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发展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0: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发展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市场发展计划

篇1

*年,在上级领导关心支持下,在市相关业务部门的指导下,我局积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十六届(提醒您:请根据实际修改)五中全会精神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努力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推动我区的“三农”工作向前发展。完善海沧农药残检工作机制,建立东孚镇高速公路以北地区无公害蔬菜基地和园林苗木花卉基地;建立健全村级动物防疫队伍,免疫接种禽类94万余羽,免疫接种家畜19.5万头;拓宽防火林带72公里,新建防火林带8公里,维修防火道路共25.4公里,完成造林1094亩。完成*防汛道路、吴冠排洪沟、海埔排洪沟等工程,协助做好过芸溪流域综合整治工程的前期工作;争取到市级同发展补助资金235万元,参与通用厂房、外口公寓的建设,保证农民稳定收入。全面推进村会计委托工作进一步规范农村财务管理;继续做好西海域整治扫尾工作,协助市勘界办完成勘界工作。一、“三防”工作以预防为主,积极做好“三防”(防火、防汛、防疫)工作。制定完善了“三防”各专项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各单位的责任分工,确保统一指挥,为“三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证。加强护林防火工作,充实森林扑火专业队伍,修建防火道路,进一步提高防火能力;落实各项防汛责任制,完善并细化防台风预案,切实做好本部门以及辖区范围内的防汛保安工作;细化《厦门市海沧区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健全充实区镇村防治网络,努力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二、农业方面1、进一步加强我区果蔬农药残留检测力度。购置检测仪器,建设农残检测室,建立以村农技员、专兼职检测员为主的检测网络,开展免费检测咨询和用药指导,配合进行农药、种子等市场执法检查,打击不法行为。2、建立完善东孚镇高速公路以北的园林苗木基地、标准化出口花卉基地和无公害蔬菜基地2000亩,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种植水平,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带动周边农民增收。3、强化区、镇、村三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聘用36名村级动物防检员,加强猪链球菌、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工作,保障农民群众安全生产,同时,开展兽医体制改革调研。4、规范农村财务管理

,加强农村财务监督。全面推进村会计委托工作,7名会计已全部招聘上岗并开始委托工作;开展镇村债权债务核查摸底,了解掌握镇村财务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村级土地补偿款专项审计工作,加强农村财务监督机制;落实各项减负政策,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三、林业方面1、建设景观生态林,美化我区山体景观。投资462万元建设景观生态林共1097亩,其中*尾山757亩,*尾山景观生态林建设项目被市林业局列为全市林相改造示范工程,造林成活率达98.3%;*林场300亩,主要是在马尾松劣质林底下套种显效的景观树种和生态树种,为*森林公园增添森林景观资源。2、认真做好防火林带建设和防火道路维修工程。拓宽防火林带72公里,新建防火林带8公里,完成投资40万元。抚育维修生物防火林带60公里,完成投资22.8万元。维修主要森林防火道路共25.4公里,完成投资23.1万元。3、认真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一是强化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责任管理,及时调整森林防火指挥部的成员,认真执行森林防火奖惩制度。二是加强了野外火源管理。在春节、清明、五一、十一等主要节假日和高森林火险等级天气都能及时增派护林员,高峰期增派临时护林员达35人,全年累计1600工日,强化了各主要进山道口的防火哨卡的管理。三是加大了森林防火宣传。清明期间,大力倡导“清明扫墓,移风易俗,鲜花祭祖”等文明扫墓的主题活动。四是精心组织森林防火实战演练,检验我区森林火灾扑救的应急反应和战斗能力。五是进一步加强森林消防专业队建设,将队员增加至9人。六是认真做好厦漳泉护林防火联防轮值区的各项工作,同相邻的各县区交流护林防火的工作经验,取长补短,更好地保障我区的森林防火安全。4、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明晰集体商品产权7377亩,占应明晰产权任务的100%。经区级自查,有改村合格村率为100%。已换(发)林权证面积38794亩,占应登记发(换)证面积的97.4%。5、配合做好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积极联系省市林业主管部门,为公园规划设计和建设提供快捷的林业行政服务及政策和法律咨询,积极指导*林场和东孚林业站作好配合工作,指导旅游公司做前期的林相改造设计和施工,协助区政府收回加州林业柚木发展有限公司的*柚木基地等重要建设用地。6、积极协调,认真组织我区的的城乡绿化和美化工作。一是认真组织我区的花园式生活小区创建和评比活动,推荐沧二小区、

富家苑等小区为省级市级花园式单位。二是组织开展“弘扬谷文昌精神,推进城市林业发展”为主题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三是认真做全区的名木古树复查和建档工作。四是组织实施京口岩、角嵩路等绿化美化工程。四、水利方面1、加强水利基本建设。完成了*防汛道路、吴冠排洪沟、海埔排洪沟等工程。协助做好过芸溪流域综合整治工程的前期工作,积极推进贞岱排洪渠改造工程、北引主干渠青礁村内段改造工程、囷瑶主排洪渠出海口段工程、莲花村汤岸排洪渠河道整治工程、钟山村排洪渠工程等的建设。加强对水利设施的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处理,完成三魁岭水库放水渠道改造,海沧海堤三座涵闸及三座节制闸、翁厝涵闸启闭设备维修及防腐处理,龟山、湖崛、山魁岭三个水库放水设备更新,海沧海堤翻修,溪头水库防浪墙翻砌,两二水库、溪头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工作。2、继续做好水葫芦整治工作。两镇组建了常年的专门保洁队伍,分片划段指定专人包干,签定承包保洁责任合同,做到“发现一处,打捞一处,保洁一处”,确保渠道常年清洁。3、全面做好防台风工作。今年影响厦门的台风比往年多,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为提高防汛抗台风应急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台风、暴雨造成的损失,保障全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细化防台风预案,制定了《海沧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关于防台风出海船只回港预案》和《海沧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关于危房、低洼地带、易滑坡地带及工棚人员安全转移预案》。在台风登陆前保证全区736艘渔船全部进港避风;面对台风可能带来的强降雨,我们及时耐心劝说危房、低洼地带、易滑坡地带及工棚人员安全转移,在今年历次台风中全区共转移7601人次;加强水闸、水库的管理,科学调度,水库适时预泄腾库、拦洪削峰,做到安全度汛。五、农村工作1、加大农村扶持力度,增加农民收入。继续积极争取同发展项目补助资金,*年共争取到4个项目,市级同发展补助资金235万元。通过运用“国有资本引领机制”,以市、区两级同发展项目补助经费为引子,吸纳被征地后农民的征地款入股,参与通用厂房、外口公寓的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海沧镇温厝村通过引导村民集资购买出口加工区通用厂房,使每位村民年增收800多元。已建设完成的东孚镇“同发工业园”1#生产厂房项目及正在建设中的山边村崎头外口公寓一期4#宿舍楼项目,也将吸纳*村和山边村村民集资入股。同时继续开展市领导挂钩帮扶,今年东孚镇山边村、贞岱村、海沧镇青礁村三个村共获得补助

资金30万元,主要用于村级保洁队伍建设、自来水工程及村道路建设。2、强化产业整合,发挥规模优势启动以国有海沧旅游公司为龙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建设东孚高速公路以北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地,目前一期已达1100亩以上,通过以原有当年土地种植收益标准进行租用,发展园林苗木产业,由公司直接运作、规模经营,并返聘当地农民从事具体种植工作,增加农民收入。3、实行区财政统筹村干部误工补贴机制。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积极完善区财政统筹村干部基本报酬的新机制,制定我区村干部误工补贴管理暂行办法,于7月1日起正式执行。该《办法》的执行,每年通过区财政统筹可以直接减轻村财支出和农民负担约350万元。六、海洋渔业方面1、落实渔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有效预防和遏制渔业事故的发生。成立了区渔业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渔业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加强对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福建省渔港和渔业船舶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提高渔民遵纪守法自觉性,渔船在航道捕捞作业明显减少,避免了航船碰撞事故的发生。禁止渔船非法载客,消除安全隐患2、处理西海域整治遗留问题,化解矛盾。开展养殖围堰破堤的前期工作。我局与海沧镇政府、霞阳、吴冠村委会签订责任状,由镇、村做好养殖户思想工作,通过镇村做了大量细致的思想工作,有45户养殖户签订《限期停止水产养殖承诺书》,现大部分渔民已停止水产养殖,为下一步养殖围堰破堤做好了准备。继续协助海沧镇做好东屿村小组集体滩涂的补助款发放工作。3、积极开展水产技术推广和培训工作。选聘9名村级渔民技术员,通过渔民技术员协助开展水产新优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以及协助开展水产养殖病害和疫情的测预报、鱼病综合防治以及水生动物的检疫等工作。举办对虾病害防治技术讲座。邀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的工程师为农民授课,培养农民水产养殖技术。4、开展清除互花米草行动。根据市海洋与渔业局、海沧镇政府和我局的三方协议,共同防除互花米草。开展“孔雀石绿”禁用渔药大检查,我区没有发现出售和使用“孔雀石绿”。七、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水平。从完善机关和服务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入手,推动机关效能建设,认真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计划生育工作。成立局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督促下属农林场抓好计划生育。

篇2

[关键词] 职业市场 国际化 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职业市场也呈现出国际化的变化趋势,其主要表现是劳务市场、人才市场和移民的流动越来越具有国际性,呈现出跨国竞争的新态势。这种国际化趋势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迫切要求职业教育加快对外开放,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业人才。

