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交通发展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0: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交通发展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交通发展报告

篇1

日前,一项由IBM“企业全球精英志愿服务队”的6名顶尖专家组成的IBM“智慧城市大挑战”佛山公益项目团队,于今年7月初连续三周在佛山“蹲点”,通过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为佛山智慧城市建设“把脉”,并于7月26日向佛山市政府提交了“智慧佛山”建设终期报告,建议佛山市将建设“人本佛山”、“智慧佛山”的目标与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食品安全、水治理、智慧交通和产业转型几个领域切入,通过政企合作模式孵化培养佛山的高端服务业能力,进而推动佛山经济的转型和成长。报告还推荐佛山市把握城市管理体系转型和大数据分析科技这两个关键抓手,驱动智慧城市建设和产业转型。在此次项目中,IBM结合佛山城市化进程中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后面临的实际挑战,把前沿、完善的智慧城市研究和管理方法带到佛山。探索“人本佛山”的智慧发展之道是一个持续的历程,佛山也将继续深入研究项目成果,同时系统地构建智慧城市整体战略,打造以人为本、智慧宜居的升级版城市。

以人为本、智慧宜居的升级版城市化之路

佛山市东倚广州,南邻港澳,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作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增长的制造业城市,在中国宏观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下,佛山市更加重视改善民生,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建设人文宜居、经济发达、产业竞争力强的人本城市。佛山市政府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是实现“人本佛山”的重要战略举措,对于智慧城市的理念有着深刻的认同和理解,也有着在国内领先的实践。政府对于把佛山建设得更加智慧的承诺十分强烈。正是这些原因,使佛山成为了今年中国大陆地区唯一一个入选全球“智慧城市大挑战”项目的城市。

当前,在佛山这样外向型经济发达的制造业中心城市,走以人为本、智慧宜居的升级版城市化之路不但是势在必行,而且为佛山市经济产业转型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经过考察,IBM团队认为佛山可以从食品安全、水治理、智慧交通和产业转型这几个关键领域切入,大幅度的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居住满意度和民生水平,并在促进经济转型的同时实现可持续的发展。IBM大中华区华南区总经理郭仁声对此总结说:“食品、水、交通和产业转型这四个关键领域,不但是涉及民生福祉的关键领域,是包括佛山在内全国众多城市面临的关键民生挑战,而且也蕴藏着激发创新和驱动经济转型发展的巨大能量。佛山具有特殊的基础和禀赋,完全可能在这几个领域先人一步取得成就,建立强大的高端服务产业,并为其他城市的民生建设和产业转型树立范例。”

“人本佛山”升级之路,可以以食品安全、水治理和智慧交通为切入点,以产业转型为手段,在建设智慧佛山的同时打造强大的高端服务产业链。具体来说,报告建议佛山市通过在水源地部署水质监督设施,整合智慧水管理系统,协调不同水源地的事故警报信息及事件,比如从监控和数据采集设备、生产企业、社交媒体、摄像头等地传回的信息,以此加强总体应急响应能力,提升市民对水质的信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保证食品的安全和追溯;提出建立统一的交通管理系统,预测交通需求,优化交通处理能力,优化交通控制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减缓交通堵塞问题。

IBM团队相信,在这几个领域的突出成就能够帮助佛山大幅度提升居民的幸福感,树立“人本佛山”的品牌,与此同时吸引人才和高端产业来到佛山,从而帮助佛山建立更为繁荣活跃的市场经济,打造更强大更绿色的新产业结构。

高价值服务业是支撑城市升级的关键

高价值服务业,特别是高端IT服务业是支持两化深度融合、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结合佛山市的具体情况,报告提出了一种政企合作模式(P3,即在市场机制之下,政府及公共事业部门与企业合作),既充分发挥政府在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建设方面的优势,又发挥民营企业的创新和效率优势,能有效孵化和推进佛山高端服务业、特别是IT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信息技术积累,支撑IT整合、业务分析和ERP,从而进一步支持核心和新兴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这种在国外有成功实践的政企合作制模式把政府在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方面的强大能力与民营企业创新和高效率的优势结合在一起,双方合作在市场经济机制的主导下取长补短。专家相信这种合作制模式能够给一直以来“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的争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在做大蛋糕、做强产业的过程中实现双赢。

报告最后建议佛山建立统一的智慧城市管理机制,成立管理委员会,以人本城市为目标与落脚点,以实现关键成果指标为途径改善城市生态系统,以标准化的共享数据、商业分析工具及便于操作的数据门户作支撑,确保管理机制顺畅运行。

智慧城市大挑战助力“智慧之都”

篇2

国务院总理最近与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共同出席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时也力挺智慧城市,表示建设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协同推进。双方深入探讨了智慧城市发展中涉及城市运行管理、便民惠民服务、政府高效协同治理、产业发展转型等领域的重大问题,同意加强在智慧城市统筹设计、产业互惠发展、核心技术研发、标准合作、应用推广等方面的沟通与协调。并在智慧城市发展中的以人为本、绿色低碳、智能可持续、包容性发展等方面达成广泛共识。

全球典范

目前,很多国家已经开始智慧的建设,主要集中分布在美国、欧洲的瑞典、爱尔兰、德国、法国,以及亚洲的新加坡、日本、韩国,大部分国家的智慧城市建设都处于有限规模、小范围探索阶段。

首尔在美国罗格斯大学电子政府研究所的世界大城市电子政府评价报告中,首尔连续5年稳居榜首。首尔的智慧城市计划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在城市设施管理方面,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管理人员可随时随地掌握道路、停车场、地下管网等设施的运行状态;在城市安全方面,利用红外摄像机和无线传感器网络,提高了灾难监测自动化水平;在城市环境方面,智慧环境系统可自动将气象和交通信息发送到市民的移动终端;在城市交通方面,智慧交通系统可实现对公交信息和公共停车信息的管理,并智能地实现支持残障人士出行和控制交通信号。

新加坡新加坡智慧城市建设成绩引人注目。新加坡市建立起一个“以市民为中心”,市民、企业、政府合作的电子政府体系,让市民和企业能随时随地参与到各项政府机构事务中。在交通领域,新加坡推出了多个智能交通系统。在医疗领域,开发了综合医疗信息平台。在教育领域,通过利用资讯通信技术,大大提升了学生对学习的关注度。

纽约2009年10月,纽约市政府宣布启动“连接的城市”行动,以增加民众与政府的联系、企业与政府的联系、企业与民众的联系及民众间的联系。这项行动的内容主要包括:1.实施移动通信和311网络热线服务;2.启动电子健康记录与服务;3.整顿全市数据中心,实施“纽约市IT基础设施服务行动”计划;4.改造升级政府部门的电子邮件系统,提高政府工作效率;5.建立“纽约市商业快递”网站,提高政府对企业的服务效率;6.把宽带服务引进每个社区和每所学校,向低收入群体普及宽带服务;7.建立智能交通系统和智能停车系统。

斯德哥尔摩2010年被欧盟委员会评定为“欧洲绿色首都”;在普华永道2012年智慧城市报告中,斯德哥尔摩名列第五,分项排名中智能资本与创新、安全健康与安保均为第一,人口宜居程度、可持续能力也是名列前茅。他们的智慧城市理念之一是:“让原有的技术或者设施以新的形式或者理念来运作。”致力于建立电子垃圾处理系统,使城市垃圾可自动分类,并按需要循环利用,实现城市环境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智慧”经验

国外的“智慧城市”建设虽特色不同且风格迥异,但总结其经验可给我们如下启示:

智慧城市建设对政策具有较强依赖度,因此政府进行主导,并制定和推进一系列强有力政策、规划和顶层设计,在世界各地智慧城市建设中至关重要。如,首尔在2006年就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核心是通过建设覆盖全市互联网,使市民可随时随地使用或办理各项社会服务,提出“利用大数据解决市民小烦恼”的口号。而新加坡作为一个城市国家,在2006年启动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智慧国2015计划”。为此,新加坡政府制定了四大策略:第一,建立超高速、广覆盖、智能化、安全可靠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第二,全面提高本土信息通信企业的全球竞争力;第三,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信息通信人力资源;第四,强化信息通信技术的尖端、创新应用。

吸引和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加强与公众互动,获取广泛支持,同时引入竞争机制,促进信息产业发展,提高建设效率。在以上四个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无一例外地都与相关企业合作,给予相关企业政策支持,并引入竞争机制。

篇3

“下一个大未来是什么?云计算?”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Sam Palmisano)向高级副总裁乔恩(Jon Iwata)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IBM位于纽约州约克城高地的研究中心的会议室外正细雪纷飞,时值2008年1月。“云计算⋯⋯太窄了。”乔恩表示质疑。

下一个大未来

一个月后,乔恩的小组提到了“智慧地球”。“YES!”彭明盛兴奋地挥了挥拳头。此次会议是IBM首次提出“智慧地球”这个概念,但早在2000年,IBM就在为它做着准备。

“我们的星球‘不够智慧’,而‘不够智慧’会导致难以挽回的额外支出。在美国,由于电网效率低下而造成的电能损失高达总电能的67%。交通系统、零售系统、食品系统也是如此,美国的交通阻塞每年造成的损失高达780亿美元,消费品和零售行业由于供应链效率低下而造成的损失每年约为400亿美元,相当于其销售额的3.5%。”彭明盛在IBM内部研讨会中说道。

省下一分钱,就等于赚了一分钱。把这些不必要的支出降到最低,会是怎样一种情形?

