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教案范文
时间:2024-01-12 17:38: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科学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生物 教学案 导学
新课程高中生物教学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发展。“教学案导学”式教学能够改变传统教学的封闭性,让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体验教师的教学思维,做到了“教”与“导”的协调发展。“教学案导学”教学重在“导学”,诱导学生学习生物的激情与兴趣,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1.“教学案导学”内容的编写原则
1.1教学互用原则。
教案的编写应该围绕生物课程教学的重难点而进行,应该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思、自练的空间,要因才编写不同的教学导案,确保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1.2自主探究原则。
教案的编写应该突出生物课程的特点,直观地展示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教案的内容是学生思考的载体,应该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1.3目标适当原则。
教学目标应该体现教师对教育本质和目的的正确理解,应该让学生去发现真理和获得结论的过程,使学生在发现真理和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培养创造力。学案的编写应该服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1.4紧扣文本原则。
学案内容必须能使学生建立牢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的编写要紧扣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识层次,不能是知识点的单一重复。编写教学案时,要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案还应该具有预习生成的功效,应该让学生学习后有所得。
2.“教学案导学”的实施策略
2.1集思广益,依据学生学习需要选好教案。
教师在选教案时一定要注意内容要呈现思维梯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填空、习题的堆积。教师要潜心研究,分类专项突破,以挖掘学案之潜力,决不能把学案当成变相练习,否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加重学生负担,与素质教育相违背。教案中所介绍的学习方法主要是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的,一般包括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如在学习遗传定律的有关计算时,笔者为学生提供了理解它所需运用的基本理论“概率的基本定理”,让学生在学习遗传定律的有关计算之前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公式。这样就为学生的生物学习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学习方法。
同时,教学案要清楚完整地反映生物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能力。学生通过对教学案的学习,一方面知晓自己应该达到的能力目标要求,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掌握生物知识重难点作了清晰的展示。教学案上,要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做小结的地方,以便学生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疑问,以利于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教师在制定教学案时,不妨邀请学生代表参与研讨,多角度地提高教学案的有效性。这样,教师在撰写教学案的过程中就能够把握教学的重难点。
2.2提前分发,让学生做好预习。
教师在讲课的前一天把教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预习。通过预习,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学的内容、教师的授课意图、教师要提的问题、自己不懂的地方及听课的重点等。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可大大提高听课的效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不仅能使学生不断地体验成功,维持持久的学习动力,而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缩短获取知识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培养探索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教师参照教案,按照学案授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学案进行学与练。
这样,学生在预习教案的时候,能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能够产生一种探究的强烈欲望。例如,笔者在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九章“人与生物圈”中的研究性课题: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教学案中就让学生首先自己去调查身边的工厂企业以及政府的环保部门,让他们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根据教学案的要求在实际的调查研究中探寻解决的正确途径和最佳办法,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2.3正确评价,提高教学案的有效性。
教学案是师生课堂活动的物质载体,具有一定的目标性和可生成性。生物课堂教学不仅要突出生物知识,更要找出探寻的方法途径。例如,在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的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中,我们应该首先让学生明白“酶”对于生物新陈代谢的影响,让学生通过“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和“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两个实验来认识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加深对酶所起作用的理解。因此,实用性是评价教学案的首要条件。
除此而外,我们还应该看师生在教学中的活动是否一致,即是否围绕教学案来安排生物课堂教学。教师应该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依据教学案进行适当合理的探讨交流,在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有所收获。同时教师要尊重、理解、信任、欣赏、关爱、宽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健全的人格,这也是生物教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要求。
3.“教学案导学”的实施注意点
3.1注意教学目标的控制。
教学案既要体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又应该对学生的情感目标和意志目标有所反映。
3.2注意把握的适度。
教师不要操之过急,没有耐性,一看学生答不出,就急于告诉学生答案,否则就失去了培养学生能力的机会。
3.3注意教学案的搭配关系。
篇2
关键词: 新课标;高中生物;学案
新课标的理念主张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是引导。这一改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与之相应的教学设计也由“教案”变为“学案”。学案,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学习的方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学案的应用极为活跃。下面是我们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供同仁们参考。
一、学案使用中要考虑的三个关系
(1)学案与教案。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方案,而教案则是教师教学的方案。在教学过程中,两者是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要提高学生素质,就要从学生出发,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把“教学方案”转变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案”。即以 “学”为核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学案与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关系。教材是在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内由专家编制的教学典型案例。学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完成大纲中的学习目标。所以,学案的内容要紧扣大纲,同时要注意不局限于教材,使内容更加充实,便于学生理解。因此,大纲是核心,教材和学案都是我们用来完成大纲规定内容的手段。
(3)学案与教辅资料。学案中可以适量编入习题,但由于题量少而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所以,在利用学案的同时要有一本高质量的资料供学生练习,来提高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二、学案使用中要避免的两个误区
