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4-01-12 17:38: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药剂学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药剂学的特点

篇1

1影响中药疗效的因素较多,决定了中药应用需要更广泛的药学服务

影响中药疗效的因素有诸多方面,除了生物和环境因素外,中药的品种、产地、采收、储藏、炮制、配伍、剂型、剂量、煎服等本身因素则是影响其疗效的主要方面。

1.1保证中药饮片质量,提高临床疗效

1.1.1适时采收

因不同药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或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长期和成熟期,而其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将随其不同入药部位和植物各部分的不同生长期而异,故采药时间应随着中药的品种和入药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如丹参的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的含量,第4季度收获的丹参比其他季节收获者高2~3倍;薄荷在开花盛期采收者,挥发油含量最高;青蒿中所含抗癌成分青蒿素在7-8月花前盛叶期含量高达0.6%,开花后含量逐渐下降[1]。

作为中药师可指导药农适时采收,从源头上把握药材质量。

1.1.2合理贮藏

中药贮存、保管条件直接影响其质量。不同的贮藏时间、温度、湿度和方法对药物所含成分有明显影响。有人曾做过实验,三棵针中的小檗碱随贮存时间的延长其含量逐渐降低,贮存3年在见光、避光两种条件下,小檗碱含量分别降低54.1%和39.88%。又如刺五加贮存时间超过3年或在高温(40~60℃)、高湿(相对湿度74%以上)、日光照射等条件下贮存6个月,其中所含丁香苷几乎丧失殆尽[1]。中药颗粒剂?p散剂易吸潮发粘,注射剂的澄明度易受温度?ppH值的影响,故要指导中药保管人员结合每种药物特点合理贮藏,防止中药发霉、变色、虫蛀、泛油等,保证中药质量,从而发挥其应有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产生。

1.2协助医师针对病情选择恰当的中药

这一点是临床药师发挥药学服务的关键所在,要求药师必须具备较扎实的中医药知识和一定的临床经验,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协助医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1.2.1必须按照中医药理论辨证用药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多学科的渗透、交叉,用现代药学理论来研究传统中药也取得了可喜成绩。然而,与易理解的西药理论相比,中医药理论博深难明,以至于有人对中医持怀疑态度,也出现了用西医药理论指导中药应用的误区。现代医药学和传统医药学两者建立的基础不同,理论体系、思维模式都存在差异,临床中药师应坚持宣传,提高他们对中医药理论的认识。应用中药只有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辨证施治,才能取得应有的治疗效果。

1.2.2指导医师或患者正确地选择剂型

中药除了传统汤、丸、散、膏等剂型外,近年来也出现了颗粒剂、片剂、口服液、注射剂等新剂型,中药的品种也日益增多。作为一名临床药师,应为医师提供专业化的药剂服务,即根据患者病情和各剂型特点选择能发挥最大疗效的品种和剂型。汤剂是口服剂型中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灵枢?邪客篇》中就有治“目不瞑”的半夏汤。《伤寒论》载方113首,有95方是汤剂[2]。长期以来,汤剂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是因为它具有以下优点: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灵活加减,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汤剂多为复方,经过精心的配伍,药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同,达到了降低不良反应、增强疗效的目的;汤剂为液体制型,吸收快、作用迅速。正如李东垣所说:“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所以,应建议医生尽可能选用这种剂型,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中药注射剂是在汤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剂型,是对中药剂型的补充与完善,扩大了中药应用的范围,适应了中医临床危急重症治疗的要求。但由于中药及其复方的成分比较复杂,药液中往往多种成分并存,杂质难以除尽,也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和可靠的质量控制方法,对注射剂的澄明度、稳定性和临床疗效均有一定影响。故此,2005年新版《药典》只收录了止喘灵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注射用双黄连(冻干)和清开灵注射液4种中药注射剂。

近年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道也不断增加,1960-1993年国内期刊的780篇文献共报告189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而1994-2002年9年间,国内主要医药期刊的193篇文献就报道了355例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3]。所以,建议临床医师慎用中药注射剂,并且与其他中药剂型一样,尽可能避免与其他药品同时应用。

胶囊剂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在提取、浓缩过程中不需要滤除沉淀物或醇沉精制,与疗效相关成分损失少,基本保持了中药汤剂的特点,然后直接将原药粉或粗提取物装入胶囊,不需要加粘合剂和压力,在胃肠道中崩解快、吸收好,较丸剂、片剂显效快,又由于胶囊的包容,提高大部分成分的稳定性,掩盖了中药的不良气味。该剂型既具有现代药剂的优势,又不失中药的传统特色,使其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

1.2.3重视中药(饮片)炮制后特点,针对病情灵活选用

对某种药功效与应用,临床医师比药师有经验,但对各种炮制品的作用特点,药师却胜一筹。如白术是常用的益气健脾药,生用时益气生血,经用土或麸炒后,甘温之性?p健脾燥湿作用明显增强。半夏有毒,生品多作外用,经明矾水制后(清半夏),增强了它的燥湿化痰作用;经生姜、明矾水制后(姜半夏),其降逆止呕作用大增;经甘草、石灰水制后(法半夏),多用于中成药中;与其它药物混合发酵后所得的半夏曲主要用于痰多食积之证。临床上常用的当归更有全当归、当归尾、当归身、当归头、酒当归、土炒当归、当归炭之不同,中药师要应用炮制理论,协助医师依据临床所需加以选用,提高疗效,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1.3帮助患者选购质量好的中药饮片

影响中药(饮片)质量,除上述采收和贮藏外,中药来源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品种、产地不同,其质量也有明显差异。有人测定,新疆产甘草含甘草次酸7.2%、甘草甜素11.1%,同一地区所产光果甘草含甘草次酸3.4%、甘草甜素4.02%,另一品种粗毛甘草含甘草次酸仅0.72%[4]。长白山的野生参,东北各省与朝鲜、日本的园参,其人参总皂苷含量不同,皂苷单体的含量也不一样,故历史上形成了“道地药材”的概念,即某一地区生产的某种药材,质量高、疗效好,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子、四川的黄连、山西的黄芪等都是享有盛名的道地药材。因此,为了提高中药(汤剂)疗效,应选择质量好的中药饮片。

1.4指导患者正确的煎服中药汤剂

中药汤剂疗效的取得,除了辨证用药准确、选择优良的中药饮片外,还有患者自己能提高疗效的正确煎服法这一关。清代医学家徐灵胎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于此。”名医陈修园也说:“病之愈与不愈,不但方必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而非但无功,反而有害,此不可不知。”这说明中药煎服法对中药疗效的发挥影响很大,应引起医师与患者足够重视,临床药师应从容器的选择、用水浸泡、火力大小、服药时间方法、饮食禁忌等多方面给予正确的指导。

2进行广泛宣传,转变中药无不良反应的错误观念

中药来源于天然,人们日常生活中食用的生姜、大枣、山药及大小茴香、肉桂便是中药;且相对西药来说,药性和缓的中药多用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加之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比较困难,于是便产生了中药没有不良反应的概念,甚至有些医务人员对中药的不良反应也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事实上,早在五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对中药的“毒”有了认识。如对作用峻烈的砒霜、生马钱子、生川乌等,在功效中表明“有毒”;妇女妊娠时的用药禁忌;药物配伍时的“十八反”和“十九畏”都是前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经验总结。

