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方案规划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践方案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活动时间
2009年4月8日至2009年4月30日
二、活动目的
查找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听取基层和群众的意见建议;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理清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思路。
三、活动内容及形式
根据我单位实际情况,领导干部带头带题深入基层,问计于基层,问计于专家,清楚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清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清楚科学发展的新目标,清楚科学发展的新举措。深入实施“百名局长驻百企,化危为机保增长”、“百名专家村村行,脱贫攻坚保民富”、“千名干部下基层,摸民情保民生”、“万名党员奔一线,引领创业保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四保行动”给基层和企业送信心、送关怀、送温暖、送优惠政策,保增长、保民富、保民生、保发展。
1、走进企业和项目,认真落实“百名局长驻百企,化危为机保增长”活动,刘新君局长将深入徐州绿海食品有限公司开展调查研究,重点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给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带来的不利影响;了解中央和省市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方面一系列的扶持政策的落实情况;排查企业内部管理的不足。通过调研帮助企业增强发展信心,理清破解发展难题的思路办法,用足用好各项优惠政策,促进管理机制创新,结构转型升级,产业做强做大,在应对挑战,化解风险,攻坚克难中保持健康较快发展。
2、深入镇村组,理清发展思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认真落实“千名干部下基层,摸清民情保民生”活动,宋金龙书记将深入我局帮扶村常店镇大李庄村,了解农民所想所盼所需,帮助协调解决农业生产发展方面的困难问题。重点了解贯彻中央1号文件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情况;了解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方面情况;分析研究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亟待解决的体制机制性矛盾问题;了解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的存在的问题;摸清返乡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分析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致富渠道方面的实际困难;了解农村基层党组强建设、村务公开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等。要结合民情民意访谈活动,摸透实情,创新举措,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积极为农村办实事、为农民办好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篇2
关键词城市生态湿地公园;设计原则;指导思想;整体规划方案;江苏昆山
昆山市城市生态湿地公园位于昆山市西部城区中西地带,西临阳澄湖、傀儡湖(昆山市水源地),由河流湿地与湖塘构成,是长江口湿地与太湖天然湿地之间的过渡地带,也是城市生物多样性建设的重要地域之一。
1建设现状
公园始建于2001年,2008年6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为第五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约占地177 hm2,其中水面58 hm2,滩涂面积10 hm2。公园建设利用原有的鱼塘、低洼地、荒地,遵循“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湿地开发与保护,坚持以生态效益为主,维护生态平衡与昆山城市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和自然性。公园规划建设,按大风景、小景观的设计理念造园,尽量减少人工景观,从近自然风景入手,在合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和水系的基础上,通过改造风景的地形、水体和树木等要素,营造富有江南特色的自然环境。根据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进行功能分区及设施配套,重点建设突出江南水乡野趣的水禽观赏区、湿地保护与展示区等。公园完成前期建设后,经近几年的管理、保护,整个公园以湿地为主题、以水域为中心,形成集湿地保护、展示、科普休闲于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雏形,植被茂盛、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特别是野生水禽种群数量逐年增加,湿地景观特征日益明显。园内主要植物品种有57科、98属,共131种;湿地鸟类70余种;水生动物种类丰富,生存状况良好,传统特色水产丰富。
2设计基本原则与指导思想
设计的基本原则为:高起点,高要求;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结合(功能、景观、生态三结合);突出生态、现代观点;“以人为本”原则[1-2]。设计指导思想为:整体性原则;创造自然的生态景观;营造交流氛围,满足市民的游憩;景观的文化、审美意境;植物的乡土性原则。
3整体规划方案
3.1规划背景
根据昆山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西部城市副中心以打造生态居住区为重点,营造一流人居环境。昆山市城市生态公园作为西部城市副中心的一项重要功能,定位为:纳入昆山市城市绿地规划,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功能的公园。
3.2规划总体目标
规划应用湿地生态恢复、生态重建和湿地水处理等生态工程技术,构建类型多样、格局合理、功能优化的城市湿地自然保留地,保护乡土物种、丰富生物种类,展示、传承江南水乡的湿地生态文化积淀,与城市水源地保护、城市生态休闲紧密结合,创建城市湿地自然保留地、城区水源地复合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模式,形成“城区水源、湿地乐园,天人合一、万物共生”的城市湿地景观,奠基山水型生态共生城市。
3.3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突出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丰富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环境、保障城市用水安全,提升城市湿地的生态价值及其公众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生态优先原则:以湿地自然景观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培育及其保护、水源地环境保护为重点,在此前提下,适度规划湿地展示、湿地生态休闲及湿地科普教育功能;长期持续原则:遵循湿地生态、保护生物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原理,保障规划的科学性、技术可行性,并从区域湿地保护、城市总体建设的视角出发,促使规划有利于建立城市湿地保护的长效机制;地域特色原则:在自然景观特色、历史文化内涵等方面保持地域特色[3-4]。
3.4要点和策略
湿地生态恢复:遵循恢复生态学原理,注重水陆关系,改善岸线地形与形态、重建水陆过渡带、恢复自然或近自然生态岸线,重视乡土植物应用、重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的植被空间演替序列;水源地保护:遵循水环境策略,充分利用湿地水体与湿地植物的净化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遵循保护生物学原则,规划建设缓冲带、生物廊道与生物通道;湿地文化展示:挖掘特色主题“江南鱼米之乡”,充分展示湿地生态经济功能、地域物产及地域文化特色;湿地生态管理:突出科技支持、社会参与对湿地建设及后期管理的引领作用。
3.5规划目标
近期规划目标:重点调整园路系统,实施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与控制;适当改造地形、岸线,构建“水—岸”复合生态系统,恢复水生—湿生—旱生的植被空间演替序列;建设生态岸线、自然与人工湿地生境类型和湿地水处理系统,形成湿地游览、湿地生态文化展示和湿地生态恢复示范等功能区域,创建城市水源地、城市湿地保留地复合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的模式,建立政府、社会参与多渠道合作的城市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机制,为市民提供科普休闲、环境教育和生态体验的理想场所。中长期规划目标:城市湿地公园保护建设与周边产业协调发展,形成新时期城市湿地公园保护利用的模式范例(保护—产业互动模式);园区水质达到Ⅱ类标准,提供城市湿地水处理、水源保护的技术经验与示范;建成区域湿地物种库,利用湿地公园自然调蓄功能及其控制系统,实现相对可控条件下的湿地资源保育;建立湿地生态和环境综合科研基地。
3.6规划总体布局
按照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以及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休闲、科普教育的需要,遵循景观生态规划的基本原理,根据公园地域及周边道路、水系、用地格局,进行功能分区并规划隔离缓冲带或连通廊道,形成功能斑块—节点(生物通道)—隔离连通廊道镶嵌的网络布局模式。规划6个功能区即管理服务区、游览活动区、湿地生态文化展示区、科普教育区、湿地生态保护区、湿地生态恢复区。
3.7分区规划指引
功能服务区:位于主入口区域,面积21.15 hm2。通过现有多媒体展厅展示昆山总体规划、湿地生态知识、经典湿地公园规划建设案例和公园总体规划建设情况,提供、增加社会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实践机会,为湿地资源管理人员及相关部门提供教育培训场所。游览活动区:位于主入口北部中心地带,面积21.51 hm2。利用湿地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规划游览活动区,开展湿地为主的家庭式休闲、游览活动。湿地生态文化展示区:位于湿地游览区东部,面积14.16 hm2。湿地植物、水生植物展示、湿地体验、特色水产及生态文化展示。科普教育区:位于湿地游览区与湿地生态保护区之间,面积16.18 hm2,进行湿地生物多样性展示,配以说明牌、图片等对广大民众进行爱护自然的科普教育。湿地生态保护区:位于湿地公园西北部,面积41.30 hm2。湿地自然生境重建及以鸟类为主的湿地生物多样性展示。湿地生态恢复区:位于公园东部,面积62.70 hm2。自然湿地景观的生态恢复及湿地水处理展示。
4当前存在的问题
在规划建设中,与区域自然湿地的相关关系应进一步强化;应适当扩大水陆过渡带的湿地面积;原规划道路系统不利于湿地生物的保护;湿地植被的水平空间梯度有待丰富、乡土植物比例需进一步增加;与城区水源地保护、湿地生态文化传承相结合的主题不够紧密、不够突出;应提高湿地类型多样性、完善科普设施。
5对策
根据《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及《昆山市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方案》,由昆山市人民政府引导,昆山市园林局实施,湿地公园管理处具体管理,采用分期建设,遵循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因地制宜、分布实施的原则,逐步完善城市湿地公园功能。城市生态公园建设符合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建设方向,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等方面发挥了公园所具有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确保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6参考文献
[1] 李旭.对景观规划中湿地保护与利用的认识——以银川市大西湖生态湿地公园规划方案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3,10(5):54-57.
[2] 周灵国,张新兵,冯宁.湿地公园考察成果与规划设计建议[J].陕西林业,2008(6):10-11.