(1)学案替代教案。由于学案与教案各具特点,因此两者不能相互替代。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学生是一个个探险队员,而教师只是一个向导,向导的作用在于引导探险队员向着他们自己的目标前进,但向导是无法替代探险队员完成探险的。学案好比队员手中的地图,可以引领他们向着最终的目标前进,少走弯路。教案则是向导心中的坐标,使他可以更好地帮助这些探险者向目标迈进。
(2)学案当作考卷。调查发现,有的教师将学案当作考卷,提前较长时间发放,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做完,再进行批改,这是不妥的。因为学案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手段,而考卷是检测学生学习水平与能力的手段,作用不同,使用方式也不能相同。
三、学案的编制过程、分类与体例的探索
学案的编制,应该由备课组集体完。组内老师先集体讨论,由骨干教师主笔,接下来进行组内评价、审议草稿,定稿。定稿之后印发给学生;最后由首先使用的教师反馈课堂效果,为其他人授课的改进提供建议。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学案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使用时机分为新授课学案和复习课学案;根据呈现形式分为填空式学案和问题探究式学案;根据使用方式分为单纯的学案和教案学案一体化等。
学案的体例。一般来说,学案包括以下内容:①学(复)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等。德育目标体现在配套的教案中。②知识结构:使学生通过分析,建立知识结构框架,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认识,这一点在高考复习中尤为重要。③重点、难点:使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有所准备,做到有的放矢。④主要内容:通过设计问题或填空的形式来帮助学生记忆、理解相关知识。“学案”是一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纲要,设计恰当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还要具有一定的层次和难度。⑤学(复)习札记:这是对学生学习的反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抽象的学生。不同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因此可能会发现许多各个层面的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和质疑。札记能帮助教师发现这些问题并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这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⑥习题:用来巩固学生学习的效果。
四、明确使用学案的作用
1.突出环节,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学习
在编写学案时,通过设计学习目标,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列出,使学生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知道了学什么这样的设计,使学生都能参与到生物学教学的全过程中,知道课前、课上、课后都要干什么、怎么干、如何干好等问题,真正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预习、听课、复习和练习,体现了“先学后教再练”的原则,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2.指导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通过教法选择,使学生知道如何对知识进行理解,利用讲述法、比较法、归纳法、比喻法等教学方法加以理解;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指导类比法、谐音法、歌诀法等加以记忆和掌握;通过知识复习,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知识联系,指导学生把新知和旧知联系起来,把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通过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知识训练和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生物学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通过设计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使学生知道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学习掌握,通过知识复习、课堂小结、问题讨论、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的设计,使学生能够把书本中的相关生物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和结构,把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能够更好地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减轻负担,使学生轻松学习
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精选;运用分析;讨论反馈
【中图分类号】G633.2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0-0001-02
在目前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学方式仍然是以讲授式为主,虽然在一些课中也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但学生主动学习缺少,大多数学生缺少有独立思考,更少有亲身去实践的。而生物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与现实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应用案例教学,尤其在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使生物课的内容趣味化,不再枯燥;内容具体化,不再抽象。寓教于乐,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对培养具有较好的知识应用能力, 善于信息整合和创新的人才,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念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对于教育案例的定义,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做出多种叙述。理查特说“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 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1986 年,“卡耐基教育和经济论坛”倡议将案例方法应用到教师教育方案中,此后,各种研究者及教育者才开始把案例引人师范教育和教师培训。对于案例教学法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定义。郑金洲博士定义为“ 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与讲授法相对立。”换句化说案例教学,就是运用“案例”开展教学的一种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课标定课堂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一个或几个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参与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表达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在生物课堂上,就是通过对设计一个具体的生物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与现代科技、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恰当地选择信息,主动地采集信息,并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为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作必要的准备。
二、案例教学具体应用
2.1精选案例 激发兴趣。
精选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前提。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生物的基本特征”一节,用了动物世界的开头作为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哪些?这样既真实又典型,并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运用所选案例教学可以提供生动,真实的教学环境,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能大胆交流,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学习探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讲述我国的动物资源时,用了《可可西里》这部影片中的一个小片段并且讲述了一个故事美丽的可可西里,一位老猎人,清晨起来,走出帐篷,看到了一只肥硕的藏羚羊。出于猎人的本能,他很快取出猎枪,而那只藏羚羊并没有出于求生的本能而逃离。面对老猎人的枪口,藏羚羊两条前腿跪下去,眼里流出了热泪。老猎人开枪射杀了这只跪着的藏羚羊事情本来可以结束了,可是这跪着的藏羚羊怎么也不能拉起。老猎人用锋利的刀子剖开了藏羚羊的腹部,看到了一只小藏羚羊。老猎人什么都明白了,从此在可可西里再也没看到这位老猎人。学生观看后有了很大的震撼……。综上所述,案例的选择或编写应遵循原则:(1)考虑具体的教学目标(2)学生的实际情况(3)当时的教学环境(4)真实性(5)完整性(6)时效性(7)趣味性。
2.2 运用案例,巩固知识。
篇4
关键词:森林公安;野生动物;教学
