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12 17:3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药药理学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药药理学概念

篇1

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另一个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是事先选定的标准物体,是假定为不动的物体.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只要看这个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2. 参照物的选取要注意哪些?

参照物是假定不动的物体,其实参照物本身也在运动,因为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选取合适的参照物决定着运动情况,反过来也可以根据运动情况来判断参照物的选取.参照物的选取可以是任意的,而且物体如何运动也与参照物的选择有关.选取不同的参照物,物体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参照物的选定虽然是任意的,但是也有原则,那就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使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描述得简单、清楚.例如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作参照物.参照物选定后,可假想自己就站在参照物上去观察被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参照物不能选定研究对象本身,否则研究对象永远是静止的,是毫无意义的.

3. 怎样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1) 力是由物体产生的,没有物体或只有一个物体都不可能产生力.平常说的一个巴掌拍不响,讲的就是这个道理.(2) 力的产生与物体间是否接触无关,即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有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能产生力的作用.例如:靠在墙壁上的课桌,虽然接触,但它们之间不发生力的作用;而磁铁在不接触铁钉的情况下也能吸引铁钉,抛在空中的球同样受到地球的作用,说明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能产生力的作用.(3) 有受力物体,必有施力物体,施力物和受力物是同时存在、

同时消失的.

4. 如何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作用效果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即改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

(2) 力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运动状态指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三种:速度的大小改变、速度的方向改变、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改变.

5. 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1) 根据力作用的效果进行判断:如物体是否发生形变,运动状态是否改变.

(2) 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性质进行判断:如人推墙的同时,人必然受墙给的反作用力.

(3) 物体如果处于平衡状态,则所受到的力必然是平衡的.如在水平方向用力推水平地面上的箱子,没有推动,则箱子必然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6. 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

看物体的速度大小或方向是否改变.如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状态没有改变;匀速转动的物体,运动状态则不断改变,因为运动方向在不断改变.注意,只有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才不变,其他的运动状态,都是变化的.

7. 什么是力的图示?怎样作力的图示?

物理学上,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简称有向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

方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这种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做力的图示.在作力的图示时要注意:力的作用点要画在受力物体上;线段的箭头指向要跟力的方向一致,若力不在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应用虚线表示出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并标出力的方向与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之间夹角的大小;同一道题目中的几个力要统一比例标度(即一个刻度所表示的力的大小),比例标度要横画在图旁,线段的长度(包括箭头在内)要跟力的大小成正比,即为比例标度的大于1的整数倍;最后,要在箭头旁写出力的符号和大小.

8. 如何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

9. 怎样认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要正确认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首先要认识什么现象反映物体的运动状态在改变.物体由静止变运动,或者由运动变静止;物体由运动快变为运动慢,或者由运动慢变为运动快;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等,所有这些现象都反映出物体的运动状态在改变.要完成这一改变,一定要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才能实现.也许有人通过观察一些上述的运动情况后会提出疑问:生活中我们常发现,用力一推,物体就动,推力一停止,物体也跟随停止,这不就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吗?其实这是没有认真去揭示这一物理现象的本质造成的.事实上,物体一推就动,运动状态变了,这无疑是推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不推就停,其运动状态改变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接触面对物体的摩擦阻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了.事实上,在物体匀速运动的过程中,由于推力使物体的运动加快,而摩擦阻力使物体的运动减慢,二力大小相等,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结果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10. 如何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

(1) 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必然有力的作用.

(2) 物体运动状态不变,则可能不受力作用(牛顿第一定律),也可能受平衡力的作用(如二力平衡).

(3) 物体受两个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肯定是平衡力,而不论物体是处于向上、向下运动,还是物体运动方向与平衡力的方向不处于同一直线上.

11. 如何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物体在特定条件下的运动规律.这种特定条件是指“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而结果是“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应注重结果是“或”而不是“和”,说明两种运动状态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不可能两种状态同时出现.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 它直接阐明了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所遵循的运动规律――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它揭示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篇2

一 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

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是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基础。

在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个身高体壮的大人从你身旁走过,不当心碰了你一下,可能使你打个趔趄,甚至摔倒。但是,如果碰你的是个瘦小的小孩,尽管他走得跟那个大人一样快,打趔趄甚至摔倒的可能不是你,却是他。学生便会产生“这究竟为什么?这到底是什么?”的探究心理,这种探究心理,这种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正是学生学习概念掌握规律的内部动机。可见,当我们考虑一个物体的运动效果时,只考虑运动速度是不够的,还必须把物体的质量考虑进去。物理学上把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物体的动量。

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在物理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我们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 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科学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

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科学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观察同一个物理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在每一个物理现象中,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向,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在“马拉车”的问题上,尽管学生把牛顿第三定律背得滚瓜烂熟,思想上总还认为“马对车有拉力,车对马没拉力”或者“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学生“最有力的证据”是:反正是马拉着车向前走,而不是车拉着马向后退。学生主要是固执地盯住了马拉车向前走这一直观的表面现象,而没有对车,马的启动过程以及车,马与路面之间的作用力做深入细致的饿分析。

三 理解所学概念和规律

学生对相关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得出结论后,为了强化概念和规律,还得使学生理解所学概念和规律,那么学生怎样才算形成了物理概念呢?至少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能说出这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对于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单位,对于有定义式的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定义式,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弄清楚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篇3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建构;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1-0068-02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了凸显重要概念的教学,明确提出:“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并从课程内容的10个一级主题中确立了50个需要帮助学生形成的生物学重要概念。在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发现,学生对一些专业性强的重要概念感到抽象,难以理解,易于混淆。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建构这些生物学重要概念?我们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植物的呼吸作用”一节的教学为例,谈谈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引入科学概念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植物的呼吸作用”是“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植物体生命活动中占重要地位。由于呼吸作用是发生在植物体内的一种复杂的生理活动,学生日常生活中感性认知很少。那么,怎么使学生对学习的概念或相关内容的知识感兴趣呢?我们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情境来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对科学概念学习的兴趣,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同学们,人和动物都需要呼吸来维持生命,那么,植物是否也像人一样进行呼吸呢?(学生会七嘴八舌地展开讨论,大部分学生认为植物也要呼吸,但与人不同的是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气。)接着问: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会深深地触及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和探究欲望,将学生自然引入到探究植物呼吸这一基本生命现象中来。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围绕重要概念和教学目标,在深入挖掘教材资源,联系学生生活的基础上,创设与概念本质属性相关联的、直观具体、真实多样的问题情境,就能够激发和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二、参与实验探究,引导归纳总结,建构科学概念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来为学生的概念形成提供支撑。结合苏教版七年级上“第四节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材内容,考虑到学生缺乏相关的化学知识(如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性质不了解),教师应该选择和提供哪些生物学事实帮助学生建构呼吸作用概念呢?我们主要采用引导学生实验探究的方法,观察生命现象,在阅读思考、交流表达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活动中内化、建构概念。实验前先让学生阅读超链接――化学知识,根据自己了解的化学知识设计一个验证人体呼出气体中含较多二氧化碳的实验,然后请一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这样,学生对二氧化碳的鉴定方法就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并通过PPT呈现一系列问题串:①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中,为什么要用密闭的黑色塑料袋装蔬菜?新鲜的蔬菜和烫过的蔬菜有什么不同?②A、B袋内的气体使石灰水发生变化了吗?比较两只袋内的气体,说明植物呼吸过程中产生了什么气体?③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的实验中,小木条的火苗在甲、乙两只锥形瓶内火焰有无变化,为什么?比较两只瓶内的气体,说明植物呼吸过程中消耗了什么气体?氧气跑到哪里去了呢?④两组实验是否设计了对照实验?如果有,分别是哪一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对比分析实验结果,相互讨论交流,会说出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在活细胞中进行的;在呼吸作用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消耗氧气。至此,学生对植物体具有呼吸这一生物学重要事实就有了明确的认识,但如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呼吸作用的概念呢?于是,再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人和植物在呼吸时,吸入了较多的氧气,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会变多?”将学生自然引向对呼吸作用实质问题的探究。但是,苏教版七年级上第四节“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材可提供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生物学事实资料明显不足,我们在课前设计了一个模拟生活情境的实验给予补充,分别将等质量的干蚕豆种子和萌发的蚕豆种子装在两只相同的保温瓶中24h,上课时,让学生用手摸一摸两只瓶子内部,说出感觉是否一样。从而引导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萌发的种子为什么会产生热量?接着,组织学生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补充,得出种子的呼吸作用是一个比较“花费时间”且释放能量的过程,其中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出来,学生总结的“花费时间”可以理解为呼吸作用是一系列复杂变化的。这样,引导学生由表(呼吸)及里(呼吸作用)进行抽象、概括,帮助学生建构了呼吸作用的概念,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了有效锻炼和提高。研究表明,科学概念只有通过观察、实验、比较等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建构而来,学生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对概念形成较好的迁移与运用能力。“实践出真知”、“事实胜于雄辩”是能穿越时空的教学法则,也是概念建构过程中众多教学策略中的首选。

三、进行比较分析,深化对重要概念的理解

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生物学事实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与总结,经历了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建构了植物呼吸作用的概念,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呼吸作用概念的本质认识仍然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还需要在课后组织学生对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概念的比较对比,以深化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可采用列表格的方法从发生的部位,条件、原料、产物、能量转变等方面引导学生寻找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辨析概念,掌握概念。

篇4

1.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

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老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求知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1.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设教学情境就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实现自主探索性学习。