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人们又发现马兜铃、关木通、广防己、天仙藤等,若长期使用,其中所含的马兜铃酸会导致肾间质纤维化,引起肾功能衰竭;天花粉中的天花粉蛋白有明显的致流产作用;即使金银花的有效成分绿原酸也具有高致敏性。这些都值得引起我们重视。中药师应进行广泛的宣传,促使人们改变中药无不良反应的错误观念,正确认识中药的作用,以安全合理地运用,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思考与讨论

中药来源于自然界,使人联想到同样来源于自然界的食物。历代也有“药食同源”一说,只不过药对人体的作用强了一些,这大概便是中药安全“无不良反应”的缘由了。也正因为它产生于自然,故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多,且不只是生长过程,也延续到中药的贮藏。土壤、光照、湿度、温度等不同,中药饮片的质量差异便很自然地表现出来。临床药师就是要掌握规律,利用这些因素提高中药质量,避免那些降低中药质量的因素,从而保证优良的中药应用于临床。

西药是在人们主观的、能动的、有目的实验基础上,弄清了药物的性质、结构、效应,甚至代谢过程,也就是说,基本掌握了它的规律后去生产的,而中药产生于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中,对人们来说它还比较陌生,需要进一步的去认识和探知,从而彻底搞清它,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就化学成分来说,中药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表现在:

①各种成分性质各异,生物活性也各不相同,而这些成分在各类中药中却普遍存在,仅对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可参照西药的药代动力学方法进行研究。但需要说明的是,中药或其复方制剂的单体成分药动学参数,往往不能完全代替某味中药或复方制剂的作用规律。绝大多数中药制剂哪些成分起作用,在哪些环节起作用,药物的体内转运过程和生物利用度等都不太清楚,很难象西药那样从微观上较准确地指导合理应用,这正反映了中药作用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②中药在炮制、配伍、制剂(煎煮)等过程中,各成分之间发生水解、聚合、氧化、还原等产生新物质,使中药复方发挥增效、减毒或改变药效的作用,体现了中药效用的综合性、协同性,炮制、配伍、制剂(煎煮)就是为了增加中药在某一方面的协同作用。所以,汤剂是临床应用最广泛、最能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的一种剂型就不难理解,并且提示在有效成分不明确的时候,尽量选择能保存“可能发挥疗效作用的成分”的剂型。至于主张中药单独应用、煎药时的容器选择、服药时的饮食禁忌,也是考虑其它药物和食物影响该药综合性、协同性的发挥。

③中药处方以复方居多,即便单方成分也很复杂,更何况单体成分也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使其呈现出广泛持久的作用特点。因此,中药的不良反应可能累及多器官、多组织且呈慢性累积性,不良反应一般很少立刻表现出来。所以,加强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才是真正对患者的安全负责,对患者的健康负责。

总之,中药的自然属性,所具有成分的复杂性,是其区别于西药的根本特点,临床药师的药学服务自然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沈映君,李仪奎.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

[2]李忠林,李小川,李巧如.如何提高中药的疗效辨析[J].实用中药内科学杂志,2004,18(4):334.

篇2

糖皮质激素(俗称激素)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一种,属甾体类化合物,在脑垂体分泌的促皮质素(ACTH)的调节下,由肾上腺束状带合成、分泌,包括氢化可的松、可的松、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均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甾核(图1),不同的糖皮质激素因为其分子结构的变化,使药物的活性、药效和药物动力学特征各不相同。人体内源性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糖皮质激素最主要的是氢化可的松,而可的松或泼尼松本身不具有生物活性,必须经过在肝脏生物活化还原为氢化可的松或泼尼松龙才产生生物活性。

正常人的糖皮质激素呈脉冲式分泌,有昼夜节律性。通常情况下,正常人每天分泌氢化可的松10mg,上午8时血浆浓度最高,为16μg/100ml,下午4时血浆浓度为4μg/100ml,24时最低。对糖皮质激素昼夜节律性分泌的了解有助于制订给药方案。

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机制

基因效应糖皮质激素主要是通过与靶细胞胞浆内的糖皮质激素受体(GR)结合,产生信号传递,最终发挥其生物学作用。糖皮质激素受体几乎在所有的人类细胞上均有表达,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

非基因效应糖皮质激素的非基因效应主要通过膜结合受体和(或)细胞膜的生化作用介导,通过激素的选择性膜受体和(或)抑制钙和钠跨膜运转稳定细胞膜。基因效应一般发生在糖皮质激素与胞浆受体结合30分钟后,而非基因效应的主要特点为起效迅速,在数秒或数分钟内出现,并与DNA转录及蛋白质合成无关。糖皮质激素的非基因效应是其抗过敏作用、对ACTH负反馈调节、以及产生行为效应和心血管效应(可导致阿狄森危象)的主要作用机制。

糖皮质激素的基因效应与用药剂量相关。在小剂量应用(泼尼松≤7.5mg/日)时,激素完全通过基因效应发挥作用而几乎没有不良反应;剂量增加时,激素的基因效应呈显著的剂量依赖性,其不良反应也随剂量与时间的增长而加大;当应用大剂量泼尼松30~100mg/日)时,由于激素受体的饱和度增加,剂量依赖性越来越小,糖皮质激素的基因效应趋近于最大值,但不良反应严重,不能长期使用。在泼尼松30~250mg/日时非基因效应有显著的剂量依赖性,超过250mg/日之后逐渐减小。

生理与药理作用

生理作用(1)对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的影响:① 糖代谢:糖皮质激素可促进糖原异生,并通过利用蛋白质分解增加产生的更多的氨基酸合成糖原,减少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减慢葡萄糖分解为CO 的过程,并有抗胰岛素作用,促进血糖升高,甚至出现糖尿。② 蛋白质代谢:糖皮质激素促进多种肝外组织蛋白,特别是肌肉组织蛋白质分解,抑制蛋白合成,机体负氮平衡。长期应用激素将出现生长减慢、肌肉消瘦、骨质疏松、皮肤变薄、淋巴组织萎缩和伤口愈合延缓等。③ 脂肪代谢:糖皮质激素促进脂肪分解并抑制其合成,可激活四肢皮下脂肪酶,四肢脂肪减少,使脂肪重新分布于腹、面、背及臀部,形成满月脸和向心性肥胖。

(2)对水盐代谢的影响:糖皮质激素对水盐代谢的作用较弱,长期应用可有醛固酮样的贮钠排钾作用,并促进肾远曲小管及集合管重吸收而出现水钠潴留。激素还可以抑制钙的重吸收,引起低钙血症和骨质疏。

(3)对循环系统的影响:糖皮质激素能增强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并可以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从而升高血压。由于激素对脂代谢的影响,可加速动脉粥状硬化的形成。此外激素还可增强心肌的收缩力。

药理作用(1)抗炎作用:糖皮质激素可通过多种机制对抗由各种原因导致的炎症。主要机制为:①抑制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产生并促进抗炎因子的合成;②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③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减少炎症细胞向炎症部位的聚集;④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表现在炎症早期通过减轻水肿、渗出、炎症细胞浸润,改善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在炎症晚期抑制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增生、肉芽组织形成,预防组织粘连和瘢痕形成。值得注意的是,炎症反应不仅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同时也是组织修复的重要过程。因此,糖皮质激素在抗炎的同时也降低机体的防御功能,可导致感染扩散及阻碍伤口愈合。

