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0: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药剂学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临床药学是对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进行研究的一门药学学科,其主要是对药物在人体内代谢时发挥最高疗效的方法。药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学科,临床药学中开展对药学工作的研究已经成为最普遍的解释。这一学科从出现开始,就走过了不同寻常的道路[1]。即便最近几年医学界不断提升了对临床药学的重视度,临床药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和制约,我国临床药学的发展处于失衡状态。更不能说临床药学中对药物调剂的研究,根据这些,本文作者对临床药学在药物调剂中的意义进行分析。
1临床药学的发展
临床药学最早提出是在美国,我国也在这一时期开展了临床药学工作。1964年,全国药剂学研究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几个主任药师首次建议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因而可以看出我国对临床药学的研究相对较早[2]。然而遗憾的是虽然我国对临床药学的研究较早,但是发展却即为缓慢。直至1987年,我国才正式的对12家重点医院批准作为全国临床药学工作的试点单位,试点工作极大程度的加快了医疗机构重视临床药学的研究进展。最近几年,国家中药管理局以及卫生部颁布的规定中明文规定三甲医院必须实施临床药学工作,因而将其列入考核内容中。随着我国医疗改革不断加深,步伐逐渐增快,人们越来越重视合理应用药物的情况,合理用药必将引导临床药学发展出一片广阔的空间[3]。
2临床用药现状
依据我国新华社2008年调查研究得出:全国由于药品不良事件和反应引起人员死亡的数量可达到24万,与每年道路交通引起死亡的人员、工伤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以及自然灾害引起的死亡数量总人数相当。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临床用药上具有很多安全隐患,临床合理用药情况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有关专家指出,我国现今医疗行业中,10%左右的医疗问题是不合理用药引起的。这主要是因医生的医术虽然精湛,但是缺乏临床药学方面的知识,药师虽然了解相关的药学知识,但是因职业分类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和干预[4]。加强药物调剂工作以及开展临床药学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将医疗行为不断的延伸,也是保证向患者提供合格、合理药物的重要保证,对临床用药安全性来说意义非凡。
3如何进行药物调剂
对于医疗机构来说,药物调剂工作属于药房工作的一部分,也是一项基础工作。其主要工作是根据医生开具的处方执行的,对相关的药品进行调配。当然,这一工作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其要求负责药物调配的人员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在对其进行药品调配时,要对医生开具的处方认真核对,如发现存在问题,应立即与医生联系,确定没有错误后才可将药物交到患者手中。与此同时,还需要对药物的标签进行认真核对,核对标签是否与医生开具的处方相一致。为了预防患者将药品拿错,药房的负责人员要分类存放相应的药品,具体说就是将消炎类的药物全部放在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如果真的需要对药品进行调剂,可以直接到这个区域进行调剂,经过核对后可以很快的将药物交给患者,缩短了患者等待的时间,同时也降低了再次拿错药品的几率[5]。现今,大多数医院为了有效的降低药品调剂出现错误的几率,在核对药品名称和种类时,固定安排两名药师进行反复核对,这样就能够将药品拿错的几率进一步降低。这是因这种方法临床效果较好,大多数医疗机构效仿了这一方法。
容易出现药物调剂差错的另外一个环节是医嘱转录的过程,绝不可以根据个人经验将已经包装好的药物随意发放给患者,应根据医嘱对药物进行调剂。同时还需要对患者服药的时间进行关注,例如注意是饭前服用还是饭后服用,假如医嘱没有做出特别的叮嘱,应嘱咐患者严格按照说明书服药。另外,药品质量是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作为药师需要定期对药房内的药品进行检查,查看有效期,如有过期药品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在发放药品时应先发放近效期的药品,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
篇2
关键词:三维一体化;药剂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227-02
实验教学是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1-3]。《药剂学》作为药学及相关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理论学时和实验学时的课时比例接近1∶1,因此《药剂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好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药剂学》传统的实验课程教学有两大特点[4]:一是实验内容以经典剂型的验证性实验为主,主要为理论教学服务,实验内容相对陈旧;二是重理论轻实践,实验课依附于理论教学,缺乏独立的考核体系。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机械性的、被动的,从各课程学到的知识也是不连贯的,互相割裂的,或时有重复,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按照国家本科评估指标体系要求,课程实验中自主性、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时数不低于实验教学总时数的40%。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药学学科实验技能、拓宽药学实验设计思路,《药剂学》综合性、设计性和自主性实验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思想的指导下,课题组老师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积累,对《药剂学》实验教学进行探索性改革,逐步建立起一种以基础性实验为基础,以综合性实验为铺垫,以开展设计性实验为主体的“三维一体化”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修订实验教学内容,编写《药剂学》“三维一体化”实验讲义
传统《药剂学》教学采取理论课程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理想。《药剂学》实验原有教学内容主要以基础性、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已不能适应“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实践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办学目标,所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不强,进一步影响学生就业与考研深造。在该思想的指导下,课题组对《药剂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再次修订,编写了“三维一体化”药剂学实验讲义。讲义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性实验;自主设计、探索性实验。第一部分内容主要训练学生掌握药剂学相关的基本实验技能:如经典剂型(液体制剂、软膏剂、片剂、注射剂等)的制备,该部分主要为验证性实验,为理论教学服务为主;第二部分为综合性实验;选择典型药物(如:黄芩苷)开展教师示范性实验教学;使学生对药学学科科研思路及方案设计有清晰的认识和体会;第三部分为设计性实验,通过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团队协作完成实验,旨在提升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二、进一步优化实验内容,建立“三维一体化”实验教学模式
我们经过几年的探索,秉承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和科研素质为主旨,不断优化实验内容,将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从内容上和形式上转变成“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维一体化”教学模式。
