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产业发展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12 17:38: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镇产业发展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农业产业化概述
1.1农业产业化
所谓农业产业化,就是利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合同、入社、入股等模式,通过一定的科学技术以及管理技术,在传统农业中融入现代工业、商业、保险以及信息等内容,实现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种、养结合,慢慢形成一整个系统化的农业一体化经济共同体。农业产业化,可以围绕农业活动中的某个或者多个农业产品,根据该产品的供销状况,建立起一条龙的工、农、货、运等一体化农业模式。通过农业一体化,可以实现农业在产前、产中以及产后各个环节的协作,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经济运行体系,可以让传统农业实现更高层次上的价值,真正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农业经济中的产供销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并且统一到同一个经济模式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业规模经济的目标,促进了农村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农业产业化将成为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方向。
1.2实行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性
我国长期实行的,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曾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随着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需要进行变革,实行农业产业化,是对农村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的变革,农业产业化变革的深度以及影响力,对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实行农业产业化,我国农业从传统的生产部门逐渐向现代产业方向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型组织结构逐渐转变为新型产业组织结构,主要体现在多元主体自由联合这一层面上;此外,农业产业化还将传统农业技术结构发展为现代农业技术结构,也促进了农村社会面貌朝着现代化方向转变。
2.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农业产业化是当前乡镇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但是受到我国基本国情的影响以及我国农村的农业发展的现状。在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农村现有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不够成熟,一些乡镇地区的合作经济组织存在产权不清晰、管理混乱的状况,直接导致了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下农民家庭实际利益的损害。其次,一些乡镇地区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农民的思想观念以及农业技术相关知识,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对农业产业化这一未来农村经济发展趋势认识程度不足,不能完全接受,因而也无法对农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判断,直接导致地区农业发展水平滞后。此外,一些乡镇地区的农业服务体系相对落后,对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不够。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完善的服务体系进行支持,在市场化的经济条件下,没有完善的服务体系,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要的信息、技术、资源等条件无法有效的得到满足,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乡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最后,乡镇地区的土地经营规模比较小,信息比较闭塞,都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诊就是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一些乡镇地区用作农业生产的土地比较狭小,无法实现大面积、高效率的产业化经营。同时,乡镇地区的农业信息渠道不畅通,农业科技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作物灾害以及病虫信息等无法及时传播,都会给农业产业化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是灾难性的。
3.促进我国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针对我国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需要采取一定的对策,对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进行解决,促进我国乡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1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
乡镇地区农民思想观念的进步程度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农民的思想观念进步,对农业产业化这一未来发展趋势更加的理解和支持,更能够积极的投身到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中去。因此,需要在乡镇地区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促进弄明思想观念的转变,同时需要做好教育培训工作,促进乡镇地区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例如,在乡镇地区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农科专业协会、农村广播电视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等,通过各种形式的农业宣传教育活动,让农业产业化深入人心,逐渐在乡镇地区建立起完善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全方位的促进新型农村,新型农民的发展,促进乡镇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
3.2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建设和完善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的得力助手,巩固和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才能更好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首先需要对组织财产进行划分,将组织财产归全体社员所有,对财产利润进行分配,同时,也需要建立规范的组织管理制度,让经济合作组织的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促进经济合作组织工作的规范化,促进乡镇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3适度推进土地规模经营
乡镇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规模经营,在一些条件有限的乡镇地区,达不到很大的经营规模。可以有条件的,逐步的进行适度规模的土地产业化发展。根据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实际情况,发展一些乡镇企业,同时结合户籍制度、小城镇发展政策等,让农民真正意义上同土地脱钩,实现土地的集中化、产业化发展。此外,还可以对乡镇地区的耕地制度进行变革,采用耕地流转制度,从而促使一些拥有耕地却不用来进行农业发展的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实现乡镇耕地的有效利用,逐步实现小规模的产业化经营。
3.4推进乡镇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
农业信息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需要在乡镇地区不断推进农业信息市场建设。建立有效的农业信息系统平台,借助信息平台在乡镇地区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传播,对有效的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和加工,最终将农业信息转化为乡镇地区的农业收入。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可以改变乡镇地区农业信息闭塞的现状,为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科技信息,产品信息以及灾害病虫害信息等,使弄明能够真正依托市场,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在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实现规模生产,进而获取更大的农业经济效益。此外,信息化建设还能够让农产品在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获取更大的价值。同时,信息化建设还可以促进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促进广大农村地区农业信息的交流和学习,促进我国乡镇地区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4.结语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可以促进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针对我国乡镇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各地区需要开动脑筋,积极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发展新思路,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乡镇地区以及整个农村地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亮.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资本问题探析[J].理论动态,2013(25).
