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特点范文

时间:2024-01-12 17:39: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学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学特点

篇1

【关键词】经济学教育 中外比较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008-03

【Abstract】Overseas economics education has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in the specialty setting, curriculum setting and teaching method. Economics education in China has some weakness, such as too detailed and narrow specialty setting, curriculum lacking support of related subjects, and teachers’ weakness in teaching. We should learn from the foreign countries, set specialty and curriculum reasonably,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strengthe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and standardize the evaluation system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 words】Economics education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Education method

随着经济社会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经济学人才的需要在内在素质和知识结构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对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类专业本科生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培养的好坏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经济学类本科生的教育模式入手,先分析了国外经济学本科生培养模式的特点,进而总结了我国经济学本科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和不足,最后指出了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国外经济学教育的特点

1.专业设置

在美国,报考本科时并不报考哪一个专业,而只报考哪一所学校,学生入校一年以后才选择主修专业。美国的本科生教育总体来说偏向于综合素质教育。主修专业并不具体到诸如国际金融、财政学、保险学这样的细分学科,而只是在经济学、政治学、数学等大类中选。美国本科教育通常分为两轨:一个是普通轨,另一个是优等轨。普通轨的学生一般不需要写毕业论文,而对优等轨的学生要求高一些,除了需要撰写毕业论文外,还为他们单独开一些课程。因为有一流的经济学家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比较规范,特别是在主要的研究型大学中。

德国大学的本科教育与硕士生教育是结合在一起的。德国大学内不设学士学位,学生获得的第一个学位相当于我国的硕士学位。大学学习分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和专业阶段。基础阶段相当于我国的本科教育阶段,专业阶段相当于我国的硕士生阶段,把二者结合在一起,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级的专门人才。德国大学内经济学类专业分支少,但专业覆盖面广,主要开设4类经济学类专业,分别是国民经济学、企业经济学、经济学和经济教育学。

2.课程设置

美国的经济学本科一年级实行通才教育,即学生必修公共课如各国文化、历史、生物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等,这些课程属于一个受教育的人应当具有的知识。这意味着美国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往往要上很多其他学科的课程,防止学生过早偏科。二年级选主修专业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首先必修中级宏观、中级微观、计量经济学(包括概率统计)、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等课程。此外,还需选修一些专业课程。

美国大学的专业课程数量众多,具备很强的选择性。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系开设的本科课程包括: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微观经济学理论及其数理分析、宏观经济学及其数理分析、价格系统的描绘和分析、计量经济学模型及预测等。这些课程设置体现出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系重视数理经济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学系开设的经济学课程多达百余门,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经济政策分析、劳动经济学等。课程设置数量越繁杂,就越能给学生以更多更灵活的选择,越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经济学理论学习和具体应用的相互结合,也越有利于任课教师把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兴趣结合到具体的教学中去。美国高等院校通常每年都要淘汰5%左右的与社会发展要求不符合的旧课程,增加9%左右的新课程,从而不断使课程推陈出新。弹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有利于解决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与社会需要的矛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德国的大学内,除了经济教育学专业增设教育类课程外,所有经济学专业的基础段课程基本一样。基础段课程以必修课为主,学生对课程内容和教授人选基本没有选择性,从而保证让所有的学生具有扎实和较为一致的经济学基础。专业段课程的选择余地较大,不同专业学生可以跨专业选择课程,即使是同一专业,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未来的就业倾向选择不同的课程。

3.教学模式

国外大学非常重视经济学基础课的教学。大量经济学研究者,从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到一般教授,都活跃于教学一线。在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等高校的经济学系任职的全职教授,也都亲自给本科生上课。他们在向学生传授经济学知识的同时,还以自己的学术成就和个人魅力影响着学生。一流的师资力量为培养经济学人才提供了基础。日本的大学一方面鼓励大学教师到企业兼职,同时也聘请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成功人士来学校讲学,为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开辟了途径。

国外大学注重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美国的大学教师在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置和考试形式的安排等方面享有充分的自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不会对学生进行大量知识的灌输,而是采取实验、案例、讨论等形式多样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很多专业课程都是小班授课,讨论气氛很活跃,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扮演主要的角色。教师的课堂教学不是照本宣科地讲授知识,让学生拼命记笔记,而是注重让学生阅读、思考和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灵活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国外大学课前和课后的阅读量巨大。美国的大学教师在课堂讲授结束前,通常会推荐若干参考书让学生课后阅读,以巩固和扩充知识,并为下次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讨论的内容是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且往往是该门课程考试的主要内容。学生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充分准备,这样,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其积极主动性,既能使他们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在美国一些高校非常重视学生是否具备融会贯通、动手实践的能力。美国高校的学术气氛非常浓厚,经常举办各种学术讲座,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组织有关专家定期座谈,让研究生给本科生介绍他们自己做科研的体会,让学生开阔眼界,了解某一学科的最新发展,获取本门学科的最新信息。学校还为大学生从事科研创造有利的条件,如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经费,让学生使用高校的计算机系统,实验室24小时向学生免费开放,以激发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开展各种科研活动。

二、我国的经济学人才培养现状

从现有的我国高校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各高校普遍在教师结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人才培养效果。

从专业设置来看,显得过于细化和狭窄。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高校经济学类专业点的增加,经济类专业的划分也越来越细,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单一,缺乏灵活性,仅局限于满足某一个特定的部门或岗位的需要。长期以来,经济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之上,强调专业与工作岗位的“对口”,试图把学生培养成从事某一部门工作或完成某一岗位职责的专家。这样的专业口径设置过于狭窄,导致学生无法获取广博的知识,缺乏知识的综合性和岗位的适应性。学生毕业后所能胜任的岗位已按照培养目标予以定格,择业上受到极大的限制。目前,有的大学已开始对专业口径和培养目标设置过窄问题进行尝试性改革,在本科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逐渐由学年学分制过渡到自由选课学分制以及弹性学分制。

从课程设置看,与细化的专业设置相对应的是针对性极强的专业课程设置。当前,经济学各个分支之间的交叉欠缺,而且经济学学生对于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法学和自然科学等系统知识了解甚少。大学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对经济学类专业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不够。具体表现为:一是经济专业课程与非经济专业课程比例失调,非经济专业课程的设置无论在量上还是质上都不够。经济学专业必修课程设置偏多,选修课程偏少,必修课程范围过窄,可选择性不大;二是在公共课程中过分强调外语的作用,轻视其他诸如体育、大学语文等课程的倾向,未强调各类课程在整个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导致学生学习上“偏科”等不平衡现象产生。