1 引言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森林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之一,目前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状况严峻,只有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才可能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野生动物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保护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环。对野生动物的保护离不开对野生动物的认识,而作为法律赋予具有保护野生动物的神圣职责,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专门执法机关――森林公安,应对野生动物要有更全面的认识。目前,全国仅有一所培养森林公安预备役警官和在职民警的院校――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如何让该校的“野生动物”的课程教学能满足森林公安机关办案的需要,从理论走向实践,这正是本文想要探讨的。
2 “野生动物”课程教学分析
2.1 课程内容要贴近实战
在南京森林警察学院设置“野生动物”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员具备有关野生动物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顺利办理各类涉及到野生动物的违法案件。换言之,森林公安学员学习野生动物,其最终目的是要在侦破非法狩猎案、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等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案件时,对案件中涉及到的动物有一定的认识,不至于放过犯罪嫌疑人,也不至于冤枉守法的公民。只有在对野生动物有了一定的认识,才能抓住案件办理的有利时机,才能保证立案的准确,把握住案件的性质以及侦破方向。不同的野生动物,其保护级别、濒危程度不同,量刑标准不同。因此野生动物知识是办理相关林业案件的基本知识。
课程内容要根据案件中涉案动物的具体情况来安排,要重点讲解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和经常涉案的野生动物。国内分布的陆生脊椎动物有近3000种,如果加上走私进入中国的野生动物,种类就更多了,不可能一一认识,只能将经常涉案的野生动物和国家重点保护的335种野生动物进行讲解。对于高考考入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的学员,因其来自全国各地,将来工作地点也未确定,不能根据工作单位所在地域分布的野生动物种类来介绍。在教学内容上兼顾知识系统性和普遍性的前提下,将野生动物按照分类系统的编排分常见种和保护种2大块来介绍,并着眼于被保护的、濒临灭绝的动物,重点讲授它的形态特征、分布区域和保护价值。
2.2 实践教学是重要环节
野生动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教学全过程要始终贯穿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上讲得再多,学员们见不到实物,不能将鉴定特征与实物相对照,很容易忘记,也不能指导办案中的现场鉴定工作。因此,实践教学是学生全面和准确掌握动物物形态及各种特征的很重要环节。理论上讲的能否指导实践,必须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
目前,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案件时有发生,经常有办案机关送检野生动物及其产制品到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局挂靠在我校的野生动植物刑事物证鉴定中心来要求鉴定。因此,可以将“野生动物”课程的实践教学与该中心的鉴定工作结合起来。要求学生根据课堂上讲的野生动物鉴定的特征点来鉴定送检的野生动物,然后与鉴定人员的鉴定结果相比较,从而进行评判,指出学员不足的地方,肯定好的方面。实践教学也可以采取模拟实践的方式进行,可以根据真实的案例模拟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案件的现场,要求学员对现场的野生动物及其产制品进行识别鉴定,甚至可以进行类似的整个案件办理的综合实践模拟。另外,国内的野生动物园和现代进入式动物园也很多,可以带学员们前去现场对野生动物进行观察了解,增加实践练习的内容。
2.3 标本教学是重要手段
野生动物标本是很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动物的鉴定特征只有见到标本时才能一目了然,事半功倍。只通过语言的描述而见不到真实的标本,学员学起来也不会太感兴趣,而且也很难理解。教学过程中深感标本太少,很多标本因为多年的实验教学已经被损坏,有的羽毛脱落,有的脖子断了,有的脚趾残缺,鉴定特征已很有限。另外,有些物种特别是一些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标本不全,对学生的学习有可能造成误导。因此建立完善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标本室和常见动物标本室,已经成为目前教学的需要。学校可以通过派人外出采集,或通过地方森林公安队伍的配合取得标本,通过鉴定后,按科属种的编排放置在标本室内。这些标本也可以作为在职森林公安民警培训中的学习之用,与他们的实际工作挂钩;另外,地方森林公安在办案过程中,对鉴定不了的物证会寄送到学校要求鉴定,这些标本也可以作为参照、比对的对象,起到“一本多用”的功能。
当动物标本达到一定数量时,可以引进动物标本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完成查询、统计、追加等功能,可以准确统计、快速查询和保护动物的标本,实现标本的动态数字化管理,为学生自学和鉴定动物标本提供方便。整个标本室应该是数字化和图片化的设置管理,在查询时既能看到相关的文字信息,也能看到标本的真实图片和生活视频,这样可对动物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学生通过计算机将自己见过的而不认识的动物样本与经专家鉴定过动物标本进行对比,可以识别和鉴定不认识的动物,这样可以指导学生在不搬动标本的情况下,进行自学。
2.4 多媒体教学是重要补充
由于标本的单一性和季节变换以及动物分布的分散性,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当中,不能亲眼目睹动物的整个生活过程,不同季节的身体各部位颜色的变化,鸟类、兽类的换羽、换毛的情况,还有不同时间段角、甲等外表特征的差别,两栖、爬行动物不同年龄阶段的外形差异。因此需要收集素材,制作课件,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使一些抽象的专业术语形象化,具体化,使其与真实的物种联系起来,全面直观的展示物种的重要特征,不仅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还在单位时间内向学员传递了比传统教学方式更多的知识量和信息量。比如在学习偶蹄目时,鹿角生长的各个时期的形态以及脱落和再生的情况,只要把幻灯打出来,学员就会明白,不用教师再多叙述,既节省了时间,又使学生看到了真实特征,对于案件发案规律的理解也有帮助。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挂在学校校园网上,供学员下载学习。这样学员可以不受时间限制,随时预习、随时复习,提高了学习效率,延长了知识的保存时间。
2.5 案例教学是重要措施
森林公安学习野生动物重在实用,案例教学就是采取在森林公安实战中运用理论教学取得成功的例子来进行教学。全国每年都会发生许多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案件,大量的野生动物被非法盗猎,非法收购、运输和出售,流入餐饮市场、药材市场和宠物市场。另外,还有大量走私进入我国的野生动物及其产制品,对野生动物资源的破坏目前已在全球非常猖獗,野生动物的走私已成为仅次于和军火的第3大走私,每年的涉案金额达数百亿美元。这些案件中涉案的野生动物的情况对于教学是很好的素材。在讲到某个具体物种时,可以例举发生过的关于该物种的违法犯罪案件,通过案例使学员们理解该物种的保护价值,现状以及此类案件的犯罪性质,立案标准,正确的办案过程,使课程变得生动有趣。
3 结语
野生动物是动物学的一个分支,是专业性极强的课程,在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一套完善的专业术语及分类方法,这些作为学习野生动物的基础,在教学内容中是不可缺少的。收集、提取、保存涉案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和掌握使用检索表也是森林公安学员应掌握的技能。当侦破一起森林案件时,对涉案物证不能进行准确判断,可以保存好物证并用专业术语进行详细描述将其寄送到有关鉴定机构。检索工具书的使用也是森林公安学员要掌握的重要内容。只有对野生动物的情况进行深刻的了解,才更有利于保护。
Thoughts on Course Teaching of “Wild Animal” for Forest Police
Zhou Yongwu,Han Huanjin
(Nanjing Forest Police College,Nanjing Jiangsu 210046,China)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2-10
教学案例是学生在校期间较为有效的吸收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实训基地是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过渡的场所,其中校企合作是实训基地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它可以有效解决学生上岗就业问题。如果说教学案例是理论,那么实训基地则是实践,二者的结合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教学案例在生物技术及应用教学中的可行性
传统教学中老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处在被动地位,教学载体就是教科书,教学的渠道也是单一流向,教学方式就是传统枯燥的讲授式。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训练出的学生学习知识效率高,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力培养效果都会降低。而案例教学中老师处于从属地位,学生变成指导者,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目的、教学载体、教学方式上都大不相同。
