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1-12 17:39: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学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安排案例教学内容。结合各章节教学内容,提前一周将案例材料以电子版或纸介的方式,借助QQ或Email的渠道发给每一位同学,并提出案例分析的要求,给出案例讨论题和思考的问题。根据讨论题设计案例教学程序,预先组织案例学习小组成员分组交流,选定在课堂讨论中小组重点发言人,促使每个小组成员进一步思考对案例的理解。
2.学生做相应准备。教师一般在集中讨论课前一到两周,要求学生至少要花一两个小时仔细阅读,查阅指定的资料和读物,搜集必要的信息,并积极思索,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具体如下:(1)在阅读案例时,分段落进行思考,案例是关于什么问题的案例?涉及哪些方面?为分析者提供的是什么信息?然后以较快的速度把案例剩余的部分阅读一遍。(2)仔细阅读案例,并在认为重要的地方做出标记,读完之后,回答该案例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并尽量假设案例中涉及到的问题与自己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不要置身事外。(3)记下关键的问题与重要的事实,并将相关信息整理出来,如果案例中涉及一些需要初步计算的问题,或者需要基本的分析框架,都需按要求做到。(4)将案例的分析内容整理后写出分析报告,并在报告中列明自己的观点、得出自己分析的结论和建议。
3.小组交流。任课教师根据各班人数划分小组进行课前交流。一般10人为一组,小组成员要多样化,这样他们在准备和讨论时,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就多些,学员对案例的理解也就更深刻。各学习小组的讨论地点应该彼此分开。小组应以他们自己有效的方式组织活动,教师不应该过多干涉。课前交流后形成小组见解进行课堂集中讨论,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发言时间一般应该控制在3分钟以内,发言完毕后发言人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讯问并做出解释,此时该组其他成员也可以代替发言人回答问题或进行必要的补充。
4.组织课堂讨论。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根据案例的内容和教学要求,引导、掌控案例讨论的全过程。首先,教师让某个学生回答某个问题,或者对发言同学的观点进行追问;其次,针对案例中存在的关键的、或者是容易产生混淆的观点,教师需要大家认真思考;再次,还有意设计几个问题引起同学之间不同意见的争论。事实上,每一种意见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案例中复杂的现实问题的一个侧面,不同意见的交锋往往能让同学们对问题有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进行归纳和总结,肯定在案例讨论和发言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达到示范的作用,并通过案例,给出分析的思路或者学习的结论。课堂集中讨论是学生发挥的过程,教师在此时充当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角色,此时的发言和讨论是用来扩展和深化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程度。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提出几个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处理建议,组织各个小组对这些问题进行重点讨论,这样做的目的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案例揭示的问题上来。
5.总结阶段。在小组交流与课堂集中讨论完成后,教师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这种总结可以是总结规律和经验,也可以是获取这种知识和经验的方式。教师要求学生以书面的形式做出总结。
二、实施案例教学后的效果分析
在经过一个学期案例教学实验后,为了及时了解和反馈效果信息,我们向全院7个专业12个教学班近400多名同学,就案例教学法在该门课程教学中运用效果的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教研室的老师也进行了相互交流与研讨,从问卷收集的信息与研讨的结果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取得的成效
1.重视了双向交流,实现了教学相长。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不仅承担着传统教学意义中教师的角色,同时也是学员。一方面,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发现自己在案例教学中存在的弱点,从而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实现了教学相长。
2.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案例教学中,由于不断变换教学形式,采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大脑兴奋不断转移,注意力能够及时得到调节,在学生精神始终保持最佳状态下,提高了授课质量。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知识面拓宽了,思维活跃了,学习不再感到枯燥,而且养成了钻研、思考、整理笔记、课后阅读的好习惯。
3.达到了集思广益,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教师提供目标案例后,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讲出自己的想法,教师也不再是在课堂上演“独角戏”,而是和学生一起讨论思考,调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开阔思路。学生在课堂上也不再是忙于记笔记,而是共同探讨积极发言,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思考转变,提高了自主思考的能力,改变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缺乏自主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
4.完善了课程的教学方式。传统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是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内容只是单方面由教师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导致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却不会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也认为,政治经济学理论课枯燥乏味,很快失去学习兴趣。而案例教学法作为一个有效的载体,配合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激发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并较好地改进了这一课程的授课方法。
5.教学内容变得更生动具体、直观易学了。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真实性。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加之采用了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正如同学们所说:“采用案例教学并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本门课程进行全程式教学,告别了黑板加粉笔的时代,也告别了以往冗长乏味的理论讲述,使老师和同学拉近了距离”。课堂气氛活跃和教学内容的生动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新鲜感。6.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员听,听没听?听懂多少?要到最后的测试时才知道。在案例教学中,学员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并且运用它们为己所用,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积极主动进行的。捕捉到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些主动式的学习,应视为学习能力上的一种提升和创造。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体现在:其一,案例的来源往往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选订的教材中有些案例内容过于陈旧,这就需要教研室研究和编制好的案例,但花费时间过长。