一、劳务市场、人才市场和移民的国际化趋势分析

国际劳工组织(ILO)作为联合国的一个机构,专门研究和世界劳务、人才市场的情况。按照这一组织的研究报告,在全球化背景下,劳务市场、人才市场的流动性呈现出以跨国为主的大趋势,尤其是中、高技术水平的人才,呈现出由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流动的趋势。在过去的10-20年中,人才的职业流动率加快,平均每3—5年流动一次,而且范围加大,跨行业、跨区域甚至跨国的幅度更大。这就使得劳动、人才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

据世界劳工组织预测,到2010年,全球经济发展将会创造5亿个新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分布在不同地区,见表1。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受人口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就业岗位大部分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因此,劳务市场的竞争在未来的5年中,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此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对外开放。因此,培养国际化人才,也应该面向发展中国家。

劳务市场和人才市场的流动性和国际性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世界移民的大量增加,这必将对职业教育的国际化产生深远影响。据世界银行的研究,世界高收入国家劳动力将下降,对外移民的依赖率将提高。而联合国估计,全球移民总量约占全世界人口总数的3%,达到1.75亿人。1980-2000年间,流人高收入国家的移民总量每年增长约3%,而20世纪70年代,这一数字为2.4%。按照这一增长率,在过去的30年中,移民在高收入国家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几乎翻了一番,而这些国家的人口年均增长率(不包括移民)从70年代的0.7%降至90年代的0.5%。移民对一些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增长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比如在德国、意大利和瑞典,如果没有输入性移民,那么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其人口总数都是下降的。与此相反,1970-2000年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移民平均增长率只有1.3%。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一般都比较高,因而输入性移民在发展中国家(不包括前苏联)人口中所占比重下降了(见图1)。

1980—2000年间,大多数高收入国家移民人口年均增长率都在2%以上。这种增长部分地反映出受以下一些因素的影响:由于收入的提高,高收入国家对服务业的需求增加了;随着技术进步增加了技能的价值,形成了全球范围内对高技术工人的竞争;高收入国家移民网络的增长促使更多新移民的到来。

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的约31%年龄在14岁以下,高收入国家的这一比例为18%。因此,我们可以预计,进入最适合移民年龄段的人口将会大量增加。1980年以来移民的迅速增长,已经在高收入国家中建立了聚居地,这有利于降低移民的成本和风险。高收入国家人口老龄化导致其劳动力的下降,这些国家对移民服务的需求会增加,而且对移民能够提供的服务(比如护理工作)的需求也会增加。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招聘移民从事的其他服务(比如家庭和饭店服务员)的需求将会迅速增长。市场关于技术工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也会吸引移民的流入,尤其是那些来自具有较好教育体系的国家的移民。世界银行其他的预测研究表明,未来20年中,高收入国家劳动力将会缓慢增长然后下降,这是造成这些国家对国际移民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而移民将对移民跨出国带来极大的收入,预计到2025年,移民增加的工资总收入将达到近万亿美元。基于此,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特别是技术性劳动力纷纷采取各种途径,向发达国家移民,其中移民成功的重要条件就是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和职业能力(见图2)。这实际上是职业教育之间的激烈竞争,是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及国际竞争力水平的表现。

二、加快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策略

积极应对职业市场全球化发展的挑战,加快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应该采取如下策略:

1.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战略重点,提升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当今,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其实质就是人才与知识的竞争。作为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的职业教育能否得到长足的发展,走出一条培养适应经济建设人才的路子,提高对经济建设的贡献力,这不仅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生命线,也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竞争中存亡与否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作为战略重点,借以提高劳动者素质,是提高我国在国际环境中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2.转变认识,树立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观念。以扩大对外开放为契机,进一步转变观念,在教育贸易服务大格局中确定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位置。坚持在开放中求生存,在交流合作中求发展,牢固树立市场观念、发展观念和创新观念,增强WTO规则意识、竞争意识、教育服务意识和教育国际化意识。将职业教育办成在国内外劳动力市场上具有主动性和引领性的外向型人才的培养基地,使职业教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3.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形成多元办学的新格局。大胆吸引境外教育投资集团或独资办学或中外合作办学,让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在我国生根发芽。所谓外国人投资办学,就是指具有外国国籍的个人、财团、民间社团、教育机构等独立投资,在我国兴办各种类型的职业院校。这与外国人包括海外华侨捐资办学不同。后者是只捐款,不管办学,前者是既投资,又管办学。目前在我国,外国人捐资办学的已较多,但外国人投资独立办学的还几乎没有。这种教育模式应该大胆地试验,发展起来。这对于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非常有用的。

正如外资企业的领导、管理、经营方式冲击着我国企业的传统领导、管理、经营方式,引起了一系列良性的变革一样,外资独立办学也将对我国的职业学校产生积极的深刻的影响。因为吸引外资独立办学,不仅引进了外国先进的办学经验,把职业教育的发展建立在科技、劳务、人才市场调节的基础上,而且还使学校更贴近职业结构的变化发展,更合乎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而这一点正好能解决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就业”大难题,即一方面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又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吸引外国人独立投资办学,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及对外开放的必然选择。

4.深化以课程与教学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培养适用于中外劳务市场需要的人才。要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走向世界,在国际职业市场和劳务市场上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深化以课程与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胆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大力推行培养适用于中外劳务市场需要的双语型职业人才。

其一,深化课程改革,大胆引进国外教材。引进国外教材是深化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在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发展中,国外有许多先进的经验和成果,已开发出各种理念先进、结构优化、内容新颖、国际适用的教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许多国家选用。大胆引进这些教材有如下作用:(1)这些教材已经过了反复验证,表明具有较强的实用生命力,反映了现代国际职业发展的趋势和人才培养的需求。使用这样的教材,能够使学生掌握适用于世界职业与人才市场需求的知识和技能,不仅有利于在本国的外资、合资企业就业,而且有利于参与世界劳务人才市场的竞争。(2)这些教材使用外语编写,引进和使用这样的教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包括外语的语言表达能力、职业竞争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使用国外教材,对于学生的外语水平的提高是非常有效的,这比单一地进行外语语言教学,效率会提高许多倍。这已为大量经验和研究的资料所证明。(3)大胆引进和使用国外教材,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先进的职业本领,而且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理解国外文化,学会与不同制度、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思维与对话。在语言上相通,在思维与看法上就容易相通,容易交流与沟通,从而有助于学生与外国工作人员合作共事,拓宽就业的渠道,扩大就业的机会,提高就业竞争力。

其二,大力推行双语教学,培养双语型人才。据有关研究表明,在未来的五年里,随着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竞争力的提升,对双语型专业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这些人才既要掌握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本领,又要精通外语,善于用外语进行工作和交流。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单一地开设外语课是不够的,必须在专业课和操作实习课中进行双语教学,即母语与外语的双语教学,因为:(1)有助于学生掌握专业和操作实践的外语,有助于学生就业后在劳动工作中进行外语交流与实践。单一的外语语言教学仅仅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外语交流,而学生由于专业外语和实践外语差,难以用外语进行工作实践交流与操作,从而降低了职业竞争力和劳动效率。所以,进行双语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工作外语能力是非常有利的。(2)有助于学生通过专业外语,直接迅速地学习、掌握国先进的专业知识和本领。双语教学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能够有条件地学习外国的专业教材,了解世界的最新信息,从而提高对外就业能力。(3)有助于学生通过专业外语,与国外的有关专家、工程师、技术人员进行专业交流和前沿问题的探讨,从而能及时地解决生产、劳动中的问题,推进企业的创新。由于语言的便利,学生在就业后可以迅速与外国专家一起工作,对于所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提出和分析,从而直接有效地解决;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生产中和生产外的技术革新活动,进行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创新。

推行双语教学,关键在于双语型的教师。双语型教师的产生,一方面是培养,在相关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中,推行双语教学,使学生能够用母语和外语教一门甚至多门专业课;另一方面是聘用国外的职业教育教师,通过他们的外语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两种方法都需要,而且应该并举。

其三,按国际标准统一各种职业技能评估,建立国际通行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体系。加快我国职业教育的对外开放,培养国际通用的职业人才,关键在于在职业技能的评估标准与资格认证上与国际接轨,从而为人才的培养规格和人才的就业通行创造基本的条件。

我国目前已经在各地建立了8500个职业技能鉴定所站,有2000个以上的职业和工种,对劳动者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截止到2002年,全国共有5,562,000人获得了不同等级、不同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据1996-2002年获取证书人数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人员呈逐年增加趋势,尤其是2001年度和2002年度的增长比例大幅度提升。同时,从1996年到2001年逐年递减的技能鉴定通过率可以看出,随着技能评价的逐步科学化、规范化,我国技能评价的含金量正在提高。

可见,对职业技能人才的评价实行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资格认证,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职业教育要走向世界,必须建立起合乎国际统一标准的职业技能评价体系和资格认证体系。为此,必须积极与国外职业技能评价接轨,引进国外职业资格认证机构,为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培养国际化职业技能人才提供服务。在我国注册的国外职业资格认证机构及其证书见表2。

篇3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市场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037-04

引言

从宏观经济发展层面看,出口、投资、消费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2008年金融危机揭示了一个道理:出口是一种有效的经济增长方式,但一国经济增长不能对出口形成依赖、受制于外国市场,并且产生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论看,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只是一种“中间需求”,而不是最终需求,如果过分把投资当作经济发展的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势必导致投资需求过多、信贷扩张,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进而助推通货膨胀。消费创造的需求是最终需求,是经济内生性的良性循环,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长久之路。因此,经济增长需求的顺序应由出口、投资、消费调整为消费、投资和出口,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把消费当作提高经济增长的第一需求,有两个基本渠道:一是扩大内需,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消费需求,二是提高农民收入,到2009年末全国农民占总人口比重53.4%,而且恩格尔系数较高,需求潜力巨大,农村发展落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

