,主要采取理论阐释、演绎和模型推导教学模式,比较枯燥、单一,不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济学实验教学是在教师对主要理论进行讲解后,借助于计算机模拟系统将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来巩固课堂和教材知识。学生通过参与、体验,会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提升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经济行为现象的感性认识,更好地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
二、本科实验经济学教学的主要形式与实验内容
经济学实验主要有验证型实验、模拟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等三大类。本科开设经济学实验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掌握经济学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经济类本科实验经济学教学应侧重验证型和模拟型实验。验证型实验是为验证已学的理论知识而设置的实验,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结果,最后整理出实验报告。这一项实验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环节,主要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经济学原理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之一,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经济学原理偏重于理论,比较抽象,学生学习难度较大。而传统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比较枯燥,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且无法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经济学原理为基础的实验课,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关键知识,并结合现实案例,在系统的引导下让学生完成对经济问题的分析,从而掌握经济学理论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主要实验包括:
(一)验证类实验课。
1.微观经济学。市场供求均衡、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理论实验、边际效益理论、完全垄断市场实验等。
2.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市场货币流通实等实验。宏微观经济学每章内容都有一些较抽象难懂的概念和理论,需要借助实验去理解。
3.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主要是通过统计的方法来验证数理经济模型中各种变量的关系是否和社会现实相一致,实践性较强。要求学生将经济学知识、计量经济理论与方法以及计量软件相结合,用计量软件进行计量建模和分析,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计量经济理论方法。主要有回归分析过程,序列自相关模拟实验等。
(二)模拟类实验课。
1.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综合实训主要通过传统营销管理的仿真模拟、商战体验、丰富的典型案例训练锻炼市场营销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在模拟市场营销环境中运用所学的营销学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企业营销实际问题。
2.商业银行实验。通过对模拟银行软件和相关银行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具体操作,使学生深人理解和掌握银行实务中所涉及的基本业务流程,熟悉业务操作中的关键要素,掌握最新的银行实务操作流程。通过实际操作和模拟,巩固和消化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增强学生对各种银行、证券等业务流程和功能特征的进一步了解。
3.国际商务实验。通过模拟操作,使学生对国际商务整个业务流程和做法基本掌握,从交易准备直至最后的核销退税,综合操作和成套设备贸易等,并能够以从事外贸业务人员的角色,包括进出口商及银行等角色去仿真地操作,对业务反馈作出正确的处理。
4.财务会计实验。通过模拟操作,主要有货币资金、应收应付账款、成本、负债核算、报表编制等,帮助学生理解财务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
(三)实验教学理念和多元化经济实验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理念。为适应现实的需要,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需要更新,建构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从以讲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创设学习情境、指导学习方向、与学习者双向互动、发现和解决学习疑难为主。在经济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担任的角色主要是组织者、指导者、辅导者和促进者,充分利用情境、协作、沟通等学习环境要素,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模拟的类似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2.多元化实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主要有协作法、参与式与互动教学、自主学习法、体验式教学、网上交流、专题讨论等,并通过实验反馈、调査问卷等形式分析这些方法对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和效率的影响。协作法就是实验过程中的各环节由实验团队的多名成员协作完成,大大增强了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配合的能力。参与式与互动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当学生完成一项实验后,让学生自己介绍过程与经验,和同学、老师进行互动交流,相互间的讨论争辩,可以互相激发、相互学习,师生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专题讨论就是以专题主题为导向,设计真实性任务,把学习设置到问题情景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对实验团队的活动适时进行点评,给予指导。充分利用学校教务网络平台,将相关的经济学教学大纲、教案、习题、案例分析、参考文献等上网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建立网上答疑、讨论、测试系统,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使学生随时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性学习、讨论和向教师求教,实现超时空的教与学。