同时,编写一个有效的案例需要有一定技能和经验。因此,案例可能不适合现实情况的需要。这是阻碍案例法应用的一个棘手问题。其二,案例教学需要较多的授课时间与正常课时的矛盾。但政治经济学总的教学课时为64学时。虽然在课前制定了案例教学计划,综合考虑理论课与案例课课时,但在实践教学中如果一个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较高,学生的积极性也跟着膨胀起来,讨论很热烈,规定的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还是存在。其三,案例教学的约束力较为薄弱。由于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是在课余时间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自觉性又较差,有75%的学生态度不是很积极,存在应付的心理,出现网上直接下载或抄袭其他同学的现象,小组交流往往成了几个优秀者的一言堂。其四,案例教学易形成走过场,摆花架子。课堂讨论中前期准备工作没有做充分,发言的同学对问题理解存在一定的主观臆想成分,如果教师掌控的能力不足,就容易形成走过场,摆花架子。其五,案例教学实施的基础还有待于加强。案例教学是反映教师与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的课堂,要求学生组织知识能力要强,但在实践中存在学生知识面狭窄,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例讨论的进行。
三、建议和对策
实施案例教学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使这一教学方法发挥作用,提高学生对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可推卸的责任。今后一段时期,在进一步提高政治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和水平上,应考虑从以下两个层面入手。
1.教师层面。加强政治经济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和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政治经济学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学习与考察机会,多参加学术研讨会和到兄弟院校交流学习的机会;厚实师资队伍的理论基础与宽阔的专业知识;提升驾驭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能力;定期安排一定的时间深入社会基层考察等。
篇2
【关键词】 数学 经济预测 经济决策
引言
新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数学的带动作用,高中数学知识通过数学方法和思维更好地解决了实践中各种经济问题,因此,高中数学与经济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突出表现在高中数学对于经济预测与决策中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下文将进行逐一的具体分析。
一、高中数学在经济研究中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高中数学通过思维语言的应用和逻辑思维的辨析,与经济学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逐步在经济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数学知识的迅速发展,也极大地提高了经济研究的整体水平。数学知识不仅重视数字分析的严谨性,保证经济预测和决策的信息和数字依据更加准确化,同时进一步完善经济学这门科学,促进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在经济领域中,通过运用高中数学知识进一步建立函数模型,将复杂的经济问题进一步转化为数学问题,构建对应函数模型进行解决经济问题。例如,在经济研究的过程中,常用到的数学知识理论有:消费函数、边际分析、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投入产出函数模型等,都对经济研究和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高中数学知识在经济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的交流、积累和进一步的传播与发展。
二、经济预测与决策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让原本有限的资源获得了最大化的利用,换而言之,通过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实现了经济最大化的获利。在经济决策中,决策的基础是要进行精准、明确的预测。对于经济决策和经济预测而言,两者又都是以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为基础,以调查资料、经济信息以及调查结果为依托,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理论,将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整合,再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分析,从而制定经济方案和发展方向。此外,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各种资源都在被进行整合利用,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创造极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但是,随着科技发展的逐步成熟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这种潜在的巨大风险是可以进行人为控制的。因此,在进行经济预测和决策的过程中,应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整合方案,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潜在的风险,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顺利、稳定发展。
三、高中数学在经济预测与决策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在经济预测与决策过程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将数学理论与实际事实进行有机统一的结合,以此来进行实际中经济有关的问题的解决,主要的公式是:F(x)=f(x),其中,x代表经济活动中变量,则F(x)代表经济中与政策变化等相关的因素随经济活动中变量变化而产生的影响和联系。因此,经济预测与决策与高中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是将经济理论、数学方法以及统计方法相结合,根据实际的经济问题,构建计量模型和估算方程,通过深入准确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以数学的形式进行表达和呈现,也就是将数学方程式、变量和参数进行整合。通过利用数学知识进行经济预测和决策,不仅能够准确地反映现实特点,还可以明确经济分析的思路,从而进行精确计算,发挥高中数学的重要作用,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高中数学在经济预测与决策中的重要性
科技的迅速发展,带动经济领域的范围逐渐扩展,同时通过数学模型的建立,更加有效的解决了实际中很多的经济问题。尤其是随着以数字化为基础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和应用,更是强化了高中数学在经济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常常要通过建立目标函数,运用到极限理论进行有关经济问题的极限计算,,具体而言,若函数代表损失则达最小,若函数代表获利则达极大,从而将具体的经济问题转化为目标函数条件极值或者变分问题。
五、结论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使高中数学知识广泛应用到经济学领域中。通过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运用,让高中数学逐步成为经济预测和决策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将实践中复杂的经济问}转化为数学知识后,从而进行函数模型的构建,通过进一步精确和理性的逻辑的分析,应用高中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总而言之,无论是高中数学知识还是数学思想,都在经济预测和决策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利润的最大化都十分重要。
参 考 文 献
[1]张炜德.试论数学知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科技资讯.2016-08-11.
