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管理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12 17:39: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安全管理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种植养殖环节
继续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检查行动,严厉打击违规生产、经营甲胺磷等五种禁用高毒农药行为,严厉打击违法违规使用禁限用农药行为;加大对蔬菜产品、水产品药物残留监测力度,严禁在蔬菜生产过程中违法使用甲胺磷等五种禁用高毒农药行为,严禁在水产苗种繁育和养殖生产过程中违法使用硝基呋喃类、孔雀石绿、喹乙醇等违禁药物行为;加大畜禽产品兽药残留监控力度,重点监测猪肉产品中促生长剂药物残留,禽肉产品中硝基呋喃类、磺胺类药物残留。巩固奶站专项整治成果,开展生鲜乳中三聚氰胺等非食用物质监测行动。开展农资产品质量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违法行为。拓展农产品监测的范围和比例,及时通报检测信息。扩增全市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品数量,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水产品养殖基地进行质量安全监督抽查。
2、生产加工环节
进一步加强食品生产企业监管,督促企业依法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管好生产加工过程。坚决取缔无证生产行为,严格食品生产许可制度。督促企业严格执行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采购查验制度和出厂检验记录制度。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的行为。加强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完善食品可追溯制度和食品召回制度。开展“打假保民生”行动,抓住重点行业、重点食品开展集中整治,进一步加强对食品安全风险较高、投诉举报较多的食品的监督抽查力度,加大检验检测频次。保持因问题奶粉影响食品安全的敏感度,随时做好清查销毁工作。开展食品添加剂专项监督抽查,对部分食品在12月底前进行跟踪性产品质量检验。全面实施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并根据日常监管综合情况作出动态调整,使分类分级监管工作进入长效阶段。
加强进出口食品质量监控与把关,建立健全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及食品原料基地备案和添加剂备案制度,加强备案工作动态管理。全面清查出口食品原料基地和获得出口备案资格的出口食品生产企业,排除隐患。严厉打击食品非法进出口行为和逃避检验检疫行为。
加大对定点屠宰厂(场)的监督力度,监督生猪屠宰企业严格执行入厂检查验收、宰前静养观察,肉品品质质检、无害化处理、肉品冷藏吊挂运输等制度;严格查处生产销售未经检疫检验或检疫检验不合格畜禽产品的行为;继续清理不符合规定的屠宰场点,对小型屠宰点的设置和管理逐一进行核查,重新进行规划布局。从今年1月份开始,定点屠宰企业全部施行新的肉品检验合格证和各类印章。
3、市场流通环节
继续抓好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整顿。进一步规范食品添加剂流通和使用,严格落实流通环节经营者索证索票和使用者备案管理制度;加大快速检测频率和范围,严厉查处食品经营者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滥用食品添加剂以及违法销售食品添加剂的行为。保持因问题奶粉影响食品安全的敏感度,随时做好清查销毁工作,确保市场流通领域乳品安全。
全面开展经营资格和食品经营者责任制度落实情况的专项检查,严格食品流通许可制度和经营主体市场准入,对经教育仍未能建立并执行食品经营制度的,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进行处理。严格规范食品经营行为,依法查处无证、无照和超范围经营食品行为,确保食品生产经营者资格合法有效。加快推进“二项制度”信息化建设,建立监督检查和对经营者违法行为记录制度,积极推进食品经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流通领域食品质量可追溯机制。
集中开展季节性、节日性食品和农村食品市场专项执法检查,着力解决食品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消费者申诉举报多和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为重点品种,以农村地区、旅游景区等为重点区域,以食杂店等为重点对象,抓好突出问题的整治,严厉打击销售过期变质、假冒伪劣食品和扰乱食品市场秩序的行为。加大监测工作力度,制定食品抽检计划,增加抽检频次,提高监测针对性。
4、餐饮消费环节
继续开展餐饮消费环节专项整治和专项检查,督促餐饮服务单位建立食品原料采购索证索票、进货验收和原料进货溯源等制度。查处餐饮单位采购、使用未经检验检疫的畜禽及其制品等行为。加大对餐饮单位熟食卤味、盒饭、冷菜等高风险食品和餐具清洗消毒等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重点整顿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农家宴、旅游景点、小型餐饮单位。开展消费场所问题奶粉清查销毁工作。进一步规范餐饮服务的许可行为,提高餐饮服务的准入门槛。认真组织开展食物中毒防控工作;加大对餐饮单位的日常性卫生监督频次和卫生监督力度,一旦发现违法行为,要坚决给予严肃查处。要进一步做好食品卫生安全警示公告和卫生应急工作,及时监测信息和警示公告。继续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监督信息公示制度。
5、保健食品监管
做好保健食品的监测评价、市场巡查、广告监测、举报投诉及查处工作,重点开展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内容专项监督检查,严厉查处伪造、冒用保健食品标签标识的行为,整治和规范保健食品市场秩序,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全面做好市场监管。
二、工作步骤
1、制定计划。各地各相关部门就年度的食品安全整顿和食品安全综合评价工作检查中问题和建议、意见,开展自查自纠,对相关单位进行限期整改。制定食品安全整顿计划。
2、组织实施。各地各相关部门按照计划安排,全面组织实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执法检查、集中整治、监督检测、证照审核等工作,有效推进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3、总结验收。各地各相关部门做好阶段性总结和年终自查总结,各级政府进行总结考评和督查验收。
三、主要措施
1、抓好宣传教育。各相关部门要适时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为整顿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宣传内容涉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安全常识,食品安全动态等,结合巡查、抽检、行业会议等活动,加强宣贯的频次和深度,通过宣传,提升公众食品安全意识,提升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及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2、抓好执法检查。各相关部门在职能范围内,加强执法检查,对重点地区、重点品种、重点行业要进行专项突击监督检查,适时开展明查暗访,对影响恶劣的违法事件进行公开曝光。同时,各部门要通力配合,加强联合执法,以增强执法的有效性。
3、抓好监督检测。各相关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制定监测计划,增加重点品种特别是高风险食品的抽检频次及抽检数量,对抽检结果进行科学分析,为食品安全监管决策提供依据。规范监测信息的审查和,对检测不合格的食品,将主要不合格项目等内容进行公布,并消费警示。加强对不合格食品退市后的跟踪监管,严防再次流入市场。各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充分利用现有检验检测资源,推进检验检测资源和信息互通共享。
4、抓好企业监管。加大对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要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日常巡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企业限期整改,同时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诚信机制,提高企业食品质量检验检测能力,严厉查处食品未经检验和不合格食品出厂销售的行为。
四、几点要求
1、各地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对度整顿工作的统筹安排,各部门按照《方案》要求,进一步明确整顿分工,抓好各项措施落实,确保完成全年任务。
2、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加强食品安全各环节执法衔接,认真履行职责,开展联合执法和监督抽查,相互通报情况,确保整顿取得实效。
篇2
在日常监管中严厉打击食品药品市场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查办食品药品违法案件,曝光典型案例,树立先进示范单位,发动和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食品药品综合治理,推动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设,切实解决和消除食品药品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着力规范食品药品市场秩序,夯实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基础,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达到食品药品安全零事故,真正维护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二、工作要点
1、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2、签订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
3、定期对餐饮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
4、长期不懈抓好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搞好食品药品安全周活动)。
5、贯彻落实农村自办群体性宴席食品安全管理(提前申报、现场检查)。
6、对涉及食品药品安全的固定与流动性商贩的登记、检查。
篇3
2011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全国推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自餐饮业实施量化分级管理以来,在促进企业自律、改善餐饮业软硬件系统、全面提升食品安全的整体水平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由于认识和理解的差异,各地反映不一,进度参差不齐,餐饮业全面推行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1 存在问题
1.1 搞成了“评先选优”的评比活动:
由于各地食品执法监督员水平不同,对量化分级管理理解的差异,各地的评级做法也不尽相同。多数食品药品主管部门只重视A级单位的评定,有的地方只向消费者公示A级单位名单并只给A级单位悬挂牌匾,把实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直接变成了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A级单位评审工作,使得各企业对争创A级兴致高,对被评为B、C级单位则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没有真正达到活动的最初目的。
1.2 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加重了食品药品监督执法和人员的负担:
市级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管辖单位较少,都很难完成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要求的监督频次。对于正在改革中或刚改组重建的县(区)级食品药品监督部门来说,主管餐饮的食品监督员一般为6-8人,县城的餐饮单位1500户左右,加之农村的餐饮单位、学校食堂数量更大,而恰恰农村的餐饮单位的条件和管理水平是最薄弱的环节,大多为C级单位甚至还达不到C级,而食品安全信誉为A级单位的很少,C级单位的食品安全监督频次要达到3次,这将耗费大量的食品监督资源(人力、物力),很难落实到位。在当前行政执法责任制追究制度进一步落实的情况下,加大了食品监督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心理负担。
1.3 量化评分标准不完善,动态等级评分间隔时间短:
目前,全国只有一个量化评分标准,对于餐饮业来说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特点(如企业规模不同、经营许可项目不同),不适用于同一标准。此外,评分表中关键监督项目所占比重过大,在应用中难以严格按照关键项目进行评价。动态等级评定过程中,发现餐饮服务单位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需要给予警告外行政处罚的,2个月内不给予动态等级评定,并收回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等级公示牌,同时2个月期满后评定等级。
1.4 缺乏法律依据:
推行一项大规模的管理工作,法律保障是必须的,对于推行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在《食品安全法》中找不到相关的法律依据。
