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习汇报范文
时间:2024-01-12 17:39: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学习汇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临床资料
2006年1月~2008年12月我科共收治慢粒患者47例,其中男31例,女16例;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40.5岁。47例患者中病情发展为急性变32例,经积极治疗与护理,急性变得到控制,好转者21例,死亡11例。
2护理体会
2.1对症护理
2.1.1贫血和出血多数病人都会发生中度或重度的贫血,此期应嘱患者卧床休息,保证睡眠,以减少其疲乏无力感;当出现胸闷、心慌等情况时可给予氧气吸入,并适当限制活动。此外白血病人由于血小板减少,多会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护士应及时认真查看患者血小板计数,并观察患者皮肤和全身的出血情况。告知患者禁忌手挖鼻孔、用力扭鼻、咳嗽甚至禁止刮须等。血小板低于20×109/L时,应嘱患者绝对卧床,以减少磕碰,配合医生应用止血药物或输注血小板,但应注意在血小板分离后6 h内给患者输入,以免影响血小板输入后的存活率。在治疗期间,护士的操作要尽量轻柔,静脉输液时不可用力拍打静脉,以避免皮下出血;尽量减少各种注射穿刺或在穿刺后压迫针眼3~5 min。每日观察病人食物情况,指导患者进食软烂、易消化的食物,避免生、硬、刺激性强的食物,防止消化道出血。
2.1.2感染和发热白血病本身可以发热,但大部分病人都是由于继发感染而发热,主要有皮肤黏膜、软组织、呼吸道、泌尿系感染等。为预防和控制感染,护士要严格无菌操作,并对病人的眼、耳、鼻、口腔、及外生殖器等与外界相通的器官,都应施行预防感染的措施[2]。鼻腔可用液状石蜡或薄荷油涂擦2~3次/d;洗必泰漱口液漱口3~4次/d,病情严重者行口腔护理2~3次/d;1∶5 000高锰酸钾液坐浴、清洗外等。以上措施需同步进行,避免由于护理不当而引起任何一个部位的感染或加重[2]。并应保持病室环境清洁,空气流通,可行病室紫外线消毒2次/d。进入急变期的病人,发热常是持续性的,要及时监测患者体温变化,我们主张多用物理降温法(冰袋、温水擦浴)降温,同时注意保暖,勤为患者更换衣物、被服等。
2.1.3化疗护理化疗是慢粒最常用有效的治疗方法。护士要严格掌握化疗期间的注意事项。输入化疗药物前要认真核对医嘱,了解化疗方案,药液需现用现配。滴注前先用生理盐水穿刺,确认穿刺针在静脉内后方可滴注化疗药,并嘱患者输液侧肢体稍制动。在输液过程中应勤巡视病房,并注意观察药物的毒副反应,发现问题后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
2.2心理护理慢粒发展为急变期,病人多数了解自己的病情,对治疗心理很复杂,普遍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针对此类患者,护士要尽量使病人在生活上和心理上的不舒适感降到最低。生活中多关心帮助患者,病房布置上将鲜花、慰问卡片等放在病人易看见的地方,抢救仪器等放在不易看见的地方。加强生活护理和基础护理,卧床病人保持床单位的平整清洁,为病人安排摇床,以方便调整舒适的。其次,这些患者更需要心理支持,无论是来自医护人员还是亲朋好友。此时护士的角色不仅是一个护理者,更需要是教育者、协调者、信息传递者,平时主动到病房与患者交流,给予卫生指导、健康宣教等,帮助患者缓解焦虑的情绪。同时鼓励患者正视自己的疾病,给他们介绍医学发现新情况、好转病人的病例等,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采取积极的态度配合医护的治疗,让患者感到医护人员在尽力为其生命的延续而努力工作,以减轻恐惧心理。
3小结
综上所述,全面细致的护理工作,护士良好的品质,过硬的技术,热情诚恳的服务态度直接关系到此期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合理的因症施护,能大大减轻病人的痛苦,调动其与疾病抗争的精神,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参考文献
[1]孟凡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J].新医学,2004,35(7):392-393.
篇2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多种血液病、实体瘤、免疫缺陷病等疾病的有效方法。但是,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过程是在全封闭的环境下完成,患者需接受超大剂量的放化疗,没有家属的陪伴,患者在移植的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障碍。因此,除了具有高超精湛的医疗技术和过硬的专科护理外,还需做好心理护理和心理疏导,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克服移植中的各种困难,为其顺利出舱打下坚实的基础[1]。我们总结了本科2009年13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心理护理的体会,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13例中,男11例,女2例;年龄最小的10岁,年龄最大的59岁;其中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1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4例,淋巴瘤6例;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10例,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3例。
2 移植不同时期的心理护理体会
2.1 进入层流室前的心理护理 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为患者带来了治愈的希望,对其抱有极高的期望,往往产生乐观期待的心理,同时又对层流室的环境感到陌生,对移植的过程和移植的并发症不了解而出现焦虑、恐惧和神秘感[2]。这时首先让患者熟悉护理小组的成员,主动介绍层流室的环境,可让家属和患者通过隔离窗了解层流室内的情况,消除陌生和神迷感。反复向患者讲解移植的过程,可能出现的不适与并发症,会采取哪些治疗措施和护理。介绍成功病例现身说法,增强患者的信心和勇气。
2.2 进入层流室的心理护理
2.2.1 预处理前的心理护理 患者进入层流室后由于空间小、风机噪声大、活动范围受限、娱乐活动少、无家属的陪伴、无菌要求严格以及饮食的限制,患者容易产生孤独、压抑、焦虑和与世隔绝的感觉,此时,应主动与患者多交谈,可让患者消毒一些书籍带入层流,利用病房内的电话加强与家属的交流和沟通,收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来转移其注意力,使其情绪稳定,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2.2.2 预处理时的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接受超大剂量的放化疗,常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腔溃疡、进食困难、全身乏力等,患者多表现为情绪低落、烦躁、拒绝进食,甚至对以后的治疗失去信心,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此时,要充分的理解患者,讲解出现这些不适是正常的。加强生活护理,鼓励其通过看电视、听歌来分散注意力,减轻不适感。出现严重不适的,应守护在床旁,采用温和尊重的态度,以患者能接受的方式为其提供护理[3]。
2.2.3 造血功能重建前的心理护理 回输造血干细胞后,造血功能重建前,极易出现感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2]。此时患者对移植是否成功,是否能成功渡过出血关、感染关感到担忧,当血象回升缓慢、反复输注红细胞、血小板时感到无奈和担忧。因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耐心细致的做好解释工作,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时不要吞吞吐吐,工作中的一举一动都要给患者以安全的保证。必要时,可与家属统一口径对患者采取善意的隐瞒,减轻其思想负担,让其顺利的渡过危险期。
2.3 移植恢复期的心理护理 患者血象恢复,身体状况逐渐好转,感到很兴奋,想立即离开层流室甚至马上出院,但又因长时间与外界隔绝,担心以后的工作、生活和前途。此时,护理人员应以科学的态度告诉患者,移植已成功,消除其种种顾虑;另一方面应告诉患者免疫力还未恢复正常,仍应注意自身防护,预防感染,遵医嘱用药和定期检查。
参考文献
1 张农惠,简黎.血液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心理护理.临床医学,2008,21(1):155-175.
