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发展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0: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保发展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保发展报告

篇1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计划安排,并配合市人大常委会上下联动开展节能执法检查的工作要求,财经工委会同城建环保工委,于7月上旬至8月下旬,对本区节能减排工作开展了专题调查。7月中旬,课题组专题讨论并制定了调研方案。7月下旬,*副主任带队走访区经委,并召开区发改委、经委、科委、建交委、财政局、环保局、房地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和部分重点用能单位负责人的座谈会,了解本区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情况。8月上中旬,走访了*松下半导体有限公司等单位,实地察看企业节能减排技术应用、设施改造情况。8月下旬,组织部分市、区人大代表视察宜家家居、*先进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和*龙华水质净化厂,听取了区经委、区环保局、区机管局和三家被视察企业负责人的情况汇报,并进行座谈交流。现将有关调查情况及建议报告如下:

一、我区节能减排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实现,将其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来加以落实,认真贯彻实施国家和本市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政策引导,明确责任主体,创新体制机制,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推进、市区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配套方案。20*年初成立区节能降耗领导小组,区经委下设节能办,形成了由政府、部门、用能企业组成的产业节能三级管理架构体系。制订《*区产业节能减排三年行动计划方案(20*-2010年)》、《*区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区能源统计实施方案》等配套规划和制度,明确总体思路和政策导向,将节能减排的目标责任逐级分解落实到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部门)和重点企业。

(二)抓住重点环节,深化重点监管。在加强能源统计、摸清能耗底数的基础上,对年耗3000吨标煤以上工业企业和500吨标煤或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楼宇)等能耗大户实行重点监控,重点管理,重点服务。以实施“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紧紧围绕我区二氧化硫(SO2)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减排目标,扎实推进污染减排工作。突出重点领域,持续开展黄浦江准水源保护区工业废水达标排放、漕河泾开发区和都市型工业园区、高校实验室污染物排放等专项整治,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三)吸引市场参与,探索“2+*”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积极探索市区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模式,利用*区的科技资源优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与市节能服务中心、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两家专业机构合作,探索市区、区院“2+*”的节能合作模式。依托专业机构,提供技术服务,帮助用能单位做好节能计划和项目建设,试行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效益分享模式,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加快结构调整,增强推进实效。结合以发展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低能耗、高产出的现代服务业对地区增加值的贡献,重点锁定污染严重、高耗低效、限制淘汰类的行业和企业,控制高耗能企业及项目享用资源和能源,“十一五”期间纳入计划调整的高能耗企业约30家。重点推进固定资产投资节能和建筑节能,固定资产投资“批项目,核能耗”,新建建筑执行国家强制性建筑节能标准,既有住宅结合旧小区平改坡工程实施综合节能改造,将创建节约型工地、施工现场节能降耗纳入建设施工工程项目的监管考核内容。严格控制排放总量,通过环保审批制度,坚决杜绝不符合我区产业发展定位的新项目设立,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积极促进落后或污染产业结构调整和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改造,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同步发展。

(五)强化政策引导,鼓励自主创新。设立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扶持节能减排领域的示范性应用项目,鼓励企业加快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引导区域内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的创新成果产业化。如对*多佳水处理科技有限公司的“军团菌的源头治理及其监控”等4项涉及生化环保工艺、环保设施自控和节能技术的自主创新项目财政支持362万元,并带动企业投入超过1600万元,体现了政策资金的放大效应。在创新资金等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计划项目中,每年以不低于10%的立项比例,支持能源循环利用、清洁和新能源及环保、污染控制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

(六)普及宣传教育,树立全民意识。通过报刊、有线台等新闻媒体,改版*区“节能减排—科学发展”网站,宣传节能减排政策法规。开展“机关节能,从我做起”系列活动,发挥区级机关的表率作用。开展学校节能减排主题教育,打造*绿色教育品牌。利用“五进社区五到家”社区平台,向全区30多万户居民发放百姓手册,介绍和宣传日常节能环保知识。开展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节能宣传周等活动,普及节能减排知识。

20*年我区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15.65万吨标煤,单位增加值能耗0.3*吨标煤/万元,下降4.49%;SO2年排放总量市政府下达的目标责任为到2010年底控制在904吨/年以内,我区则提出要控制在500吨/年以内,截至20*年末,已控制在631吨/年以内;截污纳管率区“十一五”规划目标从期初的92.5%提高到95%,截至20*年末已达到94.1%。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我区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节能减排初见成效,任务依然艰巨。大型企业迁移导致GDP骤降,增加了单位能耗指标的压力。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降低能耗总量虽见效显著,但涉及人员、场地等因素,矛盾突现。楼宇经济发展较快,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导致管理部门控制能耗缺乏抓手。区域内河道众多,局部污染仍存在,污水处理厂家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截污纳管率的指标完成与居民实际满意度仍有差距。

(二)能源统计初具体系,基础仍待夯实。能源统计体系虽已建立,但数据准确性、前后可比性等仍有待完善。*区域范围大,企业分散,目前重点跟踪企业仅占区域总能耗的42%,不可控因素仍较多,且受人力、财力限制,扩大监控范围难度较大。目标责任和考核体系虽已制定,但制约措施的实效还有待提升。

(三)财政政策显现效应,配套尚需完善。财政政策的覆盖面侧重于企业,事业单位的积极性调动不够。节能产品及生产企业数量不少,产品目录和质量控制缺乏统一的权威标准,且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信息渠道不够畅通。政策扶持偏重于资金的直接支持,财税政策、价格体制、示范激励等综合效应的体现不够明显。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协同推进工作尚需加强。

(四)全民意识有所增强,践行动力不足。节能减排成功企业的经验推广尚不到位,部分企业过分看重当前利润和成本投入,缺乏节能减排的紧迫性和积极性。党政机关节能表率作用发挥不够。生活条件较为优越的居民群众更看重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节能意识未能更多地付诸行动。

三、几点建议

(一)聚焦世博主题,增强节能减排的紧迫性。结合“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演绎,正视整治废水废气排放污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实施“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努力使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让居民更加满意。加快田林和吴中泵站、蒲汇塘水域等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重点流域水污染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南线干管污水处理系统工程如期竣工。从战略的高度、全局的视野来认识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大力推广、宣传和使用节能产品,优化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生产率,减少废弃物排放。

(二)健全法规制度,强化节能减排的约束性。健全节能减排工作机制,积极争取市有关部门的支持,完善统计评价体系,执行能耗报告制度,拓宽监管覆盖面,形成有效的动态监管网络和考核评审机制,将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落到实处。深入调研,配合市有关部门抓紧出台建筑节能管理条例、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条例等政策法规,研究建立能源消耗总量和重点行业能源消耗增量的控制办法,切实解决目前所存在的法规缺失和体制障碍,提高节能减排工作的强制性和约束力。

(三)合理规划布局,提高节能减排的绩效性。坚持节能减排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有机结合,按照“十一五“规划,知难而上,有序推进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企业的调整淘汰。完善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和产学研联动机制,培育中介组织,依托专业力量,聚焦示范项目,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提高节能减排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打造信息平台,畅通供需渠道,组织经验交流,引导和帮助企业实行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降低成本,提升实效。加大政府采购向节能减排倾斜的力度,率先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能源。

(四)完善政策体系,调动节能减排的自觉性。制定完善区节能减排扶持政策,重点研究财税政策和专项资金的综合使用,激励方式和受益范围的合理界定,资金投入和产出效益的科学评价,加大对重点扶持领域、项目、产品和单位的倾斜力度,并最大限度地放大政策资金的引领效应。加强市区联动,积极向市相关职能部门建议,加快推进能源价格机制改革,多领域、大范围地实施节能成效激励政策,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篇2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是推动我市环保系统进一步思想解放、改进工作作风和创新工作机制的重要举措,也是进一步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为正确把握环境监察工作与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把科学发展观理念贯穿于环境监察工作的始终,切实在工作实践中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指导和推进我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近期,围绕 “服务促发展、监管促提升”的主题,我走访了张渚、西渚、太华部分重点企业结合生态市创建、节能减排等工作进行了相关调研。

