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范文

时间:2024-01-12 17:39: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

篇1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用新课改的理念来引导教学实践,在这其中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让生活与物理学科相结合的理念时刻贯穿于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让学生尽快步入学习的正轨.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的强,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手把手地教他们,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引导学生学习.

例如,“浮力”内容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难点,当然也是教学重点.学生难以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从而对这一部分知识产生了抗拒感.就此问题,教师应该在教学时想出一些“新花样”,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用实际操作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者是让学生自己在实验室做与“浮力”相关的物理实验,这些实验的探究在实际教学中,不仅帮助教师更好地传授知识,还帮助学生更好、更清晰地接受知识、运用知识.

二、有效利用“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的基本目的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相应的课程要求,做出相应的课堂教学示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效地利用“演示实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课本知识.我们知道,只有亲眼所见,我们记忆得才更加巩固,所以在“演示实验”中,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整个实验的过程,这时,学生还能切实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体会教师教学的方法.教师应该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上做“课堂演示”,并不是在实验室集体实验,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他们以一颗积极的心向科学迈进.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宝贵财富.例如,在讲“燃烧三要素”时,教师可以演示实验,将酒精灯作为主体,然后控制其中的几个要素,这样学生就能够清楚地记忆“燃烧三要素”,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三、在科学探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科学探究实施的课堂上存在着一些不足,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课堂难以调控的问题,通俗一点说就是课堂纪律难以保证.科学探究一般是在实验室操作的比较多,然而实验室的操作与在教室中教学的随意性要大得多.在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的时候,有的学生的注意力往往是被实验室的器材所吸引,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注意力都不在教师身上.有的学生则使用仪器不恰当,损坏器材,导致课堂效率大大降低.例如,在做“小车打点”实验时,有的学生将小车摔倒在地上,导致小车的轮子不能正常转动,有的学生不听教师的讲解,只管自己做实验,导致实验步骤不正确.

在遇到上述问题时,教师应该细心指导.在上实验操作课之前,定下相关的规定,并且将当堂课要讲的相关知识提前告诉学生,让学生课后准备.在实验操作课之后,教师应该让每一个学生或者是小组写一份实验感悟,其中要写出实验的目的与感悟.教师要引领学生进入实验课堂,培养学生对未知领域的热情,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在物理学科中,学生自己的观察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好的观察能力不仅能够大胆地提出问题,还能更好地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性地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回答.同时,在上实验操作课之前,让学生自己感受一下实验的目的,课后让学生写一份实验报告,简单阐述实验的过程和最后的结论.当然,在实验操作课之前,教师也要熟悉实验操作的流程、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实验报告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篇2

关键词:课程改革 物理教学 探究式 初探

引言: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已经拉开,每一位物理教育工作者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迎难而上,以培养适合时展要求的人才为己任,积极投身到物理课程改革中去。

正文:

一、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模式

理论上探究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观点的教学方式。通过个体或群体的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培养科学方法和探究能力,形成探究品格的活动。

科学探究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设计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和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七个因素。

二、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物理课程改革的理念上可知,探究式教学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这是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探索的重要内容。

三、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成为现代研究性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要不断地反思,经常阅读一些教育理论,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新的教学技能和现代教学手段。

对学生要信任,遇到问题引导他们进行讨论,活跃思维、开发潜能,增强他们的学习乐趣和信心,从而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

四、教材的编写为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初中物理作为物理的入门,在编写上为我们提供了有利条件,它强调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五、本着探究式教学的想法,在平时教学中注意了以下问题:

(一)在备课上要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对于一个问题的提出要积极思考努力探索,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准确地信息、完整地知识。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引导他们沿着探究的思路去解决问题。

(二)在教学中要从学生易接受的事物开始,使他们达到乐于参与的程度。现代初中生的心理水平正处在形式运演初级阶段,他们获取信息的过程常常离不开具体的事物的支持。因为(1)初中物理课堂探究应以学生能习得正确的态度为重要目标。(2)探究之初以实验为中心,探究目标要切近,要与思维起点构成上下位关系,对于探究途中的思维断层应及时补充后续实验或用对话的形式予以调控,不断训练学生由“接受”“反应”向乐于“参与”的心理过渡。

(三)初中的探究式教学还要为高中的探究式教学做准备和衔接。初中阶段可以从学科内较为简单的探究式教学入门,以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有指导的探究式教学为主,为后续跨学科的高中的探究式教学做准备和衔接,教师应筛选出那些适宜开展探索式教学的内容。

六、探究式教学的结构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科学猜想讨论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分析得结论应用反思

下面以“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原因”为例介绍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科学猜想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情景创设可从生产、生活等现象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为探究的动力来自于对问题的好奇、敏感和丰富的联想与假设,来自于不同的观点的撞击和争辩。好的情景创设能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这里的猜想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生活经验进行的,而不是凭空猜想。但教师也不要追求严密的逻辑性,要鼓励学生的直觉思维,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

本节课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观察家庭电路的连接及工作情况,提出问题:如保险丝断了那会是什么原因呢?学生讨论进行猜想:短路、总功率过大、电源电压过大等,然后让学生说出理由。