篇3
【关键词】 自体造血干细胞; 移植; 恶性淋巴瘤; 护理
恶性淋巴瘤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是威胁人民健康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尤其是恶性程度高,分期较晚的淋巴瘤,预后很差。而自体外周学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可以使部分中高度恶性及具有不良预后因素的恶性淋巴瘤达到缓解及治愈的可能,是目前治疗复发及难治恶性淋巴瘤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之一。
自体外周学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仍然需要预处理,即大剂量化疗或(和)放疗,因此会造成全血细胞下降,抵抗力极度低下,会出现感染及出血等风险,因此移植中的护理尤为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血液科2003年8月-2011年8月行自体外周学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的恶性淋巴瘤患者。共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12~62岁,中位年龄42岁。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17例,霍奇金淋巴瘤3例。上述采用自体外周学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治疗的患者均顺利出舱。住院天数22~36 d。
1.2 移植前护理
1.2.1 无菌层流室的准备 骨髓移植用层流室分为4室,1室、2室为缓冲间,3室为相对无菌室,4室为百级无菌层流室(患者病房)。首先用清水擦洗整个无菌层流病房,包括室内物品、地面、墙壁、门窗、病床、天花板、过滤网;再用含有效氯500 mg/L的消毒液从4室擦至1室;用75%酒精从4室依次擦拭至1室;封闭层流室门窗,用甲醛10 ml加高锰酸钾5 g/m2熏蒸,连续3 d。开风机24 h。最后1天入舱时要穿无菌隔离衣进行操作。然后进行细菌培养,三次合格方可使用[1-3]。
1.2.2 移植前患者的准备 由于血液病患者容易出现口腔感染,所以入层流室前1周要每天清洁口腔1~2次;预处理前3~7 d始口服肠道消炎药,进行肠道灭菌,无菌饮食(微波炉灭菌5~8 min),以防止肠道感染。剃光体毛,修剪指甲,进入4室前要用1∶2000洗必泰溶液进行药浴,以减少毛囊感染的发生,特别要注意腋下、肛周、腹股沟等皮肤皱褶等部位。然后穿消毒无菌柔软的衣服,再进入层流4室。
1.3 移植中的护理
1.3.1 移植中的层流室消毒 每日以500 mg/L健之素溶液擦层流病房各室一次,并以紫外线灯照射层流各室每日两次。
1.3.2 心理护理 大部分患者对移植期望值很高,而进入无菌层流室后对移植的期待及移植后可以治愈的憧憬都变得现实有担心,恐惧,一个人一个房间,有些孤单害怕。而层流室风机的噪音,环境的不适应会引起烦躁情绪。因此在层流室期间的护理人员尤其显得重要。一般选择患者平时熟悉,信任,性格开朗,能和患者进行很好沟通的护士,这样患者会淡化环境的陌生感,使情绪稳定,很好的配合治疗。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的服务,体贴关心患者,多进行语言的交流,消除其不适应心理,减轻孤独感。生活上主动加以照料,经常鼓励患者,让患者相信,经过医生的积极治疗,护士的精心护理,患者本人的配合,是可以治愈的。可以举例向患者说明,引导患者配合治疗及护理[3-4]。
1.3.3 患者无菌护理 患者移植时经过预处理后,往往中性粒细胞会降至0,所以非常容易感染,因此对患者的无菌护理非常重要。每天晨起、睡前及每次餐后均给予口腔护理,以生理盐水棉球擦拭牙齿各面、口腔内黏膜、舌面及唇部。晨起、睡前给予五官护理,利福平滴眼液、氧氟沙星滴眼液,薄荷脑滴鼻液。每天用1:2000洗必泰溶液擦浴全身1次,更换无菌衣裤,隔天更换无菌被套、床单、枕套。每晚睡前用1∶2000洗必泰溶液坐浴15 min。每次便后用1∶2000洗必泰溶液清洗肛周及外。进食无菌饮食,患者的事物及水果均要经过微波炉消毒,喝凉开水。
1.3.4 无菌操作 移植的患者进入无菌层流室主要目的是在无菌环境下,以减少感染的机会,所以无菌操作对于层流室的护理工作至关重要。在无菌层流室内的操作要严格,以减少污染及感染机会。移植的患者基本都进行静脉插管,以确保化疗药物、造血干细胞、营养液体及血液制品等的顺利输入,也避免每天静脉穿刺造成的污染及对血管的破坏。但深部静脉穿刺插管,也是造成细菌进入体内及感染的通道,尤其是长时间置管,更容易感染,所以深部静脉插管的护理非常重要。深静脉插管的护理主要注意的是:局部的清洁消毒,注意脱出,防止阻塞。我们采取措施:(1)预防插管穿刺部位感染,每天用0.5%碘伏溶液消毒插管局部皮肤,更换无菌敷料,敷料最好是透气的。每天更换输液管。(2)预防插管脱落,用无菌线将插管固定,再用胶布局部固定,并嘱咐患者注意保护,并经常观察。(3)输注液体完毕后,用生理盐水或(浓度)肝素封管,避免管路有血栓形成[5]。
1.3.5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回输护理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是移植前分离并液氮冻存的,首先取出后在37~40 ℃水浴箱中迅速溶解,外部进行消毒后,给予在20 min左右内输入,要去除输液器的滤网,输入时防止过敏,先慢后快,回输前给予地塞米松5 mg。输入时注意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如果患者输入过程中出现寒战、发热及荨麻疹等症状,要减慢速度,并追加抗过敏药物。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有情况及时与医生沟通[6]。
1.3.6 移植过程的观察 (1)胃肠道反应:移植中应用大剂量化疗药物,大部分患者会有胃肠道反应,因此要观察有无恶心、呕吐、腹泻及大便性状等。给予患者清淡、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2)注意观察每天出入量,监测腹围、注意有没有下肢浮肿等。(3)大剂量环磷酰胺可以引起出血性膀胱炎等。所以注意尿液的颜色。(4)注意口腔黏膜、皮肤及肛周的观察及护理,因为在白细胞低下时容易感染,特别是口腔及肛周容易发生感染并且不宜处理。(5)注意大剂量预处理的药物不良反应[7]。
2 结果
20例患者,输入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后有低热的4例,占20%;粒细胞缺乏时有6例,占30%,但都没有明确的感染灶,粒细胞缺乏时,全部应用二代或三代头孢抗生素预防。口腔溃疡7例,占35%,经局部口腔护理,粒缺恢复后基本痊愈;鼻腔出血2例,占10%,经局部填塞,输注血小板悬液后好转。20例患者全部顺利出舱。
3 讨论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是治疗难治及复发恶性淋巴瘤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PBSCT的优点是因为采取自身的造血干细胞,所以不受供者的限制,另外也没有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移植风险较异基因小,移植后不用服用抗排斥反应药物,生活质量高,费用低及年龄限制相对宽等优点,所以是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因此近年来自体移植数量呈上升趋势。
移植的预处理方案基本相同,而护理显得尤为重要。从层流舱无菌消毒准备,到细菌培养合格;从心理护理到日常的无菌护理;都需要严格按护理操作规程做。做好心理护理可以赢得患者的信任,争取患者的配合。自体移植主要的风险是感染及出血,尤其是感染,护理的无菌操作严格,可以减少感染,降低死亡率,减少抗生素的应用及费用。因此护理在移植是否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芳.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35.
