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发展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12 17:38: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资源发展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资源发展报告

篇1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它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命脉,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我国在水资源的开发领域中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对当前的水利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利行业需要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应对各种挑战。

一、大力实施水利信息化建设

长期以来,水利信息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信息化设施十分薄弱,这不仅表现在水利工程的信息采集、信息传输、操作手段的相对落后,水量调度、水量分配、水量计算仍以人工为主,缺乏科学性、准确性、合理性,对全流域的自然环境、水文地质、水利工程、防洪设施、经济现状、耕地面积、人口分布等信息方面没有建立起相对应的数据库,因而不能对水资源做到科学合理的分配。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依托信息化技术,实现对洪水、水情、雨情进行自动化监测,水库放水、调水实行自动化调度,地表水、地下水自动监测;更好的决策调水、用水计划,提高水的利用率,真正做到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充分发挥水资源效率,实现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流域用水管理水平和决策指挥能力。

二、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首先、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做到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管理。其次,水利单位要建立水利工程维修专用资金,确保工程维修及时,资金来源稳定。由于历史原因,部分水利工程年久失修,老化严重,水运行困难,新建的水利工程设施超负荷运行;建立稳定的维修资金,对新、旧水利工程进行随时维理,对配套工程及时建设。水资源与土地资源一样,是水利单位的一大优势,借助这一优势,在水资源上做大文章,进行城乡生活供水、水电开发、污水处理、水利旅游、水利养殖等与水资源有关并能产生效益的项目,集中资金、技术力量,增加经营收入,增强水利经济实力。

三、转变观念,深化水利单位用人机制改革

在水资源越来越紧缺的今天,我们仍有部分职工思想观念陈旧,没有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因此,通过加强学习,教育职工转变观念,认识到水利不只是为农业生产服务,水资源作为商品,讲究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应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市场化运作,市场化管理。另外,在单位内部建立起有效的人才竞争机制,水利队伍实行优胜劣汰,把德才兼备,年轻有为、有创新能力的同志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实行“能者上、庸者让”的用人机制,真正把水利职工队伍建设成有竞争、有活力的一流队伍。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运行管理机制

长期以来,水资源管理体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缺乏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导致水资源利用和管理长期存在诸多矛盾。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必须建立科学的供水管理机制,大力推广“阳光水务”,实行水票制。一是理顺关系,水管单位直接给乡镇水管站供水,水管站直接给农户配水的管理机制;各级水管人员与配水人员对接水、退水的时间,水量大小,水量变化等情况做详细记录,并层层签字认可;配水人员与农户同样如此,每一轮水过后,必须及时向农户公布水情、水费,做到水过账清,让农民用明白水,交放心钱。二是核定统一的水价,对农户实行一价到户。使用专用发票,开票到户,防止搭车收费。

五、加快节水技术的应用推广

我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节水工作尤为重要。首先,通过技术、资金的投入,在全国大力开展节水工程。为了减少渠道输水损失,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对长距离、大流量的渠道进行砼衬砌处理。推广应用喷灌、滴灌、渗灌等节水新技术,减少田间用水损失;根据农作物不同生长期的需水要求,进行科学、适时、适量的配水、灌水。其次,根据各地区特点、气候、土壤、温度、经济发展的情况,调整农作物种植比例结构,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分配。第三,推行计划用水。通过优化配置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使流域生态恢复到自然平衡,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邱忠恩.论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经济效益的途径.水利经济,1992年03期.

篇2

*本文系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11WG70)阶段性成果。

一、AWAS1出台的背景概述

(一)澳大利亚水资源概况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为平坦、最为干旱的大陆,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极为不平均,具有显著的季节性降雨变化,而且灾害频繁,水资源十分有限。特殊的自然条件,加上水资源的粗放利用,工业化、城市化对水资源需求的急剧增加,使澳大利亚本已趋紧的水资源问题变得更加严峻和复杂化。严重的水危机使澳大利亚联邦和各州政府十分重视合理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工作,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运用经济手段,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澳大利亚为应对水的严重短缺情况,开发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水资源管理战略。澳大利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实行区域管理和流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系。管理机构分联邦、州、地方政府三级。澳大利亚以州政府为中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权责明确、适度统一、运行有效,墨累―达令流域管理为按流域统一管理水资源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模式。

在世界领先的澳大利亚数十亿美元的一揽子水资源改革方案中,建立统一的水会计标准是其中重要的环节。水会计报告在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等决策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决策大都以水政策、水管理、水分配、水交付等为基础。水资源的分配、定价等政策制定需要合理的信息。澳大利亚引领了国际上开发制定水会计系统的前沿,提供高质量的、一致的、可比的信息,以反映受托责任,利于使用者的决策。

(二)AWAS1的出台过程

制定AWAS1的起因源于澳大利亚国家水计划(NWI),该机构负责国家用水管理和水治理计划,其将水会计作为水资源改革的一个重要战略部分。NWI在2004―2006年间同各联邦、州、地方政府签署协议,研究制定通用水会计方法。

2006年Sinclair Knight Merz 接受NWI委托,调查分析澳大利亚的水会计实务处理情况后发现,没有统一的会计处理标准,故建议设立一个类似于“财务会计准则研究”的项目来制定会计准则。NWI于2007年成立了水会计发展委员会(WADC)来进行这项工作。WADC的第一个项目是委托Brad Potter研究信息使用者希望水会计呈报信息所具备的特征。同时,WADC还委托Keryn Chalmers,Brad Potter和Jayne M godfrey起草水会计概念框架。2008年WADC改为水会计准则委员会(WASB),成为气象局的一个独立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包括5名来自会计学科和水相关学科的专家和2名拥有制定会计准则丰富经验的专家。WASB于2009年相继了水会计概念框架(WACF)和AWAS1的初稿。2010年10月气象局批准了AWAS1的征求意见稿(ED AWAS1)。

WACF和ED AWAS1是水会计准则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制定国家水资源会计规范体系的第一步。WASB的目标是先建立理论或概念框架,以确保准则的衔接和整合。因此水会计准则的优势是先有一个完整的概念框架,这种优势意味着水会计能发展得更快、更有效、更严格。

二、AWAS1的主要内容

AWAS1是跨学科的多学科共同努力的结果,它借鉴了包括水资源管理、水文、会计等多学科的现有知识,它的制定联合了政府、私营部门、特许会计师、水管理者、水会计制定方以及学术界的各方努力。AWAS1还广泛吸取了包括水利部门、会计部门、从业者、学者、研究所等各利益相关者的意见,汇集了多年的讨论、规划和试点试验。

作为澳大利亚第一个水会计标准,AWAS1规定了通用水会计报告的组成和编报的最低要求,同时还规定了不同的报告类型来指导不同类型的水报告主体编报相应的水会计报告。AWAS1包括1―181条主体规定、附录、应用指南以及结论基础四个部分。主体内容(1―181条)包括总则(1―15条)、基本要求(16―54条)、通用水会计报告的结构和内容(55―177条)、保证条款(178―181条)四个部分。

(一)总则

准则的目的是为保证同一企业不同期间和同一期间不同企业的水会计报告相互可比。准则适用于通用水会计报告的编制和列报,水循环中陆地阶段的水资源适用本准则。准则不包括水循环中的海洋阶段和大气阶段的水资源。准则规定以体积为主要的量化属性。通用水会计报告的目的是提供给使用者制定、评价资源配置等决策相关的信息,协助信息使用者评价管理者的责任,以便作出决策。通用水会计报告包括水资产负债表、水资产和水负债变动表、水流量表、附注等内容。

(二)编报的基本要求

编报的基本要求包括公允列报、权责发生制、重要性、抵销、报告频率、可比性信息、一致性、错误更正、期后事项、计量十个内容。

公允列报要求水会计报告真实完整地反映符合水资产、水负债、水资产变动和水负债变动定义和确认标准的交易和事项的有关信息。

除水流量表外,通用水会计报告的编制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重要的项目,不论是单一项目还是汇总项目,都应单独列报,不重要的项目可合并或简化列示。

水资产和水负债、水资产变动和水负债变动、水流入和水流出不得相互抵销,应在水会计报告中单独列示。

企业至少应当按年度编制水会计报告。

水会计报告至少应提供上一个可比会计期间的比较数据,以及与理解当期水会计报告信息相关的描述性的比较信息。

水会计报告的列报应当在各个会计期间保持一致,除非变更后的报告提供更多有用的相关信息。

通用水会计报告在公布之前需纠正报告期发现的错误。前期差错应在发现的第一个报告期更正。

水会计报告中确认的水的体积应加以调整,以反映报告期结束后的调整事项。非调整事项不需要调整。

体积为量化属性,升为结算单位,当与报告的可理解性相关时,要素的其他属性信息也应披露。

(三)通用水会计报告的结构和内容

1.上下文声明提供能帮助使用者了解报告主体实体和行政方面的信息。

2.责任声明企业水会计报告的编报符合AWAS1的要求。

3.水资产负债表提供帮助使用者理解报告主体水资产和水负债的性质和数量的信息。准则没有规定列报的顺序和格式,列报时需考虑重要性的要求。

(1)水资产:符合资产定义且报告主体在未来可从中获取收益、能可靠量化时应确认为水资产,包括湖泊及其他自然地表的水、水坝水库的水、地下水的提取部分、死库容水、运输水等。未来获取的收益可实现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及其他目标,可表现为经济资源的流出,或防止或减少经济资源的流出,其可通过单独使用水资源或与其他资源组合使用、交换其他资产、出售、偿还水负债、分配给股东等方式获取。水资产的定义包括对水的当期的权利和其他的要求,未来的水权不能确认在水资产负债表中,但有关或有水资产的信息应在附注中进行披露。

(2)水负债:符合负债定义且义务的履行会导致报告主体水资产的减少或另一项水负债的增加、能可靠计量时确认为水负债。水负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现时义务。未来的承诺不能确认在水资产负债表中,但有关或有水负债的信息应在附注中进行披露。

4.水资产和水负债变动表提供帮助使用者获取报告主体报告期内水的数量和性质变动的信息,提供引起水资产和水负债变动的交易和事项的信息,包括水资产的增加、水资产的减少、水负债的增加、水负债的减少、净水资产的变化五个项目。准则没有规定列报的顺序和格式。准则规定只有符合水资产变动和水负债变动的定义且变动已经发生、变动的数量可靠计量、水资产或水负债的增加或减少已确认在水资产负债表中时才被确认在水资产和水负债变动表中。

5.水流量表帮助用户理解水流量的性质和数量,提供报告期内引起的水流交易和事项的信息,包括水流入量、水流出量、水储存量的变化、水储存量的期初数、水储存量的期末数五个项目。准则没有规定列报的顺序和格式。

当符合准则规定条件时,水资产和水负债变动表和水流量表可合并列示。合并列示的报表应提供水流量的交易和事项信息、水权的变化信息、水负债的变化信息等。

6.附注包括水会计报告的编制基础、重要会计政策、准则要求披露的信息、准则没有明确要求的其他信息等。附注应以系统的方式编报,交叉引用须提供水会计报表的各个项目的相关信息。准则规定了附注内容的披露顺序,以帮助用户理解和便于比较。

(四)保证条款

保证条款是水会计报告的编制符合AWAS1声明的独立认证,担保从业人员提供保证报告,保证条款对于增强用户对提供信息准确性的信心很重要。

三、AWAS1对我国的启示

篇3

全球面临用水紧张

根据联合国报告,到2025年,2/3的世界人口可能面临用水紧张问题,到2050年,全球用水需求将提高40%。全世界每年因水资源和卫生设施缺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600亿美元。