描述起这个计划的前景,彭明盛带着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如果我们的星球多点智慧,让分散的哑巴网络聚在一起说话,互通有无,我们就能攻克交通堵塞和空气污染,也能够使陈旧的电网焕发新生。”

找出问题,投入百亿美元用于研发,邀请更多顾问参与,认真开展宣传活动,之后等待利润滚滚而来,这是IBM的行事方式。最著名的例子来自斯德哥尔摩,在那里的一个交通系统改造工程,在后来引起了奥巴马的关注。

斯德哥尔摩的交通规定是,对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点超出城市交通限制的车辆收取费用。IBM安装了光符识别(OCR)软件的高架摄像头,将车牌号拍下传送到数据中心,数据中心进行计费。这不算什么新技术,但它让交通总流量在系统一开始实施之际就锐减35%,尾气排放减少了14%。这个案例中,IBM更多的是将现有资源、技术进行整合。这种思路很快在IBM的其他客户那里运用开来,包括诸如“智慧的”医疗、水治理、零售、食品等系统。

奥巴马的邀请

“关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投资是否有利于创造就业岗位,我们需要一份分析报告。”奥巴马政府对IBM发出了邀请。这份邀请据传来自于奥巴马政府在新闻报道中听说了彭明盛正式对外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以及斯德哥尔摩交通改造的经典案例。

彭明盛在他的报告中给出了更进一步的见解:“危机同时意味着巨大机遇,大规模刺激性投资计划的目标不应仅仅是为了创造就业机会,解决一时之需。与其激发美国原有经济活力,不如顺应未来竞争变化,提前进行经济转型布局,抢占全球下一个经济周期的竞争制高点。智慧基础架构应是美国现在创造新就业岗位,刺激经济增长的最佳途径。”

“迅速创造工作机会以及通过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这是彭明盛报告的核心思想。那么,具体如何实施呢?

答案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整合起来。

“一直以来,我们的思路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发电厂、油井;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移动电话、路由器、宽带等。前者的特点是钢筋混凝土和电缆,后者是比特、芯片和带宽。”彭明盛在提交给奥巴马的报告中写道,然而“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事物―任何人、任何物体、任何流程或任何服务,任何组织都可以非常熟悉数字技术并与网络连接。”

篇4

在这场市场细分的战役中,三大运营商都面临几件必须要做并要加快推进的事,一是从基础层面上,各运营商都需要加快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铺设站点和加快网络覆盖,为“智慧城市”的实现打下基础,也为抢占市场打下基础。二是从战略层面上,各运营商纷纷与各城市谈判,签订“智慧城市”建设合作协议。自此,瓜分的格局从地理层面上开始产生。如中国联通在宁波智慧城市建设中成为主导;西安市政府与中国电信签订智慧城市建设合作协议;中国移动浙江公司投资,打造杭州“智慧城市”。

三大运营商布局“智慧城市”

从差异化竞争开始,在智慧城市的构建中,三大电信运营商三足鼎立的格局也渐渐形成。业内专家认为,三大运营商差异化发展,差异化竞争有益于弥补彼此的短处,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更加有益于智慧城市的构建及发展。

目前中国移动处于智慧城市的最显眼位置,其主打的4G技术比3G快十几倍。可以看出,在智慧城市中,中国移动的优势在于无线宽带网络的建设,中国移动的目标是实现“打造出一个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无线城市,推动城市信息化进程,构建并推动智慧城市的不断升级”。在3G时代,三大运营商分别有自己的无线接口标准,中国移动现在主打出4G的标准,虽不知未来发展如何,但目前无疑是其在“智慧城市”实现中的一大核心竞争力。据报道,杭州在B1公交车上已经对公众开放了4G业务,成为全国第一个开通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城市。

如何运用无线网络实现“精彩物联生活”,应该是中国联通在智慧城市中的发展方向。如,手机一卡通,以手机为载体,为用户提供身份识别、门禁、考勤、移动支付、停车管理等全方位服务。再如,汽车信息化产品服务,将4s店、车主、车载信息服务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紧密的网络等。

中国电信主打的是“宽带中国,智慧生活”。与中国联通的4G无线不同,中国电信在做的是有线和无线的无缝衔接,全面覆盖的通信网络。在铸造“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实现高速无缝宽带网络。在2012(第二届)中国智慧城市论坛会议上,中国电信天津公司网络发展部副总经理纪根茜表示:“中国电信是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大固定网络和移动CDMA网络的运营商,可以称之为智能管道的主导者,但是通讯运营商只是提供一个管道的通道,要想建设好智慧城市,作为对上连接各行业应用,对下连接物联网起着承上启下接口作用的运营商而言,我们可以依托网络优势,开放包括云计算、数据中心等综合平台,提供给各个行业应用。”除了行业内部协同,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当中至关重要,对此纪根茜说:“智慧城市一个真正的展示还是通过政府门户把智慧的应用展示给民众,通过门户把智慧城市和智慧成果展现出来。”

基于上述理念,中国电信推出智慧云海为智慧城市提供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在智慧云海智慧应用当中,中国电信在三大领域推出了36项的智慧应用,15个大的主题。”纪根茜举例,“我们推出了有关社会管理、政务监管、政府办公、公共服务四大主题的智慧政府应用;推出在智慧教育、城市交通、医疗卫生和社区生活的智慧民生应用比如天津西青居家养老服务;在金融、物流、农业深加工、园区也提供了相应的智慧产业应用体系,比如跟天津的有关部门合作的物流行业配送服务,自推出应用以后,目前客户的订单量大概上升了30%至55%,还有我们在天津16个院校、30多个企业提供的金融支付服务;我们和天津城投集团联合,推出智慧旅游的服务。这些应用只是做智慧城市的总体战略,目前我们在天津还有一些试点应用。”

运营商在智慧城市中的作用

据中国电信有关负责人介绍,智慧城市是借用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信息全面感知和互联网的基础上,实现人、物、城市之间的智能感知,自适应、智能化,通过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多种城市需求的智能响应。形成具备可持续动力的安全、边界、高校的城市形态,进而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2011年9月7日,上海市政府颁布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的行动计划。根据上海电信目标,一是要在全国最先实现城市光网覆盖目标,二是到规划期末,上海的宽带服务达到国际先进城市水平,三是到规划期末,上海电信覆盖热点将超过3萬个。目前上海城市光网覆盖超过了320萬用户,光纤人户突破90萬用户,电信WIFI热点数超过4500个。

在三网融合方面,上海电信与上海文广合作的IPTV已形成国内公认的上海模式。上海IPTV用户突破130萬,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IPTV城市。根据上海公布的云海计划,中国电信率先对外天翼云计算战略及解决方案。打造云计算基础服务,重点在云主机、云存储、云桌面、云手机等业务引领全国。

全球电信运营商在城市物联网发展方面非常迅速。据国外的电信公司报告,2011年全球物联网终端数已经达到了8140萬,年增长率46%。据统计,全球主要运营商物联网应用行业主要分布在汽车、医疗、金融、运输领域。上海在物联网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目标,就是实施智慧上海十项应用工程,包括智慧安防、交通、医疗、环保、校园、政府、工业、节能、社区这十个方向。

篇5

“泾渭大讲堂”心得体会

听了范俊峰所长和李新作部长通俗易懂又理论丰富的报告,我受益良多,思路更加清晰,视野更加开阔,对我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想法。

新型智慧城市是现阶段全面落实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同步发展的最佳平台,也是深化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新型智慧城市进一步强化跨部门、跨行业的组织统筹力度,提升信息资源整合水平、全面加快城市信息资源的有序汇聚、深度共享、关联分析,并通过共建共享基础设施、集约共建核心交换平台、整合利用新旧资源、统筹设计智慧应用、为我区群众、企业和各级部门,提供跨层次、地域、系统、部门、业务间的协同服务,实现城市的“智慧”。

当前我区要做好的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一步,即打通城市中枢脉络,构建从支撑、平台到应用的新型智慧城市“123”一体化建设格局。“1”即是“一个中心”,搭建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打造大数据枢纽中心,建立智慧城市“大脑”;“2”即是社会服务创新和政府服务创新,实现“互联网+政府服务”; “3”即是善政工程、兴业工程和惠民工程,包括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环保、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多个方面。