篇3
关键词:环境艺术;手绘;电脑辅助设计;教学
1 环境艺术教学中手绘的教育现状
社会的发展,推动了高校教育的发展,环境艺术专业也成为了比较热门的专业之一。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数字技术、电脑辅助设计给环境艺术设计带来了不少便利,不管是小工程项目还是大工程的投标项目的招标投标图纸都离不开电脑的辅助设计,相对于传统手绘图而言,电脑制图有其他一定的优越性,如电脑效果图其空间、材质、灯光的真实反映是传统手绘效果图无法比拟的。虽然电脑时代给我们带来了种种视觉感官效益,但它在设计过程中的种种弊病是无法取代手绘的,电脑毕竟是一种辅助工具,在环境艺术设计活动中,对设计的思维主要还是依靠手绘来完成其设计构思,思维的闪动只有手绘这种方式才能配合出节奏。记得曾经有位老师说得好:“当你在开机的那两分钟,我的草图已经绘制在纸上了”。因此,手绘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具有它的特殊性及重要性。它在推动专业教学、专业设计上有一定的意义,尽管现代社会电脑蔚然成风,但手绘一直是一个好的设计师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手段。正因如此,手绘的复兴成了当下较为重要的事情,也正是看准这种市场需求,社会教育机构正如火如荼的开展了手绘复兴的教育运动,如社会办学的“庐山手绘营”,“南京手绘营”,“厦门手绘营”等等机构的出现,他们为手绘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相比于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手绘方面的课程教学显得更加专业,更加投入,更具影响力。而高校一味追求和迎合社会的需求,把电脑辅助设计教学的力度提高到较高的位置,而忽略了传统手绘的魅力。据了解,除了几所比较知名的美院对手绘教学稍加重视以外,其他有相关专业的院校重视程度变得越来越低,以至于学生在手绘方面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差,面对这种局面,有眼光有智慧的社会人士抓住了这种机会进行传统手绘的复兴之路,在这方面,庐山手绘营的组织者兼负责人余静赣先生是最具有眼观光且做得最好的一个,他不但成立起了这种以传统手绘的民办教育机构,而且规模之大,影响之深、成效之巨让艺术教育乃至社会市场都为之惊叹。出现了这种现象也真需要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者值得深刻反思的。
2 手绘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的主导性
艺术设计教学主要的任务是启迪学生思维得到拓展,除了理论的学习外,课题设计是实践教学较为重要的手段。在设计活动过程中,草图是十分重要的,设计草图的绘制离不开手绘的表现。当然,在此过程中有些学生也直接运用了电脑进行绘制,其结果虽然也能完成设计任务,但相对与手绘而言,在设计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阻碍了思维的发展,众所周知,电脑在完成一个想法需要一定的时间,速度的缓慢成了灵感的“杀手”,而手绘与大脑的结合速度最快,灵感的闪动,设计者可以很快的利用手绘的形式点点滴滴地记录下来,相比电脑繁杂命令地输入必定是阻碍了思维的拓展,并且手绘可以不停的、快速的进行多方案的绘制、推敲、修改,然而电脑如果需要修改显然要麻烦太多。故利用手绘做草图方案,确定方案后再用电脑辅助完成最终效果无疑是个较为明智的选择。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手绘起到了主导性地位是不可否认的。
3 手绘增强了师生教学的感流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电脑没有普及,环境艺术教学基本还是以传统手绘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在教学中案例的分析基本是纸笔交流。到了九十年代后期,学校扩大招生引起生源猛增,学生总体的专业基础能力有所下降,而且电脑基本普及,种种原因学生对电脑产生依赖,动手能力减弱,往往在完成课题任务的时候,学生个个埋头摆弄电脑,速度缓,成效慢,与老师交流的次数下降,师生之间的感流方式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纸笔交流变成了鼠标、屏幕的交流,师生间的交流形成了阻碍(在电脑上修改方案不方便)。如果学生有较好的手绘能力,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就相对便捷,也能比较快速而方便的表达不同的设计方案理念,从中进行比较,这在电脑上是无法方便实施的。故手绘不但加强了学习的便捷,同时也加强了师生在教学上的感流。
4 手绘在将来工作中的社会地位
手绘能力较强的学生,在以后进入社会工作时也有会产生一定的优越性。电脑制图虽然是工程项目的最终依据,但在面对客户,承接到任务(项目)之前,手绘的魅力是无可比拟的,拿家居工程项目来说,在与客户交流拟接项目时(俗称谈单),手绘体现出了它较高魅力,大家都知道,图形语言是最好的表达方式,有时再好的语言表达也不可能表达出设计意图,在与客户交流过程中边写边画,设计师可以快速的向客户展现自己的设计构思,让客户在图形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到设计师的设计意图,跟着设计师的思路完成整个设计构想,不但可以体现设计师灵活的设计思维及精湛的专业水准,签单的成功率也会增强,同时在交流方案的时也会让客户体验到参与在设计过程中的喜悦心情。其次,好的手绘图纸也会成为客户产生收藏的欲望,或成为装点房间用的装饰画作品,
殊不知,尽管电脑绘图成为设计公司承接项目最重要的应用手段,但设计师以“笔杆打天下”的格局一直没有变,地位越高,年纪越大,手绘越能体现出它的重要性,设计地位高的设计总监,主创设计师主要是笔杆定位方案,而年纪越大也越干不了电脑的活了,因为手脚的灵活程度是永远赶不上年轻人的,而相反思想却越来越成熟,手绘表达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不仅如此,还有些好的设计公司对手绘的重视程度比一般的公司要高,公司应聘的时候就已经分出了设计师与助理设计师的关系。如果是应聘设计师,公司会要求受聘者利用手绘形式绘制方案草图,做出基本设计构想。如果是应聘助理设计师(实际上指市场上所说的绘图员),公司则要求你上机操作你对电脑绘图的技巧及熟练程度。同时,设计师和设计助理的待遇也会有所差异。往往设计工作的方式是设计师带一两个设计助理去完成设计任务,设计师的几张草图交给设计助理,然后让设计助理去完成后期的制作过程。从这点可以看出来,项目设计的本末还是以设计为本表现为末,二者的关系不能本末倒置前后不分了。再者现在好多以设计为主的设计公司甚者把一部分电脑图纸发包给专业的制图公司去完成,如专业的效果图公司就是很的例子,他们专门与这种公司合作,为承接定制其效果图,做得更专业,效果更理想、快捷。相对于设计公司来讲也节省了培养绘图人员开支,精简了公司人员。
5 结论
手绘作为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种专业技能,我们有责任维护它的地位,作为一个设计专业的学生或将来设计公司的设计师,这种基本的技能是必须要掌握的,而且还要较好的掌握和发扬,它不仅能提高我们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也会提升作为一名设计者的人格魅力,它为我们的设计思维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也有助于我们在设计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 夏克梁.手绘教学与表现[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2] 幺冰儒.室内外设计快速表现[M].上海: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2004.