因此,提高农民收入,完善和发展农村市场经济,深化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改革,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

一、深化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的结构性分析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经济取得了新的发展。但农村经济现状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农民增收仍然是农村经济面临的最大难题,农民收入较低,离开土地涌入城市,成为限制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如果在广大的农村能够提供一个发挥农民人力资本的环境,农民是不需要大规模离开土地的。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些长期性、根本性因素并未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仍然突出,全国城乡经济指标分析(见下页表1、表2)(资料至2009年末)。

从下页表1、表2资料分析可以看出,(1)第一产业和农村就业人口比重较大,乡镇企业和农村个私企业的就业比重相对不足,还有较大空间;(2)农村居民纯收入较低,农村居民消费与人口比重相比形成极大反差,62%的人口分享24%的消费,消费需求潜力极大。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仅靠转移农村劳动力一条腿是不够的,农民越来越多地进入城市,这种现象在欧洲国家发展过程中也都出现类似问题。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基本保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要素,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如果从农业中抽取劳动力过快,而二、三产业还未强大到足以吸收这些劳动力,并且是较低的工资水平,农业和农村经济就可能要出问题。所以,不能简单地鼓励和刺激农民离开土地迁往城市,来解决农民收入低的问题,而是让农民自愿地留在土地上,留在农村,发展农村经济。

二、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的市场化发展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不断深化,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一)农村集体经济的市场化发展,是现阶段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不断深入决定的

农村集体经济是以农村资产、土地、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为纽带,以产权为核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而建立,具有组织农民、增加收入、配置资源、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作用。农村集体经济必须依附于一个载体即组织形式,其发展变化和处于的市场环境直接关系到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集体合作经营的重要性和有效性,认识到传统小农经济已不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市场化发展这一现实,单靠家庭和个人根本无法适应市场、解决生产技术更新、集中人力物力扩大生产经营和销售等问题,农民开始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现阶段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不断深入,决定了农村集体经济必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发展和完善。

因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现代农业经营的主体,是整个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形态深刻变革的重要载体,是农村经济发展、政治进步、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的重要支撑力量。城乡一体化发展,不管是城市到农村、农村到城市的单项发展,还是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双向互动发展,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都是一个根本的动力。

(二)生产要素的产权制度改革,是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市场化发展的关键

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农村公共产品以及其他资源要素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土地、资源、劳动力、流畅的资本投入、先进的技术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要素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和制度设计条件下,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科学技术和基层组织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农村土地、资源等产权制度的不稳定制约了农民对土地的态度、长期投资和资源利用效率。

明晰的产权内容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财产分配面向明确的所有者,所有权具有充分的排他性;二是财产所有者获得资产增值和剩余收益;三是所有者拥有和控制资产使用、结构调整、处分、销售和出租的权利。这三个特征中的任何一个条件不能满足,就可以判定产权是模糊的。

现价段农村集体资产的产权界定不清晰,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的资产利益矛盾重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生产要素的顺畅流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制约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市场化发展。

(三)制度创新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最有效的手段

现价段制度创新和市场化进程从市场规模构建转为市场秩序的完善和深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明晰的产权是一切市场主体的内在要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这样描述:当商品和市场统一在一起时,就必须建立在产权私有的基础之上。只有产权明晰的市场参与者才有可能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内部治理结构才能建立并有效发挥作用,所有权和经营管理关系才能真正理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不是生产力已经准备好才形成相对应的生产关系,制度创新就是强调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通过制度创新激活生产力的发展。

针对生产要素产权归属制约农村经济市场化发展的瓶颈问题,进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推进,用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来刺激、调动和释放农村经济的生产力发展,逐渐强大农村经济的经济总量和质量,从结构上达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农村集体经济的市场化发展必须建立在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

从市场主体和市场参与者的角度看,商品、市场和交换关系,要求重建农村集体经济的个人所有制,探讨、寻找使生产要素效率最大化的产权制度。土地等主要生产要素的产权改革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深化集体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当务之举。从目前土地等生产要素的现状看,存在着分散、闲置、非流动性、效率低的特点,其根本原因是土地等资源的产权制度决定的。因此对土地等资源的产权制度改革主要是土地产权和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和调整。

(一)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具有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

从规模经济的角度看,一方面,土地作为农村经济主要生产要素的流动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土地流动的保障。相对集中的土地等资源经营,是农村集体经济筹集资金的基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这样分析:小块土地所有制发展局限条件主要来自税收的压力、生产资料的昂贵及信用制度的缺失。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其原因就是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融资难。通过农村土地流动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和走集体经济发展道路,可以增加生产经营融资。农村土地流动受制于农民土地权益和国家土地产权制度,农民的土地权益受到损害,必然影响土地流动规模;国家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指向使土地相对集中,实现规模经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土地流动、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和实现国家政策意愿的保障。

因此,农村土地等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和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市场化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农村土地利益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内在联系

生产的社会性和市场化的社会分工,决定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必然性。

农民的土地等资源收益是在个人产权保障基础上,农民拥有生产性投资获利的机会,是农民自发创新最重要的动力,取决于制度允许的经济自由度以及努力和报酬的相关度。稳定的收益将激励农民一方面投资于农业基础建设;另一方面走合作共赢的集体经济发展道路,提高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生产经营在市场中的利益损失和抗风险能力。

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农村、增加农民收入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股份制和依靠外来公司的问题。关于股份制,马克思这样描述:一个获得了拿别人的财产去冒险的权利,而又不负责任。农村经济在市场经济程度还不是较完善和深化的条件下搞股份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发展集体经济组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关于外来公司,从利益关系看,他们与农民的利益关系是一个头疼的问题,外来公司往往希望得到土地和相关资源后,不用雇用那么多人,甚至降低工资,不顾及环境保护,掠夺式开发。农村集体经济从利益机制上解决这些问题,保障农民的权益。

(三)在个人产权制度保障下的农村集体经济向市场化发展

农民自觉追逐经济利益的行动是农村集体经济的原动力,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政府制度创新能力影响着制度变迁的路径和进程。目前农村集体经济较为弱小,盈利能力较低,政府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服务的支持,降低经营风险,扩大农民的经济自由权和生产的赢利空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合适定位农村集体经济。合理确定税收减免政策,切实减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税赋负担。明确划分各层级政府之间以及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之间公共产品供给责任和乡村自主治理;加强公共财政建设,有效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深化体制改革,规范政府行为,建立有效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

农村的土地、山林、房屋、设施、其他自然性资源和历史经营积累起来的经营性资产,在产权制度改革后重建个人所有,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市场化配置资源为核心,以法律法规为基础,保障农民利益为原则,发展农村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形成集约化的集体经济进行市场化经营。这种方式的形成和持续,政府起着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年鉴[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3] 薛继亮,李录堂.政府主导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研究——基于社会服务功能视角[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篇4

关键词:液化气;市场发展

中图分类号:F4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一、液化气市场的主要特点

1.资源供需不平衡、资源流动性强。中国液化气市场资源的供给和需求在单一区域内很难达到供需平衡。在东北和华北地区集中了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约60%的LPG供应资源,而两地市场表观需求仅占25%;相比之下,山东、华东、华南地区表观需求占56%,由于各地供需不平衡,导致资源从北向南流动。2013年,中国三大乙烯装置分别在东北大庆,武汉和山东三地上马,饱和液化气和丙烷的用量大幅上升,当地资源时而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华东及华南两大市场的资源甚至逆流向上补充空缺。因此,资源的供需关系,决定资源的流动方向。

2.市场化成分高、价格波动大。国内液化气市场受原油价格、液化气产能及储存能力、季节性需求、政府政策、物流环节、进口气成本等因素影响较大。各种因素的变化直接影响供需关系和市场的稳定。因此,液化气市场化成分较高、市场波动性较大,在1个月内,市场价格波动300-600元/吨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3.用途广泛、消费市场发展迅速。液化气作为清洁能源,除在居民用气、餐饮、传统窑炉焙烧、气割燃料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外,由于液化石油气的充装便捷性,市场对车用的需求表现相对稳定,2013年我国汽车保有量破亿。同时,近几年液化气产品中的烯烃和烷烃组份被C4深加工企业给予了深度挖掘和利用,芳构化、异构化、烷基化装置在全国各地发展迅速。2013年,仅芳构化装置产能就达1200万吨/年, 2014年,全国范围内还将有超过1000万吨/年的深加工装置投产计划,液化气在化工生产领域的纵深发展日益凸显。

二、国内液化气市场供需分析

中国液化气市场分为华南、华东、山东、华中、华北、东北、西北以及西南共8个市场。其中,华南是最大的消费地,华东地区位居第二,山东地区由于近几年液化气深加工行业迅猛发展,对液化气的需求量逐年增加,2013年消费总量位居第三。排名第四至第八位的依次为东北、华中、华北、西北和西南市场。

经统计,中国2014年液化气产量预计将较2013年增长5.04%至2567万吨;进口量大幅上升73.94%至614万吨;出口量下降1.6%至123万吨。从市场需求角度统计,2014年中国液化气需求量将达3058万吨,较2013年增加14.44%,其中:民用、化工、传统工业、商业、车用占比分别为40%、39%、9%、10%、2%。总体需求量虽然呈上升趋势,但是民用燃气占比缩小,主要是化工需求增加带动的总表观消费量的提升。