转贴于 2.学生讨论、设计方案

启发、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提出总体思路,设计总体方案,再对每个局部进行微观设计,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知识活化重组,有机组合形成相互联系的知识结构,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能向能力转化。设计方案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有利时机。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让学生把思维过程暴露出来,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也可以站在学生的思维层次上提出问题给学生思维指向,同时要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千万不能包办代替,注意方案设计不仅仅为解决问题,我们要在设计过程中整合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有时方案可能并不完善,可留给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自己去发现、修正、完善。开始时可提示从而降低难度。

如本节课设计方案时,可先提示如下:在设计“短路”造成电流过大的实验中,最好给哪个元件短路?用什么来观察电流过大?应选用那些器材、规格怎样?然后分组讨论,选器材,设计实验电路图如下:

图 1

图 2

对于显示电流的大小,有的学生还坚持用量程大的电流表而不用保险丝,对此,可让学生根据电流表的特性及电路的连接情况分析,排除只用电流表的想法从而确定和统一实验方案。

3.学生操作、实施方案

方案出来后,让学生分组独立地进行实验操作,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设计的方案不合理或不完善,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修改,同时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求实的作风,一丝不苟、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的科学修养。下面就是本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

首先让学生讨论归纳步骤,然后让学生按总结的步骤去操作。由于是初次尝试探究法,学生对此还不大熟悉,为了顺利完成实验,可给以下提示:与什么情况相比电流过大?学生再讨论总结出如下步骤:(1)连好如图1电路,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观察灯泡和保险丝的工作情况。(2)断开开关给灯泡短路,如图2,闭合开关,再观察灯泡和保险丝的工作情况。(3)分析现象并得出结论。步骤归纳后,学生就可以直接去操作。

4.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要进行有效地启发,引发学生思考,组织讨论。渗透科学思想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汲取别人的思想。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提示各组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借鉴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错误及补充自己的不足之处,最后由教师统一思想。

如本实验中如何判断保险丝是否断开可讨论:图1现象:灯亮,保险丝无现象。图2现象:灯亮,保险丝瞬间发出亮光。对比两现象得结论:短路可以造成电路中电流过大。对此,有的学生会提出问题:保险丝瞬间发光灯不亮,能确定是保险丝断了吗?学生讨论后要更换保险丝试试,经实验后才能确定保险丝是否断了。实验后确定结论是正确的。

同理,在研究“总功率过大”“电压增大”造成电路中电流过大时也采取了如上探究过程。

5.反思应用

反思探究过程,梳理思维线索,可使学生认识深刻、理性。更重要的是反思总结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总结探究过程的困惑与喜悦。在应用中巩固探索过程中获得的新知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获得探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如本节课中研究后两因素也可造成电路中电流过大时可让学生反思后在课下自己完成。

七、探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虽然探究式教学在教学领域提倡已久,但在我们农村中学真正实施也还不久。平时我在教中多多少少也进行过探索式教学,但对这种教学方法的实质还并不了解。通过这次深入的探究总算对它有所了解,但还并不完整,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学习和完善。特别是其中的某些步骤我觉得还不够完美,如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怎样才做到简练和恰到好处,还有在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实施方案的过程中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顺利地完成及学生通过现象能容易得出结论,这三方面是重点也是难点,我觉得这一点需要不断的去摸索和总结。

结论:虽然对探究式教学初次研究,但这对我以后的教学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至少它把我引向了教学的改革之路,使自己勇于改革、敢于探索,也为自己以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感谢那些在我进行教学改革过程中帮助过我的老师们和同学们。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3

关键词: 初中物理 科学探究教学 兴趣 性格 意志

学生物理科学探究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理科学探究中,学生既要动脑,又要动手;既要观察,又要分析,有时还要互相配合,对数据要进行严谨的记录、分析和归纳出结论。因此教师要在物理科学探究过程中,根据每个学生独特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个性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学生个性心理在物理科学探究中的表现

初中生具有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心理特征,但不同的学生在物理科学探究中就会因为其不同的个性有各种不同的表现。

1.学习态度的差异。

大多数对于物理科学探究非常感兴趣,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严肃认真,一丝不苟,遵守科学探究纪律,爱护仪器和设备,实事求是地如实记录测量和科学探究结果;而有的学生只是觉得物理科学探究比较好玩,把做物理科学探究当作做游戏一样,一开头还比较认真,时间一长,“三分钟热度”就过去了,在科学探究时只是在一边看热闹,而不认真对待。不爱护公物,甚至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追打嬉戏,以至损坏仪器。最后为了应付作业而弄虚作假,为了符合有关规定而改凑数据。

2.学生性格上的差异。

每个学生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有着不同的性格差异:有的学生心灵手巧,观察敏锐,操作灵活,对于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科学探究时喜欢亲自动手,思维敏捷,肯动脑筋,富有创造力,但往往不能与同组的同学很好地配合;还有的同学活泼好动,在科学探究时会抢着动手,但又粗心大意,往往一开始就把已调好的仪器、装置弄坏,甚至出现不安全的现象。与这些同学相比,而有的学生就反应比较迟钝,在科学探究时表现出拙手笨脚,慢条斯理,甚至丢三落四的特点,久而久之就会失去信心,更加胆小怯懦,因为怕出危险,又怕把仪器弄坏而不再积极参与科学探究,而在同组人进行探究时只在一旁观看;而有的同学性格软弱,喜欢模仿,容易合作,但易受别人指使,人云亦云,如果自己的科学探究结果与别人不同时,会因为不够自信而怀疑自己的科学探究结果。

