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12 17:39: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经济发展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委会位于乡政府东南部,东、南面与元阳县俄扎乡接壤,北面与托牛村委会相邻,西面与埃倮村委会相望。距县政府驻地38公里,乡政府驻地25公里。辖加梅、迷丕、格波、梅东、普朵等5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562户2462人,均为农业人口;世哈尼族。全村土地面积2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06亩,其中:水田924亩,干亩187亩,梯地1295亩。农民人均耕地1.1亩。20xx年末,全村粮食总产量99.4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304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17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5.00元。
一、基础设施状况
1、通路。该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都建设了简陋的进村公路,但由于路窄、路基不稳,里程长,无力经常修复等原因,导致进村公路利用率相对较低,运输成本高。2、通电。该村5个村民小组已全部解决通电问题。3、通水。该村5个村民小组已通人畜饮水,迷丕村民小组挖进村公路挖断了人饮水管,因没有物资资金修善导致饮水困难,其余村民小组虽然已通水,但只通到村内,没有入户。4、通讯。5个村民小组部分农户安装了无线电话,移动通讯信号已经覆盖整个村委会。5、住房。5个村民小组多数住房简陋,为土房或土堆房,县人畜不分离,属于改造范围。6、卫生路。**民小组20xx年铺设卫生路2公里,但由于资金物资不足还没有覆盖完成整个村子,格保村民小组利用一事一议项目基本铺设了卫生路,普朵村民小组已经整合各类资金计划20xx年完成卫生路等基础设施项目,梅东村民小组、迷丕村民小组(迷丕、哈塔东)还没有铺设卫生路。7、公厕。5个村民小组都建设有农村公厕,但数量不够、质量不高,无法满足农民入厕需要。
二、公益事业发展情况
1、教育。**委会有1所寄宿制小学和2所初小,基本能满足适龄儿童受教育的需要。2、卫生。该村委会有1个卫生室,1名乡村医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看病难问题。3、文化活动。目前,**委会5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还没有一个图书室、科技室、文化活动室及篮球场等活动场所,农民学科技难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农民群众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一直以来都较低。
三、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全境为山区,沟壑纵横,山峰林立,境内最高海拔1800米,最低海拔1250米,年平均气温18.4℃,最高气温26℃,最低气温2℃,年降雨量1620毫米。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草果、核桃,但由于山高坡陡,经济基础薄弱,劳动者素质低,生产生活中科技含量低等原因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多数农民处于贫困线。20xx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7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725.00元,比国务院确定的贫困线1196元低471元,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是全县典型的贫困村。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基础设施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进村公路处于情通雨堵的局面,运输成本高,阻碍了该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住房条件差,人畜没有分离,村容村貌没得到改善。
(二)学科技难。整个村委会没有一个图书室、科技室、文化活动室,学科学技术难,农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无法利用科技提高生产生活质量。
(三)劳动者素质低。全村适龄儿童辍学率高,村民文化素质低,“等、靠、要”思想突出,没有主动参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经济的思想。
五、解决的办法和建议
(一)改善基础设施。州、县委、政府计划建设元绿二级路经过加梅,充分利用这机遇,改善进村公路,解决交通的问题;利用当前各种惠农政策,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建设人饮工程到户、卫生路、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篮球场、公厕、排水设施等工程,解决村容村貌差、学科技难、入厕难等问题。
篇2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和科学部署下,全省经济呈现总体运行良好的态势,但是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世界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对我省影响程度不断加深。一是冶金石化电子轻工纺织航运等行业受产品价格下跌过快、市场需求萎缩过猛的影响,生产、销售增幅回落明显。二是中小企业贷款困难问题难以缓解,运营资金紧张,一些企业被迫选择减产或停产,有的甚至倒闭。三是外向型经济,特别是其中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由于订单减少,库存大量积压,受到的冲击加大,经营困难的现象更为突出。四是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工厂转产、减产、停产、破产、兼并重组及裁员等情况,以外贸为主的中小民营企业尤其如此。五是因税费减免、税源缩小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又因大量基本建设和民生保障而支出大幅上升,可灵活调配的财政资金日渐紧张。综合经济专家的观点来看,我省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局面要有效缓解尚需时日。
二、金融危机对我省消防工作的影响逐步显现
消防工作是与经济建设联系最为紧密的方面之一。我省经济发展因全球金融危机出现减速趋势,必然传导到消防安全方面,对消防工作的不利影响将逐步显现出来。突出反映在以下方面:
(一)部分部门和单位对消防工作产生模糊认识。调研中,一些政府部门人员认为,国内消防技术标准要求过严,而现在中央政策是发展经济、上项目,全力保增长是最紧迫的任务,所以消防部门在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验收时,执行国家消防技术标准时要求不应过于严格,特别是当遇到国内技术规范要求比国外技术规范要求高的情形时,要“有所松动”,以免影响外商投资的积极性。有的则提出消防部门监督执法的力度使困难企业“受不了”,他们认为只要问题改了,对于程序性违法行为,比如超出规定的整改期限问题,消防部门不要再给予罚款处罚,即便罚款也要取下限,以此帮助企业“共渡难关”。
(二)部分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水平有可能弱化。这主要受三个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人员裁减可能带来的影响。一些单位消防管理人员反映,虽然企业因经济不景气裁员暂时还没有波及到消防管理人员和组织,但如果下一步经营状况继续恶化,就有可能裁减到消防安保人员,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比如消防控制室值班等需要的最低人数将受到影响。二是经费压缩可能带来的影响。很多单位为了消化金融危机影响,大量压缩行政经费开支,在消防安全教育、消防设施建设维护及消防安全隐患整改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在消防安全教育上,一些原先计划举办的消防运动会、消防演练等教育训练活动,会因为资金问题而被取消或搁置。在消防设施的投入上,多数企业希望维持在现有消防装备设施能够正常运转的最低限度上。而对于火灾隐患整改的积极性、主动性会下降,苏南某大型纺织企业负责人反映,去年斥资数百万元整改了市政府挂牌督办的重大火灾隐患,要是放在今年,是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决心。三是生产经营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一些企业因订单减少而减产、停产、转产,甚至出现企业破产兼并重组的现象,员工对安全工作的认知下降,原有的管理体系出现空缺,加之生产线停工、维护、保养,库存产品积压,以及员工因工资等问题产生的劳资矛盾等非常规状态,将导致新的不安全因素大量产生。
(三)大量新改扩建项目消防审核面临新问题。各级政府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国家、省、市、县级政府安排了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这些项目集中上马,建设时间紧,任务重,项目牵头单位如企业希望消防部门简化消防行政许可,进一步缩短审批时限,有的甚至要求边开工边审批或先开工后审批。这将导致消防部门的审核验收等任务将相对集中,工作量加大。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生产企业闲置的厂(库)房改造为服务业、娱乐休闲业的民用、商业用房,这涉及到使用性质的改变,消防安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对消防部门的源头控制产生较大影响。由于土地、规划部门的政策要求和审批周期等原因,这些项目往往等不及取得合法的土地、规划许可就开工建设,在这种情况下,消防部门如果不对这些项目进行消防审核,有可能造成先天性火灾隐患。
(四)消防基础建设经费争取难度加大。从目前情况来看,全国及我省经济发展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减速,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对消防部门明年业务经费保障、推进消防基础建设已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一些地方消防部门负责人反映,20**年度经费要想继续保持较大增幅难度很大。苏南某消防大队拟将消防指挥中心扩建为全市应急中心的项目,原计划上报5500万的财政预算已被当地政府削减为2500万;另一新建消防中队项目已被降格为备选项目。调研中还发现,一
些政府专职消防队的正常业务经费,县、市政府财政负责供给的尚能维持当前水平,但是由各镇自行负责筹集的,则受经济因素影响较大。此外,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出口依赖度较高企业内部的专职消防队的维持和建设发展经费保持的难度也在逐渐加大。
三、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我省消防工作的挑战
目前我省虽然已连续9年未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群死群伤火灾事故,保持了火灾形势的平稳,但是全球金融危机对我省消防工作的影响已经显现,其中包含着诸多非传统因素的困扰,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积极采取新的对策,有效应对挑战。
(一)政府强化领导,确保消防工作有序进行。坚持“安全发展”理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消防工作面临的困难增多,更需要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一是政府在对困难企业进行资助扶持、主导投资上项目时,要将消防安全纳入项目通盘考虑,做到同计划、同部署、同检查、同验收,紧紧抓住消防安全标准不放松。二是行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本行业、本系统单位的管理和服务指导,特别注意督促有关困难企事业单位始终绷紧消防安全这根弦,一如既往地严格遵守消防法律法规,切实落实消防工作职责,确保这些单位消防工作正常运行。三是认真落实政府部门消防工作协调机制,通过各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联合执法,提高消防安全监管效能。如在“三合一”场所源头控制和整治上,要严格执行各项消防行政许可和《住宿与生产储存经营合用场所消防安全技术要求》等法规规定,以控制在企业破产、裁员或困难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中产生的小作坊、小场所、出租屋等形成的“三合一”火灾隐患。
(二)单位加强自律,紧抓消防安全不放松。社会单位要始终严格按照消防法律法规要求,履行主体责任,防止因经济效益不佳而放松对消防安全工作的要求,甚至将消防工作搁置一边,从而酿成火灾事故,使单位“雪上加霜”。一是要充分考虑消防专职人员的岗位需要,企业实施裁员的时候,要确保开展消防工作必需的人员。二是确保消防工作基本经费的投入,保证日常消防工作开展的必要经费,配置必备的消防设施、器材,并定期组织维修保养,确保完好有效。三是深化企业内部消防安全管理,继续认真落实公安部61号令,大力贯彻**省商场市场、宾馆饭店、学校、医院、公共娱乐场所等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标准,加强企业内部消防管理,以防企业由于生产、经营压力加大,加班加点,疏忽消防安全而引发火灾事故。
(三)开展重点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员工消防安全素质。在金融危机对消防工作产生影响,相当一部分单位消防管理工作可能或已经出现弱化趋势的大环境下,加大消防宣传教育培训的力度,提高群众消防安全意识,对于有效防止火灾发生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一是要大力宣传贯彻新修订的《消防法》,充分利用消防联席会议平台,发动各行业主管部门开展宣传活动,督促单位和员工自觉遵守消防法律法规,尤其要加强对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的宣传教育,消除其对消防安全工作产生的模糊认识。二是单位在进行内部人力资源整合,安排员工转岗、待岗培训过程中,要将消防教育培训的内容纳入其中,提高员工的消防安全素质。三是针对一些待岗、下岗人员暂时没有工作,向小网吧、小旅馆、小娱乐场所等低端消费场所集中消费娱乐的趋势,加强对此类小场所经营人员的消防宣传教育,特别是要提高这类场所员工组织引导顾客疏散逃生的能力。四是要加强对出租屋、流动务工人员的消防宣传教育,联合劳动部门,将流动务工人员消防安全知识教育纳入国家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培训计划;在出租屋、流动务工人员集中的区域,发动乡镇街道、居(村)民委员会、物业服务单位等,利用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
