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认识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0: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药理学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药理学认识

篇1

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渗透和体现,是指通过向学生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阅历经验与智慧精神,唤醒和引导潜藏在学生身上的人文需要,进而培养他们对于自己、他人及环境的人文理解与人文关怀的意识和能力,并最终促使他们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2]。因此,将人文精神融入医学教育,处理好人文精神与医学科学精神、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关系,实现人文与医学的共生和融通,是培养医学高素质人才的关键。药物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药理学是医学教育重要的桥梁课程[3],所以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人文精神,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思想,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兴趣和职业道德。

1发扬护理人文精神,体现护理专业价值

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护理服务的每个环节中,这要求护理人员端正观念和意识,从而提高护理服务水平。护理工作包含了很多内容,如病情观察、执行医嘱、预防保健、康复指导、健康教育等。只有把人文精神作为护理的专业信念,学生才能产生内在动力,学会主动去关怀、照顾病人;积极观察病情,主动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调动病人内在的力量战胜疾病;努力钻研知识,担当起为病人提供预防保健和康复指导的任务,体现护理专业的真正价值[4]。

2药理学实验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来自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资料显示,全球死亡病例中有1/3与用药不当有关,有1/7是不合理用药所致。而药理学是一门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医学课程,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实验,所以实验教学是一个重要环节。护理专业的药理学实验中药物的调配,溶液的配制、稀释方法等与临床密切相关,作为高职医学院校的药理学教师如何把对病人的关爱和尊重的理念和意识倾注到药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去,使学生在医学实践中关注病人的价值,真正做到药物科学价值与人相统一。因此,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人文精神,对临床用药不当行为进行分析和指正,能够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全心全意地为病人着想,在学习中更好地充实自己,提高自我医疗能力,同时对学生也起到警示、预防的作用,使其树立良好的医疗道德。

3药理学实验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内容

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以一种以人为中心,对人的生存意义、人的价值以及人的自由和发展关注的思想[5]。学生的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对病人的价值,即对病人的生命与健康、病人的权利和需求、病人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注。如何将人文精神更好地贯穿于药理学实验教学中,使人文精神的教育不再空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生命伦理观教育

生命伦理学的本质是为人类更好地生存开处方,它是生存哲学,是利用生命科学改善人们生命质量的事业。药理学实验属于活体动物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融入生命伦理观教育,让学生更加懂得尊重生命,深切感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意义。如“家兔有机磷中毒的解救”实验中,我们将人文精神贯穿到教学中,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教育学生对动物尊重和珍惜,对动物的尊敬实际上意味着对人的尊敬,唤起学生心目中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良知,培养学生逐渐形成高尚的人格,这样学生才能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真正懂得尊重人的生命、权益和价值。此外,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不断联系临床实践,告诫学生本着尊重和爱护病人的原则,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认真查对病人药物的名称、用药剂量等,一旦出现用错药或用药不准确的情况,立即纠正,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3.2科学探究教育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科学探究是指学生在课程和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药理学实验教学中设计开放性实验,让学生针对一些“待评价”的药物,确定如何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摸索给药剂量、选择阳性对照药、设计相关的技术路线等,教师在一旁起着引导的作用。这样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潜能,虽然有时学生感到困难较大,甚至可能因实验方法错误导致结果失败,但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因此,采用鼓励学生自选研究课题进行自主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其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3.3科学美育

科学美育是向人民群众广泛开展审美教育的一种形式,即以科学研究、科学实验、科学发现、科学发明、科学理论为内容和实施手段,着重对人民群众进行审美教育,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文化水平,陶冶性情,塑造心灵,开拓精神境界,使其个性得到和谐、健康、全面的发展。实践性很强的药理学科,无疑有其自身的美学价值。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其中体现的科学严谨美,生命活动中的和谐美、统一美和有序美,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以美激情,以美求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一种有效途径。所以,药理学实验教学不单单是让学生知道药理学知识,而更应在思想上、精神上指导学生传播友爱和宽容。

4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尝试

作为药理学专业课教师,如何才能在实验教学中得心应手、恰如其分地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对今后的护理工作产生情感及责任感,这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方法。

4.1提高药理学教师的人文素质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教师的思想境界、学识修养、人格人品、言谈举止、气度风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直接塑造着学生的灵魂。从教学目标来看,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质,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价值;从教育理念上看,教师必须具有相当的人文素质,树立较好的教育理念,对社会上流行的种种现象和思潮进行相对正确的评判;从教学内容上看,在科学和人文日益融合的今天,即使传授科学知识也需要较高的人文素养。因此,药理学专业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的药理学理论知识,还应具备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知识。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把人文精神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运用于教学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逐步提高人文素养[6]。

