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发展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0: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乡村发展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建设公共服务体系
根据《北京市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体系三年建设指导意见》,2012-2014年,北京旅游将重点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即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旅游安全保障体系、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旅游惠民便民志愿者服务体系、旅游知识普及与旅游责任教育体系、旅游环境保护和旅游好客环境体系、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的监管与评价指数体系、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建设规范及标准体系。
其实,北京旅游重点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与北京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密不可分。随着旅游市场的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来京游客选择自助游。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谦表示,建设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体系是旅游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据了解,目前北京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相对滞后、总量供应不足、公共投入不足和分配不平衡等问题,需要完善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
开发自助旅游环境
记者了解到,未来三年北京A级景区将实现无线宽带覆盖。业内人士表示,北京已于去年开通“智慧旅游”服务,包括智能手机定位导游、蓝牙下载导游词、实时查看景区天气和人流等服务,极大方便自助游游客。不过,这要求北京的景区和公共场所能够提供无线网络,尤其是重点景区。
除了无线宽带,北京A级景区还将完善五种文字景区全景牌。其中,北京重点旅游景区将配装中、英、日、韩、俄五种文字全景牌和其他各类标识牌632面、旅游区交通标志牌436面。此外,市旅游委鼓励景区配置自助导游机,开发旅游景区自助导游软件系统,完善自助旅游环境与服务。
数字化提高旅游便捷性
据了解,北京旅游三年内将推进四个数字化建设,即数字景区、数字酒店、数字旅行社、数字乡村。业内人士表示,数字化旅游可让游客感到最直接的便利性。以数字景区为例,游客省去了排队买票的麻烦,可直接通过网络支付买票;购票成功后,手机将收到一条二维码彩信或数字验证码短信,即电子门票;游客经过安装在景区的识读设备,对电子门票进行扫描验证即可进入景区。截至去年,北京已有40余家景区列入电子门票预订系统。
篇2
对此,搜狗地图总经理孔祥来表示,“这个事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严重”。百度地图负责人也表示,《通知》的执行对行业来说影响不大,洗牌早已开始。而博客网创始人、互联网实验室董事长方兴东则称,如果用户使用的应用程序基于谷歌地图平台开发,则可能受到影响,肯定会造成很多不便。
互联网地图产业巨大
近年来,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迅速。此前,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预计,到2020年地理信息产业将形成万亿元的年产值,是2010年产业总产值的10倍。而伴随快速发展而来的,是鱼龙混杂、市场秩序混乱的局面。
此次针对互联网地图服务行业所下发的《通知》,则被看做是规范地理信息市场秩序的举措之一。截止目前,共有147家单位获得了“全国甲级互联网地图服务测绘资质”,另有 107家单位获得乙级资质。虽然已到2月1日,但仍没有消息显示谷歌的合资公司北京谷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获得该资质,这意味着谷歌或许将退出互联网地图服务领域。
据了解,谷歌的GoogleMaps API接口是使用量最大的API接口。由于免费,基于GoogleMaps的各种形态的地图服务相继出现,很多下游企业都采用谷歌地图接口来搭建网站。
据了解,目前流行的苹果iPhone手机以及应用Android系统的智能手机都内置了谷歌地图,大量商业网站(如大众点评网、拉手网、网易八方等)也都是基于谷歌地图API的模式运作,“一旦谷歌地图遭到测绘局的整顿,中国数百万高端智能手机用户以及数百家商业地图网站势必受到强烈冲击。”
行业洗牌早已开始
对于《通知》的下发,百度地图负责人表示,这个并非针对谷歌,目前新浪、腾讯,包括诺基亚等公司都已经获得该资质,除了谷歌自己不积极外不排除还有其他原因。而诺基亚成功获得资质也表明互联网地图服务并非排斥外资企业的涉足。
百度地图负责人也表示,互联网地图的机遇很多,存在众多的潜在用户,不需要过于看重目前的用户数量,“比方说现在有10块饼干,未来可能有 30块,而这部分用户需要用优秀的产品和服务去争取,潜移默化的赢得用户。”他说:“我们希望有更强的对手去竞争。虽然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落败,但都希望这场战争打得更有意思。”
此前有分析认为,新规实施后由于部分公司无法获得资质,将引发互联网地图行业的大洗牌。对此,孔祥来表示,这么说有点为时过早,还要再看情况,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
而百度地图负责人也表示该举动对业界的影响不大。不过他认为,洗牌早已开始。他说:“最早做互联网地图的只有几家小公司,后来百度、腾讯等纷纷介入,这种洗牌就已经开始了。洗牌一定是市场触发的洗牌,而不是某次政策触发的洗牌。”
北京A级景区
未来三年将实现WiFi全覆盖
近日,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北京市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体系三年建设指导意见》,将信息化、智慧化列入未来三年北京旅游环境建设工作中。其中,A级景区将在三年内实现无线宽带(即WiFi)覆盖,加快推进旅游数字化系统。专家指出,实现三年建设的相关发展计划,北京旅游有望告别“门票经济”时代。
据了解,北京旅游三年内将推进四个数字化建设,即数字景区、数字酒店、数字旅行社、数字乡村。业内人士表示,数字化旅游可让游客感到最直接的便利性。以数字景区为例,游客省去了排队买票的麻烦,可直接通过网络支付买票;购票成功后,手机将收到一条二维码彩信或数字验证码短信,即电子门票;游客经过安装在景区的识读设备,对电子门票进行扫描验证即可进入景区。截至去年,北京已有40余家景区列入电子门票预订系统。
安徽卫视当选人人网 “最赞”春晚
2012年的春节晚会虽已落下大幕,但关于春晚的讨论还在继续。由于缺少了本山大叔的坐镇,今年被网友们谈论最多的已不再是老牌的央视春晚,而是各具特色、风格迥异的地方台春节晚会。春节期间,近20万网友在人人网上欣赏到了南北各地的27台春晚。
人人网的27台春节晚会覆盖了南北不同省市,其中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BTV、安徽卫视、深圳卫视等省级卫视,还有极具地域特色的西安、郑州、宁波、青岛等地方电视台。经过网友们的票选,最终“徽晚”拔得头筹,荣获网友们“最赞”的春节晚会;北京卫视位列其后。
安徽卫视的费玉清三兄妹;小沈阳演笑会登陆北京卫视;费翔、张靓颖、李健在环球春晚同台表演……单凭这些明星阵容,各卫视比起央视春晚毫不逊色,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网友们说,明星+看点,这样的春晚才能Hold住。
除了明星加盟的卫视春晚,各地方台也在人人网“最赞”春晚的榜单中占了一席之地。吸引大家的不只是精彩纷呈的节目,还有那浓郁的乡音、熟悉的家乡人。而人人网搭建的网络春晚不仅为大家提供了一场文化饕餮盛宴,也为漂泊在外的人提供了思乡的平台。身在斯坦福大学的一位中国留学生表示,今年首次通过人人网观看了家乡的春节晚会,感觉特别亲切。看着熟悉的主持人,听着浓郁的家乡话,与家乡的朋友们一起在网上互动,让他们这些海外游子倍感温暖。
电商纷纷试水
短租房市场
经济实惠、灵活方便的短租房风生水起,看好其市场“钱”景的电商们亦纷纷打造专业的短租房网站,如爱日租、游天下等短租网站竞相上线运营。
短租房多为家庭旅馆和酒店式公寓,其租赁时间灵活多变,而与酒店、旅馆相比价格相对便宜,因此近两年来短租房在市场受宠。不少房东都通过网上发帖来招揽生意。这让电商们看到了商机,“去年9月,我们的短租平台开通运营,目前武汉已有700套房源加入。”游天下武汉分部主管余东辉告诉记者。
篇3
市场细分是市场营销的基石和根本,只有正确的市场细分,才能为营销工作奠定基础,使产品适销对路变得可能。
(一)团队市场
省外团队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对于省外团队游客,营销工作主要围绕参加各种旅游交易会,与客源地的主要组团社洽谈联系,为旅行社提供各方面的便利等。
省内团队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济南、曲阜等省内经济发达地区。对于省内团队游客,营销工作主要通过与地市旅游局行业管理处或旅行社协会协商,请其协助召集辖区旅行社与我景区签订旅行社优惠协议,做客当地广播电台开展景区宣传推广工作。同时参加省市旅游局组织的旅游大篷车、推介会等活动与当地组团旅行社签订优惠合作协议。
市内团队客源市场主要包括团队和散客两大块。景区应对青岛地接旅行社给予特殊的政策优惠,加大门票折扣和年终返点力度,使其更乐于推销我景点线路。对学生团应在门票半价优惠的基础上给予特殊的政策,在年前就与该类旅行社接触洽谈,协助其解决交通等方面的制约因素,争取促其成行。针对会议团消费能力高、计划性强、多次重复购买、不受旅游淡旺季影响等特点。应直接与会议组织方联系洽谈,以提供超值服务的形式促其成行。
(二)散客市场
市外散客市场主要指青岛市以外,自驾游、自由行的游客。他们个性明显、注重享受,习惯于出行前将行程自行安排妥当,网络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渠道。针对这一特点,景区应充分利用网络对目标客户群的锁定等优势功能,开通在线预定一条龙服务,开辟景区营销的新天地。
市内散客市场主要指青岛市民、在青高校学生、来青务工人员等。针对该类市场的特点,参照兄弟景区的成功经验。景区可对该市场推出进山年卡。同时可进一步对该市场加以细分,针对政府官员等VIP客户推出贵宾卡;针对有青岛市户口的居民推出市民卡;针对青年男女推出情侣卡;针对有小孩的年轻夫妇推出亲子卡;针对家庭游客推出家庭卡、针对大学生推出骄子卡。不同的卡种,价位各异,可以自由选择,在市、区设置多个年卡销售,使其形成彼此竞争的态势。
二、4P策略
4P策略是市场营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行动指南。以下将以“4P”为主线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
(一)产品
