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社会实践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2 17:38: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社会实践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实践活动主题培养四种能力提升专业素养
二、实践活动内容
(一)开展“争先创优”主题寒假实践活动
为将所学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去,培养和提高我系同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我系同学的创新精神,增进对专业的认识和了解,现开展以下实践活动:
1、为社区公益事业提供志愿服务
2、到村委会服务,体验村官工作
3、深入社区为生活困难的群体提供志愿服务
4、参加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学生可自行联系公司参加实践。
5、打工实践,重在锻炼吃苦耐劳精神,体验社会,为顺利就业积累经验。
要求:
1、以个人或团队形式(5人)参与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并要求每人(团队)上交一份社会实践报告。
2、结构层次序数为“第一章”、“第一节”、“一、”、“(一)”、“1.”、“(1)”、“①”。
3、字型:要求为一级标题用2号黑体,二级标题用3号黑体,三级标题用4号黑体,四级标题小4号黑体,五级标题小四号仿宋加黑,正文用仿宋体小4号(行距23磅)。
4、页边距:上3.7CM,下3.5CM,左2.8CM,右2.6CM.
5、图表要求统一用5号仿宋,图题、表题用黑体,图号(按章顺序标号)、图题置于图下居中,图号与图题之间空两格,表号(按章顺序标号)置于表左上方,表题置于表上居中,尽量避免图表分页,如图表太大确实需要分页的,要保留图/表号(续)、图题、表题、表的主项目;
6、字数为2000字以上
(二)组队参加学院2011年第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为进一步提高我院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校风、学风建设,努力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学院工作安排,组织我系学生开展创业作品创作活动。
同学们可根据自身的创业计划要求,组成一支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的竞赛团队,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发展前景的产品或服务,在深入研究和广泛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一份把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的具体、完整、深入的商业计划,要求该商业计划具备技术上创新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和操作上的可行性。参赛者要将商业计划形成书面的创业计划书。
要求:
1、竞赛团队人数为5人,可以跨专业、跨系(院)组成。每个竞赛团队限报一个参赛作品,于1月7日递交组队名单到系办608,系部根据组队情况组织老师进行参赛作品指导。
2、结构层次序数为“第一章”、“第一节”、“一、”、“(一)”、“1.”、“(1)”、“①”。
3、字型:要求为一级标题用2号黑体,二级标题用3号黑体,三级标题用4号黑体,四级标题小4号黑体,五级标题小四号仿宋加黑,正文用仿宋体小4号(行距23磅)。
4、页边距:上3.7CM,下3.5CM,左2.8CM,右2.6CM.
5、图表要求统一用5号仿宋,图题、表题用黑体,图号(按章顺序标号)、图题置于图下居中,图号与图题之间空两格,表号(按章顺序标号)置于表左上方,表题置于表上居中,尽量避免图表分页,如图表太大确实需要分页的,要保留图/表号(续)、图题、表题、表的主项目;
6、引用别人原话的观点、数字必须标注。
7、字数为5000字左右。
(三)组队参加2011年财院第二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为提高我校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培育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浓厚的校园科技学术氛围。有意向参与大赛的同学可于寒假期间完成一份完整、具体、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创业策划书。参赛项目可以是一项发明创造、技术专利,也可以是一项可研发实现的概念产品或服务。
要求:
1、参赛小组请于1月7日递交组队名单到系办608,系部根据组队情况组织老师进行参赛作品指导。
2、策划书要求包括封面、目录和正文三个部分,封面内容要求包括商业计划书名称、公司名称、撰写完成日期等内容。正文要求包括摘要、公司描述、项目介绍、市场分析、市场营销、风险因素分析、管理和所有权、资金需求及退出战略、历史财务报告、未来财务预测等10个方面的内容。
3、结构层次序数为“第一章”、“第一节”、“一、”、“(一)”、“1.”、“(1)”、“①”。
4、字型:要求为一级标题用2号黑体,二级标题用3号黑体,三级标题用4号黑体,四级标题小4号黑体,五级标题小四号仿宋加黑,正文用仿宋体小4号(行距23磅)A4纸版式打印(创业计划书参考格式及具体撰写要求详见附件)。
5、页边距:上3.7CM,下3.5CM,左2.8CM,右2.6CM.
6、图表要求统一用5号仿宋,图题、表题用黑体,图号(按章顺序标号)、图题置于图下居中,图号与图题之间空两格,表号(按章顺序标号)置于表左上方,表题置于表上居中,尽量避免图表分页,如图表太大确实需要分页的,要保留图/表号(续)、图题、表题、表的主项目;
7、引用别人原话的观点、数字必须标注。
三、活动要求
1、根据以上内容,每位学生可任选其一,以电子文档形式交到各班学习委员处,由学习委员于开学一星期内交系办608。
2、以就近就便为主,提倡专业实践与社会服务相结合。
3、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
4、社会实践过程中,尽量保留一些照片等音像资料,参加打工或社区服务须有单位证明。
5、此次活动对学生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有非常重要意义,要求学生思想重视,积极参加,注重实效。奖学金评定方面,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按时交社会实践报告者。
6、活动结束后,各班团支部对本班实践情况进行统计和总结,并于2011年3月5日统一交系分团委。
四、活动表彰
本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报告将由各班学习委员收齐后交到文传系分团委,分团委将会对优秀实践报告进行评优表彰。将设奖项如下:
一等奖:2名100元
二等奖:5名50元
三等奖:10名30元
奖项将于下学期评比后下发。
篇2
一、实践活动主题 培养四种能力 提升专业素养
二、实践活动内容
(一)开展“争先创优”主题寒假实践活动
为将所学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去,培养和提高我系同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我系同学的创新精神,增进对专业的认识和了解,现开展以下实践活动:
1、为社区公益事业提供志愿服务
2、到村委会服务,体验村官工作
3、深入社区为生活困难的群体提供志愿服务
4、参加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学生可自行联系公司参加实践。
5、打工实践,重在锻炼吃苦耐劳精神,体验社会,为顺利就业积累经验。
要求:
1、以个人或团队形式(5人)参与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并要求每人(团队)上交一份社会实践报告。
2、结构层次序数为“第一章”、“第一节”、“一、”、“(一)”、“1.”、“(1)”、“①”。
3、字型:要求为一级标题用2号黑体,二级标题用3号黑体, 三级标题用4号黑体, 四级标题小4号黑体,五级标题小四号仿宋加黑,正文用仿宋体小4号(行距23磅)。
4、页边距:上3.7 CM,下3.5CM,左2.8 CM,右2.6 CM.
5、图表要求统一用5号仿宋,图题、表题用黑体,图号(按章顺序标号)、图题置于图下居中,图号与图题之间空两格,表号(按章顺序标号)置于表左上方,表题置于表上居中,尽量避免图表分页,如图表太大确实需要分页的,要保留图/表号(续)、图题、表题、表的主项目;
6、字数为2000字以上
(二) 组队参加学院2011年第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为进一步提高我院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校风、学风建设,努力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学院工作安排,组织我系学生开展创业作品创作活动。
同学们可根据自身的创业计划要求,组成一支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的竞赛团队,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发展前景的产品或服务,在深入研究和广泛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一份把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的具体、完整、深入的商业计划,要求该商业计划具备技术上创新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和操作上的可行性。参赛者要将商业计划形成书面的创业计划书。
要求:
1、竞赛团队人数为5人,可以跨专业、跨系(院)组成。每个竞赛团队限报一个参赛作品,于1月7日递交组队名单到系办608,系部根据组队情况组织老师进行参赛作品指导。
2、结构层次序数为“第一章”、“第一节”、“一、”、“(一)”、“1.”、“(1)”、“①”。
3、字型:要求为一级标题用2号黑体,二级标题用3号黑体, 三级标题用4号黑体, 四级标题小4号黑体,五级标题小四号仿宋加黑,正文用仿宋体小4号(行距23磅)。
4、页边距:上3.7 CM,下3.5CM,左2.8 CM,右2.6 CM.
