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教育发展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12 17:39: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教育发展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年教育发展报告

篇1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职业教育 时代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Occupation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pulation Aging

HAO Xiaohui

(Hohhot Vocational College,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51)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occupation education should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t present our country is facing the aging speed is fast,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is not in decline, the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labor advantage. In the context of an ageing society, occupation education advantages gradually emerged, such as education, low cost, short time of education oriented by employment etc. Therefore,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ccupation education; occupation education should expand the educational ideas, adding to the old professional,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society and solve social problems.

Key words population aging; occupational education; requirement of times

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我国现在正处于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数量增长快的社会发展阶段。根据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的标准,一个国家60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10%,这个国家就进入老年型社会或老年型国家。2013年2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报告中指出,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60岁以上)数量达2.02亿,老龄化水平已达14.8%。①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②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我国老龄人口多、老龄化进程快、生产力及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历史欠账较多。由于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我国“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特征日益凸显,③尤其是在我国尚未建立完备、健全的老龄化社会保障机制的背景下,养老金支付压力加大、医疗费用加大以及照料负担日益加重,使得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对发达国家和人口少的国家更为艰巨。

2 职业教育具有的优势

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劳动者,侧重于劳动能力和应用技能的培训。相比其他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由于愈来愈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劳动力市场上技能人才的匮缺,使得我国当前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需求更为迫切。我国传统高等教育体系培养的大多是学术型或工程型人才,难以满足生产一线对技术开发、应用管理人才的需求。近几年,更是出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即技术型人才供不应求,学术型人才供过于求。④因此,在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职业教育具有普通高校不可比拟的优势。

首先,职业教育的成本相对较低,收益较大。从时间和金钱的支出和收益上来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很明显的区别。职业教育每年的学费约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半,而且政府还有另外的补贴。目前,职业教育大多实施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前4~5个学期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各项教学环节后,便可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⑤这样,缩短了教育时间,降低了教育成本,但同时增加了社会劳动力人口,提前了劳动年龄,使社会经济收益较大。其次,在就业上,职业教育也有着一定的优势。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希望学生通过系统的培训以后能够掌握一技之长,可以靠掌握的技能找到工作,并可以实现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之路。在《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2013届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进程与上届相比明显下滑,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仅为35%。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达90.4%,初次就业率仅次于“985”高校。⑥全国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近几年也一直保持在95%以上。职校毕业生就业率形势向好,且薪酬有所提高。

3 人口老龄化对职业教育的时代需求

3.1 发展职业教育增加有效劳动力

随着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人口红利不再,劳动力优势逐渐减弱。2015年劳动人口将开始下降,老(下转第14页)(上接第10页)龄人口加速上升,而且一直要到2039年才会开始下降。也就是说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到2039年,我国将出现不足两个纳税人供养一个养老金领取者的局面,这被称为“老龄社会危机时点”。⑦比如在北京市老龄办的《2012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中显示,按15岁到59岁劳动年龄户籍人口抚养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计算,北京的老年抚养系数为29.4%。老年抚养系数意味着除去15岁以下的青少年后,每3.4个劳动力要抚养一位老年人。以后抚养系数还会不断增大,直接创造资源的人越来越少。

职业教育强调实际训练,突出技能、技术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培养出的学生可以尽早加入到社会建设大军中,为社会创造财富。因此,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社会急需直接创造资源的大量有效劳动力。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以人口质量代替人口数量,培养有效劳动力,填补劳动力短缺的缺口,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强老龄化社会的竞争能力。⑧

3.2 发展职业教育适应老年产业的需求

老年产业又叫“银色产业”,是随着老龄人口数量的不断上升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活动。它从生产、经营和服务三个方面为老年人提品或劳务,是一个以老年人为服务对象,同时又由他们参与的产业。目前我国老年人口的数量在不断上升,而且老年人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应大力发展老年产业,以满足老年人养老、医疗保健和生活服务等方面的需求。

老年产业的快速发展为职业教育提出了时代需求,同时也提供了就业机会。老年产业需要大量的涉老职业技术人才,在护理服务、日间照料、特别养护院、福利机构、辅保健设备等方面提出很大的需求。有统计显示全国每年需要的老年社会工作、老年管理、老年养生保健等方面专科以上的专业人才至少在1万人以上(不包括大量的从事老年产品开发的专业人才)。⑨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使得形成大量的空巢家庭,空巢老人特别多,在我国社会化服务程度较低的情况下,老年人的护理服务、长期照料服务等社会问题的解决面临很大的压力。尤其长期照料服务不同于一般性的社会服务,专业性较强,涉及到医疗、康复、护理、心理、临终关怀以及管理等多学科内容,急需专业性人才。⑩因此,职业教育应加强在老年医疗护理、老年养生保健、老年人服务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设置,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懂得老年人护理技术、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和管理水平的社会服务人才。当前,我国来势凶猛的人口老龄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国情,迫切需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我们须建立起有别于传统职业教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转变思想观念,把职业教育摆在与普通教育同等甚至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抓住重要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将是解决社会问题、顺应时代需求的教育改革重点方向。

注释

①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2.

②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11-05-14.

③ 王伟.未雨绸缪应对未富先老[N].经济导报,2007-11-05.

④ “层次”之痛困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3-12-10.

⑤ 孔祥富,柳淼,潘玉山.对中职校“2+1”教育模式与“2.5+0.5”改革趋势的思考.江苏教育,2012(9):23-25.

⑥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3-07-16.

⑦ 我国人口红利期将结束30年后两劳力养1个老人.中国经济网,2010-09-09.

⑧ 周俊山,尹银.对人口老龄化下的职业教育的几点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9):49-52.

篇2

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发展老年教育,对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江苏老年教育在国内起步较早,初步建立了老年教育体系,但在发展中存在参与人数少、发展不平衡、教育模式单一等不足,须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挖掘整合老年教育资源、改进老年教育教学模式等方面促进江苏老年教育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

老龄化社会;老年教育;对策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人口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我国自1999年开始步入老龄化阶段。江苏自2000年迈入人口老龄化行列之后,人口老龄化呈加速态势。老年教育作为缓解人口老龄化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以及老龄化社会中的一项重要公共服务活动,其积极作用日益显现。本文针对江苏老年教育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不足,提出推进江苏老年教育发展的相关对策。

一、人口老龄化与老年教育

1.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根据国际惯例,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中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那么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江苏省60岁及以上人口为922.15万,占户籍总人口的16.2%,意味着江苏成为全国老龄化最早的省份之一。据《江苏省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白皮书表明,江苏人口老龄化呈加速状态,2010年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江苏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增至1300多万,占户籍总人口的17.4%。截至2013年底,江苏60岁老人已超过1494.79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9.65%,比全国高4.85个百分点。

2.老年教育成为发展战略选择。老年教育是指以老年人为主体,以满足老年人需求为宗旨,通过增强老年人生存发展能力,推进老年人全面参与社会,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为老年人服务的活动。随着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全面推进老年教育成为有效化解人口老龄化社会问题的重要战略选择。一是发展老年教育,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教育理念。终身教育是人生各个年龄段、各级各类各种形式各项内容教育的总称。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这对于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二是发展老年教育,促进了个体需求的有效满足。通过各级各类老年教育活动的开展,既可引导社会人文关怀流向老年群体,让老人寻求到精神上的慰藉和满足,同时,也能在增强老人自身生存能力的基础上适当减轻老年家庭经济负担。三是发展老年教育,满足了积极老龄化的社会发展需求。积极老龄化的题中之意,就是要通过发展老年教育,提高老年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老年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推动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二、江苏老年教育发展现状

1.行政管理格局。20世纪80年代初,江苏积极响应国家“老有所学”的号召,一批离开工作岗位的老同志积极兴办老年大学,成为江苏较早的老年教育的办学形式。1998年,江苏省教委专门向省政府发出《关于明确老年教育管理工作职责的请示》,建议省政府明确老年教育工作归口管理的部门。之后全省形成老年教育宏观上由各级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各级老龄委和老干部局作为行政主管部门,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则作为业务主管的管理格局。

2.实施类型。目前江苏省老年教育实施的类型主要有正规老年教育(老年大学)和非正规老年教育(社区老年教育)两种。正规的老年教育多为老年大学或老年学校。江苏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相对规范的具有传统学校特点的老年大学;第二类是利用现代远程传媒为主要教学载体和手段,以分散学习为主要形式,以教学点辅导为辅助的空中老年大学。截至2013年,江苏已形成了省、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五级老年教育网络,并形成以各级正规老年大学为骨干、社区教育机构为依托、远程网络教育为重要形式的教育体系。

3.办学主体与办学经费。在办学主体方面,一是以各级党委老干部工作部门举办的老干部大学(老年大学),硬件设施建设好,经费有保障,参加入学的老人主要是离、退休老干部;二是教育、文化部门和老龄工作部门举办的老年大学,经费有一定的保障,学校面向社会老年人开放,并收取一定的费用;三是社区以老年文化活动中心为平台的社区老年学校,经费由社区自己筹集,社区老年人基本是免费(或只收取很少学费)参加学习;四是民办老年学校,主要依靠市场经济的方式运作,一般经营比较困难。从目前来看,江苏老年教育中,老年大学和社区教育是老年教育最重要的办学形式。

4.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是老年大学的中心工作,各校在创新教学理念、加强大纲与教材建设、规范考核评估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同时,也积极利用现代传媒发展老年教育。

5.老年教育研究。江苏老年教育研究相较于国内其他地区,起步是比较早的,以南京金陵老年大学为首,于1994年即创办了老年教育刊物《实践与探索》,2005年又新创了《金陵老年大学学报》,2006年又创办了《学术通讯》。总体来看,江苏老年教育走在全国前列。

三、江苏老年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参与人数少。20世纪80年代至今,江苏老年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然而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白潮”,这样的发展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还比较滞后。截至2013年,全省各级老年大学(学校)共9468所,在校老年大学(学校)学员130余万人,仅占全省老年人口的8.7%左右。这意味着全省约有91.3%的老年人没有机会接受老年教育,不能享受老年教育的权利。

2.发展不平衡。江苏老年教育的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老年教育发展不平衡。苏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较快,部分地区积极发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的参与人数多、吸引力强;而苏北地区的社区教育较为滞后,老年教育办学经费欠缺,办学条件不足,覆盖面不广。从全省范围来说,城市老年教育和农村老年教育发展也存在差距较大。