3.学生意志品质的差异。

情感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物理科学探究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的学生在科学探究时规范操作,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力求准确,遇到困难问题的时候,能够坚韧不拔,不屈不挠,沉着冷静地设法解决;而有的学生则性情急躁,慌慌忙忙,毛毛糙糙,科学探究时间过长或遇到问题时就会烦躁不安,手忙脚乱,而有的学生则采取回避退缩,半途而废的态度。

二、在物理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从学生的个性心理在物理科学探究中的各种表现就可以看出,有的是积极的一面,如在物理科学探究中兴趣浓厚,动机强烈,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团结协作,实事求是,善于操作,思维敏捷,勇敢坚定,认真细致,敢于创造,等等,与此相反,则是消极的一面。

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教师在学生的物理科学探究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因材施教,引导和帮助学生发扬个性中积极的一面,克服其消极的一面。

1.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对于缺乏物理科学探究兴趣的学生,要设法激发其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理想教育,历史上重大的物理科学探究成功典范的介绍,科学家生平事迹的介绍等,提高学生对物理科学探究重要性的认识,认识到物理科学探究不仅是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而且是开拓科学技术新领域的重要手段,在认识上把物理科学探究和祖国的建设前景结合起来,和自己将来的生活道路结合起来。同时,教师自己在教学中要热爱物理科学探究,重视物理科学探究,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用情感去感染学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物理科学探究的需求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物理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动机。

2.对于不性格和气质的学生要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对于性格和气质不同的学生,在物理科学探究中,更要注意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对于活泼好动,粗心大意的学生,要注意时刻提醒他们专心认真;对于性情急躁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在科学探究的时候保持沉着冷静;对于性情怯懦的学生,则鼓励他们在科学探究的时候要大胆、自信……应使学生发展积极的性格和气质特征,克服消极的性格和气质特征,达到扬长避短,在指导和教育方法上也要有所选择,对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要予以肯定和鼓励;对于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可以严厉批评,对于性格内向羞怯的则要耐心劝告和帮助。

3.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进行物理科学科学探究

对于物理科学探究中意志薄弱的学生,教师一方面需要关心爱护,帮助其克服物理学习特别是物理科学探究中的困难,并加强鼓励,坚定其信心。另一方面,又要对他们严格要求,在科学探究中加强督促,不准有半点马虎,遇到困难时不怕困难,战胜困难,使学生在严格的物理科学探究中锻炼忠诚执行决定的意志,在克服困难中磨炼坚忍不拔的毅力。

对于科学探究能力较差的学生,要认真指导每次科学探究前的预习,做到“笨鸟先飞”;在科学探究时,要专门让能力较差的学生亲自动手,并给他们安排一些课外科学探究,给他们多创造一些主动参与的机会和积极思维的机会,培养勤奋的习惯。平时,要对他们加强辅导,主要是教会学习方法。这样,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将会进一步地提高。

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科学探究时还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编组。一般对难度大的科学探究,可以把不同个性的学生混编在一起,一方面让能力强的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起骨干和龙头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发挥各学生个性心理上的积极因素,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对简单的科学探究,则可以把个性差不多的学生编在同一组,更有利于根据不同的个性实行分类指导,促进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发展。

篇4

1.现状及原因分析

1.1学生中有极少数的人有问题,但是不肯提出来

因为中学生都有怕被人嘲笑,怕被人批评,一直以来感觉“沉默是金”,至少保全了面子的观点还很严重。

1.2学生中较多的压根就没有提出问题的习惯,更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

1.3教师不重视学生提出问题的培养

教师觉得学生没那样的能力,还不如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既减少学生的麻烦,也节约了时间。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方法

2.1把握学生特点。让学生敢问

学生只有认识到提出问题对人发展的重要性,从要我问到我要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内在推动。

2.1.1教育学生提出问题

(1)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敢于提出问题,攀登科学高峰事例,这样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如:学重力时,给学生讲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故事,启发学生,苹果从树上落下大家习以为常,牛顿却提出: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落下?拉住苹果的力和拉住月球的力是不是同一个力?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

(2)从成材角度向学生说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教育学生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要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只有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实现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

2.1.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

(1)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

(2)碰到冷场时,教师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如:谁来试一下,说错了不要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通过教师的鼓励,肯定会有学生响应,经常这样训练,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会越来越多。

2.2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愿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向上的原动力。教师应想方设法,设置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问题有三种:一是学生根据教师、教材或其它途径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二是学生从所提供的问题中得到启发而提出的新问题;三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毫无疑问,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

2.2.1从课本插图中提出问题

新教材有很多有趣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微处并比较与日常不同,再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折射规律后,让学生看图“鱼在哪里?”学生会提出“为什么鱼叉要对准鱼的下方?”“是不是看见的鱼并不是实际的鱼?”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2.2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

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理息息相关,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习以为常。教师能够引导提醒学生关注这个大自然,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求知欲。如: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师先播放自然界一些物体的发声,然后教师问:“声音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啦,对于声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问题总结如下: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什么是超音速?什么是立体声?月球上能不能听到声音?……。

2.2.3从各种俗语中提出问题

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民间流传着许多俗语,很多是有科学道理的。引导学生分析它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很大。如:讲平面镜成像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水中月,镜中花”,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水中有月亮?为什么镜子中有花?镜子中的花和实际的花为何一样?为什么水中捞不到月亮?……。

2.2.4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师可有意识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断完善问题。

如:讲改变内能的方法前,教师先做压缩引火实验,学生首先提出:“筒内为什么会有火花?”通过教师引导棉花燃烧说明什么,学生又提出:筒内温度为什么会升高?教师又提醒温度升高说明什么,最后学生提出:筒内内能为什么会增加?