“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风险2015年洞察报告》将‘水危机’列为全球性关注的第一大问题。未来10年,水资源短缺是世界稳定发展的最大威胁之一。而在联合国制定的后2015进程里,水资源问题也将成为单独的目标。”蒲高文表示,水环境的治理已经成为全球性议题。

蒲高文认为,水是重要的供应链资源,不论企业或任何社会组织,都在产品或服务中使用水资源,中国政府还通过实行阶梯水价的方式,避免水资源使用浪费。此外,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则发起“CEO水资源纲领”,呼吁企业能够更多地参与到水环境治理的行动中。

以行动落实水治理

为应对全球水资源危机,联合国在2000年制定千年发展目标,到2015年时,应使无法获得安全饮用水和卫生服务的人口比例比1990年减少一半。2003年,联合国宣布从2005年至2015年为“生命之水”国际行动十年,在2015年行动十年结束之前,实现关于水和与水相关问题的一系列国际承诺。

“过去10年来,国际社会在落实千年发展目标中有关安全饮用水和卫生服务的目标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副院长李风亭表示,中国目前已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饮用水和卫生方面的目标。当前中国也在以自己的方式积极主动改善水环境问题,并提出了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的一系列目标。

2015年4月,国务院正式《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将是今后全国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动指南。“水十条”将在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等诸多方面进行强力监管,并启动严格问责制。

“很高兴看到中国政府对水治理工作采取积极的态度。在对水质量、循环水用量、废水排放量的控制与管理方面,政府应该作为水资源保护的组织和倡导者。”蒲高文表示,2020年的阶段性目标体现了中国政府治理水环境的努力。

“水十条”释放投资空间

“近年来APP(中国)一直在主动完善自身的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并对节水设备和水资源循环利用设备进行持续性技术升级,因此目前APP(中国)废水排放和污染物排放等指标一直低于国家限定标准。我们非常愿意与业界同仁分享相关的有益经验,从而推进整个行业的‘节水’‘减排’。”APP(中国)负责人表示,水资源向来都是APP(中国)环境管理的重点。

“诺维信正与欧洲大型水务运营商保持高层互动,在国内污水处理领域探讨合作可能。”诺维信亚太区总裁戴彤表示,目前,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诺维信全球第一大污水处理市场。“水十条”释放出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众多领域值得挖掘。

篇4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管理体制;可持续发展

一、水环境形势严峻

敦煌市近几年观测资料显示,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以0.24m的速度下降,使得敦煌地区出现新的生态环境问题,水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地下水位的下降,危极周边生态环境,天然绿洲植被退化,直至枯死。建国初期敦煌有天然林219万亩,其中胡杨林44万亩。现天然林仅存130多万亩,减少40.1%,胡杨林仅存14.4万亩,减少了67.3%。

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千古名泉月牙泉面临干涸的危险。60年代初期,月牙泉水域面积22亩,水深7米,至1998年水域面积仅存6亩,水深不足1米。

二、敦煌市现状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尚未实现合理的配置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城市、工业、农业用水,均从自身需要出发,造成了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部门之间的用水矛盾,同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有限的水资源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益。部分地区和企业认为地表水可靠性较差,认为地下水是取之不尽、高保证率的水源,进而一味的超量开采利用地下水,造成地下水的大量流失,而地下水状况却不断恶化。这种粗放的、无序的水资源管理,使有限的水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

2、管理职能分割、水资源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

敦煌市目前工业节水、农业节水、服务业节水、城乡居民生活节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水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职能分属于工业、农业、水利、科技、环保、城建、国土、林业等部门,部门各自为政,难以有机配合,这种管理体制,人为的将一个统一的整体分开,造成条块分割、多头管水、工作交叉、责任不清、效率不高的局面。水资源的完整性被破坏,地表水、地下水、跨流域调水无法统一调配,这些管理上的弊端,人为的影响了水功能的发挥,有碍于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统一管理。

3、供水价格与污水处理费长期偏低

受计划经济体制和福利性用水政策的影响,从事供水企业长期依靠国家财政补贴生存,一方面要求不断提高用水需求和水环境质量,而另一方面水资源保护、开发投入严重不足。供水价格偏低,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征收不到位,极大影响了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水资源的稀缺性与水价格的低廉性并存,进一步加大了敦煌市水资源供需失衡程度。

4、调节手段乏力

政府调节市场的一个有力措施就是运用价格杠杆,但现行水价形成机制极不合理,敦煌用水总量的90%是农业,而农业水费不仅低而且收缴、解交困难,以致用水浪费严重,敦煌市2007年10月以前执行农业水价是0.06元/吨,价格低廉而且没有达到成本收费,现状农业用地下水免征水资源费,居民生活用水1.6元/吨、行政事业单位2.3元/吨、工业企业用水3元/吨、建筑业用水2.5元/吨、特种行业用水5元/吨,这样的用水结构和水价状况,能否引导水资源向高效益产业配置呢?能否真正成为撬动节水市场的有力杠杆呢?显然不能。

三、解决水资源管理体制问题,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改变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1、改革管理方式,实现政府管水宏观化

敦煌水资源的管理应当由具体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市政府管水主要应当突出水资源总体规划的制定和管理上,其主要任务就是管规划、管实施,也就是政府拥有初始水权的分配权。所以敦煌市依据此初始水权将水资源分配到农业、工业、生活等其他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完成各行业的水量分配。

2、改革管理职能,实现涉水事务一体化

实行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把天上、地表、地下水、清水、污水、回用水,城市、乡村供给水等水资源纳入到一体化的管理当中,实行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配置和统一管理。将节水型社会建设方案中的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农业、节水型服务业、节水型城乡居民生活纳入一个整体,对水量、水质、水域、水能进行统筹兼顾。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水资源管理上质与量的统一,除害与兴利的统一,开发与治理的统一、节约与保护的统一。

3、实行价格杠杆

建立科学的水价形成机制,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中之重,制定并出台《敦煌市水价管理办法》,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制定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和城市用水价格,将排污费纳入水价成本核算体系。充分发挥价格对促进节水的杠杆作用,实行用水定额管理、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通过提高水价,可以引导农业供水单位减少渠道渗漏,提高输水效率,引导农民主动调整种植结构,大力运用农业节水技术,提高田间水的利用效率,通过提高水价,还可以引导城乡居民生活节水,主动运用节水器具,减少生活污水排放,增强公民节水意识。总之,建立科学的水价形成机制,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

4、加强综合治理,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根据敦煌的实际,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应做好“五个结合”一是封育和建设相合,农区以封育为主、农区内部以植树造林为主;二是营造防护林和营造经济林相结合,在搞好防护林的基础上,加大经济林建设,特别是要发展特色林果和优质牧草;三是集体造林和个人造林相结合,鼓励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四是农业结构调整和推广节水措施相结合,大力推广管灌、滴灌等高效节水农业。五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旅游相结合,要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纳入建设国际旅游城发展景观的吸引力,发挥戈壁绿洲生态环境的优势,积极开展生态、科学、探索等旅游项目,使敦煌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走向生态和经济双赢的良性循环道路。

参考文献:

[1]《敦煌市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报告》。

篇5

关键词:供需水量预测;生态需水量;水资源供需平衡;徒骇河流域

中图分类号:P9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1683(2016)06003906

Forecast of water resources supplydemand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countermeasures in the Tuhai River Basin

ZHAO Fen1,2,XU Lirong1,LI Chunhui2,FU Xin1

(1.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University of Jinan,Jinan 250022,China;2.Key Laboratory for Water and

Sediment Science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School of Environment,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Abstract:The Tuhai River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the Haihe River Basin in Shandong Province and provides water resour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ern region of Shandong Province.The im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water resources has become more prominen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This paper selected 2010 as the status quo year,2020 and 2030 as the forecast years.The water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Tuhai River Basin was forecasted according to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lanning,regardless of the east route of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and then the 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water resources was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P=50%(normal year),P=75% (low flow year),the water deficit of the Tuhai River Basin was respectively 11.2×108m3,5.86×108 m3,the water deficient ratio was 19.66%,11.31% in 2020.When P=50%(normal flow year),P=75% (low flow year),the water deficit of the Tuhai River Basin was respectively 13.98×108 m3,8.82×108 m3,the water deficient ratio was 3.20%,1601% in 2030.The water resources in the Tuhai River Basin would not fully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production,life,ecological system in next 10~20 years,and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are required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Key words:forecast of water supply and demand;the ecological water demand;water 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the Tuhai River Basin.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口数量持续增加,水资源供需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195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开始对水资源的利用、供给及预测进行研究[2],我国西北地区也开始了水资源供需平衡的研究[3]。水资源供需研究主要集中在供、需水预测新模型的应用及优化算法的求解上[47],对地区的某种类型用水量的预测有少量的研究[810],目前缺少对某地区全部用水量的预测和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分析。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徒骇河流域作为研究区,根据山东省海河局《山东省海河流域综合规划报告》对徒骇河流域供水量、需水量进行预测,继而对流域的水资源供需平衡进行分析,对流域的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以及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1徒骇河流域概况

徒骇河位于山东省海河流域南部,于莘县文明寨流入山东省,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流经山东省的聊城、德州、济南、滨州四市,于滨州市沾化县东风港暴风站入渤海湾,从西南到东北呈窄长状。山东省境内河道长406 km,流域面积13 296 km2。研究区范围见图1。

徒骇河流域降水、径流以及输沙量在时间分布上较集中,6月-9月的降雨量占全年的77%以上;6月-9月的径流量占全年的83%以上;7月-8月输沙量分别占全年输沙量的88%,因此在计算徒骇河河道内输沙需水量时,主要计算汛期内的输沙需水量。徒骇河3月-9月份的蒸发量较大,占全年的7562%。4月、5月为春季,降水少、蒸发大、农业灌溉需水量大,用水矛盾较突出。

2徒骇河流域供、需水量预测

本文以2010年为现状水平年,2020年为近期规划预测水平年,2030年为远期规划预测水平年,根据山东省海河流域水利管理局《山东省海河流域综合规划报告》等资料,在不考虑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的情况下,对徒骇河流域的供、需水量进行预测。

2.1徒骇河流域供水量预测

2.1.1地表水

地表水供水量是在保证地表水源条件、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科学的措施可供的水量。根据《山东省海河流域综合规划报告》,徒骇河流域现状年地表水供水量为280亿 m3,预计2020年为318亿m3,2030年可达到319亿m3。

2.1.2地下水

根据《山东省海河流域综合规划报告》,徒骇河流域现状年地下水供水量为1068亿m3,2020年、2030年徒骇河流域浅层地下水资源都能够得到合理的开采利用,由于地下水保护政策,徒骇河流域地下水供水量呈下降趋势,预计2020年地下水供水量为1109亿m3,2030年为1059亿m3。

2.1.3非常规水源

非常规水源包括:再生水、海水、雨水、微咸水、矿坑水等。

2.1.4客水

徒骇河流域客水主要是引黄,根据《山东省海河流域综合规划报告》,徒骇河现状年、2020年、2030年的引黄水量分别为2812亿m3、2759亿m3、2720亿m3。不同规划水平年供水量预测结果见表1。

根据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规水源和客水的供水量预测水平,预计2020年,徒骇河流域供水总量为4595亿m3,2030年为4627亿m3。2.2徒骇河流域需水量预测