1.基础性实验的整合。本实验环节占实验总课时60%,对传统验证型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增删和合并,优化实验内容,强化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内容包括各种常见剂型(如:片剂、液体制剂、软膏剂等)的制备工艺。
2.综合性实验的设计与示范性教学。本部分内容占实验总课时的10%,通过选择典型药物改进成为综合性实验,以“黄芩苷片的制备”实验为例,从原生植物的认识到成品的质量检查,共分为7个阶段。具体实施情况见表1。
本部分内容的开展主要围绕着实验设计的主要思路和方法进行讲授,并通过教师示范性实验的方式,使学生对药学科研思路有清晰的认识,为设计性实验打基础。
3.设计性实验的开展。设计性实验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举措,占实验总课时的30%。设计性实验由老师每次给出2~3个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内容包括:(1)文献查阅与综述撰写;(2)开展初步试验方案设计;(3)实验设计答辩,确定实验方案;(4)实验实施;(5)总结与讨论;(6)撰写实验报告。学生在本实验环节中均要求分组组合实验团队,协作完成相关文献的查阅并撰写综述,在此基础上提交初步的实验方案设计书,学生通过PPT汇报实验方案开展实验设计答辩,经老师究其可行性方案审核后,最终确定实验方案,实验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发现问题后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解决不了主动和老师探讨解决。设计性实验的开展,使本科生较早地参与了真正意义上的科研活动,能够了解本领域较新的研究动向,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今后开展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4.建立《药剂学》“三维一体化”实验考核体系。课题组在《药剂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具体实践“三维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夯实基础性实验、开发综合性实验设计、完善设计性实验,并制定相应的设计性实验实施评价考核方法,以检验设计性实验的完成情况及完成水平。设计性实验效果的评价和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不同[5]。验证性实验更多地关注实验结果是否和理论教学一致,而设计性实验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评价实验效果时更注重实验实施的过程及实验方案的设计等。
现将课题组制定的设计性实验实施评价考核方法介绍如下:第一部分考核内容为学生选题后,进行文献调研,撰写综述,根据学生综述撰写情况打分,本部分分值占15%。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为文献调研完成后,每个实验小组上交初步实验方案设计书,根据学生实验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等情况打分,本部分分值占30%。第三部分考核内容为组织每个实验小组对实验方案设计书进行PPT汇报答辩。课题组老师听取汇报后,对其实验方案中的问题及可行性进行提问,共同优化实验设计方案,根据实施情况进行打分,本部分分值占15%。第四部分考核内容为开放实验室,每个实验小组实施实验方案及实验结束后上交实验报告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打分,本部分分值占40%。
三、“三维一体化”《药剂学》实验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及创新性分析
1.教学模式多样化,重点突出设计性实验的开发,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科研实践能力。在保留传统实验教学优势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思考如何进行科研选题及文献调研,开展实验设计、进行实验自我管理、实验结果分析汇报及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为关键点,重点突出设计性实验的开发,旨在巩固传统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上,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科研素质。
2.转变教学模式,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中学生简单重复验证性实验模式,转变成在授课形式向“教师主导-共同参与-学生主导”的三级阶梯模式过渡,在内容上以“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三维一体化”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以学生为主导的创造性模式。
3.加强设计性实验过程管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在设计性实验环节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分组组合成实验团队,每位团队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共同设计实验方案和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陈安朝,谭桂山,姚瑶,等.注重实践教学培养药学创新人才[J].药学教育,2005,24(4):38-40.
[2]黄小蕾.提高天然药物化学实践教学实效性的策略[J].中国实用医学,2009,4(12):257-258.
[3]赵永娜,李玛琳,黎华丽.构建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19-21.
篇3
兽医药剂学涉及到多学科知识,对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是学好该门课程的前提。结合我校动物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特点,我们重点讲授了兽医临床中最常使用的药物剂型(溶液剂、注射剂、片剂和粉散剂)的制备原理:溶液的形成理论、表面活性剂、微粒分散体系、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粉体学基础、流变学基础等基础知识。在该过程中,力求将这些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而对于药物剂型各论部分,我们则重点讲授了各种剂型的制备方法、所使用的辅料种类、需要用到的制剂设备以及需要进行的质量检查内容等。在该过程中,我们通过分析经典制剂处方的方法来加深同学们对制剂中不同辅料的作用、辅料的不同添加顺序、不同pH条件下制剂的稳定性等的理解。此外,我们还结合兽医临床用药的实际情况,对兽医药剂学中的新剂型(如,固体分散体、微球、微囊、包合物、靶向制剂和缓控迟释制剂等)及兽医临床中所独有的剂型(如,灌注剂)加以简单介绍。
二、教学方法
(一)直观式教学法兽医药剂学的基础知识部分涉及到大量的公式和示意图,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可以将公式的推导过程以板书的形式一步一步加以展示,而示意图等则可通过挂图或多媒体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另外,在涉及到制剂设备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时,则可通过视频短片或模拟动画的形式直观呈现。而在涉及到不同剂型的讲授时,可以为学生提供实物,让他们能够直观地感知不同剂型的外观形态,达到“看得到,摸得着”的效果。
(二)讨论式教学法所谓讨论式教学法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引导学生自行学习思考有关内容,集中发表各自见解,提出问题,从而相互讨论启发,提高认识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们能够充分理解药物制剂制备过程中辅料和制备工艺同等重要,也能够激发学生对制剂处方设计及制备工艺优化的兴趣。讨论式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良好学风;有助于学生发展多种智能,全面提高素质。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的不同观点分列在黑板上,讲课结束前,教师要进行简短的总结与归纳。
