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剂学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12 17:39: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药药剂学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药药剂学概念

篇1

关键词:中学计算机教学 概念教学

概念及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结合几年计算机基础教学体会,在概念教学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概念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概念教学中针对不同内容应该采取的对策。

概念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其实就是掌握概念并运用其进行判断、推理、实践的过程,以及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过程。因此,作为老师要时时把握"概念"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教学中学习并领悟其实质和精髓,达到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在概念教学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设计概念教学,在概念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并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展示概念背景,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在引入新的知识前,要仔细研究讲授内容,安排复习学生熟悉的知识,并适当引用实例,从而引出新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在熟悉的知识作为背景的前提下轻松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中,而避免因突然提出的生涩概念给学生带来困惑,适当展示新概念背景可以使学生沉浸于对新知识的期盼、探求的情境之中,积极的思维活动得以触发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以学习为乐趣,在获得知识时有一种惬意的满足感。

(二)创设求知情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表现在思考问题时,以敏锐地感知,迅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由此思彼"的联想,果断、简捷地解决问题。

我们在进行办公软件Office2000的教学过程中就格外注意进行"由此思彼"的联想。办公软件这一课程主要由Word、Excel、PowerPoint三个模块组成,在讲第一个Word模块时,我就为后面的模块学习打下了基础,让他们明白这三个模块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思想是相类似的。所以在详细介绍Word模块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后,我就引导同学借用Word摸块的操作方法去自学Excel、PowerPoint模块的内容,然后给以总结、比较。这样的安排使得同学们加强了印象,并能将所学的旧知识应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减轻学习难度。

(三)精确表述概念,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思维的准确性是指思维符合逻辑,判断准确,概念清晰。学习新的知识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掌握概念的内涵,然后才能正确的进行应用,所以我们在引入新概念时一定要注意排除摸棱两可、含混不清的现象,强调容易引起学生误解的部分。

(四)解剖新概念,培养思维的缜密性

思维的缜密性表现在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全面深刻地理解,对所学知识结构的严密性和科学性能够充分认识。在处理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引入实例,介绍背景,引申概念的外延。

二、概念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掌握概念教学的目标,处理好概念教学的发展性与阶段性之间的矛盾

概念本身有自己严密的逻辑体系。在一定条件下,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固定不变的,这是概念的确定性。由于客观事物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由于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因此,作为人们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明确概念教学的整体要求,作为基础知识核心的概念,教学时应达到如下的要求:(1)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2)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概念;(3)使学生能正确地运用概念。

因此,在概念教学中,要搞清概念之间的顺序,了解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时既要注意教学的阶段性,不能把后面的要求提到前面,超越学生的认识能力;又要注意教学的连续性,教前面的概念要留有余地,为后继教学打下埋伏。从而处理好掌握概念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关系。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演示、操作进行具体与抽象的转化以及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具体与抽象的转化必须加强直观,以解决概念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遵循学生学习概念的特点,组织合理有序的教学过程概念的引入要注重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

三、对不同的学生都应有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对策

(一)对待那些枯燥、难理解的概念采取淡化的对策

"淡化形式,注重实质",也就是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而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必须能像书本概念那样完整表述出来,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尽量减少这样的概念教学模式:通过一步步严密的程序教学,一步步的概括,然后按照书本总结出这句严密、枯燥、抽象的话语。

(二)对于抽象的概念应采取浅化的对策

在一些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概念,尽管教材给出了准确的定义,但是,这些定义的表述,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而这些概念往往又是非常的重要,准确理解这些概念又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对于学生由于当时认知能力难以接受的概念采取跨越的对策

概念教学除了关注概念本身的科学性外,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当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概念的抽象存在矛盾的时候,这时的概念教学,除了"浅化"之外,另一种处理方法,就是跨越。也就是回避,暂时不给概念下定义。

参考文献

[1]牟连佳,梁皎,等.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团

篇2

关键词: 英语语调 概念 重要性 策略

1.英语语调的概念及重要性

中国人常说“听话听声”,这句话很好地表达了语调的副语言学功能特性,即语调会对话语的整体性表达和理解产生影响。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肯尼斯・派克曾有一段非常经典的关于英语语调含义的描述:“通常听着对讲话者态度的兴趣大于其对所讲的内容―即这个句子是微笑着说出来的还是以嘲笑的方式说出来的。如果一个人说出无礼的言语,但是脸上和其声音都显示出微笑,其话语听起来可以感觉到是称赞;但一个人说的是赞美的话,但用的是不敬的语调,结果就是轻蔑性的。”(Pike 1945:22)因此,语调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下面就从语调的概念入手,探讨语调的具体功能。

“语调”是超音段音系学术语,指英语口语的音高模式。语调包括重音、音调、节奏、停顿等韵律特征(Halliday 1967)。Holliday从信息论角度提出英语语调三重系统概念:调群切分、调核位置、音调(Halliday 1967)。调群切分涉及语调单位的组成,以停顿/无声段作为主要的边界标记;调核位置涉及最凸显音节体现的信息焦点,主要通过音高、音强、时长等声学特征实现;音调体现音高曲折变化,不仅表示句法结构,而且反映说话人的语气和态度。下面具体谈谈语调三个方面与信息传递的关系。

1.1停顿位置

停顿位置不同会使听众产生不同理解,有时还可能产生信息歧义。一般来说,停顿在一个语调单位中有以下两个作用。

1.1.1强调

在句子“I went Beijing on Friday to visit a friend.”中,若无停顿,则是客观叙述一个事件。但若在句中插入一个或多个停顿,则加入说话人的主观态度,会给听者传递说话人有意强调某一部分的印象。例如:

①a. I went to Beijing on Friday || to visit a friend.

b. I went to Beijing || on Friday || to visit a friend.

在①a中,听者会感觉到说话人在强调去北京的目的不是游玩,而是探望朋友;在① b中,说者强调了去北京的时间和目的。

1.1.2区分句法结构

一般来说,书面语中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定定语从句主要通过逗号区分,而在口语中只能通过停顿实现。例如:

②a. I went to the cinema with my brother who likes horror film.

b. I went to the cinema with my brother || who likes horror film.

②a中,定语从句与先行词之间没有停顿,句法上属于限制性定语从句;而② b中,定语从句与先行词间有停顿,句法上为非限定语从句。两句在语义上有本质区别:前者指“我”有不止一个兄弟,此处说的是喜欢看恐怖片那一位;后者表示“我”只有一个兄弟,从句内容是补充说明。

1.2调核位置

说话人在口语中通常采用音高强调重要信息。在一个语调单位中,最重要的信息往往在音高上最凸显,这就是Halliday所讲的调核。调核位置不同传达信息的焦点就不同。一般情况下,调核位于一个语调单位的最后一个实义词项上。但有时对比重音(以区分同一系统内的其他词)及新信息重音会成为最重要内容,此时,调核就会落于语调单位内的非末尾处。例如(大写黑体字为调核):

①a. TOM likes to play soccer.

b. Tom LIKES to play soccer.

c. Tom likes to PLAY soccer.

d. Tom likes to play SOCCER.

① a意为“汤姆爱踢足球(我说的是汤姆,而不是其他人)”;① b意为“汤姆爱踢足球(汤姆爱踢足球,而不是不爱)”;① c意为“汤姆爱踢足球(汤姆爱踢足球,而不是爱看足球比赛);① d意为“汤姆爱踢足球(汤姆爱踢足球,而不是爱打篮球)。

1.3调型

英语的调型变化具有多种功能,可以标志句子类型,表示说话人态度,还可以传递篇章含义。

1.3.1句法结构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with rise with fall

statements √

yes/no questions √

wh-questions √

question tags √ √

commands √

Interjections √

1.3.2语气和态度

升调总体来讲给听者的感觉是语气不够确定,未完待续;而降调通常给听者的感觉是语气肯定,信息完结。升调传达了不相信、揶揄、嘲讽等语气;而降调表达了完结、中立、冷漠等意思。

综上所述,语调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相同的句子由于语调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意义,语调使用不当会为中国英语学习者带来许多交流和理解上的障碍。然而,英汉两种语言差异悬殊,汉语习惯会给英语语调学习带来许多负迁移,这是中国学生英语语调学习的困难所在。汉语是声调语言,虽然也有句子语调,但语调趋于平稳,因此中国学生在读英语时就会读得语调过于平稳,缺乏“洋腔洋调”。再加上英语语调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领域,对于语调的细微差别及语调的形式和作用,即使是语言学家也无法达成共识。因此,英语语调学习一直是一个让中国英语教学者和学生困惑的问题,许多老师索性就采取了回避的策略。结果导致学生的语调知识十分匮乏,语调意识也十分薄弱,日常交际对话几乎清一色降调,就像背文章,没有明显的感彩。

因此,唤醒我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语调意识是十分必要的。针对语调的特征和作用,教师可以尝试使用以下教学策略传授学生语调知识,唤醒他们的语调意识。

2.英语语调的教学策略

2.1注意停顿的使用

应提醒学生在说话时注意停顿的使用。对于用词较简单的句子,可以延长暂停时间;如果想要强调某个词汇或短语,则可以在此设置停顿;对于较长的句子或复合句,建议学生可在句法分界线处予以停顿。开始阶段学生的停顿次数较多,随着英语水平的不断提升,学生的流利程度会不断提高。

2.2注意训练学生的重音意识

英语是一种“以重音计时的”的语言,这是英语口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注意训练学生在这方面的意识。提醒学生在英语口语和朗读中不应该把每个音节、每个字都吐得清清楚楚,而是应该注意达到重音之间时距相等的节奏效果,这是语言流畅、表达自如的基础。