3.教育模式单一。江苏各地老年大学课程种类单一,主要开设一些大众知识类的课程,如书法、美术、摄影、声乐、舞蹈等,未能根据当地老年人的教育需求开设一些地方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单一,主要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对老年教育规律的探索。

4.导向作用不明显。目前,作为全省老年教育推动主体的各级地方党委、政府,都还没有设置明晰的老年教育工作指标任务。也就是说,老年教育还没有被各级党委、政府真正作为化解人口老龄化社会风险问题的重要举措来抓,没有作为硬性指标任务加以落实,对老年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高。

5.教育投入不足。虽然在省、市级层面上,目前都已有了相应的老年教育发展计划、规划,乃至责任主体,但实际无论是在人力还是在物力上,无论是相对于江苏人口老龄化加快的现实,还是相对于江苏教育大省的地位,教育经费都严重不足,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四、江苏老年教育发展对策

1.发挥主导性,树立积极的老年教育观。在老龄化社会的时代背景下,老年教育要提高到完善老人生命意义、唤醒老人生命自觉的高度,如此老年教育才富有价值。一要注重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从国外老年教育的发展经验和江苏省老年教育的发展现实来看,各级党委政府在引导社会认识、强化服务管理、建立分层有效的老年教育投入机制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不可或缺。二是要注重发挥相关部门的主导作用。教育、民政、财政、卫生、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以及老干部局、老龄办等要加强协调配合,努力形成对加强老年教育工作领导和管理的合力。三是要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主导作用。要以扩大老年教育的社会基础为目标,大力普及乡镇、街道、社区的老年学校,注重调动社会办学积极性。

2.体现超前性,挖掘整合老年教育资源。一要注重规划引领。江苏省老年教育方面虽也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文件,如《关于加快我省老龄事业发展的意见》等,但要真正体现依法治教、发展老年教育工作,还应从更高的层面制定老年教育法和江苏老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推进江苏老年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二要注重整合挖掘。要向社会开放各种教育资源,构建一个社会化的终身学习体系。要从政府、企业、学校、家庭和社区等多个方面来拓展和完善老年人学习的渠道,充分保障老年人的各种学习需求。

3.突出多样性,改进老年教育教学模式。老年人群体不同于其他学习群体,在教育教学方式上应该讲究多样化。首先,在教学形式上,要关注老年群体需要的多样性,让课堂教学成为第一课堂,社团活动成为第二课堂,社区活动成为第三课堂,发挥各种教学方式的作用。其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突出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和老年人的需求性,把技艺学习、知识更新、文化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再次,在课程设置上,要根据江苏各地的情况开展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老年教育课程。最后,在教学方法上,要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使他们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老年教育作为老龄化社会中一种积极的为老年人服务的活动,其发展对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江苏作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先导区,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发展老年教育,必将对全国老年教育的发展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作者:刘宝萍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淑芹.论老年人的价值、需求及老年人的社会参与[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3.

篇3

关键词:德国;老龄化;老年教育;高教大众化;学和性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6.G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3)02-0018-07

据联邦统计署2012年10月10日的《2012统计年鉴》,德国已成为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欧洲国家,在全球仅次于日本。2010年,德国15岁以下人口仅占13.4%,为欧洲最低,65岁以上人口却高达206%(包括60-65岁年龄段群体则为26.3%)。尽管有些专业观点指出,老年在德国意味着贫困,但按照阿伦斯巴赫人口研究院2012年11月28日的首份老年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德国当今老年人享受待遇最佳,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联邦统计署支持这一结论。无论这份由知名研究院出台的报告,还是联邦政府每三年展开的一次“德国老龄调查”以及两年一度推出的《国家教育发展报告》,理应覆盖老年人生活方方面面,却忽略其精神赡养的一条重要途径:教育。其实,可圈可点的便有“大学向老年人开放”运动。

历程

在德国,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老年教育是福利国家奠基的伴生现象。社会保障的普惠化为老有所养设置法律与制度的刚性规制,同步涌现的德国“经济奇迹”为之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不可否认的是,当初的老年教育带有强烈的社会救济性质,属于社会政策范畴。直至1976年,在柏林举行的德国老年学协会第十届年会上,德国教育学界开始关注老龄问题。在草根运动高涨的70年代,激进的文化批判把矛头指向意识形态,也瞄准针对老年的社会决定论。机会均等成为衡量老年生活的新标准。一系列社会调查报告证实,老年人的教育贫困是其早年受教育不平等的延续。另一方面,老年人对自身发展潜力认识不足和对学习消极应对也导致其教育贫困。据社会学家70年代中期的调查,近一半被调查的65岁以上老年人对成年人参加机构化学习项目表示不解。“教育灾难”被视作60年代德国教育体系的真实写照,进而在70年代引发教育体系全方位变革1111:教育体系的扩充/高校扩招,学术性继续教育中心在高校的设置,成人教育学学科的建立,以及各联邦州“成人/继续教育法”(自1969年)和“教育休假法”(自1974年)的相继出台。这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的根本目的在于促使教育体系向所有社会阶层和年龄阶段开放。老年人群体虽日益壮大,其饱尝的教育贫困仍然成为“被遗忘的教育灾难”。在心理学界,波恩学派厥功甚伟,通过大量实证研究证实老年人直至高龄拥有认知/学习能力,1968年结集出版《老龄:问题与事实》具有划时代意义。

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感召下,尤其是在纲领性文件《终身教育》1972年出版之后,德国第一所老人学院1974年在多特蒙德市以社会团体的名义应运而生。所谓的老人学院或长者学院是为老年人开设的教育机构或老人自发组织的学习团体,也可以是某一机构、社团或学校开设的老年人课程,均在大学围墙之外。这些学院绝大多数以社团名义在社会事务管理局注册,极少数作为普通成人进修学校在工商事务管理局登记。

高等教育体系既要向弱势群体的未成年子女开放,也要向在职人员甚至向退休人员开放。1970年,大学成人教育联邦工作组(AUE)成立,当年恰逢联合国国际教育年。AUE为在职成年人进入高校接受继续教育推出各类模式,并逐渐推广至职后成年人即老年人。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汹涌澎湃的国际老年教育运动具有推波助澜之效。1979年,西德大学校长联席会议(WRK)首次派代表参加在法国南锡(Nancy)举行的国际第三龄大学联合会(AIUTA)大会,德国高教界开始认识到职后学术性继续教育对提高社会发展适应能力的重要性,便分别于1979年(奥登堡大学)、1981年和1984年(多特蒙德大学)召开三次国际研讨会,就德国高校向老年人开放展开可行性论证。由此,“大学向老年人开放”成为德意志土地上一场崭新的老年教育运动,并融入席卷欧美的“第三龄大学”浪潮。

德国各联邦州颁布的“大学法/高等学校法”以及1976年1月26日联邦议会通过的“高校总纲法”明确指出,除完成其基本任务即培训社会建设与科学研究的后备力量之外,高校还须承担对国民展开学术性继续教育的使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在职学术性继续教育与职后学术性继续教育必须拥有同等地位。“大学向老年人开放”之目的为两个“开放”:向新的学习群体开放;向遭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社会群体开放。从1979年起,学术型高校以及部分应用技术大学开始定期为老年人开设各类课程。在1984年召开的第三次国际研讨会上,“高校向老年人开放”联邦工作组(BAG)宣告成立。工作组实行团体成员制,由各高校相关职能部门、第三龄大学和老人/长者学院组成。

随着“大学向老年人开放”运动的推进,“长者”概念渐渐取代“老年人”,老年人在大学学习的现象也就相应被视作为长者教育。长者教育包容的对象极其广泛,有些大学甚至把40岁以上的成年人也一并容纳,不少高校把长者学习项目直接定名为后半辈子项目(指40岁以上)或50+项目。尽管长者教育无法等同于老年教育,这个概念的出现尤其作为词条被收入“教育学百科全书”,使老年教育摆脱长期的社会救济属性,而更凸现出其文化蕴涵。

BAG于1994年成为AUE的一个二级组织,并于1996年改称为“老年人学术性继续教育”联邦工作组(BAG-WiWA)。BAG-WiWA现拥有56个成员机构,其中学术型高校50个,应用技术大学3个,民间机构3个。当然,并非全德国421所高校中开设长者学习项目者均加盟BAG-WiWA。

诚然,政策支持不可或缺。联邦政府于1987年年底发起“继续教育统一行动”,并于1991年发表“对老年人科学继续教育的建议”㈣,呼吁高校保持和扩大针对老年人的课程,增加与校外机构的合作,提供人事与物资的基本保障,在教学方法上考虑老年人特点,加强研究老年教育教学等。另一举措是,联邦教科部从1996年起每年免费发行更新版《长者学习向导》。

困境

大学向老年人开放的形式通常有正规学习、旁听学习和长者学习。其运行受所在联邦州“大学高等学校法”而非“成人/继续教育法”制约。

正规学习的入学条件是高中学历,该证书终生有效。符合入学条件的老年人可向任何高校申请攻读学位,并与青年学生拥有同等权利与义务。高校学生事务部门负责管理正规学习。2010年年底,德国高校在读大学生中有0.2%为60岁以上老年人。入学门槛在各州各校不同,比如北威州高校只有在招生工作收尾后才把空余名额分配给老年入学申请者。

旁听学习也被纳入高校继续教育体系。旁听生入学无需高中学历。除报名受限制专业外,几乎所有的大学正规课程一律向旁听生开放。老年学员可自由选课,没有考试也不授学位,但可颁发证书。高校学术性继续教育中心负责管理旁听学习。老年旁听生须缴纳一定学费,每学期20-250欧元不等。2011-2012冬季学期,德国高校34600余名注册旁听生中50岁以上群体占半数以上。

长者学习只是老年人旁听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也叫特殊的旁听学习。高校量体裁衣式地为长者学员推荐或开设课程,这些课程较有系统性,由此也被称为长者学课程。通常所说的老年大学实为长者学习项目,而长者学习业已取代旁听学习,旁听学习目前仅具有统计学意义。为减轻对高校师资和物质资源的压力,不少长者学习项目系列课程安排在寒暑假举行。