2.2.5通过自身体验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做实验或参加活动、比赛,由于亲身体验,感受很深,学生也乐意提出问题。如:讲内能时,学生通过搓手,提出:手心为什么会发热?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学生通过手弹课桌,提出:手为什么会疼?等。

2.3了解提问方法,让学生会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好的方法等于成功的一半。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

2.3.1掌握提出问题的一般方法

碰到某个物理现象,一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人手:由何(为什么)、如何(怎样)、若何(如果条件变了,将怎样)、是何(是什么)。如,做完真空中的闹钟实验,根据现象可提出:为什么听不到钟声?怎样才能听到声音?通入空气后能否重新听到声音?声音靠什么来传播?

2.3.2及时点评学生提出的问题

由于学生的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参差不齐,有的层次比较低,有的比较有价值。当然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承认学生有差异,但不是不加评论。教师应有价值导向,让学生体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3.3鼓励学生相互提问题

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肯在全班同学面前提问题,但跟他同桌就不同了。在下课前五分钟,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相互提问。如果还有不懂的,再在全班同学面前提出来,往往会有意外惊喜。

2.3.4适当出一些探究题,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检验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须注意的二个方面

3.1切忌急功近利

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该逐渐培养。开始时的问题可由教师直接提出,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由学生直接提出问题。

3.2不抱怨学生启而不发,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

篇5

一、构建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通过质疑问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面前自求自得、探索感悟。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同时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如何提出问题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方面着手引导。

(一)从问题本身引出问题

1.结合生活或自然现象引出问题

例如,为了扑灭发生在六层楼的火灾,高压水枪的功率应该多大?为什么在家用电路中,傍晚时分在用电高峰,灯光较暗,深夜偶一开灯,灯光却很刺眼?帆船如何逆风行驶?太阳的质量是如何测量的?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如何测量的?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最早是如何测量的?飞机为何怕小鸟?

2.结合物理实验引出问题

例如,学生在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前,教师安排学生用凸透镜作放大镜看指纹,发现是放大的;而看外面的物体却是缩小的,通过实验,学生看到了科学的事实,不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同样是用放大镜观察,为什么看到现象不同呢”?再如在托里拆利实验教学前,学生自己可在教师的诱导下,对实验的原理、实验器材进行研究,有很多学生就可主动提出以下问题:①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是什么?②这个实验所用的水银可不可以用水来代替?③如果不用液体,用固体器材来测定大气压,是不是也可行?

3.结合资料介绍的现象引出问题

例如在学生阅读的科普资料中,介绍飞碟能够在极快的状态下瞬间静止,从而提示学生结合力与运动的知识提出这样的问题:飞碟难道就没有惯性吗?

(二)从对不同现象的比较引出问题

1.结合前后知识联系引出问题

例如教“大气压强”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大家知道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会产生压强,而气体和液体相似,可以流动,且没有一定的形状,那么,气体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会产生压强的作用吗?如果气体也可以产生压强,这种压强又有什么特点呢?是否和液体一样遵循相同的规律呢?

2.结合物理现象中隐含的关系及规律引出问题

例如在学习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介绍这样的不同现象:用手和弹弓分别将石子弹出造成不同的打击效果,从而提出“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

3.结合寻找相同量之间的关系引出问题

经过观察相同的量在不同状态下的情况,提出问题:这一量在这些状态中存在什么关系?例如将电流表分别接在并联电路的干路与支路上产生不同的效果,从而提出问题: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的电流与支路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从生产实践和社会热点引出问题

1.结合社会热点引出问题

如结合热岛效应、臭氧层变薄、核废料放射;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工程、非典防治;大锅炉煤烟净化、环境污染的治理等等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

2.结合生产实践引出问题

如农业上的温室大棚,初春时节为什么多灌水可保护秧苗不受冻?还可结合工业上的机床、电机、大型机械;信息通讯上的光纤、电磁波;交通运输上的气垫船、磁悬浮列车和高科技上的超导、航天等提出一些具体问题。

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实验中进行自主探究

探究性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通过动手操作或实验的方式,自己主动地去发现或得出有关的结论。物理实验探究为发现物理规律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它可以检验物理理论、假说的正确性;也可以让学生亲历科学家探究物理理论的艰辛过程;同时物理实验探究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概念、理解规律,培养探究精神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使物理实验探究真正成为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

例如,“测定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一)不限制实验原理

在学习本节课时,教师只提出实验目的,说明小灯泡上“3.3V”或“2.5V”的意义,而实验原理交由实验小组讨论决定,并按要求画出实验电路图。结果,学生得出了三种实验原理:(1)P=UI;(2)P=U2/R;(3)P=I2R。师生通过对三种实验方案的优劣进行深入的分析,最终确定应用P=UI为实验原理的方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了思维品质的深刻性与批判性。

(二)不规定实验步骤

进实验室后教师要求学生不看课本,动手时只说明实验中要观察灯泡的亮度,触摸灯泡热度,计算灯泡的功率和电阻,并不限定实验有三个步骤。结果,教师在巡视实验中发现,有的小组实验有五六步,并记录了灯丝在不亮、较暗、正常发光、较亮、烧坏几种情况下的电压、电流的测量值和功率、电阻的计算值,灯泡热度的触摸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实践和发现问题能力。

