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的理论范文
时间:2024-01-12 17:38: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行为经济学的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 理论延伸 行为金融
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及相关原理与现实的偏离,催生了行为经济学这一新兴分支学科,有力地推动了当代经济学的发展。行为经济学对理性人效用最大化和均衡产出等标准经济理论内容构成了挑战,近年来行为经济学在市场竞争行为、劳动经济和金融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有利于解释很多复杂的社会现象。
一、行为经济学发展历程的回顾及其主要观点综述
行为经济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它对传统经济学的基础,即假设人的行为准则是理性的,不动感情的自我利益,提出了挑战。在这种思维方式下,人类对外在事物的认识是清澈了,但是把人、人的行为、人的精神等非理性方面则舍弃了,并把其简化为一个个的点或一条条的线。人也成为了“扁平的人”。但是,不少经济学家的研究发现,这种以完全理性人假定搭起的优美的理论大厦无法通过检验科学的方法来检验与研究人的内在本性,也无法观察到现实中人的经济行为,因此更无法来解释许多人的经济行为之谜。这种局面到20世纪90年代才得以转变。莱布森等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种名为“行为经济学”的经济理论新流派思想,向主流经济学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试图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融入标准经济学理论的科学。行为经济学尝试对非理进行研究,打破了主流经济学的界限及视域,在现实人的基础上发展了主流学派的经济人概念。行为论者并没有抛弃主流理论,而是赞同其注重理性的,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但是,他们坚持对这一理论加以修正。他们认为,经济人也对具有偏见的推理,自我沉溺、自我毁灭的行为和种种其它人类缺陷和长处做出反应。行为经济学理论还关注公平、互惠和社会地位等许多其他方面,因此,行为经济学试图对传统假定进行修正。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马修•拉宾(mattew rabin)及已故著名行为经济学家阿莫斯•特维尔斯基(amos tvesky)是行为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富有创见,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家。概括来讲,行为经济学主要就是:预期效用理论;偏好的一些典型特征;偏离理性的特征分析这三类代表性观点。
二、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延伸范围及领域
行为经济学之所以盛行,不是因为其敢于对传统经济学提出挑战,更因为是行为经济学能够自圆其说,其一些假设和理论观点能够更好地解释现实,能让大多数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行为经济学在现实中的理论主要延伸到以下领域:
1.当今市场竞争行为的心理特征
标准经济理论描绘的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需求规律的适应条件非常有限和严格。而向当今全球市场新格局和竞争合作新特点,许多高新技术产品、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产品、符合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以及电信市场、网络产品市场、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和文化产业等,引起了消费选择行为新的变化,频频表现出明显的偏离价格需求规律的现象:降低价格未必能保住市场占有率,屡屡奏效的一些非价格竞争策略和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中国市场供应和秩序、收入和社会则富分布、消费观念和习性、生产力和科技创新水平处于相对落后和低下的情况下,消费选择行为与标准的理论描述相距就史远。无论是消费行为、企业经营行为和投资行为等,市场竞争行为选择中心理因素的影响特征非常明显。
2.劳动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非自愿失业――为什么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不包括自然失业率和工作变动时的摩擦失业)?原有理论对此给出了一个“公认”的理由,假定工资是在市场出清水平上预先给定的,以此为标准若劳动力过量供应,就会造成失业。但工资为什么要定那么高,而且还是刚性的呢?为什么有人频频跳槽,而另一些人则愿意终生厮守一个单位?这些不是能用劳动力市场供求规律简单解释的。“有效工资理论”、阿克洛夫(2001)的“交换礼物”等都试图给出合理的解释。理论和实践似乎证明了在工资和努力水平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并且在长期内是很稳定的。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表明,现实中劳动力市场并不是简单地遵从工资水平提高、劳动力供应增加这一规律。如出租汽车司机并不只是由每人收入的高低来决定工作时间的长短;老师让一些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学生们不会仅根据报酬或津贴的高低做决定;幼儿园制定罚款制度是为了让父母亲及时地接孩子,但结果是适得其反。这些是因为当工资与价格变化的行为中包含道德和情感成分时,标准经济理论中的价格交换效应就应予以修正。因为劳动者对劳动与休闲的价值判断是因人、因行业、因时点不同而异的。另外,行为经济学还研究指出,承担风险、经营管理等活动也是一种类型的付出和劳动。
3.行为金融学
行为经济学在金融投资领域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金融学中,有效市场假设的作用是奠基性和举足轻重的。资产定价的标准均衡模型假定投资者仅仅关心资产风险,并利用公共信息尽可能准确地预测股票收益。这些假设在某些时候确实能做出确切的预测,但当价格变化的自相关性近似为0时,证券市场上却出现大量异常现象。这些不规则现象促使研究具有有限理性假设的资产投资者的“行为金融” ( behavioral finance)论应运而生(Baker, etal.,2004)。金融学中一个重要的异常现象是“股票收益之谜”:股票的平均回报要比债券收益高得多,为什么高收益对应高风险,并没有令人信服的实证研究支持这一理论。为了说明其中的缘由,行为经济学假定投资者具有损失规避的行为偏好,这能更合理解释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对应关系。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还发现经验不足的经纪人的反应如何迟滞,而长期操盘手的反应为何又过于敏感。行为经济学还通过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的年成交率的实例来研究资本市场规模问题,关于个体股票交易行为的数据表明,部分投资者的盲目自信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股票市场规模的极度膨胀,股票市场上的许多现象都与投资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有直接的联系。
行为金融学的迅速发展,是由于金融理论把“宝”都压在“有效市场假设”上了:投资者有充足的理性以至能够观察和利用历史资料。有人曾将有效市场假设美誉为:社会科学中认识最完善的一种规律性,然而,股票价格波动太捉摸不定了,以至不能反映内在的真实情况。行为经济学发现了一种基于人心理活动的过度反应效应,客观、深入地研究一系列异常现象,有助于用事实更精确地检验市场有效性假设。当然,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行为经济学也迫切希望尽可能地减少心理学的内容,正在努力探讨用一种统一的方式来解释金融市场上的异常现象。
三、行为经济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1.民工短缺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沿海地区的“民工荒”打破了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神话,引起了企业界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理论界纷纷对此问题发表看法,并对民工短缺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综观这些分析,人多是运用市场、结构、信息、制度等分析力一法,基本没有涉及民工的心理与理性,民工是该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在分析民工短缺的成因时,不能完全不考虑主体对劳动力市场的相关要素以及劳动环境的认知而采取的相应的经济行为。
而行为经济学对于民工短缺这一现象分析得出的原因如下,民工短缺是民工对务工或务农行为的前景收入与参照点进行比较,进行价值的心理计算并衡量盈亏变化,通过改变价值主观感受函数,从而影响和改变部分民工行为偏好的结果。因而,对民工来说,行为的前景收入是影响和改变民工外出务工与否的根本原因。具体而言,民工短缺的原因来自两方面:其一,农民在家务农的预期收入近几年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其二,农民外出务工的预期收入则没有增加或增加不多,其至是在降低。
2.对于资产评估失实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所谓的资产评估结果失实,是指资产评估结果偏离待评估资产的实际价值,即由资产评估所揭示的价值结果偏离待评估资产的内在价值。资产评估结果失实涉及到的相关利益主体包括评估委托方、评估机构负责人和评估人员。其中,评估委托方和评估机构负责人是资产评估结果失实的决策者,评估人员是资产评估结果失实的具体实施者。
行为经济学给出的解释是:
(1)损失厌恶心理是资产评估结果失实的内因。人们不喜欢损失而喜欢获利,这是人之常情。但行为经济学家认为,人们不喜欢损失的程度远远超过他们对等量获利的喜欢程度,并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损失厌恶”。资产评估结果失实就是损失厌恶心理造成的结果。资产评估结果失实涉及到的相关利益主体,即评估委托方、评估机构负责人和评估人员都存在着损失厌恶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进行资产评估造假。
(2)从众心理助长了资产评估结果失实的发生。行为经济学认为,人们在模棱两可情况下做出的决策往往受到周围因素的影响,即通常所说的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指,人们在真实或想象的群体影响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即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的表现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从众心理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它有可能使人们屈服于顽固的不良传统及社会不正之风的压力,改变正确的观念和态度,与某些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保持一致,从而助长了不良传统的巩固和歪风邪气的蔓延。
(3)惩罚力度小、违规成本低是资产评估结果失实的外因。法律上,惩罚分为民事惩罚和刑事处罚。相对于刑事处罚而言,民事惩罚的力度要小得多。我国对提供虚假资产评估信息的评估人员一般处以民事惩罚,由于惩罚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为资产评估造假行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虽然,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关于资产评估的法律责任,广泛、零星地分布在各个法律法规中,没有形成一部完整的资产评估法典。而且,其规定一般都较为原则或概括,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让一些人有机可乘。
3.企业非理性定价行为的经济学解释
现实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往往出现偏离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理性定价行为,尤其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出现了许多完全有悖于理性经济人假设的价格行为,主要表现:盲目的价格跟进行为;单一的价格竞争行为;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的价格倾销;合谋的价格协调行为。
传统经济学认为所有非理性的行为皆不存在。大量的经济现实却表明人们并不总是以理性的态度做出决策,诸多的认知偏差不可避免地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行为,经济学以现实为基础构造理论,认为人性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观念引导的成分存在,成功地对现实中的这此非理性现象进行了解释:
(1)羊群行为。羊群行为理论是指人们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他人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而不考虑自己的信息的行为它可能导致整个群体犯相同的错误,从众行为的力量往往会驱赶人们去做别人都在做的事情。我国企业常用的“价格大战”中,企业的价格决策就存在羊群行为。
(2)过度自信。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证研究发现,人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这种认知偏差称为“过度自信”。
(3)赋予效应。行为经济学家认为人们的主观效用不仅取决于绝对消费量,还与相对消费量的变化有关。赋予效应就被用来分析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效用。它认为人们非常不愿意放弃他们已有的东西,表现出对损失的强烈厌恶,既得的事实使得人们对已有的东西赋予更高的价值。这种对现状的偏爱、对损失的厌恶容易导致多种不理性的决策行为。
四、结语
从以上的对于行为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延伸和一些实际应用问题的分析来看,行为经济学将更受关注,它的发展也有其明显的特点,其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传统经济学的观点,但又更加关注到人的非理;行为经济学丰富了传统经济学分析问题的方式,增加了经济行为分析的角度;行为经济学对经济主体行为的分析更接近现实,认为经济行为的产生,有经济和非经济双重因素。行为经济学将越来越多的被用于解释有关的劳动市场、金融及消费经济等领域的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爱梅,凌文栓.论行为经济学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J].暨南学报,2005,(1).