[2] 黄晓军.血液病[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90.
[3] 韦艳红.造血干细胞移植护理[J].全科护理,2010,8(7):1945.
[4] 李婧.自体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09,30(16):1785.
[5] 周黎黎.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颈内静脉置管的护理[J].护理杂志,2010,27(10A):1501.
[6] 葛永芹.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T细胞淋巴瘤的护理[J].护理进修杂志,2011,26(20):1859.
篇4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法;对口高职;护理
课题项目: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G2015010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源自儿童认知发展论,自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对中国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它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意义生成[2]。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普专对口高职学生可通过自己已经学到的内外妇儿等临床知识,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体会,对护理学专科知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进行进行意义构建,并在相互之间的讨论、协作中得到完善与提升;而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经验及查阅最新的临床进展和研究文献,帮助学生完成每个知识板块的意义构建,成为促进者。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乐山职业技术学院2014级和2015级对口高职学生,在《基础护理》教学中,将2014级两个对口高职班作为对照组,采取与普专护理相似的以讲授法为核心的传统基础护理教学法,而将2015级四个对口高职班作为试验组,采取在建构主义教学观指导下的“回顾―查新―讨论―总结―实践”的教学方法。
1.2 研究方法
在新型教学法中要求教师事先将所涉及班级分为n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取小组长,教师在每一次上课之前将下一次上课学习单元任务进行概括介绍,并辐射相关知识链接及拓展,分配给每个小组完成。每个小组要完成该知识版块的理论课上的课堂主题汇报和实验课中的实验讲演。在每个主题的汇报讲演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位同学进行指导、监督和控制。课堂主题汇报理论框架或者必要知识点由教学大纲控制,实验讲演汇报由教学视频控制,每位学生在汇报前需要准备自己试讲的资料,如果在准备中有所困难,应该由团队协作和老师指导完成。
1.3 考核方法
1.3.1 平时学习考核
平时学习考核成绩比例共占总成绩的20%,主要包括:
(1)采用考勤和对课堂情况观察的方式考核学生上课出勤率、上课纪律、布置平时作业和课堂提问情况,成绩比例分配为10%。
(2)采用观察与记录方法,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参与度进行考核,成绩比例分配为10%。
1.3.2 实践活动考核
实践活动考核成绩共占总成绩的30%,主要包括课堂主题汇报和实验讲演训练两大方面。
1.3.3 期末笔试考核
期末笔试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主要采用纸质闭卷考试进行考核。
2 结果
研究过程中,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试验后,试验组《基础护理》成绩较对照组有所提高,并且在假定对照组知识掌握程度、课堂参与度、上课的兴趣性、学生自我感觉综合素质提升度均为2.5分情况下,请试验组同学对新型教学教学方法进行评分,评分控制在0-5分,以对照组教学法为对比基准,得出以下结果:
从表中可以得出,学生对四个维度的评分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组教学法评分,表示学生高度认可这一教学法,并且在综合素质提升度这一栏尤其明显。
3 讨论
3.1 新型教学法有利于对口高职护理学生提升学习质量
在建构主义教学观为指导的“回顾―查新―讨论―总结―实践”的教学方法中,学生以主人翁的意识回顾医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等知识,并结合自身实习或临床工作对基础护理操作的领悟,查阅最新发展,培养学生的查阅文献、课堂讲授、沟通协作以及动手能力。并且,此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对所学知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意义生成,使基础护理学课堂讲授训练、实验技能讲演训练与临床岗位需要“零距离”对接,最终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全面提升基础护理学课程学习质量。
3.2 新型教学法促使学生向技术技能型人才转型
该课程要求学生对基础护理课程内容有总体认识与熟悉,具备一定的解剖、生理、生化等医学基础知识及内、外、妇、儿专科护理知识,并对临床护理基础操作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问题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具有对护理专业的正确认识和对本课程有兴趣、有学习的意愿。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夯实学生的基础护理知识,具备熟练的护理技能,锻炼敏锐的观察分析和正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在正确的护理理论指导下,应用护理程序独立完成护理技术操作,以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对信息的整合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及人际沟通等能力,为学生再次实习或就业夯实基础。
在研究中,也发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个体性、情境性,在一定程度上扩大知识探索范围,有利于个体创造性的发挥,然而,过分关注,会使这种理论陷入主观主义,经验主义之中[4],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学生在知识建构中引导其追求知识的普遍性。同时,因学生毕竟是大专在读,无论是学习自觉性及文献查新能力上都有限,因此,在同学试讲过程中,其余同学容易走神,在后续的调查中,也发现了此种现象。对于学生试讲,其余听课的同学因为其是学生,容易开小差,因此,如何在试讲中提高学生整体听课效率是此种方法中一个重要难题,需进一步探索解决。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篇5
《内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学中非常重要的学科,是关于认识疾病及预防和治疗、护理病人、促进康复、增进健康的一门科学。内科护理学阐述的内容在临床护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中都具有普遍意义,它既是临床中各科护理学的基础,又和临床护理学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学好内科护理学是学好其他临床专业课的关键[3],而实验教学又是内科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对新型护理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的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创新,那么只依靠传统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须从传统式教学模式向研究性教学模式转变,调动学生能动性,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实现教学相长。
在《内科护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的教育功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必须由教师亲自做的演示实验,要使用研究法的叙述代替结论性的解释,学生通过课题设计、资料查找、社会调查、动手实验到形成新的结论,从而会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在《内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还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角色置换”学习法,让学生互相做为“护士”和“病人”。在每次操作前,我们的学生根据教师要求与教材实验内容先设计好模拟场景,完成操作后让“病人”对“护士”的操作进行评估,让学生们自己设计操作情境和内容,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以问题为中心的病历式的教学法(PBL)也是我们进行内科护理实验教学的方法,根据内科护理学实验教学目标的要求,按照PBL方法设计出临床病例,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找出问题真正的原因,这样的方法可以充实内科护理实验教学的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能促进学生们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便于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很好的解决问题。
2研究性教学在内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应用取得的成效
