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整治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2 17:38: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质灾害整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类型
(1)滑坡。特质类型以碎岩及松散土石为主,是我乡主要地质灾害地段,分布于*、青峰、等村。
(2)崩塌。以石灰岩、泥质灰岩、砑岩为主,力学性质以倾倒为主,分布于板桥、木瓜等村。
(3)泥石流。主要为山坡沟槽型,多为山沟两侧松散堆积物及公路建设石渣,不合理堆放堵塞沟谷引起,规模多为小型,松散土石主要来源于重力补给,流体性质为稀性。
(4)地面崩塌。地裂和地下流干。主要为矿山采空引起。
2、危险特征
(1)造成民房损坏和人员伤亡等生命财产的危害。
(2)造成公路堵塞、桥梁毁坏等道路交通安全的危害。
(3)造成对厂矿、集镇、学校和机关等工程设施的危害。
(4)造成农田跨塌。冲毁、农作物减产或绝收,水利设施失效等农业危害。
二、地质环境特征
*乡位于*县北部山区,境内高山、缓坡、平坝兼有,地势北高南低,腹部低平,形成一条南北走向的槽谷地带。地岳构造以华夏构造体系,南北向构造体系为主。境内海拔差异大,山高坡陡,切割冲刷剧烈,土层脊薄,植被单一,涵蓄水能力差,生态平衡脆弱。
境内主要河流有*河、*坪、洪水主要受降雨影响,雨到山洪发,雨停山坡干。年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雨季主要在7、8两月,多大雨和暴雨。
随着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的实施,人为乱砍滥伐林木,毁林开荒、陡坡及顺城垦植、乱挖乱采至使水土严重流失的现象有所减少,便大规模的公路建设,放炮取石,边坡过陡过高开挖以及罕见大暴雨等诱发加剧了地质灾害发生。
三、2009年全乡地质灾害预测
(一)分区预测
根据我乡地理环境区域差异特征,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点和生产活动强度等因素,将我乡划分三大片区。
1、河谷地带。海拔1000米以下的河流两侧。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强烈一旦发生暴雨则易发生滑坡、崩溻、地表沉降。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性为中、高危险。
2、半山地带。我乡半山地带地形起伏大,沟深坡陡,构造发育、岩石破碎、松散坡积物堆积厚度大,在降雨作用下,不稳定斜坡岩石冲蚀、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危险性一般为中等,部分为高危险。
3、山土地带。海拔1200米以上村社,森林植被较好,斜坡水土保持能力不断增强,地质灾害一般为低易发或不发区,部分为中等发区。
(二)地质灾害点预测
往年,我乡地质灾害频繁,总体较为严重,由于灾前预防及时准确,监灾避让措施到位,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不少经验。受5.12地震的影响,我乡的地质灾害点增多,重点地质灾害监测治理点分布全乡。请各村、社和国土等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抓好防治工作的落实。
四、2009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地质灾害防治,以坚持“以人为本,群测群防”为指导思想,坚持政府负责,群众参与的行动方针,支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区域。
(一)健全和完善群测群防,报、预警体系
1、体系结构
2、工作措施
(1)搞好排查、摸清家底。各村要以社为单位逐户排查,对各危险点和隐患开展细致深入的调查工作,了解发展趋势和威胁范围,对高危险地质灾害要请有关部门来评估,从源头上遏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
(2)各村要对排查出的地质灾害点分别制定防治预案,划出危险区范围,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层层落实防灾预案和群测群防措施,将地质灾害防避避险明白卡发至受威胁的各个单位和每个农户手中,做到上下心中有数,便于采取防治措施。
(3)国土所要协助各村制定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对监测员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特征、活动规律和危害,掌握简易监测方法、监测记录、数据上报、预警信号等业务指导工作,为政府做好群测群防当好参谋和助手。
(4)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群众认识地质灾害的成因、演化规律,掌握简单的监测方式和避让措施,增强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5)中小学、乡级各部门要制定避险、抢险、救灾方案,乡武装部要成立民兵救灾抢险队伍和应急分队。医院要做好必要的抢救力量,政府要备好救灾物资和多渠道筹措资金,在发生险情时能组织队伍和物资赶赴现场救灾。确保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避让措施。各项工程的的规划和实施要尽量避让开地质灾害易地区,无法避开要采取工程防治措施。对受地质灾害高危险威胁的村民,要动员搬迁避让,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生物措施。对山高坡陡等地质灾害易发区要实施退耕还林(草)植树造林等,改善土壤条件,恢复植被。
篇2
一、20*年地质灾害情况
(一)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江城镇地质灾害史分析,江城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为暴雨,据县气象局资料,20*年降雨786.3毫米,较20*年少177.1毫米,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少86.7毫米,属降水正常年景。春天雨水略少,出现一般性干旱。4月下旬—5月中旬雨量偏多,雨季开始偏早,降水偏多,主汛期6—8月,降水高峰期出现在6—7月,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9—10月,降水正常偏多,雨季在9月中旬前后结束。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大雨、暴雨和局部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从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来分析,多发生在6—9月份,所发生的地质灾害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时间相吻合。
(二)地质灾害概况
20*年,江城镇境内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但地质灾害活动强度、频度和危害程度都较20*年有所减缓。全年共发生小型地质灾害2起(崩塌)。没有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1、20*年7月11日23时,江城镇境内普降大雨,白家营村委会白家营小组村后山体出现崩塌,规模20立方米,导致白家营小组农户蒋树其、白树华两户住房受损,有潜在危险。在强降雨情况下,屋后切坡土体易发生崩塌,将直接砸毁房屋,造成人员伤亡。
2、20*年7月29日11时,白家营村白玉寨村民小组村后山体出现崩塌,杨金明家的房屋顶端裂缝约10公分,基脚裂缝约1公分,房前裂缝约30公分,有潜在危险。
二、20*年地质灾害预测检验
江城镇20*年地质灾害情况与《20*年江城镇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方案》预测结果基本相符。从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来分析,多发生在7-9月份,所发生的地质灾害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时间相吻合,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与《20*年江城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划定的重点危险区相符。虽然20*年降雨量偏多,但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根据预案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建立了完善的群测群防网络,使20*年地质灾害没有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三、2009年地质灾害预测