篇3
一、基本情况
全村145户,人口499人,土地面积1530亩,现耕地面积980亩,98年底人均纯收入不足800元,是出了名的贫困村,由于近年来黄河断流的影响,海水入侵,土地次生盐碱,耕地逐年减少,人均中、高产田0.9亩左右。自公社撤离后,该村的水利建设几近停滞,自99年借助宣传部部长联系该村契机,依托市县两级水利部门联合包村的优势,围绕水字做文章,循着水路找财路,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高农民收入。01年自我局工作组进村以来,先后无偿投资62.2万元,大大改善了该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将村内原饮水坑塘从0.7万方扩容到2.8万方。维修扩建了村里的自来水。二是从十八户干渠上为该村挖了一条长4.1公里的干渠。三是新建了一座0.5立方米每秒的扬水站。并对全村耕地进行了统一规划,开挖排碱沟4.5公里,整平土地1200亩。水利建设配套已具雏形。新建了柏油路,改善了村里的交通状况,投资近10万元,建设了高标准文化大院。
二、经济状况:
该村主导产业为旱作农业,去年该村种植小麦380亩,每亩投入在50元左右,产出300元,一年收成基本可解决全年温饱,全村今年植棉近200亩,平均亩产180公斤,去年棉花价格较去年低,每公斤皮棉在2.3元左右,亩净效益在290元,村劳动力农闲以外出务工和手工业经营者占到全村人口的1/3,目前全村有石材、油料、零售等商业经营9户,电气焊和机械维修8户,家庭养鸡7户,养羊92户,农产品加工3户,水产养殖4户,20__年底该村人均年收入为1364元,收入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农业收入,人均240元,二是家庭养殖及副业,该村现小尾寒羊存栏量达340只左右,户均两只,每只母体年效益大约在700元左右。我所联系的曹维忠一家今年种植小麦2.6亩,棉花1.3亩,大豆2.5亩,农业收入在1000元左右,曹维忠是村里的电工,年收入在5000元左右,其人均收入在2200元,在经济上是村里的中等户。
存在的问题:
一、该村农业生产条件较为脆弱,农业发展受水的制约很大,通过对该村的农田、水库、渠道、扬水站等水利设施进行了实地考察,同群众一起分析查找原因,主要是干渠较长,引水不畅,需机提水,增加了用水成本,由于水的限制,致使该村农业发展缓慢,土地碱化,现在已有近800亩土地由于水的制约而弃耕。
二、土地较为分散,该村的土地村南有800亩,村北600亩,村西500亩,该村五队的耕地在崔家村南,土地的分散,致使输水渠道过长,势必增加用水量和用水成本,难以开展较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尚未全面展开。
第三,土地盐碱较为严重,村北和村西的耕地因灌溉不及时,已经开始碱化,需定期大水漫灌压碱或深沟排碱。
发展对策:
该村的发展应以农业为突破口,围绕水字做文章,循着水路找财路,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高农民收入。
一、借助水利配套,进一步加大农业开发力度
该村现有人口499人,现有耕地1600亩,1999年至20__年在我们的住村帮扶下,对该村1200亩土地进行了整平,并建设了较为配套、合理的供排水体系,目前尚有1000亩已经整平的耕地耕地还未进行开发而弃耕闲置。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借助现有的水利配套设施,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推动粮经比例的缩小,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是在目前状况下__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二、抓产业结构调整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对有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实行连片规划建设,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在目前状况下,该村的经济发展的主要工作精力应该放在抓产业结构调整上,利用紧邻灌区的灌溉优势,大力发展冬枣、薄荷等高效经济作物的种植。薄荷每亩投资110元,第一年收入在500元左右,自第二年每亩收入1200元左右,今年要搞好村里180亩薄荷的种养管护和销售,条件成熟时,再进一步膨胀产业规模,成为该村种植业的主导产业之一。
目前乡积极推进冬枣产业化经营,实行连片规划建设,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具有相对的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如果利用紧邻灌区的灌溉优势,发展300亩密植型冬枣圆。每亩按110棵,每棵7元计算,需投资23.1万元,具体资金筹集渠道为:为增强种植户的管护责任感,由种植户每棵承担2元,争取上级资金(市局现在在该村包村)扶持16.5万元,每棵5元,种植完成后,每棵补助2.5元,明年按成活率,每棵再补助2.5元,由于冬枣可以进行枣粮间作,第一年不影响粮食生产,第二年开始结果,每亩年收入可到1500元,人均增收900元,进入丰产期后,产量和效益将大幅度提高,与种植户签定种植合同,待有效益后,所投资金分期收回,用于该项目的滚动 发展。使冬枣成为该村种植业的支柱产业。
三、重点支持发展种养业
继续重点支持发展种养业,集中力量帮助发展有特色、有市场的种养项目,以增加人均收入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着力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市场为导向,选好项目,搞好信息、技术、销售服务。我局工作组投入资金6万元,同养殖户签定了小尾寒羊和波儿山羊杂交养殖养殖合同,现在存栏量已达300多头,一只种羊的年效益可达700元,群众们发了“羊”财,积极性很高,如果因势利导,继续膨胀养殖规模,再购进波儿山羊母体和小尾寒羊,用于小尾寒羊和波儿山羊杂交的发展,可使该村的波儿山羊杂交体存栏量达800--1000头,成为该村的养殖龙头产业。人均年收入增加800--1000元。
四、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
利用村北空置的荒地进行水产养殖,目前市县包村工作组正在积极的筹备,准备投资5万元,利用紧靠干渠的水源优势,开发荒碱地100亩,进行河蟹养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努力改善村里的交通状况
该村目前有两个自然村,五队在该村的东南部,出入道路仅靠一条土路,一遇雨雪,泥泞不堪,交通隔绝,村民深受其苦,成为阻碍五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经与村两委商定,决定由包村工作组投资1万元,为该村五队修建500米长的道路一条,新建穿涵一座,以改变五队的交通状况。
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争创一流班子
按照市委组织部的有关要求,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搞好规范化管理和档次升级,严格定时定点办公制度,搞好党员的管理和科技培训,做好发展党员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后备干部工作。帮助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而为全村的发展理清思路,凝聚合力,形成动力。
篇4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全力打好“五大攻坚战”,围绕全年目标,狠抓工作落实,保持了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1.47亿元,增长12.7%,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9.8亿元、30.25亿元、21.42亿元,分别增长5.4%、17.8%、8.6%,三产比重达16.0:49.2:34.8,为完成年度计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农业产业发展良好。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7.43亿元,增长5%;实现农业增加值9.8亿元,增长5.4%。全市粮食种植57.7万亩,新植、改造茶园面积3500亩、中药材1000亩,发展烟叶6.95万亩,88个烟基工程全部竣工。发展设施农业,实现蔬菜无公害产业化生产,新建蔬菜基地600亩,完成1000亩种养立体生态循环现代农业示范片建设。上半年生猪价格下跌,家禽市场受H7N9型禽流感等影响,主要畜禽生产形势低迷。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全市现有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11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7家,市级龙头企业17家。
(二)工业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上半年,全市187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24.77亿元,增长16.8%,比去年同期回落5.9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32.37亿元,增长18.2%,比去年同期回落5.5个百分点。全市工业用电量5.04亿千瓦时,增长4.1%。三大主导产业受市场影响出现分化,上半年共实现产值79.21亿元,增长20.7%,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63.5%,其中纺织服装业增长较快;林产加工业平稳增长;化工行业低速发展。受整体宏观经济影响,我市有相当部分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存在微利或保本经营或开工不足等现象,46家企业产值下降,其中20家企业产值下降20%以上,9家企业停产。27项市重点工业在建项目按计划序时推进,上半年完成投资8亿元,占年计划的72%,武夷烟叶易地技改已完成联动试生产,兴龙祥汽车、中森板业、华光特种工艺、轻安智能仓储等项目建成投产。加大推进企业改制上市扶持力度,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改制上市工作的实施意见》,我市共8家列入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
(三)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上半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1.42亿元,增长8.6%,比去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消费市场持续活跃。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万元,增长7.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988元,增长15.5%;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76亿元,增长16.3%。完成6个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南关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基础工程完成90%。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幅控制在2.5%,保持温和上涨态势,食品类、居住类是拉动我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商贸流通整体提升。出台《关于培育壮大城南商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推进城南大道商贸走廊市场开发力度,一批商贸项目和专业市场加快建设。茶叶市场、美家居建材主体建筑已封顶,汽车4S店、南武夷中药材均已开工建设;财富天下、太极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加快推进,八方物流完成仓库桩基建设,现代综合枢纽中心即将开工,港润物流在进行厂房设计,武夷烟叶仓储物流已通过省烟草专卖局审议。旅游产业加速发展。把旅游产业作为后续增长点来抓,加大扶持力度,出台《2013年市旅游促销补贴奖励实施办法》,明确入邵游奖励条件;认真贯彻落实旅游跨越发展政策,发挥1200万元旅游专项资金杠杆作用,有序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上半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138.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83亿元,分别增长29%和22.4%。旅游总规编制有序推进,瀑布林生态旅游景区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熙春华美达广场酒店启动五星酒店评定工作,瀑布林温泉、嘉德观光园、鑫富肉牛分别在申报五星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省级农业、工业旅游示范点。
(四)投资规模持续扩大。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62亿元,增长50.5%。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第二产业投资增长60.6%,占固投完成数的54.84%,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52%;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5.6%,其中商贸服务投资增长131%。上半年,我市“五大攻坚战”136个项目完成投资30亿元,占固投完成数的47.2%,项目支撑作用不断加大。经济开发区和金塘工业园共完成征地1980亩、平整土地2230亩,开工企业8家、投产企业8家,为投资增长提供后劲支撑。上半年,房地产完成投资5.69亿元,增长83.7%,房地产开发对投资拉动作用明显。