篇4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趣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情境导入的要旨在一个“导”字。但“导”向何方,又如何“导”,关键在于是否有效。
要加强情境导入的有效性,情境导入需要达到以下目标:(1)激发学习兴趣。引人入胜的开头,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特殊的认识倾向,即发生了兴趣。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促进智能发展。寓教于乐,发挥情感的调节功能。在导入时,用附和和满足学生的需求的“刺激”作为课的起始,能增加学生的情绪体验,鼓舞学生进一步学习,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能直接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3)拓展延伸。如果课的开始就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就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并能在此基础上,使教学内容进一步展开、发展,把课的进程不断向纵深处推进,产生良好、积极的“连锁反应”。
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对“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产生关注,所以,低年级的情境导入如何让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趣味性原则。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上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充满情趣的导入能迅速获取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地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2)启发性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需具有启发意义,使学生产生愤悱的心理,处于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最佳学习状态之中。积极的思维活动,必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3)针对性原则。导入应当针对教材特点与教学设计等因素,充分考虑与所授教材内容的有机内在联系,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点缀”。
篇5
1.1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把精心准备的案例通过抽象的理论转变成具体且生动的事例带给学生,并组织开展讨论。不同案例的内容不同,但是所表达的知识方向却相同,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大大激发了学生们主动思考、积极探讨的热情。
1.2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实行案例教学法的有效途径。利用案例的真实或模拟的情景再现,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凭借案例材料的信息和自身的认知能力,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去分析研究,寻找存在于这个情景之中的问题,并在充分的讨论过程中优选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没有一味地讲解理论知识,学生没有任何依靠,全靠自己动脑思考分析问题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案例教学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使学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中的应用
2.1初始目的案例教学法为美国哈佛大学最先采纳。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引用典型案例,同时组织同学们积极思考、分析、讨论,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经济教学中,主要根据学生实际生活中所见所闻的经济案例,或者是当前世界关注的经济领域的发展重点、热点新闻等,使学生认真参与案例的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使枯燥的理论授课变得生动形象,具有引导性,而且,有利于学生能够掌握抽象的经济法学。案例的讨论在不同方面论述了经济法以外的法律法规,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济法这个专业在实践和应用都具有非常强的专业知识能力,要求理论结合实践。案例教学中案例收集就始于现实生活中,或许真实案例的基础进行部分情节的虚构和改造,学生作为案例教学的主角,就需要通过分析、探讨来提高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经济法案例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3.1案例选择的重要性在选择经济法案例的过程中要有典型性、相关性、针对性。案例教学的核心就是案例,它所发挥的实际意义就是为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服务,所以选择一个好的案例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案例的解读能够应用所学的经济法理论来分析案例,消化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实现经济法教学的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3.2师生互动教师和学生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可以论述自己的观点,学生也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不同的观点意见在讨论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论证,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印象更加深刻,加强了对经济法法律规范和法律条文的理解。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年轻教师的实践经验,也实现了教学的目的。
3.3案例结合理论知识注重基础理论的讲解配合案例分析中的推理过程。案例教学并不是单一的抛开理论的极端教学,而是将理论知识结合案例的实际内涵为切入点。因此,在经济法的案例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推理过程,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推理能力,才能掌握经济法的思维方式,才能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4结语
篇6
学校体育是我国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与感召下,学校体育的地位以及被重视程度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尤其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引导下,学校体育在教学的理念、内容、方法以及目标上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革。在此背景下,加强对体育教学中隐性课程的开发,对于完善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构建适应素质教育发展需求的学校体育教学体系而言,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及应用价值。
二、 隐性课程的概念与特征
1.隐性课程的概念
隐性课程的概念是由美国教育理论学家杰克逊,于1968年在《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源自于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附带学习”,意指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环境影响而学习到的计划外的知识,包括价值观念、规范意识以及学习态度等。我国在1998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中,对隐性课程的概念解释为: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
2.隐性课程的基本特征
(1)从存在形式来讲,隐性课程集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于一体;
(2)从影响角度来讲,隐性课程具有积极与消极并存的两重性;
(3)从内容构成来讲,隐性课程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有机融合;
(4)从作用机理来讲,隐性课程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辨证统一;
(5)从行为目标来讲,隐性课程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
3.隐性课程开发的依据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所存在的弊端得以日益凸显,而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于全面型人才的需求,我国开始全面推广与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理念所彰显的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提高其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教学目标,仅靠单一的显性课程是无法完成的,由此引发了对隐性课程开发与运用的思考与研究。隐性课程包含着构成非教学主体内容的各种相关要素,强调对学生的思维、意识、动机以及态度等心理活动的规范与导向,是人的文化底蕴、道德修养、精神境界、意识品质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隐性课程的开发,是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与引导下,以培养全面型人才的目标为依据而开展的,是实现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发隐性课程的必要性
1.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与发展