(一)2009年降雨量趋势预测
据江川县气象局20*年气候趋势预测资料,2009年降雨量预计为900毫升左右,比20*年少114毫米,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多27毫米左右,降水属正常偏丰年景。春季雨水偏少,干旱明显。5月雨量偏多,雨季开始,主汛期6—8月,降水高峰期出现在6、8月,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有洪涝灾害发生。9—10月,降水正常,三秋期间有5—7天左右连阴雨天气出现,雨季在10月上旬结束。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大雨、暴雨和局部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二)地震与地质灾害关系
从江城镇历史地震资料和地质灾害史来分析对比,历史上江城镇无地震—地质灾害链的事件发生。但考虑到江城镇所处质构造位的特殊性,小江断裂带为地震多发带,将来发生地震—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根据省、市地震局资料,结合江城镇地质灾害史分析,2009年江城镇发生地震—地质灾害链的可能性不大。
(三)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预测
江城镇域内地貌为湖盆地貌和湖盆周围中低山地貌。湖盆内地形平缓,中低山地貌区水系发育,地形破碎。水系为源头地区上游支流,径流长度短、水流急。大小水系均汇入抚仙湖和星云湖内,属珠江流域南盆江水系。镇域内地质构造相对简单,但新构造运动强烈,微地貌再造活跃;公路建设、水利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人类工程活动强烈。这些均为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在暴雨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极大。
从江城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现状、灾害隐患点的稳定性、发展趋势,结合气象资料分析预测,总的来看,2009年有加剧的可能,危险性较大。灾害高发期为6、8月,活动范围和强度可能较20*年有所扩大和加强,灾害高发区主要是蔡家庄——烂泥箐——芹菜塘一带,太子寺一带,海门——隔河一带。(见活动趋势预测图)
1、预测的主要依据
(1)江川县江城镇地质灾害发育现状;
(2)江城镇20*年地质灾害活动情况;
(3)2009年江川县降雨量趋势预测;
(4)省、市、县地震局2009年地震趋势分析资料。
2、重点危险区预测(各危险区危险性较大的灾害点祥见附表)
(1)上茅草湾——蔡家庄——烂泥箐——芹菜塘危险区
本区位于茶尔山水库西侧山区,为坚硬岩组分布区,断裂构造发育,岩石破碎。水系发育,地形坡度大,斜坡上风化层厚度大。矿产资源丰富,采矿活动剥离废石土量很大,在暴雨激发下易产生土体滑坡、泥石流、斜坡开裂变形等地质灾害。危害对象为村庄和水利工程设施。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有江城镇白家营村委会白玉寨滑坡、蔡家庄滑坡、烂泥箐滑坡、白家营滑坡,陈家湾村委会上茅草湾滑坡,江川天湖公司清水沟磷矿排土场和祁家营村委会芹菜塘滑坡。
(2)太子寺危险区
本区断裂构造发育,岩石破碎,山高坡陡,水系发育,地形坡度大,斜坡上风化程度高,在暴雨作用下,易产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危险性较大的有江城镇云岩村委会太子寺滑坡。
(3)海门——隔河危险区
本区地处抚仙湖与星云湖交汇地带,地质为炭酸钙,小江断裂带比较强烈,地质环境脆弱,公路建设工程活动强烈,在降雨激发下易产生崩塌,危害对象为村庄、公路。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有江城镇海门村委会的海门三组危岩体崩塌。
3、矿山地质灾害预测
江城镇磷矿资源丰富,开采强度大,点多面广,采石场也较多。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突出,采矿活动破坏了原始斜坡结构,大量的废石土堆体,在降雨的作用下,很容易产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危险矿区有清水沟磷矿排土场滑坡,云岩磷矿排土场滑坡。这些地质灾害不仅对矿山的安全生产构成威胁,而且还严重威胁到矿山附近村庄的安全。
4、旅游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预测
江城镇旅游资料丰富,有较多的风景名胜点。据了解,20*年,各旅游景区、景点未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预测2009年也不会发生较大地质灾害,但由于各景点游客流量较大,再加之景区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给各景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汛期到来时,要加强对各景区、景点的巡查,发现险情,即时报告有关部门。
5、重大工程建设场地址灾害预测
江城镇开工建设的抚仙湖环湖路及林大福建设项目,将不同程度地改变山体斜坡的原始状态,形成较多的人工切坡,在降雨作用下可能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6、公路地质灾害预测
(1)澄川高速公路沿线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
(2)江抚公路西边泥石流;
(3)晋思公路桐关段泥石流、山体滑坡。
四、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对策
2009年地质灾害防灾防治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切实贯彻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抓住重点危险区域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巡查、监测、预报和预警,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制度,健全和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预报成功率,加大山区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全民防灾、避灾和减灾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此,应切实做好如下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防治地质灾害的法规、政策和工作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处理好发展与地质灾害防治的关系,及时周密布置全年防灾工作,组织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加强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领导。镇政府成立健全防灾减灾指挥机构,对地质灾害进行统一指挥、调度及协调工作。
(二)继续深入做好法律法规、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工作,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汛期到来之前,对群测人员进行一次培训。
(三)完善和加强村组群测群防网络,从而更好的发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监测预警作用,进行地质灾害管理人员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对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设专人进行监测,对危险性一般的灾害隐患点设专人进行巡查。认真落实“五项”工作制度,做到责任明确,任务落实。
(四)加强与气象、地震、水利部门的联系,互相协作,搞好防灾减灾工作。
(五)重点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汛期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巡查、监测制度,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和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制度。
(六)鉴于江城镇磷矿开采点多,引发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较多,国土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督促矿山企业制定和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及措施,要落实专人做好地质灾害点的巡查、监测及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