在开展内科护理学研究性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重点是将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紧密的结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1研究性教学法有利于激发护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研究性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自身独立性层面上的,学生摆脱了对教师的依赖,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指导教师巧设问题情景,设计开放的、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能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并能激发其求知欲望的讨论题目,学生在寻求答案时就必须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实现了学生学习态度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2研究性教学有利于护生形成批判性思维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护生错综复杂的医学护理知识,更要激发其敏锐判断力和创新意识,来促进其临床思维能力的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助于护生开放思想,批判性地接受与自己相左的观点,有助于理解、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培养护生实施护理程序的能力和决策的能力,提高护生的整体素质。在内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采用研究性教学法有助于护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2.3研究性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在内科护理学研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要讨论的问题,护生确定选题后,独立进行资料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经小组讨论后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完成论文书写及幻灯片制作,最后小组中指派一名汇报人进行成果汇报并答疑。研究性教学法能够促进师生互动和同学之间交流、调动学生课堂上的主动性、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优化了教学质量。
篇6
1对象与方法
1.1方法
1.1.1构建师资组由儿科护理学教研室专任教师2名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临床教师3名共同组建师资组,组长1名。师资组成员均参加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与济宁医学院任课教师预试讲选拔,且均取得合格证及授课资格;师资组中硕士研究生学历3名,本科2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2名,讲师2名,工作年限3~7年。
1.1.1.1制订儿科护理学教学日历师资组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制订儿科护理学教学日历,包括课程进度、授课章节、授课教师及课时分配,并在新生儿疾病、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危重症疾病等章节理论课后设置相关案例教学课。
1.1.1.2收集编写案例师资组依据教学日历,结合临床精心选择1~2个典型病例,通过对病例进行修整、补充并设计问题,编写成教学案例。各案例的选择以围绕各章节重点疾病、常见病及多发病为原则,问题的设计以突出护理程序的应用为核心。
1.1.1.3课时安排该课程共计6时,其中理论课42学时,案例教学27学时;案例教学共9次,3学时/次,50min/学时,共150min。案例分别是新生儿的护理、婴儿腹泻、小儿支气管肺炎、法络四联症、急性肾炎、缺铁性贫血、化脓性脑膜炎、麻疹与手足口病、急性呼吸衰竭。两组使用同一教学日历开展教学,案例教学所用案例一致,课时相同。
1.1.2课前培训儿科护理学理论课开课前,师资组对试验组学生进行理论培训。培训以理论授课的形式进行,共计4学时。内容主要包括“六顶思考帽”思维方法的基础理论知识,“六顶思考帽”思维方法在各领域中的应用,“六顶思考帽”思维方法对护理教学的指导意义,如何将“六顶思考帽”思维方法与护理程序有机结合并运用于临床专业课(主要是儿科护理学)案例学习。
1.1.3教学方法两组按照学号顺序,依次分组,试验组每组10名,分为1~4组(第4组为11人);对照组每组10名,共4组。两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案例教学。
1.1.3.1试验组运用“六顶思考帽”的思维方法,将层次思维与护理程序相结合运用于案例教学,通过制作层次思维图开展案例学习。具体方法如下。(1)报告案例、引导思考:教师采用PPT或Word的形式报告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六顶思考帽”层次思维方法对案例及其涉及的各项问题进行思考,此过程历时约10min,具体如下:引导学生运用“六顶思考帽”思维方法进行思考时,应体现思维的“层”“次”结合内涵。层:即用六顶不同颜色的帽子分别代表不同角度或层面的思考,颜色不同,思考的方向即不同。白帽是事实与数据帽,代表客观思考,案例课上戴上白帽时,学生应剔除任何个人感受,始终以中立、客观的态度,只关注患者健康的真实事实与过程,通过对健康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为后续的判断(护理诊断)和决策(护理计划)提供客观依据;红帽是情感帽,代表直觉思考,带上红帽时,学生可以表现自己的情绪,表达对患者的健康状况或所需要的护理干预等方面的直觉、印象、感受、预感,并形成观点与判断;黄帽是乐观帽,代表正面思考,意味着价值与肯定,戴上黄帽时,学生从正面考虑问题,探寻各项护理干预的合理性、可行性及有效性,识别护理干预的积极因素,表达自己对护理干预乐观的、满怀希望的、建设性的观点;绿帽是创造帽,代表创造性思考,是新观点或新方式的代名词,案例课上带上绿色思考帽,能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增加联想与想象,培养创新性思维;黑帽是谨慎帽,代表负面思考,意味着谨慎与批判,戴上黑帽思考问题能发现事物的消极因素,阐述事物不正确或不可行的依据,并作出评价;黑帽是理性判断的思维方式,是评判性思维的代名词,案例课上带上黑帽思考,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蓝帽是指挥帽,代表冷静思考,其功能是指挥其他思考帽,控制各帽的使用顺序、规则和管理整个思考过程,并负责做出结论。案例教学中带上蓝色思考帽,可以使学生从所思考的问题抽身出来,随时对整个思维过程进行观察、调整与控制,把握讨论时间,避免偏离主题,使案例讨论更有效率[4]。次,即次序、排序。案例分析讨论时,思考帽既可单独使用,也可序列组合使用。单独使用,如护理评估时运用白帽思考,通过患者客观真实的健康资料,可帮助学生获得对患者健康信息的全面了解;护理评价时运用白帽思考有利于学生以患者目前所达到的健康状态为依据,客观判断护理目标是否实现;序列组合使用,如护理诊断时红蓝组合使用以及护理计划与实施中红、黄、黑、绿、蓝的组合使用。在案例教学中思考帽序列组合使用效果较好,组合使用时序列一般无定式,以能否有效解决问题为前提,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组合排序即可。如护理计划中红、黄、黑、绿、蓝的组合使用使护理计划从红帽直觉感性的想法,经过黄帽与黑帽理性的分析研究、再到绿帽创造性的补充完善,最终蓝帽的确定制订,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经过各思考帽的分析论证,有效地保证了护理计划的合理、严密、可行。(2)分析、讨论、制图:各组在组长的主持下围绕案例,以问题为核心,以护理程序为框架,运用层次思维方法深入展开分析和讨论,并认真制作具体详尽的层次思维图,此过程历时约50min。(3)成果汇报:各组按分组顺序,由组长结合案例依次对本组的层次思维图进行详细的陈述与讲解,通过思维图的展示进行成果汇报,此过程历时约40min。(4)总结评价:一级评价:即学生自评,成果汇报结束后,各组通过认真阐述本组案例学习的思考路径,总结本组的层次思维图所能解决的护理问题与不足,客观评价本组层次思维图的优缺点;二级评价:即小组互评,自评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依次对4个组的层次思维图进行集中分析、讨论,在探讨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着重找出各组层次思维图的优点与长处,缺点与不足;三级评价,即教师评价,结合一、二级评价的结果,教师针对各组层次思维图的合理性、可行性及有效性分别给予客观评价,对优点与长处予以肯定与表扬,对存在的问题及缺陷提出修整意见。各组以意见为导向,对本组的层次思维图进行认真修改完善。此阶段历时约50min。
1.1.3.2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即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按部就班地对案例进行“平铺直述”式的分析探讨,具体方法为:教师报告案例;各组收集患者的健康资料进行护理评估,确定患者现存的或潜在的护理诊断/问题,并制订护理计划;各组长依次总结汇报。
1.2评价课程结束后,师资组对两组统一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1.2.1理论考核师资组统一组织命题、编排试卷,并详细制订评分标准。试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理论,主要考核学生对儿科护理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共计60分;第二部分是案例分析题,共两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护理程序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共计40分。两组均使用同一试卷及评分标准。依据得分≥90%×总分为优,80%~89%×总分为良,60%~79%×总分为中,低于60%×总分为差,对两组的理论考核成绩采用分级评价:即基础理论部分≥54分为优,48~53.4分为良,36~47.4分为中,<36分为差;案例分析题≥36分为优,32~35.6分为良,24~31.6分为中,<24分为差;综合成绩(即基础理论成绩与案例分析成绩之和)≥90分为优,80~89分为良,60~79分为中,<60分为差。
1.2.2问卷调查
1.2.2.1问卷设计问卷由师资组就案例学习的目的、方法、预期效果等各项问题对学生进行访谈,结合对本科学生核心能力[5]相关文献设计而成。由从事护理教育、护理管理、流行病学、统计学的6名专家对问卷内容进行审阅,经小样本预调查测试后修订而成,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87,内容效度比CVR为0.8。