情境可以是一个魔术,如“烧不坏的手帕”蘸有酒精的手帕点燃后却没有烧坏,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增加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度,使学生带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情境还可以是一个问题,如在学习物质的量时,我提出问题:“一瓶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呢?”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也就顺利完成了物质的量的教学。

1.2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化学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至初三才开设的学科,旨在使学生掌握一些初级的化学知识,培养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在初中化学授课时,适宜用启发式教育,通过让学生自己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解释一些自然界中的现象。比如,关于“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空洞”现象的知识,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科普小知识,要求学生查阅一些课外资料,解答“为什么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地球大气的臭氧层空洞是怎样形成的?”等一系列有意义的问题。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良好动机,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1.3建立发展性评价,培育学生的成就感。

兴趣带来成功,兴趣促成成功。但还有更重要的一面是:成功培育兴趣,成功促进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来唤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而发展性评价,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和积极评价,帮助每个个体认识自我,悦纳自己,挖掘潜能,发展特长,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在这种评价体系中,学生一次次被肯定,成功的体验不断被强化,也就逐渐树立了追求成功的信念。这样,遇上难事就成了他们挑战自己的机会,碰上失败就会当成是需要作出更大努力的鞭策。

2.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觉得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尤为重要,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实验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兼顾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并促使学生喜欢化学、赞赏化学。所以,可利用新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和研究性课题,多开展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化学实验的教学和活动形式必须更多样和多元化,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除上述之外,我觉得还可以发挥活动课和化学史教育的作用。开展课外化学实验和家庭化学实验活动,都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

3.通过环境教学,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当今世界上最关注的问题是:人口问题,环境保护问题,能源问题。化学老师有责任教育学生形成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有很多地方涉及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了这一有利的教材,对学生进行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教育。如初中化学教材中,有关空气的教学中,涉及了空气的污染和防治的教学,在关于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在金属的腐蚀等内容的教学中,我举出大量实例,对学生进行环境教学,如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将会产生“温室效应”,根据科学家研究:二氧化碳加倍以后将使全球地面平均温度增加2―3℃,极地海冰融化,全球海面大幅上升,降水过程也将增加,而且分布并不均匀,随之而来的全球生态系统也将产生巨大的改变。而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主要与人口增多、工业生产排放、地球绿色植被减少有关。如果当今社会存在的这一系列问题不解决,就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危害。从而让学生懂得了控制人口增长、处理工业废气排放、进行环境绿化的重要性。

4.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又必须服务于实践。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用,从而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化学来源于实践又必须服务于实践。

化学是一门实用科学,如何让学生学以致用是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关注的环节。如:在氧气的制取、性质和用途的教学中,我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氧气的实验室和工业制法,懂得了氧气的性质,更让学生明白了氧气的用途。通过播放教学录像,让学生在观看录像中,一一领会了氧气的作用,氧气的作用无处不在。又如在学习甲烷这一课时,涉及了沼气的运用,我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学习了相关的知识后,专门举行了一次参观本地一个文明村的沼气池建设及沼气的运用实况,让学生通过参观学习,进一步感受了沼气的运用的好处,从而产生了努力学习化学,今后服务于生产生活的志向。

篇5

[关键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药药理学

[收稿日期] 2013-12-24

[通信作者] *韩立炜,博士,教授,从事科研基金管理工作,Tel:(010)62328552,E-mail:hanlw@ nsfc.

[作者简介] 付剑江,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药抗肿瘤药理工作,Tel:(0791)87118919,E-mail:

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和作用机制的科学[1]。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以及系统生物学、组学概念的引入,中药药理学在研究思维、研究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本文将介绍自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医学科学部成立以来,中药药理学各申请代码下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青年项目”)以及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地区项目”)的申请和资助情况,并对中药药理学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进行浅要分析,供中药药理学研究人员参考。

1 中药药理学科(H2808~H2815)项目申请与资助概况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范围内,与中药药理学直接相关的分支学科包括中药神经精神药理(H2808)、中药心脑血管药理(H2809)、中药抗肿瘤药理(H2810)、中药内分泌及代谢药理(H2811)、中药抗炎与免疫药理(H2812)、中药抗病毒与感染药理(H2813)、中药消化与呼吸药理(H2814)以及中药泌尿与生殖药理(H2815)等8个三级学科。自2010年以来,中药药理学科共接收面上、青年、地区项目申请3 021项,资助490项,占中药学科(H28)资助项目总数的30.8%,其中资助面上项目254项、青年项目176项、地区项目60项。累计资助经费20 066万元,占中药学科(H28)这三类项目资助经费的30.6%,其中面上项目13 470万元、青年项目3 876万元、地区项目2 720万元。

4年来,中药药理学领域的资助项目数和资助经费的变化趋势与中药学科的总体趋势[2-4]大体一致:2010―2013年,中药药理学科每年获资助面上、青年、地区项目总数分别为106,135,129,120项。资助项目数量经历了2011年较大增长之后,2012年后连续2年均有所下降,其中面上项目尤为显著。与资助项目数的变化趋势不同,中药药理学科的资助经费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面上项目和地区项目的资助经费经历了2011年的大幅增长之后,2013年出现小幅下降,而青年项目则在2010―2013年间一直保持不断增长的趋势,见图1。以上这些变化均与近几年项目指南中制订的一些新要求密切相关,如2011年面上、地区项目单项资助经费几近翻倍,限项要求放宽[3];2013年起前一年受资助的负责人第2年不得申请同类型项目;2014年起面上项目连续申请2年未获资助者,暂停1年申请等[5]。

2 中药药理学科资助项目的新动向

2.1 中医药院校优势仍然明显,但其他院校参与日益广泛 中药药理学科在2010―2013年间共资助项目490项,其中中医药专业院校获得189项,占总资助项目数的38.57%,西医药专业院校获得177项,占36.12%,其余124项由非医药专业院校获得,占25.31%,见表1,从2010年到2013年的4年中,西医药专业院校所获得的项目数与中医药专业院校基本持平,但获得资助项目数最多的前5所学校中有4所是传统中医药专业院校,分别是上海中医药大学(17项)、浙江中医药大学(15项)、广州中医药大学(15项)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12项),见表2。上述情况表明,在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中,传统中医药院校仍然保持了其在本学科中的优势,但越来越多的西医药院校甚至综合性大学也参与到中药药理的研究当中,有力地促进了中药药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将推动中药药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图1 2010―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药药理学科(H2808~H2815)面上、青年、地区项目资助情况

Fig.1 Amount of approved projects and funding in the branch-discipline of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uring recent 4 fiscal years

表1 2010―2013年中药药理学科(H2808~H2815)获资助单位分布情况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funded projects in the organization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branch-discipline of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uring recent 4 fiscal years

表2 2010―2013年中药药理学科获资助项目数排名前5位的依托单位

Table 2 Top 5 organizations in branch-discipline of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uring recent 4 fiscal years

2.2 立足国家重大需求,抓住国际前沿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明确提出,在我国的人口与健康领域需要有效防治重大疾病,并将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和心脑血管病、肿瘤等重大非传染疾病防治列为重点领域的优先主题,为提高人口质量和全民健康水平提供科技支撑。从中药药理学科近4年的申请项目来看,广大中药药理研究者也紧紧围绕这一国家重大需求,立足于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精神性疾病等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调整研究兴趣,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成为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新趋势。近4年来中药药理学科各申请代码下项目资助情况见表3。从表中可以看出,获资助项目前3位的代码分别是中药抗肿瘤药理(H2810)、中药心脑血管药理(H2809)和中药内分泌及代谢药理(H2811),项目数分别为119,101,69项,占资助项目总数的58.98%。

除此之外,以国际研究前沿热点为切入点,开展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研究也是近年来中药药理研究领域呈现的特点之一。以中药抗肿瘤药理为例,传统的研究方向集中在中药的细胞毒作用、凋亡诱导作用、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以及多药耐药等方面。近年来,随着细胞迁移、侵袭等肿瘤细胞生物学过程中关键分子事件的逐步揭示,肿瘤细胞的远处转移也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从近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来看,有关中药抗肿瘤转移作用的项目共有22项,其中2010年1项、2011年5项、2012年7项、2013年9项,呈逐年增加的态势,研究内容包括循环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等研究热点。

2.3 中药复方/药对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药复方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医治则治法的具体体现,显示了传统医药防病治病的特色。长期以来,中药药理学研究大多从中药的临床应用出发,借用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方式,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研究对象多为中药的单一成分,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特色不够突出。药对是历代医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其组成充分体现了中医用药的特色,是复方组成的基础。近年来,广大科研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中西医治疗疾病的理论体系、中西药的作用方式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以往那种借用天然药物新药发现模式的研究方式反映的往往是中药中某一(类)成分的局限性作用,不能完全体现一味中药或者一个组方的作用,也脱离了中医药理论体系。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从整体角度关注中药复方/药对的药理作用,并探索其作用机制。2010―2013年中资助的490项中药药理学项目中,以单一有效成分为研究对象的项目有198项,占资助总数的40.41%;涉及复方/药对研究有108项,占资助总数的22.04%。虽然对于复方/药对的研究项目数量与单一成分的相比仍然偏少,但比4年前的资助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这组数据提示,中药药理研究正在从以单体化合物的药理作用研究为主导的方式向复方/药对整体解决方案为主导的方式转变。

表3 2010―2013年中药药理学科各申请代码下项目资助情况

Table 3 Distribution of funded projects in branch-discipline of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recent 4 fiscal years