(五)招商引资扎实推进。围绕绿色发展重点,积极对接打造“食品、旅游、机电制造千亿产值”和“生物产业五百亿产值”行动计划,策划产业链条和关键环节项目,开展产业招商和专业招商,积极组织参加食品产业、机电产业、旅游招商、项目成果交易等招商活动,加强与央企省企、民企、外企“三维”项目对接合作。通过强化项目服务,一批城市综合体、商贸旅游和社会事业等项目已签约落地,其中与中闽水务合作的日供水5万吨供水设施项目,将大大改善我市供水条件;红星美凯龙进驻美家居商业广场,将持续提升我市人气及知名度;金山药业入驻,使我市与上市公司对接又迈进一大步;左岸生态城综合体一级土地开发项目采用BT现代项目融资与实施模式,有利于缓解政府资金压力、改善基础设施硬件环境。上半年,全市有出口实绩外贸企业共35家,实现外贸出口总额1亿美元,增长87.5%。其中生产型企业出口4180万美元,增长17.2%,呈稳步上升势态;受人民币升值和国际经济低迷影响,全市新批合同外资项目持续减少,上半年共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家,验资口径实际利用外资仅完成180万美元,下降84.2%。
(六)财税金融运行平稳。上半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7.25亿元,增长31.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06亿元,增长48.1%。受工业经济增长整体放缓影响,增值税仅增长5.72%;营业税增收2265万元,增长29.3%,主要是房地产业增收2069万元。截至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5.63亿元,同口径比年初新增8.41亿元,增长7.82%;各项贷款余额87.52亿元,同口径比年初新增8.02亿元,增长9.58%。受宏观金融政策偏紧影响,贷款要求提高,存在好企业贷款规模不受影响,而一些正在发展中的企业贷款困难问题。我市近年来新上一些项目受自有资金不足影响,在银行紧缩政策下经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困难问题,我市上半年召开两次银企对接会,共42家小微企业签约4.1亿元,目前已经发放30家共2.34亿元。
(七)城乡建设同步推进。完善基础设施。316国道和205省道改线工程BT方案正在审核中,顺邵高速公路进入招商洽谈阶段,金塘大道正在进行路基建设。打造精品城市。大力开展城建“点线面”攻坚,突出抓好“六个一”城建项目,从3月底开始,我市认真贯彻落实苏树林省长调研指示精神,制定实施总投资2.34亿元的《提升城市品位重点工作计划》和《打造精品城市为民办实事项目计划》,上半年共完成投资1.49亿元。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正在进行中,完成人民路东段改造、八一路“白改黑”和五四南路道路及沿街两侧立面改造工程,华光路中段人行道已铺设完毕;对武邵高速互通口至迎宾大道、西互通口至龙都酒店等四个重要入城通道进行绿化整治和景观提升,现已完成路灯安装和部分绿化工程;完成防洪堤景观绿道工程,环紫云湖慢行景观(一期)工程预计7月底完成招标,正式进入施工阶段;加强交通秩序整治,严格各项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措施,加大卫生保洁和绿化管护力度,市容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中心城区停车场现可提供停车位约400个,新增机动车道停车位198个,较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区交通压力。推进乡镇建设。积极推进城镇化发展,认真落实土地增减挂钩等政策,多渠道筹措资金,省级和平镇、市级吴家塘镇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完成投资1.46亿元,进一步完善中心村的水、电、路、讯等基础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农村安全饮水长效管护机制,已在135个村成立用水协会;水利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小农水县建设已改造渠系建筑物254处,完成渠道改造119.11千米;实施农村“造福工程”和危房改造,已落实400户、1589人,动工建设264户。保护生态环境。围绕创建国家级生态市,深入开展生态乡镇、绿色村居创建活动。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完成造林绿化5.74万亩,其中“四绿”工程7228亩。严格耕地保护,落实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试点工作,提高土地利用水平。严格执行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大规模畜禽养殖、工业园区和企业污染整治力度,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拿口镇朱坊村等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重点保护好龙湖森林公园、将石自然保护区等森林资源,打造绿色生态示范点。
(八)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公共安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和农林水等民生事业支出力度进一步加大,上半年公共财政支出7.89亿元,增长33.72%;15项为民实事项目和6项重点民生工程上半年完成投资9224万元。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改善学前教育办学条件,加快大埠岗、洪墩、沿山中心幼儿园和实验幼儿园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继续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吴家塘学校教学综合楼正在主体施工,实验小学综合楼、沿山小学宿舍楼已开工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营养改善工程,对寄宿生进行生活补助,全年计划165万元;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城镇新增就业1463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580人,援助困难群体就业437人。切实落实积极就业政策,突出企业用工服务,举办两场大型专场招聘会,帮助78家企业解决用工1079人;大力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发放小额担保贴息贷款2109万元。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实施一体化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我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健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全市被征地农民对象确认工作已基本结束,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金标准提高到104.2元/月;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全市各类社会养老保险达到17.25万人;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全市共5858户8941人纳入低保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面推进,新建507套,续建1296套,竣工471套。卫生医疗加快发展。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市立医院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提升改造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两纲”示范项目正式启动,我市成为省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首批启动的两个县(市)之一。文体事业稳步发展。完善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完成3个城市激情广场建设点和2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建设点的选点和上报工作,完成水北等公共电子阅览室、4个基层文化共享工程、5个流动图书店建设;加强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完成宝严寺大雄宝殿彩绘、民俗馆等历史文物修复方案的编制和上报审批工作,完成李纲馆的陈列布展;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95场次,城乡群众精神文明生活更加丰富。加大资金争取力度。紧紧抓住国家投资向民生倾斜的时机,用好用足用活政策,精心策划一批符合中央和省上政策导向的项目,争取更多资金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上半年,一批关系城市基础设施、城市供排水、农村安全饮水、通组道路和文化设施等25个项目共争取资金4106万元,其中沿山、城郊和大竹镇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争取1084万元,第二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争取1000万元,妇幼保健院争取410万元。同时,严格资金监管,注重跟踪落实,坚决把实事办成、办好、办到位。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的来看,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下,我市经济仍然实现了平稳发展。与年初预期目标对比,除了验资口径实际利用外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林牧渔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增幅低于年初计划外,其余指标都超过年初计划。但是,纵观全年分析,上半年相当部分指标存在上年同期基数低等影响,下半年都会出现较大回落,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等完成全年目标有一定压力。随着财政收入结构调整,可能出现税性收入比重增长、但是增幅下调的现象。
尽管上半年我市经济平稳运行,但是经济增长基础仍然不够扎实,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工业下行压力增大。从上半年情况看,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累计下降3.6%,主要原材料及能源价格高企,融资环境依然趋紧,运输、人工等费用增加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影响企业产能发挥,制约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二是投资拉动后劲不足。按照今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量155亿元、增长21.5%以上的目标任务,后半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要完成91.38亿元,占全年计划的59%,特别是上半年市固投平均增速已达31.4%,我市要在下半年继续超过市平均水平,并位居市前列,需要完成更多的投资量,面临的压力更大。而且部分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滞后,我市71个市本级在建重点项目,23项进展相对缓慢,其中19项尚未开工、4项进度相对滞后。此外,顺邵高速公路、省道205和316国道改线工程尚未开工建设,邵光高速进展减缓,尚未形成实际工程量。三是财税增长基础仍不稳固。上半年,我市税收收入增量中来源于房地产行业的比重较高,房地产行业税收增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工业税收的支撑作用仍然不足,非税收入增收贡献偏高,税源结构有待优化。而且当前进入偿债高峰期,财政偿债压力较大,财政收支矛盾和资金调度压力日趋突出。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发展态势,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三、下半年工作重点
下半年,在目前国家采取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大背景下,要实现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抓产业,促转型。认真落实省、市促进工业稳定增长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帮助企业争取更多的补贴和优惠。继续通过政银企对接座谈会等形式,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加大企业技改力度,鼓励和引导有潜力的企业通过设备更新、产品创新、完善产业链条等方式,做大体量、增强实力、提升水平。突出抓好36家企业增资扩产项目建设,落实“一线工作法”,做好帮扶指导,促项目尽快投产达效,形成新增产值、新增税收。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引导企业共享营销网络,抱团开拓市场。坚持大招商、招大商,借助“9·8”投洽会等平台,深化“三维”对接,大力引进产业链龙头项目,积极引进食品加工、机电制造、生物制药等产业项目,提升产业层次。
篇5
无锡历史悠久,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民族民工业的发源地,也是当代乡镇工业的发源地,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区域通枢纽和著名旅游胜地,是长江三角洲的特大城市之一。
一、无锡市的基本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无锡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至2003年底,全市GDP1901亿,在全大中城市中排列第九位,人均GDP5200美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第六位。财政收入265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第十位。全市协议注册外资50亿美元,到位注册资金27亿美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列第六。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城镇人均可支配收11647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29万元,人均储蓄存款2.4万元。参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无锡市民的生活水平总体已由小康向富裕迈进。当前,全市人民正在实施富民强市战略,规划到2005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10年,GDP在2000的基础上翻两翻,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3000美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无锡市的工业概况及乡镇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