三、经济学实验教学课开设取得的效果和展望
近两年经济学实验课的开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和实用性,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学生们感受很深,评价颇高。在调査教学效果学生反馈中,摘录几段:“印象比较深的是总效用和边际效用实验,即让学生进人消费者角色并根据消费者均衡作出决策,合理分配收人得到最大总效用。这个实验让我体会到在不同的消费偏好下,消费者决策是不相同的,但是总效用却可能相同。上机实验将平时所学理论与模拟实验相结合,更好地理解了一些经济学原理。由于相对真实地进人了这些理论的角色方,我们对理论的接受度更髙了,这些有趣的实验也增加了我们对微观经济学的兴趣。不得不说,这次的上机实验十分令人难忘和受教。”“在试验中,我们对这些经济学理论有了直观的而且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观看十遍同一个微视频并在每一阶段给出看后的边际效应评分,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消费者边际效应递减的状况;在啤酒与电影票的分配试验中,我们体会到了‘经济人’的选择问题与个人喜好的差异。”“在这次试验中,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效用递减理论实验。平时在课本的学习中,我们似乎并没有很好地感受到效用递减的实际效果,甚至不太能理解为什么效用水平会成为一个负值。通过这次试验中的视频观看,我们深深地感觉到,即使是一个能够带来欢笑的视频,在许多次的重复之后也会变得索然无味,甚至让人厌烦,这大概就是实际操作带来的更深层的理解吧。由此我们感受到,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的确为做上机实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而在实验中,我们更加感同身受地体会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真正用处,更加能够与实践相联系起来。
通过做这些实验,我们对于从课本上获得的经济学的知识有更深的了解,更加能够设身处地地思考经济学问题,将经济学原理融入生活之中。”“虽说经济学不像工科课程那样要求非常多的实验操作,但在我看来,经济学实验算得上是课程内容的精华之一,因为平时所接受的各种经济变量与经济活动都是以抽象的形式记忆在脑中,若是对其没有足够的理解,就很难在现实世界应用,而经济学实验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以本次在经济学实验室所做的宏观经济学实验为例,我们进行了经济增长分析、市场货币流通等四项实验,每项实验均是以互动的形式完成,学生、老师和计算机三方互动协作,推动实验进展。想想平日脱离实验所做的各种练习,那都是在纸上通过计算完成的,而计算数据和经济变化过程都是题目所指定的,我们要做的仅仅是算出某项结果,这样一来就少了自己动脑分析进行经济决策的过程。而在经济学实验中,我们有多方互动,这意味着我们不光巩固了如何进行经济运算,更锻炼了对于经济市场运转的把握能力。譬如老师那边供给货币,而我们作为银行,要留出存款准备金,之后发放贷款,再接收存款,这样的过程一轮轮进行,我们所能看到的不仅是某一项经济数据的结果,更亲自参与到其中的某一环节,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这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它的运作机制。”
目前已开设的经济学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体验型实验。还可根据条件和需要适当开设研究创新型实验等。研究型实验层次是一种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模式。利用此实验室平台,对少数拔尖学生强化基础,注重学-个性的发展,发挥其特长,鼓励学生参与各个级别的大学生竞赛。根据形势的需要,将开设大学生创业实践训练课程,从了解创业、培养创业能力、体验创业,到企业经营管理实训,循序渐进地培养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并通过大量实训让学生体验创业的过程,训练创业过程中及创业后的经营管理能力,培养大学生具备成功创业者的素质。同时,根据学校已有项目资源,将具体建设学校“冯如杯”、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指导中心。通过以上教学实践创新基地的建设,有助于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型思维。同时,实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一体化,形成整体的课程体系,通过实验教学补充学生的知识体系。教师要努力探索以科研带教学,紧跟学术前沿,利用科学研究成果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做到教学科研一体化。
总之,近几年来的经济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经济学实验室是我们教学科研的技术支撑体系,它对学生巩固经济学基础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闵娜应用经济学实验教学方法初探[J].当代经济,2007,5(下)
[2]涂晓今.论经济学实验方法的改进与创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
篇10
