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2 17:39: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治理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从植被恢复、工程治理和废物处置利用等方面分析龙岩市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
矿山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建议
1自然地理概况
龙岩市位于福建省西部,北纬24°23′~26°02′,东经115°51′~117°45′。东西长约192km,南北宽约182km,总面积19050km2,占全省陆地面积的15.7%。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龙岩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适宜亚热带作物和林木的生长。境内溪河众多,为山区性河流,分别属于汀江、九龙江北溪等,多为各水系源头溪流。
2社会经济概况
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75亿元,增长12%;财政总收入237.3亿元、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101.5亿元、增长2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0.5亿元,增长2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65元、增长12.7%,农民人均纯收入9396元、增长14.1%。
3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龙岩市已开发利用无烟煤、地热、金、银、铜、钼、铁、锰、铅、锌、稀土、石墨、萤石、硅石、膨润土、水泥用灰岩、高岭土和饰面石材等矿种40个,全市已建设29个大中型矿产资源开发基地。至2014年底全市持证矿山515个,按矿山建设规模分,大型矿山109个、中型矿山65个、小型矿山341个。矿业产值超亿元的发利用矿种有煤22.49亿元、金矿43.44亿元、铁矿8.71亿元、石灰石4.76亿元、高岭土2.22亿元、建筑用石1.10亿元。年产矿石量8871.92万t,矿业产值达87.31亿元,占全省的62.2%,是福建省重要的矿产地。
4植被恢复存在的问题
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中所规定的植被恢复治理分区主要包括采区、工业广场、排渣(矸)场、尾矿场、生活区和矿山道路等,在各项法律法规以及国土、林业、环保等各级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下,大多数矿山对本矿山某些治理分区局部进行了一定植被恢复,主要措施是针对露天采场周边、工业广场、工业广场边坡、废渣堆、矸石堆及暂时无利用价值的场地种植马尾松、木荷、桉树、类芦、草皮等植被,矿山植被恢复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立面挂白植被绿化难度较大。据调查,龙岩市立面挂白现象普遍存在于露采建材及其它非金属矿山和露采金属矿山,仅个别矿山对终了边坡立面挂白采取了绿化措施,一些简单实用又廉价的土办法如攀爬植物的上爬下挂(如爬山虎)措施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例如永定县某建筑石料场立面挂白,采取的主要治理措施为安装种植构筑槽植草,但由于水分供给不足,导致植被成活率极低。大多数矿山企业由于缺乏矿山植被恢复专业技术或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不懂得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恢复,针对立面挂白基本上都未采取任何治理措施。
(2)植被物种多样性差,缺乏景观效应。矿山种植的植被物种主要包括马尾松、木荷、桉树、类芦、草皮等,但单个矿山种植植被物种单一,有的只种植马尾松,有的只种植类芦,有的只种植桉树,适宜立地条件的外地树种应用很少,绿化树种不够丰富,不符合物种多样性的要求,同时也缺乏景观效应。
(3)覆土种植力度不够。龙岩市作为福建省重要的煤炭产地,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数量较多,若要对这些矸石堆进行植被绿化,必须借用大量的客土覆盖。调查发现,仅个别矿山对矸石堆进行了覆土绿化,大多数矿山未对矸石堆进行覆土,或仅在所挖的草坑、树坑内填少量客土,导致在矸石堆上种植的草和树苗成活率很低。
(4)露采矿山台阶式开采不规范,后期复绿难度大。大多数露采小型矿山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通常采用一面墙式不分台阶开采,且坡度大都在60~90°之间,有的甚至还是倒坡,既不安全也给后期的复绿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5)业主生态恢复意识淡薄,植被管护力度不够。矿山业主未能全面认识矿山植被破坏带来的影响,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有的矿山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降低矿山植被恢复工程费用,应该绿化的地块只是零星栽植了部分苗木,以应对检查。有的故意拖延,导致植被恢复工程进展缓慢。部分矿山企业在种植植被以后,未对植被进行后期管护,导致植被成活率降低。
(6)局部区域权责不清。调查中发现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在某些矿区范围内通过简单的植被绿化就可以达到不错的修复效果的部分区域,业主不愿投入任何资金进行植被恢复治理,主要原因是该区域是业主投产之前被取缔的无证矿山或附近居民开挖所破坏,业主不愿承担该区域的植被恢复责任,导致该区域无明确的植被恢复责任人。
5工程治理措施存在的问题
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中所规定调查当年以前应实施的工程治理措施主要包括危岩清理、边坡防护、修筑截排水沟、挡土墙、沉淀池、疏水涵洞等,大多数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针对不同的工程治理措施分别进行了工程量和资金投入的预算,但由于方案均依据矿山开发利用方案进行工程量布置并预算,部分矿山进入开采期以后没有按照开发利用方案进行分开采,导致方案中规定的某些工程治理措施与实际应实施的治理工程不相符,也给本次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量和资金投入对照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1)部分矿山工程治理投入量偏低。一些私营露采小型矿山,由于业主生态意识淡薄,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节约治理工程成本,投入工作量少,甚至无任何工程治理措施,导致剥离部位发生水土流失、采场或道路边坡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2)工程施工质量不高。矿山业主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对工程措施虽然有一定的投入,但工程施工质量不高,例如有些小型私营矿山挡土墙采用单层砖块修砌,挡墙一推即到;排水沟仅开挖了U型槽,未采用水泥进行砌护,导致截排水效果较差;边坡治理力度不够,未能有效的防治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等,反而增加了矿山企业的经济负担。
(3)标准化意识不强。矿山企业的管理者没有把标准化作为适应当前发展的战略途径,一些企业安于现状,不愿投入更多的资金增加工程治理,制约了矿山建设项目的规范化,没有聘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施工,随意建设。
(4)后期管护力度不够。工程措施建设完成以后,部分矿山没有把后期管护作为一项工作来抓,导致水沟、沉淀池被淤泥填满,无人清淤;拦渣坝、挡土墙被大水冲垮或被人为破坏,无人修砌等。
6废物处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废物综合利用率低下,导致废物累计存量逐年增加,且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废弃物(如尾矿、矸石等)需要大面积的堆置场地,从而导致对土地的过量占用和对堆置场原有生态系统破坏,矿石、废渣的固体废物中含酸性、碱性、毒性、甚至放射性或重金属成分,通过地表水体径流、大气飘尘,污染周围的土地、水域和大气。通过实地调查,矿山废物处置存在以下问题:
(1)废物处置技术落后。废弃物的堆积一方面打破了原始生态平衡,另一方面,又加重了对环境的污染。其突出表现在:侵占土地、植被破坏、土地退化、粉尘污染及水体污染等。矿产固体废物具有再资源化和能源化的潜力,目前龙岩市矿山废物主要采取就近依山建坝对其进行封闭处理,综合利用率低。
(2)历史遗留废渣堆放量较大。仅新罗区铁山镇岩山溪-美丽溪沿岸就有大大小小几十座找不到责任主体的矸石堆,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导致岩山溪-美丽溪一带局部河床显著抬高,河道严重淤塞,而且长期暴露在岩山溪和美丽溪两岸,雨水冲刷后重金属物质进入水体和土壤中,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及自然景观。
(3)废渣堆放不合理。部分矿山企业为了追求方便,未开辟专门的废渣堆放场,直接将废渣排放于矿山道路两侧,在长期雨水的冲刷下,废渣被冲入河道,导致河床显著抬高,河道严重淤塞,有害物质被淋滤进入下游水体。
(4)矿山废液的深度处理有待加强。除个别大中型金属矿废水循环利用情况较好外,绝大部分矿山废液的处理仅停留在简中和沉淀的阶段,且循环利用率很低甚至有些矿山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使土壤或地表水体受到污染,此外,由于排出的废水入渗,也会使地下水受到污染。
7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矿山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新技术、新方法亟待研究和推广。
(2)矿山废液的深度处理亟待加强。
(3)投入低、效果好的立面挂白治理技术亟待示范和推广。
(4)植被恢复和工程治理措施的质量和后期管护亟待有关部门监督管理。
(5)矿山规范化开采问题亟待解决。
8建议
(1)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法规建设。尽快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立法调研,出台地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法规,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步入法制轨道。
(2)确立环境产权和复垦土地使用权。经政府土地部门批准,矿山已征用或长期租赁的土地范围内,经过环境治理而产生的环境资源产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开发权,应归属于此项治理的投资者。
(3)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实施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对于矿山因采矿或固体废石堆放造成的地质灾害要加强监测与防治。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要进行实施勘察治理工程,消除隐患。对大面积的地面沉陷地段可进行土地复垦。对于危害程度较小的地质灾害要建立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加强预报预警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加大矿山污水治理力度,减少水土污染。对废水排放量较大,污染严重的矿山企业,要求同步建设废水处理设施,达标排放。对于规模较小,污染严重的小型矿山应坚决关闭。
(5)对已缴纳了生态恢复治理保证金的已关闭的矿山、停产多年的矿山、在生产但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较差的矿山,将其所缴纳的保证金作为专项治理资金,对该矿山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治理。参与文献
1HJ652-2013.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规划)编制规范(试行).环境保护部,2013
篇2
关键词:人工湖治理 宏观生态系统 微观生态系统 造流复氧
Abstract: Macrocosmic ecosystem was applied which had achieved perfect effects in many man-made lakes. However, due to some disadvantages (e.g. unreasonable waterscape designs), many negative effects, such as reduction of open water area, mosquito breeding, uncontrollable aquatic plants growing, low visibility, and difficult cleaning, have appeared. Functions of microcosmic ecosystem could be enhanced by making flow and aerating which resulted in high water quality when ecological treatment was applied in man-made lakes.
