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安全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12 17:39: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居家安全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居家安全计划

篇1

(一)总体思路

20*年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和指导原则,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强化监督管理,夯实基层基础,加强宣传教育,完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努力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促进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

(二)工作目标

确保各类事故绝对数不突破*市下达的控制指标;

确保事故相对指标(亿元GDP死亡率、十万员工死亡率、万车死亡率)比上年有所下降;

确保不发生重大以上亡人事故。

(三)主要工作

围绕上述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全市安全生产工作就是要抓住一条主线,强化两个抓手,健全三大体系,做好八项工作:

抓住一条主线: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年”活动,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观念,紧紧抓住事故隐患排查与治理不放松,真排查,真整改,减少隐患存量,严控隐患增量,防止隐患治理反弹。

强化两个抓手:强化以安全标准化、培训教育、监管队伍建设为重点的安全生产“双基”工作,强化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营造全社会“关爱生命,关注安全,齐抓共管保安全”的良好氛围。

健全三大体系: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体系,促进安全生产责任和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

做好八项工作:

一是明确主体,抓好安全责任落实。进一步明确安全生产两个主体责任,强化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主体意识和政府的安全生产监管主体意识。进一步明确各乡镇、各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严格细化乡镇、部门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做到安全责任层层落实。

二是条块结合,抓好隐患排查治理。认真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年”活动,积极探索建立我市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的长效机制。建立并完善市、乡镇(部门)两级安全隐患库。重大事故隐患实行分级挂牌督办,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确保整改到位。

三是专群结合,抓好企业标准化工作。全面推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夯实企业安全生产基础。扎实推进机械、危化、矿山、建筑施工、电力等行业的安全标准化工作,努力创建一批国家、省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先进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撑体系,完善安全生产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安全生产专家库,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四是形式灵活,抓好宣传教育工作。探索建立并健全我市安全生产全员培训的长效机制,继续建立完善基层安全生产培训示范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全员培训教学水平。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大力宣传和推广我市安全生产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挖掘工作亮点。

五是依法监管,抓好安全生产行政执法。认真实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力度,严格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制度,认真组织调查处理生产安全事故,厉行事故责任追究。进一步规范执法,寓服务于监管,克服“以罚代管”、“为查而查”,确保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出权威、见实效。

六是协调互动,抓好行业安全监管。建立安全生产联席会议和联络员制度,加强沟通和协调,探索建立多部门参与的联合执法和联合协调机制,努力形成“条块结合、点面结合、协调互动”的综合治理局面,促进重大安全生产问题的顺利解决。

篇2

(一)要着力抓好食品放心工程的实施。各乡镇政府、各职能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县食品放心工程实施方案》,强化日常监管,坚持标本兼治,扎实推进食品放心工程建设。做好这项工作,要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是要抓好食品源头的监管。继续推进实施“无公害食品计划”,深入开展蔬菜农药残留、兽产品兽药残留及添加违禁药物、水产品药物残留等专项整治行动,大力推进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建设,逐步形成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网络,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和养殖小区等建设,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

二是要抓好对食品生产加工的监管。加大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清理整顿力度,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小作坊的生产加工行为,严格食品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和食品质量安全标志的发放管理,加强对获证企业的监管。

三是抓好流通环节监管。继续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启动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生产企业的市场准入工作,重点做好省级发证的*类产品的市场准入工作,严格把好食品经营主体准入关,依法清理和规范经营主体资格。四是抓好消费环节监管。积极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重点加强对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和餐饮业,特别是小餐馆、个体门店的监督和检查,继续在大中型餐饮单位×××城学校及托幼机构食堂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五是抓好农村食品安全监管。要把加强农村食品安全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来抓,不断改善和规范农村食品销售的设施和条件,促进农村食品市场的繁荣与安全,不断提高农村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和识假辨假、依法维权的能力,严厉打击和查处农村食品市场经营不合格食品的违法行为,鼓励大型食品经营企业到农村建立网点。

(二)要着力抓好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要继续保持打假治劣的高压态势,抓好重点品种、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环节的整治,深入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严历打击食品领域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一是要大力抓好整治重点。今后要继续以粮、肉、蔬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饮料、酒、食盐、儿童食品、保健食品等为重点整治品种,要把和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作为整治重点,务求取得实效。二是要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管理。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加工注水肉和病害肉等违法行为,规范肉类流通管理,整顿肉品流通秩序,推动定点屠宰在区域和品种上的扩展。三是要加强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的整治。以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为重点区域,加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整治,坚决取缔无证生产的小作坊和无证照“黑窝点”;对不具备确保产品质量条件的生产加工企业,责令其停产整顿;对有制假劣迹和质量不稳定的企业进行重点监测和整治。四是要加强对儿童食品整治。重点检查各地生产的定量包装消毒奶的卫生指标、营养指标;卫生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校、幼儿园食堂及周边已取得卫生许可证的食品经营场所的监管;工商部门要按照《某省省取缔无照经营办法》管理规定对中小学校、幼儿园周边经营环境进行彻底清理整顿,坚决禁止无照经营及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行为;教育部门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作用,积极创造条件改善中小学校、幼儿园食堂及周边环境,认真配合工商、卫生部门做好清理整顿工作。

(三)要完善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各种有效的机制保障。一是要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从自律入手,建立健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质量档案和信用档案,促使企业自我约束;从他律入手,规范食品安全信用的收集、工作,面向社会统一平台,褒扬诚信,贬斥失信,从而形成社会监督。我县将选择*-*个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二是要提高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各乡镇、各职能部门要认真执行《*县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我县准备在十二月份开展食品安全应急搞救援演练,以促进处置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能力的提高,要努力做到对食品安全事故发现及时、反应迅速、控制得力、处理得当、运转高效,。三是要建立食品安全督查督办机制。按照“抓综合、严督导、查隐患、促整改”的要求,加大督查、督办及跟踪问效力度,今年要重点做好食品放心工程实施情况的督查。

篇3

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积极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加快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努力维护教育公平。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加强教育系统党风政风建设,着力提高领导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的能力。出台《教育现代化发展纲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二、具体目标

1.学前教育: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3%。

2.义务教育: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9.8%;小学无流生,初中流生率控制在3‰以内;“三残”少儿入学率达97%以上。

3.高中段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学校比例达95.75%;职普招生比保持在1∶1左右。

4.高等教育: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高教自考、电大教育和远程教育,自学考试报名0.6万人次,毕业生人数360人。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

5.基础教育重点工程: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继续实现“应助尽助”。

(2)爱心营养餐工程:继续实现“应助尽助”。

(3)名师资源共享工程:完成各类优秀课堂实录、教育教学讲座摄制200节。

(4)校舍安全工程:按照全国、省校安办制定的时间表和线路图,完成当年计划,确保校舍安全。

(5)领雁工程:完成省级培训199人,市级185人,县级286人。

6.职业教育“双六计划”

(1)奖学助学:中职学校免费入学比例全市平均达40%;奖励品学兼优的中职生,奖励比例达5%。其他学生(不含高三)都享受国家助学金。

(2)实训基地建设:争创国家级、省级实训基地2-3个,评选市级实训基地2-4个。

(3)师资队伍建设:继续选派专业课教师参加高技能培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0%以上。

(4)成人教育:深入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全年培训预备劳动力2000人。扎实开展城乡成年居民“双证制”教育,全年完成5000人。

(5)服务地方经济和校企合作: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校办学,创建1-2个省级职教优秀校外实习基地、1-2个省级优秀职工教育培训基地,建立市级优秀校外实习基地和职工教育培训基地各3个。