4.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国际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学会共同生活”就是要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活动中热心参与、善于交际、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药理学实验教学中通过实验操作小组的合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它增加了学生的讨论、交流和实验操作的时间;而针对一些需要多人参与的复杂实验,更适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实验中学生可体验到人与人合作的价值,在合作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将不断提升。

4.3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现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临床疾病谱正发生转变,精神心理疾病发病率日益增加,如心理困扰、适应障碍、神经症、药物依赖等心理疾病不断出现,要适应这种现状,健康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药理学实验教学中,我们不断告诉学生治疗疾病的同时更要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社会环境、工作性质、个人性格等各方面因素,适应临床疾病谱变化的要求,预防、治疗、处理各种身心疾病,使病人早日康复[7]。因此,一名合格的护士除了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健康的个性和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能够正确处理好护医、护患关系。

4.4加强法制观念教育

将人文精神融入用药安全教育中。实验教学中,适当联系医疗卫生实践中出现的医疗事故,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告诫学生因药物的毒副作用或配伍不合理将会给病人带来极大的危害,要时刻保障病人的用药安全,有力地抵制社会上不正之风的侵蚀,不能因经济利益而违背这个基本原则。如在讲述吗啡成瘾性实验中,我们通过展示成瘾猴的痛苦和戒毒的困难,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强烈抨击社会上的不法行为和不良行为,从而有效地防止学生走上违法道路。此外,我们也要热情颂扬医务工作者默默无私的奉献精神,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自觉遵守法律和职业道德。

篇2

班主任是班级学生的教育者和管理者,是对学生全面负责的教师。其工作千头万绪,但关键的关键是“育人”。班主任的任务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要不断提升学生对生命存在意义和价值的正确认识,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学会做人。重要的是把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的人格与个性,保证他们有相对的人格与自由。所以,我觉得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信任你,因为你是教师、导师和人性的榜样。你必须严格地、坚决地关心儿童,毫不妥协地反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中那种对儿童漠不关心、冷酷无情的现象。班主任不仅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工作的协调者,也应该是班级里的一员。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学习风气、行为习惯如何,与班主任有很大关系。因此这不仅要求班主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更需要班主任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学生的能力和艺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下面,我以自己的一次教学实践为例,来谈一谈教师语言的启发性以及班主任工作中因势利导的重要性。

“老师,我最崇拜杨立伟叔叔了,长大了我要当航天员。”

“老师,以后我想成为一名运动员,像刘翔一样拿世界冠军,为国争光。”

……

下午第二节课,同学们正兴致勃勃地围绕自己的梦想畅所欲言。就连平时最不爱说话的孩子高爽这时的眼睛里也放着光芒,神采奕奕地谈论着。原来,拥有梦想可以使人变得这样快乐,无论梦想与现实相隔多么遥远,至少现在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一个希望,一种美好的憧憬。

可就在我们大家谈论热烈的时候,我却发现坐在角落里的胡一鸣同学却睡着了。这是个性格非常开朗的小女孩,平时她的话特别多,很多时候老师上着课她也忍不住会回头说悄悄话,而这节课变得这么老实,原来是睡着了。一看她趴在桌子上呼呼大睡的样子,我就气不打一处来。同学们,看到我忽然沉默不语、满腔怒火时也都停止了交谈,课堂上出现了短暂的沉默。

正当我怒气冲冲地走到她身边时,胡一鸣的同位这时也把她叫醒了,她揉着惺松的眼睛,当看到我时立刻紧张起来,便又把头低了下去。看着她如此紧张的神态,我暗自提醒自己一定要有耐心,千万不能发火,我努力平静了一下自己的心情,问道:“做什么白日梦了?”这本是我的一句气话,本来想就此了事,可竟没想到她却回答道:“我梦到了自己在舞台上主持节目了。”听了她的话同学们都笑了起来。我也是哭笑不得,不得已我继续问:“胡一鸣,同学们刚才都在谈论自己的梦想,老师想知道你的梦想是什么?”“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成为一名节目主持人。”真没想到她竟然还有这种志向。但就凭她这种学习的劲头,怎么能实现?可是她连做梦都梦到当节目主持人,看来这应该是她现在最大的愿望。我何不借此机会让她明白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现在开始好好学习呢!这时,我的怒气已消,便心平气和地对她说:“一鸣,你最喜欢的节目主持人是谁?”没想到我这一问,她立刻两眼放光,说:“我最喜欢鞠萍姐姐了,她主持的节目我们小朋友都爱看。”“是吗?老师也认识她,她主持的节目确实很精彩。可是你知道为什么鞠萍姐姐这么受大家的喜爱吗?”胡一鸣迫不及待地说:“她说话的声音好听。”“还有别的原因吗?”这时同学们中很多人都举起了手。