篇3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洗礼,农业国际化、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农产品加工业的要求逐步提高,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深加工规模小、程度低的问题已越来越突出,制约了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是指以农产品(包括农、林、牧、渔四大类)为原料,以先进工艺、现代装备进行二次以上加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程度与国内及国际相比差距很大,发达国家农产品深加工占农产品加工业的80%,我国全国平均水平为30%,而我市只有23%左右。为加快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和效益提高的转变,培植、壮大一批产品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带动农户增收作用显著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强化农业产后保障,促进农民就业与增收,根据《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年)》(台市委发〔〕62号)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台市委〔〕1号)文件精神,制定市—年农产品深加工发展规划。
一、我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发展背景
(一)现实基础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围绕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我市通过提出并先后组织实施农产品加工企业“1”工程、农产品加工企业“再创百亿”工程,以及农业龙头企业“强龙兴农”等工程,农产品加工业总体呈稳步发展的态势。
1、农产品加工业总量增长。企业家数在发展和淘汰中基本保持稳定,年全市有年产值百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410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87家。生产规模、能力不断扩大,年加工各类原料300多万吨,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接近50%。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税利持续增长,年实现产值7亿元,销售收入3亿元,上交国家税收5.76亿元,实现利润6.59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85.6%、94.3%、64.1%和145%。农产品加工出口成为新亮点,全市现有自营农产品出口企业300多家(含外贸公司),其中有出口实绩的264家,年实现自营出口额5.5亿美元。
2、巩固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骨干企业。目前,全市有省级以上命名的骨干农业龙头企业19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年产值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了32家,5000万元—1亿元企业33家。黄罐集团继续保持全国最大的橘片罐头加工出口基地,中国新世纪进出口集团公司成为全省最大的农产品自营进出口企业。
3、形成了一批涵盖产业较广的农产品加工集群。全市产值百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包括了粮食加工、水果加工、水产加工、蔬菜加工、畜禽加工、竹木工艺品加工、饲料加工、草制品加工、茶叶加工等诸多行业,几乎涵盖了我市所有的农业主导产业,其中更以水果、水产品和竹木加工三大产业为主导。年这三大产业的企业数、产值分别占当年企业总数、总产值的64.7%和66.6%。
4、成为农民增收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带动农产品基地建设,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全市百万以上加工企业建立基地69.7万亩,带动农户35.7万户,平均每家企业建立基地1700多亩,带动农户约870户。
(二)发展背景
1、农产品加工业自身发展规律要求。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基础较好,起步较早,果品加工、水产品加工规模较大,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都有一定的影响力;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体制转型,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又同时处于规模小、竞争力弱、加工水平低、产品名牌少的窘境。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只有重新整合现有生产能力和技术,集中力量以高起点和经济规模进军农产品深加工,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当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局面,不断拓展新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2、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需要。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大多数是初加工,附加值不高,而往往又受市场销售不畅的约束,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2~4:1,全国水平为1.1:1,我市仅为0.8:1。要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
3、适应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日趋激烈竞争的需要。从国际市场看,农产品出口“门槛”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从国内市场看,食品消费结构进入加速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新的发展时期,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再上新台阶,一方面要求我们必须实施以质取胜战略,特别是对卫生标准在生产各个环节都要高标准严格把关,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不断开发新产品,满足人们消费不断变化和提高的需要,以自己的特色优势抢占一席之地。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是唯一选择。
此外,在全球500强企业中,有20多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国内500强工业企业中,有70多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市场前景广阔,而且发展潜力巨大。实施市委、市政府战略谋局,坚持“工业立市”、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在农产品加工业领域,就是要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作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来培育扶持,在工作指导上花更大的精力。
二、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强化政策激励保障,强化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提高加工企业对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的带动力,提高农产品加工行业整体效益,实现企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多赢目标,促进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与主导产业发展相配套原则。把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作为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产后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带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建成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提高农业规模水平。
2、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行业的整体效益;通过研究、开发一批名牌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通过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优势企业和主导产业,提高国内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3、坚持质量安全原则。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建立从“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执行农产品(食品)卫生标准和产品标准,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确保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安全。
4、坚持科技创新原则。整合科技资源,加强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加大技术集成和原始创新,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全力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全面提高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领域实现重点突破。
5、坚持区域化布局原则。充分发挥资源、经济、市场和技术优势,依托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域,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业,逐步形成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相协调的现代农业产业带,实现农产品加工与原料基地的有机结合,将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6、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农产品加工业,原料基地建设必须服从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农产品加工的过程要重视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加强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节能降耗,减少环境污染,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主要目标
实施农产品加工业“631工程”,通过努力,争取到年,在水产品加工、果蔬加工、茶叶加工、畜禽产品加工、粮食和山茶油加工、笋竹产品和木制品加工等六个重点领域,共培育“三个十”,即10家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10个省级以上农产品加工知名品牌、10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园区),“一个一”即新增农产品加工产值100亿元,逐步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实现年均增长15%的发展速度,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超过1: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初加工以上)达到60%,深加工比重明显增加,主要农产品深加工比例(二次以上加工的产品占其产量的比例)达到40%以上。
三、农产品深加工行业发展重点领域及布局
从优势产业出发,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应着重在以下六大领域下功夫、求突破。
(一)水产品加工
以大宗鱼、虾、贝类产品和低值水产品的精加工、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为重点,采用先进加工保鲜技术和加工方式,提高水产品加工质量和产品附加值,实现以品牌化为前提的多元化的加工系列产品。按照扶优扶强协调发展战略,着力发展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技术与海洋医化产品:如虾仁、鱼糜调理制品、烤鳗、氨糖类、甲壳素衍生物、保健食品、休闲食品等优势品种,同时适当发展鱼鲞、紫菜、黄花鱼、鱼油、缢蛏、蛤贝、泥蚶等潜在的加工优势品种。