三、中国液化气市场发展趋势

1.LPG在化工领域的商业用途日益凸显。2009年开始,芳构化装置掀起了中国碳四烯烃深加工的,与此同时甲乙酮、醋酸仲丁酯、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等C4烯烃深加工装置陆续上马。2012年起,芳构装置由于产能爆发,面临着激烈的资源争夺、产品销售困难、利润不断萎缩等问题,装置开工率一路下滑,2013年,全国芳构装置平均开工率仅39.88%。在芳构化企业生存难度日益加大的背景下,液化气烷烃组份在C4深加工业被深度挖掘和利用。2013年,烷基化成为新的增长亮点。基于政府对油品升级的要求,给烷基化油的发展和壮大带来了机会。由于其下游需求稳定,相比芳构化而言对于原料气质要求更低,使得烷基化装置的经济效用更强;据统计,2013年烷基化装置(包括已建和在建的)总产能达到959万吨。同时,异丁烷脱氢、丙烷脱氢制丙烯(PDH)等项目也逐步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中国丙烯年生产量约1300万吨,而年消费量达到2150万吨,占世界总消费量的20%左右,需求缺口之大引发资金流向PDH项目投资。预计未来三年内,中国将上马的PDH项目总产能接近1008万吨。随着国际丙烯价格的大幅提升,PDH项目盈利水平较为乐观。

2.民用气市场重心将从城市转向农村(城乡结合部)。在全球天然气发展的大格局下,中国能源结构“气化”进程也在明显加快。2009年中国民用LPG市场份额在54%左右,而至2013年此份额缩小至42%左右。未来几年,二甲醚、天然气等替代能源将继续冲击液化气的城市燃气、工商业和车用市场。天然气在城区管网铺设普及率不断提高,这并不代表液化气在民用市场的份额会被天然气全部吞并。由于中国农乡人口比例依然大于城镇,且国家城镇化规划进一步推进和实施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很多的偏远农村地区天然气管网无法涉及。因此,液化气在民用气市场方面的发展重心将逐步从城市转向城乡结合部。

篇5

关键词:液化气;市场发展前景;中国需求

DOI:10.13939/ki.zgsc.2015.05.089

天然气通过液化过程后经油轮运输,费用无疑比从地下直接采出天然气沿输气管道运输要高得多。从50 年前全球第一艘满载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LNG)油轮离开阿尔及利亚的阿尔及尔港起,至今液化气已不再是某种由外国研究制造、复杂和濒于流失的东西。尽管近两年来,世界市场的液化气贸易好像没有太大起色,也几乎没有太多增长,可是从液化气主要生产国和关键进口国的发展现状来看,今后全球液化气生产和贸易还会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一、世界液化气市场的现状

世界液化气市场的现状主要表现在:

1. 据《全球液化天然气信息》(GlobalLNG Info)的资料,2013年,全球液化气贸易量为2.37亿吨;英国天然气集团公司估计为2.4亿吨;国际燃气联盟评价为2.368亿吨。

2. 2013年,全球液化气贸易量与2012年相比,增长了0.3%①。

3. 2013年,亚洲进口液化气增加了1140万吨。拉丁美洲(主要是墨西哥和巴西)进口液化气增加了500万吨。

4. 2013年,欧洲的液化气进口缩减了980万吨,欧洲购买了3500万吨液化气,这是自2004年以来最少的,大幅低于2011年购买液化气的峰值6 600万吨。

5. 2013年,9个国家重新出口液化气,液化气重新出口总量为440万吨②。

6.在亚洲,液化气的平均价格为1美元/每百万英热单位,高于2012年。

7.全球27%的液化气(6 500万吨)是按批发价或短期合同价供应的。

8. 2013年,全球29个国家104个再气化的液化气终端具有年生产7.21亿吨液化气的能力③。

9. 2013年,世界17个国家86个液化气厂每年有总计生产2.86亿吨液化气的能力。

10.日本是世界最大的液化气进口国,2013年进口8749万吨,同比2012年增加了0.2%;卡塔尔是世界最大的液化气出口国,2013年出口量为7720万吨。

11. 2013年,马来西亚、以色列和新加坡开始进口首批液化气。

12.全世界大约70%的液化气均向亚太地区,包括中国、印度、日本、韩国和台湾出口。

13.2013年,液化气进口国居前十位的国家是:

(1)日本(8750万吨);

(2)韩国(4090万吨);

(3)中国(1860万吨,以及台湾的1 290万吨);

(4)印度(1280万吨);

(5)西班牙(1280万吨);

(6)英国(680万吨);

(7)法国(580万吨);

(8)墨西哥(600万吨);

(9)阿根廷(490万吨);

(10)巴西(440万吨)。

14. 按国际燃气联盟的资料,2013年,液化气出口国占前十位的国家是:

(1)卡塔尔(7720万吨);

(2)马来西亚(2470万吨);

(3)澳大利亚(2240万吨);

(4)印度尼西亚(1700万吨);

(5)尼日利亚(1 690万吨);

(6)特立尼达多巴哥(1460万吨);

(7)阿尔及利亚(1090万吨);

(8)俄罗斯(1080万吨);

(9)阿曼(860万吨);

(10)也门(720万吨)。

15. 2014年,预计世界还要再建5个④新的液化气终端,以及包括PNG(Pipeline Natural Gas, PNG)和LNG的液化气厂⑤。另外,2013年,在阿尔及利亚和安哥拉的液化气厂已经投产。另据卡塔尔国家银行(Qatar National Bank,QNB)近期的报告指出,卡塔尔在世界地图上只是微小的点,可是其天然气储量仅次于俄罗斯和伊朗居世界第三位。按照这份新的研究,卡塔尔在目前这样生产速度条件下,天然气储量至少还足够用156年。

2013年,卡塔尔开采的天然气52.6%用于出口。同时,卡塔尔还有能力在今后几年,满足全球液化天然气的需求。随着亚洲国家需求增加和供应增长减缓趋势的持续,这至少在中期前景中将会稳住液化气的价格。分析家们认为,卡塔尔已在亚洲价格增长中获利。由于那里相关国家(主要是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GDP稳定增长和向清洁燃料转变的需求猛涨,在这方面卡塔尔会持续向亚洲增加出口(2013年占71%)。

据摩纳哥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Gas Logistics of Monaco, GLOG)最新估算,2012年,全世界13%的天然气是借助于满载液化气油轮运输的,而同时全世界45%的石油,也是用油轮运输的。2013年,中国的中海油股份有限公司进口液化气总量已超过1300万吨,占中国液化气进口总量的72%。到2014年5月底,中海油已在广东、福建、上海、浙江、珠海和天津等地建成投产6个液化气终端接收站,总接卸能力达2 480万吨/年;正在建设中的海南、深圳、粤东等液化气终端接收站将于2015年底之前相继投产。除上述亚太地区国家外,欧洲是世界第二个最重要的液化气销售地。但在2013年,欧洲进口液化气已经有所减少,占世界液化气进口总额的13%。英国和西班牙则正进入主要液化燃料进口国之列。

目前,世界液化气需求的增长主要靠再气化设备的进口,以及天然气用于发电的消费。另一方面,液化气的供应取决于公司本身的出口能力及国内天然气的消费能力。现在许多国家都要求生态方面的政策应与发展生产协调一致,这样既对液化气的需求,也对液化气的供给都将会产生重要影响。

世界的液化天然气市场现正蓄势待发。在这场竞赛中的主要竞争者,正在“走上最后一轮”的全球争夺。其中包括,美国和澳大利亚在逐渐靠近现在是世界液化气出口领导者。

据国际天然气联盟的资料,澳大利亚正实施7个总价值在2000亿美元的液化气出口项目。这样,其液化气的出口潜力将会增加2倍。2018年前,澳大利亚将会超过卡塔尔而成为世界最大的液化气出口国。

美国也不甘示弱。页岩革命导致美国国内天然气的产能比力求使用液化气的出口国过剩。前不久,属于美国道明尼资源公司的马里兰州Cove Point液化气终端已得到出口天然气的决定, 之后该终端将成为已经协调的美国第四个液化气出口方案。

有关石油价格的出版物现已提出,全球已经确认或正在建设阶段(包括澳大利亚柯蒂斯岛、中国青岛、深圳,美国厄尔巴岛、俄罗斯亚马尔半岛、萨哈林2号等)50个液化气项目的进程表。”

二、世界液化气市场的发展前景

据英国《经济学家》杂志2014年5月25日报道,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宣布,他们第一艘载有液化气的油轮已从花190亿美元新建成的巴布亚新几内亚港液化气终端出发了。对此,该杂志指出,这意味着世界市场上又要出现大规模的液化气供应了。据该杂志统计,如果加上现在所有在建的液化气工厂,那么到2018年,全球液化气供应将会增加1/3,相当于中国当前的天然气年消费量⑥据国际安永审计咨询公司(Ernst &Young, EY)预测,到2025年,全球液化气供应能力将可以增加一倍。其中,澳大利亚将建设7座年总计生产800亿立方米的液化气综合体。这一数字比德国一年消费天然气的总量还要多。因此,2026年前,澳大利亚将成为仅次于卡塔尔的世界第二大液化气出口国。

国际天然气联盟的专家吉尔克・万・斯卢金认为,尽管世界输气管网的天然气还在增加,可是,液化气在世界天然气市场中所占份额,在所有计划项目都完成的情况下将从现今的15%~20%,至少提升到30%。此外,世界天然气出口国现也在积极增加液化气的生产。预计美国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天然气出口国。由于页岩革命,原来美国为进口液化气构筑的终端,将会重新转变为出口所用。圣路易斯・安娜州的第一个大型液化气终端,将在2016年初开始输出液化气。其他4个终端也已得到了出口液化气的许可。人们期待,到2018年,美国在世界液化气市场的年供应量,将达到750亿立方米。与此同时,也有初步的资料证明,近几年内,美国可能还不会开始实现大规模的液化气出口供应。国际安永审计咨询公司的专家们认为,到2030年,世界对液化气的需求,可能会翻一番。需求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在亚洲,人们要利用天然气生产电力。另外,在其他经济领域,包括运输部门也要开始利用液化气。投资者们对液化气的兴趣越来越大。