篇2
(讨论稿)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农业“十大产业”的要求,充分发挥我区特殊的气候、地理和区位优势,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培育特色产业,打造都市型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全区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扶持重点农业产业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扶持产业
结合实际,重点扶持蔬菜、马铃薯、畜牧业、经果林、红豆杉产业发展。
二、扶持对象
在全区范围内实施连片规模化生产(加工)的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承包大户和个体农户。
三、发展计划和目标
从2013年起至2015期间,重点农业产业发展计划如下:
(一)蔬菜产业:在抓好已有1.2万亩商品蔬菜基地的基础上,每年新增商品蔬菜基地2000亩。2015年我区蔬菜播种面积达到7万亩,其中商品蔬菜基地建设达2万亩,即xx镇6000亩,xx镇5500亩,xx镇5000亩,xx乡1000亩,xx乡1500亩,xx街道、xx街道及xx街道共1000亩。
(二)马铃薯产业:稳定现有的15万亩马铃薯播种面积,积极推广脱毒马铃薯种植,并逐步扩大马铃薯高产示范商品基地建设面积,每年实施10000亩马铃薯核心高产示范基地建设,2015年脱毒马铃薯推广种植达到90%,马铃薯产高示范商品基地建设面积达到4万亩。
(三)畜牧产业:以生猪和家禽养殖为主导产业,调整养殖结构,以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为重点,促进养殖规模化;以科技为支撑,促进养殖标准化;以加工为突破口,延长产业链,加快畜牧业发展,巩固现有规模养殖场,引导扶持每年新增1个万头标准化生猪养殖场,1—2个万羽标准化肉鸡或蛋鸡养殖场;建成肉猪加工厂和禽类加工厂各1个,全区规模化养殖的比重达60%。
(四)经果林产业:每年新增经果林种植20000亩,其中核桃种植15000亩,葡萄种植3000亩,其它水果2000亩。
(五)红豆杉产业:每年新增红豆杉种植5000亩,建设红豆杉产业示范园2000亩。
通过2013至2015年的发展,养殖业方面:全区万头标准化生猪养殖场达10个,万羽标准化肉(蛋)鸡养殖场达20个,年出栏生猪30万头,年出栏家禽300万羽,年产蛋5000吨,畜牧业产值达8亿元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5%以上。种植业方面:全区蔬菜种植10万亩,其中商品蔬菜基地(常年)达3万亩;马铃薯高产示范基地2万亩; 建成经果林基地10万亩,其中核桃基地8万亩;葡萄基地1万亩,其它水果基地1万亩,建成红豆杉基地3万亩。全区农业产业发展达到“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经济效益高、农民增收快”的目标。
四、保障措施
(一)资金保障
1、从2013年起,区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用以扶持重点农业产业化发展,并建立逐年递增机制,并将上级投入的产业发展资金、区级支农资金及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相结合,统筹支配,补助标准如下:
(1)蔬菜产业:新建30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商品蔬菜基地(常年),对基地内所必须的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全额补贴;新建10栋以上连片标准钢架大棚,每栋补助3000元;新增50亩以上连片商品蔬菜基地种植(常年),实行连续三年补贴,每亩每年补助300元;对原有100亩以上成规模的蔬菜基地给予每年每亩200元补助;流转土地100亩以上种植蔬菜(常年),每亩每年补助土地流转费100元。
(2)马铃薯产业:每年新增4000亩马铃薯核心高产示范基地,并对每年实施的马铃薯核心高产示范基地,每亩每年补助100元。
(3)畜牧产业:新建成年出栏1000—1999头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小区),每个补助投资15万元;年出栏2000—2999头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小区),每个补助投资20万元;年出栏3000—4999头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小区),每个补助投资30万元;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小区),每个补助50万元;对新建成规模达到年出栏商品肉鸡5—10万只或年产蛋300—600吨的肉(蛋)鸡养殖场,每个补助10万元;对年出栏商品肉鸡10万只或年产蛋600吨以上的新建肉(蛋)鸡养殖场,每个补助20万元。年出栏300头以上肥猪的养殖场,按实际出栏量每头补助50元;肉禽常年存栏3000只以上,年出栏10000只以上,按实际出栏量每只补助0.5元;蛋禽常年存栏2000羽以上,按实际产蛋量每吨补助100元;牛常年存栏100头以上,年出栏100头以上,按实际出栏量每头补助80元;羊常年存栏100只以上,出栏100只以上,按实际出栏量每只补助50元;提高村级防疫员补助,每人每月报酬提为500元,由区、乡(镇)财政各承担50%,由乡(镇)管理发放;对引进的良种畜禽进行补贴,对新引进纯种公猪每头补助800元,纯种母猪每头补助500元,二元母猪每头补助300元;扶持畜禽加工厂建设,按照招商引资优惠条件,引入企业投资建设,帮助企业做好项目前期、中期、后期的跟踪服务,带动全区畜牧业的发展。
(4)经果林产业:连片种植500亩以上的,核桃每亩补助300元,补助分三年拨付,第一年拨付200元,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别拨付50元;葡萄每亩补助1800元,补助分三年拨付,第一年拨付1000元,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别拨付400元;其它水果每亩补助400元,补助分三年拨付,第一年拨付200元,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别拨付100元。
(5)红豆杉产业:中心城区可视范围内退耕山头,由政府统一支付土地流转金,无偿提供给企业种植,种植成本及管护工作由企业负担,种植受益归企业所有。中心城区以外连片种植5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2000元,补助分三年拨付,第一年拨付1000元,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别拨付500元。
2、凡当年评定为国家级、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分别奖励20万元、10万元、5万元;建设交易规模在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并达到国家、省、市、区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标准经验收合格的,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10万元、5万元奖励;当年获得国家、省、市表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分别给予10万元、8万元、5万元奖励;当年获得省级以上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绿色产品、产地认证,名牌商标、专利的企业(业主),给予申报费用50%资金补助。
3、鼓励金融单位积极向扶持对象投放贷款,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对于扶持对象为发展产业而申请的金融贷款,可给予部分财政贴息。
4、本补助标准为基本标准,随着财政增收和产业发展需要,结合上级项目资金投入情况,可适当调增补助标准。上级有专项资金补助的产业,参照本意见执行。对科技含量高,单位面积效益好的在本标准外可另行给予奖励性补助。
5、区财政每年按照发展计划划拨扶持资金,若当年产业建设规模超出发展计划,超出部分所需扶持资金滚动到下一年兑现。
(二)税收优惠
1、龙头企业养殖和农林牧产品初级加工的,经税务部门核定,免征企业所得税。
2、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农林产品初加工的所得,按国家和省政府有关规定暂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上述受风、水、火、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影响的种、养、加企业,经税务机关批准,可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一年。对农技推广、农业科研所的技术服务或劳务服务所得的收入,暂免征所得税。
3、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农业企业销售企业自产的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农业企业生产、销售的种子、种苗免征增值税。
4、对农业企业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税。
(三)优化环境
1、对在区内投资兴办种植、养殖项目设施用地的,由国土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兴办农产品加工项目的企业,区有关部门要积极帮助申请国家、省、市的有关优惠政策。
2、相关部门要积极帮助农业产业化企业,申报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绿色产品产地认证和省级以上名牌认证和商标、专利。
3、鼓励农业产业化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凡需在区外进行参展、产品认证、媒体宣传及产品促销等活动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区有关部门套大力做好指导服务工作,并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
4、鼓励农业产业化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开发科研项目,经信、科技等部门要积极帮助申报科技技改资金。