2.4 新技术新方法的大量引入,有力促进了中药药理学的持续发展 近年来,新技术、新方法在中药药理研究中不断被采用。研究手段除利用整体反应、组织和细胞反应、生化测定外,一些先进的技术如细胞重组技术、核酸探针和分子杂交技术、聚合酶链反应、杂交瘤和单克隆抗体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中药对基因表达与调控影响的研究也成为常规检测手段。此外,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miRNA组等系统生物学[6]的研究方法被不断引入到中药药理的研究当中。在近4年中,以代谢组学为研究手段的受资助项目达到34项,研究对象既有单味药也有复方。由于这些组学方法部分克服了传统生物学研究固有的局限性,从系统角度去寻找中药这一复杂体系作用的组合靶标,将有利于中药科学内涵的合理挖掘,阐明其多靶点的调控机制。随着网络生物学的发展,研究者将疾病网络的研究思想与中药复方的组方原理、中药药味、药性理论及剂量理论相联系,在基因、蛋白网络调控水平全面分析中药的药理作用。仅2013年,受资助的此类项目就有3项,研究内容涉及炎症网络、雌/雄激素调控网络以及脂质代谢网络。

3 中药药理学科申请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中药药理学研究中中医药特色有待加强 中药药理学区别于药理学的主要特点就是前者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药理学研究。如果中药药理学研究脱离了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就不是真正的中药药理学研究,更谈不上对传统中医药理论的充实和完善,甚至会把中医药理论引入歧途。基金委医学科学部八处的项目指南中强调,医学八处的资助宗旨是“突出中医药优势、发展中医药学理论”,并明确指出不受理“以某中药或成分、复方为‘名’,而无中医药理论思维或研究内容之‘实’的申请”和“以中药成分衍生物为研究对象或以中药成分化学合成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申请”[5]。然而,仍有许多申请项目不具有中医药特色,或者没有中医药理论指导,或者不能推动中医药学科发展,而未被受理。以2013年为例,在中药学科136项面上、青年、地区不予受理的项目中,涉及中药药理学科的项目为79项,其中64项就是由于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没有中医药特色而未被受理,占中药药理学科不予受理项目总数的81.01%。因此,在今后的研究实践当中,广大中药药理学研究人员应当进一步强化中医药特色,围绕中医药理论和中医药特点开展研究工作。

3.2 研究领域差异较大,学科发展仍不均衡 从表3中可以看出,4年中,在中药药理学科的8个代码下,除某些代码下地区项目因申报量过少且未获得专家认可而没有项目获得资助外,各分支学科均有项目获得资助。但有些分支学科因申请量过少导致获资助项目较少,其中申请量最少的分支学科是中药泌尿与生殖药理(H2815),4年中面上、青年及地区项目共获14项资助,年均3.5项。从总体上看,各代码下的申请项目数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中药抗肿瘤药理、中药心脑血管药理、中药神经精神药理等学科是中药药理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领域,而中药泌尿与生殖、中药抗病毒与感染药理等领域的关注度则较低。因此中药药理研究应在进一步深化热点领域、优势领域研究的同时,加强对弱势领域的关注。

3.3 动物模型研究进展缓慢,不能满足中药药理学科发展 在动物整体水平建立真实模拟人类疾病的疾病模型,对理解疾病发生、发展至关重要,是基因在体功能分析、疾病发病机制探讨、药物新靶点发现及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等生物医学研究的必要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临床意义。中药药理学研究所用的疾病动物模型应为符合中医特点的疾病模型、证候模型或病证结合模型,这不仅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石,也是中医药理论现代研究的突破口[7]。为此,基金委医学科学部从2011年开始专门分出一部分资助经费,用于支持疾病动物模型研究。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中药药理学领域的疾病动物模型项目申请数量很少,仅有1项获得资助。因此,认真总结分析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疾病动物模型建立的理论和方法,加大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和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仍然是从事中药药理研究的广大科研人员的努力方向之一。

3.4 植物药研究较为普遍,动物药、矿物药研究仍显薄弱 动物类中药的应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山海经》中就有关于动物药的记载,其中所收集的动物药就有67种[8],而《本草纲目》中所记录的动物药则有400余种。这类中药的活性成分比较独特,具有作用强、使用剂量小、疗效显著且专一等优点,对某些顽症、重病疗效确切。纵观近4年中药药理学科资助的490个项目,研究对象为动物药的只有11项,其中2010年4项、2011年1项、2012年1项、2013年5项,涉及沙蟾、蝎、水蛭、壁虎、地龙等。与动物药相比,矿物药的研究更显得寥寥无几,在2010―2013年的4年中,有关矿物药研究的项目只有2项,研究对象为雄黄和砒霜。以上数据提示,尽管以往对动物药、矿物药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该领域仍然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投入,迈向更高、更深的层次。

3.5 研究对象基本数据不足,影响同行专家评审 中药功效的发挥取决于中药成分。然而中药成分十分复杂,且受到品种、产地、采收季节、贮藏条件、炮制加工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同一种药物,由于上述因素的不同,质量会出现差异,疗效也会有不同。而对于中药复方而言,除了上述因素之外,方剂的组成、剂量等因素的不同以及提取方法的差异,也会引起其疗效的不同。这些影响因素往往使别人甚至研究者自己都很难重复研究结果,从而降低了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因此,研究所用药物样品的来源、含量、质量控制方法等基本数据材料的缺失,将影响到同行专家的评审。研究者应该在撰写申请书时重视这一问题,尽量写清实验药材的基本情况、处理方法、质量控制标准等。

4 结语

本文对2010―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药药理学科项目资助情况进行了汇总和分析,并结合这些项目浅要分析了中药药理学研究中呈现的新特点和新问题,希望本文能对今后本学科领域基金申请者和科研工作者有所帮助,以提高申请项目质量。

[参考文献]

[1] 沈映君. 中药药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3.

[2] 商洪才,黄金玲,韩立炜,等. 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药学科项目受理及资助情况分析[J]. 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9(10):1045.

[3] 韩立炜,王悦云,贺文彬,等. 2011年NSFC中药学科面上、青年、地区基金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5):545.

[4] 黄鸣清,韩立炜,吴修红,等. 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药学科面上、青年、地区项目申请及资助情况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6.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

[6] 蒋太交,薛艳红,徐涛. 系统生物学――生命科学的新领域[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进展, 2004,31(11):957.

[7] 彭成. 试论中药药理动物模型[J]. 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9,15(5):47.

[8] 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 第1卷[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6.

Analysis of projects funded by NSFC in field of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tween 2010 to 2013 fiscal years

FU Jian-jiang, BI Ming-gang, CHEN Jun, LIN Chao-zhan, HAN Li-wei

(1.Department of Health Scienc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Beijing100085, China;

2.School of Pharmacy,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chang 330004, China;

3.Institute of Medicinal Plant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100193, China; 4.Chinese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9, China;

5.Institute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006, China)

[Abstract] Projects which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SFC) in discipline of pharmacology of Chinese medicine between 2010 to 2013 financial years were reviewed. Based on these research items, new features and problems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field.

篇6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解表药;教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 R28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1(c)-0158-03

[Abstract]Diaphoretics is the first chapter of pharmacolog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n pharmacy specialty of medical colleges.Exterior syndrome is the most common syndrome in our lives,diaphoretics is used rather widely in our daily lives.In order to let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content of this chapter,and apply it to the real life and TCM clinic.The author has made a research on the pharmacolog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oncerned with treatment for exterior syndrome and teaching methods,and discusses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Diaphoretics here.

[Key words]TCM pharmacology;Diaphoretics;Teaching ideas

解表药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类专业《中药药理学》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或方剂)称为解表药(剂)。这一章节内容对于中药药理学系统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关键作用,因此授课者在讲述本章节内容时,首先介绍解表药主治病证的国内外研究概况,使学生了解表证在国内外发生的普遍性,得出这一章节的学习尤为重要的结论。解表药涉及到相关药动学内容、药效学内容、药理学内容等,内容繁多难懂,特别是解表药的功效相关药理作用、物质基础、作用机制等。因此,在讲授复杂的机制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利用身边常见的中药举例,绘图其重点内容,以帮助学生理解解表药这一章节的重点知识[1-2],教学思路如下。

1 课前概述

表证是指六外邪侵犯人体的浅表部位所致的疾病,因此,生活中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流感等均属于表证。美国宝洁公司旗下非处方药品牌Vicks在第四届全球预防感冒和流感的调查中公布调查结果表明,92%的中国人一年中有过感冒的经历,仅次于印尼,位居世界第二,中国人平均每年患感冒或流感的时间约为18.5 d[3-7],因此,解表药在生活中应用及其广泛,种类繁多。目前西医治疗表证,多用对乙酰氨基酚、右美沙芬、氯苯那敏等,但大多数不良反应不易恢复,长期使用易产生耐受性等。相对比较,中医药防治表证则具有整体调节、治法多样、疗效肯定及副作用小的特点,因此,解表药这一章内容对于提高中医药治疗表证的临床疗效及开发中药新药具有重要意义。

在课前导入中使学生明确本章节学习目的,通过解表药的基本药理作用,以及常用药物麻黄、桂枝、柴胡、葛根和复方麻黄汤、桂枝汤的药理作用,明确解表药的药理研究现状、基本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学习要点为: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麻黄、柴胡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和主要成分的药理作用与机制;解表药的主要研究思路方法;桂枝、葛根的主要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以及物质基础等;麻黄汤、桂枝汤功效相关的主要药理作用;麻黄、桂枝、柴胡、葛根的临床应用。解表药的现代主治病症特点;麻黄汤、桂枝汤的配伍机制与临床应用;麻黄、桂枝、柴胡、葛根及复方麻黄汤、桂枝汤的药动学、药效学特点。

