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研的基本特征范文
时间:2024-01-12 17:38: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调研的基本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标志性节点空间影响分析
标志性节点空间影响分析是针对城市中显著的且具有重大意义的标志物对基地的空间形态具有战略性影响的分析。这些标志性节点一般具有识别性强和控制范围广的特点。识别性强主要体现为标志性节点一般在空间中比较突出,对城市空间起着战略性的控制作用;控制范围广主要体现为标志性建筑对城市景观、市民生活和交通组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凝聚作用。
在实施标志性节点空间影响分析的过程中,调研者要通过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用自己的专业表达手段和空间感受能力,并结合对普通群众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基地与标志性节点的联系,把握具体标志性建筑物与基地环境在视觉、形态及场地文脉上的联系,从而为设计提供基本的尺度,为群众提供平台,对空间感受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预期。
2.序列视景分析
序列视景分析由戈登•卡伦首创,它是指从视觉角度对整体空间体验展开的分析,这个整体空间是包括时间维度在内的空间。通过这种分析,环境会以一种外显的、动态的方式随着时间而逐步展现。在实际的调查中,具体方法如下:选择人群活动相对集中的运动路线,结合步行运动的节奏间隔,确定基地内关键性的视点和观察点,关键性的视点通常是空间中较好的观景、不同空间转换的节点或具有特殊意义的地点。在准备好的基地平面图上标上视点位置、视线方向和视距,并按照行进顺序进行排列和编号。在观察空间环境和时间环境后,可以采用勾画草图或者拍照、摄像等手段记录实际视觉景观。
3.空间注记分析
空间注记分析是以基地分析、序列视景分析、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等为基础,通过图示、照片、文字等手段对景观基地内外环境与重要建筑、空间与时间要素以及人的心理和行为等加以记录和分析研究的一种分析方法。空间注记分析通常将直观分析和语义表达结合在一起。直观分析一般是指照片、草图、影像资料等图片记录,在空间注记分析中往往是基础表达。语义表达则是指通过文字记录空间尺度的大小、景观和空间之间的关系,通常作为辅助和补充的表达方式来补充表达直观分析即图示方式难以精确表达的内容。
二、社会调查方法
社会调查是人们对有关社会事实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进而做出描述、解释和提出对策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采用社会调查方法同时结合空间环境分析,不仅有利于设计者和决策者获取市民对于空间环境评价的态度和意愿等相关社会信息,而且有利于设计者和决策者全面认识和探究城市空间环境的基本特征和空间与人的关系等,为城市设计提供必要的依据和保证。
1.景观设计社会调查的基本类型
景观设计社会调查按照目的可以分为描述型研究和解释型研究;按照调查性质可以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按照调查的对象又可分为普通调查、个案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等类型。
2.景观设计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
在景观设计中,社会调查工作经常会用到直接调查方法和间接调查方法。其中,直接调查方法包含观察法、访谈法,间接调查方法包含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
三、总结
篇2
关键词:情境认知与学习;西方经济学;认知学徒制;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089-02
情境认知与学习是当代西方学习理论领域研究的热点,这一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不仅影响了学习和发展领域的理论研究,而且也促进了教育实践中关于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和反思。情境认知与情境学习理论把知识视为个人和社会或物理情境之间联系的属性以及互动的产物,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为了获得一大堆事实性的知识,学习还要求思维与行动,要求将学习置于知识产生的特定的物理或社会情境中,学习更要求学习者参与真正的文化实践。《西方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的除了使学生掌握经济学原理知识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经济学的思考方法和分析工具。美国经济学家D・弗里德曼曾讲过,经济学像一把锤子,当你拥有它的时候,其他所有的东西看起来都像钉子,让学生更熟练更合理地使用这把“锤子”则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根据情境认知理论所揭示的学生学习过程,《西方经济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授经济学理论知识,还要通过设定合适的社会情境,将理论中所体现出的思考方法和分析工具揭示出来,更要让学生参与到思考、分析,甚至行动中去。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可以具备初步的思辨和探索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可以关注经济热点、难点问题以及由经济问题导致的相关社会问题,可以融会贯通并运用所学的经济理论知识,解释和分析经济现象和问题,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合法的边缘参与”课堂实验,
在游戏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合法的边缘参与是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中心概念和基本特征,即基于情境的学习者必须是共同体中的合法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观察者,同时他们的活动也应该在共同体工作的情境中进行。情境学习中有关合法的边缘参与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学习者的社会参与的形式,学习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要素。确切地说,合法的边缘参与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用新的方式观察和理解学习的途径。
经济学是用来解释真实世界的经济过程和结果的思维方法,不是单纯的数学游戏,我们应该让每个学生既能够获得经济学的知识,又能够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去思考,随着实验经济学的兴起,经济学的课堂实验教学法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经济学课堂实验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理论概述――案例分析――习题讲解”的程序,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有关场景,让学生扮演经济活动中的当事人,参与到实验中去,按照相应的规则,优化自身的行为,进而在游戏中分析结果,发现经济活动背后蕴藏的规律。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相关的结论,并由教师归纳、讲解各个实验涉及的经济学原理。
在学习市场结构理论时,让学生扮演商品的购买者和出售者,参与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口头双向拍卖,以再现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神奇力量;参与完全垄断市场中的交易和寡头垄断市场中的产量确定,来再现垄断厂商追求最大利润的情境,进而亲身体验市场中的竞争和垄断行为,感受寡头企业间的相互依存性。
博弈论作为现代经济学的前沿领域,已成为占据主流的基本分析工具,但学生往往认为博弈论结论晦涩、研究方法又高度数学化,看到教材中相关内容总会产生畏难情绪,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可利用博弈论实验,用货币诱发真人被试的可控实验室方法,复制真实的现场环境,直接检验被试对象如何进行有效决策的策略博弈行为过程。使用常见的纸牌、虚拟货币等工具,通过“囚徒困境”、“最后通牒”、“瓷器的争夺”等一个个令人兴奋、充满乐趣的游戏,发现生活的真实逻辑,以及可以广泛应用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策略游戏。
课堂实验教学法的运用,使经济学的课堂成为全体学生和教师共同表演的平台。在这场表演中,教师成为了导演,精心设计这类生活或工作情境,每个学生则成为了一幕幕经济生活情境剧的主角,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手脑并用,全身心投入,或独立、或合作,成为每个实验的合法参与者充分运用自己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去发现知识、探索真理,进而亲身体验经济规律的奥秘,不断领悟经济学的真谛。
《西方经济学》中的认知学徒制:第二课堂
基于情境认知与情境学习的教学模式有抛锚式教学、随机访问教学、认知学徒制以及基于交互式多媒体的教学等。其中,由柯林斯、布朗和纽曼于1989年首先提出的认知学徒制模式是在该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典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通过允许学生获取、开发和利用真实领域中的活动工具的方法,来支持学生在某一领域中的学习。
经济学课程的第二课堂主要指学生课外时间进行的各类社会调查,可以由教师将《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一些知识点布置给学生进行印证式、学习式调查,安排学生到社会上进行问卷调查或走访等,并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调研、思考,最后得出一定的结论以验证经济学知识。在调查结束后,还可以专门抽出一定时间,由教师组织各组学生展示其调查结果,这样不仅能实现信息共享,更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第二课堂可以发展成为《西方经济学》中的认知学徒制,像企业中的项目小组一样,让学生自由组成若干小组,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完成既定项目任务,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社会调查的过程中,获取开发和利用调查数据和经济信息的方法。
认知学徒模式一般应包括四个构件:内容、方法、序列和社会性。这些构件的有机组合能有效地使传统学徒制的特征适应学校教育中有关认知技能的教学,从而定义一个适合不同课堂和师生角色的有效学习情境。为了帮助教师设计支撑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的理想的一般学习环境,学者们在研究中不仅识别出反映该学习环境的四个维度的主要构件,而且还从每一个构件中识别出在建构或评估学习环境时必须考虑的一系列特征,这些特征和构件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可以归纳为表1内容。
社会调查中的各小组可被视为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实践共同体”,其中的学习者具有社会参与的特征,将参与视作学习的关键成分。社会调查要求学生共同工作,通过协作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教师应给予学生在一定的背景中进行观察、参与、发明或发现的机会,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及时沟通,激励学生进行探索和独立活动。学习者则要通过理解和经验的不断相互作用,直接参与社会调查的各项工作,理解现实中产品调研、市场调查的过程。随着学生作为一个初学者或新手逐渐从该共同体的边缘向中心移动,他们会变得比较积极,更多地接触其中的文化,可以逐渐进入专家或熟手的角色。
通过网络教学,让学生“参与式学习”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教学范式认为,学习应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学习过程是个性化的,教学过程应由面向课程转为面向学习,学习是一个社会过程, 主张通过活动与协作完成知识的建构。基于此的网络教学环境不再只是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而变为帮助学生探索、发现、学习的认知工具。传统教学过程中一些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如作业、考试、图书馆、笔记记录等,都应该能够在网上得到很好的支持。国内全日制高校教学中使用较多的天空教室网络教学平台具备教师备课、课件制作、网络化教学等功能,如使用得当基本可以实现以上教学目的。教师在此平台上可以完成在线备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等常规教学。教师还可以通过平台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协作学习,通过平台的讨论区,师生围绕一定主题开展广泛的讨论,有关课程问题的所有讨论都在平台上记录下来,这为教师采用多种方式的教学评价提供了条件。平台还提供了小组学习专有的讨论组、邮件与公告等功能模块,支持小组学习。聊天室提供一种实时讨论问题的环境。平台提供的创新性教学工具――博客、团队、讨论、考试等基本教学单元,为学生开展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网络教学法的核心就是参与式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并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他们自己确立学习目标、探索适当的资源、与其他人进行小组协作,并以有意义的方式建构知识。王敏娟基于情境认知理论,将情感领域的因素与学习过程中的社会和认知因素相融合,提出了网络参与式学习的“Cybergogy模型”,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模型来描述每个学习者,然后设计针对每个人的策略,让学生不仅有机会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而且积极地参与学习(见图1)。
根据这一教学策略,在《西方经济学》的网络教学中,教师可在天空教室网络教学平台上通过教学资源、设计互动教学模式与内容,从认知域、情感域和社会域三方面做足文章,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具体策略见表2。
现代网络教学的一个最大优势是可以为师生提供一个全天候的动态交互环境,可为学习者、教师搭建一个个性化的互动交流平台。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这一平台,通过种种方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利用网上的讨论、博客、作业批改、BBS等互动工具,经常保持与学生的联系沟通,使学习者能够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答疑和帮助,以主动将学生的情感引导到好的“地带”,如有好奇心的地带和能更好发挥创造性的区域,成为一名主动学习者。
综上所述,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法让学生成为经济学课堂实验的“合法参与者”;通过社会调查的布置,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多个“实践共同体”,实施协作式学习;通过网络互动教学,进行“参与式”学习。这些教学方法的创新,有意识地让学生领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训练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努力培养学生对经济现象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可使学生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参考文献:
[1]高文.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J].教育发展研究,2001,(8):28-31.