“老师,我知道鞠萍姐姐知识非常丰富。”

“老师,我也喜欢鞠萍姐姐,她会讲很多动听的故事。”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我知道此时只要加以引导不但会使胡一鸣顿悟,同时也是一个对全班同学进行教育的机会。听了大家的发言我趁势说:“同学们,鞠萍姐姐正是因为勤奋努力、刻苦学习才使自己的知识如此丰富,带给大家这么多的快乐。你们知道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现在应该怎么做吗?”顿时小手如林,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

“现在要好好学习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勤奋努力,掌握丰富的知识,才会梦想成真。”

正在这时,下课铃声响了,出乎意料的是胡一鸣却一下子站起来对我说:“老师,我和你做一个约定好吗?”我好奇地说:“什么约定?你说吧!”她说:“从今以后,我一定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长大了去实现我的梦想,老师你相信我吗?”面对这么真诚的眼神,我还给了她一个更加有力的回音:“相信!老师相信你!”听了我的话她高兴地笑了,笑得那么迷人,那么灿烂。一个个美好的梦想,一张张纯真的笑脸,让我无比感动,我真心地为他们祝愿,祝愿孩子们的梦想都能实现!

篇3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实践;认知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035

一、在课堂教学中强化研究性学习意识

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需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常常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展开的,由教师针对当前学习状况提出,经过学生直接参与探讨,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对于历史教学中的一切难点、重点问题,教师要尽可能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营造趣味化历史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探索型学习阶段,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历史知识需要有兴趣和求知欲支撑,是促进同学们进一步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创设良好文化氛围,以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主,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也促进教师的发展,教师在从教书匠向学者型、研究型教师转变的过程中,随着教学理论、教学策略和经验的累积和增加,自身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在讲授新课时,可根据重要内容创设具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而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奠定基础。在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倡导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去思考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历史课堂上把社会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实问题与历史知识结合起来分析,引起同学们注意,激发探索兴趣,学生如果带着探索问题的强烈欲望来接受教师所传授的历史知识,有利于强化记忆效果。

二、引导学生确立唯物主义历史观

把历史情境与课堂环境融合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中学生利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要为中学生加强历史知识,巩固强化记忆和应用能力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课堂上要改变观念,调控师生教学关系,构建和谐教学环境和文化氛围。传统的教育方式以历史知识的传授为主,偏重于传授学科中固有的知识,而新型教学环境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对历史课堂教学进程实施有效的调控,使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发现问题及其内在的规律,从而实现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有效应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课堂管理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还包括教师的自我管理与情绪调节,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管理,以及教师对课堂环境的管理等等。历史事件发生于特定的时空条件即历史环境中,所谓课堂环境,主要指师生生活于其中的,并能影响其行为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的总和。教师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对教学工作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教师对自身的认识,有利于提高教育实践水平。搞好课堂管理,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解决上课不专心的问题。其次要帮助学生认识历史问题发展的轨迹,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知识以及记忆的规律,剔除记不牢或死记硬背的问题。教师帮助学生调节情绪,消除心理压力,指导学生轻松探索学习。

三、在互相交流学习过程中夯实基础

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互助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加以引入,是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较好的学习方式,应该贯穿在整个历史教学活动中。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传统教学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状况,使学生将学到的历史知识主动运用到实践过程中。这也是提出互助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动学生从强化学习历史知识开始,进一步研究探索历史形成的文化背景和现实环境。让互助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指导学生互助学习的机会,营造生活化历史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运用的能力。历史知识的应用不仅是把学过的知识反复背诵,更主要的是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生活中发生的问题。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一些值得探索的历史问题,这样学生一方面能夯实历史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又能在学习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通过互助学习,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状态,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和成功感,在实践中使学生体验到历史知识的魅力。提高中学生的认识能力,扩大历史基础知识的应用范围,加强历史教学的探究意识培养,构建和谐、愉快的历史文化氛围和研究性学习环境。

四、结合历史教学提高中学生的认识能力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利用一切机会,加强社会实践锻炼。学生通过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了解并亲身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可以用所学的历史知识予以分析解决,不断增强学习信心。历史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当前的社会生活问题,历史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对当代生活的影响只有在实践中更能体会到。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经常组织学生到社区等公共场所,帮助人们宣传讲解一些相关历史故事。要开展研究性互助学习,必须培养同学们的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对历史知识的熟悉能力和分析认知能力。