(6)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专业建设:指导职校开展国家级重点职校和国家高水平示范中等职校创建工作;新增省级示范专业2-3个,评选市级示范专业3-5个。

四、重点工作

1.以提升整体水平为重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制定出台《教育现代化发展纲要》,召开教育现代化专题推进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坚持改革、稳定、创新,坚持科学发展,“好”字当先,把教育现代化目标要求落到实处。正确处理好眼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的关系,继续推进各类教育体系的战略性调整,实现规模、布局、结构、效益和质量的统一,在更高平台上提升教育的人才支持能力、知识贡献能力。加快建立优质教育总量供给更加充足、结构布局更加合理、服务功能更加健全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多样化优质教育的需求。

2.以推进校安工程为重点,抓好学校安全工作

根据省市政府确定的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意见,继续完善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编制每所学校的校园平面规划和校舍加固建设具体方案,加强工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建立一支数量充足、专业性强的专职技术队伍,配备相应设备,建立专门的档案室,做好工程实施各个阶段的信息档案。协调有关方面,拓宽融资渠道,积极筹措工程资金,积极争取省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千方百计确保工程资金及时到位。认真总结学校建设维修经验,制订好中小学校舍维修规划,完善中小学校舍日常管理和维护的长效机制,在争取省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补助的基础上,落实地方配套资金,推进校舍维修改造和农村教师宿舍的改造。切实加强对气象灾害的预防宣传、对特种设备和校舍安全的检查工作,落实责任,做到防患于未然。

坚持依法办学,落实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责任。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认真执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完善对民办学校的督查制度,依法规范民办教育的办学行为。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加大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教育工作力度,重点开展防火、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防爱滋病(包括防各种传染病)、防甲流以及食品卫生安全的教育,加强各类安全预案的演练,切实提高广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进一步强化中小学、幼儿园接送车的管理。全面推进校园示范店、放心店、放心肉等“放心工程”。

3.以实施“双六计划”为重点,提高职教整体实力

切实提高职业教育整体实力,加快推进四省边际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建设。针对发展变化的经济社会形势,不断调整职业教育发展内容,以实施“双六计划”为重点,推进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市本级认真做好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工作。以提高基础能力为重点,加强实训基地、专业设置、学科教材和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以“做强、做精、做特”为目标,制定全市职业学校专业调整计划,因地制宜开展专业调整工作。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服务企业、服务产业、服务社会,切实提高职校毕业生在本地企业的就业率,提高职业教育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助推*工业经济新飞跃。以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为重点,大力发展成人教育,认真做好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以提高幼教质量为重点,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切实加强学前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贯彻落实省政府学前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因地制宜、积极进取、量力而行、科学规范”的原则,确定学前教育发展目标。加强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扶持力度,建立完善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的农村学前教育管理指导网络,提高村级幼儿园的办园水平,保障农村儿童能接受较好质量的学前教育。加强对城市配套幼儿园的规划和建设力度,大力规范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办学,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抓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和幼儿园等级评定工作,推动我市幼教工作再上新台阶。

5.以提升教师素质为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以实施“领雁工程”为重点,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分类、分层推进教师培训,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扎实完成省、市、县三级培训任务。深入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完成各级各类校长培训、班主任培训工作。推进网络培训,做好校长远程培训的过程管理。加强幼儿园园长和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提高幼儿教育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继续做好在职省特级教师和市名师的年度考核工作,充分发挥引领、示范的辐射作用。开展第十批“浙江省特级教师”、第四届“*市名师”和三百优(百优学科带头人、百优班主任、百优教研组长)评选工作。进一步推进青蓝工程,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继续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倾斜力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学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的同时,做好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的实施工作。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

6.以推进教育均衡为重点,创新教育发展机制

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资源配置向农村、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和困难群体倾斜的政策。继续做好教师支教工作,完善教师结对、挂职锻炼、短期交流等制度,多形式组织和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开展支教活动。进一部优化推广“名校托管,一校两区”和“义务教育发展共同体”推进教育均衡的创新举措。积极抓好“书香校园”工程,促进六大校园建设。进一步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水平。

7.以深化课程改革为重点,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育人质量。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师和校长队伍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和学校制度建设,鼓励改革创新,鼓励特色发展,适应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要求。创新教研方式,促进教师成长,创新管理机制,推广“轻负担、高质量”教学模式,探索建立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和兴趣的课堂评价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水平,加强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重视体育、艺术、卫生工作和环保教育、科普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完善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以及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努力形成有利于素质教育导向,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机制。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着力在课程实施、制度创新、教师专业成长、均衡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建立和完善督学责任区工作机制。不断培育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8.以保障教育公平为重点,推进教育惠农工程

继续做好经济困难家庭子女资助工程和爱心营养餐工程,确保应保尽保、应送尽送。继续做好贫困家庭大学新生就学资助工作。推进名师资源共享工程,加快摄制各类优秀课堂实录,充实名师课堂资源。继续实施农村教师宿舍改造工程,逐步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实施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努力提升乡镇中心幼儿园示范辐射能力。实施第二轮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提高农村学校信息化水平。

9.以净化教育环境为重点,切实规范办学行为

严格规范中、高考加分政策,从严控管加分项目、标准,加强过程监督,加强责任追究。认真研究择校与收费问题,坚决制止任何形式的捐资助学与学生入学挂钩。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认真落实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规定课程,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作业量,坚决制止各种形式的节假日、双休日补课。认真学习贯彻《浙江省义务教育条例》,更好地解决“公平、均衡、素质、质量、协调”等教育改革发展问题。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收费“一费制”和公办普通高中招生“三限”政策,严肃查处教育乱收费行为。强化学校财务管理,规范财务收支行为,加强对教育资金的使用及绩效的考核。

篇4

问:为什么要修改《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答:现行《条例》是2002年3月15日起施行的。近年来,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是2003年、2008年国务院进行了两次机构改革,有关部门在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方面的职责分工发生了变化。二是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中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如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的企业发生事故较多,可用于制造爆炸物品的危险化学品公共安全问题较为突出等。三是执法实践中反映出现行《条例》的一些制度不够完善,如对有的违法行为的处罚机关规定不够明确,对有的违法行为的处罚与行为的性质和危害程度不完全适应等。这次对《条例》进行修改,就是为了适应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更加有效地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

问:修改后的《条例》是怎么体现有关部门职责分工变化的?

答: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把现行条例中提到的“经济贸易综合管理部门”、“经济贸易管理部门”、“负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的部门”统一改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二是把现行条例关于经济贸易管理部门负责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专业生产企业的审查和定点的规定,修改为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负责核发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生产企业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三是明确规定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负责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的行业规划和布局。

考虑到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涉及的环节多、部门多,为了促使有关部门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条例》还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协调机制,支持、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协调、解决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有关部门应当相互配合、密切协作,依法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监督管理。

问:确立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制度主要出于什么考虑,是不是所有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单位都要取得许可证?