2.3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语调意义

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语调意义,这种基本的语调意义是一切变异的基础。训练学生在真实口语交际中使用升降调传达意义,以及或褒或贬或中立的不同的情感态度,例如可以让他们就一句话通过语调的变化传达不同的含义和感彩。或者,对学生的真实交际对话在语调方面进行干预和评价。

同时,为了弥补没有真实口语环境的不足,教师应通过真实鲜活的交际语料唤起学生的语调意识,比如教师可以利用英文影视和英文歌曲这些很好的工具。如果学生有了语调意识,即使没有教师的陪伴,也可以通过自己感悟学习。

英语语调作为英语教学和学习的一个灰色地带,虽然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者足够的重视,但没有得到足够的探索和利用。因此,在语调方面,还有许多的科研空间值得广大教师和学者探索和挖掘。如果有人愿意在这一领域有所付出,必会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新课改;中职药学;教学实践;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232-02

随着国家新医改方案的实施,医疗卫生行业及相关的产业、人才结构等也面临着新的变化和调整,尤其是广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这给中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新课改精神,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药学实用人才,成为中职药学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职药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知识传授,忽视群体分析。中职学生群体具有很大的特殊性,教师在授课时往往只重视课堂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主体特殊性的分析:受职教规模扩大及普教学生人数剧减的影响,中职药学专业的学生入学门槛非常低,他们大多是初中成绩较差、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求学目标不明确,个人生涯规划能力低,其中不乏大量的问题学生,如来自单亲离异家庭、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留守家庭等等。另外,中职学生大多处在青春发育危险期,生理、心理的影响也一定程度上分散学生的学习精力,再加上中职学生学习压力不大,自己可以支配的业余时间较多,参加各种社团、志愿者等活动的热情也减弱了学生学习兴趣等等。对学生这些因素分析的不足,必然导致教师在讲课时往往只凭自己的经验或习惯一厢情愿地“满堂灌”,严重影响授课质量,导致学生学习效果差。

2.重理论灌输,忽视实践技能培养。对职业教育而言,新课改精神要求建立以学生能力为本位的新型教育模式,然而当前中职教学中,依然存在大量仅仅根据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来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现象,忽视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把知识的传授理解为只需学生死记硬背就行,基于这种观念下的教学模式必然与以培养医药经营和生产第一线人才的教育目标相悖,“唯知识,轻实践”的教学观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缺点,必须予以摒弃,转而树立以培养劳动实践技能为主体的教育观。

3.重专业培养,忽视学生德性养成。新课改确立“以生为本,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质量观,其中提出了加大对学生科技人文知识的培养,尤其是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医药卫生类学生最终的服务对象是人的生命,人命关天,“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应该是行业的最高宗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只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的德性养成教育,甚至有些教师责任心缺乏,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违规违纪行为不闻不问,或者简单地把问题推给班主任,只管教书,而不能做到育人。殊不知对学生的做人教育远比成才教育重要,这既是对学生的未来人生负责,也是对生命的尊重。只有培养“徳医双馨”的高技能医药人才,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4.重传统授课模式,忽视方法创新。在职业教育中,教师不用为了应付升学考试而绞尽脑汁、加班加点地辛勤工作,因此在授课时缺乏创新的动力,教学中习惯于采用按部就班的传统授课模式,讲课时简单说教、“满堂灌”,致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而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忽视了对学生发现、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薄弱。

二、新课改理念下加强中职药学教学实践的对策

1.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对学生的技能培养。新课改理念强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创造精神,“培养创新能力、提高专业素质是我国药学教育改革的着眼点和重要任务”[1]。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突出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三以一化’专业课程体系”,调整文化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实训课与理论课的比例,减少理论课学时,增加操作课、实训课课时,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塑造,引导、鼓励学生多到医院的药房、药店、药厂等生产服务一线参加锻炼,通过生产实践、社会调研等一线体验的方式掌握药品生产加工、分析、检验、调配、营销等基本操作技能,熟悉药品检验分析、制剂加工生产等工艺流程和生产设备的操作使用与维护。

2.优化课程结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改核心观念是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课程内涵发生了质的转变,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2]。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要进行革新,在兼顾教学大纲规定的必修和选修内容的基础上,将基础类专业课与其他有关专业课加以整合,厘清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条理性。如将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天然药化、药物分析、人体解剖生理学等整合为基础知识类模块,把药理学与临床药物治疗学、医院药学概要、病理学合并为专业知识模块,把药剂学、药事管理学、有机化学等整合为相关性专业知识模块,把医药企业经营与管理、药品市场营销等整合为实践能力模块。另外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取形式丰富的乡土教材、校本教材、特色教材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加大人文科技、心理健康、文明礼仪、就业指导等知识的比重。其次在教学体系上进行创新改革,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实验实训技能培训、学科成绩评定、专业群建设等方面系统地进行改革,突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高他们的药学专业素质,同时强化对学生的德性养成渗透教育、实践技能教育和就业力指导,提高学生参加国家卫生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

3.树立新的评价观,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在新课改的理念中,对学生的评价强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综合性评价与个体差异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等等,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1)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新课改提倡以服务学生为中心,因而教学评价应该围绕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服务展开,不仅突出对学生药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还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如学生是否有课堂预习的习惯、学生的实验实训作业完成情况安排得是否合理,教师的讲解过程是否清晰而易被学生理解掌握。同时要突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体具有前瞻性与计划性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的转变,提高学习效果,让学生学得轻松,思路变得灵活。此外,评价还要充分发挥道德评价作用,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良好的奉献社会意识。(2)突出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除了理论测试外,评价方式可以灵活选用,如加大平时成绩比重、根据学生课堂表现打分、布置学生对学科知识进行阶段性小结、技能操作测评、给学生赞赏与鼓励性评价、对学生做出预测性评价等等,通过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3)重视评价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二元化。过程性评价是以促进评价对象的内生性发展为根本目标,它不是简单地满足于对学生下评语或者定等地,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帮助学生实现自身价值,服务社会,促进学生创新与探究、实践与合作等能力的提高。结果评价是最终评定学生学习成绩优劣的重要手段,通过期末考试、考查等方式可以明显地了解学生是否掌握大纲规定的基本知识、原理,如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难点是否突破、教学重点是否掌握等等。实际教学实践中要坚持评价过程与结果的二元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季红,袁牧.药学专业教育中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09,(8):113.

篇4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学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连接中医临床与中药用药的桥梁,在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全面了解中药常用剂型的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术,培养合格的中药学专门人才。中药药剂学是以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药理等多门学科为理论基础的综合性技术科学,中药药剂学与各学科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和补充发展。为促进中药药剂学精品课程的建设我们建立了以中药药剂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包括三个基础和两条延伸共10门课程,具体结构见下图中医药基础理论和现代科学理论课程(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制剂分析),是中药药剂学研究的基础。中医药基础理论中辨证施治、复方用药、性味归经等指导中药药剂学的剂型的选择和质量标准的建立,中药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制剂分析等课程的教学指导了中药的提取、结构分析和质控研究;两条延伸一条体现了中药药剂学在临床应用中的发展,一条体现了中药药剂学与工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表明,以中药药剂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适合我院中药学学生的发展和国内人才市场的需求,使我院学生的考研率和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全校领先水平(2010年分别为31.5%和96.2%)。

    二、改革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授课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中药药剂学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除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外,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非常重要,包括针对具体药物和用药要求设计、优化提取工艺、处方,制备工艺以及对各种制剂设备的操作。因此,在理论教学上引入PBL教学法,采取“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小组讨论课堂讨论老师总结”的方式,同时将理论课、实验课和药厂见习三者结合起来,安排学生带着实际问题到工厂参观学习,观察生产过程,请技术人员作专题报告,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解决教学中难以阐述清楚的设备构造和操作难点问题等。实践表明,实地观察有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制备工艺流程等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促使学生主动为毕业后的就业积极作准备。我们在近六年对中药药剂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了两次较大的修改,减少了理论课学时,增加了实验课学时,设立了开放实验室,减少了验证性实验的内容,实践教学中采用了“单项实验技能训练加综合实训”的模式,在单项试验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选定几个中药品种进行制剂处方的设计和制备研究,安排学生利用开放实验室中的滴丸机、喷雾干燥剂、包衣锅、HPLC等设备完成制剂的处方筛选和质量评价,提高了学生参与制剂研发的整体水平。

    2.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于一体,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储存、传播方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强化效果。我们开发了《中药药剂学》多媒体课件,使各种中药剂型的概念更加形象具体,制剂设备的构造和运行更加直观,为学生提供了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通过进入药厂的生产车间拍摄录像,动态演示制剂生产车间、制剂设备操作、剂型的制备、包装等过程,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理论课中重点、难点,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工艺操作单元,如中药厂GMP标准的厂区、生产车间布局及各类中药制剂的生产流程,边播放视频边讲解,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为日后学生的生产实习奠定了基础。

    3.基于网络平台的互动式教学高水平的教学,离不开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网络化教学平台的构建可使教学资源数字化、多元化、信息化、共享化。因此,我们在已有精品课程平台的基础上,又构建了BB网络在线平台,教师通过将课堂授课内容上传至该平台,可实现面对面的音视频教学,学生可根据学习知识点掌握的情况自助安排预习和复习,通过平台的讨论区教师可以及时回复学生的问题,还可以组织多名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如针对难溶性药物姜黄素增溶方法的专题讨论: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按照预先分组通过阅读论着、查阅文献、结合实验结果,最终以小论文的形式于BB平台上,教师选择其中的2~3篇由学生在课堂上作报告,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有一定的帮助和启发。

    三、坚持教学和科研双管齐下,以科研提升教学、以教学推动科研

篇5

[关键词]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构建分析

[收稿日期] 2014-07-1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473362)

[通信作者] *董玲,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剂型给药系统研究,Tel:(010)64286245,E-mail:

[作者简介] 刘洋,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药物代谢研究,Tel:(010)84738629,E-mail:

口服给药是临床治疗的主要途径。口服固体即释制剂在服用后,都会经历崩解、溶出、溶解后吸收的过程,虽然中医临床最常用的汤剂以液体形式使用,但其中成分也多数通过吸收而进入机体发挥疗效。然而药物中成分吸收的过程需克服多重屏障才能入血后分布到组织器官而发挥作用[1]。基于药物成分在胃肠道的吸收主要受其溶解性和肠渗透性影响的观点,Amidon等提出了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BCS)[2]的科学框架。用BCS理论来预测药物在胃肠道内的吸收并确定其限速步骤,进而考察体外溶出试验与体内吸收的相关性,以此确定是否可对口服固体即释制剂进行生物等效性豁免,在国外监管机构中应用广泛[3],但其研究与分类对象常适用于单一成分的化学药品。

伴随全球回归自然、崇尚天然药物潮流的兴起,中药成为继化学药物、生物制品后最具发展前景的药物[4]。但目前中药生物药剂学的发展相对缓慢,国内外与中药相关的BCS研究亦较少。已报道的有关中药的BCS实验性研究,其对象为中药内含单体成分[5-6],并未将中药多成分复杂环境的影响纳入到研究之中。考虑到中药多成分属性,前辈学者提出了“中药成分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7]、“中药组分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8]等概念,前者从单一成分具体研究点方面提出见解,对中药BCS研究有一定参考意义,而后者虽以中药整体开展BCS研究,但仅对中药组分及组分性质的评价指标“离散度”重点阐述,而将中药的本质多成分体系落实到BCS分类的内容涉及不多。

总体而言,现有中药领域的BCS研究尚无明确的学术思想、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本研究在前期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索[9-10]的基础上,借鉴BCS的科学框架和分类要素,按照中药多成分复杂体系的特点,构建属于中药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从中药多成分吸收角度提出相关的学术思想、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1 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MMBCS)的构建

1.1 构建背景及可行性

1.1.1 中药的多成分本质属性

除了中药一类新药外,无论是单味中药材还是中药复方,临床过程的本质是多成分对机体的综合作用,因此中药本身为多成分体系。中医理论下,众多学者就多成分物质基础临床疗效的阐述,提出了“证治PK假说”、“中药复方霰弹理论”、“直接物质基础”、“功能组分”、“‘一二三四’广义成分论”等多种理论和研究方法,为多成分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1]。现代医学生物学理论下,中药多成分显效研究由经典的拆方组方研究方法、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等方法发展延伸到分子生物学、代谢组学等领域,并从不同维度完善和发展[12]。而多成分药物研究[13],尤其是多成分药物代谢研究的兴起[14],除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被揭示外,更注重将具体的每一中药成分置于多成分环境中开展研究,并注重因成分间相互影响所引起的临床疗效表达和作用机制阐述。同时,亟待解决的多成分体外实验与吸收代谢后体内靶点的相关性问题,多成分到达靶点治疗的动态过程及成分靶点配伍和靶点分布问题,都需要以多成分为整体开展研究。

1.1.2 中药BCS研究的难点

虽然BCS被广泛应用于化药的研究,但中药的特殊性在于每种中药成分处于被其他成分影响的多成分环境中,受其他成分影响可能改变其溶解性和渗透性。在多成分环境下,溶解性和渗透性一旦改变,化学成分的BCS归属也随之改变,显然化药的BCS不完全适用于中药。同时,由于中药区别于化药的特殊性与其多成分的复杂性,及由此引起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等问题,更使得研究工作量大、周期长、投入多,均为中药进行BCS的研究带来诸多困难。

1.1.3 构建的可行性及意义

作为多成分属性的中药,其口服吸收进入机体的基本过程与化药并无差别。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是其所含的化学成分,除直接作用外,口服吸收进入血液而发挥疗效的成分众多,但中药成分吸收的本质属性是成分的溶解性和渗透性,而多成分环境下的中药成分溶解性和渗透性变化是可测的。由此提示构建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是可行的。

借鉴化药BCS理念、方法和技术,开展符合多成分特点的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的研究,不仅可对中药口服吸收性质进行系统科学地论述,也可揭示中药多成分环境下的作用特点、规律及其疗效机制,为阐明中药科学问题提供参考和支持。

1.2 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CMMBCS)的概念及特点

1.2.1 概念

本研究锁定中药多成分吸收相互影响的科研方向,首次提出“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MMBCS)”,它是指中药口服使用时,根据其内含成分的水溶解性和肠渗透性,对中药进行分类的一种科学框架或方法。

1.2.2 特点

由于药物在模拟肠道环境不同释放介质中的溶解度及其溶出度间有直接的关系,根据溶解度即可预测药物的溶出度性质,故在生物药剂学研究中可有针对性的开展溶解度和渗透性2个指标的研究。鉴于中药为多成分复杂体系,CMMBCS研究分为定性和定量2个层次进行:在多成分环境下,在定性锁定可吸收成分的基础上,定量测定可吸收成分的水溶解性和肠渗透性数据从而进行科学归类,同时通过建立溶出度和溶解度的关联关系而完善CMMBCS。

BCS的分类归属是单一成分在不受其他成分影响的环境下测定的,而可依据溶解性和渗透性分类的不止是单成分,还包括多成分。CMMBCS的分类归属是由其自身性质和所处多成分环境共同决定的,既要考虑成分自身的溶解性和渗透性,即BCS分类归属,还要考虑成分自身受其他成分影响(比如:增溶、外排转运蛋白抑制或诱导)而造成的溶解性和渗透性变化,即CMMBCS分类归属,这也是CMMBCS与BCS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本研究将化药BCS的单一成分研究层面,扩展到中药多成分层面;将中药由多成分研究层面,扩展到中药整体研究层面,这也是CMMBCS突出特点及优势之处。

2 CMMBCS研究思路与方法

2.1 多成分环境下CMMBCS研究

2.1.1 理论基础

2.1.1.1 围绕BCS的吸收研究为核心 BCS在生物药剂学的研究范围中指向药物吸收,并通过影响药物吸收的溶解性和渗透性2个主要因素将药物进行科学分类。CMMBCS贯彻BCS以吸收为核心的分类理念,同时结合中药临床疗效实际,按照中药多成分复杂体系的特点,以“溶解性”和“渗透性”作为实验内容和数据依据。

2.1.1.2 口服中药产生疗效时的归类基础 口服中药疗效的表达,是多成分通过多途径作用后的效应叠加,其中有吸收入血后被运载到效应部位发挥疗效的成分,也有作用于肠道菌群、刺激肠道免疫应答、物理作用刺激肠道功能变化显效等不吸收情况而发挥疗效的成分。故对中药疗效物质基础的认知,应建立在中药成分消化道吸收归类基础上,需将成分归类为消化道吸收部分和不吸收部分2类情况。

口服中药产生的疗效,可以通过药效学实验进行系统研究,即使有些药效的具体分子机制不明,但药效产生的具体部位多很明确。针对于某种疗效,作为药效物质基础的化学成分发挥作用可分为3类情况:一是药效完全由消化道吸收成分到达作用部位后起效,如川芎中消化道吸收后进入中枢神经系的成分;二是药效完全由不吸收成分通过肠道免疫应答、菌群影响和物理作用而起效,如黄芪中消化道不吸收的成分;三是药效源于吸收成分到达作用部位与不吸收成分的肠道内作用叠加,如桑叶中黄酮类吸收成分降糖,多糖、生物碱等不吸收成分抑制α-葡萄糖苷酶降糖的作用叠加。

2.1.1.3 多成分背景下BCS研究 BCS目前在化学药物研究工作开始前的单一化合物结构清楚,不必进行定性研究的重复性工作,其应用主要以定量研究数据作为生物药剂学分类的依据。而由于中药的多成分属性,在研究工作前期,中药中多成分结构未知,故而确定CMMBCS研究中应以吸收与否为界,分别定性研究吸收成分与非吸收成分,然后再对吸收成分的吸收程度定量研究。

此外,在定性研究时,所面对的中药成分有些是先代谢再吸收、或者代谢与吸收同时进行的动态过程,而且还要面对多成分环境下其他成分对于消化道转运蛋白及肠壁细胞内代谢酶的竞争性抑制、诱导等情况,所以在吸收研究时还要充分考虑代谢对吸收的影响。

2.1.2 研究方法

对于中药这样一个复杂系统而言,单独对有效成分研究则脱离了复杂体系这一主体,对整体进行研究则不容易分清主次,将复杂体系中非线性规律部分降价、降维为线性规律研究,多个线性规律的综合研究与分析有助于对复杂体系的认识[15]。因此,中药研究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和由一般到普遍的思路进行研究,宜由复杂系统的基本单元再到高层结构递进式研究[16],故对中药疗效机制等研究应在单一具体成分准确认知的基础上,以多成分为整体进行研究。

本研究创新性提出采用“多成分层次差异比较法”,首先对多成分中的主要单一成分开展生物药剂学主要参数中的溶解度、溶出度和渗透性研究,并进行分类归属,作为底层基础研究;进而将其置于多成分环境中进行实验,通过多成分环境中目标化合物的定性锁定、定量测试和数学分析,开展多成分环境对这些参数的影响研究,并进行分类归属,作为顶层研究;最后对每一单成分在“多成分环境”中的变化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底层与顶层差异变化的数据特征,作为中间层分析而阐述中药的科学问题。通过“多成分层次差异比较法”研究并构建数学模型,从单一成分固有性质到多成分环境下变化的数据中挖掘出中药生物药剂学的本质特色属性,评价中药成分吸收情况,明确吸收受限成分的影响因素,提出改善方向,并证实成分配伍影响吸收的趋势。

