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发展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12 17:39: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工智能发展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工智能发展计划

篇1

一、不断完善政策制度体系

山西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社厅《关于加强技师学院建设的意见》、省政府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以及相配套的《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五个专项文件,山西省人社厅制定印发了有关技工院校学籍、教学、学生资助资金、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评选、教讲课(说课)竞赛组织等五个办法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毕业生待遇落实等两个通知。在全省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技工院校管理政策体系,为推动全省技工院校改革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大力加强技工院校办学基础能力建设

加强与发改委、财政、教育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大力加强全省技工院校办学基础能力建设:一是积极争取国家中职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示范校建设项目,有8所技工院校获批承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7所技工院校建成国家中职示范校;二是实施中职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完成和在建重点专业建设项目30个、实训基地建设项目56个;三是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建成和在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11个、省级20个,培养双师型教师1146名;四是积极推动课程教学和培养模式改革,有5所技工院校列入国家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校,有5所技工院校与7家国有大型企业合作,确定1150名学徒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五是经省编委批准,成立了省技能人才教育研究室。

三、充分发挥技工院校服务社会功能

一是确保技工院校学制教育基本稳定,每年学制教育招生稳定在3.5万人以上,全日制在校生稳定在11万人左右。二是积极服务就业创业,面向农民工、企业职工转岗和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群体,积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三是服务脱贫攻坚,实施技能脱贫千校行动。实施6万名“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劳动力免费职业培训,2017年2月21日下午,楼阳生省长到太原市高级技工学校进行调研指导,现场听取了人社厅对推进实施6万名“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劳动力免费职业培训和促进技能就业工作汇报。

四、持续优化技工院校办学环境

篇2

省科技厅以超常举措化危为机,以奋进姿态争先创优,为“六稳”“六保”提供强大创新动力。上半年,科技指标逆势增长,高新技术产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把高新产业做大做强,奋力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制定新一轮“双倍增”计划,在全省推广企业研发项目系统。通过制定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计划、对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实行KPI考核等举措,促进创新平台提质增效,国家自创区、创新型县、人工智能试验区数均居全国第一。

把核心技术掌握在手,奋力建设创新策源新高地。在全国率先启动疫情应急科研攻关,取得一批全国有影响的“硬核”成果。滚动编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进口替代清单,实行“揭榜挂帅”“谁能干就让谁干”。培育战略科技力量,重点在“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领域布局顶级科研机构,已启动x家省实验室建设。

篇3

【关键词】虚拟现实 数字媒体 艺术设计

虚拟现实,英文名为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也称灵境技术或人工环境。VR技术领域几乎是所有发达国家都在大力研究的前沿领域,它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作为一项尖端科技,虚拟现实集成了计算机图形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人工智能、传感技术、显示技术、网络并行处理等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是一种由计算机生成的高技术模拟系统。这种技术的特点在于计算机产生一种人为虚拟的环境,这种虚拟的环境是通过计算机图形构成的三维数字模型,并编制到计算机中去生成一个以视觉感受为主,也包括听觉、触觉的综合可感知的人工环境,从而使得在视觉上产生一种沉浸于这个环境的感觉,可以直接观察、操作、触摸、检测周围环境及事物的内在变化,并能与之发生“交互”作用,使人和计算机很好地“融为一体”,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一、虚拟现实课程简介

随着国内宽带网络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逐渐应用于信息多媒体展示方面。而三维网络展示系统将是虚拟现实技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因此全国各高校相继开设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其中的虚拟现实技术的课程成为国内外教育技术学及媒体传播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之一,它集成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人工智能、多传感器、网络等技术的最新成果,以其沉浸性、交互性和构想性等无可比拟的优点。虚拟现实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重视,比如在教育培训、城市规划、文物保护、游戏娱乐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市场前景广阔;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和863计划等都已将虚拟现实技术列入了研究项目。

虚拟现实课程是以往多个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一个综合运用,课程主要涉及到多个软件与课程的结合,软件包含有Photoshop、AutoCad、3dsmax、Virtools 等,涉及课程有建筑制图、建筑场景漫游、景观绿地设计等专业范围。课程主要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完成一个三维场景的漫游浏览系统, 使其能够流畅,完整的再现一个实际的环境或建筑。其中主要运用virtools 这个软件来实现交互浏览的制作, 这一步骤是整个系统实现人机交互的核心, 最后完成系统的制作并。

二、虚拟现实在国内高校的研究现状

国内在VR方面有较多研究成果的其他单位有国防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西北大学、山东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是国内最早进行VR研究的机构之一,他们首先进行了一些基础知识方面的研究,并着重研究了虚拟世界中物体物理特性的表示与处理,在VR中的视觉接口方面开发出了部分硬件,并提出了有关算法及实现方法。他们还实现了分布式虚拟世界网络设计,建立了网上VR研究论坛,可以提供实时三维动态数据库,提供VR演示世界,提供用行员训练的VR系统,提供开发VR系统的开发平台,并将要实现与有关单位的远程连接。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系对VR和临场感的方面进行了研究,他们还针对室内环境中水平特征丰富的特点,提出借助图像变换,使立体视觉图像中对应水平特征呈现形状一致性,以利于实现特征匹配,并获取物体三维结构的新颖算法。

西安交通大学信息工程研究所对VR中的关键技术——立体显示技术——进行了研究。他们在分析人类视觉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JPEG标准压缩编码的新方案,并获得了较高的压缩比、信噪比以及解压速度,并且已经通过实验结果证明了这种方案的优越性。