长者学习的主要动机是圆梦和补偿。此外还有基于个人兴趣的深造;身临学术氛围,直接获取最新科研信息,甚至可参与科研项目;为发挥余热而充电以及为减缓大脑功能衰退而学习。当然,那些通过学习排遣寂寞的长者学员也为数不少。其实,社交饥渴作为一个潜在动机在老年学员中普遍存在。

继大学向女性、向弱势青年、向各行业在职员工开放之后,长者学习项目无疑是大学向社会开放的又一创举。“大学向老年人开放”运动伊始,德国高等教育界出于一种两重心理,对此表露强烈热情。一方面是迎合国际终身教育理念,同时配合政府教育改革的举措和回应公众对教育改革的呼吁;另一方面是出于解决高校生源不足。起初对老年人大量涌入高校的担心显得杞人忧天,因为当时老年人数量相对微弱,60-74岁年龄阶段的老年人口比率从1970年的15.1%减至1980年的13.5%,而持有高中学历的老年人更是微乎其微。

60年代关于教育危机的大讨论和70年代教育体系的大变革直接导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猛增。“大学向老年人开放”运动恰好萌发于德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纪元——告别精英化。1980年,德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2.2%,1999年已达37.3%,2011年再度攀升至51.5%。尤其是在学术型高校,在读学生数量(不包括在读外籍学生)1980年为77.25万,到1999年已是116.65万,2011年为157.3275万。而同时,大学教学人员数量的增长慢于学生数量的增长:两者之比从1980年的1:12.1降至1999年的1:12.6,至2011年已是1:13.7。就旁听生而言,2000-2010年间,60岁以上老年人增加25%,而高校旁听生总数却下降一个百分点。当然,各专业之间资源的配置与学生的分布形成更为激烈的矛盾。纯粹的内涵扩大已经埋下激化德国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矛盾的祸患。而高教大众化与人口老龄化在时间上的交互亦使这场本该激化的矛盾又悄然移至另一对矛盾——高校代际矛盾。同时,高校遍存的代际矛盾产生位移,从师生间演变为生生间。“老人恐惧症”蔓延德国高校。

2001年年底至2002年年初,德国重要主流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高校中不断激化的代际矛盾:首先是在知识界旗舰式媒体的“时代周刊”,然后是德国三大大众性周刊之一的“焦点周刊”,再是“德国大学报”。以“课堂中的老年座位”和“谨防老人”为醒目标题,媒体视“老人恐惧症”威胁着长者学习项目的声誉与生存。以汉堡大学、斯图加特大学和慕尼黑大学的艺术史、日耳曼文学和现代史等专业为例,在专业入门课上,占比最高达90%以上的老年学员被视为“怀有虚荣心的入侵者”和“祸害”,抢座事件更是屡见不鲜阎。其结论是,老年人蜂拥挤入大学抢占青年学生的学习机会,以至于学术水准骤然降低。报道迅速引发媒体与BAG-WiWA的冲突,且成为BAG-WiWA当年年会主题。BAG-WiWA遂在“焦点周刊”发表声明㈣,批评媒体肆意放大个别高校个别专业的老年人旁听现象,极大损害老年人的社会形象并阻碍与打击老年教育在高校的展开。尽管高校领导层公开欢迎老年人,但是,一场代际冲突已无可避免,且蔓延至今。

2011年冬季学期,慕尼黑大学大幅度上调长者学习项目的收费标准,同时,把向老年学员开放的课程从200门下调至85门,轩然大波骤然而起。老年学员认为,此举意在驱逐。之前,该校已逐年控制老年学员数量,2006-2011年间,学员数量从2740减为2231。据校方说法,学员数量骤减并非出于伎俩,而在于蹭课的学员徒增。2010年,校方曾展开抽查,30%的老年学员无法出示学生证。此外,老年学员进入大学课堂常被视作搅局。他们在探讨式或工作坊式教学中表现强势,尽情畅谈人生经验,从而给青年学生造成压力甚或倦怠。科隆大学2010年的问卷调查却发现,老年学员自述其在校园与课堂尽可能谨慎行事,但他们自觉把自己定义为高校的客人,因而也难以融入教育教学活动。

仅德国高校现有的接纳能力便足以预示,高校代际矛盾必将愈演愈烈。2013年2月14日上任的联邦教科部部长万卡(Johanna Wanka)视“高校协定2020”为第一要务。该协定由联邦政府与各联邦州政府于2006年12月13日表决通过,以便在2020年之前共同增建91370个大学生名额。万卡敦促各联邦州政府强化其作为,各联邦州政府却要求联邦政府追加34亿欧元资金,而联邦教科部的财政捉襟见肘,何况,联邦财政部已严禁财政赤字再现。人口变迁因素之外,文科中学学制改革(高中由九年制改为八年制)造成最近几年(尤其是2011-2013年间在若干个人口大州)出现两届高中毕业生同时离校的现象,高校如履薄冰。当然,《高校总纲法》2007年取缔之后,博洛尼亚进程便无法全国一盘棋运作,高校手足无措,只得纷纷推出私家版的博洛尼亚进程,乱象丛生。高校自顾不暇,窘迫不堪,老年学员在象牙塔无以觅得一片安身之隅。

定位

究其实质,德国高校代际矛盾乃教育工具论之使然:高校仅视作就业市场输送新生力量的职业培训机构;继续教育只限于更新在职员工的知识以提高生产力。联邦教科部就学术性继续教育作出如下释义:“终身学习框架下的学术性继续教育,个体潜力的发挥辅之,旨在为保障工作岗位和职业晋升提供服务,是科研转化为创新与就业的决定性前提,并夯实德国的经济竞争力。”该部2008年在全国征集“以教育促发展:开放的高校”实施方案,旨在“长期稳固人才供给,优化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渗透性,加速新知识的应用性转化,以及从学术性终身学习和在职大学学习中发展可持续的特色以强化学术体系的国际竞争力”。显而易见,大学的开放性彻底被经济利益绑架。

抛弃教育工具论,老年人学术性继续教育实为老年教育的学术转向。就其定位,笔者权且提出以下七点思考:

1.老年人学术性继续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信息时代一个知识社会难以容忍一个封闭式的高等教育体系。当知识成为直接生产力进而第一生产力时,大学作为知识社会的中心并走向社会中心亦为生产力历史性发展之使然。走向社会中心的大学实现其社会责任的一种有效途径是面向社会开展学术性继续教育。老年人学术性继续教育是对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宣言“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精神的呼应:“人在一生任何时候均可被录取,其以前所获实际能力须得到应有的认可”,并号召各国高校“仍须无歧视性地尽可能为……各年龄阶段具有相同学历的人或具有接受高等教育资格的人铺平跨入大学的道路”。

2.老年人学术性继续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助推器。高等教育普教化已成为高等教育体系自我更新的绊脚石。博洛尼亚进程则推波助澜,德国高校师生怨声载道。在高校教师眼中,学生被规训与改造成为“条件反射式的学习机器”与“分数猎手”。2010年,博洛尼亚进程十周年之际,作为德国大学教授行会出版《博洛尼亚黑皮书》,以此方式来回应。在被尊为“现代大学之母”的洪堡大学,抗议学生甚而拉出巨大横幅:“100%出勤,7%学习,0%反思”。联邦教科部以27亿欧元针对高校科研推出的第三期卓越计划(2012-2017),其遴选标准中首度注入教学元素,即以科研为导向的高校教学。同时,联邦教科部2011年起实施“教学质量协定”,准备在2020年之前投入20亿欧元扶持高校教学,史无前例。这两项举措便是对高等教育普教化的必要修正。老年人进大学接受学术性继续教育为扬弃高等教育普教化提供可能:面对老年人口的三大增长,即老年人口的增长(绝对数量与相对数量)、老年人整体文化程度的增长和低龄退休人员的增长,高等教育将以何种崭新的教学形式来满足各阶层各年龄学员对学术性继续教育的需求,这将决定大学未来的命运。何况,高等教育的多样化足以使学生,尤其是老年学员以用脚投票的方式来作出评价。目前,长者学习项目中探究性学习、行动研究与老龄研究的实践已成常态且日臻完善。

3.老年人学术性继续教育应采用代际融合式教学模式。高校代际矛盾的一个浅层动因是老年旁听生融入高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相比之下,长者学习项目因高校量体裁衣式的考量而实现分而教之,其中部分虽以社团的名义注册并独立于高校之外,却与当地高校紧密合作,如2006年8月17日由东威斯特法伦一利珀欧洲长者大学学习中心(EZUS)在巴登·美因贝格(Bad Meirrberg)开设的长者学习项目与比勒菲尔德大学结盟。其实,早在70年代便引发一场老年教学“融合模式”和“分裂模式”的争论。大学的开放性既表现在接纳各个社会阶层与年龄阶段的群体,亦表征于促进这些群体与大学固有群体相互融合。代际融合,丰富的不仅是高校人员结构,更是高校每位成员的观念。老龄长期被视作社会问题,1999年出版的《社会问题手册》还持此观点。当前,以代际契约来审视老龄日渐普及。代际契约强调代际责任,未来社会将建立在代际团结基石之上。强化与促进代际团结也因而成为具有前瞻性的老龄社会政策的一大支柱。比如多代同住模式纳邦政府重点资助范围,截止2012年年底,全德国共建成450个试点。在高校,作为传统文化捍卫者的老年人可以与作为时代精神弄潮儿的青年人,通过共同学习与研究来打造一个反省与塑造全球化的代际联盟。

4.老年人学术性继续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自1993年起,每届联邦政府都委托专家委员会撰写一份展现全国老年人生活状况的《老人报告》。最新一份报告便旗帜鲜明地提出教育权利与教育义务,即老年人受教育权和政府提供教育产品的义务。世界银行早在1999年的发展报告中就指出:“就缩小知识差距,政府处于独特地位,……支持终身学习,或建立健全法制环境,……政府应该把重点放在履行那些私营部门可能无力承担或难以胜任的职责上,也就是说,政府应聚焦于那些溢出效应(外在性)特别显著、或具有明显公共物品特征、或事关分配问题的活动。”老年人学术性继续教育非奢侈之举,反而是一项具有超值回报的投资:一方面高素养的老年人能继续一展身手甚至具有创造性;另一方面,保持学习激情的老年人更健康,可以大大降低对有限医疗与护理资源的需求,而且,学历越高的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状况越是满意。所以,作为大学基本使命的组成部分,老年人学术性继续教育理应被纳入公共权力机构所承担的职能范畴,是一种公共供给,其财政性资源主要依靠公共财政来支持,以非营利性为原则[删。一些高校通过各种途径争取办学经费:联邦政府“置办工作岗位措施”(ABM)基金,各地劳动局给失业人员再培训预算,社会捐资,欧盟基金,各级政府的科研、教育或福利项目等。当然,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均非义务教育,个人合理分担教育成本亦在情理之中。