2.1.3 多成分CMMBCS具体框架

2.1.3.1 多成分环境下单成分分类基础框架 针对于具体单一成分,在多成分环境下,除成分自身溶解性和渗透性外,充分结合多成分环境造成的溶解性和渗透性各自提升度为分类基础,以经典四分相限图表示(图1)。该框架的构建为下一步的理论构建与研究奠定基础,此外为了长期积累数据的实验方法一致性,CMMBCS采用相应的数据采集实验技术如体外溶出试验、在体实验等,期待未来通过数据挖掘,界定溶解性和渗透性的具体量化标准。

图1 多成分环境下单成分分类基础框架

Fig.1 The basic framework of single component in multicomponent environment

2.1.3.2 多成分CMMBCS理论研究框架 整体结合单一成分固有性质,研究中药多成分吸收代谢的生物药剂学属性,以阐述中药疗效产生的影响因素;单一成分的固有性质(BCS归类)如在多成分环境下发生变化而表现综合性质(CMMBCS归类),就使吸收进入机体产生疗效的物质基础发生变化。而多成分显效也不只是各单一成分的疗效简单叠加,可能还涉及因吸收代谢变化而形成的吸收后配伍比例组合,从而实现更复杂的疗效呈现。在理论基础及“多成分层次差异比较法”指导的前提下,提出多成分CMMBCS的理论研究框架(图2)。

图2 多成分CMMBCS理论研究框架

Fig.2 The CMMBCS theoretical research framework of multicomponent

在理论研究框架中,CMMBCS-Ⅰ及BCS-Ⅰ的所指都为:溶解性高、渗透性高的成分;CMMBCS-Ⅱ及BCS-Ⅱ的所指都为:溶解性低、渗透性高的成分;CMMBCS-Ⅲ及BCS-Ⅲ的所指都为:溶解性高、渗透性低的成分;CMMBCS-Ⅳ及BCS-Ⅳ的所指都为:溶解性低、渗透性低的成分。

2.1.4 研究内容

多成分环境下中药成分的BCS属性通过溶解度、溶出度及肠渗透性实验进行研究,采集平衡溶解度、特性溶出速率、有效渗透系数(Peff)、药物最大吸收量(MAD)和吸收百分率(Fa)等关键参数的实验数据并构建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总体步骤为:首先展开单一成分实验,对基础数据进行采集,研究单一成分环境对目标成分的影响;进而加入其他成分建立多成分环境,研究多成分环境对目标成分的影响;第三步,进行单一成分在药材中多成分环境下的实验,研究单味药材对目标成分的影响;第四步,进行单一成分复方制剂中多成分环境下的实验,研究复方环境对目标成分的影响。通过这种分层递进式研究进一步明确目标成分相关特性是否影响目标成分在机体内的吸收,进而可以从单一成分固有性质到多成分环境下变化的数据中挖掘出中药生物药剂学的本质特色属性。

2.2 中药整体CMMBCS研究

2.2.1 中药整体性研究内涵

CMMBCS对中药整体性研究是以中药多成分环境下BCS属性的变化及规律系统研究为基础,充分利用多成分环境下CMMBCS研究理论与结果,将中药及复方作为一个多成分集合体进行BCS整体性研究。

2.2.2 研究方法

多成分层次差异比较法实际上仍是在单一成分研究的基础上再对其多成分环境下的特性和规律进行研究,依旧是自下而上的研究模式,是针对中药复杂环境而采用的研究方法。而中医药理论提倡整体观念,中药复方则体现了中药配伍的整体性,遵从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和由一般到普遍的思路,最终仍要回归到以中药或复方为整体的研究中去。因此,本研究亦采用了“中药整体CMMBCS研究方法”,建立中药代表性目标成分、多成分背景下目标成分、复方整体3个层次的CMMBCS研究体系;利用数学建模方法,探讨建立中药代表性目标成分、多成分背景下目标成分、复方整体3个层次之间的内部规律,从而建立CMMBCS预测模型。

2.2.3 研究内容

中药整体性研究涉及中药多成分间接溶解度研究和中药多成分肠渗透性研究两部分。中药多成分间接溶解度研究方法是将复方中各味药材及复方整体提取物制成制剂,采用整体IDR(特性溶出速率)实验方法对上述药物制剂中所有可检测成分进行整体实验研究,进而对中药中所有可检测成分的溶解度高低进行间接判定。中药多成分肠渗透性研究方法是将中药提取物作为整体,进行大鼠肠渗透性研究,可以间接测定中药中所有可检测成分的渗透性,采用相关性分析和Mahalanohis距离等方法,从CMMBCS角度,同时结合成分定性及定量结果,筛选出中药征指标性成分。针对上述确定的中药特征指标成分,建立中药整体CMMBCS吸收特征,从CMMBCS角度,为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依据,阐述中药复方配伍的合理性。

3 小结与展望

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CMMBCS)考虑到以溶解性和渗透性分类的不止是单成分,还包括多成分,将化药BCS的单一成分研究层面,扩展到中药多成分层面;此外,因多成分间代谢相互作用,在研究吸收的同时兼顾代谢的研究,这是该理论研究的特色所在。通过中药中多成分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如某一或某几个成分对环境中其他成分溶解性或渗透性的提升或抑制,可进一步考察其吸收或代谢的内在规律及作用机制;考虑到中药“黑箱”内部的复杂性,以中药多成分本质属性为切入点,进而将中药整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特征性指标监测,可考察药材质量,也为阐释中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中药研究工作庞大而繁杂,多学科知识交杂应用,需要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及研究人员多种观点的交流碰撞,作者在此提出观点,望与各界专家学者交流探讨,不断丰富与完善中药的科学内涵,共同推动中药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芸霞,彭成.中药口服吸收屏障研究方法[J].中药与临床,2010,1(3):55.

[2] Amidon G L, Lennerns H, Shah V P, et al.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a biopharmaceutics drug classification: the correlation of in vitro drug product dissolution and in vivo bioavailability[J]. Pharm Res,1995,12(3):413.

[3] 张宁,平其能.口服仿制药生物等效豁免体系构建探讨[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9(6):543.

[4] 彭恩兰.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思考[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24(1):85.

[5] Zhang J, Liu D, Huang Y, et al. 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and intestinalabsorption study of apigenin[J]. Int J Pharm,2012,436(1):311.

[6] Smetanova L, Stetinova V, Kholova D, et al. Caco-2 cells and 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BCS) for prediction of transepithelial transport of xenobiotics (model drug: caffeine)[J]. Neuro Endocrinol Lett,2009,30:101.

[7] 平其能.中药成分的胃肠转运与剂型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21.

[8] 刘丹,郁丹红,孙娥,等.中药组分与组分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构建[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9):2997.

[9] Li H, Dong L, Liu Y, et parison of two approaches of intestinal absorption by puerarin[J].J Pharmacol Toxicol Methods,2014,25,70(1):6.

[10] Li H, Dong L, Liu Y, et al. 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of puerarin and comparison of perfusion approaches in rats[J]. Int J Pharm,2014,15,466(1/2):133.

[11] 徐彬.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概述[J].医学综述,2014,20(1):126.

[12] 李花,陈玉文.中药有效成分辨识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14,23(5):3.

[13] Keith C T, Borisy A A, Stockwell B R. Multicomponent therapeutics for networked systems.[J]. Nat Rev Drug Discov,2005,4(1):71.

[14] 刘洋,翟华强,赵保胜,等.多成分药物代谢学术思想在中医临床药学研究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7):1335.

[15] 张伯礼,王永炎.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J]. 中国天然药物,2005,3(5):258.

[16] 王耘,史新元,乔延江.中药复杂性研究的内容与方法[J].中国天然药物,2005,3(5):262.

Construction of 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LIU Yang, WEI Li, DONG Ling*, ZHU Mei-ling, TANG Ming-min, ZHANG Lei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102,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compon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concepts, methods and techniques of 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BCS) in chemical field, this study comes up with the science framework of 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MMBCS). Using the different comparison method of multicomponent level and the CMMBCS method of overal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study constructs the method process while setting forth academic thoughts and analyzing theory. The basic role of this system is clear to reveal the interaction and the related absorption mechanism of multicomponen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also provides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drug research.

篇6

[关键词] 自主学习;药学;学习方法

[Abstract] Autonomous learning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which puts initiative of the students as intrinsic motivation for learning, which can make the students construct knowledge, understand knowledge with active attitude. In recent years, self-directed learning has been appli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fir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harmacology, pharmaceu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medicine component analysis, chemist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natural medicinal chemistry, pharmacology, pharmacognosy, chemistry and drug treatment, which gain good effects. Students can form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with positive attitude by self-directed learning, which can be used in related disciplines of pharmacy.