学校体育教育是对社会体育所蕴含的文化元素进行有效的提取、整合与优化,而形成的一种具有规范化功能的社会文化活动,其自身所具备的文化功能与文化精髓伴随着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进程,而得到有机的传承。学校体育的文化功能是校园体育文化形成的重要内驱,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完善提供必需的原动力。而隐性课程作为学校体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在的实质决定了对于学生体育文化修养、学校体育环境的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种基于内在的影响与熏陶基础上的“唤醒效应”与教育功能,能够有效地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2.为实现学生健康自主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由于隐性课程不具备统一规范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其作用的发挥完全取决于学生的自我意识。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所显现出的自我意识由自觉接受与自主抵触两方面构成。自主抵触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消极态度的具体体现,是制约学生正确学习动机建立的主要诱因。而隐性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意识与道德等相关因素的培养与促进的功能,是有效消除学生自主抵触意识的重要手段。因而,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加强对隐性课程的开发,不仅有利于学校体育教学功能的完善,还能够有效地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
3.为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确立,奠定坚实的基础
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学校体育教学,其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显性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传授学生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与技能,而隐性课程则注重对学生体育学习动机、自主意识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影响与引导。只有将两者有机地融合,才能够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因此,通过隐性课程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增强自主参与意识,是终身体育思想形成与确立的重要基础。
4.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隐性课程通过自身所蕴含的体育文化、体育精神以及体育价值观念,能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体育思想、体育道德以及体育理念的培养,使之形成与素质教育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体育学习的价值取向,并在其促进与引导下,激发体育学习的兴趣,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5.有效地弥补显性课程的不足与缺陷
由于显性课程过于注重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在思想、意志以及品质等方面的培养效能则存有一定的偏失。而隐性课程能够从各种角度、不同途径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与引导,使得在显性课程中无法实施的内容,得到有机的补充,进而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功能趋于完整性、一统性和实效性。
四、 隐性课程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开发途径
1.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构建积极健康的体育环境
体育隐性课程重视体育环境潜在作用,强调对学生生理潜力与心理潜力的开发,进而在体育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下,实现自我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体育活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提高其认知水平,而且,还能够为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发,提供有效地资源。
2.加强学校体育教学显性课程的规范化管理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作为内容主体的显性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与决定着对隐性课程的开发,这是因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两者间所具有的必然的内在联系。就存在形式而言,隐性课程依附于显性课程,并通过显性课程的开展来发挥其影响与熏陶的作用。因而,实现显性课程的规范化管理,势必会对隐性课程的进一步开发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由于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所显现出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特征,也决定了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显性课程的规范化管理对于隐性课程的开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构建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一体化教学体系
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机顺延,是体育隐性课程开发的重要途径。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对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有效的巩固性练习,还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发展需求,而有针对性地选择体育运动项目,这对于维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参与意识具有重要的影响。另外,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还能够促进学生彼此间的人际交往,形成情感与兴趣的互动。通过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还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发展,这对于学生实现自我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能够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体育运动所具有的重要内涵,提高其认知水平,进而促进其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与确立。因此,应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与管理,使之与课堂教学形成有机的呼应,进而构建起具有同步发展功能、相互促进作用的课堂与课外一体化的教学体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与技能,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强化体育教师队伍素质能力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具有优秀品德与高度责任感的教师,能够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学习、思维、品德以及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而缺乏必要道德规范的教学行为,势必会对学生学习动机、价值取向以及学习热情形成严重的误导与制约。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道德规范体系,才能够通过自身的行为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与引导。同时,由于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隐性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其自身素质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隐性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因此,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感召下,本着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健康发展的目的,加强对体育师资的建设,是实现隐性课程有效开发,育人效应切实提高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 姚蕾.隐蔽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3] 毛振明,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篇7
关键词: 低年级 语文教学 情境创设 重要性
快乐天真是孩子们的天性,玩更是他们时时刻刻惦记着的事情。孩子们想把一切与自己有关的事情都变成玩具、游戏,甚至希望老师也成为他们的好朋友、好伙伴,更有甚者在课堂上也想用游戏的方式来完成学习知识这一过程。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往往收效甚微,有时会适得其反。因此,创设一个轻松有趣的课堂
情境,满足孩子们的心理需求是非常必要的。