2.2.1生活需水量

根据山东省海河流域水利管理局《山东省海河流域综合规划报告》和徒骇河流域各市的城市发展规划目标等资料,采用增长率法进行流域人口数量预测,2010年徒骇河流域人口总数为1 02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240万人,农村人口为781万人。预计到2020年,人口总数将达到1 05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582万人,占总人口的5536%,农村人口为469万人,占总人口的4464%;2030年,人口总数将达到1 06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748万人,占总人口的70%,农村人口为321万人,占总人口的30%。生活需水量预测采用人均日用水定额法,预计2020年、2030年城镇人均用水定额分别为119 L/(人・d)、133 L/(人・d),2020年、2030年农村人均用水定额分别为76 L/(人・d)、86 L/(人・d),那么2020年、2030年徒骇河流域居民生活需水量分别为383亿m3、464亿m3。

2.2.2工业需水量

据2010年的徒骇河流域各县市的统计年鉴数据:工业实际年用水量为3029 4亿m3,工业实际用水重复利用率为6653%。徒骇河市流域未来工业稳步发展,2010年-2020年工业增加值年增长率在925%左右,可达3 95047亿元;2020年-2030年工业增加值年增长率为905%左右,可达9 39606亿元。本文根据工业增加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定额以及工业用水重复率预测工业需水量。预计到2020年,流域内工业增加值需水量为2714亿m3,工业需水量为574亿m3;到2030年,流域内工业增加值需水量为3771亿m3,工业需水量为951亿m3。

2.2.3农业需水量

农业需水包括农田灌溉需水和林牧渔畜需水两部分,其中农田灌溉需水分为水田、水浇地、菜田需水;林牧渔畜需水包括林果地灌溉需水、畜牧用水、鱼塘补水。

农田灌溉需水量采用灌溉定额与灌溉水利用系数方法进行预测[1112],参照山东省农业发展与土地利用指标,海河流域水浇地、水田灌溉面积以及灌溉综合净定额基本维持现状,灌溉水利用系数逐渐增大。由于徒骇河流域基本上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农田灌溉需水按基本满足作物生长需求的非充分灌溉定额考虑。以聊城市东昌府区为例,2020年-2030年该区农业灌溉用水定额保持不变,P=50%平水年的水田、水浇地、菜田灌溉定额分别为3 570 m3/hm2、3 210 m3/hm2、3 075 m3/hm2;P=75%枯水年的水田、水浇地、菜田灌溉定额分别为2 745 m3/hm2、2 460 m3/hm2、2 370 m3/hm2。

林果地灌溉需水量预测采用灌溉定额预测方法;鱼塘补水量采用亩均补水定额方法计算,亩均补水定额根据鱼塘渗透量及水面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差值加以确定[13]。2010年,流域林果地灌溉定额为3 450 m3/hm2、鱼塘补水定额为10 425 m3/hm2;预计2020年流域林果地灌溉定额为3 315 m3/hm2、鱼塘补水定额为10 005 m3/hm2;2030年流域林果地灌溉定额为3 180 m3/hm2、鱼塘补水定额为9 585 m3/hm2;大牲畜日用水量为50 L/(头・d),小牲畜日用水量为25 L/(头・d)。

农田灌溉需水量与林牧渔畜需水量之和即为农业总需水量,预计2020年P=50%农业需水量为3935亿m3,P=75%农业需水量为3397亿m3;2030年P=50%农业需水量为3753亿m3,P=75%农业需水量为3237亿 m3。

(3)调整徒骇河流域产业结构和布局。激励耗水量小、产值高且低污染企业的发展,减少污染物入河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节能环保型产业,使得水资源的质与量得到优化配置。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技术的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大大提高,工业需水量将逐渐降低。将工业节约的水资源用于补充农业、生态和和生活等其他用水,使得有限的水资源能够支撑流域经济的发展,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4)解决徒骇河流域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问题。徒骇河流域汛期的降雨量和径流量分别占全年的77%和83%以上,易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应建设水利工程,调蓄汛期水资源,以汛期补非汛期。既满足河流生态需水要求,又能缓解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缓解春旱、防治夏季洪水灾害。

(5)充分利用南水北调续建配套工程,解决春季河流断流、蒸发量大、农业用水集中,用水矛盾突出的问题。对流域水资源进行人工生态调度,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来的长江水送到调蓄水库,能有效解决徒骇河流域春季农业用水需求大的问题,缓解春季用水矛盾。

5结语

本文针对徒骇河流域水资源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问题,以《山东省海河流域综合规划》为基础,以2010年为现状年,预测2020年及2030年徒骇河流域水资源供、需水量,并分析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状况。研究发现,在2010年,徒骇河流域供水量与需水量基本维持平衡;2020年,徒骇河流域可供水量不能满足需水量,水量缺口愈来愈大;预测2030年,徒骇河流域平水年的缺水量高达1168亿m3、缺水率为2524%,枯水年的缺水量为652亿 m3、缺水率高达140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徒骇河流域对水资源需求量愈来愈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愈来愈严重,应采取一些维持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和策略,保障徒骇河流域水资源的高效配置、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陈丽娜.天津市中心渔港用水量预测与输水管优化设计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16.(CHEN Lina.Studies on Tianjin Center Port water consumption forecast and pipes design optimization[D].Tianjin:Tianjin University,2011:16.(in Chinese))

[2]宫巨录.大连水资源供需趋势分析[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13.(GONG Julu.The analysis about the trend of Dalian water supply and demand[D].Dalian: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2010:13.(in Chinese))

[3]高雅玉,张新民,金毅.马莲河流域水资源供需量预测及平衡分析[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4,25(6):169175.(GAO Yayu,ZHANG Xinmin,JIN Yi.Forecast of water resource supply and demand as well as balance analysis in Malian River Basin[J].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 &Water Engineering,2014,25(6):169175.(in Chinese))

[4]王春超.城市水资源供需预测方法及应用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3:18.(WANG Chunchao.Methods and application for supply and demand prediction of urban water resources[D].Beijing: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2013:18.(in Chinese))

[5]P.Anderson.Demands and resource for public water supplies in Scotland from 199l to 2016[J].Hydrological Sciences Journal,1997,11(3):164169.

[6]Joseph Alcomo,Petra Doll.Development and testing of the Water GAP2 global model of water use and availability[J].Hydrological SciencesJournaldes Sciences Hydrologiques,2003,48(3):317337.

[7]杜国明,龚健雅.快速二阶BP网络及其在城市用水量预测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2(9):5759.(DU Guoming,GONG Jianya.Fast second order BP neural network and its application of prediction of urban water consumption[J].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Design,2002(9):5759.(in Chinese))

[8]李晓峰,刘光中,贺昌政.成都市居民未来生活用水量预测模型的选择[J].四川大学学报,200l(8):6163.(LI Xiaofeng,LIU Guangzhong,HE Changzheng.Selection of forecast model for water consumption of Chengdu′s residents in the future[J].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200l(8):6163.(in Chinese))

[9]展金岩.深圳市水资源供需预测及可持续利用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2:1113.(ZHAN Jinyan.Supply and demand predic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Shenzhen[D].Beijing: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2012:1113.(in Chinese))

[10]刘俊良,减景红.系统动力学模型用于城市需水量预测[J].中国给水排水,2005,2l(6):3134.(LIU Junliang,JIAN Jinghong.Application of system dynamics model for urban water demand prediction[J].China Water & Wastewater,2005,2l(6):3134.(in Chinese))

[11]张福.基于生态环境用水的黑河中游水资源模拟优化配置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1.(ZHANG Fu.Study on simulated optimal allocation of water resource in middle reaches of Heihe River based on Ecoenvironmental water consumption[D].Xi′an: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1.(in Chinese))

[12]杨彦,周潮.延安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及对策研究[J].地下水,2011,33(2):150152.(YANG Yan,ZHOU Chao.Yan′an regional water 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 and countermeasures[J].Ground Water,2011,33(2):150152.(in Chinese))

[13]王福林.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以辽宁省为例[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4043.(WANG Fulin.A study on rational allocation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taking Liaoni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D].Wuhan: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3:4043.(in Chinese))

[14]李亚平.基于SWAT模型的徒骇河流域生态需水量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3440.(LI Yaping.Study of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 of Tuhai River Watershed based on SWAT model[D].Qingdao: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2012:3440.(in Chinese))

[15]冯夏青,章光新,尹雄锐.基于生态保护目标的太子河下游河道生态需水量计算[J].环境科学学报,2010,30(7):14661471.(FENG Xiaqing,ZHANG Guangxin,YIN Xiongrui.Calculation of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aizi He River based 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objective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0,30(7):14661471.(in Chinese))

[16]王伟,杨晓华,王银堂.滦河下游河道生态需水量[J].水科学进展,2009,20(4):560566.(WANG Wei,YANG Xiaohua,WANG Yintang.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Luanhe Basin[J].Advance in Water Science,2009,20(4):560566.(in Chinese))

[17]崔保山,杨志峰.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等级划分与实例分析[J].资源科学,2003,25(1):2128.(CUI Baoshan,YANG Zhifeng.The classfication and case study on Ecoenvironmental water requirement of Wetlands[J].Resource Science,2003,25(1):2128.(in Chinese))

[18]周林飞,赵崭,张玉龙.基于水文要素变化特征的浑河干流生态需水量计算[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4,54(2):216221.(ZHOU Linfei,ZHAO Zhan,ZHANG Yulong.Ecological water demand calculation of mainstream of Hunhe River based on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logical factors[J].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4,54(2):216221.(in Chinese))

[19]邢肖鹏,侯建华,冯民权,等.汾河中下游河道生态需水量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0,30(6):199202.(XING Xiaopeng,HOU Jianhua,FENG Minquan,et al.Ecological water demands by channels in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Fenhe River[J].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10,30(6):199202.(in Chinese))

篇6

为了合理开发、有效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取水高开采、用水高消耗、排水高污染造成的开发过度、河流干枯、灾害频发、生态失衡等问题,2002年5月,国家出台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实施水资源论证制度。这是以水资源为基础,指导建设项目合理布局,保障建设项目的合理用水要求,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为科学审批取水许可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云南省开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已有三年多了,经过省水利厅组织专家评审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共138项,其中40%为水利,60%为水电。笔者作为水利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评审专家”,参加了13个水利水电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评审。回顾三年来云南省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以下简称论证)工作,总体感到进步较快,大多数有资质承担论证任务的单位都能按照《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SL/Z322-2005)的要求,认真开展论证工作。但是,也不难发现对一些主要技术问题的认识还不一致,工作的深度参差不齐,在这里对评审工作中碰到的主要技术问题,提出来与同行们商榷。

2论证范围的选取和工作等级确定

云南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绝大多数是以地表水为取水水源。在论证工作中,合理地确定论证工作范围和等级是保证论证成果质量、工作深度和费用协调一致的重要因素。范围过大,工作量大,浪费严重;范围过小,不能满足工作深度要求。

2.1论证范围的选取

对地表水而言,一般应从3个方面考虑论证范围:①水文评价区间。对建设项目取水,从水文资料可靠性、一致性、代表性分析的角度,考虑流域水文控制站所涉及的范围。②取水用水评价区间。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或流域现状水平年和规划水平年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供需平衡、累积影响所含盖的范围。③退水评价区间。对建设项目退水口所在水域,以水功能区为分析单元,论证对周边水功能区可能产生的影响。

上述3个方面考虑的范围可交叉、重叠,并在论证范围图中示意清楚。此外,还要考虑水量平衡计算条件及与现有的规划成果、资料协调一致等因素,使论证工作能顺利开展,论证质量得到保证。