答:现行《条例》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的安全管理制度规定得比较充分,有关危险化学品使用的安全管理制度规定得原则。实际情况表明,使用危险化学品,特别是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其危险程度不亚于生产危险化学品,这方面的事故约占全部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四分之一。为从源头上进一步强化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这次修改中确立了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制度。

要说明的是,不是所有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单位都需要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很多,使用数量、使用方式及危险程度等差别也很大,所有使用单位都取得许可证,既不可行也不必要。因此,《条例》把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的发放范围确定为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并且使用量达到规定数量的化工企业,符合实际情况,抓住了重点。至于使用数量达到多少需要办理许可证,由于各类化工企业情况差别很大,很难在《条例》中作出规定,《条例》授权安全监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具体的使用量标准。

考虑到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的化工企业有的属于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这些企业按照规定需要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证,为避免重复发证增加企业负担,《条例》明确规定属于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化工企业不需要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

问:在加强危险化学品经营安全管理方面,《条例》作了哪些修改完善,经营许可证制度还继续实行吗?

答:实践证明,现行《条例》关于危险化学品经营安全的制度和措施比较可行。为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经营安全管理,这次修改时根据实际情况,明确将危险化学品仓储经营纳入危险化学品经营的范畴,填补了制度上的空白,同时进一步严格了取得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的条件。

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制度还要继续实行。所不同的是,这次修改下放了许可证的审批权限,这是考虑到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数量很多,都集中到省级或者市级政府部门办证,有关部门负担重,企业办事也不方便,而且目前市、县两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机构设置上也已经健全,能够承担起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颁发管理的责任。

问:剧毒化学品道路运输通行证能不能在运输始发地公安机关办理,办证时限有没有明确限定?

答:按照现行《条例》规定,托运人只能到运输目的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部门申请办理剧毒化学品公路运输通行证。但实践中不少托运人的住所在运输始发地,为了办证不得不来回跑。为解决这个问题,这次修改《条例》时明确规定,托运人也可以向运输始发地公安机关办理通行证。针对一些运输企业提出的办证没有时限要求,有时办理时间较长,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问题,《条例》明确规定了公安机关审批的时限,最长不能超过7天。

问:哪些危险化学品允许通过内河运输,哪些不允许通过内河运输?怎么保障内河运输危险化学品的安全?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生存发展条件、促进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为目标,以不断满足残疾人托养服务基本需求、完善托养服务功能、提高托养服务水平为重点,坚持政府投入为主、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完善以专业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邻里为依托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着力改善处于就业年龄的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健康状况;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因地制宜地推动任务目标和政策措施的落实;重在建设,强化服务,注重发挥受助家庭的示范幅射作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缓解当前托养服务供需矛盾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健全制度,严格管理,确保项目实施公开、公平,资金使用安全有效。

三、任务目标

2012年,我城区实施“阳光家园”计划项目──为80名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和重度残疾人员开展居家托养服务。其中:良庆镇10人,那马镇10人,大塘镇16人,那陈镇18人,南晓镇16人,大沙田街道10人。

四、资助标准和资金筹措

(一)资助范围。享受低保、无业、二级及以上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家庭。

(二)资助标准。按照市实施“阳光家园”计划项目对残疾人的资助标准是每人3000元,其中50%(1500元)用于补贴残疾人员生活费用;13%(390元)用于残疾人康复训练、技能培训、无障碍环境、生活等服务设施设备;12%(360元)用于社会服务;5%(150元)用于培训项目管理和服务人员;20%(600元)用于本辖区集中托养机构(那马精神病院)服务场所的扩建、无障碍环境及生产生活等服务设施。

(三)资金来源。自治区财政按每人补贴1000元,市财政配套安排每人1000元,城区财政配套每人1000元。

五、资格审查

(一)申请资助的居家托养残疾人家庭,应当符合的条件:

1.属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或符合我城区政府规定标准的我城区籍困难残疾人家庭;

2.持有二级及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第二代)、处于就业年龄段(男性16-60周岁、女性16-55周岁)、无业、长期需要专人照料的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

3.托养服务对象或其家属(监护人)要与城区残联或本社区居(村)委会签订一年期的托养服务协议。

(二)资助的办理程序。

1.申请资助的残疾人家庭据实填写由城区残联提供人《阳光家园计划残疾人服务家庭资助申请审批表》;

2.城区残联及时审查核准各镇(街道)残联报送的审核材料,确定受助对象。

六、托养形式及服务标准

(一)托养形式。居家托养主要针对无自理能力、家庭有照料条件、适合在家庭托养的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居家托养是根据残疾人的不同情况和不同需求,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和结对关爱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定期上门和针对服务等形式,为居家残疾人提供家政服务(清洁居家卫生、生活用品购买等)、康复服务(简单康复、疾病护理等)、紧急援助等。

(二)服务标准。实行居家托养的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必须有法定监护人、家人或邻里能正常提供生活保障,基本满足其生活照料需求。

七、工作程序

(一)提出资助申请。符合规定条件的居家托养残疾人家庭,按照要求据实填写《残疾人托养服务资助申请审批表》,提供相应证明材料。

(二)履行审批手续。城区残联负责受理管辖范围内的居家托养残疾人家庭的申请,逐一提出审核意见,汇总形成资助方案报城区人民政府及市残联。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领导,成立良庆区2012年实施“阳光家园”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篇6

前不久,广州市召开了住房保障工作会议。广州市市长万庆良强调,今年广州要完成建设8.4959万套保障性住房的目标,是去年完成量的3倍。

根据要求,广州计划今年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占广东省总量的四分之一强。其中,廉租房0.65万套、公共租赁房4.65万套、经济适用房0.8万套、限价房2.0457万套(含拆迁安置房1.8157万套),发放租赁补贴0.3502万户;筹集住房结构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约占57%。截至去年年底,广州已累计解决6.8321万户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占登记在册的低收入困难家庭的89%。今年,广州将通过廉租住房保障和出售经济适用住房等方式,解决剩余8856户的住房困难问题。

河北:构建“两纵六横十库”供水网络

日前,河北省南水北调办公室透露,作为河北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该省正加紧构建“两纵六横十库”为骨架的供水网络体系,以实现在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通水时,顺利向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廊坊及宁晋、辛集、涿州等62个县(市)供水。

据介绍。“两纵”即中线总干渠、东线总干渠,“六横”为廊涿干渠、沙河干渠、石津干渠、赞善干渠、邯沧干渠和天津干渠,“十库”为白洋淀、大浪淀、衡水湖、广阳水库四座平原调蓄水库,东武仕、朱庄、岗南、黄壁庄、王快、西大洋六座山区补偿调节水库。河北省将布置101条输水管道与城市供水公司的净水厂、输水管网相连接,形成河北中南部平原区南北调剂、东西互补的供水网络体系,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此外,河北将新建改造廊涿、沙河、石津、赞善、邯沧等5条大型跨市输水干渠,总长度3319公里。

安徽:建设30个大学生创业园

今年,安徽省将支持建设30个大学生创业园,而发放求职补贴、提供就业援助、落实扶持政策等都将成为帮助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

在目前就业难的形势下,鼓励大学生创业成了解决其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今年,安徽省继续采取优惠政策,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通过落实小额贷款、财政贴息、创业培训等措施,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同时加强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通过兑现政策、资金支持等措施,支持建设30个大学生创业园。

除了大学生外。其他类型劳动力如农民工等也需要政策扶持来促进就业。据悉,安徽省今年会对15万名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或实训,在人力资源集中的乡镇新建50个农民工创业园,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实施农民工创业园提升工程,打造100个农民工创业示范园,同时支持金融机构为创业人员提供小额贷款,由财政给予适当贴息,全年新增贷款12亿元。

福建:新建和完善千个社区养老服务站

2011年,福建省将新建和完善千个社区养老服务站(中心)。这项工作被列入福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中,省级财政将拨款3000万元予以扶持。