2004年南京大学成立了南京大学虚拟现实与数字媒体研究中心,对VR技术及应用进行研究,并把重点放在虚拟体育仿真、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和自然人机交互等方面。

三、虚拟现实课程开设的重要性

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生成一个逼真的三维虚拟环境,并通过传感设备与之交互的新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已经被众多高校纳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选修课范畴,但是却没有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中普遍开设。其实无论从技术特点,还是从社会需求来讲,虚拟现实技术都与数字媒体技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虚拟现实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它所涵盖的知识结构与数字媒体技术具有非常大相似性,例如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视音频技术等。除此之外,它还涉及了仿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传感器技术等内容。虚拟现实强调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

2) 虚拟现实强调技术创新性和应用创新性。从技术上来讲,虚拟现实在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中,能够不断产生新思想和新方法,例如近几年出现的各种人机交互新方法,各种立体显示新技术等;从应用上来讲,虚拟现实具有强烈的“身临其境”的沉浸感和发人想象的刺激性。因此,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学生们能够将自己的任何创意和想象进行实践,在虚拟场景中进行规划、设计和测试,从而激发出新的创意。

篇4

作为电商巨头的阿里巴巴,正尝试将其在电子商务和金融科技方面的经验通过阿里云带给更多的印度消费者。

根据Synergy研究最新的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在公共云服务市场中,按公共IaaS和PaaS服务收入排名,来自中国的云提供商阿里云在全球排名第四,在亚太地区排名第二。而在今年年初,阿里云在印度的第一个数据中心也正式开服。

同时,有关报告显示,到2022年,印度公共云服务市场将增加一倍以上,达到70亿美元。研究公司Gartner估计,2018年企业在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软件上的支出将增长10%,达到36亿美元。

阿里云亚太区负责人Alex Li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印度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许多行业在尝试数字化转型。“印度市场在阿里云全球战略中是重要的一环,我们期望能够帮助当地的企业实现快速发展,同时将阿里巴巴在电子商务、零售和金融科技方面的经验融入产品,带给客户更加完善有价值的云计算解决方案。” Alex Li说道。

目前,阿里巴巴在印度已经投资了许多互联网企业,包括电子钱包平台Paytm和电商初创企业Bigbasket。而阿里云已经在为这些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目前,阿里云已经正式进入印度市场并成立数据中心以应对竞争对手亚马逊和微软。据介绍,阿里云的合作伙伴可以通过阿里巴巴的生态体系以获得在技术、营销等方面的服务支持。同时,在初期阿里云将重点关注初创企业和互联网企业以打开印度市场的业务。

截至目前,阿里云已经部署了一张覆盖全球的云计算服务网络,包括美国西部、美国东部、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中东、欧洲、中国香港等18个地域开放了47个可用区。

而在过去的2-3年间,全球的云计算玩家,包括亚马逊、微软和谷歌等均在印度市场建立了数据中心。

阿里云副总裁胡晓明表示,2018年年初启用的印度孟买数据中心,将为阿里云提供更多与印度当地企业密切合作的机会,且印度在阿里云建立全球阿里云网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座数据中心也能帮助印度发展与全球其他市场的贸易机会。

另外,阿里云也将会在印度建立一个专业顾问团队,提供当地用户云端服务规划、建置和售後支援。

Alex Li表示,孟买数据中心的成立将帮助阿里云更好的服务海外企业,同时加强其为当地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能力。他强调,印度的相关数据监管政策并不会阻碍阿里巴巴在印度市场的发展。

而除了建立数据中心之外,阿里巴巴还将在当地投资基础设施和人才建设。阿里云将在今年年底培训1000名技术和销售人才。

“我们将通过团队建设、树立品牌形象等方式来推动在印度市场的发展。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拥有多重的业务经验,同时能够提供全球性的解决方案。” Alex Li说道。

虽然美国云计算巨头在印度与大型企业有着长期的合作,但阿里云认为目前竞争的关键不仅仅在于价格,还在于如果为客户提供差异化优质的产品和更多的附加价值。

“目前来看价格并没有在这一市场竞争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我们相信印度客户更看重产品的价值。我们在视频技术方面有着独特的能力和成熟的解决方案,这也是其他竞争对手无法提供的。” Alex Li表示。

阿里云也正寻求在印度的“智慧城市”建设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据了解,“智慧城市使命”源于印度总理莫迪于2015年提出“智慧城市”战略。该项目是印度政府的一项旗舰项目,计划在全印度建设100座智慧城市,在大多数邦设立至少2个智慧城市。印度政府将为这些智慧城市提供基本基础设施、公共交通工具、网络连接和电子政务体系等,旨在令城市生活更便捷。

同时,有消息透露,当前印度政府正在拟定新一轮云计算政策工作,希望在印度产生的数据根据其要求储存在该国境内,数字支付和电子商务部门的本地数据存储要求也正在计划中。

这一发展计划为云计算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篇5

关键词:互联网;发展;计划;智慧城市

1 何为“互联网+”

国内最早提出“互联网+”理念源于2013年马化腾在众安保险开业仪式上的一次发言。马化腾提出:“互联网加一个传统行业,意味着什么呢?其实是代表了一种能力,或者是一种外在资源和环境,对这个行业的一种提升。”如今,“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越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结合,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据国家发改委《关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其准确定义为:“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行动计划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本质就是充分地、有效地、积极地利用互联网平台,促进各行各业与互联网通信技术的融合和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地深化,创造新的模式、新的业务和新的产品,构建可以链接一切、互通有无的新生态。