产品即为顾客提供的服务。顾客来景区旅游“除了相片什么也没有带走,除了记忆什么也没有留下”,他们购买的是一种体验、一种享受、一段经历。针对我景区当前状况,一线面客人员应加强业务培训,树立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使其真正意识到游客才是景区的衣食父母。借奥运文明礼仪进崂山之机,大力宣传文明礼仪,真正树立起“诚信崂山、和谐崂山”,使崂山开遍诚信礼仪之花,大力提升服务质量。
中远期景区应在大力深挖道教文化的同时,开发一批参与性、互动性强的旅游项目。如针对中小学生的“青少年拓展训练基地”,针对大学生的“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针对企业管理人员的“道教文化与中国式管理”系列讲座,针对普通游客的“道教文化与处世哲学”系列讲座,针对青年男女的“相恋北九水、情定巨崂顶、蜜月在仰口、养生在太清”系列产品,增加漂流、滑草、水上娱乐、数字实战等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
(二)价格
当前景区单个景点的门票价格处于中低端价位,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太明显。但为了调动旅行社的积极性、缓解旅行社紧绷的现金流,建议将门票折扣现场返还。另外为了调动导游推介我景点的积极性,建议对临时增加景点的旅游团除了按合同约定的价格之外,另给与导游一定的返点优惠。
(三)渠道
目前景区销售渠道过于单一,过分依赖产业链末端的地接旅行社。与省内组团旅行社的合作才刚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跟省外组团社的合作基本上处于论证阶段。而在市内年卡的销售上也是独家。这种过于单一的销售渠道使景区在市场开拓上,在客源开发上受制于人,不能从根本上广开客源。针对低价旅游年的挑战,景区必须广开客源,缩短中间环节,将优惠直接让利于组团社。为此景区应充分利用好旅游局“搭台”包括各种旅游交易会、推介会等,积极与主要客源地旅行社签订优惠协议。同时为了吸引外地散客,应积极与国内主要旅游网站结盟,与各地旅游集散中心洽谈合作,尽可能多的吸引游客前来。同时也应与青岛各大企事业单位、会展公司洽谈,承接其奖励旅行、会议旅游业务。中远期加入全球旅游分销系统,借助其分销渠道,吸引海外游客。
(四)促销
目前景区的促销活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参加旅游局组织的各种旅游交易会、旅游推介会等相关活动。多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被动参与局面,鲜有主动走出去宣传的先例。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我们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将促销宣传做新、做精、做实才能在竞争中傲立潮头争得先机。
首先,响应号召,抓住机遇。利用崂山风景区管理局特殊的身份地位,紧紧抓住和利用好国家及省内的一些重大政策,积极响应国家旅游局提出的“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全国乡村旅游倍增计划”、“入境旅游发展计划”、“上海世博会全球推广计划”等一系列拉动内需的促销,针对计划中倡导的奖励旅游、福利旅游、修学旅游、银发旅游及乡村旅游、农民旅游等旅游活动,将我景区市场进一步细分,针对各细分市场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凭借青岛台湾直航的历史机遇,利用中华文明基石的道教文化,与青岛旅游局联合同台湾旅行社接洽,向台湾游客推出“道教文化寻根问祖游”、“国学山水游”、“青岛――百年历史看栈桥,千年历史游崂山”等产品,迅速打开我景区海外旅游市场。
其次,假日促销,创造节假日小。利用元旦、春节、元宵节、情人节、三八妇女节、清明节、六一儿童节、端午节、八一建军节、中秋节、教师节等节假日,提前一个月宣传将在节假日当天对特定人群实行门票优惠活动,倡导假日休闲新时尚,以此带动二级市场,达到平衡旅游淡季,制造旅游小的效果。同时,应借助节假日缩短省内游升温的现状,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省内中短途旅游宣传上。
篇4
关键词:城市交通 发展水平 等级差异
0、引言
城市是人们经济文化等活动中心,在国家的整体进步和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城市交通是城市基础建设的重要环节,对城市的整体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铁路交通网的建立促进了铁路线上城市的发展,最突出的例子是河北石家庄,提高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流,推动了相关城市化的发展。一个城市的交通状况直接影响了其城市等级和城市整体的发展,而且城市交通主要分为市内交通网和对外交通网。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水平主要涉及的是一个城市交通设施的完整性、发展空间、整体的运输能力等,其包含有市内的道路面积、铁路建设、航空建设等,依据城市的等级,其交通运输发展水平也不一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水平也不断的提高。
1、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个城市交通运输发展的水平直接反应了该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反之,该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城市交通运输的建设和投资,二者是辨证的关系。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的等级差异需要从不同年限城市的客运量、货运量、公共汽电车客运总数、出租车数量等方面进行统计和比较,在此之中还需考虑人口变化的影响,因此需要依据具体的研究数据和研究需要,选用合理的指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对相关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对比时,可以使用相关的软件,这样可以减轻人力工作的负担,也能减少误差,同时,可以保证效率和质量。
城市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使得城市的整体实力得到发展,相关部门可以在城市交通运输建设中投入更多的成本,促进其发展。反之,城市交通运输得到提高,促进城市内部之间以及内部与外部之间的交流,进而推动城市的整体发展。例如,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这三个区域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水平显示也不一致,主要呈现由东部向西部递减的形式。在对我国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等级差异进行研究时,需要将众多的因素进行对比,从而找出对其发展影响较大的因素,建立表格或者图表进行分析和展示,让人们直观的了解某一特定年限城市交通发展的概况,也能为我国城市整体的交通发展提供相应的真实的数据。
2、相关实际例子
以1991年、1995年、1999年、2003年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水平为例子,对这几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使用相关的技术,对这四个年限里城市的人均客运量、人均货物量、道路密度、万人出租车数量等因素进行了比较,从中选取了三个较大的因素进行列表分析,即公共交通发展、城市交通运输量发展、城市道路发展。然后采用相关的软件,建立了一个等式,如下所示:
在这个等式之中,Fj表示的是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i=1,2,3等数字,Wi是指三个主要因素的方差贡献率,Gi表示三个主要因素的得分。依据这个计算公式,结合四个年限的相关数据,制作了表1进行展示。
表1 1991年、1995年、1999年、2003年
中国的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等级
从表1中看出,这四年中国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等级差异变动呈现“纺锤形”。这四年之中,其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在省级单位上分布的特点主要是集中、分散、分散、集中这样一种循环发展的形式,等级较低的城市则分散的比较没有规则。
整体而言,从1991年到2003年,依据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相关数据显示,其出现一种递减的形式,而城市之间的差异也不断的减小。这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内地,而且国家出台了相应的发展计划,从而缩小了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相关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1999年到2003年其出现上升的形态,城市间的差异也有所增加。1991年到2003年四个年限整体的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水平呈现“U”字型的发展,1991年与2003年相比,其相关数据之间的差异较大,这也放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较快,1995年与1999年之间相关数据的变化不大,说明这两个年限中,我国经济整体呈现一种稳定发展的趋势。
总而言之,依据1991年到2003年四个年限相关的数据显示,可以初步将我国城市分为5个级别,城市经济发展与其交通运输发展水平之间是正比例的关系,二者同增同减,它们之间的联系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加深。
3、总结
城市的交通从一定的角度出发可以看作是城市整体发展的命脉,读城市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而且可以国家相关部门可以将不同年限城市交通运输发展进行对比,从而可以作为划分城市等级的重要依据。随着我国各个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城市之间的差异也不断减少。而且,近些国家不断增加交通建设的资金投入,这进一步促进了城市之间的交流,完善了我国的城市交通网。再者,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在建设城市交通运输时,也要不断完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交通网,从而促进该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在完善城市交通网的时候,需要从经济、生态、社会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从而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追求,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鑫.山西省公路交通运输水平及其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D].山西师范大学.2010.
[2]杨信丰.城市交通网络容量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0.