1.5 消费者对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认识不足,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对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宣传不够深入和全面,一般停留在宣传食品安全信誉A级单位的创建上,向社会公示主要也是公布食品安全信誉A级单位名单,使企业把此项工作误解为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的又一个评比活动,使得企业对实施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积极性不高,此外,据150份群众调查问卷显示,消费者量化分级管理知晓律仅为0.9%,由于对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了解不多,消费者很少把食品安全信誉级别作为选择就餐的条件。
2 对策
2.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晓率:
加大力度采取各种形式向人民群众和企业宣传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让企业知道、让消费者了解、让食品监督员掌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政策信息和相关知识,避免搞成评比活动,强化食品监督、鼓励企业自律、提高餐饮业整体卫生水平才是最终目标。
2.2 修订量化评分表内容,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标准:
对评分表作进一步的具体细分和调整,进一步明确评分内容,规范具体操作方法,减少部分关键项目或将关键项目调整为一般项目,完善各项指标,增强量化评分表在实际工作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3 应尽快修改《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在法律法规中增加量化分级管理内容,使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有法可依。
篇4
【关键词】 iso 22000标准;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
abstract:the necessity of intensifying the food safety management in refectorie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s expounded with a discussion of constructing food safety system of the refectories, recurring to iso22000, from the aspects of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condition provision, compilation of documents of standardiz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qualified personnel.
key words:iso 22000 standard; refectories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food safety system
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全国各高等院校食堂条件、食品安全状况均不断提高。但伴随改革过程形成的道德、技术、环境和消费观念等风险也使得高校饮食安全风险加大。同时,原有的食品安全理念和食品安全措施和方法已经不适应现实需要。当前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均在不同程度实施高校食堂标准化建设,以期带动高校食堂更加健康发展[1]。因此,适时跟进形式,更新观念,改革举措,在高校食堂管理中引入iso 22000标准,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推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法制化、标准化建设,从而提高伙食质量与服务水平,切实保障高校的稳定和广大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在高校食堂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食堂强化食品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食堂是学校教学、科研、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师生提供饮食保障的重要任务。高校食堂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其加工服务方式、服务对象和从业人员状况决定了高校食堂是食品安全的高风险组织。首先,从高校食堂的工作流程来看,存在着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不合格、采购人员采购“三无”产品、验收人员验收把关不严、食品加工过程中未做到严格执行卫生标准、以及餐具消毒不规范等诸多安全隐患。其次,从高校作为群体组织的特点来看,高校学生作为高学历的群体在社会受到广泛关注,在校园中为相对弱势群体,消费水平低,对食堂伙食质量安全等维权意识低,具有相对高的耐受力,微小安全症状不容易受到重视,只有当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才引起重视,而这也往往容易诱发群体性事件,这在高校管理中尤其需要引起重视。再次,由于高校食堂管理的体制惯性和非公益性,导致食堂管理队伍人员的从业素质一般不高,责任心不够强,一旦管理松散不到位,容易怠工,不能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导致终端产品和服务不符合食品卫生安全要求。因此,伴随高校办学条件的极大改善、学生及家长对食堂食品期望值和消费能力的日趋提高、社会对食堂安全问题的不断重视,强化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理应成为高校食堂标准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二、 iso 22000标准的构成及特点
iso 22000标准共分8章32节,分别对标准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体系的确认验证和改进做出要求[2]。该标准整合了世界各国采用的食品质量、卫生、安全方面的标准与技术规程,进一步确立了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作用,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国际标准,体现了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新理念与新模式。因此,从高校食堂构建食品安全体系的角度来看,该标准统一和整合了国际上相关的自愿性标准,涵盖核心haccp七项原则[3],结构与iso9001和iso14001保持一致,提供了一个全球交流haccp概念、传递食品安全信息的机制,对高校系统化地建立、实施和改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非常好的指导方法。
三、结合iso 22000标准,构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 结合iso 22000标准,构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最关键的环节在于高校食堂管理部门和管理团队要吃透iso 22000标准的精神,根据高校食堂现状特点,把握建立安全体系的关键环节。从iso 22000标准执行涉及的层面来看主要有: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生产控制、科技支撑、检测技术、信息交流、教育培训、监督管理、应急反应和质量信用等内容。因此构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应围绕这些着力点,凝练核心内容,逐步建立健全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
(一)围绕食品安全方针,落实食品安全体系目标
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食品安全方针是食品安全管理的总方向和宗旨。遵守食品安全法规和其他要求是食品安全管理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最基本的法律义务。计划、过程和结果都是安全体系的一个部分,整个安全体系的目的都是围绕最低安全需求的文件法规的要求来运作。目前各地不同程度的在开展高校食堂标准化建设,安全体系建设涉及到的是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因此,就建设高校食堂安全体系而言,应主要结合食堂标准化建设对高校食堂提出的安全体系建设目标着力建设。
(二)延伸标准管理范围,加强食品供应链管理
iso 22000标准要求组织要首先认识到其在食品链中的角色和地位,认识到由于在食品链的任何阶段都可能引入食品安全危害,因此要通过对整个食品链进行充分控制,确保在食品链内有效地相互沟通,以供给最终消费者安全食物。涉及到高校食堂的供应链管理范围包括两个部分:上游供应商供应链管理和食堂内部的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保证产品安全和质量以及降低总的交易成本。在具体供应链管理范围问题上,学校食堂应认真审定食品安全管理范围,将其对食堂操作过程的控制扩大到包括食品验收、加工和出售等环节,如原料采购、食品烹调加热、容器餐具洗刷消毒、备餐和售餐、餐厨工作人员的健康监督、饮用水的卫生质量等环节。通过合理扩大供应链管理范围达到控制食品安全的目的。
(三)重视基础条件投入,加大硬件建设力度
基础条件建设是食品安全体系建设必备的条件之一,是保证安全体系成功持续运行的基础保障。从iso 22000标准执行层面涉及的技术标准、生产控制、科技支撑、检测技术等来看,均属条件建设内容,虽然当前高校食堂硬件条件和以前相比有很大改善,但在不同环节,不同程度的与iso 22000标准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从食品安全现状诊断、危害分析、关键点控制角度来看,也需要对硬件条件、技术参数有细致的把握。硬件建设的依据需要详细按安全法规要求,结合高校食堂消费特点,收集和整理与食堂食品安全有关的各类管理文件、工艺、标准等,对照标准, 找出现行管理体系与iso 22000标准的差距,提出硬件改造方案进而确定需改进的方面。
(四)编制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完善管理制度建设
一方面,iso 22000是一个适合于所有食品加工企业的标准,它仅表达了共性要求。为此,针对高校食堂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一个重要的工作是依照iso 22000标准,编制开发与该标准配套的实用指南,制定符合高校食堂特点的具体适用的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其他作业文件等规范性文件。这些具体文件应当从不同层次说明安全体系所需要的行动依据,管理手册阐述企业的食品安全方针、目标,概括性、原则性、纲领性地描述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程序文件描述实施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各相关部门及人员应开展的活动。其他作业文件即详细的作业文件,包括前提方案、操作性前提方案、供应链材料信息、食品特性、关键控制点确定依据、haccp计划、作业指导书,规范、指南、图样、报告、表格等。另一方面,iso 22000标准强调要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注重实施过程控制、系统管理及持续改进。因此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着力引入全面质量管理,实施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改进循环,以食品安全目标导向,通过体系的实施和运行和体系的监视和测量,实现持续改进的目的。
(五)权、责、利、能兼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食堂食品质量安全的最终实现和形成,主要是通过餐饮工作者具体的生产、加工、制作来完成的。一套完整的计划、沟通、记录、危害分析、关键点监控、减危方法等措施的执行均需要落实到团队的有机协调运作。iso 22000标准中体现出来的信息交流、教育培训、监督管理、应急反应和质量信用等内容均是对团队功能的描述。因此,加强食堂管理团队建设显得格外重要,需要从权利、责任、利益、能力等四个方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首先,需要提高食品安全管理负责人的管理水平,使之具备一定的卫生管理知识、熟悉iso 22000标准的一系列知识,具备联络协调外部相关方以及处理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有关的事宜的能力。其次,按iso 22000标准要求,明确管理团队成员各自所担当的责任,并能保证可以按iso 22000标准强调的得到有效沟通。再次,需要提升管理团队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加工、制作的标准化管理水平,强化其食品安全意识和能力。可通过各类培养、教育、培训等形式来提高队伍素质。最后,建立健全良好的绩效评价体系。这是iso 22000标准得以贯彻实施的前提保障。
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是高校食堂安全管理的必然要求,iso 22000标准只是一个参考的理论手段,真正做到建立完善安全体系,离不开对学校后勤管理现状和条件的客观认识,离不开对建立食堂安全体系目标和要求的把握,离不开对标准内涵的深层次挖掘,只有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勇于迈进,才能在高校食堂饮食安全体系建设中取得突破、获得成效。
【参考文献】
[1]gb/t 22000—2006.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s].
