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研理论范文
时间:2024-01-12 17:39: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调研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谎言一:福利社会要产生于富裕国家
有人说“福利社会只产生于富裕国家”,或是说“福利社会是国家富裕的结果”,这种说法完全违背历史。我们只要了解一下德国和北欧5国的崛起就可以知道,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往往都是在最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诞生,而且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都促进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崛起。
如德国是世界上最早通过立法建立全面社会保障的国家,而当时的德国正处于“铁血宰相”俾斯麦统治时期,还处于半封建社会。德国在这种情况下,在世界上最先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从而迅速崛起。
北欧建立全面社会福利的时候,几乎处于欧洲最穷的状态,城市化才刚刚开始。北欧5国率先建立了世界上最全面、最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很快就赶上并超越了早期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一言以蔽之,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促进了北欧5国的崛起。
德国和北欧5国的案例足以说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不是国家崛起的障碍,而是动力。
再看“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表现几乎也是与福利制度成正比的。在“亚洲四小龙”中,新加坡的社会保障最完善,因此其经济表现最好,跻身世界前列。2011年,新加坡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为50123美元,与北欧国家不相上下。
而韩国和台湾地区这两个经济体,尽管拥有众多的世界一流企业,但其人均GDP却极其不相称。韩国的人均GDP在2007年才首次突破2万美元,这几年一直在2万美元上下晃荡。台湾地区2011年人均GDP为1.8万美元,比韩国还差。
我们如果去除发展早晚以及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就会发现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其实是与这个国家的福利水平是成正比的,福利水平越高,经济水平就越高;反之亦然。而且,越早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的国家,崛起越快,福利制度建立晚了,反而会阻碍国家的崛起。
谎言二:福利社会造成低效率
这种论调也不成立。一个国家经济效率的高低,是可以用这个国家的国民创造财富的能力来衡量的,而人均GDP是一个公认的指标。如果一个国家经济效率很低,不可能创造出最高的国民生产总值。北欧五国、德国这些高福利国家,经济发展都非常好,人均创造财富的能力也非常高,其经济竞争力远强于那些低福利国家。
如果说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取决于效率的话,那决定效率的因素就是需求,如果没有需求,那就完不成“生产—消费”的循环,经济整体效率就不会高,而福利国家之所以能够胜出,关键就是福利国家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国内需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富人创造财富的能力可以是穷人的几百倍、几千倍,甚至更多,但他们消耗财富的能力并没有成比例扩大。如那些靠艰难创业走向成功的“富一代”们,他们的消费能力有的还不如中产阶级,而这种创造财富和消费财富能力之间的不均衡,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需求不足。
面对财富占有不均等所引起的需求不足问题,世界各国也采取了很多办法。美国就曾用过军事凯恩斯主义和信贷消费等多种方法,但都效果不佳:军事凯恩斯主义最终导致了经济滞胀;而两次信贷消费,则分别造成了上世纪和本次的经济危机。
中国所实行的投资凯恩斯主义虽然在短期内是成功的,但从长期看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当基础设施完善之后,可投资的领域就会减少。因此,中国像北欧5国和德国那样,靠加强社会福利来提高需求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美国是种族矛盾根深蒂固的国家,黑人普遍贫穷,富豪大多是白人,因此美国不可能搞社会福利。中国的民族政策非常公平合理,我们只要破除了思想障碍,实行起来是很容易的。
谎言三:福利国家失败论
还有一种论调,即福利国家已经丧失发展动力,其政策已经失败。世界上确实有很多经济败局,比如拉美、日本、俄罗斯、美国的经济败局以及欧洲债务危机等,但这些经济败局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发生在非福利国家,或是“去福利化”国家。欧洲债务危机的“欧猪五国”也不是高福利国家,很多人炒作希腊是福利国家,其实希腊的福利支出在欧盟算低的。
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高福利国家没有失败,德国和北欧5国这些高福利国家都有着明星般的经济表现。相反,美国、日本这些低福利国家出了问题。
当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完成之后,能否转型到福利社会就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否再上台阶的关键。如果不能实现福利化,那就只能停留在中等收入国家。因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完成后,国家就面临经济增长缺乏动力的问题,而只有实现福利化,才能扩大内需,提高经济增长,这也是福利国家人均GDP都比较高的原因。
很多学者散布“福利国家失败”的谬论,其实是阻止自己的国家向福利国家靠拢,这不但拯救不了经济,反而只能让经济环境更加恶化。
谎言四:福利社会让民众失去自由
福利不仅不让民众失去自由,反而能让民众获得比非福利社会更多的自由。
哈耶克曾经用“失去自由和通往奴役之路”来恐吓那些希望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的政府,但是实践已经证明,哈耶克的预言是错误的。北欧五国福利国家的人民和企业并没有被奴役,反而通过大政府获得更多的幸福和自由。
一个人是否享有自由,关键取决于拥有财富的多少,不自由往往与财富的缺乏相伴。退休金、社会福利,都是自己财富的一部分,福利国家个人最终享受到的财富远远高于非福利国家,福利国家的人民也有更多的空余时间从事自己所喜欢的事情。
其实,即使是美国那些最保守的右翼基金会都将北欧5国评为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之一,福利国家与自由不能同时并存早已被证实是谎言。
公共福利是财富,自由支配的时间是财富,而民众如果想要获得更多的公共服务,就必须依靠大政府。大政府本身并没有问题,政府的问题主要是出在官员上,而官员本身也是受害者。在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缺乏的情况下,官员必然拼命地贪污受贿,这点在美国和英国也不例外。如果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都非常完善,官员们何必去冒险贪污呢?比如在新加坡和北欧5国,官员贪污都是很难听到的事情,因为那里的官员没有后顾之忧。
谎言五:福利社会让国家负债
有人认为福利社会让政府欠债,但现实是低福利国家反而欠了很多债,而高福利国家几乎没有欠债,这说明一个国家是否负债,与这个国家的福利程度高低没有什么关系。美国、日本不是高福利国家,但是政府欠了很多债,而北欧5国、德国却没有什么债务。
一个国家是否欠债,不在于这个国家的福利高低,而在于这个国家是否遵守财经纪律。
对于一个多党制国家,他们根本没有动力来遵守财经纪律,因为这些国家的政府欠的债不需要自己还,而是可以轻松地留给自己的下任,除非实在是拖不过去了。现在被迫削减支出的国家,就是这种“财政赤字大到再也拖不下去”的国家。债务危机的出现,问题并不出现在福利制度上,其根源在政治制度上。
谎言六:高福利会养懒汉,使人们产生对社会保障的依赖
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即使在福利国家,同样拒绝不劳而获。福利国家都有失业补贴,但这只是很少一笔钱。依赖此福利的人大多是失业者和低收入者,他们本身就无法养活家人。