一是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3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992.74亿元,增长18.3%。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790.61亿元,增长24.1%。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0.36亿元,增长14%;股份制企业增加值245.46亿元,增长25.6%;集体企业增加值114.81亿元,增长24.9%;股份合作制企业增加值85.83亿元,增长17.1%;三资企业增加值210.77亿元,增长29.2%。
二是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3208.2亿元,增长32.7%;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67%;工业产品销售收入3206.76亿元,增长31.8%;实现利税263.24亿元,增长33.7%,其中利润161.32亿元,增长45%,增幅分别高于生产和销售20.9和13.2个百分点;亏损总额下降14.4%,亏损面下降1.2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157.4%,创历史最好水平,较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三是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2392.16亿元,增长21.5%;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8%,提高0.7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收入2395.61亿元,增长22.6%;实现利税198.41亿元,比上年增长20.1 %,其中利润112.64亿元,增长27.5%,增幅分别高于生产和销售6.9和4.9个百分点;亏损总额比上年下降12.2%,亏损面比上年下降7.7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145.2%,创历史最好水平,比上年提高10.8个百分点。
四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加速农村工业化。无锡是中国乡镇工业的发源地,乡镇工业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对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现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历史的贡献。根据2002年资料统计,在全市的工业总量中,乡镇企业占71%,有120万个劳动力在乡镇企业中工作,占农村总劳动力的72%,农民收入中来自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收入3443元,占农民纯收入的74%,上交财政占全市财政收入的60%。尤其是近几年来,一部分乡镇企业的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2003年,全市乡镇企业的上市公司达到12家,这些上市公司大部分集中在江阴市,形成了中国股市独具魅力的“江阴板块”,为本地区经济发民展融资近30亿。
五是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无锡的私营个体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实力迅速壮大。全市把发展私营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实行外资、国资、民资三轮驱动战略,从市场准入、科技创新、融资担保、财税支持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并加快私营园区建设,培育骨干企业。市私营个体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强劲态势,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03年,全市私营个体企业共计达到15.92万户,从业人员73.26万人,注册资金651.26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087.67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71亿元,上缴税金52.2亿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31.2%、47.7%、39.5%和19.7%,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私企150个,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私营企业358个。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农村城镇化进程
一是农业结构调整有突破,粮经比例为5:5。通过科技兴农、科技兴牧、科技兴菜、建设农业示范园,增强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吸引三资发展龙头企业,建立特色化、优质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基本形成了以青梅、板栗、银杏及优质茶叶、笋用林为主的林特产业;以生猪、奶牛、肉鸭为主的优质畜禽产业;以中华绒螯蟹、甲鱼、青虾为主的特种水产业;以设施栽培为主的精细蔬菜产业等为五大主导产业。2003年,农业和非农业产值达到3755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达到81.44亿元。
二是繁荣农村,积极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03年,无锡市的城市化率超过了60%,目前世界平均水平为42%,发达国家为78%,我国平均为40%。从无锡的实践证明,富裕农民要减少农民,加强农业大发展非农业,繁荣农村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城镇化对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城镇化促进了工业化,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较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社会服务、市场环境等。
四、无锡的经济国际化进程
无锡市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同时,也着力加快了经济国际化进程。开放型经济已成为无锡的主体经济,坚持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2003年,全市新批超亿元项目就达15个,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43.8亿美元,增长了47.6%,协议注册外资50亿美元,增长了72.6%,到位外资27亿美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六位。全市重点开放园区共完成协议注册外资42.6亿美元,增长80%,占全市总量的85% ;到位注册外资21.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8%,占全市总量的79% ;自营出口44.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8%,占全市总量的60.6% ;固定资产投资449亿元,较上年增长78%,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0%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30亿元,较上年增长51%,占全市GDP总量的33%;完成财政收入79.7亿元,较上年增长56.9%,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30%;完成税收74亿元,较上年增长65.5%,占全市税收总额的33.6%。至年底,全市累计批准超亿美元重大项目32个,有31个集中在园区,其中当年新批的15个超亿美元项目中有14个落户在园区。全市累计兴外办外资企业70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中,有51家落户无锡。
五、无锡成功经验的几点体会
辽阳,位于辽宁省中部,处于沈阳、鞍山、大连经济带的中心位置。东依辽东山地,西望辽河平原,北距沈阳70公里,哈大铁路,沈大高速公路纵贯南北,辽溪铁路横跨东西,南界钢都鞍山,北依省会沈阳,东临煤铁之城本溪,西与辽河油田接壤。距大连港332公里,距鲅鱼圈港162公里,距桃仙国际机场60公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及重要的战略价值决定了她在古代东北地区不可替代的中心地位,也今天辽阳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都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多年扩大投入、调整结构的效应逐渐显现,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相互促进,以投资为主拉动经济增长,以消费结构变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使经济发展进入市场推动和政府调控良性互动的新阶段。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一些制约发展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我们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把握机遇,趋利避害,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今后要集中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加快城乡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加速中心城区工业企业易地搬迁,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综合效益。切实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率,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积极争取新的国债项目,落实项目配套资金,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益。规范政府性投资项目立项程序,加强建设资金管理和审计。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导外资、民资扩大投入,支持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放大全社会投资总量。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的信贷支持,充分发挥金融信贷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二是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增强经济持续发展动力。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规,推行开放平等的行业准入制度,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不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在融资、税收、用地和对外贸易等方面同等对待,鼓励公众创业,挖掘民智、民资潜力。加强产业导向,重点扶持民营高科技企业和大市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资产重组,与外资企业合资合作。拓宽多元融资渠道,规范担保基金运作,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全面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按照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原则,促进国有资本向先导性、基础性和公益性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带动力和竞争力。
三是进一步协调城乡发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能力。努力实现城乡共同发展。树立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强化规划龙头作用,构筑梯度分布、有机联系的市域城市体系。积极引导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有序转移,合理调整乡镇区划,进一步密切城乡经济、文化及交通等基础设施联系,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实现共同发展。全面加快农村改革与发展,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强化农业生态环保、美化城市及产业经济等功能。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建设,大力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切实改变农村环境面貌。