2.2工作等级的确定

水资源论证主要从取水、用水、退水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对建设项目取用水的全过程进行分析论证,有别于区域水资源评价、水资源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水文专题分析。工作等级的确定主要从建设项目的取水规模、用途、当地的

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程度、取退水影响的程度与范围、水功能区管理要求等分类指标的最高级别确定。

3取用水合理性分析

3.1取用水合理性分析的基础

在确定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范围内,在流域或区域水资源调查评价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调查和收集的资料,简要分析水资源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在水功能区划成果的基础上,调查分析入河污染物的现状及水资源质量情况;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评价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场调研资料,分析水源工程的设计供水能力和现状供水能力,查清工业、农业和城市生活等各行业用水现状、人均水资源量、平均耕地水资源量,农业有效灌溉程度、有效灌溉面积,现状可供水量占总需水量及规划水平年需水量的比例等进行供需平衡和现状开发利用程度分析;结合流域综合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评价区域用水水平,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开发利用潜力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阐明取用水的必要性、迫切性。

3.2取水的重要依据

在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基础上,建设项目取水应从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专项规划、水中长期供求计划、水资源配置方案及国家产业政策的总体思路分析取水的合理性。取水应符合水资源规划、配置和管理要求,并与项目所在区域的水资源条件、开发利用程度、区域的用水水平等相适应。满足河道内最小生态需水量,在通航河道上满足最小通航水深。

3.3用水合理性分析的重要内容

根据建设项目的取水方案和用水工艺,进行各行业用水指标、用水定额的拟定,并与国内同行业先进指标、区域用水指标、用水定额相比较,分析建设项目的用水合理性,并通过水量平衡计算,分析是否缓解当地的水资源供需矛盾,符合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如2003年水利部水规总院对云南省第一个水资源论证报告书——云南省德宏州陇川麻栗坝大(二)型水库用水合理性评价为:报告提出的陇川县2015设计水平年农业灌溉、工业及城乡生活用水定额、灌区需水量预测和供需平衡分析成果基本合理。经分析,麻栗坝灌区当地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7.31亿m3,水利设施多年平均可供水量0.67亿m3(未考虑麻栗坝水库),设计枯水年份需麻栗坝水库供水1.49亿m3.修建麻栗坝水库工程后,可对水资源进行调节和优化配置,有利于缓解陇川坝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符合陇川县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南宛河流域规划》的要求。通过径流调节计算分析,水库多年平均供水量1.42亿m3,灌溉供水保证率符合有关规范规定。

4取水水源论证

4.1取水水源论证的重要环节

建设项目取水首先要分析来水量是否满足要求。根据建设项目所在流域的水文控制站、邻域参证站的实测降水径流资料,分析论证所采用径流资料系列的代表性、可靠性。通过径流特性、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分析及径流还原和插补延长,一般可把径流资料还原到天然状况,或统一到现状下垫面条件下,使其具有一致性。

依据建设项目对取水设计保证率要求,选择取样时段和方法,一般按皮尔逊Ⅲ型频率曲线分布,适线法确定不同水平年来水量。经验频率按数学期望公式计算,适线时,在照顾大部分点据的基础上,应侧重考虑平水年、枯水年的点群趋势。当建设项目所在流域、区域无实测水文资料时,可依据已有的水资源调查评价与规划成果、流域水文模型、径流系数、地区综合公式、等值线图等计算来水量。

对水资源紧缺地区,应在现状水平年来水量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论证范围来水区域规划水平年用水量的情况计算来水量。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有资料条件的或是无资料条件下的来水量分析计算,都应对径流成果进行合理性检查,即径流分析计算成果应与上下游、干支流和邻近流域的计算成果比较,符合其降水径流特性与自然规律。

4.2应体现宏观规划与微观项目建设的结合

可供水量是指在某一水平年需水要求和指定供水保证率的条件下,现有和规划的水工程设施可能为用户提供的水量,是水资源论证的主要内容,也是取水许可审批的重要依据。

规划水平年的确定,除考虑建设项目的实施计划外,还要结合考虑宏观规划,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流域或区域水资源规划等的水平年,以便资料成果的协调一致。

根据论证范围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用水定额和规划用水量,结合现状用水量分析调查进行不同水平年的需水量预测;以需水预测和供水工程规划为基础,结合工程的设计供水能力,不同水平年和不同保证率的来水与用水过程,通过水量调节计算可供水量。可供水量的计算原则是,需考虑河道生态用水,有航运要求的航运用水,以及其它用户用水,在此基础上计算工程的可供水量。计算中应充分考虑现有工程和规划拟建工程条件,对不同工程条件和需水水平进行多方案调节计算;对于具有多年调节功能的蓄水工程,应进行多年调节计算;对于保证率要求较高的建设项目,应对连续枯水年进行调节计算。

4.3综合分析取水水源的可靠性

根据分析调节计算得到的建设项目所在区域不同水平年的可供水量,对各种影响可供水量的因素进行风险分析,主要分析规划水平年取水水源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来水水量与水质的变化,可供水量的减少对供水要求产生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水质产生的影响,是否满足用水水质的要求。定量给出规划水平年不同保证率可供水量的可靠程度,以保证供水安全、可靠。

5取退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分析

5.1地表取水影响分析

建设项目地表取水影响,重点是分析取水对论证范围内水量时空分布与水文情势的影响。根据建设项目取水量占论证范围内现状和规划用水量的比例,特别是枯水期和枯水流量的取水比值,定量分析取水前后水功能区控制断面相应时段径流量的变化和影响;当取水量占取水水源可供水量比例较大时,必须定量分析取水对河流生态基流量的影响;对引水、蓄水工程,由于水域流态改变,必须分析对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对农业蓄水灌溉工程而言,重点是对回归水量的分析,定量分析净耗水量,在枯水期对河道产生的影响及对水功能和纳污能力的影响,提出满足下游生态保护的最小流量和其它生态保护措施。

当取水可能对敏感生态水域和重要水功能区的水资源条件构成明显影响时,要针对取水引起水位降低、水量减少、流速变化、水质下降、水温改变等水资源特性改变的情况,对可能进一步产生的水域生态系统中保护性生物群落栖息地、繁殖场和迁徙通道的影响等问题进行重点分析,预测取水对水域生态系统、生态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5.2退水影响分析

建设项目退水影响分析必须遵循论证范围内水功能区管理的规定,满足水功能保护的要求。对水利工程而言,主要根据水功能区水域纳污能力和入河排污总量控制要求,分析工程建成、灌区开发后,退水污染物对水域纳污总量及水资源保护

规划目标的影响,是否符合水功能区划要求;要结合工程调度运行方式,分析下泄水量、水温的沿程变化及可能产生的生态影响及低温水下泄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要针对退水特性和退水水域环境特点,特别是周边水功能区集中城市生活饮水水源或第三者取用水的安全,分析其污染物的迁移扩散和自净转化能力,论证可能影响的程度和范围。

在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影响论证基础上,综合分析入河排污口位置选取及所确定排放方式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并针对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减轻和消除不利影响的对策措施,使其符合水功能区管理和保护要求。

6存在问题及建议

(1)缺乏统一的收费标准或各级水资源论证工作的指导价格,竞相压价会导致论证工作无法保证成果质量和论证工作所应持的公正立场。

(2)对于南方地区河道内生态基流量的确定,与执行水利水电工程动能设计规范有冲突之处,即在水电站设计保证率90%以上时河道水量都变成生态基流量不能开发利用,规范所定设计保证率没有实际意义。

(3)水资源论证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论证范围内水资源利用配置方案,需要协调处理好各有关用水户之间的合法利益,更要站在水资源管理代言人的立场上,保证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即水资源论证工作的社会责任重大,但还不被广大群众所重视,导致论证工作中对相关受影响方利益考虑欠周全,遗留下一些问题,增加今后的处理难度。

(4)2002年省政府批准执行的《云南省水功能区划》中,对一些水能资源丰富的峡谷地区所划定的水功能区和保护目标,与近几年来云南加快发展中小水电的战略有不协调之处,有必要根据目前全省的水利水电建设局面,对该水功能区划作相应的调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7结语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开展时间不长,且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上述几个方面,笔者认为是云南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中最具关键性的技术问题,有许多技术问题尚需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在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中,抓住工作重点和难点,培育新型的用水观念,以水定规模,以水定发展,在充分做好上述调查分析工作的基础上,科学、公正、合理地作出水资源论证结论,为取水许可审批提供可靠的依据。

篇7

关键词:组织间关系;水资源;治理

1 水资源问题的实质与困局

1.1水资源问题的实质

中国水资源问题的实质是人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水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及行为密切相关,水资源危机的产生其实是人自身行为的后果;另一方面,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公共性十分突出,几乎涉及所有人的利益,利益的博弈必然体现在对水资源治理的影响上,个体使用者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会造成集体利益的受损,使得人们在水资源治理问题上表现出典型的“集体非理性”。

加勒特・哈丁(1968)发现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着公共资源被过度使用的问题,并把这一现象称为“公地悲剧”。所以,治水不能只针对水体本身,必须把一切与水问题产生相关的人的因素和社会因素都考虑在内,否则,治水将是治标不治本。

事实上,人类治水活动系统包含两个子系统:处理水与人关系的自然子系统,协调人与人关系的社会子系统。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水资源治理,主要是针对自然子系统的,表现为流域开发和兴利除害的工程技术管理,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相比之下,水资源的公共物品特性长期被忽视;治水方面的研究在国内也一直为工程技术界“垄断”,社会治理还非常薄弱,这是水危机加剧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谋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涉水主体――人的涉水行为的约束问题。

1.2已有的解决之道与局限

显然,水资源危机源于其自身具有的公共属性以及由此导致的“公地悲剧”,解决“公地悲剧”式的问题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私有化,即将产权赋予个人,利用私有化减少资源利用中的负外部性,以约束行为人的资源利用强度;二是庇古(1920)率先提出的国有化,即在资源利用有明显规模经济的地方采用政府直接管理的方式,由政府拥有资源并向使用者征税,确保规模经济的发挥和遏制私人利益对资源的侵蚀,保证资源利用符合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要求。

公共资源治理理论的出发点有二:一是政府失灵,二是市场失灵。对于政府失灵,公共选择理论已经进行了很好的诠释,至于市场失灵,也已经有前人的诸多研究成果可以论证。所以,公共治理理论认为,采用私有化和市场交换的方式,或者采用政府集权管理的方式,都不能导致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应该采用政府和私有部门之间的牵制、合作来实现这个目标。美国学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提出的多权力中心的自主治理理论就认为:基于群体内部存在的相互关心与信任,人们能够从关心他人和群体利益中获得满足。由此,人们会产生合作的愿望,有可能通过由组织行为产生一套规则、个体利用的行为规范、监督和惩戒机制等,从而使资源利用服务于社区(如流域)共同而长远的利益。

奥斯特罗姆的理论目前备受推崇,被视为解决公地悲剧的最佳方法。但是,该模式在中国水资源治理的应用上,其实存在着复杂的操作性问题。刘峰、孔新峰认为,从国内政治看,奥斯特罗姆的理论存在着“适用对象的有限性、适用政治体制的有限性和适用自治组织的有限性”等问题。因为在私有化和国有化之间有无数中间状态,只要情景匹配,这些中间状态皆有可能是有效的,反之则失效,关键在于如何判定其适用情境。不仅如此,多中心治理意味着该模式在组织特征上是多重规模的组织并存,并通过组织之间的竞争、协作和冲突解决模式,使不同的公共利益得到实现。但组织之间如果出现无规则的不良竞争,必将导致冲突与无法协作,所以,如何判断一个具体流域的适用治理情境是水资源治理的关键。