调研中实地查看了宜兴市苏南纸业有限公司、宜兴市兴茂纸业有限公司动态短流程内循环水处理设施,宜兴市苏南印染有限公司、宜兴市新伟隆印染有限公司、宜兴市伟业印染有限公司提标升级处理设施,无锡市天竹漆业有限公司、宜兴市千威漆业有限公司油漆酯化废水收集处置设施,张渚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提标升级设施等共13家企业的落实主要污染物减排和环保限期整改情况。听取了造纸、油漆、纺织、印染等4个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开展污染防治落实主要污染物减排情况汇报,了解到企业在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提标升级的推进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获得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体会。

一、基本情况

为切实加强环境监管,有效化解太湖蓝藻危机、和太极洞污染事件给我市带来的不利因素,今年由我局牵头农林、水利、经贸、纪检、工商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成立市环境联合执法大队,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任大队长,监察工作形成自上而下横向联合的执法形式,大大提升了环境执法的威慑力。

执法监管工作中采用突击检查、区域交替检查、地毯式清查等多种创新方式,始终保持高压监管态势;不断拓展检查广度和深度,今年以来在上级部门近30批次的高密度明察暗访中,我市没有出现一起大的环境问题,工业企业的平均达标率按老标准达到70%左右,按新标准达到50%左右,在全省名列前茅。同时监管工作中高度重视对查实问题整改情况落实跟踪监管,对国家、省、无锡市等各上级条线部门和环保部门检查中查实的问题,逐一实行挂牌督办,明确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落实责任部门、责任人和督办人,并定期将整改进展情况和处理意见,向市委书记、市长、分管副市长进行汇报。并通报所在镇(园)人民政府,请各镇(园)人民政府对存在问题的企业加强环境监管,督促企业切实整改到位。

通过强有力的监管手段,我市环境监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达到了市委、市政府“确保水质好于周边地区,确保不发生大的环境污染事故”的目标。在10月上旬召开的全省环境监察工作会议上,我监察局作为全省惟一的市级环境监察部门作了经验交流发言。通过实施严密、严格、严肃的执法监管,促进我市地方政府和企业在环境治理工作中的多方面重大转变和提升,此次调研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由“被动治理”为“积极治理”的环境保护意识的转变: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高度重视环境管理,思想意识由以往的只重视经济效益向经济环保并重转变,一些企业主由以往一问三不知的环保“门外汉”逐步成为行业污染治理方面的行家里手,通过完善治污设施、生产技术改进、资源综合利用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取得“减污增效”的实际效果。在治污设施提标升级改造中不再是以往的“被动治理、消极观望”,而是积极寻方案、找技术、舍得投入,“重企业经济效益、轻环保社会效益”的老观念有了重大转变。

(二)企业“软件硬件升级”发展的内部环境有了较大转变:

企业生产过程中“跑冒滴漏”,现场环境“脏乱差“的现场已不多见,在完善污染治理设施的同时,厂容环境也得到长足的提升:物流堆放有序,沟渠保洁,雨污分流等细节显示出企业在污染防治硬件方面有了较大转变,制度标语上墙,台帐资料完整、专人定岗定位等措施也显示了企业在管理软件方面有了较大提升,企业内部生产环境较以往有了较大转变。

二、存在问题

调研中我们深切感受到我市的环保执法环境进一步优化,绝大多数企业主的环保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群众对环保工作的满意度逐步提升。这些进步与环保部门近年来所做的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是分不开的。但在肯定监管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到环境监管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不足,亟需在今后工作中着力解决:

(一)、工作成效与当前严竣的环保形势尚有差距。在应对上级部门的各类检查中,我们还不能做到信心十足胸有成竹,究其根源还在于我们的工作仍存在许多薄弱的环节,例如在对一些小企业的监管方面工作还存在不细不实的情况,在上级部门的执法督查中还是有仓促应对突击应对的情况,包括在企业治理工艺的细节方面我们执法人员在自行检查中并未及时发现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上级部门检查中却暴露出来,往往成为通报的焦点。

(二)、业务能力有待加强,服务水平还待提高。各次检查中也暴露出我们部分监察人员缺乏查实查细的钻劲和韧劲,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在推进环保整改的执行力方面有所欠缺。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重监管,轻服务”的现象还明显存在,在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指导企业完善治理技术、攻克治理技术方面的疑点难点问题的方面,能力还显得薄弱。

(三)、地区间的监管差异明显,不平衡性还很突出。总体看来我市东部沿太湖地区企业环境意识普遍好于西南部 地区企业,重点企业环境意识普遍好于小型企业。调研中也反映出部分企业仍存在环保法制意识淡薄和安于现状的心理,少数化工企业存在生产与治污不够协调的问题还很突出。原因之一是治污设施投入和运行成本较高,加之受到今年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受利益驱动,有些企业治污设施配备不全或运转不正常,治污设施成为应付环保检查的摆设;原因之二是环保执法工作存在疏漏之处,仍存在诸多盲点死角,执法工作的不平衡性导致有些局部区域环境污染较重,群众投诉反响较大。

三、几点建议

针对我们目前面临的环境形势,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群众利益观,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法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和落实,在今后一段时期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提高科学发展意识,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要通过发展来解决经济与环境保护问题,通过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来促进发展,走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之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稳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行清洁生产,促进企业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对决定转产、搬迁的开发区化工企业,要做好督查工作,确保企业按进度转产或搬迁。

篇3

针对这种情况,我委一直通过大力宣传、强化考核和加强管理,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节能工作成效显著。充分利用每年举办的全国节能宣传周等活动,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的节能意识、资源意识和环境意识。建立健全重点用能单位和用水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定期下达全市重点用能、用水单位的能耗、水耗定额,依据定额执行情况提出具体的节能降耗目标,加强监督和考核,促进企业节能。“*”期间,全市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约9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4万吨。二是清洁生产稳步推进。积极推进《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实施,先后组织40多户重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28户企业已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提出有关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方案2000多个,取得直接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三是资源综合利用成绩突出。目前全市共有资源综合利用企业100多家,年销售收入60亿元左右。2005年全市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102.1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9.7%,远高于全省89.5%的平均水平。“*”期间全市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项目、产品)68个,实现“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57.2亿元,减免税金1.8亿元。四是城市集中供热发展迅速。全市已铺设集中供热干、支管109千米,发展热用户122个,热源厂4家,已编制完成了《城市供热工程规划》。五是循环经济产业初具规模。利用次小薪材生产中密度板和高密度板,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业,已建立一批如东盾人造板、雅尔斯人造板、惠泰木业等大型木林加工企业,年木材加工能力近百万立方米;新建了淮钢集团回收利用高炉煤气和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鼎元科技公司利用稻(麦)秸杆生产墙板等一批重点循环经济项目。

下一步我委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部署,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而促进我市节约型社会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加强考核,确保完成单位GDP能耗指标。从今年开始,建立全市和各县(区)万元GDP能耗、万元GDP能耗降低率、万元GDP电力消费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公报制度,对各县区和重点企业提出具体考核指标,逐层分解,落实责任,督促检查和考核。推荐、鼓励、服务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重点推广列入《节能设备(产品)目录》的终端用能设备(产品)。同时,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节能宣传,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使节能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二、分类指导,积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对应列入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认真组织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对不属于强制性清洁审核的企业,重点围绕我市100多户年综合能耗3000吨标准煤以上和年耗水5万吨以上的重点用能、用水企业,组织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确保每年有10户以上的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通过开展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和环保模范企业以及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创建活动,树立一批清洁生产示范典型,通过典型引导,推动清洁生产工作的全面开展,并逐步向一、三产业和民营中小企业全面推广。

三、抓好重点,全面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抓好盐化工行业的废水、废渣、废气、余热、余压的回收利用;轻工行业的废渣、余热以及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建材行业的煤渣、粉煤灰、磷石膏、硫酸渣等大宗固废的综合利用。突出抓好*淮钢集团有限公司的年产60万吨高炉渣微细粉综合利用项目、安邦电化有限公司的热电烟气脱硫及灰渣综合利用改造工程等18个重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实施。同时,认真做好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工作,全面落实资源综合利用各项优惠政策。确保“*”期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