[2]黄阳平.西方经济学教学与经济思维培养[J].集美大学学报,2008,(7):54-58.
[3]王敏娟.参与式学习和网络教学法[J].开放教育研究,2008,(4):22-27.
[4]戴明,,杨海波.经济学课堂实验实训[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篇3
1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界定及基本特征
1.1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
大学生综合素质指大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基础上,通过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和实践中发展起来或形成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对大学生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主体特性和品质,其综合效应表现为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知识和能力[1]。至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目前还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主张分为三大基本素质:身体素质、智力素质(智商)和非智力素质(情商)[2];有的认为主要包括道德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四个方面[3];还有的认为可以从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包括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共5个方面进行考评[4]。有关专家还提出了衡量21世纪人才素质的七条标准: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在急剧的变化和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适应科学技术领域的综合化;有多种个性、特长和健康的身体;具有与他人协作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5]。就国际贸易专业而言,我们认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指通过全日制大学本科四年修业期满,国际贸易专业应届毕业生所应具备的身心品质、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的总和,可集中体现为思想品德素质、基础能力素质、专业能力素质和创新能力素质四个方面(见图1)。
1.2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特征
通过长期对国际贸易专业本科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我们认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2.1培养时间上的阶段性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以及业务技能的训练与掌握过程,按照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形成的客观规律,在时间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能力素质的培养和形成阶段;第二阶段为专业能力素质的培养和形成阶段,包括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两部分;第三阶段为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和形成阶段,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各个环节的学习和训练,包括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以及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时间集中在大学的第三至第四两个学年。
1.2.2空间结构上的多层次性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四个层面:第一是思想品德素质层;第二是基础能力素质层;第三是专业能力素质层,第四是创新能力素质层。
1.2.3时空上的相互关联性无论是国贸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形成和发展在时间上的阶段性,还是空间上的多层次性,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时间上从基础能力素质到专业能力素质,再到创新能力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从思想品德素质层(核心层)到基础能力素质层、专业能力素质层、再到创新能力素质层逐步由里向外扩展,只有核心层健康发展,才能带动相关层次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才能确保各层次之间的统一协调。
2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思想品德素质培养方面,用人单位对思想品德素质尤为重视,超过了对专业能力素质和创新能力素质的重视程度。而在思想品德素质中,又以爱岗敬业、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乐于奉献最为用人单位青睐。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是通过日常学习和工作中的点滴积累而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磨练过程,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中,校风、师风、学风等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目前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培养课程设置存在时间短而缺乏长效性,形式单一而缺乏多样性,内容单调而缺乏灵活性,被动灌输而缺乏主动性,脱离专业实际而缺乏职业性等问题,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升,不利于职业道德和个性的培养。
第二、在基础能力素质培养方面,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只要具备良好的基础能力,学什么都相对较容易,也易适应,特别是对最能反映国际贸易专业特点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倍加关注。但目前国际贸易专业应届毕业生基础能力的现状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仍有较大距离,现开设英语课程包括大学英语、外贸英语函电、外贸谈判口语、国贸英语听说,共计384学时,占该专业通识基础课和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总学时的25%,占理论教学总学时的20%,尽管英语课程比重如此之高,但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并不高,2007、2008届国际贸易专业四级通过率为75%左右,六级通过率不到50%。对于高等数学课程,由于经济学科对数理运用的依赖性日益增加以及学生进一步深造和考研需求,目前开设有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等,共计192学时,占通识基础课和学科(专业)基础课总学时的12.5%。但由于部分生源属文科类,数学基础较差,再加上考研学生比例有限,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偏大,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第三、在专业能力素质培养方面,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熟练操作业务,在从事进出口业务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不仅能有效缩短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较快进入角色,而且能提高工作的自信心,降低工作压力,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很多人由于业务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感到工作压力太大,难以适应而频繁跳槽换岗。这说明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偏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在专业深度开发课程和实战操作课程上还相对薄弱。
第四、在创新能力素质培养方面,目前国贸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职业适应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其中,业务拓展能力是核心和关键。要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使学生形成上述创新能力,仅靠学校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加强实际业务操作训练,这就需要在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功夫,从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试方法等环节入手,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建立课外实习学生到对口外贸企业实习困难比较大,有些高校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千方百计地压缩、减少甚至取消校外实习,有些学校完全用课堂模拟代替校外实习,学生缺乏实战训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路径探索
针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和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适应用人单位对国贸专业人才素质要求,我们从四个方面入手培养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
3.1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及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切实加强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力度。(1)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指4门必修课)在内容上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增减,在总学时不变情况下,压缩面授学时,增加实验实践学时,鼓励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注重教学效果,改革考核办法。(2)在大学三、四学年增加社会实战、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勤工俭学等,结合专业学习、毕业实习,将各类调查报告、总结、实习鉴定等都可作为思想品德素质的考核内容。对突出的学生可采取奖励学分,没有完成可扣减学分,以确保思想品德素质培养的多样性、连续性和灵活性。(3)将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可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面向涉外企事业单位和实际部门实习和调研,同时,请有丰富实际经验的老外贸来校讲学,将专业知识学习与爱岗敬业教育融为一体,在校期间就养成爱岗敬业的良好品质。(4)增加必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除军训外,在大学期间还要进行必要的艰苦奋斗和抗压、抗挫能力训练,可安排在寒暑假期进行并规定必要的学分,养成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优良品质。
3.2切实加强专业基础能力训练,努力提高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1)对于学科(专业)基础课教学必须要确保学时、学分、教学质量,这是保证国贸专业人才具备厚实基础能力的关键。(2)加强并完善英语教学,增加英语项目模拟训练,在进出口业务中采用全英文模拟以增加英语的实战性,对于专业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如国际结算、国际经济学、国际市场营销等,可采用双语教学,以加强英语的应用能力。(3)调整高等数学的课程结构,增加高等数学课程的灵活性,将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通识基础课,将运筹学、计量经济学等作为选修课,供有志于国贸理论研究的学生和考研学生选修。(4)增加因特网与应用、数据库以及电子商务与应用等课程,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
篇4
1、高职德育模式缺乏特色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不同,学生素质的差异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德育内容,方式等方面都应不同于普通高校,应有自身的特色。目前高职德育模式基本上是沿袭普通高校的德育模式,如在德育教学内容方面基本和普通高校相似,而与高职学生密切相关的职业道德课、就业指导课、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在有些院校则没有开设,有的即使开了,也是随意性大,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具有滞后性。德育方式仍然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脱离实际的说教式、训导式、笼统式、消防式的方法。倾向于培养一种单向度的“政治人”,而不是现实人。不重视校外教育,轻视社会实践,德育工作脱离学生生活,不能做到知、情、意、行的有效结合。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面前只是纯粹被动的教育对象,而不是自我教育的主体。这种德育模式使得德育在广大高职青年学生面前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变成空洞的说教,苍白无力。
2、高职德育地位受到削弱
重视和加强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根本任务决定的。是我们党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优良传统。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知不觉地顾此失彼,存在“讲起来德育重要,做起来德育次要,忙起来德育不要,出了问题归结于德育没搞好”的错误倾向;还有人认为现时高职院校的任务就是要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各种专门应用型人才,学校的“硬任务”就是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各种技能,为他们的就业拓宽门路,至于德育只是“软任务”。所有这些,使高职德育的地位受到严重削弱。
3、高职德育评考引导不力