围绕把建成全国有影响的重要水产品加工基地的目标,按照我市海洋渔业经济的现状,加速形成南部区、中部区、北部区三大发展区域,构筑水产加工业发展基本框架。南部区为远洋渔业、渔业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区。该区域包括温岭、玉环二县(市),拥有三港一湾(石塘港、松门港、坎门港、乐清湾),重点建设松门、石塘上马、坎门水产品加工园区。中部区为多种经营、来料进料加工区及信息、科技、物流、贸易区,包括市级椒江、路桥、黄岩三区,重点建设椒江渔港经济开发园区、金清两个水产品加工园区。北部区为海、淡水渔业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区,包括三门、临海、天台、仙居四县,重点建设健跳、浦坝港与六敖凤凰山水产食品加工园区,红脚岩渔港开发加工园区与桃渚洞港生产加工园区。到年,全市水产品加工产值力争达到100亿元。
(二)果蔬加工
继续推进柑桔等大宗果品商品化处理,依托专业合作社和果品产销企业,建设一批果品商品化处理企业、贮藏保鲜库、冷链运输线。以浙江黄岩罐头食品厂等加工企业为主要基地,调整和优化罐头产品结构,稳步扩大柑桔罐头生产。积极开发软罐头、果肉型饮料及果冻生产,通过加强与国际先进果冻厂合作和企业技术改造,逐步形成软罐头、果肉型饮料和果冻生产加工中心。加快杨梅冷链贮运技术和深加工科技成果转化,拓展杨梅产品深加工,大力发展杨梅干红、原汁、浓缩汁、蜜饯等主导加工产品。开展果蔗深加工技术研发,提高加工水平,做到洁净销售。继续推进蔬菜保鲜和加工技术开发,重点推进西兰花、青刀豆、食用菌等产品深加工,提高速冻、脱水等精深加工率。
通过几年努力,初步形成以黄岩江口食品工业园区为核心的桔子等水果罐头、果肉型饮料、浓缩果汁加工区;以仙居为主的杨梅干、杨梅浓缩汁、杨梅饮料加工区;以临海上盘和温岭淋川为主导的西兰花等速冻、脱水加工和花芥菜腌制加工区。
(三)茶叶加工
巩固提升名茶品质,扩大生产规模,形成名茶新茶系列,提高茶叶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推进初制茶厂改造,以优化改造加工环境、设施卫生条件为主要内容,以标准化示范茶厂建设为重点,全面实现茶叶清洁化生产,积极发展有机茶和新名茶生产与加工,开发高档茶饮品饮料。
分区块推进品牌名茶生产,重点抓好天台山云雾茶,临海羊岩勾青、临海蟠毫,仙居天顶仙居碧绿,三门太师峰绿毫、百瀑谷香山早,黄岩龙乾春等名茶的生产加工基地建设,逐步形成以天台、仙居、临海为主导,其它县(市、区)为补充的茶叶加工区。
(四)畜禽产品加工
重点抓好肉类、蛋制品的加工。肉类加工要进一步推进机械化屠宰、加工与冷藏相结合,解决好冷藏运输配送等薄弱环节,引导鲜肉加工向预冷肉、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熟肉制品向多品种、系列化、全营养、精包装、易储存、易食用方向发展。重点抓好生猪、家禽、肉牛、山羊等肉类加工制品。对中式传统蛋制品现代化生产技术进行研究,提升松花皮蛋、咸蛋和糟蛋等传统蛋制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奶制品业的发展要依托、嫁接目前国内大型乳品加工企业,建立基地,扩大规模,以品牌促进奶业发展。
加强对现有的肉联厂、冷冻厂和龙头企业进行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增加品种,提高市场占有率。肉猪加工重点依托各地现有肉联厂、冷冻厂布局建设加工基地;在肉牛主产区重点建设天台高档分割牛肉基地;在传统特色畜禽加工方面重点发展仙居三黄鸡、温岭草鸡、三门万忠炖鸭深加工等。
(五)粮食和山茶油加工
重点开发以精制米、富硒米、米粉等大米食品,重视加工过程中的精碾、糙米调质、抛光、分级、色选、配米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以大米为主的方便食品、休闲食品和营养食品等精深加工。加强米糠油深加工技术研发,提高粮油加工的综合利用水平。发展山茶油深加工,生产不同规格的高档烹饪油、色拉油等制品。
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步建成玉环沙门米面、方便面加工区;天台街头、三门麦面加工区;天台、仙居山茶油和高能营养液加工区。
(六)笋竹产品和木制品加工
对黄岩、临海、天台、仙居、三门等地的毛竹林与笋竹两用林进行低产林改造,提高产品原料的质量与数量;重视笋竹产品深加工技术研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重点发展竹胶合板、竹地板、日用品等竹制品和食用笋深加工。以出口为导向,加强以当地加工企业相配套林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强化科技先导,努力成为全国最大的木制品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
分区块针对性地发展笋竹产品深加工业和木制品加工产业。临海、三门重点发展胶合板、竹胶合板、竹地板深加工;黄岩、仙居重点发展木制工艺品、竹制日用品类深加工;黄岩、天台、仙居重点发展食用笋深加工;玉环重点发展木制品家具。
四、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大力培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631工程”为抓手,全力推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加大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改造力度,通过内引外联、技术嫁接,特别是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合,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水平,实现从初加工向深加工的转变。加大产业招商力度,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商资本等各类资本投资兴办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加大政策激励,按照高起点、新产品、强辐射带动的原则兴办新的骨干深加工企业。积极寻求途径,挂靠外地已有一定规模、技术水平高、拥有品牌、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带动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特别是一些新兴产业,更要在这方面努力。
(二)着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创新,依赖于科技进步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一要及时启动重大科技专项的组织实施。把当前影响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的技术难题一一排列出来,组织力量集中加以攻克。既要充分发挥我们自身的科研力量实施重点攻关,又要广泛借助外力,筛选一批重大技术项目面向国内外进行招标,力求取得突破。二要大力培育企业科技创新主体。积极引导加工企业增加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的投入,积极鼓励加工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步伐。三要结合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一批数量足够、技能过硬的中高级技工和熟练工人,从整体上提升产业的综合素质。
(三)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我们要把创立优势品牌作为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来抓,积极争创著名商标、名牌产品。一要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依据农产品生产加工的质量标准,加强从原料生产到加工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和质量控制,提高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水平。引导加工企业强化质量标准和卫生安全意识,组织严格的标准化生产。加强对国际市场进出口标准的动态分析,生产符合出口国相关质量标准的产品。二要加强营销策划,打出自己的品牌。引导企业强化品牌意识,加大投入力度,进行必要的广告宣传,实行品牌化营销。通过组织加工企业参加展销会、博览会,以及选送参加各级评优活动等,提高知名度。三要不断改善包装,注重形象设计,丰富品牌的内涵,维护品牌良好的声誉。同时,要注重新产品开发,加强后续发展,做到保护品牌与发展品牌、创新品牌工作同步开展。
(四)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产业集聚不仅关乎效益,关乎可持续发展,而且也是发展的方向。要科学规划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在主要农产品生产区和集散地,划出专业区块,重点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制定优惠政策,降低入园门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有效集聚。集聚区建设要与城镇发展、新农村建设等相结合,突出产业特色,力求做到高起点,高标准,一次规划,分步实施。要注重实效,首先配套完善水、电、路、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好现有工业园区,同时合理布局建设一批新的农产品加工集聚区,逐步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的效益农业块状经济发展新格局。
(五)强化企业与国内外市场的对接。产业发展的牵动力在销售,销售是重中之重。一要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开展多种行之有效的推介洽谈等产销对接活动,加大我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产品的宣传和推介力度,积极帮助和引导加工企业进入大型超市集团的连锁配送体系和大批发商的供货渠道,拓展销售网络。积极发展各类农村经济中介服务组织,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扩大销售渠道。二要加大外向开拓力度,积极发展外向型加工企业。采用多种有效方式,在继续巩固现有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同时,不断培育和开拓具有前景的新兴国际市场,努力形成合理的、有层次的、多元化的市场格局,扩大加工产品出口份额。
(六)切实加强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的主要任务,更好地发挥对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探索和创新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在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起稳定的产销关系。要更多地带动本地农民调整种养结构,增加收入。鼓励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领头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机制,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协调、平衡农户和加工企业的利益关系,促进共同发展。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行业管理和服务规范化。
篇4
关键词:市政工程;道路设计;交通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城市的道路建设是市政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城市交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是道路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它是通过某种手段来达到城市与道路交通完美相结合起来,使其落实到地面上成为具体化。道路过于拥挤和堵塞、交通事故不断增多等都是现代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严峻的城市交通形势,不仅制约了社会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对人民群众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2 市政道路功能分类
一般分为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商业性道路和景观性道路。
交通性道路主要是满通要求,道路上车流量较高,机动车道路面宽度较大,一般适用于城市区域之间的较长距离的交通转移:自行车的地位相对较低,行驶受一些限制,流量也不会太大;另外,对人行道要求相对较低。此类道路一般采用两幅路的布置形式,若设置非机动车道则与人行道同高设置。
市政生活性道路的交通特点是:目的性、相关性的出行和到达的交通量占主体,道路上行人较多,一般以上下班交通为主,也包含一定规模的购物娱乐等生活出行,它更多考虑人的需要,故必须考虑公交优先,有条件的道路应规划公交专用道,而且自行车流量相对较大,生活性道路的总体特征是人车同样优先,需要较宽裕的人行道及相对较好的步行环境。考虑交通安全需要人车分离,干道级的道路可同时考虑机非分离,支路则可以机非混行并视交通状况路边停车,行人可采用平面过街(人行横道),此类道路可采用一幅路或两幅路的布置形式。