(七)今年除做好已知隐患点的群测群防工作外,还要侧重调查位于陡坡下河沟口旁的居民聚居地的安全,对存在危险的居民点,尽快调查并及时纳入群测群防监测网络,提前预防。
五、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
1、城建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和建设单位的管理与监督,防止建设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对出现的险情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治理,保障项目和周围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交通部门要组织开展公路沿线地质灾害调查,编制公路沿线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督促建设单位落实安全措施,做好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
3、旅游部门要组织开展各旅游区(点)地质灾害调查,编制旅游区(点)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旅游区(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加强对辖区内从事旅游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和从业人员防灾知识的培训,加强对旅游者防灾知识的宣传。
4、水利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建设单位的管理与监督,防止建设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对出现的险情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治理;加强主要水利工程设施区的监测,及时预报,保障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气象部门做好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测预报及预警信息的,将气象预测预报及预警资料及时通报各有关部门。
六、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建立镇、村、组及监测点的四级群测群防网络系统。镇、村、组及各级相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
篇3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最大程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根本宗旨,按照“一队多用、专兼统一、军民结合、平战相兼”的原则,成立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全面提升政府科学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为和谐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情况
(一)队伍名称: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以下简称区救援队)。平时,区救援队在区防震减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日常训练;震时,在区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下,实施紧急救援。
(二)组成规模:区救援队设队长一人,由区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担任。根据部门职能和实际需要,下设11支分队,包括1支专业分队和10支兼职分队,分别由公安、消防、地震、卫生、民政、交通运输、水利、环保、通讯、电力、供水、燃气、热力等部门专业人员组成。总人数约255人,所有队员均为兼职,原有工作任务、隶属关系不变,具体配置如下:
1、搜救分队
建队单位:公安消防大队
建队人数:30人
主要职责:在救援现场,用人工搜索、高科技生命探测仪等手段,寻找受难者,帮助受难者脱离险境;严防地震次生火灾的发生,及时扑灭火灾。
2、社会治安分队
建队单位:公安分局
建队人数:50人
主要职责:加强对党政机关等要害部门和金融单位、储备仓库、救灾物资集散点等重要目标的警戒;加强对危险、有害有毒物品的管理;防范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严防哄抢事件的发生,及时制定灾区社会治安管理办法;做好防火、防盗、消防、抢险、交通安全管理和灾区特别管制措施处置等工作。
3、地震现场工作分队
建队单位:区地震局
建队人数:5人
主要职责:加强地震监测和震情、灾情速报,及时通报地震趋势判定意见;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地震灾害现场宏观考察、地震灾害损失调查与评估工作,为救援总体部署提供科学依据;及时平息地震谣传、误传事件,安定民心,稳定社会。
4、医疗救护及防疫分队
建队单位:区卫生局
建队人数:30人
主要职责:实施紧急医疗救护,抢救伤员;采取卫生防疫措施,防控疫病暴发流行;监测灾区饮用水源、食品卫生,确保灾区食品安全。
5、灾民救助分队
建队单位:区民政局
建队人数:20人
主要职责:调配发放帐篷、衣被、食品、饮用水等救灾物资,组织转移和安置灾民;做好灾情调查、统计和上报工作。
6、交通保障分队
建队单位:区交通运输局
建队人数:20人
主要职责:做好救灾道路和灾后道路的抢修、疏通工作,优先保证抢险救灾人员、物资的运输和灾民的转移、疏散。
7、水利设施抢修分队
建队单位:区水利局
建队人数:10人
主要职责:负责灾害后次生水灾的预警,及时提出抗洪、抢险、抗旱方案与措施,供领导决策指挥;负责工程防洪抢险、水毁工程修复和除险加固等工作的技术指导、管理维护及河道清淤清障,充分发挥工程防洪效益和河道行洪作用。
8、环境污染防控分队
建队单位:环保分局
建队人数:10人
主要职责:加强对灾区环境监测和保护,对有毒、有害气(液)体的辐射泄漏、扩散进行有效侦查;对造成次生灾害以及放射性物质污染进行紧急处置;对易燃、易爆、有毒设施进行检查,提出可行性防控措施。
9、通信保障分队
建队单位: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电信公司
建队人数:30人(各单位10人)
主要职责:启动地震应急通信系统,保持灾害现场与区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通信联络;及时组织力量修复被破坏的通信设施,保证震情、灾情信息和应急指挥通信畅通。
10、城市供电保障分队
建队单位:供电公司
建队人数:20人
主要职责:迅速修复被毁损的电力设施和调度系统,优先抢修、恢复城市供电,保证灾区电力供应。
11、市政设施(自来水、燃气、热力)抢修分队
建队单位:自来水公司、港华燃气公司、热力公司
建队人数:30人(各单位10人)
主要职责:修复被破坏的供排水、热力、燃气设备;恢复供水、热力、燃气调度系统功能;保证灾区用水、用热供应,确保燃气安全。
三、启动条件和程序
(一)根据《市区地震应急预案》规定,区救援队依据震情和灾情,确定以下应急启动原则:
1、发生5级以下强有感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下),原则上不启动;特殊情况除外。
2、一般地震灾害后,经区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批准,方可启动。
3、发生较大地震灾害和重大或特别重大地震灾害,造成建(构)筑物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经区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批准,迅速启动赶赴灾区,实施紧急救援。
(二)发生非地震重大灾害,造成建(构)筑物及其他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的,经区政府批准后可派出,具体行动由区政府统一指挥。
(三)其他地区发生重大或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后,根据地震灾区政府的请求或省、市政府的指示,经区政府批准后可派出。在地震灾害现场实施紧急救援工作时,接受当地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的调度指挥。
四、有关要求
(一)人员要求
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应急分队组建工作,指定精通业务的分管同志负责并担任分队长,抽调业务骨干充实到救援分队中任成员。