四是进一步统筹社会事业,大力推进社会全面进步。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加大科研投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大力推进人才兴市。完善人才选拔任用、考核评价和分配激励机制,重点抓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青年人才,重视高技能人才培育和人才二次开发。落实各项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
五是进一步坚持富民优先,努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积极增加居民收入,落实富民工程实施意见,营造鼓励群众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加强创业服务,提高居民资产性、经营性收入比重,培育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大力开发就业岗位,鼓励灵活就业,进一步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重点为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双下岗人员、特困人员及被征地农民提供就业服务。
六是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大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大力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塑造“诚信辽阳”。
七是进一步推进管理创新,全力践行执政为民宗旨。转变行政管理职能,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思想,切实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工作精力更多地放在推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上。按照省统一部署,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加快发展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执政能力,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全面推进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进一步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完善考核体系和奖惩制度,创新用人机制。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篇6
一、*年33个欠发达乡镇的基本情况
(一)、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现状
1、区域与人力资源*年末,33个欠发达乡镇的行政区域总面积为1501平方公里,占全县行政区域总面积的87.1%;共有行政村241个,占全县行政村个数的81.7%;自然村2467个,占全县自然村个数的82.2%;村民小组3740个,占全县村民小组个数的83.1%。当年共有7.2万户住户、24.7万人口,分别占全县总户数的76.4%、总人口的74.4%,平均每平方公里的行政区域面积上居住着165个人;乡镇从业人数为13.9万人,其中外出从业的为6.1万人,分别是全县从业人数的73.9%、外出从业人数的91.6%,乡镇从业人员外出从业率为43.9%。在当年乡镇从业人数中,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为6.9万人,占乡镇从业人员数的49.6%;工业和建设业从业人数为2.1万人,占乡镇从业人员数的15.1%;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为4.9万人,占乡镇从业人员数的35.3%;三次产业从业人数的比例是10:3:7.1。
2、工农业生产条件*年末,33个欠发达乡镇共有耕地面积11.7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82%;其中有效灌溉面积是3.7万亩,占全县有效灌溉面积的81.5%;农业机械总动力5万千瓦,占乡镇农机总动力的71.7%;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20560万元,占乡镇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的75.6%。在生产性固定资产中,农村集体经济拥有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为6207万元,占全部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的30.2%。
*年末,33个欠发达乡镇共有乡镇工业企业369个,工业工程技术人员190人;农业技术服务单位104个,农业技术人员344人。
3、经济发展总量据初步推算,*年33个欠发达乡镇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为8.5亿元,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47.9%。当年共实现农业总产值3.4亿元、乡镇工业总产值4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0.1亿元,其中出售产品收入5.1亿元;劳务输出总收入2.9亿元;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500万元。
全年共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25.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4.3万亩,蔬菜播种面积7.3万亩;共实现粮食总产量4.7万吨,蔬菜产量5.2万吨,茶叶产量1170吨,水果产量4140吨,肉产品产量5920吨。
4、社区环境、文教与卫生事业*年末,33个欠发达乡镇共有12个自来水供应站,19个银行、信用社分支机构,13个农村集贸市场,实现通车公路里程971公里,有92.5%的行政村已通公路。
年末,共有各类学校99个,专任教师1600人,在校学生26630人,其中:中学教师和中学生分别为550人和8370人;有乡镇图书馆、文化站26个,幼儿园、托儿所32个,体育场1个。
年末,共有乡镇卫生机构87个,其中:乡镇卫生院42个;卫生技术人员342人,其中:医生147人;病床床位157张。
5、居民生活及社会福利事业到*年末,33个欠发达乡镇所有的行政村已实现通电和电话,有93.7%的行政村用上自来水,有85.8%的行政村通上有线电视。固定电话装机数量28581部;移动电话拥有数量达54319部;敬老院、福利院32个,拥有床位398床,现共收养368人。全年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11230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和养老保险人数分别为3390人和3540人。自来水普及率、生活用燃气普及率和有线电视入户率分别达80.5%、75.4%和68.8%。
(二)、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1、扶贫资金落实与使用*年,33个欠发达乡镇共有各种扶贫资金总计2351.1万元,其中:当年得到的扶贫资金为1925.7万元。在当年得到的扶贫资金中,财政扶贫资金为684.7万元,占全部当年得到资金的35.6%;帮扶单位扶贫资金为1164.8万元,占全部当年得到资金的60.5%。
一年来,共投入使用的各种扶贫资金总计1858.9万元,其中:投入开发农业的扶贫资金304.7万元,占全部资金使用额的16.4%;投入下山移民建设的扶贫资金529万元,占全部资金使用额的28.5%;投入农民培训的扶贫资金49.2万元,占全部资金使用额的2.6%;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贫资金567.6万元,占全部资金使用额的30.5%;投入农村公益事业的扶贫资金282.7万元,占全部资金使用额的15.2%。
2、扶贫工作成效这一年,33个欠发达乡镇共新实施扶贫项目147个,有182个行政村受益,将近1.5万户农户直接受益。在直接受益的农户中有9700户是种养业受益户,占直接受益农户的62.8%。当年得到扶贫资金、物资的农户有6460户,得到扶贫贷款的农户有1420户。实施下山移民的农户有520户,共计1880人;实施整村搬迁的村(包括自然村)有7个,共有150户,1100人。新建或改扩建乡村道路297公里,新增基本农田317亩,新增经济林面积889亩,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76亩。新建或修建各类学校18所,新增教育用房面积5558平方米。解决了1.2万人的饮水困难。举办各类农技和职业培训班240多期,有2万人次参加培训,其中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有5900多人次,解决了近3200人的就业问题。
同时,据对33个欠发达乡镇的农民收入抽样调查资料推算,*年,贫困户比上年减少了6600户,贫困人口减少了22940人,是近几年来贫困户及贫困人口减少最多的一年。
二、当前,欠发达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欠发达乡镇区位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乡镇政府资金投入非常有限,产业选择与发展空间相对狭窄,自身发展能力弱,贫困面仍然较广,扶贫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如果仅靠自身的努力是很难实现奔小康目标。
1、区位条件较差。欠发达乡镇基本上是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乡镇到最近县城通车的平均距离达40多公里左右,各行政村到最近乡镇政府的平均距离也在9公里左右。到*年末,仍有18个行政村未能通公路,15个行政村未能用上自来水,34个行政村未能看上有线电视。欠发达乡镇的通乡、通村公路的路面铺装率也不到18%。
2、经济基础薄弱。*年,33个欠发达乡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县生产总值的47.9%,人均生产总值3440元,是全县人均水平的63.7%。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共230万元,占全县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的42.2%,行政村数占全县行政村数的81.7%;且平均每个行政村还不到1万元。同时,绝大部分欠发达乡镇的财政均存在收不抵支,出现不同程度负债的情况。据欠发达乡镇上报的监测数据推算,平均每个欠发达乡镇政府年财政收入为170万元左右,而支出达180万元左右,年末累计负债数额在16万元左右。
3、社会事业落后。*年末,33个欠发达乡镇共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有3300多人,仅占应保人数的1.4%;参加社养老保险的人数有3550人,仅占应保人数的2.1%。每万人平均拥有的卫生机构数不到4个,医生不到6名,病床数不到7床,图书馆、文化站也仅1.1个。
4、生产生活条件差。*年末,33个欠发达乡镇仍有近1.25万户、4.41万人居住在高山深山上,仍有900多户农户处于缺粮状况,有近1700多户居住在危房或简易住房中,有19900多人的饮水困难未得到解决,有160多名中小学生辍学。当年遭受各种灾害的住户也有9900多户,返贫的人数达2500多人。
5、贫困面依然较广。据对33个欠发达乡镇农民收入调查资料推算,*年末,仍约有12400户贫困户和33790人的贫困人口。人均年纯收低于1500元以下的村还有30个。
6、扶贫资金使用效果并不很理想。从目前的扶贫工作来看,还比较重视扶贫资金来源、投入与项目开发工作,而对资金的使用效果关注的力度不大,缺乏有效监管,使扶贫工作仍然是一种“输血”的形式,而缺乏真正能形成提高农民发展能力、形成“造血”的效益。
三、进一步推进欠发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建议或想法
1、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把劳务输出作为欠发达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来抓。外出务工收入是欠发达乡镇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为此要充分抓住发达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有利时机,把发达地区对劳务的需求和解决欠发达乡镇剩余劳动力出路及农民增收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加强区域合作、信息引导、牵线搭桥等手段,大力促进农民外出打工、经商,不断拓宽劳务输出渠道,使劳务输出成为我县欠发达乡镇的一大产业。同时,积极开展劳务品牌创建工作,促进劳务输出健康、有序的稳步发展,使劳动力资源转化成劳务经济,成为我县欠发达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但在目前,我县欠发达乡镇农民素质普遍不高,劳动就业技能欠缺,部分农民还存在“小钱不赚、大钱又赚不来”的怕吃苦心态。因此就必须做好“农民知识化”工作,做好与当前劳务市场相适应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促进农民落后思想观念的更新、劳动技能的提高,推进欠发达乡镇劳动力档次的提升,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及智力支持,为劳务输出提供更符合劳务市场需求的劳动力,不断推进欠发达乡镇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2、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把招商引资作为欠发达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来抓。在欠发达乡镇中还是有一些区位相对较好的乡镇、好的项目和丰富的资源。如何开发这些项目、利用这些资源,对欠发达乡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现作用和长远的历史意义。而开发这些项目、资源,如果仅靠自身的努力和投入,是比较难以实现的,或者说是要经历更长的时间。因此,这就需要借助于外资或外力来支撑、来推动。为此,要推动欠发达乡镇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发展,就必须做好招商引资这篇文章,必须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把招商引资作为欠发达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来抓。