商业性道路,道路两侧商业发达,或间隔拥有多处大型的购物和娱乐场所,对道路的通达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商业性道路应给行人提供充足的步行空间,考虑人群的安全、购物环境及交通目的,机动车道不应太多,一般为双向四车道,需设置公交及港湾式车站,并与车站结合开辟行人过街横道,同时人车之间应有较宽隔离,自行车也应与人群隔离,减少干扰,此类道路可采用一幅路或两幅路的布置形式:
景观性道路,又称园林景观路,它是在城市重点路段,强调沿线绿化景观,体现城市风貌的道路。通常绿化率不小于4O%,总宽度应较宽,部分主干道或次干道才具有此特性。景观性道路以行人的休闲、休憩和布置绿化为主,人行道要求较宽,可设计成开放式绿地与人行区域结合布置,两侧应结合自然条件对称或非对称布置;车行道应与行人之间有较宽隔离,可设置公交及港湾式车站,保留自行车同时对其行驶区域给予一定限制。此类道路一般采用两幅路布置形式。
3 市政道路特色设计的内涵
3.1 反映功能特色
市政道路设计要反映交通性、生活性及游览性等各种功能。这要求市政道路的设计既要有利于人民群众日常的出行,同时也要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3.2 反映城市特色
城市特色危机是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全球性文化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
的不断提高,市民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其中也包含了城市形象
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在街道规划设计中要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并突出特色,注重
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塑造城市形象应利用好城市的自然条件,尊重城市自然形成的地形条件,这样既经济又可创造地方特色。
4 市政道路交通工程设计
4.1 交通性道路
交通功能性设施要以为车行交通服务为主,路灯、护栏、候车廊及人行天桥
等设施的设计要简洁明快,突出使用功能。交通标志、标线的选位应有一定的提前量,以便驾驶员在快速行驶中能够提前了解前面的路况条件及管理要求。
4.2 生活性街道
由于此类街道人车混杂,交通情况非常复杂,所以设施规划设计要细致入微。
标志标线方面做到充分利用现有路面,更有效地组织交通。街道的停车需求较多,
合理布置各类型的停车位和组织交通尤为重要。引导和限制性的设施是设计的主
要手段。其主要措施是通过在路边、路中设置各种设施来控制车流、限制车速,以换取居民更多的活动空间。
(1)将道路的平面线形设计成蛇形或锯齿形,迫使进入的车辆降车速,也
使外来车辆因线路曲折不愿进入而达到控制车流的目的,同时曲线形道路对居民而言,其趣味性更强,景观更丰富。
(2)在道路的边缘或中间左右交错种植树木,产生不易进入的氛围,以减
少不必要车辆的驶入。同时,道路上种植的树木改善了道路景色,美化了居住区
的环境。
(3) 在道路交叉口处将道路设计成凹凸状,将路面部分地抬高或降低,使车辆驶过时产生振动感,给驾驶者以警示。
(4)在确保车辆可以通过的前提下,间断性地缩小车行道的宽度,造成不易通过的视觉效果。
(5)在道路铺设上采用不同颜色和材质的材料,在视觉上形成印驼峰、印
象槽化岛,既为了引起驾驶者的注意减速行驶,也使生活性的道路更富趣味。
(6)通过在交叉口设置斜路障,路端上设置通行路障来限制车辆转弯和前行。
(7)在居住区入口或道路交叉口设置形象的交通标志传达限速和禁转等交通信息。住宅地区的支路系统,行人对道路安全、舒适的需求置于首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创造出了灵活的道路网络,活泼、多样的断面形式,创造了宜人、友好的交通空间。更重要的是居住区内的路被赋予了更高的意义,成为人们交流的场
所。
5 城市市政道路景观的设计
城市道路景观一方面展示城市风貌,另一方面是人们认识城市的重要视觉和感觉的场所,是城市综合实力的直接体现者,也是城市发展历程的忠实记录者,它总是及时、直观的反映着城市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总体水平以及城市的特色,代表了城市的形象。
城市道路景观的构成要素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道路本体、道路的植栽(行道树、灌木、树池) 、道路交通设施,沿街的建筑物(商业、办公楼、住宅等) 、结点(广场、公园、小品等) ,远景中的自然要素(山岳、海、湖泊、森林等) 和人工要素(塔、城墙、高楼等) 以及人的活动(步行者、自行车、汽车等) ,地下部分的交通设施、商业设施、能源、通信设施、排水设施,还有变动因素:季节、气候、时间,将这些因素都融入和考虑在设计中,可增加道路景观的个性化和城市特色。
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道路上的人流、车流都是在动态过程中观赏街景,出于不同的交通目的和采用不同的交通手段,产生不同的行为规律和视觉特征, 所以应在设计中考虑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第二,坚持可持续发展。表现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三方面统一。在道路景观设计中,要尽量加强自然要素的运用,恢复和创造城市中的生态环境,让城市道路中的硬质景观融入自然并与自然共存;第三,考虑综合效应和整体性原则。注重观赏与功能并重,将城市自然景色、人文景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道路景观设计的对象,主要分为道路部分和沿街部分两大类。首先,在第一阶段中的景观主题确定和整体印象确立过程中,应将道路用地部分和沿街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其次,是设计道路基本类型和骨架的阶段。再次,对交叉点、桥头等道路重要节点处进行探讨。最后,植栽设计、路面设计、道路景观的修饰都是属于细部设计。但细部设计却对道路的整体印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6 结束语
一个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好与坏,彰显着这座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水平,可见它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由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都对市政道路设计工作者提出了应更新、更高的要求。对现有的城市道路设计状况做出思考和研究,使市政道路的设计工作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已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 CJJ 37—90,城市道路设计规范[S].
篇5
关键词:TD-LTE;室内分布系统;规划;建设;改造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of TD-LTE indoor distribution system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scheme, put forward the reform plan of building TD-LTE system in the existing indoor distribution system.
Keywords: TD-LTE; indoor distribution system planning; construction; trans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 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TD-LTE 室内分布系统规划
1.1 室内分布系统规划原则
1)综合考虑各种经济及技术因素选择最佳建设方案
在建设TD-LTE 室内分布系统时,首先需要综合考虑无线网络性能,分布系统改造难度,现有电源、机房、传输等资源情况以及投资成本等因素,选择最佳建设方案。其次在需要对现有室内分布系统进行改造时,应尽量减小分布系统的改造工程量,减小对现有网络的影响。
2)室内外覆盖一体化原则
在建设TD-LTE 室内分布系统时,需要确保室内分布系统能提供良好的室内覆盖, 同时要控制好室内信号。原则上在室内要保证室内分布系统的信号压过室外信号,在室外5~10 m 处保证以室外信号为主导,从而避免室内信号对室外构成干扰。
3)室内外采用异频组网方式
为了减少室内外无线信号之间的干扰, 在频率资源足够的情况下, 室内分布系统与室外宏站建设应尽量采用异频组网方式。
4)充分考虑系统间的干扰隔离问题
分布系统建设应考虑多系统间的干扰,应保证TD-LTE 与其他通信系统间的隔离度要求,避免产生系统间强干扰。因此在室内分布系统建设及改造时,应选择隔离度性能较高的设备或器件。
1.2 室内分布系统规划场景选择
为了提高室内分布系统的建设准确性,有效提高业务吸收能力,提升用户感知,在建设TD-LTE 室内分布系统时,建设场景的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业务需求原则
TD-LTE 室内分布系统应建在真正有业务需求的区域,认真分析研究用户业务行为,避免盲目建设和扩大建设。
2)用户和业务发展原则
TD-LTE 室内分布系统建设应该紧密配合无线城市、集团客户等的市场开拓和新业务推广,服务于各类用户无线接入体验的提升。
3)可操作性原则
在建设TD-LTE 室内分布系统时, 也应综合考虑物业协调的难度、工程施工等条件。
根据以上TD-LTE 室内分布系统建设场景选择原则,依据具有高速数据业务需求的目标客户分布情况,将室内覆盖场景细化为几大类(见表1)。
表1 TD-LTE 室内分布系统覆盖场景细化分类
2 TD-LTE 室内分布系统建设
2.1 TD-LTE 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方案
在建设TD-LTE 室内分布系统时,一般可以采用单流和MIMO 双流两种建设方案。在移动通信中,天线的空间隔离距离越大,多径传播的差异就越大,所接收的场强的相关性就越小。根据理论计算和工程经验,MIMO 双流建设安装两路天线的间距在10 倍波长以上,即为1~1.5 m(假设TD-LTE 工作于2 GHz 频段)时,可以很好地满足空间不相关性的要求。
TD-LTE 室内分布系统建设的具体工程实施方式分为三种。
MIMO 双流新建
对于新建场景,新建两路分布系统,并通过合理设计使两路分布系统的功率平衡,以保证覆盖均衡。
对于改造场景,若合路时存在严重多系统间干扰,可在不改动原有分布系统的基础上新建两路天馈系统。
2)MIMO 双流(一路新建一路改造)
一路新建, 一路通过合路器使用原单路分布系统。
TD-LTE 双路中的一路使用原分布系统, 与GSM、TD-SCDMA 等网络进行合路,另一路新建一套室内分布系统,从而实现MIMO 的双流建设方案。在具体方案实施过程中,应注意通过合理的设计确保两路分布系统的功率平衡,以保证覆盖均衡,具体方案如图1所示。
图1 MIMO 双流建设方案(一路新建一路改造)
3)单路改造
使用合路器,将TD-LTE RRU 信号与原有的GSM、TD-SCDMA 信号进行合路,实现TD-LTE 网络信号的覆盖,具体方案如图2 所示。在TD-LTE 与其他系统共用原有分布系统时,应根据TD-LTE 系统各种性能要求进行规划和建设,必要时应对原有系统的无源器件、天线点位等进行适当替换和调整。
图2 单路改造建设方案
对于TD-LTE 室内分布系统建设,由于MIMO双流方案能有效提高TD-LTE 的承载能力, 提升用户感知,因此建议在施工条件许可的条件下,TDLTE室内分布系统建设尽量采用双流及双通道的建设模式。
2.2 TD-LTE 室内分布系统覆盖链路预算
室内分布系统覆盖的链路预算一般采用衰减因子传播模型,计算路径损耗的公式如下:
PathLoss(dB)=PL(d0)+10·n·lg(d/d0)+R (1)
PL(d0)为距天线1 m 处的路径衰减,2300 MHz时的典型值为39 dB; d 为传播距离; n 为衰减因子, 对不同的无线环境, 衰减因子n 的取值有所不同; R 为附加衰减因子, 指由于楼板、隔板、墙壁等引起的附加损耗。各种环境下衰减因子n 的典型值见表2。
表2 各种环境下衰减因子n 的典型值
各种典型结构在不同频段的阻挡损耗(附加衰减因子R)见表3。
表3 各种典型结构在不同频段的阻挡损耗
覆盖区域按封闭环境考虑,取n=3,R=25。对于全向天线,2dB 的增益,则PathLoss(dB)=39+10×3lg(d)+25-2=62+30lg(d) (2)
对于PathLoss(dB)(最大链路损耗)分析,天线口与终端间的最大链路损耗计算为: 天线输入端LTE 单子载波最大发射功率= 天线口最大功率-单载波功率。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天线口发射功率限值为15dBm。
对于单载波功率,假设系统带宽为20 MHz,在这20 MHz 带宽内,共有1200 个子载波,假设1200个子载波平均共享15 dBm 的功率,因此单载波的最大发射功率为:天线输入端LTE 单子载波最大发射功率=15 - 10lg1200= -15.8 dBm。
考虑到终端的Min RSRP(最小参考信号接收功率)为-105 dBm,因此天线输入端与终端间的最大链路损耗= -15.8 - (-105) = 89.2 dB,代入公式(2),则:62 + 30lgd = 89.2。
经计算得出d =8m,即以上假设场景下全向天线最大覆盖半径约为8 m。
2.3 TD-LTE 室内分布系统改造方案
1)馈线改造
不同类型的馈线在不同频段损耗不同,频段越高,损耗越大,表4 为几种典型馈线在不同频段的损耗参考值。
表4 不同馈线在不同频段的损耗
由于TD-LTE 预计工作于2.4 GHz 频段, 频段较高,损耗较大。为了减少TD-LTE 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 建议在原有系统经过改造合路的TDLTE的场景下:a)原有分布系统平层馈线中如果存在长度超过5m的8D/10D 馈线, 建议将其更换为1/2馈线;主干馈线中不建议使用8D/10D 馈线。b)原有分布系统平层馈线中如果存在长度超过50m的1/2 馈线, 建议将其更换为7/8 馈线; 主干馈线中长度超过30m的1/2馈线,建议将其更换为7/8馈线。
2 )天线建设及改造