(二)装备及经费要求
区救援队的技术装备主要包括:队员个人防护装备;标志、搜寻、抢险、破拆、救援技术装备;通讯设备;专用机动车辆等。
区救援队人员经费由所在单位负责,区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各单位每年都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完善、维护应急装备,组织演练、培训等工作,保障应急车辆、特种救援设备和救援队伍时刻处于战备状态。区救援队启动后,所需经费纳入抗震救灾经费预算专项安排。
(三)培训要求
各救援分队每年都要安排专门时间对救援队员进行应急救援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区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组织一次地震紧急救援集中演练。区救援队按照“平战相兼”的原则,除完成日常备勤和训练任务外,队员要做到熟练掌握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的使用方法,熟悉装备技术性能,熟练使用装备展开救援行动,能够维护、维修所配发的技术装备。
(四)救援保障要求
区救援队在实施紧急救援过程中,各街道、区直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为灾后快速、高效地开展紧急救援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和后勤保障。
(五)实施步骤
一是制定印发组建方案,成立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二是编制工作章程,于5月10日前将队员信息登记表和汇总表报区地震局。
三是举行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授旗仪式。
篇4
(一)领导挂帅,把地质灾害治理列为民生一号工程
2002年,**在全区地质灾害防灾预案中,就已将**市列为地质灾害高发区。20**年,**市便开始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20**年,市委、市政府正式把地质灾害整治作为今后几年工作的一号工程,专门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的地质灾害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组织、指挥、协调和落实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同时,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地质灾害整治的日常工作,由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工作人员由市人大、国土局、建规委、市政局、发改委等部门人员组成,并设立了工程项目组、工程技术组、项目资金组、房屋拆迁组、房源安置组、综合信息组等6个小组,按其职能分别开展工作。3个城区也相应成立地质灾害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责任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作。
(二)强化责任,严格实施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1、制定“6.8”灾害治理方案。“6·8”灾害发生后,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及时组织国土局、建规委、市政局、发改委、环保局等相关部门和单位,配合**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以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桂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等有地质灾害防治勘探、设计、施工资质的专业队伍,对市区地质灾害进行详细调查和勘测,为全市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基础资料。并编制了《**市区“6·8”灾害治理方案》,根据灾情及分布情况,按照“统筹安排、连片治理、方便工作”的原则,将210个地质灾害点列为急需治理的灾害点。该治理方案于20**年7月28日获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对210个灾害点的治理工程措施有2种,一是采取截水渠、重力挡土墙、锚杆挡墙、抗滑板桩、锚杆格构、挂网喷砼护坡等永久治理工程措施;二是采用绿化护坡、筑拦沙坝、建沉沙池、修排水渠等临时防护措施。所有治理工程项目均由市地质灾害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委托**3家有甲级地灾勘查设计资质的单位和市内3家有地质灾害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勘查设计,将项目分门别类,相对重大、危险的工程项目由**设计单位负责,相对中型及小型工程项目由**市内设计单位分城区限时完成。
2、明确地质灾害治理目标、责任。市委、市政府要求210个治理点必须赶在20**年汛期到来之前完成主体工程,以发挥防灾抗灾作用。在时间紧、任务重、施工难度大、不少治理点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市政府进一步落实责任,要求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使210个治理项目均落实了责任单位、责任人(包括项目责任人、技术责任人、行政责任人)和具体工作目标,并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公告,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建立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问责制度,市委、市政府于20**年2月出台了《**市地质灾害整治工作问责暂行办法》,明确了问责对象在整治地质灾害中,不履行、不正确履行职责或履行职责不力,或者在整治过程中措施不力,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行为将被问责,并规定了问责方式和程序。
(三)积极筹集地质灾害整治项目资金,严格资金管理
该市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面广量多,所需投资巨大。为解决整治资金不足的问题,**市除了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补助资金外,市政府自筹部分资金。同时,还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按照“谁引发,谁治理,谁受益,谁治理,谁使用,谁治理”的整治原则,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治理。210个急需整治的灾害点中,有50个灾害点确定了整治责任单位,如公路局后山边坡,全部由公路局自筹资金实施整治;有38个灾害点由市直、区直、中直机关共56个部门单位捐助资金进行治理。由于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地灾治理工作,从而有效缓解了资金的压力,确保治理工作的推进。
地质灾害治理资金的使用,严格按照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进行管理,执行资金的支付程序,每月下旬由分管财政的副市长主持召开资金调度会,审定各城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业主的资金支付额度,然后按规定代扣税金并经财务总监复核后,直接支付给施工队伍(业主),这样既保证了项目建设资金需要,又防止资金被积压、挪用。
(四)严把工程质量关
该市严格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办法对治理工程质量实施监督。一方面从市内各设计单位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质量检查组对各项目进行实时跟踪检查,尤其是在施工中不定期深入工地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
整改意见,并及时报市地灾办,由市地灾办项目联系人加强督促落实。质量检查组经常同各项目的监理、设计和施工队伍及时沟通、协调,尽量在施工现场将问题及时解决,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推进。另一方面,根据国土资源部《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及重庆市的做法,由市地灾办请示市政府同意,下发了《关于市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验收有关问题的通知》,统一了验收的资料,明确了各类地质灾害治理的验收标准、程序。并委托**两家有检验资质的单位对各治理项目的关键工序如抗滑桩、锚杆、锚索、挡土墙等进行随机抽样检验,出具检验报告书。经过检验,目前治理工程绝大部分项目都达到设计要求,对个别不达设计要求的,则由设计单位提出意见,施工队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补充完善并验收合格后方可通过验收。