2 概述部分

首先,结合多媒体生动形象地阐述解表药的概念、功效、分类及功效相关药理作用。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方药,称为解表药。本类药物本类药物多味辛,主要归肺、膀胱经,偏行肌表,主治外感表证,一般都具有促进肌表发汗的作用,通过发汗达到发散表邪,解除表证,防止疾病传播的目的。部分药物还兼有利水、止咳平喘、透疹及祛风除湿、止痛等功效,可用于水肿、喘咳、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证而兼有表证者[8-11]。

然后讲解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对主治病证表证的认识,包括主治病证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治疗。中医基本理论强调“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因此在表证的症状中以恶寒症状尤为重要,是诊断表证的重要依据。中医认为,因六之邪客于肌表,卫气被遏,失其正常的“温分肉,肥腠理”功能,使肌表得不到正常的温煦,故出现恶寒症状。 针对表证的病因及症状,从现代医学角度可以认为其病因与细菌病毒的感染、机体免疫力的低下有关,其症状的表现与发热、炎症、疼痛、咳嗽等病理生理过程有关。因此,表证与现代医学疾病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流感等)及多种传染病初期的症状表现相似,治疗当从解热、镇痛、抗炎及抗病原微生物着手,常用药物有解热镇痛抗炎药和抗菌、抗病毒药物。

接着针对表证的发病机制,介绍解表药的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针对解表药的临床应用及主治病证的发生发展过程,常用的药理学研究方法包括:观察解表药的发汗作用;观察解表药的解热作用;观察解表药的止咳、化痰、平喘作用;观察解表药的抗过敏作用。

最后,重点讲解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以及功效相关的药效物质基础。讲述时要强调该类药物的共性,解表药的发汗解表功效与发汗、解热、镇痛、抗炎、抗病原微生物、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有关。该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多与挥发油有关[12-15],已有研究表明,大多数解表的挥发油部位是其主要药效物质基础,如桂枝、荆芥、防风、紫苏、辛夷、白芷、鹅不食草等药物的总挥发油均被证实是这些药物抗炎、抗过敏、镇痛等作用的物质基础,其抗炎抗过敏的作用机制与抑制炎症、过敏介质的释放,抗氧化、调节免疫等途径有关;白芷挥发油的镇痛作用机制与中枢阿片受体密切相关,同时通过对外周致痛因子5-HT、NE等的抑制来实现。此外,麻黄挥发油的发汗作用与中枢状态和外周神经有关,生姜挥发油的发汗作用与其辛辣成分(姜酚及姜烯酚)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有关;麻黄、柴胡、桂枝、荆芥、藁本、薄荷、细辛等药物的挥发油是其解热或降温作用的物质基础之一。常用解表药主要药理作用见表1。

3 重点讲解单味药麻黄

首先介绍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或木贼麻黄(E.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质茎,主产于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辽宁、四川等地。通过作图“麻黄功效与药理作用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麻黄的功效主治和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麻黄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功效,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主要有发汗、抗炎、平喘、利尿以及升高血压等作用,反复应用易产生快速耐受性;在学生掌握麻黄的基本知识后,综合目前国内外研究概况,介绍麻黄的药效物质基础与功效作用机制。通过作图“麻黄有效部位群药理作用整合效应机制示意图”,清晰体现成分与靶点的关系。除此之外,简要介绍药代动力学中药动学参数以及体内过程、现代临床应用以及不良反应。

桂枝与麻黄为本章重点单味药,桂枝的主要功效为发汗解肌,具有解热、镇痛、镇静、抗惊厥、抗炎抗过敏、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具体表现如下。①解热镇痛:降低伤寒、副伤寒菌致岬募彝锰逦拢并使正常小鼠的体温和皮肤温度下降;②镇静、抗惊厥:桂枝总挥发油、水提物减少小鼠自主活动,增强巴比妥类催眠药的催眠作用;抗炎、抗过敏;抗菌抗病毒;桂枝温通经脉功效,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功能及抗氧化等作用,也具有利尿、抗肿瘤、促进消化、抗血小板聚集及防止心肌损害等作用。其次介绍麻黄的主要药理作用,解热、抗炎抗过敏以及防止心肌损伤等。最后简单介绍药代动力学以及现代临床应用等,对于单味药柴胡、葛根等,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对照麻黄和桂枝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并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基础上比较各味解表中药的异同点。

4 经典复方介绍

根据传统医学几千年的传承,为学生讲解经典名方麻黄汤,该方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具有辛温发汗、宣肺平喘功效,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等。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主要有发汗、解热镇痛、抗炎及扩张血管。麻黄的生物碱(麻黄碱、伪麻黄碱等)、桂枝的挥发油(桂皮醛)、杏仁的苷类物质(苦杏仁苷)及甘草的皂苷类成分(甘草酸)是麻黄汤的主要物质基础。可以应用于治疗小儿风寒咳嗽、小儿外感风寒,还可治疗小儿遗尿症、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腹水和缓慢性心律失常等[16]。

桂枝汤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由桂枝(去皮),芍药、甘草(炙)、生姜(切)、大枣(擘)组成,具有解肌发表作用,可抗病毒、抗菌、抗炎、解热发汗等。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有抗病毒、抗菌、抗炎、解热、镇静镇痛、调和营卫,双向调节体温、汗腺、免疫、胃肠道、血压、抗过敏、降血糖等作用。桂枝汤活性部位A(Fr.A)、B(Fr.B)、E部分(Fr.E)等是桂枝汤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桂枝汤对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呼吸道炎症等效果较好。本方加味治绝育术后自汗、盗汗、低热、外感多汗、局限性多汗症以及黄汗症均有一定的疗效。桂枝汤对荨麻疹、银屑病、多形红斑、皮肤瘙痒、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有效。本方对产后感冒、高热、妊娠反应、阴痒等均有疗效,还应用于更年期综合征、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2]。本方加葛根治颈椎病有效,加草乌浸酒治肩周炎有效。此外,桂枝汤或加减方对阵发性心动过速、病毒性心肌炎、多发性动脉炎、软组织损伤、冻疮、面瘫、神经性头痛及下肢静脉曲张等均有一定疗效。

5小结

因中药药理学中有很多的专业术语,知识点繁多而分散,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扬长避短,利用好地方特色的优势提高中药药理学教学质量,使学生学好这门课程,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3],更好地为中医药产业服务。在解表药这一章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利用中药标本,结合中草药的历史传承文化,在教科书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构建摸得到、看得到的综合教学模式,做到课上传授知识,课下野外实习见证中药的应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授课者在授课的过程也适当加入学生参与教学的活动,把系统的知识内容归纳分解,分配给不同的学习小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课下,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把关,让学生独立操作一些简单的科研实验,做到教研结合,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让课堂形式多样化,并邀请学生参与制作教学影像资料,为中药药理学的教学提供新思路新论断。

[参考文献]

[1]李文艳.解表类中药挥发性成分与药性的相关性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5,7(9):438.

[2]叶苓.解表药在方剂中的配伍运用[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2(3):35-36.

[3]游秋云,张舜波.浅谈开窍药的教学思路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7):103-104.

[4]丁晓洁,董正平,王^恩.解表剂辨治胃痛浅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5):162.

[5]李瑞瑞.药剂科中药饮片处方的临床用药情况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16,(23):26.

[6]周金国,牟重临.解表药与各类药配伍应用拾萃[J].浙江中医杂志,2015,50(12):923-924.

[7]游秋云.安神药的课堂教学思路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0):137-138.

[8]金乐红,唐婷,郑威.药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与改革思路[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2):302-304.

[9]张予阳,曹珂,温慧敏,等.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经验与思路[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126-128.

[10]王巧云,石乐鸣,徐理华,等.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路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04,3(4):33-34.

[11]莫镇涛,李文娜.药理学教学方法改进思路[J].现代医药卫生,2013,(20):3171-3172.

[12]郑立卿,刘建华,沈丽霞,等.药理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思路――重视教学中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4):170-171.

[13]姚立,余静.《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路[J].时代教育,2010,(1):48.

[14]赵晓民,高允生,朱玉云,等."思路教学法"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7,2(28):34-35.

[15]刘彬,刘慰华,张竞之.药理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策略与思路[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0):93-94.

