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发展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12 17:39: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产业发展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产业发展计划

篇1

关键词: 乡村旅游问题关键点产业化发展

一、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所谓乡村旅游,是把旅游业与农业结合在一起,利用乡村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即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的旅游产品。近年来,我国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业新的成长点,成为带动农村脱贫致富的亮点,但其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方面还有待完善。

(一)从产品结构来看,目前各地的乡村旅游均在向集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例如,部分以农事活动为依托的传统观光型农业旅游产品,仅停留在游客入园摘果、采茶和赏花上,可供游客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娱乐活动不多;部分以民俗风情为依托的乡村文化游,仅限于住“农家屋”、吃“农家饭”、游“民俗村”,知识性和趣味性不强。

(二)从宏观环境来看,在国内很多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并具特色的地方,当地政府已把兴办乡村旅游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然而,出于扶贫解困等目的,部分地区违背了旅游资源开发和市场发育规律,造成对自然旅游资源和原生传统文化的损害,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三)从经营管理来看,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管理培训,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经营理念缺乏、相关业务技能和管理经验能力不足,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要求。经营者更乐意在建筑、设施、设备上花钱,而对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如地方特色、乡村环境、服务水平与质量等往往重视不够。

(四)从资源开发来看,我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但部分投资主体的市场认识狭隘,过于注重现实需求,追求短期利益,对资源只进行表层开发。有些地方急功近利,甚至放弃自己的原生态文化和民间资源,造成资源浪费和流失;有些地方为建设观光型农业科技园,盲目引进技术和资金,但效益不高;有些地方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忽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

二、在乡村旅游组织化发展过程要把握好的关键点

(一)以旅游者为导向,始终把旅游者排在首位,以此牵引各方的积极力量。

(二)直接面向市场,规范乡村旅游企业的规则和制度,提高乡村旅游企业成员的素质,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三)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摸索出适合当地条件的发展模式,不可盲目照搬其他企业、地区与国家的发展经验。

(四)寻求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乡村旅游企业多为个体经营,在寻求规范化、规模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及时地做出变革,变革重点在于旅游者导向基础上的企业经营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在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乡村旅游应关注的内容

(一)加强政府主导与科学规划是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的重点。为丰富乡村旅游活动、规范乡村旅游业发展、扩大乡村旅游发展规模,从资金的投入、乡村旅游地方标准的建立、基础设施的建设到人员业务培训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各地各级政府的主导。政府加强主导,对乡村旅游进行统筹安排、科学规划,既可减少乡村旅游的投资失误,避免无序开发和重复建设,又可实现区域城乡之间的优势互补,促进乡村的健康、稳定发展。乡村旅游规划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一是乡村旅游布局区位的选择,二是乡村旅游的产品设计,三是乡村旅游的容量确定,四是乡村旅游市场特征与需求的分析,五是乡村旅游地形象的确定。

(二)建立利益联接机制和联动发展模式是乡村旅游产业化健康发展的关键和核心。政府、企业、农民等主体在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结成了一定的利益关系,经济利益是其追求的共同目标。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各主体应围绕乡村旅游这个龙头开展各项产业活动,并带动信息、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篇2

关键词 台湾;技职教育;城市化;经验

中图分类号 G71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5-0011-05

1950年代,台湾社会相当贫穷落后,当时国民所得为40美元,主要产业是农、林业,以劳动力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至2014 年,台湾地区国民所得(GDP)已达21,936美元(“行政院”主计处,2014)。经60余年的发展,台湾社会不断地向前迈进,随着产业的升级,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此种社会改变与进步的原动力,技职教育一直扮演着极重要的推手,同时由于技职教育的发展也影响社会的改变,其中重要的影响层面,就是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带动人口素质不断提高,造成人口向都市集中,此即“人的城市化”。本文旨在探讨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情形及其促进城市化的经验。

一、台湾技职教育发展的回顾

(一)奠基期(1949~1967年)

1949年后,台湾职业教育以培育初级技术人才为主,主要重点为农业,主要职校以农业类最多。此时在美国支持下,重视职校师资培育,设置工业教育系及农业教育系,培养工农两类职校师资。1954年,将职校分成农、工、商、家事、水产、医事等科,确定初职以培养具备实际技能的初级技术人员为宗旨,高职①主要培养具备实际技能与基本理论的中级技术人才。1953年,台湾政府开始实施第一期经济建设计划,实施“以农业培养工业,工业促进农业”政策,大量发展工农两类教育。1953年开始设立三年制专科,1956年设立五专。1963年鼓励私人兴学,大量开办私立专科学校。1966~1981 年,高职、高中人数比例逐年调整为7∶3。原农业为主的职业教育亦逐年转变为工业类科导向,并大量增加工业类职校。此一时期,台湾政府开始实施第三、四、五期的经济建设计划,进入以出口扩展为导向的经济发展。

(二)发展期(1968~1995年)

1968年,台湾开始办理九年义务教育,停办初级职校,仅保留三年制高职。1968年在“教育部”设“专科职业教育司”,1973年改为“技术及职业教育司”,专责掌理专科、职校及技术学院教育之事务,确立技职教育包括高职、专科及技术学院的一贯体系。1974年,台湾政府开始推动“十大建设”,职业教育以培育基层技工为主。1982 年后,台湾的重点产业由过去的纺织加工业及石化工业,转向电子资讯业,这也成为20世纪80年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1984年后发展综合高中,提供多元教育进路,以满足学生性向及兴趣发展的需要,达成适性发展,以避免过早分流。

(三)茁壮期(1996年后至今)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台湾政府进入第十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及“国家”建设六年计划、十二项建设计划,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传统产业逐渐被新科技取代,新的行业衍生而出。服务业逐年增加,而农工业逐渐减少,以发展精致技职教育为导向,辅导工业学校转型。

1996年后,为因应台湾经济发展所需,技专校院系科多元设立,发展快速,并增设技术学院。1997年开始将绩优技术学院改名科技大学,设置区域产学合作中心,缩短产学落差。2009年起,致力推动技职校院实用化教学,强化实用特色及培育技术人力的角色。

目前,台湾地区共有各类高职学校155所,专科14所,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77所,合计246校。2013学年度共有学生1045593 人(“教育部”,2013)。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占所有高校159所中的48%,比普通高校70所还多。其中公立16校,私立61校,可见私校为技职校院的主体(“教育部”,2014)。

由前述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台湾技职教育发展有如下几项特征:技职教育的发展与政府经济建设的发展密切相关,技职教育以培养该阶段所需经建人才为主。技职教育的发展,依循农业农工并重工业为主资讯业服务业的多元发展趋势。技职教育的发展与重大社会事件的发生有关,包括政府迁台、九年国民教育的推行及服务业的发展等,均影响技职教育的走向。技职教育逐步发展,建立起高职、专科、技术学院、科技大学的完整而独立体制,形成教育的第二条进路,与普通高中到大学的普通教育体制分庭抗礼。

二、台湾技职教育的蜕变与经济发展

台湾技职教育的蜕变,主要肇因于政府的经济发展计划,以培育经济发展所需人才为主。

(一)1950年代的重点为农工基层人力的培育,以稳定民众生活

此一时期,台湾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于,提高农业生产,劳力密集民生工业开始萌芽。此时的职业教育重点在于培育各类基础建设所需人才,职业教育以农业、工业为核心,重视高级职业学校, 此时高职与高中学生的比例为4∶6。

(二)1960年代的重点在于扩大办学规模,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此一时期,台湾经济的发展重点为发展劳力密集民生工业,拓展对外贸易。为因应经济与产业快速发展的人力需求,大量放宽私人兴学,停办初职,全力发展高职及五专教育。

(三)1970年代的重点为提高技术管理人才素质,发展技术密集产业

此时国际产生石油危机,劳力密集产业受到极大冲击,乃扩大内需推行十大建设,加速产业现代化,由劳力密集、民生工业转向技术与资本密集产业,此时的技职教育重点为大力改善工业职业及专科教育,创办技术学院。

(四)1980年代的重点为发展高科技产业及石化工业

此时经济发展朝向自由化与国际化,致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摒除过度依赖能源及资本密集产业的风险,以提升竞争力。技职教育旨在全面提升工业职业教育及专科教育的质与量,此时高职与高中学生比例调整为7∶3。

(五)1990年代的重点为建立多元完整学制,配合产业的人力需求

此时期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台湾政府提出《知识经济发展方案》,全力营造知识经济发展的新环境,台湾产业结构不断转型与升级(如服务业兴起)。在技职教育方面,放宽高职与专科学校的增设,同时,绩优专校辅导改制技术学院,技术学院改名科技大学,建立起完整一贯的技职教育体系。

(六)21世纪初期的重点为致力于技职教育的国际化,以缩短产业落后

此一时期,台湾经济以全力扶持与发展半导体、影像显示、数位内容与生物技术等四项产业为主,政府提出“两兆双星产业发展计划”。此时期的技职教育以推动产业合作,建立系科本位课程发展机制,及致力技职教育的国际化。此时期,高职与高中学生的比例为5∶5。

(七)2010年后的重点为强化学生适性发展,贴近产业多元需求

此时台湾经济持续发展,政府产业发展以医疗照护、生物科技、精致农业、观光旅游、文化创意及绿色能源等六项为主轴,选定云端运算、智慧电动车、智慧绿建筑及发明专利产业化等四大智慧型产业。此一时期,技职教育的首要工作是强化务实致用人才的培育,同时致力于对外输出具竞争力的技职教育经验,教育与产业更加紧密结合,扩大产业合作。

经由上述,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紧扣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人力,对台湾经济发展发挥了极大推进作用。表1显示了台湾技职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对应关系。

三、台湾技职教育发展对城市化形成的影响

台湾技职教育历程60余年的发展,对台湾城市化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台湾技职教育在城市化运动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技职教育发展提供经济建设的人力需求,技职教育促进人口的城市化,技职教育提高准城市人口的素质。

(一)城市化的意义及发展

就全球而言,无论是已开发国家或开发中国家,在人口改变上的两大趋势,都是高龄化与都市化。此两种现象,在已开发国家首先发生,开发中国家脚步较慢,但此两大发展趋势则相当明显。依联合国资料显示,全球居住都市人口比率在1800年为2%,1950年为30%,2003年达48%,至2007年已超过50%(“行政院”主计处,2006)。人口的城市化对当地经济、教育、人口及治安政策之规划,均有深切影响。

人口的城市化与工业化、现代化密不可分。城市化为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与工业化的进程密切相关。在工业革命前,城市人口仅占人口的3%,城市化速度缓慢。18世纪工业革命产生,使城市化速度大幅提升,20世纪初城市人口达14%,80年代增为42%(蒋乃平,2002)。