2 组织间关系在水资源治理中的引入:组织间关系的工具性意义

2.1组织间关系的概念与功能

组织间关系是指由两个或更多个组织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定型的关系。这种关系具有主体性、合法性、结构约束性,使得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可以被预料的行为。具体到组织行为,范从林认为,组织间关系的本质体现为对组织决策的约束。所以,组织间关系的意义在于:一是联合异质资源的有效手段,它促进或限制了以获取稀缺资源为目的的集体行为和竞争行为(Portes,1995);二是利用该关系可以更有效地发挥资源的综合优势。

组织间网络是组织间关系中最复杂也最具有包容性的一种关系,组织间关系网络的工具性意义是可被衡量的,衡量指标是使网络中各单位组织主体产生特定关系的因素――社会资本。所谓社会资本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以一定的文化作为内在的行为规范、以一定的群体或组织的共同收益为目的、通过人际互动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资本是通过行动者的合作达到促进共同体发展与受益的目标。简言之,社会资本的客观内容是一种社会关系网络,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构成社会资本的本质和基础。

组织间关系网络促进或限制了以获取稀缺资源为目的的集体行为和竞争行为,而如何有组织地分配和竞争有限资源如水资源恰恰是公共资源治理关注的重点,这正是将组织间关系概念引入水资源治理的意义所在,因为水资源治理最终应该落实到对人的治理上。对人的治理就不能忽视对关系的处理。因此说,能否认清水资源流域的社会网络,能否处理好社会网络中各主体、客体之间的关系对流域水资源治理至关重要。

2.2组织间关系理论的解释功能

在网络分析中,“网络”被认为是联结行动者的一系列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Baker,Wayne E.1986),它们相对稳定的模式构成社会结构。这暗示着网络分析应当具有两个基本要素,即行动者和社会关系。前者一方面是有意识的行为主体,另一方面其行为又不得不受社会网络的制约;后者则是在行动者之间因某些特定的关系而发生互动的基础上积累起来的联系模式。

①水资源治理的多主体构成了组织间关系网络的要素之一――行动者。水资源通常以流域为单元,因为流域是以水文地理所形成的一个整体,每一个流域都涉及省区间、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之间的利益。水资源治理涉及多个利益主体,主要包括:国务院及相关部委、流域机构、省级政府、水利部、环保部、边界当地政府、相关企业、沿岸居民等。这些主体都是有意识的行为主体,在水资源治理活动中形成复杂关系,从而构成了社会网络。在对流域水资源的水量分配、水污染防治、防洪等水资源治理问题的解决中,必须均衡各方利益,各主体的行为受到其它主体的制约。

②水资源治理各主体间由水而产生互动形成的社会联系构成了组织间关系网络的要素之二――社会关系。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是不可替代的生活资源,是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控制性的生态资源和环境资源。水资源具有包括自

然特性、生产特性、消费特性和经济特性在内的多重特性。流域的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流域管理机构、社会相关组织、水业务管理机构、各类用水单位、广大用水个体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所从事的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社会生活等,因水而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各类互动方式和联系模式。

在治理主体间存在着物质资本的传递,如企业间的商业往来、水量的分配等;存在着非物质资源的转换关系,如各级政府之间的往来、企业与相关政府和组织及个体的往来、各主体间的信息与交换等;行为上的互动关系,如各类主体间相互的谈话、参加会议、拜访等;也存在着正式关系,如各级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政府对企业及其他用水户的行政管理等。流域主体间存在的这些社会关系都属于网络分析的研究范畴。

③流域水资源治理中的各涉水主体以及其相互之间形成的各类社会联系构成了流域治理的社会网络。水资源治理需解决的关键在于决策机制问题,而决策机制源于现有体制。

我国政府在对资源的管理中为了调动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并进行一定程度的制衡,对公共资源管理采取了条块结合的体制;条与块事实上均存在各自的利益动机,因此实际上存在着多个利益主体,管理中需要对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进行协调。现实管理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各利益相关主体对于资源管理参与度和影响力在增强,公共资源管理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封闭的行政管理体制,呈现出多方参与的特征,是一种多元主体参与的联合治理行动。所以,在流域治理中确实存在着组织间关系网络,可以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与测量。

我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描绘这些涉水主体所构成的社会网络,分析各节点的关系、密度、中心度等,重点找出节点间存在的弱关系、结构洞,以此为基础,就可以进一步梳理流域治理的网络结构,设计流域网络治理的机制。管理体制、组织间关系以及治理决策机制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2.3理论模型的建构

水资源治理的逻辑起点是治理主体围绕水资源治理的联合行动,构成一种利益关系网络,参与主体所嵌入的网络影响着参与主体的决策行为。治理主体的行为模式取决于其自身利益的特点以及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组织间关系。

由于水资源管理的行动者(以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和私有经济部门为主)具有组织的特征,因此水资源管理可以视作一个包含了众多组织并且以组织行为和组织间关系为特征的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的整体成效(即公共利益水平),可以看作是这一系统的输出,决定输出的是组织行为和经济技术条件,决定组织行为的是组织的自身利益和组织间关系。当行动者不与其它组织发生任何关系时,其行为取决于自身的利益特征,但组织间关系在现有体制中客观存在时,它们必然对行动者的行为施加重要的影响:当组织间存在信任关系,即合作的一方对它方的可靠性和诚实度有足够的信心,合作各方坚信没有一方会利用另一方的脆弱点去获取利益时,组织间的关系的强度即会增强,合作即达成。Hausman(2001)也认为,构成关系强度的三个关键维度是:承诺、相互信任和双边关系主义。其逻辑关系如图2所示。

3 水资源治理中的组织间关系的测量

3.1水资源治理中组织间关系的形式

综合考虑水资源管理中的行动者,其组织间关系以报告、咨询和互惠关系为主,其中报告关系是指一个行动者需要向另一个行动者报告并且接受指令的关系,这是最正式的权威关系,它包括行政机构和经济主体中的上下级隶属关系,以及行政管理机构与私有经济部门中的管理关系。咨询关系是指一个行动者可以从另一个行动者得到有利的信息和建议,咨询关系是单向的义务,系统者不必以某种代价进行咨询。而互惠关系则体现为一种资源交换关系,是双务的关系。咨询关系和互惠关系是非正式的关系,但有时会比正式的报告关系对行动者具有更大的利益影响作用。

与行动者具有报告、咨询和互惠关系的其它行动者众多,两个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对行为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这种关系的强弱程度。

3.2组织间关系的描述

报告关系。影响因素包括:①强制程度――是否必须报告(允许一定的自由裁量或者必须按照特定的要求进行报告)。②受报告人的否决权限――报告结果被否定的可能性。③报告频率――每日、每周、每季、每年或者不定期。④报告内容――内容的详尽和复杂程度异常报告、就某个职能报告、或者全职能报告。以上因素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量表,为每个因素设计一个权重,最终得到四个因素加总的报告关系强度。

咨询关系与互惠关系。咨询和互惠关系与报告关系相比属于弱关系,且不具备强制性,但是如果行动者得到的信息和建议对于其自身的利益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这种咨询关系可以超越较弱的报告关系,这是组织自身利益最大化(无论是行政管理部门还是私有经济部门)的表现。

描述其强弱的因素指标:①双务性――是否需要行动者付出成本(如果是,那么就是互惠关系,否则是咨询关系);②必要性――行动者得到的信息、建议、资源交换对于自身利益增加的不可替代性;③受益程度――行动者从这种关系中所能够增加的自身利益

以上每个因素可以设计一个点量表,双务性、必要性和受益程度高的关系强度高,互惠关系的强度高过一般咨询关系。把三个因素设定不同的权重,最终分别得到加总的咨询关系和互惠关系强度。

报告关系、咨询关系和互惠关系的比较。得到行动者的报告关系、咨询关系和互惠关系分别的强度之后,还需要将其进行比较,并最终判断出与行动者有关的所有组织间关系,哪些是强关系,哪些是弱关系。对于组织而言,其行为受到强关系的影响比弱关系要大

4 本研究的应用前景与展望

篇8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水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既能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成为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水权交易制度,有利于实现水资源利用的效益最大化。

中国水利发展报告的研究数据表明,虽然我国水资源储备总量处于国际前列,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是全世界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13个国家之一。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突破15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进一步下降,水资源匮乏问题将更加突出。合理有效地利用水资源,有效协调农业保护、工业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需要通过制度优化配置水资源,促进水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在水资源国家所有的前提下,水权交易制度以清晰界定的水资源使用权为基础,强调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水权主体通过合法的方式让渡,以最大限度实现水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比如,在浙江,水资源相对丰富的东阳市,以签订水权转让协议的方式,向位于该市下游、水资源紧缺的义乌市转让水资源,变“弃水”为“利水”,除获得2亿元的综合管理费外,每年还获得近500万元的供水收入;而义乌则通过购买水权,解决了水资源紧缺问题,支撑了工商业的良好发展。此举被称为开创了我国水权制度改革的先河。

为了确保水资源的最优配置,协调农业、工业和现代化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水权交易需要正视区域差异。中国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洪灾、旱灾交叉出现,水资源紧缺和浪费并存。2001年~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更趋紧张,北少南多的分布格局进一步加剧。南水北调工程的启动,正是为了解决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状。在我国水权交易制度发展的初期阶段,制度安排宜粗不宜细,应鼓励不同经济发展区域的实践创新尝试,开创符合本地区发展路径和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水权交易模式,并充分理解区域水权交易中市场配置和政府规制的双重作用。

对工业发展区域而言,需要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作用。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未来几十年我国工业用水总量将持续增长。以工业为主要产业的发展区域,水资源消耗的增长态势不可避免,对水源品质和保障能力也有较高要求,更需要明晰水权交易的主体、客体和具体内容,以市场导向为主,利用制度规范积极鼓励水权交易的行为。如此,既可满足工业用水需求的困境和质量要求,也可利用合理的价格体系,促进工业节水行为。

对农业发展区域而言,需要培育农民合作使用水资源的社区环境,促进农民集体对水资源的支配权和管理权,明确农民集体在水权交易中的主体地位。中国农村土地高度分散化和细碎化,难以进行大规模一体化的水利供给;水利设施的高效运转、水资源的有效供给,需要仰赖水利设计、水利工程的“无缝连接”。强调农田水资源的集体供给,即集体对水资源行使管理权和支配权,有利于化解农户合作的困境,平衡水资源的供给,解决水源条件较好的农田灌溉问题,也照顾水系末端的农户用水需求。

篇9

1.1水文地质学科涵义与研究对象

地下水即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与信息载体。地下水及赋存地下水的介质还具有一些另外的功能。水文地质学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与地下水及其赋存介质的功能相联系的。

1.2水文地质学的定义

地下水这一名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包气带及饱水带中所有含于岩石空隙中的水均属之。狭义的地下水仅指赋存于饱水带岩土空隙中的水。

水文地质学(hydrogeology)是研究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地下水或防治其危害的学科。它研究在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兴利除害。

1.3水文地质学研究的范畴及任务

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主要研究地下水的分布、运动和形成规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地下水资源评价、开发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的不利影响及其防治等。在不同环境中,地下水的埋藏、分布、运动和组成成分均不相同。查明上述各方面状况,可为科学地利用或防治地下水提供根据。水文地质学对地下水的研究,着重自然历史和地质环境的影响,同主要用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研究地下水的地下水水文学关系密切,只是研究的侧重点稍有不同。