一、情境创设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情景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艺术作品首先要能激发小学生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种思想感情的自然的结果。选入我们课本的许多文章都是文美情深的作品,如果不能在课上创设出良好的情景把学生的思想感情调动起来,那么再好的文章教起来也不能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更谈不上实现教学目标了。因此,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是儿童开展智力活动的助推器,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催化剂,而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景创设则是调动学生内心情感的基本手段。一堂课情境创设的优劣决定了这堂课的成败。例如我在刚开始教授汉语拼音时,没有很好地把握孩子们的心理情感需求,每节课都直接切入教学内容,由于只考虑课堂教学的进度,有趣的、富有情感的语文课堂变成了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车间,很多孩子上课后不久就不再听讲,我只能不时地停下来整顿纪律,结果可想而知,我的声音哑了,那几堂课的教学内容也并没有完成。因此,要想让小学生处于充满乐趣的富有爱的课堂氛围中,自觉主动地接受教育,获得知识,训练智能,完善人格,教师就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
2.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集中时间最多十几分钟,在课堂上所能坚持的时间就更短了,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任何一点风吹草动所惊扰。但是,他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大多能坚持较长的时间,这种坚持有时让人吃惊。所以,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情绪高涨,脑细胞活动迅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因而,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感知力、理解力和创新力都处于最佳状态,是小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最佳状态。我听过一节优质课,这是一节关于写灯的作文课。任课教师首先出示一组蔬果娃娃让学生辨认,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课堂上的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些“娃娃”身上,兴趣也随即被调动起来。教师引导学生说:“蔬菜瓜果可以做成不同类型的动物,请同学们再看看这幅图。”接着投影仪显示一个南瓜做成的灯具,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南瓜灯。”“那么你们还见到过哪些灯具呢?”教师接着抛砖引玉,学生也就一步步地跟着教师进入了正题。学生这时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去,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化,而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的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1.创设游戏教学式的情境课堂。做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开发智力、发展语言、活跃生命、强健身心的一项重要活动。把游戏搬到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一边游戏一边学习的情境课堂。这其中教师要做好游戏活动所需的各种准备和教室的情景布置,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氛围;在上课伊始和上课过程中可利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情境渲染、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等方法,以激起学生想看看、说说、做做的强烈愿望;充分利用语文课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特点,让学生把问题知识带到家庭、社会、大自然的情境中去寻找答案,为他们营造一个真正的、快乐的游戏学习的环境。如在一次拼音复习课上,我问学生有没有采摘过苹果,学生回答:“没有摘过。”我顺势再问:“同学们想不想摘啊?”学生回答:“想!”我于是说:“今天王老师把苹果树搬到教室了。”于是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苹果树,然后在上面贴满了带有声母、单韵母、复韵母的“果子”,我把这些苹果反贴在上面。果树下面放着三个篮子,分别贴有声母、单韵母、复韵母的标签。学生看到满树的果子都想去“摘”,都把手高高地举起来。他们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了,兴趣也被调动了起来,就在他们“摘苹果”的时候巩固了汉语拼音知识。创设游戏教学情境,我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达到了“玩中学”的效果,最终达到了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2.情境创设中教师应当角色化。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课堂就是一个大舞台,教师就是一个指挥家,要使课堂教学这一大舞台和谐地运作起来并且充满吸引力,语文教师就必须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方法。在讲解文章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学生进入状态,进行富有高度热情的学习,教师就要首先进入角色,而且必须先把自己角色化,自己先被文章所感动,自己先进入创设的情境,让自己的情绪来感染学生。否则,讲解者自己对文章都毫无感觉,听众又怎能有所领悟呢?同时,教师在角色当中也要讲究语言艺术的运用,注重肢体语言的辅助作用,以达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拓展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如果教师站在局外,只把小学生当成演员,忽视他们的情感需求,这必然导致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的双重失败。例如,我在上《晨光》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就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我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课文中的风、树、鸟和云,我则把自己变成了“晨光”。我给自己和学生分别做了一个头饰,上课伊始我便扮演“晨光”走进了教室,悄悄地在“风”的耳边耳语几句,“风”伸了伸懒腰在扮演“树”的同学耳边说了几句话然后又迅速地读了一句话“风叫醒了树”,就这样依次读下去……最后我们总结在伙伴们耳边说的话的内容时,他们每一个人叫醒伙伴的话都不一样,而且都超过三句。这样,不仅巩固了课文知识,还锻炼了他们说话的能力,而且给了我一个不小的惊喜。那一节课学生完全没有把我当成老师,他们玩得很尽兴,该学的东西都学到了。总之,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就要进入角色,采用各种手段激情入境,以准确的情感来引导和感染学生。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的情境创设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的任务则是要自觉地和学生心理换位,站在学生的角度多想想,创设出多种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情境,尽量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进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一年级上册[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2]杨麟.语文教学情境创设新探[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7,(6).
篇8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基本活动经验”是四基之一。为了落实这个目标,数学教材上配备很多数学活动,并且学具袋里有配套材料。但实际教学中,很多数学教师不重视“基本活动经验”,也没有充分利用这个学具袋,甚至有些学具袋到期末结束时还没有开封。数学教材上需要学生动手的,部分教师也觉得可有可无。课标里写着“四基”,但部分老师心里依然只有“两基”。笔者以前也是如此,没有特别重视“基本活动经验”。今年笔者带领六年级学生学习“圆柱的表面积与体积”时连续发生的三件事,让笔者彻底改变了原来的想法,不得不相信“基本活动经验”对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真的很重要。如果说“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学生数学知识的奠基石,那么“基本活动经验”则是让学生实现主动迁移、自主构建新知的最好途径。
【情境描述】
这是一道典型的难题。我记得曾在杂志上看到,史宁中教授谈过这道题目。大意是“当时他在农村教学,很多学生不理解题意,他就用粉笔当前轮,滚过去的痕迹是个长方形,帮助学生理解求压路的面积,就是求前轮的侧面积。”说来也巧,以前教学这道题目时,我也都这样演示,但效果不佳,不懂的学生依然不懂。笔者按照往年的经验,就把这道题目列为难题,有两个难点。第一,读懂信息难,“轮宽2米,直径1.2米”,学生不能在图上找到。第二,读懂问题难,“压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就是求“圆柱的侧面积”。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情,我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此题,再逐一面批。结果全班16人,15人正确,正确率高达93.75%,大大超出往年的数据,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想更深入了解他们的想法,就逐一进行访谈。访谈围绕两个问题:(1)“轮宽2米,直径1.2米”,指图上的哪里?(2)你怎么只求了侧面积?正确的15人,14人能说清自己的想法,1人需在老师的引导下说清想法。他们都能结合图说道:轮宽2米就是圆柱的高2米,直径1.2米就是底面直径1.2米;压路是用侧面压的,压出来看是长方形,所以只用求侧面积。
这道经典的难题,为什么这批学生能轻松解决呢?我猜测,是不是“认识圆柱时的活动经验”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这道题呢?紧接着又发生一件事情,让我开始相信自己的猜测。
片段二:在学习圆柱体积的新课时,学生马上想到“把圆柱等分再拼成长方体”。笔者追问:“你怎么会想到这个方法?”学生:“圆的面积公式是这样得出来的,那圆柱底面是圆的,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呢?”