二、有效整治地质灾害的几点思考
**市大规模整治地质灾害是近几年的新工作,没有更多经验可循。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市目前的地质灾害整治工作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地质灾害治理的责、权、利尚需进一步明确
**市“6.8”治理方案按“谁受益,谁治理,谁引发,谁治理,谁使用,谁治理”原则去实施。但由于历史原因,市区山多平地少,随着人口不断增多,居民建房不断自山脚向山顶扩展,房屋依山而建,且无规无序,造成大量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之房屋密集,边坡支护及排水设施不到位,每逢暴雨季节,山体经常崩塌塌坡而引发地质灾害,危及周边房屋的安全,其责任认定难度较大。如“6·8”灾害是属自然因素造成还是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很难确定,因为很多都是七八十年代建设的房屋,完全认定由责任单位或房屋所有者承担治理责任难度大。另一方面,一些确需治理的边坡,在实施工程治理时必须拆除部分周边房屋,需要给予拆迁补偿,这部分资金若由责任单位或房屋所有者承担有难度,若由政府全部出资治理和补偿,又会使群众产生依赖心理,认为地质灾害治理是政府的责任。因此,目前**市规定,近几年房地产公司建设的项目以及企事业单位所在地的边坡治理责任,由这些房地产单位、部门承担;而私人住宅及原单位(部门)70~80年代建设项目和学校的边坡需进行地灾治理的都由政府实施治理。今后,必须进一步明确治理责任主体,居民房屋等所有受益者,应该有一份治理责任,也就是要担负一定比例的治理费用;对于需搬迁避让的,政府只给予经济补助,而不能作为房屋拆迁补偿全额补足,也就是不能完全依赖政府。
(二)必须统筹考虑、全面规划、分步实施
**市区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受威胁人口多,且很多房屋建在山上,如何保证老百姓不被地质灾害威胁需要全市统一规划,全盘考虑,科学治理。一方面地质灾害的整治不能为治理而治理,应与城市旧城改造结合起来。如对石鼓冲、平民冲、冰泉冲等万秀区河东片80年代前建在山上的房屋实行搬迁,进行集中安置,并对河东片的土地进行城市建设,既可以进行旧城改造,又可以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彻底消除地质隐患,让居民安居乐业。另一方面地质灾害治理必须与城市景观改造相结合。**市属于一个山城,应利用山来点缀、装饰城市,使之更漂亮、美观。因此,工程措施必须结合山坡以及周边环境、建设物的特点,有些植被、建筑物和设施能保留的,应尽量保留,对景观有影响则在设计时就应考虑拆除,根据山坡的不同景观而采取不同治理措施,以达到既消除地灾隐患,又改善城市景观的效果。由于地灾点多且广,要全面彻底整治,还有较长的路要走,目前只是实施近期整治,而中期、远期整治必须严格按照《**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020年)全面分步实施。
(三)解决好治理经费不足的问题
根据《**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0**年),**市区近、中、远期整治地质灾害的勘查和治理经费估算需3亿元,搬迁避让费用2.5亿元,共计需5.5亿元。目前已累计投入2亿元,资金不足还需要多方筹措解决。目前除积极争取上级补助支持外,还尝试通过地质灾害治理产生的效益以及银行贷款来弥补资金的不足。
篇5
(一)统一规划,科学部署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
为统筹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我们开展了地质环境问题调查,摸清了全市地质环境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用近三年的时间先后修编完成了《焦作市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06~2015年)》、《焦作市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工程三年实施方案(2010~2012年)》、《绿色生态焦作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规划(2012~2014年)》、《焦作市矿山复绿行动实施方案(2013~2015年)》等规划文件。文件规划了近期和远期治理目标,提出了地质环境整治与城市功能完善、旅游发展、矿业开发、土地综合利用相结合的“一体化”综合整治的全新理念。我市通过建设游园、主题公园、经济林、高产田等方式,赋予地质环境治理区不同的功能与价值。
(二)落实资金,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提供保障
一是积极争取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资金。自2010年以来,我市共争取资金2.9亿元。二是积极争取全省两权价款地质环境项目治理资金。近年来,我市共争取省财政支持资金8000余万元。三是认真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使用制度,积极督促矿山企业缴存并及时使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
(三)创新治理机制,发挥治理资金综合效能
一是坚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完善城市功能相结合,因地制宜实施项目。二是坚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整治、解决耕地灌溉条件、改善耕地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三是坚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旅游发展、恢复生态和改善环境相结合。四是坚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相结合。
(四)精心组织,打造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
一是制定工作实施方案。每年年初对当年度拟实施的地质环境项目进行详细安排部署,明确责任人、责任单位、完成时限。二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焦作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主管市长任组长,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市纪检委、市国土资源局等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焦作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组织协调项目实施工作。三是组建市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办公室,抽调专人负责。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协调处理,确保各项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着力打造精品工程、样板工程、放心工程。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措施到位
一是高度重视隐患的排查工作。每年于汛前和汛期多次组织各县(市、区)对全市范围内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拉网式排查,对排查出的隐患点制定应急预案和防治方案,并按照地质灾害点的基本特征、威胁对象,明确防范责任单位,实行目标责任管理。二是对全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人员网络系统定期进行更新完善,健全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灾队伍。三是每年都与市气象局、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签订技术服务协议,在主汛期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四是在全市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工作,提高地质灾害隐患点广大群众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能力。