所谓城市化,目前全球尚无一致的定义,依各国对人口普查的定义而有不同,如英国、美国、加拿大、韩国及新西兰等国,系依规模大小作界定(居住人数、人口密度);部分非洲国家则以少数较大行政中心作为都市及乡村分野,日本、澳洲或中国大陆等,则依若干分类标准(居住人数、所支配的主要经济活动、行政管辖的界限及具备都会特性、服务与设备等)作判定。中国台湾地区则以人口聚居程度作分类(如都市化区、都会区等)。就台湾的分类标准而言,所谓都会区系指同一区域内,以一个或一个以上之中心都市为核心,连结与此中心都市在社会、经济上合为一体之市、镇、乡(称为卫星市镇)所共同组成之地区,且其区内人口总数达30万人以上。

全球人口增长及都市化的脚步相当快速。1804年,全球人口达10亿,1927年达20亿(历经123年);历经33年后,1960年达30 亿;再经历14年后,1974年达40亿;13年后,1987年达50亿;12年后,1999年达60亿;13年后的2012年,达70亿;估计2028年,将达80亿。可见人口增长的速度相当快。但从都市人口的增长来看,则速度更快。1960年,城市人口达10亿人,25年后至1985年达20亿,17年后,2002年达30亿,估计2017年将达40亿,可见人口城市化的脚步比人口增长的速度还要快。

人口城市化比率的发展,成长最快者主要来自开发中国家。如表2所示,1975~2003年平均增长率为1.6%;其中中国大陆、韩国分别为2.8%、1.8%,为近年发展较快国家,而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城市人口已趋于饱和,增长幅度有限,未及1%。台湾地区至2005年,都市人口已占7成,年增率平均仅为0.5%,与日本相当(“行政院”主计处,2006)。

近年来,在已开发国家,都市人口增长已渐趋饱和,都市房价上涨,交通拥塞及居住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都市人口向外扩张,形成了都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这是都市扩张的动态指标。全球人口快速成长城市化的另一项特征是都市群剧增,全球人口超过千万的大都市群在1975年仅4个(东京、纽约、上海、墨西哥城),至2003年增为20个,成长迅速,前10名中,亚洲包括6个。但预估至2015年,前3名均为亚洲地区所囊括,见表3。

(二)台湾人口分布及城市化情形

台湾刚光复时人口约为600万人,至2014年6月,总人口数已达23392036人,人口增长迅速。但近年来,受到少子化、高龄化的影响,妇女生育率降至0.8,预估至2016年人口将出现负增长,故生育率的低落在台湾列为安全问题,得到政府相当重视,各县市均有不同的策略或方法,鼓励人口的生育或移入。目前台湾的行政区有五都17县市,亦即人口往城市移动,形成了五大都会区(台北、新北、台中、台南、高雄),至2014年底,将增加一个都会区(桃园),而达到六都。此六都目前的人口数为1604万人,约占总人口的70.4%,如加上基隆市(37万人)、新竹市(43万人)、嘉义市(27万人)等三个都市,则人口总数达1711万人,占台湾人口的74.4%,亦即有3/4的人均住在都会地区,人口集中都市,都市化的现象相当明显。

目前六个都会区,以新北市人口(400万)最多,高雄市次之(278 万),依次为台中市(270万)、台北市(269万)、桃园县(204万人)、台南市(188万人)(“内政部”,2014)。

就都市化的速度而言,1990~2005年,居住都会地区人口增加了216万人(15.9%),其北县增最多,达54万人,台中、彰化地区增53万人,中坜、桃园增52万人。台北市、高雄市、基隆市等因人口渐趋饱和,不但未增反而减(-0. 2~-0.8)。

(三)技职教育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

1.技职教育提供城市化所需人力需求,加速城市化发展

城市化的形成与工业化、现代化有密切相关。台湾早期产业以农林业为主,约占就业人口的9成,后期开展工商产业,近年来服务业大力发展,而影响技职教育的走向。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技职教育提供了产业发展所需的人力。这些人力主要系由乡村人口涌进都市而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首先由产业发展来带动,产业发展造成人力需求,形成乡村人口向城市移动的现象,因都市就业机会较多,故经济因素是乡村人口移向都市的主因。研究发现,都市人口比率与平均国人生产总额(GNP)密切相关,达0.81。台湾近20年资料显示1986年后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93(“行政院”主计处,2006),显示出都市化程度与经济成长的关联更高于全球平均水准。

这些由乡村移往都市的民众,他们想要在都市地区就业,必然要有一技之长,其可行途径就是参加各类技职教育的培训。因此,技职教育的实施,使乡村民众具有一技之长,可以在都市地区就业、定居,从而加速了城市化现象。

篇3

20xx年省人大常委会将围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打好“三大攻坚战”、回应社会普遍关切等方面加强监督工作,计划听取和审议23个监督方面的报告,包括专项工作报告13个、计划预算监督报告6个、执法检查报告4个,并结合听取审议其中3个报告开展3次专题询问。  

一、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13个)

1、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的报告。

2、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推进“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实施情况的报告。

3、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4、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情况的报告。

5、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深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防范金融风险工作情况的报告。

6、听取和审议省政府20xx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

7、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全省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情况的报告。

8、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我省重点地区城镇体系规划编制情况的报告。

9、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全省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

10、听取和审议省监察委相关专项工作报告。

11、听取和审议省法院关于全省法院司法公开和信息化建设情况的报告。

12、听取和审议省检察院关于全省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工作情况的报告。

13、听取和审议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备案审查工作情况的报告。

二、听取和审议计划、预决算监督报告(6个)

1、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xx省20xx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2、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xx省20xx年省级财政决算草案和20xx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20xx年省级财政决算。

3、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20xx年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

4、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审计查出问题纠正和整改情况的报告。

5、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情况的报告。

6、根据需要,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xx省20xx年省级预算调整方案草案的报告,审查和批准xx省20xx年省级预算调整方案。

三、关于检查法律法规实施情况(4项)

1、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和《xx省专利促进条例》贯彻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

2、对《xx省旅游条例》贯彻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

3、对《xx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贯彻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

4、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xx省档案管理条例》贯彻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

四、开展专题询问(3项)

1、结合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的报告开展专题询问。

2、结合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全省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开展专题询问。

篇4

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经验借鉴

Abstract:Currently,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is one of the hot and difficult issues in city development. From the world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stepping into the advanced stage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while some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also started a series of exploration o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hese countries have accumulated a lot of useful results and experience besides having obtained initial effect.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current state as well as research progres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foreign countries in views of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The development theory,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modes are summarized here. Through understanding the comprehensive and historical properties of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specially about their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planning, we here provided a reference experience and route of development to China on current urban-rural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 thus enriching the research fruit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China.

Key words:urban-rural integration;development mode;experience reference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11-38(6)

1 发达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特征分析

1.1 英国

1.1.1 城市村庄是联系城乡统筹建设的纽带

自20世纪末以来英国的居住郊区化持续蔓延,为扭转传统中心城区的破败迹象,欧洲人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复兴运动,力图让中产阶层重新回归城市,“城市村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最初的倡导者认为,英国城市的建设应努力营造出一种具有传统乡村特色的环境特征,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城市村庄可以看作联系英国城乡之间的纽带[1]。城市村庄思潮产生初期,在空间建设上强调规模适宜、形式紧凑、密度合理,强调在土地、空间和建筑物混合利用的基础上让不同阶层的居民能够更好地生活在一起,并提供便利的服务设施和优美的乡村环境,让那些不同邻里的人群集合起来,即城市设施布局在城乡最佳融合区域。城市村庄规模一般大致3000-5000人,村庄中心地带布局广场、绿地等开放性空间。

1.1.2 配置适合于乡村居住的规划建设标准

除了在空间建设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外,英国政府在城乡规划管理领域也非常注重城乡环境公平发展,英国政府在题为《我们的乡村:未来》的《2000年乡村发展白皮书》中,对未来英国乡村的发展进行了描述,那就是“适合居住的、有工作可干的,环境得到保护的、居民社区参与的(乡村)”[2]。针对这个目标制定了相关规划指标:①每个乡村社区要配置若干商店,给予一定的政府奖励;②每个乡村社区都应配置邮局、流动图书馆、社区办公室、托儿所等;③教堂是乡村的开放中心,围绕教堂布局其它开放性设施;④现有乡村中小学全部保留,不能合并或者关闭,同时政府给予全额的教学补助;⑤设置公共汽车站牌、紧急救护车、消防车等生命安全设施;⑥过境道路不能穿越乡村,建有标准的乡村道路安全设施。

1.1.3 通过市镇规划发展多样化的乡村经济

英国政府非常注重乡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要提高就业率,必须解决乡村经济发展问题,通过经济发展带动就业。然而英国乡村产业发展潜力受交通、信息、资金、劳动力等因素的影响,发展缓慢。政府选择环境和区位优良的小城镇作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着力点,通过市镇(Market Town)[3]为大量的农村腹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机会,让乡村人口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农产品通过市镇交通枢纽获得进入市场。1996年起英国政府开始研究建设市镇规划标准,围绕乡村零售业发展目标,强调市镇对乡村的引导作用,主张从新鲜地方食品市场、零售和服务中心、公共交通枢纽、保持历史文化特色等方面进行规划建设。

1.1.4 制定完善的城乡一体发展政策和法规

英国在城乡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其所制定和实施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是密不可分的。一系列的政策都得到很好的实施,如《斯科特报告》(Scott Report)、《中心居民点政策》、《城乡规划法》、《英国绿带政策》、《国家公园与乡村进入法》等[4]。早在1942年提出的《斯科特报告》就强调乡村保护和发展,着重对乡村社区提供社会服务,挽留乡村人口,注重乡村休闲产业的发展,提高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严格管理乡村土地利用,保障和满足农业用地的基本需求等[5]。在《斯科特报告》出现以后,英国开始提出了《中心居民点政策》,主张把乡村居民点划分为可以扩张的和不可以扩张的,政府要集中精力发展可以扩张的居民点,类似今日中国的“拆村并点”。1947年英国又颁布了《城乡规划法》着重从城乡土地利用层面控制大城市对乡村地区的无序蔓延。其后一直到1990年,又出台新的《城乡规划法》,但核心内容基本没有变化。1947年之后,为了更加有效地配合《城乡规划法》的实施,英国又出台了《绿带政策》、《国家公园和进入乡村法》[6],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乡村自然和历史景观,有利于城乡和谐发展。