2 抚顺“互联网+”发展计划

2015年8月13日,抚顺市人民政府和腾讯公司在第五届东北亚互联网及电商大会上签署了合作协议,正式启动“抚顺・互联网+城市服务”项目。抚顺成为继大连、本溪之后,与腾讯签署“智慧城市”战略协议的第3座东北地区城市。

抚顺市将充分借助“互联网+”的发展契机,积极与包括腾讯在内的国内知名互联网公司开展深入合作,助力智慧城市建设,助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互联网产业,推动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进一步融合。并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积极打造新的经济产业增长点。同时,抚顺还将全面接入微信、腾讯新闻客户端民生页卡、手机QQ三大腾讯“民生服务”平台,涵盖包括医疗、交通出行、教育、社保、交警、出入境、户政、旅游等多项服务,市民通过腾讯多平台产品可以轻松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生活。

2.1 抚顺市政府高度重视“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的发展 培育经济新动力在现阶段已经成为了抚顺市委、市政府在“互联网+”行动计划指导下的重点工作内容。抚顺市根据《抚顺市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组建电子商务发展小组,并且成立了电子商务的协会和办公室,其中以抚顺、沈阳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已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带头作用。相继开设具有特色的电子商务网站,促进交易额的持续增长,大力推进商务平台的建设步伐,不断扩大网上商场的规模。2015年上半年,抚顺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50亿。沈抚新城被评为辽宁省电子商务集聚示范区,清原满族自治县被确定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辽宁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的桂冠就落在抚顺东北网贸港产业园区有限公司的身上。

2.2 全面启动“互联网+”行动计划 抚顺市明确了开展11个重点行动,7个方面保障措施,全力推进“互联网+”工作。11个重点行动实际上就是在各个领域范围内,充分有效地利用和贯彻“互联网+”行动计划:在创业创新方面,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重要支撑作用;在协同制造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来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在现代农业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来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在智慧能源方面,使电网的新型业务和通信设施得以健康发展;在普惠金融方面,建设金融云服务平台,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不断地拓展金融服务;在移民服务方面,大力发展新兴消费和新兴服务;在高校物流方面,智能仓储系统的建立健全,智能物流配送调配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电子商务方面,大力发展跨境电商、行业电商和农村电商;在便捷交通方面,促进交通运输服务向着便捷化的方向深入发展;在绿色生态方面,实现生态环境数据开放共享和互通互联;在人工智能方面,不断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促进终端产品的智能化水平不断地提高。

3 “互联网+”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

3.1 推进经济社会创新发展 当下将要面临诸多的问题,人口增多增加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内需拉动严重不足,急剧锐减的人口红利,依赖传统增长方式的制造业发展模式等,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提出和应用,不断深化各个行业与互联网之间的联系,让新的业态模式包括众包众创、线上线下、电子商务等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空间,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就是位置服务、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远程教育、物联网和数字医疗等产业的飞速发展。

3.2 推动新兴产业地位升级 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实际上是突破了地域的技术、组织和地狱的限制,起到了整合资源优势的作用,“互联网+”为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沃土,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既然“互联网+”可以孕育新兴行业,那么“互联网+”就必然要促进传统行业的变革和创新、商务与互联网的有效结合,这就是对互联网平台的充分有效地利用,不仅能够满足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个性化需求,而且还能够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篇6

一、智慧旅游的相关概念

智慧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理念与方式,它迥异于传统旅游当中的旅游吸引物或产品类型。它的提出得益于“智慧地球”与“智慧城市”理念的提出和发展,是后者在旅游产业与旅游活动中的具体运用。智慧旅游的提出也有着独特的时代背景,是在新技术浪潮席卷之下旅游业信息化发展的应时之举。2011年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提出用10年时间实现我国旅游产业智慧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为我国智慧旅游发展指出了方向,智慧旅游被正式提上发展日程。

智慧旅游的提出有着相关理论概念的发展,也深受时代条件所影响。具体到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来说,也有其发展和推广的必要性。首先,是对我国庞大的旅游市场的满足。截至2012年,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第三大出境旅游消费国和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发展智慧旅游可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更优质和便利的服务,满足国内外旅游市场的需求。其次智慧旅游所需要的云计算、移动设备、物联网等技术已越发成熟,为智慧旅游的发展和落实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智慧旅游的技术背景和时代背景是发展智慧旅游的前提基础,而对智慧旅游相关内涵的理解则为进一步深化智慧旅游发展和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保障。智慧旅游是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据挖掘和信息处理等技术,借助智能手机、智能终端等设备,实现旅游信息的广泛采集、挖掘分析、实时传输和自动感应,培养旅游者从旅游信息搜集、旅游决策、旅游购买、前往旅游地、在旅游目的地消费全过程的主动性、自主性、智能性和交互性,为旅游者提供无微不至的旅游服务和前所未有的体验感受,最终实现旅游体验的个性化、旅游服务的智能化与旅游管理的数字化。