篇5
(一)以财政投入大幅增长为标志,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进一步落实
2012年全省财政教育支出544.8亿元,增长45.7%,占公共财政支出的15.3%,超过了中央规定的15%的目标,教育投入总量和比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新高。
(二)以回应民生关切为导向,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一是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有力推进。新建、改扩建幼儿园477所,进一步缓解了入园难问题,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9.46 %,比上年提高4.19个百分点。二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展顺利。校安工程全面收官,3年共投入89.2亿元,建设和加固校舍744万平方米。三是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得到加强。争取国家发改委投入1.6亿元,重点支持16所中职学校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四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实力显著增强。近几年,我省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4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85个,比原有翻一番(全国排名第10 位)。五是加强民族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大力推进民族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薄弱高中改造,全面启动了首批少数民族文化基地学校建设工作,加大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作力度,圆满完成了教育援疆各项工作。六是保证学生吃上健康餐。收回了除个别合同未到期的所有农村寄宿制学校对外承包食堂,省财政给农村食堂补贴资金7 000万元。七是努力解决好义务教育学生上下学乘车问题。深入开展调研工作,起草了《黑龙江省校车安全管理办法》,进入立法审批程序。八是进一步加强了助学工作。落实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全部城镇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教科书采购资金3.1亿元,农村寄宿生补助资金1.02亿元,高校各类国家奖助学金、伙食补贴及兵役资助6亿元,普通高中各类助学金1.9亿元,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资金1.6亿元,保证了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三)以重大改革试点项目为牵动,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
9个国家教育改革试点项目、4个省级试点项目全部启动实施,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推进了农村学前教育投入及管理体制改革。41个试点单位试点工作涉及办园体制、投入体制、管理体制和师资保障机制改革诸方面,对于推动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发挥了引领作用。二是推进了省内边远中部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涉及13个试点县区、267所学校,现已建成标准化学校245所,标准化达标率91.8%,有6个县区达到100%。三是推进了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改革。两个实验区、33个试点校试点工作体现了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方向,对于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提升普通高中质量进行了成功探索。四是启动了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五是推进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继续实施“1161工程”,大力推进985工程、211工程和10所省属本科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与农业部共建东北农业大学、与教育部共建东北林业大学和黑龙江大学并分别签署了协议。六是扩大了教育对外开放。启动了黑龙江省教育对俄交流与合作行动计划,建立了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大学联盟。启动了来华留学黑龙江省政府奖学金,招收了来自138个国家的留学生8 964人,学历生总数创历史新高。获教育部大学校长境外培训项目支持,派出大学校长12人,占全国派出总数10.9%,派出留学研修人员650人。全国第一所“汉语国际推广中医药文化研修与体验基地”落户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与乌克兰南方师范大学合作建设的孔子学院揭牌。
二、2013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一)聚焦民生关切,努力提高教育服务水平。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的全部工作都与民生相关。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好民生工程,我们必须坚决抓好教育民生实事的落实。
第一,加快学前教育发展。要确保完成新建、改扩建300所公办幼儿园任务。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加强协调配合,确保政策、资金落实到位。加强跟踪指导和检查,强化监督,确保工程质量。研究论证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第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真落实省政府与教育部签署的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完善有关配套政策。全面总结校安工程,研究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长效机制。推进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完成标准化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任务。大力推动各地开展校长、教师交流工作。深入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国家试点项目,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加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指导,下发指导意见,办好乡村小学和必要的教学点。
第三,支持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发展。积极推动我省新修订的《民族教育条例》各项政策落实,大力推进民族教育发展项目建设,切实深化“双语教学”教学改革,努力创办民族特色学校,继续抓好教育援疆工作。实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攻坚计划,年内完成20所特教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支持薄弱特殊教育学校基本配足配齐教学康复仪器。继续推广“医教结合、综合康复”教改经验,增加10所实验学校。在国家支持下,积极实施绥化学院残疾人高等特教院校建设项目。
第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中高职衔接、集团化办学,构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起草我省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全面落实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免学费政策。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集中力量,重点推进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工作,进一步加强宏观设计,明确努力目标,细化工作要求,创造新鲜经验。如期完成省政府确定的“建设10个改革试点县,建成21个产学研用一体化省级实训基地”的任务。
第五,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全面实施高教综合改革,推进“1161”工程,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扎实推进特色高水平大学、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和示范、骨干高职建设,抓好绩效检查评估。加大实施优势特色学科项目力度,依托在全国排名靠前的学科,与省内同类学科组成协同创新团队,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加大对优势学科投入力度,争取在国家“十二五”重点学科评选中取得更好成绩。加强省级重点学科群建设,开展“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中期评估。加强省级重点专业、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对俄合作相关的专业建设,重点建设300个本科专业、22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对俄经贸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全面实施本科教学工程,继续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和培养创新工程。
第六,改造农村中小学校“小火炉”。省领导十分重视这项工作,2012年指派专人对农村中小学校“小火炉”供暖情况进行了调研,计划利用两年时间,把全省1 800所学校的“小火炉”全部改成暖气供热。各地教育部门要与财政部门密切配合,抓紧行动,制订好总体规划和年度改造计划,务必按要求高质量完成改造任务。
第七,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争取中央幼儿资助奖补资金,认真落实调整后的中职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工作,扩大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建立普通高校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动态调整机制,大力推动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
第八,努力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以加强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为重点,提高教育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特别是依托优势学科和高水平科研平台,整合省内高校同类学科的各种资源,面向我省在农、林、矿、药等方面的资源和产业优势,组建一批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争取拿出一批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新成果。继续实施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和大学科技园区发展计划。
(二)提高保障能力,为推进全省教育现代化强基固本。
推进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尤其要全面加强基础性、保障性工作。
第一,做好教育经费筹措、使用和管理工作。一是继续筹好经费。落实财政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进一步巩固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15%的成果,各地市要把此项工作当做年度工作的首要大事来抓,与财政搞好沟通,向主要领导作好汇报,确保教育经费稳定来源和增长。进一步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要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积极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民间资源、市场资源、国际资源支持学校办好教育。适时启动高中化债工作。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协调物价财政部门,适时调整普通公办高中收费标准。积极对上争取义务教育取暖费补贴,增强经费保障能力。二是用好经费。要优化经费投入结构,统筹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合理确定经费投入比例。要用好专项经费,明确支持方向,确定支持重点,向农村、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向最需要的地方倾斜,保证资金使用的最大效益。进一步规范省本级部门预算执行和会计基础工作管理,做好重大项目资金管理,继续对专项资金实施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开展省属高校、厅直属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考核评价,对高校国有资产处置工作进行专项审计。三是管好经费。抓好新颁布的高校和中小学财务制度培训与落实工作。倡导勤俭办学,反对铺张浪费。要做好部门预算、部门决算和“三公经费”管理和信息公开工作。加强高校贷款风险控制。进一步加强教育审计监督,加大对专项经费、大型工程的审计监督力度。
第二,努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一是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要树立师德典型,推选教书育人楷模,深化对张丽莉等重大典型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二是抓好培养培训。要积极贯彻落实省人才规划纲要,推进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抓好“龙江学者”等专项人才计划实施和各级各类教师培养培训。继续推进“国培”“省培”计划,加大对农村、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平台。三是加强科学管理。贯彻执行教育部制订的相关职业标准,研制实施办法,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开展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评审试点,深入实行竞聘上岗和绩效工资制度。召开全省教师工作会议,研究制订教师队伍建设相关政策。