[2]薛求知等.行为经济学――理论与应用[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赵英军译.Joachim Gloderg,Rudiger Von Nizsch.行为金融[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篇2
关键字:行为;动机;欲望
中图分类号:F0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1-0046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学原理》运用大量的篇幅展开了一系列关于人们的经济活动分析,在导言、概念、需求及满足等篇章中阐述了“行为理论”,“将动机和机会视为行动的理由,人的活动最终形成了其行动的动机”。由宏观到微观,从关于金钱、财富、活动的刺激与激励、需求、欲望的各种阐述中演绎行为理论的观点。
一、宏观层面行为机制分析
从宏观层面来看,理解“行为”产生的原因。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日常生活事务中过活、活动和思考的人们的学问。但它主要是研究在人的日常生活事务方面最有力、最坚决地影响人类行为的那些动机。
(一)、行为的经济动机分析
“将货币作为衡量手段对于物质的满足的意义――货币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机,在我们这个世界里,货币是大规模地衡量人类动机的唯一便利的方法。货币或物质财富被当作人类努力的主要目标。”金钱是一般购买力,且被奉为是一种达到各种目的――高等的和低等的,精神的和物质的――的手段。
(二)、行为的社会动机分析
“对金钱的欲望并不绑斥金钱以外的影响,人们对于行为的其他追求产生了强大的动力。”行为的产生不可避免心里因素的刺激,要得到周围的人的赞美、避免这些人的藐视的欲望,也是对活动的一种刺激,也许也是是因为受到高尚的好胜心的鼓舞,而非完全因为爱好财富的缘故;行为往往受到外在非物质因素的诱导,例如自豪感;行为又受到了习惯的约束,“习惯本身大都基于有意识的选择,经济学特别关心的生活的一面,就是人的行为的最深思熟虑、且在他未做一事之前总是先考虑它的利害得失的一面,在他的生活的这一面上,当他确是遵照风俗习惯,暂时对一事不加考虑就去做的时候,风俗习惯的本身差不多一定是精密和细心地观察不同行为过程中的利害得失的产物。”
二、微观层面行为分析
关于行为动机的分析,马歇尔开创性的采用了“边际效用”的原理展开人们行为作为一种结果的原因所在。从“边际效用”的变化规律解释行为建构与解构。那么在市场条件下不得不必须考虑货币效用的变化。货币效用变化的发生,是因为必须考虑同额货币所代表的愉快或其他满足,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环境之下多寡不同。那么考虑到这一点就不可忽略需求的饱和性和弹性,需要理性对待欲望与需求的关系。对于解释人们在活动中的努力和活动的关系时,必须考虑到需求的饱和性规律。
尽管人们的欲望是多样的,但是关于一个人对一样商品的普遍规律就是:如果其他情况不变,这种欲望每随他对这商品的所有量的增加而递减。所以,当人们在活动中,欲望得到了满足,那么这种欲望得以满足的动机对于行为的驱动就会降低,人们也不会竭尽全力的去努力以追求更多的满足。
由此可以推出,“财富的效用使得人们将货币或物质财富当作努力的主要目标,热衷追求”,所以在一定的时期内,对财富追求的过程中,人们的活动积极性受财富的驱动,人们的行为受金钱的刺激,出于货币的动机。然而当财富需求达到饱和状态时,新财富往往失去了大部分的吸引力。
三、行为理论的启示
在经济社会学理论体系中,马歇尔的行为理论为社会生活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关于行为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到的就是日常生活中消费行为的诠释。个体消费行为遵循效用变化的经济规律,消费者寻求最大效用产品的结果如何,除了受价格、需求偏好影响外,还取决于他拥有的产品的信息量、产品选择自由度、市场竞争、个人收入等因素.边际效用递减,消费者消费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满足感递减,购买行为减弱.购买额越大,购买行为越慎重;收入越低,购买行为越慎重。可见,消费行为是一些列复杂的行为机制互相牵制的结果。
篇3
关键词:环境行为学户部巷空间使用
Abstract: the fact is famous walk in wuhan city in the lane XiaoChiJie, and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method, the survey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use of the internal space use condition are analyzed, and puts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suggestion.