在TD-LTE室内分布系统建设中,基于现网改造场景下,如果现有室内分布系统的室分天线位置或密度不合理,不满足TD-LTE网络各种性能要求,则需要对原有分布系统进行改造,改造的重点是增加或调整天线布放点,以保证TD-LTE网络覆盖性能要求。
3 结束语
随着国内TD-LTE试验网建设进程的加快,预计2013年TD-LTE将进入试商用网建设阶段,因此需要对TD-LTE室内分布系统的规划、建设和天馈改造进行分析, 提出TD-LTE室内分布系统规划和建设建议,为大规模的TD-LTE商用网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城市滨江公园;历史文化名城;两江四岸景观;市域绿道
Plan for Urban Waterfront SceneryResearch Program on the Construction of Wenxing Park in Huizhou
Yu Ping
Abstract:Urban Waterfront Park, historical city, “Two Rivers and Four Waterfronts”, greenway引言
本案的文星公园属东江西端的标志景观,是两江四岸景观西端的重要节点。
笔者为2010年《文星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中标方案的负责人及主创设计师,本文解析城市滨江公园规划的思考过程,旨在抛砖引玉。
1 公园任务解读篇
1.1 项目概况
文星公园基地位于惠州江南片区的东江南岸,依沿江路分为东西两处, 东面地块沿江,长约900米,西面地块长约100米,规划用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
1.2 设计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惠州市江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报批稿) 》,《惠州市区两江四岸景观及旅游线路规划(2006-2020) 》,现状地形图。
另外, 规划设计参考依据有: 《惠州志》,《惠州西湖新志》,《惠州府志》,《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博物馆工作人员及当地居民口述资料.
1.3 规划定位
根据文星公园的地理特征及功能要求,规划将公园定位为:以恢复文星塔历史遗迹为主的滨水开放式片区级公园.
1.4 规划功能
文星公园功能主要为:弘扬惠州历史文化;为公众提供游览,观赏,休闲的场所;突出滨水景观和游赏功能;同时,不影响东江防洪,排涝.
1.5 规划设计原则
1.5.1 公园建设与历史文化,地方特色及园林景观有机结合。
1.5.2 强调亲水性,公共性,生态性。
1.5.3 尊重自然水体涨落,体现自然水体景观作用,在满足防洪泻洪的情况下,通过挡土墙,景观平台,栈桥等的设置,最大限度的扩大公园用地范围,同时注意洪涝水位时的防护要求。
1.5.4 合理设置园区入口,组织交通,设置绿化式停车。
1.5.5 注重对场地内现有树木的保护和利用,种植设计结合竖向设计和防洪排涝设计需要。
1.5.6 公园建设与城市绿道建设相结合,合理设置自行车道,人行道和服务设施.
2 现状分析篇
2.1 道路分析
2.1.1 现状情况
公园1号地块东面临江,西侧紧接沿江路。该沿江路红线宽18米在1号地块区域,自南向北标高为19.71-18.97米,含防洪堤功能;在公园2号地块区域,沿江路标高缓坡降至14.71米,与其他市政用地平接.另:标高下降段,道路近江侧为混泥土防洪堤。
《惠州市江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报批稿)》拟将该沿江路红线拓宽至24米,并在现混泥土防洪堤处分支为两条道路。
2.1.2 影响因素
公园1、2号用地因高差及沿江路等因素,隔断效果较强,不易联系;1号用地北端,用地红线与未来拓宽后道路红线贴合,与现状道路存在间隙。
2.1.3 分析结论
确定1 号地块为文星公园综合主题地块,2号地块则以服务社区为主,在设计元素和建设材料上统一风格,而不在空间上强制联系。
将红线受影响区域和2号地块做为公园二期工程;或在一期建设时先完成其基础绿化种植,待道路拓宽后再进行园路及其它设施建设。
2.2 基地行人路径分析
2.2.1 现状情况
沿江路人行道全线设置栏杆,公园基地内植草砖护坡过陡、不易行走,现状行人可使用区域为:沿江路人行道、泻洪口旁一处台阶及桥头石将军庙平台。傍晚时分散步行人较多,不能满足使用需要。
2.2.2 解决方案
根据现状用地条件,开设公园入口、改造护坡,设置公园主题景点的同时,依据地势开辟适合健身活动的场地,在公园内设置含绿道功能的各级道路。
2.3 水位及横剖面类型分析
2.3.1 现状情况
平面图可示:基地外侧深蓝色线为东江原岸线,剑潭水坝建成后,东江岸线演变为图中浅蓝色线,两线间区域为浅河床。通过对基地典型剖面分析可知:除少部分河滩绿地在20年、50年一遇洪水位下,其余均不受影响。
2.3.2分 析结论
浅河床区域为临岸建设提供便利条件。根据是否受洪水线影响,合理设置景观、挑选苗木品种。
2.4 护坡、岸线类型分析
2.4.1 现状情况
基地护坡以植草砖为主,坡度较僵硬,仅桥头数十米为垂直混泥土挡墙。
岸线类型则分为三种:第一类为近垂直泥土岸线,该类岸线顶部一般离水面3~5米,有一处冲沟及若干处梯田塌陷,偶有毛石挡墙残隅;第二类为垂直毛石挡墙,属糖厂码头旧迹,所圈区域为水泥面,平坦但有塌陷,安全状况不明确;第三类为亲水泥岸,杂草茂盛,冲刷塌方情况严重。
2.4.2 分析结论
依公园需要和现状条件改造护坡及岸线挡墙。
2.5 历史遗迹\旧址分析
2.5.1 现状情况
据现状及历史文献分析,文星塔及龙寺旧址位于公园基地近糖厂段,原塔基立于现沿江路路基范围。现该段沿江路西侧规划建筑楼高约90米。另,现该区域亦存糖厂码头残余设施数处,近合生桥头段则有当地石将军庙及公婆庙一处。
2.5.2 分析结论
整理文星塔建筑序列,挑选对附近规划住宅影响较小的路口区域设塔;清理无景观价值的糖厂码头毛石建筑时,收集可使用毛石作为岸线挡墙及缓冲浅滩材料;翻新当地庙宇。
2.6 乔木覆盖率分析
2.6.1 现状情况
现状乔木覆盖率为40%以上。
1号地块:南端生长古榕两株,大木棉一株,南酸枣、刺桐、大叶桉、小叶桉大树少量,间有构树小苗;其北端近半长度生长木棉10株,近水有台湾相思+南酸枣+刺桐林若干片若干片,间有构树大苗。2号地块集中生长成年大叶榕21株,树冠茂密。
2.6.2 分析结论
树木多长势良好,姿态优美,宜利用。
3 公园设计总图篇
3.1 总平面图
通过以上分析,公园整体设计如图所示:在现代城市生活背景下,营造美丽的沿河景观,将”历史,现在和未来”结合在一片绿荫碧波之畔。
3.2 功能分区
根据现状资源,公园分为六个景区,分别是:文星龙,红棉柳绿,闻木樨香,将军堤,碧波嶙峋及2号地块的榕园小憩。
“文星龙”为文史游览区;“红棉柳绿,闻木樨香”为亲水休闲健身区;“将军堤”为地方民俗展示区;“碧波嶙峋”为林下观江休闲区;“榕园小憩”为林下休闲健身区。
其中:闻木樨香景区里设置市域绿道三级服务点一处。
3.3 交通组织
公园据景区需要设主入口三处,次入口若干;入口间距为70~150米。
本公园按设计规范,属于不硬性规定停车位数量类型;因基地条件局限,公园设置沿路港湾式停车位6处,每处可停5~10辆。同时,在红棉柳绿景区及榕园小憩景区设公交上落点。
公园内部园路分为三类。第一类:广场形式通道,该类园路主要为透水砖及石材铺装;第二类:主园路,4米宽,为2.5米双向自行车道+1.5米人行散步道;两类道路以不同铺装区分界限;第三类:次园路,宽1.2米~2米,为草地散步道或观景廊道。
3.4 植物总体规划
公园基地现状覆盖率超过40%,规划将增植符合景观气氛及河滩特色的多类植物,其总体规划原则为:
3.4.1 保留基地上的古树及有景观价值的大树 。
3.4.2 丰富植物层次,增加林相变化;添加树种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乡土树种,并体现沿江特色。
3.4.3 改造后的林木应有合理的结构(乔、灌、草结合,水生、湿生、耐湿、耐瘠薄、旱生结合),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
3.4.4 根据史料对公园景点的描述配植植物,烘托园区气氛。
3.4.5 游人活动集中的区域,在树型、花色、花香上着重考虑。
3.4 给排水方案
公园以绿化和水体为主,配有一定文化休闲设施,为保证整体功能的实施,公园内设:绿化喷灌给水系统、生活给水系统和雨污排水系统。另,保留基地内原有泻洪系统。
3.5 电气方案
电气方案设计范围有:变、配电系统,环境照明系统,防雷,电信系统,其他弱电系统及电气节能。
园区内的环境照明依照“点、线、面(景点、道路、景观)”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设计,在总体上创造出“突出重点、明暗结合、和谐统一”的夜景照明效果。
点:对文星塔、龙居、牌坊、龙门等重点景观采用投光灯照射,体现立体效果,突出重点。线:为满足园区道路照明要求,一级园路采用庭院灯做道路照明,灯具高度3.5M左右,灯具安装间距约为25M;其他园路采用草坪灯做道路照明,灯具高度约为0.9M,安装间距10米,光源为节能灯。面:对景区采用庭院灯、草坪灯、地脚灯相结合的方式,并在主要景区使用地埋投光灯照射高大乔木,烘托气氛。
3.6分期建设图、设施分布、园路材料、小品意向、经济技术指标及估算表略。
4 详细设计篇
4.1 文星龙景区
文星龙景点为公园重要节点,以两轴两带组织游线。两轴为:“主入口牌坊―望江石―观景台”轴,及“文星塔―龙居广场――东江诗文碑―望江石” 轴;两带为“亲水栈道―听涛双亭――登科龙门”带及“竹廊爬山”带。
游人可从牌坊门进入,循阶而下,游览亲水栈道,坐双亭听涛,观文星塔咫尺;也可在望江石处依诗文碑向前,攀龙居爬山廊,敬金鲤龙门,再登文星塔。
4.2 红棉柳绿景区
红棉柳绿景区则以亲水休闲健身为主题,健身花园和阳光草坪拥红棉之左右,
游人可经蜿蜒园路至水生植物茂密的浅滩栈道,体验江岸乐趣。
4.3 闻木樨香,将军堤景区
闻木樨香也含有亲水休闲健身主题,设置儿童乐园、台地健身花园及亲水台阶,此外,该景区亦是市域绿道的三级服务点,建有综合码头及服务点设施。
4.4 碧波嶙峋景区
碧波嶙峋则利用其离水面较高的堤岸,围绕临水台湾相思林,建成错落的林下休闲空间。
篇7
住宅商品房过去一直沿用以建筑面积计价的方法。随着墙体材料和建筑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住宅使用功能有了新的要求,住宅设计也已做了相应的改进。为适应住宅建设发展的新形势,根据国发〔1992〕66号文、京政发〔1993〕4号文和(91)首规办规字第124号文的有关规定以及经市政府批准颁布的《北京市“九五”住宅建设标准》,决定对北京地区新建住宅商品房(包括危改和安居住宅售房)实行按使用面积计算首次售价的办法。具体规定如下:
一、从1997年1月1日起,新建住宅的设计图纸必须明确标出每套住宅的建筑面积和使用面积。
二、住宅套内使用面积的概念是每套住宅户门内除墙体厚度外全部净面积的总和。其中包括卧室、起居室、过厅、过道、厨房、卫生间、储藏室、壁柜(不包括吊柜)、户内楼梯(按投影面积)。利用坡屋顶内空间作房间时,其一半的面积净高不低于2.1米,其余部分最小净高不低于1.5米,符合以上要求的可计入使用面积;否则不算使用面积。
每户阳台(无论凹、凸阳台)面积在6平方米以下的,不计算使用面积;超过6平方米的,超过部分按阳台净面积的1/2折算计入使用面积。
三、住宅建筑施工总承包单位要认真做好施工过程中的洽商变更记录,对建筑面积和使用面积的变动要准确地反映在竣工图上。
四、从1997年1月1日起,北京地区经销的住宅商品房均以使用面积作为首次计价单位。为保持过去长时期以来住宅商品房按建筑面积计价的延续性,亦同时注明按建筑面积换算的单方价格。根据市政府1992年3号令由市物价局会同市计委、市建委审批商品房价格的规定,并按照(92)京价收字第124号文规定的作价办法计算出每一平方米使用面积的售价,报市物价局批准。
篇8
【关键词】考试模式;创新能力;综合素质
1、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是具有发展性、创见性和开拓性的能力;其培养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有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训练和发展。但,目前国内外许多各类学校都将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主要依据。各类学校也都利用考试来考察学生对每一门功课的学习情况,有时还被用来评价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师教学的效果,体现了考试环节的重要性。然而,传统的考试模式基本上是一次性定时闭卷笔试,造成了许多不可避免的弊端:容易造成学生平时放松学习,考前突击复习,考试成绩带有偶然性;考试以记忆型的知识为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无法反映出来,考试成绩带有片面性。因此,国际上技术先进的国家早就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近年来得到了更多的国家重视。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脑力劳动取代体力劳动成为必然,这就要求重新认识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重新确定教育目标、构建新型的课堂教育模式,改革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更新建立教育评估体系,大力调整教育结构,而作为教学效果的考察手段——考试,也必须进行改革,充分体现和发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程特色