第三,强化质量监督工作。一是抓好高等教育质量监测。高等教育要继续实行和完善质量年报制度;着手制订有关专业质量标准,推进专业认证与评估工作试点;继续配合做好本科院校分类评估工作,继续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二是建立健全教育质量测评机构。按照专业化、社会化发展方向,适应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测评要求,建立完善教育质量测评机构,提高教育质量评价的科学化水平。三是实行教育质量评价结果公开制度。要将各地、各高校教育质量的监测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全面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制订颁布《黑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年行动计划》,继续健全和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以“龙学网”建设为依托,加快我省“三通两平台”建设步伐。积极推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认真做好我省28个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推进工作。全面提高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科研、服务的能力,以中小学和职业院校教师为重点,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努力加强高等学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大力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实现全省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篇6
[关键词]产业转移;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首尔;北京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6-0075-03
1 首尔产业结构现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尔从废墟中建设起来,没有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转型中遇到的沉没成本。这是首尔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并快速跻身国际化大都市的行列的原因。虽然产业发展背景不太相同,但其政府对首尔的产业结构规划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1.1 首尔各产业生产总值情况
一般而言,从各产业生产总值的情况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的分布轮廓。首尔各产业的生产总值情况见下表。
表中对2004年首尔各产业生产总值份额进行了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①首尔各产业份额趋势与韩国整体相似,产业结构均高度优化,第三产业高达80%以上;②首尔的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食品行业占据大部分第三产业,高达全市产业生产总值的46.9%;③首尔的FISE行业(金融、保险、不动产行业)所占第三产业的比例还不够高,尚有发展空间;④整体上,首尔产业结构是“三二一”[ZW(]“一”代表第一产业,“二”代表第二产业,“三”代表第三产业,“一二三”表示第一产业占主要部分,其次为第二产业,最后第三产业。[ZW)]的产业结构,即第一产业几乎没有,仅占总产值的0.6%,第二产业占总产值的16.6%,第三产业高度发达占82.8%。
1.2 首尔各行业就业人数分布情况
首尔资源在产业间的分配情况可通过各行业就业人数进行分析,见下图。
2006年首尔市各产业企业员工数分布
数据来源:根据首尔统计厅2006年首尔各行业企业和就业人数数据的整理
从上图中可知:①到2006年为止,第一产业企业数已经很少,几乎没有,批发零售业、运输、住宿、商务服务业等部门企业数最多,其中批发零售部门和商务服务部门两个行业吸纳就业人数的能力最为显著。②我们从就业人数分布上也可以看出首尔产业结构高度优化,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第三产业部门种类增多,商务服务业呈现强劲的发展态势。③第三产业中商务服务部门、金融保险部门企业数不多,但吸纳就业人数能力比其他第三产业部门都要高。从以上分析可知,首尔企业和人力等资源集中分配在第三产业,以较少的企业数容纳就业人数能力最强的部门集中于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等部门。
2 首尔城乡产业转移的特点分析
2.1 首尔城乡产业转移进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尔从废墟中开始建设,城市发展脉络大致经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50~70年代,战后重建时期。首尔市政府主要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崛起,经济快速腾飞。这个时期的特点就是“快”,首尔市政府与人民同心协力进行战后复兴。
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21世纪初,高速发展时期。这三十年间,首尔成功举办1988年夏季奥运会——这是一个契机。这个契机使首尔整个产业结构相应地发生了改变,第三产业更加发达,人力资源、土地、能源等要素禀赋更是向首尔集聚。1998年首尔的人口已经突破了1000万,占韩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而土地却是全国总面积的0.6%。一方面,充足的劳动力赋予了首尔人力资源比较优势;另一方面,首尔也面临着人口过度膨胀的“大都市病”。由于城市的集中开发,房地产价格迅速上升、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问题促使首尔城市运行效率下降,竞争力变弱。鉴于此,韩国政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开发新区、建造新城,实施“促进新村运动”,颁布区域协调的政策。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向大城市过度集中的问题,韩国政府提出培育相对于首尔的增长极,在具有区位优势的东海沿海地区蔚山、浦项、马山、温山等地建设机械、石油化工、钢铁、输出自由基地等产业园地,疏解旧城人口压力,为高级服务业的集聚开辟空间。可见这个时期的产业结构已开始发生变化,第一产业向周边区域转移,城区内部产业结构渐趋优化。
第三个时期:2000年至今。现在的首尔,更加注重可持续的生态建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通过改善文化生活,提升城市软性竞争力,主要措施包括举办各种都市庆典和展览会,增建博物馆和展览馆等设施,在城市建设上更加重视融入独具特色的规划理念,突出一个“优”字。
在这三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到新型产业的逐步进入,传统产业向周边卫星区扩散。[1]
2.2 首尔城乡产业转移政策分析
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首尔在各个时期采取了不同的产业限制和转移的政策。
2.2.1 20世纪60~70年代政策回顾
1962年鉴于美国的区划政策,韩国中央政府开展了第一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该计划直接导致了劳动力资源迅速从农村向城市地区转移,人口集聚、住房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使首尔政府意识到要控制城市无序蔓延,劳动密集型能耗型产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1964年韩国政府颁布了《控制快速城市增长的国务决策》、1967年“地方工业促进法”、1972年《首尔土地利用控制》等政策旨在按部就班地控制新工业开发,鼓励生产设施向人口较少的省区转移。1971年韩国颁布的绿带政策和1977年颁布的《工业分散法》通过税赋调节资源配置达到对工业布局调整的政策有效降低了人口和工业向首都集聚的速度。
从20世纪60~70年代首尔的颁布的政策中我们可以看出,韩国政府已经开始注意产业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2.2.2 20世纪80年代政策回顾
20世纪80年代是首尔产业转移的重要时期,韩国政府的第二次国土综合开展及其后来修订后的规划出台了“两个战略规划一整体生活圈战略”和“增长中心战略”并取消成长据点城市和地区生活圈中心城市开发模式,把首都圈以外的地区划分为与首都圈相对应的西南圈、东南圈、中部圈,采取以培育这些圈域中心大城市为主的政策。该规划的颁布有效引导了产业的发展和转移。1982年,《首都地区管理法》,重新规划了首都地区,将迅速发展的城市化地区作为首都地区,范围包括中心城市首尔市及仁川、京畿道行政区和64个低级别的地方行政区。1988年韩国决定在首尔绿带之外建设五个新城,即盆唐、一山、坪村、山本和中洞,合计规划人口120万人,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
首尔市政府20世纪80年代的政策旨在着力培养第三新兴产业,同时为第一产业转移开辟周边乡村地域。
2.2.3 20世纪90年代政策回顾
20世纪90年代,韩国政府围绕首尔的城市群建设,在区域发展政策上引进“地方广阔圈开发战略”。韩国政府认为如果把具有职能联系的城市捆绑在一起,即以城市群为单位进行开发时,可以互补职能上的不足,提高投资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获得开发共生效果,从而发展成为可与首都圈相竞争的、与国际社会直接接轨的城市圈(区域)。首尔于1994年制定《有关区域均衡开发及中小企业培育法律》,奠定了首尔城市群建设的法治依据。[ZW(]http://.[ZW)]
从以上政策中,我们可以看出:①首尔的第一、第二产业从中心城区向周边卫星城区转移;②从首尔市独立发展扩展到首尔都市圈(包括首尔特别市、京畿道、仁川广域市)共同发展。产业由中部向四周转移,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产业发展,这些都是首尔产业转移的特点。整体看来,政策的规划和执行连贯,规划完整,产业发展没有间断。
3 首尔城乡产业转移对北京的启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世界市场的一体化以及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国家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区域、城市的竞争力。因此,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北京,应吸取国外产业转移过程的宝贵经验与惨痛教训,积极致力于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高科技、高创新、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促使北京市经济稳定健康地增长。
北京作为中国政治、金融、文化中心,与首尔具有极为相似之处,因此,其政府颁布的政策对于北京市也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3.1 政府规划合理,城市定位明确
从上述首尔政府颁布的政策中,我们可以看出首尔的产业发展始终有一根主线在牵引着,这根主线就是政府的力量。从晋升为新型工业化国家到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的后工业化时代,合理的政策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前任总统李明博在担任首尔市市长时,就强调要发展生态城市,从硬邦邦的工业化城市转变为人文气息浓厚、自然环境宜人的生态城市。他在职期间积极践行的“推土机”政策、“清溪川复原工程”,是首尔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起步。前任市长吴世勋在职期间坚信“Design is everything”,使首尔跻身国际化大都市,并于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设计之都”称号。[2]现任市长朴元淳更是注重生态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他指出首尔市的行政正计划由盲目的展示性开发向生态城市转换,一边倒的“增长性城市哲学”也正向实践“可享受普遍福利的市民基本权利”方向转换。[3]
正是因为历届市长对首尔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方向,所以首尔的产业政策才能一以贯之,投资者投资的信心才能如此笃定。在这一点上,北京应借鉴首尔发展经验明确其城市定位,着力扶持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传统经济部门和培养符合北京城市特点的各新兴产业,打造符合北京城市定位的特有品牌,发挥比较优势。
3.2 良好的投资环境,重视创新、创意等高级服务业
首尔不仅人文气息浓厚,科技还高度发展。它的数字机会指数(DOI[ZW(DY]DOI(Digital Opportunity Index)是对互联网的普及率、收入与通信收费的比率、互联网利用率等多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估的衡量一国信息通信发展程度的指标。[ZW)])排名世界第一,是世界诸多跨国公司的总部所在地。国际性银行都在首尔设有分支机构,世界银行的商便利指数中,首尔排在第16位,而跨境贸易消除贸易壁垒方面连续三年排名第一。韩国最著名的跨国公司的总部都设在首尔。首尔创造了韩国GDP的近30%,韩国12家位列世界500强的公司中,有11家总部设在首尔。从上述数据和描述可见其良好的投资环境。[4]
从首尔市官方网站上我们可以看到首尔市最近经济发展动向,它将数字内容、研发、金融服务、设计和服装、旅游、国际会展指定为21世纪带动首尔经济发展的新增长动力。韩国政府和首尔市行政部门通过积极的金融、行政支援,正在大力推动六大产业的蓬勃发展。
4 结 论
从首尔市的发展方向中我们应清晰地认识到,北京的产业发展还存在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恶化、交通拥堵以及人口过度密集等大城市病。同时与首尔相比,缺乏贯穿始终的城市定位政策,引导产业发展。因此,一方面,我们应鼓励扶持自身优势产业,发挥比较优势,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十二五”规划对“绿色发展”进行了规划部署,提出了“绿色发展”的六大任务。在此背景下北京市应践行绿色经济,在合理分工协作的基础上,进行产业优化,形成高质量的产业集群,发挥比较优势。另一方面,针对首尔城市群均衡发展的政策,北京市应完善卫星城的建设。北京市于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子母城”的概念,但却没有达到理想效果。1993年第三次明确提出建设十四个卫星城[ZW(DY]十四个卫星城即通州、亦庄、黄村、良乡、房山(含燕山)、长辛店、门城、沙河、昌平(含南口、捻头)、延庆、怀柔(含桥梓、庙城)、密云、平谷和顺义(含牛栏山、马坡)。[ZW)],也于2001年颁布的《北京市“十五”时期城市化发展规划》对卫星城提出了明确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但卫星城始终没有达到预期,没能成功缓解市区人口压力。笔者认为卫星城没有发挥出产业转移承接地的职能与卫星城发展不均衡、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有关,卫星城的发展应先加强对公共设施、交通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然后再进行项目开发、产业承接。
通过对首尔城市城乡产业承接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产业调整、升级和转移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的主要内容。有效的承接产业转移,不仅可以促进产业转移承接地的经济发展和增加财政收入,还可以提高转移地的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产业结构快速调整升级,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做好城乡产业承接,调整北京市产业转移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雷新军,春燕.东京产业结构变化及产业转型对上海的启示[J].上海经济研究,2010(11).
[2]刘谦功.魅力四射的设计之都——首尔[J].装饰,2011(12).