经济学是一门与现实紧密相联的对现实经济现象作出合理性解释并探究经济发展规律的学科。在一定假定条件下,其理论大多可以用现实经济活动去验证。经济学实验指用仿真方法,创造与实际经济相似的一种实验环境,以检验已有的经济理论及其前提假设,它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经济学专业是理论和实践兼重的学科,需要在实践中去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经济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能力并重的复合型人才,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学专业为例,其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坚持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着力培养富有创新潜质,有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适应社会需要,有着宽厚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毕业生就业方向基本上是国家各级经济管理部门、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经济咨询机构、国际贸易部门等。用人单位对经济类人才的需求不仅须有良好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也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提出了更高更专业化的要求。而根据对近五年学生实习和就业所做跟踪调查得到的信息,和有效专业教学软件的实践教学缺少有关,学生不懂实务操作,因此在银行、证券、商务贸易公司等单位实习遇到较多困难。因此,经济系迫切需要建立独立的经济学综合实验室,不仅在宏微观经济学的实验教学方面,同时在主要核心课的专业方面,如会计实务、财务管理、信贷管理、国际结算、证券投资、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计量经济学等,通过实操和模拟,巩固和消化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使其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需要。
经济学本科教学过去是传统教学法,基本上是以课堂和教材为中心,主要采取理论阐释、演绎和模型推导教学模式,比较枯燥、单一,不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济学实验教学是在教师对主要理论进行讲解后,借助于计算机模拟系统将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来巩固课堂和教材知识。学生通过参与、体验,会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提升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经济行为现象的感性认识,更好地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
二、本科实验经济学教学的主要形式与实验内容
经济学实验主要有验证型实验、模拟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等三大类。本科开设经济学实验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掌握经济学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经济类本科实验经济学教学应侧重验证型和模拟型实验。验证型实验是为验证已学的理论知识而设置的实验,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结果,最后整理出实验报告。这一项实验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环节,主要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经济学原理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之一,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经济学原理偏重于理论,比较抽象,学生学习难度较大。而传统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比较枯燥,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且无法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经济学原理为基础的实验课,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关键知识,并结合现实案例,在系统的引导下让学生完成对经济问题的分析,从而掌握经济学理论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主要实验包括:
( 一) 验证类实验课。
1. 微观经济学。市场供求均衡、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理论实验、边际效益理论、完全垄断市场实验等。
2. 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市场货币流通实等实验。宏微观经济学每章内容都有一些较抽象难懂的概念和理论,需要借助实验去理解。
3. 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主要是通过统计的方法来验证数理经济模型中各种变量的关系是否和社会现实相一致,实践性较强。要求学生将经济学知识、计量经济理论与方法以及计量软件相结合,用计量软件进行计量建模和分析,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计量经济理论方法。主要有回归分析过程,序列自相关模拟实验等。
( 二) 模拟类实验课。
1. 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综合实训主要通过传统营销管理的仿真模拟、商战体验、丰富的典型案例训练锻炼市场营销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在模拟市场营销环境中运用所学的营销学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企业营销实际问题。
2. 商业银行实验。通过对模拟银行软件和相关银行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具体操作,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银行实务中所涉及的基本业务流程,熟悉业务操作中的关键要素,掌握最新的银行实务操作流程。通过实际操作和模拟,巩固和消化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增强学生对各种银行、证券等业务流程和功能特征的进一步了解。