篇4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会计报告;环境会计理论

一、引言

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处理好企业当中经济效益、资源效益及环境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环境会计所具有的职能即是帮助企业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环境会计工作即是现代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管理手段。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一般企业在保证环境不被污染、确保资源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去获取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进而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企业开展环境会计工作能够有效处理转嫁给社会的环境成本内部化的问题、有效遏制企业的短期行为、优化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促进企业承担其应有的环境责任,促进企业在未来生产经营过程中实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战略的进程。

二、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会计报告概述

1.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既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做到不损害后代人的需要的发展战略,而且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人类尽可能的去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这属于生态环境效率问题。第二,尽可能的促使环境在各代人之间产生一种平衡,这就属于生态公平,属于社会方面的问题。所以可持续发展讲究的是促进人与自然间的和谐相处,是保证环境、经济以及社会等能够真正实现良性循环促使人类长期发展的保障。

2.环境会计报告概述

环境报告也称环境信息披露和环境信息公开等,主要是指政府或者是企业能够通过某种形式来向公众出相关的环境方面的信息,能够使人民群众充分的了解环境方面的具体状况,从而共享环境方面的信息,能够有效的激起人民群众对于环境保护的行为和欲望,并对一些环境破坏的行为产生相应的压力及束缚,最终保证社会经济和资源以及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并促成一个良性的发展循环。环境报告在其真正发展的过程当中是有财务报告附注、环境会计报告以及独立环境报告等形式,而其中的环境报告和环境会计报告则是其中最主要的两种形式。

三、目前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所存在的问题

1.环保认证信息披露不够全面

目前我国的企业在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的同时,只有极少数一些企业是通过了环境管理的认证体系,如今很多的企业,在对外的环境披露过程当中只是表明其是内部的环境管理是严格按照国际规定的标准环境管理体系来实行的,并没有表明其是否通过了国际环境管理的认证。一般这些没有经过认证的企业都是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另外,我们国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缺少全面、系统性的环境信息指标。部分报告只是简单几句定性式地描述。有的甚至还未有一些必要的环境指标。侧重披露企业环境方针,未有实施后的成果数据,这些都直接会影响外部信息使用者评估依此企业的环境业绩,大大削弱了环境信息的披露作用。这就说明这些企业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环境的管理体系。

2.环境会计中环境业绩方面的指标表述简单

环境业绩是对企业环保活动成果进行的说明,是环境报告书的核心部分。环境绩效评价指标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从性质上分为:绝对指标、相对指标、指数指标、加总指标和加权指标。企业环境绩效是企业健康、绿色发展的评价标准,是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污染治理成果的体现。现阶段,部分企业对企业环境业绩的重视不足,缺乏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落实。基于企业环境绩效的两个角度分析:财务角度分析和环境质量角度分析。企业没有有效地将环境会计工作实施到以提升环境条件、促进企业经济增长、企业效益提升带动环境质量工作的良性循环。本质上,企业落实环境业绩工作不够彻底。同时,企业相关环境的业绩数据存在问题,企业在对其可持续发展环境会计报告进行披露的过程中,表述不够系统、全面。这种虚假行为直接影响相关信息的真实度、影响企业管理者做出相应的环境战略决策,间接影响了环境信息披露的积极作用。

3.缺乏环境会计管理的人才

从理论的层面上来分析,财务会计人员通常主要是对会计信息的报告、收集、记录以及针对会计人员的管理等方面进行负责,具体负责的是对会计信息的整理、分析以及传递,这两者的分工职责较为清晰和明确。而且,在我国大多数企业当中财务会计部门,其中多数担任普通财务会计的人员几乎都是一人兼两职,而且没有设置相关的、具有单独性质的财务会计管理方面的岗位。同时,我国部分从业人员对于环境会计核算缺乏一定的系统培训、学习,这就使得企业开展环境会计工作力不从心,对环境会计工作没有形成制度化,其信息披露工作过程中缺乏真实性、科学性的问题突出。企业环境会计是企业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的、多学科综合性的新型学科。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结合丰富的实践,因此对环境会计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综合素质更加突出。目前,基于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建设事业严重落后,缺乏良好的背景保障,导致相关企业管理人才培养力度不足,相关从业人员素质不够。因此,建立环境会计管理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主要是希望环境管理会计人员必须具有专门的、专业的管理、财务、环境以及环境经济学等多个领域方面的知识,需要将这些丰富的知识充分的运用到实际,通过丰富基础专业知识、大量实践模拟,有效提升从业人员综合职业素养。如今,我国环境会计管理方面的高素质人才普遍较少。环境管理会计人才的缺失直接影响了环境管理会计系统的构建和运行。

4.第三方的审计缺失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开展的环境会计报告工作没有经过第三方机构审核认证。虽然有一些环境会计报告中存在第三方的意见,但这些意见都很笼统,而且几乎都是那些非专业人士和政府部门的评论,这些都不足以说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数据的可信度。这样就会造成虚假信息四处传播,最终将造成人们对于企业所披露出来的环境会计信息产生严重的怀疑,这样不但造成了极大的社会舆论,同时也增加了企业内部环境会计人员的压力,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出现。

四、基于可持续发展促进环境会计的对策

1.强化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会计观念

首先,基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环境会计落后的现实状况,强化政府在促进企业环境会计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通过政府提升企业开展环境会计工作的自愿性与积极性。其次,依靠政府的作用加强企业环境会计的国际经验交流,通过对世界先进经验、理论的研究,基于对我国基本国情的统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可持续发展体制,强化我国企业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会计观念的先进性。再次,进行积极的环境会计宣传,注重社会性的环保知识教育。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积极提升社会的环境意识是有效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改革的基础。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为基础,强化环境会计知识普及是亟待解决的基础性工作。

2.构建科学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

基于环境会计多学科结合的特殊性,注重学科交叉运用的理论研究,通过对环境、经济、会计、发展等交叉领域有机结合。基于环境会计的地域性,因地制宜的环境会计理论指导体系是其良好发展的开端,建立完善的环境会计知识体系,寻找适宜的计量方法,从而促进企业建立相应的环境会计体系解决实际企业实际面临的问题。

3.健全环境会计相关法律内容

健全企业环境会计法律内容,增加相关企业环境报告条款,以法律的形式“强制性”促进企业开展环境工作,落实好环境相关申报和登记工作。此外,法律中应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法律控制的范围,所强制要求的信息披露范围不仅局限在企业的环境影响方面,同时要扩大到对社会方面的影响,和民众对于信息披露的权力。第二,法律条款要强制性要求企业向政府的有关管理机构报告环境相关信息。第三,促进企业环境信息的透明化进程,强化社会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的权力。因此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法律的保障是最有力、最科学的方式。

4.强化环境会计人员核算培训

企业的管理者通常是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的真正执行者,而真正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具体操作人员,则是企业内部的会计相关从业人员。所以,在真正贯彻以及执行信息披露工作时,企业应当主动公开和披露出环境信息当中的有效真实数据,同时还应当对相关的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教育,保证其能够清晰准确的掌握主动公开和披露环境信息所要求的各项专业知识。所以在真正进行教育和培训的过程当中,在对相关人员实施环境会计理论培训的同时,还要保证其能够清晰准确的掌握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生产工序。因此,高专业素养的环境会计人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五、结语

总而言之,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是人类发展创新与变化的进步,由不同角度对企业内的环境会计核算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而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观念、战略以及理论认识,是环境会计产生、发展的原动力。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经营主体,所以一定要对此高度重视,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背景下的环境会计理念,同时,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通过企业的环境会计手段,促使企业绿色生产的过程,同时把企业环境会计当成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提供力量。

参考文献:

[1]仇荣国,张建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演化博弈分析――基于媒体正面引导的视角[J].企业经济,2014(10).12-16.