篇5
Abstract: Food in a society's progress development is one kind of most foundation material safeguard. Along with society's progress, the public to food attention, already shifted “the nature” from “the quantity” on. Food security incident's frequent appearance, also has exposed many cracks which the current food safety control exists. This article carries out official duties the angle of view which altogether manages to embark,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regarding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food safety control's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correlation question, gives the corresponding comment and the suggestion.
关键词:食品安全 公共管理 分析
Key word: Food security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alysis
作者简介:杜万阳(1978.7- ),女,江西南昌人,西华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法学硕士,从事公共管理及经济伦理等问题研究。
一、食品安全管理与公共管理建设
管制是指为纠正市场失灵,保证市场秩序,拥有法律授权的管制者,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被管制者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控制和监督活动。依据管制主体不同,管制可分为政府管制和非政府管制两大类。政府管制是指政府基于公共利益或者其他目的,依据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对被管制者的活动进行的管制。政府管制作为一种政策工具,是政府治理的手段之一,是为实现政策目标而经常采用的具体治理方式。作为政府管制行为的一种,食品安全管制是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的食品质量安全法规和食品安全技术标准,对生产和流通领域的食品进行检验和监督,实现对食品安全的有效控制,以保护消费者、生产者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在我国食品安全关系到13亿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而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构成了对13亿人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威胁,也影响了食品行业自身的有序发展,政府对食品安全进行管制是维护消费者和合法生产者的利益,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消除社会对食品不安全的防范心理,降低社会成本的有效手段,是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食品安全政府管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政府多头管制,权责不明,管制的交叉与空白问题突出;政府管制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管制所依据的标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总体表现出食品安全政府管制水平较低,管制效果不理想。
二、我国公共管理下的食品安全管理解析
近些年,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从“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这种行业性事件,到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能遇到的“地沟油”、“毒馒头”以及各种食用添加剂等,这些事件层出不穷的拷打着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政府在食品安全管理问题上暴露出来的管理缺失、监控失灵已经大大影响了公众对于食品消费的信心。
(一)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范围广泛,政府经验欠缺
我国食品安全政府管制模式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集权模式和转型时期的政府主导模式两个阶段: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建立的是高度集权的国家控制体系,政企不分,国家社会高度一体化。国营企业是食品生产的主体,生产安全的食品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的责任,各行业主管部门既直接参加食品企业的生产又对食品企业实施管理监督。改革开放以后,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和政府管制制度也未能及时地建立和完善起来,加上食品生产技术越来越复杂,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是一个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各地发展不均衡,食品生产从简单的手工作坊到现代高科技方式同时存在,管理难度大,管制方式单一,手段也只限于行政干预,缺少市场力量、社会中介、行业自律等多种途径和力量的参与,政府管制水平较低,效果有限。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呈现出“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双重特点。
(二)政府部门对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认识欠缺
我国的政府职能部门体系,在改革开放以后经过不断的调整和完善,职能分工已经日趋明确。过去我国政府公共管理的重点一直都放在推进国家经济发展,增加国民收入的问题上,对经济建设的热情高于其他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热情,对于食品安全这种问题,在各种大型公共食品安全事件出现以前,是没有的得到重视的。从“三聚氰胺”事件以后,公众对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上的责任进行了质问,食品安全应急机制才开始在我国建立。这种被动推进食品安全管理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过去政府对食品安全管理重要性的忽视,没有在各级政府体系中针对食品安全管制进行明确的规定,没有建立问责体系,缺乏系统的调查和监管。大多数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流于形式,并没有从落到实处,这是导致政府监控失灵的重要原因。
(三)公共食品安全卫生监管存在着体系性缺陷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国家,无论是食品安全管理还是其他各项公共事业的管理,都需要从中央到地方多层次体系的建设,单独的依靠中央监管或者地方政府负责是难以达成预期的监管效果的。并且,食品安全监管作为一个涉及范围较广的公共事业,不仅需要这种纵向的监管配合,而且会涉及到多个平行部门、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例如会涉及到工商局、质监局、卫生部门等相关机构。在我国当前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中,《食品卫生法》是重要的评判依据,食品卫生管理确立的主要责任机构是卫生部门,其余部门处于辅助地位。这种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从形式和组织架构上来看,是满足公共食品卫生安全管理要求的,但是在具体的执行和实施中,效果会大打折扣。因为食品卫生管理需要涉及到食品流通的整个体系中,单独的依靠卫生部门的卫生检查是难以达到效果的,其余辅助部门由于没有明确的问责权限、责任承担,也是难有大的作为。这就造成了在问题出现以后,各个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责任。公共安全卫生的管理,不应该继续停留在卫生事件爆发以后,上级领导以后,公公开始质疑以后,我们的监管体系才有所作为,有所行动,这种以牺牲公共利益的代价换来体系的被动型建设的习惯是不可取的。加强管理体系建设,明确工作职责,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这样才能促进管理体系的完善和执行效果的进步。
(四)管理者对利益的不合理追求