3. 国际商务实验。通过模拟操作,使学生对国际商务整个业务流程和做法基本掌握,从交易准备直至最后的核销退税,综合操作和成套设备贸易等,并能够以从事外贸业务人员的角色,包括进出口商及银行等角色去仿真地操作,对业务反馈作出正确的处理。
4. 财务会计实验。通过模拟操作,主要有货币资金、应收应付账款、成本、负债核算、报表编制等,帮助学生理解财务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
( 三) 实验教学理念和多元化经济实验教学方法。
1. 实验教学理念。为适应现实的需要,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需要更新,建构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从以讲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创设学习情境、指导学习方向、与学习者双向互动、发现和解决学习疑难为主。在经济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担任的角色主要是组织者、指导者、辅导者和促进者,充分利用情境、协作、沟通等学习环境要素,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模拟的类似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2. 多元化实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主要有协作法、参与式与互动教学、自主学习法、体验式教学、网上交流、专题讨论等,并通过实验反馈、调查问卷等形式分析这些方法对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和效率的影响。协作法就是实验过程中的各环节由实验团队的多名成员协作完成,大大增强了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配合的能力。参与式与互动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当学生完成一项实验后,让学生自己介绍过程与经验,和同学、老师进行互动交流,相互间的讨论争辩,可以互相激发、相互学习,师生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专题讨论就是以专题主题为导向,设计真实性任务,把学习设置到问题情景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对实验团队的活动适时进行点评,给予指导。充分利用学校教务网络平台,将相关的经济学教学大纲、教案、习题、案例分析、参考文献等上网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建立网上答疑、讨论、测试系统,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使学生随时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性学习、讨论和向教师求教,实现超时空的教与学。
三、经济学实验教学课开设取得的效果和展望
近两年经济学实验课的开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和实用性,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学生们感受很深,评价颇高。在调查教学效果学生反馈中,摘录几段: 印象比较深的是总效用和边际效用实验,即让学生进入消费者角色并根据消费者均衡作出决策,合理分配收入得到最大总效用。这个实验让我体会到在不同的消费偏好下,消费者决策是不相同的,但是总效用却可能相同。上机实验将平时所学理论与模拟实验相结合,更好地理解了一些经济学原理。由于相对真实地进入了这些理论的角色方,我们对理论的接受度更高了,这些有趣的实验也增加了我们对微观经济学的兴趣。不得不说,这次的上机实验十分令人难忘和受教。在试验中,我们对这些经济学理论有了直观的而且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观看十遍同一个微视频并在每一阶段给出看后的边际效应评分,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消费者边际效应递减的状况; 在啤酒与电影票的分配试验中,我们体会到了经济人的选择问题与个人喜好的差异。在这次试验中,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效用递减理论实验。平时在课本的学习中,我们似乎并没有很好地感受到效用递减的实际效果,甚至不太能理解为什么效用水平会成为一个负值。通过这次试验中的视频观看,我们深深地感觉到,即使是一个能够带来欢笑的视频,在许多次的重复之后也会变得索然无味,甚至让人厌烦,这大概就是实际操作带来的更深层的理解吧。由此我们感受到,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的确为做上机实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而在实验中,我们更加感同身受地体会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真正用处,更加能够与实践相联系起来。通过做这些实验,我们对于从课本上获得的经济学的知识有更深的了解,更加能够设身处地地思考经济学问题,将经济学原理融入生活之中。虽说经济学不像工科课程那样要求非常多的实验操作,但在我看来,经济学实验算得上是课程内容的精华之一,因为平时所接受的各种经济变量与经济活动都是以抽象的形式记忆在脑中,若是对其没有足够的理解,就很难在现实世界应用,而经济学实验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以本次在经济学实验室所做的宏观经济学实验为例,我们进行了经济增长分析、市场货币流通等四项实验,每项实验均是以互动的形式完成,学生、老师和计算机三方互动协作,推动实验进展。想想平日脱离实验所做的各种练习,那都是在纸上通过计算完成的,而计算数据和经济变化过程都是题目所指定的,我们要做的仅仅是算出某项结果,这样一来就少了自己动脑分析进行经济决策的过程。而在经济学实验中,我们有多方互动,这意味着我们不光巩固了如何进行经济运算,更锻炼了对于经济市场运转的把握能力。譬如老师那边供给货币,而我们作为银行,要留出存款准备金,之后发放贷款,再接收存款,这样的过程一轮轮进行,我们所能看到的不仅是某一项经济数据的结果,更亲自参与到其中的某一环节,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这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它的运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