篇4

【关键词】班级管理;巧借历史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从晨曦初起,一直忙到明月高悬,既当爹来又当妈,还要兼做保姆。往往顾得了这儿,忽视了那头。运气好的话,能得个“ 文明班级”什么的,一旦工作稍有不到位,校长等领导就要找上门来,吃力不讨好。难怪很多老师宁愿一周多上几节课,也不愿意当班主任。前些天,偶然间在翻阅历史书籍时读到《嘉靖1566》这本书,颇受启发:虽然嘉靖皇帝无法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相比,但我觉得从他的身上我也看到了一些闪光点:他数十年不上朝,但始终牢牢掌握着朝政大权;虽然很多时候他不问政事,但各项工作开展得却井然有序;虽然他很少见朝中大臣,但提起他,无人不噤若寒蝉。由此,我想到了小学班主任工作,是不是也可以借鉴一、二,创新我们的班级管理,轻轻松松做个班主任呢?

1. 努力从繁杂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嘉靖皇帝推崇老子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尊重自然规律,不要过多地加以干涉和改造。细细想来,在小学高年级以上的班级管理中,不妨也来个“无为而治”,即:尊重孩子的天性,注重引发学生的自我能动性,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1)给学生留下自我发展的弹性空间。

陶行知先生在一次演讲中带来了一只大公鸡,陶先生掏出一把米放在桌子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接着,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陶行知先生就是用这最常见的现象说明了:教育不是压制,教育需要给学生以自由的空间,这样他们才会有最大的发展。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都是些天真烂漫的孩童,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大祸很少闯,小问题却不断。我认为,只要他们犯的错误不会影响孩子们身心的发展,我们都没有必要锱铢必较,动不动就严加批评。一味地对他们打压,干涉太多,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反而会造成学生的压抑、反感与抗拒,使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与教育者的初衷背道而驰,造成南辕北辙的结果,长此以往我们所教的孩子哪里还有什么个性可言。那些“问题少年”往往就是因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压制和方法不当而造成的。

(2)给学生留足锻炼自我、挑战自我的空间。

如果班主任平日里都是自己做班级里的许多事情,自己忙、累先不说,先来看看我们的学生得到锻炼了吗?个性得到张扬了吗?潜能得到发展了吗?他们快乐吗?把权利放给学生,把方法教给他们,把事情交给学生,留给学生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在锻炼中挑战自我,培养自信,这样才是成功的教育。比如:打扫卫生时,有的老师往往帮学生甚至替学生扫地、抹桌子、擦窗户;出黑板报时,有的老师往往帮着学生设计、排版、画刊头、写美术字等,这种事必躬亲的做法,恰恰丢失了许多让学生锻炼的机会。我在工作中力戒这种做法,结果是,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去书店里买板报书,有的去网上找相关的板报资料,有的画画,有的写字,同学们兴致勃勃,板报很快就出好了。实践证明,只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他们会越做越好,而且学生在锻炼中不断增强了自信心。

2. 学会做“甩手掌柜”

(1)内阁制。

嘉靖皇帝自己数十年幽居深宫,但是朝政却并未因此而荒废,究其原因就是嘉靖建立了一套强有力而且富于竞争力的内阁班子。为此,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我们要学嘉靖皇帝一样创新班级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比如:推行“值周班长制”,并签订周内奋斗目标协议;开展“每日班长体验活动”,使人人体验管理的过程和艰辛;还可以分组轮换,男女生轮流,开展班级管理竞赛活动。而班主任此时可以退居幕后,适时给予指点就行了,并随时监控班级管理状况。

(2)留中不发。

班级内经常会出现一些小矛盾,此时班主任不要急于发表意见,更不要不经调查而做片面的批评,不如学嘉靖皇帝来个“留中不发”。学生之间本就没什么大矛盾,或许一两天过去了,矛盾也就烟消云散了;或许班主任的“无为”,会让那些积极性很高的班干部们迅速行动起来,学生与学生之间有共同语言,可以更合适地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

3. 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因为内阁在高速运作,因为信奉“无为而治”,嘉靖皇帝就把大把大把的时间都用在炼丹上了。作为我们班主任来说,也要注重修炼,不过不是炼丹罢了,要锤炼自己教育教学方面的能力