Keyword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native places lane space use
中图分类号:TU-0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户部巷基本概况
户部巷是老武昌城内一条古巷,位于人口稠密的武昌司门口旧城区,它有147米长,连通民主路和自由路,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2003年,武昌区政府将其打造成汉味早点第一巷,通过仿古改造,这里的建筑呈现现出一派明清风格。并在全街设立了一幅19米长、3米高的汉味早点文化墙。户部巷小吃已经成为汉味早点的代名词,现有“早尝户部巷,夜吃吉庆街”之说。
二、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的户部巷内部空间特点分析
笔者通过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等调查方法的综合运用,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对户部巷内部使用状况进行了分析。
1、街道立面的集中
在一般购物街中,都可以发现时每个单元尽量缩短门面的做法。这是因为步行者一般都不愿意走得太远,设计师自然会使用窄窄的立面,做到在尽量短的街道距离中布置尽可能多的商店。户部巷也很好的利用了立面集中原则,把大量的小吃店铺集中在了短短的不到150米的小巷,这样的布置确实为小吃街的繁华起到了积极的意义。
2、和缓的过渡区营造流畅的空间
各种类型公共空间之间应该是和缓,流畅的过渡。同时也要注意,分界线不能过于生硬以致阻碍与外界的接触。户部巷的过渡区域清晰明确,但又使人感到出入方便自在。
3、慢性步行空间营造富有活力的场所
户部巷内的步行性空间正是慢通的典型代表,这样的一种公共空间交流也为创造有活力的场所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三、户部巷内部空间使用存在问题分析
1、环境设施不够完善
著名景园建筑师哈普林曾这样描叙到:“在城市中,建筑群之间布满了城市生活所需的各种环境陈设,有了这些设施,城市空间才能使用方便。”环境设施的完善配置,能为户部巷创造良好的步行环境条件。电话亭、垃圾箱、路灯、行道树、花坛、休息座椅、标志牌、自动贩卖机(无)、公共厕所(整个户部巷只有一个,且没有指引标志,只有向店主询问才能找到)等,这些设施不仅要满足人们的使用需要,同时也可以成为户部巷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必须做到美观一致,与整条街的风格相协调,它们是步行者对环境最直接的感知因素。
2、无障碍空间的缺乏
行走在户部巷中,我们并没有发现系统化的无障碍设计。无障碍设计要做到系统化、体系化。要真正做好道路和建筑物的无障碍,必须每个环节都畅通无阻,在设计中要对盲道、通道门、楼锑、电梯、电话、洗手间、扶手及标志物等部位进行周密细致的考虑。
3、空间尺度略显狭窄
约翰•付立恩在《步行空间设计》一书中根据街道上人的行为调查和试验得出人对环境感觉的结果表明:人在行走过程中,最少要占1.7-2.2平方米/人。因此,为适应人穿越、停留、进出建筑设施的交通要求,步行街宽度一般不应小于6米。空间以人为中心才富有意义。在研究空间时,必须要考虑人的尺度、人与建筑之间的距离、人的空间依靠性、运动空间与停滞空间、空间领域及空间感受等。但经过实地测量后发现,户部巷整体的宽度只有3-4米,空间尺度略显狭窄。
4、街道绿化景观缺乏
街道绿化景观对于整条街道以至整个城市有着重要的影响。事实上,街道绿化是城市街道景观的重要载体,它并不只是简单的栽花植树。在户部巷内,基本看不到任何绿化,可能是因为巷子较窄的原因,不能种植较大树木。
四.改进方法与建议
1、设置完善的环境设施体系
完善的环境设施在提高人们活动的方便性与舒适性,丰富街道景观,完善商业街职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体现出街道对人文的关怀。
2、店铺内部空间的改造
在店铺内增加绿化小品;增加艺术图片,提高情趣;改变店内色彩,变单调为丰富,注意灯光的效果。
3、街巷绿化空间改造
随着户部巷的发展,绿化是不可或缺的。行道树、花坛、花架、花车、花钵、草地的设置,都可以增加空间的亲和力,为人们创造一个优美的购物环境。可在店铺门口加部分绿化小品,通过精致的绿化设置改善环境质量。
4、增设覆盖空间
由于没有覆盖,雨天行走在户部巷中是非常不方便的。建议增加覆盖空间,雨天降下,晴天自动收回,保证晴天的露天状态。每家店铺有独立的遮阳板,防止夏天阳光的暴晒巷内虽窄,构建丰富的光影效果给巷道以最亲切的感受。
五、结语
作为一种城市户外公共空间,户部巷的研究和设计无疑是武汉城市设计的焦点问题之一。街道和公共空间的设计,应在人性化方面要求可坐、可达、可观、可乐、可谈、可逛,这些基本的框架能够确保街道是属于人的。空间、环境影响着人的活动,能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反过来人的活动又能造就空间,决定它的“生和死”。空间、环境的设计质量不仅取决于其形式,更取决于它们的使用者,所以作为未来的城市规划人员,我们深刻地感知到从内在规律和环境行为上把握空间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打造出富有活力的城市空间。
参考文献:
许峰,陈天. 创造丰富、人性的城市空间――步行街设计中的心理、行为因素探析.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第22卷第3期
篇4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人事经济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F 文献标识码: A
一、行为经济学的兴起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两位伟大的经济学家从个体的一系列严格的公理化理性偏好假定出发,运用逻辑和数学工具,提出了冯・纽曼―――摩根斯坦效用函数。阿罗和德布鲁将其纳入到瓦尔拉斯均衡的分析中,作为人们处理不确定情形下的决策问题的范式,这也就是后边我们所说的期望效用论。而以阿罗―德布鲁模型为代表的公理化体系,为经济学的进一步数学化打下了基础。由于数学方法高度的精确性和抽象性,使得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数学所代表的理性方法是能体现经济学科学性的唯一方法。高深的数学表达和精巧的模型已经成为经济学界的一种时尚,经济学也越来越走向模式化。
然而,行为经济学家们后来发现了很多传统经济学难以解释的问题,比如“阿莱斯悖论”、“羊群效应”、“期权微笑”,“偏好反转”、“股权风险溢价难题”等。(P167)传统经济学在处理现实经济问题的日渐乏力使得经济学的发展陷入了危机,现实经济的复杂性使得单纯使用数学理性方法的经济学家们显得力不从心,对于数理方法的推崇正在使经济学一步步变为著名制度经济学家科斯所说的“黑板经济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给予了行为经济学的兴起一个合适的契机。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些经济学家们开始认识到人类行为本身的重要性,认知心理学的概念和方法被引入经济分析,他们开始修补经典理论,尝试修改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而卡尼曼和特维斯基是其中的佼佼者,1979年他们二人合作完成的论文《前景理论:风险条件下的决策分析》被誉为行为经济学领域的开创性论文之一。行为经济学开始逐步走上经济学的前台,许多行为经济学家的诸多重大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塞勒提出了“心理账户”这一重要概念,为人们的许多非理性消费行为进行了合理的解释,他还据此研究成果提出了行为生命周期假说,对于政府制定储蓄补贴等经济政策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拉宾对传统经济学中的稳态、不随时间变化的偏好进行了质疑,他发现了人们普遍存在的“自我约束问题”,并据此对经典的“贴现效用模型”加入了行为变量进行改进,从而更好地解释了现实中人们出现的一些非理。西勒弗将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金融市场,在他发表的在金融经济学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的论文《金融市场中的噪声交易者风险》中,他构造了一个结合“噪音交易者”和“套利限制”的双因素的资产定价模型,并将这个理论模型运用于“封闭式基金之谜”的解释中去,极大地推动了行为金融学的发展。此外,阿克罗夫在宏观行为经济学以及奚恺元在幸福学领域的研究也极大地丰富了行为经济学的内容,使得行为经济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2002年是行为经济学兴起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卡尼曼教授以及史密斯教授。其中卡尼曼教授为将心理学的前沿研究成果引入到经济学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研究成果奠定了行为经济学的基础,行为经济学也真正地开始被主流经济学界所接受。此后的数十年间,行为经济学的诸多研究成果被广泛运用于宏观和微观经济的各个领域。行为经济学目前已经成为经济学最重要的分支之一。
二、行为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比较