3、大力培育生态型产业,把生态产业作为欠发达乡镇经济发展的支撑来抓。抓住大力推进生态建设这一契机,大力培育生态型产业,促进欠发达乡镇经济总量的增长。一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总得来说,欠发达乡镇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因此发展生态旅游是这些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只要合理规划、良好包装那些有地域特色、有文化内涵、有旅游前景的项目推向市场,通过有序开发,就能形成旅游产业,推动第三产的发展。二要大力发展生态型农业。绿色消费是时代的潮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是消费市场的要求。通过培育和扶持一批生态型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品牌,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同时,加强对生产农业的技术服务和农产品的监管,保证农产品质量,使欠发达乡镇成为以绿色为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不断推进农业的发展。三要大力发展生态型工业。把农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水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开发和承担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作为欠发达乡镇的生态型工业来抓,努力形成资源型工业和劳务型工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工业格局。四要大力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保护力度,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监管。
4、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力度,把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作为实现欠发达乡镇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工作来抓。加强欠发达乡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不断提高欠发达乡镇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是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因此,一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交通道路建设,拉近欠发达乡镇与发达地区的距离,为产业转移打开通道,为招商引资、劳务输出、下山脱贫创造条件,为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提供方便。同时要加强水利、电力、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二要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积极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环境,提高教育水平;加强农村科学文化基础建设,加大农村科学文化知识宣传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逐步消除农民因灾、因病返贫的现象;加快农村养老院、敬老院建设,进一步拓宽养老院基金来源渠道;不断推进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建设,提高参保比率,促进人的不断发展。
篇7
关键词:公路交通;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
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是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与现行社会经济水平相符,其所承载的运输量要与社会生产力相一致。换言之,交通运输实现产品的“供需平衡”,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增长所派生出来的运输需求,但又不存在大量交通运输设备长期闲置的情况。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规律性、阶段性和可持续性。构建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的评价指标,是确保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提出了几点思考。抛砖引玉,旨在为我国社会经济和交通运输的进一步发展进上绵薄之力。
一、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概况
研究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有利于充分反映我国公路交通建设现状,确定今后公路交通发展前景及其力度,为公路网发展规划制定提供科学技术。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两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了公路交通发展状况,为公路交通发展提供了经济、技术支撑。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公路交通的服务水平、建设质量有着不同的要求。可以说,社会经济对交通运输的需求,直接影响着公路交通发展的速度。而公路交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构成成分,对缓解我国经济运输压力,提高我国运输潜在能力,促进区域间经济发展,实效经济一体化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
二、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分析
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问题是一个系统性问题,从国内研究报告可以知道,其适应性是指公路交通的规模、空间布局、等级结构及其所投放的建设资金,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所派生出来的公路交通需求相符,要确保其服务水平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规律性、阶段性和持续性三个方面。
(一)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
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是指两者的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会带动公路交通的改善和发展,两者发展呈正面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加大对公路交通的资金投入,改善交通运输状况,创建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能够降低运输的成本费用,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促进企业生产规模及其市场范围的扩大。第二,公路运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其运行服务过程中会创造一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有利于缓解了现如今就业难的形势,增加就业率。而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会带动土建工程、钢材器件、工业等领域发展,有利于拉动社会经济增长,带动社会经济的进步。
(二)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公路交通建设和发展的进程和状况,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甚至在不同的地区,人们对公路交通的运输需求、结构质量等方面有着差异和不同,也即是说,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阶段性。根据相关资料可以看出,交通运输历程经历了“水运-铁路-公路、航空、管道-铁路等五种运输方式协调运作”四个发展阶段。其中,水运为主的运输阶段为18世纪至19世纪中叶;铁路为主阶段是在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而公路、航空和管道为主的三种运输方式时期为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五种运输相协调运作是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现阶段,社会经济对交通运输的需求越来越突出,其中,公路运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著。
(三)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资源的投入和使用,建立节约型公路交通系统。公路交通与资源的投入紧密联系,充足的资源投入是公路运输发展的物质基础。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指要以最低的投入产出最大的建设效益,在满足社会经济对交通运输需求的同时,实现资源投入的最小化。而资源的使用是指要尽可能的确保公路等运输设备出于运作状态,避免出现大量运输设施长期闲置的现象发生,即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第二,环境友好型公路交通的建设。公路交通作为交通运输的一种,其运输过程往往伴随着一定污染的产生,对道路通行者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要减轻公路交通的污染物,降低对环境的破坏性。另外,“适应性”还包括减少公路交通的安全事故,消除其运作的风险隐患,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可靠性。
三、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的评价指标分析
(一)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的评价指标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两者关系的认识,及其解决两者存在问题和长足发展。因此,要合理有效的选取评价指标,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评价目标一致性。所选取的指标不仅能够反映公路交通的现状,而且能够体现两者内在的互动关系。反映出两者的适应程度。第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所选择的指标除了包含能够从宏观上反映两者适应性的指标,还应当具有从微观上体现两者适应性的指标,能够将“适应性”具体化、量化,进而全面反映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现状。第三,可操作性。所选择的指标要具有可操作性,能够让人们清晰的理解其物理和经济意义,能快速地获取数据、资料,并通过分析计算,得出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两者适应性的结论。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的评价指标建设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就公路交通而言,其系统就存在多目标、多层次等特点。因此,在遵循评价目标一致性、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可操作性等评价原则之外,为了充分反映和了解两者适应的现状、程度,还应当构建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公路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笔者认为在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过程中,除了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运输总量、服务水平、管理现状之外,还应着重突出两者在环境发展、可持续和安全性等内容。考虑到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根据“木桶理论”在公路交通和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的运营,还应当考察评价公路网建设发展与社会经济水平的适应性等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明确侧重点,合理划分为主指标和一般指标,提高主指标的评价比重,一般指标作为主指标的补充,要确保其全面性、真实行等。
四、结语
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前提,交通运输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区域经济联系,克服空间距离阻碍,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现如今,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探究其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是交通运输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推动交通运输长足发展的必然举措。作为一名工作研究人员,在是工作中,要重视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工作,不断学习、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提高适应性研究工作的成效,为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上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葛广.区域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研究[J]. 科技经济市场,2016(04).