(三)不确定实验归纳

实验后,教师不固定方向,让学生多方向、多角度、深入细致地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从而开放性地归纳出实验结论。比如有的小组分析真实的实验数据后,得出如下结论:(1)伏安法既可测电阻也可以测电功率;(2)灯丝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3)灯泡的实际功率,随其两端实际电压的增大而增大;(4)灯泡只在额定电压下正常发光,实际电压过高会烧坏灯泡,过低灯不亮;(5)因灯丝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变大,故不宜用P=I2R和P=U2/R测量灯泡的电功率。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归纳,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实验结论能力,并加强了前后知识的联系。

(四)延伸拓展

教师努力做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例如在完成“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学习后,教师提出:若实验中不具备电压表或电流表中的任意一个,而是给出了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同学们能不能测出小灯泡的电功率?假若已知电源电压,而电压表的量程小于灯泡的额定电压时,怎样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呢?这些问题可以使学生在进行实验探究后将探究性学习进一步深化,加深思考,激发探究兴趣,转入实验探究后的再思考,以便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自主性与创造性,达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迷、悟、爱”的最高宗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验探究是实践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

三、交流评价,相互促进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学生生活在集体中,只要留心观察、用心领悟、与人交流、积极评价、相互促进、共同关注,时时处处都可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本领。

(一)交流

学生在物理实验的过程中,同组实验者之间已经进行了内部的讨论和小范围的交流,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扩大交流的范围,如小组与小组之间、全班同学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都可以展开更为广泛的交流。在交流的活动中达到“切磋”的目的,实现思维的碰撞。在交流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巩固实验过程和概念规律的理解意义重大,能进一步丰富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例如,学生在连接串联电路的实验探究中,笔者给每个小组学生提供的实验器材是一样的,只要求学生将两灯泡连成串联电路,结果有的小组学生连接电路时将开关放在A处,有的小组学生将开关放在B处;有的小组学生连接电路时将电源放在B处,有的小组学生将电源放在C处(A、B、C位置如图1)。实验完成后,笔者安排学生进行交流。经过交流,每小组同学发现自己连接的电路都能达到实验的要求(即都完成了串联电路的连接),同时每个小组电路图又不同,由此充分地感受到串联电路中开关所起的作用与它在电路中的位置没有关系,也更深刻地理解串联电路的特点,并加深了对串联电路的识别。

(二)评价

学生很想把自己设计的“产品”推广给其他同学,得到其他师生的评价。有的小组动手实验能力较弱,思维相对滞后,他们也想知道别人是怎么完成的,是不是还有比自己更先进的方法。总之,学生都有被评价的需要。此时,教师应抓住这一课堂心理特点,适时地让学生把他们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体会以及实验后得到的结论相互交流、讨论。让学生自评、互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甚至请校外专家来评。

例如,在使用电压表测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的实验探究时,笔者在巡视辅导学生时,发现有的学生如图2示用两手握住电压表两端的

导线分别测量灯泡L1、L2及L1L2两端的电压,于是教师让这个学生把他的这个做法在课堂上演示出来,让全班同学加以评价,说说该同学的这种做法的优缺点。结果,同学们普遍感到这种做法简单易操作,给实验带来很大的方便,总体上感觉较好;但对电路的连接易引起误接(特别是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容易接反),同时需要同伴的互助。

综上所述,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性教学空间,也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动手能力,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是当今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

[参 考 文 献]

篇6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物理 教学改革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亲自去感受物理学科的内在魅力,逐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本领,不断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初中物理教学的各类活动,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

一、通过演示物理实验,使学生产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习的动力来自学生本身,动力的核心是兴趣和好奇。这是行为发生变化的前提,由此才会产生求知欲。思维来自惊奇和疑问。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创造和设计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创造性与挑战性的教学情境,为教学谱写优美的前奏,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欲罢不能的境地,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知识,从而奠定良好的物理基础。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物理发展史、物理家故事、趣味物理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物理的动机、参与热情和参与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物理因其自身的特殊性,让不少学生觉得它抽象难学。要让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光讲大道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想方设法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的必要前提和主动学习的前导动力,很多学生的物理成绩不好,就是由于他们对物理缺乏兴趣所致。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运用物理的环境,引导学生动手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探讨,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真正领悟到快乐的学习境界。

二、提高教师自身能力,做好教学保证

开展新课程教学,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必须学会与学生沟通交流,懂得新课程教学的设计,知道如何开发利用物理课程资源,会用评价手段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向专业化的方向努力。教师要积极学习适应开展新课程教学的技能,学习与人的沟通交流,学习新课程的教学法,尽快提高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教学设计的能力、评价教学行为、评价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的能力、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等,从而赶上新课程教学发展的步伐。

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恰当运用教材的同时,要对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有全面和清楚的认识。教师可采取科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把课堂上有限的时间集中在对学生没有掌握且不容易掌握的知识点上。另外,动力很多时候来源于压力,对学生一阶段所学的知识进行检测,也是了解学生一阶段学好物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它是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对考核的结果,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在积极鼓励的同时,对考核中出现的学习不足问题,应帮助学生找其原因,及时给予查漏补缺。