(三)实践性教学法兽医药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光有理论知识不一定就能生产出安全、有效、稳定和使用方便的兽药产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实践训练。课程试验是实践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结合实验条件开展验证性和创新性试验。验证性试验有固定的实验步骤,学生只需重复出来,观察实验结果即可。而创新性试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独立创新意识。教师给出题目,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进行独立设计、独立创新、独立操作,最后写出实验报告。如,在进行“氟苯尼考注射剂的制备”这一试验时,我们提前两周公布了试验题目并对学生进行了分组,然后要求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设计处方、设计实验步骤、调试所用仪器、做预备实验等。除了课程试验以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兽药厂生产现场参观学习,使学生熟悉GM车间生产流程,让学生对制剂设备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和用途有更深的认识。
(四)合作式教学法教师还可和“校外导师”合作,共同授课。为了全面提升动物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邀请部分知名兽药生产企业的研发经理或技术总监给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将他们在产品生产研发过程中积累的实践经验较快地贯穿到专业教学中,使学生熟悉兽药研发现状,了解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状况,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和创新意识。
(五)开放式教学法将教学过程延伸到网络中来进行:可以通过建立课程网站、网络论坛和课程QQ群等方式,完成学生的课下答疑及交流讨论环节;教学内容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还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关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USFDA)、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及我国兽药监察所最新批准的兽药新制剂产品,结合兽医药剂学前沿动向来讲授课程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
(六)启发式教学法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可以先由问题引入,然后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最后再由教师对这些答案进行总结与点评。例如,在讲到泡腾片时,可以先提出以下问题:动物在生病时往往出现食欲废绝的现象,此时应该用哪种剂型来治疗疾病呢?学生此时往往想到的是注射剂。但注射剂使用时需要注射给药,操作不便,且会造成动物疼痛,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问片剂是否合适。而传统的片剂给药也并不方便,因此就引出了泡腾片这一较新的药物剂型。此时还可以给学生们展示一下泡腾片遇水后释放出大量气体(CO2)并迅速溶解的现象,并给学生解释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这样学生会对泡腾片的原理有更深入的了解,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学习 记忆 注意力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16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教育学生如何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如何创造,培养这些能力的核心是记忆必要的东西。可是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改革者往往却不重视记忆的重要性。人们知道的越多,也就是说人们记忆的越多,可供人们思考,解决问题,甚至激发创造力的可用素材也会越多。
1 记忆的元素
与记忆过程有关的元素包括①识记;②关联;③重复;④巩固;⑤提示和回忆。要记住已经见过的,识记已经引起关注的。要产生识记,就要必须注意声音或者光等刺激信息并存储于大脑。没有在大脑注册过的,就不会被记住。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显著的下降主要是因为注意力的下降导致的。下面谈谈与记忆过程有关的一些元素。
1.1 回忆
即使不能在需要的时候回忆起来,但许多记忆还是能持久,例如学生交卷后想起了某个考题的答案。这可能是因为记忆取决于相关的线索,回忆不起来正确的线索导致了记忆被埋藏。此时,压力即“考试焦虑”严重损害了记忆的检索。话到嘴边却忘了说啥常常就是因为焦虑阻碍了记忆的检索。治疗的方法就是放松心情,避免自我压力。在考试时发生这种提笔忘字的情形时,考试者可以主动先回答下一个问题,“丢失”的信息会按预期自动跳出来。
1.2 情绪
信息越重要,学习者记住的几率也就越大。记忆的检索是心情依赖性的。曾经有这样一项研究:要求一组大学生每天写日记,连续写一周,然后他们被催眠到幸福或悲伤的情绪状态,幸福的一组同学在他们的日记中记下了更多高兴的事情,而悲伤的一组则记下了更多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萎靡不振是青少年常见的一种心情,这种情绪常常损害他们的记忆力,但不损害他们对悲伤事情上的记忆。
负面的情绪常常导致压力的产生。个人问题、青春期、社会冲突、年级压力、考试焦虑等等是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的常见的压力,从而损害记忆能力。另外,考试焦虑会干扰记忆。
1.3 充足的睡眠
白天的学习经历仍然需要在夜晚睡眠时加以巩固。睡眠对全面的巩固是必需的。大量的研究表明,无论是普通的睡眠还是有梦的睡眠均有助于巩固前一天的经历。显然,记忆的重复会在我们睡觉的时候潜意识的进行。
2 特异的记忆方法
2.1 注意力
经验丰富的教师知道注意力的重要性。在不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也许学习可能永远不会发生,甚至几乎没有学习,肯定需要更长的学习时间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任何在课堂上没有学到的知识都有可能会在课堂下学到,但是课堂上注意力集中会使得记忆更有效。
2.2 编排
编排的第一步就是确定新的信息中我们已经知晓的部分和我们可以领会到的部分。为什么要记忆我们能领会到的部分呢?当涉及到记忆时,少可以成多。接下来,当信息被编排分类时最易被记忆。丰富的趣闻轶事,尤其是从“记忆程序”来讲,其是更容易被记住的相连或相关联的条目或概念。这是因为任何一个条目都可以作为协助疏通回忆另一个条目的线索。我们可以通过分类来记忆新的信息,学习会伴随着逐步区分细化的输入模式而进步。匹配的过程是和整个模式比较的过程,不单是与每个特性的比较。事实上,当记忆的事物分类化时,自然关联使记忆的条目更加有效地放在一起。研究显示:记忆一个有自然关联的词汇的清单要比学习一个没有正常关联性的词语的清单要快。该种从相似的条目进行聚类记忆的能力是与年龄相关的,年少的儿童并不能像年长的儿童一样具备这种聚类记忆的能力。
2.3 关联
学习最好的方式是把新的信息和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发生联系。死记硬背因为没有产生关联性,所以是效率最差的记忆方法。当关联是一种视觉形象时,其最有效。记忆理论家对程序性记忆(对技术)、片断性记忆(自传性事件)和语义的记忆(对词汇)有着较长时间的分析。研究证实:图片比词语更易于被记忆。大脑对视觉投入了比听觉更多的资源。教师们往往喜欢说,但如果老师能花更多的时间去描绘的话,学生可能学得更多些。
2.4 程序分块
由于便签簿是有限的,试图大块大块的记忆效果并不是很好。附加的信息并不能包括在便签簿上。如果信息块超过工作记忆的能力,大脑必须要么删除一些多余的项目以进一步处理,要么重写入已经在那里的东西。工作记忆管理便签簿上的记忆,如果便签簿上的记忆更新的速度太快,其上的记忆并不能得到巩固强化而弱化或丢失。在学习整个过程中,每一步都通过重复与下一步的记忆相关联。
2.5 重复
重复很明显就是死记硬背,死记硬背就是无数次的重复同样的信息。如打字、练习钢琴、踢球,重复就会熟能生巧。若要把工作记忆强化为长期记忆,就需要不断的重复。为了加强记忆,需要花费许多时间不间断的进行重复。在强化重复的过程中,若插入新的信息或刺激,会干扰重复信息的强化。
3 结论
记忆力的强弱并非天生,可以通过训练而提高。记忆力的好坏,往往是学业、事业是否成功的关键。现在许多学生学习成绩差是因为他们使用死记硬背这种最低效的记忆方法进行学习造成的,他们从没有正式学习过如何记忆,也不知道记忆方法、态度、情感状态、压力、缺少睡眠等对记忆的不利影响。如果老师能在教学生学知识的过程中抽出一点时间教他们如何学,他们就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何琳.浅析记忆在初中学习中的重要性[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22):212.
[2]章雅轩.记忆在钢琴学习中的重要性及运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6(9):133-134.