5、图表要求统一用5号仿宋,图题、表题用黑体,图号(按章顺序标号)、图题置于图下居中,图号与图题之间空两格,表号(按章顺序标号)置于表左上方,表题置于表上居中,尽量避免图表分页,如图表太大确实需要分页的,要保留图/表号(续)、图题、表题、表的主项目;
6、引用别人原话的观点、数字必须标注。
7、字数为5000字左右。
组队参加2011年财院第二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为提高我校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培育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浓厚的校园科技学术氛围。有意向参与大赛的同学可于寒假期间完成一份完整、具体、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创业策划书。参赛项目可以是一项发明创造、技术专利,也可以是一项可研发实现的概念产品或服务。
要求:
1、参赛小组请于1月7日递交组队名单到系办608,系部根据组队情况组织老师进行参赛作品指导。
2、策划书要求包括封面、目录和正文三个部分,封面内容要求包括商业计划书名称、公司名称、撰写完成日期等内容。正文要求包括摘要、公司描述、项目介绍、市场分析、市场营销、风险因素分析、管理和所有权、资金需求及退出战略、历史财务报告、未来财务预测等10个方面的内容。
3、结构层次序数为“第一章”、“第一节”、“一、”、“(一)”、“1.”、“(1)”、“①”。
4、字型:要求为一级标题用2号黑体,二级标题用3号黑体, 三级标题用4号黑体, 四级标题小4号黑体,五级标题小四号仿宋加黑,正文用仿宋体小4号(行距23磅)A4纸版式打印(创业计划书参考格式及具体撰写要求详见附件)。
5、页边距:上3.7 CM,下3.5CM,左2.8 CM,右2.6 CM.
6、图表要求统一用5号仿宋,图题、表题用黑体,图号(按章顺序标号)、图题置于图下居中,图号与图题之间空两格,表号(按章顺序标号)置于表左上方,表题置于表上居中,尽量避免图表分页,如图表太大确实需要分页的,要保留图/表号(续)、图题、表题、表的主项目;
7、引用别人原话的观点、数字必须标注。
三、活动要求
1、根据以上内容,每位学生可任选其一,以电子文档形式交到各班学习委员处,由学习委员于开学一星期内交系办608。
2、以就近就便为主,提倡专业实践与社会服务相结合。
3、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
4、社会实践过程中,尽量保留一些照片等音像资料,参加打工或社区服务须有单位证明。
5、此次活动对学生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有非常重要意义,要求学生思想重视,积极参加,注重实效。奖学金评定方面,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按时交社会实践报告者。
6、活动结束后,各班团支部对本班实践情况进行统计和总结, 并于2011年3月5日统一交系分团委。
四、活动表彰:
本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报告将由各班学习委员收齐后交到文传系分团委,分团委将会对优秀实践报告进行评优表彰。将设奖项如下:
一等奖:2名 100元
二等奖:5名 50元
三等奖:10名 30元
奖项将于下学期评比后下发。
寒假假期注意安全,预祝同学们假期愉快!
篇3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社会服务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131-03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仅是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改革,也是当代中国亟须破解的难题。“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产生,我国的社会管理已经并将长期面临新的课题、新的挑战。”[1]面对这些复杂多变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就必须进行大规模的社会管理与服务的创新,而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参与到各类社会事务和社会服务中来,这其中尤其急需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服务能力的高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加入。
一、现实需求与问题所在
2011年,中央组织部、教育部、民政部等18个部门和组织联合的《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特别提出:“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困难救助、矛盾调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等个性化、多样化服务方面的专业优势对解决社会问题、应对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起着重要基础性作用。”[2]2012年19部委联合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增加到145万人,其中中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20万人、高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3万人。”[3]由此可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级专业人才在我国现阶段还存在着巨大的缺口,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我国的正式招生始于2010年,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58所高等院校拥有招生培养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资格。从总体上说,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学科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尤其是实践性教学环节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再加上传统教育体制、机制和教学模式的影响,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社会服务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问题并未落实到实处。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学科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据课题组的初步调查发现,学生社会技能以及实践动手能力欠缺问题尤为突出。调查数据显示,西南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源中有70%以上的学生属于应届毕业生,这就导致了他们缺少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另外,我们的生源中有56%是属于跨专业报考,也就是说这些学生的本科专业并不是社会工作,因此他们对社会工作这一专业的了解和认知还远远不够,专业社会服务技能就更无从谈起。如何培养与提升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社会服务能力成为我们重点思考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改革与模式探索
西南大学于2010年正式招生培养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当年第一届招生人数为27人,2011年第二届招生人数为36人,2012年第三届招生人数为56人,2013第四届招生人数为58人,2014年招生55人。到目前为止,西南大学现有在读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115名,已获得学位并顺利毕业的研究生有116名。西南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依托其下属的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开展招生培养工作,通过四年的培养试行和不断的实践摸索,逐渐探索出了一种紧紧围绕培养与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特色鲜明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理念先行。培养方案不仅是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培养目标的确立与落实。西南大学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在设立之初就认识到社会服务意识与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性。因此,西南大学在制定《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时有针对性地把社工专硕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的社会工作专业高级人才”。在培养要求中也特别提出,“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策划、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能力,具备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融合能力和反思能力,胜任针对不同群体及领域的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由此可见,西南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在培养理念上着重强调了所培养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意识和社会服务能力。
西南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计中,着重突出“人文导向、实践导向、就业导向、能力导向、创新导向”五个导向。在课程体系设计中,本着上述“五个导向”,我们将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大致分为三种:一是社会工作基本理论课程;二是社会问题与政策制度课程;三是社会工作实务课程。在教学体系设计上,我们突出了对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在参考借鉴国内外相关专业课程改革的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授课方式及实训实践进行了科学设计、论证,提出了课程教学“三个三分之一”的要求,即规定大多数实践性课程实行课堂理论讲授、课堂讨论、实验实习的比重各占整个课程教学内容的三分之一,在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实验教学、专业实习、专业见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实践性环节,并将各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必修学分列入培养方案,从而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有益探索。
2.“启发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尝试。为了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和实践育人,全面提升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我们克服办公场所和经费有限的困难,积极创造条件,在原有社会工作实验室的基础上,先后投入500多万建成了400多平米的助推大学生(含研究生)个体成长、组织建设与管理模拟、特色社区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以及创业教育四个模块构成的西南大学社会工作实验室。实验室的功能分区从满足社会工作专业实验教学和学生实习与对外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需求出发,由个案社会工作实验室、小组社会工作实验室、社会角色体验实训室、社会交往与社会心理情境模拟实验室、社区与社会管理创新模拟实验室、社会调查与信息采编实验室、社会工作观摩实验室七个基本功能区构成。西南大学社会工作实验室系统秉承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育人与就业相衔接”的方针,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专业成长相互结合,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培养具有创新、创造、创业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了先行先试。
实验课程建设方面,我们紧紧围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积极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趋势,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实践教学,体现了专业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经过近四年的建设,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实验课程形成了特色鲜明、富于创新、形式灵活的启发式教学模式。自2010年开始培养教育社会工作专业硕士以来,专业教师依据专业课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出综合性的实验来满足学生对专业适用性的理解与探讨的需要,先后开设了包括《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研究方法》、《社会工作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分析》、《高级社会工作实务》、《社会政策分析》、《社会保障学》、《个案管理》、《社会工作督导》等在内的多门实验课程,其中,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的课程总数比例达到了近90%。
3.“双向式互动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所谓“双向式互动”实践教学模式就是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社会实践,在共同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实习中存在问题和不足,并给予及时的指导与帮助,而学生也可以在专业教师的“陪同式”实践中,对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技能及作业模式进行反思,并在参与教师课题项目或参与实践基地的建设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服务能力。西南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利用自身在社区建设、老年社会服务、家庭社会服务、社会福利领域的专业优势,为社会提供各种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分别在重庆市民政局、北碚区民政局及下辖的10多个社区进行了实践学习,带领学生广泛地参与了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协助相关单位开展工作。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教师们的教学素材,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了学生的社会技能。