二、我国智慧旅游发展现状

镇江于2010年率先引入“智慧旅游”理念,并开展了相关的项目建设:2011年建立了挂靠国家旅游局的“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试水智慧旅游设备、软件和应用模式的研制 开发、试点与推广活动,一系列的举措为全国的智慧旅游建设发展率先提供了示范。镇江之后,囊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通和南京在内的江苏7地市结成“智慧旅游联盟”,实现了个别城市的旅游开发向智慧旅游城市群的迈进。到2012年,此旅游城市群走出城市的界限,形成省际之间、市际之间的联盟。据资料统计,到2012年10月止,我国已有江苏、浙江、北京等开展了智慧旅游的试点和建设。截至目前,我国已有62个省市提出智慧旅游发展计划,其中16个省市出台了相关规划。同时,作为智慧旅游市场主体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在线电子商务企业――淘宝、去哪儿、携程等,航空企业的国航和东航等也纷纷尝试智慧旅游业务,颠覆既有的市场,不断改变自身运营模式,为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发展路径上的支撑。例如,淘宝网推出智能手机旅游服务,发展智能手机淘宝旅游客户端,为用户提供查询、预订、购票、支付等服务;去哪儿网推出“智慧旅游数字服务”,设计网格状服务流程,保证消费者从搜索、预定、支付到评价旅游产品的使用流程,按机票、火车票、酒店等横向产品,互联网、手机多媒体终端等纵向服务渠道两个维度为消费者提供数字化的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智慧旅游取得一定进展的同时,也要看到还存在的不足和提升空间。智慧旅游科技研发与实施技术力量的相对脱节、对智慧旅游相关理念的理解不清、盲目跟风概念炒作以及智慧旅游的建设标准评价体系缺失等。

三、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前景

我国智慧旅游起步时间晚,在取得一定发展成果的基础,应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着力解决并放眼于智慧旅游的未来发展,使之与我国旅游的发展现状和现实接轨并合,通过新时代智慧旅游的推广来达到推进我国旅游产业大发展的目的。

全方位的规划设计。旅游业涉及范围广泛,包括旅游者在目的地的活动以及当地各领域和各产业部门,智慧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智慧城市的支撑,是智慧城市的有机构成。基于智慧旅游的牵涉领域广,我国智慧旅游的未来发展应立足于大领域、大视角。具体来说,即我国的智慧旅游建设在智慧城市的框架下统筹规划,做到移动网络、物联网建设、信息安全、三网融合等基础设施建设相互结合一步到位;同时要打破行业壁垒,实现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的信息和资源共享。

篇7

关键词: BI&A3.0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研究生培养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商务智能与分析(Business intelligence and analytics,BI&A)与大数据相关的分析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在工业界及学术界变得越来越重要。来自于Bloomberg商业周刊的报道(2011)显示,97%的超过1亿市值的公司使用了商务分析技术。据麦肯锡全球机构预测,到2018年,仅美国一年就会面临14到1万人的深度分析技术人才的需求,同时约有150万数据分析经理的缺口[1]。

“智能”一词自20世纪50年代被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人员提出并沿用至今。而商务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则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被企业界和学术界熟知。自2008年大数据的一系列论文在NATURE上发表,大数据分析技术已被应用到从文本、计算机日志、传感器、社交媒体等产生的大量非结构化、体量巨大、类型繁多、价值低密度、要求快速处理的大数据。BI&A经历了BI&A1.0,BI&A2.0和BI&A3.0的演进。他们分别对应面向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结构化数据、基于web的非结构化数据、基于移动及传感器的非结构化大数据。因此,BI&A3.0是面向大数据分析的新兴领域。

BI&A3.0面向大数据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它涵盖了电子商务及营销智能、电子政务及政治2.0、科学与技术、智慧健康、安全及公共安保等方面。涉及的技术领域包括大数据分析,例如统计学习、序列及暂时挖局、空间挖掘、过程挖掘、网络挖掘、web挖掘、基于列的数据库挖掘、内存数据库、并行数据库、云计算、Hadoop、Mapreduce,文本分析,例如静态NLP信息抽取、主题模型、问答系统、选项挖掘、情绪及影响分析等。除此之外,还包括web分析、网络分析、移动分析等大的技术分析方面。因此,BI&A3.0是未来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基础和研究热点。

BI&A3.0的发展和应用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BI&A聚焦于理解、解释、战略并服务于组织。一些学科对BI&A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例如信息管理、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管理学和市场营销学。

然而,目前的课程体系设置相对于商务分析技术及大数据的发展来说较滞后。虽然大部分学校针对学生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能力的培养开设了一些BI&A课程,例如复杂系统分析与决策、随机过程、应用统计学、矩阵分析、Matlab、现代管理分析技术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对于面向大数据的BI&A3.0的研究及应用来说尚有差距,缺乏系统性和前沿性。因此,面向BI&A3.0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及急迫性。

1.教学研究的内容及实践内容

围绕如何培养面向大数据及BI&A3.0数据分析及研究能力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借鉴国际国内针对从BI&A1.0到BI&A3.0的知识体系及技能相关的教学改革,注重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内涵。

(1)教学研究的内容

①对国内和国际当前的面向BI&A3.0大数据分析能力培养的知识体系及技能进行梳理。

②对本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的研究方向进行梳理,调研面向BI&A3.0大数据分析的具体能力和层次要求。

③结合国际国内面向BI&A3.0的知识及技能体系与本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主要的研究方向,提出面向BI&A3.0的管理类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方案,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教学目的与要求。

(2)实践内容

通过设计与理论相配套的课程实验、研讨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及时追踪研究热点,使得实践环节成为提高研究生BI&A3.0创新和研究的推动器,同时也提高学生在实践方面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2.教学及实践改革的目标

(1)教学目标。通过建立面向BI&A3.0的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使得研究生掌握BI&A3.0的基本知识体系、知识网络、基本研究能力,并最终培养研究生掌握面向BI&A3.0的创新能力。