从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来看,侧重于课堂教学和闭卷考核,满足于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现有的经济学课程大部分都是灌输式的讲授,学生来不及消化,课堂教学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缺乏联系实际。由于学校缺乏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只有少数学生能真正进入企业或事业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和实习。有些学生往往忙于求职或考研,无心从事深入的社会实践活动,实习的效果并不显著。

从师资队伍来看,当前高校拥有高学历的青年教师不断增加,这对于高校教育引入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需要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作为支撑,这使得青年教师很难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另外,很多学术造诣高的教师或从事专门领域研究的学者很少与学生交流,学生很难从他们身上汲取营养。

三、对我国的启示

1.淡化专业界限,缩小专业差异。

经济学教育应淡化专业界限,缩小专业差异,强调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融会贯通。可以考虑用单一的专业格局代替原来的多专业格局,实行经济学学科专业融合。将经济学科作为一个专业进行招生和培养,使学生接受更加广泛知识的“无领域”科类的教育。学生入学后的前一两年全部接受基础课程学习,进入高年级后,接受专业课程学习,即对所有入学新生事先均不确定专业方向,根据学生入学后的情况确定专业方向。此外,逐渐改变单一的学科培养制度,建立富有弹性的主辅修、双学位等修读制度。

2.完善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课程设计应与国际接轨。

现在经济学学科的课程设置侧重于专业化理论教育,还需要适当扩展基础课程覆盖面。在公共基础课方面,学生的课程设置还要适当增加理工类、人文思想类的课程。构建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体系,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加厚通识教育课程、夯实学科基础课程、精炼专业主干课程、扩大专业选修课程、完善实践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优化设置中,既重视经济理论的学习,又突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既重视学科课程,又重视社会实践课程。同时为学生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数学类课程、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基础课程适当增加学时数和课程深度。

3.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提高经济学教学效率和整体水平的关键举措之一。在教材选择上优先选用国外优秀教材。欧美的经济学教材较为系统、科学和生动,案例多,知识更新快,能够及时结合经济学学科发展前沿加以完善。推广和借鉴其他学科和国外大学的先进经验,始终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处于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位置。

4.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经济学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性环节。应将实践教学作为完整的教学体系纳入培养方案,与理论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实践教学内容应不断更新,实践教学体系应不断完善。

5.创建师资建设机制,优化师资队伍。

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是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授课技巧,通过言传身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改善经济学专业教师学缘结构,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策略,积极加大教师的培训和深造力度,并做好引进人才的工作。

6.规范对教师和学生的考评制度

对于教师教学采取诸如学生评议、同行评议和专家评议等方式进行考核,以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实行严格的中期考核制度,并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考核形式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如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加强对社会实践、论文写作、团队活动以及社区交流等活动的考核,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丁浩.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市场周刊,2008(10)

2 刘辉煌、李峰峰.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的国际比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6)

3 钱颖一.经济学科在美国[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6)

4 孙静、柯美录等.国外经济学本科生培养模式研究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发――以劳动经济学专业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

5 唐志良、刘建江、杨海余.经济学学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3)

6 王艳.中日经济学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现代日本经济,2005(2)

篇2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 教学特征 教学方法

宏观经济学,是普通高等学校经济管理及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也是其他经济专业课程的基础。通过对宏观经济学中的重点理论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精华,并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正确运用所学到的宏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理解实际生活中经济现象的内在规律和各种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但是,由于宏观经济课程理论性较强。教师教学比较困难,学生学习较为吃力。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结合实际教学中的体会,对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一些探讨。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典型特征及问题

1.宏观经济学的课程基本上是围绕着一个总量(GDP)、三大模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和四大问题(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来进行教学的体系。虽然其体系较为清晰,但是,目前国内的宏观经济学的教材大多是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基础上编写的,而宏观经济学的许多规律主要隐藏在大量的数据之中。很多原理在经过归纳总结后,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目前,宏观经济学这门课主要是给大学二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程,此时的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还没有一个清晰地认识,对于这种纯理论性的知识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另一方面,课时安排比较紧凑,一般只有40到50课时。而且内容相对较多,再加上学生对西方经济发展本身就缺乏了解,给教学上带来困难。

2.宏观经济学中对不同模型的分析学习,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宏观经济教学基本上是以老师讲授为主,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大都是被动的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实际分析的能力差。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假设、核心概念和分析方法为我们研究经济问题提供了共同的准则和通用的工具。那么,首先,要求学生要掌握好这些假设和方法,而掌握了这些知识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目的就达到了,经济学首先要能够解释经济现象。其次,能为解决经济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后,还要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对教师而言要做到“对专业中得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而学生也应具备微观经济学的知识以及较高的应用数学能力,同时密切关注实际生活中的宏观经济现象,学会对其分析。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目前。在高校中常用的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主要如下几种: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等。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要考虑到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学生大多数是低年级的学生,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在选择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时候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是否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是否符合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很多学生在接触宏观经济学之前。就已经认为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纯理论课,而且非常枯燥。一些学生是带着厌烦甚至是畏惧心理来上课。因此,第一节课就显得尤其重要。而宏观经济学,也是一门理论和实际联系的相当密切的课程。当前世界经济萧条这一事例,就可以作为一个较好的案例来启发和带动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学习。

可以给学生介绍经济萧条是由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所导致的,而金融危机又是美国的次贷危机而直接引起的,通过这种因果关系,在介绍的过程中提出相应的问题,比如,对于企业和消费者来说,银行利率的降低或增加对生产者的生产和消费者的消费来说意味着什么?为什么美国的次贷危机会导致全球的金融危机?为什么金融危机会导致经济萧条?经济萧条的实际表现有哪些方面?世界经济萧条对我国的经济有何影响?世界各国采取了哪些宏观经济措施来应对经济萧条,这些宏观经济措施是如何来影响实体经济的?