如果想让这一部分人不依赖社会福利,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提高他们的工资,或者帮助他们找到有足够收入的工作。而那些反对依赖福利的人往往是支持拉大工资差距的人,他们更多地强调竞争,更愿意降低最低工资水平,而不是提高。其实,正是这些人在制造更多的不得不依赖社会保障的人。福利国家正是通过再分配来给这些人提供重新参加工作的机会。
“竞争”一直被认为是市场经济的本质之一,也被中国一些经济学者推崇。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市场经济的本质不是竞争,而是合作。竞争只是现象,合作才是本质。而这种合作包含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的合作,穷人和富人的合作等。这些合作都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处理好了这些合作关系,整个社会才会走向和谐。
谎言七:可以用富人慈善取代社会福利
指望富有群体救助穷人,现实根本不能成立。
发达国家福利开支一般占到财政收入的30%以上,富人捐款根本没这么多。即使在美国,整个慈善捐款的70%也是中产阶级贡献的,慈善捐款的主力是中产阶级,不是富豪。
篇2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Investigation Ability
――Analysis based on Practice Teaching Activity Week
LI Ling, PANG He
(School of Economics,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Xi'an, Shaanxi 710100)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investigation ability in the current social practice teaching activity week, and make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some college students. The survey shows: the practice week of all kinds of social survey activities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limited. Therefor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of social survey related cour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and teaching departments of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and other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urvey ability.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practice teaching week; social investigation ability
1 部分国内院校实践教学周中大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培养情况
在北京大学,校团委在社会实践教学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每个暑假都校团委都举行不同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以团队或个人形式申报,申报成功者就可以依托实践基地展开包括社会调研在内的各类实践活动。校团委多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依托学校实践基地开展的实践活动,校团委会协助学生与实践基地的联系。二是校团委还集中负责组织社会调研技能方面的培训。除校团委,北京大学各二级学院也会在暑假期间组织学生赴实习基地进行调研,这类调研主题会有明确的专业导向。
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在实践教学周活动中采取集中实践与学生个人分散实践两种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结合专业特色的社会调研实践活动受到鼓励和支持。实践周中,由校内本科生导师对实践活动进行指导,也邀请各界人士对学生进行辅导。在2015年寒假的实践周中,学院组织了“消费者满意品牌调查”、“珠宝文化品牌调查”、“投资倾向调查”、“社区服务现状”等六个生源地调研项目,安排学生按照“就近、就地”原则展开调查活动。
从以上学校的实践周运行情况看,高等学校实践周中对学生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具有以下特征:(1)实践周中学生社会调研活动的规划和管理涉及到多个部门,团委、学生会、教务管理部门、二级学院和系等;(2)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专业水平,确定不同的调研主题,结合专业特色;(3)充分发挥在职教师的作用,主要以在职教师作为调研活动指导教师;(4)主要以学生提交的调研报告作为考核依据,对优秀报告进行奖励实现对学生的激励。
2 实践教学周中高等学校大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培养效果的调查分析
2.1 调查说明
为考察实践周中大学生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效果,课题组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对学生的访谈,调查对象为西安财经学院经济学院的部分学生。调查中,在经济学院四个系参加过实践教学周活动的三个年级中随机各抽取一个班,共抽取12个班;然后,在抽中的每个班内随机抽取25人,样本容量为300人,收回有效问卷280份。280个有效样本中,参加过1次(含1次)以上由教师带队指导的小组调研活动的有36人,约占有效样本的12.9%;其余只参加过个人分散的社会调研活动,约占有效样本总数的87.1%。
数据来源:根据调查资料整理。
2.2 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的意愿。问卷设计了“您是自愿进行社会调查”问题,并提供三个选项:“是,自愿进行社会调查”、“一般、无所谓”以及“非自愿,为完成学校要求”。三个选项对应的样本数分别为62人、101人及117人。样本中,参加过由团委等组织、并且由老师集中带队指导的调研活动的有36名学生,其中34人对社会调查有兴趣并自愿参与,2人选择了“一般、无所谓”;而分散进行社会调查的244个样本中,仅有28人有兴趣自愿进行社会调查,99人选择了“一般、无所谓”,117人选择“没兴趣,为完成学校要求”。
数据来源:根据调查资料整理。
(2)社会调查参与意愿形成的原因。自愿参加社会调查的62名同学中,39.3%的学生认为参与社会调查有利于提高专业知识运用能力,32.4%的同学认为可以提高对现实的判断能力, 19.5%的同学认为有利于提高组织协调能力。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更加希望能够通过社会调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
非自愿参与社会调查的117名同学中,担心安全问题的占 37.6 %;认为社会调查“没用,不感兴趣”的占40.0%;时间安排受限制的占22.4%。这也说明在社会调查的组织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宣传不到位、安排不合理等。在以后的实施过程中,应多关注安全控制、组织协调等环节,并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3)对社会调查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作用的认可度。对于“社会调查是否提升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一问题,有 123 人认为有明显的提升;87人认为有提升;70人认为有提升,但不明显。与部分进行分散调研学生的访谈中发现,他们的调研常常流于形式,调查范围小,样本少,甚至存在没有调查而复制他人调查成果的现象。