5、确保农业产业化企业用电用水,对农业产业化企业扩大生产需电力扩容和用水的,水利、电力部门要优先安排。
6、各乡镇、街道和区直有关部门要抓好农业产业化企业与农户的减负工作,并积极帮助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发展订单农业,对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成效突出的企业,区委区政府将予以表彰。
(四)技术保障
1、区委区政府每年将适时采取“走出去学习、引进来培训、区内交流讨论”等各种措施加强对技术业务人员、扶持对象和其他有关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业务水平。
2、区农业、林业、扶贫等有关主管部门要派出技术人员在种植养殖管理的关键时期赶赴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
3、积极鼓励基地业主向外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对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博士以上学历并签订技术服务协议的,政府可给予部分补助。区委区政府对于技术服务质量好 、效益明显的技术人员将给予适当奖励。
4、有关部门在安排农业适用技术培训时,要优先向从事重点农业产业的群众倾斜,尽快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五)组织领导
1、成立领导小组。区成立农业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5个产业发展工作组,各工作组由一名副县级以上的领导任联系领导、一名副科级以上干部为组长、抽调相关业务人员为成员。各工作组负责在产业规划和本意见的框架内,制定具体的年度产业发展方案,经区政府研究后组织实施。各乡镇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对本乡镇农业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工作,并因地制宜细化工作措施,广泛发动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掀起全区重点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推进全区农业迈上新台阶。
2、强化齐抓共管。农业、林业、扶贫、水利、交通、电力等部门要针对基地布局,优化配套建设水、电、路、沼气池、兽医室等基础设施,加快夯实全区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林业、水利、扶贫、发改、财政部门要抓住机会,积极争取上级农业产业发展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增强发展力量;税务部门要认真落实好税收优惠政策,刺激产业发展;工商、质监部门要积极帮助、指导、支持业主开发名特优农产品,提升***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经贸、煤炭部门要出台以工哺农措施,发动企业采取自行投入发展和出资支持发展等方式积极参与所在乡镇、街道、社区的农业产业发展,既促进和谐矿区建设,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其他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要事司其职、通力合作,合力推进全区农业产业的大发展、大跨越。
五、有关政策
(一)基地建设必须按照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经区政府组织验收合格后再拨付相关补助。
(二)年度产业发展区域由区农业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有关业主要按照领导小组规划的区域布局产业。
(三)鼓励企业、专业合作社或大户采取合法流转农民土地等各种方式发展规模化生产,引导农民以“股东”、“工人”或者管理者的身份参与生产和管理,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篇3
关键词:脐橙产业;现状;问题;对策;枫林镇
1脐橙产业发展现状
枫林镇地处永嘉县北部山区,自然环境优美,大气、水源、土壤完全符合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发展标准。全镇有山场867hm2,其中坡度小于25°的低矮山地近600hm2。土质以壤土为主,土质疏松、肥沃。作为传统的脐橙种植区域,农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种植技术。为了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脐橙种植优势,枫林镇党委、政府把以脐橙为主的果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有了初步规模,2008年全镇脐橙种植面积1 218hm2,占全县种植面积的20%,产量达5 011t,枫林镇已成为永嘉县最大的优质脐橙生产基地。
2脐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品种单一,供应期短
目前枫林脐橙主要品种是清家、华脐、白柳,其中华脐占主导地位。这些脐橙基本上是中熟品种,供应期2~3个月,上市时间集中,不利于产品效益的提高。
2.2采后商品化处理率低
枫林脐橙采后绝大多数是经过人工粗略地分级、挑选,采用普通纸箱或是薄膜、网袋等粗包装,基本上以初级产品进入市场,深加工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2.3品牌“诸侯混战”,宣传力度不够
在品牌方面,各乡镇纷纷打造自己的品牌,牌子多而杂。枫林镇自2002年就提出了用5年的时间将脐橙统一到“枫林脐橙”品牌上来,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品牌多而乱,阻碍了枫林脐橙知名度的扩大。
2.4技术支持缺乏生力军
目前大部分农户的技术支持是依靠技术员、不系统的宣传资料和针对性不太强的培训,出现问题不能够及时找到解决办法。
2.5无公害高效栽培推广成效不大
邻县发达乡镇已普遍采用无病毒苗木进行脐橙生产,而目前枫林镇脐橙无病毒良种苗木生产能力几乎为零。苗木繁育体系的各个环节没有形成有机整体,乱调乱运苗木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地方甚至把带有检疫性病害(溃疡病、黄龙病)的苗木引入产区,严重制约了脐橙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6资金短缺,发展缓慢
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农业小额贷款政策,但在脐橙种植初期,投资相对较大又没有收入,况且近几年化肥、农药价格迅速上扬,这无疑增加了果农的生产成本。因此,导致一些果农只栽不管、任其生长。
3脐橙产业发展对策
3.1优化品种结构
针对枫林脐橙品种单一、供应期短的特点,镇政府严格按照县里提出的 “三带两极一目标”发展战略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要求,以“农业富镇”的镇域经济发展思路,通过充分调查、认真研究,对脐橙进行合理规划,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优势品种,实现优势品种区域化。
3.2加强脐橙采后处理技术
结合当地实际,集中科研力量,研究脐橙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脐橙气调贮藏技术,改进橙汁、酱等加工工艺,完善脐橙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规范和脐橙加工品标准体系。实现果实分级、包装、运输、贮存以及果品加工一体化,通过产后处理提高果品的商品性。
3.3抓品牌建设
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制定名牌产品培育发展计划,引导果农树立质量和品牌意识,强化脐橙采后的商品化处理,全力打造枫林无公害脐橙观光园。同时,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努力提高枫林脐橙的知名度,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4加大财政投资力度
以“十一五”规划中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为方向,按照“统一规划、规模发展、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使用”的原则,集中县、镇内外财政力量,整治和加强果园基础设施,营造有效保持水土的绿化屏障,增强抗御旱、涝、风、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形成区域自然环境保障体系。
3.5加强脐橙栽培、绿色脐橙技术研究
与相关高校、科研单位合作,进行脐橙育种育苗、需水需肥规律等基础研究和测土配方施肥、控制枝量、疏花疏果、防晒措施、分期采收、病虫草害综合治理等栽培技术的研究。探索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脐橙质量标准,实现果品生产技术规范化,对果品质量进行全程控制。进行绿色a级、aa级脐橙生产关键技术和脐橙农药残留、有害元素含量快速检测技术及无损检测技术研究,结合当地实际,为绿色脐橙生产构建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技术体系。
篇4
一、加快魔芋产业化开发的重要意义
魔芋产业是区区域优势产业之一,魔芋产业化开发是一项技术性强、产业链长、附加值较高的富民工程,加快魔芋产业化开发必须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稳步发展的原则,实现低投入、低风险、高产出,农民增产增效目的,通过这一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高芋农的种植水平,扩大种植规模,推动魔芋加工企业科技创新,积极开发新产品,促进魔芋加工企业升级增效,通过大力发展魔芋产业努力提高山区农民的收入,尽快脱贫致富。
二、项目总体目标
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适宜区域农户广泛参与、基地规范化种植、合作社技术服务、企业规范化经营的魔芋产业化发展格局。到2013年全区建成10万亩优质魔芋生产基地,年产鲜芋15万吨,实现产值4.8亿元,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千元以上。加工企业实现年产魔芋精微粉8000吨,魔芋富硒健康系列食品20000吨,魔芋刺五加胶囊5亿粒,年产值达9.6亿元。
三、项目实施具体任务
1、抓好基地建设,扩大种植面积。在海拔700米以上的中高山区建设魔芋种植基地,重点在双龙镇、早阳乡、中原镇、前进乡、共进乡、洪山镇、牛蹄乡等38乡镇,选择适宜种植地块,应用优良品种、实施魔芋套种玉米、垄作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适时收挖等生产技术,建立标准化魔芋基地10万亩,其中种芋基地3万亩,商品芋基地7万亩。