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程是该专业核心课程,一般而言,此类课程是该专业专业课程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规划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该类课程教学要求师生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较好的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诊断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极强的专业主干课程。因此,目前在国内高校教学中,绝大多数学校和教师都采用实践教学方法,以学生手绘或采用电脑利用软件进行做图为主,教师对学生做图进行指导和对做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为辅的教学模式,以要求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设计技术要点和关键环节,强化解决问题的思维,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因此,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构思思维和较好的交流或口才表达是掌握设计课程内容精髓所在,也是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就业形势需要的目的所在,是城市规划设计课程的主要特色所在。
3、考试改革的实践
作为工科性质的专业设计课程,既要具有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有构思和绘制图件能力,要求高、难度大、综合性强。要真正教好或学好此类课程,必须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严密的逻辑思维,掌握分析方法,懂得规划设计程序,有思想、有理念,会做图、会表达,能书写完整的说明文字,并没有平时作业,对待这样性质的设计课考试改革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如何强化平时做图训练、考察与最终成绩的评定相挂钩,则成为此类课程考试改革的基本思路。
3.1强化基础理论,建立框架体系和知识脉络
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程,基本上每门课程都是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有其自己的基本理论、构思方法、规划设计技术程序、原则和相应的规范要求,规划设计有各自的内容和要求,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体现城市规划的内容。虽然各自规划设计的范畴和内容不同,但此类设计课程在教学体系上前后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在城市规划层次具有相应的等级性,具有共同的基础理论,这些内容作为基础知识提纲携领地在设计课程中进行了大跨度的综合,使学生对设计课程知识体系有了宏观了解和把握,形成前后较完善的设计课程专业知识脉络。
3.2强化基本技术训练,形成严密的技术路线和逻辑思维
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程是不同层次和类型的设计课构成的一个规划设计体系,每一设计课程都是一个完整的规划设计体系,规划设计时必需根据其基本理论按照其特点、规划程序、规划设计技术路线和基本制图技能与方法进行教学,确保学生在规划设计训练中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由于每一规划设计层次和类别都有自己的关键技术、重点和难点,这些是学生训练中应该注重的核心问题,只有通过规划设计理念、方案构思、操作程序、图文并貌和优秀表达,才能培养学生系统的规划设计思维,达到每一设计课程教学要求。
3.3弱化传统考试,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训练
考试通常作为了解和掌握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是检查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之一,从古到今一直延续着,对城市规划专业而言,也并不例外。而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程,教学时间大部分为学生针对教师给定的题目或要求范围进行规划设计,课堂理论讲述时间很少,学生应对考试更为自如,但对其花费大部分时间进行规划设计的图纸评定较为弱化,不仅不利于学生对规划设计方案的正确对待,更不能强化独自进行规划设计的动手能力。所以,为改变这一现状,近年来,对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程的考试对问题一直进行探索性的改革。
3.3.1强化平时训练
平时训练分为综合规划设计实践和方案讨论与汇报。设计课程教学一般安排少数课时的理论讲述,重点是布置规划设计方案,按不同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要求学生独自完成一套规定的规划设计图纸和相应的文字说明,培养学生自己对规划设计方案的基础资料分析、方案构思、方案绘制及修改等能力,教师对其思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解答,训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诊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学生规划设计过程中,经常组织学生对规划中某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拓展学生思维,在设计课程结束时,组织学生进行规划设计方案汇报,让其余学生对其进行评阅,不仅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更让学生能了解到其他规划方案的优缺点,弥补自己规划设计方案的不足。
3.3.2弱化或消除传统考试
期末考试特别是期末闭卷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基础理论、相关概念及有关的技术要点的掌握与理解程度,并适当出一些综合性分析和发挥类型的题目,其试卷成绩一般占总成绩的70—80%左右。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程理论课时较少,基础理论大多数是原则性或规范性的文字,其大部分课时是学生在原则和规范要求下,进行自己创造性发挥,其成绩的好坏一般是由学生规划设计成果和汇报表达来确定,无法用具体的理论闭卷试卷考试来衡量。同时,随着我国《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和实施,按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学大纲进行调整,教学计划也得到了修改。目前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程的期末考试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取代,要求结合自己规划设计的方案成果把本门设计课程的基本理论、规划程序、方法和技术要点等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规划方案有较完整的文字说明书,最终成绩由图、文及汇报表达综合评定,其中方案占50%,说明书占30%,表达能力占10%,创新性占10%,这种成绩评定模式取代传统的考试模式得到了学生普遍欢迎,全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性,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能手能力和技能。
3.4考试改革的效果
改革总时针对现行存在的问题,是避免不合理或过时的规定而言,是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对城市规划专业而言,随着规划理念、原则、法规等变化,及社会对人才新的需求,专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教学手段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专业发展趋势要求。
3.4.1综合概括与协调能力
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必须综合分析研究规划设计场所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等多项领域的资料,国家的政策方针、上一层次的规划要求,当地政府政策、发展计划与规划设想等要素对规划设计的影响,运用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知识,综合协调或解决规划中所到的各种难题,科规划设计方案,服务于城市。因此,城市规划设计课程由传统的考试模式改为开放式后,可以使学生的综合概括与协调能力得到训练和进一步提高。
3.4.2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与协调能力
任何规划设计方案的形成都要有一个从开始朦胧到逐步明析的过程,既要考虑现状,又要考虑发展,其中充满了艰辛的脑力劳动,需要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理所当然地为学生培训规划设计构思的能力提供了平台。通过方案的构思、各方面关系的协调及方案的比选可大大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协调能力,随着方案的不断完善和规划深度的增加,这种能力也会得到深化。
3.4.3动手操作能力
每一门设计课程,都需要手绘或电脑绘图,这不仅要求表现规划意图和构思,所绘图纸还必须符合国家的规定、政策和技术规范,因此,规划设计课程所绘制的图纸,培养和训练了学生具备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专业素质。
3.4.4科技写作能力
规划设计说明书是规划设计课程必备的教学任务和内容,也是规划设计方案或成果必要的技术文件,因此,在设计课程中,说明书须按照科技写作要求进行,要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语言规范、行文得体。结合规划设计方案,编写规划设计说明书,可使学生的科技写作能力得到普遍的锻炼和提高。
3.4.5演讲汇报能力
规划设计课程不仅要学生完成相应的规划设计内容,还要求学生间不定期的进行方案讨论,思维交流,以达成团体协作能力;同时,在课程设计完成之后,还要求学生能对自己的规划设计成果进行正规汇报,使学生的口才和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提前具备规划设计单位人员必备的业务素质。
4、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类城市均会出现一个急剧发展阶段,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程将面临新的课题。由于城市设计课程是以城市为对象,而城市形态、功能、格局、规模各异,城市所处的自然、经济、社会和环境各有不同的特色,对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程将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此类课程的改革还要求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时展,故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围绕一个主题,全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强化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为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其创造性提供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高职教育 景观规划设计 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0035-02
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是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方向)的岗位核心课程。课程以建筑制图、景观设计初步、素描、水彩、景观手绘表现技法等课程为基础,以景观规划设计能力培养为目标,课程教学对景观设计师、绘图员等岗位技能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对景观工程施工管理岗位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支撑作用,在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设计方向)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目前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岗位工作需要。传统课程教学内容以道路绿地、附属绿地及居住区绿地等项目引领安排教学内容。实训项目常为虚拟项目,教学安排是先理论教学,再进行设计绘图实训。教学实训内容为总平面图设计和效果图绘制。这样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项目虚拟,缺乏真实性,教学容易脱离实践,也无法带领学生体验真实的项目环境,学生学习起来缺乏兴趣;第二,实训教学为单一的设计绘图,与岗位工作过程和内容不符;第三,实训过于看重图面效果,而不考虑项目的可操作性,设计图纸在规范、尺度、材料上考虑不够,做出来的设计无法实施,使教学脱离岗位工作需要。