[Key words] Self-directed learning; Pharmacy; Learning method

知识的传授是有限的,而学习能力的延伸是无限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教育的任务应当由传授学生知识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转变。自主学习重视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教师预设案例及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学生培养的新型学习方式,在药学[1]、医学[2-3]、民族医学[4]、英语[5]等专业广泛应用,逐渐受到各大院校的认可。本文将总结自主学习在药学中应用的成功案例,以期为该方法在药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1 自主学习在药学领域的应用

1.1 在中药学中的应用

为避免在中药学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改变“填鸭式”教学,李海燕等[6]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逐步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在讲授每章概述内容时,强调共性内容,然后在学习具体药物时,只需掌握共性以外的个性特征,向学生传授学习的方法,切实做到“授人以渔”;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圈,增加历史典故以及经典医案,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适当引入病例,通过分析病例,促使学生将所学的中医基础、中医诊断等知识结合起来,温故知新,增强自主学习兴趣;充分利用中药标本和校园药圃,让学生鉴定药材,学以致用,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何世民等[7]强调中药学的教学方法应当与时俱进,认为自学与网络教学是“实地现场教学”模式强有力的补充,建议将中药学中较为次要和简单的内容,采用教师布置自学要求和思考题,依托课程中心和网络课件引导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教学,该项改革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舒树苗等[8]在课堂教学环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帮助学生制订学习方案、确定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方法实施自主学习;在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开设创新性实验并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安排实训教学环节;合理规划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进行社会实践并撰写实践总结,保证自主学习的顺利开展。同时,建议应当设置与自主学习相应的质量评价标准(如学习能力)和评价方法(如形成性评价)。王君明等[9]建议以问题为基础,在发现、提出及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提出将课堂多样化,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动性。

1.2 在中药炮制学中的应用

窦志英等[10]在中药炮制学理论教学模式的改进中,强调将学生作为认知主体而不仅仅是教育对象,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也要体现广泛性和综合性的问题,营造师生研讨的氛围来保证课前设计的质量,并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情景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理念及原则方面,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思维、批判性思维及创新意识。做好课后教学工作以完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树立了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薛海萍[11]创设了中药炮制学虚拟实验室,使学生可进行模拟实验操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3 在中药药理学中的应用

王晖等[12]采用启发式教学,根据中药功效主治让学生自己分析判断药物可能的药理作用,并引出药理作用可采用什么方法证实等问题,并采用PBL的教学法增加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自主查阅书籍和文献等,设计实验方案,全班集体讨论,确定最终方案。通过这两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效果。方晓艳等[13]在教学过程中,统筹教材,突出重点,采用求异、求同不同方法比较药物间药理作用,并将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主治相互渗透、中药药理与现代药理的相互比较,以期能提高大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4 在药剂学及中药药剂学中的应用

杨文婷等[14]在药剂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知道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自主建立处方分析题库、设计工艺操作单元的磁贴、注重学生的自我总结和反思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并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对专业前景的展望、培养自信的态度、公开地鼓励表扬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章圣朋等[15]在理论教学方面,注重新课导入方式、突出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实验教学方面,加强设计性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并建立模拟药厂,提高学生感性认识,缩短实验室教学与生产实践之间的距离;在实践教学方面,学生可自主选择高校研究所、药剂科室等单位实践,关注学生个性化教育,为提高药剂学教学质量提供思路。徐静[16]在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17]结合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潘雪英[18]建议在备课时,对于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知识,要相信学生,引导学生自学;对于新旧知识有直接联系的,采用迁移类比的方式,诱导学生自学;而对于难以理解或不易接受的,采用动手操作、演示等方式,指导学生自学。张荷兰等[19]在药剂学中实施小组自主学习,建议应当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和基本的合作技能;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以利于有效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同时需要学生具备具备阅读、理解、归纳以及自制等学习能力。

国大亮等[20]从知识、情感、能力三方面剖析了教学设计的要素,诠释教学设计对中药药剂学教学活动的指导作用,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张继芬等[21]借助Moodle平台,将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引入中药药剂学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团队合作、学习探究和知识创新能力,实现高质量的教与学。时军等[22]在中药药剂学教学实践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新课引入采用日常实例、背景知识或已学知识,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图片、动画等辅助作用帮助同学们理解抽象概念,将重难点知识详细讲解,课后注重自学辅导,培养探索与创新能力,使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

1.5 在中药制剂分析和中药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邵晶等[23]通过问题预设、案例讨论分析、热点问题追踪、专题项目设置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前准备并引导学生按照正确方向进行自主知识构建,综合自主学习过程学生的参与程度、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对学习结果进行考核,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引入竞赛机制。所建立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创新性,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为达到期望的效果,要求教师在问题及案例的设置时,应当与科技进展和前沿相联系,并考虑其针对性、准确性、实际性、合理性及与专业的相关性、与其他专业的连贯性等。

1.6 在中药化学中的应用

徐暾海等[24]在自主学习模式与理念的应用、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程序的安排、作业的设置、教学形式的选择以及参考文献的推荐等方面,调动学生有效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将概念知识转化为操作技能、把陈述性知识内化为操作性知识的能力。魏娜等[25]在中药化学的教学中,将课程讲授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分析比较醌类、黄酮、苯丙素类的结构及性质,找出相似性与差异性;第2阶段从生源途径的共性上理解萜、三萜、甾体的结构特点;第3阶段则是生物碱类独立讲解。通过规划合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为更好地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刘浩宇[26]采用情景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等方法,使学生逐渐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求索,从学习知识转变为学会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李文军等[27]在中药化学中开展“以三棵针为原料提取盐酸小檗碱”、“复方丹参片中丹参提取工艺优选”等本土化、科研事例等案例,在案例的分析、思考、讨论、交流、报告撰写过程中,使中药化学的教学贴近社会,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1.7 在天然药物化学中的应用

韩维娜等[28]注重理论教学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尝试运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和双语教学,并强调实习教学和实验课教学的重要性,建立了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实践教学为平台的教学方法,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由于不同院校教学条件、教学内容等存在差异,在借鉴过程中应当注意灵活变通,切不可生搬硬套。刘可越等[29]在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中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发展自主学习技能的教学模式时,为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新型教学环境,运用PBL教学法[30]和双语教学方法,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8 在生药学中的应用

钟世红等[31]深入挖掘生药学课程特色,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课题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改进实验课教学、改进见习模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乐学、善思,调动学生的主动作用,鼓励其主动发展,以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推进教学改革的实施。

1.9 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邓海山[32]在理论课教学中,首先创设一个复杂而有意义的情境(问题、实物、图像、活动、语言、原有知识及相关背景),并寻求解决之法;然后引导学生在已有答案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增强学生对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迁移能力;最后,让学生对所获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总结、反思,培养学生的反省认知能力。在实验课教学中实施开放式、设计性实验教学。课堂之外,构建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建立自适应测验系统,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提高。通过构建分析化学课程的自主学习体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1.10 在药物治疗学中的应用

吴昊姝等[33]针对药物治疗学的教学目的,将课程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采用教师教授总论章节并结合药物治疗实例进行讲解,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第2阶段采用让学生自由组团,开展文献调研、综述写作、PPT 制作及展示、课堂讨论等多种个性化教学手段,由教师和学生一起综合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知识运用和团队协作能力,并根据自主学习和考核特点,建设具有网上互动和评价功能的课程网站,促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增强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2 展望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主动性为学习的内在动力,为实现“教学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教”得有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大胆创新,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融合使用、合理调配,形成完善的方法和质量评价体系,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最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在药学中的成功应用,为其在药学及相关学科的进一步推广积累了经验。随着药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成果的不断累积,如何将现有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的升华,则是今后应当关注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雷英杰,丁玫,刘玉明.元认知理论指导药学本科生自主学习的研究[J],药学教育,2013,29(4):14-16.

[2] 周钰,牛相来,霍新慧.针灸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3):107-108.

[3] 邓华菲,马莹煊,姚芳,等.校园网络环境下的病理生理学自主学习模式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1):37-40.

[4] 乌孜土尔克?巴格拉西,李军,关素珍,等.新疆不同民族医学生学习动机、自主学习能力及影响因素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5,38(4):520-523.

[5] 刘瑾.元认知策略在中高职新生英语口语课堂上的应用[J].药学教育,2015,31(1):62-66.

[6] 李海燕,王倩.在中药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07,2(5):102-103.

[7] 何世民,郭忻,汪文娟,等.中药学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刍议[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6(2):18-20.

[8] 舒树苗,张瀛予,方玲.浅谈中药学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173-174.

[9] 王君明,崔瑛,王辉,等.以自主学习为导向的中药学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8):129-130.

[10] 窦志英,王晖,王艳,等.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中药炮制学理论课教学模式[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 12(22):84-85.

[11] 薛海萍.虚拟中药炮制学实验室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10(22):60-61.

[12] 王晖,陈艳芬,龚梦鹃,等.在《中药药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与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4):330-331.

[13] 方晓艳,王灿,苗明三.以自主学习为导向的中药药理学教学方法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9):1439-1440.

[14] 杨文婷,乐薇,吴士筠,等.以学生为中心的药剂学教学模式探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5):66-67.

[15] 章圣朋,鄢海燕,李丽华,等.浅析药剂学教学改革与思考[J].广州化工,2014,42(22):214-215.

[16] 徐静.药剂学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结合案例教学法的初步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21):40-41.

[17] Miflin BM,Campbell CB,Price DA. A lesson from the introduction of a problem-based, graduate entry course: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views of self-direction [J]. Med Educ,1999,33(11):801-807.

[18] 潘雪英.浅谈药剂学的备课[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4):88-89.

[19] 张荷兰,陆鸿奎.小组自主学习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8):47-48.

[20] 国大亮,何永志,张艳军,等.中药药剂学教学设计的要素分析[J].药学研究,2014,33(9):544-545.

[21] 张继芬,陈章宝,张继琼.以Moodle网络课程教学平台为依托的大学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探究[J].药学教育,2014,30(1):42-44.

[22] 时军,周毅生,沈雪梅,等.中药药剂学启发式教学的认识与实践[J].安徽医药,2010,14(12):1524-1525.

[23] 邵晶,郭玫,余晓晖,等.《中药制剂分析》与《中药成分分析》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亚太传统医药,2015, 11(3):141-143.

[24] 徐暾海,徐M,桂海水,等.自主学习模式在中药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2011,27(2):39-41.

[25] 魏娜,康胜利,张小坡,等.中药化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海南医学,2012,23(11):135-136.

[26] 刘浩宇.中医药高职中药化学课程改革探索[J].中医教育,2009,28(2):65-67,84.

[27] 李文军,李旋珠.《中药化学》案例教学中案例的设计与思考[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36(2):87-89.

[28] 韩维娜,刘晔,刘科宇.《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实践策略的探讨[J].中医药导报,2006,12(2):91-92.

[29] 刘可越,杨耀防,车向新,等.基于问题的学习法在《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8, 19(9):2180-2181.