福建省委、省政府对居家养老工作高度重视,2009年即开展了100个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2010年把建立500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列人为民办实事项目,省级财政下拨3000万元经费,每个站补助6万元,33个市(县、区)也投入4443万元,作为居家养老服务配套经费。据统计,在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社区中,有23万名老年人获得由中心提供的养老服务,老年人受益率达63.63%。

今年,福建省将新建50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省财政对每个新建站补助5万元。同时,对业已建成的500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进行完善和提升,并加强管理,保持良性运行,增加服务内容和项目。另据介绍,按照规划,今后两年福建省将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探索多种形式的居家养老服务,到2012年,原则上每个城市社区要建立一个养老服务中心(站)。

河南:建10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今年,河南省将新建10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家以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支持建设10个规模大、实力强、创新条件好的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加快搭建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和服务设施。

篇7

【关键词】适老化住宅;适老化设计;养老建筑

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已经逐步显现出其国际化的趋势,我国又是人口大国,加上长期实行的计划生育工作,使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速度极快。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了非常普遍的社会性问题,适老化住宅与养老建筑是养老问题的关键之处。

1 研究背景

2000年,我国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了1.78亿之多,占据全国总人口数的13.26%。而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19亿,占据总人口数的8.87%。全国老龄委推测:预计到202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约占总人口数的16%,到2050年老龄人口数约占总人口数的29%。我国老龄化形势已经越来越严峻,具体表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还没有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但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却比发达国家要快;养老资金短缺,老年人的经济需求得不到充足的保障;老人家庭空巢化现象十分严重,城市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30%;对于丧偶老人、罹患疾病的老人没有专业完善的社会服务。以上种种问题都急需解决,怎样的住宅能适应老龄化社会并满足老年人需求已经成为了我国养老建设的重点难题。

2 适合我国的养老模式

鉴于我国迅速老龄化的大背景,国家提出了“9073”的养老模式,也就是90%的老人依靠居家养老,7%的老人依靠社区养老,3%的老人依靠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是基础,社区养老是依托,机构养老是补充,国家希望通过此种模式建立出制度完善、规模舒适、服务优良、监管到位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2.1 居家养老模式的主流性

受中国传统观念“养儿防老”的影响,多数人都认为父母与子女在一起生活是理所应当的。当父母年老时,有儿孙在身旁尽孝,享受到最普通的天伦之乐是老人晚年幸福的重要体现。

2.2 机构养老模式的必要性

伴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我国新成长的一代不得不面对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趋于小型化的家庭规模导致一对夫妻面临四位老人的养老问题。小型家庭无法全面照顾老人的生活,因此只能依靠机构养老模式。但是机构养老的实际情况却是服从机构统一管理,老人失去了自己的生活节奏与老朋友相互交流的机会,缺少多样化的活动场地,身心健康容易受到影响。

2.3 社区养老模式的潜质性与约束性

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深,养老问题逐渐被产业化,发达地区已经普遍开始建设专业的养老社区,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统一解决。但是在经济发达欠佳的地区,各资源优势并不明显,因此社区养老模式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纵观以上几种养老模式,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未来养老模式的主流必然为居家型养老,即未来社会上大部分老年人依然需要依靠家庭养老。而眼下普通家庭住宅的设计并未充分考虑老年化需求,住宅设计规范中也未提出适老化要求。因此,对适老化住宅及养老建筑的深入研究及实践显得尤为紧迫。

3 适老化住宅与养老建筑的研发策略

3.1 卧室方面

3.1.1 老年人需求

在养老建筑中,卧室往往是老年人一天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对于老年人的睡眠功能而言十分重要,尤其是行动不便的老人,卧室更是成为其主要生活场所。除了睡觉与休息之外,老人在卧室中看电视、闲聊等活动也十分多。因此,老年人卧室需要更高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对物理环境要求较高。

3.1.2 设计要求

在笔者调研访谈中发现,噪声是影响老年人卧室活动的主要原因。一般的街道噪声及家庭噪声会对老年人睡眠造成较大影响,其主要是街道上的交通噪声。调研发现,许多小区住宅都集中在城市交通繁忙区域,因此人口十分密集。许多老年人房间正好面对街道却缺乏良好的隔音效果,因此需要加强老年人卧室的隔音措施。此外,老年人卧室的通风、采光、温度等条件也十分重要,即使许多老年人卧室已经安装空调,但是老年人更喜爱自然通风,以获取新鲜空气。

3.2 卫生间方面

3.2.1 老年人需求

卫生间是老年人保持身体清洁、解决生理问题的重要场所,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卫生间的使用频率也会越来越高,因此一个好的卫生环境对老人而言意义是非常重要的。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广州某地区许多老年人住宅的卫生间面积过小,设备也较为落后,老人的特殊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并且卫生间在使用过后,地面湿滑,成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意外事故的高发区,因此卫生间安全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3.2.2 设计要求

首先要保证卫生间的良好采光与通风环境两个必要条件,不仅能减少病菌的滋生,还能降低空间小的压抑感。在高温洗浴过程中,通风排气不足容易引起脑供氧不足等现象发生,造成老年人昏迷或溺水等重要事故。其次,要安装老年人坐式马桶、坐式淋浴、卫生间扶手等设备,并且要将卫生间洗浴处安装防滑垫,避免地面湿滑造成安全问题。

3.3 厨房方面

3.3.1 老年人需求

老年人在退休以后,社会活动较少,家务活成为了老年人居家生活的主要内容。年轻人需要忙于工作,厨房成为了老年人使用频率较高的空间,并且集中使用时间较长,而老年人身体机能在逐渐衰退,难以长时间站立,因此厨房需要具有适应老年人特点的可操作性,为老年人生活自理提供良好的条件。

3.3.2 设计要求

许多小区套型中的厨房都处于整个房间中通风采光较差地区,并且厨房多与卫生间相邻,依靠间接采光。老年人视力衰退,在厨房中需要较为仔细的操作行为,因此对光环境要求较高。而且厨房的基本空间大小决定着其舒适性,空间过小的厨房在布局上难以满足老年人实际操作的需要。此外,厨房地面也是容易湿滑的地方,地面在设计时所用材料也需要保证其防滑程度。

3.4 阳台方面

3.4.1 老年人需求

阳台能够使居住者接受光照、呼吸新鲜空气,也是居住者进行锻炼、晾晒衣物的场所。因此成为老年人白天居家的重要活动场所。阳台的安全性能、空气质量、噪音污染等在设计时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篇8

老龄化社会是一个新的社会形态,数量众多且不断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口正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我们也正在面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类挑战。如何从建筑空间角度,为老年人提供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是面对老龄化挑战的重要方面,也是维护老年人生存权利的重要体现。从建筑学的角度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居住主流模式,也许更能人性化地为老龄化社会下的城市开发和发展提供居住理念的思考。

一、居家养老的模式特征与空间形态

老龄化社会、老年群体以及老年人个体是构成老年问题的三个重要层面。这三个方面的实际情况是国家制定养老居住政策的背景和依据。通过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老龄化特点和老年人意愿的综合考虑,我国政府确定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政策,同时提出了“9073”的养老居住格局:即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帮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一)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尚属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还不强,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还是当前政府的主要任务。面对这个现实,国家在短时期内很难为大量老年人提供专门的养老居住场所,也难以快速建立较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同时我国当前人均收入水平还较低,多数老年人及其家庭较难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进入养老机构长期养老。只有大力提倡和发展居家养老,提供生态化、人性化的建筑空间,才能满足多数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二)符合我国老龄化的特点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大特点是老年人口多、增速快,我国当前的养老机构数量还十分有限,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善养老及医疗保障体系十分困难。截至2009年末,全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共有38060个,床位总计266.2万张①,仅占老人数量的1.59%,与国际通常有4%-6%的老人入住老年机构的情况相比,我国的养老机构还有待大力发展。为了尽快满足迅速增加的养老需求,利用大量的住宅资源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是必然的选择,这也对居家养老提出生存质量的重要命题。