当然,我区现在还处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初期阶段,扎实的做好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和智慧城市运作的各类标准规范很重要,要避免在智慧城市漫长、复杂建设过程中的重复建设和反复协调、修改,要有前瞻性的做好我区新型智慧城市的规划设计,并一步步稳扎稳打做好建设工作。

篇6

专利调查报告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城市将承载越来越多的人口。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部分地区城市病问题日益严峻。为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智慧城市已被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上发展日程。

自2008年IBM在纽约召开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提出智慧的地球这一理念以来,智慧城市的建设在国内外许多地区已经展开,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国内的如智慧上海、智慧双流,国外如新加坡的智慧国计划、韩国的U-City计划等。

为了解目前全球范围内关于智慧城市的专利布局概况,我们在全球专利数据库中进行了检索,截至2017年11月21日,全球范围内共有与智慧城市主题相关的专利/专利申请共867件,合并后得到680组专利同族,其中国内专利457组,国外专利223组,国内专利数量基本为国外专利数量的两倍。

下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些专利族的布局状况进行解析,以了解智慧城市相关技术目前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

一、申请趋势

下图是智慧城市相关专利在全球范围内的申请趋势:

图1 申请趋势

上图可以看出,智慧城市相关专利的申请始于2006年,之后的五六年间始终保持着比较平缓的趋势,每年约有十来组申请,至2013年出现陡增,年申请量为68组,2017年突飞至269组。由于专利公开通常有一段时间的延迟,因此2017年的实际申请数量将会多于图示数据。从2017年目前已公开的173组可以预计,今年的申请量将仍会大于去年。

下图是智慧城市相关专利在国内外的申请趋势:

图2 国内外申请趋势

可以看出,国外专利申请较早,且量始终在十组上下,直到2017年跃至108组;国内专利申请始于2008年,当年只有1件(专利号CN200820101052.8,申请人福建先创电子有限公司,内容涉及智能城市无线网络资源共享系统,该专利已由于未缴年费而失效),持续申请始于2010年,虽比国外晚,但发展较快,尤其近几年的年申请量均大于国外申请量。进一步进行统计,发现国外专利基本都是发明,只有1组韩国实用新型,而国内专利中,发明有316组,实用新型有131组,实用新型数量约为发明数量的一半。

下图是智慧城市相关专利在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分布以及申请趋势,可以明显看出中国近几年在智慧城市方面的大力布局;另外韩国在该方面专利布局较早,但量始终不多;美国与中国的布局节奏相近,但从数量上来看,申请力度不及中国;其他国家仅有少量布局,例如德国、印度、日本、新加坡等。同时,2017年PCT申请增加至33组,可见各申请人在智慧城市方面,采用PCT申请进行海外布局也是比较常用的手段。

图3 各个国家分布及申请趋势

二、申请人概况

下图是智慧城市相关专利的申请人排名,可以看出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在这方面的毋庸置疑的优势,结合前文分析结果可知,三星电子的布局主要在美国和欧洲,在其本国仅有少量布局;其他申请人数量差距不明显,例如排名第二的申请人成都秦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秦川科技)有19组,其是专业从事燃气表设计、生产、销售的高科技企业,KT公司(KT CORPORATION)位居第三,为16组,其前身为韩国电信,是韩国一家有线/无线综合通信服务提供商,侧重于信息和通信业务,占有韩国本地电话和高速互联网业务的最大市场份额。另外IBM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有6组,布局地均在美国。

图4 申请人排名

下图是智慧城市相关专利排名靠前的申请人在近几年的申请情况,可以看出三星电子的申请基本都在去年和今年,其目前正处于大力布局期;秦川科技的19组专利均申请于2017年3月26日,且均为发明;KT公司申请较早,始于2006年,但2011年之后无申请;IBM公司不急不躁,申请节奏缓慢且平稳。

图5 申请人申请趋势

三、技术聚焦

3.1 IPC分类

下图是智慧城市相关专利的IPC统计分析,可以大致看出相关专利的布局方向,其中,大部分专利与电通信技术(H04)相关,尤其是数字信息的传输(H04 L)方面;其次较多涉及物理计算、推算、计数(G06),尤其是专门适用于行政、商业、金融、管理、监督或预测目的的数据处理系统或方法(G06Q);另外还有少量专利涉及照明装置或其系统的功能特征或零部件、照明装置和其他物品的结构组合物(F21V)等。具体分布数量及IPC含义如下图所示:

图6 相关专利IPC分布

在进行专利布局时,由于多种原因,使得国内申请人和国外申请人通常侧重点有所不同,下图是国外申请人关于智慧城市相关专利的IPC统计分析:

图7 国外申请人相关专利IPC分布

通过对上面图6和图7的比较,可以发现出,国外申请人的专利布局侧重点在无线通信网络(H04W),其中主要是专门适用于无线通信网络的业务或设施(H04W4/00)、本地资源管理的无线资源分配(H04W72/04)、连接管理的连接建立(H04W76/02)、网络业务量或资源管理的业务量管理(H04W28/02

)等,也有为数不多的一些专利涉及专门适用于特定经营部门的系统或方法,例如公用事业或旅游(G06Q50)等方面;而国内申请人的布局侧重点在数字信息传输的传输控制规程(H04L29/08)、以协议为特征的数字信息传输(

H04L29/06),以及专门适用于行政、商业、金融、管理、监督或预测目的的数据处理系统或方法(G06Q)等方面。

3.2 文本聚类

针对IPC分布图中每个IPC分类下的所有专利的文本内容进行组织和导航,绘制文本聚类图,以了解相关专利的文本聚类方向,从而了解申请人保护较多的技术聚焦方向,如下图所示:

图8 文本聚类

上图可以看出,智慧城市相关专利内容聚焦于多个方向,从技术角度看,较多聚集于无线通信、移动通信、传输、安全、监控、终端、数据、模型、控制系统、设备等方面;从应用方面看,较多聚集于智能水表、城市交通、停车管理、城市照明、绿化、温度监控等市政企划管理等方面。具体地,对每个技术聚类的相关专利进行二次聚类,并整理成表格,如下所示:

表1 二次聚类

根据上表中的分点地图可以看出,

①从技术角度

无线通信相关专利较多涉及服务器、网络、基站、空间多路复用、信道状态、拥塞控制、无线局域网、无线通信、身份验证、云服务等;

信息监控/安全相关专利较多涉及定位系统、远程、诊断、无线通信、全方位、管理系统、传感器信息等;

数据模型相关专利较多涉及三维、模型构建、用户界面、识别方法、神经网络、物联网、可视化等;

②从应用角度

信息监控/管理相关专利还较多涉及暖通空调、水力发电、电能表、城市照明、物联网、排涝、指挥,以及生物特征信息、身份验证等;

城市交通相关专利较多涉及交通信号、混合动力汽车、城市公交、交叉路口、立交桥、轨道交通、搜索、站牌、停车场、护栏、消防等等;

城市照明相关专利较多涉及太阳能、单灯、矩阵、物联网、断路器、电子、管理系统、控制等等。

四、总结

根据前文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智慧城市相关专利在近两年间均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当前正处于智慧城市技术相关专利的大力布局阶段,其中以三星电子尤其突出,国内也有大量公司进行相关技术研发;目前国内专利中,实用新型约占比1/3;申请人采用PCT手段进行海外布局也是比较常用的方式。

总体来看,智慧城市相关专利布局大多集中于电通信技术(H04)尤其是数字信息的传输(H04 L),以及物理计算、推算、计数(G06)尤其是专门适用于行政、商业、金融、管理、监督或预测目的的数据处理系统或方法(G06Q)。具体来说,从技术角度,较多聚集于无线通信、移动通信、传输、安全、拥塞控制、监控、定位系统、远程、诊断、控制系统、基站、终端、设备、身份验证、云服务,以及数据模型、用户界面、识别方法、神经网络等;从应用角度,较多聚集于智能水表、暖通空调、水力发电、城市交通、混合动力汽车、停车管理、城市照明、绿化、温度监控、排涝、指挥等市政企划管理等方面。

国内、外申请人的申请侧重点有所不同,国外申请人的专利布局侧重点在于智慧城市技术本身,主要是无线通信网络,例如专门适用于无线通信网络的业务或设施、本地资源管理的无线资源分配、连接管理的连接建立、网络业务量或资源管理的业务量管理等;而国内申请人在布局时对技术本身和技术应用并重,侧重点在于数字信息传输的传输控制规程、以协议为特征的数字信息传输,以及专门适用于行政、商业、金融、管理、监督或预测目的的数据处理系统或方法等方面。

国内企业对智慧城市的热衷度正空前高涨,各申请主体对智慧城市技术的专利申请正大力加强,无论是从技术方面还是应用方面,涉及内容都非常全面和宽广,涵盖了从数据模型到通信网络再到云服务、从智能家庭到市政企划的方方面面。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下,我国的智慧城市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挑战,整个产业链的形成尚需较长时间的探索。面对这个有利契机,神州数码更需重视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并注重利用专利制度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同时运用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结合本土,为智慧城市标准的建立为国家出谋划策,以助力我国智慧城市的更快更好实现。

专利常识

l 什么是专利?