[30] Miflin BM,Campbell CB,Price DA. A conceptual framework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self-directed,lifelong learning in problem-based medical curricula [J]. Med Educ,2000,34(4):299-306.

[31] 钟世红,李羿,古锐,等.以自主学习能力为培养目标的生药学教学方法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1):23-24.

篇7

【关键词】中职教育 药剂学 教学体会

药剂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它的理论性、综合性、专业性和应用性都很强,同时也是中药、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在专业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对学生能否进行药物生产和调配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它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和突出性,它牵涉面广,专业性强,与生产实际联系密切。如何提高《药剂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如何在教学中增强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药剂学》教学工作者一直关注的问题。在《药剂学》教学中,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如何上好这门课,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体会如下:

1.提高教学质量,严把备课关

1.1 紧扣课程要求,结合生产实践进行备课

课堂教学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形式,要将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要位置,因此,要求教师本人要积极钻研业务,多看多研究多讨论。药剂学技术更新速度很快,教师要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课前认真备课, 将每一次上课都当作新课看待,将好的教学经验不断溶入其中,避免流于形式,炒旧饭,做到常备常新。然而,药剂学教材的更新速度总是落后于临床用药及新制剂的发展速度,这就要求药剂学授课老师,要经常查阅药典和文献,并与临床保持接触,积极扩充和更新自己的药剂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最新的药剂学研究进展。如我校现在所使用的是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版的《药剂学基础》,教材以2000年版药典为标准,而现行药典已经是2010年版,这就需要向学生进行说明和介绍,在制剂的生产和质量检查中也应以最新药典为标准;在教材绪论中没有介绍药品的有效期和失效期、批量和批号等,而在生产和生活经常使用的,可以作为课外知识添加进来。

2、拓宽教师知识面,增强综合知识能力

药剂学课程内容涉及化学、数学、物理、材料学、医学基础学科和临床治疗学等学科的知识,加之医院药师正面临职能的转变,从“以药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不再限于发药和调剂,而是指导合理用药和进行临床药物检测等[1],因此,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学习本课程的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数学、机械学和材料学的知识,如在介绍粉碎方法时使用的万能粉碎机、流能磨粉碎机等时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机械学知识;在介绍渗透压、冰点降低值时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在介绍药品包装材料时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材料学知识。在备课的过程中,也需要教师对相关的科目进行学习和掌握,俗话说:“要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求教师有综合的知识面。

2.优化教学内容,严把上课关

2.1 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热情

本学科上课伊始,即要阐明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前景,结合实际,实事求是,结合学生的就业需要, 向学生介绍药剂学的研究内容与医院药学、制药企业的密切关系, 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和关键性, 从而激发学习热情。

2.2 注重启发引导,提高课堂效率

在讲课方式上, 要注意启发式教学, 避免“填鸭式”灌注,巧妙使用课堂提问, 启发学生去思考, 尤其在引入新课时, 要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表面张力时, 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为什么清晨我们去公园玩时, 看见荷叶上的水珠是圆的?”“为什么撒落在地上的水银是球状的”, 通过这些现象,引入表面张力的概念,使抽象的问题变得简单易懂。在讲授丸剂的时候,可以问同学们亲手做过汤圆吗,汤圆是怎么制作出来的,这些问题的提出, 可以引起同学的极大兴趣,从而引入新课,效果非常好。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必要时可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例如:“有人说丸剂是一个古老剂型, 味、型都不如片剂, 应该淘汰, 你对此有何看法?”“为了方便服药和维持药效稳定,应该大量应用缓释剂,你怎么看”“为了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应该大力发展靶向制剂”等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和积极性。

2.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药剂学的技术更新换代很快,在上课时可以向学生介绍,药剂学从古代的丸、散、膏、丹、格林制剂到现代的片剂、注射剂、滴丸剂、控释制剂、靶向制剂等的发展历程,无不是不断创新的结果。天津天士力、西安杨森等大型药品生产企业的发展壮大,也是不断创新的结果。我国新药研究目前仍以仿制为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很少,基本上处于低水平重复,创新水平较低,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2]。这样,可从爱国情感上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鼓励学生大力发展民族药,积极创新新药。

2.4 合理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增加课堂趣味性

药剂学涉及到很多制药机械,学校不可能具备所有的制药设备,因此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制备集图片、文字、声音为一体的课件,全方位展示制药企业的车间设计、设备结构、工作原理、工作流程以及操作要点。如在讲解喷雾干燥原理时,可以播放喷雾干燥原理动画;在介绍片剂制备时,可以播放药厂制备片剂的过程;在介绍胶囊的全自动生产和半自动生产时,可以给学生播放全自动生产设备和半自动生产设备的生产设备,这样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用图、声、形象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制作幻灯片时,版面设计要层次清楚、条理分明、整洁美观、生动形象 ,不要随意插入一些与讲授内容无关的图片和动画,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备课时切忌照搬别人已制作好的课件,应根据自己对教材、对学生的理解,对别人已制作好的课件进行加工和处理,以逐步形成适应本班本校学生同时具有自己特色和风格的课件。

在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同时,要注重课堂示教及实物展示的作用。在讲解软胶囊和硬胶囊的区别时,可准备一定的实物,让学生通过看、摸、分解胶囊等方法来进行鉴别,在讲解丸剂时,可准备滴丸、蜜丸、浓缩丸、水蜜丸,让同学们从外形、气味、形状上进行区别学习。

3.理论实践两手抓,,培养实用型人才

3.1 加强实验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针对我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会使用会操作会维修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要求,突出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且药剂学实验操作性强, 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 还要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为了验证所学的理论内容, 强化对理论知识理解,在学习完相关章节理论内容后应及时进行实验操作,使学生能亲自动手参与制备制剂,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药物生产和制剂生产的兴趣。在实验课中, 要严格考勤制度, 对实验成绩评分,在学期考试时, 对制剂操作进行考核,使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实验课。

我校的药剂学期评成绩为:书面考试占总成绩 40%为宜,平时作业占30%,实验考试以平时实验考核内容为主占 30%, 其中实验操作过程 60%,实验结果20%, 实验报告 20%,实验操作不及格需重考。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应试的心理,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 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2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节

我校在注重学生药剂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培养和掌握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实践性环节。在课程设计初始就与实习就业科相协调,与药厂、医药企业、医药公司和药店等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利用寒暑假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社会实践,必要时可由老师一起带教,着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结语:药剂学作为中药制剂、药物制剂以及营销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其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质量以及我国药物制备的水平和质量。同时,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由课堂教学向“一体化教学”的转变,我们必须结合本校实际在药剂学教学中进行一些有益探索,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使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药剂学;教学改革;PBL教学法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多伦多的麦克玛斯特大学(McMasterUniversity)医学院首创[1]。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在西方医学院校中已经普遍实施。PBL改变传统教学的学习方式,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2],强调学生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讨论课是PBL教学法的一种应用形式,是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参与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途径。药剂学具有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广,既有抽象的理论知识又与生产实际联系密切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药剂学知识点多、难学难记,如果授课过程中教师仅采用平铺直叙的传统方式,学生很难掌握且容易感到疲乏。因此,应用PBL教学法,对授课内容进行设计,就某些重点剂型开展专题讨论课,有助于学生熟悉和掌握处方设计的理论依据、制剂质量标准、药物合理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基于上述情况,本校药剂学教研室根据PBL教学法指导思想,自2000年开始在本校药学本科生针对“固体制剂-片剂”这一章节开展了讨论课的教学尝试,收到了一定成效。

1开展背景

1.1课程设置在我校药学本科的课程设置中,药剂学作为学生实习前最后一门专业课程,安排在第4学年上学期授课。此时经过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药学基础以及文献调研能力。药剂学总的理论课学时为60学时,“固体制剂-片剂”这一章内容安排了时的理论课。1.2教学内容“固体制剂-片剂”这一章的学习要点是根据主药的特点以及片剂的剂型特点,选择相应的辅料种类和用量,确定制备处方、方法以及制备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具体实施

2.1选题在简单介绍了片剂的剂型特点和制备方法的基础上,布置学生进行3种不同类型主药成分的片剂制备,包括对湿热不稳定的药物、黏度较大的中药浸膏以及主药剂量小的药物。根据文献调研结果,针对各个药物的不同特点设计片剂处方,选择制备技术,确定制备方法,讲述所选处方和技术的理由以及注意事项,并予以文献和实验支持。同时为确保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作业的完成,提前向同学声明此次课堂成绩将以10%的比例计入期末成绩。2.2分组讨论首先由学生在3个课题中自由选择,按照所选的主药不同进行分组,而后以组为单位,查阅文献并进行小组讨论,集思广义,就每个主药选出3~4名同学制作PowerPoint幻灯在全班汇报。2.3课堂交流课堂交流是讨论课的中心环节,每组上台发言的同学讲述各自拟定的处方,阐述处方设计理由,确定相应的制备方法,如粉末直接压片、湿法制粒、干法制粒等,并阐明制备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主药及辅料的粒径要求,粉末混匀时的先后顺序,压片时对环境湿度、温度的要求等。发言完毕后,其他同学和教师可针对其方案提出问题和质疑,回答不出可由其同组同学代为回答。通过已有课堂反馈来看,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如制备维生素C片剂的同学考虑到硬脂酸镁可与维生素C发生化学反应影响其稳定性,因而不适合作为该片剂的剂使用,可以采用硬脂酸代替;有的同学给出了压制维生素C和中药银翘的复合片;还有的同学提出将主药进行环糊精包合以增加稳定性等。最后教师综合考虑学生的处方设计、提问和回答的准确性、发言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评分。2.4总结归纳在每一个主药的相关处方讨论结束后,由指导教师就其片剂设计中出现的闪光点和问题进行总结归纳。通过不同类型处方的比较,指出其主药特点和制备的注意要点,如对湿热不稳定的药物,可采取粉末直接压片的方法,但要注意粉体的流动性,以免造成片重差异;对黏度较大的中药浸膏压制成片时,要注意崩解剂的加法和用量对于片剂崩解和溶出的影响;对主药含量较小的药物要特别注意主药和辅料混匀方法,以免影响含量均匀度。对于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展现出的文献调研及独立思考能力及时给予充分肯定,以引导学生学习药剂学的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改活动。2.5实验验证结合本学科开展的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就其有疑义的处方进行验证,以纠正其处方设计中的问题或加深其对于片剂制备的掌握,通过实际效果的观察,97%的同学可以熟练掌握片剂制备技术,此成绩高于传统教学水平。