5.老年人学术性继续教育并非一种补偿性教育而是一种发展性教育。当今德国,只有近期告别职业生涯的老年人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的受益者,而绝大多数老年人终生与教育贫困为伍。德国1712.1方65岁以上老年人中拥有高中学历者仅占14.2%,且性别差异显著,740.2万男性中拥有高中学历者占20.9%,而971.9万女性中这一比例才区区9.0%。学历往往决定老年人参与机构化学习项目的积极性。65-80岁年龄阶段的老年人中,拥有高中学历、中等学历(接受职业教育或10年基础教育)或初中学历的老年人参与机构化学习项目的比率分别为26%、24%和7%。由此可见,老年人学术性继续教育显然是对作为弱势群体的老年人的一种教育补偿。圆梦,即圆大学之梦,可谓这种教育补偿的极端表现。但纵观全局。通过进入大学接受学术性继续教育,老年人终极指向是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以期有意识并创造性地参与社会。可以说,老年人接受高等教育是以自我发展为根本,以社会参与为归宿,即学界90年代提出的“老龄的建设性”。

6.老年人学术性继续教育只能作为老年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老年人甚或高龄人以再就业或义工的形式发挥余热,其志固然可嘉,无论老年人自身还是社会与政府均展示高度热情,但不宜过分宣扬,以至于激励甚或苛求其他老年人纷纷效仿。以各种方式颐养天年均无可厚非,但发挥余热亦须力所能及。虽然社会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逐渐转变删,但是,老龄本身具有多样性,即涵盖多个年龄阶段甚至几代人。老龄的多样性呼唤老年人生活方式的多元性。作为闲暇教育的老年教育仍是老年人精神赡养的主渠道。在德国,老年教育仍需由公立的国民学院(全国性成人继续教育机构)与民间的老人/长者学院来支撑。何况,每位老年人均不愿放弃分享包括终身学习在内的现代化成果的可能性,但是,鉴于教育公正的历史性问题,这种可能性对每位老年人不可能一视同仁,老年人的学习热情与行为几乎难以弥补其早年的教育不足。开展老年人学术性继续教育的目的绝非此举本身,而是通过提高部分老年人的科学素养来唤起整个老年群体的学术精神乃至生命意识。2002年第二届世界老龄问题大会所提出的“积极老龄化”以及欧盟确定2012年为“欧洲积极老龄化和代际团结年”的实质意义也在于此。

7.老年人学术性继续教育应纳入学术研究对象。万卡2月27日宣布正式启动以“人口机遇”为主题的2013学术年活动,口号是“我们活得更长,我们变得更少,我们愈加多元”。在德国,言及人口,则必然指向老龄化。2012年10月4日,在首届联邦政府人口峰会上,总理默克尔强调,在这个老龄化社会,每位公民必须接纳各种变化,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战略要远大于个别行动的总和。2012年4月25日,联邦政府表决通过题为《每段年龄都不得少》的“联邦政府人口战略”,六大行动领域中就有老年人对生活的自主掌控。实施细则需等到2013年5月14日召开的第二届联邦政府人口峰会方见分晓。其实,部分举措端倪已现。2011年11月30日,联邦内阁表决通过“人口变迁的联邦政府科研规划:老龄充满前景”,2012-2016年间对老龄研究给予4.15亿欧元的财政预算,但老年教育缺位。老年教育在德国成人教育研究中虽被边缘化,但仍占有一席之地。老年人学术性继续教育在德国高等教育研究中却几近空白。老年人学术性继续教育以提升老年人科学素养为己任,其自身理应成为学术研究对象。

结语

篇4

[关键词]口腔健康教育; 社区; 中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 R78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1-267-02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逐步形成和不断深入。“阿拉木图宣言”对健康的阐述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心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它反映了人类生命活动的生物、心理、社会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方面。它将影响健康的因素进一步扩大包括多种因素:环境因素、社会能够提供的保健设施、个体及群体的生活方式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的功能,决定了口腔健康教育的具体工作则是由社区医务人员主要承担的。

1 口腔健康教育[1]

健康教育是一门交叉科学,它包涵了医学、教育学、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美学等诸多学科,以教育方式增加大众的卫生保健知识,通过反复强化教育而加深保健知识的确知信深度,强调自觉自愿,提高自身保健行为和实践能力。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并鼓励人们有达到健康状态的愿望;知道怎样做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促进每个人或集体努力做好本身应做好的一切;并知道在必要时如何寻求适当的帮助。它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公众自觉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预防和控制疾病、促进健康。它的目标在于帮助人们寻求能够达到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指导人们如何能更健康的生活。口腔健康教育包涵于健康教育。WHO在1970年指出:口腔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认识到并能终身做到维护口腔健康。采取教育手段如口腔健康教育活动、口腔健康咨询、信息传播等促使人们自觉自愿的采取有利于口腔健康的确行为,以达到建立口腔健康行为的目的。口腔健康教育是让人们理解并认可接受各种口腔疾病预防措施的一种教育步骤。

2我国中老年人群的口腔健康状况及危害

口腔健康是人体健康不可分割且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生活质量的决定因素。WHO制定的口腔健康标准是“牙齿清洁、无龋洞、无疼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制定的口腔健康目标为:80岁老人,至少应保持20颗功能牙。根据国情,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2010年人人享有初级口腔卫生保健”的目标是:65岁及以上老年人保持20颗功能牙的人数百分率农村要达到60%,城市要达到80%。然而我国中老年人群的口腔健康状况较之其它人群尤为令人忧虑。无牙颌、牙根面龋、不健康的牙周及粘膜组织是中老年人主要的口腔问题。而中老年人牙齿缺失的主要原因是龋病和牙周病。

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2]结果显示:乳牙龋均和患龋率为4.48%和76.55%;人群中6个区段均健康的人数很少,牙石检出率高达52%一94%。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5~44岁中年人龋齿率为88.1%,65~74岁年龄段的老年人患龋率为98.4%,龋均为14.65颗;城市低于农村,男性低于女性,东部地区最高。该段人群根龋患病率为63.6%,根龋龋均为2.74颗;城市低于农村,男性低于女性,东部地区最低;所患根龋中,龋、补构成比分别为98.1%和1.9%。龋齿患病水平呈上升趋势。全国65岁~74岁老年人牙周健康率为14.1%,城市低于农村,女性高于男性,中部地区最低。 各地近几年的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也均显示出相似的结果[3-7]各地的中老年人群口腔健康状况不均衡,其健康保健状况与当地的宣传教育、预防保健措施、经济发展等息息相关[8-11]。总体上,中老年人的口腔健康状况令人忧虑。具体表现:牙龈萎缩与牙周附着水平丧失明显,牙间隙增宽,牙根暴露是中老年人口腔组织变化的特征;与老化有关的主要组织问题是牙根面龋,无牙颌与不健康的牙周与黏膜组织。由于中老年人各种疾病的患病率,功能障碍与残疾率较青壮年时期明显增高,所以对医疗保健的需求量增加。随着年龄的增长,缺牙人数与缺失牙数均增高和增多。而当缺牙占全口牙的四分之一以上时,就会影响到口腔功能,特别是咀嚼功能,影响口腔功能也就影响了食物的消化吸收,从而影响人的生活质量。

WHO对老年人的流行病调查报告指出,牙周疾病虽患病最多,但是重视程度最差.中老年人现在虽已认识到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的危害性,但对口腔疾病的危害及其与其他全身疾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却知之甚少。牙周病是引起中老年人牙齿脱落的主要原因。更是影响心脏、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导致各种死亡率极高疾病的重要成因。老年人肺炎与牙周疾病;心脑血管病与牙周疾病;消化道疾病与牙周疾病;糖尿病与慢性牙周病[12]等,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已被医学界所证实,揭示了很多作用机制[13]-[16],但公众对此却缺乏一定的了解。

3中老年人口腔健康知识的现状

调查研究[17-18]显示:老年人口腔健康知识匮乏,口腔健康信念差,口腔卫生行为错误率高。口腔健康教育停留在传统知识层面上,内容不全面,对龋病和牙周病病因的不了解,阻碍了老年人采取自我保健措施。同时,口腔疾病与多种慢性病密切相关,其直接影响机体健康。仅有5.5%的老年人知道糖尿病和牙周病有密切关系。糖尿病会加重牙周病的病情,而牙周病又会影响血糖的控制。口腔疾病给全身健康带来巨大的隐患,而绝大多数老年人对口腔疾病的危害还没有正确认识。老年人口腔健康知识的匮乏不但影响其口腔健康,还直接影响其慢性病的治疗,影响其全身健康。中老年人缺乏对牙齿脱落、龋病、牙周病的病因及预防措施的了解,使得其无法建立正确的口腔健康信念。同时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等因素共同影响老年人口腔健康信念的形成。向老年人讲授正确的口腔健康知识,帮助老年人确立正确的口腔健康信念,是今后开展口腔健康教育的关键。

4加大对中老年人口腔健康教育是社区口腔健康的发展趋势

研究证实了[19-23]:广泛而深入的口腔预防保健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可以帮助人群维持良好的口腔健康。开展多种形式的口腔健康教育来改变人们对口腔保健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以增进中老年人群对口腔卫生服务的需求。改变观念 调整服务目标 在注重口腔常见病治疗的同时,更应当注重口腔预防的作用。治疗的得益人群相对我国的13亿人口而言,微乎其微,费工利微;但得益于预防的人群却可以成百上千的增加,而且一代人的认知行为的改变可以对他们的后代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这一层面而言,却是薄工利重。由此可见,口腔健康教育应通过社区的口腔医务人员实施深入于个人、家庭、和社会各个阶层;而社区的口腔医务工作者也应转变观念,建立“大卫生”的新观念。从“以病人为中心”转为“以健康人为中心”,从“个体为中心”转为“群体为中心”。

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口腔健康知识多来源于媒体的广告宣传,从健康教育讲座中获得知识的极少。由于媒体宣传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使得老年人口腔健康知识模糊。维护老年口腔健康,做好老年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已迫在眉睫。在社区,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平台,开展针对性强的口腔健康教育,系统科学地向老年人讲解口腔健康知识,尤其应做好以下内容的健康教育:牙菌斑的相关知识,口腔疾病的病因及早期症状,正确的口腔健康信念和口腔卫生行为。在社区进行口腔健康教育的探讨社会在进步,进行教育的方式也应与时俱进

1)改进方式强化社区行动,进入社区,建立口腔健康小组;

2)多元化的宣传教育方法如利用就诊时的个别交谈;小型专题讨论会;利用教育媒介如挂图、声像资料或其他教科具进行讲授;举办讲座,围绕具体问题进行现场示范,让听者亲自练习加深理解并掌握具体的技能。

3)目标细化确保适宜措施针对特定人群制定特定的目标;

4)联合团队的伙伴之力,建立档案、加强研究管理、建立口腔健康档案,阶段性评估工作效果与成效,适时调整工作计划与进度。

5 总结

社区是中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场所,中老年人是社区保健的重点人群,从中老年人特点出发,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做好社区不同中老年人群的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帮助中老年人建立正确的口腔健康观,以实现健康老龄化和人人享有初级口腔卫生保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卞金有,胡德渝.预防口腔医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8.