行为经济学的核心观点是:经济现象来自当事人的行为,人在大多数时候进行着理性决策,但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们在做判断时往往并不遵循“贝叶斯定理”进行信息处理,人们会受到新信息的影响而忽视先验概率的大小。由于行为人在面临决策时只存在有限理性,因此整个决策过程中诸如决策情景、他人评价等因素都会对行为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从而改变决策的结果。个体决策结果的变化导致总量结果的变化,而由于决策的偏差以及演变路径的随机性,异常行为就此产生,这更加剧了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在行为经济学当中,决策心理特征、行为模式和决策结果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存在许多决策反馈机制,一旦考虑到这一点,传统经济学关于偏好稳定的基本假定也就不再成立了。偏好在互动过程中产生并在环境变化中进行演化,构成了当事人偏好演化的学习过程,这使得行为经济学主要是动态分析,而非传统经济学的静态和比较静态分析。尽管行为经济学坚持主观价值论,坚持理性假定,但通过对理性经济人本身的挑战,利用心理学构造自己的行为基础,导致行为经济学逐渐成为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一个独立的派别。我们可以把行为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二者进行对比,参见表1。
表1行为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的比较
在传统经济学的理论中,存在着支撑整个经济学思想理论体系的前提性假设―――“经济人”假设。它认为人是利己的,是在从事经济活动中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的完全自私的理性人。行为经济学彻底改变了传统经济学中理想化的理性经济人模型,取而代之的是有限理性的现实当事人模型。传统经济学中效用理论中有一条极为重要的假设,即行为人拥有完整而内在一致的偏好体系,然而普遍的“偏好反转”现象证明了人们的偏好并不总是稳定的,这进一步表明了传统经济学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局限性及其对于人类理性的理想化。
不仅在理论假设上,行为经济学在其他很多方面都与传统经济学存在着差异。在理论模式上,传统经济学是规范型的,它更多地是在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去做。而行为经济学主要是描述型的,它主要是在描述人们事实上在怎么做。传统经济学主要关注于人类社会的各种经济活动以及经济关系,行为经济学则更侧重于研究人及其行为。在方法论上,传统经济学是以数理逻辑推导的演绎理性方法为主流,较多地使用数学化的论证来描述经济问题。行为经济学主要运用观察法、调查法以及行为实验的方法进行理论研究。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现场观察性学科,包括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都认为经济学是不可实验的。而行为经济学所用的行为实验方法则表明经济学的实验是完全可以在现实中进行的。行为实验,也就是让实验对象在设计好的可控环境中行动,借以分析和总结人的行为模式,验证和修改经济学的各种基本假定和理论。这些方法都显著区别于传统的经济模型构建方法,这也成为行为经济学研究中最大的亮点。
三、行为经济学中的个体偏离标准模型对人事经济学的应用
1、非标准偏好
在非标准偏好中,把它分为三种类型的偏好:时间、风险、社会偏好,这三种偏好不只在行为经济学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并且在人事经济学范畴也有恰当的影响。行为经济学标明时间偏好并不老是共同的,如泰勒发现被试者答复15元的奖券在一个月后、一年后和10年后的收入时,答复效果分别为20元、50元和100元,这意味着一个月的年折现率是345%,一年的是120%,10年的是19%,即被试验者明显表现出时间偏好的不共同,这个效果被后来的许多试验研究所证实。
人事经济学中类似的案例有Bessey与Backes-Gellner(2007)对学徒辍学进行的剖析,以及Backes-Gellner(2004)关于职工躲避持续参与职业培训的比如。关于危险偏好,行动经济学中大量的试验定论标明效用函数依据于一个参阅点,即过去的经历会改动对现有决议的评价,例如保险业(DellaVigna,2007)。在人事经济学布景下,这种(referencedependence)参阅依靠也很重要。Hedinger(2008)对个别绩效评价的参阅点进行试验研究,标明个别的尽力水平依靠于评价成果的改变。假如评价比前几年的更消极,个别将会中止尽力,即便评价以绝对值核算时很达观。此外,试验成果还证明自己具有更强的社会偏好,更加重视其他人们的付出。社会偏好主要有希望互惠(reciprocity)、不平等躲避(inequityaver-sion)和利他倾向等。其中署理两边对成果分配是不是公正的偏好,对公司合约鼓励规划与施行的影响尤为杰出。这种公正偏好具体表现为:人们一般讨厌不平等,不只在意利他不平等,并且也尽量躲避利己不平等(Fehr等,2000)。利他不平等会使职工产生妒忌感,利己不平等会使职工发生同情心。关于公司鼓励实习而言,署理人的这种公正偏好会对根据署理理论的鼓励合约施行功率发生重要影响。Grund和Sciwka(2005)研究标明假如薪酬构造是内生的,那么署理人的不平等讨厌会致使锦标赛鼓励机制不能实现投入的效益最大化。Bandiera(2005)等人对英国某生果农场工人采摘量的实地研究,也证明了这一定论。以上定论标明非标准偏好不只对行动经济学发生影响,在人事经济学中的效果也是很明显的。因而,在公司中只有分清这些不一样的偏好对职工的影响,采纳针对性的措施,才能激起职工的尽力水平,进步公司全体的效益。所以,关于公司不一样类型的项目应当别离选用不一样类型决策者的评价计划,或许同一项目选用多人评价然后综合评判的办法做出最后决定。
2、非标准理念
行为经济学中许多关于非标准理念的试验成果,标明人们在做事情时通常体现的过度自傲,DellaVigna(2007)运用这一定论对公司许多管理行为进行解说剖析。Gneezy(2003)等人初次在序列锦标赛中进行性别区别的试验研讨,试验设计是有六个小组来处理电脑迷宫疑问。被试者在试验中挑选真实的努力水平,奖金根据产出而定。第一个类型是简单的计件工资,参加者的奖金根据各自的产出而定(例如处理迷宫的数量)。在这种待遇下,女人和男性之间的产出没有很大的区别,即他们都具有一样的才能来处理迷宫问题。另一种待遇是锦标赛,有三个男性,三个女人构成一组,只要取胜者才可以获得与产出成份额的付出,与计件工资方案比较,男性取胜的份额很大。相反,在只要女人组合的六人小组中,女人的产出比计件工资情况下还要多许多,这标明女人的才能很强,仅仅不喜欢与男性进行竞赛。定论标明女人与男性进行竞赛时,女人对自个的才能缺乏自傲。Niederle与Vesterlund(2007)经过进行两个数相加的试验,研讨男性与女人在进行自我挑选时的体现。这次试验分为三个期间,首先在计件的情况下,其次是在锦标赛的情况下,最终是被试者在计件和锦标赛之间进行挑选。试验成果:在前两种情况下男性被试与女人被试的绩效没有很明显的不一样。在第三种情况下,挑选锦标赛的男性被试是女人被试的两倍,男性为73%,而女人只要35%,体现很好的女人参加锦标赛的倾向还不如体现欠安的男性,试验定论也说明男性比女人愈加自傲。这些定论解说了为什么在社会中女人高层管理者的人数少于男性的疑问,公司应当运用这一理论,合理安排女人的职位,加强她们的工作联系,激发她们的潜力,添加女人职工的自傲度,使她们的才能发挥到最大,为公司带来更多的效益。
3、非标准市场
Tversky与Kahneman(1974)的实验结果表明个别往往会运用个人启发式的方法来处理最复杂的问题,行为经济学也显现了社会压力对个别发生的影响,人事经济学范畴中一个典型的使用即是对于职工的工作态度是如何被搭档所影响的研讨。Kandel与Lazear(1991)剖析了搭档压力对产出的影响,Encunosa、Gaynor和Rebitzer(1997)检测了医药行业中搭档压力和赢利共享,Lazear(1999)用Safelite数据证明了搭档压力的存在。此外,Ellingsen与Johannesson(2007)发现个别也简单被豪情所影响,在工作中希望被他人敬重,这些对产出的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所有这些研讨定论都为人事经济学的开展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新的见地,为了更详细地论述人事经济学从行为经济学中学到啥和现已学到了什么,我们从人力资源管理使用的一个中心范畴―――薪酬,来研讨行为经济学发挥的效果。
结束语
行为经济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经济学”,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决策行为和经济现象的新兴交叉性经济学分支学科。随着信息及其相关领域的发展,现在可以通过调查、网上搜索等途径获取大量的数据来进行实证研究,使人事经济学中的一些问题更加明确。数据的补充不仅为人事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开阔的视野,也使人事经济学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参考文献
[1]孙天琦.金融消费者保护:行为经济学的理论解析与政策建议[J].西部金融,2014,05:4-17.
[2]莫志宏,申良平.从理性人到行为人:评行为经济学对新古典正统理论的挑战[J].南方经济,2014,07:73-87.