1.2 美国

1.2.1 注重分散式乡村居民点的建设

美国乡村居民点地处美国国土面积95%的广袤空间中,从美国城市出发约半个小时的车程,就可以到达美国的乡村。虽然美国是世界城市郊区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但是美国的城乡规划非常注重乡村保护与建设,乡村的大量土地被用作一种战略的安全策略加以农作物种植,而不是用于开发。美国乡村居民点的人口规模大约7000人左右,全美国的注册农户大约650万人,大约6000万人居住在乡村居民点里。[6]美国乡村居民点建设还非常注重人居环境安全,如每个乡村居民点都有由地方政府委托的污水处理设施、消防安全设施、医疗卫生设施、集中供水水塔、垃圾收集设施、商店、邮局、小企业等,乡村道路是按照村民的自愿性进行随意改造,而不是统一的乡村道路建设标准。

1.2.2 注重相关规划对居民点的管理

总体而言,美国乡村建设相对于英国乡村建设较为随意和自由,但是美国的乡村建设并不是随便而建的,也是受到相关规划指引的,如《清洁空气法》、《分区规划》、《清洁水法》、《濒危物种法》等,这些法规统领着美国的乡村规划建设。美国的乡村居民点的土地使用是受《分区规划》控制着的,从而减少每一块宅基地的规模和退红,规定中要求尽量降低道路宽度、营建适合步行道路等级,而且乡村住宅也围绕乡村道路进行适当布局[7]。由于美国乡村土地是私有制,因此在利用分区规划做相关建设管理的时候,一般要充分考虑原住民的意见,进行公众参与;在分区规划中还特别注重对乡村土地使用功能的分区,道路一般被看做是各功能分区的分界线,主干道和高速公路通常用来划分居住区和农田,开放空间通常成为农业生产区和居住区之间的缓冲地带,商业区点缀在居民区中间,组团式的布局模式把乡村居民区和周边的开放空间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开放空间规划建设受《清洁水法》的控制,目的就是营造出一种具有乡土自然特色的优美乡村。

1.2.3 注重城乡不同发展模式的探索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美国就着手开始进行城乡规划改革,力图摆脱传统分区规划对乡村土地开发的硬性指导,并积极关注乡村建设。美国联邦农业部就公布了乡村发展的一些政策,主要包括农业发展、乡村设施、乡村住宅、乡村企业、土地开发权等计划。在土地开发权方面,购买开发权是一项重要的措施,通过开发权购买程序来保护美国乡村农田[8]。1990年代这项提案在美国密歇根、加利福尼亚等重要农业州新增的保护项目非常盛行。土地开发权价值评估决定了拥有开发权和没有开发权之间的土地市场价格差。相对于传统美国区划,这种方法能较好地保留住大片农田,并给予农场主一定的补偿。同时,美国联邦农业部还专门针对乡村发展提供若干资金支持,如乡村公用设施的资助、乡村道路建设的资助、乡村社会福利等,充足的乡村建设资金是美国城乡发展的一大特色。

1.3 德国

1.3.1 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体系

德国的规划体系由综合性的空间规划,以及城市、交通、土地利用等专业领域的规划构成。规划领域主要与政府公共职责密切相关,对主要靠市场调节的领域,政府一般不编制规划。通常德国的空间发展报告是每4年编一次,在1999年通过的空间规划主要内容涉及乡村建设内容有:①乡村居民点规划:包括乡村居民点的规模及相关商业和服务设施配置情况;②乡村绿色开放空间保护的基本原则;③乡村基础设施规划等。不仅如此,德国还非常注重城乡规划法律法典的系统完善,国家层面有专门的宪法进行保障,联邦和州层面的相关法典,有《建筑法典》、《土地建筑利用条例》、《空间规划法》等。除联邦法律之外,各州享有制定本州空间规划法律的权利[9]。

1.3.2 城乡等值化均衡发展理念

德国的城乡发展经验主要在于其倡导“城乡等值化”的发展理念,并且扎实地付出实践建设[10]。

(1)城乡空间布局的均衡化

德国城乡规划体系在空间布局上强调按照主城区、新(副)城区、小城镇、乡村聚落的等级模式进行合理布局,围绕大城市建设众多小城镇,但是大城市并不拥挤和庞大,大城市人口占据全国人口的1/3,其余2/3的人口大都分布在小城镇当中。为了防止大城市过度拥挤,大城市周边专门建有不同大小的副中心城镇,这些城镇集聚了功能齐全的相关服务设施,而且有便捷的交通来链接中心城市[11]。在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周边又分布有众多的小城镇,通过小城镇的枢纽传导,实现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小城镇与乡村聚落的一体化;在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方面也非常强调等值化,在乡村和小城镇建设方面,都比较注重对基础设施的完善化建设,尤其注重设施一体化、生活水平的均衡化建设。宪法保障德国公民,无论乡村居民还是城市居民都应享有在选举、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利,没有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异,从而使得德国乡村和城市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方面和大城市并无多大差别。

(2)土地发展的规模合作化

德国在乡村土地利用与开发上强调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从而促进乡村农业稳定发展。德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制定了专门的《农业法案》、《土地整理法》[11],允许城乡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和租赁,规划调整零星小地块并集中连片,从而使得原本规模较小、经营分散的小农场变为规模化农场,既盘活了土地资本,又实现了农业规模化。为鼓励土地集约化经营,地方政府通过信贷和补贴方式鼓励小地块土地所有者进行土地置换买卖,实现土地自由流通,促进德国农场规模化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1967年德国又多次修改了《合作社法》,通过合作社的建设实现德国农业的购销合作、流通合作、生产合作、资金合作 [12]。德国农民自愿加入合作社,通过分红和资源共享获得较高农业经济利润,从而推动农业发展。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德国已经形成了“地区合作联盟”,农业合作组织已经达到了3500多家,大部分农民成为合作联盟的成员分子。

(3)城乡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

德国非常注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尤其表现在农业用地结构上。德国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农业发展,在农业产业规划上,往往根据自然资源特点发展生态可持续农业,如畜牧业、小麦、玉米、大麦、牧草、葡萄等种植业,这些种植业不仅满足当地的需求,还具有高度国际化特征,属于高效优质类型的农业产业。在整个德国乡村农产品当中,初级产品占据很少一部分,大部分都是为了满足国际农业市场需求以及迎合国际贸易政策调整而种植的相关农产品[13]。在德国的巴福利亚州,大约有75%左右的村镇都布局有乡镇企业,围绕农产品加工和规模化农业经营为主。在优美的田园风光中镶嵌一些乡镇企业,成为德国村镇产业发展的特色。为了积极带动就业,当地还特别专门开辟一些景观优美的村镇发展旅游、餐饮、娱乐等,从而壮大村镇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目标[14]。

1.4 韩国

1.4.1 统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在韩国的城乡统筹劳动力转移模式当中,主要凸显以下几个方面[14]:

(1)建立工业区人口集聚区:20世纪60年以来,韩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众多的工业区,有的分布在城市郊区,有的分布在部分村镇当中。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韩国已建立各类工业园区达50多个,这些工业园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集聚节点,对韩国的城乡统筹发展起到了集聚带动的作用。

(2)规模经济助推人口集聚:早期发展工业园区大部分是较小规模的园区,为了实现更大经济带动效益,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实施了培育大企业集团的五年发展计划,韩国政府在政策、资金、产业引导等方面针对乡镇企业园进行合并和重组,形成规模化的经济形式,从而壮大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增强了工业区在城乡统筹中的带动作用。

1.4.2 依托“新村运动”统筹城乡发展

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韩国出现了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特征,加上当时农业现代化水平还比较落后,农业发展出现衰退的迹象。为此,韩国政府在1970年代开始,着手开始“新村建设运动”,重点解决乡村社会发展问题,并实施五年发展计划,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试点的重点,并进行一系列农业开发项目。政府提高资金和对口保障支援,有条件的乡村进行自主开发,通过新乡村建设,实现“政府+农业+企业+工厂+学校+城市+……”为一体的新村建设活动,从而促进韩国城乡统筹发展步伐。通过新村运动,韩国农民素质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农民获得了启蒙教育,农民更加自信自己赖以生存的乡村的发展价值,更加自发地融入建设新乡村的运动当中[13]。新村运动对乡村发展的重大贡献在于韩国的农村环境得到了很好地改善,尤其是城乡之间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条件,使乡村生产环境、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从而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1.4.3 实行城乡统筹的社会制度保障

韩国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当中,另一个重要的亮点就是实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体化,乡村居民养老、健康医疗保障、社会保险、公共救济、社会福利分红等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方面不存在和城市居民之间的差异,而是相统一的[15]。在韩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当中,社会保险则是最为主要的社会保障方式。韩国政府在社会保险方面实现了农民基本利益的全保障,“国民年金”扩大覆盖面到农村、农民和渔民范围之内,对65岁以上的老人无偿提供土地补助,从而置换闲置农地,既提高了农田的利用效率,还提供较为完善的保障利益来保障社会公平;医疗保险则有专门的《医疗保险法》,并通过自愿性保险,较早在农村进行试点,使得大部分农民能够获得保险的收益。除了在社会制度方面提供保障,城乡规划建设技术规范上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以确保韩国农村建设具有统一的规范和规定。如为提高乡村环境,相关规定要求针对乡村环境应改善农村排污系统、卫生系统、提供公共浴池、公用水井、道路兴修与扩展、灌溉工程和水坝修建、统一进行房屋屋顶改造、房屋维修和乡村重建等,从而切实保障每个村庄的发展权益。

2 中西城乡统筹发展的比较性分析

2.1 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

2.1.1 城乡统筹编制技术

目前国内社会学、地理学、人口学、经济学、城乡规划学等学科学者根据学科特色构建了不同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由单一的层次分析法逐渐转向客观赋权法、主成分分析法、综合比较法等方法综合应用,评价模型逐渐多元化、科学化。在城镇体系之间的城乡空间发展模式上,注重空间发展绩效的系统定量化研究,城乡指标体系的制定综合考虑整个区域以及不同类型区影响因素的不同。

2.1.2 城乡统筹动力机制

国内城乡统筹发展注重基于不同地域导向下,从乡镇企业发展、乡村工业化、小城镇发展、乡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等方面进行关注,形成了具有时代意义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城乡统筹发展的动力机制。今后应主要加强对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在空间因素的分析和关注,如城乡间历史文化的联系、意识形态、共同发展意向等,重视对城乡统筹发展的空间基础性因素研究。

2.1.3 城乡统筹空间模式

目前大部分地区所编制的城乡统筹规划相对来说都具有典型特征,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小城镇发展模式、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农村全面发展模式和城市带动发展模式,对不同地区城乡统筹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今后应转变城市的优先发展和农村的自我发展的传统发展意识,重视城乡联系对城乡统筹发展机制、模式和动力促进的影响,遵循城乡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2.1.4 城乡统筹实施途径

目前大部分学者从乡村城镇化、文化整合、城乡信息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特色产业集群、相关政策制度等各个不同角度探讨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多种途径,有利于指导不同地区城乡统筹发展,即所谓的地域导向下的城乡统筹模式。今后实施途径应强化宏观、中观、微观实施策略的结合,注重对不同类型区城乡统筹发展途径的研究,尤其针对山地城乡统筹发展策略的研究,根据地域特色,提高城乡统筹规划建设的可操作性。