(4)社会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对于问题“社会调查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和困难是什么”,280个有效样本中,有98人认为是调查方案和问卷的设计,占比35%;有72人认为是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整理,占比25.7%;有85人认为是与受访者或与调研组中其他成员的交流和沟通,占比30.4%;15人认为是撰写调研报告,占比5.4%。这说明一半多的学生还没有掌握现代调查统计的理论和方法,学生的人际交往、写作能力等还需提升。
2.3 调查总结
对西安财经学院经济学院学生的调查显示:从总体上看,实践教学周中的社会调研活动对学生调查能力的培养作用有限,对学生调查能力培养的作用不显著,其原因如下:
(1)分散调研的学生常常缺乏有效的指导。目前,以团队形式参与社会调查的学生在学生总数中只占很小一部分。大部分学生是回乡分散调研,学生积极性不够,调研往往流于形式,与指导教师的联系较为松散,能力提升也就有限。
(2)考核机制对学生的激励不够。目前主要是通过调研报告对学生社会调研进行评价,考核体系中忽略了学生在调研过程中的态度与执行过程的考察。一些学生并不是出于增加社会认知、培养实践能力的角度进行社会调研,他们更多关注怎样把报告写好,而不是怎样优质地完成调研。
(3)社会调查相关课程设置不合理。受访同学在在一年级暑假进行社会调研时,多数还未学习过“社会调查方法”、“统计学”等课程,调研缺乏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另外,学生在选题时准备并不充分,缺乏相关社会知识的积累,调研方案设计时还没有明确自己的调查目的和问题。
(4)专业的社会实践及社会调查指导师资不足。不少社会调查指导教师自己并未在实际单位工作过,也未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实践或调查的相关训练。这样的教师对学生的辅导显然难以“接地气”。
3 提升高等学校大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培养效果的对策
(1)优化课程设置。首先,各高校应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社会调查课程,且应尽量安排在一年级第2学期。其次,加强通识课教育,促进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通过通识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培养良好道德水平及社会责任意识。
(2)建立高校团社组织与教学部门的协同机制。教学部门应该与学生会、团委等组织建立学生社会调查能力的联合培养机制,在社会调查选题、团社活动对学生能力培育的侧重点等方面积极沟通。实践教学周期间,教学部门与团委密切合作,尽量吸纳更多的同学在老师集中带队指导下进行调查。
(3)对外搭建社会化服务平台。高校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团委等间应该通力合作,整合资源,取长补短,发挥集聚优势,多渠道开拓和构建社会调查平台,特别是能提供小组调研活动的企业、社区、政府部门性质的实践平台。
(4)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大学生社会调查成绩的评定是多元化的,不仅包括对社会调查课程考试成绩与调查活动研究成果的评价,还应反映出调查过程中团队成员的参与度、主动性等。
篇3
【关键词】工学结合模式;思政课社会调查报告;教学案例
工学结合模式下探索把校企合作思政课的社会调查报告进行整合,做为思政课教学案例的运用,促使思政课教学生动灵活,形成思政课新视角来解读思政课的理论,较容易被高职学生所接受,明确自我职业规划,又可以使得思政课理论导引内化大学生的职业修养。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政课社会调查报告的归类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思政课社会调查涉及到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指导思想、就业实习、合作形式等相关内容,需要师生、企业员工三者密切合作才能把社会调查报告实施,保证调查报告的质量。
1、校内调查报告:(1)访谈相关领导与教师,与学校专业教师和校企合作领导进行访谈,了解工学结合内容与形式、实施计划、试点班与非试点班的区别、注意事项、合作规模;同时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于工学结合模式的看法;(2)访谈校内实训企业,高职院校实训场地有助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了解校内实训状况、企业投资的设备、资金、合作情况,特别是校企合作冠名班级学生的校内实训与其他班级学生的差异,及其高职院校自身开办的企业公司对于学生实训的具体要求;
2、校外调查报告:校外调查报告主要是针对校企合作企业或其他非合作企业进行,利用业余时间或寒暑假时间进行实地访谈,重点了解校企合作的实质内容、企业文化、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基本要求、顶岗实习的方式、毕业学生的表现、企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不同企业的发展比较、国家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和企业对国家时政的关注、企业的责任、企业的人才现状与需求、企业的生态环保理念、非合作企业与合作企业对学生实习、毕业的基本差异。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政课社会调查报告的整合分析
校企合作调查报告内容涉及面较广,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五方面内容,通过调查报告内容的整合作为教学案例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融合汇通,形成思政课理论支撑的实践教学内容,深刻理解“怎样去利用现代技术和怎样同时能建立一个和现代技术相配的社会结构是两个不能分的问题”[1]。
1、经济方面。校企合作后与合作前效益状况各自对比,学生实习与就业优秀的人力资源储备的可持续发展,订单式或冠名班培养的学习技能带来的效益,校企合作与非合作企业的经济效益对比,学校师资在企业的培训花费与企业对学校的投资费用,实习学生与毕业生的保险,合作企业的科研产出情况方面等。
2、政治方面。校企合作对国家方针政策的关注,政府对校企合作和未合作的政策支持,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区分,企业支持地方建设的贡献,特别是涉及民族人数众多地方的服务理念,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环境等。
3、文化方面。校企合作的文化经营理念,学校的育人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职业素养在校企合作中的养成差异、技能文化与人文素养的融合程度,校企合作的产学研理念的养成,校企合作双方的人员派驻,学生与师傅技能文化对实践行为的理论支撑,校企合作对于实习生、毕业生的综合素养测评,规章制度的落实与完善等。
4、社会方面。校企合作展现的社会形象、学生就业质量、品牌示范效应、企业对学校的资助,如企业对高职生奖学金的设置、设备的更新、实训场地的扩容、学生技能的操练、合作双方负责人的敬业理念与责任意识、学校与企业的发展历程、人才的培养与创新动力的制度保障等。
5、生态文明方面。校企合作的绿色发展理念、企业的环保责任状况,如施工现场的植被保护与周围环境的生态融合,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校企合作课题的攻关,资源节约的制度落实,工作环境的生活舒适程度等。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政课社会调查报告的运用与思考
调查报告内容需进行理性思考,运用思政课理论提升工学结合模式下的社会调研报告案例蕴含的思想与思政课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必将有助于推动师生之间教与学‘双主体’的双向互动”[2]。
1、加强思政课内容整合创新。调查报告案例依据思政课理论有所侧重,补充思政课的创新内容,显现思政课理论的深度与思政课内容基础的广度。
2、提升理论评判能力。把调查报告案例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通过讨论案例反映的社会现象,减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误差,强化人文素养与职业道德素养。
3、增强聚合力。学生在讨论调查报告案例过程中,使用科学合理的调研方法了解工学结合的实质,增强师生、学徒与师傅的沟通交流,激发学生调研情感。
4、教学方法灵活。通过结合调查报告案例的讲解,学生可在真实情境生活中了解社会与自我,呈现互动式民主教学,教学理论通俗易懂,学生易于接受。
【参考文献】
[1].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5.