Keywords: Treatment of man-made lakes, Macrocosmic ecosystem, Microcosmic ecosystem, Flow making and aeration
一、
前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亲水性生活环境成为一大需求,2003年底上海市区住宅景观水水面积就达100万平方米。水景住宅存在的问题也逐渐的显露出来,如补充水源、处理成本、后期管理等。尤其是在人工湖的治理方面,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常有业主因为人工湖水质恶化等问题与物业发生矛盾,甚至诉诸法律,因此人工湖的治理和管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二、
景观水处理现状
目前国内对人工湖的治理主要有采取引水换水、循环过滤、微生物方法、生态净水等方法。引水换水由于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仅适用于小型水体。循环过滤是直接套用泳池净化方式,由于运行费用高和绿藻堵塞等问题出现,这样的系统建成项目大部分闲置,在广东地区很多水域采用过滤方式,由于长时间停用导致投入几百万的设备锈蚀报废。目前国内采用循环过滤、制造活水流和建立生态系统的水处理方式较多,而且被快速推广开。但由于设计不当,也出现很多新的问题。
1.
循环过滤在水处理工艺中通常称之为强制水处理方式。采用循环过滤通常会出现以下问题:
1.1由于过滤系统是非连续工作设备,因没有及时反冲洗,停机超过10天,开机出水有颜色和异味;
1.2景观水域一般都会出现轻度富营养化,水中会出现一定量的藻类,一般过滤器使用8个月以上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堵塞、短流现象,处理效果下降。
1.3过滤器涉及到很多机械、电力等设备,需要专业人员养护管理。一般的物业公司都不具备这个条件,也就是说这样的系统使用寿命小于5年。
1.4循环净化量和循环路线设计不当,导致水处理费用占到物业管理费的1/4甚至1/3以上;
2.建立粗放的生态系统,产生很多负面问题
目前很多地方采用生态方式治理景观水,根据动植物的天然习性来摄食或吸收水中的污染物质,并降解为对环境无害的物质。水生生态系统无需专用设备、运行费用低同时具有强化景观的作用。水生生态系统因其投资少、运行费用低、最接近自然生态而备受推崇。但是,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大部分设计和使用者都侧重于宏观生态系统,而忽略了微观生态系统,以至于出现滥重水草、漫放水生动物。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处理效果,反而出现很多负面问题。
2.1生态水域成了蚊蝇孳生的温床
水生植物集中的区域往往也是蚊蝇等害虫最集中的区域。由于水生植物的种植影响了水体的流动,很容易形成死水区。而一般只要有50升的死水,蚊子就能产卵。水生植物茎叶之间很容易形成死水区,另外植物对阳光的阻挡,这些阴暗潮湿的死水区就成了蚊蝇滋生的最好场所。
另外也有资料表明,在溶解氧小于2mg/l的静止水域内,很容易吸引蚊蝇等害虫在这些区域内停留、产卵。试验发现清洁的自来水敞口放置(直径200mm,深350mm烧杯),到16天后(水已变浑了)发现有孑孓(即蚊子的幼虫),水体底部溶解氧仅为0.5mg/l。而上下流动的同样水体30天时间内未发现孑孓。
2.2防渗处理的水池很难建立真正的水生植物系统
目前大部分的人工湖由于考虑到防渗等问题,湖底多为硬质底。对于需要泥土才能生长的水生植物而言,其种植、生长都会有诸多限制。首先是必须在硬质湖底内辟出一块区域填上种植土,以便栽种水生植物。种植土一般难以控制,一方面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营养,而另一方面泥土中的营养物质又会对水体产生影响,这就造成了矛盾。一旦没有控制好种植土的量,要么是植物难以正常生长发挥作用,要么是过量的种植土对水体造成了污染。此外,很多水域由于防渗层铺设质量不过关,造成人工湖水流失过快,或管理过程中补水不及时。水生植物因干涸而生长不良甚至枯死,既没有发挥净水作用又破坏观景效果。上海某公园内的水生植物疯长后,反而破坏了景观,而且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再次,不少人工湖内还放养了大量观赏鱼,鱼类对饵料的摄取有一定的量(投加饵料利用率仅为3%),过多的投放反而会造成水体的污染;但是饵料投放过少,鱼类又会摄食水生植物,因此掌握饵料的投放量十分重要的。
2.3水生植物系统缺乏适宜的管理措施
水生生物对于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有着很好的去除作用,但是对于大气中的飘尘、补充水中的悬浮物等的去除效果却不明显,这些污染物沉积在硬质人工湖底,不但影响观感,而且会逐渐减少人工湖的有效容积,影响水体自净功能,因此对于采用宏观生态系统进行治理的人工湖,仍然必须确定周期进行清塘,而这些水生植物又会阻碍清塘的顺利进行,从而增加了清塘的难度。宏观水生生物系统的管理是一项专业的工作,不少人工湖在交由物业公司管理后,由于物业部门没有正确的养护,不能对水质做出有效监控,导致水生动植物不能正常生长;或是疏于管理(不清除枯烂的水草或死鱼),导致被聚集在生物体内的污染物质重新返回到水体中,造成水体恶化、黑臭等的问题。此外,驳岸处种植水生植物会相应地减少亲水区域,违背了水景住宅的设计初衷,因此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内很难营造出真正的人工湿地。
3.忽略了微观生态系统的功效
3.1概念性的发挥微观生态系统的功效
微生态系统的作用很多设计者都充分的认识到其作用,水体中的微生物是水生态平衡的关键环节。污染物通过微生物分解和富集,转化成CO2、N2等和自身生物量,进一步被下一级生物所利用。为了达到建立微生态的目的,很多设计侧重与外来生物源或通过简单水体自然培养来建立微生态。这种做法不但增加运行管理费用和难度,而且不能充分发挥微生态的净水作用。
3.2由于设计缺陷破坏了微生态系统
目前很多设计采用过滤水处理方式,一方面将水中大量的微生物过滤掉,而且由于防止过滤器堵塞而投加消毒剂,对湖体生态系统进行深度破坏。
三、
生态法水处理设计建议
自然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要营造一个清澈、自然的水体景观,不能机械的采用单一的方法,而是要进行综合的考虑,既要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优势,对于超出生态系统自净功能的水域必须进行强制处理。
1.