一年多来。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一直是为世人所关注的话题,因此,一般学生都已或多或少的了解到危机的一些情况,所以,学生对这些问题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当然,有的问题则需要老师引导,有些问题则会出现不同的答案,这就要求学生进行讨论,最后,由老师给出正确的答案。讲述经济萧条的成因。提出这些问题,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回到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上来。而老师在讲解金融危机的成因和经济萧条的克服方法。以及学生在回答教师的各种提问时,就已经在开始涉及到宏观经济学的课程中的几个基本方面,即一个总量(GDP)、三大模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Is-LM模型、AD-AS模型)和四大问题(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的内容。

通过对经济萧条原因和经济振兴政策的介绍,使学生达到共同参与的目的,这时,就可以给学生介绍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基本布局和基本内容,同时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要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而且要通过学到的东西,对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利用模型进行分析。

篇3

本文作者:王秀卿工作单位:重庆大学

从对学生学习策略的统计情况中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策略缺乏科学性。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展是一个有机有序的系统工程,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获取帮助的能力,有相当比例的学生面对困难手足无措,不能利用现有资源,更谈不上创造资源创造条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学活动中长期以来以结果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机制,导致教师对学生工作过程的忽视,缺乏对学生学习和工作过程的有效控制和适时帮助,失去了在过程中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及职业能力的机会。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策略和拓展迁移能力,这在根本上制约了学生职业潜力的发挥和职业成长空间的拓展。

帮助学生树立学好专业的信心经验表明,大多数工作岗位并不要求从业者具有很高的智商或者卓越的能力,而诚实、细致、耐心、有好的良好品行反而是大多数工作岗位对从业者必然的要求。工作当中用到的具体知识和方法往往不能通过教学过程中的知识储备来完成,实习和工作经验往往会很快地补充甚至更换从业者专业学习过程的储备。笔者认为,勿需过分挑剔学生智商或知识基础,而应以平常心对待每一个分数段的学生,根据学生个体智商及情商科学引导,注重学习过程体验,注重学习过程评价,不宜设立固执的学习评价硬性指标体系机械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培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鼓励创造的开放、宽松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学习工作主体意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所面对的几乎所有工作岗位都要求从业者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小组开拓的能力、自主获取商业信息的能力,可以说外贸行业对从业者的很多要求是基于内涵的,而非显而易见的。外贸专业人才培养既要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要注重学生内涵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学习、工作主体意识的培养决定了教学效果,也决定了将来学生入职工作岗位的工作表现和职业发展。1.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我认同感。在专业学习中,教师应注重教学环节设计,教学过程中体现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再度思考教学目标的设定,合理处理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控制的关系,建立平等、和谐、宽松、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创新、鼓励表现、鼓励新思路。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思维、性格、能力等各方面的闪光点,优点是今后每一个学生立足工作岗位、立足社会的根本,教师的鼓励往往是学生自信心建立的起点或者支撑。笔者认为,盲目地甚至硬性地要求学生达到某一个标准,不仅可能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更严重的后果是扼杀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对其学习和将来的工作形成阴影。2.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自我认知。在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制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经验比较少,师生关系相对比较疏远,而当前学生人际交流范围比较狭窄,特别是很多学生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网络上,虚拟世界中所建立的人际关系往往与现实的差距比较大,而青年人自我认知大多是在人际交往中实现的。很多学生可能课下非常活跃,课上却是置身事外的状态,如此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自我认知不仅为学生将来踏上工作岗位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创造良好的工作和人际关系,而且对于当下改善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果有立竿见影的效果。3.培养学生设置目标、订立计划、有序执行。高职阶段很多学生缺乏目标意识,行事没有计划,或者有计划也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很难持续贯彻执行。教师应鼓励学生不断进行目标设置、计划制订、执行分析,进而修正目标、修订计划、持续执行,周而复始,使得学生养成更为现实地考虑客观因素和自身因素的习惯,养成有始有终不轻易放弃的习惯,对于学习和将来的工作这是不可或缺的持续不断的内动力。教会学生会学习,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社会知识更新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调查研究表明,到学生毕业的时候,其第一年学习的知识已经有至少60%已经过时。因此,教会学生会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无疑已是题中之义。

篇4

【摘要】目的:总结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Colitis,IC)的内镜下特征性表现及临床特点,探讨其早期诊断方法及寻求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对2008年8月--2012年7月我院消化内镜中心结肠镜检证实的22例缺血性结肠炎病例,进行分析在内镜下的特征性表现及临床特点。结论:经肠镜检查确诊。缺血性结肠炎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及便血三联征;病变部位多发生在乙状结肠。此病多见于50岁以上,有高血压、动脉硬化或冠心病的中老年人,若突发左下腹疼痛及便血时,应警惕缺血性结肠炎。

【关键词】缺血性结肠炎结肠镜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Colitis,IC)是最常见的缺血性损伤,是由于各种原因使肠壁血流灌注减少或中断,引起肠道缺血性损害,导致肠壁营养障碍的一种综合征。肠壁缺血主要是动脉流入阻塞、回流阻塞及灌注不三方面因素造成的。发病部位以肠系膜下动脉供血的左半结肠多见,累及降结肠和乙状结肠者最多,直肠因双重供血,多不受累及。临床多为起病急,病程短。

在内镜下,病变处黏膜弥漫性充血、肿胀,黏膜下淤血斑、糜烂灶(呈斑片状)、质脆,并可见溃疡(呈纵形、地图形、),病变处与正常黏膜界限清楚,有少量渗血。本文回顾分析我院消化内镜中心2008年8月至2012年7月确诊的22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对其内镜表现及临床特点进行总结,旨在提高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治水平,避免漏诊和误诊。

一、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收集我院2008年8月一2012年7月间经临床、肠镜、病理组织学诊断的患者共22例,其中男6例,女16例,男女比例0.38:1,年龄40-77岁,平均年龄59.8岁,其中50岁以上19例,占86%。对确诊缺血性结肠炎的病变特征,临床表现,病理特点,伴随基础疾病及既往病史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篇5

作为一门重要的临床医学课程,消化内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消化内镜的检查及镜下治疗在消化内科疾病的诊疗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手段如挂图、幻灯、模型等,由于受内容局限、使用不便和知识滞后等因素制约,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教育模式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临床实习时间内能更好的认识消化系统疾病,了解疾病诊疗的最新进展,我们根据学科特点,建立了胃肠镜影像库。应用胃肠镜影像库可以帮助教师向学习者传播知识和技能,更主要的是可以做到理论联系临床,减少了课程的枯燥性,达到激发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和增强临床教学效果的目的[1]。我们在消化内科临床教学中应用胃肠镜影像库,在以下几个方面收到了积极作用。