(1)修炼班主任工作技巧。

班主任工作也需与时俱进,从繁杂的班级琐事中稍微解脱出来,我们要不断学习班主任工作理论,学习借鉴别人创新的班级管理方法,为自己接下来的工作“加油”。我们要勤读书,读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张万祥的《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李镇西的《做最好的班主任》等,根据自己班级实际情况,学以致用,以丰富自己的班级管理方式;我们要善总结,对于班级当中出现的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我们要及时提炼总结,并形成有一定质量的文章。

(2)修炼专业技能。

班主任都是一些科任教师,作为学科教师,我们除了要做好班主任工作,更需钻研业务,学习学科方面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从而更好地搞好教学工作,真正做到班级管理和教学研究两不误。

篇5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学生的思德修养、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过程中,班主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体会到一个能力再强的班主任,如果只靠自己单枪匹马,想把几十个生龙活虎个性不同的学生管理好是不可能的,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任何教育和管理,只有把制度和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要求,才能激发学生的自觉行为。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既是校长又是两个班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师,一年有四个多月在全国各地巡回演讲,做报告,班级事务要他事必躬亲是不可能的,但他所管的班级却井然有序,语文科考试也常保持第一,这对于一般教师来说简直是无法想象的,其秘诀何在?很关键的一个因素是注重发动学生自我管理。这样的好处是教师相对轻松,不需事无巨细亲躬而为;另一方面,又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生活的能力和积极性,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要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自律意识

借助集体力量自我监督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班集体中,培养自我监督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大我”作用,以集体的舆论和班风影响约束每一个学生。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与个人要求,尽量给每位学生安排一项为集体服务的固定工作,在班级工作负一定的责任,使他们感到班级就是自己的家。初中虽然没有早自习,但学生很自觉,如果有提前到校的,各学科课代表便可以按照事先排好的每日晨读或其他任务组织学生有序进行在班级内学习。在每日临放学前值日班长便把一天本班的情况进行当面通报,做到班级事务日清日结。在每月校园十星评比表彰活动中,在纪律、学习、劳动、尊师、环保、诚信、进步等方面首要的评比条件是思想积极,自律意识强,能自觉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律意识,不只是教师一个人的责任,同时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否则学校自律、家庭松懈的行为方式同样培养不了学生的自律意识与自律习惯。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家长微信群的建立便是教师与家长沟通最好的方式之一。在发挥传统班级管理的同时,我们需要借助网络功能的新特点,优势互补,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班级管理工作的热情。

二、要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还要发挥教师的团队作用

班主任要加强同科任教师的联系和交流,让科任教师更加了解班级管理目标、常规和学生信息。一方面,要教育学生懂礼貌,尊重教师的劳动,树立教师的威信,增进师生情;另一方面,还要争取学校的支持,让本组教师树立组荣我荣,让所有科任教师以班主任为圆心树立一个团队意识。班级整体成绩的取得绝不是一个学科、一个班主任的功劳,而是七个学科教师相互协调,不断寻找差距来补差的结果。当然,所教班级的七位学科教师对这个班级的每个学生的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加强每个学科的课堂管理,发挥每个科任教师指导学生自我管理的经验,让学生有章可循。在每次的学习检测过后,班主任将组织各科任教师到班级参加家长参加的质量分析会;在班级开展各项联欢会时,学生不忘把各科任教师请来一同参加;在某个学生某阶段思想有所滑坡时,教研组内便开展了分析滑坡原因与寻找策略的座谈;学生与各位科任教师互加微信、微博、QQ随时随开展心与心的交流……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

此外,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关键是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班主任还可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提出自控要求。

在认知方面,要引导学生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学会全面认识自己,要以宽容的胸怀对待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允许各人有自己的思维,在逐步认识社会的过程中,端正自己的位置。

在情感方面,要启发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激励,达到自我悔过,自我调整的目的。例如,我在处理班级学生中的打架事件时,事件无论大小我都不是简单的批评教育,而是让他们首先认识自己的错误,然后再向对方认错,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之间再出现打架事件时,他们自己都能解决了,彼此都能够做到互相谅解,认识各自的不足。

在行动上,要养成自我检查、自我训练、自我调节的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如每学期的期中或期末考试时我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所要得到的分数,学生为了完成自定的目标会不遗余力的学习。对学生中常见的问题要通过民主讨论的方式制定公约,让学生自己定目标,自己完成任务。还可以通过各种兴趣小组,如美术小组、舞蹈小组、书法小组、合唱小组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争取让每个学生在他喜爱的小组里充分发挥作用,起到自我练、自我调节的功效。