最近,想成为地区天然气贸易中心的新加坡,正打算建造第二个液化气厂并要再花费17亿美元以建设新的接收终端。壳牌石油公司也打算花费120亿美元在澳大利亚海边建造世界最大的“序幕号”(Prelude)装载液化气的船,其将完成海上浮动平台的作用⑦。

前不久,巨额的资本投入和明显的花费似乎干扰了液化气市场的继续扩大。

购买和销售液化气只使用长期合同,其价格又要与石油价格直接挂钩。尽管自2000年以来,液化气的销售量,紧随着现实供应量增加了一倍(在液化气市场达到了27%),可是因缺乏统一的市场价格,液化气在亚洲的价格更加昂贵。对此,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中国要力求减少煤炭消费和日本正在购买创记录的液化气所致。至于欧洲的液化气价格,由于煤的净化使用和存在俄罗斯以及挪威的管道天然气,可能比其它市场的价格低些。另外,在美国,由于天然气开采过剩和缺乏出口,故价格也不太高。但是,其中的某些因素可能会消失。如在日本(由于福岛核电站的恢复)和中国(俄罗斯管道天然气开始向其供应)后,他们对液化气的需求可能会下降。同时,如果俄天然气经乌克兰向欧洲的供应出现中断,那么欧洲液化气的需求可能会急剧增加。全球对液化气的高需求和新科学技术的出现,至少将会降低液化气价格并增加其的供给。专家们认为,液化气还没有从能源工业方面得到必要的关注。顺便说一下,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GE)已经为液化气研制出全新的一套电力设备,其比目前的涡轮机发电设备要有效的多。可是,由于价格高和必需的长距离运输,液化气在世界市场依然可能是非规范的。来自罗伊古咨询公司的安德鲁・莫里斯坚信,随着每一批液化气新买家与卖家的更替,液化气将更具有吸引力和有效益。在他看来,跨国能源公司将可能出现与液化气有关的投资持有结构转换及贸易业务。此外,液化气价格的透明度将要有所提高[1]。

俄罗斯在世界液化天然气市场所占份额至今不足5%。他们希望,到2030年,

使自身在世界液化气市场的份额能增加到20%。为此,2013年12月,法国能源巨头道达尔石油公司和俄最大的“诺瓦德克”私营天然气股份公司已签署了将向俄北部亚马尔液化气项目投资270亿美元的协议。壳牌石油公司第一执行副总裁马丁维特・谢拉尔在第21届世界石油大会上指出,俄有一切可能成为世界液化气供应的领导者。他强调指出,未来将属于掌握矿物资源的国家。他断定,“俄罗斯控制着地球1/4天然气资源。虽然俄现在勉强列在液化气生产国中的第十位,但是,俄在此方面有成为世界第一的全部能力”[2]。

三、中国将进口更多的液化天然气

近年来,中国天然气消费不断攀升,而本国的天然气产量又无法满足需求的增长,因此,天然气进口不断增加。2013年,中国进口天然气530亿立方米,同比增加了25%。其中,管道天然气进口27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7.1%,液化气进口1 800.72万吨,同比增长了22.7%,并占天然气进口总量的47%。从液化天然气进口情况看,中海油股份有限公司液化气进口占全国总量的71%左右,中石油股份有限公司的液化气进口占比为29%。2014年6月19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简称俄气公司)副董事长亚历山大・梅德韦杰夫在新闻会上表示,“尽管已签署了通过管道向中国供应俄天然气的合同,但是,我们还不排除将向中国供应液化气的可能性”。梅德韦杰夫对媒体记者说:“俄气公司将可以从位于远东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液化气项目和萨哈林―2项目向中国供应液化气”。

此外,2014年6月18日,中海油股份有限公司还与英国BP石油公司签署了长期供应液化气的框架协议。根据这份框架协议,自2019年起,BP公司将从全球液化气资源组合中(即由其组织货源)向中海油公司每年供应多达150万吨的液化气资源,供应期限20年。双方希望于2014年年中达成最终的商务协议。

中海油股份有限公司同日宣布,他们还与另一家跨国的壳牌石油公司签署了在全球战略合作的协议。照此协议,双方将致力于推进中国和全球的战略合作关系,并将共同致力于探索石油和天然气上游、中游和下游领域更广泛的合作机会。

目前,中海油股份有限公司和壳牌石油公司在液化气以及上游深水勘探方面开展合作,其中包括:在加蓬和巴西的两个深水勘探项目、位于海南岛附近海域的莺歌海海上油气勘探项目、广东惠州的合资石化项目。

可见,中国政府为下定决心整顿长期以来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已经开始把多元化进口天然气资源列为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的头等大事。其中除了与土库曼斯坦、俄罗斯签署由其长期向我国供应管道天然气的协议外,也与英国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BP)、英荷壳牌公司等签署了由其长期向我国供应液化气的协议。这些均是落实《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举措。但是,由于当前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正面临着重新洗牌,能源供应来源和需求地点也将呈“多元化”的复杂局面,因此,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也需要制定新的应对策略,以确保上述所签署的协议能够得到顺利执行。

注释:

① 英国天然气集团公司估计,液化气贸易量增长了110万吨

② 2012年该数字为350万吨。

③ 国际燃气联盟评价该数字为每年6.88亿吨,比2012年高出6.8%。

④ 按英国天然气集团公司的资料是8个。

⑤ 英国天然气集团公司统计新增的3个包括在阿尔及利亚液化气厂和在澳大利亚的昆士兰柯蒂斯液化气厂。

⑥ 共计1600多亿立方米,这里既包括有液化气,也包括管道气。

⑦ 对气的液化来说,海水是最好的制冷剂。

参考文献:

[1]CΠΓ-TOPROBЛЯ В 2013 ГОДУ:ПЯТ

НаДЦаТь фAKTOB .WWW.arabianoilan

.

[2]Кaк буДеТ paзвИBaTbся meЖДунapo

ДнapoДнIЙ Becтн.финahc.

篇6

一、中国画市场结构性过剩已经出现

中国部分企业家认准了近两年中国画价格持续飙升的趋势,投入大量资金将中国优秀艺术家的作品纳入囊中,等待升值。他们是中国画市场上的逐利者,动辄投资几十亿元,出手频频。一些人在投资中国画时刻意进行炒作,推波助澜。在各方面资金的强劲吸纳下,中国画精品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价格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幅度攀升。尽管从长远角度看,市场对中国画的需求会继续增加,但中国画市场目前仍然存在着重大的结构风险,包括监管环境不断变化、竞争加剧、行业分散度高、透明度有限等问题。经过调整和过渡时期之后,市场利益将会按照新的规则重新调整和分配,中国画市场一定会朝着“热一冷一稳”的市场格局发展。

二、中国画市场信息不对称状况显著

中国画市场的发展已历经了数年洗礼,但是长期以来,艺术品投资者和潜在的收藏家对市场的认知程度、对画家及其作品的了解程度等信息,通常都是通过有限的行业渠道获得的,多数人对这一市场缺乏应有的了解。谁的作品比较好?谁的作品值得投资?市场信息缺乏、沟通渠道不畅,造成了中国画市场的信息严重不对称。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一些投资者在作品的收藏、投资等方面出现了盲目性和无知性,过度地追捧高价格作品,从而导致其价格虚高不下,乃至泡沫的出现。

三、中国画市场秩序初露端倪

最近几年,在中国画市场繁荣的背后存在许多有目共睹的问题:画家热衷于炒作、作品价格泡沫成分增大、收藏者投机行为盛行、高涨的市场行情让许多正处于成长期的中青年画家将目光放在了利益的层面上,什么题材好卖就画什么题材,并通过市场手段的运作将价格抬高。同时,画廊和拍卖行的数量也在不断扩张。要形成艺术品人机制的积聚和辐射优势,专业化服务是最核心的内容。市场需要形成高品牌度、高专业化、高行业集中度的产业格局,与艺术家、消费者形成默契的市场关系。事实上,从2006年开始,中国的拍卖行业、画廊、收藏家群体已经开始反思过去的市场行为。他们将以更理性和冷静的态度重新整合;精品意识现已抬头,并将成为中国画市场的共识。新的多元化市场格局开始形成,真正具有实力和艺术造诣的画家将更受重视,其优秀的作品将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四、中国画市场聚焦能力增强

目前,中国画市场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买方市场。不仅有收藏家、民间投资团体,还有大量的产业资本、金融资本都涉足中国画市场。由于大型投资咨询类公司大量资本的涌入,增强了中国画市场的聚焦能力,因此投资者迫切期望从中国画的投资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和回报。而相对于目前西方艺术品的市场行情,中国画的价值远远被低估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中国画价格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西方媒体称,被称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大国的中国,新的富有阶层对艺术品的投资兴趣在日益高涨。

五、中国画市场的价格机制正在初步形成

中国画市场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参与。目前,中国还没有形成真正的买方市场,相当一部分人对艺术了解甚少,这些人的投资目的在于作品的保值和升值,这样的买方市场是不成熟、不稳定的市场。总体而言,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具有等同的艺术价值,但其价格却有相当的差距。实际上,中国画市场新的价值体系正在酝酿和形成。各种指数体系,如中画指数等的形成,为中国画市场的决策、分析提供了依据。同时,稳定的收藏队伍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壮大。随着中国市场大环境的进一步完善,中国画的产业结构必将朝着更加合理化、规范化的方面迈进。