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人才;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C961;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7-0004-02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利用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有组织、有目的地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宣传、社会服务的教育活动。它是对大学生开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是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强化,其效果是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融合,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
创新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 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因此,创新人才首先应该具有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外化阶段,又是教育效果的检验过程。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创新人才的培养确立良好的政治方向。我们要有效开发人的创造性潜能,使人们将聪明才智用到对人类、社会有价值的创造中去,不做对人类、对社会没有意义的事。“科学创新,不仅要追求客观真理,而且要追求崇高道德,要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在这里,真和善必须是统一的,对科学的追求 和对社会的责任,在创新人才身上,在创新活动中,应是高度的统一。”
社会实践是一门特殊的课程,是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群众、书本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重视社会实践的教育作用,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人交往、合作的精神,可以培养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的各方面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能力会得到充分发挥和展示,同时又能使人的素质得到改造和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强,各专业学科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社会性与时代性比较强,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创新不断适应发展着的社会现实。社会实践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进行检验,根据客观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论体系。社会实践中大量事例成为生动、直观的教材,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根据当前大学教育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要拓展学生的专业面,加强概括性强、适应性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潜力。
二、培养大学生创造兴趣和激发创新欲望
社会实践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辐射的范围广,涉及的学科知识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组织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兴趣,与地方党政机关和相关单位合作,有意识地组织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尤其是暑假,围绕相关专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调查研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通过社会实践,应首先着力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人格的进一步完善。传统教育强调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教师作为科学和真理的代言人,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而且几乎占据了学校全部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课程是计划性和指令性的,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是完全被动的,长期处于应付的状态。他们从小就受应试教育模式的约束,生活在以书本为中心的家庭和学校。“他们参与社会调查不多,生产劳动甚少,社会经验缺乏,他们的自我设计完美化,社会关系理想化,个人生活浪漫化”。通过研究性社会实践,推动了学生思想上的成熟。一是提高了认识社会的能力,使学生在社会现实中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中能辨别主流和支流、是与非的界限。二是提高社会责任感,使学生通过现实的鲜活教材了解社会的真实状况,了解当前国家面临的困难,更加关注社会,产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前进。比如,通过学生在政法委、局和乡镇机关的实践,可以加深他们对的了解,进一步理解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提高对现实问题的认识。三是提升了学生发展自我的紧迫感。通过研究性社会实践,使学生真正懂得社会缺少的是什么、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深刻理解在全球化经济时代,真正的人才绝不能只具备一定的书本知识、死记一些条文,必须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培养智力、发展特长、提高技能,从而使潜在能力和专长得以充分发挥,有利于培养开拓创新型的人才,提高基本素质。夯实文字基本功。学生长期处在应试教育体系下,教师在阅卷中更多采取踩点计分,学校对学生行文中的文字要求相对宽松。尤其在目前的大学阶段,虽然有大学语文课,但很多文科专业并没有严格的中文考核。在机关中,公文是一种规范性很高的文体,在文字表达的准确性、规范性和流畅性方面都对学生提出很高要求。转变学生文体风格。学生的作文、政府公文和学术文体都具有不同的风格。学生的作文以记叙性的散文为主,语言优美而模糊,长于抒情,在表述的清晰度、层次性和条理方面,与政府公文和学术文体有一定差距。通过研究性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对政府公文和调查报告进行分析,形成语言简洁、条理清晰的文风,掌握好学术研究的基本功。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在研究性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既要求参与单位的日常工作,也要求开展调查研究。学生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处理日常工作和调研课题的关系。调研课题的资料往往需要获得单位指导教师和同事的支持,如何通过他们获取调研的材料,是一个沟通的过程,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
开展丰富多彩的充满自主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形成创新意识、培养创造兴趣和激发创新欲望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不断磨砺创新精神,培养和激发创新的兴趣和热情,形成推动学生创造、创新的强劲动力。当前,高校教育要着重培养创新人才,而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是需要一个长期锻炼的过程,不可能在有限的一两年内得到根本改变。学生带着调研课题开展社会实践,通过自身独立的思考和教师的指导, 解除对社会问题存在的困惑,从而锻炼思维创新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一般由 3名~5名学生组成调研团队。调研的选题、分工,以及核心观点的讨论,都要求在相对独立的基础上相互协作。任何调研成果的取得,是调研团队相互争论、统一意见的过程,是集体努力的结果。因此,通过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社会调查,能有效培养团队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在信息化时代,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信息是创新人才的一种重要能力。当代大学生应以积极乐观的姿态去吸取知识、理解知识、消化知识,从而创造出新知识,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展露。
三、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专题研究为中心的综合性教学活动,需要各个单位和指导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1)建立双指导教师制。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人才培养,要求既要进行社会调查,又要参加社会实践,是一项有深度的教学活动,而不是简单的社会体验。虽然整个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但离开教师的指导,就会使活动缺乏方向和技术上的支持。根据研究性社会实践的内容,每一个学生需要配备两名以上的指导教师。其中一名指导教师为学校教师,主要负责调查报告的指导工作。学校指导老师的配备,必须坚持经验与能力相互搭配。开展实践教学需要走出课堂,工作强度较大,任务复杂,需侧重于选择年轻教师,但为了应付复杂局面,要配备一名人生经验丰富的教师。社会实践涉及多个学科领域,要适当配备具有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研究专长的指导教师组成指导小组。另一名指导教师由机关工作人员担任,主要负责指导政府公文起草和机关日常工作的开展,同时协助指导学生的社会调查。机关兼职指导教师,必须是工作在一线的工作人员,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高知识水平。
(2)做好专题调研准备。在开展社会实践之前,要扎实做好准备工作。组建调研小组,根据指导教师的研究专长和学生兴趣,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按照男女搭配、专业互补的原则,组建专题调研小组。确定调研专题,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综合社会调查的前沿,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共同确定出热点的社会问题。收集专题资料,指导教师在讲解调查报告撰写格式和注意事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学术期刊网等网络资源,了解调研专题的学术研究情况,筹划调查问卷和调研程序。在进行实地调研之前,要求各个专题调研小组进行调研论证,确定调研专题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 。
(3)组织科学的实践。社会实践涉及的内容多,面临的环境具有多变性,需要精心组织,如要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实践教学工作暂行规定》,包括实践队员管理条例、学生实践工作守则、安全条例等内容,使实践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活动结束后,将学生的调研成果装订成册进行展览,并将实习日记、实习鉴定进行归档。学校成立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实践教学之前专门召开学生会议,讲授实践教学的任务目的、注意事项、社交礼仪和调研项目等。由教师指导,建立学生实践工作委员会。分别选举队长、副队长,设立秘书组、宣传组、安全组、生活组和外联组,发挥自我管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按照调研专题的需要,指导教师将专题调研组安排到相关的实践岗位。专题调研组要安排在同一个机关单位或同一个院子,既方便学生利用午休时间在单位相互讨论,又方便单位统一安排社会调查。学生在兼职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公文处理和日常机关工作,并开展专题资料的收集。每日下班后,专题调研组要进行小结,向指导教师汇报资料收集情况和专题调查的进展情况。每个学生都要撰写日记,记录当天的工作情况和调研进度及计划。
(4)建立齐备的保障设施。为了配合研究性社会实践开展,在学生的驻地建立办公室和娱乐室,同时配备办公用的摄像机和录音笔。每天晚上,指导教师和学生在办公室交流调研报告的进展情况,整理调查数据和收集到的素材。对于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指导教师也利用办公室进行及时疏导。组织学生在娱乐室观看新闻联播,开展政治学习。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组织学生将获得的一手音像资料和调查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
四、结束语
总之,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直接运用,以及对社会生活的直接接触和所见所闻等直接体验,引导学生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系列问题展开自觉思考和研究,使思想观念得到转变和提高,使综合素质得到有效培养,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体现,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汪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03(10).
篇5
【关键词】医学院校;社工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社会调查方法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这就对社会调查方法这一门课程的授课方式提出了挑战[1]:怎样让学生既掌握各种调查方法的理论知识,同时又能够学会在社会实践中正确应用这些调查方法?