篇6

一.“以人为本”――高校教育管理的终极目标大学是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场所,其为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源源不断地培养和输出人才

这一过程,也正是大学生得到自我认识、发掘和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实现自我社会价值的重要基础。而这个过程的主体与客体均是人,高校教育管理的实施者是人,其目标也是为了完善客体的发展。因此在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主客体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发挥“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的效果。

二.“以人为本”是高校科学管理的必然趋势

(一)管理意识转变的要求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对高校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的职责和角色要求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主客体对自己的认知、要求和价值的实现也不断提高。这也就意味着教育管理模式将逐步由传统的服从行政命令的被动管理模式向“以人为本”主动管理模式转型。因此高校教育管理的意识和方法也随之发生转变,由单纯的制度管理转向为管理主客体的互动、主动的管理模式。这就要求现代的高校教育管理需要同时将教师、学生和家长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彼此的主管能动性,并以是否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和有效完成学生的价值培养作为衡量高校教育管理成败的标准之一。

(二)教学科研的要求

高校的教学科研是能够充分体现和实现教育主客体创造性的劳动。传统的单纯的刚性教育管理导致了不少教学科研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社会的发展,一些强制性的刚性管理已经与高校教育的科研工作产生了摩擦,并限制了科研工作者的发展。所以必须将刚性的制度式管理模式有机的与“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因地制宜地结合,从个体的价值着手,充分调动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将其从被动角色转变为积极主动的位置。

(三)高校主体特征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高校教育管理的客体,都是文化水平及自我价值追求较高的群体,这就要求高校教育给他们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展现自我的平台,能够充分满足其求知和自我发展及价值提升的需要。因此传统的、单纯的行政式命令管理的高校教育管理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当前的高校学生的要求,反而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并且导致高校教育管理的主体很难将工作有效开展下去。正如伯顿?克拉克所指出:“学术组织的顺利运行成了所有管理中最艰难的工作”。因此,要将能够充分考虑到个人价值实现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与传统的制度管理有效结合,这样既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和规范学生的发展,又能充分满足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和实现,从而在实现大学生价值的同时,充分实现高校的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理念能够充分满足管理主客双方面的要求,并能够有效实现二者的价值。这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列宁曾经说“学校的真正性质和方向并不由地方组织和良好愿望决定,不由学校、委员会的决议决定,也不由‘教学大纲’决定,而是由教学人员决定”。

作为“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的主体,首先需要自我领悟“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精神,只有自己身先士卒,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高校教育管理中,那么高校教育管理的客体才能够主动积极地回应这种教育模式,他们的潜质才能够充分被挖掘,个人价值才能够真正被体现。因而,在高校管理中,应充分凸现其主人翁的身份,增强其责任感和归属感。在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尊重学生,为学生提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展示的平台,将学生作为一切工作的核心。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精神。在高校教育管理的执行过程中,由于环境、教育主体和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均有所差异,所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一致。因此,在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个体特点的挖掘相结合“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认识、学习和管理的积极性和能力培养。

篇7

【关键词】历史教学 树立 人生观

总书记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中学正是一个人形成道德观念,理想信念的重要阶段,历史学科的德育渗透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历史教学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将社会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学会做人,这是历史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个人认为,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一、以史为鉴,学会宽容

宽容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美德,是人生幸福、快乐的主要源泉。

在追求人生幸福和快乐的过程中,宽容是一种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教师教会学生的,除了积极的人生观以外,更应该教会学生懂得宽容。宽容了别人,等于善待了自己,它能使自己的生活变得轻松,快乐。

在学习七年级历史《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时,课本中有吴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在学过这个故事后,请学生谈自己在这个故事中明白的道理。学生通过讨论会得出结论:有志者事竟成。我再进一步追问:你赞成勾践吗?学生们会异口同声的回答:赞成!我会说:我不太赞成。学生们会充满疑惑,我解释说:如果从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实现自己的理想来看,我是赞赏的,但是,做为一个人,他卧薪尝胆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爪还爪,以牙还牙” 报复他人,这种建立在复仇基础上的奋斗是不可取的,是狭隘的。我们的奋斗应该是建立在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为全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奉献自己力量的基础之上,只想到自己的仇恨、想到自己的人,是自私的、偏执的、狭隘的,做人应该心胸广阔,应该能够宽容他人。

我们应该学会宽容他人,还要能宽容自己的敌人。有人曾经批评美国总统林肯对待政敌的态度:“你为什么试图让他们变成朋友呢?你应该想办法打击他们,消灭他们才对。”“我们难道不是在消灭政敌吗?当我们成为朋友时,政敌就不存在了。”这就是林肯总统消灭政敌的方法――宽容敌人,将敌人变成朋友,而不是对敌人曾经对我们造成的伤害念念不忘。