近几年来,高职在德育工作方面明晰可行的德育规划,缺乏一套科学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德育考核往往流于形式。如对德育效果的评价往往是笼统不实的,大多局限于考察活动开展了多少、声势如何、外界影响多大、设备是否完善、所获奖项怎样等等,高职德育课年年都上,但上与不上、上的好与坏没人负责,学校德育工作也以没出问题作为评价德育效果的标准: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和道德素质缺乏客观的量化标准和测评方法,对学生操行成绩的考核只是看活动是否参加,是否循规蹈矩,给老师的印象如何,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之风,也使部分学生对德育产生极大的反感。对德育教师和政工干部的实绩和水平缺乏规范的考评机制,在年度考核、职务晋升、职称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评定时没有统一规范有效的考核标准。
4、高职德育队伍建设滞后
由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包括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教学改革,出现了教师聘任制,学生学习的学分制,选课制,学生公寓等现象,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出现了许多新变化,队伍不稳定,素质参差不齐,高职院校专职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工队伍和行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职责的教职工队伍,存在功能发挥不够的问题。高职院校的班主任、辅导员对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仍停留在过去管理中专生的层次上,没有真正形成一支具有高职特色的德育队伍,也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健康的高职德育氛围,一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存在思想不稳、数额不足、素质不高、后继乏人的问题。有些院校德育工作者应有的待遇得不到落实,业务老师也没有发挥出“教书”、“育人”的作用。
二、改变高职德育现状的几点对策
1、坚守课堂教育的主阵地,坚持教育
课堂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渗透课和人文选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是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本特征之一。专业课渗透是指将道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门专业课中去,通过专业课的教学,有机地贯彻德育的内容。它是教育者通过知识的传授,从中挖掘出具有思想性的成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途径。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针对自己的师资力量开设一些人文选修课。人文选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人文精神是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基本素质,它是指人的文化底蕴所表现出来的对待生活和人生的社会态度。作为大学生,必须是文化品味比较高的人。
2、坚持以心理咨询为辅,着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加强健全人格的教育和指导将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材料证明,心理和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在学生在未来生活中怎样运用及是否能有效地适用已获得的知识。高职学生与一般的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心理方面的问题相对要多些。期望值过高,但常常不切实际,觉得压力很大;自我肯定不足,自卑感强,一旦受到挫折或打击,则非常痛苦,压力很大。高职院校可通过心理咨询来健全学生人格。
心理咨询涉及职业指导、教育辅导、心理健康咨询、婚姻家庭咨询等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其实质是一种职业性的帮助。通过心理咨询,使他们先消除心理障碍,然后再进行开导教育,学生的消极情绪得以解释,内心的矛盾与苦恼得以摆脱,就会更好地接受教育,按照德育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学校还应创造条件,加强大学生心理知识的学习,加强咨询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心理辅导站等。当然,光有心理咨询是不够的,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责任感,这样效果会更好,学生甚至会受益终生。
3、增强德育的实践性和服务性,提高德育的实效
大学德育的基本特征应该是实践性和服务性。许多美国学者认为。伦理规范的灌输无济于学生道德水准的提高,真正的教育途径就是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道德认识,提高道德责任感。
高职德育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主动贴近社区,经常为当地居民举行报告会、座谈会和帮助社区进行各项文体活动等,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可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一些工作如志愿者活动、社会调研、参与社区改革等。这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一定工作经验和较为全面的学习锻炼机会,而且能使社区更好地了解高职院校,愿意为高职院校提供各种便利条件,进而使高职德育能紧密联系实际,从地方和社区需要出发,更好地为地方和社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
4、开拓网络阵地,因势利导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篇5
[关键词]辅导员 人格特征因子分析
大学生辅导员作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层教育者,其工作能否取得实效更与其人格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在学生中达成共识。但辅导员的人格力量怎样发挥作用,对学生的道德人格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也缺乏实证的依据。人格测评已经广泛运用于各类人才选拔过程中,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将人格测评机制引入到辅导员的选拔工作中来,是否具有某些人格特征的人适合担任大学辅导员,这些人格特征将对学生的道德人格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次研究是以苏州某大学的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采用的是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由于理论上的需要,在抽样过程中考虑到了一定的性别比例、年级比例及专业比例等。
本研究把国内外以往有关班主任、学生辅导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研究资料搜集起来,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从中得到启示,确定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在充分分析文献的基础上,设计研究方案,并且参考了艾森克个性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形成辅导员人格特征调查问卷。
最后文章在运用SAS、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区分度检验、因子分析、信度、效度检验。最终形成了高校辅导员人格特征的调查问卷,为以后进一步进行高校辅导员的研究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问卷的编制
本调查最终内容由两部分调查问卷组成。第一部分是高校辅导员人格特征调查项目和被调查者的背景信息。调查问卷共有3个维度和30个项目,3个维度分别为性格内外向、情绪稳定性和神经质;被调查者的背景信息,包括性别、专业和是否担任班级干部。第二部分是高校辅导员人格特征对大学生道德的影响程度调查问卷。包括14个维度。
高校辅导员人格特征调查问卷采用是否评分法,根据这个评分法,分别赋予“是”选项分值1;“否”选项分值0。高校辅导员人格特征对大学生道德影响程度问卷采用五分制评分法,分别赋予五个选项五个分值1,2,3,4,5。 此外问卷有九道逆向选择的题目,因此数据输入时要有相应的逆向赋值的处理。
高校辅导员人格特征调查问卷参考埃克森的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编制,共分为三个纬度,即内外向个性维度、情绪稳定性维度和神经质维度。
内外向个性(E)维度首先是荣格根据精神动力学理论提出来的。极端内向与极端外向之间有各种程度的移行状态。在实际生活中,多数人均属于两级端之间,或者倾向内向或外向。
外向或内向的人,又可有情绪稳定或不稳定。情绪稳定性(N)维度也如内外向个性维度一样,是从情绪极端稳定到极不稳定两极。如果以 E维度为 X轴,N为 Y轴,交叉成十字,在外画一圆,在圆周上的各移行点,成为具有各种不同程度的 E和 N特点的人。
具有各种不同程度 E和N的人,还具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质特点。神经质(P)维度的项目是根据正常人和病人具有的特质经过筛选而来的。
二、问卷的试测
此次调查研究以苏州某大学为主要试测对象,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105份,有效问卷98份,有效回收率为89.1%,有效回收率一般,其中试测男生48人,女生62人。
三、问卷的区分度检验
首先对问卷的各项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区分度)检验,删除与总体没有显著性关系的项目,根据项目区分度的衡量指标,区分度如果在0.4以上,则区分度显著,项目符合要求,可以保留,如果区分度在0.4以下,则区分度不显著,项目须淘汰。问卷的项目与总体的相关系数如下表所示:
由输出结果可知,内外向维度中项目1、2、5、7、8,情绪稳定性维度中项目12、19、20,神经质维度中项目24、27,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4以下,不符合要求,故将其删除。其余20个项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4以上,则可以保留。将保留的20个项目重新编排,形成大学生辅导员人格特征调查问卷。
四、探索性因子分析
表2 高校辅导员人格特征问卷探索型因子分析
KMO检验
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首先对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进行检验,KMO检验旨在检验变量之间的偏相关,其基本可以解决资料适合性问题。一般而言,若KMO接近于1,则适合做因子分析,若接近于0,则不适合做因子分析。具体来讲,KMO值0.80以上为“优”,0.50以上为“合格”,0.50以下为“不合格”,不适合做因子分析。经检验高校辅导员人格特征问卷的KMO值为0.919,因此此问卷比较适合做因子分析。
探索型因子分析采用主成份分析方法来抽取公因子,以正交法进行旋转。采用特征值大于1,因子载荷大于0.4的选择标准,高校辅导员人格特征问卷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如表2。
五、验证性因子分析
验证型因子分析旨在验证探索型因子分析所提供的理论假设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运用SAS上述经探索型因子分析所得的问卷3进行验证型因子分析,结果见表3。
关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总体拟和程度有很多评价标准,本研究采用了X2/df、NFI、RMR、GFI、AGFI、RMSEA。其中X2/df表示X2检验结果与自由度的比值,我们希望得到的是不显著的X2值,很小的X2值说明拟合很好。NFI、NNFI分别表示标准拟合指数和非标准拟合指数,他们主要通过比较目标模型与一个基本模型的拟合来检验所考察模型的整体拟合程度,这两个数介于1-1.0之间,接近于1说明拟合的好,接近于0说明拟合的不好,但样本量小时会产生严重的错估现象。GFI是为了克服X2检验的结果依赖样本N大小的缺陷而引入的拟合优度指数,GFI的值在0-1之间,越接近于1,则模型越好。根据国内外发表的学术论文中的结构方程模型来说,GFI一般在0.90以上。
RMR是以模型不能说明的样本协方差为基准,表示构成协方差矩阵元素1的平均指标,RMR值越接近于0说明模型拟合的越好。AGFI为修正拟合优度指数,它是为克服GFI和RMR值因自由度变小而拟合优度提高的缺陷而产生的。AGFI的值也在0-1之间,越接近于1,则该模型越好,一般大于0.9时,认为模型拟合观测数据。RMSEA为近似误差均方根估计,RMSEA取值在0.05或以下,而且其90%置信区间上限在0.08及以下,表示较好的拟合模型。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本研究中,X2/df、NFI、RMR、GFI、AGFI、RMSEA值较好,模型较为理想。
六、信度分析
所谓信度, 就是量表的可靠性或稳定性。一个量表的信度越高, 该量表越稳定, 采用该量表测试或调查的结果就越可靠和有效。内部一致性信度是衡量问卷量表内部一致性高低的指标。本研究中采用哥伦巴赫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a)作为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指标,根据心理测量学的要求,一般信度系数在0.7以上即可接受。经检验此次问卷的Cronbach‘s a系数为0.881,故此次研究所采用的问卷总体信度较高,收集的数据能够达到研究的要求。
通过上述探索型因子分析可以得到了三个维度的信度内部一致性检验结果,三个维度的信度一致性检验结果如下:
从结果中显示三个维度的信度都能达到标准要求,但三个维度的信度总体不高。
七、效度分析
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在测量某项指标时所具有的准确程度,即测量工具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想要测量的概念的真实含义,效度越高,即表示测量结果越能显示出所要测量的对象的真正特征。效度包括三个类型:内容效度、评判标准效度和结构效度,由于研究条件有限,本文只对结构效度作了研究。
经过统计软件分析,本研究给出了三个维度的结构效度,如下表所示:
根据判别标准各维度的相关系数如果在0.3-0.5之间证明相关性比较强,小于0.2证明相关性较弱,独立性较强。上述研究表明大学生辅导员人格特征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经统计分析问卷共确定了三个维度,20个项目,将其重新编排得到最终的大学生辅导员人格特征调查问卷。
八、结论
本次调查通过基础理论研究,问卷编制与发放,问卷修正最终形成了大学生辅导员人格特征调查问卷。此问卷共分三个维度(性格内外向、情绪稳定性和神经质),20个项目。
本次调查自编的高校辅导员人格特征生评问卷和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影响问卷,经过测试项目的区分度、总体和各维度的信度、结构效度检验后,数据证明本次调查所用的问卷具有一定的信度,问卷的内容能够反映变量的基本特征,并且具有一定的结构效度,能够作为本研究的测试工具。
但是,在本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样本调查对象单一,只针对了苏州某大学的学生,而没有对辅导员也进行相应的调查,这与我们的研究条件有限有关;在对问卷修正过程中,区分度检验过多项目的区分度不显著,六个维度的信度做内部一致性检验时信度不够理想,最后确定的三个维度的累积贡献率较低,只达到了51.885%,这可能主要与问卷本身的质量有关系。
从上述研究来看,最后形成的大学生辅导员人格特征调查问卷基本是合理的,能够对高校辅导员的人格特征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人格特征问卷手册[M].长沙:湖南医学院出版社, 1993,(2).