我国在将计划经济体制改为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市场便成为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政府在微观调控方面逐渐淡出,更多的是在宏观调控上予以大局性的把控。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全排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同样,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也并不是对市场经济自由性的否定。两者的并存是一种现实需要,无论是政府调控还是市场自发调控,都会出现失灵的情况。“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互相配合,能够帮助经济运行实现最大程度的稳定。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职能机构,虽然不以经济主体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但是它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没有关系。特别是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管理者很容易因为对经济利益的不合理追求造成安全监控方面的漏洞、疏忽或者故意的放任。我国地方各级政府,不仅肩负着一般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责,而且承担者发展地方经济的职责。地方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种企业的创办、企业收益的增加、企业规模的扩大等方面,政府与企业之间会在某一定的经济利益范围内形成意识上的趋同,政府对这种利益的追求,更多的是从公共经济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但是由此而引发的过度保护企业的经济发展而带来的不安全问题就会出现。这也是当前为什么很多地方政府对于本区域内的企业出现安全质量问题以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重要原因所在,平衡经济效益与公众安全是许多地方政府需要重新衡量的问题。
(五)公共管理自身存在着局限
政府的公共管理,是一个国家、社会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但是,政府的公共管理并不是全效的,它在某些环节、某些领域也可能会存在无法调整和规范的障碍。对于公共食品的安全管理,政府公共管理出现失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共管理与企业生产之间存在着客观环境的差异,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管理,都需要对被管理的对象有较为清楚的了解,但是公共管理与企业生产之间的客观环境差异,决定了政府在信息的获取上面存在着阻碍,特别是对于企业的生产信息,很难完全清楚的掌握。管理者单独的行使自己的管理职能,很难了解到企业生产的真实状况,这是客观存在的管理障碍。第二,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博弈关系决定了政府的公共管理存在着障碍。除了客观环境的差异以外,双方的地位或者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种对立,这就加大了管理者的工作开展难度,并且对于企业的一些处于灰色地带的行为,难以通过公共管理的职能进行规制和处罚,这是政府公共管理自身存在的局限。
三、公共管理视角下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食品卫生的安全管理,对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也反映了当前公共管理在食品安全卫生管理上的不足。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加强食品安全监控管理是一种必然选择。
(一)权责清晰的责任体系划分
权责不明是影响我国公共管理效果的重要原因,对于食品安全卫生管理,需要涉及到多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选择性、任意性的规范机制只会导致各个责任主体之间在问题出现以后互相推诿,难以找到明确的负责机构,无法对其进行处罚,这就导致了下一次恶性事件继续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确立权责清晰的责任体系,是当前我们进行安全管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对于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的各个部门之间,进行明确的分工,甚至在部门内部将具体的职责落实到个人,明确的责任主体能够使我们在问题出现以后及时的做出应对和反应,并且严厉的惩罚制度能够加强单位和个人对与安全问题的事前监管,较少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率。
(二)加强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的建设
无论是中央政府部门还是地方政府,国家都授予了他们制定行政法规、规章的权利。加强立法建设成为当前完善我国食品卫生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途径。从基本法的体系来看,我国对食品安全的管理并没有建立独立的法律部门,对消费者的保护大多数笼统的归类在经济法的相关条文中。在这种法律规范并不完善的情形下,除了国家立法机关应当重视和加强法制建设以外,各级政府部门可以制定相应的规章对自己行政区域内的食品管理进行规范和调节,这种规范能够使政府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本地区的措施和方法,实现效果的最佳。
(三)加强食品生产者自身安全意识的教育
政府各种公共管理措施的实施运行,都是从外部环境、外部压力来对这一问题进行规制。食品安全管理除了外部压力的施加这种方式以外,还需要食品生产者自身意识、自身素质的提高,这才是解决问题最根本的方法。这种生产者自身安全意识的提高,除了提高自身的诚信建设、自身的素质建设以外,形成全行业的规范体制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通过行业的规制提高行业的整体质量是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可行方法。
(四)加强公共监督职能的发挥
食品安全管理,并非一个部门、一个机构能够解决的问题,公共监督职能的发挥在食品安全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公共监督职能的发挥,要求相关部门设立特定的机构、特定的渠道接受公众的投诉或者质疑,并且这种投诉和质疑应该得到及时的处理,不能让公众监督权利停留于表面,却难以得到实际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贾敬敦,陈春明.中国食品安全态势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3
[2]王燕霞.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07(7)
[3]周小梅.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反思:激励机制角度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8(9)
篇6
为保证20**年秋季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按照成教函【20**】**号文件要求,我局认真履行职责,围绕防控学校食堂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确保师生健康,积极开展了秋季开学学校食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加大监管力度,加大监督频次,加大督查力度,保障了全市秋季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现总结如下。
一、概况
**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食堂***个,其中大学食堂2个,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食堂2个,高中食堂7个,初级中学食堂***个,九年制学校食堂***个,小学食堂***个,幼儿园食堂***个。
二、具体做法
(一)高度重视 提早安排
1、在暑假期间、开学前与教育局协商20**年秋季学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安排布置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2、制定《**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年秋季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工作方案》,成立了以局长杨胜余为组长,分管副局长易勇、稽查大队大队长王培虎为副组长的秋季开学前后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领导小组,并对本次专项检查的时间、人员、检查的内容等作了详细安排。
3、8月22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教育局在**市延秀小学总部召开了20**年秋季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会, 各学校食堂负责人***人参加会议会议培训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如何预防食物中毒,通报了上学期学校食堂监管工作现状,并对秋季学校食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会议强调各学校负责人要牢记“食品安全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牢固树立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管理责任,要求各学校立即行动,作好开学前的准备工作,认真开展自查,及时整改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保证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并对与会的学校签订了《食品安全责任承诺书》和《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责任书》。要求学校对照《**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监管考核办法》和《**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食品安全考核评分表》开展自查。
(二)集中精力 监管到位
9月1日-9月5日,**食药监局组织执法人员***人次,车辆50台次,集中精力,对辖区内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托儿所食堂、食品小卖部及学校周边200米以北的食品生产经营户开展拉网式检查。针对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现状,突出“三个抓住”。