要控制蚊蝇滋生就必须保证水体流动和一定的溶解氧。消除死水区主要是在人工湖的死角,尤其是在水生植物密集区(水体流动情况很差)设置推流和曝气装置,将死水变成活水。资料表明,当水体流速达到0.09m/s时,溶解氧大于4.5mg/l蚊蝇的幼虫就无法在水中生长,蚊蝇滋生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水草的种植面积要大于水体面积的1/4~1/3才能发挥其净水作用。并放养一定的比例的鱼类和贝类也可控制蚊虫生长。对水生植物的种植和管理要有明确的操作细则,种植区的选择和设计很关键。采取圈养和种植槽措施的,一定要漫水15M以上,而且需要活水流进行交换。
2.
对于采用中水或低于IV级水(地表水标准)作为补充水的景观水,建议增加强制处理措施。在欧美和日本,强制措施一般都采用气浮水处理方式。。气浮法也广泛应用于含藻水处理。含藻水经过滤池处理,只能去除50%,而气浮法却可以彻底除去水体中的85%藻类和悬浮污。另外气浮设备可以间断工作,即开即用。
3. 目前景观水多为封闭性和非流动性的死水特征。水质更容易腐败发臭,而且水藻在静止的水体中也更容易疯长。要净化水体首先需要在水中造流,使死水变为活水,以强化水体的自净作用。对水体充氧、提高水中的溶解氧可以有效地消除水体的缺氧(厌氧)状态,避免黑臭等情况发生。国外有资料报道,当溶解氧含量在4.5mg/l以上时,水体就处于一个良好的好氧环境,不但会激发水中微生态的作用,而且这样的环境可控制蚊蝇滋生。因此在人工湖中合理设置造流流和曝气装置对于水体净化和蚊蝇防治都有着明显的作用。好在国外和国内都有公司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四、
结论
景观水的水质维持是一项综合技术,采用生态是一种较为自然和谐的方式,贴近生活,也是技术发展的主流。在利用生态系统净水技术时需要注重以下几点:
1. 水生植物合理搭配,建议多采用沉水植物。水生植物的种植比例要达到比例要求,种植区需采取特殊处理措施减少对水体的干扰。水生动物的放养以贝壳类为主,适当放养鲢鱼、鳙鱼等食藻性鱼类。
2.
强化微生态系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传统的“流水不腐”说法,实际就是微生态的作用。强化微生态一般主要是激发水体深层微生物的活性,通常是通过增氧方式提高微生物的代谢和繁殖,同时通过水体的流动及层流交换实现水体的均质平衡。
3.
由于景观水域的设计和外在条件限制,仅靠生态系统很难完成水质保持,因此有必要进行强制处理,剥离水中的污染物。强制措施建议采用气浮法,不仅投资少管理方便,而且不需专业维护。
人工湖的水质保持,管理是管件。污染排放的控制、污物的清理及亲水平台的管理都很重要。不管采取何种方式,基本都是对微污染源的治理方法。也就是说水处理的功能是有限的,一旦受到污染冲击,系统很长时间才能恢复。除此之外,物业管理部门也可以考虑交由专业公司托管。当然,正确的操作、养护规程也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 Michael K Alexander. New strategie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parthenogenetic chironomid. Jounal of the American Mosquito Control Association, 1997, 13(2): 189~192
[2] Bay E C. Chironomid (Diptera: Chironomidae) larval occurrence and transport in a municipal water system. J Am Mosq Control Assoc, 1993, 9: 275~284
[3] Martin B Berg. Infestation of enclosed water supplies by chironomids (Diptera: Chironomidae): two case studies. Infestation of Domestic Water Supply, 1994
[4] [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吕瑞兰,李长生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5] Blasco Francois, Weill Alain. 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modelling. Paris: Elsevier, 1999
[6] Jorgensen Sven Erik, Mitsch William J.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modelling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New York: Elsevier Scientific Pub. Co., 1983
[7] Costa-Pierce Barry A. Ecological aquaculture: the evolution of the blue revolution. Oxford UK: Blackwell Science, 2002
[8] 董雅文.城市景观生态.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9] 李升峰,朱继业.城市人居生态环境.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10]
德莱塞特尔·赫伯特,格劳·迪特尔,卢德维格·卡尔.德国生态水景设计.任静,赵黎明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11]
陆宝麟.蚊虫综合治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篇3
二、本规定所称非经营性采矿是指为铁路、公路、开发区、码头、水库等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提供原材料而对山体砂石土的开采行为。
三、凡在本市行政区内非经营性开采砂、石、土,必须按本规定向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编制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与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签订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协议书,缴纳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和采矿权价款,办理采矿许可证,并依法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
四、申请时应提交以下文件:
(一)申请书(应说明工程项目规格、内容:属于哪类工程,并有企业证明文书当地政府或市政府专项工作组的意见等有关材料);
(二)申请人的资格证明或身份证明;
(三)开发利用方案;
(四)开采矿产资源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五)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
开发利用方案包括以下内容:
1.开采地点、开采范围、起采标高、终采标高、开采顺序;
2.开采设备,开采方法,选矿工艺;
3.生产能力,开采期限及进度安排;
4.按规定应载明的其他内容。
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包括以下内容:
1.编制单位或人员、采矿权人名称;
2.开采矿种,矿区位置及范围,采矿期限;
3.矿区地形、地表等生态环境现状(包括耕作情形、森林覆盖、地表水、野生动植物、植被附着、存在潜在地质灾害、水土保持等情况);
4.矿山开发中及闭坑后可能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地形地貌、地下水条件等);
5.恢复治理措施及达到的具体标准;
6.恢复治理时间和经费概算;
7.其他需要编写的内容。
五、对于非经营性开采砂、石、土的,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自收到开采申请人完整的申请文件之日起7——10日内初审是否可以取土、取石,初审同意后,颁发采矿许可证,取得采矿权后,业主应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取得安全监督、林业及水土保持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方可采矿。初审不同意开采的,应书面说明理由。
六、非经营性采矿许可证有效期一般不超过一年。采矿许可证有效期满,需要继续采矿的,采矿权人应当在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届满的30日前,到登记管理机关办理延续登记手续。
七、非经营性采矿权不得出租、抵押、转让。
篇4
【关键词】生态水利;河道治理;应用
1.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
1.1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就意味着创造了多样的小生境,能够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环境变得单调,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态系统某种程度的退化。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治河工程的建设,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连续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单一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态水利工程的目标是恢复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主要靠人工直接种植岸边植被或者引进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物种,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应该是尽可能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学原理,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创造条件。
1.2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期的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围内进行。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效率要高。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
2.河道治理
2.1河道治理方案
下面就以拉古河为例。拉古闸以下河道渐进入平原,采用的是以堤防为主的规划方案。由于河道右岸地形低于左岸,大多数断面的设计水位要高出地面1m以上,平均高0.53~1.30m,最高达到3.44m,宜修筑堤防。但在该河段中,左岸中华寺北桥以上地势渐高,岸边保护范围渐窄,尤其是中华寺北桥到八家子沟,正是王滨沟上下游大弯道塌岸十分严重的地方,规划采用护岸方案。拉古闸以上基本上采用护岸方案,河道两岸多为山地,岸边较高,除个别断面外,大多数断面的岸边高程都在设计水位以上,平均高17~43cm,最大高差为4.32m,无需修堤,主要是要解决岸滩的稳定问题。该河段保护的土地和村庄主要分布在右岸沿河一带,左岸只有小甸村至松岗堡河口2.6km的河段上分布有村庄,其余7.3km左右河段岸边在山根下或接近山根,不需要布置任何工程,规划为无工程河段。