三、地质遗迹保护工作成效明显
一是强化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工作。我们组织专家对辖区内重要地质遗迹进行调查和安全评估,对地质遗迹的危险地段实施了工程保护。二是积极推进地质遗迹保护项目实施。2010年批复的1160万元中国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典型地质遗迹保护项目基本完工。三是注重培训与信息交流。对各园区300余名管理者及导游员进行科普,通过课堂讲解和野外实地讲解培训,导游员对地质旅游讲解水平有了大幅提高,更好地发挥了科普宣传员的作用。四是加强地质公园建设管理,实现统一宣传、信息共享、互惠互利,促进各园区协调发展。
四、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更加规范
篇6
[关键词]滑坡防治 支挡结构 工程措施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332-2
1概述
随着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活动日益频繁,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力度不断加大,我国的地质灾害问题也日渐凸显出来[1]。近20年来,我国每年由于地址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200亿人民币[2]。就陕西安康市而言,2010年“7.18”特大暴雨洪灾引发新的滑坡泥石流就多达1900处,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8亿元;2014年9月,西康高速汉滨区境内一处隧道口塌方,严重阻碍了交通;2014年11月,安康旬阳县一处山体滑坡,致使正在运行的货运火车脱轨,造成人员伤亡;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滑坡治理是我国地质灾害治理的最重要任务。
2滑坡防治措施
滑坡防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过程,包括预防和治理。“预防”是指针对可能发生的滑坡提前进行防治,以免造成大的不必要的损失。“治理”是指针对已经严重变形和破坏,已经造成或者即将造成损失的斜坡进行防治。一方面要加强地质环境的保护,预防滑坡的发生,另一方面要加强前期勘察和研究,妥善治理已经发生的滑坡,以免造成二次滑坡,引起更多不必要的损失。张倬元[3]指出滑坡的有效整治既要基于对滑坡形成条件、发生原因、变形破坏机制、运动过程稳定现状等的正确认识,又要通过各种可能采用的整治方案的技术经济比选,论证各种方案的可行性并选择处理方案。本文以汉滨区牛蹄集镇滑坡治理方案为例,对滑坡防治工程的实施方案探讨和研究。
2.1牛蹄滑坡概况
安康市汉滨区牛蹄镇集镇滑坡位于牛蹄镇政府后侧紧邻居民聚集点及学校,滑坡所在斜坡走向为25°,滑坡坡体前缓后陡,相对高差75m,主滑方向302°。滑坡平面呈圈椅状,坡体后缘出现小规模拉张裂缝,裂缝宽度约5cm;前缘地形较缓,鼓张裂缝发育,裂缝宽度约3cm。滑坡体纵长130m,横宽140m,平面面积约15500m2,滑体最大厚度9.8m,平均滑体厚度约6.5m,体积约10.10×104m3。该滑坡滑体为第四系全更新统坡洪积粉质粘土,属膨胀土,滑带主要位于粉质粘土与下层接触带,具有一定的扰动特征,局部具有磨擦擦痕。
2.2滑坡防治工程遵循的原则
滑坡防治工程应当遵循的原则:(1)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除害兴利的原则;(2)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综合治理的原则;(3)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4)投资省、效益好、技术可行的原则;(5)工程措施与当地行政规划相结合的原则;(6)遵循滑坡破坏失稳的特点和规律的原则;(7)美化环境、恢复生态的原则。
2.3滑坡防治工程具体措施
目前,国内外在整治地质灾害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了一套整治灾害的有效措施。归纳起来可概括为“避、排、挡、减、固、植”[4]。
(1)“避”―改线绕避。即在选址时避开地质灾害的影响。针对牛蹄滑坡而言,其位于牛蹄镇政府后侧紧邻居民聚集点及学校,由于该城镇地理条件限制,重新规划牛蹄镇的行政区域是不现实的,因此,该滑坡对于牛蹄镇村民而言,是不可避免的。
(2)“排”―排水导流。截、排、引导地表水和地下水。地下水通常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排除有害的地下水、尤其是滑带水,成为治理滑坡的一项有效措施。采用多种形式的截水沟、排水沟、急流槽来拦截和排引地表水,使水不再进入或停留在滑坡范围内,以增加滑坡的稳定性。
针对牛蹄集镇滑坡,沿滑坡区上部边界设计一条截水沟,用以截排疏导地表水,沿滑坡区边界两侧及坡脚挡土墙墙趾处设计排水沟。截水沟自然延伸至两侧坡体排水沟,排水沟汇交于坡底,在坡脚西南部以涵管形式通过道路以跌水形式与下部地形自然衔接延伸至牛蹄河。
(3)“挡”―抗滑支挡。在斜坡体前缘设置各种形式的支挡结构,以阻挡坡体的滑动,这是一种对稳定坡体有长久作用的有效措施。目前的支挡结构有多种形式,如抗滑挡墙、抗滑桩、锚索抗滑桩、格构锚杆、锚杆挡墙等等。
针对牛蹄滑坡,我们采取的支挡结构主要有抗滑桩以及挡土墙。
抗滑桩:在滑坡中部设置一排抗滑桩,增加滑坡前缘阻滑力,提高变化稳定性,抗滑桩截面尺寸采用1.5m×1.8m,间距5m,桩长采用L=15m和20m,锚固段埋深7m~10m,共布置37根。桩顶高出地面5m~8m,桩后按1:1.25坡率回填碎块石土。桩间均布置C30现浇钢筋砼挡板防止桩间土体挤出,板厚30cm,板后设置30cm厚卵石滤水层。在挡板表面进行美化装饰。
挡土墙:滑坡剪出口处设置挡土墙,纵向长202.4 m,墙身高6.0 m,顶宽1.2m;面坡倾斜坡度1:0.15,背坡倾斜坡度:1:0.2,墙底倾斜坡率0.1:1;基础埋深1.5m。
(4)“减”―减重反压。就是减重,将坡体上部主滑段的土石挖去,填在坡体下部的抗滑地段,反压阻滑,以提高滑坡的稳定性,这是经常用来整治滑坡的一种简便办法。
考虑到牛蹄坡体坡体下部采用反压,一方面受地形条件的影响,另一方面会占有过多场地,因而这一方案也是不可行的;减重也不适用于该坡体,但是由于该滑坡西北部坡脚处边坡为强风化岩边坡,威胁施工安全,因此对于该边坡局部适当进行修整,清理掉破碎的松散岩石碎块。
(5)“固”―土层固化。就是利用化学加固,改变滑动带的土石性质,提高它的强度,从而达到稳定滑坡的目的。
这一方法由于造价较高,且对施工有着特殊的要求,因而在牛蹄滑坡中没有采用。
(6)“植”―植树绿化。采用绿化山坡,种树植被等措施来稳定坡体。针对牛蹄滑坡,我们在挡土墙与抗滑桩之间坡体C15混凝土格构中进行覆土植草绿化,覆土0.15m,草籽选择紫花苜蓿。
3结论
滑坡治理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排”与“挡”相互结合的措施是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整治不稳定斜坡发生失稳的方法;
篇7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安全生产有关精神,我局结合实际,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加大矿山超深越界查处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采矿行为,全力加大地质灾害预防与治理。通过整顿和规范,全县矿业秩序和安全生产环境实现根本好转。按照县委、政府的安排和统一部署,现就我局今年安全生产工作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以来,为加大对非法露天采挖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我局报请县人民政府制订了《集中整治非法露天开采泥炭(黑土)专项行动工作方案》,了《严厉打击非法露天采矿行为的通告》,重点打击了乡镇的非法采挖露天煤行为,共取缔非法采挖点41处,扣押挖机13台、铲车1台,罚款50余万元,极大地打击非法露天采矿的嚣张气焰。3月,我局组织执法人员对矿区非法采钨非法采金及各镇等地非法采山砂行为进行了集中整治,摧毁变压器3台、打砂机11台、电机5台,关闭非法矿硐8家,取缔非法采山砂点12家,遣散非法作业人员共100余人。10月份,我局又牵头组织古台山林场、公安对古台山矿区焰山村牌头组区域非法采矿进行了专项整治,整个行动摧毁碎石机2台、水池2处,重新加固封密3处被破坏打开的非法矿硐口。
加大了对超深越界开采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对珠溪、大坪、兴华煤业、联合、大坪新井、铜车坝、焕二、富山8家存在超深越界行为的煤矿,进行了立案查处,责令其退回批准矿区范围内开采,并将越界巷道进行了密闭。为加强对杨家山井田10家拟整合煤矿的有效监管,我局出台了《加强对__守界开采监管的工作方案》,召开了专题工作会议,10家矿山向县人民政府递交了守界开采责任状。根据工作方案成立了10个工作小组,每个工作小组由一名局党组成员带队,每个小组监管一个煤矿,严防10家拟整合煤矿超深越界开采,全力促进杨家山井田煤矿整合工作有序进行。