[2]张兴杰.社会调查[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方晓义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
篇6
【中图分类号】G420
高效课堂亦即有效课堂,就是投入和产出更加合理的课堂。区域化推进就是以实现高效课堂的"共同愿景"为追求目标,在一定时期内,以行政、教研组织力量为推动力,引导教师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措施。它强调彰显地域特色,以不同学校、教师为"实现蓝本",不断逼近高效课堂教学目标。强调"搅动"教师的思想活力,激活教师的参与热情,而不苛求整体改革的完整性、同步性和严格性,以实现"减负增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改革目标。
一、 区域改革的推进机制
高效课堂改革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重大改革和突破,需要从层层推进的联动机制、适应改革的土壤环境、课堂高效的技术支持和与时俱进的目标追求等方面加以探索和实践。
层层推进的联动机制。高效课堂改革酒泉市具有较强的组织号召力和领导执行力。从近几年的实践情况看,各地普遍引起了应有的重视。这是近十年课改抓得轰轰烈烈的组织原因。对酒泉市所辖比较偏远的肃州区、金塔县、玉门市、瓜州县、敦煌市、肃北县和阿克塞县等七个县市区的调查显示:课改的组织和领导者中,县市区教育局占19.47%,县市区教研室占4.7%,县市区教育局和教研室占42.11%,学校占32.11%。在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设计、组织与实施方面,县市区教育局、教研室以文件形式印发实施方案、细则或指导意见的占62.63%,学校以文件形式印发实施方案、细则或指导意见的占32.32%。近三年教师参与高效课堂改革的动力,来自全部教师必须参加的管理要求占62.24%,按照学科要求应该参加的占29.08%,教师自愿要求参加的占4.08%。
适应改革的土壤环境。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教学改革没有组织化推进不能取得成功。但单凭组织化推进方式,而忽视改革土壤的适应性,往往导致大部分教师"激情投入"大,"理性思考"少,"机械模仿多,走进实质少",在困惑中一次次把理想目标"尘封"起来,造成"穿新鞋走老路"的改革被动局面。目前,教学改革的现实基础是:教师对高效课堂改革具有一定的认识,但深度不够,改革的动力和信心不足,改革的自觉性不强;教研有支持,但跟踪指导力度不够;培训有组织,但"技术支持"重难点突破不够;学法有指导,但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不充分。解决这些问题的应对策略和具体办法:一是从经济社会发展、办学条件、师资状况,尤其对学校教学督导评估、教师工作考核和班额大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局限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研和对比分析,明确改革的基本目标、努力的方向、实现途径和措施,使改革"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二是研究制定重在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学校管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机制,促使学校和教师从应试教育的桎梏阴影中走出来,解决教师长期以来应对教学改革"带着镣铐跳舞"的问题,增强教师参与改革的信心和动力。三是通过确定样本实验校、与先进地区学校建立"姊妹学校"和"友好学校",派教师到先进地区挂职学习等内优外联的途径和方法,加大教研的力度和针对性,为改革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和操作的"技术支持",让教师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改,更要知道"怎样去做"。四是通过举办家长和学生学法培训班,提高认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组建"学习共同体"、参加社会实践、拓宽学习渠道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绿色外部学习环境,赢得家长和社会的支持。
课堂高效的技术支持。先破后立是改革必然要经过的两个阶段,而破来容易,立起相对则难。为解决"立"的具体化问题,通过教研员"包点挂校"、教师"青蓝结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手拉手"等教研形式,开展"菜单式"理论讲座和教研活动,大面积培训教师。培训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突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主导点评的技艺、评价激励学生的方法、问答点拨的智慧,甚至教师的身体语言运用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具体的实践专业技能培训,有"范式"但不拘一格,使教师既有专业知识的储备,又有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方面的专业技能,使教师真正成为有个性风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使"泊来品"属地化,同时,让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土专家"走向前台现身说法,树起榜样引领改革。
与时俱进的目标追求。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实质上一种目标追求,要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最优化。
二、高效课堂的范式探索
教师劳动具有显著的个性化特征,在组织化推进高效课堂改革的过程中,基本的"范式"是必要的,但不能僵化,"范式"与"个性"、"风格"相结合打造高效课堂,才能出特色,出成果,出名师,才能成为课堂教学改革地方特色的创立者。
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任何一种课堂形态,都有其基本的操作规范和要求。课堂优化模式,就是"范式"的具体化。按照"问题--设计--实践--反思--总结"基本方法,通过开展示范课引路、评优课激励、研讨课提高和常态课指导等"四课活动",总结高效课堂的基本特征和操作基本规范,锻炼师资,使教师"导师",在主导引领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特别是在组织课堂教学等方面有基本的"章"可循。也就是通过各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上高效课堂示范课,为教师提供"范例"研讨课,突出引领性;开展教学竞赛活动,推出一批高效课堂的评优课,突出激励性和观摩性;在校本研修小组内,教师人人上专题研讨课,为教师打造"个性"升华的自反思课,突出提高性;实行推门听课,课后及时点评,长期跟踪指导,促使教师学以致用,保证教学实践课常态化,增强普及性。经过长期总结和锤炼,酒泉市涌现出了"三三六"和"教学练案6+6+1"等一批有代表性的优化课堂模式,推动了高效课堂改革,收到了良好效果。
所谓"三三六"教学模式,即"三学、三化、六步"教学新模式,也就是"个人预习自学--小组讨论互学--教师精讲导学"为课堂结构,以"亲情化、严格化、个性化"为特色课堂管理机制,以"引言--明确目标--引导自主学习--精讲点拨--测评反馈--总结提升"为课堂教学六环节进行组织教学。
所谓"教学练案6+6+1"课堂教学模式由课堂教学过程六环节、小组合作六环节、课后知识点过关一环节三部分组成,即:"教"按照认知学习目标--预习成果展示--课堂学习研讨--当堂训练检测--反馈小结提升--新课预习指导去组织,"学"按照确定目标--独自学习--同伴同学--组内互学--反馈讨论--修正提升去引导,"教与学"依据个体差异完成不同的学习目标,保证学习目标总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些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模式,虽不是十分完整和完美,但为教师实践树起了基本的"范式",有破有立,相得益彰。
三、校本教研的本土发展
在"组织化"推进过程中,注重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和教科研专业队伍的引领作用,从建立制度入手,深入开展"校本教研",引领改革顺利推进。一是课题立项评审向"校本教研"倾斜,强调校本教研以课例研究为主要方式,侧重行动研究、叙事研究、课后反思,用身边的研究成果指导改革实践。二是以专项课题的形式,对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备课负担加重、学生两级分化现象扩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素质在考试中难以体现等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推进改革提供点上升华、面上推广的坚实的理论支持和经验总结。三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组织校际间、县区间互访研讨,开展现场"观课"和"研课"活动,增强教师驾驭课堂的实践感知,拉近教师与教师心中偶象名师的距离,增强投身改革的积极性和信心。四是在"示范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程式下,加大个案研究典型化的力度,让教师在实践中自我剖析、自我修正、自我重塑。每学期让每一位老师都上一节公开课,作为典型案例,组织实验小组的老师对其进行个案剖析研究,帮助教师"涅"重生,鼓起教师的信心,扩大教师的参与度,发挥教师是主力军的作用,保证改革深入展开。
篇7
论文摘要:教学一体化设计在开放教育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师的辅导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以《公务员制度》课程为例,根据课程特点、学生特点和学生需求,确定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思路。教学一体化设计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教促学,设计中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模块化教学为指导,确定教学内容和策略,保证各主要教学环节之间相辅相成。
教学一体化设计就是结合课程的特点,合理选择多种教学媒体,高效安排各种教学环节,以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的设计,它在开放教育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以《公务员制度》这门课程为例,谈一下笔者在对本课程进行教学一体化设计中的基本思路和想法。
一、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指导——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来的。该理论提出了“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的学习观,“学习者从经验中积极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和意义”的学生观和“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该理论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同时也不忽视教师的作用,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扮演三种角色,做好“三种导学服务”,即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引导、辅导和督导。“引导”是指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差异,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调查题目,制定科学的调查工作进度,选择有效的调查方法,撰写规范的调查报告。“辅导”是指在学生实施具体的调查工作之前,有针对性地对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流程安排,社会调查方法的选择、社会调查报告的撰写等进行具体的教学辅导。“督导”是指从约束与激励并举的角度,对学生实践环节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监督和调适,以保证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要求完成实践学习任务,同时保证学习质量(根据湖南电大开放教育“123”教学模式整理)。
基于这一理论,开放教育课程教学不仅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也要求教师强化支持服务,做好相应的引导、辅导、督导工作,因此,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指导性。
二、建构主义视角下的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根据课程特点和学习者特点,确定本课程培养目标
1.课程特点
一是理论知识性强。本课程涉及面广,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宽厚的专业素养,包括政治学、法学、行政学、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相关知识。二是现实指导性强。公务员的公务行为与社会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涉及面广,影响深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三是实践操作性强。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对我国当前公务员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和公务员考试相关问题有所调查、研究。
2.学习者分析
(1)学习者基本特征分析。为了解学习者的基本情况,开学初,我们对湖南电大直属分校行政管理专科到课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回收调查问卷30份。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这门课程的学习者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性别与年龄结构。回收的30份问卷中,其中男生9人,女生21人;20岁以下2人,20-30岁27人,30-40岁1人。可见,行政专科的学员大部分是女生,而且大部分年龄都在20-30岁之间,是一支以成人为主体的学习队伍,总体上看比较年轻。二是工作情况。从调查情况看,一般学员都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但66.7%的学员认为自己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基本上与所学的行政管理专业之间不对口。
(2)学生动机与需求分析。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员的学习动机非常明确:一是真正想学一点充实自己头脑、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二是为了考试及格,获得学分;三是通过本门课,想了解一下公务员考试的相关知识,将来自己准备考公务员。基于以上学习动机,我们在第一堂课讲授学习方法和资源介绍之后,积极引导学员对每一章的主要内容进行快速学习,然后以“可接受度”、“满意度”为标准,请学生指出希望教师对哪些内容进行重点面授辅导。在征求了大多数学员的意见之后,我们得知,学生希望教师重点辅导的内容大概可分为重点问题讲解、难点问题分析、疑点问题解析、热点问题介绍和考点问题提示等五大块,在实际面授辅导设计中,我们将紧紧围绕这些内容进行重点辅导与主题讨论。