[2]童音音.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展望[J].商场现代化,2014(24).32-33.

[3]刘海丹,李玉萍.中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综述――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14(25).45-55.

[4]魏蔷微.国有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探究[J].中国商贸,2014(21).123-131.

[5]Ngwakwe, C. C.(2012), Rethinking the accounting stanc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st. Dev., 20: 28C41.

篇5

一、现状

我省2005年被国家列为首批循环经济试点省。几年来,我省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第一批)工作的通知》精神,认真抓好循环经济试点的组织实施工作,加强规划引导,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加大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推进力度,深化试点,全面推进,取得初步成效。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全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28%,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年度节能目标;2007年全省主要污染物cod和so2排放量分别比2006年下降了4.87%和7.96%,连续两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减排目标;2007年全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较上年下降17.1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67%,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城市污水处理率82.5%,比上年提高0.68个百分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0%,比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总体来看,我省循环经济工作已进入由局部试点转向系统化推进的全面发展阶段。

(一)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政府工作重点。一是省委、省政府在所有全局性会议上明确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省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政府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分解到各有关部门,并对落实情况定期进行督促检查。二是先后出台了《xx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xx省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省政府召开全省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专题部署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批转省经贸委、环保厅等部门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分阶段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三是设立省级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四是全省各地政府推动力度不断加大,全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得到加强。南京、无锡、苏州、南通、扬州、连云港、宿迁、泰州等市相继成立了循环经济和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南京、苏州等市在市级财政预算中专项安排了发展循环经济扶持资金。全省已初步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

(二)试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一是推进试点工作向系统化方向发展。2006年,省经贸委、环保厅、外经贸厅联合在全省范围内选择15个城市、15个园区、100家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探索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循环经济实践形式,培育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示范企业、工业(农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城市。二是推进试点向深度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专项资金的引导示范作用,重点支持试点单位实施示范意义较强的循环经济项目,积极推动资源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以及产业之间的循环利用。苏州高新区、扬子江冶金工业园区、xx春兴合金(集团)有限公司、宜兴协联热电公司、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扬州经济开发区等9个单位先后被国家列为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有6家开发区被批准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有12家开发区被批准创建省级生态工业园。柏科(常熟)电机有限公司被国家列为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企业。三是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通过试点,为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gdp能耗、cod和so2的排放量不断下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通过了国家环保部、商务部、科技部联合组织的考核验收,将被命名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在全国首批3家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我省将占2席。常州钟楼经济开发区以“零地”招商为手段,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构建园区生态网络,已被命名为首家省级生态工业园。扬子江冶金工业园区综合运用能量梯级利用、余热余压利用、废弃物资源化、产业链生态延伸等技术,打造绿色钢城,经济效益显著。xx春兴合金(集团)有限公司突出稀贵金属再利用,加快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取得较大进展。废铅酸蓄电池回收和机械化破碎分选预脱硫工程已动工建设,废铅酸蓄电池回收体系进一步完善。南通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通过循环经济项目的实施,目前集团已形成了制种、栽桑养蚕、蚕茧收烘、缫丝、绢纺、织绸、服装一条龙“公司+工厂+农户”的茧丝绸产业化经营体系,在发展农业区域循环经济与丝绸生态工业园以及静脉产业相结合的循环经济模式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宜兴协联热电公司利用企业生产中产生的柠檬酸高浓度有机废水作为脱硫的营养剂,不仅每天可消耗大量的高浓度废水,而且可以把单质硫置换出来成为硫酸厂的资源。与传统的石灰石法比,每年减少的资源消耗和产生的副产品收益可观。

(三)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坚持“节约优先”的发展方针,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突出抓好节能降耗。一是初步建立了通报审查考核的基本制度。通过建立单位gdp能耗公报制度、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和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等基本制度,加强引导和源头把关。二是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按照国家有关要求积极组织淘汰落后的电力、炼铁、炼钢、建材、电解铝产能;关闭所有的石灰法制浆企业,淘汰落后的化学制浆、酒精、淀粉企业的生产线,查禁“十五小”、“新五小”企业;结合全省化工行业专项整治,调整化工行业产业结构,实现产品的升级、结构的优化,2007年全省现已依法关闭违法违规化工生产企业2713家。开展淘汰落后用能设备“三年攻势”,现已淘汰高耗能变压器、空气压缩机、锅炉、电机等落后用能设备约1万台。三是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围绕冶金、化工、建材、电力、纺织等五大重点耗能行业,以燃煤锅炉(窑炉)改造、热电联产、电机节能、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为重点,共组织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100余项,年节能200万吨标准煤。四是组织实施重点耗能企业节能行动。组织67户“千家企业”和126户“百家企业”开展能源审计、编制节能规划。五是全面推进商业和农用、农村建筑、交通、政府机构等各领域节能。六是认真落实国家鼓励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大力推进以共伴生矿和工业“三废”为重点的资源综合利用。2007年,全省经认定的综合利用企业558家,累计1865家,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5%,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综合利用电厂装机容量达到120万千瓦以上。

(四)清洁生产大面积推行。一是依法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制定实施了《xx省清洁生产“十一五”行动纲要》,围绕淮河、太湖、长江、南水北调沿线等重点流域和化工、印染、酿造、造纸、电镀、钢铁等重点行业,组织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2007年全省共有845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其中自愿审核717家、强制审核128家。1997年以来,全省累计审核企业达3600家,在全国名列前茅。二是加快实施清洁生产方案。坚持“积极主动、先易后难、持续实施”的原则,积极推进先进清洁生产工艺技术改造方案的实施。“十一五”前两年,全省1650家企业在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基础上,投资18亿元,实施2000项中高费改造方案。3600家企业,累计节能900万吨标准煤,企业削减主要污染物20%,增收节支效益达60亿元。三是加大省级扶持力度。2004年以来,运用发展循环经济、污染防治、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等专项资金支持了多个清洁生产先进技术、工艺改造项目的实施。四是拓展审核领域,提高清洁生产水平。清洁生产审核正在向一、三产业拓展。

(五)技术开发应用取得新进展。一是组织力量在资源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清洁生产及环境友好材料等相关领域开展了科技攻关,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xx省交通科学研究院针对目前公路养护建设中出现的大量沥青路面旧料处理及恢复路面沥青材料性能和路用性能问题,自主研发出高效沥青再生剂,这种沥青再生剂应用于路面的再生利用,能够节约大量的沥青和砂石材料,有利于处治废料、节省能源、保护环境,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我省开发的陶瓷分离膜技术在许多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开发的树脂法处理有毒有机化工废水技术在核心技术上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二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在技术应用领域,以减量化为重点,应用余热余压利用等技术实施技术改造,推动了循环经济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十一五”前两年共实施了260多个项目。其中工业余热余压利用项目61项,能量系统优化(系统节能)项目65项,废弃物资源化项目75项。

(六)政策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一是加强规范和引导。省政府先后出台《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若干政策措施》、《推进环境保护工作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分别从强化产业政策导向、健全价格杠杆调节机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二是加大经济调节。去年在全国率先提高排污收费标准,从2007年7月1日起,提高废气排污费征收标准。落实差别电价政策,提前实施国家规定的差别电价加价标准。三是推进市场化运营。努力形成多元投入机制。全省已有500多家排污单位实现了治理设施的市场化运营。去年全社会环保投入510亿元,占gdp的比重比2000年提高0.8个百分点。