1.2.2.2问卷内容问卷包括教学效果(9条)、学习效果(5条)、课堂效率(3条)及职业态度(3条)4个方面,共20个条目。各条目按Likert5级评分法计分,即非常同意5分,同意4分,不一定3分,不同意2分,非常不同意1分,满分共计100分。
1.2.2.3问卷发放课程结束后,由研究者向两组统一发放问卷,采用统一指导语,学生单独逐项填写,统一收回。共发放问卷81份,收回81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81份,有效率100%。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比较两组学生考核成绩及对教学方法评价的差异。
2结果
2.1两组理论考核成绩(表1)
2.2两组对教学方法的评价(表2)
3讨论
3.1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框架,有效提高了学生案例教学的效率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在教师的主持下,学生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按照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护理评价的步骤对案例进行“程式化”的分析探讨,教学过程按部就班,缺乏新意,难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与热情;同时,由于成绩或性格等原因,案例课上学生的表现也千差万别,一些成绩较好,善于表现的学生,往往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成为课堂的主角,而一些学生由于成绩较差或由于自身不善言谈、畏惧争论,而不敢参与发言与讨论,被游离在课堂活动的边缘,成为尴尬的配角;学生表现的差异大大降低了讨论参与的广度[4],使教学过程易被少数人把持,不能集思广益,展开全面分析与充分讨论。另外,个别教师对案例教学缺乏认真的准备,没有规范严密的教学计划,易使案例教学无章可循,陷入混乱,不能对学生的思考进行科学的思维引导,易使讨论陷入偏题,或成为“流于形式”、“走过场”[4]。以上种种因素大大降低了案例教学的效率及效果。“六顶思考帽”层次思维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案例教学的不良现象,该教学方法通过严密的教学设计,保证了案例教学有章可循,有条不紊的顺利开展;思维的“层”“次”结合,为学生参与案例讨论提供了思考角色,建立了思考规则,学生运用此方法进行有规范的、有约束的思考,避免了天马行空,离体偏题;层次思维与护理程序的有机结合,为学生的案例讨论提供了一个全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框架[6],促进了学生从多角度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加强了学生对患者健康状况的全面了解,确保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更全面、判断更准确、讨论更充分,为进一步提出护理诊断、制订护理计划、实施护理计划及评价等工作提供了可靠保证;另外,层次思维有助于引导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转换思考角度,将无意义的争论变成集思广益的创造,避免以自我为中心,减少争议与对抗,节省时间,提高案例教学的效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理论考核案例分析成绩与综合成绩的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
3.2有利于增强案例教学的课堂效率,提高案例教学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对教学效果、学习效果、课堂效率及职业态度的评价均优于对照组(P<0.01)。“六顶思考帽”思维方法与护理程序相结合并运用于案例教学,有利于突出护理学临床专业课特点,增强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如绿色思考帽),使学生变得富有创造性,促进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如黑色思考帽),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教学方法逻辑性强,以报告案例———分析讨论、制图———成果汇报———总结评价为教学思路,通过典型案例,以护理程序为框架,引发学生思考,有利于突出重点、难点,帮助学生解惑释疑,促进思考,从而有效地提高案例教学效果;思维层次图的设计制作,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学生以问题为中心,以自身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翻阅教材、查阅文献,对各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等得到培养锻炼,学习效果得到明显增强;成果汇报展示环节刺激学生积极发言,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课堂效率;层次思维与护理程序相结合的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系统、严密的学习路径,从收集患者健康信息(即护理评估)———针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与判断(即护理诊断)———制订细致、完整的护理计划———详尽具体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缜密而连续的护理工作,不仅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职业精神与责任感,而且使学生对护理职业有了更深刻、更客观的认识,护理不再是打针输液的“苦差事”,而是以专业理论和技能为支撑,可以为患者减轻痛苦,解决健康问题的事业,从而增强了学生对护理职业的认同感和从业志向,职业态度得到提升。
篇7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传染病护理学;建构主义;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传染病护理学作为临床护理学中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是现代护理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传染病疾病谱已发生巨大的变化,经典传染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典型病例少见[1],加之该门课程课时较少,临床见习也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这都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传染病护理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了教学效果。为了解决传染病护理学教学中出现的困难,考虑到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内容的特点,笔者尝试将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运用于传染病护理学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按照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成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4年制护理学2013级3个班级护生(共174人)为观察组、3个班级护生(共170人)为对照组,两组护生均在前期学习了基础医学和护理专业基础课程后于第3学年进入到传染病护理学的学习,其年龄、前期各科学习成绩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两组护生均由同一教师授课,所采用的教材、教学大纲、学时数均一致。对照组护生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观察组护生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即在学习传染病护理学总论之后,学生对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常见症状与体征的护理已有了初步了解,再选取各论中难度大、内容多、重要且适合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疾病专题(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狂犬病、肾病综合征等)开展支架式教学。具体教学设计如下。1.2.1.1搭建脚手架,创建情境根据每个疾病专题的具体学习任务,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搭建脚手架,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再通过特定的情境,将学生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不断地扩展其知识网络。例如学习“艾滋病”专题时,先告知学生该疾病板块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再播放一段艾滋病的公益视频宣传片“爱在阳光下”,搭建出传播途径支架,学生在已学论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掌握艾滋病传播途径后自然攀升到更高层次的支架,即根据传播途径掌握如何切断传播途径以预防艾滋病,再假设一种工作情景,即同学们在实习或工作过程中不小心被艾滋病病人污染的针头刺伤后该如何处理?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被感染?通过该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这一疾病板块的另一个重点内容:艾滋病的传染源、应急预防措施和诊断要点。1.2.1.2独立探索在建立概念框架的基础上布置任务,让学生根据课前的思考问题自行查阅资料、解决问题。教师则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如在“病毒性肝炎”专题,提供《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统计年鉴》等相关线索,指导学生对相关资料进行筛选、甄别、提炼,刚开始可以给学生多一些引导帮助,以后探索由学生自己完成;最后要做到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1.2.1.3互动学习将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搭建学习组内支架,并设定组长。