[2] 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8-21.

[3] 王薇,杨汴生,何健,钟娅,张丁.65岁~74岁老年人口腔疾病流行病学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06,13(3):607-609.

[4] 余哲,韩宁,范勇斌,邵东升.745例老年患者的口腔疾病调查[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07,5(3):146-147.

[5] 松,吴敏节,姜婷,吕亚林,方超,张伟.北京市城区1219名老年人咬合支持状况的调查[J].北京医学,2008,30(7):392-395.

[6] 范卫华,欧,章锦才,等.2005年广东省中老年人余留牙和无牙颌抽样调查报告[J].广东牙病防治,2007,15:167-170.

[7] 胡祥文,周仁,李萍,郑杰,等.糖尿病患者口腔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J].口腔医学,2007,27:162-163.

[8] 刘忠民,高文荣,单楚.延吉市社区老年人口腔卫生保健状况的调查研究.吉林医学[J]. 2008,29(5):436-437.

[9] 丁林灿,卢友光,冯岩,苏柏华,林挺,赵爱梅. 福建省中年人口腔健康状况调查.福建医科大学学报[J].2004,38(1)83-85.

[10] 廖旭辉,林焕彩,卢展民,等.广东省中老年人的牙周健康状况[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0,21(4):314-315.

[11] 沈家平, 王林, 陈宁, 王一均, 陆平成.江苏省中老年人牙周健康状况调查[J]. 疾病控制杂志2007,11(1):64-68.

[12] 程睿波,张颖,陶薇,等.辽宁省中年和老年人缺牙及义齿修复情况调查分析[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7,25:576-579.

[13] 刘萍.糖尿病与牙周病的关系[J].国外医学情报,1990,20(8):35.

[14] 张代杰,赵先芝,杨学馨.糖尿病与牙周病临床相互关系得初步研究[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4,14(10):571-574.

[15] 范丽凤,陆菊明,晋敏,等.糖尿病患者合并牙周病变及其口腔保健知识与行为的调查[J].护理杂志,2004,21(11):31-33.

[16] 王勤涛.牙周病与全身系统性疾病间的相互关系[J].国外医学.口腔分册,2003,30(2):135-137.

[17]刘艺敏,朱炎,严浩军,刘洋,张海霞,李一凡.上海市中老年居民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25(5):428-430.

[18] 樊明月, 张惠琴, 郑磊.社区口腔门诊保健知识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9,8(8):559-560.

[19] Nowjack-Raymer RE,Gift HC:Knowledge of common of gumdisease[J].J dent Res 72:277,1993.

[20] Sintes J,Butler M,Richardson R,Lover J:Dental caries amongfirst-grade smdems in Oakland[J].J Dent Res,1993,72:279.

[21] Loupe M,Goodkind R Smith B,Clay D:An education to improving acceptancc of dentures by geriatric pafiens[J].J DentRes 66:326,1987.

篇5

一、围绕县委中心工作,积极配合参与活动

“有为才有位”。半年来,我会围绕县委中心,配合开展如下活动:一是庆“元旦”宣传党的十精神的文艺表演;二是元宵佳节老年体协“夕阳红”龙灯队分别到企业商店进行“贺新年”活动,既活跃了县城节日氛围,又丰富了老人文体生活;三是庆“三八”国际妇女节开展十四支代表队180多位老人的文体展示活动;四是庆“六一”儿童节,县直教育系统老年体协组织文艺宣传队分别赴镇、镇中心小学慰问宣传演出,祝小朋友们节日快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五是积极参与县委中心工作。如黄俊衍老领导参与县重点建设;老同志参与县计生工作;等老同志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六是为县委、县政府积极建言献策,如朱才坪同志元月19日在县委、县政府召开老干部迎春座谈会上,用书面谈了“学报告、议县情、谋发展”的四点看法和建议,获得领导的好评。这些围绕县委中心,搞好服务工作,赢得了党政领导的重视和关心。2012年我会向县政府写了一份兴建人造草皮门球的报告,县领导批示由县财政拨款180721.90元兴建,于4月25日完工开展使用。同时,县分管领导谢筠副县长二月一日亲自参加县老年体协七届二次委员(扩大)会暨年会,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给了老年体育工作极大的鼓舞。

二、围绕科普教育导向,积极开展宣传活动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要讲科学”。我会2013年上半年在老年体育科普宣传教育方面主要做了四点:一是二月一日在老年活动中心举办了六十多人的科普宣传骨干培训班;二是四月二十二请县防疫专家举办防治禽流感讲座;三是五月份我会科学学会分别到、等乡(镇)街头进行科普宣讲和发放宣传资料;四是我会每月利用黑板报进行科普宣传。我们体会到科普教育这是服务老人身心健康行之有效的好形式,也是老年体协为老人服务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方法。

三、围绕老人身心健康,积极开展文体活动

党的十七大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号召,老年体协肩负着推动老人“健康老龄化”的作用。一是坚持在老年活动中心早、中、晚开展晨练和晚操活动;二是四月二十九日进行老人象棋比赛,前六名获得奖励;三是在五月份我会太极拳委员会举办了简化太极拳学习班活动;四是五月三日我会门球委员会与劲酒公司共同举办了“劲酒杯”草皮门球竞赛;五是我会花鸟委员会在五月五日进行了画眉鸟鸣唱比赛评出了前三名获奖;六是6月13至18日我会文艺委员会在人民广场举办200多人的快乐健身舞步培训班,并确定6月30日举行比赛。七是组织老年人健康旅游,今年上半年共组织35位老人去等地旅游,看祖国大好河山,让老人感受祖国繁荣富强,感受到老有所乐的幸福。

篇6

关键词:江苏;老年教育;积极老龄化;路径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重点课题:“积极老龄化视阈下江苏老年教育路径研究”(编号:C-b/2015/030);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基于人口老龄化的产业机构调整路径探讨――以江苏为例”(编号:2011SJD840004)

中图分类号:G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19日

一、问题的提出

老年教育是指以老年人口为教育对象,以满足老年人求知、进取、康乐、有为的需求为教育目的,增进老年社会参与,实现老年价值,提高生活质量与生命质量的教育过程。我国老年教育源于20世纪80年代老年大学的兴起,而老年教育的发展则在于老龄化趋势的日益严峻以及终身教育理论的兴起。老年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以及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一种主要形式,在解决老龄化问题上显示出积极的作用。江苏省是全国最早步入人口老龄化的省份之一,早在1986年就迈进了人口老龄化社会的门槛,比全国提前13年。截至2014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579.23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0.57%,比全国(15.5%)约高5个百分点,老龄化比例居全国各省区之首。据预测,未来江苏省老龄人口比重将继续攀升,到2030年前后,人口老龄化水平将达到顶峰,老龄人将增加到2,000万左右,约占江苏省总人口数的25%,在这样的新形势下,老年教育成为应对江苏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重要战略。然而,目前江苏老年教育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何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给每个需要受教育的老年人以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积极老龄化最早由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老人年的世界卫生日期间提出,随后在2002年召开的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提交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的书面报告,确立“健康、参与、保障”为三大支柱,主张应以生命全程观看待老龄化,提倡关注老年人的人权,消除老年歧视,使老年人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用,使老年人从社会负担转变成社会发展的动力。健康有序的老年化社会来自于健康、有修养、积极的老年人,为老年人提供老年教育,使他们达到积极老龄化,对老年人、家庭、社会都大有裨益,最终成就积极老龄化社会。

二、江苏老年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一)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体制不健全。从江苏老年教育现状来看,老年教育管理归口不明确,处于多头管理状态,这直接导致老年教育整体管理体制运行不畅,缺乏系统的规划。目前,老年教育的管理主体包括教育部门、文化部门、民政部门、老龄委、高校、企事业单位等,这种分散管理导致各方职责不明确,政出多门,制约了老年教育的发展。

(二)老年教育观念落后。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老年人是单纯的消费者和被抚养者,退休后再学习或接受教育没必要,甚至是浪费,就应该养养鸟、下下棋、带带孙子等,但这些只能打发时光,却无法使老年人获得精神生活的满足。消极的老年观不仅影响了社会对老年人群体的认识,也影响了老年人对自我的正确定位,并直接影响到老年教育的发展。江苏老龄化程度较高,而且老年空巢率也较高,目前城市空巢老人已达54%,随着社区建设和养老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老年人的精神危机却不可能随之解决,通过老年教育对老年人进行心理补偿,将大大缓解老年人的失落、抱怨和遗憾,对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老年教育内容单一,覆盖面不广。江苏老年教育实践主要受康复理论影响,认为老年人进入晚年后,其教育内容应以“康乐、休闲”为核心,目前江苏老年教育以老年保健教育和老年休闲教育为主,如太极拳、唱歌、跳舞等,内容相对比较单一,而且各个老年教育机构课程设置没有统一规定和标准,各个教育机构根据自己的情况开设课程,没有体现层次性,不同需求和水平的老年人无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老年人作为一个群体,虽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由于每个人的经济条件、兴趣爱好、身体状况等不同,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如果老年教育仅提供单一内容的教育,则严重违背了老年教育作为老年人享有权利的初衷。江苏省目前主要的老年教育形式是专门为老年人开设的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由于办学历史短、办学规模小、经费匮乏以及自身辐射范围小等局限性,使得江苏老年大学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老年人的需求。