(2)免疫抑制作用:①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与递呈;②对淋巴细胞有破坏作用,抑制细胞免疫功能,大剂量可抑制B细胞向浆细胞转化而干扰体液免疫功能;③消除免疫反应所致的炎症反应。但上述作用在人体尚未得到证实。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3—0067—01

一、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是认知的需要

课外阅读是中小学生的一种认知需求,是求知最基础的原动力。是中小学生以获得知识、技能,为解决学业问题目标的一种求知欲。起先是因为他们觉得课堂上有限的知识不足以满足自我的需求,从而促发他们课外去阅读,然后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满足的乐趣,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阅读动机,对学习起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它是最为教者与家长认可的。

二、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是追求赏识的需要

这类阅读心理需要分成两种:一种是为了通过阅读得到父母师长的赞许;另一种是为了通过课外阅读增加谈资,从而赢得同龄人之间的敬服。针对以上特点,父母、师长应当正确地引导他们阅读,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自信心,确立相应的成功感。在青少年时期(即初中阶段),中学生心理渐趋向成熟,他们自我意识加强,要求自由、自信、独立,同时,更希望被大家尊重。于是,想方设法在同龄人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广泛地课外阅读就成了他们的法宝。课外阅读使其广采博集,侃侃而谈,语出不凡,从而博得同伴的羡慕与尊重,以满足他们对成就的向往。

三、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是身心发展的需要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小学生身体发育逐渐成熟,潜藏多年的性意识开始萌动。他们产生了诸多好奇与疑问,从内心渴望接近异性,但传统的教育素来对”性”讳莫如深,甚至对此压制、排斥,视之为洪水猛兽。再者,青春期自闭的心理又使得中学生不愿向家人、朋友寻求对性知识的解答。如此一来言情小说、通俗文学、武侠小说就连地摊文学都成了他们了解性知识的窗口。中学阶段是人生最多彩的季节,性意识觉醒了,可自闭心理也相应到来了。这一时期的中学生容易产生孤独感,此时课外阅读便成了他们排遣孤独的突破口。他们以书为友,与书中人物交流思想、情感。现实生活中一些无法实现的美好愿望,他们都可以寄托书中,同书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得到自我振奋与陶醉。正因为中小学生独特的心理需要使得他们对课外阅读情有独钟,同时相伴产生了他们独特的阅读特点。

特点之一:充满情趣

一般而言,中小学生选择文学读物居多,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生活都是经过作家心灵过滤,情感理智酝酿,再进行精心艺术提炼而成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成为审美主体,进入情感介入认识过程。当其生活经验被激活,情感被诱发时,他们便主动进入于作品对话状态,以其易感动的情感特点而言,中学生情绪容易进入饱满激扬状态,甚至可以达到物我统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特点之二:自由驰骋

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大多是在自由自在,毫无拘束的心理环境中进行的。这样就有利于调动各种心理因素协同参与,个性得以充分发挥,阅读方式也较随意,可以一目十行,也可细嚼慢咽。在阅读过程中,阅读个体受故事情节的诱导,美的语言与意境的感染,在不知不觉中,伴之以联想、想象。于是目接八荒,神游四海或填补、充实作品的空白,或添加、超越作品的意图,这完全取决于阅读个体的情感体悟。

篇4

利奈唑胺(linezolid)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噁唑烷酮类抗菌药,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致病菌都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与其他抗菌药多无交叉耐药现象,加之组织、体液分布广泛以及给药方法便捷,使得其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很好,在临床上受到广泛的关注。自2000年4月在美国首次上市以来,人们已在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方面积累了众多资料与经验,但有关综述却不多。本文对利奈唑胺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特点以及临床应用等作一全面、客观的述评,以期为临床合理应用和保持其长期有效性提供参考。

1 作用机制和抗菌活性

作为一种新型抗菌药,利奈唑胺作用于细菌的50s核糖体亚单位。但与其他抗菌药不同,利奈唑胺不影响肽基转移酶活性而只是作用于翻译系统的起始阶段,通过抑制mrna与核糖体连接、阻止70s起始复合物的形成,最终产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由于作用部位及方式独特,利奈唑胺与其他抗菌药多无交叉耐药现象[1]。在耐药菌日益流行的今天,利奈唑胺的这一特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利奈唑胺对几乎所有的致病性革兰阳性菌、非典型病原体、各种分枝杆菌、诺卡菌以及革兰阳性的厌氧菌都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但对革兰阴性杆菌不敏感,可能与革兰阴性杆菌的外排机制有关[2]。体外药敏试验还显示,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在内的葡萄球菌和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i, vre)在内的肠球菌对利奈唑胺都100%敏感[3-4]。10多年的临床应用经验表明,利奈唑胺对多种革兰阳性致病菌、包括耐药菌所致感染均有很好的疗效。此外,利奈唑胺对日益常见的耐多药结核杆菌和泛耐药结核杆菌也有明显的抗菌活性和治疗疗效[5-7],但因利奈唑胺不是常规抗结核药,故目前尚无相应的体外药敏试验数据。

2 药动学特点

利奈唑胺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口服后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近100%,可以经静脉给药-口服方法进行序贯治疗。利奈唑胺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31%,分布容积为40~50 l,每12小时口服给药600 mg后0.5~2 h达到血药峰浓度(15~27 mg/l),血药消除半衰期(3.4~7.4 h)较长,且对敏感菌有一定的抗生素后效应,可一日2次给药。利奈唑胺在体内被代谢为两种无活性的代谢产物氨基乙氧乙酸和羟乙基乙酸,给药量的65%经非肾途径清除(可能会有部分药物在肾小管被重吸收),30%以原药形式随尿液排出体外[8-9]。利奈唑胺的组织、体液穿透性好,在肺、皮肤、肌肉和脂肪组织以及脑脊液中均有较高的药物浓度[10],故适应证也较广,临床地位重要。

3 临床应用

美国fda批准的利奈唑胺的适应证为:用于治疗由vre引起的败血症、医院获得性肺炎、复杂性皮肤及软组织感染以及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菌血症。利奈唑胺在临床实践中还被用于治疗分枝杆菌、尤其是耐多药和泛耐药结核病的治疗以及一些糖肽类抗菌药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糖肽类抗菌药治疗的mrsa感染。

3.1 对耐药革兰阳性菌所致严重感染的疗效

郭志峰等[11]进行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利奈唑胺治疗复杂性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的临床和微生物学治愈率都显著高于糖肽类抗菌药(分别为88.7%、87.0%和83.6%、81.8%)。该荟萃分析结果还显示,利奈唑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肠球菌等细菌的清除率也都高于糖肽类抗菌药(分别为86.7%、89.5%、100%和74.0%、87.0%、66.7%),对mrsa的清除率亦高于糖肽类抗菌药(分别为81.9%和69.8%)。杜玉明[1]报道,利奈唑胺治疗重症监护室患者的肺部、血液、神经系统以及术后切口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总有效率达81.0%,其中治疗mrsa感染的有效率为100%、治疗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的有效率为100%、治疗屎肠球菌感染的有效率为83.3%、治疗溶血性葡萄球菌感染的有效率为88.9%。叶香芳等[12]报道,3例万古霉素治疗无效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心内膜炎合并脑脓肿患者经接受利奈唑胺治疗后均获得痊愈。郭立涛等[10]报道,对12例糖肽类抗菌药治疗无效的mrsa感染患者经改用利奈唑胺治疗后均获得临床治愈、病原学培养转阴。