二、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够深刻和全面。一些地区和部门及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对能源资源约束及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缺乏足够认识,一些地方仍把gdp增长作为硬任务、把节能减排当作软指标,清洁发展、集约和节约发展、循环利用资源和生态文明的意识不强,还没有完全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规模、轻消耗的思想。有不少的人将循环经济单纯地理解为垃圾经济,把循环经济简单地归结为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资源化。循环经济包括整个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过程,要求尽可能从全过程避免和减少废弃物产生。循环经济不但要求从物质流动的全过程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产生,而且特别强调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过程中前两个过程的重要性。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要发展节省稀缺性原材料的循环经济,更要重点发展针对水资源、土地资源和能量资源高效利用的循环经济。二是资源利用水平总体不高。资源利用方式较为粗放,资源生产率与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从产值能耗看。2006年全省每万元gdp、规模以上工业每万元增加值能耗虽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6%、38%,但高于xx,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从单位产品能耗看。2006年,我省火电供电煤耗虽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克左右,但比世界先进水平高;全省新型干法水泥综合能耗约、合成氨单位产品能耗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省主要耗能产品单位能耗高出10%—50%。三是再生资源产业化、规模化水平不高,废弃产品再制造发展滞后。四是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完善。政府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稳定投入机制在部分地区还未形成,企业缺乏加大投入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尚未建立有效的经济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价格形成机制还未能充分反应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缺乏鼓励减量化的税收优惠政策,发展循环经济还没有真正成为市场主体的自觉行为。

三、目标

发展循环经济对xx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特别重大。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环保优先和节约优先,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废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增强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从预期目标看,为了实现“十一五”规划和本届政府提出的目标任务,2008年全省单位地区产值能耗需下降4.4%;单位地区产值取水量下降4%;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68%;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3.6%,cod排放量削减3.0%,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示范企业和工业(农业)示范园区。到2012年,全省要建立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在确保完成“十一五”目标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0%、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分别下降15.1%、18%的基础上,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进一步削减,建成大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示范企业和工业(农业)示范园区,把我省建成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区。

四、措施

篇6

调研中实地查看了宜兴市苏南纸业有限公司、宜兴市兴茂纸业有限公司动态短流程内循环水处理设施,宜兴市苏南印染有限公司、宜兴市新伟隆印染有限公司、宜兴市伟业印染有限公司提标升级处理设施,无锡市天竹漆业有限公司、宜兴市千威漆业有限公司油漆酯化废水收集处置设施,张渚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提标升级设施等共13家企业的落实主要污染物减排和环保限期整改情况。听取了造纸、油漆、纺织、印染等4个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开展污染防治落实主要污染物减排情况汇报,了解到企业在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提标升级的推进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获得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体会。

一、基本情况

为切实加强环境监管,有效化解太湖蓝藻危机、和太极洞污染事件给我市带来的不利因素,今年由我局牵头农林、水利、经贸、纪检、工商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成立市环境联合执法大队,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任大队长,监察工作形成自上而下横向联合的执法形式,大大提升了环境执法的威慑力。

执法监管工作中采用突击检查、区域交替检查、地毯式清查等多种创新方式,始终保持高压监管态势;不断拓展检查广度和深度,今年以来在上级部门近30批次的高密度明察暗访中,我市没有出现一起大的环境问题,工业企业的平均达标率按老标准达到70%左右,按新标准达到50%左右,在全省名列前茅。同时监管工作中高度重视对查实问题整改情况落实跟踪监管,对国家、省、无锡市等各上级条线部门和环保部门检查中查实的问题,逐一实行挂牌督办,明确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落实责任部门、责任人和督办人,并定期将整改进展情况和处理意见,向市委书记、市长、分管副市长进行汇报。并通报所在镇(园)人民政府,请各镇(园)人民政府对存在问题的企业加强环境监管,督促企业切实整改到位。

通过强有力的监管手段,我市环境监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达到了市委、市政府“确保水质好于周边地区,确保不发生大的环境污染事故”的目标。在10月上旬召开的全省环境监察工作会议上,我监察局作为全省惟一的市级环境监察部门作了经验交流发言。通过实施严密、严格、严肃的执法监管,促进我市地方政府和企业在环境治理工作中的多方面重大转变和提升,此次调研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由“被动治理”为“积极治理”的环境保护意识的转变: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高度重视环境管理,思想意识由以往的只重视经济效益向经济环保并重转变,一些企业主由以往一问三不知的环保“门外汉”逐步成为行业污染治理方面的行家里手,通过完善治污设施、生产技术改进、资源综合利用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取得“减污增效”的实际效果。在治污设施提标升级改造中不再是以往的“被动治理、消极观望”,而是积极寻方案、找技术、舍得投入,“重企业经济效益、轻环保社会效益”的老观念有了重大转变。

(二)企业“软件硬件升级”发展的内部环境有了较大转变:

企业生产过程中“跑冒滴漏”,现场环境“脏乱差“的现场已不多见,在完善污染治理设施的同时,厂容环境也得到长足的提升:物流堆放有序,沟渠保洁,雨污分流等细节显示出企业在污染防治硬件方面有了较大转变,制度标语上墙,台帐资料完整、专人定岗定位等措施也显示了企业在管理软件方面有了较大提升,企业内部生产环境较以往有了较大转变。

二、存在问题

调研中我们深切感受到我市的环保执法环境进一步优化,绝大多数企业主的环保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群众对环保工作的满意度逐步提升。这些进步与环保部门近年来所做的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是分不开的。但在肯定监管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到环境监管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不足,亟需在今后工作中着力解决:

(一)、工作成效与当前严竣的环保形势尚有差距。在应对上级部门的各类检查中,我们还不能做到信心十足胸有成竹,究其根源还在于我们的工作仍存在许多薄弱的环节,例如在对一些小企业的监管方面工作还存在不细不实的情况,在上级部门的执法督查中还是有仓促应对突击应对的情况,包括在企业治理工艺的细节方面我们执法人员在自行检查中并未及时发现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上级部门检查中却暴露出来,往往成为通报的焦点。

(二)、业务能力有待加强,服务水平还待提高。各次检查中也暴露出我们部分监察人员缺乏查实查细的钻劲和韧劲,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在推进环保整改的执行力方面有所欠缺。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重监管,轻服务”的现象还明显存在,在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指导企业完善治理技术、攻克治理技术方面的疑点难点问题的方面,能力还显得薄弱。

(三)、地区间的监管差异明显,不平衡性还很突出。总体看来我市东部沿太湖地区企业环境意识普遍好于西南部地区企业,重点企业环境意识普遍好于小型企业。调研中也反映出部分企业仍存在环保法制意识淡薄和安于现状的心理,少数化工企业存在生产与治污不够协调的问题还很突出。原因之一是治污设施投入和运行成本较高,加之受到今年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受利益驱动,有些企业治污设施配备不全或运转不正常,治污设施成为应付环保检查的摆设;原因之二是环保执法工作存在疏漏之处,仍存在诸多盲点死角,执法工作的不平衡性导致有些局部区域环境污染较重,群众投诉反响较大。

三、几点建议

针对我们目前面临的环境形势,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群众利益观,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法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和落实,在今后一段时期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提高科学发展意识,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要通过发展来解决经济与环境保护问题,通过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来促进发展,走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之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稳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行清洁生产,促进企业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对决定转产、搬迁的开发区化工企业,要做好督查工作,确保企业按进度转产或搬迁。

篇7

一、我市经济发展环境的现状

年初以来,我市的经济发展环境,经过市、县(区)两级党委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全市上下方方面面的积极推进和整治,呈现出越来越好的发展态势。各项优惠政策逐步得到了落实,“三乱”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工作效率有所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优化,行政执法逐步规范,监督力度不断加大,有力地促进了市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