专利是专利权的简称。指按照专利法的规定,由国家专利机关授予发明人、设计人或其所在单位,在一定期限内对某项发明创造享有的专有权。

l专利如何才能受到保护?

一项新的发明创造只有申请专利,取得专利权才能受到法律保护。

l 专利如何分类?

专利分为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类型。

发明专利: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能取得专利的发明可以是产品发明,也可以是方法发明。

篇7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城市;感知基础层;网络中间层;智慧应用层

中图分类号:TN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0510015-02

0 引言

随着数字城市、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城市成了当今国内外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趋势和热点。然而在当今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发展中,特别是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尚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学者指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有诸多不足。例如,物联网、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相关关键技术尚未完全解决,对智慧城市的本质内涵、特征缺乏深刻认识,尚未了解和体会智慧城市的精髓,国家还没有从顶层对其进行全局设计以及安全保障体系尚未建立等等。在这里我们认为,厘清智慧城市的内涵、本质特征以及基本要素构成是一个最基本的也是尤为重要的关键问题,认清智慧城市的本质就可以防止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盲目性,从而实现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全局性和可行性。

1 物联网与智慧城市

1.1 什么是物联网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较早应追溯到1999年,正式提出是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物联网在字面上意思是指物体与物体之间能互相链接,物体和物体之间能互通消息,通过网络链接能实现物物之间的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物联网的实质是利用传感网、射频识别(RFID)、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模糊识别等技术实现物品之间的自动识别、信息互联以及智能化处理等。当今互联网是物联网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利用传感网、RFID、无线通信技术等多网融合技术,建构一个涵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物联网世界里,物体之间能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在未来的物联网世界中,通过RFID、传感器等规范、准确、广泛的感知和存储信息,通过传感网、通信网、移动互联网等多网融合技术把它们自动识别的信息集中到中央控制系统,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信息交换和共享、物品的“透明”管理以及智能化的加工、处理与管理。我国较早把物联网称为传感网,1999年中科院开始传感网方面的研究,目前我国物联网、传感网技术的研究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在国际物联网标准制定中拥有话语权,拥有了从技术、器件、材料、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物联网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如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校园、智能环保、智慧生活、智能家居、智慧政府、智能消防等等。基于物联网的现代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市场的逐步形成,将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据美国Forrester机构预测,未来物联网所带动的产业价值将比互联网大30倍,有望形成下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1.2 智慧城市的内涵

1.2.1 智慧城市发展概述。“智慧城市”首次出现在1984年美国拉斯维加斯的一家以智慧城市命名的产业技术协会组织,欧盟在2007年的《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率先提出“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创新构想,2009年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的地球”。从2005年开始,我国学者开始借鉴国外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经验。2009年,国家总理在北京科技界大会上作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报告,报告中诠释了“物联网”、“智慧地球”等与智慧城市密切相关的关键概念,标志“智慧城市”的研究引起国家层面的重视。从2010年开始,智慧城市指标体系进入了研究者视野,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了“中国智慧城市(镇)科学评价指标体系”、上海浦东新区了“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2010年,

《中国智慧城市(镇)建设行动纲要(建议案)》由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制定完成,提出未来5年发展100个智慧城市(镇)、200个智慧城区示范区的建设构想。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将成为国内新一轮城市发展与转型的创新点和有力支撑。

1.2.2 智慧城市的内涵。IBM认为“智慧城市”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响应。北京大学朱跃生教授认为: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智慧城市。胡宝钢教授认为智慧城市就是对于城市发展过程的集成和复合,即智慧城市是对工业城市、信息城市、互联城市、智能城市、数字城市五个阶段的集成和复合。国脉互联认为智慧城市的本质特征是更加透彻的感知、更加广泛的联接、更加集中和更有深度的计算,智慧城市的“智”指智能化、自动化,是城市的智商;“慧”指灵性、人文化、创造力,是城市的情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智慧城市人类城市建设的延续,是从工业城市、信息城市一直到数字城市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必然产物。其本质特征是以传感器、物联网、高速无线信息基础设施为基础,以精细、准确、可靠的传感网、互联网等多网融合为传感经络,以数据挖掘、云计算、模糊识别、智能技术等为神经中枢,以智慧经济、智慧产业、智慧技术、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医疗、智慧校园、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总之,智慧城市是人类城市化进程中,实现人与环境、人与城市、人与自然高度融合、协调发展的更高阶段。

2 智慧城市的特征

2.1 全面感知。更全面更加透彻的感知是智慧城市的基础也是其基本特征,即利用各种传感技术和设备,使城市中需要感知和被感知的人与物可以相互感知,且能够随时获取需要的数据和信息。要想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传感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是关键,传感设备在智慧城市中的广泛嵌入是基础,传感设备在智慧城市中的广泛嵌入形成了智慧城市的“感觉器官”。

2.2 可靠传递。在广泛的联接基础上形成可靠传递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即融合移动互联网、电信网、互联网、物联网形成泛在化的网络承载系统,并安全可靠的将各种采集信息和控制信息进行实时准确的可靠传递。基于广泛联结的可靠传递是智慧城市的信息来源的基础,广泛联结如同智慧城市的“经络”,而可靠传递如同智慧城市传递来自外界的准确“刺激”信息,是智慧城市对外界信息的准确通信。

2.3 智能处理。更加集中和更有深度计算的智能处理能力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即利用云计算、数据挖掘、智能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快速、集中、准确的分析和处理,并做出智能化的控制与处理。对海量的数据,利用数据挖掘、云计算、模糊识别等智能技术对其进行智能化的处理是实现智慧城市的关键和标志,是智慧城市区别于数字城市的关键点。

2.4 人性化管理与服务。智慧原本是对人的灵性的描述,现在移植到城市建设之中,其目的是要实现城市的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人性化等,即城市像人一样也有灵性也有智慧。当城市的运行建立在全面的感知、可靠的传递以及智能的处理的基础之上时,城市也如同人一般具有了灵性和智慧——智慧城市。

3 智慧城市的要素构成

3.1 智慧城市的“躯体”:感知基础层。感知基础层是智慧城市的“躯体”与“感觉器官”。传感设备在智慧城市中的广泛嵌入形成了智慧城市的“躯体”与“感觉器官”,感知基础层的功能是收集现实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和数据,包含各种物理信息量、坐标信息、身份信息、声音、视频数据等,感知基础层成了决定物品是否能感知、能说话的前提条件。数据采集与执行主要是运用智能传感器技术、身份识别以及其他信息采集技术,对物品进行基础信息采集,同时接收上层网络送来的控制信息,完成相应执行动作。物联网的数据采集涉及传感器、RFID、互联网、通信网等数据采集、二维码和实时定位等技术。感知基础层使整个城市有了“躯体”和“感觉器官”,整个城市既能向网络表达自己的各种信息,又能接收网络的各种控制命令。

3.2 智慧城市的“经络”:网络中间层。网络中间层是智慧城市的“经络”,即信息传导系统。它将完成整个城市甚至整个国家范围的信息传递与沟通,通过移动互联网、电信网、互联网、物联网形成泛在化的网络承载系统,并安全可靠的将各种采集信息和控制信息进行实时、准确、可靠的传递,把信息安全、快捷、可靠的送到城市的各个地方,使物体自己之间能远距离、跨领域通信,从而实现城市之间、甚至全球范围内的通信。网络中间层形成了智慧城市的“经络”,“经络”的形成使信息传递有了通道,智慧城市中可靠的传递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强大的网络中间层是智慧城市可靠传递的保证。

3.3 智慧城市的“大脑”:智慧应用层。智慧应用层是智慧城市的“大脑”。智慧应用层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快速、集中、准确的分析和处理,并做出智能化的控制与处理,完成物体信息的采集、分析、决策等功能,智慧应用层是物联网的控制层、决策层。物联网的最终服务对象还是人,其目的是要实现城市的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人性化等,智慧原本是对人的灵性的描述,现在移植到城市建设之中,城市也如同人一般具有了灵性和智慧。物联网的应用服务涉及到当今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领域,如智慧校园、智慧医疗、智慧家居、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电网等。智慧应用层是智慧城市的“大脑”,智慧应用层使城市具有了灵性,实现了城市的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使城市更具有人性化和创造力。

4 结论

随着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热潮的掀起,我国建设智慧城市己成必然,各级政府已经把智慧城市的建设作为新一轮城市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推动力。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我们必须弄清楚智慧城市的内涵、特点和基本要素,研究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规律,充分借鉴全球智慧城市的建设经验,结合各城市智慧城市发展的特点和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特色,探讨出一条可行之路,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篇8