作者简介:李新生,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
黄宗梅,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
篇5
[关键词] 药房;药师;药学服务;医院
[中图分类号] R9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2(c)-0181-02
药房是医院一个重要的服务窗口,是与患者接触最多的一个部门。面对众多病种,药学服务工作要求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药学服务是药师应用药学和临床医学知识向公众以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与经济性,实现改善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目的。这些工作都是由药师来完成,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医院的医疗质量,因此如何做好医院药学服务工作,提高服务质量,是每个药房工作者需要思考和关心的问题。
1 医院药房药学服务的现状
1.1传统的工作模式
现绝大多数医院药房仍只是保证药品供应及调剂为主的工作模式,药师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审方、调配、核对、发药等常规工作,药师与患者的交流机会甚少,小小的发药窗口和短短的发药时间也难以对患者进行全面、详细的药学服务。患者因药学知识缺乏,又长期得不到良好药学服务,以至于患者常出现误服、滥用药物等,药源性疾病频频发生,严重危害人的健康。
1.2 医院对药房药师要求不高
在我国绝大多数医院药房能完成药品供应和调剂等日常工作,把医师的处方调配好,不发生差错, 医院就会认为药房工作基本完成任务。尽管有的医院药房开展用药咨询服务,但只局限于有寻求咨询的患者, 且向患者介绍的只是药物的用法用量和一般注意事项等,对于患者用药史、治疗药物的临床评价等还不够深入探讨,医院也很少有这方面要求。
1.3社会对药师缺乏信任感
社会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大多数患者宁肯相信医生, 也不相信药师。如医生没有按药品说明书的用法用量开具处方,药师在调配处方时予以纠正,患者常常不认可,对药师并不信任。这种传统观念直接影响药师参与疾病治疗和药学服务的转型[1]。
1.4 医院对药房执业药师重视不够
在我国有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药厂、药店都要求有执业药师,执业药师是药厂、药店的准入资格。而在医院工作的执业药师不能充分利用和体现,把医院执业药师资源闲置起来,医院药房的执业药师很难得到重视和重用,使得很多药师失去考执业药师的信心和勇气,也失去了提高药师业务水平的机会。
1.5 医院对药师的价值认识不足
医院普遍认为药房药师工作简单,重复性强,技术含金量低,只要不发错药品、不写错用法用量就行,而且药学服务不能直接体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难以得到医院的重视,谈不上建立有效的药学服务工作体系,更谈不上有梯队地培养药学服务的专业人才。
1.6 药师的临床业务水平有限
由于我国的药学教育体制的原因,在校时主要学习药学理论,临床药学知识匮乏。在医院药学工作中从事单调、重复的药品调剂工作,再加上新药层出不穷,使其所学专业知识趋于老化,让他们参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工作有点勉为其难[2]。往往与临床脱钩。
1.7 药师更新药学知识不够
由于药房药师整日忙于调剂工作,与医生相比,外出学习或进修少,作为药师在医院主要每年进行简单的“三基”理论考试。药房药师既缺乏对药学专业知识更新的动力,又得不到医院应有的重视,业务水平难以提高。
2 医院药房药学服务的展望
2.1 药房工作的转变
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药房调剂工作要由“具体操作经验服务型” 模式向“药学知识技术服务型”改变,医院药房药学要建立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的模式,对患者用药追踪, 实行个体化最佳用药,全面提高药学服务质量和艺术作为工作的重点贯穿到日常工作中去。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更好地做好药学服务。
2.2重视药房药学服务
由于药房面对患者较多,药房药师是正确选用药品者和监督者,同时也是患者安全合理用药的服务者,服务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身心健康, 也关系到整个医院服务质量,因此需要药房工作者“以患者为中心”提供安全的药学服务。这就需要医院认清药房工作的发展趋势和药学服务的重要性,转变以往工作模式,把药房药学服务工作放在首位,建立长效的培养药学人才机制,充分发挥药学服务的作用,为药学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为培养药学人才创造有利条件,才能全面提高药学服务质量[3-4]。
2.3建立和完善医院药房药学服务各项制度
要建立标准的操作规程和流程,要建立质量评定体系, 对每位药师的药学服务能力进行量化考核, 择优选择适合做门诊工作的药师。建立长效的药学服务工作体系,建立和落实相应的药学服务制度,如治疗药物的临床评价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目的是确保药学服务更加顺利进行,重点是落实处方点评制度,确保质量,以质量管理为手段,其他各项制度为辅,才能有效地推动药学服务的健康发展。
2.4 提高医院药房药师的社会地位
只有发挥新医改的政策导向作用,重视药房药师的作用,加强对药师药学能力的广泛宣传,提高药房药师的社会地位,才能增强药师的信心和勇气,充分发挥药房药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开展药房药学服务。药师也应该充分发挥主人翁的作用,为患者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自身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
2.5 全面提高药房药师综合素质
药学服务质量的优劣决定于服务能力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药师的业务素质,是做好药学服务的根本保证,因此国家应尽快建立一整套符合时代要求与实践应用的药学学科体系和教育体系,扎实地培养好药学人才。药房药师既要完成药品供应、调剂等日常工作,也要加强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临床用药等学习,还要经常到临床科室去查房学习,把药学和临床医学有关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提高对临床知识的了解。平时多给药师机会,外出学习或培训,以开阔视野,不断更新知识。
2.6 加强药师与患者之间的沟通
改进原有的窗口调剂模式为可供药与患者面对面交流的柜台调剂环境,加强药师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了解患者疾病情况及用药史,为患者建立药历,提供更合理的用药服务。使患者改变对药师的认识,药师的药学服务价值才得以充分体现。
2.7 实行药房药师与临床药师轮换制
现我国绝大多数医院都是药房药师做药房工作,以致药房药师对临床药学知识缺乏了解。只有建立长效的对药师培养制度,实行药房药师与临床药师轮换制,才能全面提高药房药师的药学水平。
2.8 营造良好药学的社会氛围
在我国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的情况下,迫切需要药房药师除了做好日常工作外,还需要对患者用药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到社区、到基层以不同方式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用药知识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如何才算合理用药,用药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等,这样既能充分发挥药学人员的作用,又能增强社会对药学人员的信任感,使患者用药更加安全、有效、合理。
综合上述,以“病人为中心”为患者提供全程药学服务,是医院药房的发展方向,也是医院药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面对医院药房药学服务的现状,只有不断地改变、完善,才能使医院药房药学服务跟上时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何展旺,李秀梅. 我院门诊药学服务现状及其对策[J]. 中国医药指南,2009,7(6):42-43.
[2] 张石革,马国辉. 药师职责转型的时代使命与其必然性[J]. 中国药房,2006,17(2):84-86.
[3] 石苏英. 提高药师综合素质,做好药学服务[J]. 海峡药学,2011,23(10):246-248.