上述数据表明,利奈唑胺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都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对mrsa、中度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vre和耐青霉素肺炎球菌(penicillin-resistant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prsp)等耐药菌所致感染都具有很好的疗效。不过,并非所有由上述耐药菌引起的感染都应使用利奈唑胺进行治疗,因为利奈唑胺的不良反应明显、尤其是长疗程用药时的安全性问题突出,同时该药的售价高、最重要的是须考虑减少细菌诱导选择性耐药的产生。一般情况下,对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若细菌对万古霉素敏感,仍建议选用万古霉素进行治疗;若明确为耐万古霉素细菌引起的感染,则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此外,对不能耐受糖肽类抗菌药不良反应或糖肽类抗菌药治疗无效的耐药菌感染也可考虑选用利奈唑胺进行治疗、尤其是在国内目前可选用药物较为有限的情况下。

3.2 治疗耐药结核杆菌感染

cox等[5]完成的一项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利奈唑胺治疗耐药结核病的成功率达67.9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48%(有36.23%的患者需停药)。schecter等[6]使用利奈唑胺治疗30例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结果发现22例(72%)获得治疗成功,还有5例仍在继续治疗中;9例(30%)发生了不良反应,其中3例(10%)需停药。黄海荣等[7]进行的一项回顾性分析则显示,使用含有利奈唑胺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成功率达82%,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和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32%、25%和6%,因不良反应而中断服药者比例是26%。由上述数据可知,使用含有利奈唑胺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耐多药和泛耐药结核病有效、成功率高,大部分患者的耐受性良好,但也有患者因血液或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不过,世界卫生组织将利奈唑胺列在抗结核药的第ⅴ组即疗效尚不确切药组,故现原则上不主张使用利奈唑胺治疗耐单药或耐多药的结核病,而只应在治疗耐多药或泛耐药结核病中当由抗结核药第ⅰ~第ⅳ组的药物不足以组成有效的化疗方案时才可考虑选用[13]。此外,利奈唑胺治疗结核病时需长时期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较短期治疗时高,临床上须谨慎。

koh等[14]认为,在治疗结核病时将利奈唑胺的日剂量减至300 mg不会影响其抗结核治疗效果,却可显著减少骨髓抑制和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黄海荣等[7]分别使用利奈唑胺300、600和1 200 mg 3种不同的日剂量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结果发现3种不同剂量治疗方案的治疗成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使用利奈唑胺治疗耐药结核病时不仅应限于已无其他可选有效治疗药物的耐多药或泛耐药结核病、且需减少日剂量至300 mg,同时密切监测血液和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如血小板减少、视力改变等。

3.3 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

利奈唑胺的肾毒性轻微,经肝、肾双通道排泄,故可用于肝、肾功能减退以及老年人和儿童患者等特殊人群。多篇文献[15-18]证实,利奈唑胺治疗老年人对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mrsa以及肠球菌等革兰阳性菌感染有效,但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在治疗时间超过10 d时更为明显。因此,建议在使用利奈唑胺治疗老年人(包括肾功能减退患者)感染时应尽可能缩短治疗时间并注意监测血小板水平变化,至少每周复查1次

血常规,发现血小板减少后即及时予于对症治疗或停药。国内、外的一些回顾性分析[19-21]结果还认为,利奈唑胺可用于治疗由mrsa、prsp和vre等耐药革兰阳性菌引起的新生儿和婴、幼儿感染,具有较高的临床有效率和细菌清除率、有利于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且安全性较高。不过,也有报道称,早产新生儿因基础凝血功能较差、使用利奈唑胺后更易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情况,故建议早产新生儿慎用利奈唑胺[22]。利奈唑胺被美国fda列为妊娠分级c级,即只有在确认其对孕妇的治疗益处大于对胎儿的危害之后方可用于妊娠患者。

总之,对肝、肾功能不全者以及老年人、新生儿和婴、幼儿的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利奈唑胺是可考虑的治疗选择之一,但需注意监测血小板减少、对老年人和早产新生儿尤其需要注意这一不良反应,用于孕妇前则须充分权衡利弊。

4 局限性及结语

篇5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材;特点;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0-21

一、法国高中数学教材的特点

法国高中数学教材十分注重在其中融入其他学科的内容,从而展现出数学这一学科的文化价值和应用意识。在2000年,法国对其高中数学的课程进行了一次改革,其核心就是加强数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从当下法国所采用的高中数学教材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类的学科,它与物理学之间的联系最为密切,将二者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一直是法国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显著特色。与我们国家的数学教学注重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的特点相比,法国教材更加注重与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引入了放射性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美国高中数学教材的特点

注重数学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美国高中数学教材最大的特色之一。其中IM教材就对数学应用的内容进行了科学有效的编排。这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数学教材分为学习和应用两大部分。一方面,教材中的每节教学内容都会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你为何学?你能学到什么?另一方面,教材中引用了大量的应用型的例题,其涵盖的范围相当之广泛,包括建筑、文化、商业以及家庭理财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可见美国对数学教材应用性特征的重视。更突出的一点就是,高中数学教材争取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全球性的问题,包括人口和环境等一系列的问题,旨在提升学生的认识境界。

第二,在其教材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问题都是与生活内容密切相关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教学问题,而且能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英国高中数学教材的特点

英国高中数学的教材相比其他国家是较为稳定的,其中的SMP数学教材的使用一直延续到现在。其教材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善于运用相关的数学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代数这一部分的教材内容中,其包含着很多的函数以及方程的思想,对函数图像的分析对解决实际问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四、启示

1.进一步加强数学的应用

数学作为一种理科性的学科,加强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在这一方面,我国的确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如,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以及数学建模活动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应用数学和数学的应用都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其中在数学的应用上还有待加强。值得注意的是,数学的应用并不只是在练习题上增加几道应用题,更重要的是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数学教材的设计上,注重将知识以及社会实践统一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关注数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它并不是独立于任何学科之外的,它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如,物理学。两者之间的融合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是十分具有价值的。在这一点上做得比较好的国家应属法国,我国则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我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多提供给学生相关的背景材料和信息等,让学生学到的是有用的数学,即学有所用。

数学是绝大多数国家高中阶段必学的一门课程,要想实现其真正的价值,需要注重教材的编写以及选择,加强其与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中成药  化学药  注意事项 

        在我国批准注册的中成药中,有200多种是中药、化学药复方制剂,即含有西药的中成药。此类中西药复方制剂不能简单地按中成药或西药的用法去使用,而这些中西药复方制剂的一些特殊注意事项在临床的实际使用中并没有得到很好地遵循。因此,中西药复方制剂的合理使用已成为当前必须重视的一个合理用药问题。本文着重介绍该类中成药的有关组方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以供参考。