[2]庞元红.养护现状及优化措施[J].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6(03).
[3]佚名.《公路与汽运》投稿须知[J].公路与汽运,2016(03).
篇8
[关键词] 防洪体系社会经济系统指标体系协调发展
一、引言
洪水灾害,自古以来一直是人类最大威胁之一。辽河是我国水灾较重的河流之一,洪灾历来频繁而严重。1949年后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随着干流上最大的控制性水利工程石佛寺水库的建成,辽河流域的防洪系统已基本完善。但是防洪体系还不够完善,防洪标准还偏低,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流域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要求有一个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因此,已建成的防洪体系能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它能否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引起了人们的思考,这就需要定量计算防洪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从数量上来回答,而定量评价的前提就是建立一套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内涵
协调的本意是“和谐一致,配合得当”,它描述了系统内各要素的良性相互关系。协调发展是在发展过程中系统间或系统内要素的和谐一致,配合得当,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的变化过程。按照协调原理的要求,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是衡量社会经济不同发展阶段,防洪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之间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以时空为参照系,防洪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互作用的界面特征。
三、指标体系构建及指标内涵说明
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只有这些相互作用产生协调效应,才能推动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向协调有序的方向发展,因此,本文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三个系统:防洪、社会、经济系统。从理论上讲,评价指标越多越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难以实现,因此本文主要遵循针对性、区域性、动态与静态相结合、数据可得性等原则来选取指标。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根据辽河流域的具体情况和指标选取原则,选取了49项指标,具体如下:
社会系统指标体系分为四个层次(人口发展、人民生活、科教文卫、社会结构)16项指标。人口发展指标包括:年末总人口数、城市非农业人口数、人口自然增长率;人民生活指标包括:农民人均纯收入、职工工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城镇居民人均用电量;科教文卫指标包括: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每万人口医生数、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研究与发展经费占GDP比重、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社会结构指标包括: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城镇化水平。
经济系统指标体系由三个层次(经济总量、第一产业、第二、第三产业)13项指标构成。经济总量指标包括:人均GDP、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第一产业指标包括: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粮食产量;第二、第三产业指标包括:工业增加值、工业产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非农增加值占GDP比重、非农产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防洪系统指标体系由三个层次(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工程效益)20项指标构成。工程措施指标包括:城市防洪标准达标率、防洪保护区防洪标准达标率、江河Ⅰ、Ⅱ级重点堤防达标率、防洪投入占GDP比重、已建水库防洪总库容、水库除险加固达标座数、防汛岁修投资占GDP比重;非工程措施指标包括:水利信息化指数、防洪知识普及率、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比重、防洪政策法规配套情况、河道管理能力、洪灾保险补偿比例;工程效益指标包括:水土流失面积治理率、有效灌溉面积率、堤防保护人口比例、堤防保护耕地面积比例、堤防保护财产比例、防洪工程占地面积比重、洪水灾害损失率。
2.评价指标内涵说明
(1)社会系统指标体系。本文主要从人口发展、人民生活、科教文卫、社会结构四个方面来考察社会系统,具体又细分为16项指标反映了流域社会发展的整体情况。人口发展指标反映了流域内人口发展情况,而人口与防洪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比如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94)制定的城市防洪标准主要依据城市非农业人口的数量来分确定城市防洪标准的高低。
防洪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让防洪体系有力地保障广大人民的劳动成果;人民生活指标反映了城市居民和农民的收入以及居住情况。科教文卫指标反映了人民接受教育的情况和医疗卫生情况。社会结构指标是社会生活诸方面的综合反映,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进步的程度。
(2)经济系统指标体系。经济对防洪的影响至关重要,经济发展必然要对防洪保障提出相应的要求,同时也为防洪设施建设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条件。一个地区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富裕了,才可能拿出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防洪中,防洪能力才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经济总量指标,主要反映了经济发展程度和规模,以及当地政府富裕程度等。通过经济总量指标的分析,可以了解到经济总体发展情况,对防洪所要保护的经济总量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指标体系分别反映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经济结构构成情况。
3.防洪系统指标体系
防洪的建设主要是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来进行,而从系统评价的角度看,需要同时考虑防洪所产生的效益,因此,本文从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和防洪工程效益三方面来反映防洪系统发展情况。
(1)防洪工程措施指标。城市防洪标准达标率=达到规定防洪标准的城市个数或有防洪任务的城市总个数×100%。辽河流域有重点防洪任务的城市是:赤峰、通辽、辽源、四平、铁岭、盘锦、沈阳、抚顺、辽阳、本溪、鞍山、营口。目前,这些城市防洪标准达标率仅为30%左右,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90%以上的城市防洪标准达标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防洪保护区标准达标率=达到规划防洪标准的防洪保护区面积/防洪保护区总面积×100%。辽河流域现阶段防洪保护区标准达标率仅为50%左右,而荷兰的防洪保护区标准达标率大于90%,差距还很大。江河Ⅰ、Ⅱ级重点堤防达标率=符合I、II级江河重点堤防标准的堤防长度/I、II级江河重点堤防总长度×100%。防洪投入占GDP比重和防汛岁修投资占GDP比重分别反映当年防洪投入占经济总量的情况和防洪工程维护情况,该指标值的高低还可以反映出当地政府对防洪建设的重视程度。已建水库防洪总库容和水库除险加固达标座数反映了水库防洪能力的大小和水库防洪能力的可靠程度。
(2)防洪非工程措施指标。非工程措施是通过法令、政策、经济手段和工程以外的其他技术手段,以减少洪灾损失的工作。本文选取水利信息化指数、防洪知识普及率等指标反映防洪非工程措施情况。其中,水利信息化指的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服务,全面提升水利事业活动的效率和效能。
(3)防洪工程效益指标。防洪属于除害事业,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所以防洪效益主要体现为保障社会经济安全,即主要考虑保护人口、土地和财产等安全,故本文选取了堤防保护人口比例、堤防保护耕地面积比例和堤防保护财产比例等指标来反映。
水土流失治理率主要反映了水土流失治理情况。辽河流域水土流失情况一直很严重,根据水利部2002年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统计,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121000km2 ,占流域面积的55%。水土流失造成下游水库、河闸及河道淤积,使防洪标准下降,所以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洪涝灾害损失率说明了洪涝灾害损失情况,从而反映了防洪体系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有效灌溉面积则反映防洪在农业灌溉方面所产生效益。防洪所产生的效益既有正面效益,也有反面效益,防洪工程占地面积比重就是个逆指标,反映防洪的负面效益。
四、结束语
辽河流域人口集中,城市密集,基础设施众多,是辽宁、内蒙古、吉林三省(自治区)的工业基地和农牧业生产基地,保障该地区的防洪安全对三省(自治区)的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发生洪灾,不仅严重影响流域自身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将波及国家能源化工等基础工业生产,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长期不利的影响。进一步完善辽河流域防洪体系对流域内社会经济发展乃致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因此,本文对辽河流域防洪体系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隋映辉:协调发展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0:20~21
篇9
【关键词】人力资源;能力水平;经济发展;效应分析
【 abstract 】 this paper in our province through human resources quantity, quality, industry distribution, inflows and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asurement model, analyses the human resources and other factors of production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area, and that the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ust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reinvigorating, the creation of attracting and gathered talent of the good environment, accelerate industrial and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talented cultivation, adjust the employment policy, improve the employment service system, and actively developing human resources.