(二)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应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既要注重理论教学,更要突出能力的培养。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既有很强的实践性,同时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创新意识。目前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基本采用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再进行课堂绘图实训。由于实训基本在教室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简单,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且实训教学形式单一,没有职业氛围,十分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三)考核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目前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偏重对图纸效果的考核,期末成绩以平时的设计作业和期末考试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然而设计绘图只是景观规划设计岗位工作的部分内容,且一个好的设计成果对学生自身设计创作能力、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主观条件有着很大的关系。目前部分高职生在以前的学习经验中找不到学习成就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克服困难的恒心与毅力,对设计有畏难心理,学习起来兴趣不高。单一的考核内容与形式,既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改革教学目标和内容,突出岗位工作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职教育应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向,首先要明确高职景观设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和能力需求。景观规划设计岗位的流程与工作内容见图1。目前随着行业分工细化,景观规划设计岗位又分方案设计、扩大初步设计、植物景观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岗位。这些岗位工作除应具备设计绘图专业技能,还需要良好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应重新定义并细化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将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掌握景观项目方案设计、扩大初步设计、植物景观设计等专业技能,能完成各阶段全套图纸设计与文本制作并熟悉相关设计规范,具有方案前期工作能力和方案汇报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综合职业能力。
课程教学内容和组织基于工作过程,通过对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总结岗位工作能力要求,以街头绿地景观设计、校园绿地景观设计、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等三个典型的真实项目引领,设置设计准备工作―方案初步设计―方案汇报―扩大初步设计等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握项目洽谈、资料收集、现状调查等方案前期的工作能力,以及初步方案设计、扩大初步方案设计、方案汇报等职业能力。项目选择从小到大、从简单到综合,体现渐进式、螺旋式的教学过程课程。见表1。
(二)改革教学方法,突出综合职业能力。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设计应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
1.头脑风暴法。传统的理论教学以教为主,学生缺乏参与性,学习起来缺乏兴趣。通过头脑风暴法,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的相关知识点设置问题,让学生来回答,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校景观设计中,可以设置“我院校园景观设计有哪些不足”、“对我院校园景观设计提出建议”、“你理想中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是怎样的”等问题,学生自由回答,然后对问题逐条进行讨论,最后总结出校园景观设计乃至附属绿地景观设计的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理论枯燥的教学模式,不仅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理解相关理论知识,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情景教学法。在方案汇报环节通过角色互换的方式,模拟真实的方案汇报现场,通过互评的方式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价,让学生体验真实的方案汇报现场,掌握方案汇报的能力与技巧。
3.实践教学法。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如在设计前期工作阶段,教师作为甲方代表下达设计任务书,学生分析项目设计任务书后,到现场进行实地测量,绘制现状图,分析现状的用地条件、周边环境、现状的地形、植被、光照等条件并拍照,并对现状资料进行整理,制作现状分析的PPT课件进行汇报。通过现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掌握现场踏查这一阶段的综合职业能力。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突出了综合职业能力,从而有效加强教学效果。
(三)改革考核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1.在考核内容上,实践考核和过程考核突出职业能力核心。课程考核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70%,期末成绩占30%。平时成绩是三个项目实训过程和成果考核,期末考核则以快题设计的实践操作考核。在平时成绩部分,设计绘图只占60%,设计前期工作和方案汇报等体现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项目占40%,考核体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既要体现核心能力,也要注重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反映岗位能力要求,见表2。这样的考核内容让学生能在项目实施过程找到自身的闪光点,从而加深自身认可程度和学习的积极性。
2.考核形式上,多种考核模式结合激发学习兴趣。考核模式以纵向评价、横向评价、自评、他评相结合。考核评价注重学生个体之间的比较,更要看重学生个体的努力与进步;既要体现教师评价的引导性作用,还要重视同学之间的互评。如在方案汇报阶段,方案的优劣就以同学互评为主。这种多角度、多维度的评价模式让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激发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同时也能看到别人的长处,相互学习,又能营造一定的竞争氛围。
(四)搭建课外教学平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养成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本课程教学中,有部分实训任务要通过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课外学习辅导也必不可少。通过课业学习指导书、校本教材的编写指导学生课外学习,同时可成立学习小组,让骨干学生担任组长负责课余指导,利用QQ群网络平台搭建课外教学平台等手段,让学生课余学习有目的、有条理、有方法、有指导,逐渐养成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这也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总之,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得到很大提高,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教学改革除课程教学目标及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形式外,实践条件、师资力量等都对教学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改革中不断地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绿化工[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王健朴.论高职教育实践课课程标准的制定[J].职教论坛,2010(12)
【基金项目】2010年广西新世纪教改课题(2010JGB186)
篇10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 教学方法 精品课程 衔接 拓展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2-0038-03
一、引言
城市总体规划是专业指导委员会确定的核心专业课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法定规划中居于核心层面的规划,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体系中处于整体集成和综合检验的地位。由于能够将多门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到该课程的教学中,因此内蒙古工业大学教研组申请《城市总体规划》为精品课程。获批后以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内蒙古工业大学通过调整课程体系设置、改革教学方法等手段,将区域规划、城市经济运行、行政管理等相关知识融入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中,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构架,实现该课程与前置和后续课程的有效衔接,广泛拓展学生专业知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城市规划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与特征
(一)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内蒙古工业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设立于2002年,现行教学体系建立在建筑学大平台之上,课程设置采取2+3的培养模式。城市规划专业一、二年级专业课程设置与建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较为接近,进入三年级之后逐渐开设城市规划专业课程,形成以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发展史等理论课和城市规划设计课程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其中,城市总体规划开设于第七学期,共108学时,采取真题真作和真题假作的方式,完成一个小城镇的总体规划编制。学生通过现场调研、基础资料搜集整理、分析预测、方案设计、图文表达、方案汇报等学习过程,将前期有关城市规划原理、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和城市经济学等课程的知识应用于规划实践,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综合知识进行方案设计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学生基本技能的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如表1所示,城市规划理论课程开设时间与教学内容均与规划设计课程相配合,注重与规划设计课程的前期调研环节、基础资料整理分析、规划预测等内容的有效衔接。城市总体规划的前置课程有:城市规划初步、城市规划原理、中外城市发展与规划史、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地理学等,分别开设于1~3年级;与总体规划课程同时开设于第七学期的课程有:城市经济学、城市市政工程规划等;后续课程有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师业务实践和毕业设计等。
(二)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1.系统性
城市规划课程设置采取“2+3”的培养模式,前两年的课程设置与建筑学专业基本相同,从第五学期开始开设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发展史等城市规划专业理论基础课,为后续城市规划设计课程奠定先期理论学习基础;第六学期开始开设规划设计课程,转入城市规划设计学习阶段。这种从“建筑初步”、“城市规划初步”到“建筑设计”再到“规划设计”的课程设置方式,遵循了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规律,系统性较强。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建筑学专业训练后,具有一定的空间把握和形体塑造能力。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学习居住小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中间穿插城市设计及景观设计内容,课程设置也是由简及繁的渐进式、系统性教育方式。