1使用胃肠镜影像库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消化道疾病

传统的内科学教学中我们对消化道疾病镜下的表现以文字来描述,学生很难想象出病变的形态。例如:讲解克罗恩氏病时,典型的结肠镜下表现为“小桥流水”改变,这样的病变形态究竟是什么样的,是怎样形成的,哪一部分是病变,哪些是正常组织,仅凭文字叙述,学生很难理解。这不能满足医学生对现代医学知识的渴望。胃肠镜影像库使原本枯燥、难懂的医学内容变得形象而生动,并可以表现出疾病的动态演变过程,使学生可以多个感官同时感受,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识记,也使临床实习更具吸引力[2]。例如:讲解“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时,电子胃镜附带的摄像功能可以“动态”记录下医务人员从发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部位,准确了解出血量,到应用胶圈套扎有效止血的全过程,并通过临床教师直观、清晰的讲解,从而使学生对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危重程度、镜下治疗记忆深刻。胃肠镜影像库具有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优势,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帮助学生圆满的实现了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和记忆的整个过程,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不能比拟的。

2使用胃肠镜影像库使教学内容得到了极大地丰富

在消化内科的课堂教学中,因时间有限,教师只能每个病变选择最典型的一幅或几幅图片进行讲解,病变图像往往过于单一、明显,学生容易形成固定、机械的认识,当遇到不典型病例时常感到无从下手。对于消化科疾病,同一疾病可有多种的表现形式;同一镜下表现,结合不同的临床特点,可能为不同的疾病,即使为正常的胃肠镜下表现也是很多样的。因此,将胃肠道影像库应用在学生临床实习中,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知识内容,同时可以兼顾到大量的背景知识以及消化系统疾病基础与临床诊疗方面最新研究进展的介绍,使进展迅猛的消化影像学最新相关知识可以走进医学生的课堂,为学生走入工作岗位后能更好的适应现代化医疗提供帮助。胃肠镜影像库可以很好的容纳来源于各种渠道的各类图文、资料,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典型病例,更好理解消化系统疾病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经过临床教师精心的设计及在教学中的有序实施,可以更加多角度、全面和直接的讲授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知识,将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基本理论知识融为一体,增加了有限的授课时间内的信息量。

3胃肠镜影像库的建立对临床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胃肠镜影像库的应用,要求教师准确掌握各种疾病的镜下表现及形成原因,同时还要求临床教师拥有计算机操作和课件制作的技术。教师要主动地搜集素材,结合消化领域最新研究进展,根据消化内科各疾病的特点和授课对象加以整理和编排。讲课时要突出重点,不能完全依赖影像库内容,泛泛的讲解。因此胃肠镜影像库的建立,对授课教师的理论、实践知识、工作热情,甚至审美情趣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在这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因为我院有丰富的、疾病类型全面的、图像清晰的消化内镜图像资料库,特别是消化道出血镜下治疗、食管狭窄扩张术、粘膜下肿物镜下切除等镜下高难操作的病例图像,很多图像都是临床教师本人在临床内镜诊疗过程中亲自记录下来的,讲解时更生动、更真实,因而更有说服力。

篇6

 

科学活动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能拉近幼儿与教师的距离,充分显示出他们的主体作用,使我们的科学活动充满活力。幼儿年龄小,具有好奇、好动、注意力容易转移、自控能力差、思维由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有意注意时间短等特点。因此,良好的师幼互动,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学科学的兴趣提高。

 

《纲要》将“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放到“目标”“内容与要求”“指导要点”的第一条,具体表现为: “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幼儿从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科学教育是启蒙教育,重点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我们在科学活动中怎样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为幼儿创设学习科学的环境呢?

 

一、科学区域中幼儿的学习特点

 

(一)、好奇、好问、求知欲强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美国教育家杜威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学习特点。《纲要》中指出幼儿的学习特点是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等。幼儿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他们不但爱问“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还想知道“怎么来的”“什么做的”。往往可以听到幼儿提出这样一类问题,如“为什么月亮会跟着我走”“鱼儿为什么能在水里游”“电视机里的人怎么会走路、说话的”等。

 

(二)本能的探索欲望是幼儿认识活动的前提

 

有的幼儿在做科学小实验时,能够想出不同的方法去探求实验的结果。有的喜欢把玩具拆开,他们在触摸、摆弄、敲打、撕折等活动中,对声控玩具、玻璃器皿等进行研究,想看看其中的奥秘。对自然现象的起源和机械运动的原理等开始感到兴趣,渴望得到科学的答案。例如小班幼儿在玩冰的过程中获取了“冰遇热水会化成水”的经验,可帮助其处理即玩冰又不弄湿衣服的问题。

 

二、为幼儿创设丰富合理的学习科学的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科学活动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创设宽松的环境包括宽松的心理环境和宽松的物质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形成安全的探究氛围。

 

(一)宽松的心理环境,使幼儿勇于大胆提问,发表自己的意见

 

宽松的心理环境指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允许幼儿出错,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接纳幼儿不同的意见,探究方式和发现等。《纲要》在“内容与要求”的第二条要求教育者要为幼儿的科学活动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去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如在幼儿园的自然种植区,孩子们一个个好奇地问,“老师,为什么把种子埋在土里呀?”“老师,花生种子能吃吗?”“荷花的种子是什么呀?”……幼儿对种子产生了兴趣,我们决定给幼儿提供各种种子、器具,让他们自己种植探索种子的秘密。

 

在种植活动中,孩子们自己按自己的想法种了起来,有的种玉米,有的种花生,有的种蒜头,有的从口袋里摸了熟瓜子种了起来……种植结束后,我们对孩子们提出了问题:“你们种的种子都能长出来吗”“每天来看看到底哪些种子能长出来?哪些长不出来”过了几天,当种子开始破土时,我们带孩子们到种植园仔细观察,孩子们兴奋地叫起来:“我的小麦发芽了”“我的蒜头发芽了”“我的玉米也发芽了”……又过了几天,豆豆问我“老师为什么我的瓜子还不发芽?”开心说:“我种的花生米也没发芽”,这时其他幼儿围了过来,我指着豆豆种瓜子的地方问:“你们说瓜子为什么不发芽?”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瓜子坏了,有的说被虫子吃了,有的说吃的东西不发芽……我让孩子们重新种上了生瓜子、熟瓜子、生花生、熟花生,告诉他们过几天你们来看看种子有什么秘密。教师应学会提供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在探索中寻找答案,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学会提出疑问再去探索。