“老三段”型传统课程,授课方式也很老套,但专业知识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综合性强,所以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要求较高。而事实上专科生普遍存在基础较差、专业知识相对薄弱的特点,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会导致专科生出现对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记忆不深刻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被广泛应用于法学和工商管理硕士等专业教学领域中;但事实上这种教学手法也适用于工科、理科课程的教学中,这将更有利于专科生对本专业知识的吸收。
案例教学中我们可以以热点问题为案例教学的切入点。例如近几年我国热点问题转基因食品是否存在安全隐患,通过具体的案例教学使教材和生活相结合。这将更有利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课堂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
2.实训基地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
实训基地是由多个实验实训室组成的,用于在校学生通过工学结合学习实践技能的场所。实训基地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是通过校企合作建设成的,位置在企业内部,用于在校生学习实践技能的场所。实践教学是学生从理论到实际的过渡台阶,也是检验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水平的方式,有助于培养专科学生的实践技能。
3.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是集科研、生产、教学和技术推广于一体的生物技术综合研发中心,具备布局合理化、教师知识结构专业化、生产科研管理科学化、生产经营模式化和实践化等特点。教师可以在校内实训基地中授课,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使专科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从而解决学生在就业时出现的“新手”问题,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校内实训基地也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实习或上岗以后的工作流程,以及完成相关企业对员工的基本培训,还可以以工作岗位的要求和特点,将工作任务进行合理的分解和整理,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与社会接轨。
4.校外实训基地
广泛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使学校和企业直接挂钩,全方位地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双赢。通过校企合作,学院为企业培养人才,进行员工培训、客户培训和人才引进,为企业提供高素质工作者,这样不仅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素质,还解决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为将校企合作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可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办公室。主要负责学生在校期间、企业实习期间和学生毕业上岗后工作成绩的归纳和整理。整理后用于学生教学质量的评定,及时发现问题,报告给学校。
5.结束语
教学案例使专科生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为学习操作技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训基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最终二者结合,达到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目标,完成了从高职学生到职业技术岗位的完美过渡,提高了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丰富了他们的人生阅历,促使他们完成从学生到技师的转变。
参考文献:
篇6
摘 要:在新课标下,顺应课改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新的教学模式。那就是教师的助学对学生的助学来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模式。前提是教师在课前要做大量工作,如查资料,自己备课,然后集体备,最后升华成一个通用的模板,在老师授课时,根据自身特点,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加以推敲和修改,最终形成适合本年级本班的助学案,通过课堂来实践,由此得到的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
关键词:助学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果
一、梳疏理新课标
新课标指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于是我们本着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这几个方面为抓手,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学校的教学环境情况,结合本学科本教研组狠抓设计思路,大胆创新,拿出好的方法和步骤,引领学生进行大踏步的实施。
二、收集资料,制作个人助学案,集体备课融会贯通
搜集资料是生物学习过程中常用的一项基本能力,通过搜集资料可获得前者的间接经验或已有成果,使自己少走弯路,提高工作效率。会学习的人,必定具备应用发达的现代信息技术搜查资料的基本技能。搜集资料可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加深体验,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如到图书馆如何搜集资料,上互联网怎样查询下载等,这将对于学生现阶段生物学习意义非凡。通过自主、独立、合作的学习过程,让沟通和交流在学生之间更浓,分析解决能力更强。
助学案是一种学习方案,助推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它的内容包括:三维目标、重点难点学习、自主探究、合作、预习、教师点拨、周测评价、教学后反思、延伸拓展等环节。教师用心引领,学生的学习、探究、创新有自主的依据资料,通过老师的备课,完成助学案是一种独造性工作。备“助学案”的课的主要模块:“备课在前,研讨永远是集体性的、备课组长分工有主备,其他老师辅备、整合助学案、师生共用”。集体备课:备知识结构,备新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大家共同备课:备课组长是领导者,安排每周六上午半天集中备课,学生自主完成周测任务,在给学生上课前两周组织完成好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流程,学生情况分析等所有涉及的方面;主备是轮流的,也可备课组长指定:在实施过程中,备课组长要将内容细化,并对主备老师提出严格的要求,对主备老师的初稿集体研讨,备课组长带领大家共同分块修改;备课组长对每周未成型和成稿交教研室审定,最后对定稿印发成册,分发给各任课老师,当然册本上一定要留有余地,老师可对每个班授课使用前后做各种修改,以达到完成适应本班的助学案,即可交文印室印刷,课前提前一天发到学生手里,这对每个班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当然每个任课教师工作是繁忙而宏大的,工作量明显加大。学生的活也多了起来,因为每科都在搞助学案,每个学生都在课前完成印发资料的自主学习,老师还要在课前适度审阅,然后对“助学案”进行再次的修改和补充,以使在上课中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课堂教学。这种师生共用的助学案教学,课后对教师来说又有更全面的教学后记拓展空间,让助学案更加精准和精致,老师的每一份点点滴滴对助学案的倾注,都是宝贵的财富,也在学校资料室的重要档案将留存保护,同时每学期都在更新和积累,对后辈学生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宝贝,对全校学生的整体提高指日可待。这种助学案在整体操作环节上,刚开始不大适应,老师也在不断思索,每个任课老师的教案不再是手抄的版本,都是电子版,随时修改随时打印,学生写在本子上的作业也减少了,很多时候都是在印发资料上完成,老师和学生的工作看似加大了,实际上从整体来看,整齐划一,不做重复劳动和多余的、浪费的工作了,实际上是精讲精练,在质上有了新的飞越。
三、评价反思
本人经历助学案已经三年了,通过每周末的集体备课考研活动,自己再进行加工变通,已经初步形成了助学案模式习惯,学生也逐渐适应了这一系列方式,在不嘀懿狻⒃驴贾校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进而在高考中收效明显。不足之处,课堂反馈,学生听课反馈,学生作业反馈,考试后反馈等针对大部分学生的多一些,往往在一小部分困难学生中反馈不够及时,特别是有极个别问题学生不能按时执行各项任务,还没有做到位或者说照顾不到的学生,仍然效果平平。
通过以上描述,意在传递多年的高中生物教学中自己的点滴经验,分享给大家,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篇7
一、初中生物“学案导学,分层施教”的现实意义
在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仍采用“传递――接受”的教学方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授课。传统教学方式的单一性致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提升,同时还致使学生产生思维依赖性、缺乏课堂体验等。而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采用“学案教学,分层施教”的教学方式,通过“学案教学”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等各项基本能力,而“分层施教”的教学方法则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使得每个学生都得以全面化的发展。
二、初中生物“学案导学,分层施教”的具体策略