抓住重点内容,一是学校食堂餐饮服务许可持证情况。二是建立与落实食品安全工作管理制度情况。三是食堂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四是原料采购、加工制作、食品添加剂使用是否规范情况。五是禁止使用高风险食品及隔餐食品。严禁高等院校以外的各类学校食堂加工制作冷荤凉菜,严禁各类学校食堂采购、贮存、使用亚硝酸盐等控制高风险食品。六是餐饮具清洗、消毒情况。七是食堂基本条件和卫生环境,以及食品加工、贮存和保温、冷藏、冷冻、留样等设施设备配置、运行、维护情况。八是餐饮服务许可证、从业人员信息、管理制度等信息公示情况。九是留样、清洗消毒等工作记录情况。十是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情况等。
抓住重点环节,一是食品加工过程中交叉污染环节,半成品、成品食物要分开,避免发生交叉污染;
二是餐用具的消毒管理。餐用具、设备必须定期消毒;
三是售卖环节;
四是食品储备环节以及食品交接环节。
抓住重点对象,即C级食堂和开学前检查中发现问题的学校食堂。
(三)加强宣传 强化意识
1、宣传方式
采取集中培训,现场针对性培训及散发宣传资料、张贴宣传画的方式开展宣传。
2、宣传内容
宣传内容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预防群体性食物中毒的通知》、《预防夏秋季肠道传染病要点》、《防范夏秋季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事故的预警公告》、《20**年秋季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指导意见书》。
三、取得成效
一是各学校树立了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
二是各学校认真开展了自查,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三是绝大多数学校食堂持有效餐饮服务许可证,在许可范围内从事餐饮服务活动;
从业人员均持有效健康证明上岗,建立从业人员健康管理档案;
配备了专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健全了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明确了每个环节每个岗位从业人员的责任;
均制定了食物中毒应急处置预案;
四是加强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保证采购、储存加工等关键环节安全可控;
五是绝大部分学校食堂流程布局合理,设施设备齐全,加强设施设备的定期维护,并保证正常运行。达到食品安全基本条件;
六是现场检查过程中,未发现有出售皮蛋、四季豆、发芽土豆、鲜黄花、野生菌等高风险食品和凉拌菜的行为;
七是截止目前,我市学校食堂未发生一起食源性疾病。
四、存在问题
(一)校园周边有部分餐饮店无餐饮服务许可证,部分从业人员无有效健康证明。
(二)部分学校食堂采购大米时索证索票不规范,只有委托检验的检测报告。
(三)4个学校食堂未定期清洗、校验、及时清理清洗保温设施及冷藏、冷冻设施。
篇7
一、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落实岗位安全责任制。
加强对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全面落实学校食品安全责任制度。建立健全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学校食品安全责任制,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同样要明确并承担其相应岗位、环节的责任。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工作各项措施,切实抓好学校食堂、饮用水设施、垃圾及污水处理等重点部位的卫生管理;切实抓好食品的采购、贮存、加工、出售以及食堂安全保卫等重要环节的管理;落实责任到人。从业人员必须进行健康体检,持证上岗。严格执行食品采购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及采购记录、食品留样等制度,不采购《食品安全法》禁止经营的食品,从源头上保证食品的安全。
二、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学校食品安全卫生管理制度
本学期在进一步完善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各项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制度的培训和学习。办公室及总务处要加强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卫生知识培训工作,使学校从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到现场操作人员都明白有关食品安全的法规,掌握应知应会的岗位知识,自觉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程,消除工作过程的食品安全隐患,提高个人卫生意识,从源头上消除食品安全隐患。食堂所有从业人员都要在开学之初对以下这些制度进行深入学习和落实:《日照港中学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制》、《日照港中学食堂卫生管理制度》、《日照港中学卫生检查及餐厅卫生管理制度》、《日照港中学食物留样及食物中毒报告制度》、《食堂卫生检查制度》、《食堂食品粗加工管理制度》、《食堂烹调加工管理制度》、《食堂配餐管理制度》、《食堂库房管理制度》、《食品安全应急预案》等各项管理制度。
制订卫生检查计划、规定检查时间、检查项目及考核标准,每次检查应有记录并存档,相关的卫生管理制度及条款应在用餐场所公示,接受用餐者的监督。建立从业人员健康管理档案,每年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必须有健康证明方可上岗工作。制定食物中毒或者其他食源性疾病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和报告制度,提高防控食物中毒事故的能力和水平。
三、加大资金投入,改善食堂卫生条件
根据上级相关部门提出的整改要求,进一步加大学校食堂经营场所和设备布局、加工流程、卫生设施等改造,在学校规划、改建、扩建过程中统筹考虑食堂设施和条件的改善,把学校食堂建设纳入学校校舍安全工程,严格按照食品安全管理有关要求,配置设备、设施,改善食堂卫生及就餐环境,最大限度地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及时申请办理《卫生许可证》变更手续。
四、加强日常经营管理,建立健全台帐
办公室为食堂经营的管理部门,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严格进货、验货、加工、留样、销售、消毒等各环节的管理,严格执行食品采购索证制度,加强食品及其原料采购索证、农产品溯源管理工作,特别是食用油、鲜肉及肉制品、奶制品、蔬菜、食品添加剂采购的索证索票管理工作。对大宗食品要相对定点采购,不得采购散装的调味品,不得采购来源不明的植物油以及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风险原料,如散装馅料、猪血、动物内脏等。要严格索证、索票管理,证、票、货要相符,要建立索证台帐、验收台帐、留样台帐、消毒台帐、出入库台帐。相关原始凭证至少保存2年,严格入库检查,杜绝不合格食品及食品原料流入学校食堂。既要注重营养搭配,又要严格食品安全,安全、有效地保障全校师生的食品供应工作。
五、建立监督机制、加强监管力度
学校成立以分管副校长为组长的食品采购监督委员会,黄凤亮担任组长,董玉磊担任纪检委员,监督成员为:贾磊昌、李玲、贺兆军、何家珍。监督委员会建立例会制度,每月月底召开一次监督委员会例会,审核供货商资质,查验进货证、票,依据当月时令采购物价,测算采购成本及盈亏状况,通报近期采购价格,接受监督检查,确保食品合理价格和质量安全。
六、加大检查力度,确保食品安全无隐患。
总务处在分管校领导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全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设立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员(由何家珍担任),具体负责监督检查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以及相关政策、措施及制度的落实,履行监督检查的职能。加强对食品卫生的监管工作,督促落实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食堂加工及经营场所卫生,对食品原料进货、验货、加工、留样、销售及消毒等流程加大监督监管。不定期参与和检查食堂食品原料的入库验收。 发现质量不合格、价格过高或供货资质有问题的现象应及时提出制止。
篇8
一、食品安全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背景
(一)食品安全与健康密切相关(I)川l、人!l、牲畜以及食品越过边界的流动不断扩大这种扩大,为食品源性的流行提供了较大的机会,给食品安全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据世界_lJ-生组织的报道,在土业化囚家,耳年有30%的人受到食品源性的影响。2、发展中国家快速的城市化发展,大量文化水平低、缺乏IJ牛知识的人涌人食品生产加工行业,而且快速发展的城巾也无力为食品件产加工提供安全的饮用水、污水处理以及必需设施,增加了食品安全的隐患。3、免疫力退化人数(ImmuneeompromisedpeoPle)的增多。例如,人日的老龄化,降低了人群对食品源性疾病的抵抗力4、饮食习惯趋向的社会化,提高了对食品安全的要求。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在不断变化。据资料报道,美国1990年人均在家庭的食品消费支出为1100美元,2001年降为1050美元丰l}反,1990年在家庭外的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为940美元,2001年则升至990美元。5、新的有毒有害因素以及抗药致病菌的出现,增加了食品安全的危险性。发生于上个世纪的疯牛病,几嗯英以及0157事件,给全球食品的安全带来了新的威胁;一此老的致病菌,由于产生了抗药性(如抗菌沙门氏菌),同样给食品安全造成了新的危害。在_l业化国家,由沙门氏菌等致病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占人口的30%,在发展中国家的比例更局。6、犯罪分子利用食物进行犯罪活动保证食品安全,是国际反恐的重要内容。犯罪分r极易利用食物进行犯罪活动,2002年9月14日发生在南京汤山的食物投毒造成百人中毒,就是一起极典刑的利用食物进行犯罪的案件。