六、在中国画市场中,作品、展览、媒介市场互动性加强

时至今日,中国画市场已经从一个狭小、被动的圈子中跳了出来,进入到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和展览渠道,极大缩短了作品进入市场的时间,而画廊、拍卖行和专业文化机构强有力的市场运作也在作品和投资者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解决了画家在作品创作方面和市场商业拓展方面的需求。市场推广已成为中国画市场运作的主线,这对专业化分工和良好市场格局起着积极的作用。

七、由研究、交流层面迅速向市场投资转变

目前,在中国画收藏市场上,来自企业的资金量占到60%以上。投资中国艺术品的企业家的出现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参与到中国画市场的群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而以中国画收藏为主要目的的市场格局也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以投资、增值、保值为主题的市场格局,而且这一市场趋势越来越明显。

八、中国画市场网上交易成为最为重要的渠道之一

随着全球数字化的到来、中国网络普及率的极大提高,以及虚拟商店等网络电子方式的繁荣与活跃,网上艺术品交易市场正作为一种新的交易平台进入到中国画市场。

目前,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一个超越传统购物渠道的新兴购物方式,它与画廊、拍卖行形成了一个互补、多元的交易平台。网络可以不受绘画作品的数量、时间、空间、地域等限制和制约,向消费者进行全天候服务,这决定了其市场容量相对于传统交易具有无限性。

九、画廊的职能进一步细化,行为进一步规范

一个成熟的中国画市场,是由画家、画廊、拍卖行、收藏家、媒体、批评家组成的生态圈,他们之间必须环环相扣以形成良性发展。画廊是一级市场,拍卖行是二级市场,但中国目前的状况是管理缺位,规则缺乏,画廊和拍卖行的角色错位,画家与画廊的关系倒置,加上海外画廊的冲击,这些使得中国的画廊业面临内外交困的境地。而画廊竞争的核心力靠的是独特的眼光、可靠的信誉及一级专家的能力。所以只有从一级市场画廊开始规范运作,杜绝假画,确保艺术品的质量,建立市场诚信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作品的真伪难题,杜绝赝品混入市场,才能建立和打造自己的画廊品牌,赢得市场的认可,并在中国高速增长的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篇7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金融在其长期发展与演进过程中又形成了一种惯性的路径依赖,这种路径依赖在它产生的当初往往与当时的经济环境是相容的,因而能支持经济的发展,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层次后,依赖型的路径往往又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要想维持可持续发展,必须打破这种旧的路径,或结合新的经济发展特点对旧路径进行改造。当前我国进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就面临着既有路径依赖的阻碍作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对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及整个金融业的改革都至关重要。

我国建国后计划体制下大一统的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体系,在初期为迅速组织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重点建设中是十分有益的,但在经济建设的总量和结构都发生明显变化后,这种银行主导的金融体制显然已无法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更不用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和引导作用了。其后虽经过几次较大的改革,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核心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制,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及其他金融市场虽有发展,但仍处于配角地位,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作用仍相当有限。而根据发展中国家近几十年的经验来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无一不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调整金融结构,提高非银行金融的比例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并且能分散经济增长中的风险。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发展模式一旦确立,就会沿着既定的轨迹和路径一直演化下去,并产生不断自我强化的趋势,即使有更好的改革方案,也会因为昂贵的沉淀成本及其学习效应、网络效应以及适应性预期等造成的收益递增效应,使既定的路径难以发生改变,形成路径锁定效应,并成为阻碍制度框架变革的保守力量。当前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面对的问题正是在这种以银行为主导的既定金融体制下,既要维持经济增长,又要使银行不致因利率市场化改革而遭受损失。然而一项成功的改革,不仅取决于目标选择是否正确,还依赖于初始时选择的路径,一旦路径出现偏差,有可能导致无效率的路径依赖发生(彭兴钧,2002),最终导致失败,并且金融行业改革失败往往意味着更大的风险。那么,利率市场化的路径何在?

二、过去的金融改革未能改变原有路径

1.银行贷款在融资中的比例有增强趋势。金融改革20多年来,尽管股票、债券从无到有,其他融资途径也逐渐增加,单一的银行融资模式被打破,但这种有利于金融改革的趋势并未能有效地持续,尤其是在最近几年,形势出现逆转,从可统计的融资渠道来看,银行融资的比例反而有增强的趋势,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前几年进入通货紧缩期后,经济增长放缓,为此,国家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国债发行量加大,而资本市场却自2000年开始萎缩,为维持经济增长,银行在体制;蕊策、短期行为等多种原因下发放了大量的贷款。

2.银行存贷款利差加大。利率市场化改革,最终目标是消除金融压抑和管制,让市场力量决定存贷款利率水平,那么,银行存贷款利差必然会逐渐缩小,但我国近年来的实际情况却是存贷款利差不断扩大,并有进一步增强趋势。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一些年份,存款利率为负,有明显的金融压抑。考虑到近几年改革中“先贷款、后存款”的利率市场化政策,实际上商业银行和一些试点的城市商业银行、信用社在发放贷款时利率一般会上浮,而存款利率基本不动,则实际利差会更大,这是建立在压低存款利率基础上的。

3.金融相关比率(FIR)的提高并非金融深化的表现。自戈德史密斯(1969)提出金融相关比率(FIR)这一重要概念以来,不少学者将这一指标的高低作为金融深化的重要标志,然而,一些国家,尤其是中国近年来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FIR的数值又令人困惑,中国过高并继续攀升的FIR值是代表金融深化还是金融抑制?笔者认为这一偏离常态的高值代表金融改革中出现的新的金融抑制,原因如下:首先,计算公式选择上的问题。戈氏的FIR计算公式为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之比,由于金融资产总额的范围难以界定和统计,一般用M2代替,分母则用GDP代替。由于M2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只反映总量上的增减而不能反映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其次,由于我国在住房、养老、子女教育、失业等方面因体制不完善,居民普遍存在巨大的压力,从而为此被迫高储蓄积累,而除银行以外的其他金融市场不发达,还迫使居民不得不主要选择银行,从而强化了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制,由此导致M2每年较大的增幅,故M2/GDP逐年走高。这种由于制度的不合理,使居民被迫增加储蓄使M2增加,从而使FIR上升就是金融压制而不是金融深化和发展。进一步比较也可以发现,在FIR位居前列的国家币几乎都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制,如中国、日本、韩国等;而即使同一国家,尽管FIR的总体趋势是升高,但在其FIR偏离正常趋势异常走高的时期,也几乎是该国资本市场低迷而银行处于强势地位的时期。

4.非正规金融活动加强。金融发展的另一个表现是非正规金融的融资利率与银行的法定贷款利率的差别逐渐缩小,活动边界也逐渐模糊。即使金融发达的国家,也有大量的非正规金融存在,并普遍遵循这一规律。而我国非正规金融近几年的实际情况表现为:一是活动范围加大,影响扩大。由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及银行风险意识的转变,相当一部分融资需求转向非正规金融。二是融资利率升高。最近一两年来,江浙一带民营经济从非正规渠道的融资利率一般在12%~20%左右,有些甚至达到30%左右,而在1998~2000年间,需求量没有这么大,平均利率也在10%以下,而那时正规金融的法定利率要较现阶段的高,这一升一降的双向差幅,显着地表明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利差的扩大。非正规金融的加强及利率的升高,表明了正规金融的改革滞后,或者说是金融压抑。在每一轮宏观调控银根紧缩时,最先受影响的都是民营企业,迫使它们转而求助于非正规金融。

三、路径依赖对利率市场化的阻碍

1.金融市场和融资渠道不发达的阻碍作用。我国利率市场化建设的目标是建立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体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改革的突破口将是货币市场利率的市场化。现阶段虽然已建立了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但这一市场的利率并不具备权威性。首先,这是一个被分割的市场,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对进场主体资格和融资 额度的限制,剥夺了一大批中小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参与这一市场的机会,它们往往是最需要通过市场融通解决资金矛盾的,而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一批实力雄厚的机构,资金量相对充裕,理论上说是没有多大资金融通需求的,却最有资格参与这一市场,因而这一市场利率反映的只是一个在资金向来较充裕的、以大中型银行为主的半封闭市场的、低于市场真实水平的利率。其次,正因为它的分割性,它割裂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现代市场经济中,利率和资本市场的关系是必须正视和值得研究的问题。

每个细分的金融市场功能不同,服务的对象也有很大的差别。银行信贷市场是一个相对稳健保守的市场,它只能支持那些技术上已比较成熟定型的产业,对那些引领科技创新和进步的高新技术产业,却因风险过高,且一般没有多少有形资产可供抵押,不合银行贷款要求而望而却步,而后者正是资本市场的专长,我国因资本市场不发达,缺少相应的金融支持,在科技创新和风险投资方面一直处于劣势,不利于,高新技术的发展,也不利于加速产业升级换代,与赶超型的金融发展战略不符,结果只能尾随发达国家,用银行信贷市场持续不断地支持那些从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成熟、甚至落后过时的产业,最终沦为世界经济的加工厂,还易固化这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的路径。