3.确定本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课程基本情况和学习对象的分析,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以“可接受度”、“满意度”为标准,把实现学生学会学习、快速学习的能力、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作为培养目标。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公务员制度课程教学目标可以表述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与人协作的素质,掌握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结合公务员制度相关实践和实际案例,提高理解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深入政府部门实际,就公务员制度相关问题作出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从而能对公务员制度改革提出一两点创新建议。这一目标的确定,体现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既保证了开放教育学生端正态度、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取得成果这一培养目标的升华,又体现了素质教育的重点由认知领域到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非认知领域的转移,符合开放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特殊要求。
(二)根据课程目标和模块化教学原理,确定本课程教学内容
基于以上课程培养目标,根据模块化教学原理,从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循序渐进性出发,我们将文字教材进行了章节之间的调整、合并,将《公务员制度》19章教学内容整合为七大模块,分别为:模块一公务员法概论篇(第1章)、模块二公务员基础知识篇(第2、5、3、4章)、模块三公务员“进入”机制篇(第6、8、18章)、模块四公务员的考评激励机制篇(第7、9、10、11、19章)、模块五公务员的调适机制篇(第12、13章)、模块六公务员的制度保障机制篇(第14、17章)、模块七公务员的“退出”机制篇(第15、16章)。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增加了一个教学模块,即模块八知识拓展篇——“公务员考试”的相关知识。
(三)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教”与“学”的基本策略
在确定课程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块的基础上,我们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根据“123”教学模式和“模块化教学原理”,确定各章节教师的主要导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确定实践教学,包括小组学习的主题、实践方式和具体要求;从“建构主义”、“任务驱动型”学习理念,确定各章节学生的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要求和自学媒体等。
(四)本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的指导思想
根据以上分析,可将本课程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概述如下:以“123”教学模式为指导,从“以学生为中心”基本理念出发,根据学生特征和需求,结合课程特点,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模块,确定课程教学设计思路。即以学生“可接受度”、“满意度”为标准,制定课程教学目标,从教学目标出发,依据“混合式教学”、“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按照模块化教学,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并围绕教学内容,发挥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选择科学的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从而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的内容和过程
(一)课程教学资源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文字教材、网上视频资源和网上文本资源。文字教材采用张柏林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教程》,视频资源主要课程重点辅导和期末复习的IP课件,网上文本资源包括湖南电大在线课程平台上有关此门课的教学、考核等学习资源。
(二)教师教学过程设计
在对教师教学过程进行设计的时候,我们以坚持“四个原则”和体现“三个特点”为出发点,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重点,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四个原则”即优化组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动态原则和整体性原则;“三个特点”即教师导学与学生自学一体化、多种教学资源的一体化和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一体化。教师教学过程主要包括网上教学、面授辅导、实践教学三方面。
网上教学:本课程的网上教学与辅导内容主要有文本资源和视频资源,省校每学期会安排一次BBS和适当录播期末复习视频。各分校也应该有选择性地建设部分资源,供学生更全面、更深层次地学习。
面授辅导:根据教学目标,我们采取模块化教学,将《公务员制度》19章教学内容整合为七大模块,分别为:公务员法概论篇、公务员基础知识篇、公务员“进入”机制篇、公务员的考评激励机制篇、公务员的调适机制篇、公务员的制度保障机制篇、公务员的“退出”机制篇和公务员制度知识拓展篇。各分校可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疑点、热点和考点内容,采取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模拟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和方式,以确保教学质量。
实践教学:本课程实践性很强,各分校可以就“公务员报考热”现象、“公务员高薪能否养廉”等主题进行分组讨论、课堂辩论,就“公务员面试”等主题进行角色模拟,也可以就“公务员年度考核”等主题进行实地调研,并形成调查报告,还可以就公务员的有关情况,设计、组建一个案例,并讨论、分析,写出分析报告,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各分校可通过建立常规听课评课制度、学生参与评教、学校教学检查等形式对教师教学情况进行监控。
(三)学生学习过程设计
根据开放教育学生的特点和本门课程的性质,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一般而言,开放教育学生可以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利用多种媒体教材进行学习和网上学习等形式,通过认真阅读教材、做好读书笔记、参加小组讨论、浏览网上资源、参与网上讨论、准备角色模拟等具体方法,紧密结合教学大纲,就课程相关问题进行自学。学校可以通过对面授到课、学习笔记、形成性作业、小组学习记录、网上学习、社会调查报告等进行检查,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课程考核模式设计
课程考核的目的不仅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和期末复习的效果,更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它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发现学生的需要,找出教学的不足。本课程考核对象是电大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的学生,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成绩合格者,方可参加该课程的期末考试。形成性考核可以采取主要是考核学生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和上网学习情况。平时作业在省校课程平台上,一共四次。占本课程总成绩的20%。终结性考核方案依据课程教学大纲、文字主教材和考核说明编制。期末考试采取闭卷方式,采用百分制计分,占本课程总成绩的80%。
四、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的几点启示
(一)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理念
在本门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始终围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这一理念,对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特点进行了分析。由于学生多为在职成年人,主要以自主学习为主,靠自学完成学业,因此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要在努力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尽快掌握现代化的学习手段,强化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前导学的基础上,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可接受度”、“满意度”调查,初步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他们认为的重点、难点、疑点、热点和感兴趣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确定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面授辅导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以及实践教学主题、方式等等。同时,围绕教学目标,我们又根据“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这一理念,确定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方法、要求等。
(二)始终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模块化教学为指导,确定教学内容和策略
端正态度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取得成果,这一目标的确定,体现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又体现了素质教育的重点由认知领域到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非认知领域的转移,符合开放教育素质教育的特殊要求。围绕这一教学目标,根据模块化教学原理,我们从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循序渐进性出发,将文字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章节之间的调整、合并,将《公务员制度》19章教学内容整合为七大模块。另外,根据学生需求,增设了模块八:知识拓展篇——“公务员考试”的相关知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其主要内容都是围绕这模块展开的。
(三)课程一体化设计是多种教学环节一体化的综合,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课程教学一体化是多种教学环节一体化的综合,包括多种媒体资源一体化、教师教学过程一体化、学生学习过程一体化和课程考核一体化的统一。其中,教师教学过程一体化设计又包括网上教学一体化、面授辅导教学一体化、实践教学一体化等主要环节,课程考核一体化设计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设计。这些环节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四)教学一体化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以“教”促“学”
在对这门课程进行教学一体化设计的时候,我们反对机械的教学观、被动的学习观和还原主义的教学方法,认为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大部分,而科学有效的最优化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共同参与创造性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快速学习和高效学习,以“教”促“学”。
参考文献:
[1] 苏晓凤.证券投资分析课程教学设计探讨[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篇8
论文摘要:以南通职业大学外语系教改实践为样本,探讨了高职院校外语专业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的途径。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就业率,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只有坚持改革和重组外语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加强产学研合作和教材建设,才能切实提高高职外语教学的质量和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以此为指南,南通职业大学外语系近几年加快了教学改革的步伐,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就业率连续三年达到100%。
1.改革和重组课程体系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逐步严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因其层次所限,就业压力更大,正确认识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等方面,必须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即课程的设置应充分反映社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从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出发,要求高职院校经常对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实用型人才情况进行社会调查,实行校企合作,由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专家和学校教学骨干共同完成课程体系的改革和重组工作。面向行业设置专业,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为适应学生智能特点,以多元智能理论为课程设计的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开发专业课程,以任务驱动、行动导向设计课程,以应用为目的设置多元范型单元课程;以获得多证书作为课程考核的标准;以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途径。
南通家纺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是南通外向型企业的领头羊,南通职大外语系对应开设了应用英/日语(纺织品检验方向)和应用英/日语专业(报关和货运方向),不仅生源足、质量好,而且毕业生成了众多家纺企业的“抢手货”。日语专业整合了传统的听力、精读课,提出了“精听精讲”的教学范式,体现了全新的外语教学思路,2006年被江苏省列为特色专业建设点。
2改革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的价值和生命力主要在于培养“适销对路”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而,必须摆脱传统的以学科为本位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教学体系,从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人才培养。如经贸外语专业开设的《词汇学》是典型的学科本位式课程,理论多,专业术语多,与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脱节。教师编写了与外贸、电子商务、报关、涉外会计等有关的英语、日语专业词汇教材,并分专业讲授,由于其适应了就业之需,受到学生的欢迎.并大大调动了他们学习专业词汇的积极性。