        1  含化学药组分中成药的组方特点

        1.1抗感冒药的组方特点  在抗感冒药的中成药中绝大部分都为中西药复方制剂。此类中成药的特点是以常规治疗感冒的中药为主,配以解热镇痛类、抗过敏类西药。

        1.2补虚药的组方特点  在补虚药的中成药中有一部分为中西药复方制剂。此类中成药的特点是以具有补益作用的中药为主,配以维生素类西药。

        1.3降压药的组方特点  在降压药的中成药中有少部分为中西药复方制剂。此类中成药的特点以平肝潜阳类中药为主,配以降压类西药。

        1.4消化系统用药的组方特点  在消化系统用药的中成药中有一部分为中西药复方制剂。此类中成药的特点是以中药的健胃消食理气中药为主,配以制酸类西药。

                1.5糖尿病用药的组方特点  在降糖药的中成药中有少部分为中西药复方制剂。此类中成药的特点是以治疗消渴病中药为主,配以降糖类西药,西药组分主要为格列本脲。

        1.6止咳平喘化痰药的组方特点  在止咳平喘化痰药的中成药中也有一部分为中西药复方制剂。此类中成药的特点是以中药的止咳平喘祛痰药为主,配以镇咳平喘祛痰类西药。

        1.7心脑血管药的组方特点  在心脑血管药的中成药中也有一部分为中西药复方制剂。此类中成药的特点是以中药的活血化淤药为主,所配西药主要包括维生素c等。

        1.8五官科用药组方特点  在五官科用药的中成药中也有一部分为中西药复方制剂。此类中成药的特点是以宣肺通窍和辛凉解表类中药为主,配以抗过敏和收缩毛细血管类西药。

        2  含化学药成分中成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2.1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2.2应严格遵循药品说明书。

       2.3使用方法要得当。

        2.4注意老年肝肾功能状况不好的患者。

        2.5注意联合用药。

        2.6掌握药品不良反应的防治措施。

        3  含其他西药成分的中成药使用注意

        3.1含西药成分的感冒中成药使用注意  ①含安乃近成分中成药的使用注意:在服用含有安乃近成分的中成药时,切不可随意加大剂量,更不能长期使用,年老体弱者用药尤其应慎重,不能再同时加用西药解热。对安乃近、吡唑酮类及阿司林类药物过敏者禁用。②含对已酰氨基酚成分中成药的使用注意:长期大量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尤其是肾功能低下时,可出现肾绞痛或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尿毒症。若与肝药酶诱导剂尤其是巴比妥类并用时,发生肝脏毒性反应的危险增加。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重。服用超量可出现恶心、呕吐、胃痛、胃痉挛等症状。③含马来酸氯苯那敏成分中成药的注意事项:氯苯那敏也称扑尔敏,常用其马来酸盐,用于各种过敏性疾病,并与解热镇痛药配伍用于感冒,但有嗜睡、疲劳乏力等不良反应。因此,在服药期间,不得驾驶车船、登高作业或操作危险的机器。

        3.2含有盐酸麻黄碱中成药使用注意  盐酸麻黄碱对于前列腺肥大者可引起排尿困难,大剂量或长期应用可引起震颤、焦虑、失眠、头痛、心悸、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心绞痛患者应禁用含盐酸麻黄碱的中成药。

        3.3含吲哚美辛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35%~50%,其中约20%的患者常用不能耐受而被迫停药。溃疡病、哮喘、帕金森病、精神病患者、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14a以下儿童一般不用;老年患者、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病、肝肾功能不全、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且不宜与阿司匹林、丙磺舒等西药合用。

        3.4含有氢氯噻嗪的中成药使用注意  氢氯噻嗪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常见为低血钾,同时因其可抑制胰岛素释放,可使糖耐量降低、血糖升高,故肝肾疾病、糖尿病患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所以使用含有氢氯噻嗪的中成药时一方面要注意氢氯噻嗪本身所具有的不良反应,同时也要避免重复用药,以防止药物自身不良反应的发生。

        4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通过对含化学药组分中成药组方特点及其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的了解,临床医师、药师及患者就可以安全、合理、有效地使用该类中成药。 

参 考 文 献

[1]梅全喜主编.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2.

篇7

[关键词] 罗哌卡因; 麻醉

[中图分类号] R9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5-38-02

镇痛罗哌卡因(Ropivacaine)是一种新型、纯左旋体的长效酰胺类局部,其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毒性低,低浓度时感觉-运动神经阻滞分离明显[1],在麻醉、术后镇痛等领域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将就罗哌卡因的药理学特点及临床应用的进展做一综述。

1 药理学特点

1.1 药代动力学

罗哌卡因主要由肝脏代谢,约1%不经代谢由肾脏排泄[2]。成人静脉输注罗哌卡因的清除率为(0.82±0.16)L/min,高于布比卡因,稳态分布容积和消除半衰期均短于布比卡因,因而可有效防止药物累积,降低中毒风险。硬膜外腔注射罗哌卡因后呈现出双吸收相,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符合二室模型,并按一级速率过程进行消除[1]。其在婴幼儿的血浆峰浓度时可出现时间延迟。

1.2 药效动力学

已证实,罗哌卡因是开放的钾通道阻滞剂,其与阻滞位点解离后,通道才能关闭。文献显示,罗哌卡因在硬膜外麻醉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机制主要在于其对Na+通道的抑制[3]。注射低浓度(25~50)μmol/L的罗哌卡因对兔离体去髓鞘迷走神经C纤维(无髓鞘,与痛觉传导有关)的阻滞速度快于Aδ纤维(有髓鞘,与运动功能有关),从而表现为感觉与运动分离[1]。

1.3 毒性作用

罗哌卡因的毒性较低,游离罗哌卡因引起中枢神经症状的动脉血浆浓度为0.6mg/L,所引起的中枢神经症状较布比卡因持续时间短,且更易于控制。

常规剂量的罗哌卡因具有血管收缩作用,对心脏的影响表现为左室舒张末压升高,平均动脉压下降,反射性引起心率加快,每搏量和心排血量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布比卡因低,罕有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及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3]。

2 临床应用

2.1 椎管内麻醉和镇痛

2.1.1 硬膜外麻醉和镇痛 已证实,0.5%、0.75%和1%的罗哌卡因应用于腰段硬膜外麻醉时,可增加运动神经阻滞时间和术后镇痛效果,进一步增加浓度将缩短起效时间,并加强运动神经阻滞。罗哌卡因较之同浓度布比卡因的运动神经阻滞效果更弱,且持续时间更短。罗哌卡因行下肢手术硬膜外麻醉时,运动阻滞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值为0.416%[4]。研究证实,年龄因素将决定罗哌卡因运动阻滞EC50,70岁以下者EC50是0.536%,70岁以上者EC50为0.383%[3]。以相似药效浓度的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后行剖宫产手术,罗哌卡因的安全性高于布比卡因。临床试验表明,罗哌卡因可增强分娩镇痛效果,提高自然分娩率,减少其器械协助产率,增加新生儿评分[1]。

2.1.2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和镇痛 文献显示,>2%罗哌卡因行鞘内注射将可逆性影响脊髓的血流。剖宫产时,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最低局麻药剂量(MLAD)为13.46mg,连续蛛网膜下腔麻醉时MLAD为12.8mg[5]。剖宫产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时,罗哌卡因的感觉、运动阻滞时间和程度具有良好的剂量相关性。而且,浓度和比重可不同程度地影响腰麻效果,将0.005%罗哌卡因和0.005%布比卡因重比重液应用于下腹部和下肢术前麻醉时,罗哌卡因的低血压发生率更低,起效速度更快、阻滞效果更显著、阻滞后消退时间更短[6]。