篇7
农牧业信息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农牧业生产和流通的桥梁和纽带,也是统筹城乡、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全面提高海南州农牧区信息化水平,更能推进海南农牧业现代化进程。
一、海南州农牧业信息化建设情况
1.农牧部门开展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情况。一是设立州县农牧业信息化工作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二是组织实施县级农牧业信息服务中心(大厅)建设项目。三是加快县农牧局局域网络建设,为建立县级农牧业信息服务平台打基础。四是建立和开通了“12316”农牧服务热线。五是实施了“科技直通车”项目。六是开通州县农牧业信息网站群,开办农牧业工作网络站点(博客)。
2.“农信通”服务开展情况。截止目前,我州已发展终端客户2.9万个,每天向终端客户农业信息1-2条。信息员每月可得到由新华社青海分社资助的30元的话费补助。此外,所有信息员每年可获得一次为期一周左右的业务培训机会,满足了“农信通”信息服务的内容与时俱进和人才技术的保障。
3.广电及报纸媒体支持农牧业信息化建设情况。截止目前,我州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项目100个村2700户,完成计划的125%。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0.08%和92.5%。完成了全州1.8万户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
4.科技部门开展农牧业信息服务情况。州县科技部门积极为农牧业生产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一是及时制定全州科技培训工作方案,安排培训专项资金,共举办农牧业生产、防旱抗旱等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8期,培训农牧民2430人(次)。二是积极组织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为农牧业生产提供科技咨询、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将农牧民急需的实用技术和科技信息送到了田间地头。三是在全州范围内组织开展“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周”活动,宣传科技政策,普及科学知识,展示科技成就,丰富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生活。
5.气象部门开展农牧业气象服务工作情况。近年来,州气象局紧紧围绕高原特色农牧业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气象服务,在农用天气、土壤墒情、牧草产量、草地载畜量等特色农牧业气象服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在蔬菜大棚、枸杞种植业等方面尝试性地开展了气象服务,在农牧区气象防灾减灾方面也初显身手。
6.基层党建设施及党政远程教育系统建设情况。目前,全州424个行政村均已建成各自的党员活动中心及村民活动室,每个活动室均配备了电视和接收终端,成为了远程教育播放站点,且95%的基层站点接通了互联网,形成了卫星传输和互联网传输“天地合一”、互为补充的传输模式,解决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上下联动难的问题。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目前,我州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牧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投入不足。长期以来,由于对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造成农牧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牧业信息化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健全,信息服务业落后和信息资源稀缺,农牧业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服务产业化水平低,信息进村入户难,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2.农牧业信息化制度建设滞后,政府没有很好发挥主导作用。由于农牧业信息化制度建设滞后,使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缺乏制度保障,难以实现农牧业信息的收集、整理、筛选和传播的规范化。
3.农牧业信息资源没有有效开发利用,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目前,由于州县没有专门的农牧业信息机构,农牧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和利用率低,农牧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信息市场的培育等发展缓慢,农牧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信息的渠道不畅,农牧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少,信息接收方式落后。
4.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生产规模较小,信息需求散杂。调查发现,在农牧民组织化程度较高,龙头企业、种养加大户以及专业合作社带动作用明显的地区,农牧民普遍感觉得到信息相对容易,信息服务工作人员提供的信息取得的效益也比较明显。而更多的情况是,很多乡村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低,农牧业主导产品不突出,个体生产经营规模小,对信息的需求五花八门,小、散、乱、杂,使得信息服务陷入低层次的被动局面,结果就是,政府部门对农业信息服务的投入不少,而信息应用的效益却不高。
5.农牧业信息人才匮乏。对农牧业信息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投入少,培训机制不完善,农牧业信息人才缺乏,尤其是基层农牧业信息管理服务人员数量少和知识结构不合理,使农牧业信息开发总量不足。同时,由于农牧民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农牧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资源利用的积极性和风险性不足,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使农牧民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农牧业生产的盲目性较大。
6.基层信息服务能力不平衡。目前,农村牧区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网络延伸不到位的问题在有些地区还比较突出。以往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提供的信息服务基本上是一对多的服务,缺乏针对性,服务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进一步延伸信息服务的组织网络,扩大信息服务面,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和水平的问题。
三、今后工作打算及建议
针对我州农牧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今后农牧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州将严格按照“统一规划、加强领导,需求主导、突出重点,整合资源、拉动产业”的原则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
一是建议各级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把农村牧区信息化工作提高到重要日程上。
坚持政府为主,龙头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充分调动各部门及电信运营商的积极性,加强信息化工作体系建设,成立农牧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职责,明确责任分工,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全州各县结合本地实际,提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农牧业信息化发展计划,按年度分解任务,为当地农牧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依据和保障。
二是建议政府及各部门加强农村牧区信息化基础建设投入。
加快信息网络软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并根据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的需要更新信息体系内容。要充分利用现有传播媒体,积极开展广泛的信息服务,利用公共网络,采用多种接入手段,把有效的信息通过各种途径送到农户手中。要在认真做好目前行政村“村通电话工程”和“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基础上,加大“村通工程”向自然村延伸力度,提高互联网在农村牧区的覆盖率。
三是要重视农村牧区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整合多部门信息资源。
州县要结合本地实际,搭建信息化建设的统一平台,统一整合信息资源,最终达到信息化模式的统筹建设,避免农牧、科技、经济商务、气象等部门和行业搭建平台的重复浪费和不实用。实行农牧业信息化采集、整编、评价、、更新制度,明确内容、时间、渠道和责任,努力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防止信息失真,确保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实用性、及时性。要坚持以优化配置资源为突破口,本着“超前规划、整体实施、统一开发”的思路,有效整合全县各级政务网、党员远程教育网、业务专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综合建设和管理,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四是建议加大农村牧区信息化队伍建设投入,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管理干部。
篇8
【关键词】:网络;信息社会;社会结构;虚拟社会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网络影响社会变化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信息的传播。这种传播的决定性因素与其说是传播的内容,不如说是传播媒介本身。由于网络带来的强烈冲击,各国学者都在对网络出现以后的社会从各个角度展开研究探讨。
媒介的社会影响研究“网络”与“信息社会”是两个时髦而又神奇的概念。“信息社会”的概念产生在二、三十年以前,而“网络”则是近几年的新概念。网络从本质上来讲只是一种信息传播的工具或平台,网络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把越来越多的媒介联系在一起、整合到一起,整出了一个网络时代。信息社会的概念最早由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在60年代末提出。这一概念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也发生了几次变化。90年代的“信息社会”则意味着媒介的融合和网络的发展。
关于媒介与社会发展的研究,传统的传播效果研究理论总有些捉襟见肘。从60年代起,西方传播学家就在探索一条更宏观的综合社会研究的道路。这当中,勒纳等人的大众媒介与社会发展的研究,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研究等值得重视,这些研究又被称为“发展传播学”。这个课题的提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东西方冷战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战后美国推行了“马歇尔计划”即全球发展计划和一系列援外协定。这是一项跨学科、跨国界的研究。丹尼尔?勒纳在其《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的现代化》,施拉姆在其《大众传播与国家发展――信息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书中,他们都提出了基本的理论观点。
这类研究在90年代取得了新的突破进展,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曼纽尔?卡斯泰尔。他给网络下的定义是:“网络就是一组相互联结的结点,结点到底是什么,要依赖于具体的网络而言。比如,在全球金融网络中,他们是股票交易所和其附属的高级服务中心。网络是一个开放结构,能无限扩展,所有的结点,只要他们共享信息就能联系。一个以网络为基础的社会结构是高度动态、开放的系统,在不影响其平衡的情况下更易于创新”。卡斯泰尔还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指出: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的主要功能和方法均是围绕网络构成的,网络构成了我们社会新的社会形态,是支配和改变我们社会的源泉。
日本的信息科学研究把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和社会信息科学整合到一起的综合研究,也在国际学术界独树一帜,值得借鉴和学习。
网络的出现使一直玄玄乎乎的信息社会概念好象一下子找到了定位,似乎网络就是信息社会,一时间“网络社会”、“知识社会”、“信息社会”、“虚拟社会”等等等等,众说纷纭,令人眼花缭乱。那么,我们究竟面对的和即将进入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下面我们从历史发展、社会结构和社会现象等几个视角来审视和思考这一问题。
作为历史发展阶段的信息社会 许多社会发展的研究都在致力于怎样清楚地解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过程和轨迹,给信息社会描述一个清晰的轮廓。但是这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种观点认为信息社会是继工业化社会以后的新的社会发展阶段。丹尼尔?贝尔是其代表人物,他在70年表的《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一书,提出了“有关西方社会的社会结构变化的一种社会预测”。但是,贝尔显然把握不住这一历史转折的深刻程度,无法以准确概念加以概括,所以用“后工业社会”一词来表述。贝尔之后,有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奈斯比特的《大趋势》、莱昂的《新信息社会论》等很多有关信息社会的研究,但大多数研究并没有在贝尔的基础上前进多少,并没有解释清楚这种转变的过程和环节,也没有弄清楚推动着社会和经济转变的动力是什么。
日本学者长谷川把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分为若干个发展阶段。信息化是继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国际化等社会发展过程后的一个新阶段和新课题。