同时,对外语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将单调、呆板、程式化及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变为提倡生动活泼地教学;将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增加学生语言运用活动和参与交际的机会,将语言教学重阅读、轻应用,改为提高学生的听、说、写综合应用能力;以往忽视课外学习内容和活动,现在是营造课内外相结合的外语学习环境。
在教学中,大力倡导“任务教学法”,通过提供有价值和真实的语言材料,运用活的语言,使所选任务能激发学生运用语言,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学习任务的设计突出趣味性、可操作性、交际性和拓展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用外语解决现实问题和综合语言的能力。任务教学法中,教师是任务设计者、组织者、咨询者、鼓励者、学习活动的协调者,而学生则是任务的参与者和探索者。如《商务英语》的教学任务之一是完成商务企划书,《英美文学通论》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名著评论,《英文写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发现学生自己作文中的错句并予以分析,《外语综合实训》的内容是外语辩论赛、情景剧表演等。在任务教学法中,教师将学生分组,组织调研活动,帮助他们用多媒体展示案例,聘请公司经理参加学生多媒体展示汇报并当场提问、作可行性分析及评分,让每个学生都亲身体会语言的意义而不是语言的形式,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也享受成功应用语言的快乐。
3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
3.1教学方法的改革
目前,社会对外语类人才的迫切要求是具有较强的听、说、写能力。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是动手能强,体现在语言学习上,就要有较过硬的听、说、写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大力度的改革。现在,南通职业大学外语专业的语音课、英旧语视听说、日语精听精讲、英美概况旧本概况、英旧语原声影视赏析、商务英旧语视听、口译等课程的教学环节是在多功能语音室、多媒体教室进行的,完全改变了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通过教学设计、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形成了合理的教学过程,优化了训练听说写能力的教学效果。
现在,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使外语教学从封闭型教学方式向自主式、开放式学习方式转化,语言知识向语言技能应用转化,单一学习方式向多元学习方式转化,从根本上解决外语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由知识学习向应用与实践能力的转换,有效地提高了外语专业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3.2考核方法的改革
建立新的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考试、考核、评价方法,是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必然,要将行业岗位所需求的知识与能力作为考试、考核的内容。英语四、六级和日语等级证书的权威性,要求外语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不仅获得毕业证书,还要尽可能获得英语四六级证书旧语等级证书(或J Test考试证书)及至少一项职业技能资格证。努力为社会用人单位提供有效、公平、公正、客观评判外语专业学生外语能力的标准,促使学生更准确地测量自己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也有利于外语教师对学生个人、班级、教学计划、教学水平及教学资源作出全面的分析。在深化教学改革的同时,尽量使用与社会认可度高的技能等级证书衔接的考试用书作为相应课程的教材,以利更多的学生获得语言类其他技能证书,确保外语类学生的证书获得率达100 %,进一步提高就业的对口率。
当然,大规模标准化的考试只是终结性评价的一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重视过程性评价。据此,教师可以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计划,学生可以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以改进学习。通过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小组评价、师生评价、系统评价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估和监督,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同时提高外语类专业考试、考查科目的平时成绩权重,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管理和监督,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4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和教材建设
(1)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外语专业学生提高就业率、必须突出办学特色,在提高学生语言基本技能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上下大功夫,加强实习、实训环节,增加外语教学中实践课程的时数,巩固产学研实训基地,完善产学研的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更高程度地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使之既培养学生,又锻炼教师。
实训基地在巩固知识、训练创新思维、培养职业能力等方面,提供了一个接近实际岗位的训练环境。在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习指导教师的聘任过程中,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更为紧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发展的动向也可及时反馈到学校,系部和教师可以根据这些信息调整教学计划,使高职外语教学能更及时、准确地反映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些外语教师在实训基地中承担企业员工和中层干部的语言培训、翻译、谈判等工作,或为当地政府大型外事活动担任译员,不仅使高职院校成为对外信息交流的窗口,也成为对外服务的基地,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
篇9
关键词: 校友;高校声誉;捐赠风气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5-0251-02
1 高校培养校友捐赠行为的必要性
1.1 高校资金现状,需要大力发展募捐事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形成了对教育的迫切需求。按马丁·特罗的教育阶段划分理论①,我国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了15%,已正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然而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喜人进程却受到教育经费投入这一“瓶颈”的制约,办学经费紧张成为各高校头疼的问题之一。就政府财政投入来说,尽管总量在不断增长,但从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来看,增长仍然有限。有限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各级各类的教育机构中无论按什么比例分配,都不可能满足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需要,更何况政府的经费投入政策是向基础教育倾斜。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许多高校的政府拨款只能够维持学校的大半年时间的运转②”。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高校贷款总额超过2000亿元,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贷款,“负债经营”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③。
1.2 校友是高校募捐的中坚力量 自2003年,中国校友会网和《21世纪人才报》已连续第9年中国大学评价报告,而2011年的最大亮点是首次将“校友捐赠”纳入中国大学评价体系。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首席专家蔡言厚教授指出,校友是大学最杰出的产品、最得意的佳作、最自豪的财富。“校友捐赠”已是欧美等世界著名大学的常态,是对大学教育成果的一种重要检验,已成为评价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检验校长执行力的重要标准。2003年,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而校友资源是学校最富饶的人才资源。”高校是人类知识的传承者和创造者,其社会影响力是通过分布于社会各行各业的校友实现的,因此校友资源是高校的第一资源。毕业生常常称呼自己的学校为“母校”,“母校”一词凸显了校友与学校之间的天然联系。校友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学校发展的无形财富④。有的学者认为优秀的校友除了是学校的“品牌”形象、教育资源、信息资源和产业资源外,校友还是学校重要的筹资渠道⑤。学生走上社会后,特别是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后会有较强的报恩心理,通过捐款、捐物等各种形式报答母校。由此可见,以感情作为纽带的校友是高校社会关系中的特殊群体,不仅可以对母校提供精神、智力支持,也是其重要的物质来源渠道。随着社会的进步,校友捐赠不仅在理论中而且在实际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发展。以国外大学为例:普林斯顿大学年度校友捐赠率常年保持在60%以上;哈佛大学每年获得的2亿多元的捐助中,有近1亿是校友的个人捐赠。校友捐赠逐渐成为美国著名大学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和缓解教育经费紧张的重要策略之一⑥。截至至今,社会捐赠尤其是校友捐赠,一直是美国乃至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的基础、是其教育成本分担中主体之一。耶鲁大学校长哈德利将校友会比作是“扩大的耶鲁”,由此可见校友对耶鲁大学的重要贡献⑦。就国内而言,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调研显示,浙大社会捐赠中约有50%来自校友。这基本上代表了我国高校社会捐赠的现状,即在目前的环境下,校友捐赠是各高校社会捐赠的主要来源⑧。
2 高校培养校友捐赠行为的措施分析
2.1 高校应提升实力,加强形象宣传,提高声誉 高校要想取得高回报率的捐赠,最重要的还是要提升实力,加强形象宣传,提高声誉,高校声誉和形象是促进校友捐赠的品牌效应⑨。高校声誉主要是是通过其办学水平和实力打造。高校要提升声誉、提高校友捐赠的积极性,首先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校要提升声誉,必须保证教育水平和质量。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学府,高校的首要任务是教学,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各样人才。世人已经习惯于运用高校培养的学生素质的高低,来评价一所高校的教学质量。因此,高校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生素质是其社会效应的最有效广告形式。只有培育出高素质、高能力、高贡献的学生,学校才会赢得社会的认可,才能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和声誉。第二,提升高校声誉要注重科研。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大主要议题。科研水平是衡量高校研究水平高低的专业性水准。一所拥有众多先进科技成果的学校必然让社会产生一种欣赏、一种对专业尊重的心态。这种欣赏和尊重必然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声誉,从而促进其形象的树立。第三,提升高校声誉要注重全国性、地区性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参与。高校应该积极主动地争取参与一些全国性的比赛、论坛、会议的机会。这类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宣传手段,通过参加活动,不仅能丰富学校文化活动,还能向社会宣扬高校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文化风貌;同时还能扩大学校的社会知名度,这种知名度的提升会使校友增强对母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2 培育捐赠风气 培育潜在的捐赠者,高校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积极宣传本校的发展历史,充分利用自己悠久的历史,在学生入校之初就要让其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母校,尤其是学校的发展历史、学校所取得的成就、科研成果,知名校友的事迹等等。通过这些事迹的了解可以增强在校生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其次,聘请优秀校友返校介绍经验和体会,宣传对母校的热爱之情。优秀校友往往对母校有着深切的感恩和热爱之情。他们的经验和体会能激发在校生的校友意识和爱校精神,从而使在校生不断向优秀校友学习,不断为学校做出贡献,使捐赠成为一种习惯。再次,鼓励在校生从现在做起,参与校友工作。在国外的大学主流评估体系中,校友的年度捐款率是重要的评估指标之一,2011“校友捐赠”也没纳入了中国大学的评价机制。校友年度捐款重在参与,它体现了广大校友的凝聚力,对母校的认可度,同时也有利于在校生的捐赠风气的养成。我国一些高校在培养在校生参与校友工作这一点上已经做了重要的探索,很多大学校友会都发起了年度捐赠活动,鼓励在校生每年以自己的方式支持校友工作和学校建设。第四,要加强在校生参与学校建设和管理。学校的一些日常工作和活动应该积极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使在校生真正参与到学校建设中来。这样会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母校与自己息息相关、母校需要校友的印象,进而在以后的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注释:
①马丁·特罗在《从精英到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中问题》一文中提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他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当达到15%时,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转向大众化.如果这个过渡成功,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的前提下,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50%.当超过50%时,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化阶段”.