 

(二)宽松的物质环境,有利于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发现科学的秘密

 

宽松的物质环境是指提供给幼儿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可自由选择材料探究,支持鼓励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等。《纲要》在“内容与要求”的第三条要求教育者要为幼儿的科学活动创设宽松的物质环境 :“提供丰富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各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科学活动环境包括室内及室外园地的场所,有每个班上的自然角和科学桌,还有全园共用的科学发现室等大型活动场所,以及室外种植园 (小农场)、饲养场等,在此主要谈谈自然角和科学活动室的创设。自然角和科学桌 (区)是幼儿科学活动的常规设置,家庭和幼儿园都应该具备。尤其是对现代这种高楼大厦、远离大自然的居住环境来说就更有必要。对于家庭来说,封好的阳台则是设置自然角和科学桌的理想场所。

 

一个理想的自然角应是一个丰富而鲜活的微缩自然界,应该有以下几类内容:

 

1.小动物饲养。如鱼类(泥鳅、小鲫鱼、金鱼、热带鱼等)、小龟、蝌蚪、蚕、菜青虫、蜗牛、田螺等。

 

2.小植物种植。(如文竹、吊兰等小花卉,蒜苗、萝卜白菜花、豆芽等小蔬菜或幼苗培育)然后再移植到园地里,等等。

 

3. 自然物品陈列 (包括实物和标本)。植物的种子、果实、根、茎、叶等标本;各种动物标本[如蝌蚪、各种昆虫标本(最好由幼儿自制)一些海洋生物标本等];各种非生物标本(如各种石头标本——鹅卵石、雨花石、大理石、石灰石等,火山灰,红土、黄土、黑土等)。

 

4. 自然材料小制作。如用秫秸、草梗插编的小动物及工艺品,用细沙粘的图画,用植物根茎、蔬菜,如萝卜、土豆、地瓜等雕刻的工艺品等。

 

自然角所处之地最好向阳。要注意充分调动幼儿参与设计规划、布置和更换,并进行观察及实践。科学活动室 (或科学发现室)一般是全园只有一处,每班的孩子需轮流活动,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而每班的小科学活动区仍是少不了的设置),但它的内容无异更丰富。

 

总之,幼儿科学活动环境的创设应充分利用室内以及窗台、阳台、走廊、墙壁、室外园地甚至楼顶平台,为孩子提供一个实实在在的科学活动场所。

 

三、良好的师幼互动,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学科学的兴趣

 

(一)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科学活动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能拉近幼儿与教师的距离,充分显示出他们的主体作用,使我们的科学活动充满活力。幼儿年龄小,具有好奇、好动、注意力容易转移,自控能力差、思维由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有意注意时间短等特点。因此,良好的师幼互动,能有效地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

 

第一,精心设计提问,指导幼儿活动。科学活动中教师的问题要带有启发性,能激发幼儿思考。同时,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开放性,使幼儿能大胆地表达。教师往往在幼儿回答问题时特别害怕幼儿瞎扯、离题,于是在幼儿刚切入自己的思路时就赶紧抢话,将幼儿引向自己设计好的“圈套”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大多是程序式,封闭式的。当幼儿回答离题时,则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幼儿,有时敷衍了事,有时不予理睬,有时手足无措。这种指导与回应使科学活动缺乏生机与活力,难以有效激发幼儿的思维。有些幼儿面对问题不能作科学猜想,需要教师及时与幼儿互动,鼓励、引导幼儿大胆猜想。

 

还有些幼儿动手能力差,不会按自己的猜想做小实验,需要老师或示范,或语言提示或提供材料暗示,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策略与幼儿互动,提升幼儿的经验,提高科学活动的质量。例如:在一次晨间活动中,孩子们在自然角给金鱼、螃蟹换水时,发现了螃蟹会吹泡泡。我给孩子们提出了“螃蟹为什么会吹泡泡呢?”并让幼儿自己找答案。孩子们积极地通过问家长、加上每天仔细观察,了解到螃蟹吹泡泡不是在玩,而是在呼吸。在水里时螃蟹的鳃储存了大量的水分,离开水后把鳃里的水和空气一起吐出来,就形成了泡泡,这是螃蟹的习性之一。

 

又如在“抛鸡蛋”活动中,教师提问:“如果把鸡蛋从上向下扔,它会怎么样?”幼儿回答:“它会碎的。”于是教师分别向两个脸盆扔鸡蛋,结果一个鸡蛋碎了,另一个鸡蛋没有碎。接着,教师又问,“为什么一个鸡蛋碎了,另一个不碎呢?”待幼儿议论之后,教师引导幼儿比较两个脸盆的不同,幼儿发现鸡蛋落在有毛巾的脸盆里不碎,因为毛巾软。鸡蛋直接落在坚硬的脸盆里就会碎。然后,教师出示海绵垫、沙堆、碎布、稻草、棉花、石块等,提问:“鸡蛋落在这些物品上会怎么样?为什么?”让幼儿积极地尝试并讲述实验过程。最后教师提问:“平时人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由于这一活动较多地采用了开放性、启发式提问,因而幼儿的思维非常活跃,学习探索也更加主动、积极。

 

 第二,让幼儿在观察、实验中感知科学现象。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观察是最基本的、运用最多的方法。实验能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充分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这两种方法若能灵活运用,可以使幼儿既感知科学现象,又学习探索方法。例如在“不碎的鸡蛋”活动中,教师先请幼儿观察装鸡蛋的蛋托的主要特征和主要作用。为了让幼儿进一步理解蛋托的作用,教师请幼儿做实验,用海绵把鸡蛋包起来使劲扔,看鸡蛋会怎么样。于是有的幼儿把鸡蛋扔到地上,有的幼儿把鸡蛋从房子一边扔到另一边,还有的把鸡蛋从二楼向下扔。最后,幼儿得出结论:易碎的物品在细软且有厚度的材料的保护下,就不易碎了。

 

第三,利用教育评价,促进活动的开展。在评价时,要重视幼儿参与活动的态度,注重幼儿的探索过程。对积极参与活动的幼儿要进行鼓励,对采用不同于别人的方式进行尝试的幼儿要表扬。教师可利用非言语信息对幼儿作出评价,如点头、微笑等,还可以把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记录下来,与幼儿一起分析,一起评价。总之,恰当的评价能激发幼儿再参与的愿望,促进活动的开展