篇7

1中医药现代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生物医学发展至今,各项理论和技术日新月异,传统的中医药必须加紧现代化的步伐,与时俱进,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以下几方面阐述现阶段中医药现代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1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变化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老龄化进程的加剧,以肿瘤、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病已替代感染性疾病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这类复杂性疾病是多基因、多步骤作用的结果。对这些疾病的治疗,单靶点高选择性药物显示出了治疗效果差、副作用大等弊端。而在诊断上注重整体的和功能的动态变化,治疗上强调辨证论治,力求从整体水平上调控机体,从而治疗局部性病变和恢复整体功能平衡的传统中医药学显示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8]。

1.2新药研发陷入困境自从PaulEhrlich在20世纪初提出“化合物受体存在”的学说后,期望设计能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靶标高度特异结合的“魔术子弹”(magicbullet),成为现代药物发现的核心问题[9]。在过去的30年中“一药,一靶,一病”还原论方法加速了药物发现的步伐,取得了突出的成果。然而,其效率低、速度慢以及成功率低的缺点也逐渐的显露出来,特别是研发费用大而产出率低,二者之间不成比例。许多候选化合物难以全面、系统地反映药物与疾病的相关性,往往在临床前期和临床试验中,因低效或无效、药物动力学较差、急性或亚慢性毒副作用等问题而被迫退出研发[10]。新药研发正面临着巨大困难,单靶点高选择性的新药研发思想到了“瓶颈期”,显示出了其发展的局限性。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揭示了药物发挥作用的网络特点,表明与单靶点药物相比,多靶点药物可能会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和较小的毒副作用。而中药及其复方发挥疗效具有整体性、多成分和多靶点协同作用的特点[11],势必是未来国际上新药研发的方向。

1.3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现状肖培根院士2005年发表了“21世纪中药研究的进展方向”文章,指出中药的现代化是指将传统中药的特色优势与最新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密切结合,明确中药及其复方在体内作用的物质基础及药理作用机制,使药材质量达到稳定可控,能够开发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治疗复杂疾病的新药[12]。目前科研人员常采用活性追踪分离法从中药中筛选活性化合物,但往往分离到的物质越纯,其药效活性越弱,难以追踪到药效物质。在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中药及其复方发挥疗效通常取决于其中的有效成分群的综合作用[13],但是由于中医理论现代化的研究滞后,以及中药作用整体性、中药成分复杂性和作用机制的多途径、多靶点,使得中药有效成分群难以识别,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作用机制不清楚,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新药发现与设计进展缓慢,甚至趋于空白,成为制约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和产业化进程的瓶颈。因此寻找符合中医理法方药理论,遵循中药复杂体系、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建立与之相关的研究方法和关键技术,必将是科学研究中医、合理应用中药、复方推陈出新的关键科学问题。

2网络药理学中医药现代化是形式所迫、大势所趋,寻找适合中医药体系研究的模式和方法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现阶段兴起的网络药理学对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2.1网络药理学概念的形成一直以来,新药研发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对靶点的高选择性”,认为药物对靶点的选择性越高,效果就越好,而副作用就越少。然而近几年这一基本思路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近20年来新药开发的成功率越来越低,而临床淘汰率却越来越高,究其原因可能并不仅仅是技术、环境和投入的问题,更重要的可能是新药开发的策略所致,即“一个基因,一种疾病,一个药物”的原则在像癌症这样的多基因疾病领域的药物开发中可能并不适用。系统生物学和生物途径及相互作用网络分析表明,生物系统的稳定性源于生物系统的网络结构具有鲁棒性(robustness)特征。这一网络里的某一节点(蛋白)的改变并不总是能使表型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表型的稳定性可以理解为与基因冗余功能和信号通路的代偿有关。多数情况下,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就是细胞内的调控网络异常所致[14,15],所以对网络内某个成员的高选择性的药物并不能使控制疾病的网络瘫痪。现阶段对疾病分子机制的认识与传统的中医证候理念不谋而合。数十年的中医证候现代研究表明:证候是由许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难以用单一的生理生化指标来表达。中医证候与生物网络的调节机制具有关联性[16]。随着对生物网络认识的逐步深入,新药研发有了新的策略:多靶点药物的开发。如何寻找高效的多靶点药物,发挥药物最大的临床疗效,将副反应和毒性降到最低?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种更具体、更有操作性的概念—网络药理学。网络药理学的概念由AndrewLHopkins于2007年首次在NatureBiotechnology上撰文明确[6],2008年在NatureChemicalBiology进一步发表了“网络药理学:药物研发中的下一个研究范式”的综述文章[5]。网络药理学是在系统生物学和多向药理学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药物设计新方法和新策略,内容涵盖各种组学、系统生物学、基因的连接性和冗余度以及基因的多效性、计算生物学和网络生物学分析等。它在基于“疾病?基因?靶点?药物”相互作用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基因网络库、蛋白网络库、疾病网络库、药物网络库等现有数据库的信息资料,结合从实验中获得的谱图数据,利用专业网络分析软件及算法,系统的、整体的揭示疾病?疾病、疾病表型?靶点蛋白、靶点蛋白?药物、药物?药物之间关联的奥秘,从网络的层面观察药物对疾病的干预与影响,揭示复杂药物协同作用于人体的奥秘,从而找出高效低毒的多靶点新药[17]。中医理论具有系统观与整体论的思想,虽然与网络药理学的理念不可简单地相提并论,但它们有一点是共同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即十分注重在整体条件下开展研究,同时十分注重在致病因素或者药物干预下机体及网络系统的整体反应,而不仅仅是观察某些局部的病灶或表型改变[18]。同时,中药复方是中医防病治病的主要形式,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征,而这些特点正是网络药理学所要重点研究和期望达到的。

2.2网络药理学发展的关键应用网络药理学指导新药研发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分析疾病网络,鉴定疾病网络中的关键节点。目前有3种互补的方法可以寻找调控网络中的关键节点:系统筛选、知识挖掘和网络分析。系统筛选指应用细胞筛选模型进行化合物组合、化合物与基因组合等的筛选方法。单独的化合物可能只针对某一节点,而两种(或以上)的组合能产生协同作用,可能针对的就是整个网络。化合物与基因组合也是方法之一,首先使某个基因表达沉默,在此条件下再加入一种化合物,这样联合作用的结果对病变细胞会产生单一手段达不到的作用,例如对病变细胞的协同致死性。实际上,这种筛选方法在寻找关键节点的同时也找到了干预节点的多靶点药物组合,效果很好,然而工作量很大。知识挖掘和网络分析是首先应用计算机进行计算筛选以寻找最有可能的节点,之后再进行实验验证。知识挖掘是用提取数据、挖掘文本等方法对文献数据库、疾病数据库、基因数据库等进行关联,并从中提取出疾病网络(基因作用网络、蛋白作用网络)。当然这只是一种初步分析,提取的网络还需要实验验证。中医药发展至今,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现阶段已有各种中医药数据库搜索系统,从这些已有的数据中挖掘关键信息、重要信息,发现中医药证候方剂的复杂网络特征及现代医学本质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国内学者通过开发多种算法,探寻方剂复杂化学体系和机体复杂生物系统的关联性,并取得了较大进展[19]。网络分析即拓扑分析,也就是分析相互作用的网络,从中找出关键节点。例如某一节点的分支越多,某节点与其他节点的路径越短,那么这一节点可能就越关键[6]。常用的网络拓扑特征有度(degree)、聚类系数(clusteringcoefficient)、最短距离(shortestpath)、介数(betweenness)等[20]。中医药从证候到方剂均体现了复杂网络的特质。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是药证相应,在处方用药中存在君药对主证,臣药和佐药对兼证的关系;主证、君药类似于网络的少数关键的集散节点,治则治法是这种复杂网络关系的抽象概括,用现代生物信息方法对中医药复杂体系的网络分析,有助于探索中医证候—治法—中药的关联[21]。

3网络药理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的结合及应用

中医治疗以整体观、辨证论治为指导原则,具有“君、臣、佐、使”配伍原则的中药复方则为临床防病、治病的主要形式[22]。网络药理学本着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倡导多靶点、多途径的给药原则。因此,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一些中医药研究者借鉴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思路,探索中医药“病证方”的本质属性,揭示中药及其复方多途径、多靶点、多成分的综合整体效应[23?26],并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

3.1网络药理学与中医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在于整体观和辩证论治,以病证结合、方证相应,即“病证方”结合的诊疗模式为特色。证候是中医学整体观、辨证论治、复方干预这一特色诊疗体系的核心内容。辨证论治与对“症”治疗的区别在于前者治疗时针对体现整体变化的“证”,后者则针对症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认识层次上后者较浅,属于感性认识;前者较深,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深入到事物内部规律的认识阶段。阐明证候的生物学基础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之一。数十年的证候现代研究表明:证候是由许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难以用单一的生理、生化指标来表达。因此,随着研究深度和复杂性的增加,需开辟一条适合于从复杂系统中发掘中医证候特征的途径[27]。网络药理学融合“疾病?表型?基因?药物”的信息,从系统的、网络的角度理解疾病表型与生命大分子的关系,其对“疾病表型?生物分子”网络构建的思路能用于指导中医药证候生物学基础的研究[28]。国内一些研究者利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从生物分子网络角度针对证候的生物学基础展开研究,形成了适用于阐释病证方系统内涵的“表型网络?生物分子网络?药物网络”研究构架,并进一步提出了“证候生物分子网络标志”的构想,并构建了基于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的寒证、热证生物分子网络,通过网络功能分析,发现寒证生物分子网络以激素的功能模块为主,热证的生物分子网络以细胞因子的功能模块为主,神经递质功能模块共同分布于两个网络。同时,通过网络拓扑结构分析,发现寒热证生物分子网络具有无标度(scale-free)性质,即网络的功能实现主要依赖于一些关键节点,这些关键节点可视作寒证、热证的生物分子网络标志。最后,他们还分析了证候分子网络标志应用于证候客观化与个体化诊疗、中医药临床效果评价、方剂与中药药性等研究领域的可能性,为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29?31]。