2.存贷款利差过大的阻碍作用。从最近几年银行的业务和盈利结构看,以存贷款业务为主,赚取利差,大约有85%的利润来自于存贷利差,中间业务和其他收费业务盈利太少,不足15%;而国际银行业中来自存贷款利差的利润一般不到50%。按已设定的利率市场化路径,贷款利率保下限,可上浮70%~100%左右;而被人为压低的存款利率却基本不动,最多可小幅上浮,在目前CPI指数已达5%左右的情况下,存款实际利率为负,致使银行实际平均存贷款利差不断扩大,有的甚至高达七八个百分点,而国际银行业的平均利差一般只有1%左右。我国银行业如此高额的存贷款利差,足以使银行丧失创新的动力而更加专注存贷款业务,并想方设法将一切社会剩余金融资源“拉”进银行,既始终难以改变业务单一落后的局面,又不利于金融资源分流,抑制资本市场等其他金融业的发展,加剧了银行业在整个金融业中垄断独大的局面。高额利差还使得银行有倒逼政府的动机。

政府的初衷可能是好的,让利于国有银行,让其通过高额的利差消化一部分不良资产造成的损失,但结局是造成了过分保护银行、导致银行业份额过大的落后金融业局面。同时这种被锁定的金融路径依赖还使得居民没有多大的资产选择余地,只能将资金存人银行,持续不断的新增储蓄又维持了银行的清偿力和流动性,银行的安全性建立在广大资金存人者的利息损失上,并足以使银行对流动性、盈利性、安全性丧失应有的警惕,反过来又自我强化了这种银行主导的金融发展路径依赖。

3.产业导向形成的倒逼阻碍作用。许多发展中国家往往以为利率市场化就是放开利率,提高利率,结果导致了高通胀及留下金融危机的后遗症,如南美及部分亚洲国家。由于担心高负债的企业在利率升高的情况下负担加重,我国政府对贷款利率的放开采取了较谨慎的态度,这虽避免了恶性通胀的后果,但对产业结构调整却不利,并形成强大的倒逼机制,阻碍利率市场化。低利率有利于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多为技术含量不高的制造业等,盈利空间有限,但就业容量大,很符合政府短期内求稳定的愿望,但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满足低层次产业的正常运作,维持就业,政府不得不在利率政策上权衡,尽量维持低利率。

篇8

一、生产方式落后。专业化程度低下。

“小而全”或“大而全”的生产方式普遍性存在,种植模式沿袭传统的陆地种植模式,现在的一个苗场往往是从乔木到花灌木均有种植,规模大的苗圃品种还要繁多,日渐高涨的土地租金使得苗场为追求亩产值一再增加种植密度。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不仅苗木的品质得不到保障,而且无法实现常年供应,导致一些中低档花卉苗木产品市场过度竞争,价格持续走低,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科技水平低下。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目前花卉产业在品种的选育、设施栽培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等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完善,但是在苗木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成不变的种植种植方法和传统的种植品种,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苗农只能追求单位面积产量的最大化,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的是苗农微利甚至无利。

苗木产业的发展,其根本出路在于加速花卉苗木产业化的进程,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向专业化,商品化,规模化转变,最终实现现代化。近几年国内苗木企业界日渐流行的容器苗生产,不失为一条突破传统苗木种植、形成特色苗木企业的切实可行之路。

容器育苗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高效、便捷、经济、新型的育苗方式,目前在我国已经被广泛接受并应用。与传统的地栽种植模式相比,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提高苗木品质,产品一致性好,这是容器苗的最突出的一大特点。近年来,设计单位、工程单位对绿化用苗的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精品工程、样板工程的不断推出,用苗单位在购买苗木时首选的往往是容器苗。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容器苗的质量有保障,相比传统的密集型地栽种植,苗木的规格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了统一;另外,在苗木出圃的过程中,由于现实了容器化栽培,一些不达标的苗木也便于挑选出来,相比地栽种植起苗,这也是个不小的进步。

2 移植时不伤根系,基本不受季节限制,栽后缓苗期大幅度缩短。工程用苗单位有时受工期的限制,需要反季节栽种,容易造成苗木的死亡率偏高,更让人头疼的是苗木死了之后还要及时补苗,特别是有个别品种的苗木有时甚至要补几次,一边种,一边死,一边补,造成了人力、财力、物力上的极大浪费,容器苗在这方面则解决了用苗单位的难题。同时,容器苗移栽后的缓苗期较短,景观效果即时、凸现,也受到用苗单位的认可。我们曾遇到这样的情况,南京某一绿化工程中两家施工单位的其中一家使用的是我们的火棘容器苗,另一家使用的是地栽苗,结果甲方现场一比较,便责令使用地栽苗的那家单位拔除后重新栽植容器苗。

3 适宜远距离运输。由于实现了容器化栽培,苗木的装运便于规则地整齐堆装,苗木的根系也在运输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得以保护,不易失水,苗木的受损伤程度极大地降低,有利于远距离运输。

4 便于机械化操作,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相比传统的地栽种植模式,容器育苗的运作模式要统一、规范,有利于机械化设备的实施,在浇水、施肥等方面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工,有利于实现机械化的规模性运作,且便于管理,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更好的与市场接轨。

容器育苗现正被不少生产单位所接受并应用,也得到了广大绿化工程用苗单位的认可,但是,作为一项新兴产业,结合国内的实情,其自身还存在几个难点需要我们去探索并解决。

1 生产设施硬件要求高,成本过高。现在搭建大棚的成本在每平方米70元左右,光是这一项,就使得一些生产单位望而却步;另外如喷灌系统、操作间、道路系统、进排水系统等,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但是,作为生产企业,不可因噎废食,必须与市场紧密结合,规模化生产方能产生效益。

2 科技含量、机械化程度有待提高。与国外欧、美、日等容器育苗先进国家相比,这一点我们的距离还很远。当然,它们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才达到今天的程度,我们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管理精细化、生产机械化上做足功课,向管理要效益,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容器育苗之路,个人认为我国容器育苗的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

篇9

从上述的理论部分,可以看出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会造成货币投机的出现,进而会出现货币危机。投机者可以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利用利率、汇率和境外融资等,进行投机行为,进而获得投机利润,这就势必会对本国的经济和金融市场造成危机,也就会引发投机风险,造成货币危机。本文以2007~2012年的月度数据,从金融市场来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汇率的变动使得投机者利用投机机会来获得投机利润,进而讨论对人民币造成的货币危机。本文主要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给人民币汇率一个冲击,会对我国的金融市场造成什么影响。因此,本文选用时间序列分析,以国内信贷量为因变量,以境外人民币存款比例、外汇买卖比例、境外同业间存款比例、境外同业间贷款比例、汇率和存贷款利率差为自变量,研究汇率的变动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为保证时间序列具有相同阶数的平稳性,对各时间序列变量进行ADF平稳性检验,各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的结果见表1所示。

其中,为国内信贷,为境外人民币存款比例,为外汇买卖比例,是境外同业间存款比例,是境外同业间贷款比例,为汇率,存贷款利率差。从平稳性检验结果可知,外汇买卖比例和境外同业间存款比例的原序列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显著的,说明这两个时间序列是平稳的过程,即I(0)。其他变量的原序列在10%的显著性水平均是非平稳的序列,而其一阶差分序列则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是显著的,说明这些变量均是单位根的过程,即I(1)。鉴于此,为保证所建立的向量自回归模型的稳定性,本文选用所有的具有I(1)过程的时间序列进行建模分析。本文建立的向量自回归模型的矩阵形式。在VAR模型稳定的条件下,以汇率和存贷款利率差为冲击源,以国内信贷、境外人民币存款比例和境外同业间贷款比例为反应源,即给汇率和存贷款利率差一个标准差的冲击,会对国内信贷、境外人民币存款比例以及境外同业间贷款比例造成的影响,进而对我国的金融市场造成影响。当给汇率一个标准差的冲击时,国内信贷在当期变动比较小,并呈现出减小的趋势,在滞后二期下降,随后国内信贷不断的增加,到第八期达到最大,之后会有所下降,但仍然比较高。这说明,给汇率一个向上的冲击,意味着本币处于贬值的阶段,造成国内信贷不断的增加。由于国内信贷的变动率与外汇储备的变动率相同但方向相反,因此外汇储备不断地减少。这就意味着,投机者是以投机目的,当汇率出现上升时,投机者会大量的抛售人民币,这势必会导致我国金融市场造成危机。

当给汇率一个标准差的冲击时,境外同业间贷款比例在滞后一期会上升,随着滞后期的增加,汇率对境外同业间贷款比例的影响不断地减弱,大概在滞后六期几乎没有影响,但六期以后会产生一个负向的影响,负影响不断的增加。当给汇率一个标准差的冲击时,境外人民币存款比例小幅度的下降,之后不断的上升,到第六期达到了最大值,随后不断的下降。这说明,当给汇率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国内信贷、境外同业间贷款比例和境外人民币存款比例均是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投机者以投机为目的时,当汇率上升,投机者会大量的抛售人民币,造成国内信贷的膨胀,从而造成外汇储备的大量减少,进而会引起人民币危机的存在,对我国金融市场造成很大的不稳定。当给存贷款利率差一个标准差单位的冲击时,国内信贷不断的增加,第三期到第五期虽有小幅度的下降,但总体的趋势仍是上升,并趋于稳定的状态。这说明,存贷款的利率差变动时,国内信贷增加的幅度比较大,但之后会呈现出稳定的状态。当给存贷款利率差一个标准差单位的冲击时,境外同业间贷款比例的变动几乎呈现出稳定的状态,虽有小幅度的上下波动,但总体上是处于稳定状态。当给存贷款利率差一个标准差单位的冲击时,境外人民币存款比例的变动为先上升后下降,说明当我国存贷款利率差比较大时,境外人民币的存款会比较大。目前人民币处于不断升值的阶段,也就是说汇率处于下降的阶段,使得外国的居民为了保持自己的财富免受损失,会把本币换成人民币以保值。如果此时投机者在当期进行投机冲击,大量地抛售人民币,投机者就可以获得巨大的投机收益。这就会造成人民币汇率突然上升,人民币突然贬值,随之国外的居民也会把人民币再换成坚挺的其他外币或者本国的货币,以免受到人民币贬值的损失,这样在金融市场上就会形成大量的抛售人民币的现象,最终会导致我国的外汇储备大量的减少,也就会造成我国的人民币危机。