(2)实践目标。通过培养学生面向BI&A3.0的实践技能,培养研究生面向BI&A3.0的实践能力,包括文献检索能力、借助计算机的分析能力、数学建模能力、数据收集能力。

3.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围绕面向BI&A3.0的管理类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设,本课题将要解决如下问题:

(1)如何划定面向BI&A3.0的分析及计算机技能。面向BI&A3.0的分析及计算机技能涵盖的面十分广泛,本校管理类研究生所依附的学科方向及研究重点决定了这些技能需有选择地纳入。因此,需要解决具体纳入哪些分析及计算机技能的培养。

(2)如何结合研究方向与BI&A3.0的应用。培养面向BI&A3.0大数据分析能力的目的是将BI&A3.0大数据分析应用到具体的研究方向。物流、市场营销、工程管理、运营管理等方向的研究需要将这些领域的知识和BI&A3.0的应用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培养的目的。

4.拟采取的方法

(1)借鉴国内外先进的BI&A3.0教学教改经验。对国际和国内BI&A3.0相关的教学教改文献进行分析,并参加相关的国际国内会议,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交流学习。

(2)对本校管理类研究生现状及改革反馈进行调研。通过以往教学实践的总结、专家学者的讨论、课题组集体研究的方式,调研适合本课程体系服务学科专业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目标、方法与手段。

(3)对企业界进行调研发掘BI&A3.0实际应用能力的需求。通过对企业界进行调研,发现潜在的BI&A3.0应用方向。通过这些方向的发掘弥补课程体系设置的不足。

自2008年NATURE发表的一系列大数据相关论文,到2012年,美国《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成立“大数据高级指导小组”,再到2015年,我国提出国家大数据战略,针对大数据分析的BI&A3.0是十分前沿的。本项目将本校管理类研究生数据分析能力培养和BI&A3.0发展的大趋势结合起来,具有前沿性、现实性和急迫性。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现代农业;发展态势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5-0000-02

How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an Zhi

(Zhengzhou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Centre,Zhengzhou450006,China)

Abstract:The 21st century,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all aspects of human society,but also penetrate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forward.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gradually formed a new Modern Agricultural Frontier Science---Information Technology.With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dely used in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ll bring a new revolution.Current full use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s important.

Key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Modern agriculture;Development trend

农业信息技术是以传感、通讯和计算机技术为主,实现农业生产活动有关的信息采集、数据处理、判译分析、存贮传输和应用为一体的集成农业技术。其目标是将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引入农业科研、生产、经营和管理系统中,进行创新,重在应用;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加速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的升级,是现代信息科学迅猛发展和农业产业内部需求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农业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农业信息监测技术、农作物模拟技术、农业信息管理系统、农业信息网络服务技术和农业专家系统等。

一、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一)农业遥感技术

简单说,农业遥感技术就是通过卫星或飞行器上安装的传感器,对地面上的农作物进行监测分析的一项技术。农业遥感技术在黑龙江垦区解决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它的主要应用领域和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为垦区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提供资源与环境动态基础数据。2.农作物产量估测,包括水稻、大豆、玉米等农作物产量预估和评价。3.为垦区重要经济领域提供信息服务。

(二)农业地理信息系统

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就是对农业地理空间关系进行模拟、对与农业地理空间相关的农业信息进行管理的一种信息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对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农业气象条件、农作物生长情况等进行立体的、多角度的、可视化的描述和相关信息的综合开发利用。

(三)农业专家系统

农业专家系统综合了大量农业专家的经验,把分散的、局部的单项农业生产技术综合集成起来,经过智能化的、综合性的信息决策处理,能针对不同的生产条件,给出最佳的农业生产管理解决方案,为农业生产全过程提供高水平的信息和决策服务。

(四)农业信息网络技术

农业信息服务是农业信息利用的主要内容,是组织实施信息农业的应用平台和服务体系,一般包括农业资源环境信息管理、农业系统监测评估、农业区划与管理决策、农业电子商务等应用系统。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快速、准确全面地了解国内外农业发展动态;二是有利于农业工作者工作手段的改善,共享农业信息资源,协同攻关;三是有利于实现农业系统办公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四是建立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的农业成果推广系统,缩短农业技术的推广周期;五是有利于建立农业信息市场,实现网上交易。

(五)农业信息管理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MIS)是收集和加工系统管理过程中有关信息,为管理决策过程提供帮助的一种信息处理系统。我国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在数据处理和农业经济管理等方面已得到了开发利用。如研制了作物产量气候的统计模拟模型,成功地开发作物产量气候分析预报系统AP- CS;中科院研究的多媒体小麦生产管理系统和棉花生产管理模拟系统,有效地将播种期、密度、施肥量和化学调控相结合,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提供高产优质棉花栽培优化方案。将来,农业信息管理系统应在引进人工智能技术、采用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网络等方面发展。

二、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发展趋势

21世纪,农业信息技术将会导致农业生产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意义。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信息网络实现全球化

信息化是当代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信息的充分和畅通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应用,信息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的第一产业。而农业作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其信息网络实现全球化是各国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融合于世界经济的大势所趋。

(二)农业信息资源实现数字化

全球具有丰富的农业信息资源,但由于受时空的限制,这些资源不能实现很好的交流。只有通过数字化处理,通过Internet 实现全球性的交流和共享。随着数字化处理技术和网络全球化的发展,农业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将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三)农业信息应用实现系统化