1.4水文地质学及分支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生产建设的需要,水文地质学又分为区域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供水水文地质学、矿床水文地质学、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学等分支学科。近年来,水文地质学与地热、地震、环境地质等方面的研究相互渗透,又形成了若干新领域,如环境水文地质学、地下水资源管理、同位素水文地质学等。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到了举足轻重的地步,与环境生态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迅速增长。

水文地质学是从寻找和利用地下水源开始发展的,围绕实际应用,逐渐开展了理论研究,目前已形成了一系列分支。

1.4.1地下水动力学

地下水动力学是研究地下水的运动规律,探讨地下水量、水质和温度传输的计算方法,进行水文地质定量模拟。这是水文地质学的重要基础。

1.4.2水文地球化学

水文地球化学是水文地质学的另一个重要基础。研究各种元素在地下水中的迁移和富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探讨地下水的形成和起源、地下水污染形成的机制和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和变化、地下水与矿产形成和分布的关系,寻找金属矿床、放射性矿床、石油和天然气,研究矿水的形成和分布等。

1.4.3供水水文地质学

供水水文地质学是为了确定供水水源而寻找地下水,通过勘察,查明含水层的分布规律、埋藏条件,进行水质与水量评价。合理开发利用并保护地下水资源,按含水系统进行科学管理。

1.4.4矿床水文地质学

矿床水文地质学是研究采矿时地下水涌入矿坑的条件,预测矿坑涌水量以及其它与采矿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

1.4.5农业水文地质学

农业水文地质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为农田提供灌溉水源进行水文地质研究;二是为沼泽地和盐碱地的土壤改良,防治次生土壤盐碱化等问题进行水文地质论证。

1.4.6水文地热学

地热是一种新的能源,如何利用由地下热水或热蒸汽携至地表的地热能,用来取暖、温室栽培或地热发电等,以及地下热水的形成、分布规律,以及勘察与开发方法等,是水文地热学的研究内容。

1.4.7区域水文地质学

区域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区域性分布和形成规律,以指导进一步水文地质勘察研究,为各种目的的经济区划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1.4.8古水文地质学

古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地下水的形成、埋藏分布、循环和化学成分的变化等。据此,可以分析古代地下水的起源与形成机制,阐明与地下水有关的各种矿产的形成、保存与破坏条件。

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与地质环境有密切联系。水文地质学以地质学为基础,同时又与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史学、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地球化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工程地质学是与水文地质学是同时相应发展起来的,因此两者有不少内容相互交叉。

地下水积极参与水文循环,一个地区水循环的强度与频率,往往决定着地下水的补给状况。因此,水文地质学与水文学、气象学、气候学有密切关系,水文学的许多方法也可应用于水文地质学。地下水运动的研究,是以水力学、流体力学理论为基础的,并应用各种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

2 水文地质学演化历史与发展现状

2.1水文地质学发展简史

人们早在远古时代就已打井取水。中国已知最古老的水井是距今约57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古文化遗址水井。古波斯时期在德黑兰附近修建了坎儿井,最长达26公里,最深达150米。约公元前250年,在中国四川,为采地下卤水开凿了深达百米以上的自流井。中国汉代凿龙首渠,是一种井、渠结合的取水建筑物。在利用井泉的过程中,人们也探索了地下水的来源。法国帕利西、中国徐光启和法国马略特,先后指出了井泉水来源于大气降水或河水入渗。马略特还提出了含水层与隔水层的概念。

1855年,法国水力工程师达西,进行了水通过砂的渗透试验,得出线性渗透定律,即著名的达西定律,奠定了水文地质学的基础。1863年,法国裘布依以达西定律为基础,提出计算潜水流的假设和地下水流向井的稳定流公式。1885年。英国的张伯伦确定了自流井出现的地质条件。奥地利福希海默在1885年制出了流网图并开始应用映射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地下水起源又提出了一些新的学说。奥地利修斯于1902年提出了初生说。美国莱恩、戈登和俄国安德鲁索夫在1908年分别提出在自然界中存在与沉积岩同时生成的沉积水。1912年,德国凯尔哈克提出地下水和泉的分类,总结了地下水的埋藏特征和排泄条件。美国迈因策尔于1928年提出了承压含水层的压缩性和弹性。他们为水文地质学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泰斯于1935年利用地下水非稳定流与热传导的相似性,得出了地下水流向水井的非稳定流公式即泰斯公式,把地下水定量计算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20世纪中叶,苏联奥弗琴尼科夫和美国的怀特在水文地球化学方面作出了许多贡献。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在地下水的赋存、运动、补给、排泄、起源以至化学成分变化、水量评价等方面,均有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水文地质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

20世纪中叶以来,合理开发、科学管理与保护地下水资源的迫切性和有关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人们对某些地下水运动过程有了新的认识。1946年起,雅可布和汉图什等论述了孔隙承压含水层的越流现象。英国博尔顿和美国的纽曼分别导出了潜水完整井非稳定流方程。

由于预测地下水运动过程的需要,促进了水文地质模拟技术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开展了实验室物理模拟,4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电网络模拟,到50—60年代在解决水文地质问题中得到应用。

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70~80年代,地下水数学模拟成为处理复杂水文地质问题的主要手段。同时,同位素方法在确定地下水平均贮留时间,追踪地下水流动等研究中得到应用。遥感技术及数学地质方法也被引进,用以解决水文地质问题。对于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运移和开采地下水引起的环境变化,引起广泛的重视。20世纪60年代以来,加拿大的托特提出了地下水流动系统理论,为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发展前景。

2.2国外水文地质学发展现状

水文地质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是基于地下水在地质单元内运移时所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而发展起来的,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地下水或防治其危害的学科。水文地质学诞生于19世纪中期,在20世纪初,依据法国水文地质学理论原则(A.Hazen,C.Slichter,F.King,O.Mainzer等),美国水文地质科学家发展了实用水文地质学的应用。与此同时,德国和奥地利的水文地质学家(F.Forchheimer,A.Thiem,O.Smreker,J.Kozeny等)详细解释了水文地质,尤其是关于地下水流域和水力工程方面调查的方法。俄国人对水文地质学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W.Dokutchaev,A.F.Lebedev等)。水文地质学成为地质科学中一门比较完整、系统的独立学科,是在20世纪30—40年代。水文地质学已被公认为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是跨越于地质科学和水文学之问的一门独立科学。水文地质学在二战以后有了深入的发展,特别是在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质编图、水文地质采矿、模型和同位素方法、水文地球化学和地下水监控这些领域。人类活动对包括地下水在内的自然环境的改造异常强烈,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当代水文地质学进入了生态环境水文地质学的新阶段。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际水文地质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专业期刊的发展中就可以看出。1963年,《地下水》(Ground Water)和《水文学杂志》(Journal of Hydrology)创刊;1965年,开始出版《水资源研究》。此后,陆续创刊的欧美主流学术期刊有:1976年,《水资源进展》(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和《污染水文学杂志》(Joumalof Contaminant Hydrology);1986年,《水文过程》(Hydrologic Processes);1993年,《水文地质学杂志》;1995年,《水文工程学杂志》(Joumalof Hydrologic Engineering)。期刊的数目大幅增加的同时,每种期刊上论文的数量和内容也显著增加。

国际水文地质大会是公认的比较权威的世界级水文地质会议,至今已经召开了39届(2011年在泰国举行)。其中2006年10月9日在我国北京举行的第34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是继1988年在广西桂林举办的第21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之后,再次在中国举办。此次大会又恰逢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成立50周年庆典,是国际水文地质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此次会议以“地下水的现状与未来”为主题,围绕全球地下水问题与需求、中国地下水的现状与未来等开展交流与研讨,展示全球、亚洲和中国水文地质成果及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水文地质工作进展。

在国际上,美国水文地质调查研究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在该领域长期居于国际领先地位,影响和引导了国际水文地质学的发展方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了多个项目,开始对有害物质水文过程和地质隔离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其水文地质资料有90%向普通大众公布,实现了水文地质调查成果全国共享;在法国,各种公共管理部门、盆地基金机构和地质调查部门,通过各种媒介向公众宣传有关水资源的重要情况,回答提出的特殊技术问题。目的是让大家了解各种生产活动给自然资源带来的严重影响,提高对地下水和当前共同利益的认识,解释那些按公众意愿制定的政策和收费规定。在总体研究结果基础上对地下水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和计算,以有利于管理机构的决策。日本的东京湾将地下温度场应用于研究地下水循环,而这是我国学者地下水循环研究中一直忽视的一个主要因素。在欧洲,生态水文学的研究已经形成一个网络,各国之间的联系及对比研究较多。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率较高的国家之一,地热发电站装机容量总计200 MWe,排名世界第8位,87%的家庭使用地热取暖。由于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国外目前研究矿山水文地质工作的比较少。

总之,目前水文地质在各个不同的领域都有发展,例如地下水文学、土壤力学、经济地质、石油采钻工程、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海洋地质学和生态学。这个领域由于以上所有领域研究人员的杰出贡献而丰富起来。目前,水文地质处于转折时期,由发现并最大程度的开发利用新资源转变为合理地管理它们,这对于人类和其它生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2.3国内水文地质学发展现状

我国人民早在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就已经凿井开发利用地下水了,但直到建国前,从事水文地质工作的人员极少,几乎没有设备,只零星地进行一些地下水调查工作。直到建国后,水文地质事业才得到了较大发展。

我国水文地质事业的发展经历了坎坷曲折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是我国水文地质事业创建、发展的重要年代,而后的“”,曾使正处在兴旺发达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事业受到挫折。60年代前期,经过重新调整,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战线再次出现大好形势。可1966年开始的10年动乱再次使水文地质工作受到了损害,到70年代前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逐步有了好转,并组建了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质部队,加强了水文地质普查工作。直到1978年12月党的以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事业才走向了健康发展的道路,进入了振兴开拓的新时期。

解放前,在水文地质方面,地质人员最先介入的是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查。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由于需要开凿深井取用地下水。地质学家谢家荣,曾在《地理杂志》第二卷第一期上发表过《钟山地质与南京井水供给的关系》一文,这是我国早期的重要水文地质文献之一。同时。西安、兰州等城市也相继完成了部分水文地质调查报告。济南、福建等地完成了泉水水文地质调查等工作。

解放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事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1956年3月,地质部召开了第一届全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协作会议。50年代的中后期,地质部已在各地区建立了23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职工已达11000人,包括地质、钻探、化验等各个兵种,并开始应用物探手段。在此期间基本完成了我国主要平原地区1:20万水文地质普查近100×104km2;编制了一些全国性水文地质图件;进行了30多个城市和工业基地的供水水文地质勘探;建立了40多个地下长期观测站;在近1000个矿区开展了水文地质工作,并在北京、山东、河北、福建等省市进行了矿泉水勘察。20世纪60年代前期,由于自然灾害和“”所造成的后果,使我国国民经济陷入严重困难境地,整个地质工作的发展,也同样受到严重影响。地质部门专业队伍经过调整,重新组建了个直属大队,分别承担北京市城市建设、上海地面沉降、长江三峡、湖北丹江口、黄河治理、西南铁路及岩溶研究等方面的任务。但1966年编制出版了黄淮海平原和松辽平原的水文地质图系,是我国第一批正式出版的跨省图系,在编图技术和编图方法等方面,都有所创新。20世纪70年代,我国水文地质在地热、农业水文地质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70年代后期,在一些重要城市开展了环境水文地质工作。各省广泛开展区域地下水资源的评价,比较普遍地应用了电子计算机,并推广数值法建立数学模型。工程地质向定量评价方向发展,逐步采用先进的测试技术,在岩、土体特性,区域稳定性的岩体力学研究等方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技术系统。物探、遥感及同位素技术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中得到了初步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期举办了若干次全国性的水文地质工作会议,且国际交流日益增多。