2、完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组建专业合作社,开展技术培训。建立健全魔芋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区上完善魔芋技术推广中心,产区乡镇组建魔芋技术推广站,重点村组下派魔芋技术科技特派员。在重点基地乡镇组建魔芋专业合作社,开展产前、产中和产后技术服务,提高效益。开展技术培训,组建由魔芋技术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科技特派员服务队,深入生产一线现场指导,举办技术培训班、开展技术讲座和培训、播放技术录像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芋农的技术水平。
3、加强技术研究,做好科技示范推广。通过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筛选出优质高产抗病魔芋新品种;开展魔芋组织培养,快速繁育优质种芋。开展魔芋需肥规律、施肥技术等研究,开发应用魔芋专用肥,确保肥料的搭配及用量合理;示范推广已获国家发明专利的魔芋防病营养药袋;通过开展生物农药引进筛选和生产应用,使收获魔芋球茎无残留;通过残留检测,生产出绿色产品;研究开发出提高魔芋球茎葡甘聚糖含量的方法和技术。通过绿色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提高魔芋品种,增强市场竞争力。
4、加快产品开发,提高产业附加值。以龙头企业科技研发队伍为主体,依托安徽大学、西南大学、西北农林大学、师大的研发技术队伍,积极开展新产品研发,不断开发魔芋食品、魔芋葡干聚糖、魔芋精粉、魔芋亲水胶、魔芋胶囊等系列新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魔芋产业附加值。
5、建立完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从2010年起,采取项目扶持、企业参与等措施,支持合作社加大魔芋基地建设工作力度,由企业或合作社组织与种植户签订收购最低保护价合同,确保企业原料来源,最大程度地降低生产经营风险,实现企业与种植户互利共赢。
四、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本项目从2010年4月1日开始至2013年3月31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项目起步阶段(2010年4月1日——2011年3月31日),主要任务是:成立组织,制订实施方案,建立技术服务体系,培训技术骨干,建立示范点。成立组织机构并制订实施方案,组建科技特派员服务队24个,确定魔芋产业科技特派员50人,在早阳、中原、洪山三个乡镇建立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新建种芋基地1000亩,商品芋基地11720亩,全区魔芋种植面积达到65720亩,年产鲜芋10万吨,加工企业产魔芋精微粉4000吨,魔芋系列食品10000吨。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11年4月1日——2012年3月31日),主要任务是:新建种芋基地2000亩,建商品芋基地14122亩,全区魔芋种植面积达到81842亩,年产鲜芋12万吨,培训农民2万人。魔芋加工企业年产魔芋精微粉5000吨,魔芋健康系列食品15000吨,魔力胶囊3.5亿粒。
第三阶段:加快发展,巩固完善阶段(2012年4月1日——2013年3月31日),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加快发展,新建种芋基地2000亩,建商品芋基地16158亩,全区魔芋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年产鲜芋15万吨,培训农民1万人。魔芋加工企业年产魔芋普甘聚糖8000吨,魔芋富硒健康系列食品20000吨,魔芋刺五加胶囊5亿粒。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处理达到规定标准。项目区内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
五、强化措施,加强领导,形成产业开发合力
篇5
枫林镇地处永嘉县北部山区,自然环境优美,大气、水源、土壤完全符合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发展标准。全镇有山场867hm2,其中坡度小于25°的低矮山地近600hm2。土质以壤土为主,土质疏松、肥沃。作为传统的脐橙种植区域,农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种植技术。
为了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脐橙种植优势,枫林镇党委、政府把以脐橙为主的果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有了初步规模,2008年全镇脐橙种植面积1218hm2,占全县种植面积的20%,产量达5011t,枫林镇已成为永嘉县最大的优质脐橙生产基地。
2脐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品种单一,供应期短
目前枫林脐橙主要品种是清家、华脐、白柳,其中华脐占主导地位。这些脐橙基本上是中熟品种,供应期2~3个月,上市时间集中,不利于产品效益的提高。
2.2采后商品化处理率低
枫林脐橙采后绝大多数是经过人工粗略地分级、挑选,采用普通纸箱或是薄膜、网袋等粗包装,基本上以初级产品进入市场,深加工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2.3品牌“诸侯混战”,宣传力度不够
在品牌方面,各乡镇纷纷打造自己的品牌,牌子多而杂。枫林镇自2002年就提出了用5年的时间将脐橙统一到“枫林脐橙”品牌上来,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品牌多而乱,阻碍了枫林脐橙知名度的扩大。
2.4技术支持缺乏生力军
目前大部分农户的技术支持是依靠技术员、不系统的宣传资料和针对性不太强的培训,出现问题不能够及时找到解决办法。
2.5无公害高效栽培推广成效不大
邻县发达乡镇已普遍采用无病毒苗木进行脐橙生产,而目前枫林镇脐橙无病毒良种苗木生产能力几乎为零。苗木繁育体系的各个环节没有形成有机整体,乱调乱运苗木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地方甚至把带有检疫性病害(溃疡病、黄龙病)的苗木引入产区,严重制约了脐橙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6资金短缺,发展缓慢
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农业小额贷款政策,但在脐橙种植初期,投资相对较大又没有收入,况且近几年化肥、农药价格迅速上扬,这无疑增加了果农的生产成本。因此,导致一些果农只栽不管、任其生长。
3脐橙产业发展对策
3.1优化品种结构
针对枫林脐橙品种单一、供应期短的特点,镇政府严格按照县里提出的“三带两极一目标”发展战略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要求,以“农业富镇”的镇域经济发展思路,通过充分调查、认真研究,对脐橙进行合理规划,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优势品种,实现优势品种区域化。
3.2加强脐橙采后处理技术
结合当地实际,集中科研力量,研究脐橙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脐橙气调贮藏技术,改进橙汁、酱等加工工艺,完善脐橙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规范和脐橙加工品标准体系。实现果实分级、包装、运输、贮存以及果品加工一体化,通过产后处理提高果品的商品性。
3.3抓品牌建设
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制定名牌产品培育发展计划,引导果农树立质量和品牌意识,强化脐橙采后的商品化处理,全力打造枫林无公害脐橙观光园。同时,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努力提高枫林脐橙的知名度,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4加大财政投资力度
以“十一五”规划中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为方向,按照“统一规划、规模发展、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使用”的原则,集中县、镇内外财政力量,整治和加强果园基础设施,营造有效保持水土的绿化屏障,增强抗御旱、涝、风、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形成区域自然环境保障体系。
3.5加强脐橙栽培、绿色脐橙技术研究
与相关高校、科研单位合作,进行脐橙育种育苗、需水需肥规律等基础研究和测土配方施肥、控制枝量、疏花疏果、防晒措施、分期采收、病虫草害综合治理等栽培技术的研究。探索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脐橙质量标准,实现果品生产技术规范化,对果品质量进行全程控制。进行绿色A级、AA级脐橙生产关键技术和脐橙农药残留、有害元素含量快速检测技术及无损检测技术研究,结合当地实际,为绿色脐橙生产构建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技术体系。
篇6
一、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1.生猪产业的发展规模、区域分布及在我县富民强县、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工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1)发展规模。近年来,由于猪价及畜产品价格持续高价运行,在国家能繁母猪补贴与保险、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等惠农政策的扶持下,极大地调动了养猪户的生产积极性,生猪生产得到了空前、快速发展。据统计,2010年全县生猪饲养量144.26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5.5万头,出栏86.26万头,全县生猪养殖总产值达14.5亿元。至今年三季度止,全县生猪饲养量152.8万头,能繁母猪存栏5.98万头,出栏84.2万头,现已成功跨入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行列。
(2)区域分布。我县农民历来就有传统养猪习惯,生猪产业分布在全县各地,随着规模化、适度化、标准化养殖步伐的不断加快,其区位优势明显,资源丰富、交通方便、养殖习惯较好的梅城、乐安、仙溪、大福、长塘、羊角、江南、田庄、东坪等乡镇产量较大,占全县总产量的70%以上,生猪产能相对集中。