篇6
国家对基层医院开展临床药学服务颁布了相应的细则和文件,比如《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药品管理法》等等,加强基层医院的药学服务已成为医院发展壮大的必然趋势。
1 基层医院临床药学的基本现状
1.1 药师的学历低,专业知识不足
作为临床药师,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对相关的医学知识也要熟知。而基层医院临床药师缺少学习培训的机会,专业素质不高。
1.2 医院领导对临床药学服务不重视
由于医院领导对该专业认识不足,投入资金少。医院的资金都投入在有明显收益的项目上,临床药学可用的医疗资源少[1]。
1.3 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
目前有关于临床药学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遇到问题没有明确的技术指南,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临床药学的发展。
2 基层医院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对策
2.1 全面提升药师素质
为了从根本提升临床药师的专业水平与能力素质,科室内需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医院提高对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重视,鼓励药师参加各种医师考试,为临床药师提供更多培训与进修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支持临床药师的继续教育,鼓励更多原创性学术论文。在临床医学小组,定期举办学术论坛、讲座,积极与地方医院或上级医院加强学术交流,以专家辅导或者集体讨论形式[2],不断提升临床药师的专业水平与职业素质,提高临床药师的责任感、使命感,以个人素质的提高推动临床药学服务的进步。
2.2 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作为临床药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了解患者特征,尤其监测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对于一些毒副作用强、治疗量狭窄以及血浆浓度高的药物,加强血药浓度监测工作,结合实际监测结果,参考药代动力学理论,适当调整用药的间隔时间与药剂量,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另外,通过了解药品的不良反应,评价因果关系,并将成果上报到监测中心,可减少临床医疗事故的发生,避免出现药源性疾病,发挥药物治疗的积极作用。
2.3 做好临床沟通工作
药师仅掌握医学与药学的理论知识远远不够,可能由于临床经验缺乏而在工作中束手束脚,若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临床沟通工作。首先,医师转变观念,做好医生的“参谋”;其次,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加强与临床医生的沟通,仔细倾听患者病情,参与制定治疗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另外,临床医师还应做好药历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对于一些个性化的用好过程,且疗效显著,应详细记录[3];如果出现病情反复,也要记录相关内容,包括临床用药目标、用药方法与用药剂量,患者体征、用药史、过敏史等,进行分析与总结。做好临床药学服务工作,需要不断坚持、不断积累经验,为临床药学工作的创新奠定基础。
2.4 完善药学信息化管理
在信息化时代,医院药品信息的管理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积极开发为药学咨询服务的软件,并应用于局域网。建立健全信息化的网络管理中心,配备专业信息药师,督促临床药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提高药学服务水平,促进基层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3 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重要性
对基层医院来说,大部分患者的医学知识都很贫乏,容易受不良药品广告的影响,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禁忌也缺乏了解;在治疗时通常都是药师按照以往的经验来开药,对新研发和价格昂贵的药物治疗期望值过高,对药物的认识性太少。比如,有些慢性病患者长时间服用同一种或多种药品,却不知道这样是潜在危险的,有害身体健康。用药方式又不正确,再加上用药安全服务教育不到位,加大了药品危害的可能性[4-5]。
转贴于
篇7
关键词:医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7-1585-02
国家教育部理工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09年编制完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V4.0》,对深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1]。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基础环节[2]。医药院校的医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为医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掌握必须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将来能够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因此,认识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医药院校中的重要地位,合理规划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是十分必要的[3]。笔者总结多年来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经验,提出了对医学生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一些思索。
1 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形式和内容单一
在医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普遍采用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基本使用多媒体教学,但大都是把计算机专业方面的课程硬搬给其他专业的学生,譬如笔者所在的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常用软件学习,另一部分为VB程序设计,教师授课时只是把计算机的方法和技术交给学生,学生因为单一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而丧失学习兴趣。尽管有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革,引入了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但有时设置的任务存在内容过时、以学生的水平完成不了、与学科专业脱节等问题,实际应用效果并不是很好[4]。因此,教学方法改革也不是太成功。
1.2 学生兴趣不足
目前,全国各类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所教授内容大同小异,对医学生而言,缺乏符合医学专业特点的计算机基础教材,使得课程内容建设与组织方面没有很好的体现出医学专业特点。学生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目的性不强、方向模糊,从而导致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效果不佳,应用水平相对偏低。这也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目的性不强,运用计算机技术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使深层次理解知识和捕捉信息的能力更是难以得到真正提高。
2 实施分层次教学
2.1 按学生计算机水平层次不同安排教学
刚入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是参差不齐的,这是由于中小学阶段计算机普及程度存在着地区差异[5]。有一些学生对计算机了解甚少,几乎没有计算机知识和操作经验;但也有些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接受过计算机教育,具备较强的操作能力。因此同样的教学内容, 对于基础差的学生需要反复强化和训练, 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一学就会。必须合理设置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才能兼顾这两种基础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教学内容设置过多过深,那么基础差的学生学习吃力、失去兴趣;反之,如果内容设置过少过浅,那么基础好的学生原地踏步、学习太轻松,没有达到提高的目的。笔者认为可以借鉴一些高校英语教学的做法,举办一场入学后计算机基础考试,根据考试成绩把学生分成两个水平等级,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方面,可以根据学生计算机水平等级而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使得经过学习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达到均衡。
2.2 根据学生年级不同安排教学