篇5
信息经济学的产生是对传统经济学的否定。传统经济学的共同点是以物质产品及服务的生产、流通、分配及相关活动为主要对象,因而被称之为物质的经济学。[1]在传统经济学中,信息如同空气、阳光一样是充分的,有用而不需要经济成本。同样,厂商、消费者、投资者和政府等经济行为者具有“完全信息”,且具有完善的信息接收和信息处理能力,所以经济行为者的选择是确定的,信息被排斥在经济学之外。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经济行为者不仅不具备完全信息,而且处理信息的能力十分有限,这与传统经济学的完全信息假设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信息经济学正是在否定传统经济学的完全信息假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斯蒂格勒在《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中,批判了传统经济学的完全信息假定理论,提出了信息搜寻的概念。斯蒂格勒认为,经济行为主体掌握的初始经济信息是有限的,是不完全信息,这就决定了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经济主体要做出最优决策,必须对相关信息进行搜寻,而信息搜寻是需要成本的。把信息与成本、产出联系起来,提出搜寻概念及其理论方法,是斯蒂格勒对微观信息经济学的主要贡献。继斯蒂格勒之后,著名经济学家K·阿罗(K·Arrow)对不确定性条件下的经济行为进行了开拓性研究。他认为,信息经济学是不确定性存在情况下的经济学。在他看来,不确定性具有经济成本,因而不确定性的减少就是一项收益,所以,可以把信息作为一种经济物品来加以分析。阿罗十分简洁而深刻地揭示了信息经济的作用。M·勒姆特(M.Nermuth)对不完全信息进行了精确的数学描述,用“信息结构”一词来描述经济决策利用信息的复杂分布及其与决策的对应关系,等等。搜寻理论后来经过萨洛普(S·Sulop)、截维德和马肯南等人的研究得到系统地发展,成为微观信息经济学基础理论之一。众多著名经济学家在不完全信息经济分析领域的创造性成果,诸如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决策、对策理论、非对称信息概念以及价格分散理论等,使得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经济分析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有巨大影响的经济学领域。
随着人们对信息经济的关注,研究的视野逐渐从微观领域转向宏观领域。1962年,弗里兹·马克卢普《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的出版,标志着西方宏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1977年,马克·波拉特《信息经济》(九卷本)提出信息经济测度的波拉特范式,极大地丰富了西方宏观信息经济学理论。20世纪80年代后,在美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英国和新西兰等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西方宏观信息经济学理论体系日趋成熟。
经济学者将信息要素纳入发展经济学分析框架中,使宏观信息经济学获得了与传统理论截然不同的结论。罗伯特·索洛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生产函数理论,试图说明经济发展取决于投入的资本和劳力数量。但是,过去20年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并非如此,例如,发达国家增加投资快于增加人数,投资收益并没有递减。针对这种现象,西方宏观信息经济学理论认为,影响经济长期增长的基本要素不仅仅是资本和劳力,而应该是四个基本要素,即资本、非技术劳力、人力资本和新思想(信息)。由于知识构成生产要素之一,它像资本那样必须以放弃当前消费为代价才能获得,知识(教育)滞后将严重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因此,国家必须像对待基础设施投资那样对知识及传播知识的教育机构进行投资。由于知识投资长期效用的干预,经济长期发展中可能出现良性循环趋势,即投资促进知识生产与传播,而知识生产与传播获得的效用又促进投资。这意味着投资的持续增长可以长期提高某个国家的增长率,这个结论正是传统理论所否定的。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最大差别已经不在于资本与设备,而在于知识与信息。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正在由资本依附转向资本与信息的双重依附。
信息经济学中的不对称信息理论(asymmetricinformation)是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詹姆斯·莫里斯(JamesMirleees)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威廉·维克瑞(WilliamVickery)提出的重要理论。他们分别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揭示了不对称信息对交易所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此后30多年来,不对称信息理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由此而产生的对策理论为经济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两位经济学家于1996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2001年,三位美国经济学家又一次因为在“走进现实生活的信息经济学”研究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分享了这一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2]他们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乔治·阿克洛夫、斯坦福大学的麦克尔·斯澎斯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这三位经济学家在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假设之上,建立了一整套经济学理论,解释厂商、工人和消费者的行为,奠定了信息经济学的基础。其中,阿克洛夫和斯蒂格利茨教授同时也是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泰斗。
二
目前,理论界对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研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主张。[3]一种主张是按照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从市场不确定性角度构建信息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另一种主张是按照信息产品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来构建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从研究的整体情况看,前一理论体系似乎更多地为人们所接受。但是即便是按照这一主张来构建信息经济学的整体框架,也还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思路。
思路一为信息经济学“三分法”,即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传统框架出发,将信息经济学划分为三个部分:微观信息经济学、宏观信息经济学和产业信息经济学。微观信息经济学主要以个别市场主体为基本分析单位,考证信息对市场均衡、劳动市场供给、消费者行为以及市场机制等一系列微观经济问题的影响,分析信息资源配置和微观信息市场的效率问题。宏观信息经济学则从国家和世界经济的层面出发,论证信息对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影响,研究信息与财政政策、金融制度之间的关系,探讨信息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中的作用等等。信息产业经济学着眼于对信息产业的分析,主要包括信息技术产业化、信息产业基础与结构、信息产业国际化、信息资源与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内容。按照这一思路,信息经济学理论体系能够较好地与传统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体系相衔接,不仅能够清晰地勾画出微观信息经济学与宏观信息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合理地安排其理论体系与内容,而且还能较好地构筑信息产业经济学的体系。在这一思路下,微观信息经济学与宏观信息经济学结合在一起构成理论信息经济学,而信息产业经济学则构成应用信息经济学。
思路二为信息经济学“二分法”,即按照市场不确定性原理,将信息经济学分为微观信息经济学和宏观信息经济学两个部分。与此相适应,将微观信息经济学作为理论信息经济学,而把宏观信息经济学作为应用信息经济学。根据这一思路构建的信息经济学理论体系,是将思路一中的微观信息经济学和宏观信息经济学两部分内容归到一块为微观信息经济学,将厂商行为的不确定性和政府行为的不确定性等问题放到一起来分析。宏观信息经济学则由信息产业经济学和信息社会的各种经济理论组成,以信息技术的不确定性为基础,分析信息技术的各种经济影响和福利效果。这一思路的主张者认为,按照这一思路构建信息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可以将信息经济学与传统的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加以区分,并且能够较好地体现信息产业在信息经济学学科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三
信息经济学中的许多理论,[4]比如委托一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现代企业建立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信息经济学中的委托—理论,对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委托—理论是信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国有企业改革要建立起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一制度正是以合理有效的委托—合同为基础的。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对国有企业改革所作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比如资产重组、企业破产与兼并、股份制改造等,都需要有一定的市场经济“游戏”规则来约束和规范市场行为,这个规则就是市场经济主体共同遵守和不断创新的委托—合同。
其次,信息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对市场主体的经济决策和加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市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持。信息经济学较为深刻地探讨了不完全信息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市场经济行为的两个主要现象,即不利选择和道德风险。无论是生产者、经营者还是消费者,都面临着不同形式的不利选择和道德风险。生产者面临着消费者的大量的、复杂的道德风险行为,而消费者也同样面临着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利选择和生产者转移的道德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信息经济学所揭示的信息不对称理论,无论对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有助于其作出各自相应的选择与对策。
再次,信息经济学中关于信息资源最优配置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的思想,将有助于我们在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进一步关注信息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努力创造信息资源合理流动的外部环境,提高信息技术对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认识,协调信息网络的发展,加大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强化信息产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带动功能,以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带动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