(四)财政投入不足,经费来源单一。目前,江苏老年教育的经费来源一般都是政府的财政投入,来源渠道比较单一。由于老年人退出劳动岗位,主要靠养老金和积蓄保障生活,因此,老年人接受教育的费用不可能太高,这使得老年教育机构的自我造血功能相对较差。从政策上来看,政府对老年教育财政投入的规定也较为模糊,没有统一的规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对老年教育事业的投入,老年教育经费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老年教育设施落后,教育场所空间狭小、老年教育师资匮乏等,这严重影响了老年教育的发展。

(五)老年教育师资队伍质量不高。目前,江苏老年教育机构的教师主要是兼职教师或是一些非教育专业退休的离职人员,他们受身体状况或其他事务影响,请假停课、更换老师等情况时有发生,教师队伍很不稳定,无法保证教学工作的连贯性,而且年龄一般偏大,这些老师在进一步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这将阻碍老年教育的发展。

三、积极老龄化视阈下江苏老年教育发展路径建议

(一)健全政策法规,规范老年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江苏老年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策法规的引导和规划,要明确管理主体,加强老年教育工作的统筹和管理。老年教育既然属于教育范畴,是人生中的大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也是终身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按照老年教育的本质属性,它自然也应当是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将老年教育纳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是理所当然的。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将老年教育纳入我国大教育的序列,认为老年教育是“继续教育”的组成部分和“终身教育”的最后阶段。因此,政府应成立老年教育或继续教育协调机构,加强江苏老年教育工作的统筹和管理工作,做到统一领导和部署。发展老年教育,不仅是教育管理部门的职责,而且是涉及民政、文化、财政、卫生、城市管理等多部门的职能,需要理顺各部门的关系和职责。老年教育管理体制的健全,有利于保障老年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特别有利于解决老年教育面临的很多困难,如资金、设备、指导等,有利于充分利用教育行政管理体系中的资源,促进老年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的平衡发展。

(二)更新观念,营造和谐的老年教育社会氛围。江苏作为中国的经济强省,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前沿,传统的人际关系以及价值体系不断变化,知识更新加快,老年人早前的知识无法应对老年期的生活需求,使得老年人在时代变换前面无所适从,这加剧了老年人的孤独感。老年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加强自身保健、调节代际关系和参与社会发展。老年教育不仅能增强老年人应对老年期各种挑战的能力,而且还能使他们的人力资本得以挖掘,继续为社会做贡献。因此,需要加大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引起社会各界对老年教育的关注,呼吁和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老年教育,使老年教育真正融入主流教育。

(三)整合资源,构建现代老年教育体系。江苏老年教育的发展单靠发展老年大学和老年教育机构是不够的,需要整合资源实现办学多元化,建立以政府作为办学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办学体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老年教育事业中来,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给予愿意发展老年教育的企业或个人政策倾斜,采取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

各地可根据本地区老年人口对老年教育发展的需求,依托现有资源探索建设老年大学或养教结合的老年教育中心,要依托社区学院(大学)、(社区)教育中心、村(居)民学校,充分利用社区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发挥基层老年人协会作用,开办基层老年学校,构建以正规老年大学及老年教育机构为基础、老年人社区教育为主体、老年教育社团组织为依托、老年人自我教育为补充的多种形式并存的老年教育体系。

(四)拓宽教育内容,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老年教育的内容应当以老年人为本,要充分了解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开设相关课程。随着江苏老年人预期寿命的延长,经济社会的发展,老年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老年心理学,甚至一些专业技能培训、艺术修养等,因此,老年教育内容不仅要有娱乐性教育内容,也要有满足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的技能需求。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开展老年教育。老年报刊、网站要从提高老年人素质和生活质量出发,加强老年人教育和资讯服务。综合性大众传媒要开设老年栏目,各地要打造一批老年人喜爱的品牌栏目。探索城市社区电影院线在老年教育中的作用,发挥科教、文化等大量电影资源效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从而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这为发展老年远程教育指明了方向。江苏互联网普及率较高,而且老年网民比例也较高,这为江苏开展老年远程教育提供了实施条件,江苏老年远程教育应在以“老年人学习者为中心”理念的指导下,采用信息化手段,使老年人接受教育不受时空限制,可以自主学习。

(五)加大资金投入,拓宽经费来源。老年教育经费是保障老年教育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老年教育既然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政府给予资金投入,这是政府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不仅要在制定教育发展目标和规划中,将老年教育加上,而且在经费投入上,保障老年教育的投入比例,给予合理的经费额度,并确保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步增长。此外,大力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资助学,拓宽老年教育经费来源。

(六)加强老年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老年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以质的提高带动量的发展是老年教育的正确方向,而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老年教育的教学质量。由于老年大学的教育对象比较特殊,对教师的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还要具备一定的教育能力素质。因此,要加强老年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选聘具有现代老年教育理念、具备丰富教学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的教师,一方面招聘高素质的专职教师,另一方面可以吸纳高校在职教师到老年教育机构兼职或作为志愿者加入老年教育教学队伍中,也可以聘请退休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任教。

总之,江苏已经迈入了老龄化社会,如何加快发展老年教育,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真正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成就积极老龄化,成为构建和谐江苏刻不容缓的一项重要事业。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庆芳.我国老年教育发展探索[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3.

篇7

新区老年大学先进事迹材料

新区老年大学是由市老年大学和原经济技术开发区老年大学合并成立,现有校舍面积13500平方米,分3个校区、5个教学系,共开设60个专业、233个教学班,在校学员8200多名。此外还设有镇(街)、新型社区、养老院和驻区高校等8所分校。作为蓬勃发展的国家级新区中的一张重要“名片”,多年来,我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和老干部局的坚强领导下,始终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先行先试,开拓创新,先后荣获“全国先进老年大学”“全国示范老年大学”“全国老年远程教育示范区”“全省老年大学先进示范校”“全省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一、精心办学,先行先试

着眼服务大局,丰富活动载体。坚持以办老干部、老年人满意的教育为己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校发展建设献计献策,着力解决老年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注重传播正能量,连续三年参与全市老年教育系统“树长者风范、做风范长者”评选活动,评出市级“风范长者”67名。积极搭建平台,丰富校园文化,筹集资金,在全市老年大学中率先安装了LED屏幕等现代化设施,打造功能齐全的文化活动场所,近三年来举办各级老干部文化活动近百次。着眼提质增效,助推教学改革。在课程设置上,注重教学内容的知娱合璧、教学目的的古今通幽、教学特色的中西鉴赏、学制安排的长短并蓄,形成了专业齐全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设施上,实现“三个率先”:在全市率先开展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在全省率先形成面授教学、电化教学、远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全国率先达到能点播、能直播、能互动、能监控、能评价“五个能”目标。在教师管理上,修订完善《教师管理制度》《教师考勤考绩制度》,造就了敬业精神好、团结协作好、教学效果好的百名教师队伍。在教学管理上,既把握宏观管理、规范管理,又注重细节管理、痕迹管理,打造温馨舒心的学习环境。在课题研究上,立足“五个紧紧围绕”,推进理念办学,形成了以教书育人为本质,以服务老年人为本分,以新区地域为本色的理论研究成果。撰写的纪实报告《尽孝与分忧》入选全国老年大学系统“五个十工程”。着眼管理创新,改进办学机制。不断适应老年教育发展要求,实行党支部领导、校委会决策、校长办公会执行的工作机制,先后推出了分教学系管理、课程结业制、信息化管理、大数据管理等得力举措,探索了老年大学管理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分教学系管理,按照专业相近的原则,将60个专业划分为5个教学系,由管理人员兼任系主任直接管理到班级,改变了以往只是由教务处宏观管理的状况,细化了分工,落实了责任,提高了效率;课程结业制,将所有专业设置为初级班、中级班和提高班3个层次,分别设置2-3年不等的教学年限,学员学业期满必须结业,鼓励学习新专业,打开了扩大学习新知识的窗,解决了“老生出不去,新生进不来”和“教师不好教,学员不好管”的状况;信息化管理,实行学员报名、注册、信息采编一体化,新学员持身份证报名,老学员持学员卡报名,实现了学员报名注册“一卡通”,学校查询学员信息“一点通”;大数据管理,建立了教师管理、教学管理、文件资料管理的大数据库,便于信息查询、档案管理、资料使用,为构建可操作、可持续、可复制的老年教育模式提供现代智能支持。

二、弘扬文化,善作善成

注重品牌建设,培育校园文化。文化品牌是办学的灵魂,师生的启迪。我校遵循“学之终身、行之终身”校训,崇尚“党政主导、创新引领、公平开放、服务社会”理念,弘扬“先行先试、善作善成”精神,追求“树长者风范、做风范长者”目标,出版校报、文集、画册,设立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展示牌,精心打造了“桑榆春风”文化品牌。注重精神传承,崇尚老有所为。因势利导,积极组织扶弱济困活动,弘扬正气。近年来,先后组织老年大学师生开展公益性慈善捐助近百次,筹集善款70余万元;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0多次,上万人参与,多名学员被区里评为“感动青岛十佳人物”和新区“十佳道德模范”称号。去年,一名学员因车祸生命垂危,老年大学组织全校师生紧急献血、捐款救助,社会赞誉广泛,被评为新区“十件文明好事”。如今,校内弘扬正气、扶危济困、勤俭办学、爱校如家已蔚然成风。注重搭建平台,展示学有所成。积极搭建班级交流、学校教学成果汇报、外出参赛演出等平台,最大程度满足广大老干部和老年人展示学习成果的迫切愿望。自2016年起,我校与《老年教育》杂志社联合,在全国老年大学系统首创《老年教育》知识竞赛活动,该项活动抓住学员学习杂志的兴奋点,找准订阅杂志的结合点,达到了“以赛促学、以学促订、以订促用”的效果。