“智慧中国(Smarter China)”是以信息化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新为驱动,以环境为载体,以智慧为本位,涵盖城乡管理生产、生活、环境、文化等方面的智能化。“智慧中国(Smarter China)”是“数字中国(Digital China)”发展的高级阶段。形象地讲:数字中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慧中国。因之,智慧中国离不开大数据技术,我们必须用大数据技术来建设智慧中国。

大数据的定义及特征

联合国资料显示,全球互联网流量累计达到1EB(即10亿GB或1000PB)的时间在2001年是一年,在2004年是一个月,在2007年是一周,而2013年仅需一天。未来10年里预计数字信息总量将从2009年到2020年增长44倍,全球数据使用量将达到大约35.2ZB(1ZB=10亿TB)。

大数据(Big data)泛指P(1000个T)级以上的数据(包括E(100万个T)、Z(10亿个T)级大数据)。维基百科把大数据定义为一个大而复杂的、难以用现有数据库管理工具处理的数据集。广义上,大数据有三层内涵:一是数据量巨大、来源多样和类型多样的数据集;二是新型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三是运用数据分析形成价值。因之,业界将大数据的特征概括为4V: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和“1秒定律”。

大数据技术包括信息的采集技术、整理加工技术、存储技术、管理技术、传输技术、搜索技术等各个方面,涉及到数据库、网络、人工智能、通信、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仿真等信息技术的各个专业领域,其核心技术是数据挖掘(DM)和数据分析技术,其本质是知识发现(KDD)。

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车联网、手机、平板电脑、PC以及遍布地球各个角落的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无一不是数据来源或者承载的方式。在智慧中国建设中,大数据将会如基础设施一样,有数据提供方、管理者、监管者,数据的交叉复用将大数据变成智慧中国的一大产业。据统计,目前大数据所形成的市场规模在51亿美元左右,而到2017年,此数据预计会上涨到530亿美元

大数据对智慧中国建设的推动作用

大数据将对智慧中国的科学研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对培育数据产业,服务智慧中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大数据将改变智慧中国的治理模式、企业业务流程和个人生活方式。大数据时代网民和消费者的界限正在消弭,企业的疆界变得模糊,数据成为核心的资产,并将深刻影响企业的业务模式,甚至重构其文化和组织。因此,利用大数据更加贴近消费者、深刻理解需求、高效分析信息并作出预判,将对智慧中国治理模式、对企业的决策、组织和业务流程、对个人生活方式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大数据将引发智慧中国新一轮信息化投资和建设热潮。据麦肯锡预测未来智慧中国大数据产品的潜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7万亿元,给IT行业开拓了一个新的黄金时代。数据处理技术和设备提供商、IT系统咨询和ERP/CRM/BI改造服务商、智能化和人机交互应用以及信息安全提供商将获巨大需求,相应公司将获得机会。

大数据为智慧中国拥有数据资产的企业提供发展机遇。预计今明两年将是大数据市场的培育期,2015年以后大数据产品将会形成业绩。由于国际巨头在硬件层和基础软件层垄断优势明显,本土企业将主要依靠对客户需求的了解和客户资源优势,以及本地化服务的优势,在应用软件层分得蛋糕,拥有大数据处理、挖掘技术、数据分析人才以及数据资产的公司值得看好,将在智慧中国建设中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大数据反映智慧中国的舆情和民意。网民在网上产生的海量数据,记录着他们的思想、行为乃至情感,这是信息时代现实社会与网络空间深度融合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很多规律性信息。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2013年底我国网民数已超过8亿,手机网民已超过6亿,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可以了解智慧中国的大众需求、诉求和意见。

大数据将对智慧中国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推动作用。企业和政府的信息系统每天源源不断产生大量数据,根据赛门铁克公司的调研报告,全球企业的信息存储总量年增67%。医院、学校和银行等也都会收集和存储大量信息。政府可以部署传感器等感知单元,收集环境和社会管理所需的信息。智慧中国倘若能够更有效地组织和使用大数据,国家将得到更多的机会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选择重点领域推进智慧中国大数据建设。

用大数据技术建设智慧中国要重点选择以下八个具有大数据基础的领域和具有迫切需求的行业,探索“数据、平台、应用、终端”四位一体的新型商业模式,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促进大数据技术成果惠及广大民众。

城市规划。根据全国城镇化建设工作会议的战略部署,重新搞好各地的城镇建设规划;通过对城乡地理、气象等自然数据和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人文社会信息的挖掘,为城镇规划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强化城镇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尽快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使城市管理实现快捷有序科学化。

智慧交通。针对交通规划、综合交通决策、跨部门协同管理、个性化的公众信息服务等需求,建设全方位交通大数据服务平台。整合城乡道路交通、公共交通的大数据资源,汇聚气象、环境、人口、土地等行业数据,逐步建设交通大数据库,提供道路交通状况判别及预测,辅助交通决策管理,支撑智慧出行服务,加快交通大数据服务模式创新。针对现代物流业务的需求,建设物流大数据平台。汇聚整合城乡货物、运输车辆等数据,融合多源物联网、北斗导航等数据,实现货运数据共享服务,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现代货运物流服务体系。

医疗卫生。针对临床质量分析、医疗资源分配、医疗辅助决策、科研数据服务、个性化健康引导的需求,建设全民医疗健康公共服务平台。在健康信息网已有数据的基础上,汇聚整合医疗、药品、气象和社交网络等大数据资源,形成智能临床诊治模式、自助就医模式等服务模式创新,为民众、医生、政府提供医疗资源配置、流行病跟踪与分析、临床诊疗精细决策、疫情监测及处置、疾病就医导航、健康自我检查等服务。建设完善涵盖城乡所有患者的电子诊疗档案库,形成PB级的医疗健康大数据资源,实现支撑城乡主治医生同时在线诊疗的辅助能力。

食品安全。针对食品安全和管理的需求,建设食品安全大数据服务平台。汇聚政府各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数据、食品检验监测数据、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索证索票数据、食品安全投诉举报数据,建成食品安全大数据资源库,进行食品安全预警,发现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促进政府部门间联合监管,为企业、第三方机构、公众提供食品安全大数据服务。

数字生活。针对日益增长的现代化生活需求,建设数字生活大数据服务系统。收集整合流行时尚、行业发展指数、用户消费习惯、收视记录、社交媒体、地理位置等大数据,充分挖掘用户的消费习惯和兴趣偏好,提升企业辅助决策能力,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商业模式,面向所有消费者提供个性化衣食住行生活互动信息。

制造业。针对科学评价生产系统规划、降低产品缺陷率等需求,建立制造业大数据系统。整合已有的车间制造、质量体系、工序数据、成本核算等建模数据,为工厂生产、实际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收集产品生产过程各环节的实时质量数据,实现敏捷的一体化质量监测和管控,并支持产品质量追溯,形成基于大数据的一贯过程质量控制及分析系统,并向第三方提供服务。

公共安全。针对治安防控、反恐维稳、情报研判、案情侦破等实战需求,建设基于大数据的公共安全管理和应用平台。汇聚融合涉及公共安全的人口、警情、网吧、宾馆、视频、人脸、指纹等海量业务数据,建设公共安全领域的大数据资源库,全面提升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快速响应和高效打击犯罪等能力。

科技服务。针对科技服务数据整合、交互式服务、发展趋势预测、战略决策支持等需求,探索科技服务链整合、众包分包、供需对接的交互式平台型服务模式,建立科技服务业资源共享体系,建设跨领域科技服务与工程创新平台。汇聚科技成果、项目、人才、服务、互联网创新创意等大数据资源,支撑研发设计、技术转化、创新创业、科技咨询等方面的科技服务。打造“科联工程”,形成跨领域的大数据服务模式。

依托统计部门为全国大数据采集应用探索新路。

统计部门是城乡大数据采集应用的主导部门,在业务工作中要不断明确工作重点,有条不紊地落实和推进大数据应用工作,为全国大数据采集应用探索新路。一在专业突破方面,以价格统计和贸易统计为例,逐步研究采集互联网信息特别是电商交易数据和价格数据以补充完善调查样本,研究建立商场、超市和电商企业向统计部门提供完整电子化交易记录的制度。二在企业电子化记录应用方面,要与有关高校和科研部门协作,积极研究开发企业电子化生产经营记录自动导入统计联网直报系统的技术,争取2014年在联网直报平台正式加载自动导入软件。三在应用政府部门电子化行政记录方面,进一步加强与民政、工商等部门的协作配合,推进电子化行政记录和统计信息的共享。在居民收入、劳动工资等统计中,要不断研究通过对税务、银行等部门行政记录的分析,评估公民收入、工资、家庭资产等统计数据,特别是评估与校验高收入阶层的相关数据。四在利用大数据开展经济走势预测方面,各级统计部门要与网络公司、科研单位和咨询机构等开展合作,探索利用网络搜索数据建立相关统计分析和计量模型,进行经济形势分析预测,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服务。