1.课程教学的现状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采取课堂理论传授与案例讲解相结合,通过理论知识的考核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教学方式的突出缺陷是偏重理论教学,缺少对学生实际操作的技能培养,造成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的相互脱节,直接经验获取不足,学习缺乏动力和兴趣,不仅没有体现出“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区别于理论课程的独特性,其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根本无法达到实际操作能力提高的教学目标,其直接的表现是学生在理论上谈起来头头是道,而实际动起手来却问题百出,甚至完全不会动手。
据此,本文旨在通过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构建出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理论教学与学生调研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最佳教学模式。
2.“四位一体”与“协作学习”在《社会调查方法》教学模式改革的应用
2.1 整体教学采用“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社会调查方法》的教学各个部分和环节是紧密联系和协调的整体,我们提出的“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中的“四位”是教学的四个环节:一是理论教学,教师对社会调查原理和方法的理论讲解;二是课堂讨论,学生在学习相应的理论基础上,练习选题,并制定进行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案,然后带着各自的选题和设计方案进行课堂分析与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畅所欲言的民主氛围中进行双向学术思想交流;三是课外实践教学,就是组织学生在课外就某一实际问题(一般是前一环节确定的选题),并根据课上讲授的调查方法,开展具体的实践调查;四是实验教学,就是借助于计算机软件学习社会调查研究的定量分析方法,进行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2]。
四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其共同的任务是完成整个课程的教学目标,以达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调查技能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在这四个环节中,教师的理论精讲是教学的基础,它为课堂讨论和课外实践调查以理论上的指导,为实际开展社会调查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课堂讨论和课外实践是教学的核心,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将所学的抽象的、一般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际的调查相结合,这两个环节给学生充分的独立空间自主决策、自我创新,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与实践的主体,自觉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牢固掌握整个调查的程序及各项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实验室教学是补充,它既是一个方法、理论验证的过程,也是一个对调查资料进行处理的学习过程。
2.2 实践教学环节采用“协同教学”模式
协同学习( Synergistic Learning ) 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协同化的小组为形式,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是一种很适合现代社会调查方法教学的新型教学形式[3]。在协同学习形式下,教师由传统的权威者变成了教学策划者、学习的启发者、学生的指导者和协作者,学生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增进学习,激发创造力[4]。在以往教学实践环节,如在课外实践教学中通常采用学生独立完成从选题到撰写研究报告过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完成科学调查研究的能力。但发现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从事调查的兴趣并不高,故笔者在该环节采用协同教学模式进行社会调查方法教学实践探索。
2.2.1首先建立协同学习小组。打破原有的班级界限,以学生的选题为标准把学生自动划分成协同学习小组,也就是说选题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自动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
2.2.2 在课程内容编排上,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安排在每一部分理论或方法的课堂教学结束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应实践活动,也就是说到课程结束后,每个小组就完成了从选题、方案设计、抽样、问卷设计、数据收集整理、调查报告撰写到结题答辩这样一个完整的社会调查过程[5]。(见表1)
表1 课堂学习内容与课外实践对应表
学习内容 课外实践活动
概述 成立协同小组
选题标准 选择调查课题
调查设计 设计初步调查方案
抽样 设计抽样方案
概念操作化 调查课题的主要概念操作化
测量 明确指标的测量层次,设计量表
问卷设计 设计调查问卷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进行问卷调查,整理资料
统计分析 进行数据整理分析
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 撰写调查报告
结题答辩 完善并提交报告
2.2.3为了加强学生对实践环节的重视,提高协同学习在该环节的可操作性,有必要在成绩评定环节,提高对调查报告考核的比例分数,降低理论考核评定的分数。
3.课程改革的初步经验与成效
“四位一体”和“协同学习”的教学模式都是以建构理论为基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社会调查方法》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单纯的讲授所占比重较少,而更多的采取学生分组设计、小组讨论与共同研讨等方式进行,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性。让学生在自我参与学习中,由被动的接受者、依赖者向主动的学习者、知识的建构者转变,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和亲自体验探索知识,获得比结论更深刻的知识,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改革已经在社会工作专业2008级、2009级学生的教学中实施。在该课程学习结束时,圆满完成了《大学生上课打瞌睡原因问卷调查》、《齐齐哈尔医学院在校生网络交友的调查》、《齐齐哈尔医学院大学生消费观的调查》、《齐齐哈尔医学院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调查》、《齐齐哈尔医学院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等多方面调查,这些社会调查全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独立选题完成的。
从两个学期的学生的学习成果及其教学反馈来看,课程改革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实现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和研究能力,同时也为本课程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聂玉梅.大学生调研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以《社会调查方法》课程为例.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4:18-20
[2]李冰,贾士靖.《社会调查方法》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3(3):107-110.
[3]王俊燕.协同学习与现代社会调查方法教学.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55(5):126-129.
[4]范 瑛.《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基于师生合作的协同教学模式设计.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3):103-105.
[5]李向前.围绕三个环节强化实践教学效果——“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教学探索.教育教学论坛,2012,21:193-194.
篇6
通过三个月的党校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了解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与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党建等方面的知识,使自己在理论基础、党性修养、从政能力等综合素质有比较明显提高。
二、学习要求
1、按照党校教学计划安排的学习时间,集中精力听课,尽量做到不缺课,不迟到不早退。
2、遵守学习纪律,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做好笔记,敢于提问,积极答题,不接电话,不随意走动。
三、指定书目和自选书目阅读安排
名称
书名
阅读内容
要求
指定书目
《新加坡为什么能》
3月28日—4月
11日
精读每一本书,读完后三天内写读书心得
4月12日—13日
《玻璃房》
4月14日—23日
《国家视角》
4月24日—5月
13日
自选书目
《当代社会阶层分析》
5月14日—5月
30日
四、社会调研安排
时间
内容
4月5日前
确定调查文章主题(产业转型升级)
4月15日前
列出调查提纲
4月7日-5月3日
开展调研走访
5月5日
调研文章写作
6月10日
形成调研文章初稿
6月18日
形成调查文章定稿
篇7