近年来西南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现、思考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并试图以专业视角寻求解决之道,获得并开展了大量的应用型科研项目。如依托国家社科基金支持,展开了“西部城市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构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市边缘社区组织建设研究”等9个项目研究;依托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资助,进行了“失地农民安置区社会管理体制研究”、“城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研究”、“征地过程中的纠纷及解决机制研究”等6个项目研究;借助国际组织和地方政府以及教育机构的资助,我们开展了“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素质与城市公民自强计划”、“青少年生命教育行动研究”、“西南地区农村家庭养老危机及应对策略研究”、“统筹城乡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发展模式研究”、“北碚区特色社区建构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等多个项目研究。在这些项目研究过程中,不仅直接提高了专业教师服务政府、服务社会、解决民生民计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大量吸纳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参与到项目研究中,间接促进了学生观察社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参与这些合作项目,提供真正的社会服务过程中,逐渐提升了自己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
4.“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讨论式教学是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基础,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为重点,营造一种“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合作探索式地学”的开放的教学环境,在老师的提示引导下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并且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的互动式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拓宽学生学习的思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对专业知识和相关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当前高等教育模式下,绝大多数高校和教师都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成为“沉默的倾听者”。如果一门课程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只是被动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教学效果也就无从谈起。针对传统高等教育授课模式中的“一言堂”、“填鸭式”的弊端,我们在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提出了“没有讨论环节的课堂是不合格的课堂”的观点,并大力推行讨论式课堂教学。
通过讨论式教学,不仅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意识,还为他们将来参与社会事务、展现自我提供了交流机会和表达平台。如,在进行《当代中国社会问题》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讨论和案例讨论等方式,对当代中国的养老问题、住房问题、医疗问题、贫富分化问题等进行探讨。在准备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带着感兴趣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展开咨询、调研、资料搜集等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一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加深了了解和认识。在课堂讨论中,倾听教师或其他同学的观点,使学生逐渐意识到对于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可以有不同的认识角度和理解方式。在讨论式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清闲,而是必须对教师课前布置的讨论题目进行充分准备,对于课上教师和同学讨论的内容需要认真听并深入思考,学生对这种实际上并不轻松甚至感到有些压力的讨论式课堂学习方式非常感兴趣,在讨论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考能力、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西南大学社会工作硕士专业立足于学校自身拥有的学科优势,如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着力整合校内外相关资源,并结合当前我国把社会工作人才作为第六大类人才的发展动力和国家社会管理建设的发展需要,立足重庆,面向全国,以学校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为专业优势,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高层次应用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毋庸讳言,现阶段中国本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社会服务技能和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西南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在研究生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出的关于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社会服务能力培养模式为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了案例示范与经验借鉴。当然,这一模式还需要在未来的专业建设和发展中不断完善、变革和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礼群.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14.
篇4
【关键词】应用技术;社会实践;教育模式
近几年,为响应国家战略调整和教育主管部门做出的明确要求,新升格的本科院校都需要向着应用技术型大学之路迈进。这种转型是适应了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定位应用、面向地方、拉近行业、有着独特的教育培养模式的战略选择。实践证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发展方向。在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道路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日益成为组织动员广大同学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
一、应用技术大学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应用技术大学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有了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动手能力,有良好的分析、辨别能力。这种能力的体现不仅仅在一些专业课堂的实训实习中体现,更需要在日常的社会实践、社会服务中锻炼养成。
(一)开展社会实践是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的理念所在
大学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是向社会输送各行业管理层次的人
才,在具体的社会职能中发挥着重要的统筹作用,甚至影响着整个组织的运作效率和存亡问题,所以对人才的培养问题,不仅在努力抓好对其进行课堂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其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身心素质。这些能力的体现都需要运用社会实践的
形式开展,通过某个项目为载体来协同开展。因此,开展必要、有效的社会实践是大学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更是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必要条件。
(二)开展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作为新时代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不仅要有强有力的实践动手能力,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作为辅助。高等学校在教书育人的理念下,要让广大学生坚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然可以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拥有强大的思想武器作为行动支撑,仅仅通过理论教育是不够的,要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去磨练,在实践中完成更高层次的再教育。在实践育人的层面做到做人做事的引导教育,两者相互交杂,互相影响,环绕提高。
(三)开展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必然环节
高素质的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群体,应该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实践技能训练、创新创造意识培养等开展。所以,开展必要的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们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提升是显而易见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体现着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是学生自觉为他人和社会服务、共同建设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是新形势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社会对应用技术大学生需求的标准
针对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标准,课题组做了跟踪调研和实地走访,通过座谈等方式了解到企业在用人过程中更看中人员的综合能力、专业能力、思想素质能力、实践能力、实践经验,而对于学历或是一些证书,企业单位并没将其做为决定因素,所以在校大学生应着重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如此才能更快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引进,也有赖于企业对人才的内部培养,企业认为就业者不应被动机械的承担工作,应学会主动创新工作,把个人的职业发展与企业成长密切结合,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企业愿意为有能力者提供发展空间。通过多次与用人单位的接触了解,我们得出这样的经验,为了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加强对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非常迫切,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也产生着重大的潜在影响。目前社会逐步向学习型、创新型社会转变,企业为更扎实的立足社会,对人才价值的衡量也有所调整,既考虑人员的既定价值,更注重人员的潜在实力,以实现人力资源效益的最大化。这些方面的锻炼、提升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来满足。
三、目前高校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分析
各大高校不论是研究性高校还是应用技术行大学都开展适当的社会实践,但是社会实践的开展并没有遵循人才培养方案的能力要求,仅仅是为了实践而实践,并未真正从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角度去开展,具体表现如下:
(一)社会实践内容形式单一,缺乏创新之举
目前高校开展社会实践多以非专业限制的社会服务为主,在重大或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开展短暂的社会实践,比如在每年的三月学雷锋、纪念精神等类似的系列活动,大多是形式大于内容。学生开展的更多卫生清洁、社区服务、志愿引导等短期的社会实践,从根本上上并未让学生意识到活动的目的和要求,仅仅是为了参与而参与,没有思想性和内容性。
(二)社会实践形式性较多,延续性开展不强
以上所列举的那些类型的活动,开展的是丰富多彩,风风火火,但是风吹过后没有留下什么,没有什么主题性的主导,没有什么具体内容的的主体,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自然没有影响力和深度性。此外,这样活动不是一个持续的项目或工程,仅仅形式过后就什么都没有,传承性和延续性不强,创立不成自己的品牌活动。
(三)缺乏制度保障和约束
社会实践的组织策划更多的是学生团队自主开展,指导老师仅仅起到一个知晓的作用,并没有在具体的内容上,形式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此外,各高校的社会实践开展缺少必要监督环节和执行中的指导。更多的在通知下达后收取相关总结材料就算完成任务,并没有针对活动开展具体的部署、研究、总结等形式的工作,导致这项工作不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参与社会实践的主体,没有过多约束,也是主观意念占主导,导致社会实践的开展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四、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模式建立途径
(一)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监督管理和保障制度
目前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制度印发归属在教务部门或团委进行,在具体执行上就缺乏制度的约束和老师的指导。为了取得更好的实践效果,应建立完善的监督指导制度,在活动开始、进行中和结束后都应进行总结交流,做好经验积累和分享。建立实践活动项目化或团队导师辅导制的模式,让每个实践团队都有教师进行全程指导,进一步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科技含量,做到形式创新,内容丰富,坚持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期化、规范化、品牌化”理念,努力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品牌形象。
(二)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激励制度,开创特色品牌活动
作为高校,作为教育管理者,不仅仅要做好教育引导,更要适当的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学生作为受教育群体,需要更多的奖励激励方式来促进他们的创新思路创新方式。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奖励制度,让学生明确在执行中贯彻专业知识,融入思想,让学生用项目申报或项目审批的方式来开展,给予学生一定经费、物力的保障,让广大学生广开言路,拓宽思维,更有助于活动的开展和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认定制度
建立实践学分认定制度,是作为开展实践的人员参与的基础保障。目前的学生缺少一种社会责任感,在经济化网络化的时代,学生的责任意识淡薄,集体意识渐弱,需要通过一个制度保障来约束。现在很多实践活动紧紧是通过一些志愿者,一些社团组织,没有形成规范化、规模化的模式,导致很多同学参与的随意性太强,导致社会实践活动质量不高。通过学分认定,每个同学在相应年度参与相关社会实践,做好学分认定,做好人员参与保障,并对实践效果做成绩认定,起到树立榜样,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国买 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 .2009年第7期.