三、服务社会,有为有位

篇8

关键词 健康教育 社区 老年 生活方式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社会问题,特别是健康问题,而老年人所患的慢性病大部分是由于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2010年8月~2011年8月随机调研2个社区的180名老年人,对其中100名老年人进行严密的健康教育后不良生活方式改善明显,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在大龙华街道随机抽取2个社区,随机选取1个社区的老年人作为干预组,另1个社区的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各随机抽取2010年6~8月在2个社区居住满1年以上且短期内不会离开本社区的60(周)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100人和80人。其中干预组男51人,女49人,年龄62~89岁,平均70.39岁;对照组男39人,女41人,年龄60~88岁,平均70.13岁。所有老年人均自愿参加本调查,意识清楚,有较好的语言沟通表达能力。分别对两组的年龄、性别、患有的慢性病、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经济收人水平、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等指标构成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①有精神异常的患者,②同时患有肿瘤,且近半年内接受过化疗或放疗者,③存在可能导致参加者依从性差或失访情况者,④正在参加或近30天内参加过其他研究项目者,⑤伴有严重躯体功能损害者,⑥交流沟通有障碍者。

方法:①调查工具:采用自行设计的“社区老年人生活方式健康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身高、体重、BMI、血压、空腹血糖、吸烟、饮酒、嗜盐、嗜甜、高脂肪、高胆固醇、喜油炸食品、运动量、睡眠质量及是否患有慢性病、是否有自己监测测血压和(或)血糖等项目。②实施方法:由研究者本人及社康中心的全科医师团队经过培训后分别在实验前后发放问卷调查,当场回收问卷。实验前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8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80份。实验后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8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80份。③干预组实施方法:对纳入研究的老年人进行临床资料登记,并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干预组在第1次问卷调查后即由社康中心的全科医师团队通过各种方法实施每个月≥2次的健康教育。④对照组实施方法:对照组只进行临床资料登记和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在第1次问卷调查后不实施任何方式的健康教育,观察时间1年,1年后通过问卷调查对比两组老年人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善情况。⑤健康教育方法及内容:全科医生充分利用社康中心便利性、便捷性、可及性、对社区居民的熟悉性的优点,实施面谈法,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健康教育讲座,宣传栏,播放健康教育录像,电话随访,上门家访等方法实施严格周密的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健康4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充足睡眠;常见的不良生活方式及与健康的关系;吸烟、嗜酒与健康;高盐、高糖、高脂肪、高胆固醇与健康的关系;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相关内容的健康教育;便秘;消化性溃疡;骨质疏松症;泌尿系结石;颈椎保健操;口腔疾病;预防感冒等。

体质指数: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超重:24≤BMI<28,肥胖:BMI≥28[1]。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核对无误后输入Foxbase数据库,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均数和率的差别比较采用t检验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老年人健康教育前后不良生活方式改善比较:干预组在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善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老年人健康教育前后体质指数的比较:干预组在体质指数保持和控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老年人在慢性病有关方面的比较:干预组在慢性病的新发病例和自己监测血压、血糖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讨 论

本研究显示,深圳市社区的老年人普遍存在不良的生活方式,这可能与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且现阶段深圳市社区老年人的文化水平较低有关。不良生活方式是一组习以为常的、对健康有害的行为习惯[2],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与老年人常患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据WHO统计,人的健康长寿60%取决于其生活方式[3],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防治老年人常患的慢性疾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预防和控制或延缓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是控制老年人慢性病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医疗负担,减轻家庭和社会压力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摆在我们政府和医务工作者上的一项艰巨的任务,从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开始显得尤为迫切[4]。因此,改变社区老年人吸烟、饮酒、高盐高糖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社区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和防范疾病的意识,消除影响老年人健康的危险因素,可以达到明显的预防、减少或延缓老年人患慢性疾病,控制老年人现患慢性疾病的发展,节约医疗资源和医疗费用,减轻社会负担。

全科医生团队通过对2个社区中的老年人开展健康教育研究后发现,干预组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常识明显提高,在健康教育后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在超重、肥胖的控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慢性病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自己监测血压血糖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教育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事业,充分发挥社康中心全科医生的优势,积极对社区老年人实施健康教育指导,具有方便、快捷、可及性及有效性的优点,且投入费用低,效果佳,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郭冀珍,赵连友.高血压防治策略[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45.

2 巩玉秀,郑修霞,姚岚.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3.

篇9

关键词 不合理用药;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Shenzhen adverse drug reaction reports irrational drug analysis

Xiao xiao,Wu bin,Liu Xiao-yu,Mao Qiu-rong(Shenzhen Adverse Drug Reaction Monitoring Center,Shenzhen,518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Analysis of Shenzhen from 2008 to 2013 years collecting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 reports irrational drug use, and make rational use of standardized clinical recommendations. METHODS Uses a rational drug use monitoring system (PASS) on the rational use of drugs of all ADR reports were reviewed to identify, filter out the existence of irrational drug use (IRUD) behavior of ADR reports, followed by classification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and the reasons for existence. RESULTS 35,930 copies of ADR reports, there are 10,515 copies exist IRUD behavior, the ratio of 29.27%??; 10,515 copies of the report: the irrational use of drugs involved in the 12,466 cases, involving acts of 13,674 cases IRUD times; children (42.14%), the young elderly people (33.29%) and the elderly (31.49%) due to IRUD lead to above-average proportion of ADR. CONCLUSIONS In Shenzhen collected ADR reports, the presence of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reports IRUD behavior, but the proportion of the overall downward trend; should be identified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drug safety, strengthen health care and patient advocac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linical pharmacists play a role and other means to reduce IRUD behavior.

KEYWORDS: irrational drug use;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nalysis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对深圳市自2008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收集到的35930份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

1.2 方法

使用合理用药监测系统(Prescription Automatic Screening System,PASS)[1-2]对所有ADR报告的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识别,筛选出存在不合理用药(Irrational Use of Drugs,IRUD)行为的ADR报告,随后分类统计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1.1 整体情况。35930份ADR报告中,有10515份存在IRUD行为,比例为29.27%

2.1.2 历年对比。在2008年至2013年全部ADR报告中,存在IRUD行为的报告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2008年至2013年ADR报告数量、存在IRUD行为报告数量及百分比对比见图1。

图1 年度报告数量及百分比对比

2.1.3 报告类型统计表。从全部ADR报告和存在IRUD行为报告的类型来看,存在IRUD行为报告中,新的及严重的报告比例高于全部ADR报告,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报告类型

全部ADR报告

存在IRUD报告

报告例数

构成比,%

报告例数

构成比,%

一般的

25786

71.77%

7957

75.67%

新的一般

7918

22.04%

1793

17.05%

严重的

1516

4.22%

545

5.18%

新的严重的

710

1.98%

220

2.09%

合计

35930

100.00%

10515

100.00%

2.1.4 年龄分布。从全部ADR报告和存在IRUD行为报告的年龄分布来看,青年人(14-44岁)、儿童(0-14岁)所占比例较高,详细情况见表2。

表2报告年龄分布表

年龄类型

全部ADR报告

存在IRUD报告

百分比,%

报告例数

构成比,%

报告例数

构成比,%

儿童(0-14岁)

8612

23.97

3629

34.51

42.14

青年人(14-44岁)

19663

54.73

4741

45.09

24.11

中年人(45-59岁)

4441

12.36

1061

10.09

23.89

年轻的老年人(60-74岁)

2154

5.99

717

6.82

33.29

老年人(75岁以上)

902

2.51

284

2.70

31.49

不详

158

0.44

83

0.79

52.53

合计

35930

100.00

10515

100.00

29.27

2.1.5 报告含药品种数统计。在全部ADR报告中,以含1中药品的报告最多,占全部报告的74.4%;其他报告的比例随所含药品种数的增加而降低,详细情况见表3。

表3报告含药品种数统计表

含药品种数

ADR报告

存在IRUD报告

百分比,%

报告例数

构成比,%

报告例数

构成比,%

1

26732

74.40%

6266

59.59%

23.44

2

7265

20.22%

2899

27.57%

39.9

3

1200

3.34%

771

7.33%

64.25

4

554

1.54%

426

4.05%

76.9

5

139

0.39%

118

1.12%

84.89

6

30

0.08%

25

0.24%

83.33

7

5

0.01%

5

0.05%

100

8

2

0.01%

2

0.02%

100

9

1

0.00%

1

0.01%

100

10

1

0.00%

1

0.01%

100

11

1

0.00%

1

0.01%

100

合计

35930

100.00%

10515

100.00%

29.27

2.2 不合理用药的表现

在存在IRUD行为的12466例次药品中,涉及IRUD行为13674例次,主要分为用法用量不正确、选药不当、配伍禁忌/不合理联用3大类情况,详细情况见表5。

表4 不合理用药的表现统计表

IRUD表现

例次

构成比

用法用量不正确

9410

68.82%

选药不当

2332

17.05%

配伍禁忌/不合理联用

1932

14.13%

合计

13674

100.00%

3 讨论

3.1基本情况讨论

3.1.1存在IRUD行为的报告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深圳市近年存在IRUD行为的报告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说明医院在药事管理、对医护人员的安全、合理用药教育等方面有所加强,药监部门近年来不断强化ADR和IRUD行为的反馈,警示、培训教育收效明显。

3.1.2存在IRUD行为报告中,新的及严重的报告比例相对较高。说明IRUD行为导致的ADR及其造成的损害更为严重,更应引起各方的关注。

3.1.3儿童和老人存在IRUD行为报告比例较高。从存在IRUD行为报告占ADR报告比例来看,儿童(42.14%)、年轻的老年人(33.29%)和老年人(31.49%)因IRUD导致ADR的比例高于全部年龄范围29.27%的平均水平,提示要特别注意防范儿童、老年人的IRUD行为,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3.2不合理用药讨论

3.2.1 用法用量不正确。用法用量不正确主要包括用法错误、剂量太低和剂量太高三种情况:分析用法错误的情况,数量位列前三位为利巴韦林、头孢替唑钠和赖氨匹林,原因均为没有按要求一日分两次使用。

3.2.2 选药不当。选药不当数量最多的情形是儿童患者禁用/慎用药品的使用。

3.2.3 配伍禁忌/不合理联用。配伍禁忌/不合理联用数量最多的情形是忌联用,如抗结核药联用导致肝功能损害。

4建议

通过对IRUD行为的统计分析,很多因IRUD行为导致的ADR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干预,减少IRUD行为进而ADR的发生。(1)完善药品的安全性标识。药品生产企业对较为集中的IRUD行为和ADR情况,应在药品说明书和标签中更显著地标识,重点予以警示。(2)加强对医护人员的的教育培训。增强医护人员安全合理用药意识,严格参照说明书用药。(3)更加重视并有效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医院应落实临床药师审核处方和临床查房制度,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同时借助处方点评等手段,监督临床的不合理用药行为[3]。(4)加大对患者和社会公众宣传教育的力度。医院和社会药房要做好发药交代,医疗卫生和药监部门利用媒体、社区等多种宣传形式开展用药常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公众的安全合理用药意识。