(三)符合我国老年人的意愿

我国多数老人希望居家养老。老人们多将自身价值与家庭和谐、扶助后辈成长融合在一起,同时也与邻里交往和相互关照联系起来,在其中感受自身存在的价值。根据2006年我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资料显示,有85.05%的老人希望在家里养老(如图1所示)。多数老人希望居家养老是有其内在合理性的。因为在家里老人可以亲近家人和朋友,可以利用各类熟悉的社区设施,可以继续在原有的社会关系中交往和参加各类活动。研究表明,居家和社区养老有助于保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可给予老人长期的精神支持,可以提高养老生活的质量。但目前绝大多数老人居住建筑的品质远非年轻人可比,有许多是老人买好房子给下一代,自己宁愿住条件设施简陋的旧房子。

居家养老是一种普适化的养老居住模式,可以充分发挥现有住宅的居住功能,依托家庭、邻里以及社区管理组织的服务功能,尽可能满足绝大部分老人的居住要求,但在“十二五”期间,提高养老居住的建筑品质,应该被当作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社会性问题。

二、居家养老的现实困境与建筑需求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时间短、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而且过去对于老年人居住问题未能给予充分重视,导致当前在居家及社区养老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

(一)社区缺乏养老服务及相关设施。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与子女分开居住,平时生活无人照料,十分需要社区提供一定的生活帮助,如用餐、打扫、一定的健康检查及必要的登门服务等。但是上述服务与设施在目前的小区中还十分缺乏,当老人逐渐步入高龄后,很难独立居家养老。

(二)老人与子女同住彼此很难适应。有许多老人出于照顾子女日常生活以及照料孙辈的需要而与子女同住,但由于在住宅设计上并未加以细致考虑,老人与子女在生活习惯上的差异给双方都带来很多不便,尤其影响了双方居住的自由和舒适。

(三)旧住宅难以进行适老化改造。多数老人居住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建造的住宅中,这些住宅在设计上未考虑老年人的特殊居住需要,安全性、舒适性以及便利性等方面都有欠缺。例如旧住宅中的厕所多采用蹲便器而不是坐便器,蹲便器需要厕所地面抬高十几厘米,形成的高差给老年人如厕带来困难和危险。又由于旧住宅多为砖混结构,较难进行适合老年人居住及生理特点的改造。

(四)新建住宅未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居住需求。近年来大量的新建住宅小区中,绝大多数都未针对老年人的居住需求作专门的考虑,或是简单地认为这只是保证轮椅转圈和设置坡道的问题而已,对于老人希望有娱乐活动、健康检查、便利经济的餐饮、日托照管以及短期居住护理等特殊需要缺少配套设计。

(五)缺乏适合老年的室外活动空间。无论是旧住宅小区还是新建的住宅区,绝大多数均未专门考虑老人活动场所的特殊设计要求,如会所功能单一、设施不符合老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户外园林高低错落导致老人通行不便等。

三、日本养老的设施配置与建筑布局

许多发达国家经历了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在解决老年人安居问题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以下以日本为例,分析日本的养老居住模式转变过程,以及当前为实现居家及社区养老模式而配置的主要建筑类型。

(一)日本居家及社区养老模式的建立过程

日本是亚洲最早进入高龄化社会的国家。1970年,日本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7.1%,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1994年,65岁以上老龄人口超过14%,进入老龄社会。据日本2007年版《高龄社会白皮书》的统计数据,截止至2006年10月1日,日本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达2660万,占总人口的20.8%,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老龄化国家。

在80年代末之前,日本在老年人居住方面的对策主要是大量建设养老院,这些养老院依入住对象的生活自理程度和设施所提供的服务内容而分为不同的类型。到了1989年,日本推出了被称作“金色计划(GOLD PLAN)”的“推动老年人保健福利事业10年战略”。其核心内容是:紧急建设特别养护老人院、日间服务中心、短期入所设施,通过家庭护理员(home helper)的培训推动在宅福利事业。虽然特别养护老人院的建设仍然是核心内容之一,但在宅护理已经开始受到重视。

1999年12月,日本又推出了21世纪的老龄化对策“GOLD PLAN 21”。该计划有两个核心思想,一是加强建设为智障老人提供护理服务的“小规模老人之家(Group Home)”,二是鼓励形成“相互支撑的社区”,提倡为了让所有的老年人和他们的家人在熟悉的社区充实地生活,不仅要在社区提供护理服务,还应形成对生活全方位的支援体系。

到了2002年,日本了“2015年的老年人护理-确立维护老年人尊严的护理制度”,其中将今后老年人护理的方向确定为“维护生活的持续性,以尽最大可能在自己家里生活为目标”。这标志着日本的老年人护理制度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由设施护理向在宅护理的转型。

从上述可以看到,日本经历了致力于兴建各类养老院到最终确立“尽最大可能使老人在自己家里生活”的转变过程。

(二)日本居家及社区养老的相关设施

日本为满足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需求,出现了多种居住设施形式,其中的主要设施有以下三种类型。

1、老年人租赁住宅

日本老年租赁住宅是由政府相关部门认定的专门面向老年夫妇和单身老人的优质租赁住宅,其建筑设计和设备配置均需按照规定符合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如图2所示的公寓是一栋下部为医院上部为公寓住宅的综合建筑。其服务对象主要针对65岁以上需要照顾但能基本自理的老年人,可以提供餐饮但不含介护服务的老年公寓设施。

该老年公寓为单侧外廊式建筑形式,共有55户,每户面积在37m2-50m2之间,内部配置有起居室、厨房、卧室、厕所、储藏空间、盥洗设施、浴室等功能空间,户型全部朝南,并且设有宽敞的阳台。在无障碍设计方面充分考虑了老年人各种生理需求,还配置了较全备的紧急呼叫设施。

2、老年日托服务中心

老年日托中心的服务对象是针对需要一般护理服务的居家老人,服务内容主要是每天负责接送老人,进行健康检查、入浴、餐饮、生活咨询以及日常动作训练等。

日本老年日托中心大体上可分两类:一是日托康复护理中心,服务对象为病情较稳定、需要照护的居家老人,主要通过各种医学疗法、康复手段来改善老人的身心机能;二是日间服务中心,服务对象为需要护理的居家老人,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服务,进行身体功能训练,对老人的家属提供护理方法的指导,针对重症老人或者癌症晚期患者,同时还提供专业医护人员的看护服务。

上述日托中心的建筑功能空间主要包括活动室、康复锻炼室、浴室、厨房、餐厅以及临时休息卧室等(如图3所示)。社区及附近的老人每天可以到这里用餐、洗澡、娱乐等,同时也可以将身体需要照料的老人短期托付在这里。

3、小规模多功能社区服务中心

随着日本老人养老需求和理念的变化,近几年,集上门服务、日托、短期入住等功能于一体的街道社区型小规模多功能服务中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主要针对需要护理的居家老人,根据他们的身心状况和居住环境,由本人的意愿选择在自宅居住、接受上门服务,或者在社区服务中心日托、甚至是短期入住。其功能空间的配置标准一般有住宿间、公共活动室、餐厅、配餐间和浴室。小规模多功能服务中心在承担社区老年服务功能的同时,还开设了向社区开放的交流场所,如会所、咖啡厅等。