篇5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和谐教育 环境 行走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学习领域之一,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方面的内容。省教育厅2008年颁布的《山东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意见(试行)》中规定:研究性学习活动分别在高一、高二和高三上学期开设。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校更有效的实施,我进行了如下的探索和思考: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为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社会的意识而设置的。其目标有:
1.培养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态度
包括:关心、参与和进取。关心,主要是使学生对实践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能自觉地给予注意;参与,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每一个环节的参加者;进取,是关心和参与的延伸。
2.培养学生的六种能力
包括: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领导和被领导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3.让学生理解所学习的知识
指经亲身体验、亲自尝试而来的经验总结,是淡化了学科界限的综合知识。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内容
1.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等三种组织形式,小组合作研究是其主要组织形式。各研究小组一般由3-6名学生组成,并聘请具有一定专长的本校教师或校外人士为指导教师。
2.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动。内容包括:(1)社会各行各业的体验性活动,如学军、学农、科技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2)学校传统活动,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升旗仪式、成人仪式、读书节、辩论赛、主题教育活动等等。(3)学校社团活动。(4)外出参观、考察、调查、访问或学生干部培训、生存训练、各种夏令营、冬令营等。(5)家庭活动,如孝敬父母、外出旅游等。 转贴于
3.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学生参加城市、街道、社区、学校内部等志愿性的义工服务。内容包括:(1)社区科技文化活动,如敬老爱幼服务、社区科普活动宣传、法制宣传、社区文体活动。(2)社区环境建设活动,如社区环境卫生、社区绿地领养工作、城市交通秩序维护活动等。(3)志愿者活动,如:为社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参加助残帮困活动、拥军拥属活动、各类义卖活动,捐钱物给灾区或难民及身边的不幸者,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植树节活动。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取得的成果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经过研究和摸索,我逐渐形成了开题课、方法指导课、结题课、展示课等几种成功的课型,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活动达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教师在进步,学生也提高了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为学生在大学以后的发展潜力做好了衔接。整个课程的开设实施得到了学校的肯定,校领导尽一切可能满足了新课程上马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为激励学生用心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我校的天柱文学社,将学生质量较高的研究报告结集出版,目前已出版了3期,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用心参与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课题研究、项目活动设计的质量越来越高,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回顾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我对其进行探索和思考,只能说是一个开始,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这门课程所蕴含的教育资源与新世纪教育四个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相一致的不争事实,使我看到了我们学校和谐教育环境下教育改革的希望,为我们的学生感到高兴。
参考文献
1.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意见》,2008。
2.刘启迪 论综合课程的绝对性与相对性[J].课程·教材·教法,1999,(6)。
篇6
关键词:民族高校;实践教学;体系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民族地区的经济水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高校毕业生有了新的要求,对其的实践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建立起适应新形势、新挑战的高校本科实践教学的新体系成为当前高校教学的新课题。
新疆大学通过完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重点探索新疆少数民族理工科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实践经验,对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按照认知、技能和创新的教育目标进行顶层设计,并采取边研究边实践的方法,探索构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本科实践教学新体系。
1. 构建一个体系
根据民族地区学生的认知规律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使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型本科专业采取3+1、3+0.5+0.5等进程安排理论教学与集中实践教学;要求学期内理论教学与集中实践教学相适应。按“长短+长短”、“长+中+短”、“ 短+中+长”等比例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要求课程群中按课内实践、独立实践、课外实践等类型组织实践教学内容;要在课程内设置不同的实践项目。
2. 实现两个贯通
纵向贯通突出基础实验“厚”,综合实验“宽”,专业实验“深”;横向贯通要求学科类各专业共同设置学科基础实验内容,要求专业内各方向共同设置专业基础实验内容。化学类、化工类、生物科学类各专业设置基础化学实验平台课,同样,艺术设计类各专业设置三大构成课程实践;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内各方向也同样设置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或实践。
3.强化三个阶段
学生的专业学习将经历基本技能训练阶段、实践能力锻炼阶段和创新能力培养阶段,经过这三个阶段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成为符合新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1)基本技能训练。根据文、理、工专业对知识结构与学习能力要求的差异,充分发挥新疆大学作为疆内最大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在培养学生人文和科学素质的同时,科学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文科类专业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理科类专业着重加强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工科类专业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作为重点,这些举措显著提高了实践教学方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在设置军训、公益劳动、教学实习或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要求工科专业开设现代制造技术实习、“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设计、1~2门专业“课程设计”、1~2项综合(创新)实验等;要求文科专业开设社会调研、1~2门“课程论文”、1~2次学年论文等;要求实践教学累计学分占培养方案总学分的比例为:文科类专业20%以上,理科专业25%以上,工科类专业30%以上(高于教育部要求文科类专业的l5%,理工类专业的25%)。08版“培养方案”又提高了“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集中实践教学总周数和学分要求;发挥综合大学学科齐全的优势,要求理工科类学生至少获得艺术类课程2个学分和文科类课程4个学分;文科类学生至少获得艺术类课程2个学分和理工科类课程4个学分;对于同专业汉族班、民考汉和民族班,根据“削枝保干”的原则,整合课程内容,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2)实践能力锻炼。新疆大学根据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特点创建了面向本科生的个性化实验室和实训中心,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教学平台。如法学院自2006年起开设“法律诊所”和“模拟法庭”实训环节;经济与管理学院依托“沙盘实验室”将“电子沙盘”作为必修实训环节,使学生通过接受实战模拟训练受益匪浅,屡次在全国电子沙盘设计大赛中获奖;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设计开放实验室”设置的实训环节极大激发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已经成为学生向往的“实践梦工厂”。此外,学校以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契机,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加强政策引导,采用拟定项目竞标与学生自主选择两种方式,通过指导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学生自拟课题、自选方式、自由组合、自我评估、自行测算资金,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提高创新能力、提升实践水平、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等多重目标。
(3)创新能力培养。新疆大学根据学科领域的类别设置了创新学分,按学校和学院二个层面设计了“社会实践及科技创新实施方案”。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至少获得2个创新学分、“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的毕业生至少要获得6个创新学分。同时,对创新学分的设立内容进行了分类,对各类学科竞赛获奖、在公开刊物上等设置科技活动类创新学分;对获得各种专业或其他相关技能等级证书设置技能类创新学分;对学生自主参与提高素质的各种活动(包括各类讲座、报告会、读书报告)设置素质类创新学分。
4. 搭建四个平台
(1)基础实验平台。以学科建设和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为先导,以实验室内涵建设为核心,对实验室进行了整体优化。2005年将117个实验室整合为54个,在10个理工科学院设置实验中心,2007年增设新闻与传播学院文科实验中心,将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和电气工程学院实验中心整合为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近5年来,累计投入经费近2亿元用于建设和改善实验室,各实验教学中心面积、空间和布局科学合理,生均使用面积超过2.5平方米。新疆大学各中心每年面向学生开设实验达3600学时。