3.2网络药理学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中药药效物质是指中药及复方中发挥药理作用的化学成分体系,是中药质量控制的基础,也是中药现代化的核心。中药药效物质基础难以归结为某一特定的有效化学成分,其作用机制也并非作用于某一特异性靶点,而是多成分通过多靶点、多环节整体调节作用的结果。成分间、靶点间、环节间客观存在着密切联系、相互协同与制约的复杂网络。在网络药理学中,基于药物与药物之间在结构、功效等方面的相似性,可以构建药物?药物网络,对药物进行功效预测及对功效进行化学成分的预测。网络药理学的这种方法也能应用到中药有效成分的功效预测及药效物质化学组分分析。基于中药药效物质的网络属性,李梢等[28]利用网络靶标的方法,从方剂中预测有效成分或组合。以肿瘤血管新生的干预为例,他们利用互信息熵等信息从3685首络病方剂中提取了中药核心配伍网络,并从网络中预测出多种成分的抗血管新生作用,并进一步证实这些成分均能有效作用于肿瘤血管新生的分子网络。王耘等[32]整合已有的中药药效物质,并利用细胞信号通路数据库、代谢网络数据库和基因调控网络数据库等构建了中药功效分子网络,该复杂网络从分子层次上揭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网络节点表示中药化学成分和机体内源性成分,网络的边表示基于生物化学反应的各成分间相互作用关系。这些研究从网络的角度预测、理解和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对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深入研究给予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3.3网络药理学与中药方剂配伍理论的研究中药复方是中药防病治病的主要形式,是在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指导下,根据病机和药性理论等,按照君、臣、佐、使等原则配伍组成的具有特定主治功效的药方。中医关于方剂的配伍有高度的科学性,中药复方蕴含了中医理论丰富、深刻而复杂的科学内涵。阐明中医方剂配伍理论和规律是中医药现代化最具挑战的研究之一。中药复方这些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征,正是网络药理学所要重点研究的。李梢等采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构建的草药网络组成以及联合模块的分析来剖析传统中药方剂配伍的规律,他们建立了一个以距离为基础的交互信息模型(distance-basedmutualinformationmodel,DMIM),用来辨别众多药方中有价值的草药联系。该模型以联合交互信息的平均信息量以及草药的间距等数值来评价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构建草药网络。DMIM被用于检索草药配对时,在草药的出现次数、独立性以及在药方中的距离上能够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通过DMIM他们利用3865个有关联的药方构建了草药网络,很好的解释了传统的草药配对及配伍现象,同时还发现了新的具有协同和拮抗作用的药物配对。另外,他们以网络式的六味地黄(LWDH)药方为例,提出了一个新颖的概念:联合模块,通过草药?活性分子?疾病的多层网络去探讨具有可能性的药方配伍机制。而且,在对LWDH药方和LWDH治疗的疾病表型分析中发现,LWDH治疗的疾病显示出表型高度一致性,而且这些联合模块在肿瘤路径和神经-内分泌-免疫路径中表现显著,这也许可以解释用相同的LWDH方剂治疗不同疾病(异病同治)的行为[33]。张培等[34]以中药药性中的五味为研究对象,基于中药饮片的现代药理和临床数据建立了苦味、辛味和甘味3个贝叶斯网络模型,并利用所构建的网络模型预测了部分中药组分的五味,为中药方剂组分配伍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中药方剂中药物配伍的权重分布具有无标度网络特点,刘红等[35]对具有一定代表性和覆盖度的名老中医共性处方配伍进行了网络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中医临床数据挖掘复杂网络分析软件,能直接利用中医临床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复杂网络建模和分析,从中发现临床药物配伍规律。

3.4网络药理学与中药药理学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离不开对中药作用机制和作用规律的揭示。中药复方的疗效是由其组成的各种药效物质之间及其与机体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中药及其复方的多成分决定了其作用的多靶点和多环节,不同组分对不同环节起作用,最终表现出有利于机体的变化。网络药理学是研究多靶点干预疾病网络,达到理想药物疗效的理论[36]。所以网络药理学的给药思路和中药的复方给药本质殊途同归,网络药理学的技术方法能很好的应用于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比如徐筱杰等[37]利用网络药理学的手段,运用分子对接和复杂网络分析技术研究治疗慢性肾病中药所含化学成分和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治疗慢性肾病中药所含化学成分-靶标相互作用网络与西药的化学成分-靶标相互作用网络存在较大的差异,这说明中药的作用机制和西药的作用机制不完全相同。研究还发现补益类中药所含化学成分-靶标相互作用网络与攻逐类中药所含化学成分-靶标相互作用网络也存在较大差异,这从复杂网络研究视角阐释了古老的中药作用理论。结合网络药理学和计算药理学方法,他们研究了中药芪参益气滴丸中所含的1729个化合物在化学空间的分布,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合物具有较好的类药性质。同时,利用分子对接方法,他们研究了这1729个化合物与26个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公认靶标的相互作用及它们在靶空间的分布,阐明了芪参益气滴丸治疗血管疾病的可能作用机制及活性分子[38]。另外,他们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结合分子相似性分析、化学空间、分子对接、生物网络技术和药代动力学性质预测等计算药理学方法研究了中药精制透骨消痛颗粒中514个化合物的药理学机制。结果表明该复方所含化合物在化学结构上具有多样性而且大部分化合物在化学空间上具有类药性质;通过分析这514个化合物与35个骨性关节炎疾病相关的公认靶标的相互作用及它们在靶空间的分布,阐明了精制透骨消痛颗粒可能的作用机制,并发现了一些潜在的活性分子;通过分析药物库中骨性关节炎的药物?靶点的作用网络及精制透骨消痛颗粒中分子?靶点的作用网络的异质性值、特征路径长度等拓扑特征,揭示精制透骨消痛颗粒的多药物、多靶点、多途径分子作用机制,这些有助于理解中药精制透骨消痛颗粒的复杂药理作用机制[39]。

3.5网络药理学与中药方剂毒理学的研究安全性是药品属性的基本要素之一,中药也不例外。中药方剂毒理学是研究中药及中药复方用药后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客观现实,使得中药方剂毒理学的研究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方剂产生毒性的原因很复杂,比如中药本身具有毒性、对药性及药物有毒成分缺乏了解、方剂配伍不当等。现阶段对于方剂毒理学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各种毒性试验了解方剂对人体的不良反应,指导合理用药。然而,目前常用中药有数千种,加上草药、民间药、少数民族药共计10000余种,而做过系统的化学及药理学研究的品种不过300余种。可见,我们对中药的药性了解很少,对其毒性或配伍后的毒性认识更是肤浅。这主要是由于研究手段不多,研究技术薄弱造成。网络药理学站在整体的角度,全面的理解疾病的分子机制、药物作用机制,使药物在发挥治疗疾病(针对疾病网络的关键节点)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不干预机体正常的生物网络。现阶段,应用网络药理学研究中药方剂毒性及副作用的报道不多。国内有学者基于网络大规模预测致病基因、药物靶标,提出了drugCIPHER方法,预测的药物靶标谱包含了药物靶标和脱靶效应,利用靶标谱的聚类特征可以发现药物的副作用[40]。另外,周明眉等[41]基于代谢网络的分析方法对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的肾毒性开展了研究,建立了整体、动态的药物毒性评价方法。

3.6网络药理学与中药复方新药的开发网络药理学从整体的、系统的角度去探索药物?疾病的关联性,发现生物网络上的药物靶标,明确药物治疗疾病的机制,其宗旨实质上是一种新药研发的策略。采用网络药理学发现新药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老药新用”方式,二是通过挖掘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和功能模块研发单分子多靶点药物[42],或多分子多靶点的复方制剂[43]。中药蕴含着巨大的新药创制潜力,传统方剂是发现多靶点药物的不竭源泉。目前,基于中药的药物研发多将重点集中于中药的活性成分。然而,中药的功效往往不是单一成分作用的结果,而是由多种成分协同作用实现。按照中药作用的基本特点,建立中药药效成分网络、药效成分靶点网络、药效成分证候网络等,探讨多成分、多靶点、多环节的调整整合与优化,将为基于中药的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如有实验室论证了网络靶标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用于大规模筛选协同式中药成分组合的有效性[26],为基于网络靶标开展组方用药的理性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图1概括了网络药理学与中医药的相关性。网络药理学的重要任务包括表型/疾病网络(phenotype/diseasenetwork)的构建及药物?药物网络(drug-drugnetwork)的构建,并且找出二者之间的关联,达到发现新药、治疗疾病的目的。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是方(formula)证(syndrome)对应。构建传统中医药的证候分子网络(TCMsyndromemolecularnetwork)类似于网络药理学中对表型/疾病网络的构画;中药的药效物质成分之间存在多样的联系与区别,也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体系,类似于网络药理学中的药物?药物网络。药效物质(compound)作用于证候分子网络中的药物靶标或关键节点(drugtarget/essentialnode),通过特定的分子药理学机制(pharmacologymechanism)发挥功效。在方与证之间,存在着中医辨证论治(syndromedifferentiationandtreatment)的精髓,也蕴含着中药方剂配伍/君、臣、佐、使(herbalformulacompatibility-monarch,minister,assistant,guide)的深刻内涵。

篇8

[中图分类号] R9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087-01

随着医院药学从传统的药品供应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技术服务模式的转变,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逐步开展起来,药学服务便成为热门话题见诸报刊,然而,涉及内容基本上都是有关西药药学服务。为此,笔者就中药的特点及其临床药师服务作一探讨。

1 影响中药疗效的因素较多,决定了中药应用需要更广泛的药学服务 影响中药疗效的因素有诸多方面,除了生物和环境因素外,中药的品种、产地、采收、储藏、炮制、配伍、剂型、剂量、煎服等本身因素则是影响其疗效的主要方面。