1978年,党的胜利召开,从此我国的水文地质事业发展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至1996年,我国以1/20万为主的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全面完成。据不完全统计,从1978年以来,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水利学会、中国地理学会等部门,先后组织召开了“地下水资源概念和评价方法”、“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学术会议”、“西北干旱地区地下水资源学术讨论会”、“全国水文专业会议”等会议。重点讨论了地下水资源的概念、分类、评价方法、开发利用及其它水文地质问题,并出版了相应的学术会议论文集。基岩山区裂隙水与岩溶水的开发利用,也日益受到重视。在全国性的岩溶水和裂隙水学术会议上,着重讨论了岩溶地区岩溶发育规律,岩溶水和裂隙水的运移机制及其评价方法。在环境地质方面,召开了全国性的环境水文地质经验交流会、水文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学术讨论会等。探讨了我国不同地区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方法,地质灾害的成因、特征及防治措施,出版了相应的学术会议论文集。此外,还召开了地下水人工补给、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所有这些不仅反映了我国水文地质研究的新方向,同时也可看出水文地质研究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4福建省水文地质学发展现状

福建省的水文地质基础调查资料虽然较全面,但局限于当时的技术方法和条件,调查深度及广度有限,而且随着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及人类经济工程活动的不断加强,水文地质条件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的情况未能及时查清。

环境地质调查资料相当欠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滞后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如在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土地综合利用、土壤改良、地质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有的已开展工作、但还很不全面,有的则刚刚起步。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的技术与思路,基本上仍依托传统思路和技术为主,在跨学科聚集、综合和开发研究,在应用高新技术于调查上,同先进省区相比,存在一些差距。如以往水文地质工作重点放在地下水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以找到多少地下水资源储量为荣,而忽视了贫水地区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性。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成果的信息化、网络化、社会化程度低,不能满足政府和社会性公益成果的实用性、时效性需求,改变成果表达形式,改革服务方式并提供社会化服务已是一个重要问题。

3 福建省水文地质学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的内容及主要成果

3.1背景材料

3.1.1上世纪60年代及以前完成的全省性水文地质方面的工作主要成果

(1)提交1/20万区域性地质—水文地质综合测量中间报告及普查报告和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中间报告;

(2)各地市城镇供水、水文地质地质勘查报告(上世纪60年代及以前具体项目的工作):1960年1月,福建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童永福、程登科《福建省永安宁洋旧城幅综合水文地质测量普查报告书》等10余份城市水文地质测量普查报告。

3.1.2上世纪70年代

(1)1970年~1979年提交《福建省沿海地区1/20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报告》等;

(2)提交完成了1/20万福州、福安、三沙、浮鹰岛、福清幅、泉州幅、南日岛、厦门、漳州、东山等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

(3)各地市城镇供水、水文地质地质勘查报告(上世纪70年代具体项目的工作):1974年1月,福建省地质局水文工程地质队《漳州幅、东山幅1/20万区域地质报告:地貌、第四系地质、水文地质部分》等10余份城市1/20万区域地质报告(包括水文地质调查部分)。

3.1.3上世纪80年代

(1)1980年一1989年,完成1/50万福建省水文地质图、福建省1/50万农业水文地质区划图说明书岛屿水文地质调查项目;

(2)分别完成了福建省多幅1/20万和1/5万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报告;

(3)各地市城镇供水、水文地质地质勘查报告:1980年10月,福建省水文工程地质队童永福《福建省水文地质图1/50万》;1980年8月,江西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大队万益民、邓健如、赵维良等《广昌幅G-50-9 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福建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完成《连城盆地水文地质勘探报告》;福建省第一水文队完成《漳州盆地水文地质勘探报告》;1985年9月,福建省第二水文工程地质队福州综合地质组李文曲、黄宏沣、赵钦铭等完成《福建省福州市福州盆地水文地质勘探报告》等20余份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尚有单点供水简报672份。

3.1.4上世纪90年代

(1)1990年一1999年,提交了闽东、闽南沿海缺水地区供水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2)提交1/2.5万同安县新店埔园—刘五店规划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报告;

(3)各地市城镇供水、水文地质地质勘查报告:1990年8月,福建省厦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公司林恢亮、陈强、郑英才等《福建省同安县新店埔园—刘五店规划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报告1/2.5万》等近30份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尚有单点供水简报495份。

3.1.5 2000年以来地市城镇供水、水文地质地质勘查

三明地区:2000年3月,闽西地质矿产开发公司林昌威、林昭丽、吴开化等《福建省大田县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龙岩地区:2000年8月,福建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研究院李文祥、郑艺贞、白振炎《福建省长汀县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等各地区均有展开;

厦门地质工程勘察院进行厦门地下热水调查。

3.2已进行和正在进行为社会服务方面的专门水文地质工作

福建省主要对地热、矿泉水等资源进行了专项保护和为社会服务工作,并专门发文。如:闽地发[1999]85号《关于委托地(市)、县地矿主管部门对部分地热、矿泉水采矿权进行审批、发证的通知》等。

3.2.1福建省矿泉水水源保护

至2004年统计,福建省经省或原地矿部全国储委评审鉴定和储量审批的饮用天然矿泉水水源地勘探报告235处,批准允许开采资源量(B级或C级)28990m3/d。矿泉水类型主要为偏硅酸型233处,其中偏硅酸锶复合型45处,碳酸偏硅酸型4处,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锂、硒、溴、碘、锌等类型矿泉水。矿泉水点勘探报告211项,其中,单矿泉水点专项的勘探报告209项。

至2008年,我省现同时具有采矿许可证和注册登记证的矿泉水水源有40处,包括福州市6处、莆田市1处、泉州市7处、厦门市7处、漳州市7处、龙岩市3处、三明市4处、南平市2处、宁德市3处;仅有注册登记证的矿泉水水源7处;仅有采矿许可证的矿泉水水源6处。尚有10余处有开采未申报或正在申报等工作。

3.2.2福建省地热水资源保护

地热是一种宝贵的能源矿产,开发利用地热资源首先是从开发温泉起始的,根据志书记载,福建温泉利用已有1000多年历史,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福建省开始进入有计划的勘查开发。在此之前仅对温泉点进行零星记载和研究。1971年,福建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开展了南靖汤坑的地热勘探工作。1982年,童永福等编制1:50万福建省地热区划图时,统计各类温泉点190余处(其中包括部分20℃的)。至2000年为止,福建省已查明的地下热水分布共196处。

由于趋利原因,近些年地热工作调查和水源地的勘查有了长足的开展,但进行系统研究的极少。

已在多个领域运用地热资源,如城镇地下热水集中供热、水产养殖与研究、农业利用与研究、温泉医疗保健、地震观测等。

3.3福建省矿区水文地质调查工作

矿区水文地质工作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主要是为矿山开采设计提供水文工程地质依据。如:1960年4月,福建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郭树春完成《福建邵武枫林硫铁矿区水文地质初步普查报告》;1959年3月。1962年3月,福建省地质局第五地质大队五〇七分队提交了《福建省龙岩马坑铁矿地质勘探中间报告》;1971年1月~1976年3月,福建省地质一团三中队提交了《福建省龙岩马坑铁矿详细勘探报告》;1979年12月,冶金工业部冶金地质会战指挥部第五地质勘探桂世芳完成《福建省德化县阳山铁矿西矿段矿床水文地质勘探报告》等,矿山多数已经或正在进行水文地质调查工作。

3.4福建省地下水水源地工作

全省已探明C级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1万m3/d以上的水源地有:龙岩盆地岩溶水水源地、连城城郊盆地岩溶水水源地、永安市大湖—虾蛤水源地、长汀盆地岩溶水水源地、东山岛松散岩类孔隙水水源地、平潭岛松散岩类孔隙水水源地。

4 水文地质学发展趋势及预测

对于地下水的区域研究,可以扩展到整个流域或完整水文地质单元来研究。进一步研究典型生态环境区域的地下水动力学特征,如荒漠、岩溶和黄土高原区域地下水运动规律,特别是浅层地下水变化的地表生态效应及深层地下水赋存规律,可为地下水合理利用提供新的途径。并且在已积累大量实际资料基础上,做好对资料的二次开发,编制相应成果,以供生产部门应用。在我国,由于地域面积较大,生态水文学研究也必需实行区际间的配合与协作,同时也必须与国际研究相同步,谋求更大范围内的合作。我国应加强地下水的监测,掌握地下水的动态,在已有监测站网监测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地下水监测技术、方法和新的监测网站的建设,提高全国地下水动态变化监测水平和预测能力。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面,在地表水、地下水综合考虑的原则下,按照地下水系统进行评价。

地下水动力学与计算技术方面,要加强基本理论的研究,研究建立在各种复杂条件下的水文地质模型及其相对应的数学模型,研究建立水文地质数据库及相应的储存系统,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地下水评价、预测、预报等。

对裂隙介质、岩溶介质中地下水系统数值模拟的关键技术尚未解决,地下水水质模拟的可靠性问题有待深入分析,地下水系统不同模拟方法的结合应用具有更大的价值。

对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人工补给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遥感技术、同位素技术的应用、裂隙水和岩溶水的研究以及目前所存在的城市供水不足、地面沉降、海水入浸、水质污染等各种复杂的水文地质问题都是水文地质工作者当前或将来所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

我国矿山研究得较多,油田的水文地质问题仅是泛泛而谈,未深入讨论,还涉及一些关于隧道、高速公路等的工程地质问题;且国内对工程中的水文地质问题和水岩相互作用造成的地质灾害问题研究较少。今后要加强矿山环境问题的研究工作,水文地质专业学者要与采矿人员合作。进行多学科多方法研究;水资源与矿产资源要综合开发利用,例如把水资源作为伴生的矿产资源,建立煤水双资源矿井。在涵养、保护地下水资源方面,需要加强与生态建设相协调的应用基础研究,挖掘潜力,节约用水、探索深层承压地下水如何科学利用,有关地下水形成、运动等基础性问题的科学研究也应成为重要的战略措施。

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亦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土壤水研究理论及检测技术尚需发展,尤其在溶质运移方面的研究欠缺很多。地热的研究基本上都属于区域现状的评价,目前基本无实际创新性成果,如地热弃水回灌技术、沉积盆地地热资源勘探技术、地热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热储工程等的研究。其它特殊类型水,如矿泉水、凝结水、微咸水、咸水、卤水等亦需进一步研究。

纵观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初期实质上是找水水文地质学,到本世纪70年代,资源成为水文地质学的主要课题,现在与环境生态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迅速增多。从某种意义上讲,环境水文地质已成为水文地质学研究的核心课题。

5 福建省水文地质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对策

5.1福建省水文地质学科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历史的原因,福建省在上世纪90年代后,水文地质学科的发展基本开始处于停滞状态,一方面,供水多依赖于地表水,仅局部地区是地下水为主(如福建龙岩地区),另一方面,国家投入减少,使得水文地质学科的发展研究也没有大的进展。2010年后,国家已经开始重视水文地质学科的发展。