对全县地质灾害点进行了全面巡查,特别是对全县36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重点巡查,树立了警示牌,落实了监管单位、确定专人加强监管,今年以来,没有发生一起因地质灾害引起的人员伤亡事故。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根据《县__年度安全生产“打非治违”集中行动工作方案》工作部署,我局制定了《县国土资源局“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成立了局长亲自挂帅的领导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新化县国土资源局执法监察大队。
(二)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矿业安全意识。
利用“6.25”全国土地日和安全生产日宣传活动,我局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法制宣传活动,设立宣传点发放宣传单、接受群众咨询,张贴安全生产宣传标语。举办矿山安全学习班,增强矿山从业人员的依法采矿意识和安全意识。
篇8
关键词:可溶岩;地质灾害;铁路修建;勘测选线
中图分类号: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6-0288-01
1 可溶岩地质山区铁路的修建问题
1.1 可溶岩与溶岩的区别
总体而言,可溶岩与溶岩是相互转换的,是物质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可溶岩大面积出露的地区均为碳酸盐岩,一般来说岩质较好,不易风化,软硬适中,强度较大,便于开采,是优质的建筑材料和矿产资源。可溶岩是岩溶形成的必备条件和内在因素,溶岩的弱点是在水化学作用下水溶蚀造成的地质现象,可能对工程安全形成病害,构成威胁。关键是查出对工程安全起控制作用的岩溶,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整治。
1.2 溶岩对铁路修建的影响
当前基本建设向岩溶地区拓展延伸及不适当的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得当前岩溶地质灾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1)地质灾害对隧道的影响。
隧道穿越岩溶地段,不仅施工、运营会出现地质灾害,还可能会产生泉水干枯、河水断道、地表塌陷等一系列灾害地质、环境地质问题。有些地方当水环境改变时,地表环境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到,一旦恶化不可逆转。
(2)地质灾害对桥梁工程的影响。
显而易见,桥梁一般建造于沟谷及地势较为平坦地段,这些地段往往是断裂集中带,是地下水活跃区,是岩溶发育区。在岩溶强发育地段,有大的洞穴或串珠状溶洞,所以对桥梁基础岩溶的查清、设计、施工都会带来很大的困难。桥梁基础受岩溶发育程度的控制,基础应放置在可靠而稳定的岩体上,因此岩溶延伸越深,则桥梁工程难度越大。
(3)地质灾害对路基工程的影响。
地质灾害对于路基工程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在工程中如果不考虑这个因素将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出现,路基工程分为路堤和路堑,针对不同路基形式和地质情况,应采用相对应措施,否则会产生路基病害。
2 岩溶地区勘测的几个阶段
2.1 踏勘阶段
首先第一个阶段的踏侧阶段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通过亲身的观察和测算来了解熔岩的详情,包括可溶岩分布范围、岩溶种类及一般发育地段可溶岩地质问题及铁路勘察设计原则浅议及规律、岩溶地质灾害类型,这其中包括岩溶强发育区、岩溶地下水及暗河发育区,从而思考地表已产生和将要产生的不稳定区及坍陷区、施工中将会引发的突发事件及环境地质问题。在预可研的方案比选中,从宏观分析、准确判断,到从地质角度提出评价意见及绕避不良地质线路总体走向的推荐方案。
2.2 初测阶段
初测前加深地质工作阶段是在线路可能通过地段最大范围内,查明控制线路方案的地质不良因素,对初测方案范围确定并提出评价意见。在线路总体走向和范围确定之后,初测阶段通过工程地质勘察,对线路通过可溶岩范围、岩溶发育地段、地下水富集程度、岩溶地质灾害严重程度得出结论,从而进一步提出具体意见进行方案比选。对岩溶长隧道的现代侵蚀基准面、地下暗河高程及流量变化要尤为重视,是初测阶段线路方案研究取舍的重要依据。
2.3 定测阶段
在线路方案确定之后的定测阶段是地质的查明阶段,包括溶洞的分布、位置、大小、形态及高程,隧道范围地下暗河的高程及流量变化进一步核查,并对灾害地质、环境地质进行评述。通过测定,对各项铁路工程的岩溶地质均需查明,为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提供准确的地质资料。
3 岩溶地区铁路建设的选线问题
3.1 在可溶岩大面积出露地区的地质选线
显然岩溶地区的铁路建设选线工作尤其负责,毕竟这里地形复杂,即使单一的地形也会由于风化程度或者其他自然原因而导致不同现象的出现,在可溶岩大面积出露地区选线多从碎屑岩建造、火成岩建造等地区通过,尽量少经过碳酸盐岩建造地区,从根本上避免岩溶地质灾害的产生;线路应绕避已知的大片覆盖型岩溶的地表坍陷区;岩溶地表大面积已经坍陷地区或已查明有隐伏土洞的不稳定地层,在地质选线时,应尽量绕避,以免对路基、桥梁以及其他房屋建筑造成下陷坍塌或形成长期隐患,绕避也可以节约大量地基处理的投资。
3.2 可溶岩局部出露地段的地质选线
通常在地质选线时候也有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在越岭地带抬高线路高程,避开水平径流带,尽量穿越垂直径流带。避开岩溶和岩溶地下水最发育的水平径流带,从岩溶和地下水不甚发育的垂直径流带通过;线路应尽量避开封闭溶蚀洼地的中心地带以提高路基质量,减少地质灾害,降低工程造价;选线应尽量减少长隧道工程,尽量在可溶岩地段以路堑形式从地表通过。显然这样就可以使地质查明较容易,整治目的性更强,从而降低工程难度,降低工程造价,避免后期隐患。
篇9
一、地质灾害类型及重点防范期
我区地形地貌起伏较大,海岸线较长,花岗岩山体多,地质构造相对复杂。近年来,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和城乡建设活动的增加,地质地貌发生许多新的变化,受汛期降水影响,极易诱发崩塌、泥(渣)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根据地质灾害多发生在汛期的特点,我区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7—9月份。
二、地质灾害隐患分布
我区地质灾害主要为崩塌和泥(渣)石流。
崩塌主要分布在生产矿山及已关闭采石场的矿区范围内和挖山平整场地形成的厂区周边。目前,中航船厂厂区东、南部边坡,三进船业厂区办公楼北部陡崖存在崩塌地质灾害隐患。
泥(渣)石流主要分布在镇和镇采石场集中开采区内。开采剥离产生的废石、废渣堆放在冲沟内,未及时清理或搬运,汛期遇到强降水极易形成泥(渣)石流。
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对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因地制宜进行削坡减重处理,将边坡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坡脚要建拦石坝,坡面栽种植被,顶部做好疏排水工程,划定危险区域并进行隔离,在醒目位置设立危险警示标志,并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加强日常监测,坚持汛期值班、灾情速报制度,及时处理危岩体,并制定相应避让措施。对泥(渣)石流隐患点,在设立警示标志的同时,要将冲沟内堆积的废石、废渣及时清理,或异地堆放,或建拦石坝,以消除或减轻汛期灾害造成的损失;遇到恶劣天气,要加大巡查力度,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并迅速上报。
2、加大建材开采区监管力度。对正在开采的采石场,要安排专人随时观测作业面周边的情况,发现险情立即报告,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或撤离施工人员进行避让;对存在较大地质灾害隐患的采石场要限期停产整顿,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安全和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对已关停的矿山,要安排地质灾害监测人员对边坡进行监测,及时处理各种灾害隐患;处理难度大或不宜采取工程措施的,要设立警示标志,提醒游人主动避让。
3、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工程建设项目监管。国土资源分局对新上建设项目依法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正在进行的建设项目要加大巡回检查力度,避免人为诱发地质灾害;已经出现地质灾害隐患的,督促责任单位立即整治。公安、供电等部门要大力配合监管工作,对破坏地质环境、加重地质灾害的建设项目,要停止爆破物品和电力供应。