2.2 神经阻滞麻醉和镇痛

研究表明,浓度的差异可使罗哌卡因在上下肢神经阻滞中发挥不同的镇痛效果。臂丛神经阻滞采用0.375%的罗哌卡因时,起效迅速、阻滞作用显著、副作用较少,表明此浓度适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髂腹股沟神经阻滞中使用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发现0.2%~0.75%罗哌卡因均可发挥理想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证明其为安全有效的术后镇痛方式[3]。学者提出罗哌卡因应用于臂丛阻滞时的最低有效浓度为0.5%,最适浓度则为1%,坐骨神经与股神经联合阻滞的最适浓度是0.75%[7]。

2.3 局部浸润麻醉和镇痛

目前罗哌卡因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腹股沟疝修补术后镇痛方面已取得进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气腹前腹腔注射5mg/kg罗哌卡因200mL,发现可发挥显著的超前镇痛作用;术后7日内,每次经导管向胆囊床注入0.5%罗哌卡因10mL亦可有满意的镇痛效果[5]。对全身麻醉下行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患者在切皮前后进行罗哌卡因浸润,伤口疼痛明显减轻。腹股沟疝修补术毕切口内置导管泵入罗哌卡因,亦取得满意的镇痛疗效,进一步研究指出,该有效浓度须大于0.125%[8]。已发现,根部阻滞应用0.75%罗哌卡因可能造成短时间局部缺血,表明该浓度可能引起微循环灌注不足,因此,高浓度罗哌卡因不宜局部应用于缺少侧枝循环的组织。

2.4 儿科麻醉的应用

罗哌卡因在儿科麻醉中的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已逐步得到阐明,年长儿的药代动力学与成人相近,新生儿及6个月内婴儿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和清除率均有所下降,持续硬膜外阻滞时应适当减量,输注时间不宜超过48h[3]。罗哌卡因对全身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的患儿的局部浸润镇痛效果与吗啡相似,有助于推迟术后吗啡的使用或减少其用量,副作用较小。小儿硬膜外输入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或单纯使用罗哌卡因均能有效镇痛,辅以小剂量阿片类药物不但可减少局部用量、预防麻药中毒,而且有助于改善睡眠,增加患儿术后舒适度[6]。

2.5 老年麻醉的应用

随着外科和麻醉技术的不断发展,接受手术治疗的高龄患者逐年增加,术后疼痛易引起呼吸、循环功能的不稳定,不利于高龄患者的术后康复。对高龄下肢手术患者持续硬膜外输注0.1%罗哌卡因或0.1%布比卡因,效果均满意,而前者心脏毒性更低,更适于高龄患者的术后镇痛。对老年下肢骨科手术患者输入0.13%罗哌卡因和1.0μg/mL舒芬太尼混合液,可促进术后恢复和功能锻炼[9]。

综上所述,罗哌卡因具有独特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点,毒性较低,低浓度时感觉―运动神经阻滞分离效果显著,麻醉及镇痛效果确切,作用时间长,应用范围广,随着基础和临床试验研究的逐步深入,其临床应用将得到进一步拓展。

[参考文献]

[1] Hansen TG. Ropivacaine:a pharmacological review[J]. Expert Rev Neurother,2004,4(5):781-791.

[2] Jokinen MJ.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ropivacaine in hepatic and renal insufficiency[J]. Best Pract Res Clin Anaesthesiol,2005,19(2):269-274.

[3] Udelsmann A,Silva WA,de Moraes AC,et al. Hemodynamic effects of ropivacaine and levobupivacaine intravenous injection in swines[J]. Acta Cir Bras,2009,24(4):296-302.

[4] Panousis P,Heller AR,Koch T,et al. Epidural ropivacaine concentrations for intraoperative analgesia during major upper abdominal surgery:a pro- spective,randomized,double-blinded,placebo-controlled study[J]. Anesth Analg,2009,108(6):1971-1976.

[5] Whiteside JB,Burke D,Wildsmith JA. Comparison of ropivacaine 0.5%(in glucose 5%)with bupivacaine 0.5%(in glucose 8%)for spinal anaesthesia for elective surgery[J]. Br J Anaesth,2003,90(3):304-308.

[6] 葛志军,戴体俊,曾因明. 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进展[J].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06,27(2):103-105.

[7] Simpson D,Curran MP,Oldfield V,et al. Ropivacaine:a review of its use in regional anaesthesia and acute pain management[J]. Drugs,2005,65(18):2675-2717.

[8] 闫美兴,王少华,赵艳,等. 罗哌卡因临床镇痛应用新进展[J]. 中国药房,2009,20(5):381-383.

篇8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运动。其中,网球运动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且有着很多的乐趣;它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消遣,还可以增强人们身体的健康状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网球教学的质量,就需要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提高人们网球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本文简要介绍了网球运动的特点,然后分析了兴趣对网球教学的重要性和教学方法,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网球运动 网球教学 教学方法

一、网球运动的特点

网球运动具有独特的健身价值:根据相关的研究证明,如果网球比赛具有一定的水平,那么运动员需要跑大概5000米左右的路程,有些比赛甚至需要跑超过1万米的路长;并且在比赛的过程中,运动员还需要不断的进行判断,是前进还是后退、是左移还是右转等等,这样就可以很好的锻炼网球运动员的力量、速度、耐力以及灵敏性等等。此外,在网球运动中,一场比赛需要不下千次的挥拍,这样就会对手臂进行锻炼。

网球运动具有独特的欣赏价值:网球运动虽然是激烈的对抗,但是需要十分强的技巧性,比如上旋球、下旋球等等;如果运动员有着高水平,那么就会给人以美的享受。其次,令人回味无穷的还有网球比赛中巧妙运用的战术;虽然网球战术只是缩前或者吊后,在两边进行抽打,但是正是网球高手的这些真假左右变化,让人们感受到眼花缭乱。网球还有着特有的美的艺术氛围,不管是选用的场地设施还是器材,在实用的基础之上,还注重营造一种美的氛围。

二、兴趣对网球教学的重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的这句俗语有着十分实用的意义。任何一门学科,要想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都需要让学生产生足够的学习兴趣,让其在网球教学中感受到足够的魅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美好,愿意主动的去学习,才能真正的学习好网球。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选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非常单一和乏味的,对教学策略也不知道创新,那么学生就会对网球渐渐的失去兴趣。

兴趣对于网球教学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俄国一位著名作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教学不是进行强制,而是将学生的兴趣充分的发挥出来。在现实教学中,这句话完全的适用,学生只有对网球感兴趣,才会积极的去学习网球。正值新课程改革期间,体育教师也应该不断的创新网球的教学方法,将学习学习网球的积极性给充分的发挥出来。