农业信息的应用在网络全球化及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发展前提下,将由过去的单一性开发和应用向系统化方向发展。为农业生产组装整套系列技术,诸如政策系统、市场系统、开发系统、推广系统、教育系统、预测系统、预警系统等等,真正实现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

另外,未来农业信息技术应用要紧紧抓住“科教兴农”这一主题,以“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为出发点。基于这一认识,以下几个方面会成为未来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的热点。

a.应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研究开发交互式农业科技远程推广服务网,加强农业信息化进程。

b.应用成熟的多媒体、GIS等技术,研究开发智能化农业管理系统,改革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决策科学化。

c.应用农业系统工程、人工智能和模拟模型等技术,研究开发主要动植物智能化生长发育过程模拟和病虫害测报等系统,提出自然―生产―经济―环境良性循环模式,并指导生产。

d.应用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面向农村,研究开发农业技术成果的远程推广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

e.应用网络媒体资源开发农产品电子商务技术,有效地实现农产品和农业科技信息的网上交易,对传统农产品批发市场与电子商务进行整合,降低交易成本,市场辐射全国乃至世界。

三、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对策探讨

(一)加速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步伐

信息网络建设是推广农业信息技术的基础,建立一个信息传输高速、宽带、大容量、多功能的网络,是发展农业信息技术的根本保证。

(二)加大农业信息技术的培训

要在全行业进行计算机及其网络应用技术的培训,提高行业人员的应用水平。只有高素质的技术队伍,才能发挥现代信息工具的优势,切实地利用好农业信息化的成果。

(三)加快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系统的研究和推广

重点加快信息管理系统、多媒体技术的研究和成果推广,让科技尽快转化成生产力,服务于农业生产。加强资料数字化建设,注意数据库的数据更新和维护,防止已建成的数据库成为死库,使数据库真正能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参考文献:

[1]李存东,曹卫星,李旭.论作物信息技术及其发展战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8,19(1):17-20

[2]周永娟,马新明,张娟娟等.作物信息技术及其在棉花生产中的应用与展望[J].河南农业科学,2004(11):25-29

[3]杨宁,廖桂平.作物生长模拟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02(5):255- 257

篇9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技术;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0.引言

工业机器人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并在不断升级发展着。由于工业机器人是结合了计算机、控制论、机构学、信息和传感技术、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多门学科相互交互而形成的高新科技,在当代的研究非常的活跃。由于机器人不怕苦、不怕累,他们能够长期从事单调、重复的体力劳动,并能够在更复杂的领域替代人工作业。

据悉,世界工业机器人行业4大巨头瑞士ABB、日本FANUC发那科、日本YASKAWA安川电机、德国KUKA库卡都在中国设立了分公司,连同其他进口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达到8成以上。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中国市场对机器人产业意义重大。根据IFR(国际机器人联盟)的研究,到2014年,全球每年新安装工业机器人将达到16.67万台,届时我国工业机器人年装机量将超过日本,达到近3.2万台,将占到世界总量的20%。

1.工业机器人概念、组成、分类、技术前景

1.1 工业机器人的概念

工业机器人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人。现代的工业机器人还可以根据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从工业机器人的用途而言,其主要完成的是通过计算机来控制机器人的自主自动化控制系统。

1.2 工业机器人的组成

工业机器人的主要是由三大部分组成:机器人主体、驱动管理、计算机控制系统。具体而言,机器人主体是机器人所需要的操作机械,例如机械手腕、机械臂部、行走设备等,这是构成机器人运行的主体。驱动管理部件主要功能是将计算机控制命令转化成为机械语言,进而实现。控制系统是按照输入流程,对驱动程序、执行机构发出指令信息,并对其进行信息控制。

如图1所以,机械手系统由三套伺服器和伺服电机组成,分别为X、Y和Z轴,控制板卡上有三路脉冲+方向输出,可以单独对X、Y和Z轴进行控制。其中Z轴处于垂直位置,为防止掉电在重力作用下掉下来,需使用带抱闸的电机。

伺服驱动器工作在位置模式,以X轴为例,系统原理图如图2所示。通过脉冲控制卡的脉冲输出来控制伺服电机,方向信号控制电机的运转方向。 Y轴Z轴与X轴控制原理相同。

1.3 工业机器人的分类

(1)移动机器人(AGV)

移动机器人(AGV)是工业机器人的一种类型,它由计算机控制,具有移动、自动导航、多传感器控制、网络交互等功能,它可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纺织、卷烟、医疗、食品、造纸等行业的柔性搬运、传输等功能,也用于自动化立体仓库、柔性加工系统、柔性装配系统(以AGV作为活动装配平台);同时可在车站、机场、邮局的物品分捡中作为运输工具。

(2)点焊机器人

点焊机器人主要用于汽车整车的焊接工作,生产过程由各大汽车主机厂负责完成。国际工业机器人企业凭借与各大汽车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向各大型汽车生产企业提供各类点焊机器人单元产品并以焊接机器人与整车生产线配套形式进入中国,在该领域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3)激光加工机器人

激光加工机器人是将机器人技术应用于激光加工中,通过高精度工业机器人实现更加柔性的激光加工作业。本系统通过示教盒进行在线操作,也可通过离线方式进行编程。该系统通过对加工工件的自动检测,产生加工件的模型,继而生成加工曲线,也可以利用CAD数据直接加工。可用于工件的激光表面处理、打孔、焊接和模具修复等。

1.4 工业机器人的经济效益

工业机器人是现代工业自动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主要基于计算机自动化控制和电子物理相互结合。