2.2设计流量和设计水位
整治洪水河槽的设计流量,需根据保护地区的重要性,选取相当其防洪标准的洪水流量,其相应的水位即为设计水位;整治中水河槽的设计流量可采用造床流量或平滩流量,其相应的水位即为设计水位;整治枯水河槽的设计水位可根据通航等级或其他整治要求,采用不同保证率的最低水位,其相应的流量即设计流量。
2.3规划实施建议
拉古河河道治理工程本着先下游后上游、先重点后一般、先消险后达标的原则,先治理城市段再治理农村段,干支流同步分段、分区依次治理,堤防整修完成后再进行堤防标准化建设。具体规划如下:李石开发区规划治理拉古河抚顺开发区范围内左右岸堤防共长18.82km,护岸长18.08km。抚顺县实施规划为治理拉古闸下游抚顺县范围内,左右岸堤防共长15.0km,护岸长15.7km;治理拉古闸至浅沟水库段,左右岸护岸长11.95km;对于右岸拉古闸以上、左岸中华寺北桥以上的护岸工程,一定要根据水流和塌岸的实际情况、以及投资的可能,本着先出险先安排,不出险暂不安排的原则,分清轻重缓急逐步实施。沈阳市实施规划为治理拉古河岸堤防共长1.58km,护岸长4.7km。
3.目前治理水污染的主要技术方法
3.1配水、调水方法
配水、调水对某一城市、区域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法,见效快,成本底,但是配水、调水不是真正解决污染水体的方法,只是将污染水体从某一区域转移到另一区域,是上游向下游的转移。如果大家都采用此方法,可以说是污染水体的循环,是一种“恶性循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水源的关系,这种方法不一定适应“断头浜”的治理。
3.2SPR污水净化技术
SPR污水处理系统首先采用化学方法使溶解状态的污染物从真溶液状态下析出,形成具有固相界面的胶粒或微小悬浮颗粒,再选用高效经济的吸附剂将有机污染物、色度等从污水中分离出来,然后采用微观物理吸附法将污水中的各种胶粒和悬浮颗粒凝聚成大块密实的絮体,依靠旋流和过滤水力学等流体力学原理,在自行设计的SPR高浊度污水净化器内使絮体与水快速分离。清水经过罐体内自我形成的致密的悬浮泥层过滤之后,达到三级处理的水准,可实现出水回用。污泥则在浓缩室内高度浓缩,定期靠压力排出。由于污泥含水率低,且脱水性能良好,可以直接送入机械脱水装置,经脱水之后的污泥饼可用来制造人行道地砖,免除了二次污染
4.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4.1构建水生植被
种植沉水植物菹草、黑藻、伊乐藻、金鱼藻、苦草等和浮叶植物睡莲,以吸收和转化水和底泥中的氮、磷、钾等营养物,降低水体N、P、K及必需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周转速率,抑制浮游植物生长;为多种多样的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提高水体生物多样性;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为水体供氧。
4.2构建水生动物种群
适当提高鲢、螺、鲫的种群数量,以消费浮游生物(特别是浮游植物)、有机碎屑、腐碎、巨大的微生物生物量,以及摇蚊和水蚯蚓等底栖动物,维护生态平衡,净化水体。
4.3种植水生花卉
作为城市河道,从景观的角度出发,在主要景点、桥的两侧,栽种了优质睡莲(选用玛珊姑娘、洛桑、日出、佛琴娜莉斯、大白睡莲等品种),加之原有的10多丛白睡莲,美化了水面。
5.结束语
生态河道的设计需要各方面因素的配合,设计者要拓宽思路,结合生态学、工程学、水利学的知识,相互补充,才能形成一套有效的设计方法。河道的生态化治理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要通过设计、施工、养护等一系列措施模拟一个生物生长的适宜环境,为各类水生、陆生和两栖类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提供栖息、繁衍和避难的场所,并且,除采取工程和植被措施外,还必须有选择的放养水生动物及微生物,恢复生物的多样性,重建生物系统的生态链。
【参考文献】
[1]周立霞,阮国余,赵迎旗.总沐河王庄闸下游河道治理方案探讨[J].治淮,2008(12):14-15.
[2]闫建兵.太原市晋源区风峪河河道治理方案比选[J].山西水利,2009,25(5):38-39.
[3]李国元.阳泉市河道治理方案的比较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3(5):119-120.
篇5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水资源
1.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水土保持的产业化发展慢经济水平低
加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的建设,是以获取水土保持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水土保持的产业化发展是要基于综合治理开发之上展开的。而我国多数地区没水土保持的产业化发展仍比较慢,和经济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严密,没有做到高效利用资源,没有开发别具特色的经济产品,普遍重治理而轻产生。
1.2科学技术的研究以及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不够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自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也需要做适时的改变,然而以往所应用的研究方法、内容以及手段等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现实的发展需求。而科技成果得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日益突出,仍没有切实做到走出去分享技术以及请进来开发新项目,造成科技成果无法及时转化成生产力,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更好的帮助。
1.3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普遥存在
按照水土保持法规定的“三同时”制度,开发建设项目应将水土保持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建设内容,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但在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开发建设项目中,“三同时”制度往往流于形式,一些城市基础设施、厂矿、房地产开发等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没有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或者不重视水土保持。
1.4方案编制工作滞后,落实上难度较大
按照水土保持发展规定,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本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但实际上常常是主体工程设计完成之后才开始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个别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开工建设才补编水土保持方案,有效性和操作性不强。
1.5规划、设计及建设不够完善
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起步晚,经验不足,在方案的规划中往往以项目本身为依托,缺乏全局性和前瞻性。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不能很好地服务于主体工程。重视前期方案的编制与报批、轻视后期实施与验收,使得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滞后。
1.6水土保持的相关措施不全,综合防护的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多数地区由于受到技术、认知、投入以及管理等方面的限制,水土保持的相关措施和不顾完善。在水土流失的治理过程中仍出现低标准治理、治理规模分散不集中等问题。由于水土保持属于一项综合的措施,要治理好水土流失,必须要将各项措施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的整体功能,进而提高综合的保护水平。可是目前由于相关配套措施的分散、不健全,造成经济受到严重损失,大量人力、物力大大浪费,水土流失加剧。
2.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应对策略
2.1制定科学的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
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及现状,做出科学的城市水土保持总体规划,指导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逐步实施,避免走先破坏后治理恢复或者重复建设的路子;总体规划要做到立足长远,既考虑近期发展,又要考虑到长期发展;要与城市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与城市、城郊经济发展相结合,兼顾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2.2提高水土保持措施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因城市水土保持工作起步晚,有些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相关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较少,要有效提高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就要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现场勘查,编制高水平、高起点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注重培养和提高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和管理人员素质,主动吸收城市规划、城市绿化和园林建设等方面的人才,不断扩大水土保持人员的知识面,改善设计、管理力量相对薄弱的现状。要重视水土保持方案与主体工程方案的优选。城市水土保持工程是主体工程建设派生出来而又服务于主体工程的附属项目,主体工程设计方案的比选,往往侧重于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等方面的论证,而水土保持方案主要是从主体工程对地表的破坏程度等来分析论证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可能会出现两者不一致的情况,故要进行优化设计,处理好水土保持方案与主体工程方案间的关系,使水土保持方案既符合规范要求,又能服务于主体工程。
2.3提高认识,加强各部门协作