用大数据建设智慧中国应采取的对策

大数据的应用与分析对做出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应该为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做好充分准备,以确保智慧中国快速建设。

建设“大数据”宽带高速通道。大数据如同节假日高速公路上的汽车,如果路面狭窄就会发生严重拥堵。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35期2014年第0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对此,我国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电信企业要积极落实“国家宽带工程战略”,争取在“十二五”末建成融合3G(第三代移动通信)、4G(第四代移动通信)、WLAN(无线局域网)、宽带固网及NGB(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等城域高速网络,实现高速安全、多层次、立体化网络覆盖;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全面实现“百兆到户,千兆到企”的宽带接入能力,城域网全面支持IPv6(国际互联网协议第6版)访问与解析;WLAN热点覆盖广泛,城乡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90%;力争实现TD-LTE(分时长期演进)网络全面商用,极大满足智慧中国建设的需求,为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拓宽通道。

实施“三网融合”和数字家庭试点。推动基于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的产业转型和资源融合,重点发展基于广电网的电信增值业务、互联网接入业务和电信运营商的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业务;开展“三网融合”数字家庭试点示范,普及家庭高清互动娱乐、视频通信、节能管理、安全监控、远程教育、家庭医疗保健等智能化信息应用。到“十二五”末,形成全国统一有线广播电视网,建成IPTV、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和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全面实现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使数字、图像、视频等大数据公开使用,畅通无阻。

构建各级政府大数据中心。建设和完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和宏观经济等基础信息数据库,以及市场监管、社会信用等专题信息数据库,制定管理办法,完善信息动态更新机制,依托各级云计算中心建设政府大数据中心,提高从大量数据中采集、访问、组织、分析和可视化处理信息的水平。到“十二五”末,各级要建成多层次的空间信息云服务体系,建成宏观经济数据库,为贮存、计算、处理、分析大数据,满足城乡管理、企业生产经营、公民生活需求和政府智慧决策提供服务。

建立政府和社会联动的大数据形成和应用机制。各级政府部门和各行业要全面实施信息公开制度,推动公共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信息资源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积极推行政府网上办事,收集分析挖掘社会政务服务需求,推进公共服务个性化和政府决策智能化。支持公共服务机构和商业机构开放与社会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数据。推进国民经济各行业和企业数据开发,发展商业智能。鼓励开展服务大众的大数据应用,提升智慧生活品质。

制定实施大数据的有关政策措施。大数据就是资源,建设智慧中国离不开大数据的开发应用,必须制定有关政策措施,确保大数据这一科技生产力发挥作用,以推动智慧中国建设。

创新体系建设。各省市要成立“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设立“大数据科学实验室”、建设“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以大数据技术创新及产业应用为目标、以联盟为纽带促进形成若干引领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的企业联合实体;以合同契约为保障有效整合产、学、研、用等各方资源,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市场刚性需求为推动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符合国内外产业发展需求的共性应用技术、产业标准和产品规范。

培养专业人才。开展数据专业领域人才的培养,培训一批资深数据工程师,培育跨界复合型人才,与国内外数据专家形成持续稳定的协作关系。鼓励高等院校和企业合作,开展数据科学和大数据专业学历教育,依托社会化教育资源,提高大数据产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发挥大数据高层次引进人才的重要作用,开展大数据专业培训,形成人才梯队。

完善制度法规。研究大数据产业相关的政策法规,提出数据资源权益、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法规细则建议,制定大数据相关标准,并提出技术解决手段,在保护数据资源的同时,促进数据资源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在人才、财税、科技金融等方面设计有利于数据人才和数据产业发展的政策,逐步建立有利于各地大数据研究与发展、并保障大数据安全的制度法规体系。

篇9

10月5日,ISO TC268 SC1 WG1(智慧城市基础设施计量工作组)在会上启动了新国际标准的动议――PWI 37153,即智慧城市性能与集成的成熟度模型,提出了“多段成熟度模型”,模型有助于从建设进程与发展阶段等角度,理解智慧城市的建设效果,对当前我国智慧城市评价工作具有参考价值,我国标准专家团队将积极参与该项标准的制定。

有关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的评估与评价一直是多方关注的要点。2009年,维也纳工业大学从6个维度提出智慧城市评价模型;2014年,ISO TC268 WG1也推出了可持续城市评价体系ISO 37120;TC268 SC1推出了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标准TS37151;在IEC SEG1 WG6中国专家组提出了智慧城市评价方法与体系;ITU-T FGSSC(现ITU-T SG20)也撰写了相关的评价报告。

其中维也纳工业大学从智慧产业、智慧民众、智慧治理、智慧移动、智慧环境和智慧生活6个维度提出了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包含31个要素、74个三级指标,被各研究机构广泛参考。

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方面,2014年5月15日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的全球城市峰会期间,ISO/TC268正式了ISO 37120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关于城市服务和生活品质的指标――国际标准。ISO 37120是ISO/TC268的第一项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标准。ISO 37120 最初起源于世界银行于2006年启动的一项城市评价研究项目,于2014年正式成为国际标准。目前,ISO 37120已经进入标准的试点实施阶段,为标准的进一步修订奠定了基础。我国上海成为全球20个试点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试点城市。

此外,ISO/TC 268 SC1智慧社区基础设施分技术委员会先后了TR 37150、TS37151技术标准报告。TR 37150报告对当前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相关计量工作进行了回顾,并提出了未来标准的方向,对城市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的技术性能计量进行了讨论。该报告是智慧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第一个国际标准文件。

ISO TS 37151于 2013年7月启动征集意见,是TR37150任务的延续,意味着智慧城市相关国际标准建设全面展开。该技术规范聚焦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指标,专注于让先进技术实现的解决方案,从5项最基本的基础设施(能源、水、交通、信息技术、垃圾废弃物)开始评价智慧城市基础设计的性能,并对指标的期望特征进行描述。

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方面,IEC于2013年5月在标准管理局(SMB)批准下成立了智慧城市系统评估组(SEG1),下设3个任务组(TG)及7个工作组(WG)。SEG 1旨在开展智慧城市标准化战略、术语及评价现有标准化活动、参考架构、标准路线图等方面的研究,并为IEC下一步在智慧城市、特别是与电子电工结合方面的标准化工作指明方向。SEG 1主席国为日本,中国和德国担任副主席国。我国还同时担任了SEG1下设的8个工作组中5个工作组的组长,分别负责开展智慧城市设施管理、城市规划与仿真系统、智能家居、智能教育、评价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积极将我国相关标准化成果推向国际。目前,SEG 1即将完成研究任务,将于明年组建成立智慧城市系统委员会(SYC)。我国已将智慧城市评价、城市管理及已有的由中国承担的5个工作组的具体研究内容纳入到未来系统委员会的职责范围内,并将积极承担系统委员会的副主席及咨询组组长的职位。

在国际电信联盟(ITU-T)方面,2013年2月成立了智慧可持续发展城市焦点组(ITU-T FG-SSC),现转化成SG20(物联网与智慧城市社区工作组),旨在从ICT角度提出智慧可持续发展城市路线图、智慧可持续发展城市综述及ICT所扮演角色、智慧可持续发展城市关键指标等方面的工作建议。西班牙为主席国,中国专家担任副主席,同时兼任第三研究组的协调员。到目前为止,焦点组举办了5次全会,已开展了17个技术报告的编写,中国专家牵头了其中的6个报告,并参与了其他7个报告的编写工作。

在上述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化工作中,我国的标准专家队伍都担任了召集人等领导职务,并通过提交关键贡献物等方式,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引领智慧城市研究方向,同时也在积极地将我国智慧城市标准研究成果推向国际。

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推进,标准和评价工作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一方面国家层面即将对试点进行验收,另一方面,一些务实的地方政府也认识到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评价体系的重要性。通过监测城市各领域与智慧城市建设内容相关的指标,对智慧城市战略实施后对城市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评估,可作为调整各项目实施路径、实施进度、资金与组织投入的重要依据。

2013年,住建部在启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时推出了《中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究》;在“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部际协调工作组”制定的2015年工作计划中,把“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作为重大课题。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也制定并了《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框架》和《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分项制订的总体要求》,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各分项制定提供统一依据和参考。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框架》提出了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该框架分为能力类和成效类两类指标,能力类指标一般是客观性的指标,体现建设、管理与应用水平,主要包括信息资源、发展机制、网络安全、创新能力共4个方面的保障水平;成效类指标反映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和方向,体现给市民、政府等用户带来的实际影响和用户的主观感受,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社会管理精细化、生活环境宜居化及产业体系现代化共5个方面的城市建设成效。从“信息资源”到“产业体系”都属于一级指标,分别下设若干的二级指标。