1、领导重视层次高,推进力度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的经济南市展环境工作。年初发绥发[2003]3号文件下发了《全市整冶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总体思路,重点任务,时间步骤,保证措施和要达到的目标。二月份,市委市政府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全市集中整冶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此外市人大、政协召开的“两会”上、市纪委四次全会和市本级规模推进工作会议等大型会议上,市级几大班子都对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做出了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县(市)区都成立了由书记为组长,主管经济工作的副书记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专题领导小组,下设专项推进办公室。层层落实了目标责任,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措施,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领导小组统一协调、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和组织体系,为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宣传教育工作抓得实,舆论氛围浓。一是全市广泛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开展了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宣传教育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步形成了领导重视、群众关心、全社会参与的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浓厚社会舆论氛围;二是加强了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教育,提高了领导者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政策水平和法律意识;三是强化了对公务员、企业厂长(经理)WTO知识的培训,提高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四是加强了对青少年法制教育,从基础、源头上预防了犯罪,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3、法制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纪检监察机关加大了对影响经济发展的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上半年,全市共查处破坏经济发展环境案件64件,处分89人。法院加大了执法和审判工作力度,对涉及经济犯罪的案件做到了从快从速处理。全市法院系统2002年共受理各类案件29,256件,审结28,508件,结案标的额达5.54亿元。两年来全市法院为企业减缓免诉讼费20多万元,减负3亿元。检察院加大了对各类犯罪的查处力度,加强了对经济案件的诉讼监督,主动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2002年,共办理国有资产流失案件6件,提起抗拆100多件,查办经济犯罪120件,挽回经济损失100多万元。公安部门加大了“打黑除恶”和对经济案件的侦破力度,有效地震慑了犯罪,规范了行政执法人员行为,维护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工商、税务、环保、交通、城建等其它行政执法部门也都从本部门职能出发,制定了多项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措施,受到群众好评。

4、服务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服务质量逐步提高。全市各行政执法、综合管理、社会服务部门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双评活动,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和承诺制,着力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树立了良好的部门形象和行业形象。各地进一步加大了行政审批改革力度,规范了审批行为,减少了审批环节,普遍实行了“一站式”办公。各县(市)区还强化了对服务中心的投资建设,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庆安县实行了行政机关审批事项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全市在各行业开展了治乱减负工作,对企业加大了扶持力度,对域外企业实行零干扰、免打扰。2002年,市本级仅为三精药业、银娃乳业、客运枢纽工程减免基础建设配套费400万元,减免排污费38万元。各地还深入开展了对行政执法的评议监督工作。庆安县的季度评议,肇东市的全行业评议,都是成功的范例。通过评议,对执法部门形成了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促进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5、政策环境进一步放宽,对招商引资工作起到了助推作用。全市结合实际制定有利于企业和外商生产经营的优惠政策文件148份1340多条;共清理文件3000余份,废止制约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60多份。肇东市制定了《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六项制度》、《肇东市创建优良发展环境“十条禁令”》等多方面的政策措施,在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上迈出了较大步伐。庆安县先后出台了《庆安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庆安县鼓励房地产开发优惠政策》等,极大地增强了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我市对招商引资政策进一步放宽,特别是对进入开发区的企业,在办理手续、土地使用、税费收缴等方面给予了极大的优惠。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推动了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入开展。上半年,全市共引进项目226个,到位资金11.9亿元,同比增长7.2%。宽松的投资环境,为实现规模推进目标,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动力支持。

二、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我市的经济发展环境虽然有了较大改善,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我市加快发展的要求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服务意识不强,执法工作的整体水平和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有些地方存在说功好、做功差,喊的多、干的少,上热下冷现象。有些行政职能部门轻管理、轻服务,存有较严重的以罚代管,只罚不帮的现象,错误地认为管理就是处罚,服务就是收费,导致管理职能弱化和执法目的扭曲。有的行政执法行为不规范,文明执法意识不强。有些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言行粗鲁,态度冷、横、硬、冲,勒拿卡要报等不正之风较为严重,该办的事顶着不办,可办可不办的事拖着不办,可这么办可那么办的事卡着不办。有的部门队伍建设抓得不力,对职工干部疏于教育、疏于管理、疏于监督,导致一些工作人员素质差,不懂政策,不熟业务,甚至违法违纪。

二是行政管理体制不理顺,给部门执法带来了一定难度,同时也导致“三乱”加剧,加重了企业负担。如审计部门,由于双重管理体制的束缚,对地方政府和行政执法等部门的审计监督受到了很大限制,难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还有一些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也遇到了同样问题。我们现行的管理体制,存在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人员比例过高。据调查,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全额拨款的3763人,自收自支的3097人,差额拨款的2730人。这些自收自支和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为了保开支,想方设法加重收费。还有的个别单位自行制定收费标准,确定收费项目,使“三乱”现象久禁不止,企业负担减而不轻。

三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个别地方参与竞争,背离了市场经济规律。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规则应当是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便我们有些政府部门还不适应驾驭市场经济规律的工作方法,不能为企业搭台唱戏,造成市场的无序竞争和不平等竞争,违背了市场规律。

四是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力度不够。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和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纪检部门的纪律监督和新闻单位的舆论监督,这些层级监督都发挥了很大作用,但还须进一步加大力度。目前,这些监督还没有真正形成制度化,缺乏统一的协调推进机制。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落实不到位,对一些违法违纪问题惩处的力度不够,往往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致使一些违法违纪的人和事得不到及时有效查处。

五是基础设施及公共环境建设投入不足,硬环境建设滞后。据调查,2002年市本级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费用3000万元,占市本级全口径财政总收入1.9亿元的15%。全市人均拥有城市维护建设资金204元,在全省排第8位,处于下游。南方一些发达城市的开发区已经实现了“九通一平”,可我们现在只达到“六通一平”,个别县(市)“三通一平”也没有达到,而且标准较低。全市现有城市绿地面积仅2432.5公顷,占建成区面积的17.6%(国家现定中等城市为35%)。学校、医院、公园、商店、宾馆、饭店等公共环境建设与发达城市比,明显落后。公共秩序和公共卫生状况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通过调查分析,我市经济发展环境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思想观念滞后。由于在一部分行政管理和执法部门中存在较严重的全局与局部利益错位、管理与服务职能错位,特别是某些领导干部对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思想上存在误区,没有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和“人人是环境,事事是环境”的观念,不能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抓环境建设,因而导致政府某些部门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职能弱化,服务质量和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二是部门利益至上。有些有行政执法执罚权的职能部门,为了本部门利益,为了小集团或个人利益,在行政执法中,违规执法、越权执法、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乱收乱罚,给企业增加了沉重的负担。三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到位。在一些部门和单位,行政审批事项该下放的没有下放,该精简的没有精简,对保留的审批项目缺乏严格规范,审批环节过多,审批程序过于繁杂。一些过时的政策,没有及时清理、修订,个别地方还存在用已经明令废止的政策文件收费的现象。四是社会监督机制不健全。目前,还没有真正形成政府部门为纳税人服务,纳税人有权力监督政府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对策建议

针对我市经济发展环境存在的问题,我们应立足市情,狠抓当前,着眼长远,摆正局部和整体、管理和服务、监督和扶持的关系,进一步强化环境意识,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重点应抓好以下工作:

1、抓领导,确保政令畅通。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环境如何,关键在领导。因此,各级领导要把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精心研究部署,层层落实责任,加强督办检查,狠抓工作落实。特别是经济管理部门、行政执法部门和条条部门的领导,要进一步深化对改善经济发展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从放宽经济发展环境会影响部门、条条发展的误区中走出来,舍小家,顾大家,切实做到放水养鱼,真正树立起“发展是硬道理,改善环境是前提、是关键”的思想,按照市委一届十一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创建优良经济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和市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专题推进组下发的《全市整治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方案》的要求,锛住总体目标,扭住“八项任务”,紧跟阶段步骤,认真做好整治推进工作。

2、抓改革,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把该减的审批项目减下来,把能减化的审批环节减下来,公开收费罚款标准,规范行政行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要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意识,对审批、收费、执罚、检查等行政执法行为要按照法定的程序实施和办理,切实提高行政执法工作的透明度,大力推行政务公开,严格监督、规范公务和管理活动。要继续深入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实行“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公。市县两级政府都要建立“政务超市”,推行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和服务承诺制等项制度,将行政审批、收费、政策咨询等事宜都纳入到政务超市中来,以此建立起办事高效、服务周到、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长效运行机制。在搞好审批制度改革的同时,要积极探索行政制度的改革,理顺开支渠道,逐步减少自收自支人员。大量事实充分说明,只要存在靠罚没收入解决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问题,经济发展环境就很难宽松。