图4所示的在宅介护支援服务站是一间提供日间护理、短期入住以及在宅照护服务的小规模多功能福利设施,其服务对象为65岁以上的武藏野市居民以及18岁以上身体残障者。服务站为平层,建筑面积为275m2,由中庭划分交流区、活动区和住宿管理区三个部分。在建筑设计中,注重动静分区,合理排布活动空间,并充分考虑了高龄者以及残障人士的无障碍使用需求。

四、我国养老的建筑利用与空间更新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实现居家及社区养老需要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养老居住环境。因此在住宅及住宅区规划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老年人可持续居住的可能性,需要探索在居住区内配置适合各类老人的居所形式。

借鉴日本的相关经验,结合我国老年人居住需求的调研,笔者认为在住宅社区建设中可尝试分三个层面来覆盖老年人的居家及社区养老需求,即在一般住宅中配置面向老年人的户型、居住小区中配建老年公寓、在社区内设立小规模多功能的老人服务中心。

(一)在一般住宅中配置老年户型

在普通社区中,为满足部分老人的居住需求,需要设计一定比例的老人户型。根据老人与子女居住的关系,户型可以有“纯老户”(如图5所示)和“老少户”两种不同类型。老人户型的设计位置建议选择在社区中景观较好、安静舒适的地带。在高层住宅中因为有电梯可考虑集中配置,多层住宅当没有电梯时则建议将老年住宅配置在底层,方便老人出入。

(二)在居住小区中配建老年公寓

在调研中了解到,有部分老年人希望与子女在同一居住小区内分户,且临近居住(调研中了解到年轻子女也存在同样的需求),这样既能保持彼此生活的独立性,互不影响双方的生活,同时也方便老人和子女之间相互照顾。社区中配建部分针对老人居住的老年公寓是满足上述居住需求的方式之一。

社区老年公寓的适老化设计以及统一化管理,可以为老人提供一个较为安全、便利的居住生活环境。在老年公寓内,除考虑必要的无障碍设计外,将配套建设公共餐饮、就诊、健身、娱乐等设施。老人们年龄相近,彼此更容易相互交流和一起活动,可以减少老人们各自在家居住的寂寞,促进健康养老,提升老年生活的品质。

(三)在社区服务站设立老人中心

在调研中笔者了解到:有部分年龄稍大的老人,虽然尚能自理,但是一日三餐和日常的家务已成为他们的负担,希望社区可以有一个公共食堂;有部分病弱或年老需要照顾的老人,由于家人上班或者短期出差难以得到照顾,如果请保姆经济负担大,因此十分希望社区有一个白天或者短期可以把老人托付照看,晚上或过几天接老人回家的社区服务中心。

社区老年服务中心一般规模不大,其设施既可以在新建住宅小区时规划配建,也可以在老社区中挖掘闲置房产来实现。这种社区内的老年服务设施可在近距离内满足老人的多种服务需求,能够保证居家养老的可持续发展。其小规模的建筑形式可给老人带来家庭式的护理氛围,老人既可以继续生活在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能够保持原有的社会交往活动,避免与社会隔离,也方便亲人看望和照顾。(如图6所示)

在新建小区中,可以与会所并设,也可以采用与幼儿园联合建设的形式,这类建设方式可以共用部分公共设施与工作管理人员,同时老人与孩子在一起可以为老人的生活增添快乐。

为老年人提供特定养老居所的同时,也要重视社区整体的人性化设计。人性化设计主要是从居住人群的需求出发,根据人们的生活行为和居住心理特点,设计出一个安全、舒适、促进交流、使用便利、无障碍化的居住环境。以此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生活便利和行动自由,也可以为其他居民带来便利,这是实现社区可持续性居住的关键。

根据我国居家及社区养老模式的形成背景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借鉴日本的发展建设经验,这里尝试性地提出了较为适合我国居家及社区养老的三种建筑类型。通过三种建筑类型的有机配置,基本可以满足希望独立居住、希望与子女居住、希望与子女就近但独立居住、希望能得到日托照顾或短期居住以及获得护理服务等各类老人居住需求。希望通过探索,构建适合中国老人居家及社区养老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为当前宜居城市的建设及逐渐升温的养老地产开发提供一些建议。

篇9

选择并发展适宜的养老模式,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根本措施。通过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模式进行探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今我国的养老政策,比较各种模式的利与弊,从而得到借鉴以完善现有的模式,为给老人提供更高水平的生活服务创造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缓解我国“未富先老”的情形有重要意义。

一、相关概念的阐述

(一)人口老龄化。

顾名思义,即社会中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达到了一定数值,并持续增高。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而数据显示,早在2000年,我国就已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

(二)养老模式。

对于笼统的养老模式概念,并没有统一标准,有文章指出,“养老模式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制度、思想观念和社会习俗决定的有关养老的内在规定性及其运行原则的理论概括。”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养老模式的创新与完善。

二、曹宅镇概况及人口现状

(一)曹宅镇概况。

曹宅镇隶属于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地处金义经济走廊的中心位置,素有“柑橘之乡”、“建材基地”之称,资源丰富,经济繁荣,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原金华县四大重镇之一。近年来,工业以乳制品、酿造、仿红木家具、建材等为主导行业的特色更加明显,农业以柑桔、葡萄、特种养殖为特色的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在此基础上,经济有了更为显著的发展,其所实行的养老模式也较有代表性。

(二)曹宅镇人口现状。

曹宅镇现有人口4.3万,老年人口8041人,占总人口的18.7%。根据国际上通用标?剩?无疑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2013年以来,曹宅镇以“保基本、全覆盖、可持续”为主要思路,积极探索老龄化时代背景下农村社会养老新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初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一定程度上来说,曹宅镇在应对老龄化问题的过程中,已发展出一套有地方特色的养老模式。

三、浅析四种主要养老模式

(一)留守养老模式。

1.留守养老模式概况及其特点。

“留守”一词对我们来说并不算陌生。本文所指的“留守养老”,即不接受社区的实质,仅接受国家的基础养老金以及村委会所提供的65元到80元不等的补贴,孤身一人居住在家庭中,老人自己负责日常生活的养老方式。

2.实行留守养老模式的原因。

第一,老人自身原因。受传统文化影响,他们选择自己在家颐养天年,不愿意外出。或是认为自己仍然有独自生活的能力,能够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

第二,子女问题。一是子女都不愿意赡养老人,老人自然而然必须得一个人生活;二是家庭中的子女长期外出务工、求学,由于客观原因无法在家中照顾老人;三是老人原本未生育子女或是子女已经去世,老人膝下无子无女。

3.实行留守养老模式的利弊。

这种养老模式,一定程度上尊重了老人故土难离、落叶归根的归属感。在这种模式下生活的老人,大多性情孤僻,不愿与外界交流。同时,大部分老人的居住地条件不良,家中摆设简陋、环境较差。此外,老人的存在感较弱,假如发生了意外,外人发现并给予帮助的可能性较小。

(二)居家养老模式。

居家养老模式不同于留守养老模式。留守养老模式下的老人是自己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有种“自生自灭”的意味。而在居家养老模式下,老人的日常生活都有其他人的帮助,老人并不需要自己负责衣食住行等。