【 keywords 】 human resources; Ability level; Economic development; Effect analysis中图分类号: F1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可以从两方面来体现: 一方面,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知识更新的需求更加迫切, 促使人们对教育、培训更加重视; 另一方面,人力资源能力的提高, 不仅有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而且对人口素质、管理水平、资源的优化配置、创新意识、文明程度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河南省人力资源能力的定量分析
1、人力资源能力测评模型的构建
对于区域人力资源能力水平的定量判别和统一比较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并应用了一种评价人力资源能力水平的数学模型。其原理为:根据如前所述,人力资源要获得体能、技能和智能需要社会支付成本的比例为1:3:9。而人力资源的体能、技能和智能对社会财富的贡献(即社会获得收益)则分别是1:10:100。它说明一个仅具有体能的人,他能创造的财富大约只能维持他本人的生存,而同时具有技能的人则可创造出10倍于仅具有技能的人;具有智能的人又可创造出10倍于具有技能的人。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以文盲作为仅具有“体能”的人,以第二产业从业的人口作为具有一定“技能”的人,而以科学家工程师人数作为具有“智能”的人,那么按照上述简单的规则,我们可以推导出计算区域人力资源能力水平系数公式为:
人力资源能力等效系数=(文盲人数*1+第二产业人数*10+科学家工程师*100)/全社会总人口
也可表示如下:
ni—表示文盲人数
nc—表示第二产业人数
ns—表示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
na—表示年龄在18一60周岁全社会总人口数
R----表示就业条件修正数
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推进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从人力资源能力测评模型可看到,不同类型的“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不同的。
第一,人是“智能”人,他对社会的贡献就要大得多,“技能”人次之,“体能”人最弱。从人的能力结构的主要方面即体能、技能与智能来看,假设人的综合能力是可以通过体能、技能与智能等方面的能力相加而得,则人的综合能力对社会的贡献的大小,将随着人的体能—技能—智能的不断提升,即技能或智能成份的增多,其对社会的贡献也随之提高。
第二,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的“智能”人越多,人力资源能力系数就越高,人力资源能力水平也就越强;反之,人力资源能力水平也就越弱。从资本能够增值的角度看,能力作为资本具有创造价值的功能,能力资本的增值从某种角度上说,要大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增值。
2、人力资源能力等级及测算
人力资源能力测评模型的构建,使我们能够通过其模型计算出能力的系数。中科院的《2002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把人力资源能力系数分为六大类(见表1),取值范围在1-100之间,每一类都代表着某一层次的人力资源能力水平。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2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99年中国人力资源能力系数为6.98,相比之下,河南省人力资源能力系数与全国平均水平有着不小的差距,处于全国较弱的水平上,由此可见河南省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知识更新的需求更加迫切,促使人们对教育、培训更加重视;另一方面,人力资源能力的提高,不仅有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对人口素质、管理水平、资源的优化配置、创新意识、文明程度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深刻地揭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我们利用《200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的数据进行了如下实证研究。
三、河南省人力资源能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实证分析
经济增长是由资源、资本、劳动、技术、资源配置、结构创新等等因素所推动的。如果技术、资源配置和机构创新包含在资源、资本和劳动的使用中,经济增长则主要决定于资源、资本和劳动的投入。而人力资本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最重要的要素,它的形成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积累的,其主要渠道为教育和培训、卫生保健和迁移。
此次分析选取了山西、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和河南来进行比较,因为中部既是一个地域概念,又是一个社会经济概念。中部是指中国版图方位的广大中部地区,约占国土总面积的58%;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相比要先进,和沿海省市相比要落后,但就这六个省来说,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当,所以选取了中部地区的6个省为行为主体,结合各省各项指标的原始数据(表l),对中部地区竞争力排序,旨在对河南省人力资源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
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 绿色会计 研究
经济与环境同时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绿色会计概念的提出,就是针对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其实质内涵比较复杂,需要在多重部门的配合下才能够实现。以经济限制而实现环境发展,需要在多重部门的支持与宣传下才能够有效的环节保护。为此,下文将会绿色会计的概念进行论述,对低碳经济发展背景进行会计的研究。
一、绿色会计与低碳经济内在联系
绿色会计实际上就是一种基于环境发展的会计形式,主要通过对环境污染现象、自然环境开发、环境污染治理等相关的自然现象的货币形式的统计与计算,制定相关的经济表等,实现社会环境保护处理方案与企业中财务部门相互实现精密衔接。绿色会计通过对经济的合理控制与管理,来实现环境质量的提升。在现代经济发展基础上,绿色会计是一种创新性很强的经济环保计划,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必然。而低碳经济实际上是一种,在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对自然材料进行经济型加工、产品封装,并且尽最大可能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等,对石油、煤炭等原料的使用进行控制,继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绿色会计能够对这些环节进行合理计算,以精确的方式来实现对环境污染物质的测量与控制,以环境保护来促进经济发展。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会计工作开展的策略
(一)健全绿色会计核算体系
我国实现绿色会计比较晚,与国际上经济发展计划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关于绿色会计的核算体系建立尚不完善,因此,在我国基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会计工作开展需要不断的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健全核算体系。在美国,率先制定了《环境负债会计》等一系列的公告,在不同领域实现了绿色会计的相关研究。而在我国要想实现低碳经济发展,以绿色会计为基础,需要将相关法律管理条例列入其中,实现绿色会计有法可依。对绿色会计进行法律限定,例如,在相关的企业报告中加入一些与绿色负债、合法权益相关的内容,对详细内容进行处理,进而建立起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绿色会计核算体系。此外,还需要将绿色会计的核算纳入到《会计法》中来,以强硬的法律形式来凸显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在专门机关设置专门的绿色会计实施计划,实现绿色会计的法律保障。
(二)注重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环节
在很多企业中其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着不真实,弄虚作假的现象。而虚假的会计信息不能实现企业真实现状的反应,同时也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阻碍。从低碳经济形式上进行分析,信息失去科学性,将对相关部门对环境的审计造成威胁,达不到绿色会计审计工作。因此说要想实现低碳经济形势下的绿色会计工作开展,首先需要对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环节进行监督,从环境经济发展角度出发,不断强化企业绿色发展意识,实现企业的绿色环境效益。只有在绿色会计的披露制度不断被完善,才能够不断强化企业经济发展,实现企业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结合。该项过程比较漫长且复杂,需要在长期的绿色会计管理中来实现,但是其能够实现的社会经济价值无限。
(三)绿色会计与科技信息技术结合,强化意识
绿色会计的实际推行需要在两方面的作用下来实现,第一,政府部门的支持;第二,企业的切实落实。而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绿色会计需要以科技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不断提升社会对绿色会计的关注度。首先在政府部门中引入与会计管理相关软件,实现绿色会计管理与社会环境发展之间的数据库信息读取与连接,进而实现绿色会计管理的科技化。目前,在我国关于绿色会计的社会关注度较低,因此需要以互联网为根基,通过媒体实现绿色会计的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宣传。为了实现低碳绿色经济发展,需要在对主流媒体驱动形式下,实现对低碳经济的大力宣传,并在社会中举办与。低碳经济相关的公益活动,加深其在社会民众心中的印象。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通过主流媒体例如电视以及微博等形式,实现线上的绿色经济指导,将以低碳经济为主的;绿色会计通过书本知识以及视频等形式,向社会中传播。绿色会计要想实现服务与社会经济建设,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是关键,因此,相关企业应该对员工进行该方面的经济指导,实现全民绿色经济发展。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绿色会计理念逐渐在我国渗透,但是其相关的体制还不健全,还需要在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将其不断完善与修正。因此,在本文中对绿色会计与低碳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对提出基于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的绿色会计工作开展策略。
参考文献:
[1]方冰.浅析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会计工作[J].商业会计,2014
[2]鞠秋云.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