(2)仿真模拟平台。新疆大学一向重视建设高水平的校内实习基地,将其视为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证。现有校内实习基地6个,分别为:工程训练中心、旅游学院实习基地(2个),新疆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美国OBU大学与外国语学院语言实习基地、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新疆大学附属中学实习基地。以工程训练中心为例,该实习基地建筑面积为6867平方米,各类金工设备的配套组数齐全,能够满足学生用于机械制造基础和现代制造技术实验,已经成为工科学生实现仿真模拟实验的重要平台。作为实践教学的基础平台,新疆大学充分发挥校内实习基地补充并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的作用,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切实配合好实验教学和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技能培训平台。依托1个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6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等优势资源,使更多的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进行科研训练项目、制作学科竞赛作品等,将大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与科研素质训练结合起来;将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工作要求结合起来,学生做到了尽早接受科研训练;做到了尽早接受工作能力的训练,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的能力。
(4)创业平台。通过设置创新学分,使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实现对接。为了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新疆大学根据学科领域的类别设置了创新学分,按学校和学院二个层面设计了“社会实践及科技创新实施方案”。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至少获得2个创新学分、“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的毕业生至少要获得6个创新学分。同时,对创新学分的设立内容进行了分类,例如,对各类学科竞赛获奖、在公开刊物上等设置科技活动类创新学分;对获得各种专业或其他相关技能等级证书设置技能类创新学分。
在做好校内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先后与地州、企业、科研院所共建校外实习基地近200个。这些基地涵盖学校本科所有的8个学科门类,分布在疆内13个县市60余家企事业单位和全国6个省区。这些校外实习基地布局合理、管理先进、功能完善、设施先进,在专职辅导老师的指导下,为巩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开发潜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很好地满足了实践教学的要求;另外,通过多种的工学结合方式,使学生在生产实践或社会实践中增加真知、增长才干,使得他们更加了解社会、更加贴近社会、更好融入社会。
通过本科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实践,新疆大学兼顾到了全校8个学科门类的80个本科专业的不同特点和专业要求,围绕本科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了新疆大学学科优势和特色,紧密结合新疆特殊的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实现了思维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综合性,做到了“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实践教学,为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成为新疆本地高等人才的重要输出地。
参考文献:
[1]粱亚敏,梅荣政.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求索,2009(5):99.
[2]顾钰民.以创新精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思想·理论·教育,2006(3):54.
[3]唐一科,李华,伍一.促进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目标与学科建设的融合.中国高等教育,2004(17):27—28.
[4]张来斌.积极探索工程实践教育方法与途径.中国高等教育,2006(12):38—39.
[5]侯曙光,桑辰.浅析交通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开放实验的意义.科技咨询导报,2007(30):202.
[6]王秀芝.案例教学中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高等教育,2006(12):44—45.
篇7
【关键词】生物学 实践活动 能力
一、社会实践活动创设的思路
1.找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切入点,紧紧围绕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把学生理论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与现实生活中、农业生产中的问题相结合,找准切入点,突出主题,才能真正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保证社会实践的质量。
如我校旁边的桥下村菜场已具规模,菜场内很多人都有卖香菇等食用菌,可以让学生在周末通过到菜场进行实地的调查和上网查找资料让学生自己去充分了解香菇的结构、营养价值及生殖情况,并使学生对其抽象了解转化为具体认识,制定了“食用菌的了解与栽培”实践活动个案,利用周围的环境资源,让学生学会利用相关的食用菌知识,步出课堂,运用于生产实践中,且巩固了课本第二册“真菌”这一节内容。在实践活动的同时,还可以做适当的知识迁移和能力延伸,如了解食用菌的结构、生殖等,并调查常见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和栽培技术,学会人工栽培食用菌等。此实践活动可以改变呆板、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自然、认识自然。
2.解放思想,开拓视野,转变观念,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实践基地。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是社会实践质量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基础。在今后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建立更多的实践共建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舞台,并逐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永康市是中国的五金之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污染。我们学校所处的龙山镇提炼铝的厂家很多。在以前,除正规的再生铝企业之外,许多企业没有环保设备,有的虽然建有简易的环保设备,但形同虚设。尤其是一些规模小的企业,根本不具备建设环保设备的能力,再生铝企业“小、多、散”,且集中度低;废金属拆解和冶炼加工条件差,污染了环境;“家家炼铝,户户冒烟”就是对我们这边熔炼铝小企业密集的真实写照。近几年,有关部门对环境整治力度不断加大,整治过后,比以前好了很多,基本上不合格的厂家都被禁停产了,但现在还有少数的再生铝企业采取了“白天停产、夜里生产”的办法,以掩饰污染问题。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浮渣,在整个炒灰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烟尘。对我校和周围的环境都有很大的影响。根据这一情况,让学生制定“调查学校周围炼铝企业的污染情况”实践活动方案,使学生了解提炼铝的技术、金属提炼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情况等,巩固课本第五册中常见的材料的认识,培养了学生观察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本着启发自觉、自我教育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学生的独立学习、分析、观察的能力。学生热衷于独立思考,社会实践为此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和条件。我们应调动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实践中鼓励他们独立完成任务,锻炼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立学习、工作能力,并逐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针对这一创设思路,制定了“花卉的栽培及花的结构的观察”等实践活动方案。让学生在自己家里建立一个小植物园,让学生独立种上花卉,在此活动中,可以要求学生独立的观察植物的繁殖过程和各种现象,动手实践扦插、嫁接、分根、压条等技术,在开花季节观察花的结构,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其实践能力逐步提高。
4.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使社会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育的延伸和发展。社会实践是特殊的教育活动,是教育实践环节的必要补充。通过社会实践可弥补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理论脱离现实的某些缺陷。我们将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淘汰陈旧的教学方式,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蝗虫”这一节内容如果用单纯的课本、黑板、幻灯片三点式教学,很难完成教学目标。为此制定了“蝗虫的采集及标本的制作”实践活动方案。让学生到自然中、到实践中去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及自然界中的生存状况,并通过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
(一)六个原则
1.自主性原则。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要确保实验的对象——学生,有自主选择的余地,而不是强制性的。
2.全员性原则。在实施社会实践活动时,尽可能动员全体生物教师和学生都参与。
3.开放性原则。即在开展时,在方法上是全方位的,实践的基地也是开放的。
4.指导性原则。即学生有实践活动中应有教师或农技师的指导。
5.发展性原则。即不同的实践对象在各个不同阶段,实践内容的要求及深度、广度是不相同的。
6.创造性原则。即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求在模仿成人实践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二)三个落实
1.实践活动的目标任务的落实。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将学校教育走向社会、面向社会,加快教育观念的新步伐,探索农村初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途径和方法,使学生的各项实践能力都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在制定社会实践活动方案时,一定要注重活动的目的与课本相关内容及知识、实践能力的迁移与延伸,即要与课堂内容相配合,又不能重复,使实践活动教育的目标得到真正落实。
2.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计划的落实。根据各年级生物学课程内容、教学及时间的需要,学生的兴趣和基础,以及开展活动的条件等,由指导教师共同确定活动内容,讨论、制定活动计划。计划应明确活动内容及其目的与要求,拟定具体活动计划表,包括活动时间、内容、地点、准备工作及负责人项目,并且计划应向所有学生公布。
3.实践活动的总结落实。总结是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形式也多种多样。如举办成果展览会,可展出饲养、栽培的动植物或制作的生物标本等成果;召开活动汇报会,起交流作用;赠送制作礼品;宣读小论文等。
(三)二个结合
1.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需要配合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使课内外相结合。实践活动不受大纲和教材的约束,可按学生的兴趣和基础,扩大知识的纵横向联系,不仅要到校外基地,到火热的社会中去,而且要充分利用校内课堂教学来落实,特别是技能教育,其规范性的操作训练,对教学条件有较高的要求,可以通过校内实验室来进行训练,再辅导个别指导的实践性训练,使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2.地、时、人相结合。生物学实践活动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及周围的条件、需要以及学生的情况不定期安排内容。如我校周围植物资源丰富且是农村,就可进行生物资源考察和采集制作标本等实践活动;还可安排农作物的栽培、农业害虫的调查及防治等内容的实践活动。另外,我校还成立了生物课外实践活动小组,开展当地动植物资源的考察,还就地取材制作了大量动植物标本。生物的生长具有季节性,活动内容应抓住有利时机安排。活动内容还要考虑学生的爱好、知识基础及年龄特征,内容的深广度及份量都要适当,形式也要多样化。