[关键词] 资环专业 实践教学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商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0jyjx01012)和商洛学院科研项目(项目编号:09SKY028)资助。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资环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根据学科发展的新形势和社会的需要而设立的较新的本科专业[1]。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158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2,3]。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地理学、环境生态学和城市规划学的基本知识,掌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城乡建设、区域经济与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与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由培养目标就可以看出该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对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规格、环节的探索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以商洛学院资环专业为例,在专业定位的基础上,探索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研究现状
商洛学院于2009年被国家正式批准招收第一届资环专业本科生,至今已有3年的办学历史,2013年将有第一届毕业生。该专业已经确定了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专业方向,设置了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科体系,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改革,力争使毕业生有一个良好的出路。
该专业现有在校生人数为200多人,专职教师9人,兼职教师3人。并建有资环综合实验室、自然地理综合实验室、测量与绘图学实验室、地质地貌学实验室、地图实验室等5个专业实验室,可完成大部分课程的实验与实习教学;建有商洛市城乡建设规划局《城市规划原理》和商州区牧护关镇《自然地理学》见习基地,基本能满足学生部分课程的专业见习和实训。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明确实践教学专业思路
资环专业是商洛学院新建的厚基础、宽口径的理科专业,其专业的知识面相对较宽。对于“立足地方,面向全国”的商洛学院的大学生而言,该专业也有专业知识理论性强、方向不明确的问题,致使建设初期一些学生处于方向迷茫、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不足的境地。为此,2009~2011年,我们多次组织相关教师赴吉隆坡建设大学、浙江万里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济南大学等高校进行专题调研和考察,学习资环专业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办学经验,开阔了眼界和办学思路。经过调研和全系教师充分论证,认为我院资环专业的专业方向应该定位为城乡规划与设计,并且对2009版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微调,加大了主干专业课程的设置,并且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了《实验教学大纲》和《实践、实习教学大纲》,把专业逐步建设成为以实践教学为特色的专业。
2.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依据资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对实践技能的要求,对实践教学的组成部分进行了设置,构建了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综合实践等构成的,与理论教学相协调、有明确的教学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实践教学体系的四个组成部分是由简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既有基础理论课程的验证性实验,又有毕业设计和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综合性实践;既有对主干专业课程的技能训练,又有相关的创新性实践;既有校内实践,又有校外见习基地的实训;并且通过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和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专项调查等,让学生提前参与到生产实践和科研活动中来,做到实践教学与科研活动相互促进[4]。
(1)基础实践教学体系
基础实践教学主要有自然地理学实验、地质地貌学实验、遥感实验、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和测量与地图学实验与实习,这些实践课程主要是以地理科学和“3S”技术为支撑手段,通过该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和掌握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资源、环境、城乡规划等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2)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有城市规划原理实习、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实验与实习、土地调查评价实验与实习、CAD制图实验、小城镇规划实验与实习等近14门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与商洛市城乡建设规划局签订了合作协议,把该单位确定为资环专业的见习基地,每年带领学生进行现场观摩,并聘请该单位建筑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给学生授课。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到商州区黑龙口镇、丹凤县等地调研小城镇土地整治规划。通过这些实习活动的开展,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他们的规划知识,使他们对专业知识的应用领域有了更好的理解,对社会的某些领域有了更深的认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社会实践教学体系
社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社团活动实践、社会调查和专业调查等。我们通过成立地理学社,每年给学生普及测量知识,激发他们主动使用测量仪器开展校园测量的热情。还通过让学生参加环保协会,组织开展环保、规划知识竞赛,以及通过图片展览、上街宣传等活动,培养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等形式主动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同时我们还适当让学生参与一些社会调查与专业调查活动。例如,与商洛市城乡建设规划局合作,组织近50名学生分批到柞水县、洛南县、镇安县和商南县等地开展“规划把脉商洛”调研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资环专业的学生运用地理、规划等知识更多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并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篇8
关键词:新闻采写课;社会学知识;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2-0171-02
一、新闻采写课程的特点及局限
目前,我国不少高校新闻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分为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新闻事业史、新闻经营与管理四块内容,其中,新闻采访写作课作为新闻业务课的重头戏和基石,多在本科一年级开设。笔者结合几年来教授《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经验和思考,认为在当下的新闻采写课的教材使用、课程内容的设定等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材方面
当前可选用的若干新闻采写类教材,在内容上大致可分为采访和写作两大部分。采访部分,按采访的不同阶段,逐一阐述采访的准备、采访形式和技巧、材料的收集和整理等;写作部分,主要讲述如何围绕主题排布素材结构文章。
教材内容的设置是对应着记者采写环节逐层展开的,但是考虑到课程开设的对象是大一学生,他们刚刚从高考这一应试教育的门槛过来,无论人生经历、社会阅历、还是知识结构尤其是对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解读、判断能力都相对有限,面对这样的学生,教材内容显得技法有余而内涵不足。
因为新闻学教育培养的记者不是做简单的镜子作业,而是要成为社会的望者和监督者。望和监督,预警和展望,无不需要记者对当下社会有通盘了解乃至深刻体认、对转型期的各种社会问题有相当研究、对媒体的社会职能有深切理解。欠缺这些基础,学生在经过一定写作技能训练之后写些轻浅小文章驾轻就熟,但遇到“大”选题难以做深做透。
(二)课堂实践教学方面
新闻采写课程是门实践性很强的业务课,其旨归也是指向实践的。据了解,这门课的实践教学不少院校的老师都采用在课堂上以“情境教学”、“案例练习”、“对话式练习”等方式开展,偏于纸上谈兵,素材采集和分析这样重要的实战环节得不到真正的训练。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素材采集和分析,新闻学教材上少有涉及,实践中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当然,这种课程实践的设置与课程试验课时安排有限及教师本身的媒体经验有关。
综上,笔者认为,在新闻采写课的教学中,务必要增加社会学知识,这是引导学生正确深入解读一切社会现象的桥梁;另外,在课程的教学中,一直以来重视访问的技法,却缺乏信息采集和分析的科学方法,这也是新闻采写课需重视的环节。
二、社会学知识对新闻采写课的意义
(一)社会学理论对新闻采写课的意义