2结语

在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金融市场的开放和规模的逐渐扩大,会增加投机风险,进而也就会增加货币危机出现的几率,势必会引起国际热钱大规模的流入我国。国际热钱是造成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和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国际热钱在金融市场出现,会加剧通货膨胀、造成恶性的资产流动性过剩,进而会引发所谓的泡沫经济[4]。同时大规模的货币资金的逆流,会造成本国经济的剧烈的动荡,甚至会引发货币危机的出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深化,进一步促进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而推动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国际化。同时一个发达且完善的金融市场,也会为本币的国际化进程提供必要的环境和平台,因此扩大我国金融市场的规模、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将会使得更多的贸易结算和国际融资使用人民币进行,这也就提高了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进而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5]。据RishiGoyal等人的研究表明,当金融规模处于中间阶段时,货币危机出现的几率最大。也就是说,随着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货币危机也会不断的加大,但是当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就是金融市场比较有效和完善的时候,货币危机就会减少。因此,要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和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使得我国的金融市场和金融规模稳定并且强大。

篇10

关键词:经济市场化;理性竞争;宏观调控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0.7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0-156-02

一、河洛文化庙会简介及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为了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一些地方纷纷举办文化庙会。洛阳,作为河南的重要旅游城市和古都城市,也通过举办庙会来传播河洛文化和发展洛阳经济。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是数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2012年1月23日至28日(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六),继2010年的第三届河南洛阳文化庙会在隋唐遗址植物园举行。河洛文化庙会是洛阳规模最大的庙会,地处王城大道南,交通便利,场地宽广,每年都吸引大量市民前去参观。河洛文化庙会在弘扬传统文化,展示河洛风情的同时,也活跃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招商引资的繁荣,给举办方带来一笔巨大的经济收入。这一切不仅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吸引着更多的人到这里发展,与之相邻的洛阳博物馆也起到了连带宣传作用,间接促进和推动着洛阳新区的发展。

本文主要采取个人观察和向知情小商人和游客咨询的方式,从今年的庙会接待游客数量、庙会规模、招商者的经济利润收入和游客的满意程度等方面着手调查,和去年的形成对比,找出比较优势和问题所在,并提出可能性的建议。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功能区域设置

洛阳市2012年“河洛文化庙会”主要项目设置:儿童游乐区、游戏电玩区、工艺礼品区、传统文化社戏展演区、风味小吃城(设在中心小广场东北玫瑰园区域广场,沿水渠边和外侧搭建标准摊位圆形花坛上)、洛阳百戏大舞台。

设置功能和2011年大同小异,主要是设置位置上有所变化,民间工艺品一条街移到了东街,虽然改变位置,还是沿道路搭建影响不大。主要是小吃街移到了东北部一角落里,沿水搭建,也许初衷想法是小吃卫生不好管理,改变了位置。广大的植物园及偏远的位置导致很多游客找不到小吃街,开始几天影响了游客的需要和小吃街的生意。

(二)对庙会主体人员调查结果及意见反馈

1、市场管理人员。满意度比去年降低,由于摊位费的增高及小吃街位置的变动,部分游客找不到饮食点,导致部分小吃商贩流动到人多的地方,个别流动民间工艺商贩也流动起来,一些没有交摊位费的也流动进来,引起其它商贩不满和卫生清理问题。他们给出的建议是提前调查,制定满意的区域布置和摊位费,规范市场管理,确保更多的商家能够涌流进来,合理竞争。

2、游客。满意度比去年低,虽然政府宣传很到位,由于庙会很大,小吃街更换位置的原因,刚开始还是很难找到小吃街,而且小吃街商贩比去年明显减少,部分游客抱怨小吃价格太高,极少数担心卫生问题。他们建议小吃街分布合理,毕竟逛庙会重在吃喝玩乐,吃很重要,在小吃价格合理的同时确保质量满意。

3、小吃街商贩。满意度和去年差不多,摊位费比去年增加约二分之一,但庆幸的是由于去年生意竞争激烈加上摊位费增加,游客人数减少将近一半,也正是这个原因,所以绝大多数生意利润比去年增加,有的甚至大大高于去年。他们建议小吃街布置合理,方便游客找到,稍微降低摊位费的前提下商家合理竞争。

4、民间工艺街商贩。满意度比去年降低,摊位费和小吃价位一样也比去年提高了,但他们少数采取合作买摊位的形式,减轻了压力。因为游客的减少,利润比去年稍微降低,位置基本和去年大同小异。他们建议庙会加大文化宣传力度,同时把民间工艺提升为亮点,毕竟庙会突出的是传统文化。

5、儿童游乐区商贩。满意度和去年差不多,由于所占面积较大,而且位于西门(正门入门)北侧,虽然摊位费稍微提高,由于偏受儿童喜爱,所以游乐场的生意和去年一样,没有太大的影响。他们倒是希望庙会越办越好。

通过调查结果发现:今年招商数量远不及去年,参加庙会的人数比去年也大大减少,部分人甚至没有充分领略到庙会的风情及服务,还有最后几天摊位乱摆问题,不仅影响了庙会形象,也给市场管理人员带来了一些困难。这些不仅仅是发生在庙会表面的一些简单的现象,更是庙会文化背景下折射的经济市场化带来的一些问题。

(三)原因分析

1、庙会经济利润空间的提升需要有序、合理的理性竞争作保证。洛阳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又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有着渊源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源头,本身靠自身的名气和影响力就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和观众。举办庙会方仅靠庙会门票收入和摊位费就能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且洛阳是旅游城市,举办庙会有很大的利润空间。这就要求庙会举办的整个过程都要引进合理、有序的竞争机制,以满足顾客需要,并达到娱乐和文化结合的目的。通过与近年对比发现庙会更多的被商业文化元素冲斥,整体长期效果欠佳。

2、摊位费增加是造成今年庙会游客减少的重要原因。经调查去年的摊位费的管理是交给日报社主办的,宣传力度很大,而今年是市政府接手,宣传乘去年之风。去年庙会举办火爆,今年估计他们索性增加摊位费来增加经济收入。摊位费的增加导致商贩数量减少,因为他们无法预期利润,有些商家甚至认为过高的摊位费只会降低他们的积极性,市场的供给量减少。又由于各种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单独的靠市场调节经济或者单独的靠政府的主导都是不可行的。另外只有初期办的好才会吸引更多顾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马太效应,尤其是过年期间,特色小吃是吸引人们的一大亮点,小吃的减少会降低人们的兴致,导致市场需求量减少。

3、功能布置不合理也是影响游客减少的主要原因。政府出于创新目的,一改往年布局,把小吃街改到设在中心小广场东北(玫瑰园区域边水渠边)。没想到很多的游客娱乐完毕还没找到吃的,再加上小广场隐蔽在小树林中,在整个布置中密封甚好,导致有的游客很难找到饮食的地方,这样不仅影响游客的心情,也影响小吃商贩的收入,同时影响其它各项商贩的经济收入。另外因为生意不好摊位乱摆的现象又影响了庙会的形象和管理。这一切又反过来影响庙会的口碑,甚至影响明年游客人数。

三、政策建议

通过此次调研活动,我了解了整个庙会举办的具体情况和状态,以及河洛文化庙会举办的经济和政治意义,以及文化意义。庙会的举办不仅给政府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也给植物园的公共管理人员和附近的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让全市人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新年,转变了他们的消费文化理念和方式,更是推动了洛阳旅游业的开发,符合国家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是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经济自由活跃发展的表现。为了让市场经济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挥,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管理的主体,应根据市场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缺陷,及时发挥必要的宏观调控作用,让庙会的举办给人民带来更满意的效果。

1、政府经济调控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只有在好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所以政府应把握好质量,效益,结构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举办庙会市场摊位费的提高应是循序渐进的,政府策略应以经济的具体发展状况为指标,或通过竞标的方式制定出合理的价格,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商贩来这里投资,增强了商贩们之间的竞争力,使庙会更丰富多彩。虽然现在庙会举办的还算成功,但从长远来看,政府应该保证在规模收益递增的前提下扩大规模,积极引进竞争机制,提高它的知名度,带来更高的经济效应和文化效应。

2、加大创新力度,提高品牌效应。创新是吸引游客的一大方式,但是创新不仅仅是外在的一个变化,它应根源于内在,从根源和人们心里上寻找需求点,紧跟时代的步伐,从科技抓起,提高庙会内容的科技含量,使消费者的效用达到最大化,才是吸引他们的长期方式;另外把饮食、民间工艺、娱乐等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提高它们的品牌效应,使庙会的整个经济发展,从摊位的买卖到庙会中各项活动的进行,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除了摊位费和门票收入外,引入更多的经贸活动,成立一个庙会研究小组,探索庙会的经济利润空间,让庙会的活动主题得到升华,多角度,多空间打造一个新型热闹的庙会,而不是简单的从功能布局上来创新。

3、以人为本是政府做事的基本理念,河洛文化庙会应切实做到为民服务。所以政府要做好公共服务功能,除了安全、卫生、交通等基本要求外,一些更人性化的服务政府也有必要做到。饮食卫生和合理的价格,防止过度哄抬物价和减少不合理竞争等现象,争取做到让庙会更完满更成功。

总之,河南洛阳文化庙会应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时做出一些改善举措,争取越办越好,让它的整体影响力得到充分和完善的发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