(3)在富民强县、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工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县生猪产业总量大,2010年仅出栏生猪产值达14.5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3,养殖业总产值的1/2,是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生猪产业的发展带动了饲料、兽药、建材、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产增收。据调查统计,我县年需生猪饲料35万吨以上,加上兽药、疫苗等治疗保健品费用,带动饲料兽药业产值8亿元以上;全县每年新增规模养殖户100户以上,新建栏舍15万平方米以上,需要大量建筑材料,带动了水泥、红砖、钢材等第二产业的发展。
2.生猪产业的良种繁育、养殖产业化现状
(1)良种繁育现状。目前,全县有能繁母猪5.98万头,其中良种母猪4.2万头,良种公猪685头,母猪良种比率70%左右,各乡镇和部分中心村均建立了生猪人工授精服务站点,能基本满足全县能繁母猪繁殖需要。
(2)生猪产业化现状。近年来,部分非农资金投入生猪养殖产业,新建猪场陆续投产,规模养殖户增加,生猪产业化发展速度加快。据摸底调查,今年新增生猪养殖小区5个,新增较大规模养殖场(户)15户,目前全县共有生猪养殖小区38个,规模养猪场(户)1397户,年出栏生猪46.5万头,规模化养猪占全县生猪总量的46.8%。
3.支撑生猪产业化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现状
我县非常重视生猪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探索养殖新技术、新产品在生猪生产上的应用。近年来,推广了“生猪热应激综合防控技术”,解决了夏季高温引起的生猪热应激问题;2009年进行了“零排放”生态养殖技术推广试点,现已在我县兴农猪场、芙蓉农牧公司、顺发种养公司等规模场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去年开始实行专人包场指导彭美华生猪养殖场、付作华黑猪养殖场等6个规模猪场完成了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全面提升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水平。下阶段目标是加大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力度,扩大推广面。
4.生猪产业的疫病防控、饲料供应、信息化管理和科技培训与推广等服务体系状况
(1)生猪疫病防控到位。我县生猪疫病防控体系健全,措施得力,全县尚未发生重大疫病流行。一是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县人民政府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指挥部具体指导并监督全县重大疫病的防控、扑杀、封锁等工作;二是组建了专职防疫队伍。2006年,我县选聘了88名专职动物防疫员,组建了乡镇动物防疫监督管理站,在此基础上,在春秋两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中每年聘请了200余名村级专职动物防疫员,充实了防疫队伍。三是筹备了充足的防疫物质。县动物防疫监督管理站每年采购生猪的各类疫菌苗达300万头份,消毒药品5吨,消毒器械400台(套);四是采取了有力的防疫措施。县局每年召开动物防疫专门会议4次以上,部署安排春防、秋防工作。每年年初与各乡镇政府和动防站签订防疫责任状,将动物防疫工作落实情况纳入乡镇站目标考核管理,作为评优晋级的先决条件。同时,县动物防疫监督管理站每年组织6次以上的防疫督查,明查暗访,确保猪瘟、蓝耳病、口蹄疫等疫病免疫密度达100%。
(2)饲料供应来源广泛。供应我县生猪产业的商品饲料主要包括全价配合料、浓缩精料和核心预混料,其中后2种饲料需要养殖户添加玉米、豆粕等原料。商品饲料主要有厂家直接供货(主要是大型猪场)和经经销商供货两种途径,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以养殖户到原料中转站采购为主,部分养殖户直接到我县产粮区收购,来源渠道广,品质较好。据调查,我县有饲料兽药经营户120多家,主要饲料品牌40多个,饲料年消耗量达48万吨。
(3)信息管理逐年加强。为了掌握全县生猪生产动态,引导生猪生产健康发展,加强了与乡镇站及养殖户信息交流,建立了生猪信息库。一是生猪生产实行月报制,按月上报各地生猪生产情况,分析发展动态。二是建立生猪生产监测台帐,按季上报规模场户的存、出栏情况,分析养殖大户的发展趋势。三是建立生猪养殖档案,规模场(户)实行饲料、免疫、治疗用药登记,跟踪生猪死淘、出栏、转群等异动情况,完善生猪产品的质量监测追溯系统。四是开展生猪生产调查。县局每年组织2次以上的摸底调查,详细了解全县生猪情况及生产走势。2007年以来,共收集各类信息表格4.5万多张,整理数据十万余个,撰写分析报告50个,为制定生产发展计划,指导生产提供了基础。
(4)科技培训与推广形式多样。在科技培训和推广方面,我县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普及科学养猪技术。一是利用县局多功能会议室培训乡(镇)、村两级专业技术骨干和养殖大户,提高基层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二是利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平台,开展养殖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养猪技术。三是利用劳动技能转移培训平台,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养殖技能。四是利用县直部门扶贫工作平台、“阳光工程”培训,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提高农民养猪技术。五是发挥专业人员技术优势,开展技术帮扶活动。近年来,我局共组织或协助组织部、县委党校、科技局、扶贫局、人事局、移民局、县残联等部门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和送科技下乡活动1000多场次,参加培训学员6500人,累计3.6万多人次,发放培训教材5000套,科技图书3500本,课场笔记本等学习用品2400多份,印发技术要点2.5万多张。
5.生猪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污染及污染治理、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1)环境污染现状。生猪规模化生产,粪污集中排放,给猪场周围环境造成较大的危害。我县目前规模养殖户共存栏猪35.8万头,其中一半以上未经处理向周围环境直接排放,按平均每头猪年排放粪尿2.5吨计算,规模猪场每年直接排放的粪在45万吨左右,排泄物中的氨气、硫化氢、磷及微量元素污染周边空气、水和土壤。
(2)污染治理措施。目前我县减少规模猪场粪尿污染的措施主要在如下四方面:一是集中收粪,发酵后用于农业施肥;二是通过沉淀发酵池,处理后上清液排放;三是沼气池发酵,实现沼肥利用;四是试行发酵床生态养殖,实现粪尿“零排放”。据调查统计,我县60%左右的规模养殖户采用上述措施处理猪场的粪污排出物。
(3)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目前我县生猪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较慢,除部分猪粪发酵用作肥料外,用于生产沼气的比例相对较小,生猪产业其他副产品综合利用尚处于探索创新阶段,产业链延伸须找准突破口,实现新的循环经济增涨点。
二、生猪产业发展的重点
1.生猪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1)基本思路。生猪产业一直是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发展生猪生产的基本思路是以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为重点,发展适度规模养殖,走有安化特色的生猪产业发展道路。
(2)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县生猪年出栏达195万头,出栏率达150%,区域布局合理,生产规范,形成3个生猪生产优势区,生猪产量占全县的75%,外销生猪120万头;良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完善;猪肉品质明显改善,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基本完善,生猪无公害生产基地达100%,全部实现无公害化生产。
2.生猪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点企业
(1)关键环节。一是疫病控制环节。严防高致病性蓝耳病、口蹄疫等传染病在我县的发生和流行。二是技术普及环节。要建立生猪产业发展的技术推广基金,加强培训推广力度,提高生猪产业的技术水平。三是质量监控环节。加强质量监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四是产品加工流通环节。扩大产品加工比重,搞活生猪流通,以销定量,认市定产。
(2)重点企业。我县生猪产业发展必须依靠的重点企业:一是急需引进一家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生猪产品的附加值;二是支持安化县辉华牧业有限公司、安化县农丰生猪专业合作社、安化县芙蓉牧业开发有限公司等生猪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养殖户扩大发展;三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家饲料加工企业,满足生猪产业发展的饲料需求。
3.围绕生猪产业化发展需求解决的关键技术和需要搭建的技术创新平台
(1)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要按照“科技求发展,品牌求效益”的整体思路,在重大疫病防控技术,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绿色饲料开发技术,粪污综合处理及利用技术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2)需要搭建的技术创新平台。生猪产业化发展需要搭建的技术创新平台是建立县级生猪生态养殖技术中心,为全县生猪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重点加强生猪重大疫病的监测,研究防控机制,开发低氮、低磷、无抗绿色饲料,探索粪污综合处理及利用技术。
4.生猪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和基地建设方案
建设洢水流域、泥溪河流域、资水流域3个生猪生产优势区,重点布局在清塘、乐安、梅城、仙溪、大福、长塘、羊角、江南、田庄、东坪等11个乡镇。
基地建设方案:重点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50个,新建栏舍27.6万m2,沼气池1.83万m3,污水净化池3.66万m3,标准排污沟16.65万米,配套建设消毒池、消毒间和消毒设施等,项目总投资14194万元,其中自筹7000万元,招商引资5194万元,申请国家投资2000万元,建成后可年出栏生猪100万头,新增效益4500多万元。
三、生猪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生猪产业发展中的产学研结合创新机制