最后,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我们研究现实经济社会问题开拓了新的视野。实事求是地讲,信息经济学在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信息经济学所使用的方法为经济学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和思想方法。比如信息经济学不确定条件下的选择理论和对策论,把现代决策理论的分析方法引入经济决策分析之中,使得经济分析不断贴近现实经济生活。实际上,在我国目前经济理论界的经济分析中,很多学者都引入了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相信随着信息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其分析方法将在经济学、管理学等其他领域的应用中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马费成等:《信息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2]王则可:《对付欺诈的学问——信息经济学平话》,中信出版社,2001年。
篇6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
经济人
有限理性
展望理论
价值函数
一、行为经济学的形成动因及兴起过程概述
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又称为“心理的经济学”或“心理学和经济学”,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是一门试图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融入标准经济学理论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它认为,人类行为是有限理的,并且,经济人偏好不总是稳定的。
二、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决策
1.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的偏差
一个基本偏差是:小数法则。例如,当一位投资者观察到一位基金经理在过去两年中的投资业绩好于平均情况,就会得出这位基金经理比其他经理优秀的结论。
2.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展望理论
莫里斯.阿莱最先提出实际情况中许多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与预期效用理论相背离的观点,提出了著名的“阿莱悖论”,并由此获得了198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说明阿莱悖论。如,给定一组选择,a:以100%的概率获得3000元收益;b:以80%的概率获得4000元的收益,20%的概率没有收益。此时,被实验者往往会选择a选项。给出第二组选择,a:以25%的概率获得3000元的收益,75%的概率没有收益;b:以20%的概率获得4000元的收益,80%的概率没有收益。与第一组选择相比,两个选项获得收益的概率同时减为四分之一,但此时被实验者往往放弃a而选择b。
卡尼曼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大量的证据,表明许多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与预期效用理论相背离。在此基础上,卡尼曼与特韦尔斯基在1979年发表的《展望理论:风险下的决策分析》一文中,提出新的理论模型,即展望理论。
在展望理论中,相对于各种选择下效用的绝对水平,决策者重视各种选择所带来的总效用的变化。 U=U[,I]-U[,0] 即效用值 U[,I]相对于初始效用值U[,0]的变化量,如果相对于初始效用值U[,0],效用值 U[,I]增加,则 U取正值,反之若见小,则 U 取负值。若事件A以P[,a]的概率发生,效用变化值为 U [,a];而事件B以P[,b]的概率发生,效用变化值为 U[,b],当且仅当下式成立时,决策者会选择A而放弃B。Σp[,a] U [,a]>Σp[,b] U [,a]
(1)
价值函数V( u)的解释:
价值函数V以效用值的变化为自变量。该函数呈S形,凹的部分表示收益;凸的部分表示损失。比如说,按照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以80%的概率损失4000元,20%的概率免于损失,损失期望值大于3000元的确定损失,所以应该选择后者。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宁愿冒一下险,选择前者。因为如果幸运的话,20%的小概率事件一旦成功,可以避免损失。这就体现了损失上的风险偏好。
(2)
决策权重函数:单调上升,在0、1处间断,小概率高估,大概率低估。
三、由行为经济学思想想到的对投资问题贴现模型的改进
给出两个选择,a:在未来十年里,每年可获得1.2万元的现金流,总贴现值收益为10万元;b:立刻可以获得9万元收益。现实生活里,恐怕很多人会选择后者,因为相对于唾手可得不用等待的9万元,贴现10万元的收益还要求付出“等待成本”,而且,收益的可靠性也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了。
所以,在传统投资贴现模型中添入一些影响人们行为的选择偏好因素及风险因子。并且,传统投资贴现模型假设每年现金流的贴现率相同,而实际经济每年在发展变化,客观经济环境也在变化,利率、通货膨胀率也随之变化,结果可能未必相等。
设Pi为投资者对于每年现金流的心理偏好权重,即每年现金流相对于投资者的价值体现;每年现金流为Ci ;n年里每年现金流的贴现率为 i;每年现金流可得性风险为Ri,实际的总贴现值对于投资者个人的价值体现为V:
V= Pi (1-Ri)
投资者会潜意识的依据自己偏好,根据贴现值在自己心理账户中的价值体现的高低,即V值的大小,来判断投资决策。
最后,行为经济学并不是否定传统经济学,而是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和补充,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拓展了经济学的研究方向。虽然,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行为经济学还没有建立起严密的理论体系,自身也没有建立起严密的逻辑理论模型。不过,随着研究的深入,行为经济学会逐渐建立起系统完整的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
[1] 周业安.行为经济学是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革命吗?[J].人民大学学报,2004,第2期
[2] 黄祖辉,胡豹.经济学的新分支:行为经济学研究综述[J].浙江社会科学,2003,第2期
[3] 赵,尹伯成.经济学发展新方向:心理学发现对经济学的影响[J].南开经济研究,2003,第6期
[4] 魏建.行为经济学与行为法经济学:一个简单的介绍[J].新制度经济学研究,2003,第2期
[5] 常鑫,殷红海.Daniel Kahneman与行为经济学[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256~261
[6] Edwards W. Behavioral decision theory[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54,12:473~498
[7] Daniel Kahneman, Tversky A.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Econometrica,1979,47:263-291
[8] Neumann vun J,Morgenstem O.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44.
篇7
1宏观经济学的学科特点
1.1抽象理论与复杂模型并存
作为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一样,都是采用抽象分析的方法,在一系列前提假设的基础上,将部分在现实中存在但不影响主要结论的因素去掉,构建了一个纯粹的理论分析框架。这种分析方法虽然利于宏观经济学整体架构的梳理,这对于虽然有微观经济学基础,但较少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来说,难度可想而知。此外,大多数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在内容编排上,都是利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的方法进行验证和分析,这对数学基础差的学生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即便是数学基础好的学生,在大量的公式和计算面前也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这些都给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造成了明显的困惑。
1.2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紧密
通过宏观经济学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在熟悉宏观经济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体系后,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宏观经济学社会总量行为及其后果为分析对象,以需求和供给的均衡为分析框架,涉及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实现的主要目标有抑制通货膨胀,解决就业问题,稳定经济和促进经济增长等。其教学体系则是从短期的经济波动和政策、长期的经济增长理论出发,对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进行均衡分析,涉及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等(图1)。并以此为基础扩散开去,形成了以宏观经经济学为中心的、连接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金融学和国际贸易的广义的知识体系(图2)。可见,宏观经济学在众多学科类别中具有重要的甚至是核心的地位。
1.3强烈的实践意识和阶级意识
宏观经济学是对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的经验总结,这一结论性的知识体系直接产生于现实的经济生活,并对现实经济生活起到指导作用。从这个角度讲,宏观经济学和社会学科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同,强实践性是其一个主要的特征。此外,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讲,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上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应的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所以,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要结合本国国情,对其分析依据和主要结论要有选择性地借鉴和吸收,不可盲目的照搬甚至直接应用于我国的经济实践。
2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特征和思维模式
2.1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特征
微观经济学作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能对后者的学习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因为在学习完微观经济学后,学生会对经济学的假设前提产生初步的认识,而在学习完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以及福利经济学之后,对IS-LM模型和AS-AD模型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但是,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在核心理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解决的问题方面毕竟存在明显的不同(表1),所以,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理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异同,从多个角度进行对比和阐述,使学生了解微观经济学在宏观经济学学习中的基础作用,并且明确宏观经济学具有自身特殊的分析方法,激发起其学习宏观经济学的主动性。
2.2宏观经济学的思维模式
宏观经济学的各章节之间具有很强的逻辑关联,因此,学习过程应该循序渐进,在授课之初就应该将整个课程的思路和逻辑讲授清楚。此外,宏观经济学涉及到众多的经济变量,整体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各个经济变量逐渐放松的过程,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有效把握宏观经济学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学习过程更加简单和有效。当然,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充分分辨和理解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剑桥学派等宏观经济学各流派的学术观点,把握这些派别之间的对立和关联,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全面理解,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构建多元化的经济学思维模式。
3宏观经济学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索
3.1讨论式教学模式