(二)食品安全与食品贸易的密切关系l、每年的国际食品贸易额超过4000亿美元(400billion)〔5〕,约750,0发生在工业化国家。有资料表明,不少新的食源性疾病的流行与国际食品贸易相随。比如英国的疯牛病和比利时的二嗯英污染事件撇2、食品_L业是美国最大的工业之一,雇有l/4的国家劳动力,其生产值占美国GDP的20%〔7〕。美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食品消费国之一,因而十分重视国际食品‘},的食品安全问题。3、食品和饮料工业是欧盟的领头f一作,每年产流达6000亿欧元,占总生产量的巧%;耳年出日创汇500亿欧元。鉴于食品在经济领域中的重要性和‘J健康的密切关系,欧盟把食品安全作为一个新的整体予以优先考虑,并了《食品安全白皮书》〔”〕。4、中国进出口农业产品(食品和原料)在2001年达到一60,6亿美元(16.63billion)〔9〕,其中,出口美国9.5亿元,进口22.7亿元;出口日本50亿美元,进口75亿美元;出口欧盟16乡亿美元,进口14亿美元等等。日本、欧盟等国家常常以食品安全为由,采取技术性措施,阻正或禁止中国农业产品(食品和原料)的进口。例如欧盟2002年决定暂停进口包括蜂蜜在内的中国动物源产品,并规定蜂蜜中氯霉素检查含量不得超过0.lppbo
(三)食品安全与社会稳定密切相关1、1999年,比利时发生二嗯英污染食品的事件,不仅造成了7.5亿美元(750million)的巨大经济损失,而且还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许多媒体大声疾呼:“我们还能吃什么?”二嗯英污染事件最后导致了比利时政府垮Z入〔6〕口2、2001年9月14日〔’o〕,吉林市万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将其生产的1.7万余袋学生豆奶销售给吉化公司中小学,致使6000名学生出现胃肠道不良等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在事件发生后的2年里,不少学生的家长仍在上访和上诉。3、2002年9月14日南京市江宁区汤山镇发生特大毒鼠强食物中毒事件,引起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卫生部门、公安部门以及部队参与了救治工作。这次事件造成300多人中毒,40多人死亡〔”〕。
二、食品安全在国际食品贸易中的“阻碍”效应
(一)不同的国家对食品安全有不同的理解由于各国的食品生产方式及食品消费观念不同,世界各国对食品安全的感知(percePtions)是不尽相同的。这种感知的差异,使食品安全在国际食品贸易中表现出“阻碍”的效应。比如对基因食品,美国政府认为是安全的,美国的老百姓也能接受;而欧盟却持有不同的看法,老百姓也难以接受,并采取了限制或禁止进口的措施。还有,美国和加拿大认为对牛使用促进其生长的激素是安全的,而欧盟则认为不安全,并禁止进口含有促生长激素的牛肉〔6)。
(二)国际贸易可能引进一些新的食品安全危害在贸易全球化的时代,食品危害较容易从发生国流向其他国家。比如比利时发生的二呼英食品污染事件,就影响了整个欧洲的食品产品。还有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仍然是一个受许多国家关注的问题。因此,WTO与WHO对贸易与健康关系十分重视,并联合制定了《公共卫生与世界贸易组织协定〔‘2〕))o
(三)食品安全管理和标准的不同提高了食品贸易通关的难度在食品安全管理和标准方面,发达国家占有明显的科学和技术上的优势。在今后的巧年里,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将会更加严格,主要表现在以下7个方面〔13卜
1、制定政策时更加注重公共卫生和消费者健康。危险性分析(riskanalysis)将被视为制定政策的科学手段,对食品实行从农田到餐桌(farmtotable)的安全管理。运用危险性分析进行食品安全管理,发展中国家在科学和技术上存在难度,目前,中国尚未健全危险性分析的科学体系和运行机制。
2、采纳更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发达国家采纳更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表现在两个方面:(l)规定严格致病菌,如E.Coli或沙门氏菌以及药物残留的限量指标。比如,欧盟规定蜂蜜中氯霉素的残留限量为olPpb;(2)扩大标准的范围。比如,欧盟为了预防疯牛病的扩散和二嗯英的污染,对动物饲料作出了严格限制。这些标准将会给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出口造成很大的困难。
3、采取HACCP管理,保障食品安全欧盟对食品供应的所有层面(alllevelsoffoodsup-Plychain)强制实行HACCP,美国对内的屠宰和加工(meatslaughterandproeessing)强制实行HACCP管理。通过实施HACCP管理,进一步加强企业的食品安全责任,并对HACCP运行过程实行监督。
4、实行嫁接管理(Adoptionofhybridregulatorysystem)将HACCP与终末产品的执行标准(Performancestandardsforfinishedproduets)相结合,实行嫁接管理。终末产品的执行标准为检验HACCP计划是否得到正确实施提供了一个平台。运用准确和快速程序(moreac-eurateandspeediertestingproeedures),尤其是对致病菌,以提升出口商证实或验证特定的食品安全水平(如沙「了氏菌)。
5、提高对认证和溯源的依赖(Increasedrelianceoneertifieationineludingtraeeability)企业和政府外的机构被要求提供食品安全保证工作文件记录(thesafetyassuraneeaetion),以便追溯食品产品的源头、供应链(thesupplyehain)以及消费者。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能迅速查出问题,采取控制措施。
6、立法更加透明根据WTO的规则,国家层面的法规(Nationallevelregufations)变得更加透明,政府必须清楚地陈述立法的理由及合理性,并通知法规执行的时间。这种透明度,使立法者不得不考虑所立法律对贸易的影响,比较容易处理将食品安全标准(foodsafetystandards)用作贸易壁垒的问题。
7、输出某些管理责任和负担(ExportofsomeregulatoryresPonsibilityandburden)为了保证进口食品的安全,进口国将要求出口国建立让进口国满意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对种植养殖以及食品加「过程进行监管。将管理食品安全的某些责任和负担输出给出日国,作为食品进人发达国家市场的代价(thePriceofentryintodeveloPedeountrymarkets)。
(四)执行标准、开展监测和评价,增大了成本加人世贸组织后,成员国在农业产品和食品贸易上应遵循的是“国民待遇”原则。然而,就目前而言,发达国家在农产品和食品的达标、监测以及验证等方面的技术明显优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和食品要进人发达国家,必须在标准、监测以及验证等方面增加投人,因而增大成本。出口成本的增大,导致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和食品出口贸易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
三、食品安全在国际食品贸易中的“促进”效应
(一)社会对食品安全性的要求不断提升,驱使食品体系的变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解决温饱之后,对食品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社会发展的需求,驱使食品体系(foodsystem)的变革,即食品在种植和养殖过程的品种选择、环境质量监控、以及食品加工、运输、储存和销售等各个环节都会发生改变,促使食品生产者、经销商不断地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和质量。一旦食品的安全性和质量得到提高,就会促进出口。
(二)使食品生产经营者在国际贸易中的价值得到提升。国际食品贸易的争端多数与食品安全和质量问题有关,如果食品生产经营者能解决好食品的安全和质量问题,就能在国际食品贸易中提升其价值,实现最大利润。
(三)国际食品贸易为消费者提供较低的食品安全成本。在国际食品贸易活动中,只有安全的食品,才能站稳脚跟。国际食品贸易为社会提供安全的食品,降低了消费者在食品消费上的安全成本(lowercostsoffoodsafety)。这种消费成本的降低,会增加消费水平,从而进一步促进国际食品贸易的发展
四、减少食品安全“阻碍”效应和增加“促进”效应的途径
(一)正确运用S尸S协定根据SPS协定的规定,成员国为保护本国的人民、动物和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有权采取必要的卫生措施,但应当满足两个条件:(1)所采取的措施应当具有科学性和充分的科学依据;(2)不能用于伪装以限制国际贸易。发达国家在运用这妙规定上得心应手,因为他们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人员。例如,欧盟为了阻正中国蜂蜜的进口,规定蜂蜜中氯霉素的残留量不得超过0.lppb,即0.1/10亿。制6定这样超限量的极限标准,应当有危险性评估(Riskas-sessment)的科学证据。据报道,欧盟巧个成员国都建立起危险性评估研究所(InstituteofRiskAssessment),专司危险性评估的研究。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动作要慢很多,这里不仅是技术的问题,还有观念和体制上的问题。中国在技术上不存在大的问题,关键是在观念和体制上,即国家的人力、财力、技术资源“部门化”,得不到有效的整合。如果中国能象欧盟那样,积极采取措施,整合资源,成立国家危险性评估研究所,就能较好地解决目前食品贸易上的争端和对我国不利的被动局面:(l)对中国食品出口的农业产品及种种措施进行危险性评估,提出我们自己的科学证据,保护我国的出口利益;(2)对国际食品贸易可能带进来的各种危害因素进行危险性评估,并依据SPS协定,争取技术性措施,以有效保护国民的健康利益。
(二)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进人21世纪后,许多国家都加强了本国食品安全丹理体系的建设,欧盟成立了食品安全局。中国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方面也做了不少的工作,但是职责不明、互相扯皮、效率低等问题,尚未能得到较好的解决。中国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可以借鉴美国和欧盟的经验,把保护国民健康和维护国家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中国完全有条件,也有能力建立一个高效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篇9