采用工业机器人还有如下优点:第一,改善劳动条件,逐步提高生产效率;第二,更强与可控的生产能力,加快产品更新换代;第三,提高零件的处理能力与产品质量;第四,消除枯燥无味的工作,节约劳动力;第五,提供更安全的工作环境,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减少劳动风险;第六,提高机床;第七,减少工艺过程中的工作量及降低停产时间和库存;第八,提高企业竞争力。

2.我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

2.1 国内工业机器人的现状

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比较晚技术与国外的相比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虽然我国在某些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但还是缺乏整体核心技术的突破,具有中国知识产权的工业机器人则很少。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技术水平不是很高,特别是在制造工艺与装备方面,不能生产高精密、高速与高效的关键部件。我国目前取得较大进展的机器人技术有:数控机床关键技术与装备、隧道掘进机器人相关技术、工程机械智能化机器人相关技术、装配自动化机器人相关技术。现已开发出金属焊接、喷涂、浇铸装配、搬运、包装、激光加工、检验、真空、自动导引车等的工业机器人产品,主要应用于汽车、摩托车、工程机械、家电等行业。

2.2 制约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因素

制约我国机器人技术发展的瓶颈是市场,换句话说,就是对机器人的应用需求。工业机器人发展长期以来受限于成本较高与国内劳动力价格低廉的状况,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近几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更是保持在9%左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劳动力供应格局已经逐步从“买方”市场转为“卖方”市场、由供远大于求转向供求平衡。作为制造业主力的农民工也从早期的仅解决温饱问题到现在对薪资和工作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情况使得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所采用的增加工人数量、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方法变得成本高昂,同时也受到法律的限制和政策的阻碍。无论是企业还是社会都认识到必须采取从改善机器设备入手,提高技术和资金的密集度来减少用工量以应对这种改变。总之,劳动力过剩程度降低、单个工人成本上升、对产品质量更高的要求、国家对装备制造业的重视等变化改善了机器人的使用环境,工业机器人及技术在中国已逐步得到了政府和企业的重视。随着机器人知识的广泛普及,人们对于各种机器人的了解与认识逐步深化,利用机器人技术提升我国工业发展水平、从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2.3 如何解决制约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因素

一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机器人界要能提供质量稳定可靠,价格适宜的各类机器人商品,要做到这一点,产业化是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必由之路,是扩大市场销售(包括出口)量的前提,而现时,中国机器人的产业化还有一段路程要走。

二是有关各方(包括主管部门和企业界)要加深工业机器人对稳定提高工业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快速满足商品更新换代要求的突出作用的认识。才能有决心在工业机器人这一高新技术领域采取“高投人高产出”的战略措施。

三是要解决用好机器人的问题,主管部门除继续鼓励机器人研制生产单位和用户紧密结合,坚持以实际应用带动机器人技术发展的方向,使机器人发展从经济方面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为建立中国自己的机器人产业做好准备外,在有关策上,还应该向应用机器人的企业提供支持。

2.4 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我国机器人技术主题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根据2l世纪初我国国民经济对先进制造及自动化技术的需求,瞄准国际前沿高技术发展方向创新性地研究和开发工业机器人技术领域的基础技术、产品技术和系统技术。未来工业机器人技术发展的重点有:第一,危险、恶劣环境作业机器人:主要有防暴、高压带电清扫、星球检测、油汽管道等机器人;第二,医用机器人:主要有脑外科手术辅助机器人,遥控操作辅助正骨等;第三,仿生机器人:主要有移动机器人,网络遥控操作机器人等。其发展趋势是智能化、低成本、高可靠性和易于集成。

3.机器人发展的热点和趋势

在发达国家中,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设备已成为自动化装备的主流 机器人发展前景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国外汽车行业、电子电器行业、工程机械等行业已经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以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避免了大量的工伤事故。

目前国际机器人界都在加大科研力度,进行机器人共性技术的研究,并朝着智能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机器人涂胶工作站

机器人涂胶工作站是我所机器人中心近年来研制开发的机器人应用系统,主要包括机器人、供胶系统、涂胶工作台、工作站控制系统及其它周边配套设备。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涂胶工作站中的机器人和供胶系统,一般采用国外产品,我所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工作台、控制柜及周边配套设备的设计制造,并完成涂胶系统的集成。该工作站自动化程度高,适用于多品种、大批量生产,可广泛地应用于汽车风挡、汽车摩托车车灯、建材门窗、太阳能光伏电池涂胶等行业。

(2)机器人焊接工作站

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控及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自动弧焊机器人工作站, 从60年代开始用于生产以来,其技术已日益成熟,主要有以下优点:

①稳定和提高焊接质量;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改善工人劳动强度,机器人可在有害环境下工作;

④降低了对工人操作技术的要求;

⑤缩短了产品改型换代的准备周期(只需修改软件和必要的夹具即可),减少相应的设备投资。因此,在各行各业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系统一般多采用熔化极气体保护焊(MIG、MAG、CO2焊)或非熔化极气体保护焊(TIG、等离子弧焊)方法。

(3)机器人自动装箱和码垛工作站

机器人自动装箱、码垛工作站是一种集成化的系统,它包括工业机器人、控制器、编程器、机器人手爪、自动拆/叠盘机、托盘输送及定位设备和码垛模式软件等。它还配置自动称重、贴标签和检测及通讯系统,并与生产控制系统相连接,以形成一个完整的集成化包装生产线。