一是加强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联合攻克生猪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二是引导农业院校毕业生投身生猪事业,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三是建立县级生猪生态养殖技术中心,配备经费,加强生猪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的攻关与推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2.生猪产业发展的新型养殖模式
生猪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新型养殖模式有三种。一是依靠生猪专业合作社(协会)模式,社员内部开展合作互助,共同发展;二是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充分发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向农户供种、供料、供服务,回收产品,统一销售,延长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三是依靠养殖小区发展。在地理位置好,养殖集中地区发展为生猪养殖小区,完善小区内服务体系,鼓励小区农户发展规模养殖,扶持发展生猪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3.生猪产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积极引导和培养社会服务中介,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完善县乡两级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组建队伍,配备经费和交通工具,增强服务能力。二是发展社会服务中介,引导生猪养殖户以当地龙头大户为首,成立生猪专业合作社或协会,为会员提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的服务。三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依靠企业提供资金、饲料和技术,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4.生猪产业发展中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生猪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必须立足当地实际,整合循环链各主体间的共生互惠优势,科学合理发展。在中低山区,以发展“猪—沼—果(林、草)”的生态养殖模式为主;在中小水库周边,以发展“猪—沼—鱼”的生态养殖模式为主;在养殖小区和居民相对集中的区域,以发展发酵床“零排放”生态养殖模式为主。
篇7
在正式开会之前,先强调两条纪律:第一,所有参会人员一律将手机关掉;第二,大会期间,参加会议人员不得擅自离开会场,保持会场秩序。两办督察室将对各乡镇、各部门到会情况及会场纪律进行督察。
现在公布,全县农村工作会议开始开会。
这次全县农村工作会议是春节后召开的第一个大型的、重要的经济工作会议。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县五个班子主要领导、县委常委、政府所有副县长、人大、政协分管农村工作领导、包农村工作的正副片长、县直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农口部门副科级以上干部,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主管农业领导、乡镇农业、畜牧、林业、农机、农经、多种经营、劳动保障、信用社、妇联等相关站所负责同志、各村党支部书记、产业大户代表及大会表彰的先进个人等近1200人。
整个会议安排半天时间,共五项议程。首先听取县委书记同志代表县委、县政府作工作报告,之后公对年全县农村经济综合考评情况进行通报,会议第三项议程是宣读表彰决定,第四项进行大会表彰,最后进行会议总结。
这次会议将深入贯彻中心、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总结我县年工作成绩,查找问题,分析形势,明确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全面部署今年农村各项工作任务。这次大会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希望与会同志认真听取、认真记录、认真思考、认真领会会议精神实质,以便更好地进行贯彻和落实。
下面进行大会第一项:请县委书记同志作题为《抓住机遇,把握重点,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题报告。
主持词(二)
书记的讲话非常重要。报告充分肯定了过去一年全县农业及农村经济工作取得的成绩,客观分析了当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机遇,全面部署了今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任务和目标。这是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结合我县实际确定的重大举措,既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又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希望大家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吃透精神,抓好落实。
下面进行大会第二项议程,由副县长同志公布《关于2004年全县农村经济综合考评情况的通报》。
主持词(三)
下面进行大会第三项议程,请县委副书记同志宣读《关于表彰2年度农村经济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决定》。
主持词(四)
下面进行颁奖仪式。
(1)首先为农村经济工作先进乡镇颁奖。
请镇的领导上台领取奖牌和奖金。
(2)下面为粮食生产先进乡镇颁奖。
请乡的领导上台领奖。
(3)下面为畜牧业生产先进乡镇颁奖
请十镇的领导上台领奖。
(4)下面为园艺特产业发展先进乡镇颁奖
请大镇的领导上台领奖。
(5)下面为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先进乡镇颁奖
请石镇的领导上台领奖。
(6)下面为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先进单位颁奖
请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精神文明办公室、县总工会、县妇女联合会、农民成人高等专科学校、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县农业机械化学校、县职业高中的领导上台领奖。
(7)下面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先进乡镇颁奖
请镇的领导上台领奖。
(8)下面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工作先进乡镇颁奖
请镇的领导上台领奖。
(9)下面颁发“农民增收年活动”贡献奖
请县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水利局、县气象局、县畜牧局、县园艺特产局、县农机局、县民营经济发展局、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的领导上台领取奖牌和奖金。
(10)下面为支农先进单位颁奖
请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财政局、县发展计划与经济贸易局、县民政局、县办公室、县广播电视治理局、中国人民银行梨树支行、县农村信用联社、县农电局、县交通局的领导上台领取奖牌和奖金。
(11)下面为“牵手致富工程”活动先进单位颁奖
请县物价局、县审计局、县扶困办公室、县国土资源局、县国税局、县建设局、县人事局、县农村集体资产治理局、中国移动公司梨树分公司、县地税局的领导上台领奖。
(12)下面为农民致富带头人颁奖
上台领取奖牌和奖金。
(13)下面为农民致富标兵颁奖
请:上台领取证书。
(14)下面为农民致富女状元颁奖
主持词(五)
篇8
一、实施背景与意义
镇级经济既是县级经济的基础和县域财政的主要来源,又是带动农村工业化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关键环节,在我县经济布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影响着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强县之基在于强镇。*年省科技厅开展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工作以来,我县已有2个镇被列入省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有2个镇被列入市级技术创新专业镇。实践证明,这是实现我县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将为全县提升中小企业和区域特色产业竞争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
我县推进专业镇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特色产业竞争力,通过引导、培育一批具有产业特色的专业镇,促进镇域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强县目标。
我县推进专业镇建设的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前争取创建15个专业镇(其中:省级专业镇7个),专业镇数占全县乡镇总数的70%。通过科学规划,重点扶持,将专业镇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提高专业镇的整体科技应用水平,科技成果转化率显著提高;通过技术创新,使专业镇的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县的平均发展速度;努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创建一批名优品牌。
三、工作任务和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机构。县、镇两级都要成立专业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经常研究和切实解决在创建专业镇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县专业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成伟明县长任组长、邓卓文副县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县发展计划局、经贸局、科技局、财政局、建设局、农业局、扶贫办、乡镇企业局、工商局、质监局等单位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科技局,由陈伟强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专业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镇委书记或镇长担任,成员由相关部门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可设在镇企业办、农业办或行业协会,并指定专人负责,抓好落实。县、镇两级专业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高度重视专业镇技术创新工作,要把发展专业镇经济同实现“三化”并举紧密结合起来,同发展民营经济、培育特色经济、壮大园区经济、发展配套经济、提升劳力经济紧密结合起来,拓宽发展思路,尽快形成区域产业集群的基地化、专业化生产,以小产品构建大产业、大市场。