三、社会实践活动的初步成效
1.学生的智力得到了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得到了提高。生物学实践活动是科学研究的基本雏形。例如,有的教师指导学生实践观察蛙的变态发育,结合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启发学生全面细心地观察和比较,使学生由不深入、不完善的认识,逐步能概括、得出正确结论,有效地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例如,组织学生联系当地生态系统进行调查,结果提出了多个能量流动形式,合理地利用了能源,促进了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说明学生能运用生态学知识去分析、解释生态农业结构的合理性。这就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促进课堂教学,提高了生物学教学质量。生物学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为配合植物学教学,制定了开展植树造林、育花种草等实践活动;为配合动物学教学,制定了动物的饲养与观察、采集标本等实践活动。生物学的实践活动还直接服务于课堂教学。通过实践活动,所采集制作的各种生物标本,可作为实验材料和直观教具;还可协助建立和管理生物实验园地及实验室;还可用实践成果充实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等。本届初一学生自实行社会实践活动教育以来,每次单元测试成绩大有提高,特别是期末考试成绩平均分高于往年十多分。
3.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专长,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成都的有效途径。参加生物学实践活动的学生,对生物学都有一定的兴趣和专长,但能否成为终身志向,就有待于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提高和形成。让学生置身于生物学界,探索生物问题,了解生物学的巨大成就,把生物学和生命、医学、农业、林业、畜牧业等联系起来,逐渐树立了为祖国献身的志向和理想。
4.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观念得到增强。我国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珍稀的动植物,有从古自今我国在生物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触后无疑就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此外,由于实践活动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劳动态度、纪律教育以及养成其它良好的品质和作风等,都有极大的作用。
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培养的真正目标不仅在于使基础知识得以内化迁移,基本技能得以熟练,更在于训练了学生的因素复杂、动态变化着的真实生产、生活实际情境中如何发现有真正科学价值的问题,及根据这种真实的复杂形成探究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并使这种素质更加简练,富有效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在不断的进行着,需要我们去探索、思考。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帕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13.
篇8
关键词: 就业 商务英语 社会实践
一、商务英语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
商务英语采用的往往是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单纯讲解课文内容,很多学生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商务英语的重要性,导致英语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商务英语的词汇大部分都是应用于商务领域,并没有很大的学习难度,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内容乏味,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程设置陈旧。
从我国当前商务英语专业开设的课程情况来看,其仍然沿用的是传统的一些课程,商务类主要包括:西方经济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基础、国际贸易实务、金融基础与国际金融等,英语类包括:交际英语、外贸函电、英语听说、英语泛读及综合英语等。在这些课程中,除了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和英语听说有相应的实践教学,其余的课程大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
(三)实习实训条件落后。
当前很多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校内实训场所基本只有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能基本满足多媒体教学和进视听技能训练。很多高校都还缺少会议中心、国际贸易综合业务仿真实训中心、商务设备室、商务洽谈室、经理办公室、商务接待室等校内实训基地。这些校内实训基地具体而言主要具有以下实训功能:会议中心——召开公司内部会议及国际商务会议;国际贸易综合业务仿真实训中心——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的演练,处理各类外贸单据、撰写进出口业务往来函电;商务设备室——模拟操作使用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传真机等办公设备;商务洽谈室——模拟商务谈判;经理办公室——客户接洽、业务审批、求职面试、工作汇报;商务接待室——接待访客。
(四)实践教学管理不佳。
从当前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来看(发表),很多实训与实习的管理效果都不是很好,往往只制订了实训与实习的计划,并没有制定实习实训成绩评定细则及严格的实习实训管理条例,教师和学生往往对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学制一般为5年,前四年主要是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学习,最后一年为实习期,实习的书面材料也没有实习实训档案、实习指导手册及实习实训报告等系统的实训实习材料,只有一份实习实训鉴定表。实习的过程往往只是:(1)安排学生进几家需要实习生的单位,工作岗位与专业的对口率忽略不计;(2)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最后交一张实习单位盖章的实习证明。实习中学校没有安排专业教师来督导整个实习过程,只是安排班主任与实习单位及实习学生沟通联络,所以存在严重的学生上岗缺勤的现象,甚至有学生只在实习单位工作几天就不再上岗,最后找关系随便交一份证明来敷衍了事。
二、商务英语专业社会实践的具体措施
(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校企共同制订实践教学方案。
实践教学目标的明确是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石,目标的确定绝不能脱离社会和行业的实际需求搞“闭门造车”,只有通过校企合作教育确立的实践教学目标和形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规格才能与市场需求的人才规格对接,毕业生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商务英语专业必须要始终坚持开放办学,为使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依托行业,通过聘请高校学术专家及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校企合作进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研究;校企共同制订和修订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计划;有计划地开展行业对商务英语人才规格需求的滚动调查等。在实践教学方面,校企合作的优势尤为明显,如明确了实践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聘任兼职教师合作开发服务项目、合作进行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指导工作、参与实训基地建设、指导实践教学;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解构就业岗位工作过程来重构商务英语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进行课程改革等。校企合作共同制订的实践教学方案可以有效保障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够更好地适应产业对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二)多方面选择社会实践基地。
各高校可以结合地区情况,将一些经济开发地区的外贸公司作为重点,选择适合商务英语专业特点的校外实践基地,适当开展校企合作。学校在选择社会实践基地时,应考虑多方面因素,可以选择不同地域、面向不同国家、经营不同产品的企业,方便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合适的企业。高校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及学生能力,选择将社会实践基地建在中小型企业,这样学生会得到企业的重视,成为企业少量的外贸人员,能够更加全面地学习知识,技能也能得到全方位锻炼。
(三)根据不同企业特点,建立不同学分等级的社会实践。
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可以充当学校必修课程的学分,不仅让商务英语的教师组织社会实践有据可依,同时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社会实践内容的设计要以学分的大小为依据,还要根据企业的经营形式、具置及规模等确定具体内容、实践人数及实践次数。若高校有条件,可以主要以南方发达地区为社会实践基地,比如江苏吴江、昆山,浙江义乌、宁波等地的外贸行业为主,开展社会实践教学。
(四)制定社会实践详细的考核制度。
根据专业教学要求,制订社会实践计划,建立健全合理的考核机制,让在企业挂职的教师和实践的学生都有明确学习目标。根据不同实践内容,采用不同灵活的考核方式,例如个人与小组成绩一致、学校与企业共同打分、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训同时考核等。在每次社会实践前让学生明确考核要求,以便带队教师和学生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实习实践。各个高校必须要注重跟踪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在用人单位的情况,并指派相应的教师经常和用人单位沟通,力争使每次实践活动学生都有所收获。
(五)将第二课堂活动同社会实践两者有机结合。
为了促进商务英语专业社会实践教学效果的强化,各个高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具体而言,各高校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以职业技能竞赛为突破口,在专业教师指导下,积极参加国家级和省级组织的商务英语相关的大赛,例如模拟网商务谈判、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模拟公司大赛等比赛。让学生们在竞赛中找到信心,让学生们以赛促学,在提高学生学习商务英语兴趣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二是大力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比如定期举办英文话剧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配音大赛、英语口语大赛等活动,营造浓烈的英语氛围,从而促进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提高。
综上所述,社会实践是商务英语教学中不容忽视的教学环节。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始终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不仅掌握必需的商务知识和商务能力,同时能在语言上达到企业上岗的基本要求,从而培养出应用型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珂,陈丽霞.现代背景下的商务英语再认识[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8).