3教学效果

从课堂上发言同学的清晰思路,到提问同学认真的态度,都反映出大家对于讨论课的精心准备和热情参与。为了进一步了解PBL教学法的教学效果,笔者在药学本科2005级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0份,回收问卷60份,回收率100%。问卷调查的结果如图1。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PBL教学法持肯定态度,认为PBL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知识的实际运用。对近年来继续在校深造并曾参与过药剂学讨论课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也显示讨论课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深刻,且在药剂学的各个章节中对于片剂的掌握最为熟练。从良好的教学反馈上,笔者认为PBL教学法在药剂学中的应用具有如下作用和优点:3.1有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从传统式教学到PBL教学法,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到自觉的带着问题,结合教材和文献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和概括,形成了系统的知识框架,掌握了“片剂”这一剂型的相关知识,并初步了解了研发新的制剂所需要完成的工作。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即从直接由教材中领会科学知识的“教材直观”到掌握整体、彻底搞懂理论与实验疑问的“教材概括”[3],学生在学习教材后得到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有关知识的理性概括,从而也就灵活地掌握了科学的概念、原理和原则。对于药剂学这种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广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PBL教学法的运用,可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3.2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PBL式的教学有别于传统的以被动接受为主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站上讲台,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明显效果。备课不再是教师的专利,要达到在课堂上展示自己能力的目的,学生在课前要认真准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结合教材中关于辅料和制备方法的知识,提出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由于每个学生在讨论中都希望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辩论才能,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且力求说服对方,课堂讨论实际上成了一种知识和能力的竞赛,学生的学习热情明显被调动起来。3.3有利于教学相长PBL教学法中虽然鼓励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但教师仍然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相对于“单向传授”的传统授课模式,讨论课上与学生间积极的互动对教师也提出了挑战。新晨

为了上好讨论课,往往要在充分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翻阅众多相关书籍,只有具有广博的知识,才能在课堂上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样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篇9

关键词:药剂学;案例教学法; 实施过程

The Application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Pharmaceutics

Yang Wei

Abstract: In the present paper ,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which has been applied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Pharmaceu2tics is summarized. The procedure , form , example , existed problem and corresponding solution are introduced. The caseteaching method is a new teaching method which can establish a close contact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addition ,this method also helps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y ability of students. herefore ,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deserves to beadvocated because it meets the trend of the reform of current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Pharmaceutics;Case teaching method;implementation process

药剂学是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涉及面广、涵盖内容多、应用性强,既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又与实际应用、新兴技术紧密相连。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可掌握药物剂型和制剂的制备、生产、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理论和技能,为日后从事药剂的生产、销售、管理、临床用药奠定基础。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无疑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带来相当大的难度,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在药剂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法,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一、案例教学法的起源与概念案例

案例教学法最早于l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朗道尔(ChristopherColumbus Langdel1)创立。后来这一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在哈佛大学的法律教学和工商业管理硕士等专业教育领域的教学,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和内涵。

l919、1983年被称作案例教学法的推广期,此期间法学、医学、企管及许多专业教育领域都开始使用案例教学法。1984年至今,被称作案例教学法的成熟期,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许多专业教育,更受到以教学为专业的师资培育机构的高度重视。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作为师生互动核心的教学方法。

总之,案例教学法指由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回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习者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习者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

药剂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而案例教学法最大的优点就是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药剂学教学实践中如果能有针对性地、灵活地应用案例教学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学科的不同,在药剂学教学中案例的涵义可能更加广泛,包括与药剂学相关的各种实例。

下面我以讲授药用辅料的重要性为例讲解案例法在中专药剂学中的实施过程。

1.选择案例

课下教师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等材料收集药用辅料的相关案例及相关知识。并要求学生提前几天预习相关章节知识,收集相关材料。我收集的比较典型的案例有:1937年美国磺胺事件,鱼腥草不良反应事件,齐齐哈尔制药二厂的亮菌甲素事件。

案例1:1935年生物学家格哈特多马克发现了磺胺的抑菌特性,随后各种磺胺制剂如片剂、胶囊剂等相继问世。但在面对儿童这一特殊患者群时却缺乏一种口感好、易于服用的剂型。针对这一需求,1937年美国一家公司的主任药师瓦特金斯(Harold Wotkins)用二甘醇和水代替酒精做溶媒,配制色、香、味俱全的口服液体制剂称为磺胺酏剂。未做动物实验,在美国田纳西州的马森吉尔药厂投产后,全部进入市场,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当时的美国法律是许可新药未经临床实验便进入市场的,到这一年的9―lO月间,美国南方一些地方开始发现患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大量增加,共发现358名病人,死亡107人(其中大多数为儿童),成为上世纪影响最大的药害事件之一。后来的动物实验证明,磺胺本身并无毒性,造成中毒死亡的是工业用二甘醇。主任药师瓦特金斯在内疚和绝望中自杀,这就是美国当时震动较大磺胺酏剂事件。此事件促使美国国会通过《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Food,Drugs and Cosmetic Act,简称FDCA,1938),对西方药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案例2:2005年,有中药抗生素之称的鱼腥草注射液因部分患者出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被叫停,在该药被叫停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中心召开了7次专家分析例证会,寻求鱼腥草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原因。最后结论:是吐温8O,吐温80在标准制定和使用规范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在此事件中,专家对9个企业。19批次的鱼腥草注射液进行分析发现,各企业使用吐温80的含量为0.07%―0.59%,相差竞达8倍。而吐温80如果使用不当,会引起过敏反应、出现休克、呼吸困难、低血压、血管性水肿、风疹等症状。

案例3:2006年5月广东省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部分肝病患者在使用了亮菌甲素注射液后,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数人死亡。此事一经曝光,全国震惊,引起国家高度重视。最终查出原因:为求暴利,王桂平将工业用二甘醇代替药用丙二醇销售给齐二药,而该公司又将这种二甘醇使用在亮甲素等药品的生产中, 医院在使用齐二药的亮菌甲素的过程中,造成悲剧。

2.展示案例

将此案例的文字材料课前分发给学生,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播放齐齐哈尔制药二厂的亮菌甲素事件。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⑴在这三个案例中出现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分别使用什么原因造成的?

⑵案例l、3中的二丙醇、案例2中的吐温80,都是属于主药还是辅药?

⑶这三个案例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⑷药用辅料的概念是什么?

⑸药用辅料的分类?

⑹药用辅料的作用?

4.组织小组讨论

09制药班是我校中专制药工艺班,人数36人。我将其分成6组,6人一个小组,各组选出组长。引导小组成员查阅教科书结合课前预习的相关知识就问题进行讨论,在此期间学生积极性很高,讨论热烈。我巡视检查,指导学生不要偏离讨论主题,对学生的学习进程和课堂纪律进行微观调控,让各组组长记录同学发言。最后由小组成员就发言作出总结,选出代表。

5.组织班级交流

作出总结由各小组选派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案例的分析、处理意见,我给予补充。

如:⑴在这三个案例中出现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分别使用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代表回答讨论结果(略)。

我补充:案例1是二甘醇作为溶媒,案例2是吐温80使用不规范,案例3是工业用二甘醇代替医用丙二醇。

⑵案例1、3中的二丙醇、案例2中的吐温80,都是属于主药还是辅药?

学生代表回答讨论结果:都属于辅药。

我对学生回答给予肯定。

⑶这三个案例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学生代表回答讨论结果:都属于辅药使用不当。

我对学生回答给予肯定,并强调辅药在药物生产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提醒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切勿重主药轻辅药,而且教育学生作为医务工作者要有心系人民健康。医者父母心,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及扎实的专业知识。

⑷药用辅料的概念是什么?

学生代表回答讨论结果(略)。

我补充(多媒体课件展示):药用辅料指在处方设计时,为解决制剂的成型性、有效性、稳定性、安全性加入处方中,除主药外的一切药用物料的统称。它不仅赋予药物一定的剂型,而且与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不良反应有很大关系,其质量的可靠性、多样性是保证剂型和制剂先进性的基础。

⑸药用辅料的分类?

学生代表回答讨论结果(略)。

我补充(多媒体课件展示):辅料按在制剂中的作用分为66种(略)。

⑹药用辅料的作用?