 

(二)宽松愉快的心灵互动

 

《纲要》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幼儿年龄小,他们不仅需要与教师有认知上的交流,更需要有情感上和心灵上的互动。有些幼儿胆小,自信心不足,需要老师激励幼儿扬起自信的风帆;教师支持与鼓励幼儿“去做”“去想”“去听”“去说”,让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大胆、主动地感知和探索世界。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有利于展开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只有愉悦的活动氛围,才能让幼儿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主动产生与教师、同伴、材料互动的欲望。

 

首先、支持幼儿生成活动,进一步调动幼儿探索愿望

 

笔者在预设活动时,会为幼儿留出一块空间,供孩子们去想象、去发挥、去创造。引导他们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经验,把活动进一步深化开展下去。如区域活动时,我注意观察幼儿活动情况。一次,几个孩子正在做沉浮实验,佳佳告状:“壮壮在捣乱!”壮壮连忙解释:“我是想把水抓起来!”我心中一动,急忙说:“壮壮在做实验呢,大家快来帮他想想用什么方法能把水抓起来?”大家立刻投入到热烈的讨论当中,想出了用瓶子盛水、用塑料袋盛、用手捧、用海绵吸等等十几种办法。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实验的积极性被极高地调动起来。通过观察孩子,恰当引导,我们还生成了“打捞沉船”“海底捞针”等水上游戏,多样有趣的探索游戏把孩子们的兴趣推向了。

 

通过生成活动,很好地调动了孩子们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探索积极性,收效非常显著。

 

其次、关注个体差异,让每个孩子获得成功体验

 

每个孩子 都有自己的特点,同一方面所显现出来的状态水平都不一样,因此,教师遵循《纲要》思想,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个体差异,根据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及学习方式,采取有效的活动内容、形式和教育方法,使每个幼儿都有充分活动和表现的机会,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如在“钓鱼磁铁游戏 ”中,笔者根据每位幼儿的自身发展特点和水平进行相应的指导。能力弱的孩子,我指导他能自己钓上来鱼即可;中等水平的幼儿,我指导他们能做出实验记录;能力强的幼儿,我指导他们把自己的实验记录向大家介绍展示。

 

这样,每个孩子的发展需求都得到了满足,同时自信心和成就感得到加强,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也随之提高,使每个孩子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总之,师幼互动是纷繁复杂的,师幼互动的过程不仅是互动的发展过程,也是师幼双方互动模式建构乃至主体建构的动态过程。师幼互动中,教师决不是简单的管理者、指挥者或裁决者,更不是机械的灌输者或传授者,而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幼互动的组织者和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要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关系,还必须对幼儿的已有经验、发现的问题、材料的筛选提供、讨论交流、实质性参与、适时引导及情感支持等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也要注意师幼互动中其他各方面的协同作用,才能真正形成具有发展性、主体性和情感性的师幼互动。

篇7

关键词:信息化社会大学生学习学习特点学习方法

随着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人类已进入“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已见端倪,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终身教育时代随之到来,劳动者知识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知识与信息将成为财富的一种新形态。正如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是信息化社会面对未来挑战的根本,“大学生必须学会学习”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而要学会学习,就必须了解信息化社会知识的特征及人才标准,熟悉大学学习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信息化社会学习的时代特征及要求

全球科技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人类已步入信息化社会。在此社会背景下,知识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知识总量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二是知识变得陈旧的周期越来越短。因此21世纪不是比较知识拥有量的多少,而是比较应用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这将成为最重要的人才标准。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了专论当代社会中学习和教育问题的报告,提出为了应对急剧发展的社会挑战,人类必须强化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即学会求知(Learn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 to do)、学会共处(Learn to live together)、学会做人(Learn to be)。这四种基本学习能力的确立为构建21世纪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是信息化社会大学生学习的指导思想。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那种仅靠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就能享用终身的传统观念已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学历教育正被终身教育所取代,学习应成为个人生命中永不停歇的一种旋律。更为重要的是,人们需从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世界、把握变化、做生活的主人。学习不仅是获取现有知识的活动,还应是学习者自主探索和发现知识的过程。

二、信息化社会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习,是人类的个体或群体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掌握客观规律,使身心获得发展的社会活动,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和人类整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在信息化社会中,大学生要学会学习,不仅要了解时代背景,还需了解大学学习的特点,在学习上有的放矢。

(一)大学学习的专业性特点

大学跟社会是紧密相连的,美国高等教育专家弗莱克斯纳曾说:“大学不是一个风向标,对社会每一流行风尚都做出反应,大学必须经常给予社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并不是社会想要的,而是社会所需要的。”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中也提到要服务社会,大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以后走入社会打好基础。在我国,大学生在入学前就已选好专业,学习具有显著的职业定性,学习定向的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在信息化社会,社会对大学生专业的学习要求更高,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专业的操作能力,还应有专业的思维能力。而专业的思维能力又包括专业思想、专业学识、专业学问三个方面。

(二)大学学习的自主性特点

大学学习是自主的,存在很大的自由空间,在信息化背景下,学习资源更充裕,自主性特点更明显。首先大学学习的目的和奋斗目标是个性化的,是需要自己去思考、去规划的。其次,大学学习无固定课程、固定教室、固定老师、固定同学,这种变化性使大学富有张力,具有很多自主选择的机会。再次,在大学里,需老师教的内容相对较少,但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却相对较多,大学属于一种智慧教育,它要求学习者必须拥有独立的思想和见解,具备自主寻求知识关联性的习惯,拥有独立思考、判断问题的能力和掌握创新新知识的方法。最后,在信息化社会,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一方面给学习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又给学生带来挑战,如何正确利用信息技术更需要学生自主决策。因此,大学学习要求学生学会独立生活、独立做人、自我教育、自我规划。

(三)大学学习的实践性特点

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接受知识是为了认识世界,而认识世界最终是为了改造世界。实践学习是相对于理论学习而言的,是大学学习的基本形式之一。理论学习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明了学科知识的原理、框架、内涵等等,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实践学习则是以动手操作为主,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社会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学会更深刻地理解、验证以及运用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技能及思维能力。信息化时代,世界更是瞬息万变,知识日新月异,注重实践学习显得更加重要。