二、树立崇高的理想,开阔心胸

理想是什么到达成功彼岸的灯塔。崇高的理想是激励人们积极进取、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一个人具备开阔的心胸的内在基础。一个人失去了理想,就失去了精神依托;一个国家、民族或政党失去了理想,就失去了精神支柱。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都在追逐名利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眼中只有自己的得失,目光变得越来越短浅,心胸变越来越狭隘。学生是社会的个体,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在成长的过程中道德逐渐扭曲,心灵逐渐的迷失。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要促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开阔学生的心胸。教师要引导学生起心动念不要总是想到自己,要推己及人,再到社会,国家甚至人类。

学习《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我会提问:、华盛顿、爱因斯坦、牛顿这些人中,你认为哪一个对历史的发展贡献大?学生们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在听取了学生们的观点之后,我会说:大家看法很好,也很有道理,但我认为,看一件事情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从文明发展的角度来说,我认为爱因斯坦、牛顿这些科学家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更大。政治家解放了一个地区的人民,而科学家解放的是全人类!科学家创造的科技成就不是局限在某一个国家、某一个地区,而是改变了世界、造福了全人类,对整个人类的发展产生的深远的影响,对人类的解放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崇高的理想是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有了这“浩然之气”人就会“至大至刚”,才能达到禅宗六祖慧能所说的: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能“阔”才能“容”,才能抛开小我的自私自利,个人的荣辱得失,逐步形成宽广的胸怀。

三、心怀天下,勇于担当

人,应该是将自己与国家、民族甚至于人类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为他人的服务中,实现自己的的人生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同时,也只有心怀天下,才能深刻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唯有勇于担当,才能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篇8

训练培养小学生的认识能力,也要遵循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就学生认识事物来说首先应注意其有序的训练,按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来认识。将学生在阅读课中理清文章脉络,寻找作者思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迁移到作文中就是让学生写作时按事物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表达。小学语文教材中描写大自然奇观的课文很多,要借此教给学生有序地认识事物的方法,掌握规律。如《海上日出》第三自然段用5句话描绘出海上日出的壮丽画面。先是写太阳露出了小半边脸,接着写太阳向上升,再写太阳冲破云霞,然后写太阳光,最后写太阳旁边的云。类似这样按时间或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序,也就是作者思路、观察顺序写成的文章很多。结合这些课文的教学进行思之有序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有序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通过理清段篇的内在联系,可以发展思维,提高认识能力。《翠鸟》一文的第一自然段作者写“它的颜色非常鲜艳”。下面就分别按头、背、腹羽毛的颜色描述。这样总起分述,或按时间,或按空间,或按由近及远,或按从下到上等写作顺序写成的文章是很多的。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理清各部分之间的内在的逻辑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掌握了这些规律,迁移到作文中学生就会围绕事物中心有条理、有详有略地表达。

提高学生的认识事物的能力,要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从读学写,以读促写,实现读写迁移。但只靠课内的教学或课内的读写结合是不够的,还要进行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奇妙的自然景象,丰富多彩的家庭、学校、社会生活,城乡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等,是作文取之不尽的源泉,也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重要途径。这样就要进行和重视观察训练。要引导学生注意周围的人、物、景,从身边事物中搜集作文素材,增强认识事物的能力。许多教师以为学生写亲身经历的事不成问题,但实践活动中的耳闻目睹不能代替观察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某个情节或结果上,而忽视对事物的细致了解,忽视观察实践中思维的参与。表现在作文中不是三言两语,就是泛泛的流水帐。这是忽视观察的目的性、精细性和持续性所致。

篇9

今下午是一位心理辅导师------县实验中学的郝老师讲的有关怎样去认识、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的问题。讲得非常的生动,列举的一些案例非常的感人,郝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几次都声音哽咽,在下面听的老师们也出奇的安静,不再有小声嘀咕的声音了。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间的。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归纳为五大类,由低到高分成五个阶层,像金字塔一样。其中生理的需要是最基本的,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吃、喝、拉、撒、睡,只有生理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才能有更高层次的需要。例如,一个人饿极了,可以去偷、去抢,这时他就顾不上安全的需要了。我们平时经常会抱怨一个孩子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长远的目标,这是因为他的某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也就没有了最高一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了。我们就应该进行反思,是不是他感觉身边的环境不够安全,是不是他没有爱和归属感,是不是他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郝老师提到一位学生家长告诉她,就在初四第一次模拟考试结束后,他的孩子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告诉家里人,谁也不准去打扰他,就让他今天吃死、睡死、玩死。家长担心,这么一次小的考试就这样子,要是高考还不得疯了。还有一次,郝老师的孩子放学回家,嚷着说今天的作业太多,真烦!郝老师就劝她,做一个好孩子就是要吃苦的。谁知她的孩子说道:“做好孩子太累,我不愿做好孩子。”当时身为教师的她也无言以对。

篇10

那么教师的人格魅力在课堂教育中如何体现呢?除了吃透教材,认真备课,在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上还要注意些什么?