按教育部要求,由教育部理工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编制完成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V4.0》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医药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制定的《高等学校医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2+X”的模式。其中,“2”代表两门必修课,即“大学计算机基础(医药类专业)”和“程序设计”;“X”代表4 门选修课,即“数据库技术及其在医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其在医学中应用”、“医学图像成像及处理”及“医学信息分析与决策”[5]。根据这种指导思想,笔者对多年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认为可将医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分层进行。
第一层次可在大学一年级时开设,是大学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方式以学生自学和实验教学为主,重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讲授内容主要有:Windows基本操作、Word、Excel、Power Point等Office 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常用的压缩解压缩软件和防病毒软件的使用、网络基本操作等知识, 学习一些计算机应用方面必备的知识,掌握目前实用的一些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提高大学生信息技术的基本素质。这部分内容很多学生在中学时已有接触,具备一定的基础,同时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也经常使用这些技能,因此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巩固。
第二层次讲授VB编程语言及应用程序设计,因为学生在日后学习、工作、科研中必须具备收集、存储、信息和进行数据分析等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工具,同时可以更好地理解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
第三层次可以高年级开设,主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能力。选择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后续计算机系列课程作为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自主选择学习相关计算机知识的能力。
3 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
现在的医药类院校招生专业覆盖了与医学相关的理、工、文、管等各个类别,各专业目标和就业方向有着极大的差别,如果只是简单地把计算机专业的程序设计语言直接搬到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上,而不考虑专业特点,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根据专业特点合理地设置课程及教学内容,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教学内容应当充分反映学科专业特色,除了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及常用软件的应用,同时也要给学生灌输计算机技术在临床应用、辅助治疗、电子病历、医院管理、药物分析等领域的广阔应用,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结合起来。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促进结合专业特点的教学。
1) 在课程设置方面,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侧重点应该不同。对于药学专业可考虑开设VB 程序设计课程。在课程中偏重于讲解VB 编程技术以及数据库应用,这些知识有助于药学专业学生在今后学习或研究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面的问题。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等专业可考虑开设EXCEL的高级应用课程。在课程内容上偏重于讲解VBScript 应用到EXCEL 数据处理中去。很多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后期读研和工作中, 需要处理大量实验数据,这样就可以学以致用。对于医院管理、药事管理等专业可考虑开设VB 程序设计课程。在课程中既讲授ACCESS数据库的知识,也讲授程序设计的知识,因为管理类专业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将遇到大量的数据管理问题,这门课程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较好的完成对于数据的管理。
2)在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同时,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检索和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自身专业撰写医药学信息技术方面的综述性论文。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广泛地了解计算机在专业领域的最新应用,又可以提升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能力。
3)每个教师授课的学生专业应该相对固定。大部分教师都是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的,如果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进行教学,他们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相应的教学实例和素材,并要及时更新。当授课专业相对固定时,教师备课时更有针对性,才能把大量精力用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4 结束语
随着卫生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只有加强医药院校的计算机教育,在教育中不断改进、创新,才能使学生紧跟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了解计算机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前沿应用[6]。该文所提出的几点建议希望有助于医药院校根据学生层次合理设置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使得信息技术教育与医药类专业的实际应用相结合,形成具有医药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理工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V4.0[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罗孟华.师范类专业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优化[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8(30).
[3] 唐国良,柳忠勇,杨枫.中医药类专业计算机相关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8).
[4] 郑宇,胡晓雯,等. 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福建电脑,2011(8).
篇8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医药卫生期刊的质量与要求及评估标准,主要适用于综合类、学术类、技术类、检索类和科普类医药卫生期刊。
2本标准引用的国家标准和法规
BG/T1.1-1993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单位: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第1部分: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
GB/T3179-92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
GB9999-88中国标准刊号
GB/T16828-1997中国标准刊号(ISSN条码)部分
GB788-87图书杂志开本及其幅面尺寸
GB3259-92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音拼写法
GB11668-89图书和其它出版物的书脊规则
GB/T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GB/T13417-92科学技术期刊目次表
GB6447-86文摘编写规则
GB/T3860-1995文献叙词标引规则
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
GB3100~3102-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
GB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
GB8170-87数值修约规则
GB/T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
GB/T15835-1998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GB/T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
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方法
国务院(1997)第210号令.出版管理条例.1997-01-02
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第12号令.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1991-06-05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发信字(1994)148号文,关于颁布五大类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的通知.1994-08-02