要把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提高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摆上政府议事日程,不断强化城市水土保持,健全城市水土保持监督体系,增强全民城市水土保持的意识;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社会、生态效益长远的社会公益性事业,不单纯是水务部门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参与,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协作。
2.4有效利用雨洪资源
建设完善的雨水集蓄回收利用系统。通过建立蓄水池、管网、地下涵洞等措施,将大部分城市降水收集起来,用于补充因水资源短缺造成的城市绿化用水不足。实行雨污分流制。雨污分流需要修建两套完整的管网系统,投资巨大,适宜在处于开发建设阶段的新城区、开发区以及城市排水管网改建中采用。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可以利用雨水下渗管道,沿线补给地下含水层,也可将雨水引到适当的地点集中人渗补给含水层或直接加以利用。采用改善措施增加城市透水面积。可以通过推广透水砖、多孔混凝土、多孔沥青等渗水材料和结构,让大部分地面的雨水径流快速人渗,补给地下水或成为回灌水源。
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城市景观、提高植被覆盖率,有效处理生活垃圾和废弃物,加快城市天然河与湖泊生态综合治理等措施,推动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快速发展。
篇6
进入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海河流域水利发展面临新的形势:一是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海河流域以不足全国平均1.3%的水资源量承担着全国10%以上的人口、粮食生产和GDP用水,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超过100%。二是水生态环境恶化。入河污染物负荷大大超过河流水体纳污能力,流域地表水功能区达标率仅为26%,地下水功能区达标率仅为66%;平原河流干涸,湿地萎缩,入海水量锐减;地下水年超采严重。三是中下游地区防洪形势严峻。流域中下游部分河道行洪能力偏低,目前总泄洪能力比原设计下降了30%;流域1、2级堤防中仍有近50%堤段不达标;蓄滞洪区启用难度大。四是流域管理相对滞后。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与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还远未达到最严格的要求。
为积极应对新形势、妥善处理新问题,在《海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中,根据海河流域的资源环境禀赋、承载能力和开发潜力,考虑河流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优化配置的关系,结合流域河流的自然特性和社会属性,着眼于河流自然生态与服务功能均衡发挥,将河流功能划分为行洪、排涝、供水、灌溉、生态、水力发电、航运、岸线利用等;按照地形条件及主导功能划分为山区水源保护区、平原行洪排涝区、河口行洪利用区三类。
(一)完善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
1.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案
以强化节水和优先利用长江水为前提,以当地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和地下水可开采量为控制,积极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形成地表水和地下水共同支撑、当地水和外调水优化配置的流域水资源配置格局。到2030年流域总用水量为509亿立方米,平水年实现入海水量65亿立方米。提出了强化节水措施和连续枯水年应急对策。
2.水资源配置工程
到2030年建成由南水北调中、东线工程与流域6条主要河系为骨干的“二纵六横”水资源配置工程格局,结合各河渠之间的连通工程,实现流域水资源的东西互补、南北互济。
3.民生水利
提出了海河流域48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方案、2020年全部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措施,以及以小水电建设为主的水能规划和以平原下游河段为主的航运规划。
(二)构建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
按照保护与修复相结合的方针,建立山区以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为主体,平原以河流湿地和地下水修复为核心,滨海以维护河口生态为重点的生态修复格局。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恢复水体生态功能,改善城市河湖水环境,遏制平原风沙源。
1.水资源保护规划
到2030年海河流域主要河流的520个水功能区基本达到水质标准,提出了点源治理、面源治理、污水处理等水资源保护措施;海河流域417个地下水功能区基本消除地下水超采和水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提出了地下水源地保护、地下水压采和泉域保护等措施。
到2020年52个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III类以上,划定了水源地保护区和准保护区,提出了水源地保护综合整治措施。
2.河流水生态修复规划
确定流域水生态修复的主要范围为滹沱河等15条山区河流、北运河等24条平原河流以及白洋淀等13处主要湿地。
到2030年15条山区河流基本不断流,24条平原河流修复河长3900公里,13个主要湿地修复水面面积836平方公里,从根本上改善海河流域的水生态状况;15条山区河流生态水量不低于11亿立方米,24条平原河流生态水量不低于28.5亿立方米,13个主要湿地生态配置水量8.77亿立方米。提出了调整水库调度方式、开展生态补水、提高河流连通功能、以绿代水等生态修复的措施,以及白洋淀生态整治等8项主要生态修复工程。
3.水土保持规划
到2030年累计新增治理面积6.8万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80%。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水土流失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了各河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及水土保持重点工程。
(三)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
1.防洪总体要求
完善“分区防守、分流入海”的流域防洪格局和“上蓄、中疏、下排,适当地滞”的防洪方针,构建以河道为基础、大型水库为骨干、蓄滞洪区为依托的防洪工程体系和非工程体系。到2030年,发生标准洪水时,防洪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发生超标准洪水时,流域经济社会活动不致发生动荡。
2.防洪规划方案
对滦河等9个主要河系的标准洪水进行了安排,提出了超标准洪水对策和各河系骨干河道、重要支流治理方案。对部分蓄滞洪区分区运用方式作出了调整,提出了滦河等8个主要河口治理方案、海堤建设方案和24个城市的防洪方案。
3.治涝规划
提出了北三河平原等8个平原易涝区的治涝措施、有防洪任务的95座小I型水库治理方案、流域面积大于200平方公里的436条中小河流治理方案和16万平方公里山洪防治区的防治措施。
(四)构建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
1.流域管理目标
以水利规划体系和水管理制度为基础,以水管理体制和机制为框架,以水法规体系和水行政执法体系为保障,提高依法管理、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水平,强化水资源需求管理,构建协调、高效、有力的流域管理体系。
2.体制机制和能力建设
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管理,建立和完善水资源优化配置等11项机制,制定引滦水资源保护和流域地下水管理条例,建立和完善用水总量控制等18项制度,提高依法行政等7项能力。
3.水利信息化和岸线
建设布局合理、高度共享、快速反应的海河流域水利信息化体系。建设信息采集、信息传输、数据中心和应用等系统,完善流域雨水情、工情、水质、地下水、旱情、水土保持等监测站网。
篇7
关键词:河道整治;问题与对策;原则
河道整治一直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建立和谐城市、生态城市的必要条件。现阶段的各个城市中,河道整治已经成为了城市快速发展中容易忽视的一个工作。城市的发展和进步必然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河道的污染问题尤为严重。所以,如何在保证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能够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是当下重要的课题。
一、河道整治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河道整治规划不到位。在现代化城市的建设进程中,部分城市都是以牺牲城市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的经济效益的,这种做法无疑给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河道整治的规划不到位是环境污染中常见的为题。通常而言,城市中的一条河流往往也会经过临近的其他地区,会横跨几个甚至是十几个城市。一方面,河流经过的这些城市发展的重点和模式可能都不尽相同,在河道治理的工作上往往会出现治理理念和措施有很大出入的地方。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同一条河道的治理规划不够统一,缺乏治理的全面性和权威性,各种治理河道污染的措施和建设河道的方案无法在每一个城市中得到统一的认识,更加谈不上能够进行有效的落实。另一方面,有些城市位居河流的上游,有些城市处在河流的下游,而且彼此的河道环境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一个城市治理河道的方案措施很有可能不适合另一个城市。河道整治规划的不到位是河道整治中非常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
河道整治技术的管理不到位。在当下的城市河道治理的环境中,河道整治技术的管理也不够到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进步。河道整治的规划和技术的进步是治理河道的重要环节,因为河道治理不是简单的建设工作,是需要有足够的河道治理、恢复技术的支持,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经验的积累,因此对于河道整治技术的管理至关重要。当下,许多城市并不重视对于河道整治技术的管理和整理,没有办法去落实具体的治理方案,很多城市在河道治理的关键技术并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总结,反而是忽视关键的治理技术,阻碍治理技术的投资,影响治理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河道治理宣传不到位。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治理,在一些城市的河道规划治理中,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进程上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的城市。但是在城市的河道治理中并没有看到城市进步的影子,许多城市的管理者并没有结合城市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河道治理。归根到底就是管理者对于河道治理的宣传不到位,没有树立一个正确良好的河道治理理念,或者说城市河道治理理念过于陈旧,没有随着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共同进步。具体表现在城市的管理者对于河道治理仍旧将重点工作集中在河道的航运功能、防洪排涝上面,并没有考虑到河道治理对于城市其他方面建设的帮助,这也是而忽视了河道的生态性的功能。