(二)制订发展规划,分类指导。一是被列入省、市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的单位(如船塘、上莞、新港三镇),要对前一阶段的试点工作进行评估,高起点策划专业镇建设下一步工作要点,重点要充实和完善专业镇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争创“省重点科技示范专业镇”。二是对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产业特色的镇[如仙塘高岭土,柳城石英石,涧头石坪茶,康禾梅李(茶叶),黄田蜂蜜(绿竹),蓝口、义合绿竹等],要根据各自的产业优势制订出专业镇建设规划,重点培育;在制定规划后,要认真组织实施,切实将产业做大做强。三是对产业特色不明显和没有形成产业聚集的镇,要分析产业基础,明确发展定位,确立专业发展方向,培植中小企业,抓住一个或几个拳头产品,使之形成规模经济和支柱产业,加快产业聚集,最终成为具有特色的专业镇。
(三)搭建技术创新平台。为特色产业发展在产品开发、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信息交流、人才引进和培训、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等方面提供服务,各乡镇可根据实际采取不同的形式:一是搭建信息服务平台,通过网站开展技术咨询、网上营销等服务;二是通过专业协会开展生产技术和产后销售服务;三是依托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四是构建公共创新中心。
(四)实施标准化战略,开发名优产品。专业镇要根据自身的产业特色,实施“技术标准、知识产权、名牌产品”战略,集中力量打造知名度较高的品牌,以此为突破口,向镇内企业或种养专业户进行辐射,带动特色行业迅猛发展。
(五)拓宽发展渠道,促进产学研结合。各乡镇要主动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与科研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吸引国内外科技人员以各种形式进入企业,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参与各种经济技术交流和产品展销会等,扩大镇内企业与国内外的交流;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篇9
一、正确分析形势,搞好综合平衡,坚定发展信心。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发展和改革工作实质上是作“预”的工作。今年,地委、行署在充分分析了我区面临的形势之后提出了全年的各项经济目标,这是地委、行署贯彻中央、省的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提出的发展目标。这个目标是积极可行的,同时又是要经过努力方能实现的目标。胡专员的讲话从区内外环境、从政策因素和工作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分析。说它积极的目标,是因为gdp增长要达到12%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增长15%以上,粮食总产量增长达到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2‰以内,由于我区经济自主增长能力还不强,发展还面临一定的压力:一是我区经济仍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不高,“两高(高能耗、高污染)、一低(低效益)”现象仍很严重,新的产业尚未完全形成,旧的单一格局还未根本转变,年内对全区经济发展产生的增量是有限的;二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对我区有关产业发展的影响仍然存在,尤其是制约了我区乡镇企业和烟草业的发展;要在宏观调控下把小宏观搞活。三是我区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设施薄弱,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我区农业仍是要“靠天吃饭”,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难度。四是固定资产投资仍须中央大力扶持,尚未形成稳定增长的自主投资机制。说它是可行的目标,是因为今年我区依然面对许多有利于发展的大好机遇。一是政策大环境将进一步趋好。近日召开的全会主要议题就是制定规划,防止国民经济大起大落,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而“规划”要解决的三大问题——能源问题、“三农”问题、区域协作发展问题将给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更多发展机遇,有利于我们继续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二是投资环境较为宽松。国家的规划将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强调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进一步争取国家资金投入和扩大对外招商引资步伐,有利于加大我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方面的重点项目投资,我区划电力、煤炭、运输等领域新增的生产能力,仍将成为今年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三是有效需求的进一步提高,将推动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升温。随着我区城乡居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将激活城乡消费市场,有利于扩大消费和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四是今年国家继续发行国债,虽然总额有所减少,但使用的重点继续向包括我区在内的西部地区倾斜,有利于我区加快发展。国家进行适度调整,主要是针对部分行业的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这在我们地区尽管并不十分突出,但也要引起重视。同时,还要利用这次调整的机会,提升我区部分传统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这就是今年我区经济工作运行面临的主要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对此,我们要增强预见性,保持清醒的头脑,争取主动权,努力拼博,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
二、围绕重点项目,着力国企发展,巩固农业基础,实现整体推进。
我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各地要结合实际,切实地做好项目争取的前期工作,重点是争取能源、交通、生态、社会发展等国家项目的建设,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各县(市)政府要提前安排落实项目前期经费。并抓好我区后续项目的储备和项目库的建设。各地要积极抓紧抓好在建工程的管理,抓好工程进度和质量,采取措施落实好贷款和地方配套资金,确保在建工程能够按期按质地完成建设;同时,还要搞好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的服务,帮助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树立形象。
二是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九届七次、八次数全会精神,以改革为动力,继续推进全区结构调整。在我区经济结构中,支柱产业单一、乡镇企业生产水平低下、农业经济基础脆弱等问题困扰着我区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按照地委、行署统一部署,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调整产业结构的机遇,引导各方面的力量,切实地把经济发展重点放在加快开发优势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增长质量、增加效益上来,依托现代科技,加快培育生物制药、特色食品、电力产业链延伸等新兴产业,努力壮大全区工业经济规模,把这项工作放在增强全区经济发展后劲,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高度来给予足够的重视。目前,我区国有企业的发展有机遇,但更多的是挑战;有盈利,但也有亏损。要围绕全区工作会议提出的目标,按照支柱产业做大、传统产业做精、高新产业做强、劣势产业淘汰的思路,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推进结构调整。
三是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要将“三农”问题放在事关全局的战略地位,摆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切实加强农用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走山、水、林、田、电、路综合治理之路,为农业的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并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率,增加农产品产量。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确保农民的增收和增产;要大力实施好新阶段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紧紧围绕解决“三个基本”问题,结合采取开发式扶贫、易地搬迁、长期救助和我区实际,着眼于措施落实,抓项目实施,抓资金到位,抓基础教育和技能培训,集中资金,实际整村推进。同时要做好农村社会稳定工作,保证农民群众安居乐业。