篇9
[关键词]虚拟学习共同体;大学生社会实践;实践基地
2005年,、中央文明办、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明确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原则,要求高校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探索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因此,社会实践也成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社会实践在培养大学生深入实际、了解国情、服务社会,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但是,在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之时,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性,仍然有着很大的探讨空间。
一、高校社会实践的困惑
在实践内容上,存在着大学生的知识建构与社会实践基地需求信息不一致的冲突。良好的社会实践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社会的有效配合。但事实上,学生与社会实践基地处于物理空间互相隔离的状态。在实践前,并未能和实践对象建立联系,进行沟通和资料分析,将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呈现出来。在实践目的上,存在着功利性与公益性的价值冲突。据调查[2],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是积累经验和提升能力,服务社会则排名靠后。从社会实践的现实看,跟踪反馈体系的缺乏和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学生更在意学校对他们的评价以及实践对他们能力的提升作用。这与我们要通过社会实践达到了解社会,以理性和感性结合的方式去感知普通民众,愿意尽自己的善意和能力去帮助他们、服务他们的公益性价值有很大的差距。在保障机制上,存在着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矛盾。社会实践要正常进行,需要时间、人员、财力等一系列的保障供给。显然,现有高校的供给很难满足需求。供给与需求矛盾的存在,决定了社会实践系统开展、长期坚持的少,一次性完成的多。社会问题的切实解决,需要制定持续化的目标,需要更多的常态化服务,而一次性完成的“不能高估这种实践的社会效益”[3]。
二、模式的建构
构建社会实践虚拟学习共同体的目的是在共同的愿景下,使各参与主体在网络云空间平台上,共同遵守一定的约定,借助互联网分享、互动、体验的优势,使虚拟学习共同体和现场社会实践相互支持。虚拟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由这样一些模块组成:支撑平台;用户管理模块;学习共同体资源管理模块;交流工具和管理、激励功能等。
三、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探索
以医学院校为例,剖析虚拟学习共同体下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模式。1.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创建与管理。创建者在云空间平台中建立虚拟学习共同体。参与主体包括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大学生和实践基地居民。2.虚拟学习共同体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1)主题选择与持续性目标。社会实践首先需要确立实践主题,之后围绕主题分析所涉及的学科知识,寻求解决方案。在社会实践中,主题的确立不能脱离当地民众的需求,而应与当地居民沟通联系,共同参与到问题的提出、讨论和解决中。如公共卫生专业的学生联合当地医生开展对居民健康营养状况的医学和社会学因素调查;健康营养知识的宣传,最终完成居民的健康促进。虚拟学习共同体内将网络互动和现场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网络互动既可以成为现场实践的前期准备,又可以成为现场实践的延续。网络的便捷性相当程度上可以解决目前高校社会实践存在的时间短、经费少等硬伤。(2)分工协作,资源创建、共享。虚拟学习共同体的有序运行有赖于清晰明确的分工。管理团队首先对大学生和居民进行分组,各小组成员根据自身特长选择所要承担的资源的上传和学习任务。如临床专业的同学主持急救知识模块。这些资源以视频、图文等各种形式展示,方便居民的学习。当地医生也可以分享社区的典型病例,与在校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在学习分工与协作交流中,完成资源的创建与共享。虚拟学习共同体中,建立学生社会实践信息库,记录社会实践所达成的成果,以及需要继续解决的问题。每一次实践的终点,成为下一次实践的起点,且在更高层次上进行。(3)知识建构和文化建设。无论是在虚拟的学习共同体中,还是在现场的社会实践中,学习者的学习都是从孤立走向协作,知识从被动的接受转向主动的创建和互动传递。对医学生来说,在应用的情境中掌握社会科学和专业知识,有助于培养其人文关怀能力,使其在体察专业责任的同时体察社会责任。各成员间平等、尊重、交互、协作、创新、共享,共同体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和确立。3.激励和反思。根据虚拟学习共同体和现场实践的共同表现,采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既关注个体情感在实践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也注重取得的实际成效;既考察当下取得的成绩,也考量长远的影响。
四、虚拟学习共同体在高校社会实践中的成效和意义
“共同体”研究的浪潮,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教育学家博耶尔于1995年发表了题为《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的报告,提出并具体阐释了“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4]。按照博耶尔的解释,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并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高校社会实践是整合、开放、动态的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学生参加,亦是公众的参与和支持,教学目标不仅局限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实践能力、道德素质,同时也是满足公众的发展需求。处于不同空间的共同体成员,打破时空阻隔,在一个经由学习者和助学者(教师、专家等)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借助多种交互、协作、分享的软件工具建构学习型团体[5]。1.资源的共享性。共享性体现在对网络平台的共同使用、学习资源的共同拥有以及同伴之间显性和隐性知识、学习经验、情感态度等的共同交流分享[5-6]。包括两个方面:(1)社区资源与高校的共享。在虚拟学习共同体中,通过网络平台可以进行资料收集,虚拟空间内学生和当地民众彼此之间还可以开展多种方式的访谈,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社会态势,弥补身体不在场所带来的非现实感。(2)高校资源与社区的共享。就为社会提供服务而言,高校社会实践不是简单的对于受助者的不足和缺失给予帮助[7],而是挖掘受助者自身资源,摆脱依赖,提升素质。在虚拟共同体,高校利用知识优势,指导当地民众学习。2.网络的便捷性。实现了泛在学习,无论是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探究性学习,还是社区居民的学习,只要有智能设备,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在双向互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与社会实践基地群体得到共同提升。3.文化的培育和人文精神的提升。文化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和时间向度上生成的。虚拟学习共同体中,各成员在长期的共同学习和实践中,产生一种情感归属性。共同体内,价值观、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等方面呈现出丰富性、差异性和影响力,共同创造精神家园。高校作为具有极高地位和声望的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化引领功能,在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方面来体现自身的社会责任[8]。
[参考文献]
[1]陈林.高等院校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3):126-132.
[2]周彩姣,林寒.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调查与完善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2(9):74-79.
[3]刘长海,罗怡.论服务学习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启示[J].高教探索,2005(3):20-22.
[4]ErnestL.Boyer.TheBasicSchool:ACommunityforLearning[M].Jossey-Bass,1995:288.
[5]李洪修,张晓娟.基于Moodle平台的虚拟学习共同体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5(12):65-70.
[6]陈美华,陈祥雨.浅谈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学习共同体[J].中国大学教学,2015(2):70-73.