1.居家式外出养老模式。

(1)居家式外出养老概况及其特点。

居家式外出养老和外出式居家养老是同一个概念。其核心是“居家”。但是这里的“家”并不是老人自己所居住的地方,而是老人养老所居住的家庭。包括赡养老人的子女居住地,或是有偿照顾老人的家政服务人员的居住地。这也意味着老人并不是在自己的家中终老。

(2)实行居家式外出养老模式的原因。

实行居家式外出养老模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父母抚养子女,子女赡养老人几乎是中华文化传统,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第二,老人由于自身观念原因,不愿意在养老院居住,在家中养老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第三,无论是子女还是家政服务人员,在照顾老人起居方面,相对于老人独自生活时方便。

(3)实行居家式外出养老模式的利弊。

老人与子女生活在一起,无疑传承了子女应尽“孝道”的传统,是数千年中华文化所提倡的美德,很大程度上弘扬了社会公德。同时,老人不论是与子女还是家政服务人员生活在一起,内心的孤独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共享天伦之乐。而老人自身的健康和安全也会受到重视,降低意外发生的概率。此外,也会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将一部分财政支出转移到了子女身上。

随着上世纪末计划生育的严格执行,“四二一”的家庭结构模式成为了社会中的主流,由子女负担赡养老人的义务,会加重中青年的生活负担。同时,子女与老人的生活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在长久的相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矛盾,不利于家庭的和睦。

2.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

居家式社区养老与居家式外出养老存在明显的区别。居家式外出养老更多地把对供养老人的负担转移到老人子女身上,而居家式社区养老强调了家庭照料和社区服务的结合。这种模式得到了范围越来越大的推广。

(1)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概况及其特点。

近年来,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得到了极大推广,越来越多的民政部门倾向于发展此种模式。居家式社区养老是在传统居家养老的基础上,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由民政部门负责组织建设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社区或村委进行辅助,雇佣专业人员对老人的生活起居予以照顾的养老模式。它结合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是一种比较有综合优势的养老模式。数据显示,曹宅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伙食费仅2元至4元。

(2)实行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的原因。

可以说,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是在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不断磨合中产生的。首先,传统的居家养老给老人的子女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在工作之余照顾老人起居显得力不从心。其次,机构养老所需费用极大,对于一般家庭而言,每个月的养老支出会是一笔巨大的开销,许多家庭都负担不起。在这种情况下,避免了两种模式缺点的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便应运而生了。

(3)实行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的利弊。

不难看出,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在目前所实行的养老模式中具有优势地位。它既避免了留守养老的老人独自生活的孤独感,又避免了子女因经济支出过大的压力,还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政府对养老机构建设的财政支出,减轻了财政负担。

但是,这种模式的实行也是有其缺点的。根据曹宅镇居家养老中心各季度就餐人员名单显示,2014年底,曹宅镇就餐老人为991人。但是到了2015底,就餐人数反而减少至931人。有不少老人表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所提供的饭菜并不是很合口味。同时,也有部分老人子女对社区养老存在顾虑。

(三)机构养老模式。

机构养老模式明显不同于居家养老模式。此种模式强调的是将老人集中起来一起生活,提供生活帮助,以满足老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但是在此种养老模式下,养老机构并不是无偿照顾老人,需要老人自己或是老人的监护人支付一定费用。

1.机构(公办)养老模式。

(1)机构(公办)养老模式概况及其特点。

机构(公办)养老模式即集中养老模式,由有关部门负责建设、维护敬老院基础设施。而曹宅镇所属的金东区,下辖的每个乡镇或街道都建有一所敬老院。曹宅镇敬老院位于?蛭鞔澹?内设有老人宿舍、食堂、开水房以及浴室,基本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

(2)实行机构(公办)养老模式的原因。

根据对曹宅镇敬老院的实地调查,大部分居住在这的老人,都是无子无女,仅靠国家补贴和村委补助,或者退休工资维持日常生活。少部分由于子女长期在外,或是由于工作繁忙无暇照顾老人,家庭情况也不是很富裕。此外,民政局对特困的“五保”老人的集中供养也是将其安置在敬老院。

(3)实行机构(公办)养老模式的利弊。

相对于留守养老的老人,居住在敬老院的老人情绪状态明显开朗很多。有许多老人在日常生活中结伴出游,身心得到舒展。

在实行公办的机构养老模式中,有关部门既要负责敬老院的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日常安全,又要注意老人的健康状况,大大加重了政府财政的负担。对投入经济建设有一定的影响。

2.机构(民办)养老模式。

(1)机构(民办)养老模式概况及其特点。

机构养老模式中,民办与公办存在一定差别。机构(民办)养老模式,即民间资本参与社会养老服务工作,利用民间资本、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机构。由于民间资本的投入具有回报性,在服务水平更高的同时,费用相对于公办养老机构也高很多。

(2)实行机构(民办)养老模式的原因。

伴随着社会工业化发展,农村空巢老人数量居高不下。曹宅镇敬老院已达到饱和状态,在进行扩建之前显然不能容纳更多的老年人。而敬老院的扩建,意味着政府需要负担更繁重的财政支出。同时,一些富裕家庭子女无暇照顾老人,又对公办敬老院的服务水平存在一定顾虑。民办养老机构的兴起无疑能解决燃眉之急。

(3)实行机构(民办)养老模式的利弊。

民间资本参与社会养老服务工作,能够满足社会养老多样性、多层性需求,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政府财政负担,提高老人服务水平,打消老人子女顾虑。是社会发展的新型养老模式。

民办养老机构以私人经营为主,服务人员层次不一,特别是近年来媒体曝光的“毒保姆”事件,给老人的安全造成了隐患。此外,高额的费用也使一些家庭望而却步。

四、实行养老模式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留守养老方面。

一是留守老人数量庞大,民政部门和村委无法将关心落实到每位老人身上。二是留守老人居住地较为分散,管理工作较为困难。三是留守老人与外界沟通较少,突发状况频繁发生且不可避免。

(二)居家式外出养老方面。

一是存在子女之间互相推诿的现象,老人无法受到良好的照顾。二是老人外出居住并未告知有关部门,对有关部门的管理工作加大了难度。

(三)居家式社区养老方面。

由于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量大面广,村情不一,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少数村干部不够重视,存在重建轻管现象;二是炊事员队伍不稳定,调整面过大;三是少数村资金管理不规范,不按规定向服务对象收取费用,运行成本过高,集体经济压力较大;四是部分老人难沟通、难管理。同时,居家式社区养老服务种类较少,注重老人的衣食住行,偏重于对老人日常生活的护理,却对老人的心理状态疏于关心。

(四)机构(公办)养老方面。

一是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由于历史原因,敬老院建设用地手续不规范,土地权证和房产证明无法办理。二是功能不完善,敬老院以居养型为主,护理功能缺乏,不能满足特困老人多样性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三是管理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现有的管理人员基本上是退居二线的村干部担任,服务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并没有经过专门的系统培训,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四是专业护理人员招聘难,受职业观念、工作环境及工资待遇等因素的影响,招聘从大专院校毕业、具有专业职称的护理人员难度很大。

(五)机构(民办)养老方面。

一是民间资本新建养老机构建设用地落实难,虽然对民办养老机构的用地政策,各级政府的政策规定及《浙江省养老服务促进条例》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地指标的影响,新建养老机构用地难落实。二是民间资本利用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和其他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改造,兴办养老机构政策法规上都是明确鼓励支持的,但在具体落实上,相关部门操作规程不明确、效率不高,存在“事难办”的现象。三是民间资本兴办养老机构投资大、风险高、回报期长、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大,投资者问得多、落实少,投资比较谨慎。