②马春波.高等院校向社会募捐的基础条件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1(9).
③邬大光.高校贷款热的冷思考[J].南风窗,2007(2).
④康新荣.试论高校校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7(3).
⑤周健.重视校友捐赠,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J].高教与经济,2008(3).
⑥引自《校友募捐:美国著名大学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国际人才交流,2005(2).
⑦乔海曙,许国新.校友捐赠和高效发展:社会资本视角的分析[J].教育科学,2006(10).
⑧周健.重视校友捐赠,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J].高教与经济,2008(3).
⑨袁晓杰.我国高校校友资源开发机制改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
参考文献:
[1]马春波.高等院校向社会募捐的基础条件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1(9).
[2]邬大光.高校贷款热的冷思考[J].南风窗,2007(2).
[3]康新荣.试论高校校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7(3).
[4]周健.重视校友捐赠,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J].高教与经济,2008(3).
[5]乔海曙,许国新.校友捐赠和高效发展:社会资本视角的分析[J].教育科学,2006(10).
[6]周健.重视校友捐赠,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J].高教与经济,2008(3).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构建
作者简介:王军锋(1952-),男,浙江宁波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
基金项目:2011年教育部、中国物流学会“职业院校应用性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教学教改立项,课题编号:JZW2011002。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6-0072-05
一、引言
世界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陆续开展物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多层次教育形式,形成比较完善的正规教育和非正规培训相结合的物流教育体系,有效地满足物流人才需求多样性。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需求快速增长,我国物流高等教育发展也较为迅速。据统计,我国目前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多达数千所。然而,高等院校培养物流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特别是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更是缺乏。因此,如何强化实践教学是应用型高职院校发展急需研究和探索的问题。高职院校大部分是在中专院校基础上升格成立,多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虽然在师资力量和实验室建设上较为薄弱,但办学体制及产学研结合上具有很大的创新优势。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由于资金来源、办学机制差异性,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上应走出片面强调资金投入和师资引进误区,更大程度地依靠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办出特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既是高等院校办学规范要求,同时也是面向社会需求、办出特色,以特色求生存的重要路径。本文对于高职院校推广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一)近年为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需求,大部分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是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需求应运而生,它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既有别于“研究型”大学,也有别于传统“学术型”普通本科院校,发展目标定位于培养直接面向市场和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工程或管理应用型人才。物流管理是在现代经济运行理念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产生的一门综合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是多原理和多方法系统综合。既有来自市场营销、生产、会计、采购和运输领域的,也有来自应用数学、组织行为学和经济学。这些内容按现代物流管理技术要求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物流管理学科体系。因此,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以培养物流管理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目标;二是以培养物流管理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三是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四是实践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物流管理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五是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并视其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六是学校与社会行业及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二)我国应用型教育实践教学发展情况很不平衡,与国外相比存在差距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但是,目前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方面存在着诸多不成熟之处。一是教学理念滞后。虽然很多应用型高职院校都提出符合本校特点的办学理念,但并没有完全贯彻到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时数、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安排上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本科教育的影响。二是校企合作办学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校企合作办学广度、深度不够,合作关系松散,缺少长期合作基础。三是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教师队伍缺少工程经验,兼职实践教师比例少,引进教师观念陈旧。
三、构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路径
(一)体系构建
以技能应用为主线(主要包括课程环节实践、专业技能模拟操作、专业调查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兼顾综合素质、外向拓展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辅线主要包括军训、暑期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工程,以及在第二课堂中开展的学科竞赛活动和职业考证。二是实现途径:通过“内提升,外拓展”,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内外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内提升”主要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整合与优化校内实验项目。对原有的实验项目进行认真筛选和重新归类,剔除重复和过时的实验项目,补充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新实验,注意增加趣味性、实用性、探索性实验比例。三是注重构建“宝塔型”的认知实验、基础实验、综合实验与设计创新实验四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平台。不仅使学生掌握科学实验方法,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外拓展”主要是通过“三联三建”(校校联合、校企联合、校协联合),拓宽实践教学所需的实验设备、场地、师资及其它资源。校校联合,通过与周边高校共享实验设备和场地,建设更加优良的实验教学环境;校企联合,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办学,创建更加稳固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协(各类行业协会、学会)联合,建设行业协会(学会)的产学研基地,共同推进产学研项目的开发,掌握行业前沿趋势,保证实践教学与时俱进。四是通过研究,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打破传统以课程体系为框架,以知识传授、理论验证为目的,实践辅助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借鉴国外先进的实践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任务引领式教学法来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五是引进国外先进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三联三建”(校校联合、校企联合、校协联合)拓展实践教学资源;完善“双向进入,互助双赢”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推进产学研合作教学向更深层次拓展。
(二)措施做法
一是实地调研和学术研讨相结合;理论成果和局部推广相结合。二是前期侧重调研,在文献调研基础上,到相关院校实地考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实施具体情况;到企业调研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具体意见和建议。三是调研基础上,组织召开研讨会。采用三方模式,即课题组成员、兄弟院校专家、相关企业专家共同进行案例解剖和理论探讨。四是取得一定研究成果基础上,在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进行局部推广,观察实施效果。五是通过反复推敲、改进和细化,力争使方案更具有实施和应用价值。
四、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和内容
(一)实践教学目标
一是具备物流管理专业相关领域的核心技能。首先是物流基础业务能力。使学生掌握供应链每一环节的内容,处理诸如运输与配送、采购与仓储、报关、连锁经营等日常物流业务。其次是国际物流业务能力。使学生在国际物流背景下,能进行报关、报检、结算、单证操作、集装箱业务等操作。二是获取物流方向相关从业资格证。为培养学生在从事物流行业中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要求本专业毕业生通过助理物流师考证,为适应港口物流和国际贸易发展要求,学生应考出国际物流方向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报关员证书、报检员证书、跟单员证书、国际货代员证书中的一项。三是面向未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和发展潜力。使学生具有良好人际交往能力,并能适应物流服务业要求具备较强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具有一定业务谈判能力,参与物流项目运作。具有一定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创新思维方法,具备就一定主题进行市场调研能力,应用专业知识,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培养学生职业相关基本能力和较强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掌握一般法律法规知识和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
(二)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框架图由主辅线两部分组成(见图1)。一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设置遵循系统性原则。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设置以专业技能应用为主线,兼顾综合素质、外向拓展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二是实践教学体系主线即专业技能应用方面,实践教学内容设置由浅入深、由单项到综合,交叉贯通,分别安排理论课程环节实践、专业技能模拟操作、专业调查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三是课程环节实践主要培养学生与课程内容相关某一方面操作技能;而专业技能模拟操作则要对相关课程知识和单项实践能力进行有机整合,进行条理化、系统化,从而使学生能够融合所学知识,形成实际操作技能,能够适应实际工作岗位对各项专业技能要求。实践教学体系辅线主要包括军训、暑期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工程,以及在第二课堂中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和职业考证。
实践教学框架图由主辅线两部分组成,见图1:
五、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措施
(一)努力提高师资队伍实践课教学水平
教师是实践教学组织者和指导者,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重要保证。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求指导教师既具有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实践操作技能,懂得物流管理业务知识和物流企业运作,教师应争取成为“双师型”教师。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一是通过派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挂职锻炼的方式进行实践能力培养。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组织教师进行会计规范、法规等再学习。二是在社会上聘请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共同完成相应实践课教学任务,并指导青年教师实践课教学。三是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主管或业务经理作为兼职教师,为学院教师和学生做专题报告,解答教师和学生提出问题。