[7]邢泽宇,郎益夫.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模式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5):55-58.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素质 模式 实践
[作者简介]王昆(1970- ),男,天津人,天津职业大学合作教育办公室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天津 300402)
[课题项目]本文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资助项目“我市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84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182-02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数以百万计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能力;具备了服务国家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基本能力。但同时,高职教育也还存在着诸如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没有理顺、对接产业和职业岗位的专业体系不健全、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系统和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学生成长的“立交桥”体系不畅通等问题,与发达工业化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探索创新与经济社会相适应,与学生成人、成长、成才相适应的职业素质教育模式,无疑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素质要求
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滨海新区2011年第二季度劳动力市场信息供求状况分析,高级工程师、技师、高级技能和工程师的用人需求存在着超过5万人的缺口。而现实是:一方面很多高职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或是找到工作不理想就辞职;另一方面制造型企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导致失业和空位并存的结构性失业现象的原因是高职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
滨海新区企业家认为:“现在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成绩、知识和经验的欠缺,而是职业规范和职业意识等职业素质的缺乏,到企业往往需要2~3年的培养适应期,因此企业招聘人才的标准有接近八成的权重是放在应聘者的职业素质上。”天津的高职教育应该为滨海新区的先进制造业服务,最为关键的是应该根据企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目前企业最缺的是素质良好的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工和工程师。
二、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
2011年上半年,天津的工业总产值增长16.6%,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30.2%,滨海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36.3%,在今后的较长时间内,工业仍是天津市财政的主要来源和社会就业的主要阵地。世界五百强企业落户滨海新区的大项目中,企业老总首先看中的就是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供给链,这是项目建设目标和利润实现的重要保障;而目前新区先进制造业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学历层次低,出现了责任意识缺失、没有足够的敬业精神、职业素养不高等现象,与巨额引资或自主研发的高技术生产工艺、生产设施严重不相适应,甚至成为产品质量和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有资料显示,有些制造业引进设备的平均利用率只有70%左右,产品的平均合格率只有70%,每年因产品质量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亿元左右。可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对滨海新区经济建设发展,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产能扩张,至关重要。高职教育作为天津教育的优势和特色,肩负着服务滨海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任,主动适应产业技术结构升级的需要,关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及时了解企业用人的新需求、新发展,以内涵建设为核心,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体制机制,强化职业素质的培养,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创新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模式
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我国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模式比较单一,载体不多,渠道不畅。主要表现为:全方位、全面、全程的素质教育理念还未形成;“能力至上”的倾向;片面强调“以就业为导向”“零距离”就业,过分强调专业素质教育的显性课程、忽视职业素质教育的隐性内容;缺乏可操作性、没有系统、实效性不强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天津职业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德育为先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线,以专业为基础,以行业企业岗位为依托,按照“课程教学驱动—社会实践体验—企业岗位实习—环境文化熏陶—行为养成训练—素质评价激励”的操作流程,形成以学校顶层的素质教育文件为引领,依托专业群对接岗位群的特点制订院系级素质教育方案,分年级、分阶段按照认知形成(课程学习、环境熏陶)—认知验证(职业规划、养成训练)—认知提升(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素质评价四过程实施的职业素质教育模式,体现了职业技能培养与素质养成有机结合,校企合作、知行合一的特色,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
1.以学校顶层的素质教育文件作为引领。天津职业大学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从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思想原则、目标任务、实行途径和保障机制五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建立科学系统、操作性强的,以专业为基础,以岗位、职业为依托,与技能培养系统衔接配套的素质教育模式,促进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并重发展。只有在这个平台上,才能真正促进学校的内涵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
2.依托行业企业岗位制订院系级素质教育方案。职业素质概念是从企业角度提出来的,是企业对能够胜任内部工作岗位员工的素质要求。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产学研一体化,学校与企业无缝衔接,这个衔接口就是学生的职业素质水平。天津职业大学通过调研行业企业,寻找专业群对接岗位群的契合点,归纳出专业群的技能标准和职业素质要求,以此为依据,制定院系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组织运行、措施和进程、评价方式和保障体系等可操作的、系统的实施方案,目标定位于把学生培养成为既能适应滨海新区先进制造业要求的“准职业人”,也能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需要的“社会人”,使学生具有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力。院系级素质教育方案的实施,充分发挥了校企合作平台的作用,企业通过全方位参与方案的制订和修正、过程的运行和管理到绩效的评价和建议,把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和企业文化的渗透,融入院系的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使得职业素质教育具有院系和企业双主体的特色,增强了职业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3.建设基于职业认同和行业归属的认知形成体系。培养学生职业认同和行业归属感的关键是解决课程体系的建构问题。天津职业大学将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四大素质教育模块内容层层分解细化到课程体系的构建之中,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情境设计、案例分析、教学互动、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有效地内化到职业技能教育的知识体系之中。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的素质要求,把职业岗位素质划分到文化素质、通识课和职业素质三个课程模块之中,文化素质模块课程设置了40余门选修课程,通识课程模块中设置了8门必修课程,职业素质课程模块根据岗位素质要求设置如“沟通与协调”等5门必修课程,在建设上述职业素质显性课程过程中,同时通过企业文化、第二课堂职业行为习惯养成训练系列活动、主题讲座、职业规划、人际交流与沟通等职业素质隐性课程,构架了学校职业素质教育完整的认知形成体系。
4.做好职业规划,发挥第二课堂效能,完成认知验证。职业规划不仅仅依赖课堂完成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参与第二课堂的活动中,得到验证和不断地修正。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拓展和延伸,固化的主题活动和与形势紧密相连的专题活动,在倡导专业精神的基础上,对培养职业素质其他要素上起着巨大的作用。天津职业大学通过创新与实践由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设计、学业生涯规划、职业决策、创业和升学等六个途径构成的教育指导、项目固化训练、常态化评价,建设全程化职业规划教育体系,激发学生增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通过开展创业设计大赛、社会消费项目调查、和谐寝室文化展示、五项技能(计算机、英语演讲、书法、职场礼仪、公文写作)比赛、科技创新比赛、志愿者服务、社团活动等校园活动项目,使学生在自主参与中实现了职业行为习惯养成,完成了对实施素质教育理论内容的检验,使职业素质教育通过一、二课堂渠道的对接得以融通,教育的功能也由传统的知识教育向素质塑造转化,再向创新创造的高层发生着飞速的转变。
5.通过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过程实现认知提升。社会实践、顶岗实习是学生将职业行为习惯养成、专业技能训练效果综合运用实践,得到社会和企业评价,不断进行自我修正,为适应职业发展的关键性实践教学环节。天津职业大学将“职业化”培训体系中的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中现场管理技术、定置管理、目视管理、看板管理和学习型团队建设全面融入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的过程之中,并将“职业化”理念逐步渗透到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积极的工作状态下,熟悉和认同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频繁反复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等方面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养成职业行为习惯,使学生在职业化理念、职业化行为和职业化技能三个方面得到提升,达到人职匹配。
6.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素质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职业素质评价体系具有指导、规范和激励作用,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业素质的显著提高,有利于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天津职业大学引入素质项目评价系统,学生从入学初始,就输入个人信息,并按照系统引导,完成电子注册,同时可以查阅上学期间选择参与的第二课堂活动的说明;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业生涯规划,结合专业课程学习,参与各种活动后将登录系统完成活动所要求的报告或注册;后期则由辅导员按照学生参与活动的质量给予量化的分值,系统汇总报告学生参与活动的总分。学校学生处要求学生于每学期达到一定的分值才能获得第二课堂相应的学分,总学分达到要求,可以获得素质等级证书,其目的是充分发挥素质教育评价的激励与约束作用。
天津职业大学推行的以专业为基础,以行业企业岗位为依托,学校、院系两层素质教育方案,分年级、分阶段地实施的素质教育模式在实践中做出了尝试和探索,成效显著,滨海新区的企业对职业大学毕业生给予高度的评价和充分的认可。形成范式的素质教育模式在全面扎实有效地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上,还有许多具体的工作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柳艳娜.创新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0(16).
[2]曹春晓,龚在礼.职业素质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化”培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