(四)大学学习的创造性特点

大学是一个充满创造的地方,创造精神,也鼓励人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爱因斯坦曾指出,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具备思考、探索问题的本领。这种探索既包括学习和接受前人总结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继承前人先进的科学文化遗产和技术,还包括探索人类已发现但未解决的问题以及未知领域。大学生之所以有资格成为大学生,就是因为他通过四年的学习,培养了一种不断重构知识的创造力。而这种创造力,就是对知识学习和实践学习累积而成的思想、学识和学问。在信息化社会中,知识是爆炸式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在头脑中的简单堆砌,还应对知识进行深“加工”,去粗取精、去伪纯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从而培养创造能力。

三、信息化社会大学生学习的方法

学习方法,即人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技能的途径、方式、程序和手段。大学,是一个用自我行动锤炼梦想的地方。大学期间该如何学习,如何度过,是可以自己规划的。尤其在信息化社会中,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竞争也愈演愈烈,大学既是一个汇聚人类精神的崇高世界,又是一个充满诱惑与喧嚣的现实世界。大学生想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成就自己的梦想,不能仅满足于知识的单纯接受,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慎思、明辨、规划自己的学业目标,培养和提高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和方法,根据大学学习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运用学习方法。

(一)建构新的学习理念,强化学习动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在1998年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说:“我们需要一个学习的世界来与信息社会相匹配”。要跟上信息化时代的步伐,大学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习不再是短暂的学校学习,而是贯穿于个人终身的。大学生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站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强化学习动机,培养自信心,真正学会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能力和素质。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渠道的获取知识,比尔·盖茨在《未来时速》中写道:“怎样搜集、管理和使用信息将决定你的成败。”在信息化社会,仅仅靠书本知识而未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能力的大学生必将被信息化社会所淘汰。

篇8

关键词:煤岩体 力学特性 电镜分析 底板特性 测试

中图分类号:TD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a)-0048-01

为更好的服务生产,保证12081工作面回采顺利,并探索一套能够指导类似工作面的技术,我们在12081工作面进行工业性试验,对煤岩体力学特性与电镜进行分析并对底板特性进行测试。

1 12081工作面煤体特性和电镜分析

12081工作面所采煤层为山西组二1 煤,煤种贫煤,煤质以低灰、发热量特高热值、特低硫、特低氯、低磷为主要特征,为一级含砷煤。煤灰属较高软化和较高流动温度灰。二1煤中无烟煤和贫煤可做为动力用煤和民用燃料。开采煤层煤质特征见表1。12081工作面煤体电镜分析见图1。

二1煤煤类有无烟煤和贫煤,以粉状为主,粒状、鳞片状次之,块状少许,易磨碎。二1煤为黑色-灰黑色,黑-灰黑色条痕,以粒状为主,次为块状,粉状,可见鳞片状。

块煤为金刚—— 玻璃光泽,贝壳状、参差状断口,内生裂隙发育,可见镜煤条带,莫氏硬度2~3度。粉、粒状煤污手、质软,煤芯疏松易碎。二1煤层相对真密度为1.49t/m3,相对视密度为1.45t/m3。

与底板特性测试的结果相吻合。说明煤体软而且酥,极易风化。工作面可见底板煤层浸水后,踩上去似泥窝一样把矿工靴陷进去。

2 12081工作面顶板和底板岩体力学性能与电镜分析

二1煤直接顶板多为砂质泥岩和泥岩,砂质泥岩为深灰色薄层及中厚层状,裂隙不发育。泥岩多为深灰色块状。也有砂岩为灰白色,一般致密坚硬,裂隙不发育。有伪顶,岩性为泥岩及炭质泥岩,厚度0.43~0.95m。

从电镜图可见,岩体破坏的界面与煤层截然不同,煤层的界面就像小米粒一样处于松散的状态;顶板岩体的界面就像坚硬的实木裂口一样,处于相互嵌合的状态。

综上所述,12081工作面即二1煤层直接顶板,为砂质泥岩和泥岩,岩石抗压强度较高,属易管理顶板。12081工作面即二1煤层底板,为泥岩和砂质泥岩为不易变形中硬度底板,亦易管理。

3 底板比压特性曲线图谱显示

12081工作面底板比压测点分布,如图3所示,在工作面每测区距煤壁1~4m之间建测点,共建16个测点。按照上述计算方法计算每个测点的对应数值,并绘出底板比压特性曲线图谱。

图3中编号:左起第一为数字是指,按照距离槽头的距离排序的序号;第二位数字是指,1代表用采用BPN型内注式静压比压仪测定底板实体煤层的比压,2采用DZD40-A底板比压仪测定底板表层煤层的比压。最后一位数字是与井下记录的联系,没有具体含义。空心曲线代表底板比压。当底板比压仪的底模尺寸大于的油缸内径时,因为折算后的值小,如空心曲线所示。

篇9

1.中学田径训练的特点

1.1训练时间短

中学生主要是以学习文化课为主,业余田径训练只是针对有运动特长的学生,学校业余田径训练只能在学习之余进行,因此,中学业余田径训练将会出现时间短、次数多的训练特点。

1.2训练内容的基础性

中学生各器官系统机能的发展还不完善,运动训练应遵循训练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竞技能力提高的规律,这就决定了学校田径运动训练必须以打基础为主。加强全面身体发展,增强体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全面发展运动素质,掌握各种田径运动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田径运动项目的特点适宜地进行专项训练。

1.3训练方法和手段的趣味性、多样性

中学生不同于成年人,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兴趣容易转移,田径训练过程较之其他体育项目枯燥,这样学生难以长时间从事某一练习。因此,必须通过多种有趣的练习方法和手段提高运动员的积极性,全面发展运动素质,掌握各种运动技能,为进一步提高打好基础。

2.中学田径训练存在的问题

2.1训练指导思想落后

当前中学田径训练的目的仅以学生参加运动会夺取名次,参加体育高考(升学)为指导思想,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眼光。由于训练目的只重视参赛和高考,而忽视后备队伍的建设,因而在训练实施过程中出现早期专项化、应试化、成人化等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的现象。

2.2缺乏科学选材意识

有关文献指出,世界冠军的培养从选材开始,准确的选材意味着一半的成功。中学是选材的最佳时期,因为人的许多能力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诸如:反应速度、最大吸氧量等身体素质都在少儿时期显示出来。多数中学教练员缺乏科学选材的意识,他们的标准仅依据学生的外在形态、运动能力或经验来进行,而对于学生的生理机能、生化特征、遗传及心理素质等科学选材知识的掌握,运用不够。