一、激发学生需要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习惯扮演被动学习者的角色。作为非主科教师,应该多做激发学生学习需要的尝试。无论是在信息技术课还是研究性学习课上,把一些学生能完成的,让他们“自行解决”,并且比一比谁“解决”得快,有什么窍门。多给机会,让他们把自己的“小得意”讲一讲,效果比教师讲当然要好很多。在信息技术课上,曾经也在相同层次不同的班级做过实验,同一节内容,在教材上有详尽的操作步骤,甲班是发下教材,翻到指定页,自己做;乙班是教师照着教材的步骤先给学生们演示一遍,然后再让学生做。常规想象中,甲班肯定不如乙班,事实上,甲班接到任务时怨声载道,一个劲地说:“不会!”,当意识到今天老师肯定不讲解时,自己摸索起来,同学之间互相探讨,倒也有滋有味。而乙班被动地听老师讲完后,面无表情,照着记忆木然地做,遇到问题也不会主动请教同学,也不会从教材中寻找方法解决。结果,甲班学生的目标达成率远远要高于乙班。在离下课十分钟时,甲班已全部完成教学目标,而乙班只有半数学生完成教学目标,且班级气氛沉闷,没有掌握要领的学生也没有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欲望。两节课下来,在甲班个别辅导时只要关键点稍加点拨,而乙班个别辅导时,又是整套的讲解。由此可见,学生的实际需要才是学习的真正动力。

二、相信学生能力

我们总想让自己的学生什么都懂,可又总是觉得他们什么都不懂。生怕他们不会做,做不好,生怕他们作业敷衍了事。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于是,强加了许多框框和标准。却不知这种框框和标准在无形之中成为了束缚他们行动的绳索。也曾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上,做过这样的实验。如果被研究的课题是由教师指定的,通常质量都不太高,学生告诉我,因为这是“老师的作业”。改一个方式,研究课题由他们自己定,那作业交上来是精彩纷呈,各显神通。学生告诉我,因为这是“我们的作业”。一样是作业,却有这样截然不同的质量体现。那么,这两种作业能否通过有效的整合,获取“共赢”?思考后,我决定,第一学期的作业由学生自由命题,要求切合学生生活和小组兴趣提出课题,然后制订计划、研究方案、收集资料、做调查问卷、整理数据……总之,他们的作业能显示自己小组最高的水平。这样把作业要求无形地融入在他们的兴趣中,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所有的技能学习都成了体现小组水平的标准。等到第二学期再布置教师命题时,他们自然而然地会用这些研究学习方法来解决“老师的作业”了。相信学生,适时放手,在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后,他们会竭力地向大家展现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自我风采。

三、善于肯定学生

一是口头语言肯定。在课堂上要切合时机地给予学生真诚而坦率的肯定。这种肯定就是一种表扬,能使学生感觉到他的努力老师都看在眼里,从而使学生精神振奋,上起课来认真对待。二是体态语言肯定。体态语言包括动作、表情、身体等语言。一个微笑、一句话语、一个动作,都要仔细对待。非主课老师与班级学生接触的时间并不算多,不妨在这45分钟里,“修”一下自己,教态自然一些,语言柔和一些,多一点幽默,多一点理解,学生就会在心里认同并肯定你。

四、习惯欣赏学生

每一个学生,身上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优点。只是有时我们在觉得他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时,忽略了他们的优点。退一步看他们,都是可爱的人。认真的学生,希望老师能看到他们一贯的优秀品质;调皮的学生,希望老师能忽略他们的主课成绩;内向的学生,希望老师能发现他们的潜能;外向的学生,希望老师能给他们展示的舞台……各有各的想法,这就需要教师从中发现并在课堂上有所体现。仔细地观察学生,是学会欣赏学生的第一步。而这第一步就是先要忘记他们在主课课程上的成绩。公平公正地看待学生在自己课上的表现,而不要囿于在与同事交流中得来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