二、提高城市河道整治的具体措施
积极更新河道治理理念。面对日益紧张的河道治理问题,城市需要有针对的进行河道的治理,首先就要根据城市的发展规划进行河道治理理念的更新。除了让城市管理者熟知河道整治中传统的河道功能外,还要考虑到河道整治中生态性的发展,从河道水环境的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开发河道治理的新方案,突出河道治理中的和谐。树立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理念,从传统水里工程角度出发,考虑河道水利建设中功能性的开发,从大局出发研究河道整理方案。
统一河道治理原则。鉴于河道治理进程中由于河道涉及的城市较多,出现的治理河道方案不统一、不集中的情况,这里要求首先统一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只有治理原则统一了,才有可能以此作为指导,来帮助各个城市在治理河道时,从大局上进行考虑。第一,尊重自然。这个原则是河道治理规划中第一个应当遵从的原则。在河道的整治建设中,需要考虑自然环境的自然形态,在工程设计规划之初就要考虑如何能够最大程度的保持河道的自然形态并且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最低的影响和干扰,要集合水利、生态学等知识来尽可能的保证河道维持自己生态调节的功能。第二,统一协调。统一协调原则是河道治理中的重要原则。在河流经过的几个城市,需要统一协调河道治理的各个方案和规划,要树立统一协调这样一个理念,要充分的照顾各个城市河道治理的出发点,最大可能的实现统一规划、分段治理的目标。统一协调原则还包括在治理河道内的的生物时,要保证生物的多样性,使得河道的生物多样性同河道的功能性能够完美结合,实现统一协调。
构建完善的河道管理制度。河道管理制度对于河道整治问题的解决来说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河道整治措施的落实不仅仅是政府部门建设管理者的责任,也是城市居民的责任和义务,因为城市居民对于自己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环境有着特定的需求,居民有需要对河道整治的管理制度进行监督并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政府部门应当构建完善的河道管理制度来满足居民的需要,同时要在水资源管理上实现水体发展的可持续性,有效的保证河道水体的健康,同时保证水体使用的科学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河道整治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提前进行有效的规划。这就要求管理者及时的更新河道管理理念,遵从河道管理的基本原则,并结合科学的管理手段进行河道整治。
参考文献
篇8
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我市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农、林、牧、副、渔统一规划,水、田、林、电、路综合治理,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在加强水土流失生态治理工作中,全市加强领导,制定规划,增加投入,落实措施。综合利用全市投入到生态建设项目的有限资金,治理思路和方法不断拓宽,通过吸收相关行业的先进经验。在治理工程中实行招标制。对工程质量实行了“业务部门质量监控,受益群众百姓监控,”的双向质量监理制。并体现了“小工程、大监理”,从而保证了建一处,成一处,受益一处。我们在治理水土流失工作中,坚持以坡耕地改造为重点,结合新农村建设,建设一批农村基础设施为基础。治管结合,突出经济效益,建设生达农业,走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水土保持发展之路。
20__年省上下达目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平方公里,投入治理水土流失项目资金1875万元(泸县1250万元、合江250万元、江阳区187.5万元、龙马潭区187.5万元)。实际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6平方公里,超省上下达计划的110%。通过治理,我市水土流失治理区林草覆盖率达48%,三大效益显著,我市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
二、水土保持预防监督
按照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得到了良好的贯彻执行。泸州市境内开发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审率、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率和实施率均比往年有所提高,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征收率达到90%,违法案件查处率也在提高,结案率达到100%,审批、落实水土保持方案报告68件,全年对开发建设项目执法检查95次,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40.55万元。基本遏止了人为水土流失恶化的趋势,为全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大环境。
三、创森创园工作完成情况
20__年是双创工作的关键年,我局担负着双创工作的水系绿化部分。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双创办的指导下,我局紧紧依托水土流失治理等项目,结合水系绿化规划,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了水系林带绿化建设的,把水系绿化工作有力的向前推进。全市水务系统共完成水系库区绿化面积300.5公顷,为全面完成双创目标打下了基础。
(一)进一步深入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在市水务局创森、创园规划基础上,结合20__年即将实施的水土保持治理项目,着重规划了江河、库区绿化部分,把江河、库区绿化纳入了水土保持治理项目规划,确保创森、创园有具体实施方案和资金保证。
(二)分解工作目标,与县区签订目标责任书。年初市水务局把全市创森、创园水系绿化目标进行了分解细化落实到各县区,并与各县区水务局签订了双创目标责任书,进一步落实了全市水务系统双创工作任务,使双创工作有的放矢。
同时,市水务局将双创重点区江阳、龙马潭、纳溪三区纳入水土保持治理工程规划,打捆上报争取20__年省级小流域治理资金用于双创工作。
(三)水务系统职工认真参与义务植树,为双创作贡献。全市水务系统于2月21日在泰安镇、3月12日在三道桥、3月29日在胡市镇组织了3次大型的植树活动,共栽植了天竺桂、小叶榕、香樟、荔枝、枇杷、竹等植物树苗1500余株,新增绿化面积近15000平方米。
四、主要做法
(一)强化宣传为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提供良好氛围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为此,我们结合有关宣传和新闻部门运用各种形式广造舆论,大张旗鼓地宣传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充分利用“3.22世界水日”、水利宣传周、《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纪念日等时机,向市民宣传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通过一系列宣传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全社会的生态环境意识和水土保持观念得到了显著提高,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强化规划龙头作用,为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奠定基础。主要做法是依靠政府的统筹能力,协调各部门关系,各投其资,各建其功,共同唱好生态这台戏,同时把更多的投资和力量放在小流域工程建设上,突出行业特色。开展治理与加强管护的关系,把治理成果管护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科技和经济的手段,加强对现有治理成果的保护,改变边治理、边破坏,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等重建轻管的现象。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中,我市紧紧抓住规划这个龙头,依照“水保工程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结合,水保生态建设与解决市民关心的热点问题结合”的原则,按照《泸州市一20__年水土保持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注重效益”的原则,在认真总结前些年工作成绩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总体思路,为水土保持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市水土保持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开始实施,通过各方努力将从根本上解决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水土保持体系,实现生态环境的总体好转和良性循环。
(三)处理好开发建设与监督执法的关系。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惩处开发建设中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加强对开发建设行为的监督和管理,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保好驾、护好航。为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健康发展,我市始终把严格依法行政,加强监督管理工作摆到突出位置来抓,首先,根据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对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进行全面落实,使全市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做到了有法可依。严格执行水保“三同时”制度。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狠抓了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收费、监督检查“三权”管理,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已列入政府行政并联审批,使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得到了全面落实。纳溪区、泸县、被列为全国的水土保持监督能力建设试点县。在执法过程中,我们通过采取执法工作人员“约法三章”等措施,确保行政执法工作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尤其是在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水土保持补偿费的征收程序、宣传教育与法律强制合理衔接、点面结合、以点促面等方面,都是经过慎重研究,分别制定不同的管理措施,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的有序进行和规范发展。