4、完善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国土、环保、安监等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和矿山地质灾害隐患的调查,查清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制定和落实防灾治理措施;国土、建设、农经等部门要密切配合,认真搞好灾情监测预报工作。
5、建立群测群防网络和定期巡查制度。各镇、街道办事处、各有关部门要严格落实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认真做好汛前各地质灾害隐患点巡视检查和防灾、避灾明白卡的发放工作;要逐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制定应急行动方案,明确受威胁范围、监测预报方法、预警预报信号、转移疏散路线、避灾防灾地点、应急抢险措施以及各环节责任人等。发生险情,要及时上报,并迅速组织抢险救灾,防止灾情扩大。
篇10
【关键词】滑坡;地质构造;防治对策;龙里县
1滑坡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
1.1地形地貌
溶蚀地貌是区内的主要地貌类型,形态复杂多样。组合形态有峰丛洼地、峰丛谷地等,个体形态有台地、孤峰、石林、漏斗、洼地、落水洞、溶洞等。峰丛洼地地貌主要分布于摆省乡的渔洞一带,谷脚断层以东猫场、高堡、凉水井一带、龙里城南断层以北铜鼓井一带及草原乡幸福村、大谷村、前进村一带。峰丛谷地地貌分布于巴江乡烂田湾至洗马镇的大厂村一带。
溶蚀~侵蚀地貌为地壳强烈上升和河流侵蚀、溶蚀综合作用所致,地貌组合类型为峡谷、丘峰谷地等。峡谷地貌在区内主要分布在草原乡一带。丘峰谷地地貌分布于龙里县莲花村、水桥村及哪嗙乡新坪村等地。
侵蚀—剥蚀地貌组合类型为侵蚀—剥蚀低中山,主要分布于洗马镇—醒狮—三元镇一带。
1.2气象
龙里县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季风气候明显,农业气候条件较好。
龙里县雨量充沛,年降雨量911.7~1274.7mm(2001年~2011年),年最大降雨量1220.5mm(2002年),年最小降雨量911.7mm(2005年)。降雨受地势及季风气候影响,在空间上分配不均匀,从全县降雨量的分配趋势来看,南东面羊场—湾寨一带降雨量较充沛,为多雨区,年降雨量在1150~1200mm;逐渐向中部及北部扩展而减少,降雨量在1100mm。在时间上,降雨的月份分配不均匀,多年平均降雨量1089.3mm,4~9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79.8%。
1.3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区出露的地层由下古生界到新生界第四系,其中侏罗系、白垩系缺失。
分布最广、沉积较全者为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和志留系分布零星,出露不全;三叠系地层较完整,第四系地层除高坪铺分布较连续外,河谷沿岸及山麓缓丘地带只有零星分布。地层岩性决定了滑坡的物质基础。由于地层岩性不同,抗剪强度各不相同,发生滑坡的难易程度不同。岩性软弱地层,在构造作用以及其它外力作用影响下,都容易形成土状或泥状的软弱层,成为潜在的滑动面或滑动带,具备产生滑动的基本条件,同时,在岩性软弱地层中,由于抗风化能力弱,易形成大量的松散物质。
据调查,区内滑坡主要发育于以软质岩夹硬质岩及松散岩类的地层中:如泥盆系上统高坡场组(D3g)、泥盆系中统独山组(D2d)、奥陶系下统大湾组(O1d)、石炭系下统大塘组(C1d)砂页岩、白云岩及灰岩等软质岩夹硬质岩中及第四系地层中。
2滑坡防治对策
防灾、减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均与防灾方案的选择成败紧密联系在一起,地质灾害防治应建立在充分可靠的地质研究基础之上,以成灾条件为依据,地质结构为中心,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及时在地质灾害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措施,严格遵循“针对性,适应性”原则,使其收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根据龙里县滑坡地质灾害成因以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经综合分析研究后,建议采用以下几种防治方案:
2.1群测群防系统建设方案
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应本着“以人为本、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原则,实施分级管理,由县、乡(镇)、村三级政府组织监督,发动灾区群众自觉监测,共同防御。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实行各级行政领导负责制,全县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由县政府及国土部门统一管理。组建“县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领导小组”领导成员单位应有国土、农林、交通、水电水利、旅游、气象、民政、财政、供电、公安、医疗、通讯等相关部门及各乡(镇)主管乡(镇)长,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县长承担,各乡(镇)或村组层层落实。与此同时应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使地质灾害防治落到实处。
2.2监测预报方案
监测预报方案用于孕育中并有致灾迹象或经工程整治需观察其效果的地质灾害。该系统建设是在各级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和有关专业人员指导下,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监测系统,对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发展的不同阶段,预报地质灾害的产生。通过这种群众监测、职能部门参与、各级政府组织和管理的地质灾害预防措施,形成村(组)、乡(镇)和县三级监测网络,全面科学地掌握区境内地质灾害发展变化规律,是目前龙里县应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之一。
2.3搬迁(避让)方案
适用于规模大,危害大,近期无力进行地质工程防治或防治效益低的地质灾害。
2.4生物工程方案
生物工程方案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防治方案,从长期看能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境内许多地质灾害(特别是滑坡)均因人工切坡和人类耕种造成水土流失导致斜坡失稳,采用此方案能从根本上防治水土流失,减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和发展。
生物工程包括:1)保护现有植被;2)退耕还林还草,实施生态恢复和重建,增加林草覆盖率。
在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过程中,应用科学的观点、方法、通过分析研究,选择适应当地生长条件建设生态林、草基地,既保护水土,又有经济效益,实现开发式防治。
3滑坡工程治理方案
对于规划规模大,正在发展中,避让难度较大以及重点城镇人口密集区和重大工程建设区的滑坡应予以治理,从而达到投入少量工程可以挽救大量经济损失的效果,治理工程在技术和经济上可行的地质灾害。具体治理方法如下:
在滑坡体周围作截水沟,拦截和旁引可能流如滑体内的地表水。
在滑坡范围内修建各种集水及排水工程,使地表水及浅层地下水排出滑坡以外。
采用平整地表、夯实地面、回填裂缝、筑隔渗层等方法,减少地表水的下渗并使其尽快汇入排水沟内。
如有较深层地下水或滑动带的水,可采用盲硐、盲沟、打排水孔(平孔、垂直孔)等措施进行排水。
如滑坡位于沟谷边或水库岸边,则应注意防止水体对坡脚的冲刷和掏蚀,可在滑坡前缘修筑堡坎等。
降低滑坡的坡度或在滑坡后部削方减载。
对滑坡前缘或抗滑(锁固)地段进行回填,以增大抗滑力使滑坡稳定。
采用各种形式的挡土墙、抗滑桩、预应力锚固等工程增大滑动面上的抗滑力,使滑坡稳定。
采用爆破灌浆、电化学加固,砂井和砂桩加固及焙烧加固等方法,改变滑坡带土的性质。直接稳定滑坡。
对无向后缘及两侧发展可能的小型滑坡,有条件时可将整个滑坡体清除,使其不致造成破坏。
参考文献:
[1]贵州地质工程勘察院.贵州省龙里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2008.5.
[2]李逵,吴吉民.清水江布埡库区南潭村滑坡特征及及其稳定性.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