4.结语

工业机器人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制造业面临着与国内外的高科技相互竞争、发展的要求,必须要加快工业机器人的研究和开发。因此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必须要认识到以下几点:

篇10

【关键词】大数据;信息发展;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对策

2013年在上海召开的“中国信息化百人大会”上,有专家提出“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我们每天在微博、朋友圈等社交网络每天更新照片信息,在搜索引擎上处理大量数据,使用中国移动、联通、电信等通信运营商上发送短信息等,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我们进入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在带给人们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国家信息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风险。文章针对大数据给国家信息安全带来的挑战,探讨国家战略层面的调整。

一、国家信息安全角度的大数据

大数据是指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组织经营决策的资讯。这些数据绝大多数是“非结构化数据”,包括人们在互联网上的信息,数码传感器测量和传递的有关位置、运动乃至空气中化学物质变化的数据信息等。这些数据与传统数据库不同,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这些包罗万象,意义深远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加工”后,便会实现数据的“增值”。

大数据具有容量巨大、种类繁多、处理速度快、价值密度低等特征,大型数据集的容量单位达PB乃至ZB级别,容量和规模远远超过传统数据,而且包括不同来源、不同结构、不同媒体形态的各种数据,冲破传统的结构化数据范畴,囊括了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由于大数据处理量大,往往需要实时处理,也就带来了快速、持续的实时分析与处理的要求。大数据相对传统数据来说其本身的价值密度较低,可能连续不断的几十分钟甚至几日的监控过程,有用的数据留可能就只是短短的几秒钟。大数据并不只是人们普遍理解的“冰冰冷冷”的数值处理,它更多的包含了智能化和“以人为本”的内涵,从互联网非结构化数据的庞大宝藏中“获取知识和信息数据”,最终为人服务,推动决策的制定和价值的形成,推动社会进步。大数据对未来各行各业产生深刻的影响,更在全国范围内对政治、经济、军事、科技领域带来深远影响。2012年3月29日美国宣布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把“大数据”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美国政府认为,大数据是“未来的新石油”,一个国家拥有数据的规模、活性和解释运用能力将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对数据的占有和控制将成为继海陆空三权外国家另一核心资产,成为各国政府竞争的新热点。

二、大数据对国家信息安全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大数据的迅猛发展,在成为国家综合国力发展的竞争新焦点的同时,对国家信息安全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大数据为国家信息安全的分析提供了新的可能。网络攻击总会留下些蛛丝马迹,这些痕迹都是以数据的形式藏匿于大数据当中,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和处理能更有针对性的应对国家信息安全威胁。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处理和预防性分析,信息安全服务提供商可以更好的发觉网络异常行为,找出数据中的风险点,有效的识别钓鱼攻击,阻止黑客入侵,使网络攻击行为无所遁形。

随着网络信息全球化的发展,大数据成为国家赖以正常运转的“神经枢纽”,交织着民生、能源、金融等网络,把握着决定国家存亡的“命脉”。然而正是由于大数据存在于网络空间中,使得它成为更容易被“关注”到的大目标,较易收到网络攻击,一些木马和黑客藏匿于网络漏洞中,加大信息泄漏风险。像是一些销售数据、身份信息、医疗记录、证券交易信息等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个人信息会对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产生重大影响,汇集这些信息就可以对国家的经济、政治、民生、国防进行分析,一旦这些大数据遭到泄露,对个人乃至国家信息安全都会造成巨大损失。

三、大数据时代国家信息安全的战略调整

信息安全战略是国家战略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对大数据对国家信息安全的挑战以及对国家信息安全战略提出的新要求,尽管2012年我国计算机学会和通信学会也各自成立了大数据专家委员会,推动大数据的安全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尚无专门的大数据政策支持,国家信息安全在大数据时代仍显紧迫,亟需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调整。

一是加大国家信息安全的综合管理。尽快形成国家信息安全管理的总战略和方针,加强各部门、行业的整体协同管理,改变目前国家信息安全管理“九龙治水”的现状,聚合各方的资源优势,推进数据收集、储存、保留、管理、分析和共享大数据的技术进步。从国家层面进行统筹,改变现阶段群雄争霸的局面,加强我国数据信息安全。

二是加强对军队、金融等重点领域敏感数据的监管。海量数据的汇集加大了军队等敏感数据暴露的可能性。要害信息的泄露对国家信息安全的威胁是极大的,政府机构应该明确重点领域大数据的范围,加大军队等内部机构管理,制定完善的重点领域数据库管理和安全操作制度,加大日常监管,尤其是移动设备的日常安全使用,规范大数据的使用方法和流程。

三是加大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大数据的外部环境是不断发展、不断拓展和挖掘的,这对人才和技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解决大数据时代的国家信息安全问题的关键也是技术的发展,大力研究基于大数据的网络攻击追踪技术,以及网络安全预防性分析技术,加大对大数据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培养一批高素质、肯创新的人才,提高国家信息安全技术水平和人才水平。

大数据作为“未来的新石油”,是国家发展的竞争热点。大数据时代给国家信息安全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今天的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互联网大国,更是一个数据大国。面对汹涌而来的大数据洪流,针对大数据时代的基本特征,制定行之有效的国家信息安全战略成为紧迫而现实的重大问题。这就要求必须要加大国家层面的综合管理,加强对重点领域的监管,加大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多层次、多方位地维护国家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石海明,王文超,曾华锋.大数据:国家信息安全战略边疆[J].科技日报,2014-1.

[2]胡洪彬.大数据时代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双重境遇与破解之道[J].社会主义研究,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