新闻出版署、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1992-07-07
新闻出版署新出技(1993)1070号.关于在出版物上全面推广使用条码的通知.1993-08-09
3质量要求
3.1政治标准要求
3.1.1路线方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以及科技发展方针和卫生工作方针;
3.1.2政策法规遵守宪法执行国家有关科技、新闻、出版、保密、版权、专利、广告、医药卫生、中医、人口、环保以及国家等方面的政策、法规、条例及其他有关规定。
3.1.3思想观点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宣传科学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反对各种伪科学、歪理邪说、江湖骗术等。
3.1.4道德规范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严格遵守科学道德、医学道德和编辑道德。
3.2内容质量要求
3.2.1综合类期刊
3.2.1.1创新性论文具有新观点、新认识、新思维、新措施,或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新问题、新进展、新趋势、新策略,或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3.2.1.2科学性反映本学科科技管理发展动态和交流管理经验,并指导现实工作。选题实用,立论科学,论据可靠,观点明确,论证有力,推理符合逻辑,结论正确。
篇9
学前教育在《纲要》第二轮征求意见中得到最多关注这一事实说明破解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已迫在眉睫,再放任不管的话可能会出现“学前教育已沦为社会分层器”的骇人局面。然而,教育工作的重心到底该落在哪里?或者说,教育公平①的重心应置于何处?是前伸还是巩固,抑或后延?是选择“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目前,在“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压倒一片的呼声中,对以上问题的探讨更加彰显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而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首先明确学前教育公平的意义何在。
一、义务教育的前伸应优先于后延
持后延论观点的学者不乏其人。有学者根据相关调研结果列举了实行12年义务教育(后延至高中)的四大理由:避免中国经济陷入“低技术陷阱”;缓解未来就业压力;为贫困家庭子女送去“知识资产”;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1]其中,义务教育后延三年对缓解就业压力和有利于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高中阶段的免费教育这两点从表面上看无疑是极有说服力的。许多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在国家对普通高中贫困生的教育资助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之下,义务教育后延可以使所有的孩子都享受到高中阶段的教育,这其中最大的受益者是农村孩子。此举可以消除教育不公,体现出社会的公平、公正、和谐。另外,如果让所有的农村学生到19岁才离开学校,将延缓农村人口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这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未来竞争力的增强有很大益处。还有学者从论证可行性的角度出发肯定了这一设想[2],另有学者据此认为义务教育后延不但非常必要而且完全可行。然而,在透过现象对教育的现状进行深入透彻地分析之后,义务教育前伸之于后延的种种优势更值得我们重视。
(一)从学前教育教育重要性的角度出发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作为一个人今后接受教育的基础,学前教育是一个起点公平的问题。而对于高中教育,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把它定位于“在9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3]也就是说,高中教育是一个过程公平的问题。因而从起点与过程的重要性上来讲,学前教育的发展比高中教育要重要。许多人不重视学前阶段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前教育发挥的作用往往到小学或之后才会显示出它对学习或生活造成的影响,不容易看到即显的成败效应。而布鲁姆在1964年所做的研究表明,智力差异多半在儿童进入小学时就已经存在。因此,在起点上比另外一些儿童更加平等的儿童,将可以更好地利用在教育制度内部实行的统一体制[4]。另有研究在肯定了“接受过一定程度与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相比,入学后接受能力和成绩存在一定差异”之后进一步指出:随着年级的升高及学习内容和难度的增加,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将会进一步扩大。由此可见,起点公平比发展公平更为重要。
(二)从补偿教育的角度出发
在《教育法》规定的四个独立学段中,唯有学前教育还没有专门、独立的高位阶法律来保障,学前教育的职能定位、目标任务、途径等都没有法律依据,导致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缺乏保障,而学前教育的收费也成为法规的盲点。另外,不同于地方政府对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远大于对学前教育的作为。学前教育没有纳入义务教育的现状使得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投入力度也不大。在我国用于公共教育的经费中,只有1.3%左右被用于学前教育,而其中大部分用来扶持公办园。这些不能不说是造成今日怨声载道的“入园贵”“、入园难”问题的根源所在。很多优秀的幼儿园向有权有钱的阶层开放,而处境不利儿童,包括低收入家庭儿童、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等失去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甚至面临失学等问题。对幼儿来说,本应拥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却难以实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此外,早期儿童养育与教育是一项人力资本回报率很高的投资。2005年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克曼的一项研究表明:对人力资本形成的最佳投资时期是学前教育阶段,而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也以学前教育阶段最高;学前教育时期的投资回报率,相当于此后所有年龄阶段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之和。他说:“很少有哪个公共政策能够既促进平等和社会公平,同时又能促进经济生产率的提高。投资于处于不利条件的早期儿童教育就是这样一个政策。”[5]因此,从制定教育政策着眼,重在建立能为所有儿童提供同样机会的教育制度,也就是说,不论其社会出身,人人都能够不受限制地根据机会平等的原则受到教育。因此,从补偿教育的角度出发,应该优先发展学前教育。
(三)从教育成本的角度出发
由于义务教育目前没有包括学前教育,导致一些地区上幼儿园的费用高于大学,特别是优势园高昂的赞助费(或各种巧立名目的费用)令普通家庭难以望其项背,使家长不堪重负。据调查,当前我国较好的幼儿园要花费家庭年收入的一半乃至更多。北京一般幼儿园各项费用每年近3万元,相当于北京居民家庭年平均收入的1.5倍。[6]而公立高中教育,由于物价部门的指导,每学期的学费基本在600元左右,家庭承受的经济压力相对较小。更重要的是,由于高中阶段属于非义务教育,家长和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而大多数小学将学前教育作为入学的前置性条件,家长对承受学前教育的高额负担没有选择的自由。[3]不公平不正义的现状不仅破坏现行的社会秩序,而且遗患未来。学前教育的不平等复制了社会的不平等,强化了社会的不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均衡器的作用,使得整个学前教育领域逐渐变成一个利益角斗场。当教育不公从幼儿园开始存在,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因此,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通过倾斜政策保证普通家庭,尤其是保证弱势群体有机会享受到良好的学前教育,对于恢复学前教育的补偿性和公益性,实现学前教育的公平就显得极其必要了。
二、学前教育的普及应优先于义务教育的均衡
经过多年艰苦努力,目前大规模普九的历史任务基本完成,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行。《纲要》明确指出要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长袁贵仁也表示,各地要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此前也有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在实施义务教育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义务教育的前伸或后延,而是要加大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解决义务教育公平公正和均衡发展的问题。然而,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我国各级教育中最为薄弱的阶段,其重要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教育覆盖面来说,2009年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仅为50.9%,而九年义务教育的巩固率已达到了90.8%。如此低的入园率和以下种种不公平的表现反映出我国学前教育极为不公的现状。显而易见,学前教育的普及能为更多的幼儿提供教育的机会,保障其受教育的权利,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一)入园机会的不平等