3、抓服务,着力提高工作效能。改善经济发展环境,要在搞好服务和提高效率上下功夫。一要认真清理废止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的政策性、规范性文件,制定出台促进经济发展的更加优惠的政策,对该调整的政策文件要及时调整,并向社会公布,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二要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各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制度,特别是要加强对各项制度、规定执法情况的监督检查,认真解决办事拖拉、推诿扯皮以及刁难勒卡、政令梗阻等违规违纪问题,切实提高工作效率。三要减轻企业负担。严格禁止有关单位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向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保护企业合法的经济利益不受侵害。要建立执法部门联合执法制度,减少到企业检查的次数,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条件,加大服务和扶持力度,主动加强与企业和投资者的联系,积极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各项服务,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篇8

一、总结经验,形成共识,进一步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紧紧围绕支队党总支中心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发展举措,以强化“环境保护,推动科学发展,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主题,紧扣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发展实践,深入查找个人和班子在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影响大队发展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全面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大队环境监察各项工作实现了跨跃式发展。

1、统筹兼顾,内部管理进一步完善。进入下半年,大队人员外出多,工作任务重,为大队增添了更大的责任和压力。而且市里、局系统还组织很多活动需要积极参与。在这种情况下,大队领导合理安排,将有限的人员按组分配,在多重任务来临时,既不影响正常工作,也积极选派人员参加了防恐演习,局系统演讲比赛等诸多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为环保局和监察支队争得了荣誉,同时保证了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开展。

2、稳扎稳打,功夫用在平时。近阶段大队根据市局和支队的工作安排,结合不同时段的不同任务,将重点任务和日常工作相联系,实现“重中带轻、轻重结合”的工作模式。前期在重点做好工业企业污染源普查的同时也圈定了下一步现场监察的重点,近阶段结合市局的“敏感区域”专项行动、锅炉专项行动以及排污收费等几项重点工作,大队开展了突访暗查行动,将一些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在很短时间内及时予以处理,出其不意、事半功倍、不但提前完成了任务,而且对辖区内其他排污企业起到了震慑作用。

3、有的放矢,高效率提前完成任务。有目的、有计划、有措施、有效率地完成目标任务,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上。今年在半年工作总结时,按支队要求的案件标准进行衡量,大队未完成一件,从表面看,在接下来的3个月完成20件案件是不可能的,但是当时大队并未急躁,其实是心中早有计划、方法,只是因为人手不足。而工作是分阶段、讲轻重缓急的、其实我们的案件查处工作早已有计划、有目的地展开了。

4、加大行风工作力度,树立大队良好形象。一是为加强对民主评议行风工作的重视。结合工作实际,按照《民主评议工作实施意见》,不定期组织召开行风评议征求意见会,征求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二是在各种会议上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对民主评议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激发了党员和干部职工参与民主评议工作的积极性,全大队上下形成了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

二、查找问题,分析根源,以科学发展观全面审视环境监察各项工作

在学习调研基础上,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审视大队环境监察各项工作,我们感到,大队还存在许多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经过认真分析和梳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解放思想上,还存在创新性、实效性、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一是虽然充分认识到解放思想是个永恒的课题,必须不断与时俱进,但真正有效推进的措施还不够多,在“务虚”与“务实”的结合上做得还不够好,不善于向解放思想要活力、要动力、要竞争力。二是对解放思想会议讲的多,要求多,但真正管用的措施还不够,表现为一遇到具体问题的解决和处置,就按照“老套路”来办事。“走出去”学习还不够,解放思想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解放思想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破解难题推动发展,但在这方面,还显得眼界不够广、思路不够宽、办法不够多,习惯于自己有什么就思考什么,别人怎么干就怎么做,率先领先、攻坚克难、创新发展的亮点不够多。四是在指导工作上,还存在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性、全面性、自觉性不够的问题。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衡量,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集中表现在坚持科学发展的意识不强,对眼前的“快”和“好”强调的多一些,对今后“创新”和“发展”的要求标准还不够高。

通过分析检查,综合起来看,上述问题的形成,一是既有客观局限性,但更多是在主观方面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研究还不够系统,内涵领悟还不够深刻,精神实质的把握还不够深入,重业务的习惯性思维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二是既有当前环境监察工作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但更多是在应对现实挑战、解决突出问题上,我们的思路还不够开阔、办法还不够多,特别是统筹协调的办法用得还不够好。三是既有在指导思想和方法上统筹协调做的不够的问题,也有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到位,在解决特殊矛盾上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自身创造性工作做的还不够,创新的氛围还不够浓,思维方式、工作方法还有局限,特别是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灵活性、有效性还不强推动工作的思路、方法还不够多、运用的还不够好;四是既有理论学习和工作方法上的深入性、创新性不够的问题,也有在推进工作的指导思想上求稳的问题,在下一步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三、理清思路,明确方向,推动环境监察工作更快更好地科学发展。

理清发展思路、解决突出问题,是学习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要把检查分析作为推动又好又快发展新的起点,进一步树牢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明确发展思路和举措。今后一个时期,我大队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强环境监察,推动科学发展”为目标,牢牢把握环境监察中心工作,强化重点污染源监管,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大力发展环境监察事业,进一步提升管城大队工作能力。

1、进一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继续解放思想,全面落实

科学发展观,结合本职工作,从思想上和理论上武装队伍,进一步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廉洁自律教育落到实处,继续抓

好“学法用法”活动,巩固业务技能,全方位提高队伍素质。

2、在现场工作方面,加大环境监管力度。继续加大对重点污染源的监查力度。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将环境污染隐患制止在萌芽状态,确保辖区环境安全。同时,继续做好限期治理项目、建设项目“三同时”的督查工作。

篇9

一、经济发展环境现状

座谈中,企业负责人普遍认为,今年县委专门成立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办公室,下“重锤”治理经济发展环境,全力支持企业发展。人大、政协对经济环境的关注程度日益增强,加强了对该项工作的领导和监督。改变了以往投诉无门、治理无人的局面。随着政府职能逐步转变,审批项目逐年减少,审批事项向服务中心集中,方便了企业办事。严肃查处了一批损害经济环境的案件,行政执法人员明目张胆地“吃拿卡要”等违纪行为明显减少,雁过拔毛的现象得到遏制。实行奖励纳税大户等制度,形成了亲商、安商、护商的良好氛围。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看到经济发展环境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一些深层次的矛盾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当前的经济环境与经济发展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第一,发展意识不强,企业经营的政策环境仍不宽松。座谈中大家反映,传统的官本位、权本位、利本位意识在一些部门仍然存在,有些干部发展意识不强,习惯用计划经济的管制手段管理企业,居高临下,错误地认为管理就是收费,执法就是处罚,对企业不惜竭泽而渔。有些部门在服务企业,帮助企业跑项目、创品牌、融资等方面的措施不力,扶植企业发展的政策难以落实。座谈中大家反映,尽管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但在土地、税收、金融、工商等方面的政策仍不够灵活,在服务经济建设方面的投入还不足,企业准入的门槛还比较高,一些好的产业进不来,有的来了也留不住,难以形成规模。如南河工程老板中途撤走,亚泰和胜动合作项目黄磷尾气发电无法履约等等。少数部门由于思想观念难以从根本上转变,习惯用条条框框束缚企业,在服务企业发展上支持的少,干预的多;设路标的少,设路障的多。

第二,行政审批项目过多,程序繁琐,行政服务中心的作用发挥不够。座谈中反映,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一些部门面对新一轮市场竞争,缺乏紧迫感,工作中轻服务、重收费,轻监管、重处罚,程序繁冗,服务效率不高。一是行政审批项目偏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发挥不够,行政审批方式单一。二是行政审批手续繁多。有些具有审批职能的单位仍抱着部门权利不放,以种种借口搪塞,至今不进中心。有的虽然在中心设立了窗口,却把行政服务中心当作“收发室”,实行审批职能体外循环。有的行政机关一项许可要经多个科室,涉及到几个分管领导。有的在报批材料上做文章,不实行一次性告知,对申报材料吹毛求疵,逼着企业找关系、做工作。