讨论式教学是宏观经济学可以选取的主要模式之一,其目的在于通过讨论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写作、口头表达以及研究和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在该模式下,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态度,组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后进行小组讨论(学生主动学习是讨论式教学得以开展的关键),并将形成的观点与他人进行分享,并结合教师的讲评,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导地位的确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教学过程的有效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敏感度,培养其创新思维、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具体的课程设计方面,讨论式教学需要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安排,教师首先要确定讨论的主题,然后将学生分组后组织其通过图书馆、网络媒介等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形成各组自身的观点后,由小组成员代表或全体成员阐述观点,并由其他组的组员进行提问后产生辩论来形成思想碰撞,最后通过教师的点评和归纳,引导学生对现实经济数据和现实宏观经济危机进行理性的反思,提高其批判性的思维能力。
3.2研究式教学模式
研究式教学模式是根据宏观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将现有的教学资源和环境加以有效的利用,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重主体作用,以科学研究的模式实现教学目标。具体的操作步骤为:首先要建立科学研究的教学团队,以教师的科研工作促进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其次,整个教学过程要从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数据、资料出发,引导学生掌握经济问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并为其观察问题、改变错误认识提供及时和必要的帮助。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3.3仿真式教学模式
宏观经济学的仿真式教学模式采用实验验证的方法,以真实的经济环境和经济人行为特征为基础,将经济系统以程序模型的形式呈现,并通过计算机中辅助计算,生成相应的经济结论。它以计算机为数据计算和生成媒介,通过教师或学生建立的复杂的、虚拟的经济系统,来分析经济主体的各项活动,这种仿真的教学模式突破了宏观经济学传统研究方法难以进行重复实验的约束,方便了教学和科研的顺利进行。将仿真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实践的基本步骤是:首先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与学生共同进行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将相关的宏观经济理论转化为数学模型,然后选择合适的经济仿真软件将模型转化为经济实验模块,并对模块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满足实验的各项指标,最后将调整后的模块加入到教学内容当中,使其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补充,提升教学效果。仿真的前两个步骤可以由教师独自完成,也可让部分学习兴趣浓厚、实践能力强、分析问题独到、数学基础好的学生参与其中,最后一个步骤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期间教师要对实验模型和仿真过程进行必要的解释和演示,让学生对模型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并通过亲自尝试获得对模型及其运行结果的直观认识。当然,学生自己的动手实践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可以在学生能够熟练操控实验模块后,安排其进行相应的练习,比如,通过观察和讨论,对模型的结构以及其中的各个参数进行修改,对仿真结果存在的差异进行修正等。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宏观经济学的仿真教学模式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不但教学内容具体,大大节约了板书和幻灯片的制作时间,还扩大了信息的范围,学生通过参与获得了更多的主观感受等。
篇8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 学科 定位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031-01
上世纪60年代,语言经济学开始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一门横跨语言学和经济学的学科。几十年来,语言经济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形成了一些理论观点,然而,对语言经济学的研究目的、对象、主题、方法等,学术界还没能达成一致。因此,进一步界定该学科,揭示上述问题十分必要。
一、语言经济学的发展
经济理论就是人们从某些前提假设出发,通过逻辑推理来预测某些经济现象发生的语言假说体系,而语言作为一种交流机制是制定决策、形成判断的核心工具,可见,运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语言非常必要。信息经济学家Jacob Marschak揭示了语言与其他资源一样具有经济特性,即价值(value)、效用(utility)、费用(cost)和收益(benefit),之后很多经济学家将语言作为一种人力资本引入到经济活动中,探讨其价值。Green根据前人的研究给出了语言学的定义:语言经济学是利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将语言作为一个变量来探讨语言与经济的关系,此后,语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起来。但经济学界对于语言的关注较少,对语言经济学的内涵、外延的边界分析较为模糊,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学科的发展。
二、语言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在研究过程中,侧重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无需区分研究对象,即“语言的经济学”还是“经济的语言学”。长期以来,语言经济学的研究纲领不明确,研究主题较多,学术格局混沌,研究范式很难统一,但该学科的研究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语言的起源、演化和消亡。用经济学的方法,语言的起源问题不同于其他领域对该问题的研究,它侧重经济发展对语言变迁的影响,重点探讨语言是构建的还是演化发展的。这一问题是语言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不成熟、有待继续研究的理论问题。二是语言及语言行为对经济活动的作用。该方面的研究突出语言作为人力资本的属性,设计个人母语、二语、投资语及语言选择、语言距离、移民语言融入等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此类研究成果较多,是语言经济学中最为成熟的理论。三是语言推广与语言保护。由于经济理论要为政策制定服务,多数语言经济学家都涉足了语言规划主体的研究,研究方法多为成本收益分析,测算语言推广的成本与收益。而对于小语种语言保护问题,学界还存在分歧,尚需进一步探讨。
三、语言经济学的研究目的
狭义来讲,语言经济学的研究是围绕语言的,但不同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语言研究目的。为了更好地探讨人类的起源,亚当·斯密、卢梭研究语言的起源,是经济学家研究语言的开始;为向国家的语言规划提供理论依据,拉齐尔、切齐以及德·斯旺研究趋同理论;为保护语言格林研究语言变迁理论;为给移民国家制定语言政策提供依据,奇斯维克和达斯曼等研究移民融入问题。可见,语言经济理论研究的目的是解释现实,为语言规划服务,体现其实用性及社会效益。
四、语言经济学与毗邻学科之间的关系
语言经济学不但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门交叉学科,不可否认,它与其他学科,特别是语言学、地理语言学的很多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是一致的,但也存在着很大差异。语言经济学与普通语言学的主要区别在于,语言经济学采用的是经济学的方法来探讨语言和语言行为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而语言学的研究是排除一切不属于确定研究对象的抽象结构。但语言经济学可以从语言学汲取有意义的素材,我国语言经济学者张卫国从索绪尔关于语言与言语的定义中的到启示,对语言进行了制度经济学分析,在两个学科范式间寻找契合点,研究语言和制度的联系,在两个学科中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实现新的突破,意义重大。地理语言学是指语言学家利用地理科学方法分析语言事实在社会团体和空间的分布,并运用制图语言建立关联,联系起空间环境的因果关系,证实材料的使用与普及词汇、表达、文化等存在联系,从而更好地揭示群体状况及群体间的联系。地理语言学的研究为语言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更多、更精确的动态数据的资料和原始素材,使语言经济学理论更加严谨,实证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也扩充了语言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几十年来,语言经济学有了一定的发展,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但在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还不够明确,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对以上问题进行了阐述,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 公共财政论
中国财政学的发展趋势是社会共同需要论的基础之上发展公共财政论(杨志勇,1998)。近年来,新制度经济学(注:本文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主要限于交易费用经济学,故在下文中有许多地方将交易费用经济学等同于制度经济学。)的兴起对正统经济理论(新古典经济学)提出了挑战。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必然也会遭遇挑战。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对公共财政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拟对此进行分析,以期更为全面地认识公共财政论。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科斯和威廉姆森的贡献
新制度经济学从分析企业为什么存在入手,探讨了为正统理论所忽视的一些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山鼻祖科斯(1937)发现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而通过形成一个组织(企业),并允许某个权威(企业家)来支配资源,新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即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在考察了企业出现的原因之后,科斯(1937)进一步探讨了企业规模扩大的几种情形。科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交易费用”这一概念,但在其论述中所指的那些成本,实际上就是“交易费用”。而在科期之前的经济理论忽略了交易费用因素,认为经济是在无交易费用的“无摩擦”的世界中运行的。科斯(1937)的理论得到真正的发展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
威廉姆森(Williamson,Oliver)为新制度经济学格局的转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威廉姆森将纵向一体化从未在价值理论中享有牢固地位归因于传统的对竞争性市场的运行成本为零的假设。他着重分析了资产专用性投资、不完全签约等问题。他重新定义了交易费用概念,将不确定性、交换频率及投资的交易专用性程度作为描述交易的基本点。同时,他认为,经济活动的有效组织必然要求根据交易特性有区别地使用规制结构(governance structure),指出了交易费用如何和为何能以各自特有的方式于组织制度相匹配。他还重新给出经济学的行为假定。他认为,行为假定包括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
威廉姆森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主要在企业内部结构上。无论是对纵向一体化、经济组织,还是契约关系问题的讨论,都是如此。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克莱因、张五常等的贡献