1.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学案导学,分层教学”的初中生物教学模式使得课堂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传统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得传统的以教为主转变成了以练为主;同时使之前的以掌握知识为主的教学目的转变成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前提下,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的教学目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所谓的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则是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在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学习到相关的知识,还使学生始终对生物这门学科充满着浓厚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每个学生的个人能力都得到发展。
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之前,应先充分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针对每个小组设计一套教学方案。例如:在学习《人的呼吸》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以根据不同的小组设计出基础学案,增强学案,提升学案等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案,使得学生在掌握有关人的呼吸相关知识点的同时,使每个学生的自身能力得以发展,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化的发展。
2.自学思考,小组探究
教师在将教学方案精心设计完成后,在讲授相关内容的前一天将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课堂内容的同时,并对课堂内容进行自主预习,使得学生在课堂上针对自己不懂的问题着重听讲,提升学生听讲的高效性。除此之外,教师在上课时应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速率,着重讲解学生在预习时难以理解的部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加强引导学生讨论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记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在分组过程中,应注意分组的科学合理性,按照学生自身学习情况进行分组,使得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积极参与到讨论中。
例如:在学习《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以采用“自学思考,小组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师首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根据每个小组的具体学习情况设置不同的问题,先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然后在上课时,再让学生针对在思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展示给大家。在当所有小组展示完成后,教师针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同时对表现良好的小组进行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在加强学生进行独立性思考的同时,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达标检测,及时反馈
为了更好地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在不断探索研究教学手段的同时,还要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设置检测题时,应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充分展示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
例如:在学习完《动物的运动和行为》这一章内容时,教师便可以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达标检测,针对学生在答题时存在的共性错误统一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点进行二次记忆理解;针对个别错误,教师便可以一带而过,提升课堂效率。通过学生的检测题,可以较为直观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便于教师及时对教学策略以及讲课速度做出调整,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篇8
《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是苏教版生物选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小节内容包括三部分的内容:微生物培养基的配置、无菌操作技术和接种技术、微生物的分离、培养与数量测定。这部分内容是生物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微生物在医疗、环保、工农业生产等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另一方面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是现代生物工程应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尝试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和通过平板画线法纯化一种微生物。第一课时包括了微生物培养基的配置。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和对传统的生物实验技术实验的练习,学生能够明白无菌操作实验技术是生物学实验的基础。本节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科学实验必须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负责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图示和学习课本知识内容,能说出不同种类的培养基及其相关用途。
2.通过小组讨论活动,能说出培养基的基本成分,并能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培养基。
3.通过学习和借助于生活中的实例,能说出消毒和灭菌的区别。
三、教学重难点
培养基的用途和种类。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先行组织者策略、演示法、谈话法等多种策略组合运用的教学模式:
1.利用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展示。
2.指导学生联系生活。教学中结合课件资料,通过引导,激发学生围绕日常生活中的灭菌、消毒展开联想。
3.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共同合作、讨论、学习。
五、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微生物相关的图片,包括不同菌落的图片。引入微生物的培养课题。
师:可以通过图片看出,在我们身边的微生物的种类非常多,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酵母菌等。微生物的用途非常广泛,我们前面了解的基因工程中转基因药物的制备、转基因产物的生产很多都涉及微生物的培养。
第二阶段:新课讲授。
【活动一】通过小组学习、讨论,完成培养基的种类和作用的学习和归纳。
师:请同学们分组学习、讨论、相互合作完成培养基的种类和作用的内容学习,并完成学案上相关的内容。
(学生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教师点评。)
问题1:各种培养基的配方虽然不同,但一般都含有的成分有哪些?各种成分的作用是什么?
生: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物等最基本的生命物质。
师:对,培养基中应该提供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一些物质,比如提供碳元素的碳源:如CO2、糖类、脂肪酸等有机物,构成微生物的结构物质和分泌物,并提供能量。氮源提供氮元素,常见的氮源:如N2、氨盐、硝酸盐、牛肉膏、蛋白胨等,主要用来合成蛋白质、核酸及含氮代谢物等。含有C、N的化合物既可以作为碳源,又可以作为氮源,如氨基酸等。在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除了上述的四类物质外,还需要满足微生物对温度、pH等的要求。
师:下面我们学习培养基的配制。
【活动二】请同学们根据提供的资料和课本知识,完成细菌培养基的配制,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常用的细菌基础培养基是什么?
(2)配制过程包括哪些步骤?
(3)细菌培养基pH应调至多少?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相关的任务,老师点评。
师:配制好的培养基还不能直接拿来培养微生物,因为配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其他种类的微生物,所以要经过灭菌后才可以进行接种、培养。我们不仅要对培养基进行灭菌,还需要对培养的器皿进行灭菌,进行必要的消毒。
【活动三】根据提供的资料,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灭菌和消毒的相关内容。
请同学们讨论后说出灭菌和消毒的区别。
生:灭菌是指采用强烈的物理或者化学方法使物体内外所有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包括芽孢。消毒是指用较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上大部分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和有害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实际上是部分灭菌。
师:请你判断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是消毒还是灭菌。
1.用酒精处理一些器具、擦拭双手;2.剪刀在火焰上灼烧;3.家里用开水烫碗。
生:1为消毒,2是灭菌,3是消毒。
师:很好,我们学习了消毒和灭菌,那么我们来了解下常见的几种灭菌的方法。
师:实验室里最常用的灭菌方法是利用高温处理达到杀菌的效果。同学们知道高温致死的作用吗?