参考文献

[1] 张策. 药师应用合理用药支持软件纠正不合理用药的实践和效果[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2,12(4):280

[2] 孙爱军,徐丽婷,王娟. 合理用药监测系统软件对临床药师的指导作用[J].医药导报,2010,29(9):1251

[3] 吴永佩,颜青. 我国临床药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14,23(1):1

篇10

“全面实施健康浙江2030行动纲要”,“要认真抓好落实十方面民生实事,努力解决好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要完善公共养老服务体系,引导督促子女尽好赡养义务”……民生政策关乎民意、民愿,更关乎民心。在切实感受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幸福的同时,代表们将目光投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全面小康。

以“医养结合”打通健康养老“最后一公里”

“一个行动不便的老人,由于拉肚子而不得不整天坐在马桶上,因为工作人员没工夫一直照顾他。”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温州市龙湾区人民医院院长魏丽华代表讲述了一段她曾在养老院看到的真实故事。

随着老龄化日渐严重,养老问题受到了人大代表们的高度关注。“养老是夕阳的事业,朝阳的产业。”“以前是七十古来稀,如今医疗水平的发展,百岁老人比比皆是。”温州医学院康复系主任王小同代表也真切感受到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他告诉记者,目前独居老人现象突出,老年群体慢性病多、病程长、治愈难,更有一些“失能”老人无法自我照料。

“老人不安,家人不安,把老年问题解决好,有利于青壮年全身心工作,减少后顾之忧。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步鸣代表这几年对养老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他介绍,目前的养老模式如居家养老,受困于“养老的不治病、治病的不养老”,给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带来不便。

“现有养老机构主要以传统的床位养老方式提供服务,很多失能或半失能老人亟需专业医疗康复,不少老人需要反复奔波于家庭、养老院和医院之间。”魏丽华认为,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是这些老人的最佳选择,这是一种“有病诊治、无病疗养”的新型养老医疗模式,有效结合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养老保障模式。

2017年1月1日起,浙江省卫生计生委、民政厅等10部门制定推出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将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研究制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用于养老机构建设的相关政策,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加快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可见,以“医养结合”打通健康养老“最后一公里”,浙江已经迈出了步伐,但是不少代表对“医养结合”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颇为担忧。养老机构和医疗护理机构建设资金不足;许多养老服务机构不能获得医疗机构身份、不能纳入医保定点单位;老年医疗护理专业人才缺乏等等。对此,李步鸣建议,政府应做好顶层设计,把机构养老规划纳入医疗服务规划中统筹考虑,并加快出台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细则。

“部门各自为政,养老和医疗资源各自独立、互相阻隔,是阻碍‘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立的关键。”温州市鹿城区人民医院主任医生庄建华代表表示,推进医养结合体系建设,政府、社会等各方面力量要形成合力。

针对医养结合的发展路径,魏丽华提出,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可以开设老年病科。医疗机构还可与辖区内的养老机构签订医疗服务合作协议,并选派医疗服务团队定期到养老机构进行医疗与健康管理服务。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与社会资本合作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或护理院。

“传统的养老模式需要改革。”庄建华告诉记者,“现在一些老人不愿意去养老院,是因为他们认为,到养老院是去等死。”温州市现代服务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作军代表也表示,“很多人谈到养老机构,观念是有问题的,以为养老就是纯粹的‘养老’,把老人圈进来,送进养老机构就完事了,实际上并非如此。”

据悉,截至2015年末,浙江省60岁及以上人口984.03万人,占总人口的20.19%,比上年同期增加38.95万人。数据显示,低龄老人的数量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这些老人还是年富力强,挺能‘折腾’。这些老人不单单只要解决生活照料的问题,还有丰富的精神诉求,比如说学习、娱乐,等等。引导这些老人积极投身社会经济建设,发挥正能量。”杨作军说。

王小同也建议,要积极推进“综合性养老”,多层次、多元化、多形式养老体系建设,让老年人可以自主选择。同时,政策要托底,政府要e极建造养老院“样板房”,制定标准,购买服务,有力监管,对民办养老机构进行引导规范。

新工匠,从“0”到“1”的质变

说到职业教育,人们会想起前两年热播的《大国工匠》系列片。据了解,浙江一共有独立建制高职院校45所,各具特色,也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人才。“工匠精神是传承和钻研,是专注和坚守,更应该包含着创业与创新。”浙江三门职业中专党委书记、校长,三门技师学院副院长谢卫民代表这些天一直在思考“新工匠精神”的内涵。他认为,在信息化时代,新工匠和旧工匠内核不一样,旧工匠是1到N的量变,而新工匠则是0到1的质变。

“职业教育不仅仅要培养技能型人才,更要培养掌握高新技术、能够适应时展的高技能人才,要成为浙江制造、浙江‘智’造的‘领头羊’。”谢卫民告诉记者,这些年,浙江的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也在不断提升,已从最开始的不认同转变为逐步认同。

“比如我们学校,近几年中考分数在普高线以上选择到我校就读的初中毕业生,从原来的0上升到了现在的7%―8%左右。”在喜见变化的同时,谢卫民也直言,目前在社会上“重普高轻职高”的现象仍然突出。同时职业教育也面临着校企合作不紧密,师资力量薄弱、职业教育投入力度不够等问题。

“大家对职业教育仍存在偏见,认为职业教育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升迁机会少,属于择业末流,选择职业教育是无奈之举。”李步鸣告诉记者,目前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低是个“外伤”,而专业设置滞后,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产业需求则是“内伤”。据他介绍,一些专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还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所需,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尤其紧缺。

“以前很多职业学校过分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放宽对学生的文化素质要求。现实情况是,如果学生的文化素质低,就不可能有好的创新创业能力。”谢卫民建议,将“两创”课程有机地融入到职业学校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职业教育要优化专业结构,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李步鸣认为,要从当前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要求来谋划专业设置。目前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方向将产生一批新的应用技术,从而催生出一批新的产品、新的行业以及新的企业。他建议,从这一特点出发,浙江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应积极向这些专业靠拢,有针对性地培养新兴产业适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和普通本科院校教育两手都要硬。《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放宽普高、职高分流限制,促进普高、职高协调发展。积极稳妥开展高考综合改革国家试点。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大重点高校、重点学科支持力度,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争创国际国内领先的一流学科、一流大学。积极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上水平。

“中央希望浙江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全国都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现在我们最大的短板和发展瓶颈还是人才。与北京、江苏、上海、深圳等地区相比,浙江在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代表认为,造成人才瓶颈的重要原因,是浙江高等教育虽然在过去若干年里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优质资源极度稀缺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作为国内顶尖、国际知名的大学,浙江大学改革和建设的力度很大,发展速度很快,在带动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总体水平提高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仅凭浙江大学无法从根本上缓解优质高等教育服务极度短缺的现状。”

“好大学不是一朝一夕能建起来的,如果不及早M行布局,这个问题还会不断往后拖。所以,尽快对浙江省高等教育重新认真思考布局和优化结构,越早重视,越主动行动,对浙江发展越有利。这件事情真的不能再拖了!”罗卫东建议。

垃圾分类不是一个小题目

“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在高度重视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时代,垃圾分类的环保意义不言而喻。但正是这样一件看似举手之劳的小事,却面临着落实难、推广难等困境。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浙江省十大实事中,第二件就是研究制定推进垃圾分类的具体办法。

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项目主管黄丽珍代表今年又提了一个关于生活垃圾的议案,这已经是她连续第三年在人代会上关注垃圾分类问题。

在黄丽珍看来,历经多年的垃圾分类推进工作,浙江的许多试点已经取得了成功,虽然这些垃圾分类试点中以农村居多,但在城市里也有不少亮点:“我去过下沙的魅力城小区,那里的垃圾袋追溯机制很成功,居民的垃圾分类认同度很高,即使是小孩子都知道要做好垃圾分类。”

目前城镇生活垃圾分类许多试点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效果有限的现状,她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是时候了!”黄丽珍说,现在正是把一些成功的模式和做法,以立法的方式在全省推开,上下齐心,做好垃圾分类的最好时机。

而在温州代表团,在环卫一线工作的王潘萍代表,也是连续两年针对垃圾处理撰写建议。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她直言,袋装垃圾并非长久之计,许多消费者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袋装垃圾,给垃圾回收利用和分类处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同时也给垃圾填埋和焚烧带来新问题。民众的垃圾分类意识不强,镇村居民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

“做好垃圾分类处理首要是加大投入,试点先行,逐步普及镇村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以及垃圾桶、垃圾收集车、中转站、填埋场等配套设施建设。”王潘萍认为,垃圾分类的主体应该是居民本身,要落实到户才有效力。垃圾在家里的时候是混装的,大家出门之前再分类,效果一定不好。不如每户发几种颜色的家庭小垃圾桶,在家里扔的时候就分好了,那么拿去社区的分类箱就不困难了。

在宁波代表团的小组会议上,宁波市第一医院副院长许幼峰代表抛出的垃圾分类话题,也一下炸开了锅。“光靠民众自觉、自发分类十分难。前期需要引导,比如从小学就开始做好垃圾分类的教育工作。”“我在瑞典看到,几个垃圾箱旁,都有志愿者在管理,垃圾分类没做好的,志愿者不让扔。”“日本每个垃圾袋都有编号,若垃圾分类做得不好,可以根据编号溯源,由志愿者上门做工作。”……

“垃圾分类的解决之道在社区。”许幼峰表示,可以采取垃圾袋编号方式,对垃圾分类进行溯源,做得不好可以上门教育、劝导;做得好的,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激励,比如物业费减免等办法。

“城市垃圾分类相较农村业态复杂,环节看起来简单但细节上要求和标准很难统一。这就容易出现‘破窗效应’。”金华市副市长张伟亚代表建议,要有顶层设计,明确各个相关部门、相关人员的职责并设定处罚、激励机制。同时还要建立相关制度鼓励市场参与,比如欧洲的一些大公司,他们的包装就会有人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