2.2 中外城乡统筹发展比较经验分析

通过对国外城乡统筹发展经验和国内关于城乡统筹研究进展的梳理,可以发现,自城市和乡村诞生以来,城乡关系问题就一直存在着,关于城乡问题是多学科共同研究的话题,各国针对城乡发展建设模式和特征也是存在差别的,但也存在一些共同的经验之处:

(1)城乡发展不能就城市论城市或就乡村论乡村。从城乡统筹发展的视角看,城市发展必须要有适当的发展规模,城市不可无序蔓延扩张侵占乡村领域,城市应有适当合理的控制范围。乡村发展也不能单纯从乡村基础设施上着手,还应考虑如何借用城市发展的活力来激活乡村发展的潜力,同时应建设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并制定适宜的控制指标来保障社会公平与公正。

(2)应建立完善、系统的城乡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城乡统筹发展基础,支持农村快速发展。如果仅仅靠规划建设,而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加以保障,所有的蓝图到最后只能是一张空头口票,在实践中难以得到有效执行。发达国家都建有比较系统完善的城乡规划体系,从区域到乡村规划设计都有相对成熟的规划体系来支撑,并有相应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来保障执行,从而保证战略规划的最终实现。

(3)在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当中,发达国家的乡村建设都比较注重对乡村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尤其是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营造方面,创造具有广域开放尺度的乡村开放空间景观是欧美乡村景观的重要特征,这不仅塑造了优美的乡村生活环境,也为永续的城乡生态安全格局提供了保障,相对于我们国家的部分地区的乡村城市化建设趋势而言,具有值得深思和借鉴之处。

总之,中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中国的城乡统筹发展研究是一个开放性的学术课题,针对中国城乡建设模式的探索,既不能完全照抄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经验,也不能完全否定西方经验。同时,中国幅员辽阔、地域特色明显,那些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深入探索,从而创新世界城乡发展的中国典范。

参考文献:

[1] 叶齐茂.发达国家乡村建设考察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叶齐茂.发达国家郊区建设案例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Quality in Town and Country: Urban Design Campaign[R].London: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1994.

[4] 佚名.英国城市规划史上的三个重要报告[EB/OL]. (2012-08-11)[2010-1-09] http://:8080/international/message/showmessage.asp?id=1543.

[5] 杨小鹏.英国的绿带政策及对我国城市绿带建设的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0,(1).

[6] 叶齐茂.美国的乡村建设[J].城乡建设.2008,(9):74-75.

[7] 朱晨,岳岚.美国都市空间蔓延中的城乡冲突与统筹[J].城市问题,2006,(8):87-92.

[8] 黄河新闻网.借鉴德国城市化理念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EB/OL]. (2012-09-11)[2010-11-04]http:///comment/comment_content/2010-11/04/content_692197_2.htm.

[9] 周季钢,阳炆杉.德国:“城乡等值化”理念下的新农村建设[EB/OL]. (2012-10-11)[2011-09-09]:http:///20110909.shtml.

[10] Tang, W. and H. Chung. “Urban-rural transition in China: beyond the Desakota model”, in China's Regions, Polity, and Economy: A Study of Spat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Post-Reform Era[M]. ed. S.Li and W.Tang,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 Press.2000:309-350.

[11] 易鑫.德国的乡村规划及其法规建设[J].国际城市规划,2010,25(2):11-16.

[12] Richard T.T.Forman.Land Mosaics[M].U 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30-40.

[13] 郝万喜.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西部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价值工程,2011,(21):59-64.

篇5

农旅同步是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其对于农村地区的产业优化组合、资源配置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需重视地区资源优势分析,汇总现有资源类型,在产业规划中发挥出资源的利用价值,形成带有地区特色的旅游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这也是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1农旅同步概念分析

1.1内涵

依据世界旅游组织的规定,所谓旅游就是人们离开日常生活环境到其他地方进行短期访问。“农旅同步”是一种新型产业融合形式,将农业经济建设与旅游产业的建立与推广相结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发展路径。“农旅同步”具有农业与旅游双重特征。

1.2原则

“农旅同步”需要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对地区的传统游戏文化、资源利用价值、现有产业发展情况等进行客观评价,建立规划管理机构,对农业与旅游进行合理规划,并深入贯彻绿色低碳理念。就政策、价值、空间和生态的角度来说,“农旅同步”的规划原则为:第一,关注政策变化,对地区进行统筹规划,发挥出联动效应的正面影响力;第二,把握空间组合形式,通过空间的有效规划实现产业的融合;第三,深入挖掘农业资源的利用价值,并与地区文化融合,促进文旅互动;第四,生态理念,需具备长远发展意识。

1.3模式

常见“农旅同步”发展模式如下:一是农业景观+观光旅游;二是采摘种植+体验旅游;三是保健种植+养生保健旅游:四是民俗风情+休闲旅游;五是特色农业+探险旅游。

2 “?r旅同步”发展现状

农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带动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的长远稳定发展,需要对现有农业发展形势创新模式,建立新型发展模式,发挥出农业的利用价值,针对休闲农业发展与融合进行积极探索,通过农家乐、休闲农庄等形式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高。但是在“农旅同步”发展模式下,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未对休闲农业进行科学规划,管理措施不到位,导致服务质量较低,产业的建设规模较小,对于外部没有强烈的吸引力。就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需要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对“农旅同步”的发展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平衡产业关系,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3 “农旅同步”发展对策

3.1农业发展战略

首先,发挥出产品开发及市场营销等影响,加强运作管理,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加强宣传管理,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倡导私营企业参与产业建设,开发多种经营模式,发挥社会资源在农旅中的利用价值。其次,坚持产业联动。需要突破传统发展模式的时空局限,将农旅作为发展重点,加快产业升级,在农旅景区周边布设产业,实现联动发展局面。最后,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先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合理设置发展目标,对发展计划进行分化,细化各阶段、各地区、各产业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在休闲旅游建设过程中,需要明确工作节奏,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创新发展管理机制,提高经济效益。

3.2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对空间进行合理布局

第一,需进行地区资源调查,明确资源优势,对产业功能进行统筹规划。为了充分发挥出农旅生产、旅游、生态、教育、医疗、康复保健、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需要结合生态资源如温度、光照、土壤、生物分布等,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同时,需要深度挖掘地方传统文化的价值,注重优秀传统文化民俗的传承,与农业生产种植养殖技术结合,建立农耕体验、科普教育、文化传承、新农村建设等生态休闲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为游客提供衣食住行玩乐购等多样化旅游产品。第二,需要对农业生产以及旅游功能进行统筹规划。农旅综合体规划需要结合地区交通运输能力、产业发展基础、资源分布等,对功能区域和旅游项目进行合理规划,发挥出时空效应。传统农业的主要优势体现在农业的生产基础条件较好,且已经形成了与地区市场相适应的发展规模,并且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为此,根据现有产业布置以及自然地形地质对农旅进行科学布局,例如,可建立特色农业种植、养殖区,不断引进种植技术和灌溉技术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3.3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系统

为了保证“农旅同步”产品的质量、农村景观的生态性、旅游的舒适性,需要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系统。例如,农旅道路规划,需要分化车行、步行系统,实现人车分流,而车型主要以游览电瓶车、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为主,低碳环保,有效维护地区生态环境。对于大型观光区,需要建立专门的游览廊道以及产业片区栈道,满足农业生产和景观游览的双重需求。对于道路规划,需要依据功能的不同进行级别划分,并设置差异化景观。

篇6

一是党委、政府重视程度空前。国务院总理xx、副总理,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曾多次来江苏调研。省委省政府明确把旅游业纳入全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拉动国内需求的重要内容加以发展。梁保华书记、罗志军省长和张卫国副省长亲赴国家旅游局,签订了《建立局省紧密合作机制备忘录》,梁保华书记率团访问澳大利亚和我国台湾地区期间,罗志军省长率团访问日本期间,均把旅游交流活动作为访问的重要内容。张卫国副省长还率团赴西班牙,与世界旅游组织共商旅游合作、应对危机事宜;二是财政扶持力度空前。各级财政在大力节流的同时,对旅游业的投入不减反增。省级财政投入1.4亿元用于引导旅游项目建设、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和奖励旅游企业,比上年增长了15%;三是政策支持力度空前。南京全面实施旅游百企发展计划,引导银行业与旅游业合作。镇江进一步细化旅游业振兴纲要,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政策。淮安和连云港出台了旅游业发展意见,明确了新形势下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宿迁制定了《旅游地接奖励和高等级旅游企业奖励办法》,为企业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二、旅游产业宣传促销成果丰硕

全省旅游行业紧紧围绕应对金融危机、积极扩大内需这一主题和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壮大国内旅游市场、稳定国际旅游市场为重点,旅游市场营销工作亮点频现。江苏国际生态旅游节、江苏国际旅游周、江苏首届乡村旅游节等系列活动,营造了“月月有活动,季季有”的旅游氛围;基本完成江苏旅游整体形象和口号标识征集活动,并结合整体形象策划制作了新的江苏旅游形象宣传片,拍摄了不同版本的《美好江苏》风光片,展示了江苏旅游鲜明而又全新的形象;“百城旅游宣传周”、“同游大江南北,共享美好江苏”、“2010相约江苏·全国旅游广播网年会”等主题活动,形成了省内城市间客源互送、市场共促的喜人局面;围绕省委省政府出访活动,分别在日本、澳大利亚和我国台湾地区等地举办江苏旅游推介会,取得了实实在在的促销成果。“苏台旅游合作交流年”、“苏韩旅游交流年”、“苏新旅游合作年”等活动,加强了与客源地的合作交流,旅游企业赴欧洲、东南亚各国开展旅游推介、组团参加国家旅游局在日本、东南亚、美洲、北欧等地的促销活动效果显著;为切实推进对接上海世博旅游市场,全省积极参加各项与“世博”有关的宣传促销活动,省局组织省辖市旅游局局长与上海市旅游局共商合作事宜,支持太仓建立世博江苏旅游集散中心,还精心推出了55条世博精品线路手册。

三、旅游产业开发建设成效显著

《江苏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围绕“一圈一轴三沿”的格局,五大省域旅游规划全面推进,《沿江旅游规划》已经实施,《古运河旅游发展规划》、《苏锡常地区休闲度假旅游发展规划》形成了初步成果,《沿海地区旅游发展规划》完成初稿,“十二五”旅游专项规划顺利启动;据初步统计,今年全省在建旅游项目超过800个,投资金额突破400亿元。“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被国家文化部、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唯一的“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区”称号,积极创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启动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试点工作,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正式启动,景区创a工作取得新业绩;“12301”公益旅游服务热线、江苏省旅游咨询中心等设施相继投入使用,各地也就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开展探索性工作。同时,旅游产业链不断拓展,建成“江苏旅游装备品集散中心”、各地发展购物旅游、打造夜游线路。