食品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一个全球性问题。在美国、欧盟等国家,从食品安全立法、监管体系和机构,到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预警,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等,各自均有一套非常详尽的制度体系和标准,并形成了一条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链条,从而确保了“从农田到餐桌”整个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处处有监管。而违法者也将为违法行为付出高昂的代价。
美国:全程监管+预警+强制召回
文/李海涛 揭培绿
美国第一部食品安全管理法与一,本书有着不解之缘。1904年,美国作家辛克莱完成了纪实小说《屠场》,并在一家杂志上连载。他在作品中对肉类加工厂进行了这样的描写:“工厂把发霉的火腿切碎填入香肠;工人们在肉腚上走来走去并随地吐痰;毒死的老鼠被掺进绞肉机;洗过手的水被配制成调料……”
据说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白宫边吃早点边读这本小说,读到此处,罗斯福大叫一声,把尚未嚼完的食物全吐出来,又把盘中剩下的一截香肠用力抛出窗外。之后,罗斯福专门约见了辛克莱,并责令美国农业部调查肉联厂的情况。调查的结论是:“食品加工的状况令人作呕。”
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1906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食品管理法,即《纯净食品和药品法》。
食品安全立法历经百年
1933年,农业部化学局改建为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并开始对1906年法案进行全面修订。直到1937年,美国发生了107人死亡的中毒事件,才促成了1938年《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的通过。这一法案是美国食品管理的重要里程碑。
1968年FDA改为隶属于卫生部,显示出美国食品管理重点的变迁。早期的食品多为农产品或农产品的直接加工品,故主管部门为农业部。随着食品加工业的进步,食品的卫生安全问题越来越被重视,因而改为隶属卫生部门。
美国国会先后出台了《食品添加剂修正案》、《色素添加剂修正案》等。关于食品安全产生的责任问题,美国将其归入产品责任法的范围,食品和其他工业产品一律适用产品责任法的规定。
2011年1月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FDA食品安全现代化法》(简称新法案)。该法案对1938年通过的《食品、药品及化妆品法》进行了大规模修订,可以说是过去70多年来美国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
新法案对行政扣留程序进行了修订,极大地扩张了行政扣留权力和行政官员的自由裁量权,以达到进一步强化对食品监管力度的目的。
多部门分工负责安全监管
美国联邦政府有10多个部门共同执行食品安全管理的职能,其中最重要的是隶属于卫生部的食品药品管理局(FDA)、隶属于农业部的食品安全检验局(FSIS)和动植物健康检验局(APHIS)、环境保护机构及海关。
环境保护机构主要负责饮用水安全及食品中的杀虫剂残留的安全性;动植物健康检验局主要负责调查由食品传染的疾病的病源,防止食品传染疾病。海关部门负责进口食品的定期检查、留样监测等。隶属于农业部的食品安全检验局与隶属于卫生部的食品药品管理局,则完全以监管的食品种类进行分工。食品安全检验局负责监管肉类、家禽及相关产品、蛋类加工产品等;而食品药品管理局则负责监管其余的几乎所有品种。
由此可见,美国也实行多部门分工负责的综合性监管模式,所以形成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尤为重要。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实行的是从上到下垂直管理,采取品种监管为主,即按照产品种类进行职责分工,不同种类食品由不同部门管理,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为食品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全程管制食品安全
1997年,克林顿政府提出一项食品安全起始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食品安全全程管制系统(简称为HACCP),字面意思是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
HACCP最初是美国航天局用来保证航天员食品安全的制度。HACCP要求制造商全面分析可能影响食品安全的潜在风险,制定监测的关键控制点,将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并详细保留相关记录。HACCP覆盖整个流向管理,既包括食品生产及销售等中下游的安全问题,也包括食品源头的安全管制。
1997年,《水产品HACCP管制要点》生效;2003年(《肉类及家禽加工厂的HACCP计划》生效;2004年,《果汁HACCP要点》生效。2000年前后,FDA及相关部门促使《优良农业作业标准》和《优良制造作业标准》出台。
食品安全起始计划还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国家细菌DNA图谱资料库,进行细菌DNA图谱与病人或食物的对比。此举可以在疾病暴发时更快地完成检测工作,进行疾病原因判定,加速防治工作的进行。
食品安全起始计划,对养殖种植、生产加工、包装运输、仓储销售以及进出口等所有与食品安全有关的环节进行监管,覆盖“从农田到餐桌”食品链的所有方面,通过全程管制系统确保食品安全。
评估预警防范风险
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是保障食品安全的一道重要防线。FDA下设的食品安全与应用营养中心,在2003年确立了有害事件通报系统。其科学家开发出快速方法检测被微生物及病毒污染的食物,可以快速鉴定、及时控制食源性疾病的暴发。FDA之下还有一个毒小检测中心,为FDA提供证据性研究数据,尤其是对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主动进行评估,并提供评估报告,供FDA决策和管理之用。
在生物技术愈加发达的今天,以致病性微生物或毒物进行生物恐怖袭击的可能性增大。美国在遭受9・11攻击之后,FDA、卫生部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和美国农业部密切合作,建立了“食品紧急反应网络”,以应对食品安全突发性事件。
对于基因工程食品,FDA在1992年首先制定了基因改造食品的指导原则,此后,FDA评估近百个基因改造食品,以保障其安全性如同传统食品。
尽管法律比较健全,日常管理也非常严格,但美国每年召回的农产品、食品都还能列出一份不短的清单。根据FDA的统计,2010年发生召回案件3799起,产品达到9361种。
新法案虽然赋予管理机关以强制召回权,但一直以来,美国的食品召回方式只是一种,即主动召回。主动召回模式鼓励企业诚信自律,勇于承认问题,在监管部门还没有下禁令时就发出产品召回令撤回自己的产品;在召回过程中与FSIS或FDA合作,主动提交问题报告要求召回缺陷食品,一般都能得到宽大处理。
欧盟:谁敢肇事就可能倾家荡产
文/姚艳霞
尽职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
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欧洲发生了一连串的食品安全事件。先有比利时戴奥辛污染食用油事件,后有1996年缘起英国弥漫整个欧洲的疯牛病和口蹄疫等事件。
欧洲的食品安全亮起了红灯。为此,2000年1月欧盟委员会了《食品安 全白皮书》,提出了成立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的建议。2002年2月,食品安全局正式成立。
食品安全局不是一个政策的制定机构,而是一个科技咨询机构。它具有独立性,不受欧盟委员会、欧盟其他的机构和成员国的管理机构管辖,独立开展工作。负责对各成员国国内和成员国之间及第三国进口到欧盟的食品的安全性提供科学意见。范围涉及动、植物健康,动、植物保护,食品生产、动物饲料、食品标签的使用等方面。并与成员国国内有相同性质的机构建立工作网络,通过这个网络对成员国进行工作指导。
食品安全局的建立无疑完善了欧盟的食品安全监控体系,为欧盟对内逐渐统一各种食品安全标准对外逐步标准化各项管理制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欧盟还设有一个执行机构――食品和兽医办公室。欧盟委员会指定食品和兽医办公室负责监督各成员国执行欧盟相关立法的情况,及第三国进口到欧盟的食品安全情况。
1999年改革后,食品和兽医办公室的监督权限也在不断扩展。它的监督范围扩大到食品生产的每个过程,如对饲料和非动物源食品,甚至对有的收费标准也要监督。它可以用听证会和现场调查的方式对成员国和第三国进行调查,并将结果、意见报告给相关各国、欧盟委员会和公众。每年该办公室都有计划地到相关国家进行实地考察。
完备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欧盟的食品安全立法肇始于上世纪60年代,上世纪90年代后立法活动渐趋频繁。随着上世纪90年代末食品安全危机的激化,2000年欧盟在食品安全领域开始了空前的立法改造与提升活动,致力于构建更为严谨、高效与统一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这一法律体系涵盖食品“从农场到餐桌”的整个生产链条,包括与食品相关的诸多方面。
2000年欧盟公布了《欧盟食品安全白皮书》。白皮书用116项条款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制定了一套连贯和透明的法规,提高了欧盟食品安全科学咨询体系的能力。
白皮书提出了一项根本改革,就是食品法以控制“从农场到餐桌”全过程为基础,包括普通动物饲养、动物健康与保健、污染物和农药残留、新型食品、添加剂、农场主和食品生产者的责任以及各种农田控制措施等。
2002年欧盟颁布了第178/2002号指令,规定了食品安全法规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及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事项和程序。