篇10

[关键词]智慧智慧城市信息技术城市信息化数字城市泛在城市

[分类号]G25

“智慧城市”(smart city)是进入21世纪全球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据统计,至2011年初,全球有不下50个城市(或国家)-进行了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和新热点。中国目前也有20个左右的城市(或省区)在进行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研究智慧城市的性质和特点、类型和内涵以及带给人们的启示,对于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和建设更美好的宜居城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智慧城市的性质与特点

1.1 何为智慧

“智慧”(smart)一词解释为对事物认知、应对和创新的聪明才智和应用能力,也作“智惠”。“智慧”在中外有不同的源流。在中国,“智慧”在古代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了,意为聪明才智。“智慧”也是梵语“般若”(prajna)的意译,在佛教中解释为认识世界、把握真理的最高能力,能洞察一切,如同烛光照物。智慧的古英语smeortan,源于西日耳曼语支,与德文中的“激痛”有所关联,现在用得最多的义项是智能。1972年,smart一词首次被解释为“智能型的,并具备独立工作的技术设备”。根据牛津英语语料库统计,此后smart成为与card(卡)搭配最多的词语。从中外“智慧”词源的起始和演变分析,“智慧”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事物认知的识见,二是对事物应用的能力。智慧可以是就个人而言,或者就团队机构而言,也可以就城市或国家乃至地球而言。

1.2 智慧城市的性质

2001年,韩国首尔制定了泛在城市的规划,成为世界上较早的智慧城市建设案例。2007年10月,欧盟委员会在发表的《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第一次对“智慧城市”的定义进行了具体界定:智慧城市可以从六大坐标维度来认识,即智慧经济、智慧流动、智慧环境、智慧人群、智慧居住和智慧管理。当一座城市既重视信息通讯技术和知识服务,又注重社会基础的应用效能和自然资源的智能管理,既将参与式管理融入其中,又将其作为共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升更高品质的市民生活的要素,这样的城市可以被定义为“智慧城市”。2009年,IBM商业价值研究院在其《智慧地球》的研究报告中认为:“智慧的城市可以带来更高的生活质量、更具竞争力的商务环境和更大的投资吸引力”。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史上人类在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中对现代城市科学发展的悟性、认知和实践,智慧城市既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特征,更体现出社会、环境、智力和参与式管理的核心功能,成为体现现代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要素。综观全球智慧城市发展的实践,我们可以对智慧城市作如下的定义:“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信息技术设施为基础,以社会、环境、管理为核心要素,以泛在、惠民、绿色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韬略。”所谓韬略,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兵书《六韬》和《三略》,既有战略的谋划,也有战术的应对,后引申为对事物的谋略和应对方法。智慧城市就是对现代城市科学发展的战略认知和明智应对的具体方法。

1.3 智慧城市的特点

智慧城市也是城市“持续规划”、“滚动式发展”的规划思想的产物,成为人们在思考城市可持续发展时所提出的新方案和诊断城市各类疾病中所开出的新药方。智慧城市与城市信息化、数字城市、知识城市、创意城市等既有内在的联系又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是以往这些城市发展理念的整合与升华。智慧城市的诸要素中,社会与环境这两大要素将其与技术导向的城市之间划清了界线,后者往往也被称为城市信息化、数字城市。与城市信息化相比较,智慧城市不仅仅停留在信息技术的层面,而是将技术融入城市化,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注重综合管理、资源节约、市民参与和生活品质,将信息化中的信息系统发展成为无所不在的互动的感知网络。与知识城市相比较,智慧城市秉承了知识城市中的知识管理理念,将智力的要素融入到遍布城市人体细胞的泛在管网之中,使各类资源的效能最大化和最优化。与数字城市相比较,智慧城市跳出了技术藩篱,使城市发展的内容更为丰富和可持续,智慧城市将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融为一体,将着力点聚焦于社会与环境,注重智力、管理和市民生活的质量,较之数字城市更具有科学发展见识的新高度。与创意城市相比较,智慧城市的创新更多地集中在技术、管理和资源的层面,体现出整合、互动和可持续的创新,而创意城市更多地集中在文化、艺术和设计的层面;同时两者之间在技术层面颇多相类之处,因为大量的创意就是依靠声、光、电等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来实现的。从城市的整体发展而言,智慧城市更注重整合协同、泛在互动、管理服务、效率效益、绿色低碳,将经济的可持续、环境的可持续和社会的可持续融为一体。从感知、记录和监控的数据演化为无所不在的联网信息,由碎片化的海量信息经过智能系统上升为知识管理和服务,进而发展成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远见智慧,这种演进升华过程体现出了智慧城市创新发展的新境界,让人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感。

1.4 智慧城市的发展阶段

智慧城市按其建设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为前智慧城市建设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注重技术的发展,其着力点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通讯技术的推广,城市信息化和数字城市正是这一阶段的理念与实践。②第二阶段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注重构建城市泛在网络和服务,其着力点是将城市信息化中的信息系统发展成为一体化的感知网络并藉以提供无所不在的服务,泛在的城市的U―City正是这一阶段的理念与实践。U是英文“ubiquitous”的第一个字母,这个单词的意思是普遍存在的、无所不在的,即任何市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意的网络和设备即可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相关服务。③第三阶段是智慧城市的高级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注重社会、环境与管理,其着力点是整合、惠民、绿色。智慧城市的三个发展阶段是前后紧密相续或互相交叉或交融的。

2 智慧城市的类型与内涵

2.1 智慧城市的类型

从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至今的实践案例分析,智慧城市按其建设的行政区域范围广狭可以分为城市型、国家型、泛城市型、城市区域型等类型:其中城市型数量最多,如智慧普兰尼特谷(葡萄牙)、智慧布里斯班、零碳城市马斯达尔(阿联酋)、智慧上海;国家型如美国宽带计划、新加坡智慧国、中国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泛城市型如欧盟智慧城市规划、上海世博会智慧城市实践、智能海南岛;城市区域型如爱尔兰智慧戈尔

韦湾、智慧长沙梅溪湖、智慧闵行等。智慧城市也可以按其建设的内容主题进行划分,如斯德哥尔摩智慧交通、丹麦奥胡斯智慧公众、鹿特丹水广场等。

2.2 智慧城市的内涵

智慧城市的内涵十分广泛,在欧盟六大坐标维度的基础上,结合全球智慧城市的最新实践,我们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来审视智慧城市的丰富内涵:

2.2.1 智慧城市 即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智慧与智慧城市的概念、内涵与特点;②智慧城市的发展历史、现状分析与未来趋势研究。

2.2.2 智慧事业 即智慧城市建设所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包括7方面的内容:①智慧经济,如智慧产业、智慧制造、智慧金融、智慧旅游、智慧海洋、智慧供应链、智慧物流、电子商务、智慧企业等;②智慧政府,如电子政府、智慧治理、智慧增长、智慧交通、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城市公共安全、智慧城管、智慧公共服务、智慧水务、智慧气象等;③智慧环保,如智慧环境、城市环境信息系统、智慧能源数据、低碳经济等;④智慧教育,如数字校园、数字化教材、智能图书馆、网络教育等;⑤智慧健康,如数字健康工程、智慧医疗、电子健康档案、智慧食品、智慧养老等;⑥智慧生活,如智慧建筑、智慧社区、智慧社保、数字惠民等;⑦智慧公众,如知识阶层、创意阶层、智慧体验、网络文明等。

2.2.3 智慧技术 即智慧城市建设中所运用的先进信息技术,包括5方面的内容:①泛在网,如泛在计算、无所不在的连接、无线网络、全球定位系统、数据监控和获取系统等;②物联网,如感知计算、情景智能、射频技术、泛在定位、动态数据标准化平台等;③互联网,如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宽带、光纤、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百兆到户、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等;④云计算,如服务器虚拟化、云计算中心等;⑤信息安全,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网络安全等。

2.2.4 智慧实践 即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中的智慧城市实践探索与实践案例,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①智慧组织与机构,如世界银行、国际智慧城市论坛与峰会、电子商务研究机构和相关企业等;②全球智慧城市的实践案例,如欧洲、亚洲、北美、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智慧城市的实践案例,世界其他地区智慧城市的实践案例等。

3 智慧城市带给人们的启示

3.1 创新未来城市发展的顶层设计

智慧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全新理念。在全球人口不断增长,自然资源日见紧缺,城市化的各类弊端日益显现的背景下,人们找到了智慧城市这一富有远见的未来发展之路。按照欧盟智慧城市的理念,一座城市的优劣不仅仅体现在硬件基础设施的禀赋,如物理的有形资本,而是越来越体现在城市的信息系统服务和城市智能建设的应用和质量,如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而这恰恰对于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当我们正热衷于城市的硬件设施建设并各自为政时,智慧城市的发展概念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设计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警示意义,即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应当硬软并举,在信息通讯技术的硬建设上,更加注重社会、环境、管理等软要素的关键作用。