四、旅游产业规范管理取得新进展

通过宣贯会、在线访谈等方式,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旅行社新条例。加强旅游市场监管,理顺管理体制,制定《江苏省国内旅游合同示范文本》,编制《江苏省居民赴台旅游手册》,倡导诚信旅游,试行第三方暗访对星级饭店进行复核;《乡村旅游点等级划分和评定标准》、《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自驾车旅游基地标准标准》、《旅行社访查规范》、《散客旅游接待工作规范》等五个标准,获省质监局批准立项,部分已经编制完成并开展试点工作;全面推行旅游安全质量标准,有效增强旅游行业安全防范意识,增强旅游从业人员主动应对和有效防范甲流的能力;积极支持企业发展,完善《江苏省入境旅游贡献奖励暂行办法》,引导企业度过危机,为我省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开展包机业务、举办重大商务活动、为省(境)外企业和项目落户江苏提供服务。

【2012年旅游系统工作总结与展望】 >>查看更多到 单位工作总结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五、旅游产业队伍素质不断提升

站在2010的起点,展望江苏旅游工作,省旅游局局长周乃翔表示,江苏旅游业要在现有较高发展平台上乘势而上,加快发展,为建设美好江苏、为我国建设旅游强国多做贡献。

一、以国务院《意见》为指导,推动江苏旅游产业大发展全省旅游行业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深刻领会《意见》精神,把贯彻落实《意见》的思想统一到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要求上来。省局将举办2—3期旅游局长轮训班,对全省旅游管理部门的领导进行分批培训;将开展大规模旅游调研活动,不仅要了解各市对于《意见》政策落实情况和政策建议,还要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发展旅游业的政策,形成各地关于扶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综合性调研报告、《关于加快发展江苏旅游业的意见》初稿三项成果;适时筹备召开旅游产业大会,进一步部署《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

二、以上海“世博”为契机,拓展国内国际旅游大市场

三、以转型升级为抓手,推进旅游产业结构大调整

首先,大力完善规划体系。在积极实施《“十一五”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基本完成《江苏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完成《江苏省沿海地区旅游发展规划》和《华东片区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启动《洪泽湖旅游圈规划》。加快《旅游发展战略研究》、《文化旅游研究》、《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等课题研究进度;其次,加快推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争取实现建成一批投入使用,开工一批加快建设,储备一批后续开发。严格按照《省级现代服务业(旅游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确定的“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原则,做好对旅游项目建设的补助工作,充分利用会议、活动、联盟等方式为投资商与国际品牌酒店管理公司搭建合作平台;其三,着力提升旅游产品品质。全年力争新评国家等级旅游景区30家,做好5a创建工作。与商务部门联合推进苏州工业园区创建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与建设部门联合打造全国特色旅游名镇(村),与环保部门联合发展省级生态旅游区。贯彻落实《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积极开展乡村旅游评星定级工作,建成首批“江苏十大乡村旅游精品”,积极打造我省商务会展旅游、包机旅游、海上旅游专线等新业态。第四,继续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利用12301旅游公益服务热线和江苏旅游咨询中心等平台,为游客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积极推广《江苏省旅游景区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指引》,构建旅游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平台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旅游商品,加快发展文化旅游项目,支持有关城市打造面向游客市场的大型演艺活动。

【2012年旅游系统工作总结与展望】 >>查看更多到 单位工作总结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四、以市场整顿为手段,促进旅游服务质量大提升

一是加强管理。大力实施《旅行社条例》和新的《导游人员管理条例》,通过年审和检查,强化市场监管。举办全省旅行社发展论坛,帮助旅行社企业做大做强。继续开展饭店星评和绿色饭店创建工作,并在酒店业开展职业经理人评选。倡导低碳旅游,鼓励旅游企业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如通过开发实施旅行社出境业务管理平台、推广第三方暗访星级饭店、定期旅游服务质量报告等;二是服务企业。完善入境游奖励办法,推出对国内旅游的奖励。推广旅行社责任险统保工作,提高旅行社抗风险能力。开展第二批省级诚信示范旅行社评选。在旅游企业和投资商之间搭建交流平台,吸引更多的国际品牌和投资商来江苏落户。三是确保安全。针对世博、黄金周等重大旅游活动,制定专门的安全保障方案,联合督察,实行安全值班制度,建立安全员网络。继续做好应对甲流的防控工作。贯彻落实国家旅游局《规范全国宗教旅游场所燃香活动意见》的精神,联合相关部门推进宗教场所的旅游安全工作。四是完善标准。试点完善《自驾车旅游基地标准》和《乡村旅游点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加快完成《江苏省旅游饭店行业节能减排考核体系》和《旅行社综合评价体系》的编制。

五、以教育培训为重点,实现旅游队伍素质大提高

篇7

这次全县农业农村暨旅游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上级有关会议精神,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农村和旅游发展新方向,不断开创新局面。县委、县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等一下,李县长还将作重要讲话,卢常委将作总结讲话,希望大家务必深刻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年全县农业农村和旅游工作情况以及今年的工作安排,讲几点意见。

一、成果丰硕,**年全县农业农村和旅游工作成绩喜人

**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围绕“主攻项目、决战四区,差异发展、打造强县”发展战略,着力富民产业、美丽乡村、扶贫攻坚、改革创新、基础建设,全县农业农村和旅游工作呈现提速升级的良好态势,实现农业生产总值21.57亿元、增长4.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063元、增长10.8%,接待国内外游客71.2万人次、增长23%,完成旅游收入9880万元、增长25%。主要有六大新亮点:

一是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新突破。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总产达7.5亿斤。富民产业规模壮大,新增井冈蜜柚1.43万亩、竹木花卉2.3万亩;烟叶种植面积达5.95万亩,连续四年全省第一;龙脑樟、黄栀子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安福米猪”提纯保种选育进展顺利。加快推进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拓展了示范园旅游功能,被评为全市“十佳乡村旅游点”,初步形成了一条集旅游观光、鲜果采摘为一体的农业休闲观光产业带,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二是农业农村改革激发新活力。国有林场改革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得到了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的充分肯定。农村土地确权基本完成,发放证书4.6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创新,新增土地流转3.2万亩,新增专业合作社86家、家庭农场187家、专业大户206户。扩权强镇试点工作稳步推进,3个乡镇综合执法局挂牌运行。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农村“三资”管理日趋规范,阳光农廉网上线运行,林地用途管制“一张图”编制完成。

三是美丽乡村建设呈现新亮点。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清洁工程同步推进,推进了9个中心村和11个烟草援建点建设,完成了45个一般村点建设,进行了陈年垃圾集中清理整治和乡镇垃圾填埋场建设,全县1000余个组初步建立健全了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机制。完善提升了镇村联动和示范带建设,打造了平都镇李家村张家山、寮塘乡岗口村塘下等一批精品示范点,2个村庄入围“江西百个最具乡愁村庄”。投入资金1.2亿元完成营造林36.4万亩,建成风景林示范点11个、营造林示范点8个,蒙岗岭公园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实现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双增长,荣获全市森林质量提升优秀县。开展了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枫田镇车田村被命名为省级水生态文明村,水库水质治理稳步推进,水库水质明显改善,**年荣获全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养优秀县。

四是精准脱贫攻坚取得新成效。争取上级扶贫资金3364.54万元,比上年增长26%;县财政统筹扶贫资金5000万元,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000万元。建立了单位挂点帮扶、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的精准扶贫机制,32个县直单位、760名党员干部参与精准扶贫,派驻“第一书记”31名,实现所有贫困村全覆盖。挂点帮扶、结对帮扶取得了明显成效,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4634户,搬迁移民1600人,帮扶6800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发展井冈蜜柚等富民产业,资助13331名农村五保、低保对象参加新农合,全年减贫7445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6.7%。

五是农业基础设施获得新提升。建设高标准农田5.4万亩,获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先进县,完成了2条中小河流治理、2个五河治理防洪工程、1处重点山洪沟治理、38座山塘整治、4座小水电改造和2座电站电气化建设,启动了白门洲等6座小(1)型水库除险加固、谷口灌区续建及节水改造工程,解决农村安全饮水4.5万人。气象水文预测预报预警体系不断完善,林火监控系统实现重点区域基本覆盖,防汛抗旱队伍、森林防火队伍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防汛、防火、防疫工作扎实到位,荣获全省森林防火优胜单位,县专业森林消防队获得全省先进。

六是旅游发展目标实现新拓展。积极融入赣西旅游圈,实施“决战景区”战略,加快了武功山景区和乡村旅游发展,武功山三天门索道建成并投入运营,羊狮慕景区开发和索道建设加快推进,武功山游客服务中心正式启动,羊狮慕景区获批为第六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拓展农业旅游功能的现代农业示范园为重点,围绕提升美丽乡村的旅游功能,培育了一批乡村旅游点。

**年农业农村和旅游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为全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圆满收官划上了句号。“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历史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极不寻常的五年,也是我县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增收最多、旅游投入最多的五年,全县上下坚持“四化同步互动、三产共生演进”,坚持工业化的理念、项目化的手段抓农业和旅游,全县农业农村和旅游发展迈上新台阶、站上新起点。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共同努力、团结拼搏的结果,是广大基层干部群众万众一心、奋勇争先的结果。在此,我谨向为“三农”和旅游工作贡献智慧、付出辛劳的各级领导、广大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受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农业仍然是我县“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且制约农业农村和旅游发展的不利因素还很多:一是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全县还有2万余人未脱贫,部分贫困群众脱贫成效不明显;二是农业水平化还不高,特色产业规模偏小,龙头企业数量少;三是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持续增收压力较大,农村管理体系还不完善;四是旅游投入还不足,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还不高。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鼓劲加压,全面落实今年农业农村和旅游工作任务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谋划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和旅游工作,对“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十分关键。我们要深刻领会视察江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坚定不移推进农民增收脱贫,加大富民产业、绿色品牌和旅游基础建设力度,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以“限期脱贫”为使命,全力以赴抓好脱贫攻坚。按照“核定对象、因户施策、责任帮扶、限期脱帽”的要求,打好脱贫攻坚战,确保年内减贫7500人,6个贫困村脱贫摘帽。

一要精准识别和分类。前段时间,围绕精准识别市县开展了“四项专项”检查,发现我县的扶贫对象不够精准、扶贫对象数据信息不够准确等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下一步,我们要在前阶段比对和筛查的基础上,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采取过筛过点的办法,进村入户,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全面核查识别,实行再确认,再核实。对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予以“剔除”,对应纳入而未纳入的贫困户按识别程序及时增补,坚决杜绝“五类对象”的出现,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同时,做到精准分类,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和相关条件,进行精准分类,设立“黄、红、蓝”户,为分户施策打下基础,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