每组指定某个(些)知识节点,组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知识节点进行充分讨论和交流,以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共享与交流,共同把教学中困难的、模棱两可的问题协助解决,使之形成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并进行总结汇报。而其他小组成员(包括教师)并不是单纯地接受汇报,而是主动地发表不同看法,提出异议,在释疑与辩论中逐步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1.2.1.4效果评价包括对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学习小组对个人的评价以及教师对学习小组讨论形式及结构的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的能力、协作练习中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3个方面。1.2.2教学评价1.2.2.1期末综合成绩综合成绩包括期末理论成绩(占70%)和病案分析(占30%)。两组学生均在学期期末同一时间采用同一试题进行闭卷考试,试题按照传染病护理学课程考核大纲要求进行命题,内容覆盖了所学习的所有章节,难易程度适中。病案分析均采用相同病案、相同评分标准在课堂上完成。1.2.2.2教学满意度问卷在咨询护理教育相关专家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传染病护理学教学效果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参与度、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和总体满意度7个方面,每个条目按Likert5级评分法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5个等级,分别计5分、4分、3分、2分、1分。问卷调查时采用统一指导语,以匿名方式填写,护生答完后立即收回,共发放问卷344份,收回有效问卷34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1.2.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的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两组间比较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生期末综合成绩比较对照组护生期末理论成绩为81.05分±6.77分,观察组为85.46分±6.3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54,P<0.01)。2.2两组护生对教学的满意度比较(见表2
3讨论
3.1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者倡导的教学方式之一,来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在参与智力活动时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另一个是儿童自身能力问题,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即是“最邻近发展区”,也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搭建起一个知识的“脚手架”,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对高层次的知识进行构建,在获得高层次的知识后,再次通过“脚手架”构建更高层次的知识[2]。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支架的支撑作用不断地把知识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支架式教学主要由搭建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几个环节构成。
3.2支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及应用考
试成绩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评定教学方法是否有效的重要参考依据。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生的理论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王雅莉等[3]研究结果一致。在传染病护理学的支架式教学中,教师立足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并提供范例支架、问题支架等一系列教学支架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则通过支架的支撑作用不断地将知识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促进学生知识的不断迁移,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收获新的知识;同时,通过小组协作学习、课堂发言和效果评价等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因而能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3.3支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满意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生对教学满意度评价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李玲等[4]研究结果一致。在网络化、信息化的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理念及学习方法也发生了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学生学习的需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教学满意度不高。而支架式教学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个人观点为出发点,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帮助者[2,5]。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评估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搭建支架,让学生进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在课下认真查阅相关资料,主动探索新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参与度,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此外,通过课堂内外的小组协作学习,针对相关主题展开讨论、总结和凝练,以及课堂上的总结汇报,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活跃了课堂气氛。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学生在对“培养了创新意识”方面赞同度较低,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是围绕教师课前提供的教学支架展开学习,讨论也相对局限于老师已经设置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可能为学生长期适应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时未能很好地转变学习观念,难以打开视野去探索前瞻性知识或提出新的问题,这也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引导的方面。3.4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展望支架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但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指一味地把教学过程完全交由学生自行完成。由于学生长期适应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及年龄、心智、学习经验等因素的限制,若让其完全独立地进行学习活动,教学效果不仅难以保证,而且还有可能引发学生的畏难情绪,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在独立探索、协作学习阶段,学生主要会通过互联网进行资料的收集,但是网络资料良莠不齐,如何推荐可靠的工具,指导学生在纷杂的资料中进行有效的筛选和甄别也是教师需重点引导的内容。将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传染病护理学教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学满意度,但在应用过程中也有个别学生反映由于课时较少,课下学习任务较重,增加了学习负担。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案,合理分配时间,同时加强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只有师生共同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体现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优越性,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毅,余永胜,汤正好.传染病学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4):661663.
[2]贺一革.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科护理学教学方法设计[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9):6566.
[3]王雅莉,骆亚莉,舍雅莉,等.“支架式”教学模式在病理生理学教学改革中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9):108109.
[4]李玲,沈翠珍,沈勤.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护理专业健康评估课程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3,10(12):537539.