五、现行养老模式的完善

(一)健全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成果。

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基本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的基础上,加强指导、规范管理,保障和规范居家养老服务的长效运行,发挥居家养老服务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养老的需求作用。通过督查考核、强化管理,适当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开展标准化建设等方法保障规范运行,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综合服务水平。

(二)加强管理,完善设施,充分发挥敬老院的托底作用。

敬老院要协调好相关部门,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同时加大整改力度,消除消防安全隐患,保障安全运行。通过改造设施,提升功能,优化服务,促进乡镇敬老院转型升级。探索通过与卫生部门的资源融合、引入专业的管理服务团队等路径,把乡镇敬老院转型升级为区域性综合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在承担好特困供养、兜底作用的同时,发挥更好的社会养老服务。

(三)优化服务,加快民?k养老机构项目落地。

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做好工作衔接、协调,对于已经名称预登记的申办单位,做好全程跟踪服务,争取项目早落地,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养老工作。同时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鼓励社会企业为养老服务机构投资。

(四)提升服务人员的专业服务水平。

篇10

【关键词】 老年痴呆患者;居家照顾者;护理指导

老年痴呆症, 主要症状是神经系统慢性的退行。因为病情的慢性, 所以康复的过程比较缓慢。不少数患者实施治疗一段时间后, 逐步转为家庭照顾。在家属以及亲友护理下, 实现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 促进康复的目的。细致的关怀和热心的照顾, 可以为患者实施精神的支持, 刺激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所以对于居家患者护理前, 医院的康复指导作用显得特别明显。本文对老年痴呆患者采用居家照顾者护理感想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0月~2014年7月期间, 被确诊为老年痴呆患者而未进行住院护理, 采用家庭照顾着护理共28例作为观察组。观察组患者中轻度痴呆16例, 中度痴呆4例, 重度痴呆8例。观察组中男20例, 女8例, 年龄62~83岁, 平均年龄(64.6±2.5)岁。家庭照顾者主要是老伴、子女和亲戚。同时设置对照组, 具体指未得到健康指导共28例, 其中男21例, 女7例, 年龄60~74岁, 平均年龄(64.7±2.6)岁。这些患者中, 轻度痴呆13例, 中度痴呆5例, 重度痴呆10例(男性)。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时间12~36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病程和病情上,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教育方法

1. 2. 1 档案建立 医护人员对出院患者建立一个护理档案, 附上联系方式以及咨询内容和方式, 确定复诊时间等, 护理人员要开展定期上门指导。

1. 2. 2 计划制定 协助家庭拟定居家开展护理计划, 共同参和纠正照顾者中存在不良情况的, 要注意做法以及注意事项。

1. 2. 3 联系医患 和照顾者建立最佳的互动, 每周进行电话随访, 缓解照顾者负担, 紧急情况下可以采取必要的沟通。护理过程中有问题的, 要给予耐心沟通。周期一般为每月1次家访, 主要是教育照顾者爱护患者, 和患者建立一种信赖关系, 一起为患者康复做出努力。

1. 3 健康教育指导内容

1. 3. 1 饮食指导 患者的一日三餐一定要定时定量, 实现营养均衡, 主要以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为主, 食物清淡, 高盐和动物脂肪尽量少摄入, 饮食做到荤素搭配合理。核桃、瓜子和松子健脑益智要多摄入。多食用新鲜水果, 使患者保持大便畅通。患者出现便秘时, 可服用蜂蜜、香蕉来进行调节。对于油腻、生冷和辛辣食物要不吃或者少吃。老年痴呆病情轻的, 鼓励患者自己进食[1], 重者必须喂食。进食缓慢不可催促, 避免噎食和呛咳。同时, 保持口腔清洁, 在进三餐之后, 要给予口腔护理, 控制口腔感染。

1. 3. 2 睡眠指导 养成定时休息定时起床的好习惯, 睡眠时间要充足, 质量要有保证。

1. 3. 3 服药指导 轻度痴呆患者, 在每日用药的时候, 要分开包装, 提醒患者用药的方式, 督促患者定时服药。中、重度患者一定做到送药到手。

1. 3. 4 自理指导 引导患者适当做家务劳动, 进行个人卫生整理, 形成看书看报好习惯[2], 不要沉迷在电视中。要多参与社会活动, 提升生活的兴趣。每天要进行照顾者陪伴患者指认回家路线的练习。中、重度患者, 要训练患者简单自理能力, 养成定时检查排泄的习惯。

1. 3. 5 安全指导 制定一个标示卡, 标明患者姓名以及家庭地址和联系电话。出门必须佩戴, 使得患者迷路的时候, 可以被及时送回。生活环境必须固定, 室内光线充足, 环境整齐。室内环境布置要减少障碍物[3], 减少跌倒情况的发生。重度患者卧床时, 照顾者要不定时翻身按摩, 每间隔2 h翻身叩背, 防止压疮、肺炎产生。

1. 4 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ADL 测量表对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ADL中有14项内容, 主要是服药及自理经济、做家务、备餐、购物、打电话、穿衣、梳洗、上厕所、行走和洗澡、进食、使用交通工具以及洗衣服。完全可以做到评分为1分, 比较困难为2分, 在帮助下进行为3分, 完全不可能做为4分, 对14 项进行总分计分, 严重下降:总分≥37 分, 轻度下降:总分 17~36分, 正常:总分≤ 16 分,

1. 5 统计学方法 本次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秩和检验。P

2 结果

从依从性、行为、安全、服药、睡眠、饮食多方面回访调查, 观察组和对照组居家照顾效果见表1。

3 讨论

伴随老龄人口不断增加, 老年痴呆患者数量增多。老年痴呆是主要发生在老年期和老年前期的一种退行性脑病, 指的是持续性高级神经的功能活动障碍, 也就是无意识障碍, 但是在记忆、思维以及分析判断和视空间辨认方面会产生一些障碍。当前, 在老年痴呆患者的治疗中, 还没有出现特效疗法[4]。因为家庭是患者生活以及活动的主要场所, 采用家庭照顾护理, 可以使得患者得到物质和精神享受。家庭护理干预中, 需要强调护理人员、患者和家属的配合护理, 这三者之间是相互支持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患者日常功能的训练中, 需要和家属一起参与, 可以调动患者以及家属积极性。体现处理家庭的责任心和耐心。大多数老年痴呆家庭照顾者在进行照顾工作的时候压力很大, 主要是因为疲倦以及沮丧的照顾情绪影响所致。但是, 在长期的照顾中, 他们会产生一些自己的护理方法, 所以会出现对护士指导的忽视。所以这个过程中, 必须要考虑照顾者护理水平的提高。只有照顾者掌握了科学护理方法, 才能间接抑制患者痴呆发生[5], 对残存的脑功能进行维持, 减轻患者因为痴呆出现的并发症。不但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而且能减轻家庭开支, 所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高。

参考文献

[1] 斯才瑛, 殷占先, 张红伟, 等.老年性痴呆病人的家庭护理.护理研究, 2013, 17(2):36.

[2] 万嘉豫, 欧阳夕冰, 张孟华.老年痴呆的护理体会.护士进修杂志, 2012, 19(3):282.

[3] 黄巧.老年痴呆患者沟通技巧.现代护理杂志, 2008, 11(5):282.

[4] 赵慧敏.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 健康必读(中旬刊), 2013, 12(9):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