信息社会的概念与信息化的概念是有一定区别的。信息社会是对社会的静态的描述,而信息化则是对实现信息社会目标的社会动态变化过程的描述。然而,两者又不是截然分开的。信息社会是信息化的结果,信息化过程总是与一定的信息社会模式联系在一起。“条条道路通罗马”,信息社会可以采取不同的信息化模式来实现。信息化是一个世界潮流,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以自己的方式,按照不同的道路,或快或慢地,或是较顺利、或是非常艰难地向信息社会这一目标迈进,在这个过程中也形成了不同的信息化模式。
在信息化的研究方面,卡斯泰尔也提出了一些富有创见的观点。他认为信息社会的形成是由一种新型的社会技术组织和资本主义重组所决定的,而新技术的运用和它们对社会组织的影响又决定了重组过程的特色。我们通过他的信息化理论得到一个启示,即除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信息化产生直接影响外,由科学技术所带动的社会发展本身也会对信息化的进程也产生深远影响。
作为经济发展模式的信息社会 社会结构分析是社会学和经济学研究惯用的方法,一般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个社会的结构和特征。信息社会的结构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结构
信息时代的经济结构将从以工业为中心转向以信息产业为中心。我们可以从三个产业的比例构成中分析出来,也可以从就业情况分析出来。信息化还将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这主要表现为信息的产业化与产业的信息化。一方面,被称为“第四产业”的信息产业正在迅速扩张,一系列与之相关联的新行业正在从无到有地迅速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传统产业在数字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正在不断地被信息化。从而使国民经济中信息生产所占的份额和劳动力比率逐年增加,直到超过农业、工业或服务业的比例。比如,英国、美国和意大利这三个国家在1970-1990年间制造业迅速下降,其下降幅度分别为35%下降到23%,26%下降到18%、27%下降到22%,同时农业日趋萎缩甚至消失。
信息化也使社会劳动就业结构发生变化,这表现为从事物质生产和体力劳动的人员逐渐减少,而从事信息生产和信息服务的人员逐渐增多,因此,人们把信息劳动者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超过半数当作衡量一个社会是否进入信息社会的标志之一。
信息化这不仅是发达国家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信息化的过程在很多国家往往表现为一种积极的社会发展规划。
2. 政治结构
网络时代的政治结构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信息的权力化,社会组织结构将进行大调整、大重组。传统的金字塔型、铁板一块和官僚型的组织框架被打破,代之以快速应变、灵活机动的网络化组织机构和形式。信息和信息技术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它也是新的权力源。信息社会的权力斗争将会围绕着争夺信息源展开,现实政治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信息流的冲击,并将在国家之间以及社会水平上普遍表现出来。由于不同团体、阶层和个人的条件的不同,掌握信息资源的机会和能力是不同的。正如美国里根政府所明确表白的:“我们知道在现代世界上,对信息的处理和控制是实行征服的最重要武器之一。”
3. 文化结构
由于信息环境多元化,网络时代的文化结构从中心文化转向多元文化。这可以从社会思潮和社会时尚的多样化来分析。信息社会与工业社会相区别的一个关键特征是,它没有停留在产业、劳动、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内的深化上,而是向教育、福利、娱乐、交往等广泛的精神领域和日常社会生活领域扩展。也就是说,它正向我们的整个生活渗透,我们的生活也被信息化了。
信息时代人的生活方式的变化首先表现在人们对待社会生活态度上发生的变化。在工业社会时代,人们注重效率、追求物质享受,用世俗的、理性的态度来思考和安排自己的生活。而在信息社会时代,人们更注重精神、更注重情感、更崇尚冒险。
作为一种新社会现象的虚拟社会 网络的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系统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同时还在影响着社会空间结构的变化,最显而易见的现象就是我们能看到的一些大都市的变化。纵横交错的网络使这些城市变为二元化,出现了一个虚拟的社会,信息化城市的崛起成为必然。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失去了原来的城区概念,突破了原有的物理空间,向郊区拓展,由信息网络构成的流动空间正逐渐取代原有的城市空间。在流动空间中,新的产业和新的服务性经济根据信息部门带来的动力运行,然后通过信息交流系统来重新整合;新的专业管理阶层控制了城市、乡村和世界之间相互联系的专用空间;生产和消费、劳动和资本、管理和信息之间发生着新的联系,从而创造出新的全球化经济。
虽然未来学研究的观点已经指出,由于卫星和光纤网络等通讯技术的发展,城市的版图在悄悄扩张的同时将逐步走向分散化,但这个变化的实际过程十分复杂,导致这一变化的因素也有很多,信息技术不过是其中的一种因素,我们必须深入地剖析这一变化过程和各种因素,才能理解新的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和它的现代含义。
在网络社会的环境中,社会生产关系不再是一种实际存在,资本进入了单纯循环的多维空间,而劳动力由一个集中的实体变为千差万别的个体的存在。这也就是说,资本是在全球化的而劳动力则是个别化的。“从更广阔的历史前景看,网络社会代表了人类经验的巨大变化”。那么,如何将原有的城市空间和新的流动空间连接起来呢?这需要在三个层面上把社会发展和空间规划进行同步结合: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
在文化这一层面上,地方城市社会是从领土上加以界定的,应该保护它们的个性,保持它已建立的历史根基,而不管其经济和职能是否存在对信息空间的依赖。同时,城市也必须与其他城市保持充分的交流,克服部落主义的危险。
工业时代的社会机制在信息时代失去其意义和功能。财富、生产及金融的国际化使人们感到不安,他们无法适应公司的网络化和工作的个体化,而且又受到各种挑战。对家长制的挑战及家长制家庭的危机使文化失去了有序性,使个人不再感到安全,人们得不到心灵的慰藉和真实而神圣的东西,从而去寻求新的生活方式。
篇9
经济运行走势将好于上年
2000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仍将处于与1999年相同的发展阶段上。从发展趋势上看与1999年没有大的区别,几个结构性矛盾将略有缓和。发展思路没有大的调整,或虽有思路调整,具体措施一时难以到位,人们可以感到发展的制约因素在变化,但实质变化尚不显著,可能在“十五”末期,局面能有根本改观。而2000年经济运行的态势,人们可能感觉比去年更为艰难,而实际走势却可好于去年。
一、城市化将是经济发展运行中一股给人以信心的新的现实推动力。
当前,农产品实际市场价格在下降,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多,农民收入指标走低,城乡收入和消费差距扩大,这是解决第一层次矛盾即国民经济主要矛盾的动力。1999年城市工业品剩余积压减少缓慢和农村居民收入低消费水平低的局面将延续到2000年以后。市场的压力动力都在加大,要求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从扩大内需出发,为缓解城乡收入消费差距的矛盾,人们也不得不把加速城市化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况且一些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已经从规律上认识到城市化的本质意义,正在制定科学的城市化发展战略。这种战略是把城市化作为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生活方式现代化的一个过程来考虑的。抓住人口城市化这个主要矛盾,其他几个层次的矛盾将随之解决。因此估计2000年一些地区城市化进程将加快,因而将释放出国民经济增长的相当能量,推动GDP增长加速。去年GDP增长7.1%,2000年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超过1999年。
二、区域结构调整将有新的气象内需将进一步扩大。
近几年区域同构带来的内需不足,市场狭小,已引起国人足够重视。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产品剩余居高不下,但企业效益下滑之势在1999年下半年已有改观,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市场销售相对平稳,运行质量明显提高。这说明市场自调节的力量迫使区域、产业、产品结构逐步调整,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都经受了痛苦的磨练,市场观念更加成熟,为2000年经济的发展运行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目前各级政府都在总结“九五”经验,积极制订“十五”计划和到2010年中长期规划。这项跨世纪的发展规划工程,将使各级政府官员和各界人士对国民经济发展和运行规律的认识上一个新的台阶,必将引起发展观的革命,从而使2000年的年度计划将会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各级政府在制订区域经济发展计划、规划、战略过程中将增加区际分工,互补共荣的自觉性,将比“八五”、“九五”时期更注意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更注意经济运行的质量,自觉地使短期行为服从长远发展的需要,因此,这将大大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各地经济的健康发展,要素空间配置将更为合理。因此,预计2000年的国内市场将进一步拓宽,国内市场销售将有明显增加,内需将逐步扩大,产业结构调整的进展会比1999年顺利。这将抵消海峡两岸政治关系紧张,利用外资减少等负面作用,使GDP增长势头好于1999年。
三、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进度加快,去年三条补贴线的提高,将在2000年产生明显作用,成为调整居民心理预期,扩大内需的推动力。
抓住城市化就抓住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牛鼻子,而提高三条补助线,加速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就是降低城市化的门槛,就是加速劳动力商品化,货币资本化的催化剂。因而2000年中国城乡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生活方式变革的速度将有加快的态势。利息税的出台、遗产税的酝酿、国有资产运营方式的深化改革都将有利于预算内财政社会保障资金的积累和合理的使用,必将增加公民对政府社会保障功能的信赖,消费、投资的心理和社会环境都将好于1999年。
四、2000年将是中国由政治型、计划型农业向效益型、市场型农业真正转变的第一年,农业种植结构、经营结构的调整将是2000年农村经济的主旋律。
20多年来农民的农业纯收入增长的70%靠提高农产品价格,靠粮食生产以外的多种经营,粮食生产并没有真正纳入市场经济体系,计划种植、计划收购仍然占有统治地位。粮食生产能力在整个国民经济改革发展、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有了巨大提高,而经济效益提高甚微,致使农民和政府财政为此两败俱伤。1998年、1999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负担加重、粮食积压、财政损失加重的严酷现实,迫使我们把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效益型农业提到日程上来。这将给农业生产方式带来新的生机,新的变革。2000年从春耕开始,农业的结构调整将出现新的气象。以效益为中心,就是以市场为中心,虽然风险增加,为此要付出一定代价,但一个农民、政府双盈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诞生必将在总量上增加农民的收入,减少财政的损失。农业体制实质性的变革必将加快大型企业进入农业,使农业企业化的进程。自2000年始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将建立在更加坚实、协调的农业基础之上,工农两种生产方式的矛盾将有所缓解,发展和运行的势头将好于近两年。
五、2000年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国际经贸关系走势都会比去年好。
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正在消失,全球经济走出紧缩低谷,我国政府近两年成功的外交努力,开始进入收获期。美国和欧盟不能不正视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的存在。随着中国加入WTO,合作和斗争的天平将会偏重于合作,中国经济发展和运行的国际环境将大大好于去年。从1999年下半年起,我国的出口回升之势已令人瞩目,2000年这个势头将会保持下来。去年下半年出口回升,当然有退税增加的短期政策效益,但它毕竟为出口企业和经销部门赢得了结构调整的时间。可以预见,今年即使扣除退税的贡献,出口也将是正向增长。1999年进口的大幅增长,客观上也为出口创造了宽松的国际贸易环境,进口增加是内需增加的一个标志,已对国内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产生巨大压力,我们应把压力看做动力,借以推动结构调整,使我们的产业升级、产品换代的步伐加快。没有这个压力,国内区域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进出口形势确定人民币汇率走势,而应该高瞻远瞩,从国家发展战略,长期政治经济影响上看待人民币币值稳定的问题。人民币不贬值不是承担什么国际责任,而是出于本国长期、根本利益的需要。(未完)
必须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是我们的既定目标,但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中还存在一些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发展观需要迅速调整