社会学作为具体的社会科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西方社会转型期。西方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引发欧洲社会的巨变:生产力的突飞猛进迅速变革了生产关系,资产阶级的剥削和统治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和统治”[1],金钱至上的观念代替了宗法等级观念。“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1],社会问题频现,“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以极其鲜明的形式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2]。以孔德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和以马克思为代表的社会学,站在不同的角度解答了如何解决社会运行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因而可以把社会学理解为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社会研究开展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形成了理论多元化、分科化的多个理论流派,分别从社会运行的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研究了社会变迁、社会系统及其功能、社会控制、社会分层、社会互动及人的社会化等问题。这些研究成果无疑能帮助学生深入认识转型期的当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利益格局、社会关系、等级制度、社会控制机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化模式、社会承受能力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面临着差距过大,不协调因素活跃,社会矛盾多发等问题。社会学研究正积极介入对转型期社会运行状况的观照,其中下岗失业问题,青少年犯罪,社会保障,人口问题,小城镇发展等问题成为研究的重点,其成果成为中央或地方政府实施社会控制的重要依据,也成为媒体解读报道社会问题的理论支撑。
对于大一的学生来说,这些关于社会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能从知识层面拓宽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思考范围,促使学生能更理性、深入、专业的剖析社会现象:
1.提高学生捕捉新闻信息的敏感度和判断新闻信息的准确性。有了一定社会学理论知识基础,学生看待问题、判断事物会自觉深入表象背后,探究其深层次原因,对社会生活及环境中的各种异动变化能抓得住,看得准,吃得透。比如2008年经济寒冬,学生在家电商场购买数码产品时发现,千元以上的大小家电全部增加了分期付款方式。随后学生又到扬州其他几家大型家电商场及大型仓储式超市观察,发现同样的现象,就此抓住了“经济寒冬,商家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试图拉动消费”为选题,以“见微知著”的方式报道了经济危机。
2.增强学生深入分析问题,挖掘内涵的能力。社会学功能学派代表人物马林洛夫斯基也主张应首先把握人类文化生活的整体,在完整的文化体系背景中再对各个文化事实及其相互关系加以考虑和研究,以求最终把握住他们的本质。他的主张同样适用新闻专业学生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把握,且只有在全局上对整个社会运行状况有通盘的了解,才能让学生把社会事件放到深广的社会背景中,作深入把握。
最近发生在扬州的“房管局女干部殴打保安”事件,学生在报道时没有就事论事,随大流地对“房管局女干部”口诛笔伐,而是跳出事件,站到更高的点上,审视网络上对此事的爆炒和热议,看到了由于当事人身份的特殊性及冲突双方的身份悬殊,触动了市民的敏感神经,从而迅速对此事形成民间立场和民间情绪,试图挖掘这种民间情绪的产生与当下社会阶层分化加剧之间的联系。(又如小城镇的拆迁纠纷,学生在报道此事时,敏锐地把事件放到了小城镇建设的背景下,考察拆迁纠纷与城镇化过程中的“圈地”误区之间的内在关联。)
(二)社会学方法对新闻采写课的意义
新闻学教材中,多感性、经验性的采访技巧,缺乏科学和系统的方法论体系。社会学是用实际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学科,区别于思辨的社会哲学。在研究社会行为,社会现象,社会系统时,社会学的具体方法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是指通过对变量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的测量,以及对数量关系的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或过程的方法;定性研究方法是指注重于描述、剖析和揭示现象或过程的特性和本质的研究方法。通常情况下,定量方法适合从样本推论总体的研究,定性方法适合揭示研究对象全貌和整体特征的研究。有些情况下,一项具体研究中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其中,可为新闻采写借鉴的具体方法有:问卷调查法,田野调查法,历史比较法等。
问卷调查法,是社会学研究中用于收集资料的常用方法,通过向研究对象系统询问社会背景、动态和行为,以发现社会现象和过程的原因或影响因素。其中抽样原则、问卷问题设计方法值得从事新闻采写业务的人好好学习,它们关系到记者所收集到的信息的信度和效度。田野调查法,是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所生活的场域,通过细致观察和深度访谈的形式,对研究对象(如小型社区、特定群体)有全貌研究和深刻理解。其中的参与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是获得重要信息材料的常用方法,同样也适用于新闻采访。参与观察法是指在参与研究对象生活的过程中,观察对象的行动,探究他们的思维模式和内心世界,探讨行为的社会动因和文化动因,为研究对象立体“画像”;深度访谈则是根据调研主题选择有样本意义的对象与之交流,试图通过交谈了解被研究群体的内心世界,了解当地文化的内在涵义。记者兼报告文学作家贾鲁生的《乞帮漂流记》对乞帮生存状况的调查,正使用了长期参与介入观察和交流的社会学方法,对乞帮这个特定群体的内部结构及成员的生存状貌作了生动、细致入微的描摹。历史比较法原理,社会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的、自发的,而是连续的、受某种力量影响或支配的。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轨迹或因果链上能够发现当下事件或现象的真正原因。这种方法论原则对记者的启示是:不能孤立的看待、把握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而要在全面占有历史资料和当下信息的前提下,历史的分析对象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使得新闻报道在纵向或横向比较中显示出理性和深度。
三、社会学知识与新闻采写课结合的策略
我院新闻专业课程设置中本科三年级才开设社会学课程,在暂时不能实现和大一开设的新闻采写课在时间上衔接的情况下,笔者采取了以下两种形式,在新闻采写课中有意识的增加了社会学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
(一)邀请社会学专业教师以课程讲座的形式,为学生普及社会学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运用社会学理论深入分析转型期的社会问题。同时,介绍新闻采写中可以借鉴使用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讲座结束后,讲座教师会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出十道社会调查题(如在扬农民工子女就读现状调查,独生子女孝道观念调查等),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并作相应的知识准备,到假期时作为新闻专业学生社会实践的重点内容开展,社会调查过程邀请社会学专业老师带队指导。几年来,学生写出了一批较专业、有一定深度的好搞,如《独生子女孝道观念调查》、《苏北农村90后农民工婚嫁观念变迁》等,在学院社会实践汇报中获得好评;《大学生社会调查显示:扬州市六成农村书屋闲置》、《研究生暑假实践为地方服务》;《留在城市做“蚁族”,还是回乡当“青蛙”?》等深度报道在《中国劳动保障报》、《江南时报》、《扬州晚报》发表;《风险社会语境下的媒体社会责任探析》、《微博语境下的公共领域建构的思考》等学术文章发表在《新闻世界》。
(二)与媒体合作,获得专业的社会调查机会。鉴于媒体记者人力、时间、精力有限的现实,我们与扬州时报、扬州新闻网等多家媒体合作,为媒体提供学生社会调查员。当媒体需要就某大型选题作专题调研时,我们的学生在媒体记者或学院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进行专业的调研实践。通过实践,学生既锻炼了社会调查能力,又对某社会问题有了深入了解的机会。近年来,学生通过这一方式,参与调研并撰写了《校企联姻为学生提供“试就业”岗位》、《“湿地使者”绘制大丰麋鹿“绿地图”》等文章,并发表在《中国青年报》等各级各类媒体上。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实践教学 农机推广技术 人才培养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027-01
农机推广技术是研究农机技术及其推广理论与实践、工学与管理学等多门学科交叉的一门学科。目前,绝大部分农林院校都开设了农机推广技术这门课程。近年来,我校农机教学团队一直在努力探讨农机推广技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成功模式,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农机推广技术教学的实践,进行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的探索:
一 理论教学环节
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创造力。通过系列问题的提出,一步步地深入进行分析,使授课过程成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活跃状态。让学生课堂积极发言,独立分析问题,提高教学效果;课间与学生交流课堂知识,及时了解和反馈课堂情况;课外积极鼓励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及时查阅文献。因材施教,课程与专业相结合,通过板书或多媒体进行演示、逻辑推导,活跃课堂氛围,增进学生对农机推广学理论、概念、原理及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二 实践教学环节