欧盟《通用食品法》提出了5个基本原则:食品安全必须考虑整个食物链,涵盖从“农场到餐桌”全过程,将饲料也纳入食品安全管理范畴;风险分析是食品安全政策的基础;所有食品生产与经营者必须对食品安全负责;产品必须在所有食物链环节中具有可溯性;消费者有权从公共机构获取准确的食品安全信息。
从2006年1月1日起,欧盟实施了新的《欧盟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法规》。这项新的法规具有两项功能:一是对内功能。即所有成员国都必须遵守,如有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出现在欧盟市场上,无论是哪个成员国生产的,一经发现立即取消其市场准入资格。二是对外功能。即欧盟以外的国家,其生产的食品要想进入欧盟市场都必须符合这项新的食品法标准,否则不准进入欧盟市场。
到目前为止,欧盟已经制定了13类173个有关食品安全的法规标准。其法律法规的数量和内容仍在不断增加和完善中。
有效的追溯和标签制度
尽管有独立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完备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但欧盟的公民要求有关部门采取更为有效并可以察觉的方式保护消费者,以免不安全的食物影响到他们的健康。于是,有效的追溯制度和标签制度应运而生。
以欧盟牲畜追溯法律为例。法律开篇就做了最低限度的要求,即对动物进行标注和登记,并要求当动物在成员国间进行运输时,必须具备必要的健康证,在到达目的地时要接受目的地成员国的官方兽医检查。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疯牛病的影响,另行制定了有关牛群追溯的特殊规定,意在减少该病的威胁和提高消费者的信心。
欧盟一开始规定对所有的动物都要进行以集体为单位的登记,而在疯牛病危机后,则进一步要求对每一头牛都要进行登记。后来,这个规定也被延用到对绵羊和山羊的处理中。
至此,任何一只动物都可以从其出生开始追溯,覆盖对其的屠宰以及随后在食品供应链中任何一个处理环节。而食品和饲料产品及它们的成分,可以在任何一个环节中追溯到,包括生产、加工和分配。
2002年食品基本法的出台,使得这项规定得到进一步强化。欧盟于2002年首次对食品生产提出了“可溯性”概念,以法规形式对食品、饲料等关系公众健康的产品强制实行从生产、加工到流通等各阶段的溯源制度。2006年,欧盟推行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控制管理,对各个生产环节提出了更为具体、明确的要求。
在德国,食品的食物链原则和可追溯性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以消费者在超市里见到的鸡蛋为例,每一枚鸡蛋上,都有一行红色的数字。比如说:2-DE-0356352,第一位数字用来表示产蛋母鸡的饲养方式,“2”表示是圈养母鸡生产;DE表示出产国是德国;第三部分的数字则代表着产蛋母鸡所在的养鸡场、鸡笼的编号。消费者可以根据红色数字传递的信息视情况选购。
如果出现食品安全危机,也可以根据编码迅速找到原因。2010年12月底,德国安全食品管理机构在一些鸡蛋中发现超标的致癌物质二恶英,引起德国上下的极大关注。通过对有毒鸡蛋的追查,有关机构顺藤摸瓜将焦点快速锁定在了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施泰因州的一家饲料原料提供企业身上。这家公司将受到工业原料污染的脂肪酸提供给生产饲料的企业,才导致了其下游产业产品二恶英超标。随后,德国政府迅速隔离了4700个受波及的养猪场和家禽饲养场,强制宰杀了超过8000只鸡。
英国食品标准署对食品的追溯能力也在去年的克隆牛风波中得到展示。去年有媒体披露,一些英国农场主表示饲养了克隆牛及其后代,并将其牛奶和牛肉制品拿到市场上销售。由于公众对克隆动物食品还存在一些不同看法,特别是不少人在食用安全问题上存有疑虑。食品标准署很快查明报道中的牛是一头从美国进口的克隆牛的后代,并据此确认了其后代8头牛所在的农场,以及是否有相关奶制品或肉制品进入市场。这些结果公布后,公众掌握了相关事实,一场风波逐渐消散。
欧盟有关标签的立法始于1979年,其规定的共同标注要求适用于所有的食品物质。在随后的几年里,这个标签的立法框架被多次修改。
最后一次修改,规定在注明的成分中必须标注产品具有的可能引起过敏的那些成分,如坚果、牛奶、芥末、壳类动物和鱼类。
这个框架的决定为欧盟食品标签的立法提供了一些基本原则,即食品标签上标注的信息必须是合法且能被消费者理解,而不是误导消费者。例如,一种高脂肪、高含糖量和盐量的食品不得声称自身是补钙佳品或是具有其他营养价值。
害群之马的高昂代价
尽管欧洲拥有世界上最严格的食品安全制度,但也难免出现“害群之马”。不过这些“害群之马”会为此负出高昂的代价。德国二恶英饲料污染事件即是一个典型案例。
2010年年底,德国西部北威州的养鸡场首次发现饲料遭致癌物质二恶英污染,其他州相继发现受污染饲料。2011年1月6日,德国警方即调查位于石荷州的饲料制造商“哈勒斯和延奇”公司。7日,德国农业部宣布临时关闭4700多家农场,禁止受污染农场生产的肉类和蛋类产品出售。
此次污染事件是在没有消费者致病、致死的情况下检测发现的。官方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了污染更大规模扩散,说明风险分析和预警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避免了公众生命和健康受到更大损害。
篇10
验证的意义是什么
基于薛玉良多年从事食品安全法规标准领域的研究经验,他发现许多企业在执行ISO 22000标准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验证”的重要性,要知道,验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对食品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在演讲过程中,薛玉良首先为听众讲解了“验证”的定义,即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规定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文件中,注明了验证所需的客观证据可以是检验结果或其他形式的测定结果,也就为企业的验证活动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方向。
“只有了解验证的定义、目的与意义,才能从根本上把控食品安全,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有保障的产品。”薛玉良指出,对体系进行验证是为了验证控制措施的作用、保证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的绩效、追溯系统或沟通系统的有效性,而验证存在的意义就是确认策划的活动得以实施并按预期进行操作。预期的水平是否已经到达,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否正常运行,这些结果都需要通过验证才能得到。
在PDCA(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系统中,验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确保之前设定的要求与措施能够正确并准确地被施行。从这种角度来说,验证就相当于一把标尺,测量了行为的有效性。薛玉良还表示,“确认”与“验证”以及“监视”存在很大的区别。确认是操作前的评估,它的作用是证实单个(或者一个组合)控制措施能够达到预期的控制水平;验证是操作期间和之后进行的评估,它的作用是证实预期的控制水平确实已经达到;监视则是探测控制措施失控的程序。这三者进行的时间段有明显的差异,各自所起作用的倾向性也有所不同。
验证的策划与实施
在策划验证的过程中,验证的目的、方法、频次与职责应该是十分明确的,至少要达到以下5点要求:前提方案得以实施、危害分析的输入持续更新、HACCP计划中要素和操作性前提方案得以实施且有效、危害水平在确定的可接受水平之内、组织要求的其他程序得以实施且有效。
验证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包括内部审核、外部审核、现场检查、抽样测试、结果的评审、趋势分析等。具体方法的选用主要取决于需要验证的内容,例如为了验证追溯系统的有效性,可以采用追溯挑战的方法;为了验证终产品中食品安全危害是否处于可接受水平之内,可以采用投诉数据分析、针对性的取样检测、成品内部监测结果的记录评审等方法。应尽可能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需要验证的内容或目的进行交叉验证,以保证能够获得客观的验证结果。
除了单层次验证,还可以进行多层次验证,对简单的文件或者记录进行审核和评价,例如对CCP(关键控制点)、OPRP(操作性前提方案)记录的审核,包括趋势的分析、偏离的次数、纠正措施等;展开测量和评价活动以确保一个前提方案或一个过程在规定的参数范围内运行,例如收集环境微生物SWAB测试结果以确保清洁和消毒程序符合内部规定;评价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其他组成是否按策划运行,例如确定培训程序产生了预期的员工的行为的改进,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监视测量设备的校准等;开展内外部审核;实施现场检验;确保其他的指标如分析结果、内外部审核结论、和客户的投诉以评估体系是否按策划运行,是否需要实施变更;开展终产品测试以验证体系或某部分体系的有效性;通过评价验证结果和审核报告以证实完成了某一特殊步骤。以上措施都是在不同哟危从不同角度出发的验证评估活动。综合上述多种手段,最直接最可靠的信息来源还是内部审核和抽样分析的结果。
验证的要求
验证活动应该由具备必需能力的人员进行,当资源允许时,验证活动应该由不直接参与具体活动的人执行。如果资源不允许,也需要尽可能客观地进行验证。进行验证的频率也会相对有所不同,当然,首次验证都是在第一次生产运作之后,已确认是否能够达到要求,而根据企业自己的资源大小以及需要验证的内容来决定需要验证的频率。
涉及到来料以及外包服务的规范标准时,企业则需要建立来料和外包服务的规范,例如虫害,虫害一般会外包给杀虫公司,如果没有一个特定的虫害控制标准,就无法明确最终的控制虫害的效果。例如外包的物流公司,对产品有温度要求的时候需要有冷藏车,跟物流商签订合同时,就需要考虑到食品安全的有效性,这些规范的要求是否得到满足也应该验证。由此可以看出,来料验收标准需要与供应商达成一致,已经制定了某项标准,这个标准是否实现,验证的频率就要结合供应商自身的质量保证能力来制定。来料及外包服务的验证是基于风险这一因素来执行的,稳定则频率低,风险大则频率高。
验证活动的展开
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规定了食品安全小组应系统地评价所策划验证的每个结果。对单项验证活动的结果进行系统的评价,具体可见表1,这一活动可以由各部门分开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