五、“20__”年工作思路
20__年期间水土保持工作总的思路是:紧紧围绕生态建设主题,以监督执法和治理工程建设、创建国家森林、园林城市为重点;处理好“三个关系”,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关系,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的关系;搞好“二个创新”,即管理体制、投入机制的创新;实现“二个转变”,一是保护好水土资源、推动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变,二是发挥好政策性资金的启动作用、聚合作用,推动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的转变,在此基础上,充分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与创森、创园建设结合,确保20__年期间,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平方公里,水域绿化100公顷。
20__年工作存在问题
(一)执法的环境有待改善。由于开发建设单位对水土保持意识还比较淡薄,宣称工作还极待加强。在开发建设项目的审批程序上,部门配合有待沟通。
(二)近年物价上涨较快,建筑材料、苗木、机具、人工工资等费用大幅上涨,使水土流失治理单位投资增大,造成资金紧张,治理面积减少。
(三)水土流失治理是一项公益事业,其建设成效中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投资主要来源是中央投资。市级投入基本没有,制约了水土流失治理的规模。
篇9
[关键词]矿山环境保护 综合治理 资料搜集 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 TD16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233-1
1概论
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就是评估矿山建设及生产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制定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采用工程和生物等手段使矿山环境得以恢复或重建的技术方案的总称。这是一个涉及矿山地质、矿产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岩土设计、结构设计、绿化设计等多学科的工程,目的是通过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为矿山环境保护、规范化管理和矿山生态恢复提供依据。
要做好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作,主要是通过收集资料和对矿山范围及其周边进行野外调查。资料的搜集可以明确矿山地质环境条件,现状调查可以查明现状条件下矿业活动引发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从而为矿山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治理规划方案打下坚实的基础。
2资料搜集
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资料搜集,应该包括地质资料、水文资料、矿山资料、矿山设计资料、矿山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治理成果资料等。
2.1地质资料主要包括:矿区普查地质报告、矿区勘探地质报告。
(1)通过这些地质资料可以了解矿区所处行政区地理位置、地理坐标;周围交通及基础设施、城镇乡村;气象、水文;地形地貌(主要是所处地貌单元,地貌形态特征,特别是与矿山工程有关的微地貌特征以及周围可开发利用的地貌景观资源);土地类型及植被情况。
(2)可以概略了解矿区区域地层岩性和岩浆岩、变质岩的分布。
(3)可以详细了解矿区地层层序、厚度、岩性、产状、相互接触关系,含矿岩系中的含矿层位及其走向、倾向,矿层(体)产状、形态特征及空间分布,岩浆岩的种类、规模、分布范围,特别是成矿后期对矿体(层)和围岩造成破坏的岩浆岩以及与成矿变质作用和围岩蚀变有关的变质岩类型、特征、分布情况。
(4)概略了解矿区区域地质构造的分布发育、特征;
(5)详细阐明评估区基本构造形态,褶皱、断裂破碎带的性质、特征、产状、规模、分布情况与矿山工程场地的关系,重点是活动断裂。
(6)工程地质方面包括:岩土体结构类型及特征,矿层顶底板围岩的稳定性;构造破碎带及小构造发育分布情况,重点是切穿矿床破坏围岩稳定性的断裂;软弱岩层及软弱夹层的岩性、厚度、层位、分布;矿床围岩蚀变带分布、种类、特征(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矿床中,矿床与围岩之间常分布有宽度不一的蚀变带,是影响围岩稳定性的薄弱带);风化带厚度、风化程度、分布,随地形的起伏变化;构造破碎带、围岩蚀变带、风化裂隙带三带组合关系;残积层岩性、厚度,第四系覆盖层岩性厚度变化及特殊土发育分布特征;地震加速度值、设计地震分组、各类采矿工程及矿山设施的抗震设防烈度。
2.2水文资料主要是指矿区的水文地质报告。
该报告可以明确阐述评估区所处区域水文地质单元的位置,水文地质结构特征,矿层(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的位置,矿层(体)顶底板围岩隔水性(岩性、厚度、稳定性),矿床的进水与隔水(阻水)边界条件,补、径、排条件和充水条件,老窿、老硐和岩溶裂隙的充填情况,断裂构造与破碎带的含水性、导水性,地表水体分布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2.3矿山资料包括:矿山专题性地质资料与生产科研成果、可行性研究报告等,
评述矿山勘查阶段、设计阶段、生产阶段完成的矿山地质工作成果及工作程度。
2.4矿山设计资料主要:矿山开采设计方案、矿山开发规划方案、矿山开发利用方案。
通过这些资料的收集,可以了解
(1)矿山类型,矿区范围与面积(矿区面积是指矿界范围之内在地形图上投影的平面面积),矿山建设规模。工矿企业的分布;土地类型及土地利用等。
(2)矿山开发历史与现状
建矿时间、矿山开发进程阶段(新建矿山、改扩建矿山、生产矿山、闭坑矿山)的状况,开采区层位、开采范围、开采深度(开采水平)、实际生产能力,采空区(范围、面积、累积厚度、多矿层结构及埋深),矿山闭坑年限。
矿山开采工程类型、规模、布局,包括露天采场境界和地下采区、选矿厂、尾矿库(坝)、排土石场、尾矿输运管线、污水处理设施、建议运输矿路、供水工程、炸药库、工业场地(管理区)、生活区等。
矿山开采方式、开采顺序、首采区,露天采场和地下采区工程要素,开拓运输系统及外部运输,采选方法和生产工艺流程,矿山废渣、废水、粉尘的排放处理方式方法,矿山生产服务年限。
2.5环境资料主要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治理成果
阐述本矿山开发和周围矿山开发及其他人类工程活动(公路建设、城镇建设、农田建设、抽取地下水)对评估区地质环境影响,曾发生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3矿山环境现状调查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是指建矿以来,在矿业活动及其它人为、自然因素影响下,已发生和现存的主要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含地质灾害)。主要包括:
3.1矿山土地资源环境调查
矿山工程建设及工程活动压占损坏土地情况。
3.2地貌景观调查
破坏地貌景观(海拔高程、相对高差、采坑、弃渣)、植被和土壤环境污染(包括范围、面积、类型、程度、危害等)。
3.3矿山水资源环境调查
矿山开发对地下水均衡系统影响破坏(地下水位、水量变化、水质污染)和地表水影响(河、渠、湖、水库水量变化和水质污染),以及对工农业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影响程度评估。弃渣中矿石化学成分。
3.4矿山地质灾害调查
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采空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3.5综合分析:通过现状调查,确定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编制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图,为矿山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治理规划方案打下坚实的基础。
4工作总结
通过收集资料和对矿山范围及其周边进行野外调查,可以确定评估范围,根据评估区重要程度、矿山生产建设规模、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进一步确定评估级别,为矿山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治理规划方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采煤塌陷地 治理 研究
一、我国采煤塌陷总体情况
截至2013年底,我国共有煤炭矿山约1.5万个,累计矿山面积3600万公顷,采煤形成采空区面积约70万公顷,因采煤塌陷毁损土地约35万公顷。我国采煤塌陷主要分布在安徽、山东、河南、山西、河北、黑龙江等省的煤炭资源集中开采区平原盆地,采煤塌陷不仅造成耕地破坏,还引发矿区生态环境破坏、地下水失衡、道路建筑等基础设施毁坏,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甚至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采煤塌陷区治理工作逐步开展
自2001年起,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启动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在上缴中央财政的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中安排专项资金,开展全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截至2013年,中央财政投入煤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资金72.551亿元,共安排煤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545个,其中多数项目治理工作涉及采煤塌陷区治理,累计完成采煤塌陷和地裂缝治理4445处,治理面积约16万公顷。通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实施,消除或减轻了采煤塌陷对矿区居民的危害,改善了矿区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综合利用价值,取得了预期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