四是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展改革工作是全局性的工作,在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全面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的发展,抓好社会保障工作,促进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县市要认真抓紧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确保全年计生工作任务的完成。同时,要按照省的统一部署,加大对投资软环境的综合整治,加强招商引资和对外经济协作工作;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及景区建设,使旅游业的发展逐渐成为全区新的经济的增长点。
篇10
1.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伊始,双阳区就重点在导向、投入、规划、制度等方面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局。
1.1理清了发展思路,为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提供方向和依据 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区情实际,双阳区确定了新农村建设“五三六六”总体发展战略。即围绕“培育新人、发展新生产力、改造新生产关系、建设新基础设施和提高新生活质量”的“五新”工作重点,按照“全面小康型、小康型、宽裕型”这三个发展层次,遵循“融入城市型、城郊服务型、中心集镇牵动型、资源开发型、特色产业主导型和企业带动型”六种建设模式,深入开展“富到农户增收入,学到农户长本领,权到农户做主人,保到农户解危难,美到农户树新风,乐到农户促和谐”的“六到农户”建设活动。总体发展战略的确定,不仅为双阳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宏观、明晰的指导,也较好解决了“乡村两级组织不知怎么建,老百姓不知怎么干”的问题,同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1.2完善了机制体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一是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组织。结合双阳区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并设立了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拨付办公经费,配备车辆和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对全区新农村建设进行指导、协调、督查和验收,及时解决新农村建设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确保新农村建设在组织领导层面上协调运转。二是建立了新农村建设帮扶机制。按照“家乡人包保家乡,哪个村出来的部门干部就负责哪个村”的新农村建设帮扶原则,在区里选择了74个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包保全区134个行政村,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几年来,帮扶部门为所帮扶村新上产业项目500余个,基础设施投入(含争取专项资金)2.2亿元,有力推进了所帮扶村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三是完善了新农村建设考评制度。自新农村建设以来,双阳区就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到乡镇(街)、部门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中来,并以政府目标责任制的形式落实到各部门、各乡镇(街),作为工作督导和年末考核验收的依据,年底采取全体常委集中考核的办法进行验收,作为年终评价乡镇(街)全面工作的重要依据。同时,还出台了村干部述职制度、优秀村干部转变身份制度,调动了基层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新农村建设呈现出了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
1.3拓宽了资金筹措渠道,保证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 一是捆绑使用支农资金。按照梯次推进的原则,对全区各类涉农、支农资金和项目统筹安排、集中投放,重点用于全区示范村和重点推进村的新农村建设。每年年初,根据各村的发展计划,形成发展目标书,作为各部门争取专项资金的指南。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把农业、水利、交通等专项资金相对集中于重点推进村中,解决了资金分散造成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几年来,全区80%以上的专项资金都投入到了重点建设村中。二是政府出资扶持主导产业发展。为了加快重点推进村的产业发展,双阳区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拿出80万元用于新农村产业扶持贴息资金,解决产业特色不鲜明和产业布局不合理问题。据统计,全区扶持额度达到了主导产业扶持贷款利息的60%以上,拉动贷款1.3亿元,有力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各地主导产业发展更加明晰。三是利用惠农政策筹集资金。利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政策,筹集保险资金1044万元,使全区的参合率达到了96.3%,进一步健全了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利用农业保险政策,推广农业保险面积达到45500余公顷,投保总额1380余万元,保证了农业生产安全和农民稳定增收。争取农机补贴资金5650万元,农机综合作业水平达到58%以上;利用农村“村村通”扶持政策,累计修建“村村通”水泥路(油路)970公里,通村率达到100%,通屯率达到了65%。
2.充分挖掘社会各种资源,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社会资源作为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合理利用,达到支持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因此,双阳区按照形式灵活多样,内容服从实效的原则,利用和鼓励社会各种资源,以不同的形式参与新农村建设。
2.1依托农村闲置资源,吸引社会资金,完善农村政务、商贸等基础设施 在新农村建设中,双阳区紧紧围绕农民求知、求富、求乐、求安、求健康的要求,以为民、利民、便民为根本,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改造、新建了齐家卧龙等17个集“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物资流通、娱乐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农家大院(农村社区),为农民打造了聚集的场所和综合的服务平台。这些农家大院已成为村民政务的集中地、文化娱乐的休闲地、教育培训的主阵地、物资流通的集散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牵动空间,形成了农民聚集和消费的“洼地效应”。
2.2依托农村产业资源,着力打造特色产业,推进绿色副食品基地建设进程 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双阳区把农业产业发展的重点放在特色上,全力打造具有区域特点和鲜明特色的主导产业。在产业发展上,依托现有的农业资源,大力发展了以梅花鹿养殖、绿色水稻种植、苗木花卉培育为主的各类品系园区,为城市资本和社会资金进入双阳农村提供了商机。通过吸引各种资金进入农业产业和相关服务业,促进了双阳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精深发展。目前,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070公顷,绿色水稻及优质米稻面积达到了8000公顷,超千万元的鹿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发展到7家,有效推进了长春最大绿色副食品基地建设进程,初步构建起与城市发展相协调、具有双阳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体系。
2.3依托农村人力资源,支持和鼓励能人志士反哺家乡,营造了家乡人支持家乡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经过广泛调查,充分掌握了从双阳区走出去的成功人士的基本情况,并采取给予政治待遇、授予荣誉称号的形式,积极鼓励其回报家乡,建设家乡,推进家乡新农村建设。几年来,全区共协调和接受社会建设新农村资金900多万元。通过整合社会资源,营造了人人关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3.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为新农村建设“夯基筑础”
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双阳区坚持用新农村建设政策统一广大农民的思想,用新农村建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巨大利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之自觉、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
3.1注重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创业能力 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效果。为此,双阳区首先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加以认真落实。先后建设农民夜校38个,具有培训功能的农民综合活动场所30多个,依托就业培训中心,形成区乡村“三级联动”和输出培训、技能培训、科技培训“三位一体”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体系。同时,通过“阳光工程”培训、“职业教育”培训,以及出台的“政府买单”政策,开展了多层面、全方位的培训工作。目前,全区每年培训农民都在1万人以上,其中职业技能培训在3000人以上,每年大约有1800多名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开展“农民创业年”活动中,累计开办创业项目19个,涉及9200余户,实现了“培训―致富―发展”的良性循环,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新农村建设。
- 上一篇:高速公路管理工作总结
- 下一篇:市场发展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