20多年来我们为解决温饱问题,通过改革开放推动了国民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基本克服了相对于生理需求的短缺状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由此形成的思维定势,使相当多的人把发展等同于增长,GDP指标成为经济景气的第一指标。由于重增长轻发展,重短期运行,轻根本战略措施,致使国民经济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由缓解又转为尖锐状态。工农、城乡两种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生活方式的矛盾在90年代中后期呈扩大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既是政治问题,又是市场问题,必须放到首位来解决。但主要不是在农村解决,也不仅仅是就就业抓就业所能解决的。必须调整我们的发展观,抓住发展的本质内容本质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它的本质是一切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其标志是人的发展,人的素质的提高。而我国的最大的本在农村,大多数人口在农村,这个状态必须改变。发展的速度,就是农村人口减少的速度,人口城市化的速度。人口城市化就是农民的分化、农民本质的变化,社会关系总和的变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按照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使供给结构和消费结构变动同步,目前的剩余和短缺矛盾尖锐的局面将逐步缓和。2000年调整发展观,明确发展思路,应在1999年扩大高校招生人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速教育产业化过程,把人作为加工对象,提高人力资本投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使经济投入从以自然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化,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必须把社会保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社会分配两极分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这种分化大多不是正常的市场因素按要素分配的结果,因而不能靠市场手段来解决,只能靠政府这个有形手采取财政分配的强制性手段。由此建议把社会保障的内涵改为政府保障,由政府行使社会保障功能。把社会保障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应明确社会保障是政府的第一功能、主要功能,除了社会保障之外,任何债务和赤字都是不应该的。只有在社会保障问题解决不了的前提下政府才可发债券,搞赤字财政,其他理由都是不充分的,不应该的。在保障社会稳定之后,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积极的财政政策只能是社会保障政策和增税、减税政策,不应该是为保障以外的原因而借债。社会保障资金到位,低收入者获得了保障劳动力正常再生产的费用,国内市场就获得繁荣发展的基本条件。由于冲淡了少数人金融资产含金量,缩小了收入差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动力更加充足。
三、中国的事情必须以中为重
我国在强调大力开发中西部的同时,要从经济效益出发,要把中部和近西部地区的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
中国的事情必须以中为重,中部地区、中等城市、中等收入阶层是“十五”到2010年这个历史阶段必须突出重视的问题。中部的崛起,中等城市的扩容,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将对东西部的发展,对四个层次矛盾的解决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我们的指导思想应该从抓两头带中间,转变到抓中间带两头上来,以中为重应成为我们一切经济工作的思想方法。各地有各地的中,各行业有各行业的中,它是转化的关节点,一定要从中抓起。
四、加速工业区域的调整
从2000年起我们应加速工业区域结构布局、空间布局的调整,特别是对目前分散的农村和城郊工业,一定要下决心采取工商、地租、财税、金融等手段,迫使其向城市集中,向准备发展为城市的地区集中,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人气,创造服务半径。
分散工业化已成为人口城市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历史包袱,不要因其辉煌过而对之手软。要加速农村的原始积累,要素的积聚,必须实行产业政策地区化的方针。这不仅是改造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活方式,实现人口城市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要调整投资空间的机会成本,使投资者感到分散在乡村的土地成本、融资成本、税收成本都高于投资于应该扩容的小城镇、小城市、中等城市的成本。这样,就应对对中小城市扩容给予特殊政策。
2000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年,我们一定要当做一个战役来打。扎扎实实地在转化四个层次的矛盾上下功夫,不要让符号经济的几个指标指引我们的进退,而要抓住主要矛盾锲而不舍,做我们该做的事情,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定不会辜负我们的努力。(未完)
发展面临结构矛盾
我们判断当前的经济运行态势好坏,要有一个特定的质和量的客观标准,不能仅仅根据几个总量统计指标的走势,简单地以升降论是非。经济运行指标在时间上不能简单地向后看,和上年同期比,和上月,上季比;在空间上也不能简单地和别的国家、地区比。首先要给当前经济运行一个准确的时空定位,即当前经济运行是处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什么阶段上。这个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发展的内容、发展的历史任务是什么?当前经济运行走势是向着解决发展的主要矛盾、转化主要矛盾方面推进,还是朝着反方向推进。这是判断经济运行走势好坏的主要标准,定性标准。
从发展的本质含义、发展的规律来看,我国经济正处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根本性转变这个大的历史阶段中,发展模式和体制模式转变的一个关键性历史时期。在生产方式上以工业、商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带动农业的小生产方式向现代的企业化生产方式转变;在交换方式上主要是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这种转变和过渡必然要和增长方式与体制模式的变革、改革互为因果。
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次要矛盾都是结构性矛盾。所谓总量矛盾不过是抽象了结构内涵的结构性矛盾在统计上的一种反映。总量矛盾是存在的,它只存在于总量统计之中,存在于符号经济之中,在实质经济之中只有结构矛盾,没有总量矛盾。我们面临的结构矛盾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工农两种生产方式、城乡两种生活方式,这种两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的矛盾。
这是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是中国诸种经济与社会矛盾的总根源。由于农业生产方式改造受农村内部主要矛盾人多地少的影响,因而当前国民经济的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城乡人口布局这个大结构的矛盾。改造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民收入,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必须以减少农民为前提,因而目前人口城市化滞后,成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源在于城乡要素流通受过时的城乡体制制约。
第二层次是区域经济结构的矛盾,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不仅是东、中、西大区结构间的矛盾,而且还有每一个大区内部小区结构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根源在于区域间要素流通受行政区划限制,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的矛盾是区域结构诸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区域同构是由行政区划限制要素流通造成的,因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行政区划和政府管理职能定位。这个层次的矛盾在发展大势中居第二位。
第三层次是产业结构的矛盾。
多年来我们对这个层次的矛盾是重视的,当做第一位的矛盾来抓。实际上它受前两个矛盾的制约,就产业结构调产业结构是调不动的。
第四个层次是产品结构的矛盾,主要是剩余和短缺产品的矛盾。
短缺产品包括公共产品和劳务,由于受非市场因素制约不能增长,不能减少短缺,因而资源向剩余产品领域倾斜,使剩余也不能减少。这个层次的结构矛盾受上述三个层次的制约,主要矛盾方面也难以转化。
这四个层次的矛盾同时存在相互交错,呈现复杂的局面,但只要认真进行矛盾排队,就会发现第一层次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是诸矛盾的总根源。
产业结构久调不显效,剩余和短缺同时共存,关键是城乡人口大结构转化滞后,产业政策没有区域化,区域政策没有产业化,工业分散,重复建设,区域同构,这是造成结构性剩余、结构性短缺共存的根本原因。发展形势不尽如人意,不是自今日始,不是一两年的事,是自1992年以后逐步形成的。这是阶段性问题,不是当前运行问题,当前运行状况是这四个结构矛盾的正常反映。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都不是短期问题。
篇10
【关键词】均衡发展;探索;实践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途径,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如何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笔者认为,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是基础,教育内部体制改革创新是关键。
近年来,随着校舍安全工程、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教育基础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硬件上的教育资源逐步优化,但城乡教育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均衡发展。平凉地处陕甘宁三省交汇之处,是甘肃东部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辖六县一区,总人口228万,其中农村人口182万,占全市总人口的79.3%,农村教育在全市教育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在实现“两基”达标近十年来,平凉教育的基础资源不断优化,农村小学四年级以上年级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100%的乡(镇)中心小学和60%的村级完全小学接入了‘数字校园’平台”,甚至有些农村学校安装了“电子白板”。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评价机制僵化,教育整体上缺乏活力,缺乏激情。农村师资整体质量不高,农村教师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学科结构不合理、结构性缺编等问题比较突出,城乡教育发展差距较大。近年来,平凉市统筹城乡教育资源,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促进公平和提升质量为重点,推进了全市教育均衡发展。
一、“六园”创建,确立学校均衡发展模式
教育要把健康、快乐和激情还给学生。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教育内部的改革创新是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围绕素质教育主题,创建一种促进城乡学校均衡发展的模式,是平凉市长期思考的一个命题。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平凉市推行了“六园”创建活动,具体内容包括平安校园、书香校园、艺术校园、科技校园、绿色校园和快乐校园建设。
1、“六园”创建的目标要求。“六园”创建从六个不同层面确立了学校发展模式,针对每个层面制定了详细的评估标准和明确的创建途径。比如书香校园的创建,要求学校的图书藏量、借阅量要达到一定的标准,要在每个班级设立图书角,学校要建立健全读书制度;在艺术校园的创建方面,要进行活动引导,开辟第二课堂,营造艺术氛围,丰富课程结构,激发教育活力。在科技校园建设上,要依托当地科技部门的科普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流动科技馆进百校活动”,同时鼓励各学校自己组织科技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绿色校园的创建倡导了一种低碳环保和节约的理念;快乐校园诠释了“六园”创建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快乐教育在课堂以及教学各个环节的实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长的快乐,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六园”创建的活动载体。为了带动城乡学校共同参与,平凉在市级层面进行了积极的引导。启动了精品艺术进校园活动,邀请全国知名的诗人、作家和书画家走进学校,与广大师生代表交流互动,聘请著名作家为驻校作家,依托学校建立青少年书画篆刻教育基地,逐步打破了学校教育的“沉寂”,改变了过去暮气沉沉的状况。在此基础上,鼓励城乡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整理挖掘校本资源,将秦腔、花儿、剪纸、皮影等优秀的地方文化艺术引进校园,开展“微笑进校园”、“名家讲堂”等活动,组织人员编写乡土通识教材,对地方的文化、艺术、历史、地理、风俗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形成了60多万字的《平凉市中小学乡土通识系列读本》,为进一步丰富地方课程资源,营造开放、多元、活跃的教学氛围和学习环境创造了条件。
3、“六园”创建的初步成效。创建活动通过对学校发展模式的探索,整体提升了办学水平,深入推进了素质教育,让学校成为学生自主快乐成长的乐园,从而为平凉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注入更强的活力。实施“六园”创建两年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相继建立完善了安全台账制度,加强了安全管理,消除了安全隐患;读书、诵读经典逐渐成为一种习惯,热爱艺术、探究创新、节约环保逐渐形成风气,“六园”创建为平凉市推行素质教育确立了一个全新的模式。在“六园”创建过程中,平凉市实验小学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和谐校园先进学校”,平凉师范获国家教育部优秀艺术教育奖,静宁县在艺术教育和阳光体育活动中先后两次受到教育部表彰。平凉二中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机器人大赛,连续两届获得省级一等奖,并代表甘肃省参加全国机器人大赛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教学改革,夯实均衡发展的质量基础
教学是学校所有活动的中心,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的基本途径。教师、课程、教学手段影响着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能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1]。在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针对新形势下教育转型发展的现状,平凉市提出了“三个转变”“三个交给”的要求,即“由规模扩展向质量管理转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由高考单一评价向综合督导评价转变”,“把学校交给校长,把课堂交给老师,把学习交给学生”,进一步确立了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效益发展的导向,把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作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口,有效提升了城乡学校的教育质量。