三、采煤塌陷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1、体制机制不协调
(1)尚未建立国家、部委、省市协调统一的专门机构。采煤塌陷区治理涉及国土、能源、财政、税务、农业、林业、环保、水利、建筑等多个行业部门,仅国土系统就涉及地质环境、耕地保护等多个部门,目前从国家到地方还没有协调统一的管理机构,影响了采煤塌陷区治理工作的开展。
(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和《土地复垦方案》在内容上有较多的重叠。这两个方案的编制内容虽然各有侧重,但重叠内容较多,若在平原矿区前者基本包括后者,造成重复和多头管理,给矿山企业增加较大负担。
(3)治理实施的组织模式单一,市场化运作不足。政策规定企业为实施主体,但实际政府组织、实施较多,企业实施较少,市场化经营更少,责权利未体现,治理积极性不高,造成国家、地方政府以及矿山企业虽然出资较多,农民利益暂时得到保障,但塌陷地治理效果不佳。
2、相关税费征收存在困难
(1)保证金征收难度大。根据国土资源部第44号令和《土地复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规定,矿山企业既要交纳保证金,又要预存土地复垦费用。由于受市场行情的影响,矿山企业尤其是煤炭企业效益出现滑坡,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亏损,在此情况下,矿山企业对交纳保证金出现观望、抵触心理,导致保证金征收难度大。
(2)资源压覆问题影响保证金收缴。多数省份以矿权面积为主要影响因素征收保证金,由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已经压覆和即将压覆的煤炭资源大量增加,对压覆的矿产资源,矿山企业既不愿办理压覆手续,变更矿区范围,又以不开采该部分资源为借口,拒交保证金。
(3)保证金使用有前提条件。煤炭企业缴纳的保证金已达较高数额而不能使用,企业另外出资进行塌陷区治理有困难。根据国土资源部44号令和各省保证金《暂行办法》规定,采矿权人拥有保证金的所有权,在其放弃治理或已完成治理但验收不达标之前,政府只有保证金的监管职责,不具有直接支配保证金的权利。由于煤矿企业生产周期比较长,一个采区地表开采稳定时间大约10年,一个企业的生产周期一般在30年以上,稳沉塌陷区治理周期长、缴纳的保证金累计数额大。因此,部分企业常常以交纳保证金即认为完成治理义务、以不具备治理条件为借口,推脱、延缓开展治理任务,甚至拒绝履行治理义务。
(4)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采煤塌陷地超过2年未恢复耕地原状的,已征税款不予退还。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因污染、取土、采矿塌陷等损毁耕地的,比照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的临时占用耕地的情况,由造成损毁的单位或者个人缴纳耕地占用税。超过2年未恢复耕地原状的,已征税款不予退还。采煤塌陷地几乎都做不到2年内恢复耕地,复垦后很难享受到退税鼓励政策,影响了采煤塌陷地的治理。
3、历史遗留塌陷地治理难度大
(1)责任主体明确的塌陷地历史责任划分政策不一致。《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规定:《土地复垦规定》实施(1989年1月1日)以前生产建设活动损毁的土地为历史遗留塌陷地,企业不承担复垦责任。《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保总局关于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规定:本通知(2006年2月10日)前的矿山环境治理问题,按企业和政府共同负担的原则治理。
(2)历史遗留塌陷地治理资金严重不足。历史遗留塌陷地治理没有专项资金,主要依靠国家、省、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土地整理复垦等相关项目以及部分社会资金投入治理,治理资金严重不足。
四、建议
1、摸清底数,分清责任
(1)对采煤塌陷地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全面调查采煤塌陷地的现状,截止到目前,全国有多少采煤塌陷地,塌陷的程度如何,每年增加的速度是多少,在土地利用现状图和规划图上分别是什么地类。在此基础上,以《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保总局关于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前的矿山环境治理问题,按企业和政府共同负担的原则治理。之后形成的采煤塌陷地,由煤矿企业出资复垦治理,关井、闭坑的煤矿遗留的采煤塌陷地,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复垦治理。
(2)建立采煤塌陷地动态监测机制。有地测机构的煤矿企业每年底要对采煤塌陷地的现状和复垦治理情况进行实地测量,没有地测机构的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组织实地测量,图件和数据随矿山年报逐级汇总上报,以便国家及时掌握采煤塌陷地形成和复垦治理情况。
2、加强部门协调
与采煤塌陷地治理相紧密联系的部门有城市建设、土地、矿产、能源、税收、财政、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只有将协调工作落到实处,将各部门规划真正协调衔接,才能做到实现治理旧账,不欠新账。
3、成立省级专门治理机构
成立省级的采煤塌陷地治理机构,联合发改、财政、税务、环保、水利、国土等部门,以政府为主导,编制治理规划,进行市场化运作,综合协调治理工作,将各部门的资金统一使用。
4、分类指导
我国对煤层的厚度分为三类,0.7至1.5米为薄煤层,1.5至3米为中厚煤层,3米以上为厚煤层。考虑各地地下潜水位的高度不同,相应的采煤塌陷地也应分为三种类型。开采薄煤层形成的塌陷地或塌陷后地面高于潜水位的为轻度塌陷;开采中厚煤层形成的塌陷地或塌陷后地面低于潜水面1米以内的为中度塌陷;开采厚煤层形成的塌陷地或塌陷后地面低于潜水面1米以上的为重度塌陷。对3种类型的采煤塌陷地的复垦治理标准要求也应区别。
(1)轻度塌陷区。地表不积水或局部季节性积水,复垦治理以恢复耕地为主,复垦治理后的耕地质量不能低于塌陷前的质量。
(2)中度塌陷区。部分常年和季节性积水,通过复垦治理可以大部分恢复成耕地,部分复垦为精养鱼塘,发展生态农业、水面养殖。
(3)重度塌陷区。塌陷地积水深,不适合水面养殖,且因缺乏填充物无法复垦成耕地,只能通过生态治理手段,营造湿地公园或平原水库,发展旅游业。
5、梳理整合相关政策
(1)整合煤矿土地复垦方案和地质环境治理方案。建议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和《土地复垦方案》的编制与评审进行整合。既可以实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的有机统一,又可以为企业减轻负担。从区域角度规划设计采煤塌陷地的复垦治理,才能做到科学合理、标准统一、规模利用、效益最佳,而方案编制范围要求以矿山为单位编制,并且矿山是方案编制主体,局部利益考虑较多,因此建议增加地方政府组织编制煤田或县域以上范围的区域治理规划。矿山企业编制的方案要符合区域性治理规划。
(2)整合土地复垦费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建议将煤矿企业地质环境保证金和土地复垦费统一起来,按照《土地复垦条例》和有关文件的规定,由矿山企业分年预提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和土地复垦费,并列入成本。按照“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款专用”的原则,由企业在地方财政部门指定的银行开设保证金账户,将预提的保证金和复垦费存入保证金账户。在实施复垦治理工程时,按规定使用资金。以前各级政府征收的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都要返还企业保证金账户,以确保保证金专款专用。
(3)明确采煤塌陷地复垦工作中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主体责任。采煤塌陷地复垦治理是一项社会工作,煤矿企业不可能脱离地方政府开展复垦。在采煤塌陷复垦地治理中,必须明确政府主导、煤矿出资的治理模式。实行采煤塌陷地复垦治理目标责任制,纳入各级政府国土资源管理目标责任考核,明确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对本辖区采煤塌陷地复垦治理工作负总责。
(4)进一步加大对采煤塌陷地复垦资金投入。整合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涉及塌陷地治理的规费收入,如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业权价款、土地复垦费、耕地占地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水土流失补偿费等,建立采煤塌陷地复垦治理专项资金,作为政府投入的资金来源。适当调整中央和地方的资源收益分成比例,如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业权价款,中央与省市的分成比例分别为50∶50、20∶80,相对市县两级承担的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压煤村庄搬迁转移及失地农民补偿安置等艰巨任务而言,市县分成比例仍然偏低。
国家要加大对采煤塌陷地复垦的资金投入,每年向有采煤塌陷地复垦治理任务的省(区、市)下达年度采煤塌陷地治理任务,纳入国土资源管理目标责任考核,加快采煤塌陷地治理进度。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治理已征收和一次性补偿的采煤塌陷地,给予一定年限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复垦出的耕地指标可以用于占补平衡。鼓励煤矿企业在经济合理的前提查下,探索实施充填开采。如山东济宁矿区在花园煤矿和许厂煤矿实施矸石充填、在太平煤矿和岱庄煤矿实施固体废物膏体充填、在田庄煤矿实施超高水材料充填等充填开采技术试验,取得了显著成效。
6、先行试点
对采煤塌陷地复垦治理进行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要先行试点,建议选择典型地区开展试点。山东省济宁市具备综合治理采煤塌陷地政策试点的条件。一是济宁市域内煤炭资源的赋存,既有薄煤层,也有中厚煤层,还有厚煤层;二是煤矿企业既有基建煤矿,也有生产煤矿,还有闭坑煤矿;三是采煤塌陷地,既有轻度塌陷,也有中度塌陷,还有重度塌陷;四是济宁市域内的煤矿全是规模以上井工开采的煤矿,没有露天开采或规模以下的小矿;五是济宁市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已充分认识到采煤塌陷地的危害,复垦治理采煤塌陷地的积极性、主动性较高,而且多年来一直在不断探索复垦治理采煤塌陷地的各种方法。
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由国家出台专门文件,推广到全国实施,从而形成采煤塌陷地复垦治理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Z].
[2]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审查及有关工作的通知[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