生:高温使微生物体内的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发生不可逆的变性。
师:对,高温灭菌可分为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两大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说出这两种灭菌方法适用范围和作用效果。
学生阅读,回答相关问题,教师点评。
第三阶段:归纳总结。
师:请同学们讨论后谈谈你对微生物的培养基的认识。(学生讨论后回答)
第四阶段:课堂反馈,巩固知识,师生共同评价。
六、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在时间上适时放给学生,学生合作学习为主,教师起引导和指导作用。
篇9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 案例教学法 实验探究 分析讨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92
案例教学最初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郎代尔于1870年提出的,后经过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推广,经美国迅速传播至世界各地,这种教学方法被公认为是符合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法,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法被引入我国。案例教学法是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利用具体的案例想学生展示和讲解知识点,能够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到所学的知识,实现知识的快速理解和把握,并且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中生物教学当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下面本文结合案例教学法理论,列举几种案例教学法在高中生物课堂之中的具体实践应用。下面本文就介绍两种经典的案例教学模式:
一、以实验探究为主的案例教学模式
以实验探究为主的案例教学模式是案例教学的主要模式之一。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某一知识点,提出相关的参考案例并对逐渐引导学生利用日常生活经验和已学知识等对相关案例进行实验探究,并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发现相关规律,得出实验结果。
比如:“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课例,先让学生预习相关内容的教材,然后教师先对整个实验案例进行介绍,让学生初步掌握该实验的相关内容,然后提出讨论问题:1.在本实验当中所选用的材料是什么?有什么作用?2.依据本实验的材料,如果是你能够提出几种实验假设?3.遗传物质的探究实验关键是什么?该实验通过哪种方法进行了探究?4.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子最好用哪些元素?为什么?5.搅拌离心后,上清液是什么?沉淀物是什么?为什么?6.实验现象是什么?分析实验现象,如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7.此实验能说明DNA具有哪些特征?
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做指导,不同组别的学生在共同配合下完成实验,并且在实验操作过程当中观察和完成教师所设问题,学生成为整个实验教学当中的主体,教师则是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对学生既不放任自流,又不全都给学生包做包办,学生作为知识学习体系中的主体,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结果,通过反复的讨厌,验证,总结,概括获得最终的结果。
在这样的实验探究案例教学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诸如:1.案例主要是为了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2.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用到那些信息、知识点作为基础?3.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什么方法来解决?4.设计解决问题方法的依据是什么?5.那种方法才是最优的解决途径?6.在解决此类问题时的具体实施步骤是什么?7.如何将计划付诸于实践?类似上面的这些问题,虽说看起来较为复杂、繁琐,但是在实践探究教学当中,教师所设计的这些问题都是阶段性,如第一阶段是开始介绍案例;第二阶段对问题进行探讨;第三阶段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第四阶段探讨如何实施方案。此种案例教学模式更为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创新、以及总结概括的能力,对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较大帮助。
二、以分析讨论为主的案例教学模式
以分析讨论为主的案例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和归纳总结,从而理解教学内容,掌握生物基本规律、原理,形成科学的观念。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
案例展示并提出问题。与实验探究为主的案例教学不同,以分析讨论为主的案例教学中并没有实验环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首先精心选择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具体案例,案例的选择尽可能的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教师通过具体的案例将学生逐渐引入生物学知识的殿堂,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环节中。
通过分析特出相关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对提出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通过提前分析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难点和障碍进行相关图例、影响等多媒体知识的辅助讲解,让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并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初步结论。教师根据各小组讨论结果进行评判,并给出最终的结论,这样的师生交流和思维的碰撞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足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更加全面和深刻的掌握知识。
篇10
关键词:中国助教;语用失误;跨文化;外语教学;个案剖析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2?0243?04
一位中国学生以较高的GRE和TOFEL成绩获得美国大学读博士的机会,但一到美国就得作为助教(teaching assistant)给本科生上地质学课。对她来说,授课的内容很简单,但如何用英语给美国学生恰当地表达清楚却是一个挑战。她很幸运地借鉴了前几届“师兄师姐”的教案,每次课前背过要说的话。其中一次,她讲完计划的内容后舒了一口气,但看到学生面有疑惑,她就问有什么问题,学生们纷纷提问,这时她突然发现处于“骑虎难下”“进退两难”的境地—她听不懂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得不反复说:“Pardon?”。提问的学生最后只能说:“Never mind!”,然后从此不再发问了。
接受采访时这位中国留学生助教说:
“(我)自己讲(课)还可以,因为是准备过的,但如果是学生问问题,(我)经常听不懂,我就让他们再问一遍。他们已经适应了很多国际TA(助教)上课。如果我还听不懂的话,他们就说‘never mind’,就不(再)问了。这边(美国)的小孩(本科生)都挺好的,(言下之意是不为难教师)。(布置)作业(我)一般就发email,那样他们就不会有(交流不通的)问题。”
一、案例分析
目前对语用失误的大部分研究只从说话者这一角度探索失误产生的原因,而忽视了作为听话者的恰当反映;且只局限于对国内跨文化语用失误的研究,而忽视了在国外的华人,尤其是作为中国外语教学对象中看似较为成功的中国留学生这一特定群体。本文从语用失误的两个方面: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角度剖析该个案。前者是与语言使用本身有关的失误,后者指不能顺应各种交际语境和语言现实引起的失误。
(一)语用语言失误
本文开始的案例首先是语用语言失误。研究一下“never mind”的词义。
(1)(用于道歉的答语)“不重要”“别担心”
例: I’m afraid I’ve broken your mug. 实在抱歉,我把你的杯子打碎了。
Never mind, it was old and I was going to throw it away.没关系,本身就旧了,我正要把它扔掉呢。
(2) “别管”(某人、某事)
例:Never mind about me — you go and I’ll join you later.别管我。你们先走,我随后就来
(3) 用于答语,“不用管了”(往往因为无关紧要,或对方没听清或者不理解时追问后,说话人认为没必要再重复问题),或撤销前面的话
例: What’s the meaning of this? 这是什么意思?
What? 你说什么?