1、加强对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指导。近年来,平凉市把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高中新课程实验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加强了对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管理和指导。建立完善了教育督导、督学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于2009年成立了平凉市教育学会,充实了市县两级教研员、督导员队伍,在市教科所成立了各学科教研室。坚持“面向基层,重心下移”的原则,长期组织专门人员深入学校、课堂听课、评课,指导农村教师开展教育研究,与农村教师共同承担教研课题。各学校以学科为单位全面落实集体备课,并结合学科特色开展研究性学习,搭建教师共同交流学习的平台,促进了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保障了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
2、借鉴经验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高效课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所在,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环节。近年来,我们积极借鉴各地先进的课改经验,推动全市城乡学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2009年以来,全市城乡教师赴江苏、山东、河北等课改先进学校学习考察1200多人次,多名教育专家、学者应邀来平凉讲座交流,在全市形成了推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新热潮。制订了《平凉市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改革、打造优质高效课堂的意见》,引导农村学校努力打造学生自主学习、师生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将2011年确定为质量建设年,全面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注重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环节管理和常规管理,突出了教学环节的精细化和新型课堂常规的构建管理,引导教师树立“功在课前,教在课堂”的意识,向课堂要质量,使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束缚中解放出来,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升。一些农村学校,像华亭县的马峡中学,泾川县飞云小云等农村学校已经形成了符合本校实际、富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补齐’短板”,实现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师资队伍素质的整体差异影响着教育的均衡发展。当前,城乡学校教育资源的差别,不在于硬件设施的差别,而在于优质教师资源的差别。把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作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工作来抓,以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为抓手,通过强化教师培训,均衡教师配置,规范教师管理,补齐师资“短板”,较好地解决了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不高、分布不均、结构不优、人心不稳等问题,进一步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教育的均衡发展。
1、加强农村教师继续培训。不断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制订教师培训规划,探索“院校集中—送培下乡—远程网络—校本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逐步建立市、县(区)两级教师培训基地。各县(区)充分利用培训、教研、电教等有效资源,积极构建“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县级教师培训基地。2011年,在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国教育报》的支持下,平凉市教育局联合国家行政学院成功启动了“教育行政干部、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与在职提高远程培训”项目,全市近1000名中小学校长和管理人员参加了研修培训,为培养一支引领全市教育改革发展的骨干管理干部队伍和专家型教育管理团队奠定了基础。同时,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全面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各学校积极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制订校本研修规划和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把校本研修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大力推进校本研修。实行教师培训证书管理制度,建立了教师培训档案,将教师参加培训情况作为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绩效考核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依据,建立了教师培训监管机制和督导评估机制。
2、推进城乡交流帮扶活动。组织开展了“强校带弱校、名校带新校”帮扶活动,加快了薄弱学校改造,推进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按照“强校引领、资源共享、捆绑考核、互动发展”的原则,确定1所市级以上示范学校与1所农村学校结成帮扶关系,由示范校制定整体规划,开展管理人员和教师双向交流,实行“三个共享”“四个统一”,即管理模式共享、教学资源共享和科研成果共享,管理制度统一、教科研活动统一、质量考核标准统一、教学计划和进度统一,充分发挥了“强校”拉动效应,解决了农村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和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使强效的教育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促进了农村学校的跨越发展。建立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引导教师由城镇向乡村、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由强校向薄弱学校合理流动。同时,组织特级教师到农村学校巡回讲学,积极开展“同上一节课”活动,组织乡村学校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学习,实现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优质教师资源共享,形成良性帮扶机制。
3、激发农村教师自身活力。与城区教师相比,农村教师在住房、子女入学、福利待遇、自身发展机会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差距,职业满足感、幸福感较差,导致许多农村教师“有走心,没守心”,优秀教师在农村学校呆不住,坐不久,流失严重。一些地方还通过公开招聘等办法,吸收一些优秀农村教师进城任教,导致城乡学校差别越来越大,形成了恶性循环。如何激发农村教师的活力,提高农村教师自身的积极性,吸引更多地优秀人才投身到农村教育中来,这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平凉市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生活状况,研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逐步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加快实施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着力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问题。在高初中招生过程中,为农村教师子女上学出台了照顾政策,解决了农村教师的后顾之忧。按照有关要求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不断提高津贴补贴标准,并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落实和完善农村教师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政策。完善了优秀教师表彰奖励机制,定期表彰奖励做出重大贡献的优秀教师,树立了一大批农村教师典型,逐步形成了“人人享受教育,个个乐教成功”的良好局面。
四、关注弱势群体,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最终将落实到受教育者的均衡发展上。当前,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困生和家庭困难学生成为学校教育中的弱势群体,让不同阶层的孩子享受公平的教育,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3]。长期以来,平凉市把关注弱势学生群体问题,作为落实惠民政策、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的重要方面。
1、解决弱势群体孩子能上学的问题。大力扶助贫困生,就是要让贫困家庭的学子学习、生活得有尊严[4]。平凉市作为一个西部欠发达地区,下岗职工家庭和农村贫困家庭较多,对子女的学习、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解决弱势群体孩子能上学的问题,平凉市提出,“要保证每一个考上学校的学生能够完成学业,不让一个学生因困难而辍学”。市、县、校分级成立了学生资助中心,落实编制,配备专门人员负责学生扶助工作。全面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积极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中职生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和大学生生源地贷款工作,逐步完善助学制度,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提高寄宿学生的生活补助标准。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通过政府补助、扩大助学金奖学金规模和覆盖面、完善助学贷款政策等办法,有效减轻了农民负担,降低了学生辍学率。
2、解决弱势群体孩子有学上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进城务工人员增多,他们的子女,一部分随父母进城就学,我们称之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一部分子女留守在家,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这两类学生在就学时都存在着一定的现实问题,为了保证这些孩子有学上,平凉市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的原则,专门制定了《关于外来经商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管理办法》,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程序进一步简化,从政策上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给予了保障。为了解决留守儿童入学问题,平凉市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完善了“两基”年检制度,加快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着力解决了农村地区特别是县镇学校寄宿条件严重不足和保障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基本满足了留守儿童住宿需求,努力缩小了城乡、校际差距。同时,在两年内新建了3所特殊教育学校,进一步解决了残疾儿童的入学问题,让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得到了充分共享。
3、解决弱势群体孩子上好学的问题。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我们格外关注、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有些留守儿童因为亲情的长期缺失,在心理和学习习惯上存在不少问题,我们要求学校立足实际,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更多地关心他们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引导和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尽力弥补久违的家庭亲情。在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中,全市涌现出了一批令人感动的好教师和典型事迹。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这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普遍规律,承认学生发展中的个体差异,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每一个受教育对象都有平等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和平等共享各种教育资源的权利[5]。学困生是我们在学校教育别关注的另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因为平时学习较差,从而会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有的会影响到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发展成一个“问题”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降低课堂教学起点,二是加强个体辅导,三是推行扬长教育。实践表明,学生的“毛病”越揪越多,学生的优点越扬越多。不同类型的弱势学生,因为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使他们得到了转化,促进了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正青·国外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新趋势——社会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J]·《中国教育学刊》,2011(1)
[2] 王定华·关于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审视·《中国教育学刊》·2010(4)
- 上一篇:高校网站建设方案
- 下一篇: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