学生的片段再次引发我的思考:这批学生,怎么就这么厉害呢?笔者开始相信这和“数学活动经验”有联系。下面这事儿,让笔者更相信自己的猜测。
片段三:一个圆柱形量杯,底面半径6厘米,高10厘米,里面水深5厘米。放入一个石头后,水面升高2厘米。求石头的体积。这题以纯文字出现,我预设学生有难度。结果全班学生都觉得非常简单:“这题目五年级就做过,只不过那时的杯子是长方体,但想法是一样的。当时,我们还动手做过实验呢!”
现在笔者确定就是“数学活动经验”在起作用,学生把它主动迁移到新情境,真正实现自主建构新知识。
【问题讨论】
学生三次的精彩表现,全在预设之处。这不得不引起笔者思考:为什么这届学生特别厉害,积累这么多的“基本活动经验”,并且主动迁移到新情境,解决新问题呢?
笔者翻阅相关的12册数学教材,发现这套教材非常重视“数学活动经验”。在一年级“认识图形”时就有圆柱,并且让学生沾上印泥滚圆柱,发现滚出一个长方形。六年级圆周长的推导过程时,教材也让学生自己测量周长,如在直尺上滚一圈,曲线就成直线。再如,在认识圆柱时,学生通过想象与动手发现侧面是曲面,但沿着高剪就成长方形,也是曲变直。六年级圆面积推导时,教材同样引导学生利用转化思考,通过等分拼成长方形得到公式。这一系列活动,这六年的活动积累,终于在这个单元完全发挥出它的作用。其实它的作用在这个单元只是开始,它会继续影响学生在初中、高中对“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学习。
【反思与分析】
基于以上对“基本活动经验”的认识和思考,笔者认为要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需要在教学时注意以下几点。
一、有耐心,要打持久战
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整个小学阶段都需要做的。老师不要期望一节课就能收效,毕竟一口吃不成胖子。就算一年坚持下来,没有成效,也不能放弃。如上述提到的,一年级认识图形时老师让学生把圆柱沾上印泥滚一滚,发现滚出一个长方形。一年级时,根本看不出成效,这件事做与不做都无关紧要,但到六年级学习圆柱时,它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甚至有些作用到初中才能体现。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基本活动经验的这个特点,一定要有耐心,才能打好这场持久战,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二、注重课堂与课外相结合
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不管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比较费时。因此,要利用课外时间。如在认识圆柱时可以让学生早几天找到几个圆柱,并且包装圆柱的侧面积,还可以把数学教材附页的材料制作成圆柱。让学生准备学具的作业,学生还是比较喜欢的,毕竟比题海战术有意思。这既让学生在准备过程中积累经验,又拉齐全班的整体水平。课堂上老师只要把这些经验一提炼,生活常识就变成数学知识。
三、学科整合,利用美术课
学科整合,就如物理里面的一股全力,如果方向一致,那么就会对学生发挥更大作用。而学习“图形与几何”时,完全可以和美术老师进行沟通,借助美术课来学习数学。如下周要学习圆柱了,让美术老师本周就教学生画圆柱,用泥巴捏圆柱,捏好后可以切开玩一玩。学习完圆柱知识后,学生已经充分认识到圆柱的特征,再放手让学生用圆柱创作一幅画。据笔者的经验,这样的美术课学生觉得新奇、有趣,又帮助在认识圆柱与运用圆柱时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
在小学里就算你不让学生参加数学基本活动,他照样也能考出好成绩。如圆柱的体积,就算不理解推导过程,学生也能正确无误计算出它的体积。毕竟小学知识比较简单,评价试卷的题目又大部分只需要靠学生的记忆就能解决。基础知识与技能只要一教,学生马上就学会,这也正是很多老师重视基本知识与技能,而不重视基本活动经验的原因。因为前者马上收效,有成就感,而后者迟迟不见效,“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性就被忽略。
笔者以前也没有认识到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性。课堂上经常让学生活动,那多半是因为教材有这个要求,心里觉得动手可有可无。到了中高段,我开始意识到基本活动经验有用,但这意识是模模糊糊的。这次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与表面积”让“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性爆发出来,它是那么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它的作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基本活动经验”和“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最大的不同是,它能迁移到新情境。如知识与技能学一个就只有一个,它不会自己再衍生出另一个新的知识点。基本活动经验会迁移,它会帮助学生,由此及彼学习到更多新知,自主建构新知,它会使学生自己学习到新的数学知识。学生在小学阶段积累的基本活动经验,不仅对小学阶段的知识有作用,而且会继续影响学生初中、高中对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甚至终身影响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学习
方式。
篇9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学习兴趣;途径
一、小学音乐欣赏课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1915―)杰罗姆・西摩・布鲁纳曾这样说道:“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换言之,兴趣就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
在整个小学音乐教学课程体系中,音乐欣赏占据着非常关键的角色。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学生的音乐学习生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正处在全面发育时期的小学低年级学生。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小学音乐欣赏课,采用各种方法尝试着让我们的学生对音乐欣赏产生兴趣,兴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朝一夕培养、感化而来的。音乐欣赏课就起到这样一种效果,只有欣赏了,才会去感知它,之后才愿意去主动了解它、接触它,进而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音乐就不是一种被动式的学习了,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享受。
二、小学音乐欣赏课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现状及改善途径
1.小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缺少兴趣的原因
(1)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老师没有遵循学生主体性的角色地位,虽然我校一直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以学生为主,包括课前准备、课中学习、课后思考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并没有根据学生的需要以及依据课程标准来进行授课。在这种局面下,音乐老师常常忽视小学生的主体性,依照着课本教材,按部就班地教授学生每一首歌曲。简单一点说,该问题就是老师在完成自己教学任务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挖掘。
(2)音乐欣赏课堂缺乏创新。在音乐欣赏课上,大多还是音乐老师在讲台上依照着传统的教学模板,一一讲解着相关的音乐唱法,之后再一一弹奏相应的曲调让学生去听、去感受,这种情况下,学生就如同一台台迷茫的“小机器”,只是嘴巴上简单附和着音乐老师,对音乐从里到外毫无感知。
2.小学音乐欣赏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现路径