三、通过探究性教学改革,激发学生探究能力

1.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将科学研究领域的模式逐步带入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创立情景演绎等形式,使得学生能够像科学家一样对各类学术进行深入的探究与学习,进而更好地掌握初中物理知识和有关的方法。这种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深入探究物理的乐趣,从而正确地把握物理学科的重要思想观念,逐步培养学生探究物理科学的能力与技巧。探究性学习的重点在于探究的过程,并非最后的结果。同时,这种模式更重视关键数据、资料的收集和结果的评论,而非繁琐的计算过程及结论。

2.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转变学生过去单一的学习方式,逐步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进而更好地解决问题,真正掌握初中物理知识的本质。初中物理教师作为学科知识的主要领导者,应该鼓励学生不断从日常的生活中发现物理学科知识的问题。教师还应该善于利用这些生活中的案例,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各种物理现象引入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立不同的情景,充分激发学生对物理问题的感性认识。比如,教师在教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课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各种各样生动的声音,激发学生学习初中

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物理课堂的参与感。

篇7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合作学习 小组分工 实施策略

1.引言

合作学习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提出的,作为一种新兴学习方式,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合作学习一般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在小组中间针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教师会评估每个学习小组的表现情况,实行相应的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初中物理课程比其他学科更需要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来让学生开发思维,培养实验动手能力,提高科学素养。笔者就此进行了探索实践。

2.初中物理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方法

2.1关于合作小组的人员安排

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首先是把小组的人员分配好。在人员分配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成绩、学生的活动经验及教学资源与设施等具体情况。对学生的分组可以参照异质分组来进行,也就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实际操作水平、性格及年龄、性别等不同因素将学生安排到不同的小组中,小组人员分配好之后,然后就是解决小组内的任务分工问题,要给小组中的每位成员都分配好明确任务,这样才有利于学习小组中的学生合作。但是很多教师在分配学习小组时,花费了很多精力,取得的效果却并不明显,原因是教师在进行分组时没有把学生的感情意愿考虑进去,没有让学生跟与自己关系不错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以便消除学生的顾虑,同时更快更好地融合进去。此外,学习小组组建好后,教师应针对每个小组做出相应的行为准则规范,同时要安排好每个小组的负责人,通过小组负责人来维持好每个小组之间的秩序,以避免出现与学习无关的现象。

2.2重视学生的合作参与性

合作学习的另一关键是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这会直接影响到学习小组的施行效果,在初中阶段学生通常都比较有自己的想法,对很多事情都会作出自己的评判,同时对于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兴趣。如果教师想要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及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还需充分观察学生,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同时,在教学方式上,要适当应用一些技巧性的教学手段,多设置一些带有一定悬念的问题,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学生就会把学习当做是一种乐趣,既学到知识,又培养积极思考的习惯。最后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要多多鼓励,每个学生都会在意教师和同学对自己的看法,如果自己的看法能够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就会大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成为不断思考和进步的动力。而如果经常批评斥责学生,则会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2.3培养科学有效的小组讨论方式

首先,设置讨论主题时,如果只是直接地把课本上的知识照搬下来让学生探讨,效果并不会好。人类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发展的,课堂学习也不例外。课堂学习主要是锻炼学生搜集整理相关材料的能力及分析总结的能力,所以在问题的设置上,既要突出重点,又要联系实际。我们可以结合相关的社会热点,来发散思维进行讨论,并针对一个主题,组织小组之间进行辩论。这样小组里边的每个成员都会行动起来,去主动搜集相关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加工整合,以便在辩论中取得好成绩。通过辩论,学生可以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印象,在积极发言的同时又开动脑筋,最后对于讨论中所涉及的知识接受和学习起来更快。而在加深理论学习的同时,也培养积极动脑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讨论结束后,教师要总结归纳在讨论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可以采用相关例题讲解的形式来进行。这个环节非常关键,通过最后的总结陈述,学生可以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深刻。最后还要对学生及时进行评价,对每位参与辩论和讨论的学生进行点评,表扬表现比较突出的学生,同时积极鼓励在小组中突破自我的学生,可以采取相应的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奖励,以增强学生积极参与的动力。

2.4合理安排合作学习的进程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教师不能忽视自身的引导作用,要全程仔细地观察小组合作学习的进程与特点,对于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相关指导。每个学生的学历基础和能力都不一样,有的学生可能刚接触物理这门课程不久,基础理论知识非常薄弱,对于一些物理相关概念和定理难以理解,学习进度会比较慢。同时,物理中很多概念和原理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很多学生对于这块的掌握程度远远不够,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应该针对这类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对于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要展开学习小组的讨论学习,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去收集整理涉及的知识点,并在讨论中与同学一起充分交流这些相关知识点,以提高学生在薄弱环节上的知识掌握水平。

3.结语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中,教师大多重视的是书本理论知识传授,导致学生学习参与性并不高。如果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采用合作学习方法,就会大大地增强学习的效果,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氛围。本文分析了小组合作对于初中物理学习的重要意义,同时初步探讨了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使用方法。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注意,物理教师应当不断钻研,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并且要不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地探索和引入新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初中物理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崔庆国.对初中物理合作学习的探讨与思考[J].新课程学习,2012(10):98.