篇8
关键词:三明治教学模式;基础护理学;理论教学
1临床资料、方法
1.1样本资料
选择2018年3月2019年4月进行学习的100例学生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样本例数各50例。常规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20~24岁,平均年龄(22.36±0.07)岁。实验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20~25岁,平均年龄(22.42±0.08)岁;两组样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可进行下一步的验证。
1.2方法
所有的学生均需要学习16课时的基础护理理论课程。常规组行两班合堂上课的形式,即采用传统教师授课的形式,按照教学计划,从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角度进行教学,结合相关知识及临床实际对学生进行课程讲解。实验组实施三明治教学模式,详细方式为:A.将两个班级的学生分成5组,分别命名为1、2、3、4、5,每组10名学生,给予学生编码,放置1~5组的号码牌,学生进入教室随机领取一个号码牌并根据编号坐下。B.以术后护理为例,该单元涉及的课程共计6个课时,分别为铺麻醉床、生命体征监测、吸氧、吸痰、留置导尿管的护理等内容,一共可以分成3次授课,第一节课为铺麻醉床、生命体征监测;第二次课为吸氧、吸痰、留置导尿管的护理;第三次课为静脉输液、饮食护理,每次两个学时,1个学时不得少于120min。以第一次授课为例,教学过程如下:带教老师可以通过问题的形式进行课程的引出,问学生术后需要对患者进行的常规护理操作有哪些?要学习什么?之后列举不同外科手术患者的病情特征,指导学生自我思考应当对患者进行哪些基础的护理,最后根据教学目标提出6个问题:①怎么为患者铺设麻醉床;②生命特征的表现,包含了哪些指标,指标特征对患者的意义;③什么是体温,体温的特征和测量方式等;④什么是脉搏,脉搏的测量方式;⑤什么是血压,血压的测量方式;⑥什么是呼吸,呼吸的特点和测量方式。带教老师将以上6个问题分配给6个小组,每个小组回答一个问题,组内进行讨论。C.重新组成新小组,组员先汇报小组讨论环节的结果并交换进行讨论,听取别组的意见。D.交叉学习完成后,所有的组员重新回归到自己所在的小组,并将本组的意见和他组的意见进行融合,对本组提前制订好的问题进行总结和讨论,选定两名代表,其中一名进行陈述,另外一名进行书写,每组汇报2~3min。E.集中进行总结汇报后,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的难点和不适进行讨论,对课题和6个问题进行全面深层讲解,对各个问题的结果进行补充和总结。F.建立“金鱼缸”:带教老师需要依据所学内容提出一个实际的临床案例和问题,检验学生本堂课的学习效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所有学生中随机抽取6名学生组成新的小组,就指定位置进行讨论,其他学生可以进行围观并适当参与讨论。G.带教老师需先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答案例中涉及的问题。H.学生就本节课程的内容、学习收获、心得等进行反馈,反馈时间不得少于10min。I.带教老师依据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并布置作业,让学生查阅文献,知晓生命体征监测、护理工作的意义和相关技术的进展。
1.3观察指标
(1)采用医院自制的问卷对两组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核心能力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证明教学效果越理想;(2)分析两组学生的考核成绩;(3)分析两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涵盖4个维度:自我管理、学习合作能力、学习动机及信息素质,总评分0~150分,分值越高说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越好;(4)分析两组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水平,涵盖6个维度:教学形式、教学技能、教学态度、课堂气氛、师生交流、实习安排,每个维度满意度评分为0~10分,分值越高说明学生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7.00进行数据核算。两组评判性思维能力、核心能力以(x珋±s)表示,选择T值检验,两组考核成绩以(%)形式计算,选择χ2值进行检验,P<0.05作为评比,说明数据存在同质性。
2结果
2.1两组评判性思维能力、核心能力对比实验组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核心能力均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存有同质性(P<0.05),如表1所示。2.2两组考核成绩对比实验组成绩大于90分和80~90分的人数均高于常规组,实验组成绩低于80分的人数也比常规组少,组间存在差异(P<0.05),如表2所示。2.3两组自主学习能力对比实验组的自我管理评分、学习合作能力评分、学习动机评分、信息素质评分及自主学习能力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如表3所示。2.4两组对教学的满意度水平对比实验组的教学形式评分、教学技能评分、教学态度评分、课堂气氛评分、师生交流评分及实习安排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如表4所示。
3讨论
基础护理学理论教学是护理带教当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护理基础性的理论知识,从而为实际的临床行为奠定基础。三明治教学属于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系统性教学活动,和传统教学有所区别,建立了教师引导师生讨论共同总结深化主题的双向和多项互动的模式,以临床实际作为教学计划为学生制订趣味性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有序的教学框架,确保了教学的顺利开展。三明治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完成知识和技能目标,还要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方法和态度等,要求教师能够在备课的时候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紧密联系,认真规划教学内容并制订教学计划,从而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明治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为前提,应用探究式、自学式、讨论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自身具备全面的基础护理学知识,认真学习,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改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应用心理学、沟通和交往等知识为学生创建自主合作的良好氛围,学生间能够互帮互助,关心对方,主动配合教师开展教学,培养小组凝聚力,让学生养成提前学习的习惯,主动查阅文献,这更有利于知识点的掌握。本研究中,实验组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评分、核心能力评分均高于常规组,组间存有同质性(P<0.05);实验组成绩大于90分的占比高于常规组,成绩低于80分的占比低于常规组,组间数据存在差异(P<0.05);实验组的自我管理评分、学习合作能力评分、学习动机评分、信息素质评分及自主学习能力评分均高于常规组,组间数据存在差异(P<0.05);实验组的教学形式评分、教学技能评分、教学态度评分、课堂气氛评分、师生交流评分及实习安排评分均高于常规组,组间数据存在差异(P<0.05)。以上数据说明三明治教学模式在基础护理学理论教学中的实施价值显著,能够提高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核心能力,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值得推广于今后的临床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杨莉,柳秋实.三明治教学模式在基础护理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08):572-576.
[2]柴哲.三明治教学模式在基础护理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19,(04):110.