三、教师在网球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时候,可以采用培养网球意识,增强对网球情感的方法:我国著名的思想教育家孔老夫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说教师要想激发学生学习网球的兴趣,学生首先具有主动学习和掌握技能的意愿;在教授网球课时,首先要将我国的网球概况介绍给学生,还可以将世界级中国网球比赛情况纳入教课的范围,同时鼓励学生看一些精彩的网球比赛等等,树立几个网球偶像,比如我国的金花李娜,让学生们在观看的时候领会各种动作的巧妙之处,比如削球、还击、弧圈以及扣杀等等。学生们长时间的观看之后,自然会产生跃跃欲试的想法,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网球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需要多应用一些鼓励和表扬的手段: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实践证明,在网球教学过程的学生评价中,表扬等手段比批评更能有效的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经常适时的给予表扬,让学生获得继续学习的动力,学生获得一个微小的进步,教师就应该不吝惜的进行鼓励和表扬,还需要将表扬的原因明确的告知给学生,让学生明白每一个赞扬和鼓励都是真心的,从而更加积极的学习,提高网球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在网球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的安排一些竞赛:网球运动即使有着很强的欣赏价值,但是从实质上来讲,它是竞技性很强的运动;并且这个年代的学生都有着争强好胜的特点,那么如果将竞技比赛恰当的安排在网球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有效的将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充分的激发出来。但是,要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来安排竞赛,不能够让学生在失败的过程中感到完全失望,失去未来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还不能让学生们赢得很轻松,这样在未来的学习中就会下全部的功夫和力气。比如,在现实的网球训练中,要合理的安排比赛,安排比赛的学生应该有着差不多的水平,这样他们不管在竞赛中是胜利,或者失败,都不会产生过激的情绪,从而促进以后的学习。

四、结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网球教学中,教师应该致力于激发学生们学习网球的兴趣,充分的利用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扩展教课的内容,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冠心病;心肌缺血;特点;护理要点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9.173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2014年6月于本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共80例, 其中男42例, 女38例, 年龄47~82岁, 平均年龄(65.73±6.12)岁。对所有患者进行了动态心电图的检查, 都符合以下特征:①无室内传导性阻滞和心房颤动, 也没有出现心室肥厚和服用影响ST段分析的过洋地黄的现象。②心绞痛患者发作时仅有1次心电图过性ST段下移1 mm(0.1 mV)以上。③没有严重的高血压以及阻塞性睡眠性呼吸困难的患者。④24 h动态心电图有≥2次发作性缺血型ST段下移。

1. 2 方法

1. 2. 1 监测方法 对所有冠心病患者采用动态监测分析仪进行连续性24 h心电图的记录, 在记录过程中, 患者按照正常的生活习惯和服药流程进行[1]。

1. 2. 2 护理方法 对患者在心电图监测过程中采用以下措施进行护理:①不同时段的巡视护理。②患者病情的监控, 预防控制心律失常。③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要求护理人员关注患者的心理情况, 对患者展开积极地疾病知识介绍和治疗应对方法教育, 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④培养患者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

1. 3 观察指标 心肌缺血发作时则采用3个一的标准判断, 即:ST段下移≥1 mm, 持续时间≥1 min, 两次心肌缺血发作间隔时间≥1 min, 这些数据排除由于患者改变发生的偏移情况。

护理判断标准:通过对患者治疗效果评价和护理工作满意度的调查, 来了解护理对患者的作用, 治疗效果指标有显效、有效、无效等,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有明显缓解, 心电图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改善, 心电图也没有变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护理工作满意度采用自制评价标准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 总满意度=(满意+一般)/总例数×100%。

2 结果

根据心电图的监测分析, 可以发现:①80例患者24 h内发生心肌缺血共480次, 平均6次/例, 其中发生在上午6∶00~12∶00的有280次, 占58.33%。②心肌缺血发作时, 大部分患者无主诉症状, 但出现心悸、胸闷、心痛、出汗症状的患者有29例, 占36.25%。③患者心肌缺血发作时, 有62例患者出现心律失常, 达到77.50%。

症状效果分析, 可以发现, 经过一定的护理, 无效的例数仅为3例, 其中显效34例, 有效43例, 总有效率为96.25%。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发现, 无不满意的例数, 满意72例, 一般8例, 总满意度达到100.00%。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冠心病的发病率也在逐渐提高, 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2, 3]。大部分患者出现无症状的表现, 因此患者对于其发病无法产生警觉性, 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发作一般具有固定的特征, 在冠心病患者的护理过程中, 护理人员只有掌握这些特征, 才能尽早发现患者的异常情况, 下面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来总结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发作的特点和护理[4, 5]。

3. 1 时间特点 在本次研究中, 上午6:00~12:00是大多数患者发作心肌缺血的时期, 约占58.33%, 根据该项特点, 护理人员在这个时期要加强对患者的病情监测与巡视, 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电图情况, 一旦发生心电图异常要马上采取应对措施。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 实现护理预防的严谨性和全面性, 按照患者的年龄划分巡视的时间点, 在不同的时间段对患者的心电图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

3. 2 发作大多无主诉症状 冠心病患者发作心肌缺血一般没有主诉症状, 在本文研究中只有36.25%的患者出现心悸、心痛、出汗、胸闷等症状, 因此护理人员不能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而需要根据各项指标进行全面评估。基于该项特点, 还要求护理人员在巡视病房时, 对患者的饮食、排泄以及日常情况进行记录。

3. 3 与心律失常密切相关 本文结果中, 冠心病患者发作心肌缺血时, 有77.50%的患者心律失常, 增加了患者的危险性。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对该种合并现象进行控制, 降低心肌缺血发作率。主要可以通过一些理疗护理措施来加强:①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教育, 深化患者和其家人对病情和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 并形成自我监控。②定期带领患者进行有氧运动, 培养患者运动的习惯, 树立患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③给患者制定饮食计划, 培养患者的健康饮食习惯。④对患者给予一定的心理干预, 通过改善病房气氛等调节患者的心理情绪, 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通过一定的护理措施, 对于控制和恢复冠心病患者的病情有很大帮助, 本文研究也表明, 其有效率达到96.25%, 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也达到100.00%。

综上所述, 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发作的控制和病情康复需要一定的人性化的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 张宝芹, 李佳琦.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发作的特点与护理对策.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5):750-751.

[2] 罗璐红.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发作的特点与护理对策.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4):734-735.

[3] 李敏, 邓玉, 黎蔚华. 8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作特点和护理对策.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29):7095-7096.

[4] 褚春燕, 张兰芳.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临床护理效果观察.内蒙古中医药, 2012, 31(5):168.

篇10

[关键词] 新生儿;无乳链球菌;临床特点;抗菌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22.1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18-0056-03

无乳链球菌,又称B族链球菌。此细菌往往寄居在人体生殖道及肠道里,容易造成围产期妇女产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免疫力降低以及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1-2]。无乳链球菌能够经过产妇的生殖道使新生儿受到感染,从而引发新生儿出现肺炎、败血症以及脑膜炎等[3]。本文对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抗菌治疗所需药品的情况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期间来我院诊治的28例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的血培养无乳链球菌均为阳性。

1.2 方法

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翻阅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患儿的住院资料及其母亲的产前材料。包含:患儿入院时的日龄、发病时的日龄及性别、胎龄、降生方法、住院日期、临床症状、住院时血RT、C-反应蛋白、生化、脑脊液培养等辅助检测结果,抗菌药品治疗和临床恢复情况、预后等状况。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患儿28例(其中男11例,女17例),包括早产12例(胎膜早破7例,胎儿窘迫5例),足月出生16例(母体分娩前出现发热4例);剖宫产9例,正常分娩19例;出生后体重极低1例,体重略低8例,体重正常19例;出生后在7 d内发病22例,7 d后发病6例。28例患儿均在发病后迅速到医院就诊。