2.综合性
内蒙古工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也可以称之为一种“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是基于其建筑学院学科特征和城市规划专业办学特点而产生的具有专业禀赋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城市规划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建筑学、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道路交通、城市市政工程等领域的知识。
按照这个培养方案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和景观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较强,毕业生可从事规划设计、规划管理、建筑设计、建筑咨询等工作,就业面较为宽泛。
3.实践性
城乡规划学科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城乡规划教育也是围绕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以专业课为核心,学科基础课和实践教学为辅助,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包括总体规划在内的规划设计类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课程题目的选择、教学过程安排和作业成果制作,均模拟实际项目运行过程,让学生尽早在实战中融汇专业知识,增长实践技能。
三、总体规划教学方法探索
(一)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城市总体规划与其他学科基础课高度关联,所学相关内容易于在城市总体规划教学中得到综合应用,改善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效果,对于提高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水平、提升专业影响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倡导选择合适题目 “真题真作”或“真题假作”,以学生为主体,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性、自主性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参加专题研究,将学习成果作为实践项目的组成部分,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服务的有效衔接。
真题性题目选择,能够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科研活动有机结合,依托实践项目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解决相关理论课程相互独立、缺乏实践支撑的问题,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真实的训练,运用多学科相关知识解决城市问题提高了对城市综合性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做到对其他相关课程的有效衔接和专业知识领域的拓展。
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扩大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大胆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开放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建立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多项交流的教学平台。
城市总体规划教学中,突出实践与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发现问题,养成以问题为导向,运用所学习的相关知识进行专题研究,主动查找文献、解析案例、探索解决方法的良好学习习惯,全面锻炼学生的调查、分析、研究、规划和表达能力。
将教学成果作为实践项目成果的组成部分,鼓励学生参加实践项目,成为实践项目的组织者和设计者。从现场踏勘、基础资料收集整理、现状分析、方案设计、成果汇报等各环节均由学生作为主要完成者,全面锻炼学生的基础调研、方案设计、组织协调和图文表达能力。实践环节的参与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专业特征的认知程度,加深了对城市的理解和对城乡规划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方法
城市总体规划涉及城市经济、社会、文化、交通、等许多领域,综合性较强。与此相适应,目前开设的其他学科类课程有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等课程,作为总体规划课程学习的辅助。课程开设时间与教学内容均与规划设计课程相配合,注重与规划设计课程的前期调研环节、基础资料整理分析、规划预测等内容的关联衔接。
通过《城市地理学》的学习,培养学生宏观区域分析能力,为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提供区域和城镇体系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注重城市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城市规划分析预测方法的讲授。通过《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和行政管理制度、城市规划管理的内容和方法。通过《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规划》等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总体规划中城市市政方面的知识,并为总规课程的学习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实现专业知识的衔接与拓展,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各类社会现象和城市问题,为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专业调研》中的基础资料收集、整理、分析提供理论支撑及方法,并与《社会综合实践调查研究》等实践环节相配合,让学生了解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人口、城市化、经济分析预测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
(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
传统的“满堂灌”授课方式难以应对信息化时代对课堂教学方式的冲击,城市规划教学中的理论课程讲授需要具有灵活性和启发性,要引导学生学习相关学科的已有理论成果,关注城市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现象,不断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本次精品课程建设中,为达到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内蒙古工业大学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以及改革。
第一,引入实践案例的教学方式方法。以经典案例评析为依托,讲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基本内容、方法和编制程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直观、便于理解的实际案例分析深化理论知识学习。
第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便捷化,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传统讲授式的课堂方式很难满足学生获取知识多样化的需求,教师需及时改革教学模式,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更直观地通过图片、视频介绍规划案例。
第三,课堂中引用并推荐恰当的阅读书目和资料也是增强学生兴趣的有效方式之一。设置热点问题讨论环节,教师引导并鼓励学生自主完成资料查阅和问题分析,以课堂分组讨论或小论文的形式完成。学生在分析问题时,从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地理背景等多个方面深入分析问题的成因,扩宽了知识面、培养了逻辑分析能力,不同学科视角和研究方法对城市要素的分析成为学生完善规划设计构思的基础。
第四,开展专题研究教学。按照城市总体规划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需求,增加有关区域分析、人口、城镇化和产业分析预测、环境生态保护建设等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根据城镇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分析手段和方法。
(四)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由于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规划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对多重目标模式和多重行为主体利益关系的协调,一个合格的规划师应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基本功和广博的知识,并具备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和持续的规划创新能力,因此城市规划教育中应更加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总体规划教学中,通过现状调查、现场踏勘、资料分析、方案讨论、成果制作等途径,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首先,城市总体规划综合性较强,教学中将多学科知识贯穿其中,引导学生熟悉现状、认真进行现场踏勘、方案构思和多方案比较,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和知识获取能力。工作中不断更新观念,迅速吸收新知识,获得新信息,冲破传统物质空间形态规划的束缚,从城乡的空间布局、经济功能、生态环境、社区结构、文化氛围、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其次,应具有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一个好的规划一定是设计团队集体创作的成果,创作过程中经常要协调各种关系,因此协调沟通能力成为规划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城市总体规划课程中,应通过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沟通、团队协作能力。
再次,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总体规划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图文表达能力。教学过程中,现状调查、初步方案构思和最后方案都要求学生汇报,汇报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准确、熟练地表达出规划意图。由于总规编制中的文本和说明书撰写要求较高,这也锻炼了学生的文字处理能力;而草图和最终成果制作,也锻炼了学生的图文处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结语
城市总体规划是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体系中处于整体集成和综合检验的地位。借助城市总体规划精品课程建设的契机,通过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方法的改革,及时转变教学思路,将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社会经济类课程与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实现更好的衔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做到产、学、研、用相结合,增强城市规划的专业特色。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光杰.城市规划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规划师,2011,10(27):111-114.
[2] 顾凤霞.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4):59-62.
[3] 秦小东,杨娜.工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社会经济类课程设置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0,1(2):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