(二)整合与优化校内实验项目,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整合与优化校内实验项目。实验室项目建设应体现“实践型、应用型”特点,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常规实验项目整合与优化。对原有实验项目进行认真筛选和重新归类,剔除重复和过时的实验项目,补充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新实验,注意增加趣味性、实用性、探索性实验比例;二是将实验教学项目开发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结合起来,广泛开展与兄弟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合作,面向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开发建设研究性、技术性、工艺性实验项目。构建“宝塔型”认知实验、基础实验、综合实验与设计创新实验四个层次实验教学平台;通过四个阶段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科学实验方法,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注重课程环节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应该多样化
充分论证,课程教学实践环节课时量要合理分布。经过我们调研发现,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大纲课程环节实践教学课程安排、课时分配还存在改进空间。目前,教学大纲中关于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大多是单兵作战,各自制定,缺乏协调与沟通,有可能造成实践环节内容重复。此外,在实践课时分配上,也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很多课程大纲还没有制定,实践项目还没有确定,但是实践课时已经确定,明显是在搞八股文章,先凑够学院指导性意见所规定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再慢慢做文章。这个程序严重违背教学规律,必然导致实践教学项目设置缺乏科学和系统性。要重新梳理教学大纲对各门课程环节实践教学安排,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严密论证,合理布控。应该重新梳理教学大纲对各门课程教学实践要求,时间课时总量分配应向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倾斜。因课而异,课程环节实践教学要突出特色、方法多样。课程环节实践学时总量得到保证前提下,要抓好实践教学质量。不同的课程,知识体系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实践课程形式允许而且应当多样化,要突出特色。明确课程类型实践教学课时量、实践教学内容和目的、实践教学形式特点,通识教育课程重在素质拓展与提升,多采用案例分析专题研讨;专业核心课程要理论强化,技能提高;项目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可在教室、机房及其他地点进行专业技能操作,模拟操作,技能竞赛等。在专业课程安排上,采取顺序展开方式,把课程分成四个层次;第一层次课程为通识教育、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不同课程在实践教学模式不尽相同。案例教学法:课程教学方法由传统学习基本原理、验证理论、掌握技能方式转变为掌握技能、综合运用理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方式,教师在案例分析中启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物流管理课程进行案例分析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物流行业概况,包括企业发展过程、营业项目、服务特色、设备设施基本情况以及具体作业流程和企业的战略优势等。通过学习,学生们可对物流行业的情况有总体上的认识,使他们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其洞察和判断能力。归纳教学法: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安排学生进行理论问题讨论,并通过适当点评和统一讲解,把学生感性的、零乱的知识系统化,对于有试验环节课程,对试验方法、数据处理、实验对象特点加以归类,分析总结这些实验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加强学生专业技能以及创新能力。小组项目法:教师在专业课程设计,如对物流企业流程设计、仓储配送运行优化等内容中,布置多人为一组共同参与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项目。项目涉及包括物流配送、运输学、运筹学等学科知识。要求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际情况完成各自分配任务,汇总后由项目小组负责人整合提交设计方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得不同性格、不同爱好和不同基础学生在合作氛围中得到协调能力提高。模拟实训法:采用物流现场教学实物模型、模拟沙盘、仿真教学系统等直观性强、动手能力强实训手段,加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现代化物流管理工具,提高其在企业适应能力,同时降低实践教学成本,这种方式越来越成为高校实践教学主要方式。校外在岗培训法: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并聘请物流企业经营管理者和行业技术专家、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丰富实践内容,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物流管理专业各学科,特别是物流管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除上述实践教学模式之外,还有课堂演示、论文撰写、角色模拟等方式,这些教学模式如果配合运用,其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鼓励课程环节实践教学在实验室、会议室及其他适当场所灵活安排。目前大多数院校在部分课程中也安排实践教学环节。但是,考虑到管理具体问题,很多学校实验室基本上只安排集中实践教学课程,对于间断课程环节实践不予安排,因此也制约任课教师对实践环节教学安排。实验室应该面向所有的实践教学项目开放,根据各门课程实践教学安排做好协调。对于竞赛形式的实践教学项目,由于需要小型会议室、投影仪、裁判等,应该允许在课外举行,并给予符合条件场所和设备支持,竞赛过程也可面向全校学生开放进行。同时也要做好机制保障,调动教师完善课程环节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课堂讲授理论课时适当压缩部分充实实践,实践教学不论在课上课下,均应给予相应工作量。如技能竞赛,尽管比赛的时间可能只有2个小时,但是全程组织、策划、协调工作比较繁重,可酌情给予一定的课时量(2+2),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四)继承和发展高职教育“双证”培养模式,将应用型高职教育多层次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
要摆脱传统等级观念的枷锁,敢于“低头”继承和发展高职教育优秀办学成果。大学本专科的区分,不是三年与四年区别,更不是水平高低的区别,而是培养方式和人才定位的错位和互补。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为社会培养大批急需人才,本身也探索出一条应用型人才培养道路,其中“双证制”就是一个重要的成果。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和高职教育有很多共同之处,因此要大胆借鉴适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成果。但是,应用型本科又不能完全照搬高职院校的双证培养模式,还应该结合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探索适合自身发展双证培养模式。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除将传统的职业资格证书,如报关员证书、报检员证书、外销证书等纳入培养方案外,更要积极引进体现较高的职业水平和高端的职业资格证书,搭建更加广泛,多层次金字塔式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五)通过“三联三建”,拓宽实践教学所需实验设备、场地、师资及其它资源
“三联三建”即校校联合、校企联合、校协联合。校校联合,通过与周边高校共享实验设备和场地,建设更加优良的实验教学环境;校企联合,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办学,创建更加稳固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协(各类行业协会、学会)联合,建设行业协会(学会)的产学研基地,共同推进产学研项目的开发,掌握行业前沿趋势,保证实践教学与时俱进。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构建“双向进入、互助双赢”的校企合作办学长效机制。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认识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大多必须在现场进行,实现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一个重要途径是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深化校企合作办学上要特别注重长效机制,长效机制建立关键在于校企双方利益的实现。要创新合作办学模式,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质量保障体系。我校商学院与九龙物流公司合作开办“九龙物流班”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商学院与九龙物流公司共同承担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职能,直接移与办学过程,分享办学效益。企业参与是全方位整体参与、深层参与。学校在合作过程中得到企业最新技术、最新理论和经验丰富工作人员教学参与,实训场所也得到保证。对于企业自身来讲,以实际需求为主线编制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可以将人才需求从一种比较模糊状态转化为一种比较清晰状态,是一次升华过程,企业未来员工质量得到保证。在具体操作上,要特别注重人员双向流动及资源共享。从学院来讲,要通过“产教结合、顶岗实践”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专业核心能力;通过“挂职锻炼,教研结合”形式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对于企业来讲,通过分享学校教学设施、教学师资加强员工培训;通过横向课题合作,共同解决企业难题。目前,我院也正在制定教师挂职、学生顶岗锻炼管理办法。二是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探索学校与行业协会(学会)、认证机构合作机制,建设产学研基地、区域性培训认证中心。校协(各类行业协会、学会)联合,建设行业协会(学会)的产学研基地,共同推进产学研项目的开发,掌握行业前沿趋势,保证实践教学与时俱进。三是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增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学院还与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合作举办国际职业资格认证项目--进出口专员证培训。进出口专员证是美国国际进出口协会这一权威机构认证从事进出口工作的国际公认专门证书,通过培训可以全面掌握进出口产业实用方法。学生可以在获取国内的外贸单证员、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等相关证书基础之上考取高端证书,提高毕业后就业竞争力。
(六)完善实践教学辅线,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是完善暑期社会实践形式,强化社会实践效果。充分利用暑假时间,安排带队教师,带领学生组成实践小分队赴企业生产一线参加专业生产实践,其余学生自行落实实践单位,深入解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培养学生今后面向社会、面向工作岗位适应能力,为就业做好准备。二是加强对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组织和引导力度。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外各类级别比赛,以培养和开发学生专项能力。做到省级以上学科竞赛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市级及以下学科竞赛有专业培训讲座。同时加大对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奖励力度,对获奖项目成员和指导教师进行奖励。三是推行素质拓展工程。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是学院育人工作一项重要举措。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以“两项设计”、“一组活动”、“一本证书”、“一块学分”、“六个导向”组成。“两项规划",即职业规划和学业规划。引导和鼓励同学结合自己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和个人追求设计自身职业道路和事业方向,降低成功风险;在进行合理职业规划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安排大学期间学习,明确学习目标和途径,帮助同学们顺利完成学业;“一组活动”,即每位同学在明确自己职业规划和学业规划以后,鼓励和帮助同学有目的性地选择并开展一组有主题课外活动,拓展自身素质;“一本证书”,即学院为每位同学提供一本素质拓展证书,作为在校学习期间进行各项素质拓展并取得成绩凭证和记录。“一块学分”,即学院教学部门在规定教学学分之外单独划出一块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学生根据所参加素质拓展项目进行学分申请,素质拓展学分同时作为学生毕业条件之一;“六个导向”,即提倡同学在校期间参加一个学生群众组织或团体,每学期参加一次社会公益活动或青年志愿者活动,每人在校期间均有担任学生干部经历,每人在校期间组织或策划一次学生活动,一学年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获得一本以上学院规定证书以外的技能合格证书。
参考文献:
[1]梁军.物流复合型人才能力素质与知识结构[J].中外企业家,2007(3):36-39.
[2]赵群.日本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给我国启示与思考[J].物流科技,2008(2):85-87.
[3]魏然.我国物流教育的发展现状[J].物流技术,2007(11):78-80.
[4]络捷科.国内外物流教育对比分析[J].物流技术,2008(7):133-134.
[5]周艳军.构筑物流管理专业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物流科技,2008(11):50-52.
[6]吴仪生.应用型物流人才创新模式构建研究[J].物流科技,2009(11):94-96.