二要精准发力。坚决落实好精准扶贫政策文件,突出打好产业扶贫、安居扶贫、保障扶贫三大扶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方面,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方式,动员组织和引导有条件的贫困户,大力发展我县的农林主导产业,通过入股或收入保障性合同等方式,把有意愿参与产业发展的贫困户与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结成利益联结体,帮扶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同时,对没能参加或没有参加条件的贫困户,依据贫困户的不同产业发展意愿,结合贫困户自身条件,因户、因人施策,制订各自的产业发展计划或者入股分红办法,做好帮扶工作,确保该部分贫困户收入不断增长。要做好产业扶贫各项服务工作,通过培训提升贫困户的致富本领、增进贫困户的自生脱贫动力。通过产业扶贫,建立起贫困户增收脱贫的长效机制。安居扶贫方面,要积极整合移民搬迁、美丽乡村、“空心村”整治等项目,大力推进安居扶贫工程,年内力争完成移民搬迁589人,实施土坯房改造270户。“凡是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贫困群众全部实施搬迁扶贫,对无力改建房的绝对贫困户,实行免费改造或“交钥匙”,让绝对贫困户住有所居。保障扶贫方面,对蓝卡户实行兜底保障,在最大限度内叠加政策,确保特困群众有尊严地生活。要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完善大病救助以及就学保障政策,落实政府保障和户均一亩柚“双保险”兜底脱贫。与此同时,统筹推进基础设施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行业扶贫、电商扶贫、生态扶贫、健康扶贫等脱贫举措,加快脱贫致富步伐,解决好“如何扶到位”的问题。

三要精准帮扶。继续强化县直单位驻村帮扶和领导干部结对帮扶机制,确保贫困村定点扶贫全覆盖,贫困对象结对帮扶全覆盖。帮扶工作组及结对帮扶干部要强化责任意识,经常深入贫困群众家中解决实际困难,帮扶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强其脱贫信心,落实好“扶贫责任”的问题。要加强宣传教育,解决扶贫先扶“志”的问题,千万不能走入“政府干、群众看”的误区,必须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二)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全力以赴抓好现代农业。坚持以富民产业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主动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

第一,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围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做强井冈蜜柚产业规模,深入实施井冈蜜柚“百千万”和“千村万户”老乡工程,以横龙、严田等乡镇为重点,抓好严田镇青桥村蜜柚育苗基地建设,提升横龙镇石溪、严田镇邵家等示范基地,新增井冈蜜柚0.75万亩,落实老乡工程6000户。着力提升烟叶产业水平,以寮塘、严田、洋溪、竹江、洲湖、甘洛、洋门等12个乡镇为重点,强化田间管理,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努力实现烟叶生产提质增效。巩固发展粮食、油菜、有机蔬菜、高产油茶、竹木花卉等传统产业,力争粮食、油菜播面稳定在82.7万亩、11.4万亩以上,努力使这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大力培植新兴产业,新增高产油茶1万亩、龙脑樟0.5万亩、安福甜茶0.5万亩、黄栀子0.1万亩。

第二,强力推进示范园建设。今年,要加快提质扩园建设步伐,完善园区路网、水系等基础设施,重点在良种良法、农民培训、产业升级、多元投入上下功夫,拓展农业功能,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确保核心区面积达到3200亩以上。要积极引进2家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入驻示范园,推动资金、技术、人才向示范园集聚,逐步扩大示范园辐射范围,提高示范带动作用。

第三,积极促进“接二连三”。要强化农业招商力度,全力组织对外招商,积极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销,力争年内至少引进1个亿元以上项目。要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扶持建设一批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和农业服务网络,新建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5家以上。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加快培育一批特色化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农业观光采摘园,精心打造休闲农业旅游精品线路。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加快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在加快深圳前海八实万运营基地建设同时,选择1-2个农产品和5-10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试点,努力打造1-2个农产品电商示范点。

(三)以“中心村”为抓手,全力以赴抓好美丽乡村建设。要坚持“五美”标准和“八不八多”、“农民上坡”等理念,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进一步巩固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第一,精心打造示范工程。按照“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的工作思路,重点抓中心村建设,巩固和提升美丽乡村示范带档次。一方面,要在巩固原有通道示范带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镇村联动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承载能力,精心打造高速连接线至武功山精品示范带。另一方面,加快中心村和一般村点建设,今年要全面完成9个中心村整村改造任务,认真抓好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栏、改塘、改沟和电力、广电、电信等“七改三网”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及耕地保护,结合空心村、土坯房改造,着力推进一般村点建设。其次,要结合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人的新农村”,传承和弘扬优秀庐陵文化、祠堂文化、乡贤文化,培育文明乡风,强化休闲场所、文化卫生、社区服务管理等设施配套,着力打造一批注重文化传承,体现生态理念的精品示范点。

第二,全面提升清洁工程。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探索建立管用可行的村庄垃圾清运、处理、保洁长效机制。抓设施。强化农村垃圾资源化利用,全面完成2座垃圾压缩转运站、9个中心村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建设,确保洲湖镇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运行,年内每个乡镇都要建设1处垃圾无害化处理场、1个建筑垃圾消纳场所。强管理。按照“管干分离、养事不养人”的原则,每个乡镇均要组建一支稳定的保洁队伍。要强化日常监管,对所有保洁员实行“四定两挂钩”,即定区域、定人员、定责任、定时清理,与工资待遇挂钩,与长效聘任挂钩。要积极探索推行环卫作业“市场化”,形成农村垃圾治理新常态。营氛围。深入开展“农村星级清洁户”等各类评比活动,积极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生活习惯、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到户,营造“人人讲卫生,个个爱清洁”的良好氛围。年底前,要确保70%以上的乡镇、村庄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基本实现“六个有”和“六个基本没有”目标。

第三,深入推进生态工程。牢固树立尊重自然、生态至上理念,以治山、理水、防污为重点,全面实施生态建养。治山,就是重点抓好天然林保护、低产低效林改造,确保完成造林绿化6万亩。全面实施林地用途“一张图”管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落实空间管制。加强林地和自然区保护,积极探索发展碳汇交易,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理水,就是重点实施县乡村三级“河长制”,抓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加强河流和水库管理,坚决清理肥水养殖,持续巩固提升水质治理成果,强化泸水河跨界断面及社上水库、东谷水库等重点水域的水质水环境监测,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保河流及大中型水库全部达标,小二型水库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防污,就是重点落实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可养区“三区”规划,抓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扎实推进农业“四控一减”提质增效行动,全面推广有机肥和生物农药,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四)以“激活动力”为目标,全力以赴抓好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重点领域改革,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一要创新农业经营体系。重点抓好县、乡、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交易平台建设,围绕富民产业发展、土地综合效益提升,引导群众推进土地适度流转。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培育,力争新增家庭农场50个、农民合作社3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家,积极创建1—2个精品示范社、10家精品示范家庭农场,构建农户、合作社、企业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

二要大力推进涉农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做好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贷款试点,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积极推进林地流转、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推行农机社会化服务改革、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和水权制度改革,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三要加快实施扩权强镇。在巩固试点成果的基础上,紧扣“三个二”目标,重点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宜居宜业上下功夫,强化简政削权、政策扶持、强基固本,把试点镇建成区域经济文化中心。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执法局作用,依法行使城管环卫、建设规划、劳动保障等领域的行政审批许可和处罚权。

(五)以“服务三农”为目的,全力以赴抓好基础设施。要补齐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这一“短板”,巩固提升农业发展基础。

一是抓好农田水利建设。重点抓好高标准农田规划修编和“上图入库”,统筹抓好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渠系、田间道路和防护林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新建高标准农田3.8万亩。扎实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县城防洪工程、竹江乡防洪工程和白门洲等6座水库除险加固,尽快启动洲湖镇神口水库建设。巩固提升已建农饮工程,保障农村群众安全饮水需求。加快山庄、赤谷、枫田、竹江、金田、泰山等6个乡镇的小农水项目建设,完成谷口水库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确保水库水源灌溉到田。

二是强化农业安全保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3个以上,杜绝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抓好气象、水文预警系统和信息平台建设,优化防汛抗旱调度方案和预案,加强防汛抗旱队伍建设,切实提高防汛抗旱能力;进一步完善森林防火责任体系、预防体系、扑救体系建设,切实提高森林防火能力;认真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加强农林作物病虫害防治,切实提高动植物病虫害防疫能力,确保农林生产安全。

三是提升农业服务水平。扎实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摸清安福“三农”家底。加强农技推广,加大井冈蜜柚、绿色蔬菜等农作物田间管理和技术指导。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力争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86%,强化机耕、机播、机收、机防公益。创新金融支持体系,完善金融扶持政策,扩大“财政惠农信贷通”、“金穗油茶贷”等信贷产品的放贷范围和总量,引导信贷资金重点投向富民产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农业保险,落实保险政策,增加保险品种,扩大覆盖面,提高风险保障水平。

(六)以“旅游兴县”为目标,全力以赴抓好武功山和乡村旅游景点建设。要立足大武功山旅游发展战略,发挥武功山旅游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一要加速武功山景区建设。策应全市“三山一江一城”旅游发展,启动武功山总体规划修编,进一步完善金顶、箕峰景区服务设施,加快推进武功山游客服务中心、羊狮慕索道等建设,启动羊狮慕景区二期(金牌山景区)和南大门片区建设,开发水系瀑布景观,确保羊狮慕景区上半年全面对外开放。尽快启动安下至文家公路改建,加快推动文家片区道路、商业街等基础配套工程建设,抓好泰山乡铜溪村旧村改造。配合省里做好赣西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组建和旅游资源的整合工作,促进武功山全面融入全省“大武功旅游”,实现资源共享。

二要加力乡村旅游发展。依托武功山景区,完善乡村旅游规划,继续推进高速连接线至武功山旅游精品线路建设,打造一批生态养老、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古村民居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每个乡镇打造1个乡村旅游特色精品点,全县新增4A级乡村旅游点2个,完成21座旅游厕所建设,形成山上山下全域联动的大旅游发展格局,全力争创全省旅游发展“十佳县”。

借此机会,我再简要强调一下当前农业农村几项重点工作。

一要抓好春季农业生产。要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做好农田水利工程扫尾工作,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做好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等农资供应,保障农民利益。要加强天气预测预判,及时农情信息。同时,抓紧完成农村土地确权扫尾工作,做好资料整理和总结验收。

二要做好防大讯准备。要树立防大汛的思想,全面落实防汛责任制,做好防汛各项准备,深入开展防汛安全隐患大排查,及时消除隐患。同时,要正确处理防汛和抗旱的关系,积极做好抗旱各项准备工作。