1.1 保证中药饮片质量,提高临床疗效

1.1.1 适时采收 因不同药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或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长期和成熟期,而其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将随其不同入药部位和植物各部分的不同生长期而异,故采药时间应随着中药的品种和入药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如丹参的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的含量,第4季度收获的丹参比其他季节收获者高2-3倍;薄荷在开花盛期采收者,挥发油含量最高;青蒿中所含抗癌成分青蒿素在7-8月花前盛叶期含量高达0.6%,开花后含量逐渐下降[1]。作为中药师可指导药农适时采收,从源头上把握药材质量。

1.1.2 合理贮藏 中药贮存、保管条件直接影响其质量。不同的贮藏时间、温度、湿度和方法对药物所含成分有明显影响。有人曾做过实验,三棵针中的小檗碱随贮存时间的延长其含量逐渐降低,贮存3年在见光、避光两种条件下,小檗碱含量分别降低54.1%和39.88%。又如刺五加贮存时间超过3年或在高温(40-60℃)、高湿(相对湿度74%以上)、日光照射等条件下贮存6个月,其中所含丁香苷几乎丧失殆尽[1]。中药颗粒剂散剂易吸潮发粘,注射剂的澄明度易受温度pH值的影响,故要指导中药保管人员结合每种药物特点合理贮藏,防止中药发霉、变色、虫蛀、泛油等,保证中药质量,从而发挥其应有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产生。

1.2 协助医师针对病情选择恰当的中药 这一点是临床药师发挥药学服务的关键所在,要求药师必须具备较扎实的中医药知识和一定的临床经验,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协助医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1.2.1 必须按照中医药理论辨证用药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多学科的渗透、交叉,用现代药学理论来研究传统中药也取得了可喜成绩。然而,与易理解的西药理论相比,中医药理论博深难明,以至于有人对中医持怀疑态度,也出现了用西医药理论指导中药应用的误区。现代医药学和传统医药学两者建立的基础不同,理论体系、思维模式都存在差异,临床中药师应坚持宣传,提高他们对中医药理论的认识。应用中药只有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辨证施治,才能取得应有的治疗效果。

1.2.2 指导医师或患者正确地选择剂型 中药除了传统汤、丸、散、膏等剂型外,近年来也出现了颗粒剂、片剂、口服液、注射剂等新剂型,中药的品种也日益增多。作为一名临床药师,应为医师提供专业化的药剂服务,即根据患者病情和各剂型特点选择能发挥最大疗效的品种和剂型。汤剂是口服剂型中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灵枢・邪客篇》中就有治“目不瞑”的半夏汤。《伤寒论》载方113首,有95方是汤剂[2]。长期以来,汤剂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是因为它具有以下优点: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灵活加减,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汤剂多为复方,经过精心的配伍,药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同,达到了降低不良反应、增强疗效的目的;汤剂为液体制型,吸收快、作用迅速。正如李东垣所说:“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所以,应建议医生尽可能选用这种剂型,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中药注射剂是在汤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剂型,是对中药剂型的补充与完善,扩大了中药应用的范围,适应了中医临床危急重症治疗的要求。但由于中药及其复方的成分比较复杂,药液中往往多种成分并存,杂质难以除尽,也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和可靠的质量控制方法,对注射剂的澄明度、稳定性和临床疗效均有一定影响。故此,2005年新版《药典》只收录了止喘灵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注射用双黄连(冻干)和清开灵注射液4种中药注射剂。

近年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道也不断增加,1960-1993年国内期刊的780篇文献共报告189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而1994-2002年9年间,国内主要医药期刊的193篇文献就报道了355例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3]。所以,建议临床医师慎用中药注射剂,并且与其他中药剂型一样,尽可能避免与其他药品同时应用。

胶囊剂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在提取、浓缩过程中不需要滤除沉淀物或醇沉精制,与疗效相关成分损失少,基本保持了中药汤剂的特点,然后直接将原药粉或粗提取物装入胶囊,不需要加粘合剂和压力,在胃肠道中崩解快、吸收好,较丸剂、片剂显效快,又由于胶囊的包容,提高大部分成分的稳定性,掩盖了中药的不良气味。该剂型既具有现代药剂的优势,又不失中药的传统特色,使其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

1.2.3 重视中药(饮片)炮制后特点,针对病情灵活选用 对某种药功效与应用,临床医师比药师有经验,但对各种炮制品的作用特点,药师却胜一筹。如白术是常用的益气健脾药,生用时益气生血,经用土或麸炒后,甘温之性健脾燥湿作用明显增强。半夏有毒,生品多作外用,经明矾水制后(清半夏),增强了它的燥湿化痰作用;经生姜、明矾水制后(姜半夏),其降逆止呕作用大增;经甘草、石灰水制后(法半夏),多用于中成药中;与其它药物混合发酵后所得的半夏曲主要用于痰多食积之证。临床上常用的当归更有全当归、当归尾、当归身、当归头、酒当归、土炒当归、当归炭之不同,中药师要应用炮制理论,协助医师依据临床所需加以选用,提高疗效,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1.3 帮助患者选购质量好的中药饮片 影响中药(饮片)质量,除上述采收和贮藏外,中药来源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品种、产地不同,其质量也有明显差异。有人测定,新疆产甘草含甘草次酸7.2%、甘草甜素11.1%,同一地区所产光果甘草含甘草次酸3.4%、甘草甜素4.02%,另一品种粗毛甘草含甘草次酸仅0.72%[4]。长白山的野生参,东北各省与朝鲜、日本的园参,其人参总皂苷含量不同,皂苷单体的含量也不一样,故历史上形成了“道地药材”的概念,即某一地区生产的某种药材,质量高、疗效好,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子、四川的黄连、山西的黄芪等都是享有盛名的道地药材。因此,为了提高中药(汤剂)疗效,应选择质量好的中药饮片。

1.4 指导患者正确的煎服中药汤剂 中药汤剂疗效的取得,除了辨证用药准确、选择优良的中药饮片外,还有患者自己能提高疗效的正确煎服法这一关。清代医学家徐灵胎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于此。”名医陈修园也说:“病之愈与不愈,不但方必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而非但无功,反而有害,此不可不知。”这说明中药煎服法对中药疗效的发挥影响很大,应引起医师与患者足够重视,临床药师应从容器的选择、用水浸泡、火力大小、服药时间方法、饮食禁忌等多方面给予正确的指导。

2 进行广泛宣传,转变中药无不良反应的错误观念 中药来源于天然,人们日常生活中食用的生姜、大枣、山药及大小茴香、肉桂便是中药;且相对西药来说,药性和缓的中药多用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加之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比较困难,于是便产生了中药没有不良反应的概念,甚至有些医务人员对中药的不良反应也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事实上,早在五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对中药的“毒”有了认识。如对作用峻烈的砒霜、生马钱子、生川乌等,在功效中表明“有毒”;妇女妊娠时的用药禁忌;药物配伍时的“十八反”和“十九畏”都是前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经验总结。

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人们又发现马兜铃、关木通、广防己、天仙藤等,若长期使用,其中所含的马兜铃酸会导致肾间质纤维化,引起肾功能衰竭;天花粉中的天花粉蛋白有明显的致流产作用;即使金银花的有效成分绿原酸也具有高致敏性。这些都值得引起我们重视。中药师应进行广泛的宣传,促使人们改变中药无不良反应的错误观念,正确认识中药的作用,以安全合理地运用,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 思考与讨论 中药来源于自然界,使人联想到同样来源于自然界的食物。历代也有“药食同源”一说,只不过药对人体的作用强了一些,这大概便是中药安全“无不良反应”的缘由了。也正因为它产生于自然,故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多,且不只是生长过程,也延续到中药的贮藏。土壤、光照、湿度、温度等不同,中药饮片的质量差异便很自然地表现出来。临床药师就是要掌握规律,利用这些因素提高中药质量,避免那些降低中药质量的因素,从而保证优良的中药应用于临床。

西药是在人们主观的、能动的、有目的实验基础上,弄清了药物的性质、结构、效应,甚至代谢过程,也就是说,基本掌握了它的规律后去生产的,而中药产生于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中,对人们来说它还比较陌生,需要进一步的去认识和探知,从而彻底搞清它,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就化学成分来说,中药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表现在:①各种成分性质各异,生物活性也各不相同,而这些成分在各类中药中却普遍存在,仅对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可参照西药的药代动力学方法进行研究。但需要说明的是,中药或其复方制剂的单体成分药动学参数,往往不能完全代替某味中药或复方制剂的作用规律。绝大多数中药制剂哪些成分起作用,在哪些环节起作用,药物的体内转运过程和生物利用度等都不太清楚,很难象西药那样从微观上较准确地指导合理应用,这正反映了中药作用的综合性和整体性。②中药在炮制、配伍、制剂(煎煮)等过程中,各成分之间发生水解、聚合、氧化、还原等产生新物质,使中药复方发挥增效、减毒或改变药效的作用,体现了中药效用的综合性、协同性,炮制、配伍、制剂(煎煮)就是为了增加中药在某一方面的协同作用。所以,汤剂是临床应用最广泛、最能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的一种剂型就不难理解,并且提示在有效成分不明确的时候,尽量选择能保存“可能发挥疗效作用的成分”的剂型。至于主张中药单独应用、煎药时的容器选择、服药时的饮食禁忌,也是考虑其它药物和食物影响该药综合性、协同性的发挥。③中药处方以复方居多,即便单方成分也很复杂,更何况单体成分也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使其呈现出广泛持久的作用特点。因此,中药的不良反应可能累及多器官、多组织且呈慢性累积性,不良反应一般很少立刻表现出来。所以,加强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才是真正对患者的安全负责,对患者的健康负责。

总之,中药的自然属性,所具有成分的复杂性,是其区别于西药的根本特点,临床药师的药学服务自然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沈映君,李仪奎.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

[2] 李忠林,李小川,李巧如.如何提高中药的疗效辨析[J].实用中药内科学杂志,2004,18(4):334.