克莱因(Klein Benjamin)认为,市场决定的契约关系的各种类型,较纵向一体化和市场交换简单选择的区分重要。一种根基于不完全契约存在(缘于不确定性和考核成本)的交易费用的特殊形式(套牢hold up存在的交易费用)也许是许多随意中止和排他性协商的契约安排的一个重要原因。
张五常认为,强调交易费用并非要否认从劳动分工的专业化或生产的有效协作中可能获得的收益。他指出了企业规模的模棱两可,“事实是依照某个人的观点,一个'企业‘可能小到只是两个投入要素的所有者之间的契约关系,或者如果一系列的契约允许扩散,它又可以大到包容整个经济。”(陈郁,1996)因此,说“企业”取代“市场”是不十分确切的,而应说一种契约取代另一种契约形式。
张五常的这种看法实际上蕴含着一种契约可以比另一种契约更为节约交易费用的观点。这也为我们在研究国家(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时开拓了新的视角,即从契约的角度来看待政府和市场这两种制度的安排问题。当我们想到国家观时,更容易从契约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典型的国家观有两种,一种将国家视为有机体,国家是整个社会的心脏;另一种将国家看作机械体,国家是人民的信托机构,政府官员是受托人,信托机构和受托人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设立的。后一种观点表明个人是舞台的中心。(注:罗森(1992),第4-7页。)这一种观点实际上是社会契约论的表现。这也就表明这样的国家观与从契约的角度来研究国家问题显得更为自然。
契约安排理论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张五常认为,在价格理论领域中,经济学家传统上关心的是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忽略了契约安排及其对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的影响,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这种方法无法令人满意地解释现实世界。
三、新制度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不完全签约理论的兴起
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工具是交易,而交易是在契约的规定之下进行的。威廉姆森(1971)就对契约的不完全性作了分析。格罗斯曼和哈特在《所有权的成本和收益: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理论》(1986)(注:该文的中译文见陈郁编(1996),第270-314页。)一文中对不完全契约理论作了更为深入的分析。订立契约的成本构成交易费用的一部分。不完全契约理论是对完全契约理论的发展。
完全契约是指交易各方所订立的契约能对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都能作出相应的规定。而不完全契约不能穷尽所有事件。之所以契约是不完全的,是因为:“人们不可能事前预料到未来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或者即使预料到了,也不可能写出来;或者,即使写出来了,也由于法院无法证实和监督成本太高而无法执行。”(注:张维迎为费方域(1998)所作的序。)
格罗斯曼和哈特(1986)给企业作了定义,认为“企业由其所拥有的资产(如机器、存货)所组成。”他们提出了一种有成本的契约理论,该理论强调契约性权利可能有两种类型,即特定权利和剩余权利。“当在契约中列明所有对资产的特定权利代价高昂时,让一方当事人购入所有剩余权利为优。所有权就是购入的这些剩余权利。当一方当事人购入剩余权利时,另一方就丧失了这些权利,而且这必然会引起扭曲。”对作为供给者的被收购方的管理者而言,可能会对他们的行为造成扭曲,从而导致共同所有变得有害无益。“因此,当事人各方总是试图在契约中写明有关内容以在他们之间有效地配置剩余控制权”。(陈郁,1996)
格罗斯曼和哈特(1986)指出:当当事人一方把他希望得到的对另一方当事人的资产的某种权利详细界定的成本太高时,购入在契约中具体明确规定之外的全部权利可能是最佳的选择;所有权就是购入这些剩余控制权;纵向一体化是为了获得剩余控制权而购入某一供给者(或购买者)的资产。
他们所建立的模型强调了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所致的扭曲(这种扭曲妨碍了一方当事人通过事后获得的收益来补偿其事前投资),因此,一个企业的投资决策相对其他企业的投资决策特别重要时,一体化是最优的;当双方的投资决策都“相当”重要时,非一体化是可取的,契约的不完全性还会导致其他方面的扭曲。
他们还指出,如果由于存在交易费用或不对称信息而有碍事后重新进行谈判的话,那末剩余控制权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会影响事后剩余的规模及其分配。
哈特和穆尔在《产权与企业的性质》(1990)一文中,沿着不完全契约理论的道路继续行进,为研究交易何时应该在企业内部进行、何时应该通过市场进行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他们按照格罗斯曼和哈特(1986)的思路,依据企业财产受其所有者控制的情况对企业本质进行了识别。他们认为,一体化与非一体化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一体化时,可以有选择地解雇企业的工人(包括被收购方);而在非一体化时,只能“解雇”整个企业(即与整个企业中止往来)。他们利用这一思路来研究所有权的变化如何影响雇员以及业主——经理的激励。
用不完全契约理论来研究企业,是对早期有关企业的交易费用理论的重大发展。(注:钱颖一为费方域(1998)所作的序。)
四、新制度经济学对正统经济理论的挑战
交易费用经济学是对现代经济学的重要补充,摈弃了新古典经济学中“无磨擦”的假设,而专门讨论市场中“磨擦”——交易费用——对组织结构和行为的影响。(单伟建,1989)
正统的微观经济理论认为存在完全理性,这可以视为新制度经济学对传统理论的挑战。资产专用性概念的提出对正统理论的挑战表现在,对新古典交易而言,当事人的确定无关紧要,与此相反,对维持长期的有大量投资的交易——专用性资产的交易而言,当事人的确定至关重要。在新制度经济学那里,程序问题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一般的经济学家对此几乎没有什么兴趣。这也可以视为新制度经济学对正统理论的挑战。威廉姆森认为,程度效应远较正统经济学所承认的为细微和广泛,应在特定的契约关系研究组织的程度特征。
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对正统经济理论的挑战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拓宽了正统理论的研究范围。正统理论将企业视为黑箱,而交易费用经济学打开了这一黑箱,讨论了生产的制度结构问题。第二,新制度经济学比起正统理论的假设更为符合现实(注:这并不是说符合现实的假设就比不符合现实的假设更好,一个理论的预测能力才是判断理论优劣标准。交易费用经济学在更为现实的假设之上,对正统经济学原先涉及的问题作了更深入的研究,因此前者比后者更为可取。),使经济学对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讨论更为深入。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受到交易费用的影响,这是因为,交易费用导致制度结构的选择的不同,而不同的制度结构必将对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产生不同的影响。由于正统理论忽视了交易费用,不可能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就资源配置而言,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费用理论较旧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理论最大的不同在于,后者忽略了交易的成本。事实上,交易的成本是因为交易要耗费资源引起的,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影响。
而在新古典经济学那里,并没有交易费用的位置。“在那里,交易发生在空间的一个点上,并且是在瞬间完成的;参加交易的人都是具有完善理性、全知全能的人;他们之间的交易一拍即合,并且从不翻悔……新古典经济学的世界是一个零交易费用的世界。交易费用为零的假设确实给经济学的发展带来了不少便利,它使新古典经济学在形式化和数量化方面取得辉煌的进展,但同时也为之付出了代价——缺少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盛洪,1996a)“交易费用使新古典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结合了起来,它使人们可以用前者的成熟方法去实现后者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济学从一个较为虚幻的世界走向了现实的世界,从市场的狭窄领域向社会的一切领域进军。”(盛洪,1996a)
第三,新缺席经济学中对不完全契约的讨论,以及剩余控制权问题的提出,使得制度安排的研究能够更加深入。
篇10
[关键词]范式理论;经济学;范式转换
[中图分类号]F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1-0136-03
经济学家(特别是理论经济学家)对库恩的范式理论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他们运用“范式”理论来解释、评价重要经济理论的形成,以及它们在经济学史上的地位。正如L.约翰逊所说:“过去10年中,经济学家对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法模式已给予相当多的注意,以解释经济学的发展……还可以证明,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普遍方法,库恩的范式具有更大的潜在价值。”
1 经济学范式的构成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库恩以“范式”概念为基础对科学革命进行了系统论述。其所谓范式,就是一组共有的方法、标准、解释方式和理论,或者说是一种共有的知识体。“范式”是一门学科成为科学的必要条件和成熟标志,任何一门学科只有具有一定的范式,才能成为科学。库恩范式的含义不仅体现在哲学方面,而且也反映在社会学和构造功能方面,库恩认为,一套实际的科学习惯和科学传统对于有效的科学工作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团结一致、协同探索的纽带,而且是进一步研究和开拓的基础;不仅能赋予任何一门新学科以自己的特色,而且决定着它的未来和发展。
由于经济学所固有的特点,使得其范式与自然科学的范式不仅在研究对象上不同,而且在研究方法、检验标准、解释方式及理论构造等方面存在很大区别。经济学的范式一般是以基本行为假定为基础,以经济效率为中心,以分工、交易和合作为内容,以供求平衡分析、边际替代分析、成本收益分析和利益矛盾分析为方法而形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同的经济学理论有不同的理论范式,这些具体的理论范式虽然没有超出和脱离经济学的一般范式范围,但以上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容性质、地位作用、相互关系、侧重方面、联结方式均不相同,因而使得不同经济学理论体系也大相径庭。
2 经济学范式的转换
利用范式概念,库恩研究了科学革命,在他看来,所谓科学中的革命,就是这样的一种范式向另外一种范式的转换。
他认为,科学形式中出现的危机使新的范式的产生成为必然,从而导致了这种范式的转换,在一个公认的范式中,科学家们的活动被称为“常态科学(常规科学)”而科学发展一般具有以下的模式,前科学常态科学危机科学革命新常态科学。常态科学与前科学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范式。
一旦形成了被学术界所公认的范式,此后科学发展便进入了“常态科学时期”。此时,范式指导整个学科的研究活动,而当科学发展遇到危机时,通过新的范式发展来推动科学的发展。
在经济学的发展史上,经历了多次的重大的变化。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从重商主义、重农主义阶段到古典经济学的形成,是范式形成的过程。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1776年)所提及的斯密教条是西方经济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他的劳动价值论和以市场机制 “看不见的手”的学说,为经济学确立了公认的学科框架,此外他的企业理论学说突出了分工与专业化在既定资源下的配置与效率问题。李嘉图、西斯蒙第、萨伊、穆勒是斯密的追随者,并增添了资源稀缺性的条件。尔后杰文斯等人倡导的边际革命对斯密范式进行了增补。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所产生的凯恩斯主义则是对古典经济学重大的革新或突破,古典经济学的萨伊定律不能解释失业与过剩现象,而凯恩斯则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论”,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支撑。萨缪尔森等将以上理论综合通称为“新古典经济学”。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凯恩斯主义在西方世界运用30多年以来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麻烦,凯恩斯主义并不能解决经济“滞涨”现象,由此一系列新理论应运而生,如货币学派、新自由主义、新制度学派等。此外20世纪80年代西方还诞生了新凯恩斯主义,以复兴凯恩斯主义。而以罗森(Rosen)、贝克尔(Becker)、杨小凯、博兰(Borland)和黄有光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用超边际分析的方法复活古典经济学,通过这种分析方法,他们发展了新兴古典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