工程引发的地下水问题。如:(1)矿山开采过程因为地下水造成矿山涌水、突水;(2)隧道掘进过程造成问题。龙厦铁路象山隧道;(3)地下水超采引起的地面沉降等。

岩溶塌陷:三明、龙岩等覆盖型岩溶区。

采空塌陷:主要发生于矿山地下开采范围大、持续历史长的区域。

地面沉降:东部沿海港湾河口平原区(福州温泉开采区)。

突发性、季节性特大雨造成地质灾害,地表水和地下水互相沟通、连成一体,水源地成为一项迫切要去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国家也开始进行水文地质学科与相关学科结合的发展。

5.2水文地质学的发展趋势

由主要研究天然状态下的地下水,转向更重视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下水;由局限于饱水带的含水层,扩展到包气带及“隔水层”;由只研究地壳表层地下水,扩展到地球深层的水。

预计今后的水文地质研究,在下列方面将有突破:裂隙水与岩溶水运动机制和计算方法;地下水中污染物和温度运移机制和计算方法;粘性土的渗透机制;包气带水盐运移机制;水文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数学模型;地球深层水文地质。

5.3福建省水文地质学科发展趋势

近年来,水文地质学科迎来了发展契机。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导则的实施对地下水工作者是一个新的开端,特别是对于一级项目的地下水评价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社会发展环境中开始重视地下水的工作,地下水成为社会发展中环境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福建省在这个大环境下也从2011年开始进行了多流域、地区项目的地下水评价工作。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开始关注和参与地热开发租研究工作。一方面,民间投资者的热情,使得原有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实现节能减排的工作目标,发展低碳经济。福建省在地热利用、开发已有逾百年的历史,开发利用地热特别是浅层地热资源不仅对于缓解我省能源紧张的形势,对实现节能减排的工作目标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水平;加强地热资源特别是浅层地热资源的规划工作,同时也能提供福建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民生资源。

5.4福建省水文地质学科发展的对策建设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组成部分,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要素,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水源之一。在我省大部特别是沿海平原和海岛地区,地下水在生活饮水、农田灌溉、工业生产、城市发展和维系良好生态与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一些地区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地下含水层被疏干,引发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土地沙化;一些地区由于废污水过量排放和面源污染的不断加剧,造成地下水水质恶化,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已严重危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构成威胁,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刻不容缓。

水资源属国家所有,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分配、管理和保护事关国家经济安全与公共安全。根据地下水的资源与环境属性,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与环境保护对地下水的要求,统筹考虑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公共资源的使用和保护准则,合理划分地下水功能区,协调地下水不同使用功能之间的关系,是政府加强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体现,是履行《水法》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管理地下水资源职责的客观要求。

地下水赋存于地质介质中,具有运动缓慢、补给周期长、循环更新慢、自我修复能力差、地下水系统遭到破坏后难以治理和修复等特点,必须采取严格的措施加以有效保护。以水文地质单元为基础、结合区域地下水主导功能划分地下水功能区,制订开发利用和保护目标及标准,为地下水合理开发、保护、治理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保障供水安全、生态与环境安全和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针对福建省的上述特点和福建省现状:最好按区域性(1:50万、1:20万、1:5万)、城镇供水(如龙岩市、永安市……)、农业供水(如连城)、工矿供水(洪宽工业区、永安造纸厂……)、专题性研究(如福建省地下水污染调查……)、地下水治理(如航站楼工程降水、铁矿采空区降水)、地方病、地下热水等。将有地下水可作为供水水源地区,以及沿海半岛、岛屿缺水地区,进行多手段、全方位地下水找水的工作;同时应对地下水水源地进行划分,利于不同层级的保护;将地下水作为福建省水源地的应急水源和储备资源。

1999年,福建省地表水资源总量1215.39×108m3,多年平均值为1201×108m3。全省水资源总量1216.11×108m3,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4.2%;人均水资源3665m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其空间分配不均。缺水地区主要为沿海岛屿、半岛岬角区及红土台地区。沿海四地市人口和工业产值占全省总量的70%,而水资源只占全省水资源的36%。特别是近年开发港湾岛屿为开发区、投资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缺水者主要为农灌用水和重点投资开发区用水。这就需要福建省应对沿海半岛、岛屿缺水地区进行多手段、全方位地下水找水的工作。

福建省地貌最大特点是平原分散,分水岭分割面积小,地下水的汇水面积普遍较小。地貌形态受构造控制,分水岭及主干河谷常以北东、北西及北北东方向为主,海岸线总体方向和主要干河呈交叉状分布。这就要求按流域进行系统性水文地质、环境污染等综合调查与研究。同时城市周边1/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较欠缺,应尽快完善该部分的工作。

加强地热资源勘查评价,同时勘查新的地热水源区、评价不同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适宜性、科学统一管理全省地下热水资源、研究开发新的地热资源形式等,提供一个成熟的技术流程、坚实的科学基础和可靠的工作示范。

5.5今后工作建议

(1)开展县市范围内的主要地下水供水地域调查,以应对极端气象条件下的工程取水目标。

(2)开展地下水分散供水的水文地质条件研究,解决广大分散居住生活工作人员的地下水水源地。

篇10

关键词:水资源;水利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TV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愈来愈大,而水污染及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加剧,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问题日趋复杂。水资源具有流动性带来的产权难以界定,水资源使用的外部效应,防洪减灾的公共产品性质,供水、水电的自然垄断性质以及水资源的复杂性、水文化的广泛性等,与其他自然资源有很大区别。从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工作,就需要从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出发,研究和发展包括水资源经济学和水利工程经济学在内的水利经济学。

1.水利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这里所说的水利经济,是指以水资源、水环境和水利工程为主要要素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总称。水资源的双重属性,决定了水利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一是水利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存在时,它表现为一种生态要素,发挥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但是,当水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存在时,它在经济活动中就表现为生产要素,具有增值功能和经济效益。以水为原料的商品生产,包括在河湖水域从事的水产养殖、运输,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等,大量涉水行业的发展都是水资源的经济功能效益的充分体现。

二是水利经济与实行水务管理体制的客观必然性。水资源作为人类社会最为重要的基础资源,既要保障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又要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经济功能效益,必须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科学管理,严格保护和有效利用。现行的水利管理体制,导致水资源管理保护和水资源经济开发管理两张皮,管理保护水资源的却不管理水资源的经济性开发,实施水资源经济性开发的却不承担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这种矛盾甚至对立的关系,既不利于水生态资源的严格管理与保护,也不利于水的经济性开发利用,只有把对水资源的严格管理保护与水资源的经济性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有效保护和科学利用。

三是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客观必然性。我们看到,水利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明显滞后于交通、电力、通信等行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水利行业重视工程建设、忽视资源管理,重视水利的传统功能益、忽视水利的经济开发效益,重视政府财政的力量、忽视市场机制的力量,甚至像一度由水利系统建设和经营的船闸、水厂和水产养殖都拱手让出。水利行业要与经济社会同步甚至超前发展,必然依据水资源的双重属性和水利的双重功能作用,创新水利投入机制充分利用政府财政和市场机制的双重力量,以更大规模的水利投入,加强安全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和民生水利建设,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为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水利基础支撑和保障。

2.水利经济研究的对象及重点

水利产品应理解为广义的相互关联依存,逐次交换消费的系列产品。如对水利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的科学准确的定位与理论研究;围绕现代水利面临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生态恶化三大问题所作的可行性研究,科学的规划,并按规划所采取的对策和措施都应是产品;同样,相关部门制订的防洪调度方案、水环境保护法规、用水、节水计划都是产品。因为这些都是劳动产出物,这一系列的工作成果,立起了水资源的开发、建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消费的秩序,保证了社会经济正常而有效的运行。再进一步地分析水利的主要劳动产出物,其水文工作者观测、记录水文数据,整编的系列资料是科研产品;水利勘测设计人员根据水文、测绘、地质资料所规划的工程方案、设计报告及图纸是设计产品;水利施工队伍按照设计图纸施工完成的各种水工建筑物是工程产品;水工建筑物由工程管理部门用作对天然水进行加工,使天然水按人们的意愿进行蓄、滞、泄、供,并被加工成为商品水、电等更是水利产品。根据产品消费的竞争性和排他性,水利产品主要具有两个特性,即:公共产品性和外部性。水利产品的公共产品性,如:堤防、水库、大型排灌站、各种水资源治理规划、设计报告等,都具有公共性,公共产品能使市场有效运转,却不能完全由市场来提供,这是市场经济对水利及其他一些具有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劳动产出物所表现出的“市场失灵”现象。公共产品不能由市场来提供,但公共产品的生产却能创造市场并促进市场的发展。

水利产品的外部性,即水利产品生产者的经济活动给其他经济主体带来无须偿付的利益或损失。如水库、堤防工程和城市防洪工程使被保护区免受洪灾侵害,使被保护区地产增值,工程建设给企业商家带来发展机遇等。显然,受益的各方并没有直接向水利行业支付费用。水利产品的公共产品特性和外部性是“市场失灵”在水利行业的主要表现。因此,应当理性地认识到产生这种现象的非市场因素,找出制度失衡的原因。在市场机制不能或不能完全发挥作用的场合,发挥政府应有的干预经济的作用,以实现并维持正常的经济秩序。水利经济专业技术研究的重点问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本部门的水利经济研究现状及水利产品在水利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水利经济分析计算方法在本部门、本专业的应用与研究状况及存在问题;南水北调工程中有关的重点水利经济问题攻关;加入WT0对本部门水利经济研究产生的影响;水利经济对社会、环境效益计算方法的研究等。

3.增加水利经济效益的途径分析

3.1加强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

(1)健全水利工程的相应配套设施的建设。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主体工程的建设,更要加强配套设施的健全和完善,注重在进行主体工程的建设中应该建立相应的配套设施计划,使得主体工程能够在配套设施的辅助下顺利进行。只有两者相互有序的配合才能使得水利工程能够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认真贯彻法律政策的规定,使得水利管理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比如说水利管理的相关文件和费用的计划,包括水利工程造价、水资源费用和工业水产水费等费用的管理,使得水利工程管理更加符合经济效益的要求。

(3)加强工程建设过程中和投入后的严格管理。具体表现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相关规定执行工程的招标管理,尽量使得招标能够公开化和公正性,防止关系人情导致的不规范行为,严格保证工程质量。

3.2借助水利工程带来的便利大力发展当地的相关产业

众所周知,水利工程的建设带来的不仅是当地经济的整体发展,更是为当地相关经济产业带来了机遇。这就需要当地人民能够抓住这个机遇,大力发展当地的经济,比如说可以发展当地的养殖业,利用丰富的水资源来发展养殖业具有很大的前景,还有可以发展当地的旅游业。总之,水利工程带来的便利对当地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有着很大的帮助意义,我们要充分这一资源条件来促进水利带来的经济效益。

3.3通过转变水利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步入科学发展轨道

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约束,不断强化社会管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按照不同区域、不同河流、不同河段的功能定位,合理有序规范经济社会行为。在水资源紧缺地区,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要与两个承载能力相适应,严格限制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在洪水威胁严重的地区,城镇发展和产业布局必须符合防洪规划的要求,严禁盲目围垦、设障、侵占河滩及行洪通道,科学建设、合理运用分蓄洪区,规避洪水风险。

4.结语

总之,水资源开发要通过水利工程和系统管理将资源转化成人类需求的产品,它包括了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阶段的整个经济系统。不仅是一个技术管理问题,更是一个协调人与自然的生态系统和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的问题。因此,注重水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经济问题,不仅会协调当代人之间的利益,更是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实现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点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殿武,曹广祝.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水利科技的发展[J].水利经济,2009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