2.3训练计划缺乏科学性

中学教练员教学能力较强,但对业余训练工作缺乏钻研精神及应备的知识和素质,绝大多数教练员没有远景计划,计划也不根据学生的训练程度、训练水平、个体差异区别对待,长此以往,将制约了中学田径训练水平的提高。盲目追求大运动量,诚然当今世界竞技体育没有大运动量作为基础,是难以攀登高峰的,但是中学田径训练的对象是青少年,他们的心理、生理机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训练中的大运动量必须建立在科学训练的基础上,容易使运动员造成过度疲劳,运动创伤,甚至在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为今后的发展留下隐患。

3.中学田径训练的改革建议

3.1加强教练员业务培训

目前中学教练员基本上由各校体育教师担任。他们教学方面受过专业教育,但专业训练知识略低。因此,加强教练员的业务素质培训极为重要,建议各级体委和学校联合开展教练员培训工作。利用寒暑假的轮训,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提高田径教练员的执教水平,拓展我们优秀田径运动员的选拔深度及广度。

3.2重视田径队的组建和管理环节

选拔田径运动员,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检验之后,再确定运动员的主项和副项。加强训练目的和意义的教育,了解他们的思想,因势利导地启发他们树立正确的目标,使运动员真正理解训练的意义,这样就更能为训练工作创造无形的动力。训练制度的严格执行才能保证田径训练制度的系统性。采取集中训练法便于管理队员,保证田径训练的时间。领导和教师应多关心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只有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老师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关心,训练工作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田径的训练质量才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4.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大学生 道德品质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教育机构,担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的重任。进行高职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关系到高职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健全人格的形成、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实施,是高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1 德育工作在高职院校工作中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近几年,我国颁布了相关政策文件,以号召高职院校不断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其中,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确定一批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基地,造就一批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而在2006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又再次强调:“要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倡导选聘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由此可见,国家对高职院校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要求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对承担这一重要工作的高职辅导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希望。

2 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特点

2.1 道德认知水平相对较低

所谓道德认知是对于行动准则的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它既包含着对一定的道德知识的领会,也包括以这些知识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变为信念并且以此来评价自己和别人的道德行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因为面临着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在院校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培养,而一味重视职业知识、技术能力的提升。在大多数高职大学生的眼中,市场对人才的考量主要是以知识与能力作为标准的,理想与道德并非重要考核内容,因此,部分高职大学生忽视了自身的道德品质建设,忽视了优良道德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学习,最终导致了道德基础理论知识贫乏,道德观念容易变化,道德判断不够准确和客观。

2.2 道德情感比较淡漠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所引起的内心体验,它与道德认知一起,是推动人产生道德行为或制止不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最年来,社会上不断涌现出各种不正之风,如、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等,这些负面的社会现象不仅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途径,逐步被高职大学生所了解,与此同时,部分不良行为也时常与高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联系,如通过作弊的方法最终获取了奖学金,通过请客送礼的途径找到了好工作等。当这些不良的道德行为与学校的正面教育发生矛盾时,很多学生产生了消极的道德情感或情感障碍,最终导致爱国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等积极道德情感的缺失。

2.3 道德行为能力低下

道德行为的决定因素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以及各种客观条件、榜样和强化等。高职大学生大多涉世未深,自控力差,明辨是非的能力还没完全形成。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常常表现出缺乏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在受到暴力、金钱等不良思想的诱惑和侵蚀时,常常表现出自我控制能力和忍受挫折的能力差,在对善、恶进行评判、决择的过程中,常常表现出评价能力低下,优柔寡断。没有坚固的道德城墙来抵御外来不良思想的侵入,以致违背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丧失应有的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做出不正当的道德行为。

3 辅导员如何有效帮助学生提升道德品质

3.1 帮助学生领会道德知识,提升道德认知水平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不仅是道德知识传播的主要场所,同时又担负着塑造人生观、道德观的重任。而由于高职大学生对道德知识的忽视,思政课堂的到课率常常不容乐观,这就要求辅导员建立完善的考勤制度,充分保证学生的到课率。与此同时,道德知识不同于其它学科知识,仅仅依靠简单的灌输方式也无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针对当今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辅导员应在课余时间开展学生专题活动以配合理论知识的学习,例如,播放电教片、举办主题班会、组织演讲活动、安排社会实践活动等,帮助学生不断地应用道德知识进行行为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道德信念和世界观,道德信念和世界观是道德认知的高级形式,它构成道德动机,可以使学生在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坚定性与一贯性。辅导员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形成和掌握各种知识信念,为学生养成科学的世界观打下良好的基础。促使学生把道德知识变成个人行动的指南与准则,

3.2 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道德情感

辅导员是大学生在整个高校学习、生活的时间里接触最多的人,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一旦遇到困难,就会第一时间想到向辅导员求助。正因如此,辅导员也是大学生情感教育实施最合适的人选,在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引导性作用。在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时,辅导员首先应做到“与生共情”,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体验学生的情感、思维,并将自己的情感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被理解与被关怀。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引导学生道德情感正向发展。与此同时,辅导员在高校的学生日常性事务中,也应时刻渗透人文关怀,在各项学生工作中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到有理有情,将道德情感教育贯穿于日常工作始终,时刻关注学生思想动态,避免学生消极情感的产生及传播,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辅导员要时刻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在平时的生活中给学生以美好的情感熏陶,将自己的良好道德情感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3.3 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能力

道德品质的形成,不能离开道德行为,而在行为的培养中,辅导员应该特别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增强学生道德意志,帮助学生抵抗诱惑。学生的意志类型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与个人的气质类型固然有一些关系,但主要还是与后天培养有关。在培养道德意志品质与发展一般的意志品质时,要充分利用榜样作用,使学生既明确为什么要培养道德意志,又有仿效对象。同时,创设困难情境,组织行为练习。对于学生的某种不良道德品质,可以通过创设特定的道德情境,加以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正确认识及时给予鼓励,帮助学生将正确的道德认知转化为良好的道德习惯,意识到行为养成过程中教育反复性的重要作用,不断进行训练与强化。辅导员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集体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塑造良好的道德文明观念,养成文明道德能力。

参考文献

[1] 崔师睿.高职院校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