篇9

1合理贮藏

中药包含中成药与中草药,中成药应贮存在干燥、阴凉、避光的位置,做到及时清理、在有效期内使用,温度、湿度要适中,温度过高会使中药有效成份丧失,湿度过大,会造成药品吸潮而降低药效;中草药应贮存于清洁、干燥的药屉内,防止发霉、变色、虫蛀,更不能堆放于地上,使药物污染而变质从而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2定期更新中药信息

药师应定期在医院信息平台上更新中药信息,让医师动态了解中药情况;同时,碰到问题应互相反馈,互动信息,以免造成工作上的不便及误会而影响患者的治疗。

3积极参与临床查房

为了做好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药师应经常下临床参与医疗查房,了解患者病情与需求,与患者面对面交流,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中药学方面知识,提供药学咨询,开展中药学健康教育指导;同时通过医疗查房,可以现场解决重症患者的用药问题,指导医师或患者正确地选择中药剂型,如中药除了传统汤、丸、散、膏等剂型外,近年来也出现了颗粒剂、片在剂、口服液、洗剂、擦剂、注射剂等新剂型,中药的品种也日益增多。作为一名临床药师,应为医师提供专业化的药剂服务,即根据患者病情和各剂型特点选择能发挥最大疗效的品种和剂型,与医师共同拟定患者的中药治疗计划,只有这样,中药的药学服务才能体现。

4不断加强个人业务知识学习

药师①要掌握各类中药的成分、性质、作用与用法;②要了解中药的加工过程;③要掌握中药之间,中药与食物之间的配伍禁忌;④要要熟悉各医师的用药特点,应掌握处方脚注的含义和特殊处理的方法,在医师未注明炮制规格时,也应按医师的处方意图准确给药[1];⑤掌握中药的质量控制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指导与监测临床合理用药,确保用药安全。

5重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医院感染已成为急需解决的公共卫生难题,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而引起医院感染的因素很多,而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散发、流行、暴发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医务人员在日常的诊疗活动中注意手卫生,不仅可以预防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同时也可以预防病原菌在自身的定植和感染[2]。中药师在为患者配药与煎药时,应注意手卫生,操作环境要保持清洁,操作台面要定期消毒,煎药机要及时清理,严把质量关。

6重视中药(饮片)炮制后特点,针对病情灵活选用

对某种药功效与应用,临床医师比药师有经验,但对各种炮制品的作用特点,药师却胜一筹。如白术是常用的益气健脾药,生用时益气生血,经用土或麸炒后,甘温之性健脾燥湿作用明显增强。半夏有毒,生品多作外用,经明矾水制后(清半夏),增强了它的燥湿化痰作用;经生姜、明矾水制后(姜半夏),其降逆止呕作用大增;经甘草、石灰水制后(法半夏),多用于中成药;与其它药物混合发酵后所得的半夏曲主要用于痰多食积之证。临床上常用的当归更有全当归、当归尾、当归身、当归头、酒当归、土炒当归、当归炭之不同,中药师要应用炮制理论,协助医师依据临床所需加以选用,提高疗效,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7帮助患者选购质量好的中药饮片

影响中药(饮片)质量,除采收和贮藏外,中药来源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品种、产地不同,其质量也有明显差异。有人测定,新疆产甘草含甘草次酸7.2%、甘草甜素11.1%,同一地区所产光果甘草含甘草次酸3.4%、甘草甜素4.02%,另一品种粗毛甘草含甘草次酸仅0.72%[3]。长白山的野生参,东北各省与朝鲜、日本的园参,其人参总皂苷含量不同,皂苷单体的含量也不一样,故历史上形成了"道地药材"的概念,即某一地区生产的某种药材,质量高、疗效好,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子、四川的黄连、山西的黄芪等都是享有盛名的道地药材。因此,为了提高中药(汤剂)疗效,应选择质量好的中药饮片。

8指导患者正确的煎服中药汤剂

中药汤剂疗效的取得,除了辨证用药准确、选择优良的中药饮片外,还有患者自己能提高疗效的正确煎服法这一关。临床药师应从容器的选择、用水浸泡、火力大小、服药时间方法、饮食禁忌等多方面给予正确的指导,以最大效果发挥中药的作用。

9进行广泛宣传,转变中药无不良反应的错误观念

中药来源于天然,人们日常生活中食用的生姜、大枣、山药及大小茴香、肉桂便是中药,且相对西药来说,药性和缓的中药多用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加之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比较困难,于是便产生了中药没有不良反应的概念,甚至有些医务人员对中药的不良反应也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事实上,早在五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对中药的"毒"有了认识。如对作用峻烈的砒霜、生马钱子、生川乌等,在功效中表明"有毒";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用药禁忌,如配伍禁忌"十八反"和"十九畏",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等[4],都是前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经验总结,做为临床药师应对患者进行广泛的宣传,促使人们改变中药无不良反应的错误观念,正确认识中药的作用,以安全合理地运用,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之,中药的自然属性,所具有成分的复杂性,是其区别于西药的根本特点,临床药师的药学服务自然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黄寿妙.中医院如何开展中药药学服务[J].中国药业,2010,19(22):78.

[2]李六亿,郭燕红.颁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意义与价值[J].中国护理管理,2009,9(6):5.

篇10

[中图分类号] R289.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c)-100-01

舌痛是口腔科疾病的常见症状,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在不断研究之中。本症属祖国医学“舌痹”的范围,由心胃积热,瘀血阻滞,络脉不通而致。李辉奉1996年首次提出微血管因素可能起到重要作用[1]。近年来,作者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舌痛症患者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7年2月本院牙周黏膜科就诊的舌痛症患者30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24例;年龄35~62岁。病程1个月~3年不等。临床观察舌部有无器质性损害,如溃疡、白斑、糜烂;仔细询问病史,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质、发作时间等;检查局部有无刺激因素的存在;全身有无系统性疾病等。30例病例中,舌黏膜都表现为充血、红肿,甚或有瘀斑;局部刺激因素多为残冠、残根、不良修复体等;排除全身因素引起的舌痛。

1.2 临床症状与体征

患者均感舌部针刺样或烧灼样疼痛并伴有舌部感觉异常,疼痛呈持续性,部位不固定,多为舌尖、舌根和舌腹部,检查可见舌腹部小血管扩张、充血,严重者可见静脉怒张,并伴有黏膜下点状出血灶。舌体呈暗红色、紫红色,菌状肿胀、出血。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桃红四物汤加味。处方:生地黄30 g,当归12 g,赤芍12 g,川芎9 g,连翘30 g,桃仁10 g,红花5 g。1剂/d,水煎服,连服2周。2周后停服汤药,继服施普瑞胶囊,2丸,3次/d,连服2个月。心烦失眠者加山栀、夜交藤、酸枣仁、淡竹叶,舌苔黄腻者加木通、土茯苓。用药3个月后复诊。

2 结果

显效(发作完全停止≥1年者或偶有轻微发作,继续服用上药1个月,发作停止且≥1年者):23例,有效(疼痛减轻但未完全消失者):4例,无效(症状如前,疼痛未减轻者):3例。

3 讨论

舌痛症又称灼口综合征,以往认为其病因与免疫功能低下、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更年期激素调节紊乱有关。根据中医学“初病在气,久病在血”、“久疼入络,不通则疼”及“内有伏邪,因感而发”的理论,本病缠绵难愈之关键在于络有宿瘀。瘀血证指全身血流运行不畅或局部血液停滞以及体内存有离经之血而引起的疾病。现代医学认为,各种病因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的血液淤积现象,属“血瘀”范畴,因此中西医对血瘀的概念存有许多共同之处。瘀血证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在舌部可为疼痛、舌体颜色呈暗红或紫红色、黏膜表面出血或瘀斑。我们观察的30例舌痛症患者符合血瘀证的诊断标准[2,3]。桃红四物汤是行血活血方的代表方,源自《医宗金鉴》,主要用于治疗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及疮疡皮肤病,有活血祛瘀之功效。现代中药药理学认为:桃仁、红花、川芎等活血化瘀药物具有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组织供氧等作用;赤芍、川芎等有抑制氧自由基产生、清除自由基的作用,从而可减少因瘀血而产生氧自由基对组织的损伤,起到促进组织修复、缩短疗程的作用。

本临床应用证明,桃红四物汤能有效减轻患者的舌痛症状,总有效率达90%,是一种治疗舌痛症的有效药物,但临床上需要根据病情酌情加减。舌痛症的病因复杂,表现多样,对于因为血瘀引起的舌痛症,桃红四物汤不失为一种不错的治疗办法。

[参考文献]

[1]李辉奉,管志江,刘国天.舌部微血管炎[J].中华口腔杂志,1996,31(6):88.

[2]王其萍,祝肇刚.青紫舌与血流变学关系的探讨[J].中国微循环,1997, 11(4):46-47.

[3]王守儒.实用中西医结合口腔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 24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