学生代表回答讨论结果(略)。

我补充:药用辅料的传统作用往往在于帮助主药成分的释放,促进主药成分溶解或者是用于一些专门的用途,但从发展趋势来看,药用辅料所扮演的角色肯定会越来越大。比如:喉包衣能使药片更容易被吞咽,已经被用来改善药片的美观性;肠包衣已经改善了药品的生物有效性,使活性成分能够持续释放。

6.总结

案例教学法在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案例教学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讨论、总结实现了师生互动,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学生反映:收获很大,不仅深刻体会了药用辅料的重要性,而且感到作为医务工作者身上责任重大,更要认真掌握专业知识,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的注意点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要掌握好三个关键环节:即案例的选择与分析、组织好学生的讨论、做好评论。案例的选择要具备典型意义,最好具有普遍的知名度,案例本身要具备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充分的准备。在讨论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不同观点,要从积极的方面予以必要的肯定,不急于表明自己的立场,但要注意把握好讨论的方向,不能离题太远。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分析和观点作出评论,特别是对在讨论中所运用的药剂学专业知识与案例的相关性进行深入分析,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评论要有针对性、灵活性,既阐述基本理论问题,又兼顾解决学生讨论中所暴露出的知识薄弱点。必须指出的是,由于讨论可能需要具备相当的专业素质和理论背景,因此教师可以考虑在这一阶段中采用发现教学法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必要的提示和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

1.选择案例

案例教学法的案例可以由书籍、报纸新闻中收集而来的案例,也可以是教学者自行撰写或由现成案例改写而成。但一般应以真实发生的时间为基础,完全杜撰的案例不但丧失案例教学的意义,而且会让学生反感,有被欺骗的感觉。因此,如果是不能发生的事件或不符合逻辑上的推理,虚构的案例应避免使用。好的案例符合以下特征:①贴切课程和教学要求。②叙述完整而不琐碎,连贯而不含糊。③容易引起学生讨论。④ 案例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热情。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

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中,教师应立即提出问题。教师提问不宜将所有问题一次全盘抛出,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以免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3.组织小组讨论

当学生通过个人的分析,探究,获得个人关于案例问题的见解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施程序包括:组成学习小组(可由教师安排,亦可自由组合),小组人数4―6人为宜,讨论中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发表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讨论、批评、切磋、补充,在此期间教师一方面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控制好时间,如果班级人数多(超过3O人)有必要上课前,5―10分钟让学生提前熟悉案例,在学生讨论期间应巡视并给予指导。

4.组织班级交流

班级交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全班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是案例讨论的核心。教师可以先表示对学生的欢迎,形式可用辩论会,通过交流,巩固、强化大家已达成共识的知识、观点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策略。在此阶段教师要力保学生按预期的轨道运行,把讨论引到问题的解决上去,这一阶段,要力争每个学生都有一次发言机会,切实做到有效参与。教师应熟悉引导案例讨论的技巧,如果教学过程中出现沉默、冷淡、缺乏动机、多话的学生,也要有耐心和技巧加以解决。

5.归纳总结阶段

教师归纳学生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并作出结论。教师提出的结论并不是单一的标准答案,而是针对讨论的结果提出综合的说明。

参考文献

[1] 张杰民.案例教学法理论-9务实[M]甘肃:甘肃文化出版社,2o05:7

[2] 高宏.药剂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美]舍勒基[英]韦勒、郑俊民主译.药用辅料手册(第四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 吴宏霞、刘玉雯.CAI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与体会[J].海峡药学,2005.1

[4] 周川主编.简明高等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 刘素梅.药剂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药学教育,2002,18(3)

篇10

【论文摘要】 《物理化学》作为药学专业基础课,与药学专业课和药学研究关系密切。通过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特别是药学实践的联系和融合,不断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物理化学是从研究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人手,探求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IlJ。对于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物理化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是继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之后的一门理论化学课程。其内容除了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的知识外。还与物理学、高等数学和生物化学等知识密切相关。同时.又为后继课程如药物化学、药剂学等的学习提供方法和理论指导.它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并且药学研究的整个过程都与物理化学密切相关。由于该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较为突出。同时物理化学理论性强、公式多、逻辑性强.教师感到难教,学生觉得难学。学生觉得难学、枯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缺乏与实际应用特别是药学实际的密切联系,致使学生觉得不能学以致用,导致缺乏学习的兴趣。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加强物理化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特别是药学实践的联系和融合是至关重要的。

1理论联系实际.强化药学特色

1.1与药学实践相结合

物理化学理论抽象、概念多、公式多,初学者不易掌握。如果在授课时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应用概念、公式去解题。学生往往会感到课程既难学又似乎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结合药学方面的实际问题进行讲授.把抽象的物理化学原理与药学实践相结合.注意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一,物理化学可为药物新剂型的开发提供理论指导。混悬液、乳状液、胶体等剂型的药物配制都需要应用表面化学和胶体的知识点。例如。固体分散体是提高药物吸收效果和生物利用度的有效方法,利用物化中的低共熔相图原理,使药物与载体以低共熔比例共存时,制成的药物具有均匀的微细分散结构。可大大改善其溶出速度。如灰黄霉素一酒石酸低共熔混合物的溶出速度比纯灰黄霉素的大2.7倍:48%尿素与52%磺胺噻唑制成的低共熔混合物的溶出速度是纯磺胺噻唑的12倍田。微乳作为新的给药系统之一,近年来被用于多种药物制剂的开发.其突出优点有增溶,促进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减少过敏反应等。如抗肿瘤药喜树碱在微乳中的溶解度提高23倍。在介绍胶体分散体系时,通过给学生引入“微乳”的实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物理化学中枯燥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第二,为药物研究和病变检验提供实验方法。人的体液均为胶体,利用胶体粒子带电的特点,通过电泳方法可分离体液,判断某器官是否病变等。例如在电场作用下.可将唾液中的消化酶分离出来,这对单独研究酶的活性提供了方便。又如当人体的脂质代谢遭到破坏时,血液中红细胞的电泳率就会低于正常值.通过电泳的测定就可判定人体的肝功能是否正常网。这些实际应用均与胶体知识相关。

第三,为新药的研发提供理论指导。化学药物中合成路线选择、工艺条件确定,反应速率及机制的分析,这些都需要化学热力学及化学动力学基础,而产品的分离和纯化又需要相平衡的理论知识;相平衡中结晶、蒸馏和精馏、萃取等方法为天然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基础等。

第四,为专业课程学习和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实际上物理化学各章节的内容.都与药学专业主要专业课如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和药剂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药理学中有关药物的稳定性及体内代谢等直接与化学动力学规律相关;药剂学中溶胶的性质需要电化学知识;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首先要确定模型是一室、二室还是三室,应用的则是化学动力学中一级反应和零级反应的知识等。

1.2与教师科研相结合

高校中的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将教师成熟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编写为教材,保证实验内容新颖,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学生把掌握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到实际中,把枯燥、抽象的知识变成了生动易懂的实验,激发了学生的求学欲望,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有关抗氧化剂的构效关系研究与设计方面的科研工作。将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等理论内容与科研实际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外,通过布置课程小论文,以物理化学原理知识在药学方面的应用为题.让学生主动搜寻资料,阅读参考书,促使他们在论文撰写中更进一步地理解理论知识和相关方法,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基本的科研素养。

1.3与学科发展前沿相结合

物理化学作为基础理论化学。往往给人一种远离科技前沿的错觉。实际上,物理化学原理是许多高新技术的基础。且在高新技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因此。教师要密切关注物理化学领域的最新发展,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学校的科研特色,介绍基础知识在相关领域的应用趋势,引导学生思考,要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反观基础、改造基础、重建基础。如在学习拉乌尔定律时,将拉乌尔定律与渗透、反渗透方法结合,讲解其在宇航员制造太空水过程中的应用.使学生了解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明;又如在学习表面现象这一章时,结合举例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埃特尔有关一氧化碳在金属铂表面的氧化过程的研究,催生了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从而了解表面化学的研究领域对制药、化工产业影响巨大,物质接触表面发生的化学反应对工业生产运作至关重要。加深学生对表面化学在物理化学学习中的相关内容的理解。通过这些前沿概念性的介绍,使学生在开阔眼界的同时启发了创新性思维。通过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前沿科学知识。不仅使物理化学教育富有生命力、感染力与时代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使他们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教师在介绍前沿科技时表现出的热爱化学、崇尚科学的情感和价值观。也会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1.4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比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气泡,液滴,肥皂泡为什么都是球形的?在江河人海处为什么能够形成三角洲等,通过与这些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物理化学的学习中得到解答。

2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的途径与手段

2.1加强药学知识学习,提高教师药学知识水平

要实现物化理论知识与药学专业的融合,教师的业务水平至关重要。教师只有具备深厚的药学和生命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才能理解物化课程在药学中的作用,在教学中将物理化学与药学融为一体。目前从事物理化学教学的教师大多毕业于化学专业,缺少必要的药学知识背景,而药学专业的物理化学教学是要能更好地服务于药学专业课的学习和药学科学研究。这就要求教师除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课外,还需要对药学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药学知识学习,提高自己的药学知识水平。有的学校要求化学基础课教师必须听完一轮药学专业的相关课程,甚至参与某些专业课程的教学,这的确是非常有效的举措。物化教师一旦了解和掌握了药学专业知识,对于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实现物理化学与药学专业的融合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除了不断提高自身的药学知识水平外,加强与药学专业课教师的联系和合作也是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的重要途径。笔者在教学中,经常与药剂学等专业课程教师交流。开展集体备课,了解物化基础知识和理论在药剂学中的应用,从而明确了教学中的重点,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突出了物理化学的基础课地位和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2设立专题讲座

结合药学特点,开设与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生物电化学、药剂学等药学专业密切相关的系列知识讲座,也是加强物理化学与药学融合的一个重要途径。

2.3开设综合性、开放性实验

理论知识与药学专业的融合也体现在融合药学特色的物理化学实验的设计上。通过改进实验内容,开设综合性、开放性实验,体现面向药学专业的特色。例如,根据旋光法测定蔗糖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实验,可增加研究药物有效期的实验;将凝固点降低法测萘的分子量改为测葡萄糖的分子量,同时利用该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测定中药注射液的渗透压等。

在学习化学动力学章节时,教师结合药学专业特色,参考药物稳定性和代谢动力学知识,给出学生明确的提纲,让学生查阅文献,师生共同设计实验方案,开设开放性实验。让学生在开放性实验的设计、完成过程中,将物理化学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到药学研究中,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思维。

2.4吸纳学生参与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