人们讨论的所谓“智慧城市”的一些内容,实际上早在20世纪末甚至更早的时间就已经存在了。但这种技术的城市化需要在城市发展的顶层设计中进行创新,智慧城市就是从总体规划高端开始的城市化发展新理念、新模式和新路径的总体构想。这种智能化的城市发展形态成为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提高城市密度和效能并藉以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加速器和驱动力。这种顶层设计,既是城市创新驱动的远见认知,也是城市转型发展的科学之策,使人们在新形势下感悟到城市发展的高度、深度和宽度,为行之有效地应对城市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可能的破解方案和措施。

智慧城市也是智能系统升华为智能城市化的有效载体。以困绕全球城市发展的城市交通为例,美国学者詹姆斯・福钦(Jarnes w.Fonune)认为:“在未来的城市里,最重要的交通系统不是汽车、地铁,甚至也不是未来主义者倡导的单轨列车,而是电梯。在人口稠密的超高层城市,垂直交通比横向交通重要得多”。这一城市垂直交通的理念正是在以往单幢建筑电梯的基础上从城市的立体化和以人为本的视野对城市交通全新的整体思考,体现了智慧城市全方位、整体性和社会化的特点。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智慧的城市是正在建造中的位于葡萄牙波尔图附近的普兰尼特谷(Pla―nIT Valley)。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更突出智能城市化,而非智能系统;其建设理念是构建一个智能网络,以整合各类插入式和可移动的电子服务,这样,在智能城市化的进程中,负责建设和维护软硬件系统的机构能够按需动态地重复利用各类部件并藉以重组系统,其效果是以城市的环境和市民的需求来主导技术,而不是让技术居于城市化的核心来控制城市环境。这种以服务为导向的智能网络能够实现设计、软件和硬件效益的最大化,使一体多用或单机多能,从而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节约资源,并减少人们熟视无睹的大量浪费。欧盟委员会2009年提出的建设智慧城市的计划、韩-国制定的无所不在的韩国(u-Korea)计划,都体现出从技术城市走向智能城市即迈向智慧城市的发展态势。

3.2 因城而宜地推进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

尽管智慧城市在信息化技术方面有一些共通之处,但由于全球每个城市各自的基础不同、环境不同、需求不同以及文化不同,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只倚赖一种模式或一种新技术是行不通的,应当采用实事求是的策略,因地制宜,因城而异。阿联酋阿布扎比的马斯尔达市(Masdar City)与韩国的“松岛国际商业区”(Songdo Intern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就是两个不同的智慧城市实践。马斯尔达针对城市地势高低起伏的状况,建设了更多水管和下水道设施,并从城市管理的角度建立了对包括水管理、水利用或废水处理的测量和监控,配备了相关信息传递的技术设施,使城市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有所提升,正在发展成为一座绿色的零碳城市,但其几十亿美元的巨大耗资使其他城市难以效仿。松岛则在全市配备了先进感应和监控设备,城市多重任务处理系统能够开启或关闭任何设备,积极应用了各种最新绿色科技,成为若干年中填海而建的速成城市(instant city);松岛这样的智慧城市设计被认为是及时容纳潮水般涌入的新居民而建造城市的一种选择――在2.5平方英里内塞进6.5万个常住居民,与纽约曼哈顿的密度几乎相同。松岛精选了普遍受人喜欢的城市的特征,像搭积木似地组合模仿再现了曼哈顿、威尼斯水道、萨凡纳花园,这种实用主义拼贴风格可能成为未来速成城市的样板。

可见,智慧城市建设采取了不同的规划模式,而有的模式尚处在实践探索阶段,是否具有普遍的适用价值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因此,智慧城市建设的模式不能干城一面地一刀切,需要进行度身定制,以体现实事

求是的精神和实践的可操作性。如上海作为高层城市需要统筹智能化的垂直交通和城市安全,五水(钱塘汀、运河、西湖、杭州湾、西溪)共导的城市杭州则需要注重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水的管理,至于海南智能岛建设则应聚焦于国际旅游岛的战略目标。

3.3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路径

在城市信息化的进程中,人们以往较重视修了多少信息高速公路,建了多少信息系统,铺了多少光缆,这些都是从传统的城市信息化发展视角来看的;而从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的角度来观察,更要看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的整体效益、智能化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要看智能化的技术创新与社会、经济、文化之间的互动以及是否融入了参与式的城市社会管理与服务。

大部分的城市规模发展都受到了管理方式上的限制。现有的方式无法将由城市规模扩大所带来的机遇最大化,也无法使城市发展周期的维护成本最小化。大型城市构成复杂,对环境要求颇高,需要长期的规划和超群的管理技能。然而,许多城市的管理机构都缺乏应对城市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快速变革,中国目前的657个城市中(包括287个设区城市、370个县级市)存在着一些功能障碍型城市,由于缺乏城市发展的智慧和有效的管理,城市规划缺乏长远思考,土地紧缺,生态环境恶化,城市交通拥堵,面临城市安全和生活品质的严重挑战,因城市规模扩张而引发的经济失效已经超过了所能获得的效益。城市和郊区碎片化的行政区划边界弱化了市政管理人员的管理责任。而智慧城市则从社会层面和惠民角度加强和创新了城市的社会管理,通过整合、泛在和互动规避了可能的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这种联网的城市促进了部门的精简和效率的提高。智慧城市也促进了协作性公共管理,可据以建立起信息时代的政府治理机制,整合政策制定与执行,促进资源共享。智慧城市中的信息技术为机构间跨界协作提供了机遇,通过城市各行业、各系统和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沟通互动、无缝链接、协同服务、快速反应,整体推进,为社会和市民提供一体化的全方位社会管理与服务。智慧城市给碎片化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整合带来机遇,为服务型政府的深化改革提供了品质提升的机遇。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将成为建立未来管理新秩序的主体,这也是智慧城市发展所应具备的内涵。

3.4 构筑面向市民的泛在服务

智慧城市作为未来型的泛在的城市(UbiquitousCity),其目标是让任何市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意的网络和设备即可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相关服务。智慧城市将建筑物、电力线、燃气管、道路、蜂窝电话、民居系统等相互沟通,将智能化融入城市的住宅、交通出行、卫生健康、安全保卫和娱乐等城市各个要素之中,以此来实现智慧城市的价值观――更智慧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从而体现出智慧城市建设的灵魂和精髓所在。

智慧城市是面向公众的开放式智能管理,提供了而向所有市民的开放型、泛在式的巨型整合性平台和互动管理服务,使信息、技术、创意可以在部门间和市民间进行跨时空和跨界的传递、交换和互动。美国学者萨斯基娅・萨森(Saskia Sassen)认为,智慧城市“最大的挑战是观念上的。我们必须意识到这样一种需求:设计一个系统,从而将所有技术应用于面向市民的公共服务,而非他用。……智慧城市的挑战在于使技术城市化,从而使之能够更好地响应市民需求,并扩大在市民中的可及性,因为这些技术切实影响着市民的日常生活”。也就是说,智慧城市建设必须硬软并举,以人为本,注重惠民。

智慧城市开创了集体提升和合力解决问题的模式,使城市的发展成为一个活生生的巨型实验室,以测试各种城市智能技术,破解长期困扰城市发展的问题,如清洁水源、城市交通、城市安全、垃圾处理、绿色建筑以及绿色能源等。智慧城市倡导城市管理者和广大市民进行公共讨论,形成开放的智能化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城市信息化简单地由信息技术工作者来推进的封闭形态,与广大市民形成了互动和合力。麦肯锡公司董事长兼全球总裁鲍达民认为:“要增加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就要建立一个公开框架和合作网络,让大家都能够参与进来,进行尽可能多的创新活动”。智慧城市正是这样的框架和网络。

让信息技术从幕后走向前台是智慧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具体实践。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的“九重天”(Cloud9)大楼被认为是科技和建筑完美融合的典范,吸引了儿童、专业人士和游客的注意,它能与普通市民和游客“交谈”,而不是简单地“指挥”他们,技术变得可见、明晰,每个路过的行人都能够感受并理解,从而推动了城市与市民的互动,使城市充满了启发性。萨斯基娅・萨森曾提出了关于提升智慧城市开放度的设想:“我一直设想能够在如公交站或公共广场等显著位置,将所有主要基础设施,从下水道到输电线和宽带线,安装在透明的墙体和地板中。如果人们能够亲眼看到这些技术的存在,他们便会参与其中。今天,墙体中布满各种软件,为什么不让这些映入人们眼帘呢?我们所有的计算机系统都应该是透明的。这样,城市就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公共共享空间了”。萨森的这一设想极具启示意义,即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应十分重视人本理念,以开放式和透明度理念来进行城市环境的营造,让市民积极参与其中,让遍布城市的技术元素成为激发市民兴趣和参与的动力。

3.5 提供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