三要做好动植物防疫和森林防火。要全面强化动植物疫病综合防控措施,做好春季重大动物疫病的防疫和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确保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下周一就是清明节,各乡镇、有关部门要做好清明期间的森林防火工作,确保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

篇8

【关键词】 蔬菜;产业发展;思考

蔬菜产业是宝塔区农村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一极。梁村乡地处宝塔区西北部,与安塞县接壤,距延安城区45公里,流域面积174.7平方公里,总人口1.23万,是宝塔区大弓棚蔬菜示范乡镇。为了探索做大做强宝塔区蔬菜产业的思路与对策,笔者深入梁村乡田间地头,面访种植大户,对梁村乡蔬菜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发展现状

从2009年起,梁村乡就开始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目前,已建成蔬菜专业村10个,现有蔬菜种植大户136户,蔬菜种植面积达2000亩,其中日光温室100座、大弓棚1500座、露地菜500亩,蔬菜产业已经成为该乡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2011年,全乡蔬菜产值突破2700万元,占农民收入的30%左右,菜农人均收入达4.2万元,是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9倍。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梁村乡扭住发展设施蔬菜这一致富产业不放松,紧跟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大棚蔬菜,蔬菜产业规模初显,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1、积极引导,夯实基础

乡党委、政府突出抓好蔬菜这一“短、平、快”致富产业,为适宜发展蔬菜产业的村组积极谋划、找路子;包村干部上门入户帮助农民制定“户户增收计划”和“增收明白卡”,把各农户的产业发展计划纳入全乡总体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协调金融部门,优先向种植农户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及时兑现各类惠农补贴。同时,加快土地流转进程,集中连片发展大棚蔬菜,并加大投入力度,及时建设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为加快发展蔬菜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2、树立典型,示范带动

始终坚持推广“一村一品”、培育种植大户的路子,不断加大投入,以奖代补,树立典型,全面推动蔬菜产业迅速发展。截至目前,该乡完成投资975万元,建成小刘沟、刘里府、王庄、裴渠、张川等10个蔬菜产业村,涌现出裴渠村张振峰、张振国,刘坪村贺小军,王庄村冯起云、冯杰等136户蔬菜种植大户,每户年均收入超过10万元。通过这些典型的辐射带动,全乡农民种植蔬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目前菜农达640人,占全乡农业人口的5.2%。

3、普及技术,壮大规模

坚持将改良技术作为提高蔬菜产量、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先后组织乡村技术干部和蔬菜种植大户到外地参观学习蔬菜生产经验,对蔬菜大弓棚进行改良,采用无土墙、全立柱生产模式;引进软管滴管灌溉法;全面推广“四膜覆盖”技术。同时,聘请专家、区内骨干技术力量给菜农讲解蔬菜栽培、标准化生产、病虫害防治、市场预测等技术知识;注重培养壮大技术力量,成立蔬菜产业技术服务队,设立产业技术服务“110”电话,及时解决蔬菜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为发展蔬菜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4、联合经营,提升效益

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并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有效发挥龙头企业的综合带动作用。同时,积极培育蔬菜专业合作社,鼓励发展蔬菜营销公司、蔬菜经纪人等新型经济组织,着力提高菜农的组织化程度。目前,该乡共扶持发展龙头企业1家,建成蔬菜专业合作社1个,发展农民经纪人 100多名,市场销售难题得到有效缓解,逐步向区域化生产、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市场化经营的道路迈进。

三、制约因素

梁村乡蔬菜产业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但与做大做强蔬菜产业的要求和区内兄弟乡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是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低。该乡农村人均基本农田仅1.2亩,土地过于分散,适宜发展蔬菜的川台坝地十分有限,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加之,每个农户的劳力、资金、技术和综合素质差异较大,没有强有力的行政措施和组织保障,很难通过流转土地实现大规模集中连片发展。二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相对滞后。水、电、路是发展蔬菜产业的必备条件,特别是水已成为该乡蔬菜产业做大做强的最大瓶颈,一部分适宜发展蔬菜产业的地块,水源条件差,且建设灌溉设施投资较大,很难一次性配套到位。三是资金、技术投入不足。据测算,在现有栽培条件下,每新建一座大弓棚一次性需投入3000-4000元,日光温室每座一次性需投入1.3-1.5万元。以该乡农民现有的收入水平,没有区、乡两级政府和金融部门的扶持,靠农户单打独斗难以实现。同时,由于涉及村组多,地块分布零散,专业技术人员少且技术水平不高,搞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差距难度较大。四是市场供给无法满足。由于该乡蔬菜品种单一、产地分散、持续供应能力差。加之,菜农市场营销意识较为落后,小打小闹,没有形成自主品牌,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导致输出价格远远低于市场价格,菜农收入无法实现质的飞跃,市场份额占有率偏低,未真正形成良好的销售格局。五是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推广较为缓慢。由于试验风险较大,且需要一定的试验经费。加之,大部分种植户文化素质偏低,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承接程度较低,不敢盲目试种,使得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推广始终落后于发达地区。

四、对策建议

1、创新发展理念,做大做强蔬菜品牌

一是着力培育一批整体实力强、带动作用大、机制灵活、盈利能力强的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产销融合、利益联结机制。二是积极引导农民合理流转土地,加快温室和大弓棚的改造换代步伐,提高蔬菜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能力和产出效益。三是坚持“商标兴菜”、“品牌兴菜”的理念,形成上市检测、统一包装、统一配送、统一销售的市场机制,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标志品牌为纽带、无公害蔬菜为主体的蔬菜品牌化新格局。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快蔬菜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尽快硬化和拓宽改造蔬菜重点乡镇的蔬菜种植区道路;加大改造蔬菜示范乡镇提灌等供水设施力度,有效解决用水矛盾。二是加快蔬菜种苗基地建设。建立健全蔬菜良种繁育体系,整合蔬菜科技创新力量,在枣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立蔬菜瓜果类新品种选育和繁育基地,加速蔬菜种苗产业化培育,增强供苗供种能力,丰富蔬菜品种,推动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

3、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促使产业跨越式发展

一是严格实施国家蔬菜产业标准,按照科学、规范、统一的原则,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尽快完善与蔬菜质量安全有关的各项标

准,大力推行产供销环节标准化管理,形成与国家、行业标准相配套的地方蔬菜标准化体系。二是蔬菜部门要寻找菜农与实用技术的结合点,加大技术和经费的投入,积极鼓励科技人员试种名、优、新、特产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三是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组织技术人员和种植大户赴先进地区观摩考察,大力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

篇9

一、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及区政协参政议政下,全区上下紧抓“又好又快”这条主线, 攻坚克难谋发展,全面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全年地区生产总值48.16亿元,比增16.7%,完成年度目标的105%;财政总收入4.68亿元,比增29.3%,完成计划的103%,其中区级收入2.47亿元,比增33.1%,完成计划的103.2%;其它各项指标均按三届一次人大会议通过的计划目标完成或超额完成。

(一)经济实现扩量提质

工业不断发展提高。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6.04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01.7%,比增23.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1.52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02.3%,比增26%。工业继续向规模化集中,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3家,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21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84.9%,比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投建投产步伐加快,全年新投建、投产企业数量分别为41家和46家,新开工工业厂房56万平方米,竣工51万平方米。企业素质不断提升,投入2.81亿元,实施5个技改项目,8家企业通过贯标认证,1项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称号,1家企业启动改制上市前期工作。

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5.74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16%,比增1.2%。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完成总产量3.56万吨。农业基地规模扩大,新增中药材基地1000亩、茶叶基地500亩、花卉基地250亩、速生丰产林基地4100亩。农业品种不断优化,改良水果7000亩,新增水产养殖面积500亩。农业龙头企业继续巩固提高,和昌、美等集团做强做大。

第三产业加快培育。专业物流市场培育初见成效,天宇物流等11家物流货运企业入驻,完成双阳物流园区规划,初步选定嘉太酒类配送中心等6个项目,并基本确定列入省预备重点项目,为土地报批打好基础。旅游业发展迈出新步伐,完成全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加紧美植物园和仙公山生态旅游等项目前期工作,豪生酒店集团着手筹建五星级酒店,侨航空旅游城四星级金龙酒店完成主体建设。房地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新开工33万平方米,竣工18万平方米,完成投资5.2亿元,比增59.5%。

(二)需求保持均衡拉动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26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03.9%,比增24.7%。一批重点项目顺利推进,滨江大道二期基本完成建设,万虹公路马甲至罗溪段拓改工程全线竣工通车,经济开发区庄田片区完成1750亩土地平整工作。道路、工业园区、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分别完成投资1.87亿元、1.5亿元、2548万元。基础配套先行,有效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社会投资高幅增长。

外贸出口保持稳定。全区新批和增资外商投资企业28家,合同利用外资3401万美元,比增14.7%,实际利用外资2339万美元,比增28.4%,分别完成市下达任务的100%和101.7%。出口商品总值2.5亿美元(海关口径),增长29.3%,完成年度目标的109.6%。

消费市场初显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6亿元,比增15.1%,完成年计划101%。商贸、餐饮、娱乐等传统行业向专业化、规模化转型,工业园区生活配套设施逐步完善,积极开展万安片区“退二进三”前期工作,中心商圈日渐成型。

(三)和谐社会扎实构建

社会事业同步发展。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7项,3个项目荣获市科学技术奖。改造、新建中小学校舍2.18万平方米,完成奕聪中学高中部建设,第十一中学、罗溪中学通过省级三级达标验收。双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罗溪卫生院综合楼建设及马甲医院医疗设备改造升级顺利实施,完成新一轮农村初保工作。文体等事业稳步发展。

新农村建设逐步推进。农民人均纯收入6316元,比增8.7%。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发放低保金324万元,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侨居造福工程、安居工程、地质灾害搬迁工程的建设,解决164户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完成6公里乡村道路提级改造,建成双阳垃圾中转站、虹山垃圾填埋场,新建农村沼气池300口、农村垃圾屋110个。

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完成800亩耕地补充工作,推进土地资源集约和节约利用。制定《区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规划》,加大环境监管和环保执法力度,较好地完成“双减排”任务。加快生态环境步伐,完成《生态区建设规划》编制,启动湾海洋环境生态修复项目。人口计生主要责任指标呈良性发展态势,人口出生率10.45‰,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5.35%。

各位代表!回顾年,我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顺利实现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快速发展,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一是重点项目实施推进速度滞后;二是受宏观调控制约,企业发展运营困难加剧;三是社会事业和综合配套条件仍较为薄弱;四是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及节能减排任务比较艰巨。对这些问题和困难,区政府将高度重视,认真分析原因,积极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年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年是深入实施“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展望新的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从紧货币政策,整体宏观环境更加严峻,面临的困难和压力更大。但从区域发展看,我区的发展基础和条件日趋成熟,区位和后发优势将继续支撑较高的投资强度,存量增长潜能仍然有较大的释放空间,只要我们坚定发展信心,精心运作,就能保证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要求我们制定发展目标,既要与“十一五”规划相衔接,又要体现现阶段良好发展势头,既要适度超前、鼓舞人心,又要实事求是,切实可行。