义务教育普及以来,所有学龄儿童都有同等的机会进入学校就读。虽然在这过程中存在着学校间不平等的问题,但学龄儿童在这一阶段的受教育权得到了保证。然而,在九年义务教育正由“做到”迈向“做好”的时候,许多处境不利的学前儿童,却因其父母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的限制失去接受良好教育的环境和机会,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现实社会中,家长的社会地位、职业和经济状况等均会影响幼儿的受教育机会。有研究表明,教育制度已趋向于具有“再生产”的功能,也就是说,教育制度在维护甚至加强现有的社会结构,而不是在促进因天赋能力所引起的社会流动,更不是在激励人们具有利用这种能力的动机。[7]在我国,最有“特权”的幼儿园是机关园,机关干部的子女理所当然地进入这类幼儿园接受教育。另一有“特权”的幼儿园是国家企事业单位的幼儿园。单位人员子女享受的也是收费低而质量较好的学前教育。如果孩子的家长不在公办幼儿园所属的单位上班,孩子要上公办园则要缴纳大笔的赞助费。此外,许多条件好的民办幼儿园往往依据家庭的经济情况来作为入园的门槛标准。因此,将目前教育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加快学前教育的普及进程,维护幼儿受教育的权利”上来,更能体现社会的公平。
(二)区域之间的不平等
据统计资料,通过对各地区中小学入学率差异分析,虽然我国初中、高中生的入学率差异还较大,但小学生的入学率差异逐步减小,其入学率已经基本上趋于均衡状态。[8]相比之下,由于经济和人口的原因,我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学前教育的水平差别很大,而且这种差距还在加剧。从各省市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指标就可看出这种差距:第一片9省市发达地区学前三年教育一般在80%以上。如江苏浙江两省学前三年的入园率2000年为80%,农村正推行学前两年和三年教育;第二片13省市为中等发达地区,如河北、湖北等地,学前三年教育基本上在50-70%,农村学前一年教育在50-70%左右;第三片9省、自治区是欠发达地区,如内蒙、广西、宁夏等,学前三年的入园率基本上只能定在35-50%,没有农村学前一年教育指标。[9]由以上数据可知,不同区域的学前儿童在接受教育的机会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为保障不同区域的幼儿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亟需目前教育工作重心的倾斜。
(三)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上的不公平
篇10
关键词:学校档案;统计工作;意义;要求
档案统计工作内容,包括档案的基本统计和综合统计两部分工作。具体来说,包括档案的收进、移出、整理与签定、保管数量和状况的登记、档案利用服务情况的登记,以及档案构成、档案利用、档案机构和人员等情况的基本统计和其他专门统计。档案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和分析,并提供统计资料,实行统计监督。
档案统计工作在整个档案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档案统计工作是档案工作者认识和做好档案工作的重要条件。档案统计工作是以档案工作中大量的现象为对象,通过从质、量联系中对数量的观察和研究,以指标数字揭示档案工作的有关情况。建立科学的统计工作,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以档案领域的大量信息作为定量分析的依据,使定性分析更加精确化。这样,才能准确地反映各级档案部门工作的真实状况,从而对档案实行科学管理,提高档案工作的社会地位,发挥应用社会的效用。
统计工作是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档案工作多年的实践证明,档案统计健全科学的档案统计工作,对于档案学本身的发展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条件之一。一门学科发展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定量分析在该学科研究中所占的比重。档案学要想在学科如林的科学领域站稳脚并获得发展、创新,就必须加大定量研究,扩大以数据为基础的研究工作的比重。这样才能促进档案学的发展。
档案统计工作还可以为制定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和编制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通过统计工作,可以全面地、难确地反映档案产业的数量、速度、馆藏档案的状况和变化、利用档案的频率和发展趋势。这位有关主管部门对档案部门的工作量、人力、财力的需求量有所了解,便于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分类指导、监督和检查,为领导机关对档案事业决策提供数据和可靠依据。
对档案统计工作的要求:
1、要绝对保证统讨资料的难确性和客观科学性各级各类的档案是国家的财富。档案工作情况的统计,从1984年起已纳入国家统计指标体系,因此档案统计工作须受统计法的约束,不能随意捏造、篡改或者虚报、拒报供统计的档案资料。
2、档案统计工作要跟上全国统计工作的步伐要遵循经济建设的要求,逐渐实现统计指标体系完整化,统计分类标被化,统计调查工作科学化,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统计计算和数据传输技术现代化,统计服务优质化。
要发挥档案统计的服务和监督作用。统计工作是从收集的统计资料中进行加工整理,分析研究,从而发现问题,为有关部门提供必要的参考,这也是档案统计工作的目的之一。
1 统计调查
统计工作的第一步,必须拥有大量真实的材料,而各类材料和数据的占有,必须通过统计调查获得。统计调查的基本形式有两种,即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1、统计报表:这是下级档案事业管理机关和档案馆(室),按统一规定向上级机关定期以表格的形式报送的文件。这是档案统计中最常用的一种基本形式(填写报表的单位须以原始记录为依据,按规定的格式、统一的计算方法和一定的期限填送,这样数据和材料才真实可靠)。它对搜集必需的资料,及时掌握情况,发现问题,从而改进和安排工作是很必要的。
目前,我国全国性的档案统计制度已基本健全。在档案工作各种规章制度中,对档案统计工作早有各种规定。
2、专门调查:这是按一定的目的要求,临时组织的调查,是统计报表的补充形式。组织档案统计调查是一项科学性的工作。必须确定统一的调查目的和任务,确定好调查对象、单位、时间、地点,调查方法和调查提要,这样才能使统计调查接最必要的项目和统一的口径进行,从而获得所需的原始材料。
在统计调查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搜集真实可靠的资料,对不同的对象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并将各种形式、方法合理地加以结合,遵守观察的同时性和定期性。
2 档案统计资料的整理
通过统计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只是大量个别、零散的原始资料,要使这些资料能够反映整体现象,必须进行综合管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1、档案统计资料整理的第―步是对原始资料进行分组(分类)通过分组,可以从各类资料不同的数量看出它们各白的特征、总体的构成及现象间的依存关系,从而经过分析研究得出全局性的数据并总结出发展规律。
在统计资料的分组中,选择对研究目的最有决定意义 能反映现象本质的标准很重要,它是保证实现分组的重要一环,是使研究获得正确结论的前提条件。当然,对同一现象,如果研究目的、时间、地点不同,采用的分组标准也应不同。
档案统计分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简单分组,一种是复合分组。所谓简单分组,就是把调查对象和统计的原始资料按一个标准分组。而复合分组则是按两个以上标准分组,即先按一个标难分组以后,再按另一个标难分成各组。
2、档案资料统计整理的第二步就是形成统计表 在分组的基础上,要对所得的数据、了解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所得的结果,就反映在统计表中。统计表就是表述统计数字的图表,是合理叙述被研究现象和过程的指标数字的一种方式。
系统的统计表,在它最前面有详细填报说明的专页。此表具体由总标题、横格标目、纵格标目和纵横交叉线构成的方格所组成。在报表的下端,应有编制日期、负责人、审核人、填表人签名盖章等项目。统计表按结构可以分为简单统计表、分组统计表(按一个标准分组)、复合统计表(按两个以上标难分组)三种。简单统计表,就是没有分组的统计表。
统计表必须能够简明难确地反映出观察结果,表现出被研究现象的基本特征和现象间的相互联系。因此,统计表应符合下列要求:适当紧凑,避免繁琐庞大;它是观察结果顺序的表述体系,各项目之间应构成一个有联系的整体;统计表的总标题、各栏目名称必须精确,总标题应简明地反映出统计表所有项目的基本内容,表现出表中数字资料的主要意思,并表明资料的所届时间、地点;统计表应注明填报单位、时间及制表人等。
3、档案资料统计整理的第三步是得出综合指标 综合指标是指从资料整理、归纳得出的档案工作领域现象间的数量特征。例如,档案]:作人员数、全宗数、利用人数、保存与销毁案卷的比例、难查卷的百分比、平均劳动员等,这些数量指标就反映和说明了档案工作的现象过程及其发展规律。
统计工作的综合指标多种多样,但一般分为三种;绝对数、相对数和平均数。
(1)绝对数:绝对数又称为总量指标。在档案统计中能反映全国或某一地区、部门一定时期内在档案工作各方面已达到的规模或水平。它能说明档案工作方方面面的真实情况,而且它又是计算统计中所应用的相对数和平均数这两种指标的基础。所以,它在档案统计中用得十分广泛,例如建馆‘总数、案卷数等都是绝对数。
(2)相对数:档案统计中用相对数反映档案工作中某些现象的联系,去反映分析出来的绝对数所不能充分说明的问题。所谓相对数,是从两个有联系的指标的对比中得出的一种指标。从部分对整体,实际对计划,一个时期对另一个时期,一个地区对另一个地区指标的对比中,都可以得出相对数。
(3)平均数:平均数是按某一标志来说明总体典型水平的一种综合指标。计算平均数的方法,通常是将现象总体各单位的数值之和除以单位数。
在统计中,只有同类的现象才能计算平均数,所以运用平均数必须遵循总体同质性的原则。
总之,在档案统计综合指标的计算中,绝对数、相对数和平均数应结合使用,只有以绝对数为基础,相对数和平均数才能更淮确地说明某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