Never mind. 没啥/算了。
案例中美国本科生重复几次后,仍然不能让中国助教听懂,这种情况下无奈地说“Never mind”,选择放弃再问,应该是失望和无奈,因此从上面的语义看,应该属于第三种夹杂了第二种意思。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不用了,没关系”或“算了,我不问了”,甚或是“你不用回答了,回答我也听不懂”。而这位助教却按字面意思理解为上面第一种词义“别介意”,并错误地把它等同于汉语中回应道歉的用语。她从中国文化背景角度很自然地以为提问学生因为“打扰了她”,希望她“别介意”。她全然不去关注这一过程中对方的挣扎和自己作为教师本应感受到的尴尬。
这位助教基于自己原有母语的语用习惯来解释对方的话语,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和反应,从而产生冲突和误解,导致交际失败。而她本人全然不知;相反,在她看来这些本科生很友善,不为难授课老师。类似这样的错位的语用失误致使交际受阻或交际失败的例子在国际助教教学过程中并不在少数。
另外,从日常会话行为(speech act)的角度讲,在课堂上如果一个问题被提出,就应该有回答或反应,应该符合“提问题—答复—感谢”这样一个固定程式,这也符合话语行为的礼貌原则。从上面助教的例子看,她备课时,这一过程是她没办法提前预知和准备的。Krashen[1]和Ochs[2]指出二语学习者在提前有和没有准备及练习的情况下表现出不同的语言能力(competence)。Ochs进一步定义了有准备是指“话语在表达之前已经经过思考和组织”,而未经准备的是“话语缺乏提前思考和组织”。按照Hinds[3]对自然发生话语进行分类,课堂上一对一提问时是“完全自然”的状态下发生的语言,而有准备的演讲恰恰属于这个分类的另一个极端—“缺乏自然性”。该个案的助教在“上课”时“背诵”了自己的授课内容,就正如进行一个“脱稿演讲”,在她个人看来是完成了“任务”,但这一过程不具有真实交际中包含的各个要素和环节。
Lakoff[4]提出了人类交际的两种基本策略:“简明”策略和“和谐”策略。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语用能力的两条原则:清楚和礼貌。从这个角度上讲,该助教首先在“上课”环节上没有做到语用的“清楚和合作”。上完课后回答学生提问时又从“缺乏自然交流”状态进入到“完全自然真实的交际”中,这种突然的转变以她个人的语言能力是很难应对的。加之她在国内大学英语学习背景主要是自学,缺乏师生沟通、生生交际的练习实践环境,因此较难进行语言交流,更无法顾及会话的礼貌原则了。在此基础上,Leech[5]认为,在某些情况下,礼貌比合作更为重要,因为坚持礼貌原则可以保持交往平衡或者相互的友好关系,正是这样才能确保交际双方的合作。可以说礼貌准则是语言使用者达到交际目的的一种语用策略。在上面的个案中,美国本科生放弃重复提问,避免尴尬,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礼貌;相反,这位助教没有意识到该词当时的语用环境,没有感觉“丢面子”,当然也考虑不到礼貌原则了。
(二)语用文化失误
跨文化交际中双方依据各自的文化心理和交往规约常识来理解和判断,如果在某一语境中的认知不能达成一致或发生碰撞,便会产生语用失误。例如一位中国留学生初到美国,当他对房东老太太称呼“Grandma”时,被对方明确回绝。而房东老太太称呼中国留学生“son”时,中国留学生也感到极不舒 服[6]。此例中,房东老太太不愿领受使她显得年老的中国式尊称。反过来,在讲英语的本族人之间,老者有时会称年轻人为“son”以表示亲切,并没有侮辱的意思,然而在汉语里,称别人为“儿子”是不为大多数人所容忍和接受的。
从本文这位中国助教对“never mind”的反应看出她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兼有跨文化交际的语用文化失误。她对美国大学的学生抱有跟中国学生同样的期待便是失误之处。从她个人的学习经历可以看出她这种观点的来源。在采访中她说:
“在国内非英语环境下,学英语能学到我们这种程度已经不错了。你再怎么学也不会到来了就能听懂,那是不可能的。在国内的英语教学把基本的语法讲清楚就挺好的(中学的任务),你到这边听说(能力)是另一回事。(在国内)你把语法单词词汇量等基本掌握就行了。其余的等你需要用的时候再学也不迟,比如到这边来再学也行……”
她认为大学英语学习主要是自己的事情,英语学习基本等同于语法词汇,听和说并没有多大必要。她感觉自己的语言学习过程并没有什么欠缺。如果撇开该助教的个人语言能力,造成她产生这一观点的客观原因是她的教育经历和环境。此外,她也并不看重课堂上的交流,或课堂交流失败她并不介意。她说:
“你只要把你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就行了,也不用整的很花哨(这里指有较多课堂活动的设计和活跃的气氛),也不用很流利。他(们)只要能听明白就行,你讲的差不多就行。即使有语法错误,美国学生对国际学生的要求也不高,他只要能听懂,语法错误也没有关系。”
她认为课堂教学需要关注的是内容,语言表达形式和学生是否参与并不重要。这恰恰是很多关注国际助教的人士担心之处。在他们看来,有些国际助教不光是语言问题,更多的是课堂观念的问题。Watts & Lynch[7]就发现“国际助教在课堂上有较多问题,除了语言技能差外,很多国际助教所来自的母语文化认为师生交流不重要,或不鼓励师生交流”。的确,不同文化对相同角色的定位也不同,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基于自己的原有母语认识来理解相应的角色。该助教脱离了中国教育与语言交际环境后,仍误把原有的课堂习惯用到新的课堂文化中,自然做出不准确的推论和反应。
单从课堂文化角度说,中国的教育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师生等级的和谐。在这种结构下,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甚至是教学过程的权威;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种教育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不足之处是忽视学生在知识构建过程中的创造性和积极作用。他们的观点被忽略,声音被抑制,逐渐养成了习惯性的“沉默无声”。这也造成中国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或者“缺乏思考能力”的国际形象[8]。相反,在美国课堂上,学生比较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提出质疑。曾有人这样比较中美两国的课堂:美国的课堂像市场,中国的课堂像军营;美国的课堂是牧羊式,中国的课堂是填鸭式;美国课堂看上去很“乱”;中国课堂给人感觉很 “静”[9]。从两种迥异的课堂文化看出教师和学生的定位大相径庭。
上面个案的中国助教认为自己是“教授知识”的教师。她说:“我只是教给他们我知道的,而他们不知道的”。她跟学生的关系“跟国内差不多,(他们)比较尊重(我)。” 这显示出她沿袭了中国的传统,认为教师应该是权威,享有课堂的主宰地位。而美国学生在课堂上频繁发问或质疑,这种即时互动恰恰触到了这位助教的软肋,没有文化心理的准备,她自然难以做出恰当的理解和合适的反应。
二、跨文化教学的“本土化”
现有外语教学文献中“本土化”是指根据我国语言政策的需要,借鉴当今世界外语教育思潮和方法,通过优选、优化、调整、适应、顺应、异化和同化等本土化研究过程,转化或优化成符合并适应我国国情、教情、学情的外语教学规律和方法[10]。恰恰相反,本文的“本土化”指为了适应国外受众和目标文化的本土化,是在课堂教学和师生交流方面的适应性调整和顺应。如果把自己母语文化中的做法生搬硬套地移植到目标文化,失误就必然产生。美国学生在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成长环境和心理状态等诸多方面有差异,教授他们不光需要语言方面的调整而和准备,更应该有角色的调整和策略的改变,缺失了“本土化”意识就会适得其反。例如有位在美国高中教汉语的中国志愿者这样描述自己的教学:
“我到美国学校后延续国内的工作作风:认真备课、教案详尽、内容充实、板书工整。然而却发现这并不能使我成为一个受美国学生喜爱的老师。上课开始前10分钟还好,再往后学生的反应就不积极了:有趴桌子上睡觉的,有看小说的,有吃东西的,有女生在描眉画眼,有玩手机游戏的,有做其他学科作业的,男女朋友有谈情说爱的……。总之,给我的感觉就是我一个人站在教室前面自言自语……。”
显然他只注重授课内容,却无法调动习惯于课堂互动的美国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这同样是因为教育背景和文化使然。美国教师的大部分备课时间是用来准备“how to teach”,国内教师则更注重“what to teach”。美国老师的课堂讲究设计,学生活动多,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的机会也多,课堂气氛活跃,但美中不足的是教学效率低[9]。这里且不评论中外教育的功过,再返回来看上面案例中的中国助教,如果她能提早了解一下美国的课堂文化,提前做一些准备,类似“never mind”的语用语言失误也许能避免,个人作为教师的文化角色也不会错位。
三、案例对教学的启示
首先谈谈对国内外语教学的启示。很多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难以应对美国高校学术专业的语言要求以及和导师的社会交往,他们表示在国内的语言运用演练是缺乏的,要站在讲台上给英语为母语的学生授课的难度和挑战就更可想而知了。在国内,对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测试和分析也证明语用能力明显滞后于语言能力,这是因为长期以来英语教学的观念是只注重有形语言知识的输入,如语法,词汇等,忽视恰当语境下语用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语言形式的正确性,忽视语言运用的得体性。对中国学生来说,语法是强项。但是,在实际语言应用中不少学生都表现出了不懂如何得体地使用语法。实际上,当代语言学认为语法的概念不断外延,已经把语境作为语法的内容,即情景化的语法。语法不仅涉及时态的对错,也涉及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出适合语境的言外之意。它已经跳出传统语法,进入到语用层面。同样,语用语法[9]的概念正是出于这个角度考虑,是指从语用的角度看语法,或从语法的角度看语用。因为语法规则是人们在不断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要注意不同语境中如何选择准确得体的语言结构。
由此看出语境在语用学对意义的研究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B. Malinowski[11]认为话语和环境互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果没有语境,词就没有意义,什么也不能代表。他指出,一种语言基本上植根于说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社会生活和习俗之中。不参照这些广泛的语境和文化便难以正确理解语言。上面该个案的助教脱离语境单纯理解“never mind”的字面意思,造成失误也在情理之中。相信比“never mind”更严重的语用失误肯定不在少数。鉴于此,我国当前的英语教学应该语言语用并重,摒弃狭隘的语法观,加强情景化的语法概念。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加大具体语境中的语言运用,及早向实用性教育转变。
其次,再谈谈对海外从事跨文化教学群体的启示。该个案中的助教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脱离了母语文化,没有了解和适应美国大学的学术文化,直接将她心目中中国教师形象生搬硬套地移植到美国课堂上,这种把本国的文化意识通过语言理解和运用强加给对方也是课堂交际失败的原因。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逐渐增强,我们与其他国家的教育、政治、经济、文化往来也日益密切,不光是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和学者在国外做助教或教授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以传播中国文化和汉语教学为目的的孔子学院也在全世界蓬勃发展,会有更多的中国人进入到教授外国人的队伍。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如何让我们的教学方法和交际方式本土化,顺应需要,能为当地受众乐于接受,已经成为当前一个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 Krashen S D. Lecture notes. TESOL Summer Institute [M].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1980.
[2] Ochs E. Planned and unplanned discourse [M]. T. Givon (Ed.). Syntax and semantics 12: Discourse and syntax.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9: 51?80.
[3] Hinds J. Aspects of Japanese Discourse Structure [M]. Tokyo: Kaitakusha, 1979: 55.
[4] Lakoff G. 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 [J].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 1973: 458?508.
[5] Leech G 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 London: Longman, 1983: 85.
[6] 余玉萍. 从顺应论的角度看称呼语的语用失误[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1): 126.
[7] Watts M, Lynch G J. The principles courses revisited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s, 1989, 79(2): 236?241.
[8] 阎琨, David C Berliner.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师生互动压力:以美国某大学为例[J]. 复旦教育论坛, 2011, 9(1): 77?82.
[9] 邵仲庆. 对外汉语教学中课堂冲突的文化归因研究—以美国俄克拉荷马州M高中汉语课堂为个案[D]. 西南大学, 2010: 14.
- 上一篇:医疗器械市场发展报告
- 下一篇:高速公路管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