综合各因素,年我区主要预期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55.87亿元,增长16%。GDP增长同步增加财税收入,并随着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和税源结构进一步优化,财税收入占GDP比重逐年提高,预计财政总收入5.8亿元,增长25.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06亿元,增长26.2%。区域发展建设的带动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将使农民获得更多实惠,加上消费者物价指数持续走高,务工收入及肉禽蛋、蔬菜等农副产品价格也将上升,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6758元,增长7%。上述目标的预安排,是根据对三次产业及三大需求的分析和测算而提出的。

(一)三次产业将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第二产业继续起支撑作用。预计明年规模工业增加22.8亿元,其中新投产企业20多家,重点是经济开发区一、二期及河市新投产企业,加上5家企业进行较大规模重组扩建,累计可新增产值14.8亿元;老企业及近年新投建未达产的企业技改和增资扩营,可保持10%的增速,预计新增产值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87.4%,拉动工业总产值增长22%,为GDP增长贡献12.1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在固定资产投资的带动下预计增长11.1%,拉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农业将稳步增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及产业化,加上当前农副产品价格保持高位态势,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基地建设稳步推进,预计农业总产值保持1.5%的增长,拉动GDP增长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速呈加快态势。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物流、仓储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商贸、金融、交通运输、通讯、餐饮等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机,房地产业得益于城东片区加快建设而稳步发展,预计第三产业增长11.8%,拉动GDP增长3个百分点。

(二)三大需求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增长25.2%。新开工工业厂房55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3.6亿元;嘉林广场、阳光国际广场、诚源阳光花园城、东华百希达、华祥三期、冠亚二期等房地产项目新开工40万平方米,投资5.5亿元;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及社会事业公共服务设施投建,预计投资6.3亿元;美植物园、豪生酒店、华祥建材市场等第三产业项目将投资1.8亿元;企业增资扩建、城镇建设、农村固投等投资3.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增长15%。人民群众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提高,商业零售、餐饮、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公共服务等社会消费品将保持5%的增长,增加5000万元;随着房地产业发展、中心城区商圈形成、企业扩营及仰恩大学等学校建设扩招,将带来人流和从业人员近1万人的增加,预计可增加9000万元以上消费能力。出口商品总值预计增长15%。占我区总量70%外贸型企业的自然增长,加上新投建、投产企业将确保出口商品总值的持续稳定增长。

三、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一)以项目带动为抓手,加快发展建设

1、健全项目推进机制。重点项目建设事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年区重点项目45个,年度计划投资18.03亿元,若全部顺利实施,就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的88.6%。因此,要切实落实区重点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加强跟踪考核和协调服务,切实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实行适当激励机制,确保重点项目按进度推进。要认真贯彻“五个一”工作机制,深化前期工作,按照产业发展目录,完善项目论证储备机制,优选项目争取用地支持、银行贷款、社会融资等,为项目更好更快的落地建设打下基础。要坚持搭好载体、留足空间,强化集约用地,保证投资强度和单位产出,并加强与名企名店的洽谈,争取引进大项目、好项目,有序推进招商选资。

2、提升项目实施成效。三产要实施重点突破。做好房地产、商贸项目促建工作,争取全年房地产新开工40万平方米、竣工22万平方米;积极配合汽车北站建设,抓好双阳物流园区用地报批并争取动工建设,支持配合和昌集团仓储配送中心和华祥建材市场的建设;完成四星级金龙酒店建设,加快豪生酒店建设步伐;争取美植物园动工,完成仙公山山门、入口通道建设,加快旅游休闲产业发展。工业要围绕扩量提质。继续推进载体建设,完成经济开发区庄田片区1871亩用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交地投建,做好双阳朝阳片区、前洋片区、河市官洋片区、霞溪片区等1643亩土地的三通一平,推进电子产业园首期用地整理,争取华大科技创业园、马甲及罗溪加工区等用地获批;精心抓好存量提升,出台相关政策,重视闲置厂房招商,扶持企业技改、创品牌、重组扩张及转型上市,鼓励做强做大,采取有力措施促建促产,争取新开工工业厂房55万平方米,竣工50万平方米。农业要立足结构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推进蔬菜、禽畜、水果、水产、药材、花卉等基地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支持东南医药公司建设罗溪中药材基地科研中心;积极创建无公害基地,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增强项目带动作用。加紧规划论证和组织实施一批基础配套型、辐射带动型、基本保障型的项目,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继续推进滨江大道建设,完成双阳片区西环路、福滨街、阳新街市政道路建设,动工建设塘西至阳江道路、罗溪东环路,配合做好福厦高速公路段扩改工作,配合供电部门建设220KV及110KV马甲变电站。有序引导中心城区“退二进三”步伐,完成杏园小区经济适用房建设,动工建设双阳前洋安置小区,抓紧做好桥南社区城市化改造和经济适用房建设的前期工作,抓紧新行政中心区规划设计,完成控详规编制和城市设计工作,启动河市新镇区建设,抓紧建设泰源东路、滨水路等基础工程。加快做好马甲中心镇区控详规编制,推进旧变电站用地、新庵梧埔片区开发建设;结合罗溪东环路及新农贸市场建设,加快罗溪镇区整治步伐。

(二)以和谐构建为根本,统筹协调兼顾

1、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马甲、罗溪加工区运作,集约规范乡镇集体经济。拓宽就业渠道,强化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争取新转移农村劳动力1500人。改善农村环境,加快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步伐,鼓励扶持通行政村主干道路提级改造,11个村(社区)通自来水和43个自然村通有线电视工程及河市、马甲、罗溪垃圾中转站建设,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00口。提升保障水平,切实将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持续提升低保水平。

2、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申报和实施各类科技项目50项,推进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建设中小学校舍1.2万平方米,促进服装职业技术学校、省电力职业技术学校动工建设。完成双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马甲医院、罗溪及虹山卫生院综合楼建设,提高基层医疗能力。建设10个社区全民健身点,完成5个村文化活动室建设,争取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动工建设。

篇10

关键词:农业;旅游;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2076

前言

我国的农业旅游发展缓慢,与国外先进农业旅游比较,我国的农业旅游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最近几年来,国内旅游提倡主题“中国乡村游”,促使我国农业旅游发展遇到了新机遇。所以说,有必要针对科学的农业旅游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借鉴以此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1 提高对农业旅游的认识

国外先进国家的农业旅游已经发展比较成熟,然而我国的农业旅游业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这就要相关工作部门及人员,针对农业旅游给予高度的重视,自觉的更新理念,充分意识到农业旅游的重要性。发展农业旅游,并非是单纯开发农业,更不是传统式开发旅游,而是在发展农业旅游中统筹农业与旅游的发展规律。无论在优化农业结构、拉动有关产业发展,还是在推进农村构建社会主义文明社会,或者丰富化旅游产品方面,农业旅游都起到重大的作用。丰富了旅游资源的内涵,拓展了旅游业的延伸,提高了旅游业的覆盖率,符合人们返璞归真的愿望及需求,有利于净化、美化以及绿化农业,推动构建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系统;转变了落后的农业生产结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减小了热门景区的压力,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量与附加值,呈现出极大的农业经济效益。

2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2.1 科学合理性规划

农业旅游业的发展,不可缺少科学的规划,要求规划具有基础性及战略性的意义。通过编制合理的规划,在推动农业旅游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政府相关部门要求,贯彻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科学合理性布局,彰@当地农业特色,严格制定全省及各市区的农业旅游发展计划,实现发掘、培养、包装以及推出的发展目标。在规划农业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从当下实际状况出发,考量可执行强度;要求具备良好的前瞻性,即是贯穿先科学规划,后合理开发,如果不科学规划,就不能开发的理念,落实好农业旅游业的规划工作。例如,意大利政府在开发农业旅游业之前,针对农业旅游资源展开评估,然后科学规划及协调,促使当地的农业旅游特色得以发展。

2.2 加大资金及政策支持力度

当前农户手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并不可以进行申请或抵押银行的贷款,由于农民缺乏一定的社会保障,导致农户产生担忧心理因素,从而很难将全部资金投入到开发农业旅游业。这就要政府部门给予高度的重视,善于学习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比如法国推行,如果拥有“法国住所合格证”,还有“欢迎到农场”标志的农民,国家会对农民的房屋投入翻修资金,能够获得翻修一半成本,来源于欧洲、法国政府或者地方政府的补助资金。本国地方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农业旅游业的发展,实施农民优惠政策,对于税费进行选择性减免,执行小额贷款,激励农户资金投入到开发农业旅游业。

2.3 理顺管理体制,促使发展秩序更加规范化

针对农业旅游业发展而言,应当构建分级分类管理指标。重视农业旅游业分类管理,在观光农园、乡村旅馆、休闲池塘、特色餐馆以及观光果园等方面实施分类指导。轻分级管理。例如,构建农家乐和民俗村高度星级化管理。这样利用分类彰显当地农村特色,避免标准性产品雷同。在分类管理过程中,应当严抓安全管理工作,对于从业人员强化安全教育,树立安全意识,保证多项安全措施得以落实,从而保证游客财产及生命安全;应当严抓卫生管理。相关管理部门要指导从业者,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重视清洁工作,购买必要性卫生消毒设备,做好多项卫生防范工作,以此为游客营造出良好的旅游环境;应当严抓经营管理,教育从业人员自主遵纪守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为人诚实守信,为游客打造优质的服务,还有浓厚的地方农村特色。

2.4 加强农业旅游业宣传

相关实践研究表明,在农业旅游业宣传及促销方面,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相关旅游部门,有效发挥行业优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做好农业旅游业的宣传工作。目前由于农业旅游业主要面向国内游客。所以说,在实施宣传及促销工作时,关键在于针对国内市场,落实好城市附近及地区促销工作,为农业旅游业争取更多的旅游市场份额。与此同时,对于突出当地色彩、服务优质规范以及多方面条件良好的农业旅游业项目,面向国外宣传及促销,进而吸引国外游客。

3 总结

农业旅游属于新概念,含有较大的研究价值。但是,由于我国农业旅游理论还没有构成完善的体系,总体研究水平亟待提高。伴随农业旅游的日益发展,必然会呈现出新特征新形势,如何拓宽农业旅游研究范围,健全农业旅游发展的理论框架,是未来值得深思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李涛,陶卓民,刘锐,何海真,吴娇,程姗姗,王泽云.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演化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5(08):1391-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