篇9
关键词:“知―信―行”模式;蒙授本科生;兴趣;教学实践
目前,在我国护理专业的教育体系课程中,职业防护教学工作还没有全面展开,导致护理专业本科生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不能充分地进行职业暴露的防护,从2014年6月起,对本院全日制蒙古语授课护理专业本科学生(简称蒙授护生)运用“知―信―行”模式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岗前职业防护教学实践,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一、一般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次“知―信―行”模式应用于蒙授护理专业本科生的岗前职业防护教学课程中,研究对象为本校护理学院2010级蒙授护理学本科生,2010级78名蒙授本科生为实验组,采用“知―信―行”岗前培训方法;对照组由2009级68名蒙授本科生组成,采用传统岗前培训方法,主要针对操作技能的培训。实验组与对照组岗前职业防护教学前对职业防护认知水平和掌握情况无明显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
对照组在前期岗前培训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技能培训,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对护士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实验组采用“知―信―行”模式进行岗前职业防护教学,主要的教学活动包括:(1)对“知―信―行”模式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2)对护理专业岗前职业防护展开专业教学。对两组学生应用不同教学方法进行岗前培训所取得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录入、核对以及统计分析实验数据,运用t检验和X2检验。
二、结果
实验组在“知―信―行”模式干预下学习,对照组在常规模式下学习,分别学习相关的职业防护知识技能。以戴手套方法及戴手套执行的具体操作(a)、正确拔针与进针的方法(b)、体液溅入眼、发生锐器伤后伤口处理流程(c)为对比内容,两组学生正确掌握学习内容的情况见表1。
在岗前培训前后分别对实验组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包括职业防护知识、职业防护态度、职业防护行为三个方面,各部分分值100分。实验组学生应用“知―信―行”模式前后对职业暴露相关内容掌握情况的比较见表2。
统计结果表明两组差异显著(P
三、讨论
“知―信―行”模式是改变人类健康相关行为的模式之一,也是一种行为干预理论,它是心理学理论在医学中的应用,19世纪60年代由哈佛大学教授梅奥提出,1988年高曲曼在其主编的《健康行为》杂志中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理论。“知―信―行(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KABP或KAP)”是知识、信念、态度、行为的简称。它将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三个连续过程,即知识―信念―行为。这一理论认为,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信念、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这样,“知―信―行”模式便从医学和心理学进入教育学的领域。
本次实验在2014年6月进行,实验完毕之后,教师对实验进行了评估,并将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公布数据结果。班级人员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并由实验组进行一次汇报。在和2009级未加入“知―信―行”模式教学的比较中,2010级的学生在职业防护上的认知和行为都有明显提高。在讨论与汇报的过程中,78名蒙授护理专业本科生对学习结果皆有心得,学生一致认为,在岗前职业防护的学习过程中,“知―信―行”模式的干预对学习有明显的效果,并热衷于把这种模式引入今后的临床工作当中。
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对“知―信―行”模式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对护理专业的岗前职业防护展开专业的教学。在本校蒙授护理专业本科生的教学中,自2014年6月起,在岗前培训之前和岗前培训中加入“知―信―行”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引导班级上的78名蒙授本科生掌握岗前职业防护的必要理论知识。在理论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对“知―信―行”模式在职业防护中的应用产生了兴趣。同时,根据临床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制订岗前职业防护教学内容,包括职业防护知识及职业防护技能两个部分的教学。职业防护知识依然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在本校展开的针对2010级护理学蒙授生78名学生的“知―信―行”模式在岗前职业防护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知―信―行”模式可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汤琪春,胡清,陈艳.护生岗前培训中开展职业防护教育的效果观察[J].护理管理杂志,2011(6):434-435.
篇10
护士核心能力是指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在护士的能力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包括八项能力:评估和干预能力、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领导才能、教育能力、知识综合能力。毕业实习是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护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然途径,是培养护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向专业化角色转变的开始。通过创新护理教育理念,更新护理教育目标,改进护理教育实践,开展护理教育科研,就能在护理实习过程中培养护士核心能力。
关键词:
实习管理;护士;核心能力
护理教育是职业教育,其目的是为护理职业和护理劳动力市场培养不同层次的护理人才。然而,由于知识本位的教育思想深深影响着职业教育,所以在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据一些研究表明,目前,护理毕业生存在专业知识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缺乏实际工作能力和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问题。同时,由于医学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增长和更新速度地加快,护理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护士核心能力是指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在护士能力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它亦是不同专科、不同职级、不同岗位护士在担当专业护理工作中各种预期角色时,为确保完成专业性工作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总和。
这种核心能力足以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符合职业道德规范的护理服务,它包括八项能力:评估和干预能力、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领导才能、教育能力、知识综合能力。毕业实习是教学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是护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然途径,是培养护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向专业化角色转变的开始。因此,在护理实习过程中培养护士核心能力势在必行。
一、创新护理教育理念,在护理实习管理中渗透护士核心能力培养
护士核心能力培养是由美国科罗拉多护理学院的Lenburg提出的一种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出发点的教学模式。我校应融合国内外护理教育理念,制订出能体现护士核心能力培养所需的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确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以培养核心能力、提高素质及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实现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同时,我校还要强化护理实习的地位,通过培养实习护理学生的核心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实践意识,使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起来,并通过独立反思与合作研讨解决真实、复杂的实践问题,主动建构护理专业知识,发展护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护理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能力、气质去研究病人和护理,把理论知识内化为实践知识。
二、更新护理教育目标,在护理实习管理中体现护士核心能力培养
护士核心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是以实际工作所需的能力为导向,提倡重组课程体系,在教学中注重能力目标的设立和多种先进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结合科学的能力测评手段,达到有效提高学生护理核心能力的目的。但是,界定出核心能力并不是最终目的,使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才是课程设置的关键。通过临床护理专家和教师的探讨,对护理实纲进行修订,我校拟订出护士核心能力护理实习目标:①评价和干预能力:对病人进行评估和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②交流能力:在不同场合(医院、社区等)与病人进行有效地交谈,运用计算机获取信息,正确书写护理计划、相关报告及论文;③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多渠道获取病人的信息,发现护理问题,提出护理措施,并进行一定的科研活动;④人际交往能力:在与病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对不同文化背景与风俗习惯的尊重,并具备一定的道德伦理和法律观念;⑤管理和领导能力:评估各项资源运用的合理与否,并提出改进建议;⑥教育能力:对病人进行健康指导;⑦知识综合能力:在护理过程中综合运用学过的相关知识。
三、改进护理教育实践,在护理实习管理中进行护士核心能力培养
为了保证顺利完成护士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除了沿用传统带教方法,还可以增加形式多样的临床教学方法。如以病人为核心的病例教学法。首先,以病人为核心,进行病例采集;其次,针对具体病情提出护理诊断,制订护理措施,书写护理病历;第三,展开实习小组讨论,遇到问题及时反馈,带教教师充分给予指导,并检查病历书写情况;最后,经过综合分析,带教教师予以详细解答。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评估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掌握正确的护理病历书写及汇报病情的能力,让学生做到护理病历书写规范、用词准确,提高学生的语言沟通与表达能力、解决病人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熟悉临床复杂的护患关系。如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首先,教师强调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其次,科室选择较典型和临床常见病例,带教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指定内容,并查找资料。科室为学生提供资料查询的平台,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等多种途径查询资料;接下来,带教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分组讨论,先分析总结各组的学习结果,集中整理学习资料,每组确定1~2个解决方案;最后,全体科室实习生集中讨论学习,以问题为中心,探讨临床护理问题的解决方案。科室教学干事主要是引导和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从而使学生在分析问题、查找信息、解决问题等过程中强化护理基础理论,促进临床护理相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增强学生计算机信息检索及知识整合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从而培养护理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开展护理教育科研,在护理实习管理中强化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护理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