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课堂教学;新课改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物理教学应以知识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的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理念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因此在新教材中也增加了诸多科学探究活动。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激趣、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提高”都应该让学生自己来完成。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针对这些探究活动,教师需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的机会与空间。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在探究教学的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努力创设教学情境,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这一教学思想。例如,在学习“质量”的概念、单位这类较为抽象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上课前先收集生活中一些诸如鸡蛋、苹果、米粒、豌豆等质量大小不同的物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让每个小组上台展示收集到的物品,然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这些物品的质量大小,此时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活跃,其答案也是五花八门。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让学生懂得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也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究验证。学生的探究热情被激发,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小组用天平称量出了各种物品的质量,其结果也与学生自己的猜想有很大区别。通过这个猜想与探究的过程,学生获得了许多书本上所学不到的知识,也懂得了把物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又如,在学习“摩擦力”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教学情境,请一位同学帮忙打开一只沾满了油的瓶盖,并接连请几位同学尝试打开都未能成功。此时同学们都积极的想办法,有的说:“裹上麻布试试”,有的说:“换个力气大的同学来试试”。最终,随着瓶盖打开的同时,也很自然的进入到了“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教学之中,与此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适当点拨指导,提高探究效率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指导的越少,学生探究的问题就越多,从而导致探究的难度也越大。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把握学生探究活动的尺度,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有效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顺利完成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提出猜想后,给学生提供实验器材,却没有适当的指导和点拨,学生无从下手,进而无法完成探究内容。

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探究问题提出后,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自行探究,许多学生都不知道两个棋子各自的作用,不知道应该先固定玻璃板前面的一颗棋子的位置作为“物”,然后移动玻璃板后面的棋子,使它与“像”的位置完全重合。很多学生都无从下手,有的将玻璃板的位置动来动去,还有的根本不知道如何去观察像,从而使得后面的探究活动无法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应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这样才能保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探究活动,提高课堂效率。倘若教师在探究活动开展前,先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讨论,让学生懂得如何去设计实验、分析、比较,那么探究活动也会事半功倍,这也更有利于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物理模型,突破探究难点

初中生由于其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的限制,常常对于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和复杂的物理过程难以理解,教师教学起来十分吃力。特别是有些物理实验,有的反应非常缓慢,需要很长时间才有具体的变化,有的观察对象转瞬即逝,学生还来不及观察记录,有的现象在课堂上无法完成,还有的微观现象更是难以直接在课堂中观察到。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这部分实验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出现让新时期的物理教学出现了曙光。运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不仅能化抽象为具体,准确的演示一些抽象、复杂或者不便于观察的物理现象,还能直观动态地向学生展示复杂的物理过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变化的规律,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在教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一课时,关于力臂的概念,很多学生都能准确的表述出书本中的定义,但是一到实际的运用就会出现问题,仍然把支点到动力或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作为力臂。针对这个问题,我就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课件向学生进行动态演示:当我将力的方向改变时,力臂的大小在变,但是力臂和力的作用线相互垂直的几何关系没有变,同时可以看出力臂应是支点到垂足的距离,而不是支点到作用点的距离。这样演示后,学生对力臂的概念有了直观和清晰的认识,并在脑海中形成了正确的认知结构,同时也为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又如,在教学“分子热运动”一课时,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分子这种不易观察到的微观粒子呈现在学生面前,化抽象为具体,学生顿时兴趣高涨,学习积极性很高,在这样和谐的教学环境下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四、总结

总之,物理教学离不开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意识才能增强,探究能力才能提高。以上的几点尝试,其实目前很多初中物理教师都在尝试,本文只是对自己工作的几点总结,望能与广大同行交流经验,共同为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谱写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胡松蓉.实践物理探究过程中的指导策略[J].中学物理,2008,11

[2]李勇.探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研究[J].中学物理,2009,5

篇9

初中物理涉及到的研究方法有很多,以下试举数例加以说明。

一、控制变量法

自然界中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因此影响物理学研究对象的因素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错、共同起作用的。要想精确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各种特性,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单个自然条件下整体观察研究对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研究对象施加人为的影响,造成特定的便于观察的条件,这就是“控制变量”的方法。

在初中物理实验过程中,控制变量法是一种最常用、非常有效的探索客观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其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应用有:

1.研究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的有关;

2.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研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4.研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5.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6.研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7.研究动能、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8.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

9.研究电阻一定、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10.研究电压一定、电流和电阻的关系;

11.研究电流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12.研究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

13.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系;

14.研究物体吸收放热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15.研究电功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6.研究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17.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18.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19.研究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中,因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等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的方法。这种方法若运用恰当,学生不仅能顺利得出结论,而且容易接受和理解。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应用有:

1.研究串、并联电路时,引入总电阻的概念;

2.等效替代法测电阻;

3.滑动摩擦力的测量;

4.“曹冲称象”;

5.通过导体时产生的一些现象(如小灯泡发光)来确定是否有电流通过;

6.研究大气压的值时,用水银柱高所产生的压强来研究大气压;

7.在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验证物与像的大小相同。

三、推理法

有一些物理现象,由于受实验条件所限,无法直接验证,需要我们先进行实验,再进行合理推理得出正确结论。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应用有:

1.研究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研究牛顿第一定律。

四、类比与归纳法

类比法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可以推出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具有这种属性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一般性较小的前提出发,推出一般性较大的结论的推理方法叫归纳法。在科学研究中,归纳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物理概念、定律及规律的获得都是借助了归纳法的力量,由实验(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归纳获得的。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应用有:

1.研究电流和电压时,用水流和水压类比;

2.用水波类比声波;

3.类比磁极间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大多数定理和规律的提出都应用了归纳法,比如铜能导电、银能导电、锌能导电,则归纳出金属能导电。在实验中为了验证一个物理规律或定理,我们要反复地通过实验来验证它的正确性;然后归纳、分析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在阿基米德原理中,为了验证F浮=G排,我们分别利用石块和木块做了两次实验,归纳、整理均得出F浮=G排,于是我们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的正确性,使用的正是这种方法。

五、图像法

图像是一个数学概念,用来表示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关系,很直观。由于物理学中经常要研究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因此图像在物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实验中,运用图像来处理实验数据,探究内在的物理规律,具有独特之处。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应用有:

1.固体的熔化和液体的凝固图像;

2.研究欧姆定律的电压与电流图像;

3.研究物体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与时间图像;

4.液体的沸腾实验图像;

5.探究物质的密度的图像。

六、转换法

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或物理问题我们往往要抛开事物本身,通过观察和研究它们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外显特性、现象或产生的效应等去认识事物的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应用有:

1.用细线测量地图上铁路线的长度,直尺和三角板测硬币的直径;

2.用小磁针研究磁场方向;

3.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比较磁性的强弱;

4.根据电灯的亮暗程度比较电流的功率;

5.通过比较电流的大小来比较电阻的大小;

6.通过观察木块被运动物体撞击后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物体动能的大小;

7.通过观察木桩被打入沙中的深浅来比较重物的重力势能的大小;

8.通过墨水滴入水中的扩散现象来说明分子的运动特点;

9.通过物体形变量的大小来说明物体受力的大小。

研究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指导学生研究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时,教师应潜移默化地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正确地认识各种教学方法的功能和效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另外,研究某些物理知识或物理规律,并不是仅仅用到一种方法,往往要同时用到几种研究方法。如在研究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们同时用到了观察法(观察电流表的示数)、转换法(把电阻的大小转换成电流的大小、通过研究电流的大小来得到电阻的大小)、归纳法(将分别得出的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有关的信息归纳在一起)和控制变量法(在研究电阻与长度有关时控制了材料、横截面积)等方法。可见,物理的科学方法题无法细致分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物理 有效教学 有效学习

笔者了解到,物理是初中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的一门学科,而初中物理是学生在物理知识上的启蒙,在初中阶段学好物理非常重要,对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思考能力起着很大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改革教学理念,对如何实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高效化进行深入探索,构建高效的课堂。

一、教师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新课程的导入

“万事开头难”,在对初中其他学科而言物理学相对比较深奥的情况下,新课的导入就显得十分重要。一个精彩的导入可以唤起学生对于课堂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关注点和兴奋中心离开刚才的课间活动,完全转移到课堂上来。这就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奠定坚实良好的基础。

根据学生基础、教师教学风格、教学资源等现有条件的不同,对于新课的导入方法也不是一定的。我们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1.直观导入法

教师利用教具、图表、模型、实物等手段来导入新课内容的方法,叫作直观导入法。和物理学有关的实物、模型等工具可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物理的魅力。

2.实验导入法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教师利用演示实验的方法来导入课程,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还可以训练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3.情景导入法

通过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来导入新课程,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到物理的知识中来。例如用沙滩上不同鞋印留下的深浅程度来引入压强的概念,学生会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实现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二)科学的探究方法

1.悬念探究方法

教师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来激发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兴趣。比如在探究液体沸腾的课程中,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把一杯水放入一锅开水中,不让杯子接触锅底,经过一段时间的烧煮,杯中的水能否沸腾?当学生发现答案出乎意料时,就激发出了探究下去的欲望。

2.猜想探究方法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学习物理需要猜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大胆地猜想,由此来创设物体情境。

3.实验探究方法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验环境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实验来探寻自身对物理知识的猜想和疑问,进而让学生掌握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激励评价

对学生的日常表现以激励为主,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并作出相应的评价。评价多以鼓励性的话语为主,目的是保护学生的自尊,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让学生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更大的热情。

二、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一)有效学习的基本要素

1.感悟

对新知识的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之上,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所感悟,才有接下去探索的可能。如果学生对于知识没有感悟,那么物理对于学生来说就是生硬的公式和法则。

2.思考

使学生勤于思考,才能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思考是物理科目学习的核心,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物理学习。

3.生成

生成是指学生对学习经历和知识的消化、吸收的过程,学生所学到的所有知识和技能,都应该通过这样的整合变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有效的学习。

4.应用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学有所用,学生需要通过解决问题才能检验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会发现新的问题,促使学生向更高的领域探索。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物理学的课程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一环,只有让学生对课程内容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效率自主地得到提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把生活中的实例和课本上的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液体对光的折射”这节课中,教师可以和学生配合试验,用调制的香皂水和激光灯来演示光的折射现象,这样在生活中常见但容易被人忽视的现象,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三)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在知识教学的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学生最重要的能力,因为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终身的学习习惯。教师教学中应该多选取一些开放性的、多思维途径和思维结果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在做“用天平测液体质量”的实验时,提出“当天平平衡时,把手指伸入水中但不接触容器,天平是否仍然平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实验,得出结论。此时利用学生的兴趣和疑惑,把“力”的概念告诉学生,学生就会在课后自己去探寻和学习有关力学的知识,这样就实现了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