基于小学音乐欣赏课在音乐课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性,结合着上述阐述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1)课堂教学策略的转变。①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当下的课堂教学优势,比如多媒体等,清楚认识到学生在音乐课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老师自己则是起到引导、督促的角色作用。换言之,在音乐教学中,老师决不能只看重自己的教学任务,要认清教育的本质,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的一切活动,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授课的实际性、效果性。在具体实施上,比如,老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音乐兴趣点,大可不必完全照搬教材课本,抓住小学生的音乐兴趣点,就意味着音乐课程教学成功了一半。②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多元化的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情境。让歌声、画面、动作、旋律完全融合,如此一来,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想象力。除此之外,有一些歌曲与故事有关,像一些民间故事、寓言故事等,老师可以查阅相关的课件资料,以动画/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讲解给学生,寓教于乐,歌曲欣赏与故事讲述结合,增添学生对该音乐/歌曲的兴趣。例如,在三年级《蜗牛与黄鹂鸟》歌曲学习中,老师可以将其故事化,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有旁白、有演唱。
(2)教学细节的精心设计。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敏锐的听觉体验能力是音乐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音乐欣赏对整个音乐教学相当关键,它是培养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
在教学的具体设计上,关键是导入,导入是一节课的起始环节。换言之,导入环节是否有效果,对于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欲望非常关键。低年级小学生正处在活泼好奇的一个成长阶段,所以,在导入这一环节,可以让其变得更加新颖、生动。从这一点可以得知,以往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上,学生为什么没有兴趣,主要是因为一节课的起点没有把握好,甚至让我们的学生丝毫感受不到这是“音乐课”,缺乏新意的课堂,定然无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感知欲望。比如,在欣赏《好孩子要诚实》这首歌中,结合上部分提到的课堂教学策略,首先引入一小段故事,在这里作为老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件关于列宁小时候打碎花瓶的故事,学生不知道“列宁”是谁并不重要,故事的吸引点在于“打碎花瓶”,故事讲述完之后,与学生展开讨论。问一下学生:“你们有没有犯类似的错误?有没有主动承认错误?”当学生的注意力全集中在“犯错、说谎、诚信”这些字眼时,接下来展开本节课的正题,学习、欣赏《好孩子要诚实》这首歌曲。
参考文献:
篇10
1. 坚持教学目标多元化是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因此,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1)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2)巩固哪些知识?为学习哪些知识作准备?(3)要结合哪些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内容?(4)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并达到什么程度?(5)使学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纠正哪些错误的观点?(6)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结合哪些知识、技能的教学来培养?等等。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提法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执行和落实。
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对教学的认知目标突出了,但对教学的非认知目标比较忽视。如在教学的知识运用和发展阶段,把练习内容一步到位与高考“接轨”等,而较少考虑教学内容联系社会和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较少考虑对学生科学态度和学科素养及创造精神的培养等,在课程改革的今日,我们应该自觉地坚持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让化学教学围绕提高公民素质的总体目标运作。
2. 坚持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根本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指以最少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达到这一点,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精心搞好以下四个设计。
一是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一般认为,按时间序列把化学课划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尾,这样固定的三个部分较为合适,这种划分适合于任何一种课型。课的开始,重要的是应该向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这部分,所以课的开始和课的结尾都要紧密围绕课的中心来进行。在课的结尾部分,要使学生对所学到知识得以归纳、概括,重点强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
二是问题设计。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叠起。如在《盐类的水解》这节课中,首先设疑:“盐溶液是显中性还是显碱性或显酸性?为什么?”接着通过实验演示说明现象,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由于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必然对所学内容产生一股强大的吸引力,效果不言而喻。
三是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布置适当数量的考查学生最基本最主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各种类型的习题,以便打好基础;还要注意布置综合性和有一定灵活性的习题,并加强解题指导,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要布置学习解答过深、过难和过量的习题,以减轻学生负担。”认真实施这一要求,加强化学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设计是极为必要的。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主要是着重考察学生刚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起到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所以要紧密配合上课内容,适时地穿插安排,多选用难度不大,全班学生绝大多数都可以答对的习题;对于课外作业的设计,要配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达到加深理解,综合运用,并逐步形成化学知识结构的作用。
- 上一篇:安全管理措施计划
- 下一篇: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方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