组织学生到基层农机推广站、农技推广站等场所观摩、学习和开展调查研究,让学生置身于农村、市场和社会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为将来投身“三农”建设做好充分的实践准备。实践教学内容包括:(1)农村社会调研,就目前国家对农机的补贴政策和推广经营服务项目、组织形式等进行现场调研;(2)农机推广角色扮演,学生在社会调研活动中,担当一次推广者或被推广者的角色;(3)到农机推广机构参观调研,就学校所在地区的市、县农机推广站工作人员的现状、机构存在的问题等开展调研,了解我国农业推广机构设置、职能及管理体制等。
三 专家讲座环节
邀请校内外农机领域的专家走进课堂,为学生介绍他们在农机推广技术行业的亲身经历和工作体验,对我国农机补贴政策和农机产业结构调整等热点话题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与讲解,使在校学生了解农机推广新成果、新技术,加深对推广方法的理解,并对农业产业化的模式、运行机制及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模式有初步的认识。此外,还聘请了农机公司的总裁、经理和技术推广人员就有关内容进行讲解,不仅启发了学生对我国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的思考,而且也为以后的就业找准了方向。
四 案例教学环节
在农机推广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把典型事例编成案例,采用案例分析,组织学生研究讨论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指定案例材料让学生阅读分析,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小组成员都要表述自己的观点和对问题的看法;讨论中出现的不同见解和有纷争的问题要进行剖析,对阐述观点所持的分析思路和独特见解要加以肯定,对片面的观点要指出问题与不足。总结评述后,要求每位学生写一个案例学习报告,对自己在案例阅读、分析、讨论中遇到的问题、收获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进行总结,并思考还有哪些问题有待释疑。
参考文献
[1]王进涛.《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总体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2013(4):58~59
[2]赵洪亮、刘恩才、侯立白等.农业院校农业推广学教学改革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07~210
篇10
【关键词】人际沟通、课程、建设
中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根据人文类需要,开设综合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和教学质量的监督检查”。
文件给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也为中职学校开展“人际沟通课程建设”活动提供了政策依据。
一、开展人际沟通课程建设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际沟通人才有了多元化的要求,尤其是口才营销成为企业生存的重要依赖之际。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人际沟通人文类课程应以社会职业交往和沟通技能的需求为导向,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技巧和人文方面的素质。
社会的日新月异要求学生不仅具备高境界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感、强烈的自立精神、坚强的意志,还要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为此,中职学校开设人文类课程成为必然,而人际沟通课程更是重中之重,开展“中职学校人际沟通课程建设”,才能更好的满足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
二、开展人际沟通课程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近年来,我校人文类选修课课程有:公共关系学、美学基础、文学欣赏、应用文写作、环境与资源、心理学、创业与就业、演讲与口才、管理学、舞蹈与形体。
我们曾对参与选修这类课程的学生作过调查,对象大体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内向型,这类学生一般不喜欢说话和与人交谈,但在参与选修课学习后,认识到与人交往的重要性,又因为在课堂上有比较多的表现机会,所以性格变得开朗很多;
第二种是普通型,这类学生一般不主动与人热情接触,也不主动学习,但通过选修课的学习,改变了固有思维观念和习惯,为人处事也大都多了一些热情;
第三种是外向型,这类学生一般都多才多艺,但不是样样精通,有点骄傲,通过选修课的学习后,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变得虚心了。
调查结果表明,选修课程的开设,对提高学习者的人文素质起到了一定作用。
深圳开发贝特公司曾经来学校招聘员工,学校推荐了一批选修了舞蹈与形体、演讲与口才、公共关系学等课程的学生,到达公司时正赶上公司要筹办元旦晚会。从参与组织到上台表演,主角几乎都是我们的学生担纲,由于他们的出色表现,为学校赢得了声誉。还有一名电子专业女生,唱歌、跳舞、写作、演讲很出色,应聘一家报社得到重用,还被派往德国专门学习。
综上所述,我校在开展人文教育具有较为成熟经验,开展 “人际沟通课程建设”是有基础的。
三、人际沟通课程建设目标
1、人际沟通课程开发和设计
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职业生涯发展为需要”的原则,通过调研,融合《公共关系学》、《演讲与口才》、《心理学》3门人文类课程,构成新的人际沟通课程。
2、人际沟通课程基于社会需求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通过探索,形成“练中学,练中教”的教学模式,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在完成一个个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相关人际沟通的技巧。
四、人际沟通课程建设内容
1、社会调研分析
社会调研分析主要是通过社会调研,了解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调研人际沟通类课程的需求状况以及综合素质培养标准。
2、典型训练项目提炼
典型训练项目是指一个项目的具体训练科目,是人际沟通课程框架确立的基础,要通过社会调研、学生现状分析、专家访谈等形式,再综合各方面因素才得以提炼。
3、确立课程框架
课程框架由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典型训练项目、综合能力要求、人际沟通课程学习内容、基准学时、训练学时、学习任务名称等构成。该框架为制定课程方案提供依据。
4、开发人际沟通课程
由人文类教师、社会学者、课程研究专家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分析探讨每一工作任务的具体能力要求,将社会需求转化为教学性工作任务,设计开发相应的人际沟通课程。
5、基于社会需求情境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形成老师“练中教”,学生“练中学”,使学生提早融入人际沟通的实际氛围,构建自我的人际沟通知识和提升人际沟通的技巧。
6、人际沟通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和使用
探索职业教育教学化建设,初步建成涵盖《公共关系学》、《演讲与口才》、《心理学》3门人文类人际沟通课程,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多媒体课件、教案、实训指导书、课程考核方案与试题库、案例集、工作过程的图片、音视频、动画、训练项目、社会案例等教学资源库,为教师教学、学生和自主学习服务。
6、人际沟通课程特色校本教材开发
聘请社会专家,与人文类教师共同组成编委会。深入社会调研,采用座谈会和调查问卷等形式,与社会专家共同分析归纳人际沟通方面的社会具体需求,确定教材的定位。
通过教学实践分析学生特点,详细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在原有教材基础上,删除陈旧的知识点和脱离实际的案例内容。以社会案例为基础校本教材,在内容上突出社会交往技能训练。聘请校内外专家,对教材的定位、规划、设计和编写进行审定。
7、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评价体系
(1)、“多元化”的考核制度:考试模式强调各人文类课程之间的联系,将若干门人文类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巧融合在一个综合性考核项目之中,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考试内容能够反映学生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全方位”的评价体系:根据人文类技能标准,制定考核“全方位”的评价机制,从综合素质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使评价真正体现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8、建设与人际沟通课程对应的实训室
(1)、充分利用学校办学资源,联合相关行业、社会共同建设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校内训练场地。具体计划:与八桂职教网和南宁电视台作为合作重点,让学生参与到社会调查所承接的项目中去,鼓励学生在项目中学习,在应用中提高。
(2)、开发训练教材。为将学生素质培养落到实处,并使培养出的学生能从容面对社会,根据对社会需求的调研和社会能力分析结果,组织专任教师和社会人士依据教学实际编写基于社会需求的训练教材。
9、人际沟通课程高素质型师资队伍的培养
积极探索人际沟通课程的建设研究,积极与社会专家交流,派遣人际沟通类教师到社会考察调研,使教师深入社会当中,获取实践体验经验。
五、人际沟通课程建设的预期成果
1、 人际沟通课程资源库,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多媒体课件、教案、训练指导书、课程考核方案与试题库、案例集、图片库、视频库等资料;
2、 人际沟通实用案例资源库,其基本内容包含与人沟通技巧的调查分析、沟通协调技巧、人文素质培养、交际礼仪实务、演讲商谈技巧、活动策划技巧、个人形象塑造、公关策略、障碍排除方法、优化心理素质案例等各方面内容的多种案例,为学生的体验式训练提供活教材;
3、人际沟通课程的特色校本教材:
4、 人际沟通课程校内训练室的建设方案、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和训练教材;
5、 人际沟通类人际沟通课程训练室,包括心理咨询室、演讲与口才训练室、人际交往情景模拟训练室(佐以职业礼仪训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