2.2 临床症状

28例患儿伴有肺炎21例,其中早发感染19例(其中呼吸衰竭6例,高胆红素血症10例)、晚发感染2例,28例患儿合并化脓性脑膜炎6例。

2.3 检验室结果

28例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患儿的血RT检验结果: 白细胞总数25.0×109/L 15例,其余9例患儿白细胞总数基本正常。C-反应蛋白检查结果:CRP≤10 mg/L 8例,≥15 mg/L且≤100 mg/L 16例,>100 mg/L 4例,其中17例患儿于住院后48 h内C-反应蛋白值出现显著上升。28例无乳链球菌败血症的血培养结果共培养出无乳链球菌28株。青霉素、万古霉素以及头孢曲松对28株无乳链球菌均很敏感,其中无乳链球菌对克林霉素及红霉素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75.0%、67.9%;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42.8%;对利奈唑胺的耐药菌株是1株,耐药率为3.6%。28株无乳链球菌对抗菌药品的耐药状况(敏感、中介、耐药),见表 1。

2.4 治疗和预后

28例无乳链球菌患儿在病原菌检查结果出来之前,均根据经验采用广谱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之后,依照病原菌检查结果和药敏检查结果,采取对病原菌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其中20例无神经系统表现的患儿给予青霉素、头孢曲松、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治疗2 周后患儿病情明显好转出院;3例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的患儿,给予美罗培南和万古霉素,治疗4周后患儿病情明显好转出院;1例体重极低的患儿,依照药敏检测结果采取头孢曲松进行治疗2周后,血白细胞总数仍偏高,给予万古霉素治疗1周后,患儿病情明显好转出院;2例发病日龄是23 d的患儿,给予青霉素和万古霉素联用治疗2周后,确诊患儿伴有化脓性脑膜炎,采取头孢曲松和万古霉素联用治疗2周后,病情明显好转出院;1例血培养是阳性球菌感染,根据以往经验给予利奈唑胺,第2天药敏结果表明该菌对利奈唑胺耐药,故换为万古霉素进行治疗,治疗2周后,病情明显好转出院;1例伴有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给予青霉素、头孢曲松、万古霉素等抗菌药物后,脑脊液里白细胞总数还是没有降到正常值,之后转院治疗。

3 讨论

因为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偏高,及早采取治疗、合理应用抗生素是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方法。近些年关于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方法逐渐增多,如细菌16srRNA基因荧光定量PCR方法[4], 但血培养阳性依然是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金标准[5]。早期确诊、早期治疗对患儿的预后有很大帮助。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耐药菌的产生及传播也随之发生,是医院感染流行的潜在危害。所以,在新生儿败血症的药物治疗中,于经验用药前要尽早做血培养及药敏实验,依据结果选取适宜的抗菌药物,防止抗菌药物滥用。

无乳链球菌是常见的新生儿肺炎、脑膜炎以及败血症的致病菌,此细菌寄居在孕产妇的生殖道里,造成新生儿感染。黄荣等[6]研究了孕晚期妇女生殖道内无乳链球菌的携带情况,共收集其阴道分泌物的试纸1305份,分离检查出出无乳链球菌157株,无乳链球菌携带率为12.0%。本研究中28例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患儿有19例正常分娩,可能与患儿母亲产道内有无乳链球菌相关[7,8]。伴随产程时间的延长,新生儿的患病率也会随之增加[9]。

新生儿无乳链球菌感染分成早发型及晚发型[10,11]。早发型感染(出生后1周内),主要是肺炎及败血症;晚发型感染(出生后 1周~3个月),主要是脑膜炎[12,13]。本研究中伴有肺炎患儿21例(其中早发型19例),伴有化脓性脑膜炎患儿6例(其中晚发型2例)。另外,化验室检查结果中发现,不管是早发型还是晚发型感染,多数血象有变化,多为白细胞总数显著降低或升高。C-反应蛋白在入院48 h内显著升高,对于也许存在的其他合并症,采用肺部X线及脑脊液检测等方法。

对于抗菌药物的运用,表1中表明青霉素、头孢曲松、万古霉素对28株无乳链球菌菌株敏感,28株无乳链球菌菌株对克林霉素、红霉素及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与以往文献报道[14,15]的结果相比均有明显上升,利奈唑胺产生了耐药株。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没有伴有脑膜炎的患儿,采取敏感的抗菌药物治疗 2周后,病情明显好转出院。针对无乳链球菌败血症伴有化脓性脑膜炎的患儿,抗菌药物使用周期均为4周以上,患儿的脑脊液才得到恢复。所以,针对无乳链球菌败血症伴有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要尽早给予能够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治疗,如万古霉素等,之后依照临床效果及化验室检查结果给予降阶梯治疗。

[参考文献]

[1] Verani JR,McGee L,Schrag SJ,et al. Prevention of perinatal group B Streptococcal disease-revised guidelines from CDC,2010[J]. MMWR Recomm Rep,2010,19,59(RR- 10):1-36.

[2] 胡利春,邹洁洁,陈海燕. 晚期孕妇生殖道感染无乳链球菌与新生儿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4, 26(7):836-838.

[3] Huy R,Buchy P,Conan A,et al. National dengue surveillance in Cambodia 1980-2008:Epidemiological and virological trends and the impact of vector control[J]. Bull World Health Organ,2010,88(9):650-657.

[4] 许小艳,郑瑞,米弘瑛. 79例新生儿败血症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临床儿科杂志,2013,31(3):213-216.

[5] Sood BG,Shankaran S,Schelonka RL,et al. Cytokine profiles of preterm neonates with fungal and bacterial sepsis[J].Pediatr Res,2012,72(2):212-220.

[6] 黄荣,刘小平,樊尚荣,等. 孕 35~37 周妇女无乳链球菌携带状况及耐药性分析[J].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5, 16(3):269-270.

[7] Polin RA.Management of neonates with suspected or proven early-onset bacterial sepsis[J]. Pediatrics,2012,129(5):1006-1015.

[8] Rodriguez BF,Mascaraque LR,Fraile LR,et al.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The forgotten microorganism in neonatal sepsis[J]. Fetal Pediatr Pathol,2015,34(3):202-205.

[9] Fan Y,Yu JL. Umbilical blood biomarkers for predicting early-on-set neonatal sepsis[J]. World J Pediatr,2012,8(2):101-108.

[10] 王丽,叶巍,马杰. 实时荧光PCR技术和细菌培养法监测妊娠晚期孕妇定植 B 群链球菌临床分析[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16):2220-2221.

[11] Brzychczy-Wloch M,Gosiewski T,Bulanda M. Multilocus sequence types of invasive and colonizing neonatal group B streptococci in Poland[J]. Med Princ Pract,2014,23(4):323-330.

[12] Matsubara K,Hoshina K,Suzuki Y. Early-onset and late-onset group B streptococcal disease in Japan:A nationwide surveillance study,2004-2010[J]. Int J Infect Dis,2013,17(6):e379-e384.

[13] Eskandarian N,Neela V,Ismail Z,et al. Group B streptococcal bacteremia in a major teaching hospital in Malaysia: A case series of eighteen patients[J]. Int J Infect Dis,2013,17(9):e777-e780.

[14] 杨淋,赵德军. 某地区1082例孕妇生殖道无乳链球菌筛查及耐药性分析[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6,18(2):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