第三,部分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欠缺,存在不作为、慢作为的现象。大家反映,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服务企业工作中,县领导比部门领导重视,部门领导比中层干部重视,对县领导重视企业发展,帮助企业排忧解难的作法给予高度赞扬。但也认为,有些部门政令不畅,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力度不够。有些部门握有实权的科长、主任等中层干部对待上级决策、政令和要求,以种种借口顶着不办。有些工作人员接到报批项目后,采取“挤牙膏”式的服务,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快办事,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

第四,部分单位自由裁量权过大。有些部门主动上门服务少、宣传政策少,但突击检查多、行政处罚多。在行政处罚中就高不就低,滥用自由裁量权,随意抬高处罚额度,只要在检查中发现一点问题就狮子大开口,等着企业去“做工作”。过大的自由裁量权也容易滋生执法中的腐败行为。

上述种种问题,不同程度地损害了我县经济发展环境,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挫伤了企业二次创业的积极性。因此,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必须引起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

二、经济发展环境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经济发展环境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干部思想观念、行政管理体制及保障机制方面的原因。

一是思想解放不够。思想不解放,发展意识不强,缺乏大胆开拓创新的精神,是造成发展环境不优、影响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少数干部不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市场的办法来解决经济环境中存在的难题和问题,工作中缺乏先进的管理和服务理念;有些执法部门的干部不能正确看待当今市场竞争的压力和趋势,墨守成规,工作中缺乏敢闯敢冒的开创精神,扶持企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腾飞的举措不够得力;有些同志,习惯用条条框框束缚自己的手脚,人为地抬高市场准入门槛;少数部门领导干部受官本位、权本位、利本位思想影响,怕部门职能旁落、怕部门利益受损、怕权力丧失、怕减员削职,在优化经济环境工作中缺乏真抓实干的勇气,有的想方设法保留审批项目,致使审批制度改革难以到位。一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漠不关心,缺乏全局观念、大局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服务意识差,直接影响了经济环境的改善。

二是地方财力不足。由于发展不够,地方财力不足,许多审批项目难以减少,不合理的收费政策不能废止,行政机关的冗员难以精减,“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的问题不能很好解决,发展和生存的矛盾依然存在,这也是经济环境难以迅速优化的直接原因。由此派生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执法等许多有损经济环境的现象难以从根本上遏制,使经济发展和优化经济环境不能同步。由于部门预算不足,为保证部门的正常运转,有些部门不惜为钱执法,以罚代法,导致了收费养人、坐收坐支、以收定支现象难以根除,客观上为损害经济环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是保障机制不健全。首先是责任机制不明确。尽管县委、县政府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但部门落实不够,工作目标不明确,工作内容不具体,工作绩效考核不及时,绩效考核的结果没有很好地与干部任用、奖惩挂钩。其次,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形式单一。一些部门政务公开推行不力,一些行政机关的行政权力得不到有效监督和制约。其三,制度体系不完备。近年来,虽然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中采取了诸多措施,制定了一些相应的制度,但由于这些办法和措施比较零散,没有形成有机整体,制度约束的功能没有充分显现。近几年,纪检监察机关结合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查处了一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但公开曝光不够,以案示教不够,教育和警示作用不大。因此,在当前有效的保障机制尚未形成的情况下,我县优化经济环境的工作依然处于治标阶段,经济发展环境尚未走出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怪圈。

三、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

营造顺畅、宽松、便利、法治的经济发展环境,是决定县域经济发展成败的关键。当前,我县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要实现经济的腾飞,就必须用硬措施建设软环境。从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改革体制、完善机制入手,推进经济发展环境建设逐步深入。

1、进一步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进一步解放,才能带来观念进一步更新,作风进一步转变。要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服务发展”的大讨论,引导干部群众充分认识“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生命线”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开放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增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解决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服务水平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做到在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上,全局意识要强;在效率与程序的关系上,效率意识要强;在服务与监督的关系上,服务意识要强;在创新与规范的关系上,创新意识要强。进一步树立权力就是责任,管理就是服务,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环境就是创政绩的责任意识。要鼓励企业敢闯敢试,只要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都要积极为企业提供发展的舞台。要鼓励干部和企业家交朋友,鼓励采取多种方式支持企业发展,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用真诚留住人才,用优惠政策吸引投资,用优质服务方便投资,用优良的环境培育企业,真正形成“资本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环境走”的局面。

2、进一步优化服务措施。行政服务环境最具决定性,最具带动性,最具能动性。环境决定发展,服务创造优势。因此,创新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率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中之重,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根本体现。一是对外来投资者予以“绿卡”保护。为外来投资者工作、生活、学习提供最大的方便、最宽松的环境,吸引和保护外来投资者在投资兴业,使外来投资者安心、宽心、舒心、放心。促进外来先进思想的渗透和同化,促进外来优秀人才的挑战与竞争,促进外来生产要素的富集和激活,努力形成招商引资的“葡萄串效应”。二是开展部门单位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坚持和完善重大项目许可服务新闻、联审会办、超时默认许可等制度,对重大项目行政许可流程进行全程跟踪问效。三是对规模企业实行上门服务。定期到有关乡镇、企业、工业园区,现场提供面对面服务。定期邀请投资者、纳税人和企业家座谈,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投资者、纳税人和企业家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定期开展送政策上门活动,将有关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优化发展环境的相关制度、涉企收费目录手册等发放到企业,确保政令畅通。

篇10

一、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牢树和贯穿发展循环经念

**人口众多,人均土地、水、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利用资源的效益低下。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多为粗放式、高耗能,以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为沉重代价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背道而弛,这样的“发展”是暂时而低质量,原始型的发展。因此,对**这样的“欠发展、欠开发”的内陆省份来说,大九发展循环经济尤显重要。我省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及子孙后代的事业。

我省以农业为主,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糸农村稳定、和谐发展,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因此,必须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紧迫重要工作长期坚持不懈地抓好。

一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各地应充分利用生态环境较好和区位特点、优势,因地制宜,立足当地自然、人文等优势,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各级应从政策上、资金上、环境上大力鼓励、支持、引导广大农户和有识之士发展循环经济。下大力抓好农产品质量、农产品的深加工、开发,发挥优势形成规模、建成产业,让农产品、特色产品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国内乃至国际市场。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代农业,向科技、向循环、向治理、向市场要发展、要质量、要效益;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培育主导产品,在全省形成以优质粮油、优质茶、中药材、烤烟、甘庶、辣椒、金银花、林果、蔬菜等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以促进农村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二是要注重经济结构调整,优优、整合资源,加强科技创新,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树立“大农业”观念,因地制宜注重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种养加”、“产供销”一条农的生产、服务,大力倡导和推广“公司+农户”、“科研、院校+企业+基地+农产”等行之有效,深受广大农户欢迎的生产、发展、经营模式。积极推广农业生产全过程无害化,倡导“绿色农业”,推行农村循环经济,走新型的发展路子、模式,实现整体推进、综合开发、科学利用的“立体发展”:山上种果,山下养猪,水面养鱼、养鸭,沼气做饭,沼液施肥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二、要把循环经济发展与推动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促进资源的可持利用

我省经济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同时我们也清醒正视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我省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粗放、科技含量不高,经济发展的质量、规模、效益不高,资源消耗、单位成本偏高。因此,我省要又好又快科学发展,必须创新发展观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挥优势,在经济发展的质量上下功夫。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的“高成本”型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科学治理的“高效益、低消耗”型转变。

一是要出台一糸列加快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大力发展现代产业。在全社会鼓励、推广资源循环利用,在资源开发与利用上必须坚持科学、节约的原则,大力推广节能降耗技术,引进清节生产设备,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努力降低对资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二是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要大力推广、使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增加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回收利用率。三是应学习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好经验,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形成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现代工业园生态产业示范区建设,完善产业链体糸,形成良性生产循环,延伸、拓展“资源——产品——再生产”的链条。四新建一批体现循环经济特色的工业生态园区,充分发挥其影响、示范、辐射作用。五是依托我省良好生态条件,大力发展环保型产业,发展生态旅游、名胜旅游、乡村旅游、绿色旅游,以此带动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